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公益堂网站开通

绵阳公益堂网站开通

一、绵阳慈善堂网站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方圆[1](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成就斐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与媒体的介入分不开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的方法、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案剖析法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力图拓展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的学术空间,廓清人们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以及深化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近140年的历史进行历史回顾。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并不只是存在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就已经出现并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历史,需要将其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之中,尤其是在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前期历史回顾中得出贯穿始终的经验和规律。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新的传媒技术进入中国社会并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开始借助于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其中《申报》就是典型;此外还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进行慈善活动,在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结合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自此,无论是公益慈善的组织形式还是规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原来由社会兴办的公益慈善功能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公权力之上,新生政权直接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倾思潮不断发酵并达到高潮,对媒体的管控,尤其是媒体对于公共生活的介入的管制愈来愈严密,进而造成了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在这一时期并不突出,陷入停滞。需要指出的是,要合理客观地看待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状态,这里停滞更多是媒体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而非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公益慈善的整体状态。第二章是对复苏时期(1978-1994)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梳理,着重探讨公益慈善复苏的历史条件、传统媒体的发展及其特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复苏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经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公益慈善事业走向复苏,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救灾思想由对国外的救助由拒绝到接纳的转变;由政府包揽到民间帮助的转变,为公益慈善事业复苏提供了思想条件。改革开放进程之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以电视、报刊、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为公益慈善信息的传播准备了媒体条件。媒体对公益慈善的“复苏”表现在: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和理性回归;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慈善事业;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等等。第三章是对成长时期(1994-2004年)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进行梳理。首先探讨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电视媒体参与公共慈善事业;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捐的新媒介;互联网开始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其次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把公益慈善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倡导现代财富理念。再次以“希望工程”为例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的问题。最后,还就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和以1998年抗洪为例,探讨发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第四章对发展时期(2005至今)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进行梳理。这一时期,新媒体不断崛起,新旧媒体由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重构,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展现出新格局:报纸纷纷展开与新媒体的联姻,推出了网络公益频道、网络版报纸等电视媒体借助于新媒体通过创新策划,制作了 一批既有娱乐性又包含了公益因子的电视节目;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在新旧媒体的推动下兴起。随着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的等互联网媒体的陆续出现,公益慈善的信息传播方式、资金募集途径、组织动员的路径、舆论监督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对公益慈善的介入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作为互联网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典型案例——“免费午餐”充分利用依靠网络建立起一个公益慈善项目高效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一个“微公益”的崭新时代,最大程度整合利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拓宽了项目的宣传渠道及传播内容、有力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类似汶川地震中正面推动,也有“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制来解决。《慈善法》的颁布,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鞠昕彤[2](2017)在《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 ——以佛光山与救世军为考察重点》文中研究说明抑恶扬善是世界各大宗教共同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佛教的慈悲观、道教的劝善成仙观,还是基督教的博爱奉献观、伊斯兰教的拜主行善观,其慈善公益的本质是一致的。行善与奉献是宗教组织的悠久传统和一贯主张,开展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是宗教组织视为天职的工作和义务,也是宗教信徒们发自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在现代,具有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自主地合法开展了以救助、扶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资助社会的教育、医疗、文化、艺术、体育、环保等社会事务的非传教非营利的慈善公益活动,对缓解社会矛盾、传播慈善文化、维系道德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慈善公益是宗教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尽管宗教在慈善公益领域具有信仰与资源的条件和优势,但想要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挥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还需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民众的广泛认可作为外部的环境基础和条件保障,同时,宗教慈善公益组织自身也应遵循依法推进、服务社会、平等自愿、公开透明、严格自律与有效监督的开展原则,积极建立多元化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运营主体、发展灵活的宗教慈善公益资源运营模式、形成规范高效的宗教慈善公益项目运营机制,并不断完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增强组织的形象建设与对外营销能力。当前,我国大陆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宗教参与慈善公益的现代化路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存在巨大的发挥潜力和上升空间,这还需政府、宗教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民众共同努力和推进,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切实鼓励宗教慈善公益力量的成长,宗教慈善公益组织自觉完善运营管理模式,提供专业化、品牌化的社会服务,社会民众主动参与、支持和监督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共同推动宗教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提升,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充分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贡献力量。本文首次对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以佛教的佛光山与基督教的救世军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思想理论篇、社会实践篇和经验思考篇三部分共十章内容分析阐释了为什么要做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已经做了哪些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以及如何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三个基本问题。其中,思想理论篇梳理了各主要宗教的慈善公益思想,并分析其实践路径,挖掘开展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深层原因;社会实践篇全面展示了佛光山与救世军的慈善公益事业及其社会评价,揭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及组织自身带来的积极作用与广泛影响;经验思考篇首先从社会与宗教两个角度阐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并归纳总结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基本内容,然后从机制、政策与意识三个层面分析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外部条件,并提出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需遵循原则、健全运营机制以及完善管理模式的内部要求,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讨论,对推进大陆地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政府、组织和社会三个维度的思考和建议,试图为我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有力对策。

李燕燕[3](2002)在《绵阳慈善堂网站开通》文中研究表明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家慈善网站“绵阳慈善堂(www.mycst.org)”日前正式开通。为了宏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多渠道筹集社会慈善基金,为残疾人、孤寡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援助和扶持,使他们早日走出不幸,亭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绵阳市涪城区残联根据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特征,经涪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二、绵阳慈善堂网站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阳慈善堂网站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问题
    四、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历史追溯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兴起
        一、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
        二、《申报》——近代慈善事业的亲历者
        三、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募款赈灾
    第二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日趋式微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逐步陷入停滞
第二章 媒体介入复苏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78-1994)
    第一节 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历史条件
        一、公益慈善复苏的经济环境
        二、公益慈善复苏的政治环境
        三、公益慈善复苏的思想条件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复苏
        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传统媒体报道公益慈善的特点
    第三节 传统媒体助推公益慈善的复苏
        一、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回归理性
        二、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益慈善
        三、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
第三章 媒体介入成长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94-2005)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
        一、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
        二、电视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端
        三、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款的新媒介
        四、互联网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始
    第二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
        一、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
        二、公益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
        四、倡导现代财富观念
    第三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
        一、公益慈善品牌的创立
        二、希望工程品牌的创建
    第四节 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
        一、媒体监督的定义和作用
        二、接受媒体的监督:他律的强制性
        三、借助媒体主动发布信息:自律的必要性
    第五节 媒体动员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以'98抗洪为例
        一、报刊成为宣传报道的主阵地
        二、电视赈灾义演取得的非凡成绩
        三、邮票、彩票发行成为新型的募款渠道
        四、通过举办展览、印刷画册宣传抗洪精神
        五、余波:企业失信催生《捐赠法》出台
第四章 媒体介入发展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2005至今)
    第一节 新媒体的崛起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一、新媒体的崛起彻底颠覆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
    第二节 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格局
        一、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兴起
    第三节 互联网: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
        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公益慈善与传统公益慈善之间的差异
        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第四节 “免费午餐”推动形成公益慈善发展的高效模式
        一、理想照进现实——“免费午餐”发起的背景及成绩
        二、媒体在“免费午餐”项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行动改变中国:“免费午餐”的特殊意义
    第五节 媒体对公益慈事业发展产生的双向作用
        一、汶川地震中媒体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
    第六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所带来的问题及其法制化解决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挑战的法制化解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 ——以佛光山与救世军为考察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慈善与公益的概念
        1.3.2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概念
    1.4 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思想理论篇
    第2章 佛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2.1 慈悲观
        2.2 业报轮回观
        2.3 修善功德观
        2.4 佛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第3章 道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3.1 乐生好善观
        3.2 天道承负观
        3.3 劝善成仙观
        3.4 道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第4章 基督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4.1 赎罪论
        4.2 博爱观
        4.3 奉献观
        4.4 基督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第5章 伊斯兰教的慈善公益思想
        5.1 敬主爱人观
        5.2 两世吉庆论
        5.3 拜主行善观
        5.4 伊斯兰教慈善公益思想的实践路径
    本篇小结
社会实践篇
    第6章 佛光山的慈善公益事业
        6.1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总体情况
        6.1.1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背景
        6.1.2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兴起及发展演变
        6.2 佛光山各类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
        6.2.1 救助关怀
        6.2.2 僧信教育
        6.2.3 医疗照护
        6.2.4 敬老安养
        6.2.5 往生安厝
        6.2.6 生态保育
        6.2.7 文化旅游
        6.2.8 文艺传播
        6.2.9 社会教化
        6.3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6.3.1 佛光山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6.3.2 佛光山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评价
    第7章 救世军的慈善公益事业
        7.1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总体情况
        7.1.1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背景
        7.1.2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兴起及发展演变
        7.2 救世军各类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
        7.2.1 灾难救助服务
        7.2.2 困难援助服务
        7.2.3 基层教育服务
        7.2.4 社区医护服务
        7.2.5 长者安老服务
        7.2.6 资源循环服务
        7.2.7 家庭成员服务
        7.2.8 社区计划服务
        7.2.9 军队监狱服务
        7.3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7.3.1 救世军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7.3.2 救世军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评价
    本篇小结
经验思考篇
    第8章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8.1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8.1.1 社会角度: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8.1.2 宗教角度:宗教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
        8.2 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基本内容
        8.2.1 社会救助事业
        8.2.2 教育学术事业
        8.2.3 医疗保健事业
        8.2.4 文化传播事业
        8.2.5 养生养老事业
        8.2.6 丧葬祭祀事业
        8.2.7 环保护生事业
        8.2.8 文化服务事业
        8.2.9 道德教化事业
    第9章 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条件与要求
        9.1 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外部条件
        9.1.1 机制条件:完善的法律制度
        9.1.2 政策条件:有力的政策支持
        9.1.3 意识条件:民众的广泛认可
        9.2 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内部要求
        9.2.1 遵守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开展原则
        9.2.2 健全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运营机制
        9.2.3 完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管理模式
    第10章 推进大陆地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0.1 政府层面:引导和鼓励宗教慈善公益力量的成长
        10.1.1 加强对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10.1.2 建立宗教慈善公益服务购买制度
        10.1.3 将第三方评估机构纳入制度化体系
        10.1.4 支持构建包括宗教组织在内的慈善公益资源网
        10.2 组织层面:发展特色宗教慈善公益模式,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
        10.2.1 慈善理念成熟化
        10.2.2 组织管理规范化
        10.2.3 组织运营品牌化
        10.2.4 服务项目常态化
        10.2.5 慈善资源网络化
        10.3 社会层面:民众主动参与支持和监督宗教慈善公益事业
        10.3.1 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支持宗教慈善公益事业
        10.3.2 增强与宗教慈善公益组织的项目合作
        10.3.3 形成全方位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社会监督系统
    本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绵阳慈善堂网站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 方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2]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 ——以佛光山与救世军为考察重点[D]. 鞠昕彤. 西南大学, 2017(10)
  • [3]绵阳慈善堂网站开通[J]. 李燕燕. 中国残疾人, 2002(01)

标签:;  ;  ;  ;  ;  

绵阳公益堂网站开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