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板栗苗栽培技术

日本板栗苗栽培技术

一、日本板栗壮苗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熊欢[1](2019)在《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对建设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实现山区绿色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壤贫瘠、干旱的丘陵山地造林时,存在其幼苗移栽成活率低、缓苗期长、人工管理成本高等现象,如何培育出锥栗优质壮苗以适应贫瘠山地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菌根化苗木造林可以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逆境抗性和生长势。锥栗是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宿主,探究菌根对锥栗苗木生理效应及其共生机制是锥栗菌根化育苗技术应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因此,本研究以锥栗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采用细胞解剖学、生理生化分析、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qRT-PCR等方法,构建锥栗ECM共生体,明晰其菌根结构特征;研究锥栗ECM对苗木生理及营养的影响,阐明田间菌根效应及季节性特征;分析锥栗ECM形成及生理效应相关基因,明确其表达水平特征,进而解析锥栗菌根效应及共生机理,为锥栗菌根化育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锥栗外生菌根田间和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以锥栗幼苗和美味牛肝菌固体菌剂为材料,共生基质为经过前期筛选的黄土:草炭:珍珠岩:蛭石=4:1:1:1(v/v/v/v)的混合基质,建立田间锥栗ECM共生体系,接种处理6个月后,苗木侵染率达60%。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锥栗种胚无菌苗的茎段为材料,经生根诱导(MS+1.5 mg/L IBA,生根率达76.70%),获得再生无菌苗。以该再生无菌苗和B.edulis液体菌剂为材料,共生基质为经过前期筛选的泥炭:河沙=3:1(v/v)的混合灭菌基质,建立试管锥栗ECM共生体系。在试管共生体系中,发现真菌从第4周开始侵染锥栗幼苗根系,随着时间推移侵染率持续上升,第24周的侵染率为43%。田间接种4个月和试管接种2个月后,采用细胞解剖学方法观察根系表面及其结构,发现锥栗根尖形成了完整的菌套(厚12~47.97μm)和哈氏网(真菌细胞侵入根尖1-2层表皮细胞间隙止于皮质细胞),且哈氏网的指状分枝尖端富含大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由此,确认锥栗与B.edulis形成了功能完善的ECM共生体。(2)锥栗外生菌根对苗木生理及营养影响的研究采用田间调查和取样测定,发现田间接种B.edulis能够显着提高锥栗幼苗的光合生理、促进幼苗对土壤养分(N、特别是P)的吸收、提高幼苗生物量(特别是地下部生物量)(P<0.05)。其中,接种苗(JG)的净光合速率Pn(10.26μmol·m-2·s-1)是未接菌(CK)的1.8倍;JG的总生物量(26.73 g/株)是CK的1.8倍,其中JG地下部生物量(14.60 g/株)为CK的2.15倍;JG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总N含量(168.03mg/株和155.95 mg/株)分别为CK的1.2倍和1.3倍;JG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总P含量(60.80 mg/株和96.50 mg/株)分别为CK的2.7倍和2.8倍;JG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是CK的17.29倍。通过田间调查结合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季节田间锥栗ECM的细胞解剖结构,结果发现,接种B.edulis的锥栗菌根细胞解剖结构具有季节性。秋季菌根表面菌丝蓬松有活力,根尖形成了正常的菌套和哈氏网;而冬季菌根表面的菌丝粘合呈片状剥落,菌套变薄,菌丝侵入到表皮细胞内部且表皮细胞木栓化;春季可见大量菌根及菌索结构,且大多数菌根正在萌发新侧根;夏季菌套表面的菌丝发生轻度粘合,石蜡切片可见菌套和哈氏网结构。运用植物生理生化方法对不同季节的锥栗接种苗菌根根尖(JG)和非菌根根尖(WXC)及未接种苗根尖(CK)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B.edulis且形成菌根能显着提高其根尖的抗氧化能力(P<0.05)。相较于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参与抗氧化和代谢相关的SOD、POD和CAT活性增强,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和PAL活性降低,根系活力在此时也显着低于秋和春季。无论哪个季节,JG的抗氧化能力和根系活力均显着高于WXC和CK(P<0.05),且WXC和CK之间无显着差异。(3)锥栗外生菌根共生体形成及生理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对试管共生体系中侵染率和幼苗鲜重的测定,发现接种后第24周菌根形成和效应最显着,因此,建立了该时期锥栗ECM根系和非ECM根系的转录组文库。共获得4353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P<0.05,且|log2FC|≧1),其中,2615条上调表达,1738条下调表达。其中,DEGs与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有: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内吞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和倍半萜类生物合成。与丛枝菌根和根瘤形成相关的同源基因有: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17条,共生受体激酶ENOD/Sym RK/NORK 3条,细胞分裂素受体激酶LHK 2条,核孔蛋白NUP 5条。DEGs与光吸收、碳固定及宿主植物糖输出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有: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相关的基因6条,光系统I相关基因2条,光系统II相关基因2条,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相关基因5条,卡尔文循环15条、淀粉和蔗糖代谢23条、宿主植物糖输出相关基因SWEET 3条。通过qRT-PCR验证了2条(ENOD和ERF1)与ECM形成和4条(rbc S、RPL35A、WAXY和SWEET)与生理效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结果显示接种后这些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上升,表明RNA-seq结果是比较准确的。

袁伟华,朱艳冰,陈宝云,郭东[2](2019)在《草木葱茏》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提示]一个地方的植被就是这个地方所有植物群落的组合,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一地植被的主要因素。河北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各地水热条件差异明显,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河北有哪些原生植被?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哪些植物又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落地生?

张亦弛[3](2019)在《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板栗1-Oa幼苗、1-2a实生苗和2(2)-4a幼树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研究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枝条生长、叶片生长及生理、叶片解剖结构等影响,探明对板栗实生苗和幼树的矮化效应及作用效果,筛选出适宜的调控浓度。以期为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板栗育苗和栽培中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效唑和矮壮素均能显着降低板栗1-Oa幼苗苗高,促进幼苗地径增粗,增加一级侧根数,降低幼苗的高径比、茎根比,喷施90mg/L多效唑或90mg/L矮壮素效果最好;多效唑和矮壮素各浓度处理均能显着降低幼苗单叶面积,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2)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均能显着降低1-2a板栗实生苗枝条长度,增加枝条直径,对于标准枝30mg/L烯效唑效果最好,处理后90d较对照减少24.13cm,直径增加26.45%,100mg/L多效唑对营养枝促壮效果最好,较对照增加36.63%。(3)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均能促进2(2)-4a板栗幼树结果母枝、结果枝径生长,抑制结果母枝、结果枝高生长,但延缓剂浓度和喷施的次数对枝条的促壮和抑制效果不一致。喷施2次100mg/L矮壮素时,结果母枝的粗度最高,达到21.37mm,较对照增加38.68%(4)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能提高板栗叶片栅海比及叶片厚度,其中对1-Oa和1-2a实生苗而言,增加效果最为显着的是50mg/L多效唑处理,而对2(2)-4a幼树叶片栅海比增加效果最好是是喷施1次100mg/L矮壮素;60mg/L烯效唑和50mg/L矮壮素处理分别对实生苗叶片上下角质层增厚效果最好,而对幼树而言,增厚效果最为显着的处理分别为喷施2次90mg/L和喷施1次60mg/L的烯效唑处理。(5)喷施延缓剂有利于板栗叶片碳、氮、磷、钾元素供给。多效唑处理后板栗叶片碳、氮、磷、钾元素明显升高,30 mg/L烯效唑处理对氮元素积累效果最好;300mg/L多效唑处理对幼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增加效果最为显着,而200mg/L矮壮素处理对实生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增加效果最好。

宋影[4](2019)在《板栗剩余物堆肥及其对板栗幼苗生长和果实提质增产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板栗产业快速发展,板栗剩余物急剧增加。从资源化利用和提质增产目标出发,本研究以栗蓬与栗叶混合凋落物B、玉米秸秆Y、栗蘑菌渣Z、鸡粪F等剩余物为原材料,按照不同比例 BYZ(B:Y:Z:F=2:2:2:4)、BZ1(B:Z:F=4:2:4)、BZ2(B:Z:F=6:2:2)、ZF(Z:F=6:4)并添加EM或VT菌剂进行原位堆肥,突破以往板栗剩余物添加比例低的瓶颈,通过堆肥深施还田进行栽培应用,研究不同堆肥对板栗苗木生长、光合特性、栗树果实产量和品质、土壤磷的活化作用等影响,以期筛选板栗剩余物堆肥化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种类及比例,揭示堆肥促进板栗苗木生长和提质增产的作用机理,为实现板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形成板栗产业环境友好丰产技术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与不添加菌剂、仅添加EM或VT菌剂相比,BYZ添加混合菌剂EM+VT可改善堆肥进程,显着增加高温期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促进堆体快速升温,堆肥C/N比下降最多(降幅为57.58%)。在添加混合菌剂EM+VT下,BZ1和BZ2均存在高温期真菌诱集过程,BZ1处理升温最快,氮磷钾含量最高,BZ2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ZF处理表现出低有机质和低氮磷钾含量特征;总孔隙度大小排序为BZ2>BZ1>BYZ>ZF。可见,较高比例的叶与蓬混合物添加可改善堆肥理化性质。(2)板栗幼苗生长指标因堆肥种类和比例而异。添加1/8比例ZF、1/8比例BZ2,对板栗幼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特别是<2mm的根系指标促进效果最佳,苗木积累的总生物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着增加;添加ZF可诱导板栗幼苗形成菌根,可作为板栗苗木培育的推荐配方。(3)与其他堆肥相比,深施BZ1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还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水分、水势,并降低细根C/N、C/P、C/K,而且板栗增产效果最显着,平均产量总体表现为:BZ1>BYZ>ZF=BZ2。(4)4种堆肥产物磷形态特征及对土壤磷的活化存在显着差异,全磷含量以BZ1最高,BZ2最低,并均以无机磷为主(占比62.88%~73.62%),H20-Pi占全磷比例以BZ1和BZ2系列最好,其中BZ1水溶性磷含量也最高。等磷量大田试验表明,有机堆肥处理对土壤磷活化作用较强,施肥显着提高了活性H2O-Pi、NaHC03-Pi和中等活性NaOH-Pi含量,磷活化系数以BZ1处理最佳,且土壤各土层活性无机磷或中等活性无机磷分布与不同处理引起的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的变化呈显着相关。与CK相比,添加1/8比例ZF处理显着提高了板栗苗木根际酸性磷酸酶的含量,且根、茎、叶总磷量增幅最大,并促进了磷向地上部转运,苗木根际土壤有效无机磷增加,有机磷特别是HCl-Po占全磷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5)有机无机混施效应因配比不同而异。等氮磷钾条件下50%有机堆肥BZ1+50%无机肥配施处理表现出的促氮促磷混合效应,显着提升板栗产量、挣收益及品质,其产量和净收益分别为4104.77 kg.hm-2、7.33万元·hm-2,可作为当地板栗栽培中有机无机配施实践的较佳选择。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杨睿[6](2018)在《不同缓释肥对板栗苗木与幼树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板栗是我国利用最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施肥是促进板栗生长发育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缓释肥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新型肥料,不仅具备较好的缓释性能,且吸水保水效果较好,能够提高养分利用率。为探明不同缓释肥对板栗生长的影响,本文以河北省迁西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林(板栗)育种与栽培试验基地2年生板栗苗木和5年生板栗幼树为研究对象,施用新启力缓控释肥、施可丰缓控释肥、复合缓控释肥各3个水平,对相关生长指标和养分库的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缓释肥对板栗苗木与幼树生长和养分库的影响,以期为实现板栗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新启力缓控释肥对于2年生板栗苗木生长影响效果最佳。当施用新启力缓控释肥16.6g/株时,苗高地径增长量都达最大值,平均苗高、地径增长量分别为51.02mm、4.83mm,较对照增加了 277%、256%。且比叶质量最小,平均SPAD值高达38.07,光合效果最佳;当施用新启力缓控释肥12.45g/株时,苗木平均总根长、根体积最大,分别为248.85cm、1346.70cm3。(2)当施用新启力缓控释肥16.6g/株时,2年生板栗苗木中根系P、K和总有机碳浓度增长较多,分别为40%、65%和5%;当施用施可丰缓控释肥10g/株时,苗木根系中N浓度增长较多,为61%。(3)当施用新启力缓控释肥187.5g/株时,对5年生板栗幼树生长影响效果最佳。幼树叶片SPAD值最大,高达56.00,叶绿素浓度相对多,叶片比叶质量最小,为16163.34mm2/g,光合效果最佳。(4)当施用新启力缓控释肥250g/株时,5年生板栗树叶片中有机碳和K浓度最高,为847.41g/kg和8.61g/kg。当施用施可丰缓控释肥300g/株时,5年生板栗树叶片N和P浓度最大,为2.23g/kg和2.67g/kg,果实中蛋白质、K浓度最高,分别为8.69%、9.30g/kg。综合分析,新启力缓控释促进板栗生长发育效果明显,2年生苗木施肥量16.6g/株,5年生幼树施肥量250g/株。

林高兴[7](2018)在《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探索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治理理念、治理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需要进—步完善,规划设计思路、治理措施、组织方式、管理机制及利益共享机制需要再认识再调整,特别是对协调治理和发挥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的关注、研究、实践很有限,对社会文化影响力的寻找与利用不够等。本研究通过案例调查法,以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流域空间类型与功能、生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了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小流域空间的生态影响效果。本研究按照物质空间和抽象空间分类,将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划分为林-林、林-水、林-农、林-居、林-工、林-路、林-社、林-文等8种类型。评价结果显示,林-居、林-工、林-路空间的生态质量状况亟需改善,社会文化因素对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明显;物质空间和抽象空间耦合生态影响效果差异,石台县太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生态质量最佳,宁国市恩龙山庄森林康养型小流域和径县小岭村林产加工型小流域居次,最后为潜山县大沙河流域双林村生态修复型小流域。典型小流域的居住空间、生产加工空间、道路空间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研究结果表明:(1)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理论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小流域空间治理技术体系的理论依据。(2)小流域生态影响评价理论可以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小流域空间内在关系,确定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的优先次序和重点治理措施。(3)社会文化因素是小流域空间生态优化的源动力,构建小流域社区公序良俗社会、培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化,是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与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4)小流域空间生态优化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小流域森林生态质量,由于森林在不同空间类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不同,森林生态质量指标在不同的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及权向量也不同。研究建议,今后要加强小流域空间生态生态影响评价理论研究,寻找并利用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力,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小流域森林生态质量、协调配置小流域空间功能、优化小流域空间生态治理路径,建立小流域可持续发展长效维护机制。本项研究基于小流域空间类型、功能和生态影响因素,尝试分析了小流域的物质空间(森林与森林、水体、农业耕种区、居住区、生产加工区、道路空间)的生态环境影响关系和抽象空间(森林与社会、文化活动空间)的生态文化影响力,初步建立了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评价理论,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路超[8](2017)在《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的评价分析与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板栗(Castanea nollissima Blum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是重要的木本粮食和干果,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出口产品。我国板栗种质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经济性状良莠混杂,收集并调查板栗种质资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102份板栗种质资源的花、叶、坚果、总苞和主要营养品质等相关30个性状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因子分析结合的方法和权重赋值法,得出102份板栗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排名,对板栗进行优质选种、目的选种。同时,还探讨了板栗叶片及坚果表型形态特征在同一种群以及不同种群间的差异、11份板栗种质光合差异和4个南方板栗品种与’燕山早丰’杂交授粉后的结实情况,以期为今后板栗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以及板栗高光效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隶属函数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板栗雌雄花序评价的数学模型:Fy=(58.116F1+32.634F2)/100;板栗叶片评价的数学模型:Fy=(41.145F1+30.671F2+14.434F3)/100;板栗坚果评价的数学模型:Fy=(72.225F1+18.111F2)/100;板栗总苞评价的数学模型:Fy=(81.079F1)/100(F1、F2、F3为公共因子);通过权重赋值法建立板栗主要营养品质评价的数学模型(X为营养评价指标):Fy=0.23*X24+0.08*X25+0.32*X26+0.32*X27+0.1 0*X28+0.025*X29+0.04*X30。依据模型计算相应综合得分,既而得出102份板栗种质的综合排名。(2)’昌黎1 0号’、’昌黎3号’和’东陵明珠’的雄花序数量多。’遵玉’、’鲁岳早丰’、’迁西5号’和’迁西3 1号’的雌雄比大,雄花序数量少。’短花’、’罗田中迟栗’、’二道关1号’为短雄种质。’遵玉’的雌花数量多,较特殊。(3)’崔家堡子2399’、’昌黎3号’、’峪沟1号’为高可溶性糖种质;’燕昌’、’昌黎3号’、’迁西4号’为低脂肪种质;’石丰’、’短花’、’小水峪1号’为高直链淀粉种质;’京暑红’、’昌黎8号’、’王厂沟’为高支链淀粉种质;’昌黎1号’、’昌黎3号’、’昌黎7号’为高蛋白种质;’黄棚’、’玉丰’、’峪沟2号’为高P种质;’怀黄’、’闭口红’、’燕山短枝’为高K种质,’东丰’、’闭口红’、’长安灰拣栗’为高含水量种质。(4)板栗叶片及坚果的表型形态特征,在同一种群不同种质间(以河北种群的10份种质为例)和不同种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5)板栗叶片形态特征、生物量、叶片结构的多个指标与基本均与净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关系,除株高外。’燕山早丰’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京暑红’最低。(6)4个南方品种作为父本与迁西乡土品种——’燕山早丰’进行远缘杂交授粉,结果显示:’湘栗1号’较佳,’花桥2号’和’湘栗4号’一般,’湘栗3号’较差。

刘红[9](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苏永民[10](2010)在《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道路表明,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燕山地带是我国板栗的传统主产区,燕山板栗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其香、甜、糯的优异品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由于燕山板栗的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并未转化成经济优势,这是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燕山板栗这一特定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在吸纳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简要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理论、产业集群和农产品产业带等经济学理论,为分析研究燕山板栗产业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对世界板栗和我国板栗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整体形势作了分析,揭示出燕山板栗在种植条件、品质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地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产品优势,并根据农业产业化十大构成要素,对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水平做了初步评价;再次,从燕山板栗栽培管理、深加工、销售、产业集群、产业化发展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制约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提升栽培管理环节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升深加工环节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升销售环节产业化发展水平、打造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等方面对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路径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二、日本板栗壮苗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板栗壮苗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特征
        1.1.1 外生菌根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1.1.2 外生菌根发育特征
    1.2 外生菌根效应
    1.3 外生菌根效应的机理
        1.3.1 植物光合作用满足共生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1.3.2 碳水化合物在树体内的分布
        1.3.3 宿主植物糖向真菌运输
    1.4 外生菌根的共生机制
        1.4.1 早期识别
        1.4.2 激素调控
        1.4.3 效应子调控
        1.4.4 细胞壁调控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5.2 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锥栗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田间共生体系的建立
        2.1.2 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
        2.1.3 接种后锥栗幼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2.1.4 接种不同时期解剖结构的观察和侵染率的测定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共生对锥栗幼苗的影响
        2.2.2 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及对锥栗幼苗的影响
        2.2.3 锥栗外生菌根形态及解剖结构的观察
    2.3 讨论
        2.3.1 锥栗组培苗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2.3.2 锥栗与B.edulis形成菌根
第三章 锥栗外生菌根对苗木生理及营养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田间菌根共生体系的建立
        3.1.2 不同季节菌根发育特征的观察
        3.1.3 植株光合特性测定
        3.1.4 植株N和P含量及土壤有效P含量的测定
        3.1.5 植株根系生理活性
        3.1.6 植株根系有机物质代谢
        3.1.7 土壤酶活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锥栗外生菌根解剖结构的季节特征
        3.2.2 锥栗菌根苗与非菌根苗的光合作用特性
        3.2.3 锥栗菌根苗和非菌根苗的N、P含量
        3.2.4 不同季节锥栗接种苗和非接种苗根尖的生理活性特征
        3.2.5 不同季节锥栗接种苗和非接种苗根系有机物质代谢
        3.2.6 接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菌根化幼苗的光合及养分吸收
        3.3.2 菌根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的关系
        3.3.3 菌根根尖结构和生理的季节特性
第四章 锥栗外生菌根形成及生理效应相关基因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共生体系的建立
        4.1.2 菌根根系与非菌根根系RNA的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4.1.3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锥栗外生菌根根系与非菌根根系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4.2.2 锥栗外生菌根根系和非菌根根系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2.3 锥栗外生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4.2.4 锥栗外生菌根生理效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4.2.5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4.3 讨论
        4.3.1 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与基因
        4.3.2 菌根生理效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4.3.3 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的假设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草木葱茏(论文提纲范文)

[阅读提示]
来自自然
    “生态活化石”稀树草原
    中国植被的过渡带
    古树新苗:变化中的原生树种
利用自然
    最好的板栗
    靠山吃山的“2.0版本”
回归自然
    模拟自然
    千年秀林

(3)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分类及其作用原理
        1.2.1.1.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概念
        1.2.1.2.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2.1.3. 试验所用植物生长延缓剂的介绍
        1.2.2.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2.2.1.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幼苗上的研究应用
        1.2.2.2.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幼树上的研究应用
        1.2.3.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板栗上的研究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取样方法
        2.2.3. 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
        3.1.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1-0a幼苗的矮化效应
        3.1.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1-2a实生苗的矮化效应
        3.1.3. 喷施1次植物生长剂对板栗2_(2)-4a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
        3.1.4. 喷施2次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2_(2)-4a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
    3.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发育及生理的影响
        3.2.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1-0a幼苗的影响
        3.2.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1-2a实生苗的影响
        3.2.3. 喷施1次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2_(2)-4a嫁接幼树的影响
        3.2.4. 喷施2次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2_(2)-4a嫁接幼树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3.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1-2a实生苗的影响
        3.3.2. 喷施1次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2_(2)-4a嫁接幼树的影响
        3.3.3. 喷施2次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2_(2)-4a嫁接幼树的影响
4. 讨论
    4.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
        4.1.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1-0a幼苗苗高、地径生长的影响
        4.1.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1-2a实生苗枝条生长的影响
        4.1.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2_(2)-4a幼树枝条生长的影响
    4.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发育及生理的影响
        4.2.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1-0a幼苗叶片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4.2.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1-2a实生苗和2_(2)-4a嫁接幼树的影响
5. 结论
    5.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及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
    5.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及嫁接幼树发育及生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板栗剩余物堆肥及其对板栗幼苗生长和果实提质增产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农林剩余物堆肥研究概述
    1.2 废弃物堆肥高效降解菌系筛选及构建研究现状
        1.2.1 堆肥进程及微生物研究方法
        1.2.2 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演替动态
        1.2.3 影响因素调控及腐熟指标评价
        1.2.4 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的筛选及应用研究现状
    1.3 堆肥产品应用研究现状
        1.3.1 有机肥应用研究
        1.3.2 栽培替代基质利用研究
        1.3.3 堆肥提取液应用研究
    1.4 堆肥产品对土壤磷的活化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现状
        1.4.1 土壤磷素特征
        1.4.2 堆肥产品对土壤磷的活化作用
        1.4.3 堆肥产品对土壤磷的活化机理
    1.5 板栗剩余物堆肥研究
    1.6 存在的问题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2 研究目的
    1.8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思路
        1.8.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堆肥材料
        2.1.2 供试植株
    2.2 试验设计
        2.2.1 堆肥试验设计
        2.2.2 堆肥产品应用效果研究试验设计
        2.2.3 堆肥对土壤磷的活化利用研究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堆肥指标测定
        2.3.2 植物指标测定
        2.3.3 土壤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板栗剩余物田间堆制及优良堆肥配方获取
    3.1 研究背景与内容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3.2.2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水分变化
        3.2.3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pH变化
        3.2.4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EC变化
        3.2.5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高温期可培养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变化
        3.2.6 不同堆肥产品发芽指数(GI)分析
        3.2.7 不同处理堆肥的有机碳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
        3.2.8 不同处理堆肥产品的容重和孔隙度
        3.2.9 不同处理堆肥产品的磷形态特征
    3.3 小结
4 堆肥添加对板栗幼苗生长、叶根特征及磷吸收的影响
    4.1 不同有机堆肥添加对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4.2 不同有机堆肥添加对苗木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有机堆肥添加对苗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苗木形态主成分分析及排序
    4.5 堆肥添加对板栗幼苗根际基质磷形态及苗木磷吸收的影响
        4.5.1 板栗幼苗育苗基质基本理化性质变化
        4.5.2 不同添加比例有机堆肥对苗木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5.3 不同添加比例对苗木根际土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4.5.4 不同添加比例对板栗幼苗碳氮磷钾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4.6 小结
5 堆肥深施对板栗园褐土理化性状、叶根特征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堆肥深施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5.1.1 不同有机堆肥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5.1.2 不同有机堆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5.1.3 不同有机堆肥处理下微生物数量差异
        5.1.4 堆肥添加对板栗结果园褐土磷形态的影响
    5.2 不同有机堆肥对结果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5.3 不同有机堆肥对结果树根系形态及营养特征的影响
    5.4 不同有机堆肥对板栗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5 土壤、叶片、根系及产量指标的相关分析
    5.6 讨论
        5.6.1 堆肥深施对土壤保水性和孔隙状况及果实产量的影响
        5.6.2 堆肥深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5.6.3 堆肥深施对土壤化学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5.6.4 堆肥深施对土壤磷形态特征的影响
        5.6.5 堆肥深施对叶片光合及根系特征的影响
    5.7 小结
6 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对板栗叶片氮磷营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不同施肥模式下板栗叶片氮磷营养特征
    6.2 不同施肥模式下板栗产量及单粒重差异
    6.3 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下叶片氮磷含量及产量预测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比较
    6.4 不同施肥模式下板栗果实品质差异
    6.5 板栗产量与叶片氮磷含量的相关性
    6.6 不同施肥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
    6.7 讨论
        6.7.1 不同施肥模式对板栗叶片氮磷含量、N/P及有机无机混施效应影响
        6.7.2 不同施肥模式板栗产量、净收益及品质差异与叶片氮磷性状相关性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缓释肥对板栗苗木与幼树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缓释肥概念及研究进展
        1.2.2 苗木与施肥评述
        1.2.3 国内外配合施肥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板栗施肥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量指标
        2.4.1 板栗苗木生长指标测定和养分浓度测定
        2.4.2 板栗幼树生长指标测定和养分浓度测定
    2.5 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缓释肥对2年生板栗苗木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
        3.1.1 板栗苗木生长指标分析
        3.1.2 对板栗苗木养分浓度分析
    3.2 不同缓释肥对5年生板栗幼树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
        3.2.1 板栗幼树生长指标分析
        3.2.2 对板栗幼树养分浓度分析
4.讨论
    4.1 不同缓释肥对2年生板栗苗木和5年生板栗幼树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缓释肥对2年生板栗苗木和5年生板栗幼树养分浓度的影响
5.结论
    5.1 不同缓释肥对2年生板栗苗木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
        5.1.1 不同缓释肥对2年生板栗苗木生长的影响
        5.1.2 不同肥施肥量对2年生板栗苗木养分浓度的影响
    5.2 不同缓释肥对5年生板栗幼树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
        5.2.1 不同缓释肥对5年生板栗幼树生长的影响
        5.2.2 不同缓释肥对5年生板栗幼树养分浓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外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1.2.2 国内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1.2.3 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现状
    2.1 安徽省小流域治理现状
    2.2 研究区基本情况
    2.3 研究区典型小流域选择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主要研究方法
        3.2.1 案例调查法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专家打分法
        3.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
4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分析
    4.1 小流域空间类型的划分
    4.2 泾县小岭村林产加工型小流域
        4.2.1 基本情况
        4.2.2 小岭村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3 石台县太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4.3.1 基本情况
        4.3.2 太胜村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4 潜山县双林村生态修复型小流域
        4.4.1 基本情况
        4.4.2 双林村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5 宁国市恩龙山庄森林康养型小流域
        4.5.1 基本情况
        4.5.2 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6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空间功能与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1 林-林空间
        5.1.1 空间功能分析
        5.1.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2 林-水空间
        5.2.1 空间功能分析
        5.2.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3 林-农空间
        5.3.1 空间功能分析
        5.3.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4 林-居空间
        5.4.1 空间功能分析
        5.4.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5 林-工空间
        5.5.1 空间功能分析
        5.5.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6 林-路空间
        5.6.1 空间功能分析
        5.6.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7 林-社空间
        5.7.1 空间功能分析
        5.7.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8 林-文空间
        5.8.1 空间功能分析
        5.8.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准则
    6.3 评价指标体系
    6.4 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步骤
        6.4.1 林-林空间评价
        6.4.2 林-水空间评价
        6.4.3 林-农空间评价
        6.4.4 林-居空间评价
        6.4.5 林-工空间评价
        6.4.6 林-路空间评价
        6.4.7 林-社空间评价
        6.4.8 林-文空间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1 泾县小岭村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1.1 小岭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1.2 小岭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2 石台县太胜村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2.1 太胜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2.2 太胜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3 潜山县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与分析
        7.3.1 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3.2 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4 宁国市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4.1 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4.2 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5 典型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5.1 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评价模型
        7.5.2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5.3 典型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效果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路径
    8.1 确定小流域类型优化治理的优先次序
    8.2 选择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的重点对象
    8.3 实施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措施
        8.3.1 M_1泾县小岭村林产加工型小流域
        8.3.2 M_2石台县太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8.3.3 M_3潜山县双林村生态修复型小流域
        8.3.4 M_4宁国市恩龙山庄森林康养型小流域
    8.4 建立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的长效维护机制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表1 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评判标准与等级说明
附表2 泾县小岭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附表3 石台县太胜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附表4 潜山县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附表5 宁国市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8)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的评价分析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板栗种质资源评价现状
        1.2.2 种质资源评价方法
        1.2.3 高光效育种研究
        1.2.4 叶片结构石蜡切片技术研究
        1.2.5 测定花粉活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板栗种质综合评价
        3.1.1 不同板栗种质农艺性状评价
        3.1.1.1 不同板栗种质花特征评价
        3.1.1.2 不同板栗种质叶特征评价
        3.1.1.3 不同板栗种质坚果特征评价
        3.1.1.4 不同板栗种质总苞特征评价
        3.1.2 不同板栗种质主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3.1.3 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与排名
    3.2 不同板栗种质聚类分析
        3.2.1 不同板栗种质花聚类分析
        3.2.2 不同板栗种质叶片聚类分析
        3.2.3 不同板栗种质坚果聚类分析
        3.2.4 不同板栗种质总苞聚类分析
        3.2.5 不同板栗种质主要营养品质聚类分析
    3.3 板栗叶片及坚果种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3.3.1 同一种群不同种质间叶片及坚果表型形态特征变异
        3.3.2 不同种群间叶片及坚果表型形态特征变异
    3.4 部分板栗种质光合作用差异比较
        3.4.1 不同板栗种质形态特征指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3.4.2 不同板栗种质生物量指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3.4.3 不同板栗种质叶片结构指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3.5 板栗种质亲本选择—南北品种杂交授粉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板栗种质资源评价与分析方法的采用
        4.1.2 不同板栗种质资源评价及分析结果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4.1.3 部分板栗种质光合作用差异比较
        4.1.4 南北板栗种质远缘杂交授粉研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1 不同板栗种质农艺性状和主要营养品质的调查结果
附录2 不同板栗种质农艺性状和主要营养品质的聚类分析
附录3 不同板栗种质叶片的展示图
附录4 不同板栗种质坚果和总苞的展示图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10)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燕山板栗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燕山板栗的产业化特性
        一、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和构成要素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类型和组织模式
        四、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做法
        五、燕山板栗的产业化特性
    第二节 产业集群理论与燕山板栗的产业集群特性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
        二、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
        三、燕山板栗的产业集群特性
    第三节 农产品产业带理论与燕山板栗的产业带特性
        一、农产品产业带的概念与功能
        二、农产品产业带的专业化生产
        三、燕山板栗的产业带特性
第二章 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现状与优势
    第一节 板栗产业发展概况
        一、世界板栗产业与贸易情况
        二、我国板栗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燕山板栗的独特优势
        一、种植条件优势
        二、品质特点优势
        三、产业基础优势
        四、市场地位优势
    第三节 燕山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一、燕山板栗的栽培区域及生产方式
        二、燕山板栗的深加工现状
        三、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水平
第三章 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栽培管理水平较低
        一、板栗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低
        二、良种化程度偏低
        三、栽培管理水平落后
    第二节 深加工环节产业化水平较低
        一、产品附加值低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第三节 销售环节市场化不足
        一、品牌化建设滞后
        二、国内市场开发不足
        三、国际市场相对单一固定
    第四节 燕山板栗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一、板栗园种植业发展滞后
        二、板栗园养殖业发展滞后
        三、板栗副产品开发不足
    第五节 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健全
        一、缺乏产业化发展整体区域规划
        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三、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升栽培管理环节产业化发展水平
        一、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二、加强良种区域化管理
        三、实行栽培管理标准化
    第二节 提升深加工环节产业化发展水平
        一、提高燕山板栗深加工产品附加值
        二、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三、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第三节 提升销售环节产业化发展水平
        一、打造区域品牌
        二、拓展国内市场
        三、巩固扩大国际市场
    第四节 打造燕山板栗产业集群
        一、发展板栗园种植业
        二、发展板栗园养殖业
        三、开发板栗副产品
    第五节 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
        一、制定科学的产业化发展整体区域规划
        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机制
        三、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日本板栗壮苗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D]. 熊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2]草木葱茏[N]. 袁伟华,朱艳冰,陈宝云,郭东. 河北日报, 2019
  • [3]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实生苗和嫁接幼树的矮化效应研究[D]. 张亦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4]板栗剩余物堆肥及其对板栗幼苗生长和果实提质增产作用机理研究[D]. 宋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不同缓释肥对板栗苗木与幼树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D]. 杨睿.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7]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D]. 林高兴.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的评价分析与筛选[D]. 路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研究[D]. 苏永民.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日本板栗苗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