秦皇岛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

秦皇岛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

一、秦皇岛市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柳鑫[1](2020)在《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精益”是现代企业流行的一种管理方式,担负着为企业减少浪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任务。它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战略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物料供应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精益供应链的概念、观点、主要工具及方法。首先,本文选择生产加工型企业H公司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精益供应链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精益供应链概念、精益供应链的方法和成功理论、精益化理论等模型工具,结合H公司具体情况使用工具进行优化。通过梳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配送的实施过程,来促进整体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其次,通过对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的剖析和研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的问题,利用精益思想对H公司内部供应链进行将其层层分解,依次分析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配送环节,以此来确定分析重点。再次,本文结合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的现状,运用理论工具如ABC分类法重新定义重点物料、VSM重新梳理流程、“水蜘蛛”准时配送等理论,来改进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配送的实施过程,制定促进整体供应链进一步完善的优化方案的,并将实施方案进行推广。最后,提出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提出合理的保障措施,固化流程制度,实施客户满意度调查制度,保证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

倪惠莉[2](2019)在《政府补贴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TFP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其发展程度可以体现出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已经拥有了较为庞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形成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核心的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大庆、佳木斯、鸡西等特色装备工业区。但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诸如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显着存在,致使这一产业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竞争力不足,进行转型升级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必由之路。究其原因,可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历史遗留问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大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布局的产物,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行干预。但是随着补贴政策的落实,地方政府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存在过度补贴和盲目补贴的补贴乱象。为大力振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从政府干预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贴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TFP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基于装备制造业分类和特征、微观企业TFP测算方法回顾以及政府补贴对企业TFP影响效应的理论基础上,首先从所有制类型和企业规模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其次,依据1998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分别运用OLS、固定效应法以及OP法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并比较三种测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接着,基于OP法的测算结果,从总体和分行业两个方面详细考察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并研究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然后,运用方差分析法分别验证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装备制造企业的效率差异;然后,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政府补贴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TFP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补贴效应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影响;最后,从积极发挥政府补贴的优势引导作用、有选择的帮扶低效率企业、摒弃“所有制歧视”与“规模歧视”三个方面提出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张艳,王军,赵岩[3](2014)在《基于可拓网络图的设计方案智能化拓展及知识推理》文中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设计方案的拓展能够快速地构思出更多更好的设计方案.利用物的可拓展性进行方案拓展,提出了基于可拓网络图的设计方案形式化拓展原理,给出了可拓网络图的定义、冲突形式及消解策略.从人工智能角度研究了拓展模型应用于智能系统时遇到的知识推理问题并给出推理算法,分析了算法的有效性.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可拓网络图的拓展模型应用于方案设计的拓展过程可以得到更多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从而为方案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新可能.

张芳兰[4](2014)在《基于E/QFD/TRIZ/FTOPSIS集成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产品赢得市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科学准确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指导产品设计过程,是产品成功开发的重要前提。设计阶段是产品开发的首要阶段,面向设计阶段的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增长,创新设计与评价所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领域知识愈来愈多,大大增加了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因此,针对现有设计理论与创新方法的文献分析,探究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集成模型,开发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的具体方法流程,从而指导设计过程的准确实施。另外,用户在追求产品基本功能与质量的同时,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易用性、高效性、审美性、愉悦性、环保性等人机设计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E)理论的人机产品创新成为产品设计的焦点,其合理开发可以有效预防与缓解由设计、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引起的人体危害,提高各项生活、生产劳动或工作的安全与效率,实现人、机与环境的共生系统。因此,以人机产品为研究对象,开发面向人机产品创新与评价的关键技术,对于改善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失误,加速设计过程,提高设计竞争力,提升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依据三角测量法,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研与E理论文献三种数据资料来源获取用户需求原始描述,经由E专家与工业设计师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将重复、相似、模糊的用户需求分别进行删除、合并与转化。并将所获取得用户需求,通过问卷采用5点量表法进行优先度评价,再经由因子分析法进行用户需求结构优化,采用Cronbach α系数进行信度检测,确保用户需求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创建了基于E理论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模型与方法。(2)以传统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为研究基础,分析并挖掘其5项方法缺陷。构建了简化的QFD质量屋,将基于E理论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方法作为该质量屋的源头输入,弥补了传统QFD方法的缺陷1:矩阵规模过大造成计算的复杂性与耗时性,缺陷2:用户需求获取的完整性与有效性无法保证,以及缺陷3:产品工程技术特性获取的主观性。创建了基于E/QFD集成模型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关键问题与关键设计区域定位方法。(3)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TRIZ)为研究基础,分析并挖掘其3项理论缺陷。将E/QFD模型方法与TRIZ理论结合,借助TRIZ冲突解决原理中的冲突矩阵、分离原理与40项发明原理,解决创新设计关键问题,并结合关键设计区域与E设计原则,创建了面向人机产品创新方案产生的E/QFD/TRIZ集成模型与方法。该集成模型可以弥补传统TRIZ理论缺陷1:未明确准确的创新问题,及缺陷2:缺少相关人机设计指导原理。同时弥补了传统QFD方法缺陷4:未涉及解决创新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手段。(4)针对若干人机设计方案优选与决策问题,构建了基于E设计要素与外观形态特征群的两种评价属性体系。利用模糊理论中的三角模糊数与语言变量及传统TOPSIS方法,提出将模糊理论与TOPSIS方法相结合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并创建了基于FTOPSIS的人机设计方案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模型与方法。(5)将FTOPSIS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与E/QFD/TRIZ模型相结合,创建了设计阶段的人机产品创新与评价完整集成模型E/QFD/TRIZ/FTOPSIS与方法,弥补了传统QFD与TRIZ共有的缺陷,即未涉及针对若干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法。并且依据该集成模型提出四阶段式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完整过程,依次为人机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人机创新设计关键定位、人机创新设计方案产生及人机设计方案评价,共包括15项具体方法步骤。通过传统厨房分体式烟机灶具的人机创新设计,论证了该完整集成模型与方法流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司桂霞[5](2015)在《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脚步放缓,信息产业走势低迷,高技术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如何调整高技术产业结构,刺激高技术产业发展,逐渐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围绕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模式、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及传统产业的影响等方面。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有必要对高技术产业结构开展研究,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区域一体化进程领先全国的独具特色的区域。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刻影响着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有必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的实际情况,研究长三角典型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与此同时,系统分析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结构特征以及结构优化的思路和对策,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长三角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依托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金融资本、有效管理、国际合作等优势条件,长三角高技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自身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三角的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背景下进行高技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高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也是全国多省市的战略选择。由此,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也可以为后发的正在发展中的其他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选题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框架等,并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研究的总体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本章通过学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并研究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适用于一般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和具体适用于高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尝试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三章,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结构分析。梳理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并概括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空间结构、行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并总结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状况评价。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逻辑斯蒂模型,定量评价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状况(1995-2012年)、科学判断成长阶段;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评价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绩效(1995-2012年)、长三角高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绩效(2013年)。第五章,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验借鉴。本章分两个部分,国内经验借鉴以高新区为视角,选择典型个案——漕河泾开发区深入分析其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部分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成功做法,总结其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第六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通过上述实证分析从区域一体化、外向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角度提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具体对策,并对如何发挥上海在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提供了思考。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创新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后续研究的展望。

王国虹[6](2014)在《先进制造技术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指在保留传统制造技术有效要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实现新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转型关键期,AMT作为制造业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项目的不断引入不仅给企业带来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和无形战略效益,同时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下,投资决策不仅要重视项目投资的微观经济效益,更要从全社会角度去考核项目对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相关理论支撑基础上构建AMT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并试图实现评价结果的量化、货币化,为实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第一章内容在明确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范畴基础之上,选择宏观角度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绪论论述选题来源、研究意义之后,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给出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外部性理论,基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下,对AMT投资项目展开全面综合的社会评价,识别项目对社会系统的影响。论文的第三章内容从AMT投资项目对宏观社会系统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项目与区域的互适性四个方面构建AMT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评价系统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在开展社会评价时,需要识别的AMT投资项目的引入可能给区域社会带来的具体影响,同时进行AMT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系统指标量化研究。为了使研究更加具有实用性,第四章通过构建自然环境资源价值量化评估“新三分法”——直接价值法、替代价值法和效用测度法方法框架,对AMT投资项目的自然环境影响评价给出了较为具体的量化方案。同时,在第五章借助陈述偏好法中较为成熟的条件极值法CVM,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结合双边界二分法的消费者支付(受偿)引导方法,对调研问题进行启发式询问,最终对社会评价中难以找到相关市场价值衡量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进行货币化。为了使得最终得到AMT项目社会评价的量化结果,文章第六章主要对AMT投资项目的社会互适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并借助Stackelberg模型对AMT项目与区域社会互适性进行博弈过程分析。第七章内容借助粗糙集算法理论对构建的指标系统进行筛选,以及信息熵理论对各项指标赋予相对客观的权重,实现评价模型的集成。第八章内容通过秦皇岛臻鼎科技有限公司CAM生产系统的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价模型进行适用性印证,实证研究发现对AMT项目进行社会评价有助于识别项目给区域社会带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而模型最后的综合评价值则在进行方案评判和比选的时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陈延斌[7](2013)在《山东省外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城市网络体系变化》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社会与空间景观。以外商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力量对区域经济与社会过程产生重大影响,表现为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的持续演化。地处东部沿海的山东省,是我国主要的外资流入地之一。这些外资在山东省城市与区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新生因素。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外商投资在山东省的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城市体系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论文以山东省域为研究范围,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计量经济学、GIS、社会网络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外资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评估了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两组影响因子,借鉴社会网络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城市网络体系的结构特征。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基础理论。该部分从国际投资理论、外资的区位选择、外资对投资地的影响、服务业对外投资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阐述了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区位理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等基础理论,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外资企业发展的宏观背景。该部分主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政策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为理解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与空间格局演变提供宏观背景。其中,对外开放政策、市场化改革与地方分权、产业结构调整与外资企业的发展最为相关。第三章:外资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在分析山东省外资企业时空分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方法对外资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并识别了制造业外企与服务业外企的“热点”地区演变。运用变差函数研究了外资企业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了随机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对外资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第四章:外资企业的区位影响因素。以新古典主义的企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利用多元回归方程评估影响外资企业空间分布的区位因子。研究中通过空间非均质性变量与集聚经济变量两组区位因子来解释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区分了先天属性作用与后天属性作用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不同影响。第五章:外资企业对城市体系的影响。以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企业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基于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中心性、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网络派系结构等三个角度研究了山东省城市网络体系的结构与特征。从经济发展、市场化、制度等三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网络发展的因素。

史长俊[8](2012)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经验表明,经济和城市的先行发展往往从沿海地区开始。由于对外开放的关系,沿海地区作为交通的枢纽,首先因贸易而繁荣,并容易形成加工贸易制造业基地。沿海经济带与内地腹地的互动关系则是近年来人们关注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之所以受到关注,往往是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希望进一步畅通交通渠道,更加充分地利用沿海地区的港口贸易优势。因为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研究人员都有以下共识:沿海地区的贸易优势只是其自身得以优先发展的条件。沿海地区的发展必须依托广阔的腹地支撑。腹地是否广阔决定了沿海地区能否能打造出并维持住更强有力的交通枢纽优势。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成本日益上升,并且对产业的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以升级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链。本文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战略,却不是沿着上述逻辑展开的。我们的逻辑认为:如果不能在沿海经济带的背景下研究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或者不能在沈阳经济区的背景下研究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我们就不能够破解一些沿海经济模式的弊端,也不利于更好地探索新型工业化的路径。之所以提出这条新的逻辑,是因为旧有的逻辑始终没有强调出腹地的真正意义。腹地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不仅与沿海共生,而且决定着沿海与腹地的分工的形成、细化与提升。所以,本文并不是简单地研究沿海与腹地的互动关系。已有的关于互动机制的研究尽管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但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内发展战略背景下,存在一个主要不足:即没有或主要不是从产业分工、产业打造、产业链提升的角度来研究互动问题,无法体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都需要转型的国内与国际背景。对现有沿海地区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一个代表国家工业化方向的先进腹地的存在,沿海地区就不能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成长为以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地区。正面的例子如纽约、伦敦等;反面的例子如珠三角等。换言之,具有先进制造业的腹地是基石,沿海地区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只是顺带的结果。从珠三角或长三角来看,很大一部分制造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高端环节往往由国外企业来承担,这显然既不利于本土先进制造业的形成,也不利于本土先进服务业和研发等技术环节的提升。在此背景与逻辑下,辽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沈阳经济区具有较为雄厚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且其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更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二是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利用相对较晚,还没有染上已有沿海开发的众多弊端。如果辽宁能够沿着分工、集聚、协作的路径走下去,必将能够探索出一条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打造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完美产业分工的可持续、战略性发展道路,为其他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经验。如果说上面两个方面是辽宁的潜在优势,那么辽宁的一个重要现实优势是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同属一省,并同时成为国家战略。这一优势最直接的体现是有利于协调区域内和一区一带之间的协作及政策扶持等问题。挑战在于:首先,国内沿海地区的开发尽管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从产业转型与产业链条升级的高度来看,也许更多地体现为出口依赖型发展模式的教训。这意味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既不能走老路,又要开创自己的新路。其次,沈阳经济区在如何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问题上,几乎没有先例可循。因为全国都在研究和探讨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提升问题。辽宁根据其自身条件,有必要也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径。即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形成并扩大都市圈。而要拉长产业链条、促进社会分工、形成并扩大都市圈,又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所以,辽宁可以依托“沈阳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以此打造“沿海经济带”的优势服务业,形成一区一带协同发展的正反馈格局。这种路径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实践中,对于我国这样目前农业人口仍很众多的国家而言,通过沿海开发带动的城市化,有利于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长三角”地区通过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实现的“农村包围城市”式的城市化模式。典型的,如义乌由一个县城成长为中等城市。另一类是“珠三角”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实现的“城市资本下乡”式的城市化模式。典型的,如东莞的大发展。但是,在上述两种模式中,第一种模式基本上是内生演进而非外部推动的,第二种模式则面临产业低端化和易受国际不利环境冲击等问题。辽宁一区一带合作带动的周边地区城镇化合作的路径不属于上述两者,更具有基于新型工业化的内生性,也更具有优势。事实上,国家的战略安排也赋予了辽宁这样的探索任务。辽宁“沿海经济带”自规划“五点一线”开始,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无疑为辽宁乃至东北与内蒙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与此同时,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市组成的沈阳新型工业化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简称“沈阳经济区”)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至此,辽宁省从地图上看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凹形的沿海经济带,另一块是与之相连接的沈阳经济区。一个省份同时有两个地区被列入国家战略,既凸显了辽宁在东北、内蒙乃至东北亚的重要地位,也是国家在地区开发战略上的一个创新探索。由此可见,辽宁的条件的确是得天独厚。除了政策优势外,它既有广阔的沿海经济带,又有雄厚的装备制造工业基础,加上原材料较为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辽宁完全有条件在两大国家战略的支撑下加速发展,闯出一条沿海开放与腹地互动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这一路径简言之就是,新型工业、都市圈与沿海现代服务业、加工贸易业的互动协调、共生共赢之路。以上从理论分析与经验比较的视角分析了辽宁的模式定位问题。但已有理论并没有将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一体化与沿海开发战略的互动作为一个独立主题来充分论述;目前也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完全照搬应用于辽宁模式。所以,本论文在探索设计该模式时,首先需要回答的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中部城市群”若想协同发展,其“动力机制”是什么?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结合辽宁实际,本论文归纳了四个“动力机制”。一是产业分工、生产分工、贸易一体化;二是新型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的互动与协调;三是制造业本身的分工与协调;四是制造业与城市化(都市圈)的互动。这四者是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其中,分工与贸易一体化体现了沿海地区与沈阳经济区两大区域的协调问题;新型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则是两大区域协调的立足点;制造业本身的分工既在沈阳经济区内部进行,也涉及沿海经济带的相关产业;制造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则是辽宁模式的关键,目的是探索通过沿海贸易带动制造业发展,通过新型制造业拉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条拉长来促进中小城市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共同繁荣路径。根据模式与动力机制,本文研究了产业、平台、体制、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安排。本论文共有七章。第一章是绪论。这部分主要分析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确立文章的结构,介绍研究的方法,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介绍区域一体化、协调、合作、协同等概念,并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与主要进展。这部分一是介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基础,包括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等方面;同时分析了主要协同进展。第四章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和合作模式、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第五章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本章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研究协同发展的具体动力机制与实现机制。主要思路是:城市化是分工、集聚与报酬递增的过程;城市区域化是分工、集聚与报酬递增的相互作用,带来循环累积、市场规模扩张的过程;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分工、集聚与保障递增在相互作用基础上导致分工升级的过程。第六章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发展模式,对其区域合作经验研究了借鉴意义。第七章是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之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了实现辽宁模式需要的政策层面的配套问题。

段乐峰[9](2011)在《KCEJ生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以及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的一部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制造业,研究推进制造技术进步,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模式就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意义。目前,国际国内推出了不少关于制造模式的概念、技术及体系。每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和不同的适应范围。我们在借鉴其精华的同时,不能照搬照用,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改良和创新。本文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按期交货为目的,从生产模式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我国制造业行业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环境,结合KCEJ公司内部情况,分析企业目前的生产组织模式,进而提出KCEJ生产模式选择的目标,选择的思路,以及建立生产模式选择模型。在模型中,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思考,从企业生产的最末环节——包装入手,向前推导,根据公司产品结构和订单特点,提出按箱生产和按整机生产两种可供选择的生产组织模式。按箱生产,就是根据包装设计的结果,按照包装箱内包装物来安排投人和产出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局部的工艺布局调整,从设计源头入手,在设计时就决定了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在计划安排,生产组织上,改变原有的计划方式和生产过程沟通管理,实现按箱产出,减少自制件在生产线上无效的停留和等待时间,将生产完工的零部件及时装箱清理出生产区域,减少生产场地的占用和管理的混乱,缩短制造周期,实现客户要求,按期交货。按整机生产,就是按产品结构树形成的BOM表进行投产,按装配需要时间顺序准时产出。按整机生产,其实是原有的生产方式,只是在计划安排上,融入一部分按整机生产的方式,使得生产周期在原有的基础上缩短20%以上,场地占用时间极大缩短。以合肥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为例,选取贮柜的一个零部件和一台振动输送机进行模拟实施及效果评价,可减少上游源头的生产任务量为40%以上,使下游生产等待时间缩短20%以上。包装时间平均缩短33%以上,场地占用时间减少20%以上。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均匀,减少加班赶工造成的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新模式的实施有望在整个生产管理上取得显着的效果,带来极大的改观,最终实现多年来困扰企业的按期交货目标。

胡志强[10](2011)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如何解决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是国内外一直研究的热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显得更加严重。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高外向性的特点,2008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内源融资更加困难。此外,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特点,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外源融资方面显得更加无力,风险投资者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不再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反而转向低风险性的传统产业;全球股票市场低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虽然2009年我国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启动了创业板市场,但是由于开创时间短、门槛高、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创业板市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本文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探讨如何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困境。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高新技术、融资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的分析阐述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困境,并构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融资困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论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提高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同时政府要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设立专门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科技银行、完善创业板市场融资机制,同时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无形资产”特点开创新型的融资渠道以及加强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

二、秦皇岛市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皇岛市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2.1 精益思想
        2.1.1 精益思想的概念及原则
        2.1.2 精益思想的核心
    2.2 供应链相关理论
        2.2.1 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
        2.2.2 精益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
    2.3 供应链管理精益化相关理论
        2.3.1 计划管理精益化
        2.3.2 采购管理精益化
        2.3.3 仓储管理精益化
        2.3.4 生产配送精益化
    2.4 精益供应链管理相关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H公司及供应链概况
        3.1.1 企业基本情况
        3.1.2 H公司内部供应链管理现状
    3.2 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问题及原因
        3.2.1 计划模式不合理及其原因
        3.2.2 采购管理缺陷及其原因
        3.2.3 仓储管理落后及其原因
        3.2.4 生产配送浪费及其原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
    4.1 计划管理优化方案
        4.1.1 调整组织结构
        4.1.2 加强供应链协同度
        4.1.3 优化物料计划员审批环节
        4.1.4 信息系统的升级
    4.2 采购管理优化方案
        4.2.1 加强备料监督管理
        4.2.2 精益采购批量
        4.2.3 利用VSM法优化采购审批流程
        4.2.4 增加同供应商的默契度
    4.3 仓储管理优化方案
        4.3.1 优化材料库存
        4.3.2 加强仓库员工培训
        4.3.3 用激励体制管理呆滞物料
        4.3.4 现场落实5S管理
        4.3.5 建立自动化仓库
        4.3.6 优化入库流程
        4.3.7 加强进出入公司库房管理
    4.4 生产配送管理优化方案
        4.4.1 优化物料配送路径
        4.4.2 准时配送方式
    4.5 客户满意度调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实施及保障
    5.1 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实施
        5.1.1 计划管理精益化实施
        5.1.2 采购管理精益化实施
        5.1.3 仓储管理精益化实施
        5.1.4 生产配送精益化实施
    5.2 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保障
        5.2.1 市场开拓的紧迫性
        5.2.2 加强企业精益文化建设
        5.2.3 推进企业内部精益持续改善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政府补贴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TFP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装备制造业分类及特征
        2.1.1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2.1.2 装备制造业的特征
    2.2 企业TFP指数测算方法回顾
        2.2.1 OLS估计法
        2.2.2 固定效应估计法
        2.2.3 Olley and Pakes估计法
    2.3 政府补贴对企业TFP影响效应的基本理论
        2.3.1 政府补贴对企业TFP的不同影响效果
        2.3.2 政府补贴对异质性企业TFP的影响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分析
    3.1 不同所有制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分析
        3.1.1 整体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分析
        3.1.2 分行业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分析
    3.2 不同规模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分析
        3.2.1 整体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分析
        3.2.2 分行业发展状况及补贴收入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TFP测算及分析
    4.1 测算模型
    4.2 数据及变量说明
        4.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4.2.2 变量说明
    4.3 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4.3.1 基于三种方法的全样本投入要素贡献率测算结果
        4.3.2 基于三种方法的不同所有制类型的投入要素贡献率测算比较
    4.4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TFP测算结果
        4.4.1 要素投入弹性系数分析
        4.4.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总体TFP测算结果分析
        4.4.3 黑龙江省不同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TFP结果分析
        4.4.4 黑龙江省不同所有制的装备制造企业TFP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补贴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TFP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取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1.4 模型检验
    5.2 实证分析
        5.2.1 实证过程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3 异质性分析
        5.3.1 基于所有制类型的异质性分析
        5.3.2 基于企业规模的异质性分析
    5.4 模型稳健性检验
        5.4.1 分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5.4.2 替换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TFP提升对策
    6.1 积极发挥政府补贴的优势引导作用
        6.1.1 保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6.1.2 快速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
        6.1.3 推动仪器仪表制造业效率提速
        6.1.4 大力发展金属制品业
    6.2 有选择的帮扶低效率企业
        6.2.1 合理甄别补贴对象
        6.2.2 加强补贴效果的监督
    6.3 摒弃“所有制歧视”与“规模歧视”
        6.3.1 推动非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6.3.2 激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活力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可拓网络图的设计方案智能化拓展及知识推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方案的形式化拓展原理
    1.1 物的拓展原理
    1.2 可拓网络图
    1.3 基于可拓网络图的设计方案形式化拓展
2 设计方案的形式化拓展原理在智能系统中的实现
    2.1 可拓继承推理
    2.2 设计方案拓展的知识推理算法
3 水轮发电机参数预估的方案拓展过程
4 结语

(4)基于E/QFD/TRIZ/FTOPSIS集成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人机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1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E)
        1.2.2 E 理论研究现状
    1.3 QFD 与 TRIZ 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QFD 方法研究现状
        1.3.2 TRIZ 理论研究现状
        1.3.3 QFD、TRIZ 与其他设计理论集成趋势
    1.4 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4.1 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1.4.2 基于 E 理论的人机产品设计评价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 E 理论的用户需求评价模型构建
    2.1 现有用户满意度理论与模型分析
    2.2 人机产品用户满意度模型与 E 设计原则
        2.2.1 人机产品用户满意度三维分类模型
        2.2.2 E 设计原则
    2.3 基于 E 理论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模型
        2.3.1 基于三角测量法的用户需求原始描述
        2.3.2 用户需求初选
        2.3.3 基于李克特 5 点量表法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
        2.3.4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用户需求数据优化
        2.3.5 最终用户需求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QFD 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关键研究
    3.1 QFD 方法
        3.1.1 QFD 的核心思想
        3.1.2 QFD 模式与过程
        3.1.3 QFD 核心元件
        3.1.4 传统 QFD 方法的局限
    3.2 简化的 QFD 质量屋模型创建与应用
        3.2.1 简化的 QFD 质量屋模型创建
        3.2.2 面向简化的质量屋矩阵汽车设计优先度分析
    3.3 人机产品创新设计关键定位集成模型 E/QFD 创建
        3.3.1 E/QFD 集成模型创建
        3.3.2 用户需求与设计特性关系构建
        3.3.3 构建质量屋确立设计特性优先度与正负相关性
        3.3.4 关键创新问题与关键设计区域确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TRIZ 理论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研究
    4.1 TRIZ 理论
        4.1.1 技术与需求进化理论
        4.1.2 冲突解决原理
        4.1.3 TRIZ 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4.1.4 传统 TRIZ 理论的局限
    4.2 人机产品创新方案产生集成模型 E/QFD/TRIZ 创建
        4.2.1 E/QFD/TRIZ 集成模型构建
        4.2.2 关键创新问题与 TRIZ 问题转化
        4.2.3 关键创新问题冲突分析与消除
        4.2.4 具体创新方案产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人机产品设计方案评价
    5.1 模糊理论(Fuzzy Theory,FT)
        5.1.1 三角模糊数
        5.1.2 语言变量与模糊数
    5.2 多属性群决策设计评价
        5.2.1 设计评价与群决策
        5.2.2 多属性群决策设计评价方法
    5.3 评价属性体系构建方法
        5.3.1 基于 E 设计要素的评价属性体系构建
        5.3.2 基于外观形态特征群的评价属性体系构建
    5.4 基于 FTOPSIS 的模糊多属性群决策评价方法
        5.4.1 设计方案评价模型构建
        5.4.2 确定方案及其评价属性
        5.4.3 确定决策群体
        5.4.4 FTOPSIS 方案排序
        5.4.5 敏感性分析
    5.5 基于 FTOPSIS 的汽车形态设计方案评价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完整集成模型创建与应用
    6.1 完整集成模型 E/QFD/TRIZ/FTOPSIS 创建
    6.2 四阶段式人机产品创新与评价完整过程分析
        6.2.1 人机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
        6.2.2 人机创新设计关键定位
        6.2.3 人机创新设计方案产生
        6.2.4 人机设计方案评价
    6.3 E/QFD/TRIZ/FTOPSIS 完整集成模型在烟机灶具创新中的应用
        6.3.1 厨房烹饪工作中的危害
        6.3.2 基于 E/QFD/TRIZ/FTOPSIS 的烟机灶具创新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汽车外观形态 24 项评价属性公信度评测
附录 B 厨房烟机灶具用户需求重要度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录
图录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高技术
        1.2.2 高技术产业
        1.2.3 高技术产业结构
        1.2.4 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
        1.2.5 其他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之处
2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4 区域整合发展理论
        2.1.5 创新理论
    2.2 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5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理论
        2.2.6第三次工业革命论述
    2.3 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3.1 高技术产业集群理论
        2.3.2 网络组织理论
        2.3.3 孵化器理论
        2.3.4 三元参与理论与五元驱动理论
        2.3.5 技术扩散空间理论
    2.4 相关研究综述
        2.4.1 国外文献
        2.4.2 国内文献
        2.4.3 总结与述评
    2.5 评述及启示
3 第三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结构分析
    3.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3.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分析
        3.2.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2.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空间结构分析
        3.2.3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3 长三角高技术大型企业发展概况与结构分析
        3.3.1 长三角高技术大型企业发展概况
        3.3.2 长三角高技术大型企业产业结构分析
    3.4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4.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3.4.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状况评价
    4.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阶段判断
        4.1.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指数测度
        4.1.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阶段的判断
    4.2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评价
        4.2.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现状
        4.2.2 基于DEA模型的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益评价
        4.2.3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绩效偏低的成因分析
    4.3 长三角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
        4.3.1 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4.3.2 长三角高技术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4.3.3 长三角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第五章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验借鉴
    5.1 漕河泾开发区创新与转型升级发展案例分析
        5.1.1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概况
        5.1.2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高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5.1.3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区域效应
        5.1.4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创新的管理机制
    5.2 国外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经验借鉴
        5.2.1 国外调整高技术产业结构的主要做法
        5.2.2 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启示
    5.3 本章小结
6 第六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6.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选择
        6.1.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6.1.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行业选择
    6.2 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思路
        6.2.1 以市场导向引领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2.2 以区域一体化带动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2.3 以技术演进路线推进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2.4 以集聚规律影响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3 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6.3.1 加强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引导与协调
        6.3.2 推广自贸区建设经验,以制度创新保障技术创新
        6.3.3 改善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6.3.4 以高技术产业集群和园区跨区域合作为载体,促进产业链空间布局的优化
        6.3.5 加快培育高技术企业群体,以价值链合作为基础组建产业联盟
    6.4 充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6.4.1 专注产业高端要素,培育独特的产业竞争优势
        6.4.2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实现本外地资源优势互补
        6.4.3 延伸高技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升级
        6.4.4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高技术产业新业态
    6.5 本章小结
7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先进制造技术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外部性理论与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AMT 投资项目与外部性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
        2.2.1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综合效益理论
        2.2.2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2.3 综合评价理论与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
        2.3.1 综合评价理论
        2.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
        2.3.3 综合评价指标赋权理论
        2.3.4 综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体系构建
    3.1 AMT 概念、发展趋势及特点
        3.1.1 AMT 概念
        3.1.2 AMT 发展趋势
        3.1.3 AMT 投资项目特点
    3.2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研究范式
        3.2.1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范畴
        3.2.2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标准
        3.2.3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系统
    3.3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内容
        3.3.1 AMT 投资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评价
        3.3.2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3.3.3 AMT 投资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3.3.4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MT 投资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评价货币化
    4.1 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基础
        4.1.1 劳动价值论与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4.1.2 环境资源价值观下的环境资源价值构成
        4.1.3 投资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评价货币化
    4.2 投资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评价货币化方法及选择
        4.2.1 直接价值法
        4.2.2 替代价值法
        4.2.3 效用测度法
        4.2.4 投资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评价货币化方法选择
    4.3 AMT 投资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评价货币化测算
        4.3.1 AMT 投资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识别和筛选
        4.3.2 AMT 投资项目大气环境影响指标测算
        4.3.3 AMT 投资项目水环境影响指标测算
        4.3.4 AMT 投资项目土壤环境影响指标测算
        4.3.5 AMT 投资项目固体废弃物影响指标测算
        4.3.6 AMT 投资项目生态环境影响指标测算
        4.3.7 AMT 投资项目环境人体健康影响测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货币化
    5.1 效用测度法与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5.2 方法比较
        5.2.1 条件价值法 CVM
        5.2.2 选择试验法 CE
        5.2.3 CE 与 CVM 比较
    5.3 条件价值法 CVM 基本操作方法
        5.3.1 条件价值法 CVM 的适用范围
        5.3.2 条件价值法 CVM 操作程序设计
        5.3.3 双边界二分式 CVM 基本测算原理
    5.4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CVM 方案设计
        5.4.1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目标
        5.4.2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5.4.3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CVM 方案设计
        5.4.4 AMT 投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 CVM 问卷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评价
    6.1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评价机理
        6.1.1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评价范畴
        6.1.2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评价内容
    6.2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评价调研
        6.2.1 AMT 投资项目区域人口互适性评价
        6.2.2 AMT 投资项目组织机构互适性评价
        6.2.3 AMT 投资项目文化互适性评价
        6.2.4 AMT 投资项目技术互适性评价
        6.2.5 AMT 投资项目发展战略互适性评价
    6.3 基于 Stackelberg 模型的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博弈分析
        6.3.1 主从递阶结构问题模型
        6.3.2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局部解
        6.3.3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全局解
        6.3.4 AMT 投资项目社会互适性算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模型集成
    7.1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基于粗糙集的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筛选
        7.2.1 指标筛选方法比选
        7.2.2 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体系筛选
    7.3 基于信息熵的 AMT 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赋权
        7.3.1 信息熵理论
        7.3.2 综合评价矩阵构建
        7.3.3 数据规范化处理
        7.3.4 综合权重模型
        7.3.5 综合评价指标值计算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证研究——以秦皇岛臻鼎科技 CAM 项目为例
    8.1 项目概况
    8.2 臻鼎科技 CAM 项目社会评价
        8.2.1 臻鼎科技 CAM 项目自然环境影响评价
        8.2.2 臻鼎科技 CAM 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8.2.3 臻鼎科技 CAM 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8.2.4 臻鼎科技 CAM 项目社会互适性评价
    8.3 臻鼎科技 CAM 项目综合社会评价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山东省外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城市网络体系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 研究数据与方法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外商投资研究述评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二、 区位理论
        三、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四、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二章 山东省外资企业发展的宏观背景
    第一节 外资企业发展的制度背景
        一、 区域导向型开放策略
        二、 地方分权
        三、 渐进式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外资企业发展的产业背景
        一、 经济结构调整
        二、 产业结构转换
    第三节 外资企业发展的所有制背景
        一、 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二、 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 产业部门中的外资企业结构
第三章 山东省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
    第一节 外资企业的时空分布
        一、 外资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二、 外资企业的距离分布特征
        三、 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外资企业空间格局的演变
        一、 外资企业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
        二、 外资企业热点区域的演变
    第三节 外资企业格局演化的空间变差
        一、 空间变差函数
        二、 外资企业的空间变差演化
第四章 山东省外资企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变量分析
        一、 空间非均质性变量
        二、 集聚经济变量
    第二节 企业区位选择模型构建
        一、 外资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二、 实证研究模型构建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外资企业空间格局的总体机制
        二、 分行业外资企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
        三、 讨论
第五章 基于外资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体系变化
    第一节 山东省城市网络联系
        一、 跨国企业分支机构的城市分布
        二、 基于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
    第二节 城市网络节点的中心性
        一、 中心性概念界定
        二、 节点中心性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城市网络体系的层次性
        一、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二、 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
    第四节 城市网络体系的派系结构
        一、 派系与凝聚子群
        二、 城市网络的派系划分
    第五节 城市网络体系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因素分析
        二、 回归结果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二、 主要创新点
    三、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沿海经济带开发问题
        1.2.2 关于沿海与腹地互动问题
        1.2.3 关于腹地大都市圈发展问题
        1.2.4 关于区域经济区一体化问题
        1.2.5 关于区域劳动力资源开发问题
        1.2.6 关于区域产业分工优化问题
        1.2.7 简要总结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一体化
        2.1.2 区域协调发展
        2.1.3 区域经济合作
        2.1.4 区域协同发展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区域合作与互动理论
        2.2.2 都市圈理论与经济区理论
        2.2.3 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调理论
        2.2.4 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2.2.5 区域一体化的政策支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主要进展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总体发展状况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3.2.1 沈阳经济区内城市合作的有利条件
        3.2.2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合作的有利条件
        3.2.3 沈阳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3.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进展
        3.3.1 沈阳经济区内部城市合作的进展
        3.3.2 沿海经济带内部城市合作的进展
        3.3.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协同发展
    3.4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进一步协同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
    4.1 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和合作模式
        4.1.1 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4.1.2 区域协同发展与区域发展方式创新
        4.1.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性
    4.2 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
        4.2.1 主要经济板块合理布局
        4.2.2 推进城市错位发展
        4.2.3 区域双核功能提升与优化
        4.2.4 推进点轴开发格局
    4.3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4.3.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4.3.2 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4.3.3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4.4 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4.4.1 主要港口发展定位与建设
        4.4.2 区域交通与通讯网络建设
        4.4.3 区域公共事业部门整合发展
        4.4.4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4.4.5 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平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区域协同发展路径选择的基本依据
        5.1.1 分工、集聚与城市化
        5.1.2 区域一体化的内在机制
        5.1.3 比较优势的利用与超越
    5.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内部发展的路径选择
        5.2.1 推进区域分工、集聚、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5.2.2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内部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5.2.3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之间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5.3 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之间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5.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有关问题的形成原因
        5.3.3 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三大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模式与区域合作经验借鉴
    6.1 我国三大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模式总结
        6.1.1 “长三角”的发展模式
        6.1.2 “珠三角”的发展模式
        6.1.3 “京津冀”的发展模式
    6.2 我国三大经济集聚区推进区域合作的进展
        6.2.1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进展
        6.2.2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进展
        6.2.3 “京津冀”区域合作的进展
    6.3 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之间协同发展的启示
        6.3.1 有关经验的总结分析
        6.3.2 有关经验的可借鉴之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之间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推进区域产业政策协调与发展规划共制
        7.1.1 推进区域产业政策协调
        7.1.2 推进区域发展规划共制
    7.2 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平台建设
        7.2.1 建设区域高端人才平台培育和合作平台
        7.2.2 建设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7.2.3 建设多元区域项目合作平台
    7.3 加快制度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
    7.4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KCEJ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生产模式的相关理论
    2.1 生产模式概述
    2.2 生产模式的变迁
    2.3 常用生产模式比较
第三章 现代制造企业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3.1 我国制造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 中国制造业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3.3 烟草机械制造企业简介
    3.4 KCEJ公司内部情况分析
    3.5 KCEJ公司目前的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3.6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KCEJ公司生产模式选择思路及目标
    4.1 KCEJ公司目前的生产组织模式
    4.2 KCEJ公司生产模式选择目标
    4.3 KCEJ公司生产模式选择的思路
    4.4 KCEJ公司生产模式选择方案
第五章 应用实例及效果评价
    5.1 按箱生产模式
    5.2 按整机生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A1:来源于集团公司的生产任务项目表
    表A2:Y615合肥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内容表
    表A3:贮柜GDT24H10AY615 D255A.8.1右侧架1的BOM和工艺过程
    表A4:表5.4中右侧架1在新生产组织模式下的BOM和工艺过程
    表A5:按整机生产的计划时间比较表
    表A6 按整机生产的工作地流程更改表
    表A7 基础代码表

(10)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图
第2章 国际金融危机、高新技术产业和融资相关理论概述
    2.1 国际金融危机相关理论概述
        2.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含义
        2.1.2 国际金融危机的分类
        2.1.3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原理
        2.1.4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途径
    2.2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概述
        2.2.1 高新技术
        2.2.2 高新技术产业
        2.2.3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2.3 融资相关理论概述
        2.3.1 融资的概念
        2.3.2 融资主导方式
        2.3.3 融资体系的概念
第3章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3.1 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分析
    3.2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影响分析
    3.3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影响分析
第4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分析
    4.1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表现
        4.1.1 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4.1.2 内源融资减少
        4.1.3 风险投资转移
        4.1.4 信贷融资缺口大
        4.1.5 直接融资渠道受阻
        4.1.6 担保机构不健全
    4.2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4.2.1 内部原因
        4.2.2 外部原因
第5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构建
    5.1 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5.2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
        5.2.1 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
        5.2.2 健全场外交易市场
    5.3 完善银行信贷体系,强化间接融资
        5.3.1 完善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
        5.3.2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5.3.3 加快建设科技银行的步伐
        5.3.4 加强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度
    5.4 拓展新型融资渠道
        5.4.1 中小企业集合债
        5.4.2 联保贷款
        5.4.3 融资租赁
        5.4.4 知识产权抵押贷款
        5.4.5 应收账款抵押融资
    5.5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5.5.1 大力发展商业信用担保机构
        5.5.2 加强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合作机制
        5.5.3 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制度
        5.5.4 建立信用再担保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秦皇岛市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公司内部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D]. 柳鑫. 燕山大学, 2020(02)
  • [2]政府补贴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TFP的影响研究[D]. 倪惠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3]基于可拓网络图的设计方案智能化拓展及知识推理[J]. 张艳,王军,赵岩.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4(04)
  • [4]基于E/QFD/TRIZ/FTOPSIS集成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技术[D]. 张芳兰. 南昌大学, 2014(05)
  • [5]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司桂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6]先进制造技术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研究[D]. 王国虹. 燕山大学, 2014(05)
  • [7]山东省外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城市网络体系变化[D]. 陈延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3(12)
  • [8]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D]. 史长俊. 吉林大学, 2012(03)
  • [9]KCEJ生产模式研究[D]. 段乐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10]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研究[D]. 胡志强. 吉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秦皇岛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