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利尿剂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

门诊利尿剂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

一、心力衰竭病人门诊应用利尿剂的预后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川[1](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内发生再入院的风险模型。方法:设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500例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血液指标、无创诊断工具、侵入性检查、合并症、用药情况及再入院结局。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分析并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结果:5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90天再入院发生134例(26.80%);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在25个变量中选取5个慢性心力衰竭预后风险因素:年龄、低钠血症、NT-proBNP、左心房内径、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史,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依据这5个预后因素构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列线图,C统计量为0.71(95%CI,0.64-0.78),ROC曲线及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具有适中的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建立用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模型时,可选用年龄、低钠血症、NT-proBNP、左心房内径、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史作为其预测因子,此模型具有适中的预测效果。

梁晓娜[2](2021)在《老年慢性心衰并房颤患者药物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老年CHF合并Af患者的临床特点。2、探讨老年CHF合并Af患者出院后的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3、探讨老年CHF合并Af患者出院后1年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并顺利出院的老年CHF合并Af患者,收集入选者一般资料、检验指标、检查指标、出院诊断、出院时用药状况,用电话或门诊的方式在出院2个月及1年时随访,采集患者出院后2个月时是否独自居住、用药情况和服药依从性,及1年时是否发生终点事件等数据。纳入服药依从性的可能影响因素,筛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老年CHF合并Af患者出院后的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出院1年全因死亡,使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33例老年CHF合并Af患者,年龄平均为76.33±7.83岁,男性123例(52.8%),女性110例(47.2%);患者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主,其中冠心病共160例(68.7%),高血压共140例(60.1%),其次为糖尿病51例(21.9%),慢性肾损伤48例(20.6%);心衰严重程度以心功能III级为主(51.5%),其次为心功能IV级(25.3%),心功能II级(23.2%);服药种类以5~8种占大多数(73.4%),9~12种(13.3%),≤4种(12.4%),≥12种(0.9%);患者有医保,共203例(87.1%),无医保共30例(12.9%);居住状况以非独居为主,共209例(89.7%),独居共24例(10.3%)。2、患者出院2个月服药依从性佳有62.0%,服药依从性差有38.0%;对服药依从性佳和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往往为高龄、男性、共病总数较多、血肌酐高、独居、口服抗凝药(P<0.05);服药依从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在性别(OR=3.225,95%CI=1.734~5.998,P<0.001)、年龄(OR=0.953,95%CI=0.915~0.992,P=0.019)、独居(OR=3.579,95%CI=1.262~10.150,P=0.016)、口服抗凝药(OR=0.357,95%CI=0.168~0.760,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233例患者随访1年发现,17.2%的患者出现全因死亡,阴性终点与阳性终点的患者对比,发现NYHA心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评分、D二聚体、白蛋白、LVEF值、血肌酐、共病总数、服药依从性、CHF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NYHA心功能分级高、CHF病程长、服药依从性差是老年CHF合并Af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老年CHF并Af患者以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心功能较差为主;高龄、男性、独居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是导致老年CHF并Af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心功能差、CHF病程长、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风险可能会更高。

吕娅宁[3](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我国慢性心力衰竭防治现状;挖掘中医药物、非药物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及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依据;为本地区慢性心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门诊及住院的CHF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管理方案。住院期间的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疾病管理,包括心衰的基础知识、如何进行症状监控、药物治疗方案及依从性、饮食及运动指导、心理和精神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督促患者按时规范服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定期门诊随诊,以及其他基础病和合并症的控制。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管理,教患者简单养生保健技能和方法,包括足浴、艾灸、穴位贴敷、药膳推荐、中医特色运动(太极拳)等。出院后管理:采取定期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出院后第3、6、9、12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参照指南及Duffy设计的《标准电话随访手稿》对基础病防治情况、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等5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指导及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Q)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结果:管理前后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NYHA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LVEF、NT-pro BNP、MLHFQ评分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再住院次数均较纳入时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随访12个月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在病死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减少住院次数、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且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更明显,患者获益更多,但短期管理对病死率的影响不明显。

李杨[4](2021)在《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绝大多数AHF患者在急诊室首诊和救治。现有临床研究资料较少关注急诊室内AHF患者预后,尤其是长期预后。研究方法: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Beijing Acute Heart Failure Registry,Beijing AHF Registry)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登记研究,研究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23日就诊于北京地区14家医院急诊室并明确诊断为AHF的患者共3335例。对纳入该研究的3335例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治疗情况进行随访,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价患者5年预后及其相关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随访至第5年时总体失访率为11.8%。5年全因死亡率为55.4%,心血管死亡率为49.6%,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长期药物治疗方面,随访期间坚持服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s)、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s,ARBs)及螺内酯等指南推荐可以改善预后药物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0.3%、15.1%、8.0%、12.4%。患者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2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1.023-1.030)、入院时伴有疲劳(HR:1.127,95%CI:1.009-1.258)、腹水(HR:1.190,95%CI:1.057-1.340)、肝颈反流征(HR:1.339,95%CI:1.140-1.572)、纽约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511,95%CI:1.291-1.769)、心率(HR:1.003,95%CI:1.001-1.005)、血尿素氮水平(HR:1.014,95%CI:1.008-1.020)、B型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在第三(HR:1.426,95%CI:1.220-1.668)或第四分位数(HR:1.437,95%CI:1.223-1.690)、心衰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HR:1.195,95%CI:1.073-1.331)或原发性心肌病(HR:1.382,95%CI:1.183-1.614)、合并糖尿病(HR:1.118,95%CI:1.010-1.237)或脑卒中(HR:1.252,95%CI:1.121-1.397)为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体重指数(HR:0.971,95%CI:0.958-0.983)、舒张压(HR:0.996,95%CI:0.993-0.999)、血清钠(HR:0.980,95%CI:0.972-0.988),血清白蛋白(HR:0.981,95%CI:0.971-0.992)、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14,95%CI:0.626-0.814)、β 受体阻滞剂(HR:0.673,95%CI:0.588-0.769)、ACEIs(HR:0.714,95%CI:0.604-0.845)、ARBs(HR:0.790,95%CI:0.646-0.965)、螺内酯(HR:0.814,95%CI:0.663-0.999)、钙拮抗剂(HR:0.624,95%CI:0.531-0.733)、硝酸酯类药物(HR:0.715,95%CI:0.631-0.811)以及地高辛(HR:0.579,95%CI:0.465-0.721)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HF患者长期坚持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比例较低、预后较差,5年全因死亡率55.4%,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常见并发症。并发AHF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治疗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室(emergency departments,EDs)的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在院期间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为38.2%。入院时心率(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0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11,P=0.022)、左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 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房颤(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BNP/NT-proBNP 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Third quartile,Q3,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 5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以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两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年龄增长,HF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显着增高,是老年患者住院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然而对于高龄HF患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高龄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临床特征、长期预后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年龄≥70岁的患者纳入研究,描述患者临床特征,并以5年全因死亡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高龄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1774例患者纳入研究。高龄AHF以女性(54.7%)、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52.3%)更常见,合并症多,缺血性心肌病(54.4%)为最常见病因,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7.3-23.8%)。在5年随访期内1209例(68.2%)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041,P<0.001)、入院时心率(HR:1.003,95%CI:1.001-1.005,P=0.008)、NYHA 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363,95%CI:1.132-1.640,P=0.001)、伴有腹水(HR:1.322,95%CI:1.127-1.552,P=0.001)及肝颈反流征(HR:1.264,95%CI:1.019-1.569,P=0.033)、血白细胞(HR:1.021,95%CI:1.011-1.033,P<0.001)、血尿素氮(HR:1.016,95%CI:1.009-1.024,P<0.001)水平、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HR:1.567,95%CI:1.297-1.892,P<0.001)或第四分位数(HR:1.641,95%CI:1.362-1.977,P<0.001),既往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HR:1.156,95%CI:1.008-1.325,P=0.039)或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R:1.246,95%CI:1.097-1.415,P=0.001)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HR:0.879,95%CI:0.783-0.986,P=0.028)、体重指数(HR:0.970,95%CI:0.954-0.986,P<0.0001)、舒张压(HR:0.996,95%CI:0.992-0.999,P=0.022)、血清钠(HR:0.987,95%CI:0.977-0.996,P=0.006)、血清白蛋白(HR:0.980,95%CI:0.968-0.993,P=0.002)水平以及长期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21,95%CI:0.610-0.851,P<0.001)、β-受体阻滞剂(HR:0.721,95%CI:0.610-0.852,P<0.001)、钙离子拮抗剂(HR:0.693,95%CI:0.578-0.831,P<0.001)、螺内酯(HR:0.730,95%CI:0.543-0.981,P=0.037)、硝酸酯类(HR:0.649,95%CI:0.557-0.757,P<0.001)及地高辛(HR:0.629,95%CI:0.469-0.860,P=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研究结论:高龄AHF以女性、HFpEF更常见,合并症多,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远期预后差,在多学科综合评估基础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改善高龄AHF患者预后。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AHF患者通常起病较急且多数首诊于急诊室,对AHF患者风险的错误评估可能导致治疗时机延误,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预后评估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高危患者、简化流程、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作为模型衍生队列,建立适用于中国AHF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方法: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0折嵌套交叉验证、Cox回归、弹性网络等算法对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治疗特征进行筛选,通过多因素回归和列线图方法建立基于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的急性心力衰竭1年、3年及5年生存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研究结果:经过变量筛选,最终18个与患者5年生存高度相关的变量纳入预后评估模型,包括11项临床基线特征(年龄、体重指数、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肝颈反流征阳性、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舒张压、血清钠、尿素氮、白蛋白、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舒张性心力衰竭)和7项治疗特征(长期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及地高辛)。以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两种方式分别构建评估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和个体化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单纯基线特征模型和基线+治疗特征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690(0.677-0.703)和0.752(0.740-0.763)。校准曲线提示模型用于AHF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预测的校准度良好。研究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国AHF患者的个体化预后评估模型,绘制可以应用于临床、预测患者1年、3年及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内部验证结果提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可以为AHF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王春朋[5](2020)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并存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人群老龄化增加以及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率呈日益增多之势,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增加了社会负担。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晚期阶段,临床上对其有分型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分型方式是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多少,将H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HFpEF),射血分数中间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以及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三种HF类型中HFpEF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约占HF病人总数的50%左右,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虽然HFpEF具有较另外两种类型的HF有更高的LVEF,但有研究表明,HFpEF的治疗难度高及预后较差,如未能及时给予干预措施阻止其进展将对病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HFpEF往往并不是单独发病,常与T2DM并存。T2DM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与1型糖尿病相比,T2DM所占比例更大,且其增长速度快,并能够使机体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使HFpEF的发展进程加快以及治疗难度增加。由于HFpEF病人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特点不一,并存T2DM时不容易被发现,导致其误诊率及漏诊率增加。但目前对二者并存时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特点证据尚不充分,仍需一定临床数据和研究支持来探寻二者并存时的特点。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并整理分析HFpEF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指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积极寻找并探讨二者并存时的相关特点,从而提高临床工作者对二者并存的认识及重视,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从而达到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病人预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HFpEF病人总数165例。根据是否并存有T2DM进行分组,包括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的数据特点。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率)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中,在性别,住院天数,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高血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方面存在有组间差异(P<0.05)。HFpEF-T2DM组病人较单纯型HFpEF组病人中女性较多,住院天数长,NYHA心功能分级重,高血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病人数较多。2.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中,在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方面存在有组间差异(P<0.05)。HFpEF-T2DM组病人较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血红蛋白低,较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单核细胞计数高。3.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超声心动图比较中,在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方面存在有组间差异(P<0.05)。HFpEF-T2DM组病人较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增多。4.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结果比较中,在前降支、回旋支的狭窄程度和两支及两支以上冠脉动脉病变存在组间差异(P<0.05)。HFpEF-T2DM组病人较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程度严重,两支及两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多。结论:1.HFpEF-T2DM组比单纯型HFpEF组病人住院天数长,女性较多,NYHA心功能分级重,高血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数多,单核细胞计数高。2.HFpEF-T2DM组的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增加,冠状动脉病变较单纯型HFpEF组严重。

李艳君[6](2020)在《老年心衰患者的个体化容量管理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心功能损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时至今日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尽管在治疗和管理心力衰竭和心衰相关危险因素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慢性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衰患者预后因疾病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使治疗方案越来越复杂,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更需要有价值的治疗方案和高质量的慢病管理。容量超负荷是急、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是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尽管控制容量超负荷在心衰治疗中举足轻重,但是对于心衰的容量管理仍旧缺乏前瞻性研究。而且现今许多基层及社区医院对于慢性心力衰竭这个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尚不能够做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早期发现老年心衰患者并对其做出个体化干预,而其中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是比较复杂,比较容易忽视,并且难实施,患者依从性较差的一环。故本研究力图探究,通过对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个体化容量管理,并干预长达8个月进行前瞻性效果评价,希望可以证实容量管理是否能真正有利于患者,能为患者本人及家属甚至社会带来福音。为我国的心衰管理提供一些真实有效的数据。若本研究能成功延缓老年心衰患者的病情进展,今后可以在更多的基层服务进行该项工作,并为更加广大的老年心衰患者带来福利。研究方法:本实验选取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通过体检筛查出100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开始前经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给予患者基本信息采集,并包括6min步行实验,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及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的数据填写与收集。管理团队主要由韩森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慢病管理专员,老年人体检管理专员,并在三级医院心内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共同管理。根据干预组患者不同情况,在三级医院心内科专科医生的建议下,制定个体化的容量管理方案,并给予心衰用药指导。其中包括:1)限水;2)限盐;3)利尿剂的使用;4)体质量的控制及嘱患者适量运动。并给予干预组进行特殊的干预,包括1)免费发放200ml水杯;2)免费发放膳食日记本;3)使用特殊方式督促药物的使用;4)形成心衰互助小组以促进沟通和交流。干预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一般化的慢病管理,包括体检、随访和健康教育。数据通过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招募心衰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0人,对照组50人,其中87例患者完成了本项目的全部过程。两组姓名、年龄、BMI、左右侧舒张压、收缩压、血红蛋白值、6min步行试验、心电图、胸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过8个月的管理后,干预组患者左侧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5.819mm Hg、1.767mm Hg,右侧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3.019mm Hg、2.437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上升为444.57±48.25 m,LVEF值上升为56.75±6.38%,血红蛋白值上升为134.52±11.59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上升为426.26±39.00 m,LVEF上升为52.19±6.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心衰自我管理量表上升为50.61±4.02,t=17.302,P=0.000,明尼苏达量表下降为50.92±8.34,t=3.129,P=0.004,对照组患者的心衰自我管理量表上升为47.40±3.06,t=9.81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双下肢水肿正常由11人上升为23人,P=0.000,心电图正常由28人上升为35人,P=0.025,干预组患者的呼吸正常16人上升为24人,P=0.008,对照组患者的双下肢水肿正常由6人上升为12人,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为期8个月的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数据,其中血压值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min步行实验干预组为455.57±48.25 m,对照组426.26±39.00 m,t=2.944,P=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值干预组为56.75±6.38%,对照组为52.19±6.19%,t=3.38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值干预组为127.41±12.84g/L,对照组为134.52±11.59g/L,t=2.593,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衰自我管理量表干预组为50.61±4.02,对照组为47.40±3.06,t=4.194,P=0.000,明尼苏达量表干预组为50.92±6.30,对照组为57.13±2.26,t=3.37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下肢水肿正常干预组为23人,对照组为12人,t=3.372,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增加心脏的耐受,同时能增加患者的心衰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

郑源[7](2020)在《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也是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血液超滤能够改善利尿剂抵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水钠潴留,虽然从“形”的意义上可以代替肾脏部分功能,避免生理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但仍不能从“功”的意义上代替肾脏温煦的功能,不能做到水液的泌别清浊。使得超滤过程中既包含尿液,还包括正常的津液,即阴液。阴液亏虚则患者出现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阴虚证候,津液丢失过多则阳气无所依,不仅仅容易导致气阴两伤,更易出现气血阴阳俱虚的表现。因此我们在临床上使用扶正养心中药联合血液超滤,改善患者利尿剂抵抗的同时益气扶正,纠正超滤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同时更利于改善心衰患者远期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既往临床使用中药联合超滤治疗与单纯超滤治疗比较,评估中药联合超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靶点,深入探讨中药药理与作用机制的之间的联系。前期研究中已经对超滤治疗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因此依据其结果做进一步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有利于对超滤治疗的作用途径进行阐释。目的:1.回顾性研究中药联合超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潜在作用靶点,深入探讨中药药理与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3.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寻找超滤对心衰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物质的差异,有利于对超滤治疗心衰的作用途径进行阐释。方法:1.回顾性的观察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住院接受血液超滤治疗的心肺气虚,阳虚水泛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45例,其中扶正养心中药合并超滤组25例,单纯使用超滤组20例,观察疗效性指标:hs-CRP、NT-proBNP,安全性指标:离子(K+、Na+、Cl-)、HCT、肌酐、尿素氮,分别于超滤前、首次超滤后、治疗10天后等3个时间点进行数据统计;对心悸、畏寒肢冷、气短、气喘、面肿、乏力、咳嗽、咳痰、腹胀、舌苔等中医证候进行评分以及体重,在超滤前和治疗10天后2个时间点评价。通过本组的前后对比、组间比较以及回归性分析各因素与最终疗效之间的关系,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地发挥血液超滤技术与中医药在临床治疗心衰方面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研究证据。2.利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将扶正养心中药的化学信息进行靶标预测,与心衰相关疾病靶标信息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富集分析药物干预疾病关键靶标,并构建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作用靶标和心衰疾病相关通路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作用于这些关键靶标的主要成分,即与药物有效性相关的化学成分,并根据质量标志物结合文献报道对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3.纳入17例血液超滤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抽取超滤前、后的外周静脉血5ml,利用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超滤前后的代谢产物谱进行对比分析,检测前后的代谢模式,筛选标志性代谢群。结果:1.回顾性研究1.1治疗前后及10天后组间比较首次超滤后超滤组与中药+超滤组在效果指标NT-proBNP以及hs-CRP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中药+超滤组治疗后排Na+水平高于超滤组水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0天后两组NT-proBNP及Na+水平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显示中药+超滤高于单纯超滤组。Na+是细胞外液中最重要的阳离子,而CHF患者水肿发生的首要因素是体内钠总量的增加,因此缓解钠水潴留的核心是钠。利尿剂排出的是低张尿,充分利尿后仍会出现钠的滞留,而超滤是等渗的利尿,比较利尿剂更增加钠的排出。1.2组内前后比较超滤组治疗前后NT-proBNP及Na+水平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体重的下降与中医证候积分也出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中药+超滤组治疗前后NT-proBNP也出现统计学差异,体重的下降与中医证候积分均出现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而离子未出现统计学改变。证明超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作的治疗疗效显着,可以明显缓解患者因肺循环出现的气喘、咳嗽咳泡沫痰或体循环淤血出现的面浮肢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等症状。而中药+超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更为明显,且并未出现离子改变,考虑其纠正了因大量脱水出现的气阴两伤等症状。1.3各变量对治疗疗效的回归性影响在回归性分析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对目标疗效为保护性因素,表明中药+超滤组相较于单纯超滤组而言,疗效更好;治疗10天后中医积分为危险性因素,表明超滤治疗后积分越小,疗效越好;超滤后10天Na+水平对疗效为危险性因素,表明超滤治疗10天后Na+水平越高,疗效越差。将三个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性分析后可知组别为保护性因素,中医证候积分为危险性因素,积分越小,疗效越好,因此可以证明中药+超滤组疗效明显好于超滤组且中医证候积分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结论:中药联合血液超滤较单纯血液超滤能更好的改善CHF患者因肺循环出现的气喘、咳嗽咳泡沫痰或体循环淤血出现的面浮肢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等症状等症状且并未出现离子改变,同时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对NT-proBNP有明显改善。2.网络药理学针对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方面共得到88个核心靶标,中药与疾病共有靶标有4条,为ATP1A1、ATP1A2、TNF、PIK3CG;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线粒体电子传递、氧化还原过程、乙醇氧化、脂肪酸代谢过程等多个条目;主要作用通路涉及呼吸电子传递、复合物生化、腺苷受体、PKA激活等,针对这些分析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的可能作用机制。结论:本研究利用TCMIP V2.0平台以大数据和模型计算为基础,将多种学科融合,多层次、多环节整合研究证明扶正养心中药里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产生的作用,这些靶点及通路均与文献报道及最新的研究的相关机制相吻合,这也证明TCMIP平台的准确性。本研究是基于此平台的一个计算和预测,希望未来能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将经验名方做好继承和发扬。3.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前期代谢组学研究显示超滤后患者体内酰基肉碱及氨基酸类的含量出现了异常,通过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酰基肉碱中C2酰基肉碱,C8酰基肉碱,C10酰基肉碱,C12:1酰基肉碱等11个酰基肉碱成分出现下降;氨基酸中天冬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鸟氨酸与肌酸酐的含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结论:酰基肉碱可以直接参与脂肪酸氧化,与心肌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一方面它们累积到心肌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导致心衰的代谢紊乱。另一方面酰基肉碱的上调可能会影响乙酰辅酶α的产生,从而直接对心肌造成损伤。超滤治疗后患者体内酰基肉碱下降证明超滤对心衰患者有良好的效果。血液超滤主要影响了天冬氨酸、鸟氨酸与肌酸酐都与精氨酸代谢和尿素循环密切相关。血滤后病人这些成分出现变化可能提示其对病人的精氨酸代谢发挥了调节。但本研究中精氨酸及瓜氨酸的含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提示血滤并对整个精氨酸及尿素循环系统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天门氨酸与鸟氨酸都是体内提供尿素和谷氨酰氨合成的底物,而谷氨酰胺和尿素都是氨的解毒产物,鸟氨酸几乎涉及尿素循环的活化和氨解毒的全部过程,血滤降低这部分成分的含量可能提示血滤降低了血氨的含量,发挥一定的解毒作用,缓解了体内的压力,从而导致体内天冬氨酸和鸟氨酸含量的下调。

周燕[8](2020)在《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2年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力衰竭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有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出现,但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贫血被认为是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贫血对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LVEF<40%)患者的影响。有证据表明贫血对不同类型心衰的影响可能不同,但这一趋势并未得到一致的报道。随着欧美及中国等国内外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对心衰分型的重新定义,贫血对包括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LVEF≥50%)和新命名的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LVEF40%-49%)在内的各种类型心衰患者的影响有待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对HFrEF、HFmrEF和HFpEF三种不同类型心衰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2年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28日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三级医院(其中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人民医院、天津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市西青医院、塘沽医院等)住院主要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共纳入临床资料完整并完成2年终点事件随访的心衰患者共计1521例患者。根据2018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分类,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分为HFrEF、HFmrEF和HFpEF三组有射血分数保留(HFpEF)、射血分数中间值(HFmEF)、射血分数减低(HFrEF)心力衰竭三种类型,每组根据是否合并贫血(贫血标准:血红蛋白男性<120 g/L,女性<110 g/L)再各分两个亚组,以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描述心力衰竭及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比较心力衰竭及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探讨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的2年预后影响。结果:本研究收集病例数共2284个,共1521例患者入选,对其进行随访,其中447例(29.4%)为贫血患者,1047例为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中HFpEF组有136(37.0%)例、HFmEF158(30.27%)例、HFrEF153(24.3%)例。2年随访共 411例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441例发生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有705例。本研究对纳入的住院心衰患者分别按不分型及分类型合并贫血进行分析,基于我国关于贫血和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诊断,显示:1、患病率及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本研究发现男女贫血之间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男性贫血259人、患病率29.26%,女性贫血188人、患病率29.56%,P=0.901)。无论是否分型,贫血患者患病年龄均较非贫血患者大、吸烟比率低、住院时间长、住院花费高(均P<0.05)。2、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总体血红蛋白水平主要分布在130-139g/l、120-129 g/l、110-119 g/l,其中男性主要在 130-139g/l、140-149 g/l、120-129 g/l,女性是120-129g/l、110-119 g/l、130-139 g/l。3、本研究人群的心衰合并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相比较(均P<0.05),有如下临床特征:更可能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等合并症,而心律失常、房颤、扩张型心肌病患病率低,高分级的NYHA比率更多,更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值,较低的白蛋白值等,药物方面,ACEI、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CEI)应用比例低,钙离子拮抗剂(CCB)应用比例高。心力衰竭分类型后有所不同(均P>0.05),在HFrEF组,冠心病、房颤患病率无差异。HFmEF组,高血压病及醛固酮拮抗剂应用无差异,HFPEF组,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患病率均无差异。4、在对心力衰竭患者人群不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单变量COX分析,年龄、住院天数、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扩张型心肌病、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及复合终点的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多变量调整年龄、住院天数、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扩张型心肌病后,表明贫血仍是全因死亡[1.439(1.177-1.759)P<0.001]风险增加的预后因素。分类型心力衰竭中,贫血较非贫血患者发生三类终点事件,在HFmEF和HFrEF患者中,心衰再住院(35.44%对 24.74%、34.64%对 23.85%)、全因死亡(37.34%对 23.44%、37.25%对 23.43%)及复合终点(55.70%对 41.93%、55.56%对 40.59%)发生率在贫血组(P<0.05)均高,而在HFpEF中贫血组仅对全因死亡率[1.674(1.206-2.326)P=0.016]有影响。5、根据我国贫血的诊断和定义,对贫血程度进行分层(轻度贫血即Hb<120g/l,中度贫血即Hb≤90g/l,重度贫血即Hb≤60g/l)后,发现较血红蛋白≥120g/l的正常组相比,轻度和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2.633(0.979-7.079)P=0.055]没有影响,是全因死亡[4.274(1.899-9.619)P<0.001]和复合终点[2.964(1.403-6.260)P=0.004]的预后不良因素。在HFrEF中,轻度和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P<0.05)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P>0.05)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均没有影响,HFmEF中,轻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P>0.05)没有影响,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2.18(1.310-3.645)P=0.003]、全因死亡[2.241(1.342-3.739)P=0.002]和复合终点[2.038(1.358-3.060)P=0.001]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是全因死亡[6.201(1.520-25.299)P=0.011]的预后不良因素,HFpEF中,中度和重度贫血是全因死亡(均P<0.5)的预后不良因素,轻度贫血(P≥0.05)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没有影响。结论:本研究表明:1、贫血与HF的射血分数有关,贫血患病率随着射血分数升高有增加趋势。2、患病率及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本研究发现男女之间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无论是否分型,贫血患者患病年龄均较非贫血患者大,吸烟比率低,住院时间长,住院花费高。3、本研究人群的心衰合并贫血患者,有如下临床特征:更可能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等合并症,而心律失常、房颤、扩张型心肌病患病率低,三种类型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合并症有差异。4、无论是否分型,贫血仍是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的预后因素。5、进行贫血分层(轻度贫血即Hb<120g/l,中度贫血即Hb≤90g/l,重度贫血即Hb≤60g/l)后,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影响有差异。

高武霖[9](2019)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文中认为目的1.在遵循中医临床诊疗特点的前提下,根据队列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要点,完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方法学体系。2.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提供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证据,为队列研究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提供方法学示范。方法1.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队列研究的研究经验,结合当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在遵循中医临床诊疗特点的前提下,根据队列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要点。2.采用队列研究设计。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暴露定义为应用中药注射剂≥10天;随访期间中医药治疗以中成药和中药汤剂为主,暴露定义为应用中成药或(和)中药汤剂≥28天。纳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日照市中医院和潍坊市中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入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病案调查、电话随访,收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一般资料(主要是联系方式)、西医诊断(NYHA分级、原发病和合并病等)、中西药使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分别运用Logistic回归、Cox回归统计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随访期间暴露与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倾向性评分法校正协变量,进而分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终点事件发生的差异性,然后比较统计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类型的选择与应用、暴露因素的定义和测量、研究对象的确定、结局指标的选择、随访设计、统计分析、伦理审批和注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辨证实施的技术要点、智能化随访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平台构建技术、数据质控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2.共纳入15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19例,完成随访1400例。住院期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心源性死亡(0.68%vs 1.18%,p>0.05)和严重性心律失常(0.27%vs 0.71%,p>0.05)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心源性死亡(8.81%vs17.26%,p<0.05)和心衰再入院(13.28%vs35.62%,p<0.05)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1.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2.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和心衰再入院的发生。

刘君[10](2019)在《31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和中医药干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收集31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出院后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情况,探讨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相关因素,总结分析结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5年10月31日-2017年10月31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病人319例。对多次住院患者,取首次住院病例资料。针对入选病例,采集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并记录中医症候分型。出院后采取电话随访或预约病人门诊进行随访,随访至患者再次入院或期满1年。随访项目包括出院后服用中药情况及再住院情况等。完成数据整理及录入后,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后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纳入319例CHF患者,其中男性167例,女性152例。男性发病稍高于女性。本研究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7.38±12.118岁。发病季节以秋冬患者多见。NYHA心功能分级以心功能II级、III级多见。2.住院期间平均住院天数为14.2±6.82天,出院转归中明显改善205例(64.4%),好转114例(35.6%)。3.主要病因有冠心病224例(70.2%),高血压性心脏病36例(11.3%),其次是风湿性心脏病22例(6.9%)。伴发疾病以高血压224例(70.2%)最为多见,其次为肺部感染160例(50.2%),心律失常156例(48.9%),2型糖尿病146例(45.8%),肾功能不全123例(38.6%),COPD110例(34.5%),陈旧性脑梗104例(32.6%),低蛋白血症56例(17.5%)。4.口服西药中,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占79.1%,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占76.3%,服用ACEI或ARB的患者占71.9%,服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患者占64.4%,服用硝酸脂类药物的患者占43.8%,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占20.9%。口服中成药中,麝香保心丸259例(81.2%),银杏叶滴丸227例(71.2%),稳心颗粒200例(62.7%),芪参益气滴丸140例(43.8%),通心络125例(39.2%),芪苈强心滴丸113例(35.4%)。中药静脉制剂主要有丹红(83.2%)、丹参酮IIa磺酸钠(82.3%)、痰热清(73.9%)、疏血通(68.3%)、血塞通(55.6%)、参麦(30.9%)、参附注射液(23.9%)。通过对患者在院期间服用中药汤剂中主要药物分析,得出最常见的单味中药如下,中药使用率最高的单味中药党参、黄芪、丹参、茯苓、附子、三七粉、半夏、麦冬、泽泻、葶苈子等。5.在为期1年的随访期间内,共有59例患者发生再住院情况,再住院率为18.5%。其中研究对象出院半年内有29例发生再住院,再住院率为9.09%,出院半年后至一年内30例发生再住院情况,再住院率为9.40%。6.单因素检验得出年龄、发病季节、NYHA心功能分级、病因、出院转归、出院后服用中药、出院后服用西药、出院后规律复诊、BNP、左室射血分数因素均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转归、出院后服用中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1年内发生再住院的独立影响因素。7.出院后连续服用中药患者距离上次住院时间平均为181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1.2天,出院后间断服用中药再住院患者距离上次住院时间间隔平均156天,平均住院天数13.2天,出院后未服用中药患者再住院有34例(69.4%),平均住院天数为15.6天,距离上次住院时间间隔为134.3天。研究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患者年龄较高,主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发多种疾病。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发病季节、NYHA心功能分级、病因、出院转归、出院后服用中药、出院后服用西药、出院后规律复诊、BNP、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再住院的因素。3.与再住院率相关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慢性心衰患者再住院的因素有年龄、首次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转归情况、出院后中药服用情况。4.根据本研究提示,对于年老、初次入院心功能差、出院时未能明显改善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该早期进行干预,定期随访,出院后坚持服用中药,可以降低再住院率。5.出院后服用中药的患者再次入院与出院后未服用中药患者相比较,再住院平均住院天数减短、距离上次住院间隔时间延长。

二、心力衰竭病人门诊应用利尿剂的预后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力衰竭病人门诊应用利尿剂的预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住院诊治经过
    1.3 数据收集
    1.4 预后因素的筛选及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 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使用
    2.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 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初步验证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老年慢性心衰并房颤患者药物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老年CHF合并Af患者总体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3.2 老年CHF合并Af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分析
    3.3 老年CHF合并Af患者服药依从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4 老年CHF合并Af患者1 年终点事件分析
    3.5 1年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曲线分析
    3.6 1年全因死亡的资料对比
    3.7 1年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多元Cox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老年CHF合并Af患者基线资料特征
    4.2 老年CHF合并Af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
    4.3 老年CHF合并Af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4.4 研究中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状况及依从性电话随访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概述
    一、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 全球流行病学特点
        2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
    二、我国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现状
        1 “金三角”的使用情况
        2 新型药物的使用
    三、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心衰与五脏及气血阴阳的关系
        4 辩证分型
    四、我国慢性心衰疾病管理现状
    五、中医药在CHF防治中的优势
        1 未病先防-控制危险因素
        2 既病防变-稳定病情
        3 病后防复-促进心脏康复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病例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终止试验标准
        7 病例脱落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采集
        3 管理方案
        4 观察指标
        5 效果评价标准
        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1.2 入组时两组患者实验室数据比较
        1.3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4 入组时两组患者服药情况
        2 管理后效果评价
        2.1 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2.2 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比较
        2.3 NT-ProBNP比较
        2.4 LVEF比较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6 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
        2.7 MLHFQ比较
        2.8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9 再住院次数比较
        2.10 因心衰恶化病死率比较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方案及临床实施效果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室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7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3年、5年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心力衰竭预后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并存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数据整理和分组
    2 研究内容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实验室指标
        2.3 相关检查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
    2 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 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超声心动图比较
    4 HFpEF-T2DM组和单纯型HFpEF组病人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比较
讨论
    1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并存2型糖尿病的一般临床资料特点
    2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并存2型糖尿病的实验室指标特点
    3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并存2型糖尿病病人超声心动图特点
    4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并存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特点
    5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老年心衰患者的个体化容量管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1.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现状
        1.1 国外流行现状
        1.2 国内流行现状
    2.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病患者管理
        2.1 心衰患者的心衰门诊团队护理
        2.2 以家庭为基础的模式
        2.3 多学科管理小组
        2.3.1 医生的角色
        2.3.2 护士的角色
        2.3.3 药剂师的角色
        2.3.4 营养师的角色
        2.3.5 物理治疗师的角色
        2.3.6 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角色
        2.4 最近的举措和新的希望
        2.4.1 远程监控
        2.4.2 有创监护
        2.4.3 非血流动力学植入设备
        2.4.4 血流动力学监测
        2.4.5 使用人工智能预测
        2.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1.1 基本信息采集
        2.1.2 6min步行试验
        2.1.3 心衰相关量表
    2.2 分组管理
    2.3 管理团队
        2.3.1 干预组进行个体化容量管理
        2.3.2 干预组进行特殊的干预
        2.3.3 干预组及对照组均进行的干预
        2.3.4 试验分组
        2.3.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收集数据情况
        3.1.1 随机分组后资料比较
        3.1.2 分组后资料比较
4 讨论
    4.1 结果讨论
    4.2 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老年人个人健康情况调查表
    附录3 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
    附录4 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
    附录5 标准电话访问手稿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代谢组学在慢性心力衰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扶正养心中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的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肉毒碱及氨基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肉毒碱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病例报告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2年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来源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质量控制
    1.2 资料收集
    1.3 分组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2.2 血红蛋白水平分布特征
    2.3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
    2.4 影响贫血的相关因素
    2.5 贫血对住院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预后的影响
        2.5.1 贫血对住院心力衰竭(不分型)预后的影响
        2.5.2 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影响
        2.5.3 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水平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3. 讨论
    3.1 贫血定义
    3.2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患病率和人口学特征
    3.3 血红蛋白水平分布特征
    3.4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
    3.5 影响贫血的相关因素
    3.6 贫血对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预后的影响
        3.6.1 贫血对急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3.6.2 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影响
        3.6.3 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水平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3.7 治疗
研究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更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9)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
    一、设计类型的选择与应用
        (一)经典队列研究类型
        (二)其它类型
    二、暴露因素的定义和测量
        (一)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所涉及的暴露因素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暴露定义和测量的思路
        (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暴露定义和测量的方法
        (四)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暴露因素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二)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的制定
        (三)样本量的估算
    四、结局指标的选择
        (一)终点事件
        (二)替代指标
        (三)患者报告结局
        (四)中医证候指标
        (五)安全性指标
        (六)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结局指标
    五、随访设计
        (一)随访的目的和内容
        (二)随访方法
        (三)随访时间
    六、统计分析
        (一)基线比较及协变量筛选
        (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校正协变量
        (三)倾向评分匹配校正协变量
    七、伦理审批和知情同意
    八、注册
第二部分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关键技术
    一、辨证实施的技术要点
        (一)辨证分型的方式
        (二)证候诊断标准的选择
        (三)证候判定的方法
    二、基于智能化随访系统的电话随访技术
        (一)形成研究疾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随访系统
        (二)建立针对研究疾病的可自定义配置的临床研究表单CRF
        (三)随访人员培训
        (四)随访实施
    三、数据采集技术
        (一)基于纸质CRF的数据采集技术
        (二)基于电子病历文本信息抽取与结构化的数据采集技术
    四、数据存储技术
        (一)基于Epidata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技术
        (二)基于关系数据库与非关系数据库结合的数据存储技术
    五、数据平台构建技术
        (一)异源异构数据整合与标准化诊疗数据库建立
        (二)患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设计与数据采集管理
        (三)中医大数据集成平台构建
    六、数据质控技术
        (一)临床研究资料的质控
        (二)临床研究资料收集与质控常见问题及处理
    七、数据处理技术
        (一)数据核查
        (二)缺失数据处理
        (三)数据清理
    八、数据挖掘技术
        (一)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疾病中西医结合预后模型
        (二)利用随机森林法提取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三)利用贝叶斯网络探索影响患者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
第三部分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范例——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
    一、方案设计
        (一)队列研究设计
        1.住院期间
        2.随访期间
        (二)病例选择
        1.住院期间
        2.随访期间
        (三)治疗药物
        1.住院期间
        2.随访期间
        (四)观察指标
        1.住院期间
        2.随访期间
        (五)随访设计
        1.随访内容
        2.随访方式
        3.随访时间
        4.随访地点
        5.随访人员
        6.失访率
    二、实施过程
        (一)制作《中医医院慢性心力衰竭队列研究调查表》
        1.明确调查内容
        2.制作调查表
        3.预调查与调查表完善
        (二)病案调查
        1.检索病案号
        2.病案库调查
        3.调查表存档
        (三)随访调查
        1.前期准备
        2.电话随访
        3.填写《中医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
        (四)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
        1.Epidata数据管理软件
        2.基于Epidata软件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
        3.数据库的使用
        (五)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一)住院期间
        1.一般资料
        2.暴露划分情况
        3.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4.终点事件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5.倾向匹配后
        (二)随访期间
        1.一般资料
        2.暴露划分情况
        3.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4.终点事件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5.倾向匹配后
    四、讨论
        (一)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二)慢性心力衰竭与中医药治疗
        1.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2.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的认识
        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及切入点
        4.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三)结局指标
        1.终点事件
        2.替代指标
        (四)影响因素
        (五)队列研究
        (六)研究心得
        1.医院的选择
        2.病例调查表
        3.检索病案号
        4.病案调查
        5.随访调查
        6.数据管理
        7.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现状分析
    1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2 队列研究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优势
    3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10)31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和中医药干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观察内容
    2.2 相关观察内容判定标准
3.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4.2 患者个人生活习惯分布情况
    4.3 患者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4.4 住院治疗情况
    4.5 出院后随访情况
    4.6 影响CHF患者再住院的相关因素
    4.7 中药对CHF患者的再住院天数和距离上次住院时间间隔的分析
5.讨论
    5.1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5.2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访资料特点
    5.3 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分布情况
    5.4 慢性心力衰竭预后情况
    5.5 中药对CHF患者再住院平均天数和距离上次住院时间天数情况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四、心力衰竭病人门诊应用利尿剂的预后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建立[D]. 王颖川.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老年慢性心衰并房颤患者药物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 梁晓娜.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D]. 吕娅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D]. 李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并存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特点研究[D]. 王春朋. 青岛大学, 2020(01)
  • [6]老年心衰患者的个体化容量管理效果研究[D]. 李艳君.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D]. 郑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2年预后的影响[D]. 周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D]. 高武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31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和中医药干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D]. 刘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门诊利尿剂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