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神运动完全测验评价脑功能的探讨

用精神运动完全测验评价脑功能的探讨

一、应用精神运动成套测验评价大脑功能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梦妮[1](2021)在《“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了“醒脑开窍”综合康复方案(醒脑开窍针法+言语康复训练)与仅用言语康复训练在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观察其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规律。为治疗本病提供最佳的临床解决方案。内容与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符合纳排标准的65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符合纳排条件的受试者被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照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假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1次/日,一周针刺5天,疗程为6周;言语康复训练每次60分钟,1次/日,一周康复训练5天,疗程为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收集波士顿失语症诊断性检查法(BDA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中医健康量表(HSTCM)的得分用于评估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并统计分析,评价患者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及中医健康状态,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情况良好,具有可比性(均P>0.05)。2.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有显着提高。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BDAE评分、NIHSS评分及HSTC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BDAE评级、NIHSS评分及HSTCM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醒脑开窍”康复方案与仅用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可起效,但“醒脑开窍”康复方案在改善脑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及中医健康状态方面较单纯言语康复训练更有积极作用,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潜力。

丛佳林[2](2021)在《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整体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与糖代谢紊乱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2.结合前期研究基础,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证候要素与胰岛素抵抗、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在上述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中医证候的联系。3.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3年随访,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中医证素的动态关联性。方法:1.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就诊的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和87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 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 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测验共包含7个认知维度、9项测试。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等糖脂代谢相关实验室指标,计算HOMA-IR值,并以对照组HOMA-IR值的上1/4位点值1.88作为判断IR的切割点,将病例组划分为IR组(51例)与无IR组(36例)。将各组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纳入第一部分研究中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前期研究中多中心收集的2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分裂症中医证素观察评定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内容包括40项临床症状、14项舌象、6种脉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证候要素提取,统计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并观察中医证素与HOMA-IR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3.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27例,3年后随访,36例完成面对面访视。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基线-随访MCCB总分的变化情况将患者划分为认知下降组(19例)与认知未下降组(17例),比较两组3年随访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FINS、HOMA-IR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比较其它基线资料、代谢指标未见显着差异。IR组的空间广度测验(SS)、视觉空间记忆测试(BVMT-R)、MC CB总分较无IR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IR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产生显着影响,且导致整体认知水平降低。IR组与无IR组在PANSS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呈负相关(r=-0.227,r=-0.272,r=-0.282,P值均<0.05),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t=-2.343,p=0.022)、工作记忆(t=-2.200,p=0.031)、视觉学习和记忆(t=-2.122,p=0.037)呈现相关性。40项临床症状中出现频率位于前5位的是神疲乏力(42.97%)、心悸(38.38%)、少气懒言(37.30%)、胸闷(36.22%)、失眠多梦(31.89%)。脉象中以沉脉(39.19%)、弦脉(31.35%)出现频率最高。舌色以舌淡占比最高(49.46%),舌型以舌有齿痕占比最高(23.24%)、舌苔以苔薄白占比最高(37.03%)。经因子分析后共得出气虚(27.83%)、气滞(18.91%)、痰(16.76%)、阴虚(12.70%)、阳虚(8.91%)、火(8.10%)、瘀血(6.76%)7类证候要素,病位以肝、脾、肾、心多见。27例以痰证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IR组(17例)与无IR组(10例)比较在HOMA-IR值(P=0.017,P<0.05)、BVMT-R(P=0.037,P<0.05)得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痰证与胰岛素抵抗及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认知下降组的随访MCCB总分较认知未下降组显着降低(P<0.05)。认知下降组痰湿证素比例较基线明显增加(P<0.05),其证素演变显示出了由单一证素向复合证素转变的趋势(P<0.01)。下降比例较多的认知维度为视觉记忆和言语记忆,其中视觉记忆下降可能与痰湿证素有关,言语记忆下降可能与气虚证素相关,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且会加重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工作记忆、视觉记忆等认知维度的损害程度。2.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痰为主,且痰证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3.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会随着病程进展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过程中,中医证候要素呈现虚实夹杂、复合相兼的变化态势。痰证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相关,且在各认知维度中,痰证可能与视觉记忆损害存在紧密关联。4.验证了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障碍与认知障碍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并建立了中医证候与假说之间的联系。

李亚迪[3](2021)在《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白质体积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慢性重型精神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群,主要包括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社交退缩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脑白质发育轨迹的变化与精神分裂症关系密切。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onset schizophrenia,CAOS)是指于18岁之前发病的患者。与成人患者相比,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幻觉更为多见,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受损更严重。言语性幻听(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s,AVH)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一种知觉障碍,在命令性幻听支配下出现的冲动、自伤、伤人等行为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关于幻听的研究发现多发生在成年人,对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较少,患病初期伴幻听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有白质体积的改变尚无定论,且认知功能改变程度是否相同以及白质体积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幻听的潜在影像学标记以及认知功能改变的潜在神经影像学基础。目的1.分析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体积的变化。2.分析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幻听严重程度与白质体积及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84例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作为病例组,并纳入3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性别、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与病例组相匹配。2.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评估:采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和Stroop色-词测验评估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阳性症状量表(positive symptoms scale,SAPS)评估患者的幻听严重程度,并参考SAPS中听幻觉条目的评分标准和该条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个亚组,即无幻听组(0,1分),轻中度幻听组(2,3分)及重度幻听组(4,5分)。3.影像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在Matlab2013b(The Math Works,Inc.,Natick,Massachusetts)平台下,采用SPM8(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http://www.Fil.ion.ucl.ac.uk/spm)软件下的子工具包VBM8(voxel-based morphometry.dbm.neuro.uni-jena.de/vbm/)及REST(RS-f MRI Data Analysis Toolkit,http://www.restfmri.net)软件包。分析过程为格式重建、空间标准化、图像分割、计算脑体积、平滑等,最后对平滑后的白质体积进行统计分析。4.统计分析:采用REST软件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三组病例亚组之间的差异脑区,并计算出白质体积值,设置阈限水平为P<0.05,Alphasim校正。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差异脑区白质体积值与PANSS量表评分、幻听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水准α=0.05,双尾检验。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脑白质体积、认知功能比较(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在左侧小脑前叶、左侧颞上叶、左侧扣带回、胼胝体、左侧额中叶部位的白质体积显着减小(P<0.05,Alphasim校正)。(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连线测验评分高于对照组;符号编码、HVLT-R、BVMT-R、词语流畅性试验、数字广度、迷宫、Stroop单词、颜色及色词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严重程度幻听组之间白质体积、认知功能比较(1)无幻听组、轻中度幻听组及重度幻听组三组患者之间白质体积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上叶、右侧颞上叶、左侧额下叶(P<0.05,Alpha Sim校正)。与无幻听组比较,轻中度幻听组左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减小;与无幻听组比较,重度幻听组左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增加;与轻中度幻听组比较,重度幻听组左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增加(P<0.05,Alpha Sim校正)。(2)无幻听组、轻中度幻听组及重度幻听组三组患者认知功能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脑区白质体积与PANSS量表的相关分析病例组白质体积减小脑区与PANSS量表评分的相关关系为: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小脑前叶与阳性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0.34,P<0.05),左侧颞上叶与阴性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0.24,P<0.05)。4.不同严重程度幻听组之间差异脑区白质体积与幻听评分的相关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幻听组之间差异脑区白质体积值与幻听评分的相关关系为: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右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值与幻听评分呈正相关(rs=0.26,P=0.02)。5.不同严重程度幻听组之间差异脑区白质体积与认知功能相关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幻听组之间差异脑区白质体积值与认知功能相关关系为: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幻听组右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值与Stroop单词、Stroop颜色评分呈正相关(r=0.55,0.45,P=0.01,0.04),轻中度幻听组左侧额上叶白质体积值与连线测验评分呈负相关(r=-0.34,P=0.04),重度幻听组右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值与Stroop色词评分呈负相关(r=-0.44,P=0.04)。结论1.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白质体积减小,幻听的发生可能与颞叶体积减小有关,重度幻听的发生可能与颞叶体积代偿性增加有关。2.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大脑白质体积异常改变有关。

路慧聪[4](2021)在《左侧颞上回后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口语理解及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失语症患者常见病因是脑卒中,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常出现语言理解及表达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交流。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失语症是目前失语症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其中经颅直流电刺激是失语症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方法之一,有研究显示其对失语症语言功能的康复产生影响,但各研究中因治疗部位、治疗强度、治疗时间等参数不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且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常合并非语言认知功能障碍,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听理解及表达功能、非语言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康复与语言改善的相关性,对临床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部位等参数的选择及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积极意义。【目的】1.观察左侧颞上回后部t DCS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口语理解与表达障碍的康复效果。2.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名脑卒中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对照组,在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予左侧颞上回后部阳极t DCS真刺激(2m A,20min),对照组予左侧颞上回后部阳极t DCS假刺激(2m A,30s),两组t DCS刺激同时接受常规语言治疗(30min),每日1次,共10次,2周内完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汉语失语成套检查(ABC)、Token test、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与治疗系统(PACA)中听词指图及视图命名检测、非语言认知功能评估量表(NLCA)评估。比较两组患者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非语言认知功能的改善,并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语言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果】1.语言功能(ABC):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BC量表亚项总分及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亚项的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ABC量表亚项总分及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亚项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语言理解专项: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听词指图(总分、高频词、低频词及反应时)、Token Tes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听词指图(总分、高频词及低频词)、Token Test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听词指图反应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语言表达专项: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图命名(总分、高频词、低频词及反应时)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视图命名(总分、高频词及低频词)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视图命名反应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语言认知功能: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NLCA评估总分、记忆力、逻辑推理、视空间及注意力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NLCA评估总分、记忆力、逻辑推理及视空间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NLCA评估注意力亚项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及记忆力、逻辑推理、视空间、执行力亚项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总分及逻辑推理亚项评分与语言功能改善呈中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γ值分别为0.535、0.509(P<0.05)。【结论】1、常规语言训练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失语症患者语言理解、表达功能。2、经颅直流电刺激较常规语言训练可以显着缩短脑卒中恢复期失语症患者听词指图和视图命名的反应时。3、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语言功能改善呈正相关。

姚滔涛[5](2020)在《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认为,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存在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其对应的言语加工脑区也不一样,精准定位治疗是失语症疗效的保证。通过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及头针分别对失语症患者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对应的损伤脑区进行精准定位治疗,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失语症患者科学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做出直接可靠的指导,也为精准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方法:对入选的48例恢复期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相应脑区TMS组、常规定位TMS组、相应脑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12例。对入选相应脑区TMS组以及相应脑区头针组的24例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估(PACA)以确定其在言语加工通路的受损功能模块,按照检测得分低于70%的标准,分为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的两组,分别为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组。相应脑区TMS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为刺激点,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作为刺激点,进行高频(5Hz)TMS治疗;相应脑区头针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围刺约4~8针,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常规定位TMS组则以右半球Broca镜像区作为刺激靶点进行低频(1Hz)TMS治疗,常规针刺组则选取常规穴位进行治疗。四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5次,每次约30分钟。各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视图命名检测以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失语严重程度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视图命名检测的正确数和反应时、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失语商AQ及语言功能亚项中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以及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自发语言X2=3.112,P=0.037,理解X2=4.632,P=0.021,按a=0.05水准,提示治疗后四组间自发语言以及理解功能不同,需进一步对治疗后各组间两两比较。1.1 TMS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TMS组理解为108.5(68.25,125.25),常规定位TMS组患者理解功能为70.0(49.75,98.5),Z=-2.19,P=0.028,提示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理解功能提高优于常规定位TMS组。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在WAB评分中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定位TMS组仅在AQ及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应脑区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自发语言、理解、命名改善优于常规定位TMS组。1.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头针组自发语言为9.0(8.25,10.00),常规针刺组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为8.0(7.0,9.0),Z=-2.95,P=0.003,提示相应脑区定位的头针治疗后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明显。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头针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刺组在AQ及理解、复述、命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1.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2视图命名的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视图命名反应时有显着性差异,c2=19.228,P=0.000,按a=0.05水准,认为四组间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不同。2.1 TMS亚组治疗前后两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命名反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常规定位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12.05(11.1,12.737),Z=-3.58,P=0.000,提示相应脑区TMS定位治疗后命名反应所需时间较小,命名能力较常规定位TMS治疗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组内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定位TMS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与命名反应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命名反应时比较Z=-3.669,P=0.000,其中相应脑区TMS组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相应脑区头针组命名反应时为12.35(11.15,13.25),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反应时优于相应脑区头针组。2.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改善未见差异。3失语疗效评分比较经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治疗后四组患者的失语严重程度相比X2=2.291,P=0.933,按a=0.05水准,尚不可认为四种方法治疗失语症的有效率有差别。4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4.1相应脑区TMS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TMS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额下回后部,对命名及理解能力改善较好,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颞中回,对理解及复述能力改善较好(P<0.05)。4.2相应脑区头针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头针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各项功能评分中与治疗前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语音损伤亚组的语言功能恢复优于语义损伤亚组。结论:1以受损语言中枢靶向定位的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其中以理解功能及视图命名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右Broca镜像区定位的TMS治疗患者,且对视图命名能力的改善以提高反应时为主。2以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头皮围针治疗对失语症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3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围针治疗对于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疗效优于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而对于语义受损为主的失语患者,TMS靶向定位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针刺定位治疗。

王嘉煜[6](2020)在《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流利性失语是一种表现为语量显着减少的失语症类型,以语量少、短语短、缺语法、发音及语调障碍为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既往研究发现非流利性失语患者存在语义网络的激活障碍,但其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情况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句图再认范式,通过三个实验逐步对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进行探讨。实验一基于句图再认范式设计心理行为学实验,并在正常被试中进行测试以检验实验设计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正常被试句图再认任务语境匹配条件下反应快于非语境匹配条件,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提示句图再认任务设计有效,可进一步用于探讨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实验二旨在探讨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形式,并分析非流利性失语患者与正常被试基础表征的差异。对10例非流利性失语患者句图再认任务数据进行清洗后分析发现,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境匹配条件下句图再认任务反应快于非语境匹配条件,表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以知觉符号形式表征语义系统。将知觉符号激活对任务产生的启动效应进行标准化后与正常被试的数据对比发现,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知觉符号的表征强度与正常被试一致,提示在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损伤中知觉符号仍相对保留。实验三旨在探讨部分变量是否会对失语患者句图再认任务结果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实验二结论的可靠性。收集患者简单反应时、利手使用情况、数字记忆广度、汉语失语成套测验理解和阅读部分的数据与患者句图再认任务表现进行相关性研究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变量与患者任务表现的相关系数及回归方程并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考虑上述变量的影响通过实验设计得到控制,提示实验二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研究表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形式为知觉符号且表征强度与正常被试一致,因此在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进行康复时应注意知觉符号的评估与应用,为设计更精准有效的失语康复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田园[7](2020)在《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认知功能损伤的精准重复经颅磁刺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索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Clinical High-Risk for psychosis,CHR)患者的认知功能、脑功能连接和皮质兴奋性的异常模式;2、探索新型精准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改善CHR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早期干预方案,并比较rTMS干预前后脑功能连接和皮质兴奋性特征的变化,为揭示精准rTMS调控机制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41例符合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诊断标准的CHR患者以及50例健康对照。基线和rTMS干预后随访的评估内容包括临床症状、认知功能评估、磁共振图像采集和皮质兴奋性指标。CHR患者基线评估后随机、双盲分组进入rTMS活性刺激组或伪刺激对照组。rTMS干预在个体磁共振影像引导下精准实施,干预靶点为与海马存在最强功能连接的左侧顶叶位置,采用20Hz高频rTMS刺激干预2天共10次。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由CONN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由SPSS 17.0分析软件完成。结果:1.在认知功能研究中,CHR患者基线时视觉学习(t=2.734,p=0.008)和处理速度(t=2.911,p=0.005)两个认知领域的得分显着低于健康对照,工作记忆领域得分有降低的趋势(Z=-1.938,p=0.053)。接受精准rTMS活性刺激的CHR患者视觉学习得分显着提高(p=0.009),而rTMS伪刺激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765)。2.在脑功能连接研究中,健康对照组视觉学习能力与海马-双侧顶叶功能连接强度显着相关,但CHR患者该相关性消失。rTMS干预的组别和时点交互作用在CHR患者的顶叶-前额叶和海马-额叶功能显着,并且接受rTMS活性刺激的CHR患者干预后的视觉学习能力与海马-左侧顶叶呈显着正相关。3.有26例CHR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完成了皮质兴奋性研究,CHR患者基线时静息运动阈值(t=2.556,p=0.014)和皮质静息期(t=2.463,p=0.018)显着低于健康对照,rTMS干预的组别和时点交互作用对皮质静息期有显着的趋势(p=0.069)。结论:1.CHR患者在视觉学习和处理速度两个认知领域存在显着的功能损伤,其中视觉学习能力与海马-顶叶功能连接密切相关。通过精准rTMS作用于左侧顶叶,可以调节CHR患者左侧顶叶-前额叶、海马-额叶的功能连接,进而改善了CHR患者的视觉学习能力。2.CHR患者的皮质静息期异常,反映由GABAB受体介导的神经活动可能存在异常,而左侧顶叶的rTMS干预有改善CHR患者皮质静息期的趋势。

郭茜[8](2020)在《精神分裂症听觉加工的异常脑网络检测和rTMS干预的初步验证》文中认为目的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明确顶叶记忆网络(PMN)、默认网络(DMN)、听觉网络(AN)对幻听的作用机制,挖掘能够鉴别伴或不伴幻听症状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并以随机对照实验为主体,采用盲法评估方法,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伴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首先招募65名健康对照(HC)、36名无幻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AH-)、29名有幻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AH+)完成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临床量表和认知功能评估。患者组的量表评估,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E)扩展版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并采用幻听评估量表(AHRS)评估幻听组患者的幻听症状。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水平均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评估。静息态磁共振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进行独立成分分析,提取了三组被试的AN、PMN、DMN的功能连接图谱,并分别进行网络水平、网络节点水平、体素水平的组间分析。功能磁共振的组间差异再与临床量表及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进行相关分析。随后,我们重新招募了23名诊断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的患者,随机分配到rTMS真、伪刺激两组,其中真刺激组采用10Hz rTMS参数进行干预。同时招募了跟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19名正常对照。患者组的量表评估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并采用幻听评估量表(AHRS)评估患者的幻听症状。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水平均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评估。静息态磁共振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进行独立成分分析,提取了三组被试的听觉网络(AN),顶叶记忆网络(PMN)功能连接图谱,并分别进行网络水平、网络节点水平的组间分析。功能磁共振的组间差异再与临床量表及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横断面研究部分,我们发现只有AH+患者在PMN中表现出功能连接缺陷,显着低于HC组(t=3.51,p<0.001)和AH-组(t=2.52,p=0.015)。其次,AH+(t=2.44,p=0.017)和AH-(t=2.57,p=0.012)患者均表现出AN功能异常,显着低于HC组。但三组人群在DMN中未表现出功能连接差异(F=1.63,p=0.200)。基于体素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人群在PMN的核心区域双侧楔前叶(l PCU/r PCU)和左后扣带回(l PCC),以及AN网络的的核心区域,右Heschl’s脑回(r HG)右颞上回(r STG)和右颞后上回(rp STG)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FWE校正)。其中,在右侧楔前叶(r PCU)脑区,AH+患者显示出特异性的整体性功能连接降低(相对于HC组,t=5.30,p<0.001;相对于AH-组,t=3.36,p=0.001)。进一步对以上感兴趣区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证实,在AH+组的PMN核心区存在内部功能连接异常,即左扣带回后部和左楔前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显着降低。在探索性相关分析中,左扣带回后部和左楔前叶之间功能连接与幻听症状的严重程度显着相关(r=-0.42,p=0.044)。此外,PMN的功能连接强度与患者的记忆功能显着相关。在rTMS干预研究部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在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总评分、阳性症状分量表、阴性症状分量表、一般病理症状分量表及AHRS量表评分在组别×时间的交互作用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考虑样本量较少,本研究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基线及治疗后4周的量表评分进行成对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rTMS真、伪刺激组在药物合并治疗4周后,PANSS量表总评分、阳性症状量表、一般病理症状分量表及AHRS量表评分均显着下降。对AHRS量表的单项评分进一步分析发现,rTMS真刺激组除了幻听的真实性外,其他项目评分在治疗后均显着降低。而rTMS伪刺激则只有在注意力显着性以及痛苦程度的评分上显着降低。静息态磁共振结果显示,在网络节点水平上,PMN中的楔前叶在rTMS真刺激组治疗后功能水平显着增加(t=-2.55,p=0.044),而伪刺激组并无变化。进一步将AHRS减分率25%作为治疗有效或者无效的划分线,我们将所有患者按减分率分为治疗有效或无效两组,结果发现PMN网络的ACC节点在两组之间存在时间*组别的趋势性差异(F=3.54,p=0.086)。事后分组分析发现,治疗有效组在治疗前后的PMN网络的ACC节点无明显变化(t=0.47,p=0.659);而治疗无效组在治疗后PMN网络的ACC节点功能水平显着下降(t=0.47,p=0.042)。相关分析中,健康被试者在基线时楔前叶的整体功能连接水平与MCCB量表中的工作记忆(r=0.59,p=0.014)、视觉学习(r=0.71,p=0.001)、推理和问题解决(r=0.54,p=0.029)、综合总分(r=0.60,p=0.010)显着相关。结论顶叶记忆网络的功能连接缺陷与幻听患者的幻听症状和患者语言记忆功能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将PMN和DMN分离后研究,在寻找幻听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频rTMS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楔前叶存在一定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初步观察到干预后PMN网络中的楔前叶功能连接水平明显提高,提示10Hz的rTMS干预4周可以改善该区域的功能。但在疗效方面,研究尚未发现rTMS真刺激组与伪刺激组的显着组间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部分病人病情迁延难治有关。还需要扩大样本、增加亚组分析来明确这一干预方式是否有效。

谢晓慧[9](2020)在《卒中后失语症的简易评估及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卒中后失语症是指后天获得的大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影响了优势半球皮层和皮层下的语言结构网络,导致语言符号的解释和形成的复杂过程的丢失或损伤,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症状之一。大多数卒中后失语症病人年龄较大、病情较重,难以配合完成长时间的评估测试;所以简洁、标准、针对性的评估量表更适合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早期评估和长期随访。除了行为学评估,利用简便有效的神经影像学方法探讨非结构损伤区域的功能改变,对于理解失语症发生的神经心理学机制及探索后续的靶向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技术能够显示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为解析卒中后失语症脑网络的神经机制提供有效工具。研究目的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失语症评估量表是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该量表虽全面但是操作复杂,卒中后失语症急性期因疾病本身原因导致生命体征尚不平稳,不能长时间配合检查,所以简洁、快速、有效的评估量表亟待产生。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及康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可以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解析失语症的神经机制,为失语症的康复治疗提供靶向脑区。(1)研究一:基于卒中后失语症人群,评估简化语言评估量表在语言功能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2)研究二:探讨急性-亚急性期失语症大脑自发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及其与语言障碍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一:分别采用简化语言评估量表和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评估91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计算简化语言评估量表的复本信度、内在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以及结构效度。(2)研究二: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技术探讨31例急性-亚急性失语症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的自发神经活动的差异及其与失语症语言障碍的相关性。利用低频波动(ALFF)振幅反应脑自发神经活动。利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评估失语症的语言功能。研究结果(1)研究一:简化语言评估量表及其子量表的复本相关系数均>0.7,内在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10,分半信度系数为0.825,因子分析结果提示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2)研究二:与正常人相比,急性-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在左侧颞顶联合区、辅助运动区ALFF值下降。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与口语表达、阅读和理解评分呈正相关。结论(1)研究一:简化语言评估量表适合大陆卒中人群语言功能的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研究二:辅助运动区和左侧颞顶联合区参与语言的加工过程,它们可能在急性-亚急性期失语症的语言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失语症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明艺丹[10](2020)在《基于功能磁共振比率低频振幅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神经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原发性病理表现,而出现这些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中比率低频振荡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的分析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异常的局部脑区自发活动以及f ALFF异常脑区与各项认知测验表现的相关性,以探索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纳入57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first-episod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FES)和5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受试者的静息态f MRI数据和认知功能测试数据,FES组需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以评估其精神病理症状严重程度。另外将FES组中异常脑区f ALFF值与来自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MATRICS)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的各项认知功能表现进行偏相关分析。最后以异常脑区fALFF值作为参数使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分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ES组在多项认知测验中得分较低,包括连线测验、符号编码、动物命名、持续操作测验-相同匹配、迷宫测验、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MRI研究中发现FES组存在多个脑区的f ALFF值减低,包括双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后回/顶上小叶、双侧中央旁小叶以及双侧辅助运动区。偏相关分析发现FES组双侧楔前叶fALFF值与动物命名测验得分呈正相关(r=0.298,P=0.032),其余脑区与各项认知功能表现无显着关联。以双侧中央旁小叶和右侧中央后回的fALFF组合为参数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取得了最好的分类效果,其中准确率为98.13%,敏感度为98.25%,特异性达到98.00%。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ES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和局部脑区自发性活动的异常,其中双侧楔前叶的异常自发活动与信息处理速度的表现相关。fALFF作为输入特征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神经机制研究为探索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辅助诊断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应用精神运动成套测验评价大脑功能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精神运动成套测验评价大脑功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脱落病病例的处理
        1.6 试验的中止与处理
        1.7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 研究流程图
    4 结果
        4.1 两组入组情况
        4.2 基本资料比较
        4.3 治疗前两组患者BDAE评分、NIHSS评分、HSTCM评分的基线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4.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卒中后失语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思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设计及内容
4. 研究优势及创新性
第一部分 胰岛素抵抗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要素因子分析及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与中医证素相关性的3年随访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紊乱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观察评定表
附录二 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操作手册

(3)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白质体积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左侧颞上回后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口语理解及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及康复机制
    2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语言及认知功能评估
    3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
    4 t DCS在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5 研究设想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设计
    3 治疗方法
    4 评价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语言功能评估
    3 语言理解功能专项
    4 语言表达功能专项
    5 非语言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改善相关性
讨论
    1 t DCS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2 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语言功能关系
    3 不良反应
    4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失语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认识
        1.2.1 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1.2.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1.3 认知神经心理与失语症
        1.3.1 心理词典及语言加工通路
        1.3.2 认知神经心理学框架下的失语症特点
        1.3.3 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
    1.4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针灸治疗
        1.4.1 体针疗法
        1.4.2 舌针疗法
        1.4.3 放血疗法
        1.4.4 头针疗法
    1.5 失语症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法
        1.5.1 Schuell刺激法
        1.5.2 强制性言语行为疗法
        1.5.3 旋律音调疗法
        1.5.4 认知加工法
        1.5.5 计算机辅助治疗
        1.5.6 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
    1.6 失语症的精准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3.2 随机方法
        2.3.3 病例选择
        2.3.4 治疗方法
        2.3.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6 不良事件及解决办法
        2.3.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3.1.1 年龄
        3.1.2 性别及文化程度
        3.1.3 发病类型
    3.2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
    3.3 视图命名的比较
    3.4 失语程度及疗效评分比较
    3.5 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TMS对失语症疗效分析
        4.1.2 针刺治疗对失语症患者疗效分析
        4.1.3 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定位的TMS及头针治疗失语症
    4.2 不足与展望
    4.3 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非流利性失语的定义
    1.2 非流利性失语康复现状
    1.3 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研究现状
    1.4 总体研究思路
2.实验一句图再认任务检测语义系统基础表征形式的有效性研究
    2.1 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
3.实验二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研究
    3.1 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
4.实验三失语症患者句图再认任务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结论
5.讨论
6.结论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认知功能损伤的精准重复经颅磁刺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词汇及缩略语索引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
        1.1.2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的认知功能损伤
        1.1.3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的早期干预现状
        1.1.4 重复经颅磁刺激
        1.1.4.1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认知功能
        1.1.4.2 经颅磁刺激评估皮质兴奋性
        1.1.4.3 精准rTMS技术提高干预效果
        1.1.4.4 短期快速高频rTMS干预
    1.2 研究假设与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患者
        2.1.2 健康对照
    2.2 研究工具及评估指标
        2.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2.2 临床症状评估
        2.2.3 认知功能评估
        2.2.4 皮质兴奋性检测
        2.2.4.1 经颅磁刺激检测参数
        2.2.4.2 单脉冲经颅磁刺激检测
        2.2.4.3 成对脉冲经颅磁刺激检测
    2.3 rTMS个体化精准干预
        2.3.1 磁共振影像数据采集
        2.3.2 静息态f MRI数据处理
        2.3.3 确定个体化皮质干预靶点
        2.3.4 借助神经导航定位引导TMS靶点精准定位
        2.3.5 .rTMS干预
        2.3.5.1 随机化与分配隐藏
        2.3.5.2 rTMS干预方案与对照方式
    2.4 .研究流程
    2.5 .统计方法
        2.5.1 .基线时的统计分析
        2.5.2 .rTMS干预前后数据的纵向分析
        2.5.3 脑功能连接特征的统计分析
    2.6 伦理学与研究注册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CHR患者人口学与临床特征
    3.2 CHR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结果
        3.2.1 基线时CHR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的认知功能比较
        3.2.2 基线时rTMS活性刺激组与伪刺激对照组的认知功能比较
        3.2.3 rTMS干预对CHR认知功能的干预效应
    3.3 CHR患者的脑功能连接特征研究结果
        3.3.1 与视觉学习相关的脑功能连接
        3.3.2 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功能连接
        3.3.3 基线时CHR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脑功能连接差异
        3.3.4 rTMS干预对CHR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干预效应
        3.3.4.1 rTMS干预对海马-全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3.3.4.2 rTMS干预对靶点-全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3.3.4.3 rTMS 干预后海马-全脑连接与视觉学习能力的相关性
    3.4 CHR患者的皮质兴奋性研究结果
        3.4.1 基线时CHR患者的皮质兴奋性指标特征
        3.4.2 rTMS干预前皮质兴奋性比较
        3.4.3 rTMS干预对CHR皮质兴奋性的干预效应
    3.5 .rTMS干预的安全性
第四章 讨论
    4.1 rTMS对 CHR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
        4.1.1 CHR的认知功能损伤
        4.1.2 精准rTMS改善CHR患者的认知功能
    4.2 rTMS对 CHR患者脑功能连接的调控作用
        4.2.1 视觉学习的脑功能连接基础
        4.2.2 CHR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异常
        4.2.3 精准rTMS引起CHR患者脑功能连接的改变
    4.3 rTMS对 CHR患者皮质兴奋性的调控作用
        4.3.1 CHR的皮质兴奋性异常
        4.3.2 rTMS对 CHR患者皮质兴奋性的调控作用
    4.4 CHR患者早期干预方案的探讨
    4.5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致谢

(8)精神分裂症听觉加工的异常脑网络检测和rTMS干预的初步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文
        1.1.1 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症状
        1.1.2 幻听产生的理论学说
        1.1.3 幻听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
        1.1.4 药物治疗幻听现状
        1.1.5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幻听现状
    1.2 研究目的
        探索顶叶记忆网络与幻听症状的关系
        1.2.1 初步探索rTMS干预顶叶记忆网络对幻听的疗效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顶叶记忆网络与幻听症状的关联研究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症状及认知评估
        2.1.3 磁共振扫描参数及预处理
        2.1.4 磁共振数据预处理及数据质量控制
        2.1.5 独立成分分析
        2.1.6 统计分析
    2.2 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顶叶记忆网络对幻听症状的疗效初探
        2.2.1 研究对象
        2.2.2 评估工具
        2.2.3 磁共振扫描参数
        2.2.4 磁共振数据预处理及数据质量控制
        2.2.5 独立成分分析
        2.2.6 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模式
        2.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脑网络与幻听症状相关研究
        3.1.1 背景资料
        3.1.2 网络水平的功能连接分析
        3.1.3 基于体素的网络内部分析
        3.1.4 基于感兴趣区域(ROI)间的功能连接分析
        3.1.5 临床评估相关分析
    3.2 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幻听症状初探
        3.2.1 预试验结果
        3.2.2 基线特征
        3.2.3 rTMS干预效果评估
        3.2.4 重复经颅磁干预前后静息态磁共振变化
        3.2.5 静息态磁共振数据与临床数据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顶叶记忆网络与精神分裂症幻听症状的关系
    4.2 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顶叶记忆网络疗效及安全性
    4.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HOFFMAN幻听评估量表(AHRS)
附录2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扩展版(BPRS-EXPANDED VERSION)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摘选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卒中后失语症的简易评估及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卒中后失语症的概念与分类
    1.2 失语症的评估
    1.3 失语症功能磁共振研究
2.研究问题与假设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假设
3.研究一:建立简化语言评估手册,用于失语症的早期评估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研究二:探讨急性-亚急性失语症大脑自发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及其与语言障碍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局限性及结论
    5.1 局限性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语言测试手册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右侧大脑半球在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0)基于功能磁共振比率低频振幅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概述
    2.研究现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FE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一般资料、PANS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2.2 两组间的fALFF值差异结果比较
    2.3 FES组fALFF异常脑区与各项认知功能评估数据的相关分析
    2.4 SVM分类效果
3.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临床轮转科室和荣誉奖项情况
致谢

四、应用精神运动成套测验评价大脑功能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D]. 秦梦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D]. 丛佳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白质体积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D]. 李亚迪.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左侧颞上回后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口语理解及表达的影响[D]. 路慧聪.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D]. 姚滔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研究[D]. 王嘉煜. 暨南大学, 2020(07)
  • [7]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认知功能损伤的精准重复经颅磁刺激研究[D]. 朱田园.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8]精神分裂症听觉加工的异常脑网络检测和rTMS干预的初步验证[D]. 郭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卒中后失语症的简易评估及神经机制研究[D]. 谢晓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基于功能磁共振比率低频振幅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神经机制的研究[D]. 明艺丹.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用精神运动完全测验评价脑功能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