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与水热通量模拟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与水热通量模拟

一、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静[1](2021)在《非均匀下垫面农田蒸散发估算》文中研究说明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区域水量平衡和地表能量平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农田生态系统中蒸散的传统观测方法局限于单点观测尺度与均匀地形的应用要求,因而复杂非均匀下垫面难以获得更大尺度的蒸散发。联合大孔径闪烁仪与微波闪烁仪的双波长闪烁仪系统(Optical-Microwave Scintillometer,OMS)观测尺度为千米级别,对复杂非均匀下垫面的蒸散发估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结合使用基于微气象学方法、观测尺度为百米级别的涡度相关系统(Eddy Covariance,EC),对于非均匀下垫面上蒸散发估算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主要种植冬小麦的非均匀下垫面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EC系统与OMS系统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的湍流通量观测数据,分析非均匀下垫面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平衡的变化、水热通量动态变化、蒸散规律、环境因素的影响情况以及观测站空间代表性,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典型时间尺度、两种典型空间尺度的能量闭合情况:在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观测中,百米尺度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的能量闭合率(Energy Balance Ratio,EBR)为0.61,冬小麦生长前期和中后期的EBR分别为0.79和0.54。冬小麦生长前期和中期,千米尺度的EBR分别为1.25和1.06,整体呈现过闭合状态。能量闭合程度在不同生育期、白天或夜间存在明显差异:非生长旺季EBR高于生长旺季,夜间EBR变化幅度较大,白天EBR变化幅度较小。(2)确定了典型时空尺度水热通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百米尺度和千米尺度上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明显,其中潜热通量与净辐射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夜间潜热强度在零值处振荡,午间时刻附近达到峰值;半小时尺度上,百米尺度的潜热主要受气象因子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大气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千米尺度的潜热主要受气象因子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影响;日尺度上,百米尺度的潜热主要受气象因子净辐射、风速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千米尺度的潜热主要受气象因子饱和水汽压差、风速、净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3)明确了两种典型空间尺度的通量源区分布特征:由FFP模型(Flux Footprint Prediction)获得了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风向上的源区范围在大气非稳定状态下为5053~13140 m2,稳定状态下为13250~19350 m2;由FSAM模型(The Flux Source Area Model)获得了0°~90°、90°~180°、180°~270°和270°~360°方向上的源区面积,在大气非稳定状态下分别为3394.40、127012.86、6166.61 m2和7151.00 m2,大气稳定状态下分别为4968.08、5804.82、34607.51 m2和16280.19 m2;由KM模型(Kormann and Meixner Method)确定了不同土地类型的通量贡献比例,各生育阶段在土地划分范围内通量贡献率均值达到96.77%,田块通量贡献率占比平均值为94.07%。不同的通量足迹模型得到的结果随生育期发展的变化趋势相近,均表现出大气稳定状态下均大于非稳定状态的分布特征,但计算结果存在差异:FFP模型和KM模型一致性良好(R2=0.96),KM模型和FSAM模型一致性稍差(R2=0.60),FFP模型和FSAM模型一致性较差(R2=0.34),对于获得源区范围及通量贡献土地来源,FFP模型和KM模型的结合应用效果良好。(4)阐述了百米尺度和千米尺度冬小麦小时、日和生育期尺度的蒸散变化规律: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中,百米尺度上总蒸散量为436.13 mm,每日平均蒸散量为1.86 mm;2020年1月1日—2020年5月25日,百米尺度上总蒸散量为331.46 mm,千米尺度上总蒸散量为366.72 mm;不同天气条件下,百米尺度和千米尺度的蒸散量在小时尺度上峰值大小顺序均为:晴天>雨天>多云>阴天>雪天,在日尺度上的大小顺序为:晴天>雨天>阴天>多云>雪天;随着生育期阶段的推进,百米尺度和千米尺度蒸散量变化趋势均为先下降后上升,越冬期降至最低,灌浆期升至最高。

樊华烨[2](2021)在《三种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模拟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目前正在面临诸如全球变暖等重大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环境稳定性越来越差,各类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相互反馈的作用,一方面: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又会进一步促进气候变化;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非常重要。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紧密耦合,关联密切,而水分利用效率可表征陆地生态系统水碳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开展有关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阐述水碳耦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指陆地生态系统消耗单位质量的水分所固定的干物质的量,采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与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的比值计算WUE。本文选取3种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别是以千烟洲和鼎湖山地区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哈佛森林和长白山地区为代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当雄和海北地区为代表的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通过处理得到6个研究地区的气象数据,运用Biome-BGC模型模拟6个研究地区的GPP、ET然后计算WUE,再通过通量观测数据得到GPP、ET和WUE实测值进行验证,分析相同和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WUE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并研究不同陆地生态系统GPP、ET和WUE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通量观测的实测GPP、ET和WUE对Biome-BGC模型模拟的GPP、ET和WUE进行验证,发现GPP实测值和模拟值相关性较高,模拟效果较好;ET实测值和模拟值模拟效果差异较大,总体上模拟效果GPP比ET好;WUE实测值与模拟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中WUE实测值远大于模拟值,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参数的问题导致Biome-BGC模型模拟的结果偏低。(2)陆地生态系统WUE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三种陆地生态系统WUE大小为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在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鼎湖山年WUE远大于千烟洲,可达到1200g CO2kg H2O-1以上;在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中哈佛森林和长白山年WUE较为接近且变化趋势相似,基本处于255-315g CO2kg H2O-1之间;在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当雄和海北年WUE最小。三种陆地生态系统中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四个地区都属于弱变异,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两个地区都为中等变异且当雄年WUE呈现更为显着的波动性。(3)三种陆地生态系统WUE的年内变化,在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鼎湖山和千烟洲地区10-12月月WUE达到最大;在温带落叶阔叶生态系统中哈佛森林和长白山地区月WUE在7-8月达到最大;在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当雄和海北地区月WUE在9-10月达到最大。对比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峰度值,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峰度相对较小,说明月WUE随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当雄和海北的峰度分别为-1.54和0.31,这表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不同地区月WUE呈现较大差异。(4)三种陆地生态系统GPP、ET和WUE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平均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与三种陆地生态系统的GPP和ET有较强的相关性;降雨量和短波辐射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降雨量对当雄地区影响比较大,短波辐射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GPP和ET存在一定影响;气象因子对三种陆地生态系统的WUE都呈现较低的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是WUE与气象因子呈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区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揭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的影响,为发展相应研究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这三种陆地生态系统维护提供参考性依据,同时为评价和预测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

刘雨佳,韦志刚,陈辰,董文杰,朱献,陈广宇,刘雅静[3](2020)在《珠海凤凰山森林下垫面干季和湿季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与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的参数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塔站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干湿季森林下垫面能量通量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在不同稳定度下3个风向范围(315°~45°、45°~135°和135°~225°)的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随冠层表面风速的变化特征,并对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进行了参数化研究。结果表明:干季感热和潜热通量值相当,湿季潜热远大于感热。干季和湿季的夜晚都出现负感热现象,感热从大气向森林输送。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大,与该地气象状况密切相关,相对湿度的垂直梯度夜晚较大,白天较小。干季的气温垂直梯度比湿季的明显。风速在冬季变化平缓,夏季变化剧烈,低层风速随高度变化梯度明显,高层较紊乱。各高度风向差异不大。中性和近中性状态下,在风向为315°~45°、45°~135°和135°~225°时,动量交换系数Cdn分别为0.05、0.0055和0.022,感热交换系数Chn分别为0.0055、0.003和0.004。在稳定和不稳定状态下,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随冠层表面风速v明显发生变化,稳定条件下,Cd、Ch随v的增大而增大;不稳定条件下,Cd、Ch随v的增大而减小。分不同风向对森林冠层Cd、Ch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与v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参数化公式。

杨晓君[4](2020)在《科尔沁沙地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荒漠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分、热量和CO2的交换传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其碳循环和水循环的变化规律及控制机制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科尔沁沙地沙丘和草甸两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采用涡度相关以及生态-气象-土壤环境监测两大技术手段,探讨典型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作用,深入剖析生态系统水热传输规律和碳水循环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沙丘和草甸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日变化呈“U”型曲线,沙丘和草甸日吸收CO2通量最大峰值均出现在7月。沙丘和草甸CO2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生长季,沙丘NEE总量为-453.60 g·m-2·d-1,草甸NEE总量为-1307.42 g·m-2·d-1,均表现为碳汇,但草甸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较强。影响沙丘和草甸NEE的主要因素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温度(T)。(2)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生长季草甸生态系统以潜热通量交换为主,日通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323.22W·m-2),沙丘显热通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62.70 W·m-2。对比两种下垫面能量收支状况,发现沙丘的净辐射主要分配给显热通量,草甸则主要分配给潜热通量说明不同下垫面存在着能量分配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相关分析表明,生长季沙丘和草甸的潜热通量与净辐射、空气温度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显热通量与净辐射有显着相关关系,而沙丘的显热通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存在较显着相关关系,草甸则是潜热通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较为显着的相关性。2018年生长季沙丘(5-10月)总蒸散量为233.72 mm,草甸(6-10月)总蒸散量为424.79 mm。生长季净辐射对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蒸散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而在草甸的6-9月中下旬,蒸散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3)日间沙丘和草甸净生态系统碳通量和蒸散量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趋势的关系,夜间CO2通量和蒸散量均在较小的值波动。沙丘各个典型日的碳水通量拟合斜率大小为:6月20日>7月14 日>8月10日>9月8日,草甸各个典型日的碳水通量拟合斜率大小为:7月14日>6月20日>8月10日>9月8日,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各个典型日的碳水通量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斜率越大则说明水分利用效率越高。沙丘和草甸各月的碳水通量间也呈正相关线性关系。生长季沙丘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低于草甸地的,这与沙丘较干旱且植被稀疏的生境有密切关系,说明对于荒漠生态系统而言,提高区域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存在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许洁[5](2020)在《西北干旱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及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暖及全球性水资源短缺使得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及科研机构研究的焦点。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地表与人类活动联系最密切的生态系统,不仅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大气中的水碳循环过程。因此,定量把握农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的特点对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北干旱葡萄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和微型气象观测系统,获取了20172018年通量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基于处理后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能量通量和碳通量的变化特征、水碳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碳水耦合规律,除此之外,还通过CEVSA模型模拟结果与涡度观测值对比分析来验证CEVSA模型在葡萄田水碳通量模拟的适用性及准确性,并对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葡萄田水碳通量的变化进行了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2017年5~10月葡萄田能量分配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净辐射通量(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土壤热通量(G)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前三者均在14:00左右达到最大,而G的最大值出现的滞后一些。2017~2018年生长季内各能量通量的变化不尽相同。Rn与LE最大,变化趋势呈“单峰型”。H的变化与LE相反,当生长季内LE最大时,H为负值,这与净辐射通量在各分量之间的转化有关。(2)葡萄田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夜间无光合作用,固碳量低,葡萄田表现为弱的碳源,日出后温度升高,光照增强使得光合能力提高,葡萄田表现为强的碳汇。不同月份碳通量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特点,5~10月碳通量的日变化量不同,6月份中午的碳通量值最大,7、8月次之,10月最小。生长季内,碳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比较显着,在萌芽期葡萄田表现为弱的碳汇,在葡萄快速生长期表现为碳汇,且固碳量不断增大,至生育末期逐渐减小。(3)日尺度下蒸散发(ET)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与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不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ET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为温度。日尺度下,土壤温度与NEE的相关性最强,光合有效辐射次之,饱和水汽压差相关性最小。半小时尺度下,蒸散发(ET)和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较为一致,二者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着(P<0.01)线性正相关,与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呈环状分布,相关性比较小。蒸散发(ET)和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冠层尺度的水、碳通量之间呈现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冠层尺度上,水碳通量之间具有显着的耦合作用。(4)将CEVSA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EVSA模型对水碳通量的模拟达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基于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该模型预测了不同气象变量条件下葡萄田水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ET对净辐射变化不敏感,对相对湿度、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比较敏感。GPP与NEE对气象变量的敏感性基本一致,净辐射的变化对二者影响不大,GPP和NEE对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变化比较敏感,且GPP和NEE与相对湿度和降水均呈正相关变化。温度对GPP和NEE的影响与其他变量不同,当前温度下模拟的碳通量比温度±2?℃时模拟值都大,这表明当前温度可能更接近于葡萄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李旭华[6](2019)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植被生产力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与水分利用之间的平衡对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水资源保护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模型模拟以及遥感观测数据与空间分析等方法,在样地尺度和景观尺度上分别探究了森林植被的碳水平衡规律以及受林分状况和环境因子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针对两个问题:(1)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随林分发育具有怎样的律动平衡关系?(2)驱动景观尺度森林碳水平衡关系时空变异的影响因子有哪些?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12块不同林龄序列阔叶红松林的林分密度随林分发育从幼龄至中龄迅速下降,在生长后期,林分密度基本达到稳定。各林分的径级结构除幼龄阔叶红松林外,均呈明显的倒“J”型分布,反映了各样地具备良好的天然更新条件。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上随林分的发育先增加后下降,在四个龄组间以中龄林最高,成熟林最低。各林分的生物量随林龄增长总体呈增加趋势,从幼龄时期的184.27 t·hm-2增加到老龄阔叶红松林的472.14 t·hm-2,增加了约2.56倍。(2)在运用Biome-BGC模型对阔叶红松林进行碳、水通量模拟时,模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不确定性高于模拟蒸散(ET),阔叶树NPP和ET对生理生态参数的敏感性总体上小于红松。影响红松和阔叶树NPP的共同敏感参数有:叶片碳氮比、细根碳氮比、比叶面积(SLA)和冠层截留系数;而影响ET的高敏感参数有细根与叶片碳分配比,新茎与新叶碳分配比和SLA。此外,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中叶氮含量、叶片与细根周转率、所有叶面积与投影叶面积之比等也是对模拟结果有影响的重要参数,其敏感程度随物种和研究区不同而不同。(3)利用树木年轮指数对模型结果的验证表明,Biome-BG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阔叶红松林NPP的时间动态。模型模拟NPP与MODIS NPP的吻合性较高,而模拟ET值则较MODISET的结果有所低估,偏差较大些。基于模型模拟得到的不同林龄序列阔叶红松林的NPP和ET均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下降,在中龄林时达到最高。4种阔叶红松林发育动态情景模式下的碳水通量特征研究表明:在起始状态为人工栽植红松林的自然发育和发育过程中经人为采伐控制的两种模式下,成熟林时期的WUE最高。而在起始状态为天然次生白桦林的自然发育过程和经人为采伐动态控制的两种情景下,幼龄期的WUE为最佳。(4)景观尺度上,露水河林区森林植被NPP、ET和WUE在2000-2014年的年平均值分别为 453.8 g C·m-2·a-1,581.5 mm·a-1 和 0.79 g C·m-2.mm-1,NPP 和 WUE 总体呈增加趋势,ET呈不明显下降趋势。NPP、ET和WUE的空间变异受林分类型、龄组、更新方式、林分密度和温度变量的影响显着。三种植被类型间的年均NPP、ET和WUE差异显着,针叶林的NPP和WUE最高,ET最低;其次是针阔混交林,而阔叶林的NPP和WUE最低,ET最高。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NPP和WUE随龄组的增加而增加,ET随龄组的增加而降低,且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天然起源的林分NPP和WUE显着高于人工林,但在阔叶林中,二者没有显着差异。总体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龄组是影响森林碳水平衡的关键因素,加强对成熟针叶林的保育以及对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可为保障温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和节水提供良好选择。

马景永[7](2019)在《北京油松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改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和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华北人工林区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将会持续的增加,必将对区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着的影响。真实的探测该区域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及其与干旱的关系,对于发展区域人工林适应性管理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典型油松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涡度相关系统的气体过滤系统进行了技术改进,分析了 2012-2017年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动态,探讨了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调控机制,对比分析了季节性干旱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科学认知和结论:(1)净辐射(Rn)、感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土壤热通量(G)在六年的研究期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动态。感热通量是消耗净辐射的主要能量组成成分,而潜热通量只是在生长中期超越感热通量。夏季和秋季干旱都会导致生长中期和后期的感热通量显着大于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在日和季节时间尺度上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年际尺度上土壤热通量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2)2012-2017年,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主要特征为:高波文比(β=H/LE;6.28、6.42、5.65、5.34、6.40 和 8.49),高 H/Rn(0.37、0.36、0.36、0.30、0.34 和 0.39)和低 LE/Rn(0.15、0.17、0.17、0.16、0.15 和 0.16),β、H/Rn和 LE/Rn的年均值分别为 6.43、0.35 和 0.16。(3)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蒸散发(ET)具有明显的日、季节和年际变化动态。2012-2017年,日最大蒸散发分别为4.8、4.5、4.1、3.3、4.1和5.1 mm day-1,年累计蒸散发分别为328、371、290、326、334和365 mm,年均蒸散发为336±29 mm。蒸散发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冠层导度和植被覆盖度等生物因子的控制,而这些生物因子又受可利用土壤水和饱和水汽压差的调控。蒸散发也具有显着年际变异,蒸散发与降雨量的比值(ET/P)介于0.66-1.62之间,蒸散发的年际变异主要是由前一年非生长季和当年生长季降雨共同补给土壤水导致的。这些结果清晰的表明,降雨的发生时间和前一年土壤水的遗留效应对调控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蒸散发年际变异至关重要。(4)2012-2017年,该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年均值范围为1.39-1.93 g C kg-1 H2O。干旱发生时间和持续长短显着影响人工幼林生态系统WUE的季节和年际变异。夏季干旱会降低生态系统WUE,秋季干旱会增加生态系统WUE,而春季干旱对生态系统WUE影响不明显。相比于短期干旱(干旱期<30天),长期干旱(干旱期>30天)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蒸散发的影响更大,从而调控生态系统WUE的变化。干旱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生产力、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还具有滞后的影响,滞后时间一般为3年。(5)2012-2017年,生长季月WU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体积含水量(VWC)具有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降雨(P)呈现二项式关系,人工幼林生态系统WUE的季节变异主要是由这些生物物理变量调控生态系统生产力来决定的。与此相反,人工幼林生态系统WUE的年际变异主要是由可利用土壤水调控植被覆盖来决定的。综上所述,由于华北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项目的继续实施和现有林分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由于干旱而导致的区域水缺失问题将会持续凸显,势必对区域人工林的发展和区域水资源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研究发现,春季是研究区人工林生长的关键阶段,春季土壤水的高低会显着影响后续人工林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此外,我们的研究也发现长期干旱对人工林的危害大于短期干旱。因此,为了最优化人工林的功能,同时减少对人工林灌溉水的需求,建议在春季和长期干旱发生时灌水比其他时期灌水更有利于区域人工林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卢晓菲[8](2018)在《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中的作用将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本研究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模拟生态系统大气与下垫面之间碳水通量交换的综合模型—EALCO模型应用到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使用通量观测数据检验模型对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碳水通量的模拟效果,模拟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今后合理实施碳管理和水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模型碳水通量的模拟效果:通过EALCO模型对2003-2005年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模拟结果来看,模型对GPP(总初级生产力)、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RE(总生态系统呼吸)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5和0.77,模型可以很大程度上模拟出GPP、NEP和R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情况。模型对2005年GPP、NEP和RE的年总量模拟结果与2003年和2004年相比偏低,可能是由于2005年的温度较低造成的。同时,EALCO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中蒸散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对5-8月期间蒸散的模拟值偏高,蒸散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和0.73,模型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森林生态系统中蒸散和土壤水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因此EALCO模型对长白山地区的适用性良好,能够较好呈现出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变化规律。(2)分析了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BCC-CSM1.1(m)、GFDL-CM3和HADGEM2-ES模式的NEP和GPP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BCC-CSM1.1(m)和HADGEM2-ES模式所模拟的RE在未来气候变化下表现出一定的增长,而GFDL-CM3模式的RE在未来有所下降。三个气候模式的Ra(自养呼吸)在未来都表现出上升的趋势,BCC-CSM1.1(m)和HADGEM2-ES模式模拟的Rh(异养呼吸)也将在未来有所增加,而GFDL-CM3模式的Rh则有所减小,其中Rh与CO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CO2浓度升高可能阻碍了CO2的扩散,使植被异养呼吸受到抑制。对RCP4.5和RCP6.0情景下三个气候模式所模拟的NEP值进行对比,发现在RCP4.5情景下,对NEP的模拟值从大到小分别为BCC-CSM1.1(m)、HADGEM2-ES和GFDL-CM3模式,在RCP6.0情景下BCC-CSM1.1(m)模式NEP值与HADGEM2-ES模式相比偏高。在RCP4.5情景下,BCC-CSM1.1(m)和GFDL-CM3模式的Tr(蒸腾)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有所减小,HADGEM2-ES模式的Tr有所增加。HADGEM2-ES模式在RCP6.0情景下Tr有所增加,且与RCP4.5情景相比较Tr偏小。BCC-CSM1.1(m)和GFDL-CM3模式模拟的Eva(蒸发)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皆呈现出增长趋势,而HADGEM2-ES模式模拟的Eva在RCP4.5情景下有所减小,而在RCP6.0情景下有所增加。

舒海燕[9](2016)在《浙江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过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涡度相关法和生理生态法探究了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2014年10月—2015年9月的CO2通量在日、月、季节和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明确了该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并从生理生态的角度解释了CO2通量数据的变化,为揭示该森林生态系统的CO2交换提供了生理生态学基础。同时,本文还分析了环境因子(光照、温度和湿度)对该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以更进一步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变化的调节机制。此外,运用这两种方法测定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还能够为安吉毛竹林不同尺度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评价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碳吸收情况,还有助于为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指明一定的方向,也对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环境因子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年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527.61μmol·m-2·s-1,大致呈现双峰曲线变化;1月平均值最低,仅365.23μmol·m-2·s-1,8月最高,为672.18μmol·m-2·s-1。全年空气温度Ta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年平均值为14.98℃,12月份平均温度最低,仅4.22℃,8月最高,达到25.62℃。年平均相对湿度RH约为76.30%,12月最低,仅为47.66%,7月最高,达到94.91%。受Ta和RH的影响,全年饱和水汽压差VPD规律性较差,年平均VPD为0.44 kPa,4月有最大值,达到0.78 kPa,7月有最小值,为0.27 kPa。(2)全年各月生态系统净交换量NEE的日平均变化规律性较强,均呈“U”(或“V”)型曲线变化,午间12:00前后有最大数值(负值),夜间和凌晨NEE为正值,白天为负,夏季NEE数值较高,冬季较低。各月NEE均值为负,毛竹林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7月数值最大,为0.163 mg·m-2·s-1,1月数值最低,为0.039 mg·m-2·s-1。各月净光合速率Pn呈现倒“U”型或“M”(存在光抑制现象)变化,并且与NEE的增减趋势一致。表明光合作用与NEE间的响应关系较好。(3)2014年10月—次年9月,毛竹林生态系统各月白天NEE与PAR值的拟合关系较好(R2>0.9),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1月有最小值,分别为0.543和0.067 mg·m-2·s-1,7月有最大值,分别为1.889和0.296 mg·m-2·s-1。各月Pn与PAR拟合系数R2均高于0.96,其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也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7月有最大值,分别为0.231 mg·m-2·s-1和0.040 mg·m-2·s-1,最小值分别为0.075 mg·m-2·s-1(1月)和0.007 mg·m-2·s-1(12月)。拟合得到的表观量子效率变化规律均较差,波动微小。此外,涡度协方差和生理法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毛竹冠层月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间均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0.97,0.93),且月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是涡度相关法测定的结果高于生理法,分别高出7.04%和9.95%。(4)全年NEE夏季最高(0.110 mg·m-2·s-1),冬季最低(0.060 mg·m-2·s-1),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季节无论是白天的NEE还是Pn,对PAR的响应结果均表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都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表观量子效率在0.001—0.003 mg·μmol-1范围内波动。同时,基于两种测量方法得到季节最大净光合速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91,暗呼吸速率为0.95,即表明两种测量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5)基于涡度协方差法得到的毛竹冠层年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221 mg·m-2·s-1,生态系统暗呼吸速率为0.263 mg·m-2·s-1;基于生理法得到冠层的年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为0.967mg·m-2·s-1,暗呼吸速率为0.171 mg·m-2·s-1,均低于涡度相关法测定的结果,分别降低了20.80%和34.98%。毛竹林生态系统全年的净初级生产力总量为2581.33 g·m-2,吸收的碳约0.704 kg·m-2,表现为较高强度的碳汇。另外,涡度相关法和生理法测定毛竹林生态系统全年白天的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4078.69 g·m-2和3277.50 g·m-2,且后者占到前者的80.36%,比例较高。(6)各月PAR和基于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白天的净初级生产力间均呈现极显着(P<0.01)的正相关关系(r=0.95)。随着Ta的升高,生态系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呈指数增加,而表观量子效率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VPD的升高,生态系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表观量子效率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2014年10月—2015年9月,安吉毛竹林碳吸收能力较好,表现为较强的碳汇作用。尽管涡度相关法测定的结果略高于生理法,但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存在较好同步性。而且,生理法能够很好地解释CO2通量数据中的一些变化。毛竹旺盛的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碳汇的保证,同时还受PAR、Ta和RH的影响。

吴志祥[10](2013)在《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CO2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全球C02浓度升高,进而引发气候变暖,因此减少C02的排放量成了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对于我国而言,人工林作为我国碳贸易谈判的重要筹码,研究我国各种人工林碳平衡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因天然橡胶干胶价格上涨,橡胶树种植面积在热带地区迅速扩大,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诸多争议,对热区种植橡胶树产生反感、抵触甚至反对的声音时有发生。为正确评价橡胶林生态系统碳汇效益,本文采用生物量调查法和涡度相关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2009~2013年碳储量和碳平衡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理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生物量清查法和模型模拟法对海南岛儋州西部橡胶林生态系统橡胶林各个子碳库进行估算,并探讨了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橡胶树植被生物量平均植被总碳库为35.39tC-hm-2,土壤有机碳库为94.96tC·hm-2,凋落物碳库为2.86tC·hm-2,合计总量为133.21t·hm-2。橡胶林植被碳库年增长量为4.61tC·hm-2·a-1,林下植被年增长量为1.11tC·hm-2·a-1,割胶带走干胶含有的碳总量为1.41tC·hm-2·a-1,加上凋落物碳增量2.86tC·hm-2·a-1,获得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为-9.99tC·hm-2·a-1。橡胶林的林龄大小、经营管理水平、土壤质地、凋落物量累积与分解以及割胶等因素是影响橡胶林碳蓄积的主导因子,为提高橡胶林生态系统碳蓄积量和碳固存量,采取合理的经营抚管措施必不可少。橡胶林土壤呼吸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基本表现为单峰曲线,而月变化则整体表现双峰型。分离量化土壤呼吸各个组分,各组分碳排放量大小基本表现为:土壤异养呼吸>根系呼吸>凋落物呼吸>矿质土壤呼吸。土壤总呼吸年排放碳量介于10.03t·hm-2·a-1~11.96t·hm-2·a-1之间。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子。根据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回归指数方程,计算橡胶林土壤呼吸Q10值在1.14~2.37之间。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经常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2、从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能量平衡闭合分析和通量足迹与源区分析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表明橡胶林生态系统进行通量观测可行,获取的数据可靠。利用湍流稳态测试及垂直风速湍流整体性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橡胶林通量观测的3类通量数据进行质量评价,橡胶林生态系统湍流通量数据质量相对较高,3类通量数据中高质量数据占比在52%~63%之间,仅有10%~16%之间数据质量较差。橡胶林生态系统全年冠层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规则的单峰型。绝大部分净辐射能量用于潜热蒸散,其次用于感热输送。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能量平衡状况,橡胶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比率在87%左右,有13%的能量不知去向,并分析了能量平衡不闭合的原因。应用FSAM通量源区模型,分析橡胶林50m高通量观测塔通量足迹及源区分布,在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量源区面积较小;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下,通量源区面积较大。在盛行风方向1100~2500上,在生长季节不稳定大气条件下,橡胶林80%信息源区位于迎风方向范围在0~758m之间,在生长季节稳定条件下,橡胶林80%信息源区位于迎风方向范围为0~1858m。结果表明,橡胶林生态系统通量观测可行,数据质量可靠,适合研究要求。3、从对橡胶林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年变化状况分析入手,探讨了橡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3个分量的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驱动因子的响应情况。海南岛橡胶林不同季节日气温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光合有效辐射(PAR)无论旱雨季节均呈单峰型曲线。饱和水汽压差(VPD)不同季节全天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全年水汽亏缺不明显。橡胶林全年土温为单峰型变化,值介于18.79~27.62℃间,土壤体积含水量全年呈不规则折线变化。海南岛橡胶林所有季节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日动态均为单峰型曲线;NEE白天为负即碳吸收,夜间为正即碳排放。全年NEE逐日变化为近似呈U形曲线。橡胶林生态系统年均总NEE为-11.10tC-hm-2·a-1,固碳能力很强。半小时尺度上橡胶林NEE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PAR、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地表以下5cm土壤温度,NEE与各因子间的逐步回归方程为:NEE=-0.001PAR+0.096VPD-0.10T-5-0.243。在月尺度上橡胶林NEE与当月降水量、叶面积指数(LAI)均值均呈极显着负相关。另外,外界环境CO2浓度和人类活动等也会影响橡胶林生态系统NEE。橡胶林所有季节生态系统呼吸(Re)日动态均为单峰型曲线;全年Re为正值,均为碳排放;白天Re量及变动幅度均明显大于夜间。全年Re日变化呈不规则曲线。全年雨季各月Re值较大,旱季各月Re值相对较小。橡胶林生态系统呼吸最强月份为8月,呼吸最弱的月份为12月。年均呼吸总量为20.98tC·hm-2·a-1.半小时尺度橡胶林Re与大气平均温度Ta呈指数关系,计算Q10为1.96。橡胶林生态系统Re与土壤含水量呈较弱的负相关,与VPD呈较弱的正相关。月尺度上橡胶林Re与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与LAI呈较弱的正相关。橡胶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Rs占生态系统总呼吸Re比率较低,全年在37.1%,全年生态系统植被呼吸占比为62.9%,影响植被呼吸的因素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强度超过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的影响程度。橡胶林所有季节总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日动态均为单峰型曲线,GEP白天均为正值,固定太阳能和CO2,夜间为零;GEP正午无明显光合午休现象。全年GEP日变化呈不规则单峰型曲线。雨季各月GEP总值较大,旱季各月GEP总值较小。橡胶林生态系统年GEP最强月份为8月,最弱的月份为2月。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总生产力年均32.09tC·hm-2·a-1。半小时尺度上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GEP与PAR和各种温度因子及VPD等均呈正相关关系。月尺度上橡胶林GEP与LAI和降水量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橡胶林生态系统各月光能利用效率(LUE)均呈“U”形,LUE与PAR变化情况相反。4、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机理研究利用生物量清查方法和涡度相关方法确定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是个巨大的碳汇,其年均碳吸收量达9.99~11.10tC·hm-2·a-1左右。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主要受橡胶林本身生长特性及外界环境驱动因子的影响。外界环境因子主要包括光合有效辐射、温度、水分等。和其它森林相比,橡胶林生态系统光合能力很强(其GEP巨大);同时其系统总呼吸Re也很强;净生态系统系统交换量NEE也较大。整个橡胶林生态系统指数Z值年均为1.53左右,碳利用效率(CUE)平均值为0.35,表明橡胶林生态系统GEP中呼吸Re占大部分,净交换量NEE只占小部分。橡胶林生态系统GEP的65.4%用于生态系统呼吸Re,34.6%用于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即碳固定)。而在65.4%的生态系统呼吸中,其中37.1%用于土壤呼吸,62.9%用于橡胶林生态系统植被呼吸。

二、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均匀下垫面农田蒸散发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涡度相关法测定蒸散研究现状
        1.2.2 闪烁仪法测定蒸散研究现状
        1.2.3 湍流观测通量源区研究现状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涡度相关法
        2.2.2 双波长闪烁仪法
    2.3 通量足迹模型
        2.3.1 FFP模型
        2.3.2 KM模型
        2.3.3 FSAM模型
第三章 水热通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1 气象要素动态变化
    3.2 能量闭合率分析
        3.2.1 涡度相关系统的能量闭合分析
        3.2.2 双波长闪烁仪系统的能量闭合分析
        3.2.3 异常闭合原因分析
    3.3 水热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涡度相关系统观测通量的日动态变化
        3.3.2 水热通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尺度的通量源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4.1 涡度相关、双波长闪烁仪系统主风向分析
        4.1.1 双波长闪烁仪系统主风向分析
        4.1.2 涡度相关系统主风向分析
    4.2 涡度尺度足迹分析
        4.2.1 FFP模型结果
        4.2.2 KM模型结果
        4.2.3 FSAM模型结果
        4.2.4 模型间差异
    4.3 闪烁仪尺度足迹分析
        4.3.1 平均风向的源区分布
        4.3.2 不同稳定度的源区分布
    4.4 小结
第五章 非均匀下垫面不同尺度的蒸散动态变化
    5.1 小时尺度蒸散动态变化
        5.1.1 不同天气条件的蒸散变化
        5.1.2 不同生育期阶段的蒸散变化
    5.2 日尺度蒸散动态变化
    5.3 生育期尺度蒸散动态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三种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1.2.2 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研究进展
        1.2.3 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2.1.2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2.1.3 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2.2 季节变化分析方法
    2.3 Biome-BGC模型
第三章 Biome-BGC模型数据准备及模型模拟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1 气象数据
        3.1.2 通量数据
    3.2 Biome-BGC模型模拟
第四章 三种典型陆地生态系统WUE模拟
    4.1 不同类型陆地生态系统WUE模型模拟与实测数据验证
        4.1.1 Biome-BGC模型模拟的GPP、ET与实测值的验证
        4.1.2 Biome-BGC模型模拟的WUE与实测值的验证
    4.2 三种陆地生态系统基本统计特征
        4.2.1 WUE的年际变化
        4.2.1.1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WUE年际变化
        4.2.1.2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WUE年际变化
        4.2.1.3 高山草甸生态系统WUE年际变化
        4.2.1.4 不同陆地生态系统WUE年际变化
        4.2.2 WUE年内变化
        4.2.2.1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WUE年内变化
        4.2.2.2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WUE年内变化
        4.2.2.3 高山草甸生态系统WUE年内变化
        4.2.2.4 不同陆地生态系统WUE年内变化
第五章 WUE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 温度
        5.1.1 温度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5.1.2 温度对蒸散的影响
        5.1.3 温度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降雨
        5.2.1 降雨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5.2.2 降雨对蒸散的影响
        5.2.3 降雨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饱和水汽压差
        5.3.1 饱和水汽压差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5.3.2 饱和水汽压差对蒸散的影响
        5.3.3 饱和水汽压差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短波辐射
        5.4.1 短波辐射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5.4.2 短波辐射对蒸散的影响
        5.4.3 短波辐射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珠海凤凰山森林下垫面干季和湿季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与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的参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域与资料处理
    2.1 研究区域介绍
    2.2 资料质量控制
3 研究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森林冠层和大气间的感热、潜热通量及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4.2 动量和感热通量交换系数的参数化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4)科尔沁沙地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近地表水热碳通量观测技术进展
        1.2.2 近地表水热通量观测成果进展
        1.2.3 碳水通量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水文气象特征
    2.3 土壤特征
3 观测及研究方法
    3.1 通量观测站点及数据采集
        3.1.1 通量观测站
        3.1.2 生态调查
    3.2 涡度相关技术
        3.2.1 涡度相关技术观测原理
        3.2.2 数据质量评价
4 沙丘、草甸典型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研究
    4.1 生态系统NEE的日变化规律
    4.2 生态系统NEE的季节变化特征
    4.3 环境要素对沙丘生态系统NEE的影响
        4.3.1 PAR对沙丘生态系统生长季日间NEE的影响
        4.3.2 温湿度对沙丘生态系统生长季日间NEE的影响
    4.4 环境要素对草甸生态系统NEE的影响
        4.4.1 PAR对草甸生态系统生长季日间NEE的影响
        4.4.2 温度对草甸生态系统生长季日间NEE的影响
5 沙丘、草甸典型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响应机制
    5.1 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日变化特征
    5.2 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5.3 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驱动因子
    5.4 生态系统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5.4.1 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5.4.2 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蒸散量的驱动因子
6 沙丘、草甸典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分析
    6.1 生态系统日碳水通量规律
    6.2 生态系统生长季碳水通量规律
    6.3 生态系统日碳水通量关系分析
    6.4 生态系统各月碳水通量关系分析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西北干旱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1.2.2 农田生态系统水通量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内容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观测数据获取
        2.2.1 涡度相关系统
        2.2.2 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因子监测
        2.2.3 土壤呼吸数据监测
    2.3 观测数据预处理
        2.3.1 能量闭合度与通量印痕分析
        2.3.2 水碳通量数据预处理
        2.3.3 碳通量的分解
    2.4 CEVSA模型介绍
        2.4.1 模型结构
        2.4.2 输入数据及参数率定
        2.4.3 模型应用及验证
    2.5 小结
第三章 水分-能量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理因子的变化特征
    3.2 葡萄田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
        3.2.1 能量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3.2.2 能量通量生长季变化特征
    3.3 葡萄田蒸散发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3.1 日尺度下蒸散发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3.2 半小时尺度下蒸散发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碳通量变化及碳水耦合规律
    4.1 葡萄田碳通量变化特征
        4.1.1 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
        4.1.2 碳通量的日内变化特征
        4.1.3 碳通量生长季内变化特征
    4.2 葡萄田碳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2.1 日尺度下碳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2.2 半小时尺度下碳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3 葡萄田水分-碳通量耦合特征
        4.3.1 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4.3.2 灌溉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陆面过程的水碳通量模拟研究
    5.1 模型模拟结果对比
        5.1.1 水通量模拟结果对比
        5.1.2 碳通量模拟结果对比
    5.2 模型输入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5.2.1 模型输入变量对水通量的影响
        5.2.2 模型输入变量对碳通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植被生产力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机理
        1.2.2 碳水耦合研究方法
        1.2.3 碳水耦合关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适应
        1.2.4 存在问题和研究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概况
        2.1.2 气候与水文条件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1.5 经营历史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
        2.2.2 景观尺度的数据获取及处理
3 不同林龄序列阔叶红松林群落的基本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林分径级结构分布
        3.2.2 物种多样性计算及树种组成分析
        3.2.3 生物量的估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林龄序列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
        3.3.2 不同林龄序列阔叶红松林的树种组成
        3.3.3 不同林龄序列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
    3.4 讨论
    3.5 小结
4 基于Biome-BGC模型的阔叶红松林碳、水通量模拟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Biome-BGC模型及原理
        4.2.2 Biome-BGC模型参数本地化及运行
        4.2.3 敏感性分析参数集的建立
        4.2.4 全局敏感性分析—EFAST法
        4.2.5 通径分析
        4.2.6 模型模拟效果评价
    4.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检验和不确定性分析
        4.3.1 不确定性分析
        4.3.2 红松生理生态参数敏感性分析
        4.3.3 阔叶树生理生态参数敏感性分析
        4.3.4 通径分析
        4.3.5 讨论
    4.4 不同林龄序列阔叶红松林的碳、水通量模拟
        4.4.1 研究区的历史气候特征分析
        4.4.2 年轮年表特征及统计分析
        4.4.3 模型验证
        4.4.4 阔叶红松林碳、水通量随林分发育的变化规律
        4.4.5 不同发育情景下的碳水通量特征
        4.4.6 讨论
    4.5 小结
5 景观尺度植被NPP、ET和WUE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数据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植被NPP、ET及WUE的年际变化规律
        5.3.2 植被NPP、ET及WUE的空间分布特征
        5.3.3 影响NPP、ET和WUE空间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
        5.3.4 不同森林类型、龄组和更新方式对森林碳水平衡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5.4.2 区域NPP、ET、WUE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5.4.3 植被因子对森林碳水平衡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果与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北京油松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和蒸散发过程研究进展
        1.2.2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水文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方法
        3.3.1 观测方法和实验设备
        3.3.2 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计算、质量控制和插补
        3.3.3 参数计算
        3.3.4 干旱和生长季定义
        3.3.5 统计分析
    3.4 研究技术路线
4 涡度相关系统性能评价
    4.1 改进的过滤系统对涡度相关系统的影响评价
        4.1.1 高频响应评价
        4.1.2 分压和CO_2信号强度评价
        4.1.3 野外维修评价
    4.2 能量平衡闭合评价
        4.2.1 半小时尺度能量平衡闭合评价
        4.2.2 日尺度能量平衡闭合评价
        4.2.3 能量平衡不闭合原因分析
    4.3 小结
5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环境和生物因子动态特征
    5.1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特征
        5.1.1 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5.1.2 光合有效辐射
        5.1.3 饱和水汽压差
        5.1.4 降水和土壤体积含水量
        5.1.5 相对土壤含水量
    5.2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生物因子动态变化特征
        5.2.1 归一化植被指数
        5.2.2 冠层导度
    5.3 小结
6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和水汽交换动态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6.1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通量季节和年际动态分析
    6.2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季节和年际动态分析
    6.3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通量日动态分析
    6.4 环境和生物因子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调控机制
    6.5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蒸散发季节和年际动态分析
    6.6 环境和生物因子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蒸散发变异的调控机制
    6.7 讨论
        6.7.1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特征
        6.7.2 环境和生物因子对蒸散发的调控机制
        6.7.3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蒸散发的年际变异和水量平衡
    6.8 小结
7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动态特征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7.1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动态及其与水热通量的关系
        7.1.1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季节和年际动态
        7.1.2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水热通量的关系
    7.2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特征
        7.2.1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动态分析
        7.2.2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日动态分析
        7.2.3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年际动态分析
    7.3 环境和生物因子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
        7.3.1 环境和生物因子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变异的调控机制
        7.3.2 环境和生物因子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年际变异的调控机制
    7.4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的响应
        7.4.1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夏季干旱的响应
        7.4.2 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秋季干旱的响应
    7.5 讨论
        7.5.1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比
        7.5.2 干旱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5.3 环境和生物因子对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
    7.6 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1.2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过程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水通量的影响
        1.2.2 模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中的必要手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气候特征
        2.1.2 土壤特征
        2.1.3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系统
        2.2.2 总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的估算
        2.2.3 EALCO模型
        2.2.4 气候模式介绍
    2.3 数据处理
        2.3.1 通量观测数据处理
        2.3.2 气候模式数据降尺度处理
第三章 EALCO模型模拟能力评价
    3.1 碳通量的模拟结果
        3.1.1 年碳收支模拟结果
        3.1.2 碳通量的季节变化
        3.1.3 碳通量半小时尺度模拟能力
    3.2 水通量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及其讨论
第四章 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1 未来气候情景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4.2 碳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2.1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2.2 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2.3 总生态系统呼吸R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3 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3.1 蒸腾Tr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3.2 蒸发Eva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4 本章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浙江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
        1.1.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1.1.3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1.1.4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的发展
        1.2.2 国外森林碳通量研究现状
        1.2.3 国内森林碳通量研究现状
        1.2.4 国内碳通量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3章 研究地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涡度协方差法
        3.2.2 生理生态学方法
    3.3 数据处理
第4章 CO_2通量变化过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1 研究区域环境因子的变化
    4.2 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4.2.1 生态系统净交换(NEE)平均日变化
        4.2.2 叶片净光合速率(Pn)平均日变化
        4.2.3 日平均Pn与NEE的比较
    4.3 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月变化特征
        4.3.1 各月NEE对PAR的响应
        4.3.2 各月Pn对PAR的光响应
        4.3.3 月光合参数的比较
    4.4 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4.4.1 季节日变化
        4.4.2 季节NEE对PAR的响应
        4.4.3 季节Pn对PAR的响应
        4.4.4 季节光合参数的比较
    4.5 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年变化特征
        4.5.1 年NEE对PAR的响应
        4.5.2 年Pn对PAR的响应
        4.5.3 全年净初级生产力(NEP)的比较
    4.6 环境因子对CO_2通量的影响
        4.6.1 PAR对净初级生产力(NEP)的影响
        4.6.2 Ta与NEE-PAR拟合参数的关系
        4.6.3 VPD与NEE-PAR拟合参数的关系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情况

(10)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2.1.1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意义
        2.1.2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方法
        2.1.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
        2.1.4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环境响应与作用机制
    2.2 涡度相关法及其应用
        2.2.1 涡度相关系统基础理论
        2.2.2 涡度相关法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2.3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进展
    2.4 研究述评
        2.4.1 碳平衡研究中存在问题
        2.4.2 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中存在问题
        2.4.3 橡胶林碳平衡研究中的问题
3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与土壤
    3.3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
    3.4 气候
    3.5 橡胶林植被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设计
        4.1.1 碳储量检测试验设计
        4.1.2 碳通量分析试验设计
    4.2 碳储量观测与检测
        4.2.1 生物量
        4.2.2 土壤有机碳
        4.2.3 凋落物
        4.2.4 土壤呼吸
    4.3 碳通量观测与数据处理
        4.3.1 通量观测系统
        4.3.2 通量数据采集
        4.3.3 通量观测数据处理
        4.3.4 数据计算与图形绘制
5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5.1 橡胶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研究
        5.1.1 橡胶树碳储量研究
        5.1.2 橡胶林林下植被碳储量研究
        5.1.3 橡胶林胶乳碳储量研究
        5.1.4 橡胶林植被碳库研究
    5.2 橡胶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蓄积研究
        5.2.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5.2.2 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5.2.3 土壤有机碳的富集系数
        5.2.4 橡胶林土壤不同深度容重特征
        5.2.5 橡胶林土壤碳库研究
    5.3 橡胶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碳研究
        5.3.1 橡胶林凋落物组分的碳含量
        5.3.2 橡胶林凋落物年归还量
        5.3.3 橡胶林凋落物碳库研究
    5.4 橡胶林生态系统NEP及其驱动机制
    5.5 橡胶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
        5.5.1 橡胶林土壤呼吸日动态
        5.5.2 橡胶林土壤呼吸月动态
        5.5.3 橡胶林土壤呼吸组分及其年碳排放量
        5.5.4 橡胶林土壤呼吸影响因子分析
    5.6 本章小结
        5.6.1 橡胶林生物量碳储量研究
        5.6.2 橡胶林土壤有机碳蓄积及影响因子
        5.6.3 橡胶林凋落物层碳储量及影响因素
        5.6.4 橡胶林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5.6.5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
6 橡胶林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有效性评价
    6.1 橡胶林生态系统湍流数据质量评价
        6.1.1 湍流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6.1.2 橡胶林湍流稳态测试结果
        6.1.3 橡胶林整体湍流特征检验结果
        6.1.4 橡胶林湍流数据质量的等级分布
        6.1.5 小结
    6.2 橡胶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闭合分析
        6.2.1 能量平衡闭合分析方法
        6.2.2 能量平衡分量的概况
        6.2.3 能量平衡闭合特征
        6.2.4 小结
    6.3 橡胶林生态系统通量足迹与源区分析
        6.3.1 FSAM模型简介
        6.3.2 FSAM模型参数及计算
        6.3.3 橡胶林盛行风向分析
        6.3.4 橡胶林FSAM模型参数值
        6.3.5 橡胶林盛行风方向上旳源区分布
        6.3.6 橡胶林非盛行风方向上的源区分布
        6.3.7 小结
    6.4 本章小结
7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
    7.1 橡胶林生态系统环境因子
        7.1.1 橡胶林生态系统气温与降水动态
        7.1.2 橡胶林生态系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特征
        7.1.3 橡胶林生态系统水汽压差变化特征
        7.1.4 橡胶林生态系统土壤温湿度特征
    7.2 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研究
        7.2.1 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动态变化
        7.2.2 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影响因素
    7.3 橡胶林生态系统呼吸研究
        7.3.1 橡胶林生态系统呼吸动态变化
        7.3.2 橡胶林生态系统呼吸影响因素
        7.3.3 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呼吸
    7.4 橡胶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
        7.4.1 橡胶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动态变化
        7.4.2 橡胶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因素
    7.5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及其环境响应机理
        7.5.1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
        7.5.2 橡胶林生态系统Z指数
        7.5.3 橡胶林生态系统CUE指数
    7.6 本章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
        8.1.2 橡胶林碳源或汇评估
        8.1.3 抚管措施对橡胶林碳汇的影响
    8.2 研究结论
        8.2.1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8.2.2 基于涡度相关的橡胶林生态系统通量研究
        8.2.3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环境响应
        8.2.4 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及其机理
    8.3 特色与创新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简称及含义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论文与专着
    软件着作权与专利
后记

四、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均匀下垫面农田蒸散发估算[D]. 谢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三种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模拟与分析[D]. 樊华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珠海凤凰山森林下垫面干季和湿季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与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的参数化研究[J]. 刘雨佳,韦志刚,陈辰,董文杰,朱献,陈广宇,刘雅静.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20(05)
  • [4]科尔沁沙地沙丘和草甸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特征研究[D]. 杨晓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西北干旱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及模拟研究[D]. 许洁. 兰州大学, 2020(01)
  • [6]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植被生产力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D]. 李旭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北京油松人工幼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马景永.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卢晓菲.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9]浙江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过程的研究[D]. 舒海燕. 西南大学, 2016(02)
  • [10]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 吴志祥. 海南大学, 2013(12)

标签:;  ;  ;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与水热通量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