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筒机气动控制系统分析

络筒机气动控制系统分析

一、卷绕机气动控制系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红日[1](2021)在《深圳吉阳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

王凯[2](2021)在《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国外的张力控制技术主导着我国高端制造加工市场,而国内的张力控制产品则多应用于中低端市场,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在张力控制精度、制造工艺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分切机的收卷轴电机输出张力控制为研究对象,研究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的高精度张力伺服控制系统,对张力伺服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控制策略研究与软硬件实现,并搭建实验平台对伺服控制系统进行验证,为促进我国张力控制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详细综述当前国内外张力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数学建模。建立了PMSM在三类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三种PMSM电流控制方法,并确定di(28)0的控制方法;详细分析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过程,并提出了一种张力伺服矢量控制系统的结构。(3)张力控制数学建模及张力控制策略研究。阐述了张力产生的三种方法,并深入分析出现张力波动的原因。根据张力产生原理建立了张力的阻力矩和线速度差的数学模型。同时,针对数学模型提出并研究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最后,研究了张力模糊控制策略、卷径计算方法、锥度张力计算方法和张力控制中的软启动实现方式。(4)张力伺服控制系统构架设计及软硬件实现。设计了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架,分析了硬件电路的设计框架和具体功能,完成了伺服系统电机控制器及驱动器的设计,并详细分析了软件的设计思路和流程。(5)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验证。根据PMSM矢量控制理论、张力控制理论和软硬件平台,搭建了基于PMSM的张力伺服控制测试系统,对张力伺服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速度环及张力环进行了PWM实验、死区实验、加减速实验和模糊控制等相关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和现场测试,验证了该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最后,将其应用于分切机收卷轴电机的实际张力控制,表明其不仅能够满足收卷轴恒定的张力输出,而且具有伺服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低超调及稳定性好的特性。综合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性能良好,能够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袁立山[3](2020)在《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患者一般采用心脏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心脏供体极其缺乏。而血泵既可用于短期辅助治疗,也可替代人体心脏进行永久性辅助治疗,因此血泵是目前解决心力衰竭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使血泵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不仅需要血泵电机具有较小的体积,更高的效率,稳定的转速和更广的转速范围,而且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驱动性能,因此设计出具有以上特点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对于开发出良好驱动性能的血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单定子单转子有槽的拓扑结构,基于电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优选了永磁体的材料,并利用与径向电磁场相类似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轴向磁通电机的等效磁路模型,然后基于等效模型推导出永磁电机的基本电磁关系,完成了电机基本尺寸的设计。针对电机结构设计的方案,通过多目标算法对于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和分析。利用NSGA-II算法以电机线圈半径、铁心半径和气隙厚度为参数对电机的效率、电磁转矩和体积进行了多目标优化,选取到最优的一组设计参数,为后面的制作电机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仿真软件对于所设计的电机进行了电磁场的分析,研究了电机的磁场分布情况和电机的基本性能。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对电机的三维模型展开了有限元分析,在静磁场分析中,重点研究了气隙磁密的变化情况;在瞬态分析中,研究了过负载时电机的反电动势和磁链的变化情况,同时也通过电机的线圈损耗、铁心损耗和永磁铁的涡流损耗等,研究了电机基本的性能。为了验证理论的准确性,根据设计要求研制了一台的血泵电机样机,并采用速度和电流的双闭环系统进行电机的驱动控制,并设计了以STM32F103R CT6为CPU的电机控制器。设计并且搭建实验平台对于电机进行了性能分析。根据所得实验数据对血泵的流量和压力建立了估计模型,并研究了血泵电机动态性能。实验表明电机能够达到稳定的运转,使得血泵的输出流量满足人体的需求,为进一步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刘薇[4](2018)在《碳纤维角联织机织造工艺及张力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碳纤维立体织物作为增强结构骨架,在复合材料制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纤维复合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中,高性能碳纤维立体织物机织装备和技术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碳纤维角联织物织造及整个织造过程中碳纤维张力控制的技术问题,分别从机构设计、机织工艺及张力控制技术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结合碳纤维角联织物种类和组织结构特点,研究了碳纤维角联织机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动作时序,设计了适用于三十层碳纤维角联织机的专用送经机构及整机装备,实现了积极式送经及消极式经纱张力控制。提出了一套采用“V”字型布架、60套伺服电机分别控制60组织轴,对应90套双辊摆动式经纱张力调节装置。保证经纱对称送入张力补偿机构并对称引出进行织造,可满足不同织物结构、不同经纱种类、不同织造工艺的送经要求。织造工艺上,对碳纤维的织造性能、织物结构等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碳纤维角联织物织造方法,设计了穿经方法并优化整机机织工艺。设计了多单元的送经系统和多层经纱通道,均匀纱层布置,经过试验、检测,能够有效适应了碳纤维高模量弹性差的特点,减小了碳纤维间的摩擦。提出了围绕“织造花纹”发出指令开展经向运动,使各部运动协调分配,实现了经纱前后统一的同步积极式的运动方式。解决了多层经纱排列及多梭口开口问题,有效控制了20000多根碳纤维经纱。结合织造工艺过程的分布参数系统特性,根据织机轴半径的时变性,考虑系统内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不确定性,利用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提出并建立了以送经和卷取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为输入的送经、卷取系统张力控制数学模型,考虑运动过程所出现的开口、打纬运动对系统造成不确定性干扰,创建了五阶送经卷取协同控制数学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协同控制数学模型,从滑模趋近速度、滑模面设计入手,提出了基于等效滑模控制的张力控制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滑模控制器,完成了滑模控制的稳定性理论证明,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控制实验,验证了基于滑模控制的协同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改善张力控制的鲁棒性,改善了碳纤维角联织机张力控制性能。同时,通过选择不同的自由参数,缩短系统响应时间小于1s,得到了更优的控制效果。

李仲[5](2017)在《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参数的频变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参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卷绕部件的振动特性。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是表征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对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频变特性进行研究,不仅方便为化纤生产厂使用卷绕机时合理设定工艺参数,而且可为卷绕机制造厂提供设计参数。本文采用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耦合系统中动力学参数的频变特性,为自主研发长丝卷绕设备做基础性试验测试与研究。根据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相互耦合完成卷绕工艺过程,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与卷绕机实际工况相一致的结构参数。首先,分析了典型涤纶长丝卷绕机的工艺流程,阐明单一卷绕周期内接触辊与卷装接触耦合系统工作过程的运动特性及特点,阐述了对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参数的频变特性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并选用受迫非共振试验法作为研究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参数频变特性的方法。其次,根据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的实际工况和试验参数要求确定试验模型参数,由单自由度受迫非共振法原理设计制作物理试验测试模型,其中包括确定试验测试系统中的激励振幅和激励频率,确定标准元器件,确定数据采集频率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分析了试验支撑架对测试模型的影响。然后,根据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相互耦合完成卷绕工艺过程,确定不同卷装直径、卷装所受不同接触辊压力为主要研究的影响参数,并做好完整的方案设计进行试验研究,依据试验测试的原始数据获得幅频特性值,然后采用单变量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卷装直径、卷装所受不同接触辊压力下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的刚度系数k(ω)和阻尼系数c(ω),分别得出了不同卷装直径、卷装所受不同接触辊压力和接触辊与卷装接触的刚度系数、阻尼系数的频变规律,并用MATLAB拟合出不同参数下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参数的频变特性曲线。同时,列举了试验注意事项。最后,利用ANSYS Workbench将试验测试数据计算得出的刚度系数k(ω)和阻尼系数c(ω)代入建立的与试验测试模型相对应的单个“接触辊-卷装”接触有限元模型,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出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试验测试模型与方法所得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彭碧[6](2013)在《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张力与纠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力控制和纠偏控制是锂离子电池卷绕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张力控制与纠偏控制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锂电池产品的质量。本文以三工位锂电池电芯卷绕机为载体,探讨了锂电池卷绕的工艺、张力和纠偏控制方案。从方型卷针的张力波动机理入手,分析了其卷绕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变角速度恒线速度控制方法,建立了恒线速度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案实现上述模型。分析了纠偏的原理,提出并研究了纠偏系统控制方案。详细介绍了锂电池的卷绕工艺及其卷绕设备,研究了锂电池的生产工艺以及卷绕工艺的特点,明确了设备研发的技术要求,阐述了设备主要的工艺流程并提出了张力与纠偏控制的总体方案。分析了设备的功能需求,对比传统控制方案,并根据需求选定了最优方案,搭建了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并对硬件平台的元件进行了分析和选型,规划了软件的模块,利用TwinCAT软件平台实现了主程序以及相应的子程序。重点对张力波动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方型卷针收卷的动态模型。根据动态模型的恒线速度卷绕结论,利用TwinCAT的电子凸轮模块来拟合恒线速度变角速度曲线,实现卷绕电机的恒线速度控制。研究了张力控制的原理,采用全闭环张力控制策略,编写软件实现了张力控制系统的运动控制,设计了人机界面。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实测张力数据,验证了本文中提出的恒线速度卷绕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对偏移产生的原因、纠偏检测和控制原理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主要的纠偏机构,计算了以交流同步伺服系统为核心部件的纠偏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建立了纠偏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最后在TwinCAT软件平台下编写程序实现增量型PID纠偏控制算法及自动控制。

王永兴[7](2012)在《化纤长丝高速卷绕头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纱线卷绕是纺织品生产领域普遍存在的一项重要工艺过程。完成卷绕的转子(锭子)连同纱线卷装构成转子系统,为保持卷绕线速度恒定,系统转速会随着卷绕直径的增加逐渐减慢,形成质量、刚度、转速等参数慢时变系统。化纤长丝卷绕头是典型的参数慢时变转子系统。随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研制和生产大(容量)卷装、高速卷绕的化纤长丝卷绕头是降低成本、适应新工艺要求的必然趋势。卷绕头长丝满卷质量一般是锭轴自身质量4倍以上。在一个卷绕周期内,锭轴的工作转速范围为20000r/min.~4000r/min.,以满足恒卷绕线速度为6000m/min.的工艺要求。如何确保在宽广的转速工作频域内,在质量和刚度时变情况下,锭轴系统能有效避开临界转速而平稳运行是卷绕头设计的关键。空卷时平衡后的锭轴(夹头),如何确保在添加纸筒、卷装增大、胀圈运动、长丝卷绕时的干扰、压辊施压等状态下锭轴系统仍正常工作是卷绕头设计的又一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从卷绕头弹性支承系统入手,搭建了与锭轴相同的弹性支承系统转子试验台,并建立对应梁单元转子有限元模型,通过理论、试验相结合分析了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弹性支承系统使转子系统的前几阶非弯曲振型(弹性支承刚性转轴运动)所对应的临界转速大幅下降,形成低阶临界转速和高阶临界转速(对应转轴弯曲振型)间较为宽广的平稳转速区。弹性支承系统的动力参数涉及难以确定的因素较多,本文通过试验求得其当量刚度和阻尼值。在分析弹性支承转子的非弯曲振型以及相应的临界转速的基础上,完善了试验求取弹性支承系统刚度的方法,并给出试验求取弹性支承系统动力参数时转子系统参数选取的要求。基于橡胶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利用唯象理论建立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并在工作区内线性化;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橡胶圈支承力学模型,结合有限元程序计算分析了橡胶圈支承的静态特性。针对加工的不同质量的转子,通过试验求取弹性支承系统的系列等效动态刚度值,拟合了弹性支承系统等效刚度曲线,分析了弹性支承的特点。同时对试验台的转子系统进行了相同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很好吻合,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其次建立了弹性支承刚性转子的动力学方程,从理论上验证当考虑弹性支承的阻尼作用,弹性支承下的高速旋转转子具有自动定心的特点。建立弹性支承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转子采用实体单元,分析结果表明:改变转子径向弹性支承刚度可显着改变转子椭圆柱形运动振型所对应的临界转速,而同时改变转子轴向弹性支承刚度可显着改变转子椭圆锥形运动所对应的临界转速,改变这两组刚度值可将转子系统的非弯曲振型所对应的临界转速调整到所要求的范围内。当单个夹头上的卷装不断增多,夹头和锭轴长度加长时,弯曲振型所对应的临界转速下降,压缩稳定工作区间,为进一步合理规划临界转速值,本文提出了主动调节转子临界转速的方法,并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最后针对一套典型的长丝卷绕头,设计相应的虚拟样机,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利用以上分析方法和结果对锭轴空卷快速升速、满卷快速降速、正常卷绕时参数慢变等状况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计算、仿真和分析,揭示了三阶段不同动力学特性,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吕树辉[8](2010)在《锂电池芯体卷绕设备软件设计及纠偏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锂电池芯体卷绕设备是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其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成品电池的品质。本课题以锂电池芯体自动卷绕机为具体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控制系统,以提高控制精度,改善电芯质量。在进行具体软件设计时,对卷绕机纠偏控制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实现,并在实际设备上进行应用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锂电池芯体卷绕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入手,结合锂电池生产制作工艺,并考虑到实际芯体卷绕设备的控制任务与技术要求,设计了本课题芯体卷绕设备的工艺工序,同时提出本课题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并进行了相关设计分析。其次,本课题在系统整体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锂离子电池芯体自动卷绕机控制任务的具体分析,将控制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层次化、模块化分割,设计为相互独立而又协同工作的功能模块,进行独立模块化编程,通过通讯交互,使各功能模块按照事先排定的工艺流程有序地工作,协同完成预定的功能,实现对整个卷绕设备的控制。最后,本课题在研究国内外现有纠偏机构装置及其控制技术基础上,介绍了本课题实际设备中所采用的纠偏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与架构组成。接着对卷绕机纠偏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各种控制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自调整模糊PID控制策略,并进行了详细地研究、设计与实现。通过在实际设备上应用验证,达到了技术要求。

淡明华[9](2008)在《QY机电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品发展策略是企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只有建立并实施了切合实际的产品策略,企业才能不断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世界着名变压器专用设备企业纷纷入驻中国,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因此,制订相应的产品策略成为QY公司迫切的现实需要。本文以QY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及营销理论为指导,采用多种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策略。首先,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现状、企业现状,对国际、国内变压器专用设备市场,企业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明确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即现有的五条主要产品线的市场地位、获得能力和市场需求前景作出全面、具体的分析评价,同时,根据每一种产品各自不同的市场特点,分别运用二次移动平均法、三次指数平滑法、德尔菲法及龚帕兹曲线预测法等多种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对QY公司主要产品近期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并综合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和GE矩阵法,对QY公司所有13条产品线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本文在全面分析QY公司产品组合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目前最新的而又成熟的产品决策战略思想及方法,提出了QY公司现有产品组合策略再设计以及相应的产品策略实施及新产品开发对策。论文对QY公司的产品发展有直接指导作用,对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国内变压器专用设备行业企业以及类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浩[10](2006)在《SW46卷绕机尾丝成型机构改造》文中提出介绍了Barmag公司SW46-1S-900型高速纺卷绕机的尾丝成型机构及其工作原理,通过对其摆臂、尾丝杆等的改造,以及气动阀DDR1和D10的调节,生产的涤纶POY原丝尾丝率从60%增加到95%以上, 尾丝质量有较大改进,提高了后加工接尾的通过率。

二、卷绕机气动控制系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卷绕机气动控制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机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2.1 三相静止ABC坐标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2.2 两相静止坐标α-β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2.3 两相旋转坐标d-q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2.3.1 电压与磁链空间矢量的关系
        2.3.2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2.3.3 基本矢量作用时间及扇区判断
    2.4 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方法分析
    2.5 张力伺服矢量控制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张力控制系统概述
    3.2 张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3.2.1 阻力矩模型
        3.2.2 线速度差模型
    3.3 张力控制策略
        3.3.1 张力开环控制
        3.3.2 张力闭环控制
    3.4 张力控制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3.4.1 张力模糊控制
        3.4.2 张力卷径计算
        3.4.3 锥度张力计算
        3.4.4 软启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结构框架
    4.2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4.2.1 电源电路设计
        4.2.2 通信电路设计
        4.2.3 DSP最小系统电路
        4.2.4 操作面板电路设计
    4.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3.1 整流电路
        4.3.2 IPM驱动电路
        4.3.3 相电流采样电路
        4.3.4 母线电压检测电路及保护电路
        4.3.5 泄放电路
        4.3.6 位置传感器接口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框架
    5.2 初始化程序设计
        5.2.1 系统初始化程序流程
        5.2.2 上电自检程序流程
        5.2.3 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程序流程
    5.3 核心控制程序
        5.3.1 PWM中断
        5.3.2 SVPWM算法
        5.3.3 转子测速
        5.3.4 模糊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平台
        6.1.1 张力伺服控制系统测试实验平台
        6.1.2 张力伺服控制实验平台
    6.2 电流环实验
        6.2.1 PWM实验
        6.2.2 死区实验
        6.2.3 SVPWM算法验证实验
        6.2.4 加减负载实验
    6.3 速度环实验
        6.3.1 速度梯形加减速实验
        6.3.2 速度S形曲线加减速实验
    6.4 张力环实验
        6.4.1 180mm卷径的张力输出实验
        6.4.2 600mm卷径的张力输出实验
        6.4.3 1200mm卷径的张力输出实验
    6.5 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的应用
        6.5.1 张力实验平台搭建
        6.5.2 实验收卷样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血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血泵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血泵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血泵电机控制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血泵电机不同控制方式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血泵电机控制方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无刷直流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无刷直流电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无刷直流电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研究
    2.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拓扑结构
    2.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原理
        2.2.1 电机的基本组成
        2.2.2 电机的工作原理
        2.2.3 电机六步换相原理
    2.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磁路与反电动势
        2.3.1 永磁体材料的选择
        2.3.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磁路模型和等效磁路
        2.3.3 电机反电动势
    2.4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转矩
    2.5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总体设计
        2.5.1 电机的绕组形式选择
        2.5.2 电机的分数槽绕组
        2.5.3 电机的主要尺寸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效率和体积血泵电机多目标优化
    3.1 NSGA-Ⅱ算法
        3.1.1 NSGA-Ⅱ算法的原理
        3.1.2 NSGA-Ⅱ算法的流程
        3.1.3 快速非支配排序算法
        3.1.4 种群中个体多样性的保留
    3.2 NSGA-Ⅱ算法主体循环部分
    3.3 基于NSGA-Ⅱ算法的血泵电机多目标优化分析
        3.3.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参数设计图
        3.3.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分析
        3.3.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总损耗分析
        3.3.4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体积分析
    3.4 血泵电机的多目标优化分析
        3.4.1 多目标函数的模型建立
        3.4.2 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性能仿真分析
    4.1 血泵电机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4.2 血泵电机电磁场分析基本理论
    4.3 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建模
        4.3.1 电机本体模型的建立
        4.3.2 电机模型参数的定义
        4.3.3 电机网格划分和求解设置
    4.4 血泵无刷直流电机的静磁场仿真分析
    4.5 血泵无刷直流电机的瞬态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血泵电机性能实验研究
    5.1 血泵电机的控制器设计
        5.1.1 无位置传感器的起动方法
        5.1.2 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系统
    5.2 搭建测试电机的实验平台
    5.3 电机驱动性能测试
        5.3.1 电机控制系统的分析
        5.3.2 基于电机参数的血泵流量估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碳纤维角联织机织造工艺及张力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立体织物及其织造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三维立体织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织机经纱张力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纤维角联织机原理及整机设计
    2.1 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工作原理
    2.2 送经装置的设计
        2.2.1 送经部件的设计
        2.2.2 张力部件的设计
        2.2.3 拢纱部件的设计
    2.3 开口机构的设计
    2.4 其它机构的设计
    2.5 碳纤维角联织机整机装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纤维角联织机织造工艺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碳纤维立体织物结构分析
        3.2.1 碳纤维角联织物技术指标
        3.2.2 碳纤维多层织物结构设计
        3.2.3 碳纤维角联织物织造方法设计
    3.3 碳纤维多层织物织造工艺设计
        3.3.1 纱线摩擦对织造的影响
        3.3.2 穿纱工艺的优化
        3.3.3 织物经纱走向
        3.3.4 纬向工艺设计
        3.3.5 经纱张力测试结果
    3.4 织造花纹的研究
        3.4.1 卷取花纹运动
        3.4.2 送经花纹运动
        3.4.3 张力花纹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角联织机张力控制系统模型
    4.1 本章引言
    4.2 基于送经控制的张力数学模型
        4.2.1 送经机构工作原理
        4.2.2 基于送经控制的数学模型
    4.3 基于卷取控制的张力数学模型
        4.3.1 卷取机构工作原理
        4.3.2 基于卷取控制的数学模型
    4.4 整机协同控制张力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纤维角联织机滑模控制系统设计
    5.1 本章引言
    5.2 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研究
        5.2.1 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案的提出
        5.2.2 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的确定
    5.3 送经系统的张力控制研究
    5.4 卷取系统的张力控制研究
    5.5 送经卷取协同作用下的张力控制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机调试与力学性能试验
    6.1 整机调试及成品试织
    6.2 上机织物力学性能试验
        6.2.1 实验准备
        6.2.2 数值模拟
    6.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符号说明
致谢

(5)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参数的频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接触辊与卷装接触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卷绕工艺及结构
    2.3 卷绕系统结构研究方法
        2.3.1 振动测试
        2.3.2 受迫共振法的原理
        2.3.3 受迫非共振法的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3.1 试验测试系统的设计
        3.1.1 振动试验模型的设计
        3.1.2 激振参数要求与设备选型
        3.1.3 传感器参数要求与选型
        3.1.4 气动元器件介绍及电气控制系统
    3.2 试验支撑架对模型测试的影响
    3.3 接触辊与卷装接触模型测试的信号处理
    3.4 操作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触辊与卷装接触的试验与结构参数研究
    4.1 接触辊与卷装接触的试验方案
        4.1.1 试验规划与过程
        4.1.2 试验注意事项
    4.2 试验测试及结果
        4.2.1 试验原始数据
        4.2.2 输出幅频特性
    4.3 等效刚度与等效阻尼计算
    4.4 接触辊与卷装接触结构参数的研究
        4.4.1 卷装直径d的影响
        4.4.2 卷装所受接触辊压力F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力学特性分析
    5.1 有限元力学分析原理
    5.2 接触模型材料力学特性
    5.3 线性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张力与纠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锂电池卷绕工艺和设备介绍
    2.1 锂电池及卷绕工艺特点
    2.2 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设备构成
    2.3 张力控制方案
    2.4 纠偏控制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锂电池卷绕机控制系统方案
    3.1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3.2 控制系统方案选型
    3.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张力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1 张力波动机理分析
    4.2 电子凸轮简介
    4.3 张力控制软件设计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纠偏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5.1 纠偏机理研究
    5.2 纠偏装置介绍
    5.3 纠偏控制系统设计
    5.4 纠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化纤长丝高速卷绕头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化纤长丝卷绕机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1.2.1 卷绕部件
        1.2.2 横动部件
        1.2.3 换筒部件及辅助动作
    1.3 化纤长丝卷绕机的发展
        1.3.1 国外卷绕机的发展
        1.3.2 国内卷绕机的发展
    1.4 复杂转子系统研究现状
        1.4.1 轴承—转子系统研究
        1.4.1.1 滑动轴承—转子系统
        1.4.1.2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
        1.4.2 传递矩阵法与有限元法
        1.4.2.1 传递矩阵法
        1.4.2.2 有限元法
    1.5 转子动力学在化纤长丝卷绕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橡胶圈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模型
        2.2.1 橡胶圈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结构
        2.2.2 橡胶圈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2.2.2.1 试验转子的有限元模型
        2.2.2.2 弹性支承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2.2.2.3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2.3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试验分析
        2.3.1 试验平台设计
        2.3.2 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影响
        2.3.3 支承系统动力参数的试验求取
    2.4 转子临界转速有限元分析
    2.5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有限元分析
        2.5.1 弹性支承对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2.5.2 轴向非对称结构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
        2.5.3 轴向对称结构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
        2.5.4 弹性支承系统等效刚度测试模型构建参数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橡胶圈弹性支承系统力学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3.2.1 基于Mooney—Rivlin模型的橡胶力学性能参数
        3.2.2 橡胶力学性能参数的线性化
    3.3 弹性支承系统静刚度分析
        3.3.1 橡胶圈弹性支承物理模型
        3.3.2 橡胶圈支承反力
        3.3.2.1 橡胶圈预压缩状态
        3.3.2.2 橡胶圈放松侧半圈受力状态
        3.3.2.3 橡胶圈压紧侧半圈进一步受压状态
        3.3.3 橡胶圈静支承刚度理论分析
        3.3.4 橡胶圈弹性支承有限元分析
        3.3.5 影响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因素
        3.3.5.1 橡胶材料硬度对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影响
        3.3.5.2 橡胶材料初始压缩量对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影响
        3.3.5.3 轴承径向位移对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影响
    3.4 弹性支承系统动力参数分析
        3.4.1 弹性支承系统动力参数测试
        3.4.2 弹性支承系统等效刚度曲线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调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弹性支承刚性转子力学模型
        4.2.1 弹性支承刚性转子动力学方程
        4.2.2 弹性支承刚性转子动力学行为特点
        4.2.2.1 高速转子的自动定心行为
        4.2.2.2 转子与支承间的作用力
    4.3 可调弹性支承转子有限元分析
        4.3.1 可调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4.3.2 可调弹性支承转子振型及临界转速
        4.3.2.1 可调径向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4.3.2.2 可调轴向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4.3.2.3 综合支承刚度对刚性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4.4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主动调节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可调节临界转速的转子系统模型设计
        4.4.3 影响调节效果的因素
        4.4.4 主动调节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实例
        4.4.4.1 大刚度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调节
        4.4.4.2 挠性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调节
        4.4.4.3 临界转速调节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卷绕头时变系统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卷绕头模型及参数
        5.2.1 卷绕头物理模型及结构
        5.2.2 锭轴模型及工艺参数
        5.2.3 压辊模型及工艺参数
        5.2.4 卷绕头系统力学模型
    5.3 卷绕头系统动力学行为
        5.3.1 卷绕头各主要构件力学特性分析
        5.3.1.1 夹头部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5.3.1.2 转轴部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5.3.1.3 “转轴-夹头”构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5.3.2 锭轴系统时变状态下的动力学特点
        5.3.2.1 空管快速上升过程锭轴动力学特点
        5.3.2.2 空管快速上升过程锭轴振动特性测试
        5.3.2.3 卷绕工作时锭轴慢时变参数工况下的动力学特点
        5.3.2.4 满卷降速过程锭轴动力学特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锂电池芯体卷绕设备软件设计及纠偏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锂电池卷绕机研究现状
        1.2.1 卷绕机整体设备发展状况
        1.2.2 控制方式的发展状况
        1.2.3 卷绕纠偏控制装置的发展状况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卷绕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1 锂离子电池组成与制造工序
    2.2 卷绕机设备整体介绍
        2.2.1 技术要求
        2.2.2 主要工艺流程
    2.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3.1 系统硬件平台
        2.3.2 系统软件方案
    2.4 主要控制任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架构与功能模块划分
        3.1.1 软件实现架构
        3.1.2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3.2 人机界面模块设计
        3.2.1 Tcl/Tk语言
        3.2.2 界面设计
    3.3 通讯管理与HAL模块设计
        3.3.1 系统各模块之间的通信设计
        3.3.2 编写HAL配置文件
    3.4 逻辑过程模块设计
    3.5 运动控制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卷绕机纠偏控制研究与实现
    4.1 常用纠偏装置
    4.2 跑偏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4.2.1 跑偏产生的原因
        4.2.2 跑偏产生的影响
    4.3 纠偏控制系统工作原理与架构组成
        4.3.1 纠偏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3.2 纠偏控制系统架构
    4.4 控制策略的选择
    4.5 PID控制器
        4.5.1 模拟PID控制器
        4.5.2 数字PID控制器
    4.6 模糊控制器
    4.7 自调整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7.1 模糊控制器设计
        4.7.2 PID控制器设计
    4.8 自调整模糊PID控制算法的实现与调试
        4.8.1 模糊控制算法实现
        4.8.2 PID算法实现
        4.8.3 实际效果分析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QY机电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产品理论概述
    2.1 整体产品简述
    2.2 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
    2.3 A-U理论
    2.4 生命周期理论启示
    2.5 产品组合和产品组合的动态平衡
3 QY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竞争环境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4 SWOT分析
4 QY公司主要产品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1 主要产品市场地位分析
    4.2 主要产品获利能力分析
    4.3 主要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4.4 主要产品分析评价
5 QY公司产品组合策略再设计
    5.1 QY公司产品发展目标
    5.2 现有产品的调整策略
    5.3 新产品开发策略
6 QY公司产品发展策略实施与管理对策
    6.1 技术创新措施
    6.2 质量管理
    6.3 营消措施
    6.4 人力资源措施
    6.5 企业文化建设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SW46卷绕机尾丝成型机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尾丝成型机构和控制分析
    1.1 尾丝成型机构及工作原理
    1.2 尾丝成型气动控制分析
    1.3 尾丝质量
2 原因分析及改造
    2.1 原因分析
    2.2 改造方案
3 改造效果

四、卷绕机气动控制系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吉阳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研究[D]. 潘红日. 兰州大学, 2021
  • [2]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D]. 王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血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D]. 袁立山.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4]碳纤维角联织机织造工艺及张力控制研究[D]. 刘薇. 天津工业大学, 2018
  • [5]卷绕机接触辊与卷装接触动力学参数的频变特性研究[D]. 李仲. 东华大学, 2017(01)
  • [6]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张力与纠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彭碧.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7]化纤长丝高速卷绕头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D]. 王永兴. 东华大学, 2012(06)
  • [8]锂电池芯体卷绕设备软件设计及纠偏控制的研究[D]. 吕树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9]QY机电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发展策略研究[D]. 淡明华. 西北大学, 2008(07)
  • [10]SW46卷绕机尾丝成型机构改造[J]. 张浩. 合成纤维工业, 2006(01)

标签:;  ;  ;  ;  ;  

络筒机气动控制系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