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慢径射频消融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房室结慢径射频消融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一、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1](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重要问题。临床上常采用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控制患者症状,但因其有可能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故不宜长期使用。经临床实践证明,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详细熟悉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点,以及具体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及例数、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7.07~2019.07曾就诊于吉大二院心内科且行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各种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以及应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我院心内科在2017.07~2019.07行射频消融术共治疗57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7~93岁,平均年龄55.3±14.8岁。其中房室旁路患者158例,左侧旁路患者120例,右侧旁路3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4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心房扑动18例,心房颤动94例,室性早搏77例,室性心动过速10例,复合心律失常患者16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术总成功率为98.25(560/570),复发率为7.86%(44/560),动静脉瘘、房室传导阻滞及颈部血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3%(3/570)。在左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不同消融功率、不同消融累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与消融累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以及消融累积时间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游离甲状腺素T3和乳酸脱氢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自变量设为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因变量设为术后复发,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消融功率、消融累积时间、单点或多区域消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VNRT以及左侧旁路消融中消融功率≥35W、消融累积时间≥90s可能会降低消融后复发率;在室性早搏消融中选择心室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5ms处作为消融靶点则可能有利于降低消融后复发率;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张露江[2](2020)在《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房室结双径路(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Pathway,DAVNP)是指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上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其不应期和传导性不一,由此,临床上可以产生折返性和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多样。甚至由于隐匿性传导的原因,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临床需要仔细甄别,否则容易误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起搏治疗。本文报告11例心内电生理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并窦性心律时房室传导阻滞,成功进行慢径改良后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并总结房室结双径路在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对象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连续住院的患者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22±9岁),阵发性心悸9例,其中4例有典型心动过速发作并呈突发突止的表现,无明显症状2例,所有患者无晕厥发生。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10天长程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时间歇性I度和II度房室传导阻滞,P-R最长达560ms,最严重者连续出现2:1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及其他疾病史,就诊前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及药物使用史。心脏彩超或磁共振排外结构性心脏病,排外甲状腺疾病和电解质紊乱。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心内电生理检测,明确诊断后行射频消融。术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10天长程动态心电图。随访3个月至3年,观察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电生理检测时均频繁出现房室传导异常,阻滞部位均于希氏束以上。A-V间期显着延长,A-H间期突然或逐渐延长,而HV间期不变,静脉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房室传导功能恢复正常。(2)静脉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后,7例经心房程序或递增刺激,诱发出典型的房室结慢快型折返性心动过速,另4例术中呈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跳跃现象(A-H突然延长120-210ms),其中3例有跳跃并回波。所有患者经房室结慢径改良后,房室传导异常及跳跃现象消失。(3)随访3个月-3年,无心悸等症状发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7天长程动态心电图未记录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结论:年轻人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不一定都存在房室结功能异常,临床应仔细甄别,警惕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隐匿性传导而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经房室结慢径改良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冯倩倩[3](2020)在《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6%,发病年龄多在40岁之前,不同性别与年龄者均可发生,且以女性多见[1]。发病特点为心动过速突然发作或终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焦虑不安,少见心绞痛、晕厥、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者[2]。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AVNRT发作,但是,临床效果有限,易复发,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且具有一定的药物毒副作用[3]。目前,应用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进行房室结改良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根治AVNRT的Ⅰ类推荐[4]。由于消融部位临近希氏束(His bundle,His),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是房室结改良术最主要、最严重的并发症。尽管,自1992年以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业界积累了大量经验以有效控制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但由于传统的二维电生理技术在标测及消融方法上存在局限性,使得房室传导阻滞仍不可完全避免。三维电生理技术具有实现心脏三维解剖结构重建、实时记录各个位点心电信息、精准显示各项消融参数等诸多优势,在各种复杂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均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其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如何,能否进一步控制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引人关注。研究目的应用二维电生理技术和三维电生理技术进行房室结改良术,对比分析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优势所在,进一步明确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且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0例。向患者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维组(研究组)和二维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三维组在CartoTM三维磁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房室结改良术。二维组在X线透视指导下进行房室结改良术。所有手术均有同一位具有四级手术资质的心内科介入医生进行。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患者年龄、性别、首次发病年龄、病程持续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史、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手术相关资料:总手术时间、消融前准备时间、消融导管操作时间、消融后观察时间、平均消融次数、有效消融次数、无效消融次数、不良结区反应次数、消融时间、有效消融未达手术终点发生率、X线曝光总时间、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时间、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总剂量、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剂量、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剂量、即刻手术成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通过统计学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明确三维电生理技术较二维电生理技术的优势所在。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首次发病年龄、病程持续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病史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手术时间相关参数的比较:两组的消融前准备时间并无明显差异,但是,三维组消融导管操作时间和消融后观察时间短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三维组总手术时间短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消融相关参数的比较:三维组的消融时间短于二维组(5.27±1.31 minvs 7.45±1.77 min,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的平均消融次数低于二维组(7.93±3.26 vs 12.20±3.8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无效消融次数低于二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不良结区反应次数低于二维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组有效消融后未达到手术终点的发生率低于二维组(16.67%vs33.33%),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X线曝光时间与X线曝光剂量相关参数的比较:两组在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时间和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剂量上无明显差异;但是,三维组X线曝光总时间、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时间短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X线曝光总剂量、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剂量少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手术成功率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比较:两组患者最终均达到慢径路完全阻断的消融终点,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房室结改良术中,三维电生理技术与二维电生理技术相比较,其在保持较高手术成功率的基础上,可显着缩短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减少消融次数、X线曝光剂量,使房室结改良术更加精准、安全、有效。

张爱春[4](2020)在《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时,完全零射线对比常规三维联合X线指导消融时,是否安全、有效、可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根据市人民医院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6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分为零射线组(31例)和常规三维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情况,并对比手术相关情况:总手术时间、电极导管到位时间、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消融时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结果零射线组和常规三维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96.8%,两组手术成功率皆为100%,术后均无复发。零射线组电极到位时间长于常规三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射线组曝光时间、曝光剂量相对于常规三维组为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消融时间、即刻成功率、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可完全实现零射线,减少X线损伤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杨亚男[5](2020)在《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三维标测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间期与消融成功的靶点至希氏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电生理检查确定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98名患者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强生Carto3磁电结合双导航电生理标测系统)下行慢径改良消融治疗,通过使用三维标测系统标记出成功消融的靶点、标准希氏点、最小希氏点,分别测量出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及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观察未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即可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1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1距离)的关系;需要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2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的成功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2距离)的关系。结果:未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即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65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其对应的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64例)(121.16±55.5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4例)(13.56±5.06mm),A1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91,P=0.473,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5例)(10.19±4.34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65例)(120.76±55.24ms),A2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35,P=0.784,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33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32例)(118.70±48.7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2例)(12.43±3.70mm),A2距离与a1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080,P=0.665,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3例)(9.80±3.67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33例)(119.72±43.50ms),a2距离与a2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314,P=0.076,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强生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测定的成功消融靶点至标准希氏之间的距离以及成功消融靶点至最小希氏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跳跃间期(无论是否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没有发现相关性。

田少华,向佳慧,吴名星[6](2018)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新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通过对房室结的研究发现,房室结的致密结产生了三个后延伸:一个在冠状窦方向沿着三尖瓣环的右下后延伸(假定的慢径),一个在Koch三角的前上方紧邻致密结的过渡组织区(假定的快径),另一个在二尖瓣环方向(左房后延伸)。三个后延伸形成了房室结双径路多种电生理特性的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消融的解剖结构,为房室结的双径路或多径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的部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及导管消融策略的新观点奠定基础。

郭雨龙,刘爽[7](2017)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消融终点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慢径消融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根治方法。本研究用Meta分析,比较完全阻断慢径传导和慢径传导仍存两种主要消融终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纳入比较AVNRT两种消融终点(A组:完全阻断慢径传导;B组:慢径传导仍存)的队列研究,应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4项研究,共4 799例患者。A组心动过速复发风险显着降低(OR=0.24,P<0.0001),两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风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8,P=0.18)。结论:AVNRT患者以完全阻断慢径传导为消融终点时复发率显着降低,且房室传导阻滞风险不增加。

冯天捷,牛国栋,顾敏,乔宇,索妮,林锦璇,姚焰,张澍[8](2017)在《房室结快径电生理特性与慢径消融相互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后对快径传导的影响。方法入选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2例,根据首次放电消融后结果进行分组,第一组:慢径消失组:不能再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二组,慢径改良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第三组:慢径残存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或后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三组患者消融前后的快径不应期,快径前传时间,快径前传时间差值变化。结果慢径消失组17例(40.5%),慢径改良组14例(33.3%),慢径残存组11例(26.2%)。慢径消失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34.71±13.28vs331.18±21.18,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慢径改良组患者消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45.71±12.22vs323.57±26.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径残存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无明显变化(264.55±21.62 vs320.91±15.78,p=0.23)。与慢径残存组相比,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改良组传导消融术后快径不应期以及快径前传时间明显缩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慢径完全消融后,快径不应期和快径前传时间均明显缩短,提示慢径消融的同时可以改善房室结快径的前向传导功能,这一现象可结合其他指标作为评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效果的参考。

田少华[9](2017)在《房室结三维结构与电生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房室结慢径消融已成为症状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三维标测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Koch三角、房室结、希氏束解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减少并发症有了一定的帮助。但在某些特殊病例中,存在大头导管邻近房室结或希氏束的情况,从而造成靶点定位困难,增加了发生房室结毁伤的风险。此外,目前将AVNRT的发生归于房室结双径路的折返,但具体的解剖学仍不能明确。近年来研究提示,房室结的三维结构或许与某些电生理特性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AVNRT患者的SV跳跃间期及心动过速周长和房室结三维解剖的相关性:1.通过分析AVNRT患者SV跳跃时间与三维指导下(CART03 RAO)慢径消融靶点至希氏术距离的相关性,指导消融过程中对有效消融靶点可能位置范围的预判,有助于降低损伤His束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发生率。2.假设在三维指导下(CART03)慢径消融靶点与His云围成的空间周长可能在慢快型AVNRT的折返环内,分析这个空间周长(Tp)与心动过速周长(TCL)的相关性,这有助理解AVNRT的解剖学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经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AVNRT(慢快型)患者,筛选未应用异丙肾上腺素下诱发心动过速且在CART03三维指导下行慢径消融成功的患者,实际纳入符合要求61例,年龄53.3±16.7(15~86)岁,共计男20例(女41例)。所用患者均为下位法慢径消融,成功标准为:术前1:1慢径前传或前传跳跃消失,特别是与术前相同诱发条件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无法诱发AVNRT。1.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记录消融前、后:心房及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A-ERP、ERP-FP)、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VN-WKB)、心率(HR)、PR间期。2.消融前电生理检查测量慢径前向传导时间(Sp)、快径前向传导时间(Fp)并计算两者差值(Dp),定义Dp=SV跳跃间期。手术成功后,在CART03 RAO下测量慢径成功靶点至His云最高点的距离T-Abl(Tallest point-Ablation site)、慢径消融靶点至His云最低点的距离L-Abl(Lowest point-Ablation site)、慢径消融靶点至His 云最后点的距离 P-Abl(most Posterior point-Ablation site)、慢径消融靶点至 His 云最前点的距离 A-Abl(most Anterior point-Ablation site)、慢径消融靶点至His云最大His电位的距离M-Abl(Maximal His bundle potential point-Ablation site)。先后以Sp、SV跳跃间期为因变量,分别以慢径消融靶点至His云的距离及反映病例特征的指标(年龄、病史、性别、合并疾病等)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3.消融前电生理检查稳定诱发心动过速后测量心动过速周长(TCL)。成功消融后,测量His云最高点和最后点的距离TP(Tallest point-most Posterior point)、测量His云最高点和最前点的距离TA(Tallest point-most Anterior point),定义空间周长 Tp=TA+TP+A-Abl+P-Abl。以 TCL 为因变量,以Tp为自变量,运用线性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61例患者全部于传统慢径区(右侧后延伸区域)成功消融。术后HR加快,PR、AVN-WKB、ERP-FP较术前缩短,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ERP(CSp)消融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T-Abl(r=0.193,P=0.136)、A-Abl(r=0.128,P=0.326)与慢径前传间期无相关性;L-Abl(/=0.356,P=0.005)、P-Abl(/=0.453,P=0.000)、M-Abl(r=0.590,P=0.000)与慢径前传间期成正相关;年龄(r=-0.297,P=0.020)、冠心病(r=-0.295,P=0.021)与慢径前传间期成负相关;性别(r=-0.042,P=0.750)、病史(r=-0.022,P=0.867)、高血压(r=0.030,P=0 817)、糖尿病(r=-0.119,P=0.363)、先心病(r=0.191,P=0.141)与慢径前传间期无相关性;应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M-Abl是慢径前传间期的影响因素。3.T-Ab1(r=0.041,P=0.752)、A-Abl(r=-0.016,P=0.901)与SV跳跃间期无相关性;L-Abl(r=0.293,P=0.022)、P-Abl(r=-0.291,P=0.023)、M-Abl(r=0.316,P=0.013)与SV跳跃间期成正相关;年龄(r=-0.314,P=0.014)、冠心病(r=-0.280,P=0.029)与SV跳跃间期成负相关;性别(r=0.000,P=1.000)、病史(r=-0.210,P=0.104)、高血压(r=-0.005,P=0.968)、糖尿病(r=-0.043,P=0.740)、先心病(r=-0.162,P=0.213)与SV跳跃间期无相关性;应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M-Abl是SV跳跃间期的影响因素。4.Tp 与 TCL 无相关性(r=-0.091,P=0.487)。结论:1.三维指导下AVNRT慢径消融中:SV跳跃间期、慢径前传间期越长,有效消融靶点距His束越远,提示消融更安全;而SV跳跃间期、慢径前传间期越短,有效消融靶点距His束越近,提示发生His束损伤及Ⅲ° AVB的概率越高。2.慢径消融靶点与His云围成的空间周长与心动过速周长无相关性,提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存在空间变异。3.慢径消融后改变了房室结传导功能,提示慢径消融不但去除了慢径路,也改变了包括其他基质在内影响的房室结电生理特性。

夏平[10](2016)在《电压标测指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房室结慢径改良可使该类患者得以根治,具有高成功率和低复发率。目前AVNRT射频消融靶点的确定多是根据房室结解剖结构和消融大头导管电位标测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消融,但由于心脏解剖结构多变致传导径路改变或者存在多重径路,可能会导致手术复杂化,降低成功率。房室结慢径解剖部位的可视化可提高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本研究拟采用Carto 3标测系统构建电压梯度图,明确Koch三角区的慢径区域后,对AVNRT行慢性改良,与常规根据电解剖结构和电位定位法消融比较,评价这种方法对AVNRT慢径消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2月-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住院的经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AVNRT的77例患者。其中57例行常规电解剖结构和电位定位法消融。20例则应用Carto 3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时,消融导管在右房内通过点对点的方式采集电压构建电压梯度图,特别要注意紧密采集房间隔和Koch三角区域点,直到构建出可视的高低电压桥接区域,在此部位并结合消融大头导管标测的电位对其进行放电消融,并采集消融后的整体电压图。最后进行消融后的常规电生理检查,直至不能诱发AVNRT。结果:在本研究中,所有77例患者均射频消融成功,未发生并发症。其中20例患者经Carto 3标测系统构建右心房电压梯度图,均可在Koch三角区可明确高低电压桥接区域,即为慢径区域,根据桥接区域进行慢径消融,20例患者均能消融成功,术后AVNRT不能诱发。所有患者术后重复构建电压图发现高低电压桥接区域已经消失。电压标测组和常规电解剖组之间总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X线曝光时间和放电次数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电压标测指导房室结慢径改良,可明确Koch三角内的高低电压桥接区域即为慢径区域,可以成功对AVNRT消融,具有一定可行性,与常规根据房室结解剖结构和电位定位法慢径改良消融比较,不劣于后者,并在结构复杂的心脏病合并AVNRT射频消融时可能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不失为临床工作的一种补充手段。

二、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综述
    2.1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2 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3 RFCA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2.4 RFCA治疗心房颤动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
    3.2
        3.2.1 入选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3.3.1 术前准备
        3.3.2 术中处理
        3.3.3 术后处理
    3.4 心内电生理检查
    3.5 标测和消融
    3.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射频消融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4.2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分析
    4.3 RFCA治疗具体心律失常类型的疗效分析
    4.4 RFCA并发症
第五章 讨论
    5.1 RFCA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
    5.2 RFCA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3 RFCA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5.4 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对象一般资料
        2.1.2 常规检查
        2.1.3 纳入对象纳入及排除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和记录
        2.2.2 心内电生理检测及射频消融
        2.2.3 术后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心腔内心电图记录房室传导
    3.3 心动过速的诱发与房室结慢径改良
    3.4 术前术后A-H间期的变化
    3.5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房室结改良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发表文章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及展望
6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综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进展
    参考文献

(5)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三维标测系统在心脏电生理诊治中的应用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径路发生机制的新认识
    1.1 DAVNP致密结后延伸形成的组织胚胎学新认识
    1.2 DAVNP解剖学证据新认识
    1.3 优势慢径:新的致密结后延伸?
    1.4 迷走神经与DAVNP
    1.5 DAVNP折返环路变异性新认识
    1.6 双房室结折返环的新认识
2 AVNRT的新认识
    2.1 AVNRT电生理机制及分型
        2.1.1 典型慢快型AVNRT
        2.1.2 左侧慢快型AVNRT
        2.1.3 左侧变异慢快型AVNRT
        2.1.4 快慢型AVNRT
        2.1.5 慢慢型AVNRT
    2.2 AVNRT导管消融新认识
        2.2.1 AVNRT导管消融手段新认识
        2.2.2 经验性慢径消融、经验性慢径改良的有效性新认识
        2.2.3 合并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AVNRT导管消融新认识
3 小结

(7)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消融终点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房室结快径电生理特性与慢径消融相互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电生理检查
    1.3 测量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9)房室结三维结构与电生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药品
    2.3 电生理检查、诊断
    2.4 射频消融
    2.5 电生理参数观察指标
    2.6 SV间期跳跃及房室结三维结构测量
    2.7 统计学方法
(三) 结果
    3.1 临床结果
    3.2 导管消融结果
    3.3 电生理指标与三维结构的相关性
(四) 讨论
    4.1 慢径消融后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4.2 房室结的三维空间结构与跳跃间期的相关性
    4.3 慢径靶点和His云构成的空间周长与心动过速周长的相关性
    4.4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4.5 本研究的创新性
    4.6 研究的局限性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电压标测指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设备和药品
    2 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研究方法
        2.3 术后处理及随访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电压标测组与常规组间基本资料的比较
    2.电压标测组与常规组间临床观察数据的比较
    3.电压标测组中观察数据汇总
    4.电压标测组消融前后的临床观察结果
讨论
    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2.电压标测组与常规组观察结果的分析
    3.电压标测指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的临床观察结果的分析
    4.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D]. 赵永.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D]. 张露江. 南昌大学, 2020(08)
  • [3]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D]. 冯倩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4]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D]. 张爱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 杨亚男.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新认识[J]. 田少华,向佳慧,吴名星.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8(02)
  • [7]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消融终点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比较[J]. 郭雨龙,刘爽.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9)
  • [8]房室结快径电生理特性与慢径消融相互作用的临床研究[J]. 冯天捷,牛国栋,顾敏,乔宇,索妮,林锦璇,姚焰,张澍.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7(03)
  • [9]房室结三维结构与电生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D]. 田少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10]电压标测指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的临床观察[D]. 夏平. 皖南医学院, 2016(05)

标签:;  ;  ;  ;  ;  

房室结慢径射频消融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