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内容

2001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内容

一、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PROGRESSION IN THE YEAR 2001(论文文献综述)

邓梦菲[1](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东营市某老年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而积极老龄化作为一个长远战略和应对之策应运而生。老年人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末端,伴随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面临着诸多问题。老年人对生命的认知不足和老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上述问题。发展老年生命教育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具体实践,通过老年生命教育,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老年生命教育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结合各地实际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采用文献法、访谈调查法,并辅之以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老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老年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本研究在解读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的意蕴基础上,以东营市某老年大学为个案,对老年人的老年生命教育观念、老年大学和社区提供老年生命教育的情况、影响老年人参加老年生命教育活动的原因以及老年人所期待的老年生命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并对部分老年学员、老年教育教师以及老年大学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以此全面了解老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老年人的老年生命教育知识匮乏、老年人参与老年生命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教师普遍缺乏老年生命教育的理论修养、老年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单一、老年生命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需求等。然后,对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老年人的老年生命教育意识欠缺、老年人存在较大的学习障碍、老年人自身的传统观念较重、老年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社会各界对老年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老年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以及老年生命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针对老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原因分析与理论结合,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从老年人层面、老年大学层面、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以下策略。老年人层面:扭转观念,强化老年人的生命教育意识;积极行动,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构建老年学习共同体,提升参与老年生命教育的积极性。老年大学层面:丰富老年生命教育内容;实现老年生命教育形式多元化;打造高素质和专业化的老年生命教育教师队伍。社会层面:加大老年生命教育宣传力度;提高老年生命教育经费投入;以社区为依托发展老年生命教育。政府层面:推进老年生命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完善老年生命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侯琨[3](202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文中提出天体生物学是一门伴随着生命起源研究和航天实践而兴起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莱德伯格提出地外生物学的概念以来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过程。在天体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它广泛吸收了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从陨石学、无线电通讯、嗜极生命、遗传学等诸多研究中汲取养分,拓宽了自身的学科范畴。从技术性视角来看,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始终与航天、生命领域的技术进展相一致,它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自从美国在20世纪末完成了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建制化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了隶属本国的专门研究机构来推动学科进展,但我国尚没有这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本篇博士论文通过回顾天体生物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够理清其学术脉络,对于我国学界正确认识该学科、推动本土研究进展有所裨益。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天体生物学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起源的历史条件,即米勒实验的突破性成果推动了生命起源研究从思辨到实证的转变,第一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召开促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制度化、专业化进展。生命起源领域的进展为地外生物学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在莱德伯格的推动下,地外生物学概念被提出,美国国家航天局在科技竞赛的支配思想下也开始投资支持生命起源和地外生物学研究。第二章则考察了生命起源研究之外天体生物学得以成立的另一种学术研究传统——火星生命争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火星运河争论促进了美国国内火星科幻的繁荣,对在20世纪中叶成长起来的一批天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天文学界对太阳系内行星认知的逐渐加深,火星在学理上和文化上都成为了地外生命探测最重要的目标天体。20世纪60-70年代,借着美苏航天竞赛的东风,美国国内地外生物学研究群体参与到了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的仪器研发、成果解读中,这一时期也是地外生物学实践的高潮期。但随着海盗号登陆火星表面对与火星生命说的否定性结果,地外生物学逐渐进入低谷。第三章分析了美航局航天实测之外的多学科参与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它们的成果为学科复兴埋下了种子。默奇逊陨石中氨基酸以及星际空间中有机分子的发现为业已沉寂的胚种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嗜极生命的新的研究进展则加深了学界对于极端环境中生命的认识水平;SETI理论的提出和相关搜索计划的启动则推动了对于地外文明的探测热潮;新的生命起源理论也在遗传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斩获新生。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为地外生物学拓宽了学科边界,成为了天体生物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来源。第四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天体生物学完成建制化的过程。ALH84001火星陨石的发现以及激进的解读(即在陨石中存在火星生命遗迹)使得火星生命再次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政治性力量的站台也为天体生物学复兴奠定了基础。随着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成立、专业性学术杂志的发行以及学术教材的编排出版,天体生物学逐步完成了建制化,相较于以往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天体生物学不但拓宽了视野,也更加注重下一代学者的培养。第五章关注到新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拓展,系外行星的发现和宜居带概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界对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加深了认识,同时对于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条件有了新的理解;而太阳系内巨行星卫星系统中,木卫二与土卫六因冰层与大气的存在成为了天体生物学最为关注的新的目标天体。这股向内与向外的目标天体延伸成为了新世纪天体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第六章针对我国民国时期对于生命起源理论的接受与21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现状进行了梳理,以试图解释天体生物学在我国的缺位原因,这其中意识形态上认知的差异是关键性因素。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学术研究者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逐步进入到该研究领域中,我国进行天体生物学建制化的契机也逐步形成。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天体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始终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相结合,并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了当代科技的进步,天体生物学的科学实践还对于人类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天体生物学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展示出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出台了各自的航天规划,天体生物学因航天而起,也因航天而兴,我国的航天事业终将建立自己的天体生物学研究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于天体生物学历史的梳理,为天体生物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燕可郁[4](2020)在《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STS三个维度的内容,通过充分挖掘前沿知识的内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科学前沿的引入可以展现生物科研的相关工作,为个人学习深造和职业规划提供帮助。首先,通过解读新课标对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要求,并对近五年高考试卷中前沿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科学前沿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对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必修部分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整理和分析,深入挖掘科学前沿的教育价值,将教科书的素材资源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其次,本研究总结了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来源与途径,归纳和统计了2005年至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化学奖中生命科学领域的获奖情况以及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为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素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必修部分为例,从知识层面对生命科学前沿知识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最后,依据新课标对前沿知识的要求,分析科学前沿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归纳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原则、相关性与有效性原则、适度性与适量性原则、时效性与开放性原则、主体性与层次性原则。根据科学前沿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总结科学前沿的应用策略:用于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内拓展、课外延伸、习题背景、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片段。依据新课标对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要求,以常规课《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和《人类遗传病》以及拓展课《从非典到新冠——认识传染病》为例,设计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综合应用于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石涛[5](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偏关县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一方面,面对着实际生活中青少年群体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对异类生命的不重视等现象频发;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导向下,教育目的的“异化”,使得我们的教育只关注眼前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长远的生命发展,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生存能力欠缺、生命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教育应该不断促进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丰富生命的内涵。初中阶段是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珍爱生命”赫然在列,新时代国家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将“生命教育”放在了突出位置。本文就是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突破口,研究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逻辑脉络,参考生命教育领域相关专家的观点,将生命发展划分为“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生命价值”三个维度,并根据教育活动的结构,分别编制了调查问卷,对山西省偏关县S中学的3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就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对学校的四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被访对象对生命教育的基本认识和相关看法,更深入地挖掘相关资料;最后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整体生命发展良好,不同性别、来自不同地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命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差异不太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年级之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发展越来越好。值得肯定的是,学校以及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组织开展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师生对新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满意度比较高。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1)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为重“安全教育”、轻“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形式相对单一。(2)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生命教育资源意识不强,生命教育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充分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3)学校、家庭、社会还没有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为此,针对初中生生命发展现状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突出生命价值教育、着力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切实提高生存能力教育,注重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征,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2)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要站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规划生命教育。(3)教师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切实提高生命教育教学能力。

吕舟舟[6](2019)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伦理审视》文中认为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基因”的遗传性状的决定性作用,也意识到人类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基因密切相关。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运用,人类能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体内的致病基因、植入健康基因,为治愈、预防各种疾病打开了希望的大门。至今,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但技术的发展应用与伦理的不同步,技术的二重性以及技术的滥用和异化必然引发人们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安全性的伦理争议。这些争议包括权利冲突引发的伦理争议、资源分配引发的公正伦理争议以及人性和尊严引发的伦理争议。同时,这些争议涉及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对权利冲突引发的争议进行审视能够确保患者真正的知情同意和对自身生命安全负责的自主选择;基因资源的公正分配不仅仅可以保证病种和患者得到公正的临床研究和治疗的公平性,也可以避免资源争夺,消除基因殖民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而对人性和尊严引发的伦理争议进行审视,尤其是对“设计婴儿”以及“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的探讨关系到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命安全,它带来的最显着的威胁在于人类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基因的肆意编辑有可能改变人性,而人性的改变最终可能威胁社会的安全。面对争议众多的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在研究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循生命伦理的基础原则,还应当坚持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管理的总体伦理原则,促使伦理成为技术发展的一部分。虽然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应用有不可预测的后果,但是技术的发展应用是一个自由和必然的过程,是人力所不能强力制止的,强烈的转化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样驱使着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后人类”时代,我们不仅要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对人类进化方式的影响,同时还要认识到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将会有这样的发展应用趋势:一是面向人类无限开放的超越式发展和应用;二是立足人类现实的道德观念,以“人类”为中心。但是不管基因编辑技术最终将会如何发展,其“善”的应用初衷是毋庸置疑和不容更改的,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应用也应当时刻以维护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以及人类的永续发展为宗旨。当然,技术的应用也必须有伦理的到场,以确保基因编辑技术更好的促进人类的福祉。

张丽华,田丹,曲建升[7](2018)在《中国学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领域差异性与载体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意义]在中国的会议论文崛起及其在科学交流与科技评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开展中国学者发表的会议论文研究,能够为促进中国会议论文的国际传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Scopus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2000-2016年中国学者发表的会议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产出和影响力两方面分析会议论文的领域差异性与载体差异性。[结果/结论]中国学者发表的会议论文,超过90%集中在自然科学中。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发表会议论文的意愿较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会议论文的影响力较低。会议录作为中国学者首选的会议论文载体类型,其学术影响力反而较低。以期刊为载体的会议论文学术影响力更大。

王小妍[8](2018)在《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以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致谢是一篇科学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致谢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资助和帮助,而这些资助和帮助信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作者的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直到2008年,Thomson Reuters的Web of Science平台才开始在其记录中增加基金致谢信息,这一新信息为系统地利用文献计量数据提供了 一个新的维度。科学论文中致谢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作用是文献计量领域一个新的挑战。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致谢信息的分析才刚刚起步,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因此研究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特征及这些论文中的致谢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ESI农业科学、微生物学、空间科学3个学科2012-2016年间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每年5月更新的ESI期刊列表,在Web of Science平台的SCIE和SSCI数据库中,以来源出版物为检索条件,共获取380529篇论文数据。之后通过自编的Java程序,对这些论文数据进行处理,清理出FX字段和FU字段不为空的纪录共计256841篇,接着作者使用斯坦福大学CoreNLP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对256841篇论文的FX字段进行NER命名实体识别筛选,最终得到在致谢部分包含有ORGANIZATION和PERSON的论文,共计241583篇。笔者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41583篇论文产出的年代分布、基金资助机构分布、研究主题分布和致谢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 3个学科论文的特征与差异。笔者在研究中发现,2012-2016年间农业科学领域每年有超过50%的论文包含致谢信息,微生物学领域每年大约有60%的论文包含致谢信息,空间科学领域每年有将近80%的论文包含致谢信息;随着领域论文数量的增加,基金资助机构资助的论文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3个学科的增幅却存在差异,空间科学增幅最大,农业科学增幅其次,增幅最小的是微生物学;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热点也随之变化,2012年的出现的主题词在2016年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与新一轮研究有关的热点词汇,这一现象在微生物学的体现最为明显,其次是农业科学,最后是空间科学。而对于致谢信息部分的分析发现:机构识别和人名识别的情况存在差异,3个学科人名识别的情况,空间科学致谢中提及人名的数量最多,微生物学其次,农业科学较少,表明作者对致谢人员的提及因学科性质的差异有所不同;通过对工具的应用,发现ORGANIZATION和PERSON的识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但是PERSON的识别较ORGANIZATION更为精准。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由于学科的差异,不同国家基金资助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存在差异。从研究的样本数据发现,无论美国、西班牙还是加拿大,他们资助的重点是空间科学领域;从研究主题来看,“galaxies:evolution”、“galaxies:active”、“methods:numerical”、“stars:formation”和“methods:data analysis”的论文数量最多,反映这些研究者更加注重研究规范,同时也可能表明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得到基金机构的更多资助以及他们的研究群体庞大,另外一种可能性是,致谢信息中包含了他们的潜在合作者,这也是后续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结合基金资助机构的信息,可以对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为基金资助机构研究者和其他相关利益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择的学科覆盖不够全面,因此导致样本数据缺乏足够的代表性。作者在数据处理过程当中,由于数据的复杂性原因及人工处理的精度不足,可能会将一些有用的数据过滤掉,因此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

吴晓丽[9](2016)在《2015年生命科学热点回眸》文中指出2015年无疑在生命科学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新起点,本文盘点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回顾基因组编辑技术、图谱、结构生物学、干细胞、埃博拉、艾滋病、癌症、糖尿病等研究领域的热点突破。

漆艳茹[10](2015)在《政府资助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特征及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大科学时代,科技合作成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促使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需求更加明显。世界各国纷纷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具优势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广领域、多主体、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作为我国政府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工具,是我国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国内外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随着国际科技合作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项目的合作规模、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科技资源,使其创造出更大的科技产出和社会价值,一直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产出特征分析和绩效评价研究是有效提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科技产出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综合评价、多元拟合、博弈分析等方法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产出特征和绩效水平进行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近1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发展态势如何?形成了怎样的合作模式?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绩效如何?影响国际科技合作产出绩效的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上述研究,为我国制定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本文按照战略、国家和部门三个层面,梳理中国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体系,全面掌握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及项目的演变特征。将文献计量方法首次应用到“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两类合作项目的合作模式及产出特征分析中。分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的国家间、城市间与机构间的合作特征,总结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资助特点。对2008-2014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论文产出从数量、国别、区域、机构、领域等角度总结了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产出特征,测度了国际科技合作对论文质量的影响。总结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资助特征及产出的主要特征。基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资助及产出特征分析,构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绩效评价模型,利用迭代筛选模型构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引入“相对均衡系数”的综合评价方法与C-D知识生产函数结合,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整体绩效水平、不同学科领域的绩效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实际投入产出曲面为基础,选择多条曲线进行拟合,得出科研人员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的曲线表达式,选择该曲线表达式的系数与专项经费投入进行二次曲线拟合,最终得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际产出关于专项经费投入与科研人员投入的曲面表达方程;并针对不同的经费投入计算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所对应的最优科研人员投入与最优科技产出,解释部分项目绩效水平偏低的原因。最后基于实际分析提出改进国际科技合作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分析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产出绩效的可能影响因素。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风险防范能力的博弈模型;采用博弈分析确定影响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绩效的关键因素是风险防范能力;探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面临的不同风险,并给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有关建议。回顾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历程及战略演变,着重分析“十五”以来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及现状,结合前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战略部署、政策实施、计划资助等多个角度提出推进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PROGRESSION IN THE YEAR 200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PROGRESSION IN THE YEAR 2001(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东营市某老年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2.积极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理念
        3.老年群体的生命现状令人担忧
        4.个人经历与学术兴趣的引领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的意蕴解读
    (一)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
        1.积极老龄化
        2.老年生命教育
        3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生命教育
    (二)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1.积极老龄化理论
        2.生命教育理论
    (三)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的价值
        1.促进老年人生命的全面与终身发展
        2.保障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以提升其生命质量
        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
二、老年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
        1.调查内容
        2.调查对象
    (二)调查过程
        1.问卷调查
        2.半结构化访谈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
        1.受访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2.老年人对老年生命教育的了解
        3.老年大学和社区提供老年生命教育情况
        4.影响老年人参加老年生命教育活动的原因
        5.老年人所期待的老年生命教育内容
三、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人的老年生命教育知识匮乏
    (二)老年人参与老年生命教育的经济保障不足
    (三)教师普遍缺乏老年生命教育的理论修养
    (四)老年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单一
    (五)老年生命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需求
四、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老年人的老年生命教育意识欠缺
        2.老年人存在较大的学习障碍
        3.老年人自身的传统观念较重
    (二)外部原因
        1.老年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2.社会各界对老年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
        3.老年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
        4.老年生命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五、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老年人层面
        1.扭转观念,强化老年人的生命教育意识
        2.积极行动,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3.构建老年学习共同体,提升参与老年生命教育的积极性
    (二)老年大学层面
        1.丰富老年生命教育内容
        2.实现老年生命教育形式多元化
        3.打造高素质和专业化的老年生命教育教师队伍
    (三)社会层面
        1.加大老年生命教育宣传力度
        2.提高老年生命教育经费投入
        3.以社区为依托发展老年生命教育
    (四)政府层面
        1.推进老年生命教育科研队伍建设
        2.完善老年生命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
六、反思与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前人研究综述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创新点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地外生物学的兴起——20 世纪50 年代的科学变革
    1.1 米勒实验与生命起源理论的范式转变
        1.1.1 米勒实验的历史过程
        1.1.2 米勒实验引发的科学争议
        1.1.3 米勒实验的社会影响
        1.1.4 米勒实验的意义探讨
    1.2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与生命起源研究的组织更新
        1.2.1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历史背景
        1.2.2 首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概况
        1.2.3 生命起源大会的制度化与学科发展
    1.3 地外生物学——航天竞赛与行星免疫
        1.3.1 人造地球卫星1 号带来的冲击
        1.3.2 莱德伯格关于太空探测的思考:行星免疫学
        1.3.3 地外生物学的提出及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火星生命探测——20 世纪60-70 年代的地外生物学实践
    2.1 火星生命的历史渊源
        2.1.1 月亮骗局
        2.1.2 火星运河与火星科幻
        2.1.3 新技术与新证据
    2.2 水手4 号——火星生命探测争论及影响
        2.2.1 火星生命探测的历史背景
        2.2.2 三次研讨会与逐步推进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
        2.2.3 学术争议:科学界的反对方
        2.2.4 水手4 号探测结果与争议
    2.3 海盗计划与地外生物学的沉寂
        2.3.1 地外生命探测仪器的研制
        2.3.2 海盗计划的实施与生物实验结果
        2.3.3 生物解释与化学解释的争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天实测之外的地外生物学研究——20 世纪60-80 年代的多学科参与
    3.1 默奇逊陨石与星际分子——地外有机物与天地统一性
        3.1.1 默奇逊陨石的发现与解读
        3.1.2 星际有机分子的确认
    3.2 嗜极生命——原始生命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2.1 沃尔夫阱与南极生物
        3.2.2 海底热液喷口的古细菌
    3.3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理论与实践
        3.3.1 SETI的理论基础
        3.3.2 SETI的初期实践
    3.4 类蛋白质微球到RNA世界——代谢优先到遗传优先
        3.4.1 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微球学说
        3.4.2 RNA世界假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体生物学的复兴与建制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学科建设
    4.1 陨石背后的科学与政治
        4.1.1 火星陨石的发现和确认
        4.1.2 ALH84001 的解读与争议
        4.1.3 火星政策转向——陨石解读背后的政治因素
    4.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4.2.1 天体生物学的名称来源与学科范畴
        4.2.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
        4.2.3 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与成果
    4.3 学术刊物与学科教材——科研与教育的主阵地
        4.3.1 《天体生物学》的10 年计量分析(2001-2010)
        4.3.2 天体生物学学科教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外行星与系内新目标——21 世纪新研究动向
    5.1 系外行星与宜居带——宇宙微观结构再认识
        5.1.1 系外行星的发现
        5.1.2 系外行星的搜寻及特征
        5.1.3 宜居带的定义与意义
    5.2 欧罗巴与泰坦——巨行星卫星的宜居性
        5.2.1 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与外太阳系探测
        5.2.2 欧罗巴与泰坦的宜居性——新证据与新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1 20 世纪上半叶生命起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6.1.1 随《字林西报》传入中国的生命起源知识
        6.1.2 中国学者主动翻译、引进的生命起源学说
        6.1.3 生命起源传播影响——以罗广庭事件和奥巴林学说为例
    6.2 天体生物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2.1 新媒体中的天体生物学
        6.2.2 通过翻译引入的学术与科普作品
        6.2.3 本土天体生物学研究与航天战略演变
第七章 结语
    天体生物学兴起的两股历史传统
    天体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天体生物学的发展逻辑
    天体生物学的意义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词

(4)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高中生物对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要求与内容
    3.1 新课标对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要求
    3.2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必修部分中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内容
    3.3 高考试卷中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内容
4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
    4.1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4.2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的开发与应用
    5.1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开发
    5.2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的应用案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整理
    附录 B 生命科学前沿知识与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的整合
致谢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偏关县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国家政策
        1.1.2 现实关注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2 研究现状述评
    2.1 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
        2.1.1 美国的生命教育
        2.1.2 英国的生命教育
        2.1.3 日本的生命教育
        2.1.4 其它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
    2.2 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
        2.2.1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
        2.2.2 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
    2.3 我国内地生命教育的发展
        2.3.1 关于生命教育理论的研究
        2.3.2 关于生命教育实践的研究
    2.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的研究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生命与教育
        3.1.2 生命教育
        3.1.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命教育
    3.2 理论基础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哲学
        3.2.2 西方教育领域关注生命的思想
        3.2.3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学习理论
        3.2.4 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4 研究设计与过程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4.2.1 研究思路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工具
        4.4.1 问卷设计
        4.4.2 问卷细目表及赋分标准
        4.4.3 信效度分析
        4.4.4 访谈提纲
    4.5 研究实施
    4.6 数据资料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初中生生命发展整体状况分析
        5.1.1 初中生不同性别生命发展状况
        5.1.2 初中生不同地区生命发展状况
        5.1.3 初中生不同家庭生命发展状况
        5.1.4 初中生不同年级生命发展状况
    5.2 初中生生命发展具体情况分析
        5.2.1 生命意识发展情况分析
        5.2.2 生存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5.2.3 生命价值发展情况分析
    5.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5.3.1 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5.3.2 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5.3.3 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
        5.3.4 生命教育课堂教学还需要改进
        5.3.5 总体来看,对新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满意度比较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应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基本特点
        6.2.2 学校要系统规划本校的生命教育
        6.2.3 教师应该加强生命教育研究,提高生命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第一节 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历史和现状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现状
    第三节 基因编辑技术的意义和价值
        一、基因编辑技术引发了技术革命
        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选择的多样化
        三、基因编辑技术促进了研究的规范性
第二章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争议及安全审视
    第一节 权利冲突引发的争辩
        一、知情同意
        二、尊重人的知情同意权的伦理审视
        三、自主选择
        四、尊重人的自主选择权的伦理审视
    第二节 人性和尊严引发的争辩
        一、“扮演上帝”的合理性和僭越性
        二、扮演上帝的理论产物
        三、“设计婴儿”的安全性伦理审视
    第三节 基因资源分配引发的公正之辩
        一、基因歧视挑战社会公平
        二、基因资源的争夺:新的公平问题
        三、促进社会公正的安全性伦理审视
第三章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争议的消解构想及展望
    第一节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争议的消解
        一、争议的归因
        二、争议的消解构想
    第二节 思考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范式转换:后人类视角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后人类”热议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后人类”伦理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学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领域差异性与载体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1.2 研究思路
    1.3 概念界定
    1.4 分析指标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中国学者发表会议论文的整体态势分析
    2.2 中国学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领域差异性分析
        2.2.1 不同领域的产出分析
        2.2.2 不同领域的影响力分析
    2.3 中国学者发表会议论文的载体差异性分析
        2.3.1 会议论文载体的产出分析
        2.3.2 不同会议论文载体的影响力分析
3 总结与讨论

(8)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以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文献计量法
        1.4.4 对比分析法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步骤
        3.2.1 研究样本的确定
        3.2.2 数据来源
        3.2.3 数据处理与清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4.1 包含致谢信息论文的年度分布
        4.1.1 农业科学论文致谢信息的年度分布
        4.1.2 微生物学论文致谢信息的年度分布
        4.1.3 空间科学论文致谢信息的年度分布
    4.2 包含致谢信息论文的基金资助机构分布
        4.2.1 农业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资助机构的分布
        4.2.2 微生物学论文致谢信息中资助机构的分布
        4.2.3 空间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资助机构的分布
        4.2.4 重点基金资助机构的分析
    4.3 包含致谢信息论文的主题分布
        4.3.1 农业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研究主题的分布
        4.3.2 微生物学论文致谢信息中研究主题的分析
        4.3.3 空间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研究主题的分析
    4.4 致谢信息的识别结果
        4.4.1 机构识别结果分析
        4.4.2 人名识别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
        5.1.2 ESI空间科学是基金资助的重点领域
        5.1.3 ESI微生物学的研究主题变化最为明显
    5.2 研究展望
        5.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5.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5.2.3 本文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政府资助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特征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科技项目评价研究综述
        2.1.1 科技评价的定义
        2.1.2 科技项目评价的定义
    2.2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2.1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
        2.2.2 国内外政府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现状
        2.2.3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
        2.2.4 知识生产函数在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2.3 综合评价理论
    2.4 科学计量学理论
    2.5 博弈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体系研究
    3.1 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
        3.1.1 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3.1.3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中国科技产生的重要作用
    3.2 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体系研究
        3.2.1 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体系
        3.2.2 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指导
        3.2.3 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别政策研究
        3.2.4 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的资助工具
    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国际科技合作
        3.3.1 基础研究国际科技合作的必然性分析
        3.3.2 基础研究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演变
        3.3.3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概述
    3.4 中国科技部支持的国际科技合作
        3.4.1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管理流程
        3.4.2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的目标定位分析
        3.4.3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的战略演变
    3.5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取得的成效
    3.6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特征及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及产出特征分析
    4.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及产出特征分析模型
        4.1.1 数据来源及主要分析工具
        4.1.2 分析模型
    4.2 重大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特征分析
        4.2.1 整体资助特征
        4.2.2 空间分布特征
        4.2.3 国别(地区)分布特征
        4.2.4 承担机构的分布特征
        4.2.5 学科领域分布特征
    4.3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资助特征分析
        4.3.1 整体资助特征
        4.3.2 资助发展趋势分析
    4.4 基于文献计量的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产出特征分析
        4.4.1 论文总体情况分析
        4.4.2 基于主体的合作模式分析
    4.5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产出特征分析
        4.5.1 论文总体情况分析
        4.5.2 基于主体合作模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5.1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的绩效评价分析模型
        5.1.1 评价对象
        5.1.2 分析模型
    5.2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2.3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3 引入“相对均衡系数”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3.1 基于“差异驱动”的权系数确定方法
        5.3.2 相对均衡系数的引入
        5.3.3 客观赋权方法与相对均衡系数的一种集结模型
    5.4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4.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投入指标体系分析
        5.4.2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指标体系分析
        5.4.3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5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的最优投入产出分析
        5.5.1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实际投入产出的曲面拟合
        5.5.2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最优投入产出分析
        5.5.3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最优人员投入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绩效的风险分析
    6.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基本假设
        6.1.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基本假设及变量设置
        6.1.2 科技合作项目产出分配的博弈分析结果
        6.1.3 科技合作项目风险防范能力的博弈分析模型
    6.2 风险防范系数对国际科技合作产出的影响分析
    6.3 基于知识联盟理论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风险研究
        6.3.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初期风险分析
        6.3.2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面临的过程风险分析
        6.3.3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风险分析
    6.4 提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绩效的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对策研究
    7.1 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历程演进研究
    7.2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体系现状分析
    7.3 政府支持的国际科技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7.4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PROGRESSION IN THE YEAR 2001(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生命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东营市某老年大学为例[D]. 邓梦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D]. 侯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为例[D]. 燕可郁.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偏关县S中学为例[D]. 石涛.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伦理审视[D]. 吕舟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国学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领域差异性与载体差异性研究[J]. 张丽华,田丹,曲建升. 情报杂志, 2018(06)
  • [8]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以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为例[D]. 王小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9)
  • [9]2015年生命科学热点回眸[J]. 吴晓丽. 科技导报, 2016(01)
  • [10]政府资助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特征及绩效评价[D]. 漆艳茹.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2001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