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全球铜矿勘探成本增加

近50年来,全球铜矿勘探成本增加

一、近50年世界铜矿勘查成本在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刘远哲[1](2020)在《极端降水对中国采矿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变暖不断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冰川消融、风暴等正侵袭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全球气温升高和小冰河期与温暖期不断交替,且当前处于温暖期有一定关系,但气候变化是真的存在的,以往在小冰河期发生频率较高的极端气候事件在温暖期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在频率上和强度上均不断地增强,威胁了全球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发展。在气候变化中存在两个系统,受控系统和非受控系统,经济系统通常来说是受控系统,尤其是工业经济,通常被认为是可通过人为干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包括脆弱性较大的农业经济,都是部分受控的经济系统,而不在人类控制范围之类,例如飓风、洪水、地震等属于非受控系统,非受控系统会影响受控系统的发展。当前经济系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的冲击,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的份额持续性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不断上升,气候变化的影响向二、三产业转移,工业经济系统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在工业行业中,采矿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采矿业生产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另一方面,采矿业是最容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的行业之一,其生产开采是以大自然为对象,因此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以往很多学者多从碳排放的角度来分析采矿业生产的成本以及损失问题,但可以看到,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由其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对行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成倍数增加。基于此,本文将从极端气候角度分析采矿业生产受到的影响,选取了受控系统中的工业经济系统以及非受控系统中的极端降水,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研究极端降水对采矿业经济的影响,为未来研究受控和非受控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采矿业产出受极端降水增减的影响。根据1999-2016年数据回归结果看,极端降水每增加1%,采矿业产值将下降0.54%-0.65%,根据要素边际产出弹性显示结果看,极端降水的边际报酬的递减的,说明排除政策的影响,极端降水会影响采矿业的生产活动,导致采矿业生产总值下降。2)采矿业生产受极端降水强度和频率的影响,强度和频率越高则影响越大。从区域回归结果看,山东省以及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极端降水强度和频率也不同,其采矿业产值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极端降水每增加1%,山东省采矿业产值将下降0.0224%,湖南省采矿业产值将下降0.1904%。3)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投入对采矿业产出增加有积极影响。从计算结果看,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正边际产出弹性可以中和极端降水的负边际产出弹性,从而抵消极端降水对采矿业产出的不利影响。

朱春华[2](2018)在《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评价研究 ——以铁矿资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铁矿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我国的12种大宗矿产之一,2016年被列入我国战略性矿产目录,是“2025中国制造”相关产业的基础矿产。目前虽然从全球范围看铁矿石供应充足,国际铁矿石价格处于低位,但是从我国国内来看铁矿石自给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进口国度集中高,我国铁矿石供应仍然存在重大风险。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军事对抗和地区冲突加剧,国际风险因素具有复杂性、不可掌控性。对矿产资源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意义重大。铁矿资源在大宗矿产资源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选择铁矿资源进行研究,不仅对我国铁矿资源勘查、开发、生产等相关行业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铁矿资源的下游产业钢铁产业“去产能、调结构”、机械制造产业实现“2025中国制造”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铁矿石现货、期货市场日趋成熟,“比特币”、“石油币”等金融创新工具相继出现,研究铁矿资源供应风险,对于防范大宗重要矿产资源与金融创新工具相结合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创造性的提出并运用多元聚合阈值评价法对我国铁矿资源供应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中选取供给与需求、储采比、对外依存度、进口国集中度、经济贡献程度、全球消费占比、价格波动、回收利用率这8个指标,又将8个指标分为脆弱性指标和风险性指标两类,以2000年-2014年这15年间全球和我国铁矿资源的大量历史数据作为基础,对8个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出各指标的风险基准线。将脆弱性指标和风险性指标作为矩阵的纵轴、横轴,对我国铁矿资源历史风险状况在矩阵中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8个指标的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确定了重点指标的预警值,对后续风险监控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将2015年、2016年我国铁矿资源的相关数据代入模型中分析,本研究得出结论:当前我国铁矿资源供应总体处于高风险,风险主要来源于对外依存度较高和全球消费占比较大。根据我国铁矿资源、全球铁矿资源未来的供需趋势,本研究对未来供应风险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2025年、2035年我国铁矿资源的供应风险为中等偏高,总体上风险呈下降趋势。针对我国铁矿资源目前面临的供应风险,本研究从供给角度、需求角度、价格角度、资源储备角度、替代资源角度在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提出相应的具体风险治理措施,综合绘成“我国铁矿资源风险治理树”以备参考。

付翔宇[3](2018)在《难选硫化铜矿石浮选工艺与铜硫分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铜资源矿床工业类型比较完整,大部分以硫化铜资源矿床为主。铜硫矿石是硫化铜矿石中常见的矿石类型,黄铜矿,黄铁矿是铜硫矿石中典型的硫化矿物。浮选是从这类矿石中获得金属铜和硫原料重要的一道加工环节[1]。随开采的深入和易选矿石的减少,铜硫矿资源贫、细、杂的特点日益突出,矿物间致密共生及镶嵌关系更为复杂多变,又因硫化铁与硫化铜矿物两者相近的天然可浮性,造成了铜硫浮选分离困难。为实现铜、硫选择性浮选分离,国内外普遍采用石灰作为抑制剂的高碱(p H大于12)浮选工艺,但因大量石灰的添加,造成设备和输送矿浆的管道结垢,导致有价伴生元素的综合回收率降低,矿山的环境也容易被选矿废水所污染[2]。因此,开展低碱度下铜硫选择性绿色分离,攻克一直以来的高碱度工艺下铜硫分离的缺点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国外硫化铜矿石的浮选工艺及铜硫浮选分离机理,首先考察了黄铜矿和黄铁矿纯矿物可浮性的影响因素,为铜硫分离中黄铁矿的抑制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一元体系中纯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黄铜矿在p H为8、丁基黄药用量1.5×10-3mol/L下的浮选效果最好,其回收率约为90%,在此条件下黄铁矿也具有良好的可浮性,其回收率为92%。在石灰用量=0.891.79×10-3mol/L时,石灰用量的增加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不太明显,当石灰用量为4.91×10-3mol/L时,其对黄铜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铜矿的回收率下降约15%。随着石灰用量不断增大,黄铁矿的回收率不断下降,当石灰用量为4.91×10-3mol/L时,黄铁矿回收率降至20%,但此时的矿浆p H值高达13.5。次氯酸钙的用量从0mg/L增加到200mg/L时,黄铁矿的回收率减少近50%。当次氯酸钙用量为200mg/L,黄铜矿和黄铁矿的回收率相差近50%。人工混合矿试验结果表明:黄铜矿:黄铁矿=1:1时,可获得品位为28.13%、回收率为89.99%的精矿,品位为3.65%、回收率为9.01%的尾矿。次氯酸钙对黄铁矿抑制机理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黄铁矿与次氯酸钙作用后在黄铁矿表面生成了含钙沉淀物以及羟基铁并吸附在矿物表面,从而使黄铁矿亲水性增强;(2)溶液组分检测结果表明;在充气-搅拌的溶液体系中,溶液铁离子浓度(CFe)、硫酸根离子浓度(CSO42-)分别为452 mg L-1和1185 mg L-1。添加200 mg/L次氯酸钙后,溶液铁离子浓度(CFe)、硫酸根离子浓度(CSO42-)都分别增加,次氯酸钙的添加促使溶液中黄铁矿表面的氧化溶解;(3)Visual MINTEQ model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次氯酸的添加将促使黄铁矿表面S组元与Ca2+离子作用而向Ca SO4和方解石发生转变,他们与Ca2+离子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将是黄铁矿表面钙组元抑制的重要原因;(4)XPS结果表明;添加200 mg/L次氯酸钙前后,黄铁矿表面O1s原子浓度由24.57%增加到42.16%,氧组分以SO42-离子成分赋存的原子浓度含量由3.85%增加到10.80%,次氯酸钙与黄铁矿表面发生了氧化反应,促使硫酸根离子和铁离子的生成,从而增强了黄铁矿的亲水性;(5)TOF-SIMS表面元素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溶液p H=8,添加200 mg/L次氯酸钙促使黄铁矿表面S、Fe转化为SO42-、Fe2+、Fe3+离子。Ca离子组分(Ca+、Ca OH+)、钙组元沉淀(Ca SO4、Ca CO3)和羟基铁在黄铁矿表面发生了吸附。黄铁矿表面亲水性物种主要以Ca+、Ca OH+为,并按Ca+、Ca OH+、羟基铁、Ca SO4、Ca CO3以此递减的顺序。(6)TOF-SIMS深度剖析结果表明;在溶液p H=8,添加次氯酸钙200 mg/L后,降低了黄铁矿表面Fe OH+离子强度,但促使Fe OH+向黄铁矿表层渗透,增加了矿物表面亲水性羟基铁物种的吸附厚度,吸附厚度大于18.37 nm。基于试验前期的理论研究,对国外硫化铜矿TCu品位为0.61%,硫品位3.88%的铜硫矿石,采用了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组合抑制剂铜硫分离”工艺,在p H=8,粗精矿再磨细度-320目占80.53%,组合抑制剂Ca O+Ca(Cl O)2用量2.14+4.2×10-3mol/L下,最终获得精矿铜品位为19.69%,铜回收率为79.4%的浮选指标。组合抑制剂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单一石灰的用量,并使铜硫浮选分离的效果有所改善。论文的研究对类似硫化铜矿石低碱度下绿色分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薛保山[4](2017)在《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铁矿石消耗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人们对铁矿石消耗未来走势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铁矿石消耗?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着铁矿石消耗?论文紧紧围绕这一命题,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以铁矿石储量现状和开发利用特征为基础,沿着铁的物质流路径,分析提炼出经济增长、环境政策、市场因素和技术进步四方面因素对铁矿石消耗产生必然影响,并分别就四方面因素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综合四方面影响因素,构建了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将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比较研究、数理统计建模法、理论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等方法对铁矿石消耗策略、钢铁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方式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围绕铁矿石消耗与经济增长、市场、环境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相关关系中的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了如下主要内容,形成了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耗关系的相关文献,得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提炼拟创新点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铁矿石消耗影响因素分析。全面分析全球及中国铁矿石储量、品位以及分布特征,系统回顾铁矿消费利用状况,总结影响铁矿石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章,经济增长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首先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协整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和模型,分析美、英、德、法、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增长对铁矿矿石消耗的影响,提出了美国“倒U”型、英法“山峰”型、德日“反7”型和韩国持续增长型等铁矿石消耗模式;再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对铁矿石消耗影响的时序特征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进而构建并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的时空耦合规律。形成主要结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反映在社会物质财富的蓄积,经济增长对铁矿石消耗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表现为人均钢铁蓄积量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经济增长主要反映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显现出逆向发展,表现为人均钢铁蓄积量的缓慢增长,并将最终实现均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具有时空耦合规律,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同时,区域上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第四章,市场因素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先通过分析国际铁矿石贸易市场的历史、现状和演化趋势,论证铁矿石国际贸易的一般规律;再探讨国际铁矿石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然后论述了铁矿石价格变化对铁矿石消费替代以及可消耗的铁矿石储量的影响,后又分别论证了钢铁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为:铁矿石贸易可以使铁矿资源全球再平衡,并通过价格影响铁矿石生产、消耗量。钢铁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改变钢铁国际间的平衡,并通过贸易转嫁铁矿石消耗所带来的能源环境负担。各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发展方式的不同,产生了钢铁利用链上的国际分工不同,进而影响铁矿石消耗,形成了铁矿石消耗与钢铁利用的不协调性。第五章,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论述了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并从全生命周期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角度论证了钢铁循环利用对铁矿石消耗产生的影响。形成主要结论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大量消耗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致使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工业化完成后,环境问题凸显,环境管制迫使铁矿石消耗量减少;铁矿石消耗减少,促进了钢铁循环利用,进而减少环境负担,铁矿石消耗与环境相适应,并最终达到均衡。从物质流分析和全生命周期理论考察,论文认为钢铁是节能环保资源,长期来看,依靠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保障铁矿石动态均衡消耗,有利于环境质量提高和经济均衡增长。第六章,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分别从铁矿石环境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铁矿石资源利用率论证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对技术进步产生钢铁材料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材料间的替代,以及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并从有偏技术进步理论探讨了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影响。形成结论为:技术进步提高铁矿资源勘探开发水平,增加可采铁矿资源储量,同时,技术进步使开采成本降低,提升铁矿资源可经济开采量。技术进步使钢铁潜在可替代材料增多,进而促使钢铁材料性能的提升,提高铁矿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相同功效的铁矿石消耗量,实现铁矿石消耗减量增效,可缓解铁矿消耗压力。有偏技术进步在中国钢铁工业表现突出,由于市场需求驱动,铁矿石消耗数量增长快于质量提升,随着人均钢铁蓄积量的饱和,技术进步将偏向于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上来,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减量提质发展。第七章,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实证分析。通过对逐级细化影响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将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市场指标和技术进步指标逐步纳入系统模型,构建综合影响模型,并用运用5个典型发达国家45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形成主要结论:(1)经济增长增加铁矿石消耗,铁矿石消耗增加环境负效应,环境压力约束经济增长减少铁矿石消耗强度。(2)经济增长增加科技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降低资源消耗依赖;同时,技术进步增加铁矿石可采储量,提高铁矿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废钢铁回收利用率),提升钢铁制品品质,减少铁矿石消耗强度。(3)国际贸易促进铁矿资源全球有效配置,并通过价格形成材料的替代(包括铁矿石与废钢铁资源的替代);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转变钢铁资源的流动形式,钢铁间接贸易量迅速增加,转变了铁矿资源约束,并通过钢铁间接贸易提升了经济增长。(4)市场、环境、技术共同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着铁矿石消耗强度,同时,经济、市场、环境、技术也从不同测度共同影响着铁矿石消耗的形态、方式、效率和质量,构成了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先逐步总结经济增长、市场因素、环境政策、技术进步对铁矿消耗影响的研究结论,在综合影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铁矿石消耗的影响机制,并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我国铁矿石消耗和钢铁产业政策面临的问题,提出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环境管控和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钢铁制造国际分工,铁矿石资源远期不会约束中国经济增长,可以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通过对比主要发达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铁矿石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我国不同发展方式,运用时序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中国铁矿石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规律。(2)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全面分析经济、环境、市场、技术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指标、环境约束指标、钢铁贸易指标、技术进步指标等共10项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步构建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模型,提出未来中国铁矿石消耗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关系。

范盱阳[5](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雷蕾[6](2015)在《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 ——镍、铜为例》文中指出金属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中国面临镍、铜等金属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不足、保障程度不够的现实问题,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周边资源优势国家的矿产资源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实现的主要的途径。菲律宾具有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并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投资于该国的矿产品,中国应及时发展菲律宾矿业投资领域,解决中国国内镍、铜等资源问题。本研究试图从镍、铜在菲律宾、全球和中国的现状分析入手,依据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等理论,通过选取2003-2012年菲律宾五大投资环境数据,20个因子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对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纵向分析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以2007年为转折点,投资环境趋势良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三个主成分因子,即经济环境;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生活设施与矿产资源因素。针对菲律宾特殊的矿业投资环境,中国政府、企业、投资者应加强与菲律宾当地华人、华商的沟通交流,避免发生资源民族主义问题,鼓励中国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和风险预案,进行矿业投资的同时也可带动其他相关项目的开发。

周平[7](2015)在《新常态下中国铜资源供需前景分析与预测》文中提出自古以来,铜就被誉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红色金属”,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由于铜资源需求量巨大且自身资源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国铜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始终维系在70%左右,因此,铜也属于我国严重紧缺的矿种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与攻坚阶段,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特征。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的资源消费模式逐渐转变。不仅如此,新常态下的地勘与矿业管理也正在发生变化。例如,资源管理从单一的数量管理逐渐向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铜资源供需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走势备受关注,铜资源的勘查开发政策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基于以上缘由,本次研究以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作为大背景,以全球的视野、中国的资源禀赋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计量统计经济学等模型,以及部门消费法,对中国新常态下铜资源的需求进行定量化预测和定性判断,分析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未来铜资源可能出现的需求情景。同时,结合国内外铜资源的可供性、可得性分析,研判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关键时期(即2030年前)的铜资源供需情势。在此基础上,给出保障铜资源供给的对策建议。本次研究以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多种模型,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世界总体不存在铜矿资源短缺问题。据估计,世界铜资源总量超过37亿t,其中陆地资源量30亿t,海洋资源量7亿t。截止2012年,世界铜矿资源储量6.9亿t,静态保证年限40年以上。而且,从近十年铜矿生产量和储量增长的速度来看,世界铜储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5%,远高于矿山铜年平均增长率1.9%,因此,随着技术进步、可开采经济品位进一步降低,全球铜矿资源至少在本世纪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的问题。(2)定量分析预测了新常态下中国铜资源需求。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计量统计经济学模型,按照2030年前中国GDP增长的高、中、低三种情景,分别得到了三种情景下的中国铜资源需求预测值,并给出了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中国铜资源需求预测的参考值,分别为1060万吨、1170万吨、1610万吨和1390万吨。(3)定量预测了中国铜矿资源的可供量。通过将Hubbert理论及其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按照中国铜矿资源的高、中、低三种最终可采储量情形,分别得到了三种情形下中国铜矿资源的生产供应峰值及对应的年份。按照中等最终可采储量情形,给出了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中国铜矿山供应的参考值分别约为212万吨、270万吨、310万吨和316万吨。(4)定性分析了中国二次铜资源的可回收利用量。通过总结西方发达国家铜金属利用与回收经验,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我国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杂铜金属量,分别约为140万吨、290万吨、340万吨和400万吨。(5)定性判断了中国境外铜矿资源的可得性。通过统计分析,截止2013年底,我国企业已获取境外铜权益资源量约8000万吨,获得的矿山铜产能83万吨/年。预计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中国境外权益铜精矿产量分别为47万吨、100万吨、120万吨和140万吨。从供需总体态势来看,20152030年中国铜资源供需或将呈现出“先松后紧再松”的趋势。如果不考虑海外权益铜因素,预计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国内铜资源保障程度分别为33.2%、47.8%、40.3%和51.5%,对外依存度分别为66.8%、52.2%、59.7%和48.5%。如若考虑国外权益铜资源,保障程度分别提升到37.69%、56.38%、47.82%和61.66%。基于以上分析判断,本次研究认为,尽管全球铜矿资源是不存在资源性短缺的,未来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是,中国对铜资源的需求还是在增长的,而且总量还很大,国内铜矿山供应的严重短缺是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且,随着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的建立,必将在全球掀起一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包括铜矿资源在内的大宗矿产资源的需求或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资源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此,本文提出了几条综合性建议与应对举措,包括:加强勘探,增加国内铜资源储量;开展资源外交,做好海外铜资源的获取,构建起“拉美—周边—非洲三极保障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矿业公司或积极参股国际矿业巨头,加强对全球优质铜矿资源的掌控;倡导勘查开发一体化,提升铜矿资源利用率;谨慎开发西部铜矿资源,构建绿色矿业;重视采冶新技术,充分利用低品位矿和综合矿;加强再生铜的回收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

张宁,王冰玉[8](2015)在《S国铜矿项目在建期间利息资本化降低经营压力》文中指出S国铜矿项目是A公司重大海外资源开发项目,其在建期间利用利息资本化降低经营压力。文章对利息资本化方案进行了详细探讨。

齐晓娟[9](2014)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对资源型地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因而需要财政资金介入。科学评价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效益,不仅是对多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财政支出的总结,更是进一步调整中央和自治区政策导向、强化财政资金效果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财政支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绩效研究为主线,从理论上分析其效应机理和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财政支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理论,而且还可以深化对财政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为扩大财政投入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有关部门决策等提供支撑和依据。本文首先梳理了财政支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财政支出介入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两类,一是自然因素,二是社会因素。财政政策是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财政支出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水平、介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促进实现矿业循环经济以及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其次,在总结回顾了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及其绩效评价的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逻辑模型,建立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25个省市财政支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支出效率情况,以及内蒙古2003-2012年10年间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重点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非DEA有效,存在严重的产出不足;提高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的重点在于在改善环境方面提高成效;同时应注意进一步调节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城镇就业率,并提高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从规模收益情况看,内蒙古为规模收益递减,即增加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尽管可能使产出增加,但产出的增加幅度会小于支出的增加幅度,因此,内蒙古改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效率应主要着眼于提高产出。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内蒙古财政支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两项:财政收入方面,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内蒙古各级政府,尤其是盟市、旗县政府缺乏资金来源支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方面,由于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不明确,缺少绩效评价和问责制度,财政支出效率总体不高。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从资源型地区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维度着手,发挥组合效应,全面提高财政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成效:财政收入方面,要健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完善对资源型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尤其是要明确对市、县的开发补偿和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方面,要通过改革创新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杨佩桦[10](2014)在《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与矿产资源几乎是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飞速跃进,城市化进程日趋深化,经济增长日益加速,人口数量持续膨胀,使得资源供需缺口不断拉大。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品进口国,资源约束瓶颈愈益凸显,近20种能矿产品严重短缺,需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如此严峻的资源状况意味着保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安全的供应是我国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之一。澳大利亚以其丰沛且高品位的能矿资源而享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美誉,其资源储量与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而其较少的人口使得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有限,因此澳大利亚素来也是全球排名领先的、可靠的资源出口大国。此外,澳大利亚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较为健全的法律体制。中澳两国同属亚太地区,自1972年12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总体良好。所有上述因素使得双方彼此需要,并为双方的资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建交以来,中澳能矿资源贸易的数量与金额双双大幅攀升;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合作涉及的能矿资源品种不断拓展,合作形式从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和能源技术合作。中澳资源合作进程总体较为平稳,但也经受过波折、面临着挑战。双方能矿资源贸易与投资协作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状况的迥异,对中国企业投资澳能矿业构成极大挑战。由于上述差异,中国企业正常的利益诉求有时会被一些澳大利亚人曲解为意在控制澳资源的战略行为。如何让我国的利益诉求为澳方理解,消除其担忧或反感,令其意识到中国企业投资澳矿是互利双赢的经济活动,是值得努力寻求破解之道的一项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方在资源领域各项协作的梳理和研析,探究两国资源合作对彼此的益处与意义,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未来的协作提供些许启迪。本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一,整理和计算相关数据,并适当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以直观地反映中澳资源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与金额变化等。其二,采用案例分析法,研析典型合作项目的来龙去脉与问题,探寻相应对策。其三,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对中澳资源合作的历史、现状、未来加以剖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研究的缘起,进行文献综述,解释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作为背景交代,介绍中澳两国能矿产业的政策变迁。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横向地划分为中澳能源产品贸易、中澳矿产品贸易与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三部分。第三章论述中澳能源产品贸易,这些能源产品包含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和铀矿。第四章论述中澳矿产品贸易,包括铁矿、铜矿及铝矿产品。第五章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剖析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中国投资澳矿历程,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对澳矿投资项目下的双方能源技术合作。上述三章内部又纵向地阐述了各能矿产品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历程。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中澳资源合作的总体特征,阐释两国合作对双方的益处和意义,就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展望中澳资源合作的前景。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数十年来的中澳能矿资源合作,澳大利亚对有效缓解中国的资源饥渴作出了难以替代的积极贡献,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而中国成就了澳大利亚在新世纪的矿业繁荣,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长期保持着3-4%这个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中澳资源合作给两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为增加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贡献,也令双方对彼此日益依赖。中澳资源合作关系己成为两国整体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动力,甚至能在双边关系遭遇险情时起到稳定两国关系的关键作用,中澳资源合作已与两国整体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两国能矿资源合作的未来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双方持续关注,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予以妥善应对和解决。

二、近50年世界铜矿勘查成本在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50年世界铜矿勘查成本在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极端降水对中国采矿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带来危害
        1.1.2 极端降水频发使工业经济遭受损失
    1.2 研究意义
        1.2.1 补充丰富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
        1.2.2 为评估极端降水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提供借鉴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极端气候事件的界定及影响
        1.3.2 极端气候事件的经济模型与评估方法
        1.3.3 极端降水对采矿业生产过程的影响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基本理论
        2.1.1 极端降水定义
        2.1.2 极端降水对采矿业生产过程的影响机制
    2.2 生产理论
        2.2.1 短期和长期生产理论
        2.2.2 产出弹性理论
    2.3 极值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3 采矿业发展现状
    3.4 降水变化特征
4 极端降水对采矿业生产影响的定量分析
    4.1 模型选取依据
    4.2 模型概述
        4.2.1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4.2.2 岭回归模型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4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4.1 极端降水估计参数为负
        4.4.2 极端降水边际产出弹性值为负
        4.4.3 极端降水对采矿业生产有负面影响
    4.5 极端降水对我国南北方采矿业生产影响的差异分析
        4.5.1 样本研究区概况
        4.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5.3 模型结果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2)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评价研究 ——以铁矿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
        1.4.1 USGS定量评价中数据来源
        1.4.2 多元聚合的阈值评价的评价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风险理论概述
    2.1 风险的内涵
    2.2 矿产资源供应风险概念及特性
        2.2.1 矿产资源供应风险概念
        2.2.2 矿产资源供应风险特征
    2.3 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评价基础理论
        2.3.1 产业安全理论
        2.3.2 资源稀缺理论
        2.3.3 国际贸易理论
        2.3.4 地缘政治理论
        2.3.5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2.3.6 生态学理论
第3章 全球铁矿资源及供需形势
    3.1 全球铁矿资源分布
    3.2 全球铁矿生产
    3.3 全球铁矿消费
第4章 我国铁矿资源及供需形势
    4.1 我国铁矿储量及分布
    4.2 我国铁矿生产
    4.3 我国铁矿消费
    4.4 我国铁矿资源需求趋势
    4.5 未来我国矿山产能趋势
第5章 我国铁矿资源供应风险识别与评价
    5.1 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评价方法
        5.1.1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定量评价法
        5.1.2 矩阵评价法
        5.1.3 长周期历史数据分析法
        5.1.4 系统动力学模型
        5.1.5 主成分分析法
        5.1.6 层次分析法
    5.2 基于USGS定量评价法的我国铁矿资源供应风险评价
    5.3 基于多元聚合阈值评价的我国铁矿资源当前风险评价
        5.3.1 供给与需求(评级:8,有风险)
        5.3.2 储采比(评级:7,有风险)
        5.3.3 对外依存度(评级:8,有风险)
        5.3.4 进口国集中度(评级:6,中等)
        5.3.5 经济贡献程度(评级:6,中等)
        5.3.6 全球消费占比(评级:8,有风险)
        5.3.7 价格波动(评级:1,宽松)
        5.3.8 回收利用率(评级:6,中等)
        5.3.9 综合评价:风险较大
    5.4 我国铁矿资源未来风险预测
第6章 我国铁矿资源风险治理措施
    6.1 增加有效供给
        6.1.1 增加国内供给
        6.1.2 增加国外供给
    6.2 减少低效需求
        6.2.1 促进钢铁行业产业升级,去产能
        6.2.2 增加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减少铁矿石原矿消耗
    6.3 提升能力,争取定价权力
    6.4 未雨绸缪,加强资源储备
    6.5 拓展思路,寻找替代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难选硫化铜矿石浮选工艺与铜硫分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矿资源概况
    1.2 铜硫矿物和铁硫矿物的性质及可浮性
    1.3 铜硫浮选分离工艺及技术
    1.4 硫化矿抑制剂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样性质和研究方法
    2.1 纯矿物试验矿样
    2.2 试验设备及试剂
    2.3 试验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3.1 黄铜矿与黄铁矿纯矿物浮选试验
    3.2 二元体系中人工混合矿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元体系中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4.1 黄铁矿与次氯酸钙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2 次氯酸钙对黄铁矿溶液组分浓度的影响
    4.3 黄铁矿表面次氯酸钙抑制的溶液化学计算结果
    4.4 黄铁矿与次氯酸钙作用前后的XPS分析
    4.5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检测(TOF-SIMS)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硫化铜矿分选试验研究
    5.1 试样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5.2 硫化铜矿石浮选试验研究
    5.3 浮选流程试验
    5.4 粗精矿铜硫浮选分离试验
    5.5 “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组合抑制剂铜硫分离”开路试验
    5.6 闭路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4)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1.2.2 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研究
        1.2.3 资源消耗与市场机制研究
        1.2.4 资源消耗与技术进步研究
        1.2.5 铁矿石消费预测研究
        1.2.6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铁矿石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2.1 全球与中国铁矿石储量特征
        2.1.1 铁矿石储量丰富
        2.1.2 铁矿石储量分布极为不均
        2.1.3 铁矿石储量不断增加
    §2.2 全球与中国铁矿石利用状况
        2.2.1 钢铁生产状况
        2.2.2 下游产业用钢情况
        2.2.3 钢铁冶炼技术进步
    §2.3 铁矿石消耗影响要素选取
        2.3.1 铁的物质流分析
        2.3.2 铁矿石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2.3.3 铁矿石消耗影响要素
    §2.4 小结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时空耦合规律
    §3.1 消费强度与钢铁蓄积量
        3.1.1 钢材消费强度测算
        3.1.2 钢铁蓄积量测算
    §3.2 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3.2.1 美国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3.2.2 英法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3.2.3 德日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3.2.4 韩国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3.2.5 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实证研究
    §3.3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分析
        3.3.1 模型构建
        3.3.2 实证分析
        3.3.3 构建AR模型
    §3.4 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的时空耦合关系
        3.4.1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时序特征
        3.4.2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空间分布规律
        3.4.3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时空耦合规律
    §3.5 小结
第四章 市场因素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4.1 国际铁矿石市场格局与演化趋势
        4.1.1 国际铁矿石市场基本格局
        4.1.2 铁矿石价格走势与波动
        4.1.3 未来铁矿石市场发展趋势
    §4.2 国际铁矿石市场对中国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4.2.1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
        4.2.2 海外投资效益不佳
        4.2.3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受制于人
    §4.3 价格机制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4.3.1 价格变化形成铁矿石消耗的替代
        4.3.2 价格变化对铁矿潜在储量的影响
    §4.4 钢铁贸易对铁矿消耗的影响
        4.4.1 钢铁直接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4.4.2 钢铁间接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4.4.3 钢铁的国际流动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5.1 环境政策对钢铁工业的主要影响
        5.1.1 主要环境政策
        5.1.2 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5.2 钢铁循环利用对铁矿石消耗影响
        5.2.1 全生命周期理论
        5.2.2 废钢行业的发展
        5.2.3 废钢应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5.2.4 钢铁循环利用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6.1 技术进步降低铁矿石消耗的环境影响
        6.1.1 冶炼技术革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6.1.2 技术进步减少环境排放强度
        6.1.3 技术进步提高铁矿资源利用效率
    §6.2 技术进步产生材料替代效应
    §6.3 技术进步提高铁矿石利用经济效益
    §6.4 有偏技术进步对中国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实证分析
    §7.1 影响因子确定
        7.1.1 经济增长影响因子选取
        7.1.2 市场因素影响因子选取
        7.1.3 环境政策影响因子选取
        7.1.4 技术进步影响因子选取
    §7.2 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原理
    §7.3 模型构建与检验
        7.3.1 协整检验
        7.3.2 模型估计结果
    §7.4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
        8.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二、海外员工现状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 ——镍、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国际投资
        2.1.2 矿业投资
        2.1.3 矿业投资环境
        2.1.4 金属矿产资源
    2.2 矿业投资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位论
        2.2.3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镍、铜资源形势与现状分析
    3.1 中国镍、铜资源概况
        3.1.1 中国镍矿资源现状
        3.1.2 中国铜矿资源现状
    3.2 中国镍、铜资源市场供需现状
        3.2.1 中国镍资源供需现状
        3.2.2 中国铜资源供需现状
    3.3 中国镍、铜战略储备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菲律宾镍、铜资源现状分析
    4.1 菲律宾镍资源现状
        4.1.1 菲律宾镍矿的形成与特点
        4.1.2 菲律宾镍资源在全球的地位
    4.2 菲律宾铜资源现状
        4.2.1 菲律宾铜矿的形成与特点
        4.2.2 菲律宾铜资源在全球的地位
    4.3 本章小结
5 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要素分析
    5.1 历史背景
        5.1.1 菲律宾古代史
        5.1.2 殖民地时期
        5.1.3 菲律宾独立时期
    5.2 自然环境
        5.2.1 地形地貌
        5.2.2 气候条件
    5.3 政治环境
        5.3.1 政治制度环境
        5.3.2 政党制度
    5.4 经济环境
        5.4.1 经济环境概况
        5.4.2 金融发展状况
        5.4.3 经济区划
        5.4.4 产业发展状况
    5.5 法律环境
    5.6 社会文化环境
        5.6.1 菲律宾文化及其信仰
        5.6.2 教育体系
    5.7 本章小结
6 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6.1 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指标选取
        6.1.2 指标建立依据
        6.1.3 分析过程
    6.2 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6.2.1 经济发展水平状况
        6.2.2 自然、社会文化环境
        6.2.3 生活设施、交通和矿产资源状况
    6.3 菲律宾对外经济关系
        6.3.1 菲律宾与美国、日本经济关系
        6.3.2 菲律宾与中国经济关系
    6.4 菲律宾矿业投资整体状况
    6.5 其他主要金属矿产国与菲律宾投资环境特点比较
        6.5.1 印度尼西亚矿业环境特点
        6.5.2 越南矿业环境特点
    6.6 本章小结
7 对投资菲律宾矿业的建议
    7.1 加强人文沟通的桥梁作用
        7.1.1 加强与当地华人、华商的沟通交流
        7.1.2 重视并应对资源民族主义问题
    7.2 投资方式多元化,支持民营企业
    7.3 建立风险规避措施和风险预案
    7.4 带动其他相关项目开发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7)新常态下中国铜资源供需前景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兴经济体崛起带动了全球经济与矿业的大发展
        1.1.2 全球矿业面临供需失衡、产业集中度加剧、成本上升等挑战
        1.1.3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矿产资源刚性需求巨大,供需形势仍严峻 . 3 1.1.4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铜资源供需走势备受关注
        1.1.4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铜资源供需走势备受关注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系统动力学及其相关理论
        2.1.1 基本原理
        2.1.2 理论基础
        2.1.3 基本特点
        2.1.4 基本方法
    2.2 矿产资源需求相关理论
        2.2.1 人均资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S形规律
        2.2.2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的倒U形规律
    2.3 Hubbert供应曲线及其相关理论
第3章 中国铜矿资源及供需现状
    3.1 铜矿资源概况
        3.1.1 全球铜矿资源及其分布
        3.1.2 中国铜矿资源及其分布
        3.1.3 中国铜矿资源潜力
    3.2 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3.2.1 全球铜矿产品生产及勘查开发形势
        3.2.2 中国铜矿产品生产及供应
        3.2.3 铜矿产品的消费及其结构变化趋势
        3.2.4 铜的产消状况
    3.3 铜产品的贸易与价格
        3.3.1 全球贸易概况
        3.3.2 铜价趋势
第4章 中国未来铜资源需求预测
    4.1 ARIMA模型预测
        4.1.1 模型简介
        4.1.2 数据处理与预测过程
        4.1.3 预测结果
    4.2 基于S形曲线的线性回归预测
        4.2.1 基于S形曲线的线性回归
        4.2.2 预测结果
    4.3 基于分解法的铜消费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
        4.3.1 铜消费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3.2 表函数参数值确定
        4.3.3 历史数据时间段的选取
        4.3.4 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及其结果
    4.4 部门消费定性判断
    4.5 预测评价与结果分析
第5章 中国铜资源可供性分析
    5.1 国内矿山铜可供性分析
        5.1.1 中国铜矿资源特点
        5.1.2 中国铜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5.1.3 我国保有资源储量类型、规模及经济性评述
        5.1.4 我国铜矿资源储量可供性定性分析
        5.1.5 我国铜矿资源储量可供性定量预测
    5.2 铜的二次资源供应能力分析
        5.2.1 铜的二次资源类型及利用方式
        5.2.2 铜的二次资源供应趋势
        5.2.3 铜的二次资源供应能力预测
    5.3 未查明潜在资源供应能力分析
    5.4 我国境外铜资源可获得性分析
        5.4.1 我国境外铜资源利用现状
        5.4.2 境外铜资源利用的规模预测
    5.5 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6.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6.2.2 对策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S国铜矿项目在建期间利息资本化降低经营压力(论文提纲范文)

1 S国铜矿项目基本情况
2 S国铜矿项目利息资本化的必然性
3 S国铜矿项目利息资本化方案
4 S国铜矿项目利息资本化金额
5 S国铜矿项目利息资本化的意义
6 S国铜矿项目利息资本化后续问题

(9)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2.1.1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内涵
        2.1.2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2.1.3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1.4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的研究
    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2.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提出及其作用
        2.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和目标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2.2.4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2.2.5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
        2.2.6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2.2.7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2.3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3.1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
        2.3.2 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4 现有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2.4.1 确立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共财政改革方向
        2.4.2 建立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和机制
        2.4.3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和技术保障
    2.5 小结
3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分析
    3.1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概述
        3.1.1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概念及资金来源
        3.1.2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特征
    3.2 财政支出介入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
        3.2.1 政府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
        3.2.2 财政支出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3.3 矿产资源可持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述
        3.3.1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涵
        3.3.2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功能
        3.3.3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
        3.3.4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3.4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3.4.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4.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4.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5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4.1 内蒙古矿产资源禀赋
    4.2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2.2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及转型现状
        4.3.1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总体状况
        4.3.2 不同类型、不同开发阶段资源型城市状况
        4.3.3 不同开发期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4.4 影响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4.4.1 地质矿产勘查不足及问题
        4.4.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及问题
        4.4.3 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不足及问题
        4.4.4 非资源型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4.5 小结
5 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现状与问题
    5.1 支出类别、管理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现状
        5.1.1 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5.1.2 地质勘查资金
        5.1.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
    5.2 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5.2.1 补偿机制不健全导致财政支出缺乏有效资金保障
        5.2.2 支出责任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缺乏支出动力
        5.2.3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5.2.4 亟待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问责制度
    5.3 小结
6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3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6.3.1 指标及其特征
        6.3.2 指标选择的标准
    6.4 基于逻辑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1 国内外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
        6.4.2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6.5 小结
7 内蒙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效率评价
    7.1 评价方法的选择
        7.1.1 评价方法概述
        7.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7.1.3 DEA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7.2 评价指标选取
    7.3 基于数据包括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7.3.1 内蒙古与其他省市的横向比较
        7.3.2 内蒙古不同时期数据的分析比较
    7.4 小结
8 提高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的政策选择
    8.1 健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解决财政支出资金保障不足问题
        8.1.1 理顺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关系
        8.1.2 完善对资源型地区的转移支付体制
    8.2 改革和创新财政支出管理机制,解决财政支出管理水平不高问题
        8.2.1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8.2.2 稳定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增长机制
        8.2.3 整合财政资金,发挥资金合力
        8.2.4 加强财政支出项目预算管理
    8.3 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解决绩效评价及问责机制缺失问题
        8.3.1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政策设计
        8.3.2 循序渐进推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8.3.3 健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配套措施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文献
        1.2.2 中国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架构
2 中澳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1 中国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2 澳大利亚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3 中澳能源产品贸易
    3.1 煤炭
        3.1.1 中澳煤炭贸易基础
        3.1.2 煤炭:中澳能源贸易重头戏
        3.1.3 影响因素与合作建议
    3.2 石油
        3.2.1 中澳石油资源禀赋与生产消费概况
        3.2.2 中澳石油贸易实践
        3.2.2.1 原油
        3.2.2.2 液化石油气
    3.3 液化天然气
        3.3.1 中澳液化天然气贸易条件
        3.3.2 液化天然气:中澳能源贸易新领域
        3.3.2.1 大鹏项目:中澳天然气合作先锋和典范
        3.3.2.2 高庚谈判:中澳天然气合作失败案例
        3.3.2.3 中澳天然气合作迈上新台阶
        3.3.3 影响因素
        3.3.3.1 市场供需与燃气价格的波动
        3.3.3.2 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博弈
        3.3.3.3 澳大利亚国内的挑战
        3.3.3.4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
    3.4 铀矿
        3.4.1 中澳铀矿贸易背景
        3.4.1.1 国际铀矿与核电产业
        3.4.1.2 中国铀矿资源与核电业发展
        3.4.1.3 澳大利亚铀矿业与弃核能政策
        3.4.2 铀矿:中澳能源贸易另一新领域
        3.4.3 挑战与前景
4 中澳矿产品贸易
    4.1 铁矿
        4.1.1 中澳铁矿贸易基础
        4.1.2 铁矿:中澳矿产贸易先驱和支柱
        4.1.2.1 贸易关系的开启和相互依赖的初步形成(1973~1999)
4.1.2.2 21世纪初期中澳铁矿贸易的飞速发展
4.1.3 激烈的价格之争
    4.2 铜矿
        4.2.1 中澳铜矿贸易动因
        4.2.2 中澳铜矿贸易实践
    4.3 铝矿产品
        4.3.1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条件
        4.3.2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实践
        4.3.2.1 铝土矿
        4.3.2.2 氧化铝
        4.3.2.3 铝
        4.3.3 挑战与机遇
5 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投资
    5.1 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5.2 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
        5.2.1 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
        5.2.2 中国大举投资澳矿的内因和外因
    5.3 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
        5.3.1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政策总体原则
        5.3.2 澳大利亚外资审批制度框架
        5.3.2.1 外资审批政策和法律框架
        5.3.2.2 外资审查机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
        5.3.3 六点准则和新版“外国投资政策”
    5.4 中国投资澳矿历程
    5.5 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
        5.5.1 双方的误解
        5.5.1.1 澳方对中方的误解
        5.5.1.2 中方对澳方的误解
        5.5.2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5.5.3 投资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
        5.5.4 澳环保与原住民保护政策带来的挑战
        5.5.5 来自其他投资者的竞争
    5.6 能源技术合作投资
        5.6.1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背景
        5.6.1.1 相似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共同的目标
        5.6.1.2 双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
        5.6.1.2.1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2.2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3 丰沛的资源与优势互补
        5.6.2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机制
        5.6.3 中澳能源技术主要合作领域
        5.6.3.1 新能源领域的联合研究
        5.6.3.2 煤炭技术合作
        5.6.3.3 太阳能领域合作
        5.6.3.4 风能领域合作
6 结论
    6.1 中澳资源合作总体特征
    6.2 中澳资源合作对双方的意义
    6.3 中澳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6.4 中澳资源合作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近50年世界铜矿勘查成本在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极端降水对中国采矿业生产的影响研究[D]. 刘远哲.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评价研究 ——以铁矿资源为例[D]. 朱春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难选硫化铜矿石浮选工艺与铜硫分离机理研究[D]. 付翔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4]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研究[D]. 薛保山.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5]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6]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 ——镍、铜为例[D]. 雷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6)
  • [7]新常态下中国铜资源供需前景分析与预测[D]. 周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1)
  • [8]S国铜矿项目在建期间利息资本化降低经营压力[J]. 张宁,王冰玉. 价值工程, 2015(06)
  • [9]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齐晓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02)
  • [10]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D]. 杨佩桦.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近50年来,全球铜矿勘探成本增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