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鲶鱼和黄鲶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

黑鱼、鲶鱼和黄鲶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

一、乌鳢、鲶和黄颡鱼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芹,高开进,陈秀梅[1](2021)在《乌鳢营养研究与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文中认为文章综述了乌鳢的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发、乌鳢养殖和饲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乌鳢摄食驯化和营养价值、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营养与健康、营养与品质、饲料选择与投饲,以及乌鳢产业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建议。

胡敏琦[2](2021)在《安庆七里湖中上层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泛滥性平原湖泊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多数浅水湖泊通过通江河道与长江干流保持水文连通,形成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极高。近年来,为了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建闸修坝、围垦湖泊、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干扰严重,造成江湖阻隔、生境破碎化、水生环境破坏等问题凸出,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渔业资源显着下降。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鱼类摄食来实现,通过摄食作用影响自身群落结构及所处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因此,对鱼类的摄食生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自然连通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变动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助于有效的利用渔业资源和科学的渔业管理,最终为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安庆七里湖作为研究水域,分别设置入湖口、湖心区、沿岸带、湖汊区和出湖口五个采样区域,于2019年8月(丰水期)、2019年10月(平水期Ⅰ)、2020年1月(枯水期)和2020年5月(平水期Ⅱ)对七里湖设置的五个湖区的鱼类资源开展周年调查,并于湖心区、沿岸带和湖汊区采集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斑条鱊(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和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五种中上层鱼类胃、肠含物样品和肌肉样品。从物种组成、生态类型、多样性水平等方面分析七里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对比不同水位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并分析引起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胃、肠含物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研究五种中上层鱼类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选择性以及食物竞争情况,以期为自然连通的小型湖泊食物网构建提供基础资料,以及长江下游湖泊生态修复管理和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安庆七里湖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期间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于4目10科36属,鲤科鱼类占65.96%,60%以上为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栖息在中上层水域,以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其中似鳊(Pseudobrama simoni)为第一优势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丰水期和平水期鱼类平均物种数分别为35种、33种,均显着(P<0.05)多于枯水期的22种;丰水期平均渔获数量为1008尾,显着(P<0.05)高于平水期、枯水期的662尾、594尾,丰水期平均渔获重量为24.09kg,显着(P<0.05)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平均渔获重量分别为19.56 kg、19.99kg,而平水期与枯水期无显着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丰水期鱼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显着(P<0.05)高于枯水期,但优势度指数仅0.14,显着(P<0.05)低于枯水期。聚类分析表明枯水期与丰水期、平水期鱼类群落存在极显着差异(R=0.531,P<0.01)。总体上,丰水期鱼类群落多样性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水位、水温、总磷、透明度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重要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P<0.05)。2、中上鱼类食物组成:经胃肠含物鉴定,5种中上层鱼类摄食食物类群共11类,贝氏(?)与斑条鱊最为丰富,均为11类,其次为红鳍原鲌与短颌鲚,均为8类,似鱎最少,仅6类,其中蓝藻、枝角类为贝氏(?)(IRI%=37.48%、54.71%)、红鳍原鲌(IRI%=40.86%、38.18%)和似鱎(IRI%=45.95%、47.60%)食物中优势类群,短颌鲚(IRI%=41.49%、35.46%和21.47%)食物中优势类群为蓝藻、桡足类和枝角类,斑条鱊(IRI%=37.76%、32.36%)食物中为硅藻和枝角类。除似鱎外,不同水期间4种鱼类摄食的食物类群存在差异。贝氏(?)枯水期食物类群最多(10类),平水期Ⅰ(7类)最少,平水期食物中硅藻和枝角类占优势,丰水期为蓝藻;短颌鲚平水期Ⅰ食物类群(8类)较平水期Ⅱ多2类,平水期Ⅰ食物中以桡足类为主,平水期Ⅱ以蓝藻为主;红鳍原鲌平水期Ⅱ食物类群(8类)最多,平水期Ⅰ(3类)最少,平水期Ⅱ和丰水期食物中蓝藻和枝角类优势度较高,平水期Ⅰ则硅藻最高,枯水期绿藻和桡足类优势度较高;斑条鱊平水期Ⅰ食物类群最多(10类),枯水期(7类)最少,隐藻为平水期Ⅱ食物中优势类群,丰水期为蓝藻和枝角类,平水期Ⅰ和枯水期硅藻、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潜在食物源δ13C值变化范围为-26.56~-31.85‰,δ15N值变化范围为4.40~12.4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水期浮游动物、水生植物、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δ15N值存在显着差异(P<0.05);浮游植物和幼鱼δ13C值无显着差异(P>0.05),δ15N值差异显着(P<0.05);虾类δ13C值差异显着(P<0.05),δ15N值无显着差异(P>0.05)。Isosource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浮游生物对斑条鱊(40.20%)、贝氏(?)(43.10%)和似鱎(44.10%)三种鱼类的食物贡献最大,虾类和幼鱼则对红鳍原鲌(32.50%)和短颌鲚(42%)食物贡献最大。不同水期中上层鱼类的重要食物源变化明显,丰水期浮游植物对贝氏(?)食物贡献率最高,为主要食物源,平水期Ⅰ和枯水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POM等为主要食物源,其食物贡献率相近;红鳍原鲌平水期Ⅱ食物来源广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POM等6类均为主要食物源,其余三个水期以POM和幼鱼为主;平水期Ⅱ、平水期Ⅰ的短颌鲚均以虾类和幼鱼为主要食物源,枯水期以幼鱼为主;斑条鱊平水期Ⅱ、丰水期和枯水期食物贡献较大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水期Ⅰ则为附着生物、水生植物和POM。3、摄食强度:总体上,斑条鱊和贝氏(?)摄食强度高于短颌鲚、红鳍原鲌和似鱎。不同水期间,贝氏(?)、短颌鲚、红鳍原鲌、斑条鱊摄食强度存在显着变化(P<0.05)。贝氏(?)在枯水期摄食强度最大,平水期Ⅰ最小;短颌鲚在平水期Ⅰ摄食强度高于平水期Ⅱ;红鳍原鲌在平水期Ⅰ摄食强度最大,枯水期最小;斑条鱊则在枯水期摄食强度最小,丰水期最大。4、食物选择性与食物竞争:在食物选择性方面,5种中上层鱼类摄食对枝角类和桡足类表现出强烈的主动选择倾向,同时对部分小型浮游生物表现出主动选择,且不同水期其食物选择性变化明显,如贝氏(?)丰水期对原生动物主动选择,而枯水期强烈回避;丰水期和平水期Ⅱ红鳍原鲌强烈回避硅藻,平水期Ⅰ则有主动摄食倾向。在食物竞争方面,摄食习性相似的鱼种间可能存在严重的食物重叠情况,如食性相似的斑条鱊和贝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食物重叠系数较高,接近0.60,食物竞争较为激烈,平水期Ⅰ食物重叠系数仅0.11,食物竞争不激烈;贝氏(?)和似鱎丰水期食物重叠系数为0.81,食物竞争十分激烈;而短颌鲚和红鳍原鲌在枯水期食物重叠系数最高,为0.76。

金洪宇[3](2020)在《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年龄、生长、繁殖力及食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于2017年、2018年4~10月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样本347尾,研究其繁殖、年龄、生长及食性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旨在了解黄斑褶鮡的生活习性,并为其人工繁殖、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 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9龄,其中2-5龄为优势群体,占样本总数的66.12%。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50.0~144.0mm,平均体长为99.1±18.67mm,体重分布范围为3.8~65.6g,平均体重为26.0±14.7g。2. 将脊椎骨和微耳石作为黄斑褶鮡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对比发现,微耳石的鉴定成功率为14.28%,而脊椎骨的鉴定成功率为96.43%,选用脊椎骨作为黄斑褶鮡年龄鉴定材料。3. 通过协方差分析(ANCOVA),对黄斑褶鮡雌、雄个体体长-体重的关系、脊椎骨半径-体长关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雌雄个体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脊椎骨半径-体长直线关系式:L=62.88R+40.69(R2=0.89,n=183),体长-体重关系式:W=3×10-5L2.9292(R2=0.96,n=183)。分别使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C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三种生长方程对黄斑褶鮡进行拟合,通过AIC准则、BIC准则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黄斑褶鮡生长特性效果最佳,生长方程:Lt=189.56[1-e-0.118[t+1.981]],Wt=155.45[1-e-0.118[t+1.981]]2.9292;生长速度方程:d L/dt=22.37e-0.118(t+1.981),d W/dt=53.57e-0.118()t+1.981</sup>(1-e-0.118(t+1.981))1.9292;生长加速度方程:d2L/dt2=-2.639 e-0.118(t+1.981),d2W/dt2=6.34 e-0.118(t+1.981)(1-e-0.118(t+1.981))0.9292(2.9292e(-0.118(t+1.981))-1。计算得出黄斑褶鮡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7.1龄,对应的体长为124.6mm,对应的体重为45.5g。4. 对研究黄斑褶鮡繁殖力采集78尾样本进行年龄鉴定,群体年龄为4~9龄。研究表明黄斑褶鮡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346.00~799.00粒,平均为(498.18±115.88)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36~5.53粒/mm,平均为(4.45±0.47)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0.69~92.80粒/g,平均为(41.33±16.18)粒/g。5.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0.6632L-54.924(R2=0.922)。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相关方程式为:F=7.229ln L-302.01(R2=0.913),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质量的相关方程式为:F=10.343m+307.16(R2=0.889)。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性腺成熟系数、丰满度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446.369+6.567L+480.757GSI+10815864.49K(R2=0.930),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卵巢质量、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方程:Fm=112.999-0.565L+3.488m-1.228mn-15.348mo+213.172GSI-1.358A-3860803.248K(R2=0.938)。根据性腺发育及卵径组成等分析,判断黄斑褶鮡为一次性产卵鱼类。6. 通过研究发现,黄斑褶鮡主要以藻类、水生昆虫、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有机碎屑、泥沙等为食,其中藻类和水生动物是其主要食物来源。黄斑褶鮡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着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明显高于春季,春、夏两季的饵料生物组成是以藻类为主,秋季水生昆虫的摄入量偏高。同时,不同体长组的黄斑褶鮡饵料生物组成有所不同,50~80mm主要摄食藻类,食物组成中未发现对水生昆虫的摄入,而80~110mm、110~140mm、140~170mm三个体长组对藻类等水生植物和水生昆虫、桡足类、枝角类等水生动物均进行摄食,三个体长组之间的食物组成差别不大。>170mm体长组与其他组别相比较食物种类未发生变化,水生昆虫在所有食物占比最大。生长发育和季节变化是影响黄斑褶鮡食物变化的主要因素。

韩晴[4](2020)在《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开发价值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江鳕(Lota lota)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了江鳕的含肉率及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并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江鳕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江鳕各组织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为其人工养殖和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丰富江鳕的基础消化生理知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优良品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江鳕的含肉率为74.26%,江鳕肌肉中水分含量为80.11%,粗蛋白含量为17.24%,粗脂肪含量为0.58%,灰分含量为1.09%。江鳕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32.95%(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40.74%。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63%(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36.64%。江鳕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3.01。肌肉脂肪酸中的EPA含量为4.32%,DHA含量为10.69%(干样),高于多种经济鱼类,其n-6与n-3 PUFA比值、PUFA/SFA均符合英国卫生部推荐要求。江鳕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合理,富含K、Mg、Zn等矿物质元素,表明江鳕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鱼类。2、运用组织学和解剖学方法对江鳕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江鳕比肠长为0.82±0.13。江鳕的胃有较强的伸缩性,膨大时呈“U”形,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有大量胃腺分布在粘膜上皮之间的固有层中。肠粘膜上皮主要由单层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肠道管壁上的粘膜褶皱数量、高度和宽度,粘膜层厚度由前到后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由前往后依次递增,肌层和浆膜层的厚度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江鳕消化系统组织学和形态学都和江鳕的食性相适应。3、江鳕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蛋白酶活性的分布顺序为胃>幽门>前肠>中肠>后肠>肝脏,胃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江鳕不同器官组织中淀粉酶活性分布顺序为肝脏最高,其次为前肠、幽门、中肠、后肠,胃中最低;江鳕脂肪酶活性分布顺序依次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肝脏>胃。这说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胃中,其次是幽门和肠道;肝脏、幽门和肠是江鳕淀粉酶产生的主要器官;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集中在肠道。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时活力最高,胃淀粉酶在偏酸性条件下活力最高,消化道其它部位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值均在中性或偏碱性范围。

辛月[5](2019)在《《然犀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对于粤闽水产谱录着作研究参差不齐,系统全面的研究较少。清代李调元在广东任学政期间,于乾隆44年(1779年)写成《然犀志》。书中记载多为栖居在我国东南热带性和亚热带性的浅海区域的水生物种。全书分两卷:上卷载螺蚌类、甲壳、哺乳类31种,下卷载鱼类等62种,共记载93种水产动物。其中脊椎动物门:鱼纲45种,两栖纲2种,爬行纲6种,哺乳纲4种;无脊椎动物门:腹足纲4种,头足纲4种,双壳纲11种,头虾纲7种,海胆纲、水母纲、肢口纲、无铰纲、颚足纲、软甲纲各1种。全书七千余字,每条尽量明其得名之由,述其形态特征、产地、食味及药用价值。《然犀志》丰富的南海水产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和农学价值。本文希望通过对《然犀志》和明清水产书籍中海洋生物相关资料的系统整理,认识海洋资源和挖掘渔业遗产,通过收集、整理研究这些资料,丰富广东渔业史、鱼类史、水产研究。

袁宇翔[6](2018)在《基于C、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物网研究可以指示群落的组成、联系和整体性,对探究水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淡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及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具有水文联系的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探讨了两个湖泊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对土着鱼类的影响等生态问题,还探讨了环境变化和水文连通性对兴凯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评估农业活动、水文连通性、物种入侵对兴凯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兴凯湖流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着时空变化,主要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小兴凯湖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大兴凯湖。受周边农业活动的影响,小兴凯湖年际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大兴凯湖水质明显好于小兴凯湖。两个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大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H、Fe2+、Fe3+和水温,而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是Fe2+、水温、TOC和 BOD5。微型藻类和C3植物是小兴凯湖中食物网结构的能量基础,其中颗粒有机物(POM)对于初级消费者的贡献较多。消费者营养级范围为2.00~4.38,其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翘嘴鲌、乌鳢和鲶营养级较高,处于食物链顶端。沉积物是底栖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微型藻类对植食性和小型杂食性鱼类食源贡献较大,C3植物对生活在湖水中下层的鱼类贡献较高,而浮游动物对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贡献较高。陆源有机物(TOM)是大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的重要能量基础,是POM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兴凯湖主要消费者的营养级较为集中,范围为2.00~3.23。大型肉食性鱼类黑斑狗鱼和翘嘴鲌营养级较高,处于食物链顶端。POM对植食性和小型杂食性鱼类食源贡献较大,TOM是浮游动物的主要食源,而浮游动物是大兴凯湖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能量的主要来源。兴凯鲌体长、体重和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兴凯鲌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级也逐渐升高。兴凯鲌和翘嘴鱼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食性转变。小兴凯湖POM碳、氮稳定同位素时间变化不显着。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中POM和浮游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具有显着空间差异。TOC、TC和IC是影响POM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文连通可以增加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但也导致小兴凯湖中的营养盐流入大兴凯湖中,造成大兴凯湖水质逐渐变差。入侵物种大银鱼也因水文连通从小兴凯湖进入大兴凯湖中,威胁到大兴凯湖土着鱼类的生存。相比于小兴凯湖,大银鱼的入侵对大兴凯湖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大。

单建杰[7](2018)在《不同地区来源的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鳜鱼是我国重要的名优淡水经济鱼类,深受消费者青睐。常见的养殖鳜鱼品种是翘嘴鳜和斑鳜,其中翘嘴鳜仅摄食活饵,且病害多,但生长速度快,养殖规模大;斑鳜生长慢,但疾害少,且能摄食冰鲜饵料,鳜鱼养殖受到制约。但两种鳜鱼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利用杂交育种方式集中双方优势,可能成为鳜鱼持续发展的良好手段。试验对来自广东地区的翘嘴鳜和辽宁地区的斑鳜的自交后代和杂交子一代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了解后代对亲本遗传性状的表现情况,以及两种杂交子一代性状的差异性,旨在为鳜鱼的杂交育种提供参考。试验研究了翘嘴鳜、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4个鳜鱼群体的形态特征、抗氧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消化酶、耗氧率和窒息点等指标的差异。1.形态特征差异性比较杂交子一代的体斑形态及分布相近,且介于两自交F1代之间,更偏向于斑鳜,正交F1代(翘嘴鳜♀×斑鳜♂)比反交F1代(斑鳜♀×翘嘴鳜♂)多一条从背鳍向下垂直穿过侧线的深褐色条带。自交及杂交子一代的背鳍(D)、胸鳍(P)、尾鳍(C)鳍条数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正交F1代的可数综合杂交指数更偏向母本,而反交F1代属中间型。除肝体比指数外,四个群体的可量性状比值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杂交子一代的平均杂交系数均偏向母本遗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代间形态最接近,经过判别分析,筛选出8个贡献较大的比值性状,构建体型判别式,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5.24%、81.58%、77.78%、84.72%,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4.83%,能够较好的判别四种群体。2.抗氧化及免疫指标比较研究斑鳜的CAT、SOD、ACP、AKP活力均高于翘嘴鳜,杂交子一代的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值基本介于翘嘴鳜、斑鳜之间,但部分组织中杂交子一代的CAT、SOD、T-AOC活力超出自交F1代,表现出一定的免疫优势,且正交F1代的血清中ACP、AKP活力分别为(3.03±0.67 U/gprot、2.12±0.36 U/gprot)显着高于反交F1代。3.消化酶活性研究自交及杂交子一代的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最强,不同种间差异性较小,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差异为:幽门盲囊>前肠>中肠>胃>后肠。杂交后代的胃蛋白酶活性稍强于自交后代,且正交子一代(21.63±1.61 U/mgprot)显着高于反交子一代(19.44±1.12U/mgprot)(P<0.05)。消化道中脂肪酶活力变化与蛋白酶相似,幽门盲囊中活性最高,杂交子一代显着大于自交组(P<0.05),杂交后代间差异不显着。淀粉酶活性以胃中最高,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最弱,而其余各部位差异不明显。自交组的胃淀粉酶活性强于杂交子一代,正交子一代(1.14±0.19 U/mgprot)>反交子一代(0.69±0.08 U/mgprot)。4.耗氧率与窒息点鳜鱼的耗氧率与个体大小呈反相关,且斑鳜高于翘嘴鳜,并以当年斑鳜鱼苗的耗氧率最大(0.3±0.17 mg/g·L),2龄的翘嘴鳜为最低(0.1±0.06 mg/g·L);杂交后代的耗氧率明显高于自交组(P<0.05),并以正交F1代(翘嘴鳜♀×斑鳜♂)的当年鱼种耗氧率最高(0.44±0.26 mg/g·L);杂交子一代的窒息点均明显低于自交组(P<0.05),以当年正交组(翘嘴鳜♀×斑鳜♂)的鱼种为最低0.61±0.08 mg/g·L;斑鳜的窒息点高于翘嘴鳜,以当年斑鳜鱼种的窒息点为最高(1.55±0.11 mg/L)。试验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均表现为白天中午(1012时)较高,半夜最低的特征。由以上比较可知,正交子代在非特异性免疫及溶氧需求优于其他三种鳜鱼,为鳜鱼养殖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

王亚龙[8](2017)在《长湖鱼类群落结构及达氏鲌种群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湖,地处长江、汉江之间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其水域面积达140平方公里,岸线全长约310公里,库容2.71亿立方米。湖底海拔28米,是长江、汉江间地势最高的湖泊。长湖自古迄今不仅是荆门、沙洋、荆州、沙市通江达汉的黄金水道,还兼有泄洪、灌溉、供水等功能。湖内港汊较多,水草茂盛,鱼、虾、菱藕等资源甚为丰富,是各种水禽的天然栖息地,但因其为跨界湖泊,管理分散,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内大面积的围网养殖开始兴起、加上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对长湖水生生物资源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对长湖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构建长湖鱼类名录,分析鱼类生态类型,研究其鱼类分类多样性,不仅可以阐述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还可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长湖是国家级鲌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翘嘴鲌、达氏鲌、蒙古鲌、拟尖头鲌、红鳍原鲌等5种鲌类。已有研究发现达氏鲌是长湖海子湖区和大湖区的共同优势种,迄今对于达氏鲌种群生态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有待深入。本实验于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长湖进行4个季度的渔业资源调查,并采集达氏鲌样本592尾,研究了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达氏鲌的年龄与生长、繁殖策略、种群参数和资源量等方面的内容,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出长湖鱼类61种,隶属于7目15科43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共42种,占比68.9%,与80年代长湖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相比,种类有所减少。长湖优势种组成具有季节变化,以Pinkas(1971)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1000为划分标准,其中鲫和鲤是4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其余季节优势种为鲤、红鳍原鲌、麦穗鱼、达氏鲌、、草鱼。长湖鱼类生态类型可分为湖泊定居型、江湖洄游型、河流型三种,以湖泊定居型为主。根据构建的长湖鱼类名录计算出长湖鱼类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分别为59.1、521.6,并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了长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兴凯湖的鱼类相似性系数,结果显示:长湖与洞庭湖鱼类群落的相似性最高,与兴凯湖的相似性最低。2.年龄与生长:以年龄为鉴定材料,达氏鲌鳞片上的年轮特征明显,标志主要为切割型和疏密型。长湖达氏鲌种群体长范围为71-388mm,体重范围为4.0-916.2g。年龄组成为1-7龄,其中以1-4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1.38%;达氏鲌属匀速生长类型,其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5.632×10-6L3.148(n=592,R2=0.995,P<0.01),经t检验表明达氏鲌体长体重关系无明显性别差异;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491.034[1-e-0.194(t+0.268)],Wt=1668.330[1-e-0.194(t+0.268)]3.148,生长拐点年龄t=5.64龄,拐点体长为334mm,拐点体重为502.4g。3.繁殖策略:长湖达氏鲌雌雄性比为1:1.28,其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15490-51078粒,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87-532粒/g,卵径变动范围为0.45-0.86mm,达氏鲌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类型。4.种群动态:长湖达氏鲌总死亡系数(Z)为0.80/年;自然死亡系数(M)为0.42/年;捕捞状态下死亡系数(F)为0.38/年;其开发率E为0.48/年。根据体长频率数据估算出2015-2016年长湖达氏鲌年资源数量为1809710尾;年资源重量为15.18吨。

孙旭[9](2017)在《穆棱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2015年5月、7月及10月对穆棱河流域的鱼类种类和分布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设置鱼类采样点28个。结合走访周边渔民所获鱼类分布信息,确定穆棱河水域共有鱼类46种,隶属于5目11科,主体是鲤形目,有3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8.89%;其次是鲑形目,含有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1.11%;鲶形目和鲈形目均含4种,分别占8.89%;而七鳃鳗目仅含一种,占2.22%。其中土着纯淡水鱼类4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91.11%。鱼类生态类型组成,根据鱼类定居类型总结为江湖性洄游(RL)、定居性(SE)、溯河性洄游(SR);根据生活水层总结为上层(P)、底层(B)、中下层(D);根据食性总结为虑食性(F)、肉食性(C)、杂食性(O)、植食性(H);根据鱼类产卵类型总结为沉性卵(S)、漂流性卵(L)、浮性卵(F)、黏性卵(V)。鱼类地理分布,上游共有27种鱼类,占鱼类总种数的60%;中游有7种,占15.56%;下游有35种,占77.78%。鱼类区系组成较为复杂,由上第三纪区系类群、北方平原区系类群、北方山区区系类群、江河平原区系类群、亚热带平原区系类群5种区系类群组成。穆棱河水域鱼类优势种为北方花鳅Cobitis granoci、突吻鮈Rostrogobio amurensisi、黑龙江花鳅Cobitis lutheri、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hni、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共8种。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指数(J’)对物种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穆棱河流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全年平均Shannon-Wiener指数H’=1.97,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J’=0.36,平均Maralef丰富度指数D=1.16。穆棱河渔获物鱼类主要划分成7种食性功能群类型:水生植物食性、水生昆虫食性、浮游植物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杂食性、肉食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影响鱼类物种的水环境理化因子分别是,春季p H、Fe、TN、ORP、COD、DO;夏季p H、Fe、TN、ORP、TD;秋季WT、NO2-N、NO3-N、COND。各季节影响鱼类功能群的水环境理化因子分别是,春季TN、ORP、p H、SD、COND;夏季TN、ORP、p H、Fe、WT、TD;秋季与夏季相同。

涂晨凌[10](2016)在《山美水库尼罗罗非鱼生长、消化、免疫和肌肉营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山美水库自然增殖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为研究对象,通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样品分析,探讨库区内罗罗非的生长、消化和免疫酶活性及肌肉营养组成等方面的特点。研究季节性变化对鱼类生理生化影响的规律,可为今后鱼类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库区尼罗罗非鱼生长与食物组成的研究库区尼罗罗非鱼主要体重范围在220.0-420.0 g之间,主要体长范围在17-24 cm之间,以1龄为主,占47.37%。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0.1889L2.4713(r=0.934),体长与鳞径关系式为:L=10.132+23.095R(r=0.928),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cm)=32.9×[1-e-0.209(t+1.31)],Wt(g)=720.4×[1-e-0.209(t+1.31)]2.4713,生长拐点年龄为3.01龄。季节性变化对尼罗罗非鱼的肝体指数有显着的影响,脏体指数和肥满度主要受繁殖的影响较大。尼罗罗非鱼主要摄食硅藻和绿藻,其次为裸藻和蓝藻;12月份,轮虫等浮游动物占一定数量,其食性是以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2.尼罗罗非鱼消化酶的研究在消化器官肝脏、肠和胃中,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最高,肠蛋白酶活力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差异显着(P<0.05);淀粉酶活力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肝脏和肠的脂肪酶活力较为接近,胃脂肪酶活力远远低于肝脏和肠。不同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差异显着(P<0.05),表现为肠>肝脏>胃。3.尼罗罗非鱼免疫相关酶的研究尼罗罗非鱼免疫相关酶季节性变化显着,其中SOD、CAT和POD酶活力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近,活力最高均出现在夏季,冬季最低。GSH-Px、GR和GST酶活力均在冬季显着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T-AOC能力在冬季最高,秋季最低。ACP和AKP活力均在冬季时显着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P<0.05)。MDA含量在冬季时显着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P<0.05),而春季、夏季和秋季间差异不显着(P>0.05)。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NO含量差异显着(P<0.05),其中,冬季NO含量最高,而夏季NO含量最低。4.尼罗罗非鱼肌肉品质的研究尼罗罗非鱼肌肉中水份(鲜重)含量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无显着差异(P>0.05),粗蛋白(鲜重)含量和灰分(鲜重)在春季显着低于夏季、秋季和冬季(P<0.05),脂肪(鲜重)含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四个季节组鱼肌肉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氨基酸量的16.33%、15.93%、16.33%和16.47%,胱氨酸(Cys)含量最低,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0.74%、0.88%、0.85%和0.93%;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分别为40.2%、40.8%、40.7%和40.6%,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分别为78.7%、81.0%、80.4%和80.2%;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FAA/TAA)分别为39.1%、38.3%、38.5%和38.5%;尼罗罗非鱼肌肉脂肪酸中棕榈酸和油酸的含量较高。

二、乌鳢、鲶和黄颡鱼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鳢、鲶和黄颡鱼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乌鳢营养研究与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研究
    1.1 摄食驯化和营养价值
        1.1.1 摄食驯化
        1.1.2 营养价值
    1.2 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
        1.2.1 消化酶的种类、分布及影响因素
        1.2.2 营养与代谢
    1.3 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
        1.3.1 营养需求
        1.3.2 原料利用
    1.4 营养与健康
        1.4.1 营养与肠道微生态健康
        1.4.2 添加剂与功能性饲料
    1.5 营养与品质
    1.6 饲料选择与投饲
        1.6.1 饲料选择
        1.6.2 投饲及管理
2 乌鳢养殖和饲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乌鳢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2.2 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3 乌鳢产业发展建议

(2)安庆七里湖中上层鱼类摄食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概况
        1.1.1 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内容
    1.2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方法
        1.2.1 胃、肠含物分析法
        1.2.2 稳定同位素分析法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安庆七里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鱼类群落组成
        2.2.2 鱼类群落生态类型
        2.2.3 鱼类群落多样性
        2.2.4 鱼类群落结构
    2.3 讨论
        2.3.1 七里湖鱼类群落现状
        2.3.2 水位与水温对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2.3.3 七里湖鱼类群落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三章 安庆七里湖中上层鱼类食物组成及其水期变化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3.1.2 食性分析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基于胃、肠含物分析法研究结果
        3.2.2 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研究结果
    3.3 讨论
        3.3.1 中上层鱼类食物组成
        3.3.2 不同水期食物组成变化
        3.3.3 各潜在食物源稳定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安庆七里湖中上层鱼类食物选择与食物竞争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4.1.2 食性分析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摄食强度
        4.2.2 食物选择性
        4.2.3 食物重叠系数
    4.3 讨论
        4.3.1 不同水期摄食强度变化
        4.3.2 食物选择性研究
        4.3.3 食物竞争状况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发表及科研情况

(3)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年龄、生长、繁殖力及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斑褶鮡概述
    1.2 黄斑褶鮡的研究进展
    1.3 鱼类生物学的研究综述
        1.3.1 鱼类年龄与生长
        1.3.2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1.3.3 鱼类的食性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年龄鉴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鉴定材料的年轮特征
        2.2.2 体长、体重及年龄组成
        2.2.3 生长特性
        2.2.3.1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3.2 生长退算
        2.2.3.3 生长方程
        2.2.3.4 生长速度与生长加速度
    2.3 .讨论
第三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的个体繁殖力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的采集
        3.1.2 测量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组成
        3.2.2 卵径分布
        3.2.3 个体繁殖力及与年龄关系
        3.2.4 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3.2.5 个体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多元回归
    3.3 讨论
第四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食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材料处理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摄食强度
        4.2.2 食性分析
        4.2.3 摄食策略
        4.2.4 饵料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
        4.2.5 不同体长组饵料生物的差异性比较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4)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江鳕简介
        1.1 江鳕的生物学特性
        1.2 江鳕的养殖现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鱼类肌肉营养的研究概况
        2.2 鱼类消化系统的研究概况
        2.3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江鳕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江鳕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江鳕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然犀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水产文献研究
        1.2.2 鱼类名实
        1.2.3 海产分类研究
        1.2.4 资源渔场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资料和概念界定
        1.4.1 研究史料
        1.4.2 概念界定
2 《然犀志》成书背景
    2.1 《然犀志》成书时期南海渔业的发展
    2.2 明清时代对海洋的认识
    2.3 李调元的知识体系及临海生涯
    2.4 同时期海洋着作对《然犀志》成书的影响
3 《然犀志》所载生物形态
    3.1 鱼类形态
    3.2 贝类形态
    3.3 甲壳类形态
    3.4 两栖爬行类形态
4 《然犀志》所载动物的行为生态
    4.1 生态习性
    4.2 鱼类发声
    4.3 鱼类繁殖
    4.4 摄食和捕食
    4.5 寄生和共生
    4.6 洄游
5 《然犀志》所载之渔业加工
    5.1 饮馔加工
    5.2 水产捕捞
    5.3 人工养殖
    5.4 经济价值
        5.4.1 有毒生物的认识
        5.4.2 药用
        5.4.3 其他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然犀志》中海洋动物现用中文名和考订拉丁学名一览表
附录 B 水产志中海洋动物形态表
附录 C《随息居饮食谱》中水产食疗药用价值表
附录 D《本草纲目》中水产食疗药用价值表
附录 E《然犀志》所及诗人一览
附录 F《然犀志》所及典籍一览

(6)基于C、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1.3.1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特征
        1.3.2 稳定同位素的应用原理
        1.3.3 稳定同位素应用于食物网分析
    1.4 食物网
        1.4.1 淡水食物网的组成
        1.4.2 物种多样性
        1.4.3 食物链
        1.4.4 营养级
        1.4.5 食物网构建模型
    1.5 食物网研究方法
        1.5.1 胃/肠含物分析法
        1.5.2 稳定同位素分析法
        1.5.3 脂肪酸指示物分析法
        1.5.4 DNA条形码分析法
    1.6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7 水文连通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8 本文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9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主要初级生产力特征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时间与地点
        2.2.2 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与鉴定
        2.2.3 水样的采集和理化因子的分析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初级生产力特征
        2.3.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2.3.2 浮游植物优势种
        2.3.3 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变化
        2.3.4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2.4 环境因子时空分布特征
    2.5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6 讨论
        2.6.1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初级生产力的差异
        2.6.2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水质变化
        2.6.3 影响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2.6.4 水文连通性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第3章 小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点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3 营养级及食物网构建
    3.3 小兴凯湖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C、N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
        3.3.1 主要采集样品
        3.3.2 小兴凯湖主要物种C、N稳定同位素特征
    3.4 小兴凯湖主要消费者营养级
    3.5 小兴凯湖主要食源贡献率
    3.6 小兴凯湖食物网构建
    3.7 讨论
        3.7.1 初级生产者稳定同位素特征
        3.7.2 主要消费者的食性差异
        3.7.3 物种入侵对小兴凯湖土着鱼类的影响
第4章 大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采样点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营养级及食物网构建
    4.3 大兴凯湖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C、N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
        4.3.1 主要采集样品
        4.3.2 大兴凯湖主要物种C、N稳定同位素特征
    4.4 大兴凯湖主要消费者营养级
    4.5 大兴凯湖主要食源贡献率
    4.6 大兴凯湖食物网构建
    4.7 讨论
        4.7.1 初级生产者稳定同位素特征
        4.7.2 食物网结构与能量传递
        4.7.3 外来入侵物种的食性与发展趋势
第5章 影响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的主要因素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采样点
        5.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5.2.3 数据分析
    5.3 兴凯鲌体长和体重对营养级的影响
    5.4 C、N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
    5.5 环境因子对POM C、N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5.6 消费者营养级的空间差异
    5.7 讨论
        5.7.1 生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相对营养级
        5.7.2 环境变化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5.7.3 水文连通性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不同地区来源的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鳜鱼养殖产业的重要性
    1.2 鳜鱼的生物学特征
        1.2.1 分类和分布
        1.2.2 形态特征
        1.2.3 食性
        1.2.4 鳜鱼的生长
    1.3 人工养殖的鳜鱼品种
    1.4 鳜鱼的主要病害
    1.5 杂交是集中亲本优势的重要育种手段
        1.5.1 鱼类的种间杂交
        1.5.2 鱼类的属间杂交
        1.5.3 鱼类属间以上杂交
    1.6 鳜鱼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7 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8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形态结构差异性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鱼
        2.1.2 检测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外形与体斑观察
        2.2.2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可数性状比较分析
        2.2.3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可量性状的比较及多元分析
    2.3 讨论
        2.3.1 鳜鱼杂交后代的体斑分布更偏向斑鳜
        2.3.2 鳜鱼杂交后代可数性状变化紊乱
        2.3.3 鳜鱼杂交后代的可量性状更偏向母本
        2.3.4 鳜鱼杂交后代的体型符合当前市场需求
    2.4 小结
第三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抗氧化及免疫指标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鱼与分组
        3.1.2 试验试剂与方法
        3.1.3 样品采集与保存
        3.1.4 生化指标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鱼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
        3.2.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3.3 讨论
        3.3.1 抗氧化指标体现了动物的生存状态
        3.3.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是动物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体现
    3.4 小结
第四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消化酶比较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鱼与分组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4.1.3 样品采集与保存
        4.1.4 消化酶指标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
        4.2.2 脂肪酶活性检测结果
        4.2.3 淀粉酶活性检测结果
    4.3 讨论
        4.3.1 四种试验鳜鱼具有相似的食物组成
        4.3.2 鳜鱼的人工饲料配制中淀粉可以作为组份之一
    4.4 小结
第五章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鱼及其养殖
        5.1.2 试验试剂
        5.1.3 耗氧率测定
        5.1.4 窒息点测定
        5.1.5 耗氧率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鳜鱼种的耗氧率与窒息点
        5.2.2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正交F1代的一龄鱼种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5.2.3 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的二龄鱼种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5.3 讨论
        5.3.1 耗氧率是鱼类代谢强度的体现
        5.3.2 窒息点确定了鱼类耐低氧的极限值
        5.3.3 耗氧率的昼夜变化体现了鱼的摄食节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8)长湖鱼类群落结构及达氏鲌种群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湖泊鱼类群落研究概况与进展
        1.1 湖泊鱼类的生态类型
        1.2 湖泊鱼类种类组成
        1.3 湖泊鱼类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现状
        1.5 湖泊鱼类群落分析方法
    2.鱼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年龄与生长
        2.2 繁殖策略
        2.3 鱼类种群动态特征研究
    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区域
        2.2 调查时间和方式
        2.3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长湖鱼类组成及优势种季节变化
        3.2 长湖鱼类生态类型
        3.3 长湖鱼类区系划分
        3.4 长湖鱼类分类学多样性
        3.5 不同湖泊鱼类群落相似性系数
    4.讨论
        4.1 长湖鱼类种类组成及变化
        4.2 不同季节优势种组成分析
        4.3 长湖与其它湖泊鱼类群落相似性的比较
第三章 长湖达氏鲌的年龄与生长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样品处理
        2.3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年轮特征
        3.2 达氏鲌体长和体重分布及年龄组成
        3.3 生长特性
    4.讨论
        4.1 长湖达氏鲌的生长特征
        4.2 长湖达氏鲌的最适开捕体长
第四章 长湖达氏鲌的繁殖策略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性腺分期
        2.3 卵径
        2.4 产卵类型
        2.5 个体繁殖力
        2.6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性别比例
        3.2 性腺发育及特点
        3.3 卵径分布
        3.4 繁殖力
    4.讨论
        4.1 长湖达氏鲌的繁殖特性
        4.2 达氏鲌繁殖期的确定
第五章 长湖达氏鲌的种群动态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种群参数
        3.2 达氏鲌资源量估算
        3.3 长湖主要经济鱼种资源量估算
    4.讨论
        4.1 长湖达氏鲌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4.2 长湖鱼类的资源结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穆棱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地概况
    1.3 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点的布设
    2.2 采样时间
    2.3 调查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4.1 优势度计算
        2.4.2 多样性计算
        2.4.3 相关性分析
3 穆棱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3.1 种类组成
        3.1.1 分类学组成
        3.1.2 生态类型组成
    3.2 鱼类地理分布特点
    3.3 鱼类优势种分析
    3.4 鱼类区系组成
    3.5 鱼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3.6 鱼类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4 穆棱河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水环境理化因子的选取
    4.2 鱼类物种与水环境理化因子相关分析
        4.2.1 穆棱河鱼类物种组成及编码
        4.2.2 春季鱼类物种CCA相关分析
        4.2.3 夏季鱼类物种CCA相关分析
        4.2.4 秋季鱼类物种CCA相关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穆棱河鱼类功能群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穆棱河鱼类功能群的划分及编码
    5.2 鱼类功能群与水环境理化因子相关分析
        5.2.1 春季鱼类功能群CCA相关分析
        5.2.2 夏季鱼类功能群CCA相关分析
        5.2.3 秋季鱼类功能群CCA相关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穆棱河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对策
    6.1 在适宜河段建立自然保护区
    6.2 加强调查研究,建立监测体系
    6.3 限制渔具使用,禁止滥捕
    6.4 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6.5 加强人工增殖放流
    6.6 选育优良物种,发展养殖渔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山美水库尼罗罗非鱼生长、消化、免疫和肌肉营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山美水库渔业发展状况
    1.2 尼罗罗非鱼的生物学特性
        1.2.1 尼罗罗非鱼的形态特征
        1.2.2 尼罗罗非鱼的生活习性
    1.3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
        1.3.1 鱼类消化酶起源与功能
        1.3.2 消化酶影响因子
    1.4 鱼类肌肉营养的研究
        1.4.1 鱼类肌肉营养成分的分类
        1.4.2 影响鱼类肌肉营养成分的因素
    1.5 鱼类免疫系统及应激反应
        1.5.1 鱼类免疫系统的组成
        1.5.2 鱼类应激反应
        1.5.3 鱼类应激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5.4 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1.6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尼罗罗非鱼生长与食物组成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点设置与采样时间
        2.1.2 样品的采集
        2.1.3 样品检测
        2.1.4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尼罗罗非鱼体重、体长及年龄分布
        2.2.2 尼罗罗非鱼的生长
        2.2.3 尼罗罗非鱼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及肥满度
        2.2.4 尼罗罗非鱼食物组成与摄食强度
    2.3 讨论
        2.3.1 尼罗罗非鱼生长分析
        2.3.2 尼罗罗非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及肥满度的分析
        2.3.3 尼罗罗非鱼食物组成与摄食强度的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力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消化酶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蛋白酶活力
        3.2.2 淀粉酶活力
        3.2.3 脂肪酶活力
    3.3 讨论
        3.3.1 尼罗罗非鱼蛋白酶活力分析
        3.3.2 尼罗罗非鱼淀粉酶活力分析
        3.3.3 尼罗罗非鱼脂肪酶活力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尼罗罗非鱼免疫相关酶活力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免疫相关酶活性检测
        4.1.3 数据处理
    4.2 实验结果
        4.2.1 酸性磷酸酶(ACP)
        4.2.2 碱性磷酸酶(AKP)
        4.2.3 溶菌酶(LZM)
        4.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4.2.5 过氧化物酶(POD)
        4.2.6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4.2.7 谷胱甘肽还原酶(GR)
        4.2.8 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4.2.9 总抗氧化能力(T-AOC)
        4.2.10 过氧化氢酶(CAT)
        4.2.11 丙二醛(MDA)
        4.2.12 一氧化氮(NO)
        4.2.13 蛋白浓度
    4.3 讨论
        4.3.1 尼罗罗非鱼抗氧化酶活力季节性变化
        4.3.2 尼罗罗非鱼免疫相关酶活力季节性变化
    4.4 小结
第5章 尼罗罗非鱼肌肉营养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定方法
        5.1.3 氨基酸评价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实验结果
        5.2.1 尼罗罗非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5.2.2 尼罗罗非鱼肌肉氨基酸组成
        5.2.3 尼罗罗非鱼肌肉脂肪酸组成
        5.2.4 尼罗罗非鱼肌肉营养的评价
    5.3 讨论
        5.3.1 尼罗罗非鱼肌肉一般营养成分的分析
        5.3.2 尼罗罗非鱼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5.3.3 尼罗罗非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5.3.4 尼罗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分析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四、乌鳢、鲶和黄颡鱼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鳢营养研究与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 王桂芹,高开进,陈秀梅. 饲料工业, 2021(08)
  • [2]安庆七里湖中上层鱼类摄食生态研究[D]. 胡敏琦.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年龄、生长、繁殖力及食性研究[D]. 金洪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D]. 韩晴.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5]《然犀志》研究[D]. 辛月.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基于C、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D]. 袁宇翔.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8(12)
  • [7]不同地区来源的翘嘴鳜与斑鳜自交及杂交子一代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D]. 单建杰.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8]长湖鱼类群落结构及达氏鲌种群生态研究[D]. 王亚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9]穆棱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孙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10]山美水库尼罗罗非鱼生长、消化、免疫和肌肉营养的研究[D]. 涂晨凌. 集美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黑鱼、鲶鱼和黄鲶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