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移动终端开槽微带双频贴片天线设计

W-CDMA移动终端开槽微带双频贴片天线设计

一、用于W-CDMA移动终端的开槽微带双频贴片天线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华[1](2021)在《超材料在5G高隔离MIMO多天线和小型化中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万物互联的到来,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成为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持续增长和对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5G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技术的竞争焦点。此外多种无线接入技术也日渐成熟和更新换代,无线移动通信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这些都预示着5G、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在民用和军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些系统的数据量以指数级别的速率快速增长,对信道容量和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由于频谱资源有限,为了在复杂的噪声环境下更加高效的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多个天线,同时对天线之间的耦合、信号之间相关性等指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天线系统能够有效提升信道容量和可靠性,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器件。在此背景下,该论文课题围绕基于超材料结构的5G终端高隔离MIMO天线和小型化设计方面进行了以下六个点的研究工作。(1)提出了基于电磁带隙EBG(Electromagnetic Band Gap)结构的5G双频MIMO高隔离弯折天线的设计与理论分析。通过在位于天线的弯折部分下面加载耦合矩形贴片产生第一谐振模式和天线原有的第二谐振模式,实现工作在5G频段的双频天线。为了在两个谐振模式处均实现高隔离。首先利用EBG结构带隙特性实现第二谐振模式下的解耦,其次在位于EBG结构上表面单元连接处加载四个开口的实现在第一谐振模式下的去耦功能。本文通过对电磁带隙结构的色散特性、去耦工作原理的讨论与分析,研究基于以上电磁带隙EBG结构与MIMO天线的融合,分别解决MIMO天线多频去耦问题,方向性增强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SCI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上。(2)提出了基于开口小型化EBG结构的隔离增强型MIMO天线阵。使用EBG来减少耦合通常涉及尺寸和体积更大的结构,当易于实现和小型化成为关键问题时,这些结构并不特别吸引人。对此,本文设计了一个小型化的新型EBG结构。同时提出了通过在小型化EBG表面施加开口结构来实现隔离增强。最终实现了在5G工作频率点处耦合度在-50 dB以下。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了发明专利。(3)提出了基于超细传输线TL(Transmission Line)结构的MIMO单极子天线。通过在天线单元一侧加载一个超细传输线谐振器,其功能相当于反射器和寄生元件,有效的实现了高隔离和带宽扩展。通过讨论天线间的耦合方式和超细传输线作为寄生元件和反射器的工作机理,并研究了 MIMO天线中耦合来源。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细传输线的正交极化分集四单元天线。最终通过实际加工、制作、测量验证仿真和理论的正确性。该工作中所采用的去耦结构对于今后MIMO天线实际应用具有很好的前景,相较于采用EBG结构或者其他的去耦结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易于和其他射频电路集成。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SCI学术论文投在了国际学术期刊AE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上。(4)提出了超细TL结构加载的高隔离和高辐射效率多过孔贴片天线阵设计。首先对多过孔贴片天线的参数以及设计理念进行了研究。与未加载TL结构的多过孔贴片天线阵相比,TL结构的加载使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增加了 17 dB。该隔离结构同时提高了多过孔贴片天线的增益和辐射效率。此外详细分析了超细TL结构加载的多过孔贴片天线阵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最后进行了实物加工和实验验证。验证了超细传输线不仅适用于单极子MIMO多天线去耦合,对贴片类MIMO多天线去耦合同样具有效果。(5)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平行耦合传输线的紧凑低剖面MIMO贴片天线设计。去耦结构的设计是由四个错开的平行超细传输线(4TL)组合而成,实现了完整共地平面的低剖面贴片天线阵的去耦合。该4TL结构构成一个高阻抗的平面阻碍了表面波的传播,实现了紧凑型MIMO贴片天线的高隔离设计。本文详细分析了 4TL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变化。本文的MIMO贴片天线设计为完整共地平面的低剖面紧凑贴片天线阵的高隔离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具有加工简单,易于设计的优点。不同于以往需要在地平面蚀刻细槽或断开设计,对天线的辐射特性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对加载和未加载4TL的天线阵进行加工与实测,验证了仿真结果。(6)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超宽带慢波模式一维电磁带隙EBG结构的小型化双枝节宽带天线。该新型一维电磁带隙EBG结构单元由一个在矩形贴片的四周和对角线蚀刻缝隙槽而成,通过该设计极大的扩展了其慢波带宽,实现了双枝节宽带天线的小型化。此外,由于该一维慢波EBG结构的同相反射特性,双枝节天线的带宽也得到了扩展。该EBG结构嵌入在双枝节天线和地平面中间。在加载和未加载EBG结构的两种情况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该设计的小型化天线和未小型化天线进行了实例加工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新型超宽带慢波模式EBG结构能有效的缩小双枝节天线的尺寸。

马春雨[2](2021)在《多频平面端射贴片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系统从有线通信发展为无线通信,微波器件取代了一部分硬件电路,天线作为微波器件中重要元件之一,承担着电磁信号互相转换的作用。因此,对天线工作频段的数目、带宽、增益及辐射特性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视广播的卫星信号接收、室内无线局域网(WLAN)和全球微波互联网(WiMAX)等领域中,对天线的要求具有小型化、多频带、圆极化、宽带宽、高增益等的特点。本文将以Ku/K波段卫星信号收发、WLAN、WiMAX中的天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加载寄生枝节、缺陷地、反射板、CPW馈电等技术设计了四款毫米波天线和一款太赫兹天线。毫米波天线分别是一款应用于WiMAX的双频微带天线,一款覆盖了WiMAX/WLAN/5G的宽带高增益天线,一款应用于Ku/K波段卫星信号收发的双频圆极化天线以及一款应用于WLAN的双频圆极化天线,太赫兹天线即为一款工作于太赫兹频率的多频天线。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对于全球微波互联网的应用,设计了一款-10 dB阻抗带宽为600 MHz(3.3-3.9 GHz)和1500 MHz(4.55-6.05 GHz)的双频微带天线。双频段内最高增益分别达到了4.08 dBi和3.94 dBi。由于毫米波频段资源拥挤,互相干扰影响逐年增强,因此太赫兹频段成为未来无线通讯的方向。文章提出了一款新型的太赫兹多频天线,由共面波导馈电的方式去激励平面偶极子产生辐射,天线可在三个频段内谐振,分别是846.1-855.2 GHz、911.2-974.4 GHz和1.075-1.132 THz。(2)为了提高微带天线的增益,本文提出了一款基于缺陷地和反射板结构的宽带高增益天线。相对带宽为64%(3.45-6.33 GHz),此带宽覆盖了包含WLAN5.2/5.8 GHz、WiMAX3.5/5.5 GHz以及三大运营商的5G通讯频段,在工作频带内增益最高达到7.22 dBi。(3)在WLAN的应用中,对天线多频谐振和圆极化辐射方式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款基于环形枝节与缺陷地面结构相结合的双频圆极化天线。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工作带宽分别为1.16 GHz(2.26-3.42 GHz)和2.12 GHz(5.58-7.7 GHz),增益分别达到4.2 dBi和3.1 dBi。针对Ku/K波段卫星通信信号传播中发生的极化转化问题,设计了一款圆极化双频天线。采用缺陷地结构,两个正交模式被成功激励,圆极化辐射特性得以实现。测试结果表明,工作带宽为2.3 GHz(12.85-15.15 GHz)和2.6 GHz(18.3-20.9 GHz)。本文提出的上述多频天线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它们的工作频率主要覆盖Ku/K波段卫星节目接收(包括Ku下行10.7-12.75 GHz、Ku上行12.75-18.1 GHz和K波段18-27 GHz),全球微波互联网即IEEE802.16标准3.4-3.6 GHz和5.72-5.85 GHz,无线局域网2.4-2.48GHz、5.15-5.35 GHz和5.725-5.875 GHz,以及国内三大运营商各自部署的5G基站使用频段n41(2515-2675 MHz)、n78(3.4-3.6 GHz)和n79(4.8-4.9 GHz)。其中对于两款双频圆极化天线进行了实物制作本文所提天线与同类天线相比结构更简单、辐射性能更优,对天线在多频化、小型化、圆极化等主要性能的设计中有一定的意义。

赵盼[3](2021)在《加载超表面的宽带高增益微带天线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Wi-Fi和5G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宽带、高增益、低剖面、小型化等高性能天线的需求日益迫切。超材料及其二维形式的超表面均可任意地调控入射电磁波的幅度、相位和极化等电磁参数,因此,高性能超表面天线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1)设计了一种加载超表面的WLAN天线。在矩形贴片天线的基础上,通过开槽实现双频WLAN天线,进一步加载对应于工作频段的双负超表面来提高天线的增益并改善其阻抗匹配水平。所设计的超表面天线工作带宽分别为2.27GHz~3.45GHz和5.32GHz~6.26GHz,相对带宽分别为41.2%和16.2%,最大增益为8.6dB,且在2.4GHz和5.8GHz两个频点处的增益较未加载超表面的天线分别提高了 10.1dB和5.7dB,与同类天线相比,具有高增益的优势。(2)设计了两种应用于Sub-6GHz频段的超表面天线。首先,通过在WLAN天线中心嵌入圆环来实现目标频率,并设计渐变式馈电结构来展宽带宽,所设计的天线工作带宽为3.08GHz~5.18GHz,相对带宽为50.8%,最大增益为3.6dB。其次,通过研究超表面对天线性能的影响机理,设计了一种正方形的双负超表面,使天线在4.28GHz~5.14GHz频段内最大增益提高至9.84dB。进一步通过改变该正方形双负超表面结构的排列和布阵方式,得到了一种多频双负超表面,将其加载在天线背板后的0.5mm处,使天线的工作带宽为3.02GHz~6.49GHz,相对带宽为73%,比未加载超表面的天线展宽了 22.2%,且最大增益为5.8dB,超表面天线尺寸为70mm×70mm×4.1mm,剖面高度仅为0.04λ(λ为最低工作频率所对应的波长)。以上两种超表面天线与同类天线相比,分别具有高增益和宽带低剖面的优势。基于超表面的高性能天线,同时具备结构紧凑、宽频带、低剖面、高增益和低成本等多个优点,为室内通信系统及宽带无线通信提供高质量的天线设计方法。

朱浩宇[4](2021)在《面向5G智能手机的双频/三频MIMO天线的小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IMO天线因其采用多个天线单元,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容量而被认为是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为了加快5G网络的部署,将2.5-2.7GHz,3.4-3.6 GHz和4.8-5.0 GHz列为5G频段。另外,由于智能手机中的电路复杂,器件众多导致给予MIMO天线的设计空间越来越小。因此,研究多频段的小型MIMO天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基于紧密排列的天线单元之间的去耦技术及天线单元的小型化技术,研究了三个面向5G智能手机的多频MIMO天线。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有:(1)将一个2.6 GHz/4.9 GHz的U型双频天线和一个3.5 GHz的L型单频槽天线紧密排列组成异频天线对,两个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仅有0.045λg(λg是在频率3.5 GHz的导波波长)。基于这种异频天线对,设计了一个十二单元三频MIMO天线,每个频段均有六个天线单元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优于12.5 dB,ECC小于0.35,效率大于0.55。(2)将一个3.4-3.6 GHz和4.8-5.0 GHz的T型单极子天线单元和一个3.4-3.6 GHz和4.8-5.0 GHz的阶梯阻抗型槽天线单元紧密排列组成混合天线对,两个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仅有0.045λg(λg是频率在3.5 GHz的导波波长)。通过加载短路枝节,该混合天线对实现了紧密排列的双频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优于12 dB。基于这种天线对,设计了一个八单元双频MIMO天线。实验结果表明,在3.5GHz频段,MIMO天线的ECC小于0.15,整体效率大于0.4,信道容量最高可达38.5bps/Hz;在4.9GHz频段,MIMO天线的ECC小于0.06,效率大于0.7,信道容量最高可达40.1bps/Hz。(3)基于贴片天线和开槽技术,在手机侧边框设计了一个3.4-3.6 GHz和4.8-5.0 GHz的双频天线单元。该天线单元在一个贴片天线的基础上,通过L型开槽技术降低贴片天线的谐振频率,使得贴片天线原有的两个谐振频率4.93 GHz和8 GHz降至3.5 GHz和5 GHz,从而覆盖所需频段。整个天线单元的尺寸为9×5.5mm2,长宽均小于0.25λg(λg是频率在3.5 GHz的介质中的导波波长),实现天线单元的小型化。将这种天线单元以大于0.25λg的间距排列,设计了一个八单元双频MIMO天线。实验结果表明,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优于12 dB,ECC小于0.25,每个天线单元的效率均大于0.5。

肖峰[5](2021)在《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天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系统逐渐往多频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天线之间的布局成为决定系统尺寸的关键因素之一,多频天线的小型化设计对系统级的小型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5G通信的发展,使得毫米波与微波频段天线同时被应用于收发信号,由于两者之间尺寸差异巨大,将毫米波天线集成到低频天线的结构之中成为可能,此类天线被定义为结构复用天线。由于部分低频天线表面电流分布存在较弱的区域,在相应区域内设计毫米波天线对低频天线引入可以忽略不计的影响。目前此类天线设计的难点包括高低频天线选择、结构复用方式和馈电系统设计,而结构复用率以及不同端口之间的隔离度等指标成为结构复用天线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标准。本文从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天线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了其研究价值。提出多种天线的结构复用形式以及分析方法,实现了多频天线的小型化馈电、高隔离度以及高结构复用率。首先,本文提出了偶极子天线与基片集成波导(SIW)缝隙天线结构复用的天线,通过加载高通滤波器,高低频端口之间的隔离度得到显着提升。所提出的天线被命名为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实验与仿真结果高度一致,最终加工的实物在Sub-6GHz频段具有全向的方向图,且在27.2~28.2GHz频段具有定向的方向图,其为5G基站或者终端设备天线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为了实现天线的小型化,本文引入了双层低特性阻抗槽线来重新设计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的馈电结构,最终实现其剖面高度的缩减。随后将所提出的天线低剖面化技术应用到了与SIW缝隙阵列天线结构复用的Vivaldi天线结构上。所提出的小型化技术能有效降低传统槽线馈电天线的剖面高度。然后针对全向毫米波天线的需求,设计了短路单极子天线与半模基片集成波导(HMSIW)驻波天线结构复用的双频天线,并将其命名为大频率比全向结构复用天线。相较于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此天线的设计中不涉及到滤波器的应用。最终测试与仿真得到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天线工作频带为2.04~4.12GHz以及27.2~28.1GHz,频带内的方向图均为全向。最后对类似天线的设计思路进行了归纳总结。

王斌斌[6](2021)在《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建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和制作工艺简单等优点,在结构健康检测、可穿戴通信系统和人体运动检测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可穿戴应用中,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直接穿戴在人体表面,传感器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谐振频率和阻抗匹配条件,还需要具有穿戴舒适性,即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小型化设计。因此,对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小型化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建模仿真、参数优化、小型化设计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了使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具有柔韧性,易弯曲,本文选择毛毡材料和铜箔分别作为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介质材料和导电材料。首先结合微带天线的传输线模型和高频结构仿真软件(HFSS)建立了2.45 GHz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模型,并通过参数优化得到该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最终参数。为了提高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穿戴舒适性,研究了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小型化设计方法。本文研究了在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辐射贴片表面加载矩形槽实现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小型化设计。为了增加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小型化设计效果,首先将矩形槽的长边按垂直于辐射贴片表面电流流动的方向放置,使加载矩形槽后的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辐射贴片表面电流流动有效路径增加最大。其次对矩形槽参数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一组使加载矩形槽后的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既具有较小谐振频率又尽可能满足阻抗匹配的矩形槽参数。最后通过缩小辐射贴片尺寸和调整馈电点位置使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具有2.45 GHz谐振频率和满足阻抗匹配,实现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相比较,该小型化设计使辐射贴片尺寸减小约44.1%;且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的吸收比(SAR)远小于国际标准值。最后研制了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和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并对这两种传感器分别进行标定实验和弯曲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谐振频率的测量值和仿真值之间偏差较小,满足设计要求;且能够根据传感器谐振频率变化识别出不同程度的弯曲度。因此,这种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可用于可穿戴领域,用于人体关节弯曲度等测量。

宁银婉[7](2021)在《物联网系统中2.4GHz天线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末物联网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大力推广,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掀起一番热潮。2.4 GHz作为通用无线工作频段,其在物联网系统中的产品开发及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天线是无线信号收发装置的关键一环,天线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收发系统整体的工作能力。无线系统小型化的发展需求,将天线的小型化及信道数的拓展推向时下研究热点。可见天线小型化技术及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的研究发展在移动终端应用中至关重要,多功能小型化终端天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其中包含小型化双频可重构天线及小型化MIMO天线的研究。而室内微基站对宽波束覆盖和圆极化有较高的需求,全向圆极化技术作为微单元天线关键技术成为本文另一研究重点。本文针对应用于物联网系统中2.4 GHz天线的关键技术中的小型化双频技术、MIMO技术以及全向圆极化技术展开研究和天线设计。首先是针对物联网系统中2.4 GHz小型化双频天线的研究。为了实现天线的双频辐射及小型化设计,本文在单极子单频天线的基础上采用容性加载方式,既使得保证原有的高频辐射近乎不变的前提下,又引入了低频辐射。同时,由于加载结构的引入,使得天线整体的设计更加紧凑,尺寸进一步缩减。为了实现天线在2.4 GHz频段频率可调特性,本设计引入了一个可调谐电容,由于电容的低通高阻特性,该天线实现了高频频率和辐射均不变的前提下低频频率可调功能。再者是针对物联网系统中2.4 GHz小型化MIMO天线的研究。在小型化单元加载天线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又紧接着分析了MIMO系统中多天线间的互耦影响,介绍了实现天线间高隔离度的奇偶模方法,并提出了一款应用于物联网系统中移动终端2.4 GHz的基于奇偶模分析法的新颖的MIMO天线设计。首先,为了实现较高的天线隔离度,本文提出基于奇偶模馈电的具有方向图/极化分集特性的双单元天线。同时,在此馈电结构基础上,天线的双端口辐射实现了共口径设计,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因此MIMO天线的整体尺寸进一步地缩小。最后是针对物联网系统中2.4 GHz小型化室内微基站全向圆极化天线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及负磁导率超材料传输线基本理论,接着,为了实现天线全向圆极化辐射特性,一个垂直单极子和一个水平同相电流环的模型被采用。通过四周短路电感加载这一措施,天线的剖面尺寸降低许多。垂直极化的全向模式是由中心馈电蘑菇型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零阶模式谐振而来,水平极化的全向辐射是由四周的容性加载传输线,即负磁导率传输线的零阶模式产生的。两种极化之间有着天然的90度相位差,最终得到了一个具有低剖面的全向圆极化天线。本文提出的该应用于微基站的全向圆极化天线工作频段覆盖了2.3 GHz-2.6 GHz,其中圆极化带宽基本覆盖了常用的2.4 GHz ISM带宽需求。

蔡健[8](2020)在《加载缺陷地结构的多频微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5G的商用化带动了高新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就要求一个系统最好可以满足更多频段以及更多领域的需要。天线作为无线系统的关键模块,也应当向着同时满足不同领域用户的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研制一款覆盖海、陆、空以及5G频段的多频天线是有着宽广前景的。本文通过缝隙与缺陷地结构的结合,研究与设计了几款多频微带天线,具体可以归结成以下:1、研究设计了一款单缝隙的三频微带天线,此款天线采用了在顶层贴片边缘加载F型缝隙。它可以同时工作在1.64GHz、2.47GHz、3.1GHz。2、研究设计了一款单缝隙单缺陷地结构的四频微带天线,此款天线采用了顶层贴片边缘加载F型缝隙与接地层加载C型缺陷地结构相结合。它可以同时工作在1.59GHz、2.44GHz、3.08GHz和3.76GHz。3、研究设计了一款多缝隙的五频微带天线,此款天线采用了在顶层贴片加载多种缝隙。它可以同时工作在2.18GHz、2.73GHz、3.17GHz、3.39GHz和3.87GHz。4、研究设计了一款多缝隙对称缺陷地的五频微带天线,此款天线在顶层采取了加载多种缝隙与接地层加载对称C型缺陷地结构相结合。它可以同时工作在2.04GHz、2.51GH、3.12GHz、3.35GHz、3.81GHz。本文设计的这几款多频微带天线应用性较强。它们的工作频率主要覆盖卫星移动业务(1626.5MHz-1660.5 MHz),卫星广播业务(1525MHz-1646.5MHz),S波段(2000MHz-4000MHz),无线电定位业务(3100MHz-3400MHz),航空电导航业务(2700MHz-2900MHz)以及5G基站n77频段(3300MHz-4200MHz)。通过对第二款和第三款天线进行加工和测量,可以看到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本论文采用的缝隙加载缺陷地结构设计的多频微带天线,结构简单,性能良好,对多频带天线的设计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黄贝[9](2020)在《基于混合模式的低剖面宽带天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作为接收和发送电磁波的关键器件,其性能的好坏对移动通信的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日渐紧张,用户数量急剧增加,同时通信设备的体积也在不断地减小。因此,宽带低剖面天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本文结合科研项目选题,以传统的微带天线和偶极子天线为研究基础,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4.4、损耗角正切值为0.02的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板,探索宽带低剖面天线的结构和工作模式,研究和解决适合移动通信系统的宽带低剖面天线的理论、设计、测试等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可应用于sub-6 GHz移动通信的低剖面宽带天线。首先,设计了一款共口径宽带天线,该天线由椭圆形贴片和偶极子构成,直接用电压源给偶极子馈电,具有结构简单、增益高、方向图稳定、交叉极化小等优点。其次,设计了一个结构简单的巴伦,起到阻抗转换和单端转双端的作用。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巴伦给偶极子直接馈电,提出了一款低剖面共口径宽带天线。窄带的贴片模式和偶极子模式被巴伦同时激励时,通过相邻的两个窄带模式重叠的方法有效地拓展了天线的阻抗宽带,并详细分析了偶极子的长度、椭圆形贴片的长轴、以及椭圆槽的短轴对天线阻抗带宽的影响。最终设计的天线尺寸为0.90 λ0 × 0.78 λ0 × 0.13 λ0,测试结果表明-10 dB相对带宽为67.50%,阻抗带宽覆盖2.75 GHz至5.45 GHz频段;在工作频段3 GHz至5 GHz内的增益为 8.40±1.10 dBi。2.设计了一款紧凑型宽带混合模式天线。天线由开槽的矩形贴片、馈电偶极子和巴伦组成。通过电磁耦合馈电及对辐射贴片开槽等方法,可以减小天线的电尺寸,同时有效拓展天线的阻抗带宽。详细分析了开槽的矩形贴片、馈电偶极子和巴伦结构对天线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矩形贴片的长度可以实现第一个谐振点的移动,通过调节偶极子的长度可以实现第二个谐振点的移动,通过调节贴片槽的长度可以实现第三个谐振点的移动。因此,该天线在工作频段3 GHz至5 GHz内产生三种工作模式:贴片模式、偶极子模式、贴片槽模式。最终设计的天线尺寸为0.48λ0 × 0.31λ0 × 0.16λ0,测试结果表明天线-10 dB相对带宽为56.87%,阻抗带宽覆盖2.97 GHz至5.33 GHz频段,增益为8.00±0.50dBi,非常稳定。并且,合适的巴伦设计提高了方向图的稳定性,同时该天线结构紧凑,可适用于sub-6 GHz通信系统中的微基站。3.利用交叉偶极子形成的蝶形贴片设计了一款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在呈感性的蝶形贴片的下方加载一个容性开口环形贴片,通过容性补偿,改善了天线与馈电端口的匹配。寄生开口环还增加了新的谐振点,从而有效拓展了天线的带宽,实现了天线的共口径和一体化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在VSWR<1.5的标准下,低频段覆盖了2.32 GHz至3.72 GHz,高频段覆盖了 4.76 GHz至5.20 GHz,并且在两个频段内同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益,具有良好的远场辐射特性,可覆盖三大通信运营商最新划分的2515 MHz-2675 MHz,3400 MHz-3600 MHz,4800 MHz-5000 MHz 通信频段。

孙丰美[10](2020)在《圆极化微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微带天线进入实用阶段,至此人们开始对微带天线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这一时期也成为微带天线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圆极化微带天线的研究,从圆极化性能逐步增加了双频化、全向性、超宽带多频化等性能的发展。本文根据所学的理论支持,和对圆极化微带天线发展现状做了一定了解之后,设计了3款圆极化微带天线。1.设计了一款中心频率在3.45GHz的圆极化微带天线,通过对辐射贴片进行切角和在贴片四周挖矩形缝隙处理,有效的增加了天线的表面电流路径。同时介质基板也做了处理,采用一大一小的双层结构。采用微带天线的基模为TM01,并通过切角和开缝微扰简并模达到同时激励TM01和TM10的目的。其次,通过合适的馈电位置可以激励两个简并模,使得其幅度和相位发生理想变化。当二者幅度相同,相位差为90度时即可辐射圆极化波。本天线馈电采用的是微带线馈电,馈电和辐射贴片分置两层,这样的设计可以适当减小两个部分之间耦合所带来谐振频率损耗,提高天线的有效频率宽度。天线实现了良好的轴比和回波损耗特性,且天线的厚度较低,实现低刨面的效果。2.设计了一款双频圆极化微带天线。该天线的S11两个谐振频率为2.72GHz和4.42GHz,天线双频段处的回波损耗特性有一定进步,S11<-10dB的带宽分别为50MHz和60MHz,带宽也有有一定展宽。天线的轴比AR在在低频段的轴比特性有所提高,AR在高频范围内的圆极化也实现良好。3.设计了一款通过添加3层介质基板、在接地板上加载槽的双频圆极化天线。由于2层介质基板对天线产生谐振作用,其双频性能良好。通过微带线的激励,使得该天线中TE111和TE113和TE115模式可以同时被激发,即实现双频化性能。圆极化的实现主要是由于微带缝隙耦合馈电处,有两个垂直交叉的缝隙,馈线正处于两个缝隙角分线处,可以对两个正交的极化等幅馈电。通过调整两个缝隙长度则可以改变两个极化的激励相位,适当调整两个极化的长度差即可以得到较好的轴比结果。模式对应较高的工作频率,利用多个模式间耦合,不仅可以实现双频段设计也可以增加带宽。天线在中心频率1.9GHz和2.52GHz处的,回波损耗有效带宽为200MHz和460MHz。且天线的轴比带宽在1.9GHz和2.5GHz附近的有效带宽都超过了 100Mz。

二、用于W-CDMA移动终端的开槽微带双频贴片天线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W-CDMA移动终端的开槽微带双频贴片天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超材料在5G高隔离MIMO多天线和小型化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天线阵去耦合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电磁带隙EBG结构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2.3 传输线TL结构在天线中的研究现状
        1.2.4 高隔离MIMO天线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开口EBG结构加载MIMO天线分析与设计
    2.1 开口EBG结构双频高隔离弯折天线设计
        2.1.1 基本设计理论
        2.1.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2.1.3 本节总结
    2.2 开口小型化EBG结构隔离增强双枝节天线设计
        2.2.1 基本设计理论
        2.2.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2.2.3 本节总结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超细TL结构加载MIMO单极子天线分析与设计
    3.1 超细TL结构高隔离和带宽扩展两单元天线设计
        3.1.1 天线设计过程与分析
        3.1.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3.1.3 本节总结
    3.2 超细TL结构高隔离轴向对称四元天线设计
        3.2.1 天线设计过程及结构
        3.2.2 天线实物加工和测试
        3.2.3 本节总结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超细TL结构加载MIMO贴片天线分析与设计
    4.1 高辐射效率TL多过孔贴片天线阵设计
        4.1.1 天线设计过程与结构
        4.1.2 天线阵实物加工及测试
        4.1.3 本节总结
    4.2 平行耦合传输线4TL贴片天线阵设计
        4.2.1 天线设计过程与结构
        4.2.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4.2.3 本节总结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超宽带慢波EBG结构加载枝节天线分析与设计
    5.1 慢波结构设计理论
        5.1.1 超宽带慢波EBG结构设计与理论分析
    5.2 超宽带慢波EBG结构双枝节天线小型化和带宽扩展设计
        5.2.1 天线设计过程与结构
        5.2.2 天线实物加工与实测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和贡献
    6.2 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多频平面端射贴片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频微波天线研究现状
        1.2.2 多频太赫兹天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线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分析
    2.1 天线的电磁基础
        2.1.1 电磁场方程
        2.1.2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2.2 天线基本参数
        2.2.1 方向性函数和方向性图
        2.2.2 方向性系数
        2.2.3 效率
        2.2.4 增益系数
        2.2.5 输入阻抗
        2.2.6 极化
        2.2.7 频带宽度
    2.3 天线的传输线模型
    2.4 多频段研究方法
        2.4.1 多枝节法
        2.4.2 开缝隙法
        2.4.3 加载寄生枝节法
        2.4.4 频率可重构技术
    2.5 圆极化研究方法
        2.5.1 螺旋天线
        2.5.2 交叉振子天线
        2.5.3 单点馈电法
        2.5.4 多点馈电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缺陷地结构的双频微带天线设计
    3.1 应用于WiMAX的毫米波双频天线的设计
        3.1.1 引言
        3.1.2 天线设计过程
        3.1.3 天线结果分析
    3.2 应用于太赫兹频段的多频天线
        3.2.1 引言
        3.2.2 共面波导馈电技术与原理
        3.2.3 太赫兹天线的设计
        3.2.4 仿真结果分析
        3.2.5 优化后天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缺陷地与反射板结构宽带高增益天线的设计
    4.1 引言
    4.2 天线设计过程
    4.3 天线仿真结果分析
    4.4 与同类天线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频圆极化微波天线的设计
    5.1 应用于WLAN的微波双频圆极化天线的设计
        5.1.1 前言
        5.1.2 天线设计过程
        5.1.3 天线仿真结果与参数分析
        5.1.3.1 仿真结果分析
        5.1.3.2 参数分析
        5.1.4 测试结果分析
    5.2 应用于卫星通信Ku/K波段的双频段圆极化端射天线的设计
        5.2.1 引言
        5.2.2 辐射贴片尺寸估算
        5.2.3 天线结构设计与分析
        5.2.4 仿真结果及参数分析
        5.2.5 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业绩
参考文献

(3)加载超表面的宽带高增益微带天线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表面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超表面天线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天线与超表面的相关理论
    2.1 微带天线理论分析
    2.2 微带天线的电参数
    2.3 超表面的基本理论
        2.3.1 左手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3.2 超表面的S参数反演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超表面的WLAN高增益天线设计
    3.1 基于超表面的高增益WLAN天线的设计指标
    3.2 双频微带天线的设计
        3.2.1 双频微带天线的设计步骤
        3.2.2 天线结构
    3.3 超表面单元的设计
    3.4 加载超表面的双频微带天线的设计
        3.4.1 高增益超表面天线设计原理的研究
        3.4.2 加载天线的结构
        3.4.3 对天线结构参数的研究
    3.5 加载超表面的双频微带天线的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超表面的Sub-6GHz高增益低剖面宽带天线设计
    4.1 基于超表面的高增益及低剖面Sub-6GHz天线的设计指标
    4.2 基于超表面的高增益Sub-6GHz宽带天线设计
        4.2.1 宽带Sub-6GHz微带天线的设计
        4.2.2 超表面单元的设计
        4.2.3 加载天线的设计及参数分析
        4.2.4 加载超表面的Sub-6GHz宽带微带天线的仿真结果
    4.3 基于超表面的低剖面Sub-6GHz宽带天线设计
        4.3.1 低剖面宽带天线设计原理的研究
        4.3.2 超表面的改进
        4.3.3 加载天线的设计
        4.3.4 超表面结构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4.3.5 加载超表面的宽带低剖面Sub-6GHz天线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项

(4)面向5G智能手机的双频/三频MIMO天线的小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MIMO天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频MIMO天线单元小型化研究现状
        1.2.2 MIMO天线单元紧密排列下去耦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手机MIMO天线的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MIMO天线性能参数
        2.2.1 天线的输入阻抗
        2.2.2 反射系数
        2.2.3 带宽
        2.2.4 隔离度
        2.2.5 天线的效率和增益
        2.2.6 MIMO天线的包络相关系数
        2.2.7 MIMO天线的信道容量
    2.3 智能手机中天线单元小型化技术
        2.3.1 弯折技术
        2.3.2 开槽技术
    2.4 MIMO天线的去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异频去耦的三频MIMO天线的研究
    3.1 引言
    3.2 MIMO天线单元设计及工作原理
        3.2.1 双频天线单元设计及工作原理
        3.2.2 单频槽天线单元设计及工作原理
    3.3 异频天线对的设计
    3.4 MIMO天线结构及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短路枝节去耦的双频MIMO天线的研究
    4.1 引言
    4.2 MIMO天线单元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4.2.1 双频单极子天线单元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4.2.2 双频槽天线单元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4.3 混合天线对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4.3.1 混合天线对的结构
        4.3.2 混合天线对的去耦分析
    4.4 八单元双频MIMO天线结构及性能分析
        4.4.1 八单元双频MIMO天线结构
        4.4.2 八单元双频MIMO天线的性能分析
    4.5 液晶屏幕和手对手机MIMO天线的影响
        4.5.1 液晶屏幕对手机天线的影响
        4.5.2 人手对手机天线的影响
    4.6 人体组织吸收比率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开槽技术的双频MIMO天线的研究
    5.1 引言
    5.2 MIMO天线单元设计及工作原理
    5.3 MIMO天线结构及性能分析
        5.3.1 MIMO天线的结构
        5.3.2 MIMO天线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频天线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对多频天线的需求
        1.2.2 无线通信系统中5G毫米波天线的设计现状
    1.3 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天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研究
    2.1 5G通信系统对多频天线的需求
    2.2 偶极子天线与SIW缝隙天线理论及发展
    2.3 偶极子天线与SIW缝隙天线的设计
    2.4 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的实现
    2.5 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实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复用天线的紧凑化设计及技术拓展
    3.1 双层低特性阻抗馈电槽线理论分析
    3.2 低剖面偶极子天线设计及实验研究
    3.3 紧凑化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设计
    3.4 紧凑化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偶极子天线实验研究
    3.5 双面槽线馈电结构在Vivaldi天线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频率比全向结构复用天线研究
    4.1 大频率比全向毫米波天线设计指标分析
    4.2 短路单极子天线设计与优化
    4.3 基于HMSIW驻波天线的分析与设计
    4.4 大频率比全向结构复用天线设计
    4.5 大频率比全向结构复用天线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期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建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带天线的原理及设计
    2.1 微带天线的基本结构
    2.2 微带天线基本参数
    2.3 微带天线分析方法
        2.3.1 微带天线传输线模型
        2.3.2 微带天线谐振腔模型
    2.4 微带天线设计方法
        2.4.1 微带天线的参数确定
        2.4.2 微带天线馈电和阻抗匹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微带天线设计及应用
    3.1 柔性微带天线设计方法
        3.1.1 柔性材料选择
        3.1.2 柔性微带天线设计方法
    3.2 柔性微带天线小型化设计方法
        3.2.1 采用高介电常数的介质材料
        3.2.2 短路加载技术
        3.2.3 弯折技术
        3.2.4 附加有源网络
        3.2.5 开槽技术
        3.2.6 使用超材料
    3.3 柔性微带天线的传感原理和弯曲度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设计和SAR特性分析
    4.1 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设计和SAR特性分析
        4.1.1 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设计
        4.1.2 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SAR特性分析
    4.2 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设计和SAR特性分析
        4.2.1 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设计
        4.2.2 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SAR特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实验测量
    5.1 传感器制作和实验标定
        5.1.1 传感器制作
        5.1.2 传感器实验标定
    5.2 传感器弯曲实验测量和结果分析
        5.2.1 传统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弯曲测量实验
        5.2.2 小型化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弯曲测量实验
        5.2.3 实验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物联网系统中2.4GHz天线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物联网系统中天线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型化多频段移动终端天线研究现状
        1.2.2 MIMO天线研究现状
        1.2.3 全向圆极化天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物联网系统中2.4 GHz小型化双频天线理论及研究
    2.1 天线的辐射原理
    2.2 天线性能参数
        2.2.1 散射参数
        2.2.2 频带带宽
        2.2.3 辐射效率
        2.2.4 方向性系数和方向图
        2.2.5 天线增益
        2.2.6 极化形式
    2.3 天线小型化技术
        2.3.1 自身形状的优化
        2.3.2 加载技术
    2.4 2.4 GHz小型化双频WIFI天线研究
        2.4.1 理论分析
        2.4.2 小型化双频天线结构
        2.4.3 天线仿真优化及原理分析
        2.4.4 天线加工实测与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联网系统中2.4 GHz小型化MIMO天线理论及研究
    3.1 MIMO天线基本理论
        3.1.1 天线互耦理论
        3.1.2 奇偶模分析
        3.1.3 MIMO系统中多天线设计的要求
    3.2 2.4 GHz移动终端MIMO天线的研究
        3.2.1 理论分析
        3.2.2 共口径双单元MIMO天线结构
        3.2.3 共口径双单元MIMO天线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材料传输线理论与全向圆极化天线研究
    4.1 传输线理论
        4.1.1 CRLH-TL理论
        4.1.2 MNG-TL理论
    4.2 2.4 GHz全向圆极化天线研究
        4.2.1 理论分析
        4.2.2 天线结构
        4.2.3 天线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加载缺陷地结构的多频微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天线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
    1.3 缺陷地结构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微带天线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2.1 微带天线的结构和辐射原理
        2.1.1 基本结构
        2.1.2 馈电类型、激励方式
        2.1.3 辐射机理
    2.2 微带天线的分析方法
        2.2.1 理论分析法
        2.2.2 数值分析方法
    2.3 微带天线的技术指标
    2.4 多频微带天线的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缝隙单缺陷地结构的多频微带天线设计与分析
    3.1 矩形双频微带天线的设计
        3.1.1 天线结构设计
        3.1.2 仿真后参数分析
    3.2 单缝隙(F型槽)加载的多频微带天线的设计
        3.2.1 天线结构设计
        3.2.2 仿真后参数分析
        3.2.3 优化后的性能分析
    3.3 加载单缺陷地结构(C型)的单缝隙多频微带天线
        3.3.1 天线结构设计
        3.3.2 仿真后参数分析
        3.3.3 优化后的性能分析与对比
        3.3.4 实物加工与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缝隙对称缺陷地结构的多频微带天线设计与分析
    4.1 矩形双频微带天线的设计
        4.1.1 天线结构设计
        4.1.2 仿真后参数分析
    4.2 多缝隙结合的多频微带天线设计
        4.2.1 天线结构设计
        4.2.2 仿真后参数分析
        4.2.3 优化后的性能分析
        4.2.4 实物加工与测量
    4.3 加载对称C型缺陷地结构的多缝隙多频微带天线设计
        4.3.1 天线结构设计
        4.3.2 仿真后的参数分析
        4.3.3 优化后的性能分析与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整篇文章的总结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9)基于混合模式的低剖面宽带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宽带天线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低剖面天线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双极化天线的研究
        1.2.4 国内外关于双频双极化天线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安排
第二章 天线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天线的基本参数
        2.2.1 电路参数
        2.2.2 辐射参数
    2.3 微带天线简述
        2.3.1 微带天线的结构
        2.3.2 微带天线的工作原理
        2.3.3 微带天线的分析方法
        2.3.4 微带天线的馈电方式
    2.4 偶极子天线简述
        2.4.1 电偶极子天线
        2.4.2 磁偶极子天线
        2.4.3 磁电偶极子天线
    2.5 巴伦简述
        2.5.1 巴伦的工作原理
        2.5.2 拓展巴伦带宽的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剖面共口径宽带天线
    3.1 引言
    3.2 共口径宽带天线
    3.3 巴伦设计
    3.4 低剖面共口径宽带天线
        3.4.1 参数分析
        3.4.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3.4.3 与同类成果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紧凑型宽带混合模式天线
    4.1 引言
    4.2 天线结构
    4.3 模式分析
    4.4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4.5 与同类成果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
    5.1 引言
    5.2 天线结构
    5.3 模式分析
        5.3.1 巴伦的影响
        5.3.2 寄生环形贴片的影响
        5.3.3 蝶形贴片的影响
    5.4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5.5 与同类成果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10)圆极化微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圆极化天线的研发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安排
2 微带圆极化天线的相关理论
    2.1 微带天线的结构
    2.2 微带天线的基本特征参数
    2.3 微带天线的分析方法
    2.4 圆极化波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单频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3.1 天线的结构和设计
    3.2 参数与性能分析
    3.3 天线的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双频圆极化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4.1 圆极化天线提高性能的常用方法
    4.2 双频圆极化天线的分析
    4.3 天线的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多层双频圆极化天线设计
    5.1 天线的结构和设计
    5.2 天线的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于W-CDMA移动终端的开槽微带双频贴片天线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超材料在5G高隔离MIMO多天线和小型化中的研究[D]. 谭晓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多频平面端射贴片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马春雨.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3]加载超表面的宽带高增益微带天线研究与设计[D]. 赵盼.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面向5G智能手机的双频/三频MIMO天线的小型化研究[D]. 朱浩宇.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5]大频率比结构复用天线研究[D]. 肖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柔性微带天线传感器建模及应用研究[D]. 王斌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物联网系统中2.4GHz天线关键技术的研究[D]. 宁银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加载缺陷地结构的多频微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蔡健.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9]基于混合模式的低剖面宽带天线研究[D]. 黄贝.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圆极化微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孙丰美.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W-CDMA移动终端开槽微带双频贴片天线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