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区苦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丽江地区苦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丽江地区苦良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贺建武[1](2020)在《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为增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侗乡的“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当地人的生计福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但目前对于稻花鱼(在稻田里养殖的鱼类统称,本研究特指当地稻鱼鸭复合系统中最常见的鲤鱼)资源利用的相关传统知识仍缺乏系统的梳理,这些相关传统知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仍不够清晰。因此,在我国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系统地探究稻花鱼资源持续利用的背景、相关传统知识、相关的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等,有助于挖掘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孕育的生态智慧,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相关传统知识,对于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所在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生态学研究视角,以民族学、生态学、民族植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黔东南地区稻花鱼资源利用的民族生态学实地田野调查为起点,通过分析传统烤鱼(在稻田和附近的山坡上烤食稻花鱼)及相关传统知识,探明在烤鱼过程中当地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利用方式和对生物资源的选择偏好等;继而分析制作传统腌鱼“草曲”的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阐明当地人拥有的腌鱼“草曲”原料植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再从腌鱼的文化属性角度分析日常食用和药用祭祀两种腌鱼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品质特征,发掘该地区侗族人民的生态-文化适应能力;最后分析稻花鱼传统养殖保存完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从江县辖区的8个乡镇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揭示出决定当地人维持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黔东南地区稻花鱼利用的民族生态学调查。该地区在稻花鱼养殖的场地整理、水源管理、鱼花孵化、田间管理、收获成鱼、传统烤鱼、加工技艺、社会关系、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做法;稻花鱼为当地人习得各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传统生态知识、维持生计、朴素的价值观以及民间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相关传统知识在当地人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维护他们生计和福祉的基本权利。2.黔东南地区传统烤鱼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在该区进行传统烤鱼传统知识的田野调查,访谈了 279名信息报告人,整理编目了 52种烤鱼原料植物,隶属于21科43属,整理分析了包括植物类型、使用部位、野生和栽培情况、仪式象征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初步探明了该区域侗族和苗族在烤鱼习俗方面的文化交融程度较高,大部分野生食用植物都有相同的使用和加工方法,但两个民族仍然保持着少量的本民族食物的选择偏好;同时,外来植物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中。3.黔东南地区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通过该区从江县小黄村、黎平县黄岗村和弄吾村3个传统侗族村寨217名关键信息报告人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掌握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信息报告人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以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70.05%的受访者是文盲,以农民、小商贩或农民工居多;这些相关知识拥有情况与性别和职业无显着相关性,而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显着相关;整理了腌鱼“草曲”原料植物60种,隶属于36科58属,常见的植物科是菊科、蔷薇科、天冬科和防己科等,以草本、灌木、藤本为主,乔木较少;根是最常用的植物部分,其次是叶、全株、果实、地上部分、枝、茎、树皮和花等;原料植物的使用价值(UV)指数在0.27到1.74之间,其中UV值大于1的有23种,豆科植物葛藤[Pueraria montana var.lobata(Willd.)Sanjappa&Pradeep]是制作“草曲”最重要的植物(UV值为1.74),其次是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UV=1.51)和香糯禾(UV=1.5),这三种植物在调查地区都很常见。4.不同文化属性腌鱼的微生物生态及资源品质异质性研究。利用“草曲”和低盐发酵腌鱼可能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真实传统;低盐浓度的食用型腌鱼组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都高于高盐浓度的药用(祭祀)型腌鱼组;两组不同文化属性腌鱼样品中有42个细菌OTU和6个真菌OTU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说明农户非标准化的处理方式对腌鱼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低盐腌鱼主要以蛋白质转化成风味物质提高适口性以满足食用功能需要,高盐腌鱼除蛋白质代谢外,需要通过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其他功能物质满足药用功能需求有关,腌鱼的传统利用是黔东南侗族对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上的适应。5.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分析。当地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参与意愿,而参与意愿又直接决定了农户实际参与稻花鱼可持续利用的行为,此外家庭成员、邻居意见、农业、食品等部门和政府意见等主观规范对农户从事稻花鱼生态养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基层组织(干部家庭)、政策(对相关部门、政策的认知)以及市场等不同主体对稻花鱼资源及传统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主观规范对当地农户在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农户态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黔东南地区未来稻花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剖析当地主要少数民族利用该资源的行为特征、生物资源利用方式、文化传统、当地人的认知及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入手。强化稻花鱼资源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的突出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建议站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的高度,通过采用现代工艺技术,提高稻花鱼资源及衍生品的质量,将产品对接到主流消费市场,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稳定新生代和外出务工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参与意愿,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与其相关的文化遗产。从国家层面将黔东南地区的稻花鱼及其相关生物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从而实现我国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向无害化、无残留的生态农业转型,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

高英杰,王萍[2](2020)在《丽江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产业是丽江经济发展的载体,经济发展也为丽江市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来源。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各县区产业差异、分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进一步得出丽江市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产业协同发展的解决对策。

王长斌[3](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张基尧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专家,是改革开放后探索和构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和机制的先驱。他曾先后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21世纪,张基尧不畏艰难,担负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重任。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汲取集体的智慧,积极组织和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宜,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朝着构建科学、效益显着、运行稳定的方向不断完善,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回顾张基尧涉足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程,论证他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探索征地移民策解之道和构建治污保洁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客观分析张基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思想的内涵,总结其特点,揭示他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冀望以鲜活的史实和史识为当代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聂云莹[4](2017)在《丽江古城水体污染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称为“高原姑苏”的丽江古城是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其及周边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旅游景观优美独特。灵动的水体是丽江古城的核心灵魂所在,更为丽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了丽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但也对自然环境、旅游景观、社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如人口剧增、水体污染、水量减少、水质浑浊、水体观赏性品质下降等。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丽江古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丽江古城区域内水体受到污染,极大地限制了丽江古城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也不利于丽江古城亲水、乐水的水景观形象塑造。面对丽江古城严重的水体污染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问题,科学地探究丽江古城水体受到污染的原因,系统分析研究区的社会、经济、气候、降水、河流水系、地下水排泄、泉水断流等自然和社会发展情况,探求古城水体污染的类别和程度,确定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显得尤为重要。并在此基础上客观、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丽江水体污染的可行性措施,这对于丽江古城及其水体的长足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实地调研、采集水体水样等工作,获得了丽江古城水体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分析采集水样的检测数据,确定了古城水体的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因子。在系统分析古城水体污染现状上,结合数学分析方法,做出了水体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最后在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的视角下,结合生态学理论知识,将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运用到水体污染的治理之中,如水生植物法、生态浮岛、生物修复技术等,具体阐述了丽江古城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案,以期为加快丽江古城旅游高品质建设,保护丽江古城水景观、人居环境建设和建设健康旅游城市做出贡献。

彭万泽[5](2017)在《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资源研究分析》文中提出楚雄位于云南省中北部,地处云南高原腹地,是云南入川的重要通道,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重要连接点,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1之称。食品是人们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药品是人们防病治病的特殊商,是重大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毞者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发展资源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楚雄州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又素有种植植物药材的传统经验。全州现有植物药材243科1381种,(其中彝族药560种)占全省药材资源种类的40%,占全国的24%。野生资源蕴藏在1.1亿公担以上,"楚雄州彝药中药品种中属国家药典收载的品种有431种(味),占药典456种(味道)的94.5%,药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3,数量和品种都居全省前列,种植药材资源优势明显。楚雄彝族医药是汇集我国各民族哲学、民族文化,传统科技,医疗实践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产物,有着独特的完整的中医研究和临床体系数千年的实践经验、极为丰富的楚雄天然资源以及具有潜能的发展后劲,这一切决定着我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具垄断性彝族药生产国。楚雄州已成为全国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及全球天然药物竞相角逐的市场。因此,挖掘楚雄天然生物彝药骨干支柱产业潜能,实施彝族医药现代化是彝州巩固和争夺医药市场经济必然的选择。存在主要问题:彝族药的资源品种开发利用率仍然很低,资源浪费突出;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缺乏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彝族药的企业规模较小;抵抗市场的风险能力差;投入资金不足。面对人类医药保健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面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面对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面对"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和楚雄天然药物的巨大市场经济,面对彝族药冲出国门、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民族医药之路的愿景与运行》走向世界的新市场经济,楚雄彝族医药责无旁贷的要为发扬光大祖国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吕宛青[6](2012)在《旅游产业引致的旅游地制度文化变迁——以丽江为例》文中认为作为遗产旅游地的丽江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实现丽江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带给丽江纳西族聚居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迁。本文从"旅游产业"入手,对旅游产业发展所引致的丽江纳西族制度文化变迁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旨在说明制度文化变迁是一个由生产力决定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过程,在旅游产业发展驱动下,丽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在发生一系列调整变革的同时,制度文化也随即出现变迁,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丽江制度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内生力量。

和燕杰[7](2012)在《丽江攀枝花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丽江攀枝花两市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源、独特的自身优势和紧密联系,为两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并最终实现丽江攀枝花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乔柳[8](2010)在《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 ——云南丽江古城》文中指出丽江古城是举世罕见的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典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的地方。是中国西南山地城镇最具魅力和个性的古代遗珠。研究丽江古城的人居环境是隶属于《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总课题框架下对于《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西南山地古城的人居环境是对以传统平原礼制城市为主的古城体系的重要补充。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按人居环境研究中区域观——聚居观——簇群观——建筑观的系统思路层层解构人居环境的子系统,首先,从静态比较和动态演变两个角度分析古城及其所处区域的人居环境,进而探究这两者间的影响作用。接着由全局至局部逐项剖析古城人居环境的要素。第二部分是基于前述物质空间形态的研究之上,挖掘古城的专属特性。丽江古城的独特性研究是从城市建设特有的理水方式、古城发展动态的耦合、古城品格三个方面入手。第三部分在综述了古城建设历程的前提下,如何看待古城的未来,怎样思考发展与保护和用何种手段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

杜娟[9](2006)在《泸沽湖摩梭人民族药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代居住于川滇交界泸沽湖的摩梭人,在云南省和四川省分别是纳西族和蒙古族的一个支系,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母系氏族文化。国内外对这个特殊族群的传统医药知识研究很少,本文首次以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药物学研究方法(包括医学人类学、民族植物学、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梭人的传统医药知识和药用植物进行研究。通过药用植物潜在价值定量评判,对潜在价值最大的植物药—青刺进行品质了评价研究。本文旨在发掘整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促进泸沽湖民族医药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并带动民族药新药及健康产品的开发。 (1) 医学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摩梭人的常见疾病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有关;传统医药仍是摩梭社会主要的医疗工具;传统医药还处于巫医结合的原始阶段;藏传佛教、达巴教等宗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多民族医药文化与摩梭传统医药相互融合;传统医药知识存在流失的危险。 (2) 通过药用民族植物学调查编目可知,摩梭人传统使用的植物药来自69科126属140种植物,用药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通过药用植物潜在价值定量评判分析,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植物是青刺Prinsepia utilis Royle等药用植物。据此,本文进一步调查总结了青刺的应用历史和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各少数民族对青刺的认识及民间应用情况。 (3) 结合文献考证,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以青刺的叶(药材名:青刺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草记载的功效和民族民间用药情况,进行了青刺尖抗炎药效筛选实验。从青刺尖抗炎有效部位(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采用NMR、MS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鉴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正三十四烷醇、熊果酸、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其余两个化合物一个为蜡质,另一个化合物结构需进一步确定。通过查阅文献,六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分别以熊果酸和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指标,初步建立了青刺尖药材的质量标准,从而为青刺尖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明全,袁伟[10](2004)在《丽江:科技支撑经济腾飞》文中提出丽江,一块神奇美丽的风水宝地。这里山川峻秀,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是云南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方针政策,立足实际打基础、面向市场调结构、围绕资源建支柱,初步建立起了旅游业和?

二、丽江地区苦良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丽江地区苦良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进展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假设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黔东南地区稻花鱼利用的民族生态学调查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东南地区传统烤鱼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东南地区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文化属性腌鱼的微生物生态及资源品质异质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2)丽江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丽江市产业发展现状
    1.丽江市三次产业结构差异
    2.丽江市各县区产业结构差异
        (1)古城区不同年份分产业结构差异
        (2)玉龙县不同年份分产业结构差异
        (3)永胜县不同年份分产业结构差异
        (4)华坪县不同年份分产业结构差异
        (5)宁蒗县不同年份分产业结构差异
    3.四县一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
三、丽江市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产业价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3.产业分工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4.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5.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
    6.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四、丽江市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1.提高各县区产业发展水平
        (1)做强“一核”。
        (2)做优“一区”。
        (3)做快“两片”。
    2.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5.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6.加快五大基础设施建设

(3)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涉足水利和投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第一节 青年时期踏上水利水电之路(1962—197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显身手(1980—1999)
    第三节 新世纪力促南水北调工程兴建(2000—2010)
第二章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架构
    第二节 探索“项目法人”主导的建设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的策解之道
    第一节 对南水北调征地移民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节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新举措
第四章 对南水北调治污保洁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第一节 推动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机制
    第二节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五章 张基尧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特点和成功因由
    第一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若干特点
    第二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附录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大事记(2000年至2010年)
附录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单元分布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丽江古城水体污染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研究
        1.2.1 水体相关术语
        1.2.2 生态修复理论
    1.3 研究综述
        1.3.1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2 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文章主要内容与研究成果
        1.5.1 文章主要内容
        1.5.2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古城概况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区域地质
        2.1.3 气候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1.5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区分布
        2.1.6 生物资源
    2.2 经济发展状况
第3章 古城水体污染现状调查及污染评价
    3.1 古城水体概况
    3.2 古城水体污染现状
    3.3 古城水体污染评价
        3.3.1 评价因子的分析
        3.3.2 古城水体污染综合评价
第4章 古城水体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及原因分析
    4.1 三角模数概述
    4.2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4.3 古城典型水体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4.4 古城水体污染原因分析
        4.4.1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4.4.2 古城水体水量减少
        4.4.3 污水处理能力低
        4.4.4 居民环保意识不高
第5章 古城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对策
    5.1 古城水体生态修复措施选择的必要性
    5.2 古城水体污染的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5.2.1 水生植物的选择
        5.2.2 水生植物群落的配置
    5.3 生态浮岛技术修复古城污染水体
    5.4 生物修复技术应用
    5.5 古城水体的生态补水工程
    5.6 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策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旅游产业引致的旅游地制度文化变迁——以丽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与制度文化变迁
二、旅游产业发展对丽江纳西族制度文化变迁的驱动
三、丽江纳西族制度文化的变迁
    (一)现代开放型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遗产地特殊管理体制的出现及其权威化
    (三)新兴行业的不断兴起重构新的利益分配格局
    (四)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婚姻家庭关系发生变化
        1. 家庭收入来源构成变化导致家庭成员地位变化
        2. 传统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3.“家庭本位”文化价值制度变化
    (五)市场化雇佣劳动制度得到普遍认同

(7)丽江攀枝花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丽江攀枝花两市的区域特征
    (一)区位条件
    (二)资源禀赋
        1.攀枝花市
        2.丽江市
    (三)滇川两省经济发展的边缘区
二.丽江攀枝花两市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一)丽江攀枝花两市经济发展历程
    (二)丽江攀枝花两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三.丽江攀枝花两市的经济关系
    (一)丽江攀枝花两市的经济联系
        1.旅游纽带
        2.能源纽带
        3.劳务纽带
    (二)丽江攀枝花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经济增长差异
        2.城镇化发展差异

(8)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 ——云南丽江古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
        1.1.1 课题缘起
        1.1.2 论文研究背景
        1.1.3 论文研究范围与内容
    1.2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1.2.1 理论研究基础
        1.2.2 论文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2.3 论文研究框架
2 区域人居环境概述
    2.1 区域聚居的环境构成
        2.1.1 自然环境概貌
        2.1.2 区域环境对聚居的作用
    2.2 区域聚居的历史演进
        2.2.1 区域聚居的历史演进过程
        2.2.2 历史中的区域聚居发展
     2.3 区域聚居的文化地域性
        2.3.1 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文化地域性
        2.3.2 地域文化与区域聚居
    2.4 区域视野下的丽江古城人居环境
        2.4.1 区域环境对丽江古城聚居的影响
        2.4.2 古城发展对区域聚居的影响
3 丽江古城人居环境之聚居形态
    3.1 古城聚居形态的静态构成
        3.1.1 山水格局
        3.1.2 古城选址的科学性分析
        3.1.3 丽江古城空间布局
    3.2 古城聚居形态的动态演进
        3.2.1 历史演进过程的形态
        3.2.2 历史演进过程的影响因素
        3.2.3 古城聚居的阶段性
    3.3 古城人居环境的景观形态
        3.3.1 古城自然景观背景
        3.3.2 古城构景要素
        3.3.3 古城景观形态的代表
4 丽江古城人居环境之簇群空间
    4.1 古城簇群空间构成
        4.1.1 建筑群
        4.1.2 街巷群
        4.1.3 标志群
    4.2 簇群空间与建筑群
        4.2.1 建筑群空间构成要素
        4.2.2 建筑群的形成与内部结构
        4.2.3 建筑群与环境界面的构成关系
    4.3 古城簇群空间与街巷群
        4.3.1 古城街巷群的类型
        4.3.2 古城街巷群的机理
        4.3.3 街巷群典型实例分析
    4.4 古城簇群空间与标志群
        4.4.1 标志群的类型
        4.4.2 标志群的作用
        4.4.3 标志群的特质
    4.5 古城整体空间的簇群结构
        4.5.1 交通网络空间的构造作用
        4.5.2 古镇空间结构——复合群
5 丽江古城人居环境之建筑形态
    5.1 古城传统建筑的形态特色
        5.1.1 平面布局
        5.1.2 建筑形态特色
    5.2 古城传统建筑的建构特色
        5.2.1 建构技术
        5.2.2 装饰艺术
    5.3 古城传统建筑典型实例分析
        5.3.1 公共建筑
        5.3.2 民居建筑
6 丽江古城人居环境之人文历史节点
    6.1 古城物质型人文历史节点
        6.1.1 桥梁
        6.1.2 泉、潭、古井
        6.1.3 门楼、牌坊
        6.1.4 碑
        6.1.5 墓
    6.2 古城非物质型人文历史节点
        6.2.1 信仰与宗教
        6.2.2 艺术与文化
        6.2.3 名人轶事
        6.2.4 民俗风情和地方特产
7 丽江古城人居环境的独特性分析
    7.1 逐水而居、理水而兴、护水而安
        7.1.1 逐水而居——古城选址
        7.1.2 理水而兴——古城规划
        7.1.3 护水而安——古代环保
    7.2 生态耦合、城乡耦合、动态耦合
        7.2.1 生态耦合
        7.2.2 城乡耦合
        7.2.3 动态耦合
    7.3 桃花源、忘忧岛、乌托邦
8 对丽江古城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8.1 古城保护与发展分析
        8.1.1 保护与发展历程
        8.1.2 保护与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8.2 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探索
        8.2.1 旅游资源的拓展
        8.2.2 地方政府的作用与角色
        8.2.3 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
        8.2.4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利益相关者自觉参加
        8.2.5 注重古城城乡整体保护与发展
    8.3 古城人居环境再研究的方法探索
        8.3.1 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
        8.3.2 人居环境质量量化评价方法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泸沽湖摩梭人民族药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目录
前言
1 研究思路及背景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对象与区域——摩梭人·泸沽湖
        1.2.1 摩梭人
        1.2.2 泸沽湖
        1.2.3 泸沽湖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1.2.4 摩梭人传统医药研究概况
2 泸沽湖摩梭人医学人类学与民族植物学调查
    2.1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1 医学人类学
        2.1.2 民族植物学及药用民族植物学
        2.1.3 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列表
        2.1.4 研究内容
    2.2 研究结果
        2.2.1 摩梭人的生计方式及营养状况
        2.2.2 常见病及病因分析
        2.2.3 就医行为分析
        2.2.4 传统医药知识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2.2.5 宗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2.2.6 传统医药特点
        2.2.7 与周边民族医药文化的关系
        2.2.8 药用植物分类组成的特点
        2.2.9 药用植物生活型及使用部位分析
        2.2.10 药用植物治疗疾病种类
        2.2.11 用药特点
        2.2.12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2.3 小结
3 青刺尖生药学研究
    3.1 青刺资源研究
        3.1.1 青刺民族民间应用情况
        3.1.2 青刺生物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3.1.3 青刺研究概况
    3.2 青刺尖鉴别及化学成分预试验
        3.2.1 植物形态鉴别
        3.2.2 性状鉴别
        3.2.3 显微鉴别
        3.2.4 青刺尖化学预试验
    3.3 小结
4 青剌尖抗炎药效部位筛选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药效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小结
5 青刺尖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5.1 试验部分
        5.1.1 仪器、试药和材料
        5.1.2 样品的制备
        5.1.3 抗炎活性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精制
    5.2 化合物结构鉴定
        5.2.1 化合物Ⅰ
        5.2.2 化合物Ⅱ
        5.2.3 化合物Ⅲ
        5.2.4 化合物Ⅳ
    5.3 小结
6 青刺尖质量标准研究
    6.1 青刺尖中熊果酸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6.1.1 薄层鉴别
        6.1.2 含量测定
    6.2 青刺尖药材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6.2.1 含量测定
    6.3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附表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申明

四、丽江地区苦良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D]. 贺建武.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2)
  • [2]丽江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探析[J]. 高英杰,王萍. 全国流通经济, 2020(19)
  • [3]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丽江古城水体污染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D]. 聂云莹.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5]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资源研究分析[J]. 彭万泽. 时代金融, 2017(06)
  • [6]旅游产业引致的旅游地制度文化变迁——以丽江为例[J]. 吕宛青.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2(02)
  • [7]丽江攀枝花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分析[J]. 和燕杰.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2(16)
  • [8]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 ——云南丽江古城[D]. 乔柳. 重庆大学, 2010(03)
  • [9]泸沽湖摩梭人民族药物学研究[D]. 杜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丽江:科技支撑经济腾飞[N]. 张明全,袁伟. 云南科技报, 2004

标签:;  ;  ;  ;  ;  

丽江地区苦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