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识别方法研究

早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识别方法研究

一、判别早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源,马少宁,王海宏,惠娟,王青聪[1](2022)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确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群心血管疾病高危率,了解高危类型及聚集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宁夏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早诊早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8个县、区开展筛查。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65 249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占比18.85%(12 298例)。男性高危率(20.21%)高于女性(1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97,P <0.05)。回族高危率(18.40%)低于汉族(1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3,P> 0.05)。城乡(χ2=55.73)、教育程度(χ2=200.27)、职业(χ2=232.01)、家庭年收入(χ2=152.36)、婚姻状况(χ2=70.49)、BMI(χ2=1 412.11)、吸烟(χ2=12.51)和饮酒(χ2=19.02)等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高危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压高型是心血管病高危的主要类型,为12.73%(8 309例)。随着年龄、BMI值的增加,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风险性越大;吸烟、饮酒、不在婚、文盲及小学文化、从事行政及专业技术人员均为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呈现正相关性;而女性是其保护因素,呈现负相关性。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血压高型是其主要高危类型。建议重点关注低学历、低收入、农村和高龄人群。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张霖,董林玉,张祖仪,张翔[3](2021)在《基于多重对应分析法的心血管病早期筛查试点区高危人群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数据对心血管早期筛查试点区的高危人群影响因素进行多重对应分析,以探索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聚集性和关联性,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某县级市2015-2016年13908名常住居民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职业、家庭年收入、肥胖、经常在白天感到疲劳、乏力和困倦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与60-69岁、70-75岁年龄段、男性、肥胖、经常在白天感到疲惫和乏力有较强关联性。结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可能存在以下特征:年龄段在60-69岁、70-75岁;男性;肥胖;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经常在白天感到疲惫和乏力,提示该部分人群具有较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陈茜茜[4](2021)在《中年人心血管疾病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作为近三十年来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逐渐被人们关注,目前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治疗方面,虽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水平日益升高,但与之同时也要加强预防工作。随着大数据分析的快速发展,本文针对心血管疾病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和鲸社区,数据集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等特征,对收集到的数据变量进行分析并合并整理,然后进行数据清洗,剔除异常值,最终纳入52496例患者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先对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性分析,可以从中获取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分布规律。再将研究对象随机按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上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决策树、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测试集上进行验证,对是否患心血管疾病进行预测判别,根据混淆矩阵和ROC图得到分类预测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 score、AUC值,对四个模型进行评估选出最优模型。52496例研究对象中,被诊断为心血管疾病患者28582例(54.4%)。建立心血管疾病的logistics回归模型时,将多分类变量转化为二分类变量,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的秩、方差膨胀因子来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全变量回归;然后建立心血管疾病预测的决策树、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得到混淆矩阵和ROC图,利用五项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四个模型的五项评估均较好,本文选择综合评判的标准(AUC值)来评价每个模型。对于第一类血压(即收缩压大于等于180)的决策树的AUC值最高,为0.869,说明当收缩压大于等于180时,选择用决策树来预测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最为准确。如果综合来看,对于所有人群来说,BP神经网络模型的AUC值最高,为0.793,说明该模型相对其他三种模型来说,分类效果是最好的。建议在心血管疾病预测方面,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此分析结果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为心血管疾病预测打下夯实的基础,也可将其运用在其他疾病预测方面,为建立疾病预测系统提供支持。

李晶晶[5](2021)在《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吉林省筛查的35-75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评估吉林省心血管高危对象干预效果,分析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探索影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的因素,为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干预建议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14-2016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7268人。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应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表示,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血管病高危对象行为生活方式改变,吸烟率下降5.2%、饮酒率下降7.1%、规律体育锻炼率增加38.7%、高盐饮食下降4.6%,超重率下降44.8%;心血管疾病高危对象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心血管高危对象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5.74 mm Hg、5.96 mm Hg、心率下降3.35(次/分)、总胆固醇(TC)下降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下降0.34 mmol/L、甘油三酯(TG)下降0.5 mmol/L;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戒烟率为5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的戒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戒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离异/分居、家庭年收入、糖尿病家族史是戒烟率的影响因素;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戒酒率为7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民族、户口类型、职业、家庭年收入的戒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戒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朝鲜族、非农业户口、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是戒酒率的影响因素;4.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体育锻炼转变率为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城乡、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体育锻炼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体育锻炼转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文化程度其他、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有脑梗塞家族史、有脑出血家族史是体育锻炼转变率的影响因素;5.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高盐饮食转变率为5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城乡、民族、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高盐饮食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冠心病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高盐饮食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是高盐饮食转变率的影响因素;6.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体重控制率为2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体重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糖尿病和恶心肿瘤疾病家族史等体重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农村、退休人员、家务及失业、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是体重控制率的影响因素;7.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血压控制率为4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户口类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疾病家族史等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农村、朝鲜族、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大专及以上、工人及技术、行政人员、商业服务、退休人员、家务及失业、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脑梗塞家族史、脑出血家族史等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因素。8.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血脂控制率为5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血脂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高胆固醇血症疾病家族史等血脂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家庭年收入、有脑出血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是血脂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论:1.吉林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戒烟、戒酒、规律体育锻炼、体重控制、限盐饮食、血压和血脂控制的效果比较显着;2.行为因素:不同特征的因素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的行为方式改变的作用强度不同,其中性别、城乡、家庭年收入和高血压疾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3.生理生化指标:不同特征的因素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的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作用强度不同,性别、年龄、城乡、职业、家庭年收入、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蔡亚秀[6](2021)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带来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防控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刻不容缓。然而,中青年人群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存在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严重等危险因素。既往研究中,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受试群体缺少对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尚不明确健康教育在该人群中的效果。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行为改变轮(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积极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经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咨询及预实验确定干预功能与干预技术,形成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研究采用类实验平行对照设计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选取浙江省丽水市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26名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3名,对照组接受60~120分钟/次,共2次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每月1次,60~120分钟/次,共4次的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采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健康行为能力(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3个月后的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同时,采用干预组研究对象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率评价该健康教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以BCW理论为基础,结合适宜的干预功能和干预技术,本研究构建了可行性较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126名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被纳入到本研究中,中途退出9名,失访3名,最终完成健康教育者114名,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57名;干预组健康教育参与依从率为93.65%,对照组研究对象健康教育参与率为92.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脑卒中首发临床症状、冠心病首发临床症状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发作时处理措施维度和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PLP-Ⅱ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HPLP-Ⅱ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HPLP-Ⅱ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压力应对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行为能力:SRAHP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RAHP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SRAHP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心理安适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院前延迟意向:院前延迟意向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症状程度判断、习惯反应样式、促进就医因素、阻碍就医因素、就医决策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症状警觉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对提高个体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减少院前延迟意向,并且干预效果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强;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参与度较高。此干预项目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及评价体系,可在社区基层医疗层面推广应用。

阿尔祖古丽·米尔阿卜杜拉[7](2021)在《新疆岳普湖县CVD高危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新疆岳普湖县CVD高危人群筛查情况、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其效果相关数据,了解岳普湖县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特点,评估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效果,探索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方法:2016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对年龄在35-75岁的13848名常住居民进行CVD高危人群筛查,通过初步询问心血管健康状况,测量血压、身高、体重以及快速血糖和血脂检测,评估心血管病风险,确定CVD高危对象。对筛查出的CVD高危人群进行长达3年的个体化综合干预及随访,干预内容为生活方式建议、CVD一级、二级预防建议。3年后对随访人群进行效果评价,包括吸烟情况、体重、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饮食情况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岳普湖县共完成了13848人的初步筛查工作,从中筛选出3717名CVD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占总参与者的26.8%。在总人群中高危检出率在男性、50-75岁年龄段、吸烟、超重、肥胖、不参加体育锻炼、生活不规律及睡眠不充足、非已婚状态、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病史的人群中较其他组明显高。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与非高危人群相比,在性别、年龄、吸烟,超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体育锻炼、生活规律及睡眠充足、婚姻状况上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饮酒、合理膳食和低脂饮食、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上没有差异。高危人群BMI、体重、腰围、SBP、DBP、TC、LDL-C、TG、血糖均高于非高危人群;HDL-C比非高危人群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高危人群危险因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3年后:吸烟人数没有变化(P=0.896);体重、BMI、腰围、SBP、DBP、血糖都有下降,TC、LDL-C、TG、HDL-C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3年的综合干预,发现个体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越少,干预效果越好。随着危险因素的叠加、综合干预效果会越来越差。高危人群中有利于和不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日均摄入次数由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岳普湖县CVD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6.8%%,较全疆高危率(22.09%)明显高。吸烟、肥胖、超重、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不锻炼、生活不规律及睡眠不充足是岳普湖县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主要可干预危险因素。通过实施随访管理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该地区高危人群的体重、BMI、腰围、SBP、DBP、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个体上危险因素越少,干预效果越好,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叠加,干预效果越来越差;本研究人群干预后TC、LDL-C、TG、HDL-C较干预前有所升高,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TC、LDL-C、TG、HDL-C升高幅度越来越大。随访期间高危人群膳食习惯上有明显变化。

郭良云[8](2020)在《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指出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的重大健康问题。《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2018年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冠心病达1100万[1],冠心病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冠心病迫在眉睫。如何早期诊断CHD是当前心血管内科医生及超声医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冠心病的术前检查主要有心电图、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冠心病早期病变程度较轻,临床症状不够典型,心电图往往缺乏特异性,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对于心电图假阴性的CHD患者临床漏诊率较高,诊断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心血管不良事件并影响预后;而对于假阳性患者却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冠脉CTA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时间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及风险程度较低的影像学检查,该技术可全方位、多角度的重建冠状动脉的立体成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程度及斑块的性质,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但是容易受造影剂过敏、肥胖、冠状动脉弥漫性钙化、心律不齐及患者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2]。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在显示冠状动脉的三维立体结构、检测冠脉内高风险斑块、观察心肌灌注情况、检测心肌的瘢痕及判断心肌活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目前MRI空间分辨力还不足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变化,而且重复性较差,只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85%以上才能显示心肌灌注异常[3]。冠状动脉造影是CHD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狭窄性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狭窄程度,但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患者往往不容易接受,且可发生如冠状动脉夹层动脉瘤、脑卒中、穿刺部位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不适合作为冠心病早期筛查的常规手段。常规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缺血、坏死心肌的节段性运动异常,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肌缺血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对CHD诊断的效果常常不理想,漏诊率较高。三维斑点技术能够全面、精确地评价冠心病早期心肌缺血所致室壁功能异常及心肌功能障碍,但时间和空间分辨力较低,容易受声窗条件影响,且存在负荷依赖性,后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左室整体长轴应变值(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减低,影响对心功能的准确评估[4]。左室心肌做功是一种通过结合应变指标与无创动态左室压力来研究应变与后负荷关系的检查方法,该方法通过心肌做功指数(Global work index,GWI)、心肌有效功(Global constructive work,GCW)、心肌无用功(Global waste work,GWW)及心肌做功效率(Global work efficiency,GWE)来研究心肌应变与后负荷的关系,该方法在CHD诊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评估及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检测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5-9]。在精准医学中,准确的风险评估是实施风险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先决条件,研究和开发CHD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CHD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目前临床上基于超声新技术的CHD预测模型的研究非常少见。因此,建立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预测模型,对CHD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超声心肌做功技术对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心肌做功技术对于CHD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4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做功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2组:CHD组和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间心肌做功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并计算各参数的最佳诊断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217例患者纳入研究,包括CHD组84例,正常对照组133例。CHD组GLS、GWI、GCW、GWE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SD、GWW值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均P<0.05)。统计分析得出PSD、GLS及GWW对冠心病早期具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0、0.717及0.793,其中GWW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GLS及PSD,以168 mm Hg%作为GWW的截断值诊断CHD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6%和75.9%。结论:心肌做功技术参数GWW对于CHD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望成为早期发现CHD的重要临床工具。第二部分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CHD的风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及评分系统,并对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进行内部验证,为CH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24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结果及超声检查数据。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为CHD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CHD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评分系统。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能力,应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和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HCY、TG、HDL、γ-GT、GLS、PSD、GWI、GCW、GWW及GWE是CHD的风险因素(均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2级、HCY>11.575μmol/、颈动脉单支及多支斑块、HDL<1.265mmol/L、GWW>168mm Hg%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3、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 P=-3.333+1.123 X1(高血压2级)+1.245 X2(HCY>11.575μmol/L)+1.805X3-1(颈动脉单支斑块)+2.633 X3-2(颈动脉多支斑块)+1.278 X4(HDL<1.265mmol/L)+1.711 X5(GWW>168mm Hg%)。H-L检验结果显示:?2=3.824,P=0.873>0.05,模型的校准能力良好;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95%CI(0.878-0.950),P<0.001,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4、根据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值建立风险评分系统:高血压2级1分,HCY>11.575μmol/L 1分,颈动脉单支斑块1分,颈动脉多支斑块2分,HDL<1.265mmol/L 1分,GWW>168mm Hg%1分,总得分范围0-6分。以冠心病总得分作为诊断变量,对评分系统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0.876,95%CI(0.831-0.921),P<0.001,评分系统的诊断价值良好。评分系统以总分3.5分为最佳诊断界值,≥4分为冠心病高危人群,<4分为冠心病低危人群,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73.80%、84.96%及80.64%。结论:1、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HCY、TG、HDL、γ-GT、GLS、PSD、GWI、GCW、GWW及GWE是CHD的风险因素。2、高血压2级、HCY>11.575μmol/L、颈动脉单支及多支斑块、HDL<1.265mmol/L、GWW>168mm Hg%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建立的冠心病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3.333+1.123 X1(高血压2级)+1.245 X2(HCY>11.575μmol/L)+1.805X3-1(颈动脉单支斑块)+2.633X3-2(颈动脉多支斑块)+1.278 X4(HDL<1.265mmol/L)+1.711 X5(GWW>168(mm Hg%)。评分系统以总分3.5分为最佳诊断界值,≥4分为冠心病高危人群,<4分为冠心病低危人群,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73.80%、84.96%及80.64%。4、本研究建立的CHD风险预测模型和评分系统较为简单适用,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和预测能力,能够为CH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三部分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的临床验证目的:将新建的CHD预测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检验该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108例可疑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结果及术前超声检查数据。应用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108例可疑病例进行外部验证,计算每个病例冠心病发病风险,并与最终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该风险预测模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9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冠心病组50例,正常对照46例。将96例临床病例的具体数据代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H-L检验结果显示:?2=9.166,P=0.328>0.05,模型的校准能力良好;以预测概率作为诊断变量显示AUC=0.880,95%CI(0.809-0.950),P<0.001,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以临床病例风险评分为诊断变量显示冠心病评分系统的预测灵敏度78%;特异度93.48%,总正确率为85.41%;AUC为0.888。结论: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CHD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较为简单和实用,且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为CHD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林骞[9](2020)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普及以及治疗效果持续改善,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日趋增多。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研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且建立了适合当地的预后评估模型。但是现阶段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ESCAD)患者预后方面的研究较少,中医因素对ESCAD患者预后影响的方面研究则更少。中医认为舌象在判断疾病预后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舌象与心系病症患者的预后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将舌象加入ESCAD预后评估模型中,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是否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ESCAD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本研究围绕着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一 冠心病预后研究的新兴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计量分析研究目的:对冠心病预后领域的有关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从而探索该领域下的研究前沿、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在WOS数据库检索有关冠心病预后方面的文献,时间跨度为1989年至2018年。应用R软件对纳入的施引文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对被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筛选出每两年中前100名最高被引频率的文献,采用谱聚类算法对被引文献进行聚类处理并绘制相关的知识图谱,应用寻径法对图谱进行修剪,利用聚类视图以及时间线视图展示各个聚类的关系以及时间跨度,应用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加权算法、对数似然率(LLR)算法、互信息(MI)算法分别计算每个聚类的聚类标签,使用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评价视图的结构和清晰度,利用被引频次、中介中心性、引用突现度、聚类平均年发现研究前沿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1 施引文献的一般情况。有关冠心病预后领域的施引文献共有43264篇。该领域下共有107240名作者,发文量最高的前10位的作者中并无中国学者。该领域下的文献涉及95个国家及地区,无论是在单一国家发表还是在多国家合作发表方面,发文总量最高的是美国,为12175篇文献,第二位为日本(3453篇),第三位为意大利(3068篇),第四位为德国(2259篇),第五位为英国(2259篇)。中国发文总量位居第九,为1241篇,为美国发表总数的1/10,占前10位的国家总发文量的4%,占该领域总发文量的2.9%。2冠心病预后领域研究前沿分析在领域下共有391568篇被引文献,生成的聚类视图以及时间线图中共有862个节点,1260条连线,模块值为0.87,平均轮廓值为0.40,共产生76个聚类,含10个节点以上的聚类有18个。最大的聚类是聚类0#,有72个节点;时间点最近的聚类为聚类17#,有11个节点。最高引的10篇文献中有3篇来源于聚类6#,1篇来源于聚类3#,聚类0#、聚类2#以及聚类8#各有2篇。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主要聚集在聚类13#、聚类3#、聚类7#,分别有3篇、3篇以及4篇。突现度较高的节点共有744个,占总节点数的86.3%。引用突显度最高的10篇文献中有3篇来源于聚类6#,聚类0#、聚类2#以及聚类8#各有2篇,1篇来源于聚类3#。由此推断,聚类0#、聚类6#、聚类8#可以表达冠心病预后领域的研究前沿,聚类17#可能是未来新的研究趋势。结论:1中国在冠心病预后领域的研究进展较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2以高敏C反应蛋白为代表的生物标记物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聚类0#)、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术后发生血栓事件预后因素的探索(聚类8#)、出血事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聚类6#)是现在冠心病预后领域的前沿问题;3关注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聚类17#)可能是未来新的研究趋势。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一 舌象与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利用既往研究数据,探索舌象与ESCAD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学的系统研究”资助的由5家医院收集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课题“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的数据挖掘及验证研究”资助的由18家医院收集的真实世界数据,并从中筛选出年龄≥60岁的ESCAD患者。候选预后因素包括两部分,共计55个。一部分为常规预后因素38个;另一部分为舌象相关的预后因素17个。预测结局为心血管事件,包括非预期的血运重建术;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未行血运重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中风;心源性死亡。将常规预后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利用交叉验证法计算出最小惩罚值(λmin)以及1倍标准误惩罚值(λ lse)筛选出相应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三个模型对混杂因素调整。在模型1中,将调整当λ取值为1倍标准误时筛选出的常规预后因素;在模型2中,将调整当λ取值为最小值时筛选出的常规预后因素;在模型3中,将在模型2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在单变量分析中p<0.05或者文献当中记载有潜在混杂作用的常规预后因素。将舌象相关预后因素逐一的代入到上述的三个模型中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舌象与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利用logistic回归揭示各个舌象与ESCAD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舌象与各个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了亚组分析。研究结果:最终纳入了 3256例ESCAD患者,平均年龄为70岁,最大年龄为89岁,男性患者占52%,共有349例患者在随访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1 舌象与ESCAD患者预后的关系舌色淡白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 2.29,95%CI(1.36-3.69),p<0.01;经模型 1 调整后,OR 值为 1.95,95%CI(1.14-3.20),p=0.01;经模型 2 调整后 OR 值为 1.82,95%CI(1.06-3.01),p=0.02;经模型3调整后OR值为1.82,95%CI(1.06-3.02),p=0.02;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12.69,95%CI(2.3-75.64),p<0.01]。舌色红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1.48,95%CI(1.00-2.14),p=0.04;经模型 1 调整后,OR 值为 1.67,95%CI(1.11-2.44),p=0.01;经模型2调整后OR值为1.66,95%CI(1.10-2.44),p=0.01;经模型3调整后OR值为1.67,95%CI(1.10-2.46),p=0.01;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4.55,95%CI(1.16-17.44),p=0.03]。苔色白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0.62,95%CI(0.47-0.80),p<0.01;经模型1调整后,OR值为0.73,95%CI(0.55-0.97),p=0.03;经模型2调整后OR值为 0.72,95%CI(0.53-0.96),p=0.03;经模型 3 调整后 OR 值为 0.71,95%CI(0.53-0.95),p=0.03;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0.12,95%CI(0.04-0.31),p<0.01]。2经模型调整后的交互作用与亚组分析经过模型3的调整,交互作用比较明显的有舌色淡暗与高血压病3级(p=0.03)、舌色暗红与房室传导阻滞(p=0.04)、舌有瘀斑与房室传导阻滞(p=0.03)、齿痕舌与氯吡格雷服用情况(p=0.01)、裂纹舌与氯吡格雷服用情况(p=0.04)、苔色黄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4)、苔色黄与CCB服用情况(p=0.01)、苔质腻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2)、苔质厚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2)。在高血压病3级的ESCAD患者中,舌色淡暗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1.95,95%CI:1.21-3.06,p=0.005)。在有房室传导阻滞的 ESCAD 患者中,舌色暗红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229,95%CI:12-14536,p=0.002)。在服用氯吡格雷的ESCAD患者中,齿痕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2.76,95%CI:1.58-4.75,p<0.001)。在服用 CCB 的 ESCAD 患者中,苔色黄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有显着相关性(OR:0.44,95%CI:0.26-0.72,p=0.001)。结论:1与无舌色淡白、无舌色红的ESCAD患者相比,舌色淡白、舌色红的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与无苔色白的ESCAD患者相比,苔色白的ESCAD患者有更低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2舌色紫、舌有瘀斑、舌形胖大、裂纹舌、苔质厚、苔质腻、苔质滑、苔质燥、花剥苔以及无苔未发现与ESC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升高或降低有显着关系。3舌色淡暗与高血压病3级、舌色暗红与房室传导阻滞、舌有瘀斑与房室传导阻滞、齿痕舌与氯吡格雷的服用情况、裂纹舌与氯吡格雷的服用情况、苔色黄与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苔色黄与CCB的服用情况、苔质腻与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苔质厚与阿司匹林服的用情况在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过程中有潜在的交互作用。4亚组分析:在高血压病3级的ESCAD患者中,舌色淡暗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有房室传导阻滞的ESCAD患者中,舌色暗红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服用氯吡格雷的ESCAD患者中,有齿痕舌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服用CCB制剂的ESCAD患者中,苔色黄的患者有较低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但因亚组分析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样本量偏小,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临床研究二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目的:利用既往研究数据,初步建立并验证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探索舌象对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开发ESCAD风险计算器。研究方法:将研究二中的数据集按照8:2拆分为训练集以及验证集。分别将训练集中常规预后因素、常规预后因素+舌象以及常规预后因素+舌象(考虑交互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筛选,利用交叉验证计算最佳惩罚值(λ)。最终由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拟合ESCAD患者常规预后评估模型(模型1)、常规+舌象预后评估模型(模型2)以及常规+舌象(考虑交互作用)预后评估模型(模型3)。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三个模型进行比较: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区分度、C统计量(C-statistic)、校准度、净重分类指数(NRI)以及为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决策曲线分析法(DCA)。研究结果:模型1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68(0.65-0.72),在验证集中为0.67(0.60-0.73)。模型2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69(0.66-0.73),在验证集中为0.67(0.61-0.73)。模型3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70(0.67-0.74),在验证集中为0.67(0.61-0.74)。与模型1相比,模型2的NRI升高了 1.91%,IDI提高了 0.54%(p=0.04);与模型1相比,模型3的NRI升高了 3.58%,IDI提高了 1.28%(p<0.01);与模型2相比,模型 3 的 NRI 升高了 3.58%,IDI 提高了 0.74%(p = 0.02)。无论是在训练集中还是在验证集中模型1(p=0.683/p=0.276)、模型2(p=0.620/p=0.263)以及模型3(p=0.635/p=0.238)都有良好的校准度。当预测概率的截断值为10%时,在训练集中,模型1的净获益为2.7%,模型2的净获益为3.2%,模型3的净获益为3.3%;在验证集中,在模型1中的净获益3.6%,模型2的净获益为3.7%,模型3的净获益为4.0%。根据模型3制作了 ESCAD风险计算器(安卓版手机APP)。结论:1首次针对ESCAD患者建立了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并开发了 ESCAD风险计算器;2将舌象加到模型中,可以在保证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有效性不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精简模型,降低模型的过拟合现象,提高模型的正确分类以及综合判别的能力。第三部分云数据平台开发心血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平台的初步建立研究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初步构建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数据平台。功能简介:平台初步面向的对象为有临床科研需求的临床医生,用户层有患者、临床医师、医师团队以及质控人员,终端系统有Web端和移动端,移动端包括IOS版本、Android版本以及微信公众号以满足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此外,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患者端只有微信公众号,只保留交流和提交问卷功能。该平台为心血管专科平台,有病历信息收集系统以及医患交流系统,在结构化、便捷性、实用性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完善。平台前期以科研信息收集为主,后期将开设网络电话以及网络视频,完善网上支付流程,使医患随时随地有偿沟通,形成医生获利、患者获益长效机制。完善医生交流系统,增加病例讨论、远程会诊、科研临床培训、技术推广模块,以期提高临床实用性及科研应用价值。

杭改[10](2020)在《内蒙古40~65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十年期发病风险的研究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内蒙古地区40~65岁人群未来十年心血管疾病防病风险,分析常用的国外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是否适用于内蒙古地区人群,为国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更新和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2015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简称“高危筛查项目”)内蒙古地区的六个项目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40~65岁常住居民4089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物样本采集等,选取国内常用的三种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FR、SCORE、2016版ASCVD模型),分析三种模型计算得出的高危人群数量及平均风险评估预测值,同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统计量验证模型。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蒙古地区40~65岁人群未来十年期心血管疾病平均发病风险为6.37%,男性大于女性,家庭年收入较低者大于家庭年收入较高者,低学历人群大于高学历人群,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婚姻情况的人群间无明显差异。高危人群数量为6687,占比16.4%,男性大于女性,城市人群大于农村人群,低学历者大于高学历者,家庭年收入较低者大于家庭年收入较高者,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婚姻情况的人群间无明显差异。2016版ASCVD模型、SCORE以及FRS风险评估模型在40-65岁内蒙古地区人群心血管十年期发病平均风险分别为6.37%、1.91%以及7.49%,高危人群数量(占比)分别为 6687(16.4%)、9031(22.1%)、3261(8.0%)。FRS 以及 SCORE 基于 2016版ASCVD模型构建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5,区分能力较好,但两个模型的Hosmer-Lemeshow统计量的显着性P<0.05,校准能力差。结论内蒙古地区居民未来十年期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高,应尽快识别高危人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国外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可能不适用于内蒙古人群。

二、判别早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判别早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回族自治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与分析
2 结 果
    2.1 调查人群基本特征及心血管疾病高危率情况
    2.2 不同特征人群四种高危类型检出情况
    2.3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3)基于多重对应分析法的心血管病早期筛查试点区高危人群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调查内容
    1.4 高危人群判定标准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影响因素分析
    2.3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影响因素研究的多重对应分析
        2.3.1 不同性别心血管病影响因素的多重对应分析。
        2.3.2 不同职业心血管病影响因素的多重对应分析。
3 讨论
    3.1 心血管疾病的易患群体分析
    3.2 不同性别群体易患心血管疾病的特征
    3.3 不同职业群体易患心血管疾病的特征

(4)中年人心血管疾病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数据预处理
    2.1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3 变量说明
    2.4 模型评估指标
3 探索性分析
    3.1 相关性系数
    3.2 变量间的关系分析
4 疾病预测的logistics回归模型
    4.1 logistics回归模型概述
    4.2 心血管疾病的logistics回归模型建立
        4.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4.2.2 实证分析
    4.3 高血糖的logistics回归模型建立
    4.4 高血压的logistics回归模型建立
5 疾病预测的决策树分析
    5.1 决策树概述
    5.2 决策树建立
6 疾病预测的支持向量机分析
    6.1 支持向量机概述
    6.2 支持向量机建立
7 疾病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7.1 BP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7.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
    1.2 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
        1.2.1 吸烟
        1.2.2 饮酒
        1.2.3 体育锻炼
        1.2.4 超重肥胖
        1.2.5 膳食情况
        1.2.6 血压异常
        1.2.7 血脂异常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
        2.1.2 初筛纳入标准
        2.1.3 高危纳入标准
        2.1.4 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 诊断标准及相关指标定义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3.1.2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疾病史情况
        3.1.3 心血管高危对象疾病家族史情况
    3.2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及变化
        3.2.1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吸烟情况分布
        3.2.2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饮酒情况分布
        3.2.3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体育活动分布
        3.2.4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饮食情况分布
        3.2.5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体重情况分布
        3.2.6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实验室检查情况分布
        3.2.7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行为生活方式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3.3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3.4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转变的单因素分析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戒烟情况
        3.4.2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戒酒情况
        3.4.3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体育锻炼转变情况
        3.4.4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高盐饮食转变情况
        3.4.5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体重控制情况
        3.4.6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血压控制情况
        3.4.7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血脂控制情况
    3.5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转变的多因素分析
        3.5.1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戒烟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3.5.2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戒酒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3.5.3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体育锻炼转变的多因素分析
        3.5.4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高盐饮食转变的多因素分析
        3.5.5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体重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3.5.6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血压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3.5.7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血脂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行为生活方式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4.2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戒烟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戒酒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体育锻炼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 高盐饮食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体重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6 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7 血脂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1.1.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日益凸显
        1.1.3 中青年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范畴及危险因素
        1.2.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
        1.2.3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
        1.2.4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现状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假设
    1.7 主要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7.1 中青年
        1.7.2 心血管事件
        1.7.3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
        1.7.4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1.7.5 健康行为能力
        1.7.6 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构建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
        2.1.1 健康教育方案依托的理论基础:行为改变轮理论
        2.1.2 干预方案构建
        2.1.3 确立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2.2 第二部分:验证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分组方法
    2.3 干预内容及方法
    2.4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测量工具
        2.4.2 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4.3 研究次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5 资料收集的步骤
        2.5.1 收集原则
        2.5.2 收集方法
        2.5.3 收集内容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研究干预阶段
        2.6.3 数据处理阶段
    2.7 资料分析
        2.7.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7.2 两组研究对象各变量基线水平比较
        2.7.3 干预效果评价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基线资料比较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生活行为方式资料
        3.1.3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的临床资料
    3.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研究指标的基线比较
        3.2.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比较
        3.2.4 干预前两组研究院前延迟意向比较
    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3.1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影响的效果评价
        3.3.2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影响的效果评价
        3.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影响的效果评价
        3.3.4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影响的效果评价
        3.3.5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评价
4 讨论
    4.1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
    4.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水平
    4.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可促进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4.4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能力
    4.5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4.6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社区情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4.7 本研究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新疆岳普湖县CVD高危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来源
        1.1 对人群进行初步筛查
        1.2 对初筛人群进行高危判别及其标准
        1.3 筛选高危人群及综合干预人群
    2.调查方法和内容
    3.综合干预方法和内容
        3.1 对干预项目进行赋分
    4.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
    5.质量控制
    6.统计分析与处理
    7.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管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CHD的发病机制
        1.1.1 脂质浸润学说
        1.1.2 内膜损伤学说
        1.1.3 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聚集学说
        1.1.4 同型半脱氨酸代谢障碍学说
    1.2 CHD风险预测模型
        1.2.1 国外CHD风险预测模型
        1.2.2 国内CHD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
    1.3 CHD防治策略
    1.4 本次研究的目的和临床意义
第2章 超声心肌做功技术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入选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仪器与方法
        2.2.5 实验室数据
        2.2.6 统计分析
        2.2.7 重复性分析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常规超声参数比较
        2.3.3 心肌应变与心肌做功参数比较
        2.3.4 重复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病例选择
        3.2.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2.3 病例资料调取和收集
        3.2.4 基本资料信息
        3.2.5 诊断标准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3.2 评分系统的建立与检验
    3.4 讨论
        3.4.1 风险因素分类
        3.4.2 风险因素发病机制
        3.4.3 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3.4.4 CHDLogistic回归模型及评分系统使用说明
    3.5 结论
第4章 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的临床验证
    4.1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4.1.3 基本信息采集
        4.1.4 诊断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临床入组病例的选择
        4.2.2 病例资料收集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病例入组情况
        4.3.2 一般结果分析
        4.3.3 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的临床检验
    4.4 讨论
    4.5 研究的不足
    4.6 结论
第5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超声新技术在早期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9)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研究一 冠心病预后研究的新兴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计量分析
        1 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CitSpace软件的参数设置
        1.3 数据整理
        1.4 方法学基础
        2 结果
        2.1 施引文献的一般情况
        2.2 冠心病预后领域研究前沿分析
        3 总结
        3.1 冠心病预后领域文献研究前沿分析
        3.2 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建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构想
        1 心血管病临床预测模型国内外发展现状
        2 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2.1 建立ESCAD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2.2 将舌象加入ESCAD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3 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临床预后评估模型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舌象与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1 研究目的
        2 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一
        2.2 数据来源二
        3 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3.3 观测指标及随访
        3.4 临床结局指标定义
        3.5 候选预后因素
        3.6 样本量计算
        3.7 统计方法
        3.8 流程图
        3.9 伦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以及单因素分析
        4.2 ESCAD患者舌象与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探索
        4.3 常规预后因素筛选结果
        4.4 舌象与ESC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4.5 调整后的交互作用与亚组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目的
        2 数据来源以及病例筛选方法
        3 方法
        3.1 候选预后评估指标
        3.2 样本量计算
        3.3 统计方法
        3.4 数据分析流程图
        4 结果
        4.1 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比较
        4.2 预后因素筛选结果
        4.3 ESCAD预后评估模型系数
        4.4 模型验证与评价
        4.5 ESCAD风险计算器
        5 讨论
        5.1 一般情况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2 实验室检查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3 合并病对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4 用药史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5 舌象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6 临床意义与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云数据平台的建立心血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平台的初步建立
    1 功能介绍
        1.1 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1.2 平台架构
    2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内蒙古40~65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十年期发病风险的研究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生化指标
    3.3 以2016版ASCVD模型为主,研究内蒙古心血管疾病未来发病风险的分布情况
    3.4 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判别早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回族自治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 何源,马少宁,王海宏,惠娟,王青聪. 现代预防医学, 2022(01)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3]基于多重对应分析法的心血管病早期筛查试点区高危人群影响因素研究[J]. 张霖,董林玉,张祖仪,张翔. 医学与社会, 2021(06)
  • [4]中年人心血管疾病预测研究[D]. 陈茜茜. 贵州财经大学, 2021(12)
  • [5]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晶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蔡亚秀.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新疆岳普湖县CVD高危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效果评价[D]. 阿尔祖古丽·米尔阿卜杜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郭良云. 南昌大学, 2020(01)
  • [9]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林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0)
  • [10]内蒙古40~65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十年期发病风险的研究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对比[D]. 杭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早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识别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