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甘露聚糖对大鼠口服荧光素钠吸收的影响

葡甘露聚糖对大鼠口服荧光素钠吸收的影响

一、葡甘聚糖对大鼠口服荧光素钠吸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董广通[1](2021)在《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已发展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正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作为脂肪、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的场所,胃肠等消化道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魔芋葡甘聚糖(KGM)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膳食纤维已在肥胖、糖尿病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明其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且对身体有益。玉女煎为明代着名医家张景岳所着《景岳全书》中具有清胃泻热,滋肾养阴功效的经典方剂,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其降糖的作用。但对于魔芋和玉女煎的降糖机制仍缺乏从胃排空角度深入的研究,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实验从胃排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证实药食结合的方式对胰岛细胞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并探求其机制。目的本实验通过SD大鼠造成的糖尿病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M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和胃排空运动的干预效果,并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形态学等角度探讨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干预产生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为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T2DM提供药食结合干预方法思路。方法1.SPF级8周龄雄性SD正常大鼠随机分为5组。适应性喂养3天之后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共分为5组:空白组、魔芋高剂量组、魔芋低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玉女煎低剂量组。连续灌胃1周,每天监测体重和食量变化,于灌胃一周后采用SPECT核素放射显像技术观察各组胃排空速率和半排时间,并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检测胃窦Ghrelin、Gastrin两种激素的表达情况。2.SPF级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高脂饲料饲喂养4周,空腹后12小时后每隔4小时分次注射小剂量STZ制造糖尿病模型,并以高脂饲料喂养维持一周稳定模型。实验共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魔芋中剂量组、魔芋低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玉女煎中剂量组、玉女煎低剂量组。持续灌胃4周,每周称重,于给药第0周、1周、2周、3周、4周测量大鼠空腹血糖。各组大鼠干预4周并测定空腹血糖后予2 g/kg葡萄糖溶液灌胃,分别于灌胃后30min、60min、120min尾尖采血测量血糖值,根据各时间点血糖值绘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采用SPECT核素放射显像技术观察各组1h胃排空速率和半排时间;并取血检测空腹胰岛素,进而推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释放指数;进行胰腺和胃窦HE染色,对胰腺β细胞、胃窦Cajal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平均光密度值;Elisa法检测大鼠胃窦和血清Ghrelin激素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胃窦GHSR mRNA的表达。结果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体重和食量的影响:自实验开始后每组大鼠体重均逐渐增加,7天灌胃后空白组上涨最快,体重最大,魔芋高剂量组涨幅最慢,体重最小,玉女煎高剂量组次之,第5天起空白组体重要明显重于魔芋高剂量组(P<0.05)。空白组每日食量最大,各给药组每日食量涨幅不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其中魔芋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玉女煎次之。2.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60min排空率其他各组均较空白组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其中魔芋高剂量组排空率下降最明显(P<0.05),其余3组虽未体现出显着差异但排空速率减缓的趋势也较明显(P>0.05)。同样的,胃半排时间空白组最快,与其余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差异(P<0.05),与魔芋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更为显着(P<0.01)。3.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窦Ghrelin、Gastrin的影响:魔芋高剂量组和玉女煎高剂量组胃窦组织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Gastrin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中剂量上升趋势次之(P<0.05)。4.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葡萄糖耐量的影响: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拜唐苹组、魔芋及玉女煎高剂量组血糖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灌胃4周后,模型组血糖显着高于正常组血糖(P<0.01);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与玉女煎高剂量组血糖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灌胃葡萄糖前后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显着上升(P<0.01),OGTT 30min后,各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模型组大鼠血糖达到峰值,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OGTT 60min时,各给药组汤组大鼠血糖水平到达峰值,但仍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12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浓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5.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显着下降(P<0.01);Homa-IR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AI指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6.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胰腺中胰岛数量较多,形态规则,为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均匀,边界较清,β细胞数量丰富,形态饱满,颜色浅染,排列紧密规整。细胞核明显呈卵圆形,胞质饱满。模型组胰岛数量减少,面积萎缩,排列分散不规则,与胰腺边界不清,结构紊乱,胰岛内胞浆较少,有外分泌腺向内入侵的现象,部分可见细胞核固缩、分裂。拜唐苹组胰岛结构规则,周边胞浆相对减少,β细胞数量增多。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与拜唐苹类似,胰岛轻度萎缩,形态近似规整,与外分泌腺界限相对清晰。其他剂量组则无明显改变。7.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表达与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胰岛β细胞聚集在胰岛中心,排挤紧密,数量较多,染色较深,呈橘红色。模型组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较正常组偏离胰岛中心,排列稀松,分布不均。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与玉女煎高剂量组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在中心分布,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8.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1h排空率明显减慢(P<0.05),给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与玉女煎高剂量组排空率明显增快,半排时间缩短(P<0.05)。9.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胃窦胃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结构清晰,黏膜层细胞排列规则、紧密,未见病理改变。模型组胃窦黏膜层细胞排列疏松混乱,细胞间隙扩大,肌层环形肌明显变薄。拜唐苹组与模型组相比肌层平滑肌细胞摆列相对规则致密,黏膜和黏膜下层排列相对整齐;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与拜唐苹类似,细胞间隙减少,无空泡形成,未见毛细血管扩张。10.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c-kit数量明显变少,细胞萎缩,染色呈淡黄色。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细胞数量略有减少,但形态正常。各中、低剂量组逐渐着色淡、数量少、细胞形态异常。1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胃窦和血清Ghrelin及胃窦GHSR 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胃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胃和血清ghrelin水平均明显上升,魔芋和玉女煎各给药组给药后胃ghrelin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以魔芋高剂量组和玉女煎高剂量组明显(P<0.01)。而血清中只有魔芋低剂量组有明显变化(P<0.05)。与Ghrelin趋势一样糖尿病大鼠胃GHSR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拜唐苹组胃GHSR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魔芋给药各剂量组有增加趋势,但只有魔芋中剂量组有明显改变(P<0.05);玉女煎高、低剂量组相比与模型组胃GHSR mRNA表达增加明显,且多于拜唐苹组。结论: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具有抑制正常大鼠食量和体重上升的保健功能,可明显抑制正常大鼠为排空速率,增强大鼠饱腹感,其机制可能与对Ghrelin、Gastrin激素分泌的双向调节有关。2.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有显着改善T2DM大鼠糖代谢、胰岛功能、胰腺组织结构损害的作用,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形态与功能。3.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T2DM大鼠和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胃排空功能,修复胃窦平滑肌损伤,改善Cajal间质细胞数量与形态,同时促进胃Ghrelin激素的释放与GHRS mRNA水平的表达有关。4.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可以通过促进胃排空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和高糖状态。对糖尿病的防治重视膳食的调节会起到很高的干预作用;中药降糖需要大剂量、高浓度、长时间干预,但整体长期效果优于单纯饮食控制。创新点:1.本研究本着药食同源、药食结合的思路探求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保护胰岛细胞、改善血糖的作用,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方向,为糖尿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为将来新药和药食同源保健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2.与以往只针对糖尿病胃轻瘫这一并发症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从胃排空功能的角度探求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果,并对其潜在机制做了初步研究与探讨,为将来的糖尿病防治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邢雪[2](2020)在《基于PAMPA模型的传统中药(二至丸)口服制剂(水蜜丸)体外渗透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二至丸是经典的中药传统口服制剂,由酒女贞子Fructus Ligustri Lucidi和墨旱莲Herba Ecliptae共2味中药组成,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围绝经综合征、脂溢性脱发、白癜风、亚急性甲状腺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是临床常用药。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生物利用度则是其吸收环节的关键研究指标,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开发使用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相关技术改变剂型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是生物药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剂型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改变药物的渗透性,渗透性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进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决定药物是否具有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重要因素。在多种渗透性研究模型中,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PAMPA)具有高通量、低成本、检测手段方便、灵活性高等优点,对于中药多成分渗透性研究更为适宜,并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高,准确的优势。本课题首先对不同批次二至丸中多种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采用化学计量学模型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其次建立并优化了体外渗透性模型-PAMPA模型,对二至丸中可渗透性成分进行筛选和评价。最终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模型探讨了二至丸水蜜丸制剂工艺对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为中药复方制剂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UPLC)对不同批次二至丸配伍粉末样品中的多成分进行含量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中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HCA)等模型对检测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客观选择指标性成分。以蛋黄卵磷脂、十二烷为成膜材料建立PAMAP模型,采用荧光染料检漏对膜完整性进行考察;对助溶剂含量、孵育时间等PAMPA模型中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利用阳性药对PAMPA模型渗透性进行双侧验证。基于PAMPA模型,对传统口服中药二至丸中成分单体和制剂进行透过研究,筛选可渗透成分,考察制剂辅料、配伍组分对成分渗透性的影响机制,结合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探讨二至丸传统水蜜丸制剂工艺对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传统中药制剂研究的体外评价方法。结果:在多批次二至丸质量评价研究中发现,不同产地药材中各成分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对比各批次样品中特女贞苷成分含量,结果均高于药典规定的4.0 mg.g-1,但批次间特女贞苷含量波动较大;HCA分析将产地气候和降水量相近的配伍样品识别为一类;PLS-DA模型R2X=0.966、Q2=0.415,置换检验所得R2=0.261、Q2=-0.587,该模型将安徽、河南、湖南、江苏、四川5种产地的女贞子配伍样本显着分离,分析得到变量投影分析(VIP)值大于1的成分有女贞酸、特女贞苷、女贞苷G13、木樨榄苷-11-甲酯、松果菊苷,说明此5种成分对二至丸质量研究影响较大,可作为二至丸指标性成分。建立PAMPA模型并对其完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4 h荧光素钠表观渗透率均值为0.056×10-6远低于标准线0.6×10-6,说明本实验所建人工膜完整无渗漏;筛选确定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为5%,药物孵育时间为16 h;采用高渗透性药物普萘洛尔和低渗透性药物呋塞米为阳性对照药对PAMPA模型渗透性进行双侧检验,结果表明普萘洛尔有效渗透系数(lg Pe)=-3.58,属于高渗透范围,呋塞米lg Pe=-7.51,属于低渗透范围,双侧阳性药渗透属性划分结果准确。采用建立的PAMPA模型进行二至丸渗透性研究,发现二至丸中酪醇、红景天苷、女贞酸、木樨榄苷-11-甲酯、松果菊苷、异槲皮苷、异绿原酸A、毛蕊花糖苷、特女贞苷、蟛蜞菊内酯、女贞苷G13共11种成分单体里,可透过成分仅有2种,分别为酪醇和特女贞苷;在二至丸水蜜丸制剂中可透过的成分有3种,分别为酪醇、特女贞苷和女贞苷G13。成分酪醇,单体lg Pe=-5.08属于中等渗透性成分,制剂中lg Pe均值=-4.47,属于高渗透性成分;成分特女贞苷,单体lg Pe=-6.80,制剂中lg Pe均值=-6.41,两者属性划分一致均属于低渗透性成分;成分女贞苷G13,单体未见透过,制剂中lg Pe均值=-6.65,属于低渗透性成分。基于PAMPA模型进一步考察了二至丸水蜜丸制剂工艺中辅料、组方配伍等因素对成分渗透性的影响。在辅料影响研究中,考察常用的荆条、洋槐、枸杞、枣花4种蜂蜜,分别炼制为嫩、中、老蜜三等。在组方配伍影响研究中,将墨旱莲提取冻干,以冻干粉末与女贞子药材粉末配伍。2组均以无蜜粉末组制剂为对照,检测3种可渗透成分的渗透系数、溶液p H值和溶液中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蜂蜜组、墨旱莲提取组、无蜜粉末组中成分酪醇lg Pe分别为-4.52±0.20(高渗透性)、-2.83(高渗透性)、-4.32(高渗透性),成分特女贞苷lg Pe分别为-6.90±0.13(低渗透性)、-4.96(高渗透性)、-7.33(低渗透性),成分女贞苷G13 lg Pe分别为-7.10±0.09(低渗透性)、-6.46(低渗透性)、-7.54(低渗透性);溶液p H分别为6.05、5.30、6.06;溶液中酪醇含量分别为4.19±0.15μg·m L-1、2.06μg·m L-1、4.27μg·m L-1,特女贞苷含量分别为284.29±4.28μg·m L-1、296.54μg·m L-1、265.00μg·m L-1,女贞苷G13含量分别为74.51±1.56μg·m L-1、82.93μg·m L-1、68.87μg·m L-1。采用高分辨质谱对墨旱莲提取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墨旱莲提取后较墨旱莲粉末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根据成分平衡溶解度和渗透系数进行BCS分类,在对照品单体、市售制剂、WM-提取液中,成分酪醇的BCS分类分别为Ⅲ、Ⅰ、Ⅰ类,特女贞苷的BCS分类分别为Ⅲ、Ⅲ、Ⅰ类,女贞苷G13的BCS分类均为Ⅲ类。成分在市售制剂中的分类结果优于单体,说明制剂形式可提高成分渗透系数,改变成分BCS分类;成分特女贞苷在墨旱莲提取后由BCSⅢ类成分变为BCSⅠ类成分,说明二至丸水蜜丸制剂工艺中墨旱莲提取是改变成分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结论:25批二至丸配伍样品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但各样品间成分含量波动较大,不同产地中药质量具有一定差异;HCA聚类分析表明女贞子药材产地的气候类型和降雨量对配伍聚类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二至丸质量评价中,中药女贞子的产地、产地气候类型、降雨量具有一定评估价值。PLS-DA模型可对5产地女贞子进行有效识别,VIP值大于1的成分均为中药女贞子中的化学成分,说明二至丸不同批次间质量波动与药材女贞子有关。采用荧光素钠检漏,以普萘洛尔和呋塞米为阳性药对PAMPA模型渗透性进行双侧验证,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平行人工膜完整无渗漏且渗透性良好,模型建立成功。基于PAMPA模型筛选所得酪醇、特女贞苷、女贞苷G13成分中仅有2种成分(特女贞苷、女贞苷G13)与化学计量学客观选取的指标成分相吻合,表明生物利用度研究对中药质量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二至丸水蜜丸制剂工艺影响研究中发现,不同种类、炼制程度的蜂蜜对成分渗透性、溶液p H值、成分含量均无明显影响;根据高分辨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成分(酪醇、特女贞苷、女贞苷G13)渗透性升高以及二至丸中成分单体、制剂中成分渗透情况差异原因可能与溶液p H值降低、墨旱莲提取后化学成分改变相关。以成分酪醇、特女贞苷、女贞苷G13为代表,基于BCS分类系统发现渗透性是影响二至丸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而二至丸水蜜丸制剂工艺中墨旱莲提取可提高部分成分渗透性,进而提高二至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陈海红[3](2020)在《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类由于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阻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多糖具有预防和改善Ⅱ型糖尿病的功效。葡甘聚糖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铁皮石斛、魔芋和芦荟为其重要植物来源。研究表明铁皮石斛、魔芋和芦荟这三种不同来源的葡甘聚糖的差异主要在于分子量、甘露糖与葡萄糖的摩尔比、乙酰基取代位置和乙酰基取代度。多糖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基于本实验室前期对这三种葡甘聚糖结构解析的基础,本论文结合生物化学、病理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技术研究比较这三种不同来源的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比较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实验共分为6个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铁皮石斛葡甘聚糖组、魔芋葡甘聚糖组、芦荟葡甘聚糖组,连续灌胃4周。结果表明,灌胃3种葡甘聚糖均能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增强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症状,降低血清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清胰岛素浓度,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显着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浓度以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增殖及糖蛋白沉积症状。通过比较分析,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功效优于铁皮石斛和芦荟葡甘聚糖。多糖结构与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葡甘聚糖的分子量与降血糖、降血脂功效呈正相关,甘露糖与葡萄糖摩尔比值呈负相关。此外,葡甘聚糖的乙酰基取代度与降血糖和降血脂功效无显着相关性,但是乙酰基取代度值的增加不利于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2)基于UPLC-triple-TOF/MS的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技术,研究比较了三种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肉毒碱、吲哚、胆汁酸、糖类、氨基酸、嘌呤、嘧啶类、酰基脂肪,甘油脂,甘油磷脂,鞘脂,固醇脂类。差异代谢物参与氨基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换、视黄醇代谢、脂质代谢等。糖尿病大鼠中胆酸、肉毒碱、单糖、双糖、氨基酸、酰基脂肪,甘油脂类,甘油磷脂类,鞘脂类,固醇脂类等的浓度高于正常大鼠。灌胃三种葡甘聚糖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清中氨基酸、糖、肉毒碱、胆酸、吲哚及嘌呤、嘧啶等的代谢紊乱;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中酰基脂肪、甘油酯、甘油磷脂、鞘脂和固醇的含量,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病症。三种葡甘聚糖在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清代谢整体方面无显着差异。(3)基于生物化学、病理学、UPLC-triple-TOF/MS代谢组学和MicroLC-triple-TOF/MS蛋白组学技术,研究比较了三种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生物化学及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灌胃三种葡甘聚糖均可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浓度,增强肝脏的抗氧化应激损伤能力,减轻肝脏病理损伤。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与正常大鼠肝脏中的差异代谢物群主要为肉毒碱、胆汁酸、饱和/非饱和脂肪酸、甘油酸酯、糖类、氨基酸、嘌呤、嘧啶类等。其中模型组中胆汁酸、肉毒碱、饱和溶血性磷脂、饱和溶血性磷脂肉毒碱、单糖、双糖、甘油酯、氨基酸等的浓度高于正常组,灌胃三种葡甘聚糖均可降低这几类化合物在肝脏中的相对峰度。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宿主氨基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视黄醇代谢、半乳糖代谢及甘油磷脂代谢等。肝脏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肝脏中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肝脏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糖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中,且在糖尿病大鼠中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脂肪酸降解及初级胆酸的合成通路中的大部分酶的分泌都出现紊乱且呈现分泌增加的趋势,灌胃三种葡甘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回调差异蛋白分泌紊乱症状。(4)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比较三种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结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在门水平上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Elusimicrobia,Firmicutes,Proteobacteria,Spirochaetes和Verrucomicrobia发生显着变化,灌胃魔芋葡甘聚糖和铁皮石斛葡甘聚糖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结肠中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Elusimicrobia,Proteobacteria以及Spirochaetes的丰度。在属水平上,糖尿病大鼠中 LachnospiraceaeNC2004group,Prevotella9,Citrobacter,Enterococcus,Faecalibaculum,PrevotellaceaeGa6Algrowp 发生显着变化而葡甘聚糖能有效调节差异菌属 LachnospiraceaeNC2004group,PrevotellaceaeGa6Algroup,Prevotella9(升高)和 Citrobacter,Enterococcus,Faecalibaculum(降低)的丰度。比较三种葡甘聚糖,魔芋葡甘聚糖对肠道菌群紊乱的改善效果较优于铁皮石斛和芦荟葡甘聚糖。(5)基于前期对三种葡甘聚糖抗糖尿病功效比较分析的结果,本论文结合生物化学、病理学、代谢组学及16S rRNA测序技术对不同剂量的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共分为7个组包括正常组、正常灌魔芋葡甘聚糖组,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及40、80、160 mg/kg魔芋葡甘聚糖灌胃组,连续灌胃4周。生物化学及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灌胃魔芋葡甘聚糖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高血脂症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增殖、缓解脂肪组织中糖蛋白沉积症状,缓解肝脏非酒精性脂肪肝症状,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肠粘膜病理损伤。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灌胃魔芋葡甘聚糖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的胆汁酸、糖类、肉毒碱及脂质等的代谢紊乱。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灌胃魔芋葡甘聚可改善结肠肠道菌群紊乱,在门水平上魔芋葡甘聚糖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结肠中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Deferribacteres 以及Spirochaetes 的丰度,增加Tenericutes和TM7的丰度。在属水平上魔芋葡甘聚糖可有效降低Blautia,Dorea,Turicibacter,Bifidobacterium的丰度,同时增加Lactobacillus的丰度。关联分析发现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表明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降低血清中血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强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及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与菌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Bacteroidetes/Firmicutes,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Deterribacteres和Proteobacter ia菌门丰度的增加不利于宿主的血糖和血脂的调节,而Firmicutes,Tenericutes及 TM7 则相反。在属水平上Allobaculum,Bifidobacterium,Dorea,Blauti,Streptococcus,Turicibacter丰度的增加不利于宿主的血糖和血脂的调节,而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则相反,综合魔芋葡甘聚糖对相关菌群丰度调节的结果可得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改善宿主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代谢组与16S rRNA测序结果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肝脏和结肠内容物中胆汁酸、磷脂酰乙醇胺、不饱和脂肪酸、芳香族氨基酸、嘧啶、碱性氨基酸及支链氨基酸都发生显着变化,且差异代谢物和基因都富集在了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8条通路中,魔芋葡甘聚糖灌胃可维持肠粘膜完整性、降低氨基酸、脂多糖及次级胆汁酸代谢紊乱的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表明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维持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结肠中氨基酸、脂多糖及胆汁酸相关合成菌群的丰度和有害代谢物的透过率,进而维护宿主的代谢平衡。综上所述,本论文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较了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活性。结果表明三种葡甘聚糖均具有较好的抗糖尿病活性,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血脂浓度,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耐受能力,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清及肝脏中氨基酸、糖类、胆汁酸、嘌呤、嘧啶等代谢物的代谢,调节糖尿病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比较三种葡甘聚糖,其中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及菌群调节功效较优于铁皮石斛葡甘聚糖和芦荟葡甘聚糖。通过研究不同剂量的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机制可得出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维持功能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调节宿主氨基酸、胆汁酸、糖类、脂类、肉毒碱等的代谢紊乱肠道菌群紊乱等途径发挥抗糖尿病作用。比较三个剂量的魔芋葡甘聚糖,80 mg/kg灌胃剂量在降血糖、降血脂及提高结肠菌群丰富度、多样性及基因多样性功效方面较优于40,160 mg/kg灌胃剂量。

郑连姬[4](2020)在《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食品安全包含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和消费健康安全。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平衡失调产生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食物中油脂含量高,特别是其脂肪酸组成不合理,是重要诱因。重庆麻辣火锅,为重庆特色餐饮方式,已风靡全球。重庆麻辣火锅底料(简称火锅底料,下同)由过量的动物性脂肪(牛油为主)、辣椒、花椒、姜、蒜等经高温炒制、熬制而成。作为一种重庆特色调味食品,火锅底料现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远销国内外,不仅仅应用于火锅,家庭烹饪炒菜、调味也广为使用。渝菜味型也是脱胎于麻辣火锅风味。火锅底料历年来曾出现过卫生安全性问题,如―毒毛肚、工业色素、工业石蜡、火锅老油‖等;火锅食用时,火锅底料经长时间、反复高温加热,其中的危害因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会发生何种变化;在火锅煮制过程中,会不断加入蔬菜、肉品、海鲜等,是否会引起亚硝酸盐、硝酸盐、胆固醇的超标;以上问题至今并未得到系统研究,随着火锅底料走向世界,对其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会更为严格。火锅底料含有大量动物性脂肪、辣椒、花椒等麻辣刺激性物质,食用火锅易引起消费者胃肠道不适,出现滑肠、腹痛等症状,可能导致直肠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如何确保食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没有精神负担和身体负担,保证食用火锅对身体健康安全,课题组创新性将安全的食材配方,创制的魔芋桑叶复配粉(简称复配粉,下同),对消除食用火锅引起的肠胃不适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为保证重庆火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系统研究了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和消费健康安全性及干预作用效果机理。首先,通过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检测、暴露风险评估及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评价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从重庆企业和火锅餐饮店采集100组不同的火锅底料,采用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火锅底料中的危害因子:7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铅、砷、汞、镉、铬及过量时对人体带来危害的金属元素锌、锰、铁、铜)、酸价、过氧化值、亚硝酸盐、丙二醛、苯并(a)芘、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碱性橙Ⅱ、罗丹明B、对位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进行检测,采用蒙特·卡罗(Monet Carlo)模拟技术对以上危害因子进行暴露风险评估。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的煮制时间、反复煮制次数对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硝酸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胆固醇等危害因子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检测。其次,基于以上卫生安全性,以灌胃火锅底料的小鼠为试验动物模型,灌胃不同剂量复配粉,评价火锅底料对胃肠道健康安全性及复配粉的干预机理。采用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不同分组小鼠血脂和肝脂水平,以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HE染色法制备肝脏及盲肠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描述不同分组小鼠组织切片的病理状态。无菌条件采集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盲肠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最后,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基于PPAR和AMPK/SREBPs信号通路,验证复配粉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因火锅底料引起的胃肠不适的分子机理。主要包括分析脂蛋白脂酶(LPL)、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PAR-α)、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肝X受体α(LXR-α)、CCAT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m RNA及蛋白的基因表达。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火锅底料标准的修改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指导消费者对重庆麻辣火锅有更好的健康消费体验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火锅底料、复配粉主要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水分、灰分、蛋白质、钠、碳水化合物、胆固醇含量分别为6.5 g/100g、10.8 g/100g、9.4 g/100g、3.39×103 mg/100g、9.0 g/100g、62.6 mg/100g。脂肪含量为64.3 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60 g)的1.07倍。总能量为2691 k J/100g,其中2379 k J/100g由脂肪提供,占总能量88%,超过每日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比例不宜超过总能量30%的规定。49种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反式脂肪酸(TF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分别为61.847%、35.017%、3.90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总UFA的比例为31.791%、3.227%。火锅底料中钠含量为3.4×103 m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0×103 mg)的1.7倍。火锅底料中花椒麻味物质含量为457.3 mg/kg,辣椒素含量为129.0 mg/kg。复配粉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钠、碳水化合物、能量分别为5.8 g/100g、0.2 g/100g、0.8 g/100g、0 g/100g、0 mg/100g、57.6 g/100g、134.1 k J/100g。膳食纤维含量为35.5 g/100g,超过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5 g)的1.42倍。2)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首先,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测定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的高效、快速、准确的氧化铝柱-高压液相色谱法。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一次性采用乙醇和正己烷:丙酮(v/v 9:1)混合溶液分步提取,经氧化铝柱净化后,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高压液相色谱仪,分时间段变波长(07 min 440 nm;79 min 548nm;913 min 480 nm;1320 min 520 nm)条件下,以0.02 mol/L乙酸铵(p H=4.0)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然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测定结果表明,铅、极性组分、苯并(a)芘不合格率为1%,酸价不合格率为18%,砷、过氧化值、丙二醛、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规定。最后,基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测定数据,建立危害因子暴露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摄食重庆火锅底料对重庆居民砷、汞、铜、锌、锰、亚硝酸盐、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危害风险的概率为0%;铅、镉、铬、铁、过氧化值、丙二醛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小于10%。酸价、极性组分、苯并(a)芘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大于10%。3)研究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对危害因子的影响。火锅汤料是由油、水和粉末、固态物质构成的复杂油水混合体系,汤料含有的成分会随着烫煮的菜品一起进入消费者体内。结果表明,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火锅汤料中硝酸盐、极性组分、胆固醇含量显着增加(p<0.05),亚硝酸盐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胆固醇、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火锅底料反复煮制5次(1次=5 h),火锅汤料中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4)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以60只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火锅底料模型组(Model control group,MC)、复配粉高(High dose group,HD)、中(Medium dose group,MD)、低(Low dose group,LD)剂量组。除BC组,其余分组小鼠分别灌胃0.1 m L/10g重庆火锅底料(Chongqing hotpot seasoning,CHS),30 min后,所有受试物组灌胃复配粉(灌胃剂量为364、182、91 mg/kg),连续灌胃4 w。试验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AST、ALT、AKP、INF-γ、IL-1β、IL-6水平显着升高(p<0.05),IL-10、IL-4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HDL-C与LDL-C的比值显着降低(p<0.05)。MC组肝板排列尚规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伴肝细胞点灶坏死,盲肠组织肠腺排列稀疏不规整,上皮细胞脱落、完整性破坏、黏膜层变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有炎性细胞浸润。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导致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肝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与MC组相比,HD组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LDL-C、AST、ALT、AKP、INF-γ、IL-1β、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NF-α、IL-10水平有下降趋势,IL-4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肝脏、盲肠组织形态接近于BC组。说明复配粉的干预可改善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预防肝损伤及肠道炎症反应。5)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微生物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肠道微生物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中总共注释到10门,21纲,32目,62科和160属的细菌。试验中测定的OTU分属于以下10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螺旋菌门(spirochaetae)、sacchari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及软壁菌门(tenericutes)。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所有样本中均属于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之和均大于80%。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肠道菌群OTU数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高,乳杆菌目含量降低,肠杆菌目含量升高,与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相对较少、脂肪转运和代谢相关微生物相对较多,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降低。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减少肠道代谢产物SCFA含量。与MC组相比,HD组OUT数显着增加,盲肠微生物多样性显着升高,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增加(p<0.05),丁酸含量差异不显着,但仍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的机理。6)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火锅底料的饲喂,导致小鼠肝脏中与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脂肪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MC组相比,HD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PAR-γ表达水平不显着(p>0.05),但有下降趋势。说明复配粉可促进调节生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的分解,进一步通过分子机理,验证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

王闯[5](2019)在《乙酰化魔芋葡甘聚糖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医学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魔芋葡甘聚糖(KGM)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巨噬细胞调控活性,但由于加工性能差和在生理环境中不稳定的缺点,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拟通过化学改性,改变KGM的亲疏水性,在维持生物活性的同时,改善加工性和生理环境稳定性等,拓展其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通过三氟乙酸酐和冰乙酸反应体系,制备了不同乙酰度的乙酰化KGM(Ace KG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显示,Ace KGM是一种具有较高玻璃化温度的非结晶聚合物,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乙酰化改性显着提高细胞与KGM膜间的粘附力,促进细胞在KGM膜上的粘附和增殖。大鼠皮下埋植试验结果表明,乙酰化改性提高了KGM在生理环境中的稳定性,并且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Ace KGM在水溶液中能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负载姜黄素的Ace KGM纳米粒子,并优化了最佳制备参数。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显示,纳米粒子不带电,粒径约200 nm左右。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负载姜黄素的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且能够粘附在M1表型巨噬细胞表面,从而延长药物在炎症部位的存在时间,提高药物利用度。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发现,Ace KGM作为药物载体能够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保护姜黄素的活性,并在模拟结肠液中释放。在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实验中,负载姜黄素的Ace KGM纳米粒子对小鼠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地塞米松组效果相近,证明Ace KGM纳米粒子可以实现结肠部位的定位释药。这些实验证明Ace KGM是一种能够在结肠部位定位释药,同时靶向炎症部位的新型药物载体。生长因子(GFs)和细胞因子在调节炎症、肉芽组织形成、再上皮化、基质形成和组织重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调控分泌和利用内生生长因子能够加速伤口的愈合。Ace KGM不但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而且对巨噬细胞活性具有调控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单细胞力谱(AFM-SCFS)技术证实Ace KGM与M2表型的巨噬细胞间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Elisa实验结果表明,Ace KGM能够上调M2表型巨噬细胞抗炎因子IL-10和TGF-β1的分泌,这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Ace KGM纳米纤维膜,SEM结果显示纳米纤维直径均在200 nm左右,纤维膜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能够满足皮肤敷料的需求。利用纤维膜对小鼠全皮层皮肤缺损进行修复,通过对新生皮肤组织免疫染色发现,含Ace KGM纤维膜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同时促进新生胶原形成和沉积,加速伤口愈合。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ce KGM材料“主动”调控宿主M2巨噬细胞分泌有利于组织修复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组织再生。综上所述,KGM乙酰化物具有免疫调控活性和结肠部位可降解,可望作为靶向结肠药物递送载体或用于设计免疫调控活性组织再生修复支架。

李大虎[6](2019)在《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的减肥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肥胖是全世界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肥胖与多种代谢紊乱有关,例如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体折磨和经济负担。传统的减肥方法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不足、成本高、副作用大等缺点,而利用天然、绿色、安全的植物提取物开发具有减肥功能的膳食补充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甜橙精油(Sweet orange essential oil,SOEO)是一种芸香科柑桔属水果中天然的植物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肥胖、保护血管等生理作用。但是,SOEO对氧气、光和湿度都很敏感,长期暴露在外界会很快氧化或者降解;且SOEO经口摄入后能够被胃肠道迅速吸收并快速排出体外,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不利于其生理活性的充分发挥。同时,由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影响能量平衡、肠道通透性、基因表达等而影响全身的代谢,那么具有减肥功能的膳食补充剂是否会影响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此外,氧化应激可能是导致肥胖相关脂代谢紊乱的启动者,研究膳食补充剂对肥胖个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并讨论肥胖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SOEO和?-环糊精(?-Cyclodextrin,?-CD)制备甜橙精油微胶囊(SOEO microcapsule,SOEO-MC),并以肥胖型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灌胃SOEO-MC研究SOEO-MC的减肥作用和减肥机制,并探讨SOEO-MC对肥胖型SD大鼠肠道菌群和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以期为研制具有减肥功效的SOEO膳食补充剂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SOEO-MC的制备和性质表征。实验选用β-CD包封SOEO形成微胶囊,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发现,添加5.66 g SOEO,在53.7℃条件下包封3.24 h得到的微胶囊包封率最大,最大理论值为50.32‰。实验使用激光散射粒度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仪观察优化后SOEO-MC微观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结果发现:SOEO-MC粒径比空白微胶囊小,为1.34±0.58μm,且在电镜下,SOEO-MC形成的平面相对光滑,在其聚集颗粒中可发现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SOEO-MC和空白微胶囊不同的微观形态提示,SOEO可能已经进入β-CD分子空腔,影响了β-CD分子的重结晶;同时,SOEO-MC的红外光谱和差式扫描量热曲线中出现了不同于SOEO和空白微胶囊的峰形,这是SOEO和?-CD形成非共价键的结果,该结果进一步证实SOEO被β-CD成功包封,微胶囊形成。此外,实验还发现,包封后SOEO的主要成分D-柠檬烯相对含量为97.42%,SOEO的主要活性成分保留性较好。最后,通过SOEO-MC的体外释放实验发现,微胶囊形式能够较好地在高温和光照条件下保护SOEO,其保留率远远大于未包封的SOEO;SOEO-MC在模拟肠液中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这对延长SOEO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是有利的。(2)SOEO-MC对肥胖型SD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本实验研究了SOEO-MC对肥胖型大鼠体重、食量、血脂以及肝脏等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SOEO-MC使肥胖大鼠体重增量减小了41.4%,并使肥胖型SD大鼠的脂肪率降为3.37%;但SOEO-MC不能显着降低肥胖大鼠的肝脏系数。SOEO-MC的饮食干预能够降低肥胖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降幅分别为17.2%和14.1%,但SOEO-MC对血清中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并不明显。SOEO-MC还能够明显减少肥胖型SD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修复肝脏细胞病理性改变;同时减小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大小。实验还测定了维持大鼠能量平衡的关键激素的含量以及与脂肪分解、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SOEO-MC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大鼠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P<0.05)。这个结果说明,SOEO-MC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肥胖大鼠体内胰岛素和瘦素的抵抗。但SOEO-MC对肥胖大鼠血清中神经肽Y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各组大鼠神经肽Y含量相对稳定。我们还发现,SOEO-MC能够使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和肉碱脂酰转移酶1基因分别上调6.2倍和1.7倍,明显下调乙酰CoA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这说明SOEO-MC促进了肥胖大鼠脂肪的分解和氧化,抑制了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脂肪细胞的分化。此外,SOEO-MC能够显着上调解偶联蛋白2基因的表达(P<0.05),解除部分正常呼吸链中应有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两者之间偶联关系,增加机体的产热。(3)SOEO-MC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不同表型SD大鼠肠道菌群的物种分布规律研究。实验对不同表型的大鼠(正常对照大鼠(LFD)、肥胖对照大鼠(HFD)、SOEO-MC膳食干预大鼠(HFD-MC)、低脂易胖大鼠(EF)、高脂耐受大鼠(HT))肠道菌群16SrDNA的V4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从?-多样性进行分析,在不考虑丰度情况下,食用低脂饲料的大鼠样品(LFD、EF)与食用高脂饲料的大鼠样品(HFD、HFD-MC、HT)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这个结论提示:不同的饮食可能会造成不同个体间肠道菌群组成不同;在考虑物种组成和丰度的条件下,正常大鼠(LFD)、高脂耐受大鼠(HT)均与肥胖大鼠(HFD)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小,说明瘦弱与肥胖表型个体肠道菌群间的大部分物种组成和丰度相对稳定,而个别非优势菌群可能对表型起到关键作用。进一步对大鼠门水平的物种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组样品肠道菌群中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均占主导地位,且在LFD和HFD组中,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差异并不大,这说明LFD和HFD中不同的表型可能是非优势菌群引起的;EF组革兰氏阴性细菌(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含量较高,共占比78%,这可能导致了该组大鼠低脂易胖的表型;在HT组中,大鼠在高脂膳食下出现瘦弱体型,这是其肠道菌群中硬壁菌门(丰度较低)和拟杆菌门(丰度较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各组大鼠属水平物种组成和丰度进行研究可知,SOEO-MC提高了肥胖大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属和乳酸菌属的丰度,这有利于降低肠道内毒素水平,保护肠屏障并减少对总胆固醇的吸收;而HFD-MC组内毒素水平显着低于HFD组,该结果则证实了上面的结论。(4)SOEO-MC对肥胖型SD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影响。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SOEO-MC处理能够使肥胖大鼠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着下降(P<0.05),使肝脏中的羰基化蛋白含量下降17.8%。该结果说明,SOEO-MC减轻了肥胖大鼠血清中的脂质过氧化和肝脏中的蛋白质羰基化,缓解了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同时,SOEO-MC处理使肥胖大鼠血清中谷胱甘肽含量提高21.3%,使脂肪组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67.3%,使血清、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10.3%、15.2%和17.7%。这些结果证实,SOEO-MC能够明显提高肥胖大鼠体内的抗氧化酶类水平和抗氧化能力。Nrf2基因能够调控多种抗氧化因子的表达,通过测定该基因在大鼠组织中的表达量可以发现,HFD-MC组脂肪组织Nrf2基因比HFD组显着上调(P<0.05),这与脂肪组织中丙二醛、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的活性(或含量)显着升高相一致;但在肝脏中Nrf2基因的表达差异并不显着。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血清丙二醛含量与脂肪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2=0.7648,P<0.05);脂肪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脂肪率呈显着的负相关(R2=0.6303,P<0.05),这也与上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张柳婧[7](2019)在《三种不同来源葡甘露聚糖对炎症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葡甘露聚糖(Glucomannans,GMs)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在调节宿主肠道免疫,保护肠道黏膜,改善肠道菌群等方面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论文从魔芋、芦荟、铁皮石斛中获得了三种GMs:魔芋葡甘露聚糖、芦荟葡甘露聚糖和铁皮石斛葡甘露聚糖,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构建小鼠结肠炎模型,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给予三种GMs,通过考察它们对模型小鼠肠道黏膜损伤、肠道黏膜免疫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比较三种GMs抗炎作用的差异。此外,本论文还在细胞水平上考察了三种不同来源GMs对肠上皮细胞IEC-6增殖以及对DSS致损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考察了三种GMs对炎症小鼠肠道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DSS构建小鼠结肠炎模型,对结肠炎小鼠灌胃GMs,研究GMs对小鼠肠道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GMs均能改善结肠炎小鼠的健康状态,恢复结肠炎小鼠的体重;能够改善肠道结构,促进杯状细胞的增长,促进黏蛋白的分泌,修复肠黏膜的完整性,增加了肠上皮的屏障防御功能。表明GMs能够减缓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的损伤情况。2、探讨了三种GMs对炎症小鼠肠道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采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伴随着肠道黏膜免疫失调,对模型小鼠同时给予三种GMs灌胃,考察其对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RT-qPCR测定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三种GMs均能够显着提高结肠炎小鼠的胸腺指数;平衡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促进结肠炎小鼠抗炎因子的分泌并降低促炎因子水平;能够显着提高结肠炎小鼠相关免疫细胞的数量;调节组织中TLRs mRNA的表达。表明GMs具有调节肠炎小鼠肠道黏膜免疫的作用。此外,GMs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通路可能是通过激活TLRs,从而调节炎症反应。3、分析了三种GMs对炎症小鼠肠道菌群和SCFAs的改善作用。采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对模型小鼠灌胃三种GMs,之后收集小鼠粪便,测定其对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浓度的影响;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探讨GMs对结肠炎小鼠粪便中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GMs能够增加结肠炎小鼠粪便中SCFAs的浓度;此外,还可上调结肠炎小鼠肠道中梭菌目下未命名的菌属、颤螺旋菌属、瘤胃球菌属和胃螺杆菌样细菌的菌群丰度,下调拟杆菌属、S24-7菌科下未命名的菌属、萨特氏菌属和肠杆菌科下未命名的菌属的菌群丰度。表明GMs能够改善肠道的代谢环境和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4、探究了三种GMs对肠上皮细胞IEC-6增殖的影响及对DSS致损细胞的保护作用。将DSS作用于IEC-6细胞,构建肠道细胞损伤模型,并进行细胞毒性测试。对DSS致损细胞模型给予三种GMs,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发现,三种GM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没有毒性;DSS能够成功构建IEC-6损伤模型,三种GMs能够提高DSS致损细胞的存活率。

胡铃莉[8](2019)在《新型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其初步释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透皮给药剂型被提出,具有无痛、微创及高效递送药物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微针可刺破人体皮肤,打破角质层障碍,形成可自我修复的微米级孔道。应用于透皮给药时,微针可显着增加药物的渗透性,特别适于一些传统贴剂难以实现的大分子药物的透皮递送。微针主要包括固体微针、涂层微针、中空微针、可溶性微针、降解性微针、水凝胶微针几大类。可溶性微针通常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或聚合物制备,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在皮肤内自行溶解或降解,相比于涂层微针载药量更大且剂量更容易精确控制,相比于金属或不可降解材料的微针安全性更高,故其领域研究逐年升温。目前制备可溶性微针的材料多集中于透明质酸(HA)、羧甲基纤维(CMC),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葡聚糖,软骨素硫酸盐及一些复合物等,对于采用新型天然材料制备微针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些材料均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塑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白及多糖(BSP)作为天然的葡甘聚糖材料,在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还具备抗炎、抗菌、创伤修复等药理活性,已广泛用于各类制剂的加工制造与临床治疗。因此将BSP“药辅合一”的特性用于微针制备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目的本研究尝试采用天然葡甘聚糖材料即白及多糖制备新型可溶性微针。研究该材料成型性、成型条件;筛选优化微针制备方式、工艺参数与模具尺寸;考察成型后微针的基本性能、使用该类新型可溶性微针作为透皮给药载体的可行性与透皮释药情况。方法1.采用激光打孔方式制备不同边缘类型及尺寸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模具;筛选白及多糖制备可溶性微针的最佳用量、浓度及制备方法,优化制备工艺。2.对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BMNs)进行红外分析(FTIR)与热重分析(TGA-DSC),分析其固体特征变化;考察本品微针的基本性能,包括机械性能、皮肤刺入性、自身溶解性、皮肤刺激性以及细胞毒性。3.选择罗丹明B(RB)作为载药模型,考察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的载药性能,研究载药量与其基本性能的相互影响;初步探索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包载RB的体内释药;研究对比包载RB贴片与微针的体外药物透皮渗透情况。结果1.激光打孔制备的PDMS模具经显微检查微孔均无残缺、韧性强、可多次重复利用,2 mm边缘尺寸的PDMS模具为较优选择;白及多糖优选离心旋涂方式制备可溶性微针,最佳浓度范围为15%-25%(w/v),离心时间为30-60 min。2.成功制备的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平均高度和基部宽度分别为781.9±13.1μm和318.2±12.5μm(n=10)。具有优异的可模塑性且易于脱模。质构分析表明BMNs机械性能为25.44±2.78 N(n=4),组织学检查证实BMNs具有足够强的机械性能,能刺入皮肤,刺入深度约为170-215μm。微针轴插入大鼠皮肤后,于1 h内几乎完全溶解。安全性研究显示,去除BMNs后皮肤表面出现轻微刺激,于24 h内即恢复正常。微针基质对L-929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无毒性影响。3.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研究发现,将罗丹明B(RB)(模型药物)装载在BMNs中,随着BMNs刺入皮肤,BSP逐渐溶解释放,从插入位点向周围逐渐扩散,荧光渗透深度达到180μm。此外,通过体外Franz扩散池实验,研究发现载药浓度为10 wt.%和5 wt.%的BMNs可提供持续的药物释放,4天累积渗透分别达到731.19±75.52μg和389.95±51.48μg。在相同时间内,包载RB贴剂的RB递送量仅约为BMNs的10%和5.82%。结论1.采用PDMS材料制备的微针模具安全、耐用且价格低廉;新型可溶性白及多糖微针易制备且成型稳定;温和的制造方式使此类新型微针载药种类的选择具有多样性。2.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具备微针基本性能,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刺入皮肤溶解后无尖锐废物残留,可相对安全的应用于透皮给药研究。3.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包载药物后,可持续缓慢的释放药物,增强了药物渗透性,为透皮给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总之,BSP作为一种“药辅合一”的天然材料,相对于合成类微针材料,其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等更具保障。BSP被普遍证明的抗炎、抗菌等作用有助于减少微针应用后的皮肤感染隐患。其作为微针基质材料使用的同时,药理活性的协同应用对于后续载药研究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孟一[9](2014)在《苹果魔芋降压降糖缓释微胶囊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魔芋,一种多年生的草本球茎植物,富含大量膳食纤维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aucomannan,KGM),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癌、调节胃肠道和调节免疫力等功效。KGM具有很强的吸水溶胀性,不含热量,不易被消化吸收,从而延长了在肠胃内的滞留时间,降低食物的消化速度,使人产生饱腹感。同时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耐量,成为糖尿病人的首选保健品。魔芋葡甘聚糖与其它高分子凝胶复配,产生协同作用,改善了单一凝胶特性,可应用于胶囊壁材中,使其在肠胃中具有较高的溶胀度和缓释效果。苹果,味道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我国最主要的果品。其所含有的苹果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突变、防龋齿、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目前,茶多酚的应用最为广泛,而苹果多酚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要高于茶多酚,但其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纯化魔芋葡甘聚糖和苹果多酚。用不同浓度乙醇洗涤魔芋粉,提高其葡甘聚糖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苹果多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利用AB-8大孔树脂纯化苹果多酚,绘制树脂动态吸附曲线,收集高浓度多酚洗脱液体积,得到纯化的苹果多酚试液。纯化后的苹果多酚进行HPLC分析,与11种混标对比,进行定性试验,确定苹果渣中所包含的单体酚的种类。利用分光光度法对单体酚和不同浓度的多酚试液进行体外降压试验,研究其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抑制率,即体外降压效果。利用葡甘聚糖的溶胀性,使缓释微胶囊进入胃肠道后缓慢溶胀,同时阻止多酚快速溶出,制备出相对于一般的海藻酸钠/壳聚糖体系具有更好缓释效果的微胶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微胶囊配方进行优化。研究葡甘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比、CaCl2浓度、壳聚糖浓度、多酚与总溶胶(葡甘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比对在模拟肠液中溶胀度和模拟胃液中多酚释放率的影响,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优配方。并对微胶囊缓释效果、溶胀度及稳定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经过纯化,得到葡甘聚糖平均含量为69.80%的魔芋精粉。2、对苹果多酚提取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60%、料液比为1:10,超声波功率:350w,超声时间:40min。得到苹果多酚的提取率为3.721mg/g。用60%的乙醇洗脱吸附饱和的AB-8大孔树脂,收集液体积为30~60ml时,苹果多酚含量最高。3、通过HPLC分析,确定苹果渣中多酚含有表儿茶素、槲皮苷、槲皮素、咖啡酸,对这些单体酚进行体外降压试验,确定其对ACE酶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表儿茶素>槲皮苷>槲皮素>咖啡酸。多酚试液进行体外降压试验,随着多酚提取液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率逐渐增大,提取液多酚浓度在200μg/ml~350μg/ml时,基本保持不变。4、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葡甘聚糖基缓释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葡甘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比:1:4.5,多酚与总溶胶的比为:1:9,CaCl2的浓度为:1.5%,壳聚糖浓度为0.5%5、通过对微胶囊缓释效果的评价,得到葡甘聚糖/壳聚糖/海藻酸钠体系制得的微胶囊其缓释效果优于未加入葡甘聚糖的壳聚糖/海藻酸钠体系制得的微胶囊。且其在空气、温度、光照条件下稳定性很好,优于多酚提取物。

常永娜[10](2011)在《有氧运动和葡甘聚糖对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中抵抗素及AMPK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和KGM对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中抵抗素及AMPK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6周龄SD雄性大鼠50只,体重180-220克。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n=10)、高脂高糖饮食组(HF组,n=10)、高脂高糖饮食+KGM组(HF+KGM组,HK,n=10)、高脂高糖饮食+运动组(HF+E组,HE,n=10)、高脂高糖饮食+运动+KGM组(HF+E+KGM组,HEK,n=10)。对照组喂饲普通标准饲料,其余4组喂饲高脂高糖饲料。与此同时,HF组不进行运动锻炼,HK组补充KGM, HE组进行有氧运动锻炼,而HEK组在补充KGM的同时,再进行有氧运动锻炼;运动锻炼采用60min的无负重游泳运动,每周6次;KGM的补充剂量为50mg/kgBW。11W后,在末次训练后第二天早晨空腹取材,检测各组大鼠TG.FPG.FINS含量以及肝脏抵抗素、AMPK、G-6-Pase和PEPCK的含量。结果:①高脂膳食喂养大鼠11W后,与C组相比,HF组大鼠肝脏G-6-Pase和PEPCK含量显着升高,与此同时,空腹葡萄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含量以及HOMA-IR显着升高(P<0.01)。②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有氧运动可以降低高脂高糖膳食大鼠肝脏中PEPCK(P<0.05)和G-6-Pase(P<0.01)含量,且显着降低TG含量(P<0.01)、FPG水平(P<0.05)和FINS(P<0.01)以及HOMA-IR (P<0.01).补充KGM可以显着地降低高脂膳食大鼠肝脏PEPCK (P<0.01)和G-6-Pase(P<0.01)的含量,并能显着地降低FPG (P<0.05)、FINS (P<0.01)以及HOMA-IR(P<0.01)的含量,但对TG无显着性影响;有氧运动联合补充KGM对降低高脂高糖膳食大鼠肝脏PEPCK (P<0.01)和G-6-Pase (P<0.05)具有显着性的交互作用;虽然有氧运动联合补充KGM可以使FPG和水平进一步降低,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TG(P<0.01)、FINS (P<0.01)和HOMA-IR (P<0.05)有显着性的交互作用,可使TG、FINS和HOMA-IR进一步降低。③高脂膳食喂养大鼠11W后,与C组大鼠相比,HF组大鼠肝脏AMPK含量和抵抗素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有氧运动能显着地降低高脂高糖膳食大鼠肝脏Resistin含量(P<0.05)和AMPK含量(P<0.05);而补充KGM虽使高脂高糖膳食大鼠肝脏Resistin含量降低,但无明显的差异性;但能使高脂膳食大鼠肝脏AMPK含量降低(P<0.01),且有极显着性;而有氧运动联合补充KGM对降低高脂膳食大鼠的Resistin水平(P<0.05)和AMPK含量(P<0.01)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结论:(1)11周的高脂饮食可使大鼠肝脏G-6-Pase、PEPCK和HOMA-IR均显着升高,从而说明11周的高脂饮食可以诱导大鼠肝脏IR的形成。(2)运动训练或补充KGM可以显着地预防高脂饮食大鼠肝脏IR的形成,导致高脂饮食大鼠肝脏G-6-Pase、PEPCK含量和HOMA-IR降低。而且,有氧运动联合补充KGM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高脂饮食大鼠肝脏IR的形成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升高、肝脏抵抗素含量的升高可能与高脂饮食大鼠肝脏IR的形成有关,而运动训练或补充KGM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肝脏抵抗素的水平来预防月十脏IR的形成。

二、葡甘聚糖对大鼠口服荧光素钠吸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甘聚糖对大鼠口服荧光素钠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词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典方剂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 中医理论对T2DM的认识
        2. 玉女煎出处及后世评价
        2.1 玉女煎的出处
        2.2 玉女煎的主治病症及组方特点
        2.3 后世医家评价及应用
        3. 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应用
        3.1 单方治疗,灵活加减,药专力宏
        3.2 合方治疗,针对性强,治疗广泛
        4. 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4.1 方剂研究
        4.1.1 抑制胰岛细胞自噬
        4.1.2 改善胃肠紊乱,提高胃动力
        4.2 单药研究
        4.2.1 知母
        4.2.2 熟地
        4.2.3 麦冬
        4.2.4 牛膝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魔芋膳食纤维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 有效成分
        2. 临床研究
        3. 机制研究
        3.1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
        3.2 抑制炎症反应
        3.3 抗氧化应激反应
        3.4 改善肠道益生元活性
        3.5 抑制肠道吸收
        3.6 抑制糖异生
        3.7 提高免疫功能
        4. 不良反应与有效剂量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动力及体重控制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1.2.2 实验药物备置
        1.2.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观测指标
        2.1.1 记录大鼠生理指标
        2.2.2 放射性核素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检测胃排空残留率和排空率
        2.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胃Ghrelin、Gastrin含量测定
        2.2.4 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Ghrelin、Gastrin含量测定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各组大鼠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4.2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各组大鼠核素胃排空及半排时间的影响
        4.2.1 胃半排时间与核素胃排空率
        4.2.2 胃排空——时间曲线图
        4.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Ghrelin及Gastrin表达比较
        5. 讨论
    实验二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大鼠血糖及胰岛β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1.2.2 实验仪器
        1.2.3 实验药物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大鼠分组及给药
        2.3 样本制备
        2.4. 观测指标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4.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
        4.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胰腺形态的影响(HE染色法)
        4.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胰岛素β细胞表达与形态的影响
        4.5 磨芋膳食纤维视频和玉女煎对各组小鼠胰岛素分泌及H0MA—IR、H0MA—ISI指数的影响
        5. 讨论
        5.1 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STZ注射T2DM模型的构建
        5.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大鼠模型一般状况,糖代谢的影响
        5.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T2DM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
        5.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T2DM大鼠β细胞和胰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实验三 玉女煎及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放射性核素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检测胃排空残留率和排空率
        2.2 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
        2.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CajaL间质细胞表达
        2.4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胃Ghrelin含量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胃GHSR mRNA的表达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4.1.1 胃半排时间与核素胃排空率
        4.1.2 胃排空——时间曲线图
        4.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
        4.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细胞的影响
        4.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激素的影响
        4.5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激素的影响
        5. 讨论
        5.1 糖尿病与胃排空功能的相互影响
        5.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5.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病理改变的影响
        5.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5.5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和GHRS mRNA的影响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个人简历
附录2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件

(2)基于PAMPA模型的传统中药(二至丸)口服制剂(水蜜丸)体外渗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化学计量学二至丸质量评价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色谱条件
    3.样品配制
    4.方法学考察
    5.多批次二至丸数据处理
    6.多批次二至丸化学计量学分析
    7.小结
    8.讨论
第二章 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PAMPA)建立、优化和验证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PAMPA渗透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3.PAMPA渗透性评价方法的优化
    4.PAMPA渗透性评价方法的验证
    5.小结
    6.讨论
第三章 基于PAMPA模型二至丸可透过性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单体成分透过筛选及渗透系数的测定
    3.市售二至丸制剂中可透过成分筛选及渗透性比较
    4.小结
    5.讨论
第四章 基于PAMPA模型二至丸渗透性影响因素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辅料(蜂蜜)对制剂的影响
    3.墨旱莲配伍对制剂的影响
    4.墨旱莲提取工艺对成分渗透性影响机制探索
    5.小结
    6.讨论
第五章 基于PAMPA模型二至丸(水蜜丸)BCS分类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二至丸中3种成分平衡溶解度测定
    3.基于平衡溶解度二至丸中3种成分剂量数D0的计算
    4.基于PAMPA模型和平衡溶解度二至丸水蜜丸的BCS分类研究
    5.小结
    6.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制剂中非靶成分对其药效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糖尿病研究概况
        1.1.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
        1.1.2 糖尿病并发症
        1.1.3 糖尿病的基本治疗
    1.2 多糖研究概况
        1.2.1 多糖构效关系研究概况
        1.2.2 多糖与糖尿病研究概况
        1.2.3 葡甘聚糖研究概况
    1.3 组学技术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3.1 蛋白质组学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3.2 代谢组学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3.3 基因组学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3 本论文的创新性
        1.4.4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第2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功效及比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生长情况的影响
        2.3.2 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2.3.3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
        2.3.4 葡甘聚糖的降血糖作用
        2.3.5 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病理病变的影响
        2.3.6 葡甘聚糖的降血脂作用
        2.3.7 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病理病变的影响
        2.3.8 葡甘聚糖结构与血糖、血脂功能指标相关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对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代谢组学分析
        3.3.2 脂质组学分析
        3.3.3 葡甘聚糖对大鼠血清代谢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肝脏保护作用及其比较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4.3.2 肝脏ABTS和SOD测定结果
        4.3.3 肝脏病理切片分析
        4.3.4 代谢组学分析
        4.3.5 葡甘聚糖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
        4.3.6 蛋白质组学分析
        4.3.7 代谢组与蛋白组关联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对结肠菌群的调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微生物组成分析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Beta多样性分析
        5.3.4 菌群代谢功能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的机制探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魔芋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生长情况的影响
        6.3.2 魔芋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6.3.3 魔芋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6.3.4 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糖作用
        6.3.5 魔芋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病理病变的影响
        6.3.6 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脂作用
        6.3.7 魔芋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病理病变的影响
        6.3.8 肝脏油红O染色结果
        6.3.9 结肠H&E染色结果
        6.3.10 魔芋葡甘聚糖的抗氧化作用
        6.3.11 代谢组学分析
        6.3.12 肠道菌群分析
        6.3.13 短链脂肪酸分析
        6.3.14 关联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试剂耗材
附录Ⅱ 仪器设备
附表1 血清显着变化的脂质信息
附表2 肝脏差异蛋白信息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火锅及火锅底料
    1.2 火锅及火锅底料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研究进展
        1.2.1 反式脂肪酸
        1.2.2 极性组分
        1.2.3 亚硝酸盐及硝酸盐
        1.2.4 酸价、过氧化值
        1.2.5 金属
        1.2.6 丙二醛
        1.2.7 苯并(a)芘
        1.2.8 非食用色素
    1.3 火锅底料和食用火锅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及研究进展
        1.3.1 高脂膳食及脂代谢相关基因
        1.3.2 高脂膳食与肠道菌群
        1.3.3 脂肪酸与肠道微生物
        1.3.4 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
        1.3.5 花椒素、辣椒素对肠道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火锅底料和复配粉理化组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火锅底料、复配粉理化成分测定结果
        2.3.2 火锅底料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结果
        2.3.3 火锅底料辣椒素测定结果
        2.3.4 火锅底料麻味物质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火锅底料的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火锅底料中各危害因子的含量
        3.3.2 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膳食暴露评估
        3.3.3 暴露评估风险指数
        3.3.4 致癌风险
        3.3.5 暴露风险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拟食用火锅前后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2 煮制时间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3 反复煮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4 煮制菜品荤菜(猪肉)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5 蒸煮菜品蔬菜(莴笋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5.3.2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3.3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脂、肝脂水平的影响
        5.3.4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5.3.5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清、肝脏AST、ALT、AKP水平的影响
        5.3.6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
        5.3.7 盲肠组织病理切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分组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6.3.2 不同分组盲肠内容物微生物Alpha和 Beta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6.3.3 核心微生物组成及相对丰度
        6.3.4 功能基因预测
        6.3.5 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SCFA的测定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mRNA表达
        7.3.2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5)乙酰化魔芋葡甘聚糖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医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组织修复与生物材料
    1.2 巨噬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1.3 天然多糖
    1.4 魔芋葡甘露聚糖
        1.4.1 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分子结构
        1.4.2 KGM的理化性质
        1.4.3 乙酰化甘露聚糖(Acemannan)的结构和功能
        1.4.4 KGM的化学改性
        1.4.4.1 脱乙酰改性
        1.4.4.2 乙酰化改性
        1.4.4.3 羧甲基化改性
        1.4.4.4 氧化改性
        1.4.5 KGM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
    1.5 皮肤再生修复
        1.5.1 皮肤伤口修复过程
        1.5.2 功能化皮肤敷料研究现状
    1.6 口服结肠定位释放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1.6.1 p H敏感型给药系统
        1.6.2 时间依赖型给药系统
        1.6.3 压力控制型给药系统
        1.6.4 酶触发型给药系统
        1.6.5 多糖在口服结肠定位释药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性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本论文的创新性
第二章 魔芋葡甘露聚糖乙酰化改性及其细胞相容性评价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KGM乙酰化
        2.3.2 红外光谱表征(FTIR)
        2.3.3 热重分析(TG)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分析分析(XRD)
        2.3.5 AceKGM膜亲疏水性表征
        2.3.6 AceKGM膜形貌的AFM表征
        2.3.7 AceKGM膜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2.3.7.1 细胞周长和面积统计
        2.3.7.2 AceKGM膜的蛋白吸附能力
        2.3.7.3 成纤维细胞在不同KGM膜上的粘附和增殖
        2.3.7.4 AceKGM膜细胞粘附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测定
        2.3.7.5 单个成纤维细胞与不同KGM膜粘附力测量
        2.3.7.6 不同KGM膜上细胞形貌
        2.3.7.7 一氧化氮活性检测
        2.3.8 皮下植入试验
        2.3.9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和讨论
        2.4.1 KGM乙酰化
        2.4.2 AceKGM的红外图谱
        2.4.3 AceKGM的热分析
        2.4.3.1 热重分析
        2.4.3.2 DSC分析
        2.4.4 AceKGM膜形貌的AFM表征
        2.4.5 AceKGM亲疏水性表征
        2.4.6 细胞周长和面积统计
        2.4.7 AceKGM膜的蛋白吸附能力
        2.4.8 成纤维细胞在AceKGM膜上的粘附和增殖
        2.4.9 单个成纤维细胞在AceKGM膜上粘附力
        2.4.10 AFM观察不同KGM膜上细胞形貌
        2.4.11 一氧化氮含量测定
        2.4.12 皮下植入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酰化魔芋葡甘聚糖纳米粒子制备及作为口服结肠定位缓释药物载体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负载姜黄素AceKGM纳米粒子的制备
        3.3.2 负载姜黄素AceKGM纳米粒子的表征
        3.3.2.1 姜黄素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3.3.2.2 姜黄素标准方程建立
        3.3.2.3 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粒度分布表征
        3.3.2.4 纳米粒子的AFM和 SEM表征
        3.3.2.5 纳米粒子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3.3.3 负载姜黄素的AceKGM纳米粒子制备条件优化
        3.3.4 负载姜黄素纳米粒子IR和XRD表征
        3.3.5 负载姜黄素的AceKGM纳米粒子体外释放
        3.3.6 姜黄素活性检测
        3.3.7 载药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8 载药纳米粒子的细胞粘附
        3.3.9 小鼠结肠炎治疗效果评价
        3.3.9.1 小鼠结肠炎模型建立和给药
        3.3.9.2 小鼠结肠组织样本采集
        3.3.10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负载姜黄素AceKGM纳米粒子制备
        3.4.2 纳米粒子制备实验参数优化
        3.4.2.1 AceKGM-3.0 浓度对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
        3.4.2.2 姜黄素浓度对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
        3.4.2.3 乳化剂浓度对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
        3.4.2.4 水相油相体积比对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
        3.4.3 纳米粒子粒径表征
        3.4.4 纳米粒子IR和XRD表征
        3.4.5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
        3.4.6 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3.4.7 纳米粒子中姜黄素活性
        3.4.8 纳米粒子的细胞粘附
        3.4.9 纳米粒子的小鼠结肠炎治疗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酰化魔芋葡甘聚糖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及作为皮肤创面修复敷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ceKGM纳米纤维膜制备
        4.3.2 AceKGM纳米纤维膜表征
        4.3.2.1 SEM表征
        4.3.2.2 力学性能测定
        4.3.3 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AceKGM膜上的形貌
        4.3.4 AceKGM膜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4.3.4.1 不同表型巨噬细胞的活化
        4.3.4.2 纤维膜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粘附和增殖的影响
        4.3.4.3 巨噬细胞与AceKGM膜间粘附力测量
        4.3.5 Elisa检测
        4.3.6 小鼠全皮层损伤修复实验
        4.3.7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ceKGM静电纺丝纤维形貌
        4.4.2 AceKGM静电纺丝纤维力学性能
        4.4.3 AceKGM纤维膜上的细胞粘附和增殖
        4.4.4 AceKGM纤维膜上细胞形貌
        4.4.5 AceKGM纤维膜对细胞粘附力
        4.4.6 细胞因子分泌的Elisa检测
        4.4.7 小鼠全皮层损伤愈合情况大体观察
        4.4.8 H&E染色分析
        4.4.9 Masson’s trichrome和天狼猩红染色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课题
致谢

(6)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的减肥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肥胖概述
        1.1.1 肥胖的危害
        1.1.2 肥胖产生的原因
        1.1.3 减肥可能的机理
    1.2 肥胖与肠道菌群
        1.2.1 肠道菌群概述
        1.2.2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
    1.3 肥胖与氧化应激
        1.3.1 氧化应激概述
        1.3.2 肥胖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
    1.4 常规的减肥方法及缺点
    1.5 柑桔精油
        1.5.1 柑桔精油概述
        1.5.2 柑桔精油减肥降脂研究现状
    1.6 β-环糊精微胶囊概述
        1.6.1 微胶囊技术研究进展
        1.6.2 β-环糊精微胶囊研究进展
    1.7 结语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预期达到的目的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甜橙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和特性表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甜橙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3.3.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3.3.3 甜橙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
        3.3.4 粒径的测定和微观形态的观察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6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3.3.7 GC-MS分析
        3.3.8体外释放实验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甜橙精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3.5.2单因素实验
        3.5.3响应面优化实验
        3.5.4 甜橙精油微胶囊的粒径和微观形态
        3.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5.6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3.5.7 GC-MS分析
        3.5.8 甜橙精油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性能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的饲养
        4.3.2 肥胖大鼠模型的诱导和饮食干预
        4.3.3 动物样品组织的采集
        4.3.4 生化指标的测定
        4.3.5 动物样品组织学分析
        4.3.6 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分析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体重的影响
        4.5.2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食量和能量摄入量的影响
        4.5.3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脂肪率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4.5.4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5.5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4.5.6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4.5.7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白色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4.5.8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血清胰岛素、瘦素和神经肽Y含量的影响
        4.5.9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脂肪分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10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11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产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不同表型SD大鼠肠道菌群的物种分布规律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的饲养
        5.3.2 肥胖大鼠模型的诱导和饮食干预
        5.3.3 动物样品组织的采集
        5.3.4 大鼠血清中血脂的测定
        5.3.5 大鼠血清内毒素的测定
        5.3.6 大鼠肠道菌群16SrDNA序列的测定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表型的SD大鼠体重增量和食量的变化
        5.5.2 不同表型的SD大鼠的脂肪率和肝脏系数
        5.5.3 不同表型的SD大鼠的血脂水平
        5.5.4 不同表型的SD大鼠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分析
        5.5.5 不同表型的SD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甜橙精油微胶囊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型SD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动物的饲养
        6.3.2 肥胖大鼠模型的诱导和饮食干预
        6.3.3 动物样品组织的采集
        6.3.4 大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6.3.5 大鼠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6.3.6 大鼠组织中羰基化蛋白质(PC)含量的测定
        6.3.7 大鼠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6.3.8 大鼠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6.3.9 大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6.3.10 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分析
    6.4 数据处理
    6.5 结果与分析
        6.5.1 大鼠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
        6.5.2 大鼠组织中羰基化蛋白质(PC)的含量
        6.5.3 大鼠组织中谷胱甘肽(GSH)的含量
        6.5.4 大鼠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
        6.5.5 大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
        6.5.6 大鼠肝脏和脂肪组织中Nrf2 基因的表达
        6.5.7 大鼠脂肪率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三种不同来源葡甘露聚糖对炎症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发展
        1.1.1 肠道黏膜免疫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1.1.2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1.1.3 短链脂肪酸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1.2 多糖与肠道健康
        1.2.1 多糖对肠道免疫的调节作用
        1.2.2 多糖对炎症性肠病的炎症调节作用
        1.2.3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1.3 葡甘露聚糖的研究进展
        1.3.1 葡甘露聚糖的来源和结构
        1.3.2 葡甘露聚糖的生物活性
        1.3.3 葡甘露聚糖对肠炎的作用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炎症小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实验设计
        2.3.2 主要试剂配方
        2.3.3 宏观评价
        2.3.4 结肠长度的测定
        2.3.5 小鼠组织切片的制备
        2.3.6 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结构
        2.3.7 AB-PAS染色检测杯状细胞数量和黏蛋白面积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小鼠体重变化
        2.4.2 饲养效率
        2.4.3 疾病活动指数(DAI)
        2.4.4 结肠长度
        2.4.5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结肠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2.4.6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结肠杯状细胞数量和黏蛋白面积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炎症小鼠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
        3.3.2 ELISA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的含量
        3.3.3 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IgA分泌细胞
        3.3.4 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TLRs mRNA的表达水平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肠炎小鼠胸腺指数的影响
        3.4.2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结肠组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4.3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结肠组织IgA分泌细胞的影响
        3.4.4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结肠组织细胞TLR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炎症小鼠肠道菌群和SCFAs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主要溶液配制
        4.3.2 肠道菌群测定
        4.3.3 16S高通量测序
        4.3.4 肠道SCFAs含量测定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2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肠炎小鼠SCFAs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致损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IEC-6 细胞的培养
        5.3.2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IEC-6 细胞增殖的影响
        5.3.3 IEC-6 细胞致损模型的建立
        5.3.4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致损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细胞形态的观察
        5.4.2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IEC-6 细胞增殖的影响
        5.4.3 IEC-6 细胞致损模型的建立
        5.4.4 三种葡甘露聚糖对致损细胞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新型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其初步释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设计路线图
第一章 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材料
    2.实验方法
        2.1 PDMS模具制备
        2.2 白及多糖的提取
        2.3 制备工艺筛选
    3.实验结果
        3.1 PDMS模具制备
        3.2 制备工艺筛选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的材料性质及基础性能考察
    1.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材料
    2.实验方法
        2.1 BMNs的视觉评价
        2.2 红外分析(FTIR)及TG-DSC热分析
        2.3 机械性能考察
        2.4 皮肤刺入性考察
        2.5 溶解性考察
        2.6 皮肤刺激性考察
        2.7 细胞毒性研究
    3.实验结果
        3.1 FTIR分析结果
        3.2 TGA-DSC分析结果
        3.3 机械性能考察研究结果
        3.4 皮肤刺入性研究结果
        3.5 溶解性能考察结果
        3.6 皮肤刺激性研究结果
        3.7 细胞毒性研究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BMNs的载药性能初步考察
    1.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材料
    2.实验方法
        2.1 BMNs载药量考察
        2.2 包载RB的 BMNs制备及包载RB的贴片制备
        2.3 BMNs体外载药性能考察
        2.4 共聚焦成像研究(CLSM)
    3.实验结果
        3.1 BMNs载药量研究结果
        3.2 RB体外实验研究结果
        3.3 CLSM研究结果
    4.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苹果魔芋降压降糖缓释微胶囊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功能因子及苹果、魔芋中的功能成分
        1.1.1 功能因子
        1.1.2 苹果及苹果多酚
        1.1.3 魔芋及魔芋葡甘聚糖
    1.2 魔芋特性及生理功能
        1.2.1 魔芋葡甘聚糖的特性
        1.2.2 魔芋葡甘聚糖的生理功能
    1.3 魔芋葡甘聚糖的提取纯化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1 魔芋葡甘聚糖的提取纯化
        1.3.2 魔芋葡甘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 苹果多酚的特性及生理功能
        1.4.1 苹果多酚的性质
        1.4.2 苹果多酚的生理功能
    1.5 苹果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5.1 苹果多酚的提取
        1.5.2 苹果多酚的纯化
        1.5.3 苹果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6 缓释微胶囊的制备
    1.7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7.1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7.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魔芋葡甘聚糖和苹果多酚的提取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魔芋粉中葡甘聚糖含量的测定
        2.2.2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苹果多酚
        2.2.3 AB-8大孔树脂纯化苹果多酚
    2.3 小结
第三章 HPLC法测定苹果多酚及体外降压试验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PLC法测定苹果渣中的多酚
        3.2.2 单体酚体外降压试验
        3.2.3 苹果多酚提取液体外降压试验
    3.3 小结
第四章 葡甘聚糖基苹果多酚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试验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2.3 缓释微胶囊缓释效果的评价
        4.2.4 缓释微胶囊溶胀度的评价
        4.2.5 缓释微胶囊稳定性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绪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有氧运动和葡甘聚糖对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中抵抗素及AMPK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1 肝脏在糖、脂肪代谢中的作用
    2 肝脏IR
    3 抵抗素-AMPK与肝脏IR
        3.1 AMPK与肝脏IR
        3.1.1 AMPK的生理功能
        3.1.1.1 AMPK在运动骨骼肌中的生理作用
        3.1.1.2 AMPK在缺氧时的调节作用
        3.1.2 AMPK改善与IR的可能机制
        3.1.2.1 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转位而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反应
        3.1.2.2 促进脂肪酸氧化而抑制甘油三酯合成
        3.1.2.3 介导二甲双胍对IR的改善
        3.1.2.4 抑制糖异生、促进糖原合成
    4 抵抗素与肝脏IR
        4.1 抵抗素的生理功能
        4.1.1 抗胰岛素的作用
        4.1.2 减弱胰岛素刺激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
        4.1.3 抑制脂肪组织分化
        4.1.4 抵抗素可促进内皮细胞活化
        4.1.5 参与炎症反应
        4.2 抵抗素的调节因素
        4.2.1 饮食调控
        4.2.2 激素调控
        4.2.3 药物调控
        4.2.4 年龄、性别、性腺、甲状腺激素
        4.2.5 其它激素
        4.3 抵抗素与肝脏IR
    5 有氧运动对肝脏IR中抵抗素-AMPK的影响
        5.1 有氧运动对肝脏IR的影响
        5.2 有氧运动对抵抗素的影响
        5.3 有氧运动对AMPK的影响
    6 葡甘聚糖对肝脏IR的影响
        6.1 葡甘聚糖的生物学特性及优点
        6.2 KGM与肝脏IR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1.2 高脂高糖饲料配方
        1.3 运动训练方案
        1.4 总的实验方案
        1.5 实验取材
        1.6 指标的测定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大鼠的一般表现和体重的变化
        2.1.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2.1.2 不同时期大鼠体重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肝脏PEPCK、G-6-Pase含量的变化
        2.2.1 各组大鼠肝脏PEPCK含量的变化
        2.2.2 各组大鼠肝脏G-6-Pase含量的变化
        2.3 各组大鼠FPG、FINS、TG和HOMA的变化
        2.3.1 各组大鼠FPG水平的变化
        2.3.2 各组大鼠FINS含量的变化
        2.3.3 各组大鼠血清TG含量的变化
        2.3.4 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
        2.4 各组大鼠肝脏AMPK和抵抗素含量的变化
        2.4.1 各组大鼠肝脏AMPK含量的变化
        2.4.2 各组大鼠肝脏抵抗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3.1 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肝脏IR模型的形成及其评价
        3.2 有氧运动和KGM对高脂高糖膳食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干预作用及其交互作
        3.3 抵抗素-AMPK在高脂膳食大鼠诱导肝脏IR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有氧运动和KGM的干预作用
        3.3.1 抵抗素-AMPK在高脂膳食大鼠诱导肝脏IR形成中的作用
        3.3.2 抵抗素和AMPK在运动和KGM干预肝脏IR形成中的作用
        3.4 KGM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IR形成中抵抗素-AMPK的影响
        3.5 有氧运动联合KGM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IR形成中抵抗素-AMPK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致谢
第四部分: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葡甘聚糖对大鼠口服荧光素钠吸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D]. 董广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基于PAMPA模型的传统中药(二至丸)口服制剂(水蜜丸)体外渗透性研究[D]. 邢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探究[D]. 陈海红. 南昌大学, 2020(01)
  • [4]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D]. 郑连姬. 西南大学, 2020(01)
  • [5]乙酰化魔芋葡甘聚糖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医学应用研究[D]. 王闯. 暨南大学, 2019(01)
  • [6]甜橙精油微胶囊对肥胖型SD大鼠的减肥作用研究[D]. 李大虎. 西南大学, 2019(01)
  • [7]三种不同来源葡甘露聚糖对炎症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D]. 张柳婧. 南昌大学, 2019(02)
  • [8]新型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其初步释药性能研究[D]. 胡铃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苹果魔芋降压降糖缓释微胶囊的研制[D]. 孟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10]有氧运动和葡甘聚糖对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中抵抗素及AMPK的影响[D]. 常永娜. 扬州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葡甘露聚糖对大鼠口服荧光素钠吸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