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

关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

一、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惠敏[1](2020)在《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水是实现人类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为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全面提升利用效益,助力节水型城市建设,如何科学、高效地实现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系统问题,包含多个研究对象、目标及约束。本文在分析城市水资源配置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现实分配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以求高效、准确获取城市用水分配方案。首先,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以城市各子区各类用水户为研究对象,用社会、经济、生态多目标效益函数表达式表征配置目标。考虑到事前加入偏好信息对提升决策效果的积极影响,结合梳理出的用水关联因子,采用直觉模糊集方法,分别构建基于偏好信息的各子区、各用水户优先级决策模型,并将上述分析结果转化为权重系数运用到多目标函数中。针对现阶段子区级统计数据不完善的特点,选择对数据量要求较小的灰色预测法得出规划年供需水量作为约束条件,并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红线指标作为补充约束,形成包含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的多目标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其次,结合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多变量、非线性、强冲突的特点,采用多目标帕累托有效解,进一步改进模拟退火算法,形成基于模拟退火多目标算法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方案。最后,以广州市为例进行模型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可定量优化水资源分配,模型输出的方案综合效益最优;事前将偏好信息加入到决策过程中的方式提升了决策效率;模拟退火算法的局部跳脱及全局搜索能力对于求解非线性的多目标规划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结合研究结果,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政策启示。本文研究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优化了社会、经济、环境三类目标,并将决策偏好、用水户节水空间、制度红线约束等信息融入模型,提升了配置方案输出的效果及效率。研究结果为节水型城市建设以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提供了支撑,对城市水资源规划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陈姚[2](2020)在《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其生态修复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水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地解决水问题、实现水安全,各城市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实践。当前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存在理论研究匮乏、重项目轻系统统筹的问题。本文从跨城乡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水文学等多学科视角,运用地理信息数据、文献统计数据、问卷调研数据,综合应用了文献综述法、空间分析法、现场调研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研究源起——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策略提出”的逻辑思路,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水安全评价模型理论构建、水安全问题识别实证分析、水安全问题导向的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等问题。理论构建部分,基于对水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解析,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生态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并明确了各系统评价的范围、指标、方法。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城市水安全状况进行分区、分级、分类问题识别,划分安全风险等级,识别出城市“水量-水质-水患-水活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水安全问题识别实证分析部分,基于水安全评价模型,采用襄阳市近几年的水文数据、地理统计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网络监测数据,分别从市域、中心城区、次流域等空间单元对襄阳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和关键问题识别。结果表明:樊城和襄城存在城市蓄水压力大、社会用水压力大、社会管理差等问题;七里河、普陀沟、小清河、清河口、护城河、南渠流域存在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城市排水工程设施不足、城市净水能力弱等问题;陈家沟、七里河、唐白河、清河口、护城河存在基本孕灾环境差、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设不足、社会救援能力不足等问题;东西葫芦、七里河、清河口、小清河、唐白河存在河道建设基本情况差、社会破坏力度大、水生环境保护与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水安全问题导向的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部分,基于对不同区域、不同流域的水安全主要问题识别,确定了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的目标和主要空间布局,分别提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水资源保护意识提升的资源保障对策,源头控制、中间环节管控、末端治理等环境改善对策,防洪涝绿色基础设施、洪涝工程设施、水灾害安全相关设施建设等水灾害防治对策,河道综合服务效能提升、水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两项生态恢复对策。本文立足水系统的复杂性,基于多角度、多尺度、多源数据构建了城市水安全评价的综合模型,作为精准识别城市水问题及关键区域、主要影响因素的依据,对于水生态修复策略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同时需要通过规划实践不断反馈优化。

刘文新[3](2020)在《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维持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穷人而言,家庭的取水时间与成本、与水资源有关的卫生健康问题、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和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更易受到短期冲击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加剧了数百万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往往被认为是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条件。然而,水资源是动态的系统,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直接的,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及环境交互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我国也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问题。受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在水资源的分配与建设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却忽视了农村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了农村水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用水矛盾四者交织在一起,成为限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用水效率的测度,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驱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精确性与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之间存在怎样的失衡关系?第三,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难题?基于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了有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水贫困理论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的详细解读,我们构建了水贫困理论下的水贫困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测算了西北地区各地市2000-2017年的城市水贫困程度和农村水贫困程度,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与环境五个维度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其次,尝试考虑将城乡分割的视角引入到水贫困的分析框架内,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的失衡情况;最后引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失衡的时间模拟演化及空间关联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市之间的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水贫困程度在0.118-0.443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显着提高。农村水贫困得分在0.146-0.352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缓慢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两极分化要比农村水资源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通过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进行判定,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使用维度和环境维度等为影响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共同驱动因素,说明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地理空间有关,还与用水效率、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的测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分析出城市-农村水贫困复杂系统的共生类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协同型、竞合型(城市优先型与农村优先型)以及冲突型。城市-农村的合作强度存在显着的不平衡。研究区域的52个地市中有36个地市存在明显的竞争和矛盾,另外16个地市从参数上看是协同型区域,然而,其中有5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协同阶段。这表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失衡关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70%的地区仍处于相互制约或孤立发展的状态。第三,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滞后性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为主;2017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为主。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失衡程度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同时,按照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了ARMA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失衡性的未来五年进行预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将于2021年出现拐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第四,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性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7年间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城乡水资源的失衡性明显加剧,这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结论。同时,失衡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出空间集聚。这表明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农村水资源的失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失衡性的空间布局来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发展性的空集聚情况先增后减,异质性先减小,然后不断增大;得出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的空间集聚区,高高区域和低低区域的显着性水平很高。通过对空间差异的把握,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在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设计原则及政策措施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子,可以确定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计算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管理方式、立法、产权、城乡一体化、投资、补偿以及水资源保护意识这七个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行政集权,明确下级管理部门的权责;(2)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3)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现三权合一的管理制度;(4)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保障农村与城市地位对等;(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6)改进水资源补偿制度,探索合理的奖惩机制;(7)树立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陈英杰[4](2019)在《城市水资源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BM-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2007-2016年水资源绩效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分别计算了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水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绩效。通过对比三项绩效值的变异系数发现:水资源综合绩效稳定,经济绩效波动幅度最大,环境绩效次之。这说明单纯的评价水资源经济绩效并不符合当前的发展规律,应当将环境、社会指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水资源绩效进行研究。在内部影响分析时,本文利用自然断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直观的展示出三种绩效值的空间分布情况,探究城市间水资源绩效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水资源绩效值高的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城市,中、上游城市水资源绩效值偏低。通过计算水资源绩效莫兰指数的计算发现,沿江城市水资源绩效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低集聚这三种形式,表明城市的水资源绩效水平不但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会受到周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城市产业优化度、水处理技术水平、水资源公共政策等使得城市水资源绩效的空间关联性进一步加强。在分析外部影响因素时,本文采用Tobit模型对水资源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自给率、政府管制力度、人口密度、产业优化度都会对水资源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地方各市的财政、地理、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抑制各市水资源绩效的原因亦有差别。各市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方面入手解决影响水资源绩效提升的问题,进而全面的提升水资源综合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回归结果给出提升水资源绩效的建议和策略,是对水资源绩效评价的理论的层面补充,有利于促进水资源中蕴含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在更大程度上释放。

白天[5](2019)在《漯河城市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文中提出城市地表景观布局与雨洪资源分配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已成为风景园林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城市雨洪资源分配不均、极端性灾害现象与城市地表景观布局之间存在时空演化模式和演化路径的差异。城镇化过程城市地表景观特征改变,河流结构退化,不透水表面剧增等工程性创伤彻底改变了城市自然水文过程,是引起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学者对雨洪资源分配研究和实践累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各国发展历史阶段、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分配的特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漯河位于淮河支流沙河、澧河和颍河三条流域性骨干河道交汇咽喉地带,河南省的暴雨中心下游,雨洪灾害频发,具有北方平原河网城市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以漯河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流域河流景观结构演变特征,中心城区地表径流空间分布特征和城市街区易积水区域和不易积水区域景观格局特征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尺度研究的数据精度要求逐层递进定性、定量、定位分析城市地表景观特征要素对雨洪资源分布过程的影响。结果以图示语言表达,提出相应的策略。结果总结如下:(1)1999年至2016年漯河市年水资源总量占同年降雨量百分比与建成区面积变化呈显着负相关(sig.-0.537*,P=0.021),表明漯河建设用地的扩大是影响当地水资源总量下降的原因之一;2010、2013、2015、2017年,20个雨量站点插值分析,降雨中心沿沙澧河、颍河、吴功渠、洪汝河等主要河流沿线分布;当地7种土壤类型中,渗透性较好的黄褐土沿沙澧河和颍河分布;多年年平均地面蒸发量807.5mm,地面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夏季蒸发量大而冬季小,多年夏季(5至8月)平均蒸发总量占多年平均年蒸发总量的51.2%;漯河境内河流81条,过境河流丰富但湖泊、湿地不足,超采地下水导致当地水资源短缺。(2)1988年至2017年漯河河流单位网格密度呈聚集特征,空间聚类显着距离增大而聚集性逐渐下降,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河流间相互作用减弱、空间依赖性降低,河网结构由多核心分布向单一核心转变,支流水系、小型河道逐渐消失;水域面积下降,转化率23.60%,主要影响要素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河流数量和长度总体下降,河流等级越高,河流数量越少、长度越短,低级河流减少,高级河流向低级河流转化,呈显着等级递变趋势。(3)漯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呈聚集特征,中心结构紧密而外围多核心分布,但空间聚集性逐渐下降表现出离心发展趋势。土地覆盖/利用(LUCC)呈现递变特征,由中心向边缘,建设用地比例逐级降低,绿地面积减少,农田面积增加;中心城区总径流量TR、径流系数RC、径流体积RV和峰值流量TP,Moran’s I系数显示,TR、RC为0.338(p<0.001)、RV为0.142(p<0.001)、TP为0.101(p<0.001)呈显着集聚。TR和RC空间分布一致由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RV和TP空间分布一致,受汇水区面积影响较大;通过最小耗费距离分析,潜在地表径流数491820条,具有连通性和方向性,能直观展示径流分配的过程与路径。通过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筛选,重力强度18.93是全汇水区连接的最大阈值,随重力强度增加,子汇水区间潜在径流路径逐渐断开,能够显示出径流分布的重要区域和径流形成的先后顺序。潜在地表径流密度与产流分布呈极显着正相关(r=0.602**,p=0.000<0.01),表现显着聚集性,由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4)漯河城市街区透水地表景观渗透能力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ortonian流的阈值为21mm/h。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是漯河城市易积水区的主要景观要素。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的PLAND和LSI是引起局部积水与否的关键景观格局指标。透水景观的PLAND、MPS、LSI和CONNECT对城市积水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渗透景观的PLAND和MPS对缓解城市积水有显着作用,而LSI和CONNECT不显着。DC样方与FC样方中绿地CONNECT存在显着差异且DC样方高于FC样方,说明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城市绿地对缓解城市雨洪灾害有积极地作用。(5)本研究提出了漯河城市流域生态敏感区域保护策略,通过地形地貌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建设因子的叠加分析,确定不同生态敏感区域并提出控制指引;针对漯河市中心城区雨洪资源的管理提出采取地表径流优先管理等级和优化网络构建策略,根据产流等级、积水等级和径流密度分布等级,综合优先管理等级和区域,再根据径流分布路径明确保护重点对关键位置进行改造;城市街区LID改造,以优先管理区域和径流分布路径为支撑,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关键点的控制,实施精准改造。

苏伟洲[6](2017)在《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全球来看,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一个共性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且呈现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布局不匹配等特征,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用水矛盾十分突出,已极大地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化大力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容,加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从而使水资源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统筹好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既关系到城市地区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第一,理论基础方面,对水资源承载力和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解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一主线贯穿于全文的研究中。第二,对城市水资源系统,城市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城市社会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市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耦合系统。第三,在统筹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从人口、经济、生态等三个维度,分别构建了城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城市水资源经济承载力模型和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并对绵阳市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对城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水资源与人口、城市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城市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DPSIR概念模型,并对5个子模型作定量分析。第五,将协调度的概念引入评价水资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逼近于理想解排序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与水资源的协调性测度模型。利用TOPSIS方法,对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带划分,从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水资源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性发展差异的变动趋势,并结合协调性时空的分布,给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段秀举[7](2015)在《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把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一大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然而,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的无序扩张造成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契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生态文明建设包含内容和领域很广,具体落实到规划领域,水资源规划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承载和支撑能力的定性指标。水资源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控制性要素之一。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水资源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生活、生产功能。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但是,目前诸多城市的水资源规划不仅在理论研究和方法应用方面缺乏特色,而且缺乏各区域、各部门有效统筹,尤为重要的是不能充分体现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图。同时,城市水资源规划大多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子项,虽然也会影响总体规划,但多数情况下只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被动的提出局部解决办法,难以科学指导水资源优化利用和有效保护,达到真正解决城市水资源瓶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局限性显而易见。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延用现有的规划体制和方式进行水资源规划显然不能满足城市生态健康协调发展的新需要,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突破,构建出一条新路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城市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成果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和生态学理论融合于水资源规划理论中,建立宏观生态规划与水资源规划之间的桥梁,探讨以生态理念指导水资源规划。即将生态理念向下延伸,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态和水资源规划问题;而城市水资源规划向上拓展,与生态保护结合,更多地融入全域整体,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指导城市水资源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优良。以此充分发挥生态规划的主动功能,从生态优先角度保护城市生态资源本底,在宏观生态安全格局控制下进行水资源规划,改变水资源规划被动应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面。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很多城市建立在山脚盆地或者依山而建。山地城市气候类型、地形特征、生态环境、水资源禀赋及利用情况均较为特殊。一般,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高山、深丘人少水多幅员面积大,丘陵、平坝人多水少幅员面积小;旱汛时期降雨量差别极大;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取水成本高,局部地区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同时,山地城市往往是区域生态涵养和保育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加之山地区域因峰高谷深、地势陡峭,多存在地质灾害多发、持水保水能力差等问题,生态环境普遍较为脆弱。在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利用中,必须合理运用生态理念,构建区域安全的生态保护格局。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构建和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山地城市水资源禀赋特征,统筹考虑山地城市特殊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依据生态理念,建立了适用于山地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用水需求预测方法;提出山地特色的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和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对山地城市水资源集约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的规划理论进行提升,并将新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西南部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加以合理运用。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进行生态理论与水资源规划理论的学科融合,用生态规划指导水资源规划,为山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提供方法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一是基于生态理念对现有水资源规划理论进行提升和完善;二是结合山地城市实际,对山地城市自然生态属性、水资源禀赋与功能效用及其利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具有山地特色的水资源规划方法;三是结合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实现了本研究成果的首个实践与探索,达到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目的。通过以上水资源规划的理论深化、完善和实践认为,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理论是可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本文除了完善以往水资源规划的步骤和方法,还扩展了水资源规划的外延,使水资源规划和生态规划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划定生态安全底线,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充实了水资源规划的生态功能。综上所述,本文在生态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学科融合理论是对以往水资源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水资源规划本身涉及学科较广,而多学科理论对水资源规划的指导是延续的,需要成熟的多学科理论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后续研究将随时追踪最新的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学、气候气象学等学科成果,在成熟的条件下进一步优化、深化;并利用G1S或相关先进技术建成区域性水资源系统规划数据库,为不断优化水资源规划理论和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盖铭芪[8](2014)在《生态伦理学视域下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并且日益引起国际各个国家的强烈关注,城市水资源的缺乏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之一。水资源作为基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该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部分城市只专注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有力保护,导致部分城市出现了城市用水污染、生活用水供应不足等一系列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的发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生态中心主义中的深层生态学角度全面分析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运用阿伦奈斯的“顺应自然”观点坚持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系统分析表述了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形成原因与解决办法。揭示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总结归纳出解决方案,以便我国早日能达到人水和谐,从而更有力的支撑可持续发展,构建出和谐的人类与水资源相处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桂春雷[9](2014)在《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石家庄市经济增长的“短板”。作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省会城市,其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如何,现状水资源究竟可以承载多少工业增加值、养活多少人口、能灌溉多少农田、能饲养多少头家畜,未来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对水资源进行调控才能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目的,这些对本市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对其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从水资源承载力所依据的基本理论研究开始,探讨了五个方面问题,即:(1)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体系进行拓展和深化研究,加强了对水系统组成、分类及其子系统运行过程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性研究;(2)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内涵以及特征等进行研究,并依据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3)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法结合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待选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4)引入粗糙集理论及其赋权方法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进行评价研究,应用引入并经改进的方法对研究区现状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5)建立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调控研究。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几个进展:(1)深化了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体系中水系统理论的研究,对以水的社会循环和再生利用为核心的水代谢系统的状态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进行论述分析,对水系统进行了定义和组成、特征研究,在对水代谢过程及水代谢系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定义了城市水代谢系统概念。研究表明水循环、水代谢与水再生是城市区域水系统运转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城市再生水水量、水质是水的社会代谢作用高效发挥的关键条件。城市水代谢系统中,水循环和水再生力度的加强可以显着地提高城市水代谢状态,同时使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得以改善。(2)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定义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提出了水代谢率(water-system metabolic rate: WMR)对城市水代谢系统状况进行定量描述,并将城市水代谢系统状况分为4个级别,为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量化奠定了基础。研究分析了不同城市水代谢系统运行模式及其调控措施,为不同的发展规划下人类利用技术手段对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调控建立了理论依据。(3)利用前述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并引入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相关分析、Delphi法,对传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了改进,应用改进的指标筛选方法分析计算得到21个指标,并在理论研究指导下构建了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引入目前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应用的粗糙集理论及其赋权方法,以及目前在该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少的TOPSIS模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熵权法与AHP法综合赋权,对研究区内各个市县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4)建立了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型,在不同的城市水代谢运行模式下采用不同的调控措施对石家庄市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调控。结果表明旧有城市水代谢模式下2025年石家庄市区所能承载的工业增加值为868.53亿元,城镇人口为298.35万人,农业灌溉面积为18.26万亩,牲畜饲养头数为40.25万头;新型城市水代谢模式下2025年市区所能承载的工业增加值为3670.23亿元,城镇人口为763.78万人,农业灌溉面积为24.35万亩,牲畜饲养头数为83.75万头。

解睿[10](2012)在《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城市作为经济、政治、人口的聚居地,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但是我国作为全球性缺水国家,对城市水资源的供给日渐窘迫,不少地方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城市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在不改变城市水资源总量和不危机后代子孙水资源使用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利用现有城市水资源,满足现阶段需求成为城市水资源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着眼于城市水资源利用模式的改变,贯穿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全过程,致力于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对污水的资源化利用。为我们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危机提供了一条科学可行的光明之路。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实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紧迫性。其次,深层次探讨城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法律问题,从立法、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执法、税收、水价、城市水权交易、城市给排水规划方面剖析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顺利实施,不符合发展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然后通过对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所属法系、城市水资源状况各异的发达国家城市水资源立法和利用现状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有益借鉴。最后,针对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的种种法律问题,通过转变指导思想,创新完善路径,提出了完善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对策。

二、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图
2.理论基础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水资源优化配置内涵
        2.1.3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2.1.4 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2.1.5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2.2 多目标规划理论
        2.2.1 多目标规划解的概念
        2.2.2 多目标规划求解方法
        2.2.3 直觉模糊集决策方法
3.城市水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水资源配置现状
        3.1.1 城市水资源现状
        3.1.2 城市水资源供需现状
        3.1.3 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益与效率
    3.2 城市水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3.2.1 自然属性下的城市水资源配置问题
        3.2.2 社会属性下的城市水资源配置问题
    3.3 本章小节
4.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要素与约束分析
    4.1 城市水资源效益目标分析
        4.1.1 基于可持续利用理念的水资源效益目标
        4.1.2 用水户单位用水效益机理分析
        4.1.3 效益目标的用水关联因子分析
    4.2 城市子区划分及供需部门组成
        4.2.1 城市子区划分
        4.2.2 城市水资源供需部门
    4.3 基于偏好信息的各配置要素优先级决策
        4.3.1 构建基于偏好信息的配置要素优先级决策模型
        4.3.2 基于偏好信息的各子区优化配置优先级
        4.3.3 基于偏好信息的各子区各用水户优化配置优先级
    4.4 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约束
        4.4.1 城市供需水量约束
        4.4.2 城市制度指标约束
    4.5 本章小节
5.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5.1 多目标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5.1.1 构建目标函数
        5.1.2 设置约束条件
        5.1.3 确定函数参数
        5.1.4 多目标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5.2 基于模拟退火多目标算法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5.2.1 多目标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
        5.2.2 模型求解方法的选择
        5.2.3 基于模拟退火多目标算法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步骤
    5.3 本章小结
6.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应用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6.1 广州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6.2 广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6.2.1 广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参数设置
        6.2.2 广州市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求解
        6.2.3 广州市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6.3 .政策启示
        6.3.1 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6.3.2 对其他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启示
    6.4 本章小节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其生态修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概念解析及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构建
    3.1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构建总体思路
    3.2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范围确定
    3.3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3.4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方法
    3.5 基于“PSR”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结果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1 襄阳城市概况
    4.2 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范围及分析单元确定
    4.3 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4 襄阳城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5 襄阳城市水灾害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6 襄阳城市水生态安全评价及问题识别
    4.7 本章小结
5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
    5.1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目标及空间布局
    5.2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资源保障对策
    5.3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环境改善对策
    5.4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灾害防治对策
    5.5 水安全问题导向的襄阳城市水系统生态恢复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项目实践
附录2 评价计算数据

(3)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C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水资源量评价
        1.3.2 水资源系统评价
        1.3.3 城乡水资源评价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水资源短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2.1.2 水贫困概念界定
    2.2 水贫困的理论框架
        2.2.1 水贫困的理论解读
        2.2.2 水贫困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2.2.3 水贫困的框架结构
    2.3 理论基础
        2.3.1 水资源评价理论
        2.3.2 贫困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2.3.4 城乡发展理论
    2.4 总体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自然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测算
    4.1 问题的提出
    4.2 模型构建
        4.2.1 WPI模型
        4.2.2 LSE模型
        4.2.3 变权重模型
        4.2.4 核密度模型
    4.3 变量选取
        4.3.1 资源维度
        4.3.2 设施维度
        4.3.3 能力维度
        4.3.4 使用维度
        4.3.5 环境维度
    4.4 指标冗余性检验
        4.4.1 相关分析
        4.4.2 冗余性分析
    4.5 基于WPI模型的城乡水贫困测算
        4.5.1 城市水贫困评价
        4.5.2 农村水贫困评价
    4.6 基于LSE模型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4.6.1 城市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6.2 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失衡性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方法选择:共生模型
    5.3 城乡水贫困的共生演化机制
    5.4 城乡水贫困的失衡关系分析
        5.4.1 协同型区域
        5.4.2 竞合型区域
        5.4.3 冲突型区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滞后性及时间演化
    6.1 问题的提出
    6.2 方法选择:脱钩模型
    6.3 城乡水贫困的脱钩关系分析
    6.4 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模拟预测
        6.4.1 计量模型选择
        6.4.2 模型的检验
        6.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及空间异质性
    7.1 问题的提出
    7.2 方法选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7.2.1 全局自相关
        7.2.2 局部自相关
    7.3 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分析
    7.4 城乡水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7.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7.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8.1 问题的提出
    8.2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8.2.1 水资源分配不公
        8.2.2 基础设施投入不均
        8.2.3 水资源环境恶化
        8.2.4 管理与技术人才不匹配
    8.3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原则
        8.3.1 坚持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先
        8.3.2 兼顾城乡用水公平
        8.3.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8.3.4 注重水资源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8.4 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若干建议
        8.4.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8.4.2 强化水资源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
        8.4.3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8.4.4 加速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发展
        8.4.5 改革水利设施投资制度
        8.4.6 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
        8.4.7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城市水资源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水资源保护的战略要求
        1.1.2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相关政策
        1.1.3 水资源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水资源效率评价相关研究
        1.3.2 水资源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绩效评价
        2.1.2 城市水资源绩效评价
        2.1.3 长江经济带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2.2.3 外部经济理论
        2.2.4 系统论
    2.3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3.2 水资源利用的目标
        3.2.1 经济目标
        3.2.2 环境目标
        3.2.3 社会发展目标
    3.3 目标导向下的水资源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3.3.1 投入指标的选择
        3.3.2 产出指标的选择
        3.3.3 指标的筛选与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水资源绩效评价—以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为例
    4.1 评价模型与分析方法的选择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4.1.2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4.1.3 Tobit模型
    4.2 城市水资源绩效评价结果与进一步分析
        4.2.1 水资源绩效结果计算
        4.2.2 水资源绩效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4.2.3 水资源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基于评价结果的绩效提升对策
        5.2.2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绩效提升对策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漯河城市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达国家和地区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研究进展
        1.1.1 流域雨洪资源分配与生态修复
        1.1.2 雨洪资源分配与收集
        1.1.3 雨洪资源分配与蓄存
        1.1.4 雨洪资源再分配与引导
        1.1.5 雨洪资源分配模型系统开发和模拟
    1.2 发达国家和地区雨洪资源分配历史与实践
    1.3 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分配历史与研究
        1.3.1 中国古代城市雨洪分配的生态智慧
        1.3.2 中国当代雨洪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
        1.3.3 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分配发展历程
    1.4 城市雨洪资源分配相关问题的提出
        1.4.1 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紧缺并存
        1.4.2 可持续雨洪资源分配必由之路
        1.4.3 研究主题与内容的梳理与思考
    1.5 漯河市城市变迁和面临的雨洪资源问题
        1.5.1 依水建城-先秦时期早期城市的出现
        1.5.2 随水变迁-历史时期城市发展
        1.5.3 漯河市当下面临雨洪资源问题
2 重要概念及研究目的、意义、对象和内容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城市地表景观
        2.1.2 雨洪资源
        2.1.3 城市流域
        2.1.4 中心城区
        2.1.5 城市街区
        2.1.6 雨洪景观格局
        2.1.7 城市绿地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内容
    2.6 技术路线
3 城市地表景观与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关系
    3.1 城市流域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1.1 城市流域单元及影响
        3.1.2 河流结构稳定性
    3.2 中心城区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2.1 中心城区雨洪资源分配的特点
        3.2.2 中心城区开发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3 城市街区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3.1 单体要素
        3.3.2 空间组合
    3.4 小结
4 漯河市自然资源调查与GIS数据库建立
    4.1 漯河市自然资源调查
        4.1.1 漯河降雨量和降雨分布
        4.1.2 漯河平均地表蒸发量统计
        4.1.3 漯河水资源调查
        4.1.4 漯河土壤类型及分布
    4.2 GIS数据库建立
    4.3 小结
5 漯河城市流域河网水系形态结构演变特征
    5.1 区域概况与研究范围
    5.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最适单元网格河流密度空间分析
        5.3.2 河流水系面积演变特征分析
        5.3.3 河流等级和数量演变特征分析
    5.4 小结
        5.4.1 河流网格由高密度逐渐向低密度转化
        5.4.2 河流面积逐渐下降,向其他用地转化
        5.4.3 河流数量减少,高级河流向低级转化
6 漯河市中心城区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特征
    6.1 区域概况与研究范围
    6.2 数据来源
        6.2.1 中心城区土地覆盖/利用(LUCC)变化数据
        6.2.2 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数据
        6.2.3 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分配路径与网络数据
    6.3 研究方法
        6.3.1 中心城区土地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6.3.2 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综合定量化分析方法
        6.3.3 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分配路径、网络特征及验证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中心城区土地变化特征
        6.4.2 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综合定量化特征
        6.4.3 中心城区潜在地表径流路径分布特征
    6.5 小结
        6.5.1 漯河市中心城区土地变化特征分析
        6.5.2 漯河市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6.5.3 漯河市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分配路径特征分析
7 漯河城市街区景观格局的水文效应特征
    7.1 漯河市城市街区尺度分析
        7.1.1 数据来源
        7.1.2 漯河城市街区景观格局尺度范围
        7.1.3 漯河城市街区景观格局适宜尺度
    7.2 研究方法
        7.2.1 城市街区径流曲线数(CN系数)对比分析
        7.2.2 城市街区景观格局Welch方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城市街区DC样方与FC样方地表渗透率对比分析结果
        7.3.2 城市街区景观格局Welch方差分析结果
    7.4 小结
        7.4.1 城市街区DC样方与FC样方地表渗透率对比分析
        7.4.2 城市街区DC样方与FC样方景观格局Welch方差分析
8 基于多尺度雨洪资源分配的规划策略
    8.1 漯河可持续雨洪资源规划策略
        8.1.1 基于漯河城市流域的水生态敏感区域优化策略
        8.1.2 漯河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区域性管理和径流网络的优化策略
        8.1.3 城市街区微观尺度LID精细化设计策略
    8.2 基于雨洪资源分布特征的管理控制指标
        8.2.1 城市流域补充结构控制指标
        8.2.2 中心城区补充空间统计指标
        8.2.3 城市街区景补充景观格局指标
    8.3 基于漯河雨洪资源分配策略的案例分析
        8.3.1 漯河城市流域的水生态敏感区域保护
        8.3.2 漯河中心城区地表径流优先管理等级和优化网络构建
        8.3.3 漯河城市街区LID设计
    8.4 小结
        8.4.1 优化策略与指标补充
        8.4.2 基于雨洪资源分配策略的案例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6)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重要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解析
    2.1 重要概念
        2.1.1 水资源承载力
        2.1.2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
    2.2 主要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
        2.2.3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水资源系统分析
    3.1 城市水资源系统
        3.1.1 水资源系统
        3.1.2 城市水资源系统的特征
    3.2 城市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系统
        3.2.1 城市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系统的关系
        3.2.2 城市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
    3.3 城市社会系统与水资源系统
        3.3.1 城市社会系统
        3.3.2 城市社会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关系
    3.4 城市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系统
        3.4.1 城市生态系统
        3.4.2 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3.5 城市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耦合系统
        3.5.1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关系分析
        3.5.2 城市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耦合系统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及应用
    4.1 模型构建
        4.1.1 概念的界定
        4.1.2 模型分析的边界
    4.2 模型的系统结构
        4.2.1 模型的系统构成
        4.2.2 模型的系统结构
    4.3 城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
        4.3.1 一般模型
        4.3.2 城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
    4.4 城市水资源经济承载力模型
        4.4.1 目标选取
        4.4.2 主要约束条件
        4.4.3 模型求解
    4.5 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
        4.5.1 基本概念
        4.5.2 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4.5.3 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
    4.6 案例分析-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测算
        4.6.1 绵阳市基本现状
        4.6.2 绵阳市水资源现状
        4.6.3 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测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研究
    5.1 城市水资源与人口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5.1.1 水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5.1.2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与人口的相关性分析
    5.2 城市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5.2.1 水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影响
        5.2.2 经济发展模式对水资源的影响
        5.2.3 城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分析
        5.2.4 城市用水结构及驱动力分析
        5.2.5 城市水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倒逼机制分析
    5.3 城市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5.3.1 水资源与城市生态经济分析
        5.3.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
        5.3.3 水资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5.4 城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模型
        5.4.1 DPSIR概念模型简介
        5.4.2 城市水资源DPSIR概念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测度模型及应用
    6.1 系统与协调发展
        6.1.1 系统的概念
        6.1.2 协调的概念及内涵
        6.1.3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内涵与特征
    6.2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协调性测度算法说明
        6.3.1 协调性测度概念
        6.3.2 协调性测度方法
        6.3.3 逼近于理想解排序(TOPSIS)方法简介
        6.3.4 协调度算法说明
    6.4 协调性测度模型应用
        6.4.1 数据来源以及协调性测度值计算
        6.4.2 协调等级的划分
        6.4.3 协调发展状态
        6.4.4 协调发展状态时空特征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历程、进展
        1.2.1 研究历程
        1.2.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2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理论基础构建
    2.1 水资源规划理论
        2.1.1 水资源规划基本概念
        2.1.2 水资源规划理论
        2.1.3 水资源规划理论及应用的局限性
    2.2 生态规划理论
        2.2.1 生态规划基本概念
        2.2.2 生态规划理论
        2.2.3 生态规划理论的局限性
    2.3 基于生态理念的水资源规划理论构建
        2.3.1 多学科理论对水资源规划的研究促进
        2.3.2 基于生态理念的水资源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3.3 基于生态理念的水资源规划理论体系构架
        2.3.4 基于生态理念的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和重点
    2.4 山地城市水资源特性分析
        2.4.1 山地城市概念界定与内涵
        2.4.2 山地城市水资源特性分析
    2.5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3.1 山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
        3.1.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界定
        3.1.2 水资源承载主客体
        3.1.3 水资源承载力价值判断准则
        3.1.4 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
    3.2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山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
        3.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模型
        3.2.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模型
        3.2.3 水资源承载力关键因子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需水量预测模型和供需平衡
    4.1 需水量预测模型探讨
        4.1.1 回归分析模型
        4.1.2 分类预测模型
        4.1.3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4.1.4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4.1.5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2 山地城市需水量的组合预测模型
        4.2.1 基于主要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法
        4.2.2 基于多年用水量序列回归模型预测法
        4.2.3 分部门指标预测法
    4.3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山地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1 水资源可利用潜力评价
        4.3.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方法研究
    5.1 水资源规划保障策略
        5.1.1 法规制度保障
        5.1.2 生态安全格局保障
    5.2 山地城市水资源配置方法研究
        5.2.1 水资源配置原则
        5.2.2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水资源配置分区
        5.2.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5.2.4 山地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5.3 山地城市节水规划方法研究
        5.3.1 节水潜力分析
        5.3.2 节水方案拟定
        5.3.3 山地城市节水措施研究
    5.4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方法研究
        5.4.1 地表水资源保护
        5.4.2 地下水资源保护
        5.4.3 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5.4.4 山地城市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
    6.1 水资源及利用概况
        6.1.1 市域概述
        6.1.2 水资源概况
        6.1.3 水资源利用情况
        6.1.4 可利用水资源量计算与丰度分级
    6.2 水资源综合评价
        6.2.1 水资源禀赋
        6.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6.2.3 水资源利用效率
        6.2.4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关性分析
        6.2.5 相关城市水资源利用横向比较
        6.2.6 水资源总体评价
    6.3 水资源承载力预测
        6.3.1 重庆市发展目标与规模
        6.3.2 水资源承载力预测方法
        6.3.3 主要部门用水量和相关指标
        6.3.4 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结果
        6.3.5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判
    6.4 需水量预测
        6.4.1 国家对重庆市用水的控制和要求
        6.4.2 基于主要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模型预测
        6.4.3 基于多年用水量序列回归分析预测
        6.4.4 分部门指标法预测
        6.4.5 需水量预测结果分析
    6.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5.1 水资源可利用潜力评价
        6.5.2 供需平衡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重庆市水资源规划研究
    7.1 规划目标
    7.2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7.2.1 配置分区
        7.2.2 配置方法
        7.2.3 配置措施
    7.3 水资源节约利用
        7.3.1 节水目标
        7.3.2 节水潜力
        7.3.3 节水措施
        7.3.4 再生水回用
    7.4 山地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7.4.1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7.4.2 河湖水体保护与生态修复
        7.4.3 山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7.5 差异化发展和保护下的重大水源设施规划
        7.5.1 大都市区
        7.5.2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7.5.3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7.6 主城区供水系统规划布局
        7.6.1 水资源及利用概况
        7.6.2 水资源利用与设施建设问题分析
        7.6.3 需水量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7.6.4 水资源优化配置
        7.6.5 水源设施规划布局
        7.6.6 城市供水系统规划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生态伦理学视域下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四) 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
二、 阿伦奈斯生态伦理学视角中的水资源保护
    (一) 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
    (二) 阿伦奈斯“生态智慧 T”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 阿伦奈斯的“顺应自然”思想对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影响
三、 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一) 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类型
        1.资源匮乏型缺水
        2.污染型缺水
    (二) 造成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城市用水的浪费现象严重
        2.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已到极为严重的程度
        4.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合理和管理分割脱节加剧城市缺水程度
四、 外国水资源短缺的管理经验
    (一) 荷兰:重视水质、水量
        1.荷兰水资源管理机制的特点
        2.荷兰水资源的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 法国:以水治水、以法治水
        1.法国水资源管理主要特点
        2.法国水资源的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 美国:以州为主、国家宏观管理
        1.美国水资源管理主要特点
        2.美国水资源的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五、 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提高城市用水利用率
        1.开源节流
        2.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分质供水
        4.建立节水型社会
    (二) 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力度
        1.改革我国现行的污水处理建设、运营、管理机制
        2.扩大水资源收费范围
        3.构建水污染管理中的奖惩制度
        4.加强构建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
        5.污水资源化利用
    (三) 多角度合理开发城市水资源
        1.限定水资源的开发力度
        2.实时调整水资源的开发结构
        3.减少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4.在水资源开发中坚持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
        5.多源取水
    (四) 城市水资源合理规划、建立制度
        1.要从国家的高度建立市场经济调控制度
        2.完善法律制度,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明确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力,实现宏观统一管理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1.3.1 水系统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城市水代谢研究现状
        1.3.3 可持续发展与系统论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总体思路与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总体思路与方法
        1.5.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内容
        2.1.3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2.2 系统论
        2.2.1 系统的特征
        2.2.2 系统基本原理
    2.3 水系统
        2.3.1 水系统概念与类型
        2.3.2 水循环系统
        2.3.3 水代谢系统
        2.3.4 水再生系统
        2.3.5 水系统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
    2.4 城市区域经济理论
        2.4.1 城市区域经济理论概述
        2.4.2 三次产业分类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
    3.1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
        3.1.1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3.1.2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内涵
        3.1.3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3.2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与主要指标
        3.2.1 水资源子系统影响因素
        3.2.2 人口子系统影响因素
        3.2.3 社会经济子系统影响因素
        3.2.4 生态环境子系统影响因素
        3.2.5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待选指标体系
    3.3 城市水代谢系统
        3.3.1 城市水代谢系统概念
        3.3.2 城市水代谢系统组成及影响因素
    3.4 城市水代谢系统状况的衡量指标
        3.4.1 城市水代谢系统状况
        3.4.2 城市水代谢系统状况量化方法
    3.5 城市水代谢系统运行模式
        3.5.1 旧有城市水代谢系统运行模式
        3.5.2 新型城市水代谢系统运行模式
        3.5.3 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其调控
    3.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社会经济与水代谢状况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2 水文地质条件
        4.2.1 构造特征
        4.2.2 地层特征
        4.2.3 含水层组划分及地下水类型
        4.2.4 含水层结构特征
    4.3 石家庄水代谢系统状况
        4.3.1 数据统计说明
        4.3.2 供水系统代谢状况
        4.3.3 用水系统代谢状况
        4.3.4 污水排放系统代谢状况
        4.3.5 水处理与重复利用系统代谢状况
    4.4 石家庄水代谢系统现存问题
    4.5 小结
第五章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概念和作用
        5.1.1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概念
        5.1.2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作用
    5.2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5.2.1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5.2.2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3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5.3.1 理论分析法
        5.3.2 德尔菲法
        5.3.3 主成分分析法
        5.3.4 灰色关联度分析
        5.3.5 关联度的计算与优化
    5.4 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1 指标的理论分析
        5.4.2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3 数据的标准化
        5.4.4 灰色关联度分析
        5.4.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5 指标分级标准
        5.5.1 指标分级标准确定依据
        5.5.2 分级标准的确定
    5.6 小结
第六章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6.1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6.1.1 评价方法类型
        6.1.2 评价方法的引入与改进
    6.2 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6.2.1 原理与评价步骤
        6.2.2 层次分析法赋权
        6.2.3 粗糙集法赋权
        6.2.4 石家庄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6.3 改进TOPSIS模型评价
        6.3.1 TOPSIS模型原理及评价步骤
        6.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3.3 石家庄市水资源承载力TOPSIS评价
    6.4 评价结果比较及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
    7.1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量化
        7.1.1 量化表现方式
        7.1.2 总量计算关系式
    7.2 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7.2.1 多目标决策的概念和特点
        7.2.2 多目标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7.2.3 多目标决策求解方法
        7.2.4 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关键要素
        7.2.5 多目标决策过程
    7.3 系统动力学建模
        7.3.1 系统动力学发源
        7.3.2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研究内容
        7.3.3 系统动力学原理
        7.3.4 系统动力学方程
        7.3.5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7.3.6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选用
        7.3.7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
    7.4 小结
第八章 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调控
    8.1 石家庄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8.1.1 建模目的
        8.1.2 模型边界与结构
        8.1.3 基于水代谢的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运行原理
        8.1.4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反馈回路分析
        8.1.5 主要变量及SD方程
        8.1.6 系统流程图
    8.2 模型参数的选择
        8.2.1 参数的分类
        8.2.2 参数的确定
    8.3 模型检验
        8.3.1 模型历史验证
        8.3.2 灵敏度分析
    8.4 基于水代谢的石家庄市水资源承载力调控
        8.4.1 模型调控参数来源
        8.4.2 模型基本约束条件
        8.4.3 旧有水代谢模式的水资源承载力调控
        8.4.4 新型城市水代谢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调控
    8.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及概念阐释
        1.2.1 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
        1.2.2 重点概念阐释
2 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法律问题
    2.1 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2.1.1 城市水资源紧缺趋势加剧
        2.1.2 城市水资源普遍遭受污染
        2.1.3 城市水环境恶化加剧
    2.2 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法律问题
        2.2.1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2.2.2 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2.2.3 行政执法不力
        2.2.4 城市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
        2.2.5 水资源税费制度存在问题
        2.2.6 未建立城市水资源可交易市场
        2.2.7 城市给排水规划理念落后
3.美日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经验借鉴
    3.1 美国的经验
    3.2 日本的经验
    3.3 美日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经验的启示
        3.3.1 制定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
        3.3.2 建立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3.3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3.3.4 健全水权交易制度
        3.3.5 构建合理的水价机制
4. 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完善
    4.1 调整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指导思想
        4.1.1 可持续发展思想
        4.1.2 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中国现状思想
        4.1.3 循序渐进与因地制宜思想
    4.2 创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管制模式
        4.2.1 政府干预模式
        4.2.2 市场机制模式
        4.2.3 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模式
    4.3 完善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对策
        4.3.1 制定完备的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法律体系
        4.3.2 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
        4.3.3 加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行政执法建设
        4.3.4 对城市水资源实行差别水价和阶梯水价制度
        4.3.5 构建促进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税收机制
        4.3.6 建立城市循环水资源可交易市场
        4.3.7 转变城市供排水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崔惠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1)
  • [2]襄阳城市水安全评价及其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 陈姚.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D]. 刘文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城市水资源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为例[D]. 陈英杰. 山东工商学院, 2019(06)
  • [5]漯河城市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D]. 白天.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 苏伟洲.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7]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D]. 段秀举. 重庆大学, 2015(01)
  • [8]生态伦理学视域下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D]. 盖铭芪. 渤海大学, 2014(08)
  • [9]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D]. 桂春雷.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10)
  • [10]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思考[D]. 解睿.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关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