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脑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药活脑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中药活脑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嘉[1](2021)在《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以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火毒证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相关西医量表评定及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SOD、MDA、CAT、GSH-Px)水平作为检测指标,选择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以验证活血解毒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火毒证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2通过实验研究具有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神经损伤的改善及对脑组织铁代谢的调节作用,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及GPX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撑,同时也为“活血解毒法”及“毒损脑络”理论指导临床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诊断为ICH的非手术住院患者30例,符合西医脑出血和中医中风病火毒证诊断。入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活血解毒法(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一般资料、神经功能评分(巴氏指数、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中医证候积分。2实验研究:以自体血脑组织注射法建立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醒脑静组,10只/组;另取SD大鼠10只为正常组。按体表面积法换算给药剂量进行干预,醒脑静组分别为:6.4ml/kg/day,腹腔注射;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连续干预5天。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Fe2+、SOD、MDA、GSH、GPX4含量;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神经细胞内铁死亡超微结构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Nrf2 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本研究收纳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年龄58.42±8.93岁;女性11例,年龄59.91±11.18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收缩压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温、舒张压、呼吸频率、心跳、体重、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患者巴氏指数、血清SOD、GPX水平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MDA水平、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①行为学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ELISA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Fe2+、MDA含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SOD、GSH、GPX4含量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活血解毒组较模型组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缓解;透射电镜示中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较模型组损伤减轻,形态正常、结构完整。④Real-time PCR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 mRNA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⑤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Nrf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显着改善ICH火毒证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2、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调节ICH后脑组织Fe2+代谢紊乱,其机制与醒脑静注射液调控铁代谢过程脑组织TFR、RP-2、Fpn-1基因和蛋白表达相关。3、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抑制铁死亡发生,可能与上调system Xc-、GPX4以及Nrf2及其启动的抗氧化分子(HO-1、NQO1)表达相关。

翁柠[2](2020)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包括像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何进一步探索PSCI的机制及早期、有效防治PSCI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医疗问题。本课题基于钙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研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关系、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SCI及其中医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专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10例为PSCI观察组(其中根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再细分为PSCIND组80例,PSD组30例),另招募30例缺血性卒中后无认知障碍患者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较颈部血管斑块情况、骨密度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及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分析PSCI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与国际公认且通用的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MMSE、Mo CA分数的因素。3.根据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包括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血瘀共11个证候要素进行评分,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4.分别分析PSCI、PSCIND、PSD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MMSE、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CI组影响MMSE、Mo CA分数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5.分析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PSCI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比较,PSCI组1,25-羟维生素D、血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s=-0.494,P<0.001;rs=-0.572,P<0.001);1,25-羟维生素D与MMSE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586,P<0.001);1,25-羟维生素D、血Ca与Mo CA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496,P<0.01;rs=0.204,P=0.032<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着1,25-羟维生素D水平增高,MMSE分数也随之增高(B=0.111,P=0.017)。随着NIHSS评分、PTH水平增高,Mo CA分数越低(B=-0.57,P<0.001;B=-0.052,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Mo CA分数越高(B=0.853,P=0.029)。4.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61次,55.45%),血瘀(56次,50.9%),阳亢(43次,39.09%),肾虚(35次,45%)。PSCIN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49次,61.25%),血瘀(43次,53.75%),阳亢(31次,38.75%);PS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肾虚(17次,56.66%),阴虚(13次,53.33%),血瘀(13次,43.33%)。PSCIND组证候积分较高的是痰浊、阳亢、血瘀;PSD组积分较高的是肾虚、阴虚、髓减、血瘀。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髓减、阳亢、血瘀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rs=-0.268,p=0.005;rs=-0.235,P=0.013;rs=-0.206,P=0.031;rs=-0.330,P<0.001);而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202,P=0.034;rs=-0.232,P=0.015;rs=-0.237,P=0.012;rs=-0.334,P<0.001);其中血瘀与MMSE、Mo CA分数相关性最显着。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髓减、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髓减、血瘀积分越高,MMSE、Mo CA分数越低(B=-0.319,P<0.001;B=-0.100,P=0.017;B=-0.268,P<0.001;B=-0.094,P=0.010)。6.亚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ND组痰浊、阳亢、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rs=-0.639,P<0.001;rs=-0.526,P<0.001;rs=-0.445,P<0.001;rs=-0.499,P<0.001;rs=-0.458,P<0.001;rs=-0.404,P<0.001);PSD组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MSE分数负相关(rs=-0.550,P=0.002;rs=-0.416,P=0.022;rs=-0.385,P=0.036;rs=-0.510,P=0.004;),PSD组痰浊、肾虚、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34,P<0.001;rs=-0.610,P<0.001;rs=-0.794,P<0.00)。7.PSCI组中医证候积分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痰浊、阳亢、血瘀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s=0.545,P<0.001;rs=0.371,P<0.001;rs=0.614,P<0.001),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s=0.844,P<0.001;rs=-0.605,P<0.001;rs=-0.737,P<0.001)。而肾虚、髓减、血瘀与血Ca水平均呈负相关(rs=-0.233,P=0.003;rs=-0.226,P=0.018;rs=-0.293,P=0.002)。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钙稳态调节因子PTH水平升高、1,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1,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核心因素。血钙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2.痰浊、血瘀、阳亢、肾虚是缺血性PSCI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阳亢、血瘀是缺血性PSCIND的主要证候要素,肾虚、阴虚、血瘀、髓减是缺血性PSD的主要证候要素,其积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血瘀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危险要素。3.痰浊、阳亢、血瘀积分与PTH呈正相关,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肾虚、髓减、血瘀积分与血Ca水平呈负相关,PSCI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二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PS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脑电图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缺血性PSCIND诊断及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窍或瘀血阻络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5mg,1月后改为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益脑护脉方,川芎15g(折合颗粒3.13g)、天麻12g(折合颗粒2.4g)、石菖蒲12g(折合颗粒1g)、益智仁10g(折合颗粒0.6g),每次1袋,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疗程3个月。在入组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评定中医证候积分、NIHSS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数及MMSE、Mo CA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变化,观察肝肾功等血液学指标及脑电图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两组组间变化以及组内前后自身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治疗后两组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评分均较前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能力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脑护脉方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脑电图异常情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认知功能,在改善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域,临床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益脑护脉方明显优于多奈哌齐。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对于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和瘀血阻络型PSCIND患者,益脑护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3.治疗后试验组PTH下降,1,25-羟维生素D、血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护脉方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

刘青[3](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关莹[4](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金成[5](2019)在《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2)探讨鼠尾草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体内血栓以及氯仿诱导的心律失常模型来评价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小鼠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2)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造模前7天每天灌胃给药1次,末次给药后,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检测大鼠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以及血细胞计数,同时采用TTC染色检测脑梗塞范围,观察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3)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鼠尾草酸高剂量、鼠尾草酸中剂量、鼠尾草酸低剂量、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处理方式同(2)。缺血2h后实施再灌注,采用Zea-Longa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分光光度法检测LDH、GSH-PX以及MDA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TNF-α、TNF-β、IL-1、IL-1β的表达变化,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大鼠凝血功能、血小板聚以及血细胞计数。[结果](1)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小鼠心脑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在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中,乙酰鼠尾草酸显着性延长喘息时间。在心律失常模型中,乙酰鼠尾草酸和鼠尾草酸组心室纤颤发生率与复方丹参、灯盏花素和盐酸普莱洛尔组相近。在体内血栓模型中,乙酰鼠尾草酸组小鼠死亡时间显着性延长。(2)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中,鼠尾草酸预处理大鼠神经损伤症状改善,TTC结果显示梗死范围减小;凝血功能显示APTT延长,FIB含量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常规显示部分生理指标有一定的变化。乙酰鼠尾草酸预处理大鼠血浆ATPP延长、FIB含量减少以及部分血常规生理指标也发生了改变。(3)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机制多样。Zea-Longa评分显示再灌注24h时,鼠尾草酸能减轻大鼠神经损伤症状;TTC染色结果显示,鼠尾草酸预处理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减小;同时FIB含量减少,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细胞检测,白细胞计数减少。在鼠尾草酸低剂量组MAD含量显着减少,在高剂量与中剂量中谷胱甘肽(GSH)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着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鼠尾草酸预处理TNF-α、TNF-β、IL-1和IL-1 β的表达增加。Q-PCR结果显示,鼠尾草酸处理可以提高皮质中AKT、eNOS、ERK5、HOX-1、Keap1、MEK5、Nrf2及TRPV4 mRNA的表达,而海马中表达水平降低;蛋白免疫印迹显示,鼠尾草酸预处理后皮质MEK5和AKT表达增多,Keap1表达减少,其它蛋白表达也有不同的影响。TUNEL染色显示,高剂量和中剂量组凋亡细胞显着性减少。[结论](1)在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小鼠体内血栓、小鼠心律失常以及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中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部分指标有一定的改变,具有心脑血管疾病保护作用。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能与化合物极性、电负性以及酸碱度改变有关。(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鼠尾草酸能减少大鼠皮质的梗死范围,改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它对脑组织中氧化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炎症因子水平,氧自由基以及细胞凋亡以及凝血功能等有影响,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症相关。

刘希伟[6](2013)在《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现代医学领域中最棘手问题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及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现代研究认为,缺血性脑损伤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兴奋性中毒、离子稳态破坏、梗死周边去极化、氧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破坏以及细胞凋亡等机制,它呈现一个时间、空间改变的动态过程。依据供应动脉的分布,脑缺血的局部组织分为缺血中心区和缺血边缘区,在缺血中心区脑血流量急剧下降,缺血边缘区的脑血流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离中心区越远脑血流量的降低越不明显。在脑梗死中心区,神经元坏死在数分钟内即可发生;而在缺血半暗带区,因侧枝血管可部分代偿脑血流量的不足,所以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再灌注的时间窗决定了缺血半暗带残存神经元的预后。近年来,在中医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毒损脑络”学说,本课题组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细化病理状态下脑组织结构、功能与脑微环境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与脑组织细胞相互作用关系,对吴以岭院士提出的“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的研究”进行展开,本课题以脑微血管为切入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紧围绕“孙络-微血管”病变,寻找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与脑微血管物质-能量-信息紊乱的相关性,对恢复受损机体功能,减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意义重大。目的1.验证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及形态的影响;2.观察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结构的影响;3.观察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再生促进和抑制因子的影响。方法1.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评价大鼠PMCAO模型复制成功与否并进行分组;通过另一种行为学方法——步态分析系统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价;2.通过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比的方法来评价大鼠脑形态破坏的程度;3.通过常规HE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一般形态结构变化;4.通过酶联免疫(ELISA)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内皮抑素(ES)四种与脑内微血管再生环境相关的蛋白含量变化,揭示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脑内微血管再生的情况;5.观察通心络对以上各环节的影响。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将模型组、通心络组、阳性对照药丁苯酞组动物造模醒后、1d、3d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造模后各组神经功能无明显差异;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将模型组、通心络组、阳性对照药丁苯酞组动物按照规定的时间点比较取材前评分与造模醒后评分比值:相对于1d模型组,通心络组的两次评分比值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3d模型组,通心络组的两次评分比值下降,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结果说明,通心络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模型组,且3d更显着。2.步态分析系统结果:1)步伐规律性指数: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奔跑时间: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右足着地面积: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无统计学差异。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TTC染色后,假手术组大鼠脑切片未见白色梗死灶,模型组、通心络组、阳性对照药丁苯酞组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白色梗死灶出现。与1d、3d模型组相比,通心络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一般形态观察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灰白质边界基本清楚,皮层区各层细胞分布基本正常,神经细胞形态多样,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整齐;1d、3d模型组,缺血中心区发生肿胀、软化,灰质白质分界不清。皮层顶叶和海马区神经元大量丢失,排列紊乱,神经元出现急性缺血性改变,如皱缩、深染等,胶质细胞增生,小血管闭塞,周围有组织间液积聚。给予通心络治疗后,梗死灶面积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小,神经元丢失减少,脑微血管处于开放状态,损伤程度显着降低。5.通过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大鼠急性脑梗死后各组血清和患侧(左侧)脑匀浆中的含量,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血管生成素(Ang-1)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4)内皮抑素(ES)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大鼠急性脑梗死后各组大脑顶叶皮层区各因子的表达情况,1)GFAP结果: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升高趋势,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2) VEGF结果: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Ang-1结果: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4)ES结果: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和形态明显受损,通心络对其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通心络通过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微血管结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大鼠急性脑梗死后,通心络可能是通过调节与微血管再生环境中促进和抑制因子的变化,改善缺血半暗带侧枝循环的建立。

张琼丹[7](2012)在《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醒脑静注射液由郁金、麝香、冰片、栀子四味中药经水蒸气蒸馏等工艺制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治疗中风疗效确切,目前已被卫生部确定为临床急救常用中成药品之一。醒脑静注射液市场上所有产品由三个厂家生产,但不同厂家冰片来源不同,有艾片、机制冰片和合成龙脑;麝香有天然麝香和人工麝香的不同。由于原料的不同造成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差异很大、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代研究中,醒脑静注射液中龙脑、异龙脑、麝香酮的非手性气相色谱法测定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现行的测定方法未能测定左旋龙脑和右旋龙脑的含量,不能确定注射液中冰片来源差异:同时由于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的投料不同,成品有效成分麝香酮含量差异也很大。近年来,我课题组对醒脑静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原料药的手性质量分析到有效成分的追踪,再到有效成分的优化配伍,最终研发一种制备组方稳定。质量可靠的治疗中风的中药创新药物——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并以此开展课题研究。目的:(1)对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手性气相色谱法分析,探讨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异。确定不同厂家冰片来源和各手性成分含量。(2)采用细胞缺氧损伤模型确定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组成,再结合体外药效实验和缺血风动物漠型中,确定左旋樟脑、右旋龙脑与麝香酮配伍治疗中风的较优比例和剂量。(3)确定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的成型工艺。(4)建立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其质量标准。研发一种组分更优、疗效基本明确、质量安全的治疗中风的中药创新药物——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方法:(1)采用手性气相色谱法探讨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中挥发性主要成分的差异;确定醒脑静注射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得不同厂家醒脑静中樟脑、龙脑和麝香酮含量。(2)采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体外模型Pc12细胞缺氧、缺糖模型等探讨左旋章脑、右旋樟脑、左旋龙脑、右旋龙脑、庸香酮的有效性及起效浓度筛选。采用均习设计,以市售醒脑静为对照,进一步对筛选所得有效成分组进行体外药效学和初步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整体模型实验,筛选得到左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较佳比列和剂量。(3)考察吐温用量、灭菌温度附加剂的品种及其剂量以确定精制醒脑静主射液的成型工艺。并考察制备工艺中各成分的转移率。(4)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青制醒脑静注射液中左旋樟脑、右旋龙脑和麝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对精制醒脑静注(?)液成品进行常规注射剂要求的检查项目包括:无菌、热原、澄明度、PH等。结果:(1)市场主流产品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山禾和河南天地)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两者都含有麝香酮,但冰片成分差异较大,无锡山禾醒脑静中含有左旋龙脑、左旋樟脑;河南天地则为右旋龙脑、右旋樟脑。并测得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山禾)中左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158mg·mL-1、0.857m·mL0.2067mg·mL;醒脑静注射液(河南天地)中右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091mg·mL-1、0.8967mg·mL-1、0.1284mg·mL-1;醒脑静注射液(大理药业)中樟脑、龙脑、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78mg·mL-1、0.9254mg·mL-1、0.0524mg·mL-1。(2)通过有效单体筛选,筛选出左旋樟脑、右旋龙脑和麝香酮三个有效单体。通过均匀设计以及对优选配合物第8组所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和整体动物模型实验筛选,更近一步验证了其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初步确定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配伍为:左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8:7:1。(3)确定增溶剂为0.7%的吐温-80;等渗调节剂采用0.8%的氯化钠,既降低溶血的风险也使有效成分保留率高,最终确定了制备工艺流程。(4)精制醒脑静注射液中左旋樟脑、右旋龙脑和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463mg·mL-1、0.4489mg·mL-1、0.0597mg·mL-1。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在可见异物、PH、异常毒性、溶血和凝聚、热原等项目检查结果都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1)手性气相色谱法明确了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中挥发性主要成分的差异。(2)优选单体有效成分配伍入药,Gc建立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有效成分追踪,使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特征成分明确,可控成分达到90%以上,能比较全面地控制注射剂的质量。(3)初步拟定的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制备工艺基本可行,但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并完善其质量标准。

魏运湘[8](2009)在《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表明,脑血管闭塞以后,缺血区出现血管增生,其增生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半暗带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的恢复除对缺血区现有的微血管结构功能的完整性给予保护之外,还需促进治疗性血管的新生以加强对缺血区的血流供应,挽救损伤的脑组织。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可被一系列血管生长因子调节。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具有正性调控作用,包括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血管生成素(Ang)家族等。VEGF/VEGFR系统可能在启动血管新生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是整个脑缺血后血管新生调控的中心环节。而Ang及其受体家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血管稳定因子,它们抑制血管内皮系统(ECS)的增殖。脑缺血再灌注会导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通透性明显增高,血脑屏障严重破坏,是引起脑水肿最常见原因之一,研究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及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中风病”、“卒中”等范畴。我们认为中风的病机为气血失和、脑络失养,因此提出和血生络法治疗中风的观点,以人参养荣汤化裁为和血生络方,在临床当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的:将和血生络方用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IR)模型,观察其对对脑组织血管生成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受体(Tie-2)表达、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的影响,探讨和血生络方对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同时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VEGFmRNA的影响,为和血生络方治疗脑梗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和血生络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生络方组,参照文献,后两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MCAO/IR)模型,大鼠腹腔注射10%的水合氯醛(350mg/kg体重)麻醉,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分离右侧颈总动脉(CCA)和颈外动脉(ECA) ,结扎CCA ECA根部及分支。用动脉夹夹闭CCA远心端,在CCA近分叉处剪一小口,经此插入直径0.2mm头端圆钝的渔线,插入深度为18.5±0.5mm。结扎颈总动脉,缝合皮肤。2h后抽出尼龙线栓,建立脑IR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血管,不结扎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不插入尼龙鱼线。参照Zea Longa 5分评分标准: 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对侧倾斜;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1~3分大鼠为合格,进入实验。各组大鼠届时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打开胸腔,经心脏灌注0.9%的生理盐水,续之以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剥取脑组织,以视交叉到枕叶处两点冠状切片。免疫组化步骤:P V法染色,染色步骤按说明书进行,VIII因子、VEGF的浓度均为1:100,DAB显色。胞浆有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微血管密度:凡染成棕黄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族作为一个血管计数,参照Weidener计数方法,计算出每1 mm2面积内微血管的数量,即微血管密度,然后求其均值。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用SPSS for Window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显着性差异水平以0.05和0.01为标准。第二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动物分组、造模方法及免疫组化步骤同上。第三部分:和血生络法对缺氧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VEGFmRNA的影响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取1周内W istar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大脑,放入预冷D hank′s液中,剥离软脑膜、大血管及大脑髓质,用眼科剪将大脑皮质剪碎成1mm3的小块,移入匀浆器中匀浆,将匀浆液依次通过100目和200目尼龙网过滤,收集200目尼龙网上的微血管段。用0.2%胶原酶37℃消化20min。离心所得沉淀用DMEM液悬浮后,接种于明胶预先包被的培养瓶中,37℃,5%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本实验用第3代细胞,分为正常组及缺氧组,缺氧组建立缺氧模型:将细胞移入厌氧培养箱中(37℃,95%N2,5%CO2)造成缺氧模型。和血生络方组在造模时分别给予大、中、小剂量的和血生络方中药;采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用RT-PCR方法测定VEGFmRNA。第四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的影响1大鼠一般状况的比较:和血生络方能显着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一般状况:明显改善大鼠的活动、皮毛光泽度、饮食等状况。2神经功能评分:采用Longa 5分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对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进行经功能评分。3脑含水量的测定:动物处死后,取出全脑,去除嗅脑,低位脑于及小脑,立即称取脑湿重,后置于90℃烤箱将组织块烤至恒重,测干重。计算脑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结果:第一部分:和血生络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1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大鼠后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7天开始,模型组与和血生络方组缺血周边区微血管计数明显增多。和血生络组皮层缺血周边区微血管计数又明显多于模型组。2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VEGF表达较弱。模型组第1d时见少量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3d后模型组VEGF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组阳性细胞数更多(P<0.01),第7d时,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表达细胞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在14d时模型组与和血生络方组VEGF表达开始下降,在第21d时仍有阳性细胞表达,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第二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Ang-1表达较弱。模型组第1d时见少量表达,与正常组比较,3d后模型组Ang-1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在14d时和血生络组Ang-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Tie-2的表达特点与Ang-1相似。第三部分:和血生络法对缺氧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VEGFmRNA的影响1和血生络方对缺氧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 ,表明缺氧可诱发内皮细胞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各剂量组细胞活性均明显增强(P<0.01)。2和血生络方对缺氧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m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VEGFmRNA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后小剂量、中剂量VEGFmRNA的表达增强(P<0.05)。大剂量组增高更明显(P<0.01)。第四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脑含水量的影响1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表现正常,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神经学评分多数为2分以上。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组在第7天时评分明显降低(P<0.01)。2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模型组3 d时的脑含水量达到高峰,在7d时脑含水量仍未恢复正常。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组的脑含水量在3d和7d时明显下降(P<0.05, P<0.01)。假手术组的脑含水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表明手术本身对大鼠脑含水量无明显影响。结论:1和血生络方可使脑缺血周边区MVD表达增强,使血管数目增多。可促进VEGF表达,第7d时,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表达细胞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提示有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的作用。2和血生络方可提高Ang-1和Tie-2表达,有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的作用,14d时表达最强,在血管形成后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和血生络方可提高缺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VEGF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和血生络方对缺氧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4和血生络方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含水量,抑制脑水肿高峰的形成,提示和血生络方组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王亚贤,石学魁,邱文兴,颜培宇[9](2006)在《活脑康对大鼠脑缺血后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p53和Bc l-2的变化及中药活脑康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假手术组(B)、模型组(C)、活脑康治疗组(D)、步长脑心通组(E),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各组p53和Bc l-2的表达水平及活脑康治疗后对其影响。结果活脑康能降低缺血周围区p53蛋白的表达,增高缺血周围区Bc l-2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脑康可抑制脑细胞凋亡,减轻缺血性损伤,保护损伤脑组织。

张淑芬,石学魁,王亚贤[10](2005)在《中药活脑康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GF-β1的变化及中药活脑康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A)、假手术组(B)、模型组(C)、活脑康治疗组(D)、步长脑心通组(E)对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A、B组比较,C、D、E组TGF-β1表达增多(P<0.001)。结论:活脑康能提高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区细胞凋亡的发生。

二、中药活脑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活脑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概况
        一、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二、“毒损脑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三、“火毒证”的特性
        四、“毒损脑络”的生物学基础
        五、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脑出血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一、铁死亡是急性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ICH后铁死亡的潜在机制
        三、ICH后铁死亡的潜在干预措施
        四、醒脑静注射液的现代机制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非手术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神经损伤及脑组织铁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点
项目资助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PSCI的研究进展
        1.1.1 PSCI的定义
        1.1.2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的比较
        1.1.3 血管性损害、炎症反应等因素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4 钙稳态调节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5 PSCI的诊断标准
        1.1.6 PSCI常用评估量表及检查
        1.1.7 PSCI的西医治疗现状
    1.2 中医对PSCI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2 中医对PSCI的认识
        1.2.3 中医对PSCI病因病机的认识
        1.2.4 PSCI的中医证候分类
        1.2.5 中医药治疗PSCI的进展
    1.3 基于文献分析对PSCI治疗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 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 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认知功能评估
        2.2.6 观察内容
        2.2.7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2.3.2 PSCI组 MMSE分数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3 PSCI组 MoCA
        2.3.4 影响MMSE分数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5 影响MoCA分数的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6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2.3.7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2.3.8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回归分析
        2.3.9 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4.1 钙稳态调节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关系
        2.5 讨论
        2.5.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
        2.5.2 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2.5.3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关系
    第二部分 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 PSCIND 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1.7 脱落标准
        3.1.8 中止试验标准
        3.1.9 研究方案
        3.1.10 观察指标
        3.1.11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3.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
        3.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估
        3.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3.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电图信号分析比较
        3.2.7 安全性探讨
        3.3 结论
        3.4 讨论
        3.4.1 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
        3.4.2 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
        3.4.3 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因果同治”
        3.4.4 益脑护脉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3.4.5 基于钙稳态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PSCIND患者的可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卒中后认知障碍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定义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1.3.1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2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2.1 针康法的产生背景
        2.2 针康法的内容
        2.3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3.1 BOLD-fMRI成像原理
        3.2 BOLD-fMRI常用指标
        3.2.1 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比率/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
        3.2.2 局部一致性(ReHo)
        3.2.3 功能连接(FC)
        3.2.4 脑网络
    4 血清学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4.1 同型半胱氨酸
        4.2 细胞炎性因子
        4.2.1 促炎性因子
        4.2.2 抗炎性因子
        4.3 超敏C反应蛋白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1.1.1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诊断标准
        1.1.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健康志愿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4 中止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资料指标
        2.3.2 行为学指标
        2.3.3 影像学指标
        2.3.4 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2.4 观察周期
    3 统计分析
        3.1 一般资料、行为学检测及血生物标记物统计分析
        3.2 脑功能资料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呈现
        3.3 相关分析
    4 结果
        4.1 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4.1.1 一般资料
        4.1.2 功能核磁共振结果
        4.2 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
        4.2.1 基本情况比较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比较
        4.2.3 BOLD-fMRI指标比较
        4.2.4 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
        4.2.5 各观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缺血性PSCIND患者较健康志愿者BOLD-fMRI的改变
    3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1 针康法对缺血性PSCIND患者BOLD-fMRI的影响
        3.1.1 额叶及其相关脑区
        3.1.2 颞叶及其相关脑区
        3.1.3 顶叶及其相关脑区
        3.1.4 海马与海马旁回
        3.1.5 扣带回
        3.1.6 壳核
        3.2 针康法对PSCIND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3.2.1 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3.2.2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3.2.3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浅谈中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进展
        1.中医研究
        2.中医药研究
        3.问题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微血管变化的研究进展
        1.血管新生
        2.与血管新生相关的因子
        3.辅助诊断方法
        4.结语
        参考文献
下篇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动物模型的复制及评价通心络对其脑功能、形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结构及通心络对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急性脑梗死大鼠与脑微血管再生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及通心络对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7)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研究进展
        1.1.1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研究
        1.1.2 治疗中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1.1.3 治疗中风的中药注射液
        1.1.4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
    1.2 醒脑静注射液药学研究
        1.2.1 剂型工艺
        1.2.2 质量标准研究
        1.2.3 醒脑静注射液药理学研究
    1.3 醒脑静注射液中各单味药研究进展
        1.3.1 麝香研究进展
        1.3.2 冰片研究进展
        1.3.3 麝香注射液—麝香、冰片成分治疗中风研究
        1.3.4 复方有效成分配伍治疗中风方法研究
    1.4 手性分离技术的研究
        1.4.1 手性液相色谱法
        1.4.2 手性气相色谱法
        1.4.3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法
        1.4.4 手性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醒脑静注射液指标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市售醒脑静注射液手性气相色谱分析
        1.1.1 仪器与试药
        1.1.2 方法与结果
        1.1.3 讨论
        1.2 市售醒脑静注射液GC含量测定
        1.2.1 仪器与试药
        1.2.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第二节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配伍和配比研究
        2.1 单成分和组合物剂量筛选
        2.1.1 单体成分有效性和起效剂量筛选
        2.1.2 筛选组合物配伍比例
        2.2 优选组合物抗脑缺血药效考察
        2.2.1 组合物抗脑缺血体外药效学实验
        2.2.2 组合组对脑缺血大鼠脑保护活性
        2.3 小结
    第三节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成型工艺研究
        3.1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流程
        3.2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附加剂的筛选
        3.2.1 增溶剂品种筛选
        3.2.2 不同浓度吐温-80溶血性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质量标准
        4.1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GC含量测定
        4.1.1 仪器与试药
        4.1.2 方法与结果
        4.2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的性质考察
        4.2.1 杂质或异物检查
        4.2.2 pH值测定
        4.2.3 异常毒性检查
        4.2.4 溶血性试验
        4.2.5 热原试验
        4.3 小结
结语
    1.1 醒脑静注射液指标性成分分析结论
    1.2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研究结论
    1.3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注射液成型工艺研究
    1.4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质量标准实验结果
    1.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新生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生成素及受体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和血生络法对缺氧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 EGFmRNA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含水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管新生
综述二 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生的影响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药活脑康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1.2.2 标本采集
        1.2.3 免疫组化染色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中药活脑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D]. 周玉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 关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金成.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变化的影响[D]. 刘希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张琼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3)
  • [8]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魏运湘.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9]活脑康对大鼠脑缺血后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 王亚贤,石学魁,邱文兴,颜培宇. 中国急救医学, 2006(08)
  • [10]中药活脑康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 张淑芬,石学魁,王亚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5(12)

标签:;  ;  ;  ;  ;  

中药活脑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