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一、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陆露[1](2021)在《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证)患者,通过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压、血脂水平等变化,来评估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痰湿夹瘀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9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自拟方),45天为一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血压、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4.47%,89.36%,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压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L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C、TG、LDL-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能够降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中医证候;2、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压水平;3、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4、治疗期间对照组、观察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葛肖波[2](2020)在《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两部分,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血脂异常的临床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以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类中药为对照,标注并提取文献中所涉及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对数据结果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和药效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1)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6组(n=8):空白组、模型组、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药食同源中剂量组、药食同源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大鼠全程自由摄食、饮水。分组编号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确定药物干预前各组大鼠血脂基线稳定。(2)第2周起,空白组早晨(8:00am)、下午(3:00pm)以20ml/kg/d蒸馏水灌胃;模型组于早晨以20ml/kg/d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各药物干预组于早晨以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对应药物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 5.625g/kg/d、11.250g/kg/d、22.500 g/kg/d、4.167mg/kg/d给药),持续造模 4 周。造模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其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判断血脂异常大鼠模型是否建立,进一步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3)第6周起,空白组、模型组按上述剂量蒸馏水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上述剂量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按上述剂量阿托伐他汀灌胃,每日一次(8:00am),持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并摘取大鼠肝脏、胸主动脉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432篇文献共涉及方剂468首,含中药209味,其中药食同源类中药63味。频次≥10的药食同源类中药29味(占药食同源类中药总数的46.03%),出现频次为1661次(占药食同源类中药出现频次总数的94.91%),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茯苓、决明子、黄芪、甘草、当归、荷叶、桃仁等。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中平性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4.83%;五味中甘味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3.48%;归经中脾经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23.46%。用药多从脾、肝、肾论治,注重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调理气机。提取出10个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决明子)、(山楂-茯苓)、(山楂-黄芪)、(茯苓-决明子)、(山楂-茯苓-决明子)、(山楂-荷叶)、(山楂-甘草)、(茯苓-甘草)、(茯苓-黄芪)、(决明子-黄芪),药对共涉及6味中药,分别是山楂、决明子、茯苓、黄芪、荷叶、甘草。2.实验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基线稳定和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的判断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前大鼠血脂水平的基线稳定。4周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①造模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该两组间对TC的防治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TC水平,药食同源三个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造模前后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模型组、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TC、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③造模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的血脂指标差值在TC、L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效果①治疗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TC水平均下降,其中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变化显着(P<0.05),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变化极为显着(P<0.01),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之间,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之间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两组大鼠TC水平显着低于前两组(P<0.05);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均极其显着降低(P<0.01),三组间无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剂量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LDL-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干预的三组(P<0.01)。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模型组TC、LDL-C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的TC水平均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上述四组的LDL-C水平亦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5、P<0.01)。③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LDL-C差值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低剂量组TC差值亦升高(P<0.05),且该组LDL-C差值显着低于其他三个药物干预组(P<0.01)。(4)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作用血管内皮结构变化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内皮损害严重;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损害降低,其中药食同源中剂量组病理改变最少,其次为阳性对照组,药食同源高、低剂量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如下:①与模型组NO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有极其明显的升高(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余三组极显着降低(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②与模型组ET-1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下降(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高于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③与模型组TNF-α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较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药食同源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降低(分别为P<0.01,P<0.05)。④与模型组IL-6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低、中、高组和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P<0.05、P<0.01、P<0.01、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他三组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极显着低于其低、高剂量组(P<0.01),阳性对照组极显着低于药食同源高剂量组(P<0.01),且与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与模型组MDA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此外,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低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⑥与模型组SOD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极显着提高(P<0.01),且该三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远远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1.文献研究结论 临床干预血脂异常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兼顾五脏,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此外,注重活血化瘀、祛湿化痰和调畅气机。因此,本研究认为,痰浊、血瘀是血脂异常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祛瘀化痰可作为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指导原则。2.实验研究结论 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均可起到较好的降脂效果,且初步认为药食同源类中药保护血管内皮可能与改善血管舒缩状态、抗炎、抗氧化有关。

张立[3](2019)在《健脾祛痰化瘀法通过miRNA-33及其下游通路调控胆固醇代谢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巴马小型猪脾虚痰浊证动物模型,从miR-33及其共转录宿主基因SREBP-1c、SREBP-2以及下游通路ABCA1、ABCG1、NPC1等角度,以健脾祛痰化瘀立法,分别探讨具有健脾、健脾祛痰、祛痰化瘀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的中药复方对脾虚痰浊证巴马小型猪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一步阐释健脾祛痰化瘀法调控胆固醇代谢的作用效果及其机理。方法:实验动物选择SPF级广西巴马小型猪,伦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动物实验管理条例(No.55,2001)以及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适应性饲养2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小型猪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5只,造模43只,采用冲刺跑步训练联合高脂单笼饲养联合球囊拉伤法造模脾虚痰浊证动物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巴马小型猪分成6组:模型对照组(n=7)、健脾组(n=7)、健脾祛痰组(n=7)、祛痰化瘀组(n=7)、健脾祛痰化瘀组(n=7),除模型对照组外,均应用相对应治法的中药复方进行干预,健脾组加入健脾方,健脾祛痰组加入健脾祛痰方,祛痰化瘀组加入祛痰化瘀方,健脾祛痰化瘀组加入健脾祛痰化瘀方,干预24周。指标检测如下:1、实验第0周、4周、12周、2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LDL-C、HDL-C水平;2、HE染色法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3、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巴马小型猪肝脏组织miR-33的表达情况;4、RT-PCR检测巴马小型猪肝脏组织SREBP-1c mRNA、SREBP-2 mRNA、ABCA1 mRNA、ABCG1mRNA、NPC1 mRNA的表达情况;5、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肝脏组织SREBP-1c、SREBP-2、ABCA1、ABCG1、NPC1蛋白表达情况。6、本实验所有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脾虚痰浊证巴马小型猪模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变化:在实验第0周、4周、12周以及第24周,巴马小型猪血清TC、TG以及LDL-C水平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实验第0周以及第4周巴马小型猪血清HDL-C水平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第12周,HDL-C水平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24周,HDL-C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2.中药复方干预后,巴马小型猪血清TC水平变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在干预4周后,健脾祛痰组和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C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12周后,健脾祛痰组和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C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和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C水平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24周后,各治疗组间进行比较:与健脾组比较,健脾祛痰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C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祛痰化瘀组比较,健脾祛痰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C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药复方干预后,巴马小型猪血清TG水平变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在干预4周后,祛痰化瘀组和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G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12周后,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和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G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和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G水平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24周后,各治疗组间进行比较:与健脾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G水平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祛痰化瘀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TG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中药复方干预后,巴马小型猪血清LDL-C水平变化:与模型相比较,实验第4周,健脾组巴马小型猪血清LDL-C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LDL-C水平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第12周,健脾组、健脾祛痰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LDL-C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第24周,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和健脾祛痰化瘀组巴马小型猪血清LDL-C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在健脾祛痰化瘀法干预中,干预24周后,健脾祛痰组巴马小型猪血清LDL-C水平与健脾祛痰化瘀组及祛痰化瘀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健脾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药复方干预后,巴马小型猪血清HDL-C水平变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应用健脾祛痰化瘀法干预后,在4周,12周以及24周,各治疗组巴马小型猪血清HDL-C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6.HE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巴马小型猪肝细胞含较大脂滴,将细胞核推向一侧,肝细胞肿大变圆,小叶中央区受累明显,肝细胞排列紊乱。干预24周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肝脏细胞内脂滴逐渐减少,肝细胞形态逐渐恢复,其中以健脾祛痰化瘀组肝细胞改变尤为明显。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痰浊模型对照组SREBP-1c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应用中药复方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及健脾祛痰化瘀组SREBP-1c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间进行比较发现,与健脾组比较,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SREBP-1c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健脾祛痰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SREBP-1c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痰浊模型对照组SREBP-2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应用中药复方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及健脾祛痰化瘀组SREBP-2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间进行比较发现,与健脾组比较,祛痰化瘀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SREBP-2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健脾祛痰组比较,祛痰化瘀组SREBP-2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脾祛痰化瘀组SREBP-2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祛痰化瘀组未见现在统计学差异。9.肝脏组织miR-33表达情况: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iR-33表达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应用健脾祛痰化瘀法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及健脾祛痰化瘀组miR-33基因及蛋白表达较前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各组间进行比较发现,与健脾组比较,祛痰化瘀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miR-33基因表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健脾祛痰组miR-33表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脾祛痰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miR-33表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1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痰浊模型对照组ABCA1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应用中药复方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及健脾祛痰化瘀组ABCA1基因及蛋白表达较前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间进行比较发现,与健脾组比较,祛痰化瘀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ABCA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健脾祛痰组ABCA1基因未见显着性差异,健脾祛痰组ABCA1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脾祛痰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ABCA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祛痰化瘀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ABCA1基因及蛋白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1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痰浊模型对照组ABCG1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应用健脾祛痰化瘀法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及健脾祛痰化瘀组ABCG1基因及蛋白表达较前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间进行比较发现,与健脾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ABCG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健脾祛痰组ABCG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祛痰化瘀组ABCG1基因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蛋白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健脾祛痰组比较,祛痰化瘀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ABCG1基因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痰浊模型对照组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应用健脾祛痰化瘀法干预24周后,健脾组,健脾祛痰组,祛痰化瘀组及健脾祛痰化瘀组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间进行比较发现,与健脾组比较,祛痰化瘀组以及健脾祛痰化瘀组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健脾祛痰组NPC1基因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健脾祛痰组NPC1蛋白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与健脾祛痰组比较,健脾祛痰化瘀组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祛痰化瘀组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祛痰化瘀组与健脾祛痰化瘀组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冲刺跑步训练联合高脂单笼饲养联合球囊拉伤法的方法可成功造模巴马小型猪脾虚痰浊证模型,该模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均升高,肝脏组织miR-33水平升高,SREBP-1c、SREBP-2表达增加,ABCA1、ABCG1、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提示脾虚痰浊证模型存在脂代谢障碍。2.基于健脾祛痰化瘀法的中药复方均可以降低脾虚痰浊证巴马小型猪TC、TG和LDL-C水平,可以改善脾虚痰浊证巴马小型猪肝脏组织细胞形态,但对HDL-C的影响均未见显着性差异。3.基于健脾祛痰化瘀法的中药复方可以通过抑制肝脏组织SREBP-1c、SREBP-2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加ABCA1、ABCG1、NPC1基因及蛋白表达,调节肝脏胆固醇代谢及血脂水平,这可能是其调脂的机制之一。4.基于健脾祛痰化瘀法的中药复方可以通过抑制miR-33表达,进而影响其下游通路ABCA1、ABCG1以及NPC1,影响胆固醇代谢。

李全生[4](2019)在《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高脂合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模型,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的保护作用。以Nrf2/HO-1通路介导的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为切入点,旨在揭示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1)将100只大鼠随机分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动物常规饲养,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2周,其他条件相同。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每日灌服生理盐水10ml/kg,益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灌服中药煎液10ml/kg,灌胃次数为日2次,MIRI造模前连续给药1周。各组大鼠心肌缺血30分钟再灌注2小时后,原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冻存于-20℃,后进行心肌梗死面积测定。同时大鼠腹主动脉进行取血,后分离血清备用。心肌梗死面积测定取材剩余的心脏组织冻存于-80℃超低温冰箱中备用。(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TG、TC、HDL-C及LDL-C)。(3)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心肌酶谱水平(CK、CK-MB、HBDH及LDH)。(4)TTC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5)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6)分析各组大鼠心电图ST段及T波变化。2.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1)造模及分组同上。(2)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3)RT-q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mRNA表达。(4)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3.益脉颗粒通过Nrf2/HO-1通路影响高脂合并MIRI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1)造模及分组同上。(2)荧光探针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OS的活性。(3)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MDA、SOD、GSH-px的活性。(4)RT-q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HO-1 mRNA的表达。(5)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Bax、Bcl-2、Caspase3、Nrf2及HO-1蛋白的表达。结果:1.血清血脂水平检测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TG,TC,LDL-C水平,显着升高HDL-C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2.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表明,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CK、CK-MB、HBDH、LDH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3.HE染色显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只有少量坏死区域,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心肌细胞间质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构清晰,能够显着改善心肌组织MIRI损伤的病理学改变。4.心肌梗死面积检测发现,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明显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与模型组比较,P<0.01)。5.心电图结果分析表明,益脉颗粒高剂量可显着回降MIRI大鼠升高的ST段及T波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6.ELISA检测结果显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MIRI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7.RT-qPCR法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1)。8.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9.荧光探针法检测ROS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下调ROS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0.ELISA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升高大鼠血清SOD、GSH-px水平,显着降低MD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大鼠心肌组织Bcl-2水平,显着降低Bax、Caspase3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大鼠心肌组织Nrf2、HO-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3.RT-qPCR法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提高大鼠心肌组织Nrf2、HO-1mRNA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1.益脉颗粒可以起到改善高脂合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血脂紊乱及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2.益脉颗粒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细胞凋亡来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3.益脉颗粒可以通过调控Nrf2/HO-1通路进而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辛元元[5](2019)在《基于期刊文献对高脂血症证治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期刊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高脂血症医案,采用计算机软件和统计学分析方法,从中找出高脂血症的证治特点。方法:近六年(2013年-2018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医学期刊文献共收集了323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有144篇,通过整理144篇期刊文献的症状体征、证型、方、药等,建立高脂血症相关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频数统计方法,对高脂血症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证治特点。结果:经过分类查找和频次统计,采用黄金分割法,得出高脂血症的证治特点有:1.高频症状体征有眩晕、体倦乏力、肢重麻木、胸闷痞满、脘腹胀满、形体肥胖、大便溏泄、失眠健忘、食少纳呆、呕恶痰涎、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胸痛等,可见脾虚痰湿、痰浊血瘀、肝肾亏虚等证候群为多见。2.常见的证型有痰瘀互结、痰浊内阻、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脾失健运、痰浊瘀阻、脾虚痰阻、肝郁脾虚,其中,痰瘀互结和痰浊内阻为最主要常见证型。3.高频方剂有二陈汤、参苓白术汤、大柴胡汤、桃红四物汤、温胆汤、六君子汤、五苓散、逍遥散、泽泻汤、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保和丸、六味地黄丸,分属于方剂种类为祛痰剂、补益剂、和解剂、理血剂、祛湿剂、理气剂等,可见其与高频症状体征、证型、舌脉等信息基本符合。4.高频中药有34味,其中大于15%的最常见中药有山楂、丹参、泽泻、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甘草、决明子、川芎、何首乌、柴胡、黄芪、大黄、红花,分属于中药种类为消食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可见与主要证型的用药原则、用药规律基本符合。结论:1.高脂血症最常见的证型为痰瘀互结和痰浊内阻,据此看,痰、瘀、浊、湿可能为其主要致病因素。2.从高频方剂及高频中药来看,高脂血症的治疗多从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化湿降浊等方法辨证治疗。

孙琛琛,杨惠民,郭杨志,郭然[6](2018)在《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现代社会常见病,中医无明确病名,归属于"眩晕""胸痹""痰浊""血瘀"的范畴,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用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了中医对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文献、临床和实验认识,期望对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提供参佐。

林巧云[7](2017)在《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近三十年来所积累高脂血症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以"痰瘀"为切入点,从症状、舌脉、病机、药物等角度,归纳周老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证辨证要领和用药经验,探讨其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学术思想体系,为临床辨治高脂血症提供新思路。方法:运用MedcaseV3.2仓公诊籍病案数据记录及分析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运用Medcase Chart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周仲瑛教授临证辨治思路为模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重点从病机认识、辨治思路、临床用药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经验探讨与总结。结果:病案数据共861诊次(285人次),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29例。发病年龄最低8岁,最高86岁,平均年龄54.65岁,60-69岁之间发病人群最广;症状分布前10的症状分别是头晕、口干、肢体麻木、肢体疼痛、便溏、乏力、胸闷、肢体酸软、失眠、肢体肿;舌象多以暗红(53%)暗紫(30%)舌、苔黄薄腻(51%)为主;临床多见滑、细、弦、涩四种脉象,分别占64%,62%,28%,19%;病机概要多肝肾亏虚(27%)、痰瘀阻络(24%);脏腑涉及肝、脾、肾、肺、心、胃、胆、血脉等,以肝(55%)、肾(47%)、脾(10%)三脏为主,重视络(28%)的损伤;病理因素痰、瘀分别占了 40%和39%;其次是湿、热,占25%,27%,风、火,浊、毒,分别占22%,3%,3%,1%;病理因素的兼夹以痰瘀(32.5%)、瘀热(25.2%)、湿热(22.3%)最为常见;治疗药物频次前30分别是丹参、炙僵蚕、山楂肉、泽泻、桑寄生、制首乌、天麻、枸杞子、夏枯草、地黄、白蒺藜、川芎、决明子、鬼箭羽、葛根、石斛、泽兰、郁金、海藻、法半夏、玄参、茵陈、制黄精、麦冬、地骨皮、赤芍、炒苍术、黄连、鸡血藤、柴胡。症状内关联中头晕→头痛→视糊→耳鸣→胸闷之间的关联紧密(置信度0.4-0.8),舌象中舌质暗(红)→苔黄薄腻关联紧密;病机中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的支持度最高(0.1206),脉象内关联中置信度为1.0的有沉→细、数,弦→滑、数,小→滑,病机中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的支持度最高,药物内关联中制首乌→桑寄生→炙僵蚕→丹参→山楂肉→泽泻之间的关联度最大。运用聚类法聚类出三类核心方:(1)制首乌、桑寄生、鬼箭羽、丹参、炙僵蚕、泽兰、制黄精、海藻、泽泻、山楂肉;(2)天麻、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泽泻、制首乌、枸杞子、炙僵蚕、丹参;(3)玄参、茵陈、炒苍术、黄柏、泽泻、炙僵蚕、鬼箭羽、荷叶、炙水蛭、虎杖。结论:1.本病临床证候复杂多端,涉及多脏腑多系统病变,常见头晕头痛、心胸疼痛、胸闷、肢体麻木疼痛、胁痛、腹胀、视力模糊等,多见暗红(紫)舌、苔黄薄腻;多见滑、细、弦、涩四种脉象。2.本病本虚标实,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肾、脾,与心、脑相关,久病及络。病理因素以痰、瘀、湿、热、风、火,浊、毒为主,痰、瘀最为常见并贯穿整个病理过程,是高脂血症进展的关键因素。核心病机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常见有肝郁脾虚,痰凝瘀阻;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痰瘀阻络、湿热内蕴;痰浊瘀阻、内风扰动;痰瘀阻络、心营不畅;痰瘀阻络、气血(阴)两虚六个证型。3.周仲瑛教授治疗本病多从痰瘀立论,多采用化痰逐瘀、驱邪通脉之法,配合疏导气机,注重调补脏腑,从本缓治,临床当辨别痰瘀的属性、部位、兼夹及先后等不同而治疗各异。4.临证用药多以化痰行瘀为主,配合滋补肝肾药、清热利湿药、祛风通络药、益气养阴药等,特色用药如天南星、海藻、僵蚕、姜黄、山楂、荷叶、玄参、水蛭、鬼箭羽、泽泻等。

黄婧文[8](2017)在《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脂代谢病是临床多发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西医治疗综合达标率低,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治疗此类复杂疾病疗效明显,但中医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尚无统一规范,严重影响临床对于本病诊治的推广与提高。本研究开展系统的糖脂代谢病证候研究,从基础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途径,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等方法手段,分析糖脂代谢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步制定主要证型及各证型诊断条目池,以期为糖脂代谢病的中医辨证规范提供理论依据,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文献法,检索2006年—2016年间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发表的与糖脂代谢疾病相关的文献,以“糖尿病and高脂血症”、“糖尿病and血脂异常”、“糖尿病and脂代谢异常”、“糖尿病and脂代谢紊乱”等为关键词,以“中医”、“中西医”、“中医药”、“中药”、“证候”等为主题词,采用手工检索与机器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严格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最终检索出的文献进行频次统计,总结归纳糖脂代谢病常见证型、常见致病因素及常见病位脏腑。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按照严格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临床符合研究条件的糖脂代谢病患者,运用《糖脂代谢病临床四诊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血糖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及中医四诊信息等,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公因子,探索证素分布规律,归纳临床糖脂代谢病的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形成糖脂代谢病的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条目。结果:1.文献法研究结果显示: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构成比前4位的主要证型分别为气滞痰浊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占所有证候比例的75.33%,其他证候的构成比为6.49%;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湿、瘀、阴虚、热、气虚、阳虚、浊、郁、阳亢等,构成比前3位的病性证素分别为气滞、湿、瘀,占所有病性证素比例的47.1%;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肾、胆、胃、脉络等,构成比前3位的病位证素分别肝、脾、肾,占所有病位证素比例的84%。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收集503例糖脂代谢病患者中医四诊信息,提取阳性率在10%以上的指标,最终获取57个变量,按阳性率排序如下:(1)望诊:形体肥胖,面色晦暗,口唇色暗,目赤,面部浮肿,肌肤甲错,面红,面色萎黄。(2)脾胃症状:口干,倦怠乏力,咳痰,肢体困重,腹胀,口粘腻,咳嗽,食欲不振,呕吐,大便不爽,大便稀溏。(3)肝部症状:心烦易怒,口苦,情绪抑郁,善太息,视物模糊,胁痛。(4)心脑症状:胸闷,失眠,头晕,气短,心悸,头重,头痛,健忘,胸痛。(5)肾部症状:夜尿多,腰膝酸软,便秘,耳聋耳鸣,小便频数,小便清长。(6)躯体及其他症状:畏寒,四肢麻木,四肢肿胀,五心烦热,畏寒,盗汗,自汗,手足不温,潮热,多食。(7)舌诊:淡红舌,薄白苔,胖大舌,暗红舌,齿痕舌,红舌,厚腻苔,白厚苔,少苔。(8)脉诊:弦脉,沉细脉,弦滑脉,濡数脉,弦细脉;以上57个变量,经因子分析得出7类因子,分别为痰湿因子、脾虚因子、肝郁因子、肾虚因子、阴虚因子、瘀血因子、热象因子。在此基础之上经聚类分析归纳为以下4个证型类别:(1)气滞痰浊证104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头晕,失眠,倦怠乏力,腹胀,胸闷,心悸,口粘腻,四肢麻木,咳痰,口干,气短,四肢肿胀,呕吐,腰膝酸软,咳嗽,头重,胸痛,多食,浮肿,大便不爽,胖大舌,夜尿多,便秘,红舌,口苦,小便频数,面色晦暗,口淡,头痛,健忘,视物模糊,淡红舌,耳鸣耳聋,暗红舌;(2)痰瘀互结证168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脘腹痞满,咳痰,四肢麻木,倦怠乏力,形体肥胖,口干,胸闷,腹胀,肢体困重,失眠,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头晕,四肢肿胀,夜尿多,口苦,便秘,五心烦热,情绪抑郁,薄白苔,心烦意乱,头重,头痛,畏寒,口粘腻,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淡红舌,盗汗,胖大舌,自汗,耳鸣耳聋,潮热,视物模糊,善太息,胸痛,手足麻木,健忘,呕吐,咳嗽,小便短黄,胁痛,大便不爽,暗红舌,濡数脉;(3)肝郁脾虚证124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淡红舌,薄白苔,夜尿多,小便频数,胖大舌,肌肤甲错,小便短黄,齿痕舌,弦细脉,暗红舌,口干,小便清长,形体肥胖,口苦,盗汗,腹胀,心烦意乱,沉细脉,畏寒,胃脘痛,肢体困重,弦脉,咳痰,自汗,胸痛,倦怠乏力,目赤,胸闷,薄黄苔,少苔,情绪抑郁,口唇紫暗等;(4)气阴两虚证107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胸闷,面红,口干,胃脘痛,心悸,倦怠乏力,口苦,形体肥胖,咳痰,夜尿多,头晕,头重,头痛,腹胀,四肢麻木,失眠,肢体困重,气短,口粘腻,善太息,腰膝酸软,盗汗,情绪抑郁,淡红舌,畏寒,心烦意乱,四肢肿胀,五心烦热,自汗,手足麻木,健忘,便秘,咳嗽,口唇紫暗,胖大舌,呕吐,目赤,视物模糊,眼睑浮肿,食欲不振,胸痛,胁痛,潮热,薄白苔,小便频数,面色晦暗,耳鸣耳聋,多食,大便稀溏等。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法,从基础结合临床的角度,总结归纳出糖脂代谢病的证候分布规律及主要病位、病性证素,统计归纳出糖脂代谢病的主要中医诊断证型及各证型所包含的症状条目,研究过程科学严谨,研究结果适用于糖脂代谢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为糖脂代谢病的中医辨证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具有一定临床适用价值,可做进一步推广应用。

普勇斌[9](2015)在《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赵淳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概要导师赵淳教授1964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1980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两年制)。系统学习了中西医药理论和临床各学科知识,奠定了坚实的中西医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50余年来导师学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曾在云南省名中医许子建、李小圃、诸葛连祥、戴惠芬教授等指导下,研读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等诸多中医典籍,博采众长,学以致用。导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坚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中西医并重,力求将二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这对导师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2.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2.1学术思想:2.1.1“整体观念”是导师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导师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重的、自我调节的稳态系统,要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强调其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失调、五脏系统调控失常、经络调节机能平衡失常等引起,病变的发生是以自身的调控系统失常为主,重视协调阴阳和脏腑功能,治疗以调整疗法为主,通过调动机体正气对抗内外邪气,达到恢复人体正常的动态平衡的目的,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1.2“辨证论治”是导师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思路和方法、“治病求本”是导师诊治疾病的基本准则。导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导师指出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必须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到治病求本。2.1.3导师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医学实践。导师指出“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2.1.4“病证结合”是导师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方法论的核心。导师指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主要是指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的方法。导师在临证时注重运用中西医两法收集临床资料,作好“双重诊断”,诊断常先辨病后辨证,并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思路,为患者提供优化治疗方案,而且对于把握病情变化和转归,判断预后都十分有益。2.1.5与时俱进,遵古而不泥古,继承发扬创新是导师学术思想的鲜明特征。导师强调既要发扬中医学中的辩证思想,又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既要借鉴古代医学的经验,又要积极吸收利用现代科学、哲学等的最新成果,应用其先进的思想、方法,使科学思维、理念、方法与中医学相结合,创造出现代中医学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导师多年来特别重视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优化诊疗方案和治疗关键环节的研究,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提出了“急症多痰、痰病多急”,“新病亦可入络”,“瘀分轻重缓急”,“辨证识瘀”,“菌/毒/炎/脏”并治等学术新观点。2.2临床经验:2.2.1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症(AS)的经验赵淳教授指出,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全程炎症、急性突变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随着AS研究进展及认识的转变,革新了冠心病的防治策略,国外学者提出了“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赵淳教授认为这种思路的转变与传统中医学提倡的整体观念、因人治宜及防重于治的思想相吻合。导师指出正虚、痰瘀互结是AS的主要病因病机,毒邪为患在AS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通补结合”治疗原则和方法,主张“通”以豁痰软坚、通腑降浊、化瘀通络为治法;“补”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为治法。强调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和西药靶向治疗的特点相结合,应重视对易损患者坚持长期全面综合治疗。赵淳教授临症常将AS辨证为脾虚痰阻、气滞血瘀、痰瘀阻滞、湿毒内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进行论治,导师强调上述证型常相互兼夹,辨治时应注意兼顾。笔者体会到对AS的干预已从治疗危险因素的传统治疗模式到阻止或逆转斑块进展,治疗“动脉”而不仅是“危险因素”管理模式的转变,即危险因素干预+血管(干预)管理,特别是对易损患者的保护(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心脑保护),中医药对于易损患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是防治AS的新理念。2.2.2防治高血压病的经验导师指出,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或眩晕范畴。病因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有关。肝肾阴阳失调,心脑肾等脏器受损为其发病关键,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虚。其病性多为下虚上实,虚实夹杂。肝肾不足为下虚,肝阳上亢,风火、风痰上扰为上实。由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病理环节十分复杂,仅对患者单纯降压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只有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才能提高本病的控制率,获得满意疗效。高血压1级,低危与中危患者应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并按中医辨证论治,大多数患者即可达到治疗目标;高血压2、3级,高危与很高危患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以达到治疗目标。要充分发挥中西医药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制定和完善中西医结合优化诊治方案,实施个体化治疗并持之以恒。导师对本病的辨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肝肾亏虚、气血亏虚、痰瘀阻络五个证型,各证型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笔者体会到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有独特的优势,体现出多系统多环节整体调节的特点,辨治时除灵活运用中药煎剂外可选用对证的现代中药制剂,以加强降压和防治靶器官损害、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2.3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经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急性严重感染及一些非感染因素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24小时后导致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可逆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导师指出,MODS可在中医学“脏竭症”范畴认识,脏竭症是指多脏腑合病或并病,表现多种危重证候,多个脏腑精气衰竭(脱证、肺衰、关格、血证、心衰、神昏等)。本病的形成,多是由于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复因外感邪毒、严重创伤、大手术等使热、毒、瘀、湿等内犯机体,正虚邪实,正不胜邪,气机逆乱,两个或两个以上脏真脏器严重受损,阴阳欲离欲决而发病。可概括为正虚毒损,络脉瘀滞,气机逆乱,脏腑功能衰竭。西医学认为MODS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内毒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SIRS/CA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失衡、免疫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组织器官受损尤其是肠屏障功能受损等病理生理环节是脓毒症发生、发展,加重导致MODS的关键。导师强调MODS的中医病机总属“正虚邪实”,总治则是“扶正”和“祛邪”并举,辨证论治分为实证与虚证。实证包括热毒炽盛证(如痰热壅肺证、肝胆湿热证、阳明腑实证)、热入营血证、气血两燔证、气滞血瘀证等;虚证包括心肺脾肾俱虚证、气阴耗伤证、阳气暴脱证、阴厥阳脱证等。MODS最突出的是有各器官受损的危重变证表现如:脱证(休克)、肺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关格(急性肾功能障碍)、肠痹(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血证(凝血功能障碍)、心衰(急性心衰)、神昏(急性肝、脑功能障碍)等,导师强调须及时针对各脏器功能受损或衰竭辨病辨证论治。由于MODS病情危重,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措施,从而提高MODS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笔者体会到中医药对MODS的救治独具特色,优势显着,应重视在MODS抢救全过程中正确应用。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治未病”思想认识MODS,能丰富诊治策略、思路和方法。MODS的中医基本辨证体系是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具有六经相传、卫气营血相传的传变规律和脏腑辨证规律。导师提出的“菌/毒/炎/脏并治”新理论、新疗法是以抗生素杀菌抑菌,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通腑泄热治法及方药清除、中和、降解毒素,调整炎性介质,修复血管内皮损伤,恢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以调畅气血、益气救阴、回阳固脱治法及方药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保护重要器官。此新疗法应作为防治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MODS的重要方法,并贯穿始终,全病程应用。2.2.4赵淳教授经验方研究导师稽古征今,自创多首经验方,组方独特,用于相应的病证,疗效显着,对这些方剂进行整理研究,可以使笔者更深刻地理解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及用药规律。景虎通脉方组成:红景天、虎杖、三七粉、水蛭粉、茯苓、白首乌。功效:活血化瘀,益气通脉,解毒豁痰。主治:用于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之痰瘀阻滞证。定眩平压方组成:天麻、钩藤、葛根、黄芩、茯苓、菊花、石决明、杜仲、桑寄生、白术、半夏、川牛膝、荷顶、丹参、甘草。功效: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活血化痰。主治: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症见: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脑卒中、梅尼埃病等的眩晕、头痛。真龙定心方组成: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甘松、太子参、麦冬、丹参、炒酸枣仁、柏子仁、炙远志、炙甘草。功效: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定悸复脉。主治:用于治疗气阴耗伤证,有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胸闷气短,烦躁不安,自汗等表现者。3.赵淳教授景虎通脉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景虎通脉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课题将60例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患者通过数字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景虎通脉方组)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临床观察结束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试验组调节血脂有效率是86.67%,而对照组有效率是83.33%,说明景虎通脉方可降低血清TC、LDL-C、TG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同时还可升高HDL-C,两组调节血脂效果相当,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都明显减少,通过软件分析组内的统计学比较及组间统计学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同时显示中医证候积分差值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中医临床症候改善有效率是90.00%,对照组是80.00%,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且赵淳教授景虎通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病情较显着,疗效明显高于血脂康胶囊组,且结果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观察景虎通脉方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通络为法能对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进行有效调节,降低AI,该经验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钱卫东,王继伟,鲁海婷[10](2014)在《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属中医学"痰浊"、"瘀血"等范畴。本文从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专方辨证施治、单味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中医药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二、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害
        2.3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因研究
        2.4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2.5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终止实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4.3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临床资料
        6.2 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6.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6.4 并发症
        6.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探讨
        2.1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血脂症痰湿夹瘀型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治疗
    3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方源
        3.2 方药组成
        3.3 方义
        3.4 现代药理学分析
    4 对本课题研究的疗效分析
        4.1 血压水平分析
        4.2 血脂水平分析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问题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血脂及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中医对血脂的认识
        1.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
    3 血脂异常的证型分布
    4 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4.1 从肝、脾、肾三脏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4.2 从痰瘀互结的病机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5 血脂异常的中药治疗
        5.1 常用中药的研究
        5.2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研究
    6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用药特点的文献研究
    前言
    1 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路径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纳入研究的文献
    2 方法
        2.1 中药名称的规范
        2.2 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
        2.3 数据的分析
        2.4 药食同源类中药和药食同源类中药组合的标注
        2.5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的归纳
        2.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的归纳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方剂中涉及的所有中药频次分布情况
        3.3 中药四气分布情况
        3.4 中药五味分布情况
        3.5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3.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分布情况
        3.7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规律情况
    4 讨论
        4.1 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效特点分析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用药规律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实验用药
        1.4 实验仪器与器械
        1.5 指标检测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及药物干预
        2.2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组织病理学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
        3.2 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其血脂水平的调节
        3.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宏观体征、体重和肝脏指数的调节
        3.4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肝脏形态学、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
        3.5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评价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大鼠体重、宏观体征、肝脏影响的分析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方解
        4.4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干预效果
        4.5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健脾祛痰化瘀法通过miRNA-33及其下游通路调控胆固醇代谢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证巴马小型猪脂代谢干预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调控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miR-33 对其下游通路ABCA1、ABCG1及NPC1 的调控作用及健脾祛痰化瘀法的干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中医药干预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医药通过 mi RNA 调整血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益脉颗粒通过Nrf2/HO-1 通路影响高脂合并MIRI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基于期刊文献对高脂血症证治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2.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3.相关统计方法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资料与方法
    1.文献来源
    2.检索词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整理规范
    7.数理统计方法
结果
    1.症状体征
    2.舌诊
    3.脉诊
    4.证候类型
    5.方剂
    6.临床用药
讨论
    1.痰、瘀、浊、湿为高脂血症致病因素机制的探讨
    2.高脂血症的证型及治法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外因为饮食不节制、安逸少劳、情志不遂
    1.2 内在原因为五脏失调, 即脾、肾、心亏虚, 肝失疏泄
        1.2.1 脾胃亏虚是血脂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
        1.2.2 肾亏是血脂异常重要因素
        1.2.3 肝疏泄失常是密不可分的病因
        1.2.4 心气亏耗参与了血脂异常的形成
    1.3 湿浊、痰浊、血瘀病理产物壅滞脉络
2 血脂异常与中医证候
    2.1 血脂异常中医证候分布的临床资料研究
    2.2 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文献研究概览
    2.3 血脂异常与中医证候的临床经验研究
3 血脂异常与中医证候客观化
4 血脂异常中医治疗
    4.1 单味药
    4.2 中成药
    4.3 复方加减化裁治疗
    4.4 针灸推拿
    4.5 生活方式改变
5 血脂异常中医实验基础研究
6 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优势及展望

(7)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治疗
        1.1 高脂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1.1.1 高脂血症的诊断
        1.1.2 高脂血症的分类
        1.2 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
        1.3 高脂血症与相关疾病
        1.4 高脂血症的治疗原则
        1.5 高脂血症防治方法
        1.5.1 药物治疗
        1.5.2 非药物治疗
    2.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2.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研究
        2.2.1 饮食不节、运化失司
        2.2.2 年老体弱、脏腑亏虚
        2.2.3 情志不遂、气机失调
        2.2.4 劳逸失常、气血不畅
        2.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研究
        2.3.1 脾运失健、生痰聚湿
        2.3.2 肾元精亏、根虚不固
        2.3.3 肝郁气滞、疏泄不及
        2.3.4 心脉瘀阻、血运滞缓
        2.3.5 痰浊瘀阻是疾病之标
        2.4 中医对高脂血症证候分型的研究
        2.5 中医对高脂血症治法的研究
        2.5.1 健脾化痰
        2.5.2 疏肝补肾
        2.5.3 活血化痰
        2.5.4 清热解毒
        2.5.5 其他治疗方法
        2.6 中医对高脂血症治疗方药的研究
        2.6.1 单味中药
        2.6.2 自拟方
    3. 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相关文献研究
        3.1 古代文献研究
        3.1.1 痰瘀来源及兼夹认识
        3.1.2 痰瘀致病及治疗认识
        3.2 现代文献研究
        3.2.1 痰瘀病理实质研究进展
        3.2.2 痰瘀同治临床研究进展
    4. 述评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的预处理
        3.2 病案信息纳入方法
        3.3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3.4 数据处理过程
        3.4.1 数据录入过程
        3.4.2 数据清理过程
        3.4.3 中医药术语数据规范化
        3.5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6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频次频率统计结果
        4.1.1 性别频次频率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1.3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1.4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1.5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1.6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4.1.7 脏腑病位频次频率分布
        4.1.8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1.9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2.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2.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2.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2.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2.5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3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3.1 聚类核心方
        4.3.2 聚类核心病机
    5. 讨论
        5.1 患病体质
        5.2 临床症状
        5.3 舌脉特点
        5.4 病机概要
        5.5 病变脏腑
        5.6 病理因素
        5.7 治疗用药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探讨
    1. 病因病机经验探讨
        1.1 脏腑功能亏虚是发病的始动因素
        1.2 气血津液失调是生痰致瘀之基础
        1.3 痰疲阻络是疾病主要病理表现
        1.4 痰瘀化热酿毒是其病理转归
        1.5 多脏多因复合兼夹是其病机特点
    2. 治疗及用药经验
        2.1 化痰逐瘀、驱邪通脉
        2.2 疏导气机、助化痰瘀
        2.3 审因定位、兼夹有别
        2.4 调补脏腑、从本缓治
    3. 痰瘀辨治要诀
        3.1 辨痰瘀属性
        3.2 辨痰瘀部位
        3.3 辨痰瘀兼夹
        3.4 辨痰瘀先后
    4. 常见证型
        4.1 肝郁脾虚、痰凝疲阻
        4.2 肝肾亏虚、痰瘀阻络
        4.3 痰瘀阻络、湿热内蕴
        4.4 痰浊瘀阻、内风扰动
        4.5 痰瘀阻络、心营不畅
        4.6 痰瘀阻络、气血(阴)两虚
    5. 特色用药
        5.1 天南星
        5.2 海藻
        5.3 僵蚕
        5.4 姜黄
        5.5 山楂
        5.6 荷叶
        5.7 玄参
        5.8 水蛭
        5.9 鬼箭羽
        5.10 泽泻
    6. 常见药对
        6.1 白僵蚕 鬼箭羽
        6.2 泽兰 泽泻
        6.3 荷叶 山楂
        6.4 瓜蒌皮 丹参
        6.5 水蛭 制大黄
        6.6 天南星 海藻
    7. 临证备要
        7.1 分清痰瘀层次侧重及病邪兼夹
        7.2 痰瘀停聚部位有别治法有异
        7.3 处理好气血水三者之间的关系
        7.4 怡情养性,注重日常调养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心脑供血不足案
    2. 房颤案
    3. 脂肪肝案
    4. 脑梗案
    5. 血脂异常案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学术活动
致谢
附录
    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3.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4.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8)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病名的认识
        二、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三、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第二节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流行病学
        二、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发病机制
        三、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临床研究现状
第二章 糖脂代谢病证候分布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资料
        (二) 文献检索策略
        (三) 文献纳入标准
        (四) 文献排除标准
        (五) 文献处理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构成情况
        (二)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病性证素分布构成情况
        (三)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病位证素分布构成情况
    四、讨论
        (一)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二)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病因病机
        (三) 小结
第三章 503例糖脂代谢病患者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 样本量估算
        (二)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三) 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四诊信息
        (三) 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型的构成
    五、讨论
        (一) 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意义
        (二) 糖脂代谢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三)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四) 小结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详细摘要

(9)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
    学术思想渊源概要
    学术思想整理研究
        “整体观念”是导师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
        “辨证论治”是导师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思路和方法、“治病求本”是导师诊治疾病的基本准则
        导师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医学实践
        “病证结合”是导师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方法论的核心
        与时俱进,遵古而不泥古,继承发扬创新是导师学术思想的鲜明特征
    临床经验整理研究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经验
        防治高血压病的经验
        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经验
        赵淳教授经验方的整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赵淳教授景虎通脉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材料
        病例来源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附:病例观察表

(10)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痰浊、瘀血与高脂血症相关理论研究
    1.1 痰浊、瘀血与高脂血症病因病机
        1.1.1 脾运失健,痰浊内生
        1.1.2 肝郁气滞,血脉瘀阻
        1.1.3 肾虚精亏,痰瘀互结
    1.2 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产物
2 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临床研究
    2.1 专方辨证施治
    2.2 单味药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4 针灸治疗
3 结语

四、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D]. 陆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D]. 葛肖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健脾祛痰化瘀法通过miRNA-33及其下游通路调控胆固醇代谢的实验研究[D]. 张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D]. 李全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基于期刊文献对高脂血症证治特点的研究[D]. 辛元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及进展[J]. 孙琛琛,杨惠民,郭杨志,郭然. 中医药信息, 2018(01)
  • [7]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林巧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8]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型研究[D]. 黄婧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 普勇斌. 云南中医学院, 2015(11)
  • [10]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研究进展[J]. 钱卫东,王继伟,鲁海婷. 四川中医, 2014(12)

标签:;  ;  ;  ;  ;  

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