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和逻辑组件

算术和逻辑组件

一、运算器与逻辑部件(论文文献综述)

汪翔宇[1](2021)在《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文中认为科技的日益进步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逐步降低,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衰退,使得原本优秀的技艺失传,留住优秀的技艺,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技艺的发展,不能仅以再现为目标,而是需要通过更好地创新加以传承。寄木细工是日本民艺的代表性木作手工技艺之一,继承了日本精进的工匠精神,但因其纯手工制作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它的传承与推广。自古以来,中国自宫廷至民间,工匠们创作了大量令人惊艳的手工艺品,时至今日,有些技艺已经跟工业生产接轨,而有些技艺逐步没落甚至失传。国内研究改良本土手工技艺的案例颇多,但研究寄木细工传统手工艺改良的鲜有。本文研究了寄木细工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流程和使用工具,运用参数化设计原理,研究了用设计软件Grasshopper对寄木细工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及其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图案组合、任意调整、快速修正和关联干涉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控机床加工进而实现数字化生产。本文在汲取传统寄木细工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优化与精简,总结出几何学、色彩学、材料学规律,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向进行图案的再研究和再创作,将创新图案用Grasshopper软件进行数字化快速建模,将优化后的参数输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制成适合现代人的寄木细工家居产品,实现这项优秀技艺的工业化生产,并整理设计规范和生产流程规范,令这项优秀的传统工艺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与更大范围地应用。

靳青青[2](2021)在《基于泰勒级数展开式的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结构量运算需求逐渐增多,而电子计算机在这方面解决效率有限,迫使研究者们开始寻找其他解决方案,由于三值光学计算机现已成熟,除了具有光的高码元与高并行的特性之外还具有数据位数众多、处理器可重构的特点,所以当电子计算机解决问题较为复杂或难以解决时,人们希望可以结合三值光学计算机进行解决。高阶求导作为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在微分学、量子力学、工程应用等领域都有广泛使用。而在电子计算机中,由于存在进位运算,在解决高阶求导问题时计算效率较低,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利用三值光学计算机无进位的优势,结合三值光学计算机相关特性,通过构造乘法器和加法器,以及复制多个复合运算器,来解决复杂运算的高阶求导问题。本文首先对泰勒级数展开式的多项式函数高阶求导进行分析,总结出高阶求导算法的原理;然后详细论述基于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的算法设计,乘法器和加法器重构过程,同时也对复合运算器的方案进行设计;其次又对实际运算过程中的高阶求导算法进行设计,给出实现过程中所需乘法器和加法器的位数,并对硬件资源、时钟周期和可重构方案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实验模拟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证明高阶求导算法在三值光学平台上快速准确进行并行计算的正确性。相比于传统的高阶求导,基于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在时间、运算效率和复杂运算的处理上更优,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分别如下:1、实现基于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的算法设计,为复杂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三值光学计算机在数学上的应用提供拓展方向。2、提出乘法器和加法器重构方案,实现按位分配技术,并对各种硬件资源进行详细分析。3、应用三值光学计算机处理器位数众多和可重构特点,将重构的多个乘法器封装成一个复合运算器,可支持较大规模数值的高阶求导运算,为三值光学计算机的上层应用提供基础。

刘勇[3](2021)在《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参数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数化技术的强大逻辑运算与数字图形演化能力,为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来源,其自身的高效性与实时性也成为当今计算机辅助设计最广泛的技术之一。随着感性时代的价值观念与日俱增,产品中感性的传递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参数化设计由于数理性而忽视而对消费者的情感考虑,因此产品参数化设计的感性表达成为目前以及未来研究的热点课题。本课题提出了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的产品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论,通过运用感性实验、数学统计分析、形状文法,参数化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构建能够应答消费者感性需求的产品设计系统,驱动参数化设计方案中的产品造型符合消费者内在的感性意象。其系统构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产品的感性数据的提取,获取产品特征以及映射模型等数据建立感性数据库,为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提供数据;第二部分感性数据库数据结合形状文法理论进行算法生成大量特征基因建立基因库,通过基因构建参数化建模逻辑完成建模装配输出设计方案;第三部分为产品参数化设计的平台构建,通过平台辅助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输出的设计方案也能同时满足消费者内在的感性意象。

刘凡[4](2020)在《基于一种新型参数曲面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现代设计与工业化最具代表的产物,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往往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反映。随着汽车业愈发激烈的竞争态势,直接影响其市场表现及品牌竞争力的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更是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而在当前技术环境下,使用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理论进行汽车造型设计并以此建立车型曲面的数学模型,无疑是一种最为高效的技术手段。本文针对三厢轿车造型的曲面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形状可调曲面,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配套的典型车身模板,同时结合曲面造型技术、衍生式设计概念、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参数化设计手段,形成了一套参数化的车身曲面造型设计方法,并搭建出了一种CAD软件原型系统,有效地将车身设计、修改、分析、优化等流程参数化地整合在一起。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结合常见三厢轿车的造型特点,构建了一套典型的参数化车身CAD模板。该车身由25张四边形曲面片拼接而成,可通过调整参数描述不同车身外观造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身各曲面片间的光顺处理方法,通过引入分割参数及过渡曲面的概念,使得各子曲面交界处可以达到G1连续,并可使用分割参数对过渡处造型特征进行调整。(2)针对汽车形态以特征线体现造型风格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曲面边缘插值于4条边界曲线的新型m×n次参数曲面——SQ-Coons曲面,并构建了该曲面的分割算法及过渡曲面生成算法。用该曲面建立的参数化车身CAD模板既体现了设计师手绘稿的造型风格,又能分别通过形状参数和分割参数调整曲面中央部位的细节形状和过渡曲面的造型风格。(3)结合典型车身CAD模板及SQ-Coons曲面几何特性,提出了一整套车身曲面造型设计及调整方法。该方法由车身手绘平面草图入手,通过建立空间三维特征线进而生成全车身曲面模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边界曲线控制点、形状参数、分割参数的调整达到参数化修改全车造型的目的,并在过渡曲面的影响下保持各曲面间的G1连续性。此外,本文依据衍生式设计理论,在由SQ-Coons曲面所建立的样本库基础上,通过提取其各造型特征参数,形成了一套新车型生成的新方法。(4)建立了不同车型的CAD模型,提取其全车身所有造型参数形成了车型样本库,通过比较造型参数间的差异,构建了一种基于CAD模型的车型间相似度分析计算的方法,其结论可用于品牌车型预期或设计趋势分析。(5)在保持整体车型不发生改动的前提下,将分割参数与形状参数作为变量,以提高整车气动性能为目标,取不同的参数组合构建CAD模型并进行CFD分析,形成了通过车身曲面细节调整改善气动性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曲面曲率比值这一概念限制曲面变形程度,可在有限的参数组合内筛选出气动阻力系数最低的对应曲面细节。(6)基于设计软件Rhinoceros及参数化编程平台Grasshopper,开发了 一套三厢汽车车身曲面造型设计的插件程序。该程序可参数化地调整各曲面控制点坐标、分割参数、形状参数等造型特征参数,可直观、高效地构建出车身曲面造型CAD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汽车造型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也可供其它曲面类产品造型设计参考。

李森然[5](2020)在《基于分形形态的数字家具创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分形几何学和数字设计相关理论基础,以数字图解为基本逻辑,通过研究分形分支形态、分形镶嵌形态和分形粒子系统这三种自然界中常见的分形形态,分析其内在算法规则和生长规律,使用数字设计软件Grasshopper构建基于分形形态的数字家具可视化算法并搭建其逻辑原型;通过分析不同分形形态的异同,总结不同的应用形式,并研究相应的优化算法逻辑;文章对国内外的分形设计、数字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多角度、多途径应用算法进行分形形态创构的可行性并构建分形形态逻辑原型,从家具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其优化策略,并尝试应用进化算法实现家具方案的数字进化设计。本文的成果如下:(1)通过数字图解与算法研究,得到以分形分支形态、分形镶嵌形态和分形粒子系统三种分形形态为基础,基于不同算法规则创构的多样化数字逻辑原型。(2)使用数字设计软件Grasshopper,以逻辑原型为基础进行数字生形,并以家具设计运用为目标,系统性地研究相应的优化算法和策略,总结得到不同分形形态的应用形式和算法优化异同。(3)以分形家具形态的逻辑原型为基础,得到基于进化算法使用Grasshopper创构混合式交互选择的进化设计策略,实现设计方案的计算机筛选和系列化创构,充分发挥数字设计语义中计算机参与的优势。

陈功[6](2020)在《基于最小模块的三值光学处理器MSD乘法器的研究及原型实现》文中指出近年随着光学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值光学计算机原型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对三值光学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着眼于现阶段三值光学计算机中存在的多位数乘法运算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快速乘法运算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一步式MSD(Modefied Signed-Digit)加法器、M运算器为基础,结合MSD乘法原理以及分治策略,提出在三值光学计算机上实现多位数快速乘法运算的解决方案,即基于最小模块的三值光学处理器MSD乘法器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方案中4位最小模块的设计原理、操作步骤、光路结构以及扩展方案。将本方案设计的三值光学计算机乘法器与现有三值光学计算机及电子计算机的乘法器进行性能比较与分析。证明在处理多位数乘法运算时,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最小模块的三值光学处理器MSD乘法器在时间性能上优于现有的其他乘法器,可以充分发挥三值光学计算机巨数位的优势,更加具有现实应用意义。在现有的三值光学计算机实验平台SD11上对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最小模块的三值光学处理器MSD乘法器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证明本方案的正确性和现实可行性。论文的创新点包括:(1)针对现有的三值光学计算机乘法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4位最小模块。该4位最小模块可作为三值光学计算中乘法运算的基本运算单元。其可完成4位数×4位数的MSD乘法运算,且多个最小模块可并行完成运算。(2)基于上述的4位最小模块,设计并实现了其详细的扩展方案。根据扩展方案可在三值光学计算机上实现无位数限制的快速乘法运算。通过实验证明此方案可行,具有现实意义。

周洲[7](2019)在《微流控数字运算关键组件的研究》文中提出流体驱动及逻辑控制已成为软体机器人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如仿生机械手、康复器具、仿生复眼等均需要逻辑可控的气动组件对多通道压力进行调控,最大程度实现结构的轻量化、集成化。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流体驱动器能够通过微阀结构对流体的行为进行调控,由于其尺度和材料与软体机器人相似,被认为是未来进行软体机器人驱动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微流控驱动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微阀性能,基本的门单元构建,复杂逻辑功能实现的方法等问题均没有得到深入透彻的研究,因此目前的微流控驱动器还难以实现如数字电路般的丰富逻辑行为。此外,微流控器件二维的工艺方法目前难以满足软体机器人结构三维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实现驱动器和软体机器人的结构一体化也是微流控驱动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开展了旨在应用于软体机器人驱动、控制的微流控数字运算关键组件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针对目前数字微流控控制器对数字运算逻辑功能的需求,提出了具有加减法功能的微流控逻辑器件结构。在流控微阀结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多种逻辑门功能的设计研究。通过逻辑门对数字压力信号的处理,构建了具有二进制加减法功能的微流控器件,实现了计算速度约2Hz的微流控加减法计算功能,并通过译码器结构对输出压力进行了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2)使用3D打印方法解决软机器人与微流控控制器的集成化与结构一体化问题。对3D打印的工艺方法在微流控器件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译码器、数模转换器两类逻辑器件进行了 3D打印微流控的工艺验证。结果表明3D打印的微流控译码器结构能够14kPa下达到2.5Hz的切换频率。同时使用软胶材料3D打印制作的调压芯片能够实现三阶压力调节的逻辑功能。(3)通过构建数字微流控最小系统实现控制器中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面对最小化系统中运算器输出信号对存储、时钟控制以及幅值变化等功能需求,进行了触发器、振荡器以及数模转换等辅助组件的研究。最小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该集成器件能够实现5路流道的信号切换,响应时间约为2.5s。(4)针对软体机器人复眼透镜阵列控制器对调焦和选址控制功能的需求。以数字微流控的加法器为调焦结构,多通道译码芯片为选址控制系统,研究了气动薄膜透镜阵列的数字控制方法,构建了微流控驱动的六边形分布透镜阵列系统。实验表明气动微透镜阵列能够实现三阶焦距调节和7个透镜的选址控制,为未来数字微流控芯片与气动仿生复眼结构的耦合设计打下基础。

吕昭[8](2019)在《基于功能点模型的半形式化验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能验证用以保证集成电路RTL级或更高级设计满足功能规范,从而保证集成电路设计的功能正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集成电路的功能复杂度不断提高,功能验证已经成为了制约集成电路设计验证过程的瓶颈。模拟验证与形式化验证是功能验证的两种基本方法。半形式化验证技术结合了模拟验证与形式化验证的优点,克服了模拟验证完备性差与形式化验证容易产生状态爆炸的缺点,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根据半形式化验证中功能模型的来源,半形式化验证可以分为基于电路设计的半形式化验证与基于功能规范的半形式化验证。前者基于电路设计自动提取功能模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但是其具有拓展性差、无法实现自动的行为检测以及功能覆盖率度量困难的天然缺陷。后者基于待测设计的功能规范提取功能模型,该方法能够完全独立于电路设计,不关注电路设计内部的实现细节,具有拓展性好、能够实现自动的行为检测与功能覆盖率度量准确等特点,更加适合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功能验证。本文以基于功能规范的半形式化验证为立足点,突破了完备高效的功能模型提取建立、完备高效的自动测试激励生成、自动的功能行为检测以及功能覆盖率的度量等关键技术。论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和它的测试空间/全局状态机覆盖率度量方法。该功能模型能够对电路的功能行为与内部结构进行统一描述,从而保证了该模型的完备性与拓展性。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包含功能点层与实体层两部分,功能点层基于阶段转移关系图模型(STG)对电路设计的功能点进行描述,实体层通过精简的有限状态机对电路内部各个并行工作的功能部件进行描述。本文通过形式化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完备性与简洁性,并对典型benchmark目标电路完成了功能点模型的建立。实验表明,对于大规模电路设计,采用基于实体状态转移关系的功能点模型进行功能描述,能够有效避免描述电路内部巨大的状态空间,从而具有良好的简洁性与拓展性。2.本文提出了基于实体状态转移功能点模型的测试空间全覆盖的自动测试向量生成(Automatic Test Pattern Generation,ATPG)算法。该ATPG算法采用改进的Backjumping算法,结合基于功能属性的阶段转移关系测试空间覆盖策略,完备地覆盖了每个功能点的测试空间。最终,通过对包含数据密集型与控制复杂型benchmark目标电路的验证表明,使用该ATPG算法能够平均提高9%的阶段覆盖率与9%的阶段转移关系覆盖率,而对于状态转移关系的测试空间覆盖率的提升则有23%。3.提出了以全局状态机覆盖率为导向的功能点并行调度策略。该策略以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所对应的全局状态机覆盖率为导向,调度功能点并发执行从而覆盖全局状态机的全部状态空间。实验结果表明,以全局状态机覆盖率为导向的多功能点并发策略,其获得的全局状态机状态覆盖率是采用带约束的随机测试生成方法的2倍左右,且能够大大加快全局状态机状态覆盖率的收敛速度。相比于文献[100]的激励生成方法,提出的策略能够提高全局状态机覆盖率的收敛速度至少17倍。同时,实验也证明了该多功能点并发策略与创新点2的ATPG方法能够实现兼容,从而达到更高的代码覆盖率与功能覆盖率。4.本文实现了一个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的自动化验证平台。该平台具有的主要功能包括:1)集成了创新点2与创新点3所提出的激励生成算法;2)提供简单高效的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建模图形界面;3)提供可配置的验证设置用以指导自动化验证的过程;4)实现基于功能点模型的自动化验证,包括激励自动加载与功能行为自动检验;5)自动输出模拟结果与覆盖率报告。该平台通过将创新点1-3进行统一集成,实现了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的高效完备的半形式化功能验证。同时,平台集成的图形界面能够实现方便快捷的功能建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验证效率。采用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的自动化验证平台,我们对数据通路密集型的电路设计浮点运算器(FPU)与控制通路复杂型的电路设计DMA进行验证并获取了验证结果。结果说明了本文提出的半形式化验证技术与相应的自动化验证平台具有良好的验证完备性,相比传统的人工验证方法平均节约了40%左右的验证时间,且相比于形式化验证技术,我们的半形式化方法能够有效避免状态爆炸。本文提出的半形式化验证技术具有良好的拓展性、通用性与完备性,在工业实用的大规模电路设计的功能验证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左开中[9](2011)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理论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解码器是三值光学计算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它在三值光学计算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为三值光学计算机在军事、生物信息学、大型数据库信息检索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巨位数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研究将推动三值光学计算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三值光学计算机用线偏振态和光强混合编码表示三值数字信息,解码器的作用是自动判读三值光学运算器输出光信号的物理状态,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解调出加载在三态光信号中的三值数字信息。本文以三值光学计算机理论、降值设计理论、偏振光学理论、光电转换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基础,对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工作原理、设计方案和工程实现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研究。在实现了三态光信号判定、光电转换、定标、运算图像二值化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一种百位数实用解码器样机。通过对百位三值光学逻辑运算结果的解码实验,验证了该解码器原理的正确性和设计的可行性;通过对实用解码器系统的压力测试与随机测试,验证了解码器样机工作的稳定可靠性。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有:1.经过对比分析,采用了基于分振幅法的三态光信号判定方法,用于构造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2.提出了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结构模型和设计方案,并阐述了工作原理和实现技术;3.研制了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和CMOS数字图像传感器的百位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原型。论文还介绍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它们分别证明了所完成解码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解码器的理论、技术和设计在构建中的千位三值光学计算机应用研究实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田红丽[10](2011)在《可重构计算系统芯片中的动态数据调度模型及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诸多应用要求计算手段既要有较高的性能,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应用的需求和当前计算领域硬件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可重构计算系统的产生。它的性能介于专用集成电路和通用微处理器之间,应用映射到可重构计算系统结构上,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于动态应用,本课题主要对动态应用在可重构计算系统上的映射方法做了研究,并讨论了实际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研究了动态应用的编译系统,使用了基于控制的数据流图,提出了带条件的递归回溯法用于动态簇的分类。数据流图可以将动态应用中的各个可能出现的预测都通过条件分支予以描述,使动态应用通过此图表述的更加完整。在动态应用编译过程中,增加了预测技术、动态分簇、动态簇调度、动态上下文和数据的调度。对控制的数据流图中的两种分支情况分别提出了分簇的解决方法,保证高效率的运行和调度后面的簇。2.根据条件分支和循环分支的特点,使用全局分支预测与分支执行的时间综合考虑条件分支,通过动态列表提前预测循环分支。根据提出的解决方法,动态应用在可重构计算系统上运行的过程中,利用了Morphosys-M2结构中的处理单元操作的自主性,结果表明合理地应用于条件分支和循环分支节省了系统运行时间。3.针对可重构计算系统中的处理单元和数据量的分配问题,进行了数学上的定量的分析,探讨出多种运行模式中处理时间与分配数据量关系,表明合理地分配处理单元和数据,可以达到高效的运行。4.设计了动态应态应用的簇调度过程中的分频器和浮点运算,实现了任意分频和高效浮点运算硬件语言仿真。完整的波形控制才能控制计数器工作的时钟,设计了可控的任意整数的分频器,可以动态应用待的簇调度过程中。克服将浮点运算转换为定点运算运算效率低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快速的浮点运算器,可以应用于可重构计算系统中,将极大地减轻编译的负担,提高运算的效率。

二、运算器与逻辑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算器与逻辑部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寄木细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寄木细工的概述
    2.1 寄木细工的概念及其专业术语解释
    2.2 寄木细工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2.3 寄木细工的制作流程
    2.4 寄木细工所使用工具
    2.5 寄木细工挽物的木旋制作
    2.6 本章小结
3 寄木细工的设计分析
    3.1 寄木细工的几何学与图案
    3.2 寄木细工的色彩学
    3.3 寄木细工的材料学
    3.4 本章小结(优势与局限性)
4 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
    4.1 运用数字化技术生产寄木细工的原因
    4.2 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方法
        4.2.1 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4.2.2 运用Grasshopper参数化实现寄木细工纹样的虚拟设计
        4.2.3 运用Parakeet插件提高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的功能性
        4.2.4 运用智能仿真与数控机床实现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
    4.3 通过Grasshopper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应用规范
        4.3.1 通过参数化设计制定寄木细工代表性图案图谱
        4.3.2 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
    5.1 寄木细工纹样重构与形态创新
        5.1.1 运用AI等软件进行寄木细工纹样参数化平面设计重构
        5.1.2 运用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进行纹样结构重构与创新
        5.1.3 改变参数实现纹样任意调整与快速修正
    5.2 寄木细工产品创新设计
        5.2.1 将创新纹样应用于产品外观设计
        5.2.2 材料选用与材性分析
        5.2.3 施工图纸深化设计
    5.3 寄木细工产品数字化制作
        5.3.1 参数导入数控机床并制定刀具
        5.3.2 制定生产流程
        5.3.3 运用数控机床加工制造
        5.3.4 粗胚的精细砂磨、胶接与上漆
        5.3.5 组装制成品
    5.4 成品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寄木细工纹样应用
        6.2.2 寄木细工材质拓展
        6.2.3 寄木细工对家具精益化生产的促进作用
        6.2.4 寄木细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泰勒级数展开式的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三值光学计算机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1.3 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算法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1.4.1 研究内容
        1.4.2 预期成果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高阶求导算法的研究基础
    2.1 MSD数字系统
    2.2 MSD数并行加法
        2.2.1 常规的MSD加法
        2.2.2 对称MSD编码及MSD数二步式加法
        2.2.3 一步式MSD数加法
    2.3 MSD乘法运算
    2.4 MSD乘法器的最小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阶求导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导数
    3.2 高阶求导算法的乘法器重构方案设计
        3.2.1 乘法器的模块划分
        3.2.2 重构乘法器的运算位分配方案
        3.2.3 重构乘法器的方案设计
    3.3 三值光学计算机上的高阶求导算法和步骤设计
        3.3.1 高阶求导算法
        3.3.2 高阶求导算法的实例演示
    3.4 复合运算器的实现方案
    3.5 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算法的拓展
        3.5.1 高阶求导算法拓展的步骤设计
        3.5.2 拓展的高阶求导算法实例演示
    3.6 高阶求导算法实现按位分配数据位和资源分析
        3.6.1 乘法器和加法器数据位分析
        3.6.2 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的液晶数目分析
        3.6.3 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的时钟周期
        3.6.4 可重构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阶求导算法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设备
    4.2 模拟实验
        4.2.1 电子计算机的实验过程
        4.2.2 三值光学计算机实验过程
    4.3 实验测试与结果
    4.4 算法分析
        4.4.1 高阶求导算法的效率分析
        4.4.2 与电子计算机高阶求导算法效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高阶求导算法总结
        5.1.2 高阶求导算法的应用优势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1.1.1 参数化设计新趋势
        1.1.2 与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的协同发展
        1.2.3 感性消费时代的价值观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参数化设计与感性工学相关理论研究
    2.1 参数化设计概述
        2.1.1 参数化设计的特征
        2.1.2 参数化的数据逻辑来源
    2.2 参数化设计的进程不同阶段
        2.2.1 几何建模阶段
        2.2.2 计算机仿真交互阶段
        2.2.3 算法生成阶段
    2.3 参数化设计平台——Grasshopper
        2.3.1 运算器分类与简介
        2.3.3 参数化设计原则
        2.3.2 参数化建模流程
    2.4 感性工学概述
        2.4.1 感性工学起源
        2.4.2 感性工学的测量及分析方法
    2.5 感性工学的统计分析理论
        2.5.1 构建数量化理论Ⅰ类映射模型
        2.5.2 线性回归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参数化设计框架
    3.1 应用背景
    3.2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框架
    3.3 系统感性数据提取层分析
        3.3.1 设计概念的抽取
        3.3.2 感性工学评价实验的实施
        3.3.3 感性数据的统计分析
        3.3.4 感性数据库建立
    3.4 系统参数化逻辑推理层分析
        3.4.1 特征的定义
        3.4.2 产品参数化建模
        3.4.3 基因库建立
    3.5 系统设计方案交互层分析
        3.5.1 基于感性工学的参数化设计界面
        3.5.2 感性需求与功能需求的输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感性数据提取
    4.1 数据库对象选取
    4.2 研究思路
    4.3 办公座椅设计概念的抽取
        4.3.1 样本搜集
        4.3.2 样本筛选与样本库构建
        4.3.3 办公座椅的造型特征和特征类目分析
        4.3.4 感性词汇提取
    4.4 办公座椅感性工学评价实验的实施
        4.4.1 感性工学SD评价量表问卷
        4.4.2 被试
    4.5 感性数据的统计分析
        4.5.1 问卷调研
        4.5.2 构建数量化理论Ⅰ类映射模型
        4.5.3 映射模型验证
    4.6 办公座椅感性数据库建立
        4.6.1 映射模型数据库
        4.6.2 特征数据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生成式建模的参数化逻辑推理
    5.1 参数化逻辑推理的功能架构
        5.1.1 参数化逻辑推理的功能需求
        5.1.2 系统框架的需求
    5.2 办公座椅特征基因库建立
        5.2.1 可适应性基因
        5.2.2 可继承性基因
        5.2.3 基于形状文法建立基因库
    5.3 基因库调用逻辑建立
    5.4 基于特征基因驱动的参数化建模
        5.4.1 靠背基因的参数化建模
        5.4.2 扶手基因的参数化建模
        5.4.3 坐垫基因的参数化建模
        5.4.4 椅腿基因的参数化建模
        5.4.5 人机数据驱动建模
        5.4.6 办公座椅装配逻辑
    5.5 参数化建模系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互式参数化产品设计平台的构建
    6.1 平台定位
        6.1.1 消费者感性需求直接体现
        6.1.2 设计师设计思路的改变
    6.2 平台交互式界面
        6.2.1 感性数据输入区
        6.2.2 造型方案展示区
        6.2.3 设计参数管理区
    6.3 设计平台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感性工学的办公座椅问卷调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一种新型参数曲面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曲线曲面造型技术
        1.2.2 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
        1.2.3 汽车空气动力学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框架
2 课题涉及的相关理论与算法
    2.1 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2.1.1 常规设计流程
        2.1.2 适用于CFD分析的车辆模型建立
        2.1.3 衍生式设计
    2.2 曲面设计的参数化调整方法
    2.3 GE-Bezier曲线及曲面理论
        2.3.1 GE-Bézier曲线数学定义及性质
        2.3.2 三次GE-Bézier曲线的分割
        2.3.3 GE-Bézier曲面数学定义及性质
    2.4 Coons类曲面理论
        2.4.1 两类经典Coons曲面及几何特性
        2.4.2 带参可调Coons曲面
    2.5 本章小结
3 典型车身造型模板的建立及分析
    3.1 汽车造型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1.1 车型的演变概述
        3.1.2 汽车造型的特征线
        3.1.3 车身的造型面及面片划分
    3.2 车身曲面的建立
    3.3 全车身曲面间光顺处理方法
        3.3.1 通过分割参数对曲面进行分割
        3.3.2 曲面间过渡曲面的生成
        3.3.3 典型车型模型中曲面拼接的几种特殊情况
    3.4 车身模型变形调节方法
        3.4.1 车身整体变形
        3.4.2 局部变形
        3.4.3 过渡曲面变形
    3.5 典型车身模板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SQ-Coons曲面的建立及相关算法
    4.1 SQ-Coons曲面的生成
        4.1.1 特殊曲面R_1及R_2的建立
        4.1.2 特殊曲面T的建立
        4.1.3 SQ-Coons曲面的建立流程
    4.2 SQ-Coons曲面的几何性质
    4.3 SQ-Coons曲面的分割
        4.3.1 特殊曲面中的Bézier方向分割方法
        4.3.2 特殊曲面中的GE-Bézier方向分割方法
        4.3.3 特殊曲面中的Coons曲面分割方法
    4.4 SQ-Coons曲面间过渡曲面的生成
        4.4.1 过渡曲线的建立方法
        4.4.2 过渡曲面的建立方法
    4.5 基于SQ-Coons曲面的参数化车身曲面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车身造型参数化设计方法
    5.1 车身造型数字化设计流程
    5.2 基于特征线的线框模型构建
    5.3 车型的调整
    5.4 造型面的调整
        5.4.1 造型线处过渡曲面的调整
        5.4.2 造型面内部形状调整
    5.5 基于车型模板和造型特征的衍生式设计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参数化车身曲面间的相对相似性分析
    6.1 GE-Bézier曲面车型模板相似性分析
    6.2 SQ-Coons曲面车型模板相似性分析
    6.3 两种不同算法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参数化车身曲面的CFD模拟分析
    7.1 模型预处理
    7.2 单项分割参数作为变量时的分析
    7.3 双项分割参数共同作用时的分析
    7.4 单曲面多项形状参数共同作用时的分析
        7.4.1 曲面曲率对形状参数取值的限制
        7.4.2 引擎盖曲面形状参数的气动阻力影响分析
    7.5 中剖面轮廓线曲率变化及其气动力学特性分析
        7.5.1 多张曲面间形状参数变化对整车气动性能影响分析
        7.5.2 多张过渡曲面曲率变化对整车气动性能影响分析
    7.6 不同参数对气动性能的影响程度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基于车身原型模板及SQ-Coons曲面的参数化设计平台开发
    8.1 架构模式与内置功能模块
    8.2 GE-Bézier曲线曲面的功能实现
    8.3 SQ-Coons曲面的功能实现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项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基于分形形态的数字家具创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形几何相关研究
        1.2.2 分形设计相关研究
        1.2.3 数字设计方法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技术路线
2 分形几何相关研究
    2.1 分形理论概述
        2.1.1 分形的定义
        2.1.2 分形的分类
    2.2 分形几何的特征
        2.2.1 分形的维度
        2.2.2 分形的自相似性
        2.2.3 分形的不规则性
        2.2.4 分形的迭代
    2.3 分形相关设计应用
        2.3.1 分形与建筑设计
        2.3.2 分形与家具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数字设计相关研究
    3.1 数字形态创构
        3.1.1 形态图解
        3.1.2 数字图解
    3.2 数字设计方法
        3.2.1 一阶生形到二阶生形
        3.2.2 参数化设计
        3.2.3 计算设计
        3.2.4 生成设计
    3.3 数字设计工具
        3.3.1 Grasshopper软件简介
        3.3.2 Grasshopper数据模式
    3.4 数字设计案例分析
        3.4.1 数字家居产品
        3.4.2 数字家具作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分形形态的数字家具创构方法研究
    4.1 基于分形形态的数字家具创构流程
    4.2 基于分形形态的数字家具创构方法
        4.2.1 分形形态的数字图解
        4.2.2 算法优化与设计应用
        4.2.3 进化设计与数字生形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分形Voronoi形态的数字家具设计实践
    5.1 分形Voronoi数字家具创构流程
        5.1.1 分形Voronoi数字图解
        5.1.2 数字生形与优化
        5.1.3 分形Voronoi数字家具系列化创构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6)基于最小模块的三值光学处理器MSD乘法器的研究及原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意义与背景
    1.2 三值光学计算机的研究现状
        1.2.1 三值光学计算机理论及其数值计算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三值光学计算机乘法器的主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成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SD数字系统及MSD数并行计算
    2.1 MSD数字系统
    2.2 MSD并行计算
        2.2.1 MSD乘法
        2.2.2 MSD加法
        2.2.3 对称MSD编码
        2.2.4 一步式加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值光学乘法器关键技术及最小模块设计方案
    3.1 三值光学计算机系统
    3.2 乘法器的构成
    3.3 基于流水线方案的乘法器的介绍和分析
        3.3.1 M变换的实现方案
        3.3.2 和数项求和的实现方案
    3.4 MSD乘法器的关键运算部件
        3.4.1 M运算器
        3.4.2 一步式MSD加法器
    3.5 MSD乘法器的最小模块设计
        3.5.1 设计原理
        3.5.2 操作步骤
    3.6 举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SD乘法器4位最小模块的扩展方案
    4.1 扩展原理
    4.2 扩展方案
    4.3 举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性能分析与实验验证
    5.1 性能分析
        5.1.1 资源消耗
        5.1.2 时间消耗
    5.2 各乘法器的性能比较
        5.2.1 与流水线方案实现的乘法例程的比较
        5.2.2 与电子计算机乘法器的比较
    5.3 实验验证
        5.3.1 实验内容及器材
        5.3.2 实验样例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微流控数字运算关键组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字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数字微流控液滴芯片的研究现状
        1.2.2 数字微流控对连续流的控制方法
        1.2.3 数字微流控的逻辑行为研究现状
    1.3 典型气动软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1.3.1 人造复眼中的流体—弹性体可变焦透镜
        1.3.2 气动/液动软体机械臂
        1.3.3 气动软体结构对控制方法的需求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微流控器件的制作工艺与测试方法
    2.1 微流控器件激光刻蚀制作工艺
        2.1.1 材料选取
        2.1.2 激光烧蚀的多层结构工艺与表征
    2.2 3D打印的微流控制造方法
        2.2.1 设备与模型构建
        2.2.2 器件后处理工艺优化
        2.2.3 尺寸特性
        2.2.4 表面特征
    2.3 实验与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流控的二进制加减法运算技术研究
    3.1 实现微流控驱动器功能的最小系统
    3.2 流控微阀的设计
        3.2.1 阀芯薄膜结构
        3.2.2 腔体耦合下的薄膜动态特性
        3.2.3 流控微阀的实验研究
    3.3 基于流控微阀的逻辑门构建
        3.3.1 逻辑“非”门等效模型
        3.3.2 “非”门中微阀与流道的流阻耦合
        3.3.3 逻辑“与”“或”门构建
    3.4 微流控数字加法、减法器的运算功能研究
        3.4.1 微流控半加器的等效电路模型
        3.4.2 加法器流体网络设计
        3.4.3 微流控半加器的实验测试
        3.4.4 全加器与多位二进制加法器构建方法
        3.4.5 微流控半减器实现方法
    3.5 微流控二进制译码方法研究
        3.5.1 二进制译码器的结构设计
        3.5.2 3D打印的译码器微阀单元
        3.5.3 流体译码器实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流控数字运算组件的典型辅助功能器件研究
    4.1 微流控触发器
        4.1.1 微流控触发器原理
        4.1.2 触发器实验研究
    4.2 微流控振荡器
        4.2.1 环形振荡器的原理与微流控简化模型
        4.2.2 振荡器实验研究
    4.3 数字信号压力信号的数模转换器件
        4.3.1 压力信号转换的原理分析
        4.3.2 数模转换器件的设计与制造
        4.3.3 数模转换器件的性能特征
    4.4 微流控驱动器最小系统的设计与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体—弹性体透镜阵列的数字微流控驱动方法研究
    5.1 气动薄膜透镜的设计与成像分析
        5.1.1 气动薄膜透镜的结构方案
        5.1.2 气动薄膜透镜的光学特性分析
    5.2 基于数字加法运算的单个透镜焦距调节系统
        5.2.1 调焦系统的逻辑变焦与解决方案
        5.2.2 加法逻辑的三阶调焦芯片实验研究
    5.3 透镜阵列寻址系统研制
        5.3.1 复眼阵列多路透镜选址控制的解决方案
        5.3.2 寻址控制的透镜阵列实验研究
    5.4 集成式数字微流控调焦—选址芯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功能点模型的半形式化验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功能验证方法概述
        1.2.1 形式化验证
        1.2.2 模拟验证
    1.3 半形式化功能验证方法研究现状
    1.4 半形式化验证的挑战与研究目标
    1.5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
    2.1 引言
    2.2 基于实体状态转移的功能点模型
        2.2.1 模型概述
        2.2.2 形式化表达及相关定义
        2.2.3 模型的特点
        2.2.4 实例说明
    2.3 实验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功能点模型测试空间覆盖的激励生成方法
    3.1 引言
    3.2 功能点模型阶段转移关系全遍历算法
        3.2.1 概述
        3.2.2 基于Random Walk的随机启发式遍历算法
        3.2.3 阶段转移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2.4 基于BP-Backjumping的确定启发式遍历算法
    3.3 阶段转移关系测试空间覆盖算法
        3.3.1 概述
        3.3.2 控制敏感型的阶段转移关系测试空间覆盖算法
        3.3.3 数据敏感型的阶段转移关系测试空间覆盖算法
    3.4 基于功能点模型测试空间的功能覆盖率度量
    3.5 实验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时空下功能点并行调度策略
    4.1 引言
    4.2 以全局状态机覆盖率为导向的多功能点并发策略
        4.2.1 概述
        4.2.2 算法设计
        4.2.3 实例说明
        4.2.4 算法的拓展性讨论
    4.3 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功能点模型的自动化验证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FP-Test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关键组成
        5.3.1 功能点模型建模工具
        5.3.2 边界数据库
        5.3.3 编译器
        5.3.4 激励自动生成算法实现
        5.3.5 DPI接口
        5.3.6 激励加载模块Driver与检查器Checker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功能点模型的自动化验证平台应用与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环境搭建
    6.3 验证实例
        6.3.1 数据通路密集型的电路设计浮点运算器(FPU)的验证与分析
        6.3.2 控制通路密集型的电路设计DMA的验证与分析
    6.4 其他验证实例应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加科研工作的情况

(9)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理论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计算与光学计算机
    1.2 三值光学计算机
        1.2.1 三值光学计算机的研究进展
        1.2.2 三值光学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2.3 三值光学计算机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1.3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第2章 光电转换技术
    2.1 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
        2.1.1 常用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
        2.1.2 常用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的性能比较
    2.2 光电转换器阵列
        2.2.1 CCD 图像传感器
        2.2.2 CMOS 图像传感器
        2.2.3 CCD 与CMOS 图像传感器的比较
    2.3 CMOS 数字图像传感器OV7660
        2.3.1 OV7660 的功能特点
        2.3.2 SCCB 总线协议
第3章 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原理
    3.1 三态光信号判定
        3.1.1 光波偏振态的斯托克斯矢量描述
        3.1.2 三态光信号判定原理
        3.1.3 三态光信号判定方法
        3.1.4 四种三态光信号判定方法的比较
    3.2 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工作原理
    3.3 理想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结构原理
        3.3.1 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功能结构
        3.3.2 三态光信号分束系统
        3.3.3 光电转换系统
        3.3.4 数据阵列接收与存储系统
        3.3.5 解码系统
        3.3.6 理想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硬件结构
第4章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系统设计
    4.1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的总体结构
        4.1.1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的技术指标
        4.1.2 运算器镜像式三态光信号分束系统
        4.1.3 基于CMOS 图像传感器的光电转换系统
        4.1.4 数字运算图像的采集与存储系统
        4.1.5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系统结构
    4.2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硬件系统
        4.2.1 硬件系统设计要求
        4.2.2 CMOS 数字图像传感器模块
        4.2.3 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
        4.2.4 存储器模块
        4.2.5 USB 通信模块
    4.3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软件系统
        4.3.1 软件系统设计要求
        4.3.2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4.4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关键技术
        4.4.1 输入光信号与输出电信号的对应关系
        4.4.2 定标
        4.4.3 基元图像的特点
        4.4.4 基元图像二值化
        4.4.5 CMOS 数字图像传感器的功能配置
第5章 实用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系统实现
    5.1 硬件系统实现
        5.1.1 CMOS 图像传感器OV7660 的接口电路
        5.1.2 PDIUSBD12 的接口电路
        5.1.3 SDRAM 和FLASH ROM 存储器的接口电路
        5.1.4 电源电路
        5.1.5 复位电路
        5.1.6 晶体振荡电路
    5.2 软件系统实现
        5.2.1 下位机软件系统
        5.2.2 上位机软件系统
第6章 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实验系统
        6.1.1 总体结构
        6.1.2 监控系统
        6.1.3 解码对象简介
    6.2 实验数据设计
    6.3 实验步骤
    6.4 实验结果分析
    6.5 解码器系统可靠性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与成果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10)可重构计算系统芯片中的动态数据调度模型及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重构计算系统
        1-2-1 可重构计算系统概述
        1-2-2 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
    §1-3 相关工作的回顾
        1-3-1 可重构结构的静态调度
        1-3-2 可重构结构的动态调度
        1-3-3 上下文和数据的预取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小结
第二章 Morphosys-M2结构和编译系统
    §2-1 引言
    §2-2 Morphosys-M2的结构
        2-2-1 Morphosys-M2的组织框架
        2-2-2 通用处理器模块
        2-2-3 可重构单元阵列处理器模块
        2-2-4 高带宽的数据接口模块
    §2-3 Morphosys-M2的特性
    §2-4 应用建模
        2-4-1 静态应用建模
        2-4-2 动态应用建模
    §2-5 条件分支在Morphosys结构上的映射
    §2-6 内核的执行方式
    §2-7 编译框架
    §2-8 小结
第三章 编译过程中的调度方法
    §3-1 离线调度回顾
    §3-2 应用分簇
        3-2-1 应用分簇方法-快速的递归回溯法
        3-2-2 应用分簇可行性
        3-2-3 应用分簇的算法
    §3-3 动态应用分簇的调度
        3-3-1 静态应用总传输的时间估算
        3-3-2 条件分支(if-then-else)结构的簇调度
        3-3-3 循环分支(iterative)结构的簇调度
    §3-4 动态上下文调度
    §3-5 动态数据调度
        3-5-1 数据的一致性
        3-5-2 数据的预取
    §3-6 实验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任意整数的分频器
    §4-1 引言
    §4-2 任意整数分频器的实现
    §4-3 可控的任意分频器的实现
    §4-4 预测方法中计数器的时钟的实现
    §4-5 小结
第五章 处理单元与数据的最优化分配问题
    §5-1 最优化处理单元的分配
    §5-2 最优化数据的分配
        5-2-1 工作方式的举例
        5-2-2 最优化的数据分配
    §5-3 小结
第六章 快速单精度浮点运算器
    §6-1 引言
    §6-2 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的编码表示
        6-2-1 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的表示
        6-2-2 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表示的数据类型
    §6-3 快速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运算器的模块划分
    §6-4 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并行加减法运算器
        6-4-1 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单精度浮点数加减法运算规则
        6-4-2 单精度浮点数加减法运算的流程
        6-4-3 快速单精度浮点数加法器的设计
    §6-5 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并行乘法运算器
        6-5-1 单精度浮点数乘法器的运算规则
        6-5-2 快速单精度浮点数乘法器的运算流程
        6-5-3 快速单精度浮点数乘法器的设计和实现
    §6-6 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并行除法运算器
        6-6-1 单精度浮点数除法器的运算规则
        6-6-2 快速单精度浮点数除法运算的流程
        6-6-3 快速单精度浮点数除法器的设计和实现
    §6-7 IEEE754单精度浮点运算器的实现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7-2 本课题的创新点
    §7-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运算器与逻辑部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D]. 汪翔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泰勒级数展开式的三值光学计算机高阶求导算法研究[D]. 靳青青.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参数化设计[D]. 刘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一种新型参数曲面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D]. 刘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分形形态的数字家具创构研究[D]. 李森然.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最小模块的三值光学处理器MSD乘法器的研究及原型实现[D]. 陈功. 华东交通大学, 2020
  • [7]微流控数字运算关键组件的研究[D]. 周洲. 厦门大学, 2019(08)
  • [8]基于功能点模型的半形式化验证关键技术研究[D]. 吕昭.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理论和实现[D]. 左开中. 上海大学, 2011(07)
  • [10]可重构计算系统芯片中的动态数据调度模型及部件的研究[D]. 田红丽.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算术和逻辑组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