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技术原理与实现

移动IP技术原理与实现

一、移动IP技术原理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白永志,刘伟国[1](2018)在《基于移动IP技术的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组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IP架构网络作为目前最主流的网络传输协议也在不断的改进技术,向着全方面发展。其中,移动IP技术在性能优化及安全等一系列方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就移动IP技术下的机动指挥控制系统所暴露出来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技术层次上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全新的IP节点在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的性能。

范贤学,金兴华[2](2016)在《基于移动IP技术的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组网》文中研究指明针对IP架构下指挥控制系统网络中机动指挥所和机动武器/传感器节点跨子网调度需求,分析了节点移动带来的权限和服务受限问题,并基于移动IP技术给出了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组网步骤。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组播的过渡传输切换方法,优化了指挥控制系统采用移动IP技术接入过程中的时延性能。

刘世贵[3](2014)在《移动IP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社会对通讯移动性的要求,就必须加快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结合,因此,移动IP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移动IP协议进行分析,总结出移动IP技术在现实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关协议中的技术进行改进,并设计了移动IP的基本框架,使得移动用户在各种网络中顺利的和对端通讯。

杜瑞新[4](2013)在《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也可以被称之为信息社会,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不满足于当前网络环境所发展的现状,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够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随时使用网络资源,移动IP技术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它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网络环境技术,让人们梦想着的全球网络互连、移动办公得以实现。这就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满足了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需要。

胡青[5](2011)在《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人类从事海上活动以来,海上船舶安全航行一直是航海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海上航行安全保障技术发生了重要变化,无线电语音通信、雷达/ARPA导航、GNSS卫星导航、卫星通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GMDSS系统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系统中,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本世纪新兴的航行安全系统,自应用实施以来对船舶的避碰和安全航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基于VHF通信频段和SOTDMA通信协议的AIS系统存在两个关键缺陷:一是系统容量的限制,二是VHF通信系统9.6kbps的传输带宽限制,无法适应目前沿海和内河船舶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输需求,特别是未来e-Navigation战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公网GPRS/CDMA/3G通信系统移动IP技术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弥补通用AIS系统的不足,特别对内河和沿海小型船舶的自动识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基于公网GPRS/CDMA/3G移动IP通信系统的MIP-AIS (Mobile IP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技术模型。研究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模型,设计了S-C (Ship-Center)、S-CA (Ship-Center Assisting)和S-S(Ship-Ship)三种识别模型,系统的解决了公网MIP-AIS中船舶在不同情况下对其识别范围内的其他船舶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定义了公网MIP-AIS系统功能,分析了S-C识别模型、S-CA识别模型和S-S识别模型的适用特征。理论分析表明,S-C识别模型虽然实现简单,但对船舶识别中心负载压力过大,通信带宽要求很高,不适合海量终端同时在线服务,而S-CA识别模型和S-S识别模型的组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2)三种自动识别搜索算法,分别是基于中心辅助的自动识别搜索算法(CAAISA, Center Assisting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基于最优过渡识别节点辅助的自动识别搜索算法(ISAISA, base on Interim SI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和迁移过程中船舶自动识别节点自组织搜索算法(SOAISA, Self Organizatio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可使公网MIP-AIS系统在不同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和获取其识别范围内的其他船舶。详细设计了三种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的关键函数、算法执行过程和适用的船舶分布拓扑结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种算法的执行效率。研究表明,该三种算法在公网MIP-AIS系统各个阶段的配合使用,有效提高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的服务效率。(3)公网MIP-AIS系统下信息交换技术。首先按照ISO/OSI七层架构设计体系,设计了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协议和船载终端设备上的MINI移动IP协议栈技术。设计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载终端设备初次入网阶段、掉线重新识别阶段和平稳迁移阶段中工作状态迁移过程及对应的信息交换协议。研究了公网MIP-AIS终端设备技术架构,给出了MINI移动IP协议栈状态迁移实现过程和优化方法,使其更适合低端公网MIP-AIS船载终端设备的应用,有效保障了公网MIP-AIS系统的信息交换实时性,并大大提高了船载终端设备的性价比。(4)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事务分配调度算法。针对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海量事务处理分配调度难题,提出了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事务分配调度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了事务类型的处理复杂度和不同处理终端的熟练程度,有效平衡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各协作终端海量事务处理负载,并有效提高了事务处理效率。(5)开发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平台和公网MIP-AIS船载终端设备,实际应用证明了本研究提出公网MIP-AIS系统能够有效弥补通用AIS系统的不足,实现船舶之间自动识别。

祁琴[6](2010)在《浅谈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用户对网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固定网络环境的相关IP技术实现了新突破,移动IP技术已受到更多的人青睐。本文从移动IP的基本原理出发,从网络、模式、速度等角度讨论了移动IP技术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杨永亮[7](2010)在《基于NS2的移动IP扩展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和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为移动的主机提供网络的服务成为一种需要。移动IP协议是通信终端在移动中保证通信连接性的协议,通过该协议可以使终端在移动时仍然保持正在进行的通信。目前IPv4正在被移动IPv6所代替成为新的网络基础,移动IPv6将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切换问题就是移动IPv6技术的核心问题。在通信终端改变接入路由时,如何能减少切换的延迟时间和丢保率,是移动技术在未来能否发展普及的关键。论文概述了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目标,并对移动IPv4和IPv6协议进行了详细介绍。进而,论文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的分级移动、快速移动和快速分级移动等三种切换扩展技术。针对快速分级移动仍然存在的切换滞后于移动而导致切换时延和丢包率不能进一步降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快速分级移动技术(PF-HMIP)。即移动站根据自己的移动行为和移动位置产生移动概率预测参数,并将该参数发送给移动锚点。移动锚点按照移动概率预测参数向其管理的所有移动域转发目的地为移动站的消息。论文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原理、算法、消息格式和切换过程,并指出了该技术能够进一步降低切换丢包率和切换时延的原因。对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快速分级移动技术及上述三种扩展技术,本文采用网络仿真软件NS2进行了实现,并完成了性能验证。通过对四种技术丢包率、切换延时等性能指标的比较,证明了PF-HMIP技术相对于分级移动、快速移动和快速分级移动等三种扩展技术,能够进一步的降低切换时延和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率,从而更好的适应移动网络的切换要求。

孙阳[8](2010)在《异构无线网络融合中的多目标优化与移动IP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异构无线网络融合领域的相关技术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针对当前流行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本文详细分析了其网络特点与发展现状,指出网络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总结了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具体模式。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效整合各网络的资源,而实现协调管理、优化配置。本文总结了异构无线资源管理的各种方式,并从用户侧的网络选择方面探讨了异构无线资源的优化问题。通过对未来移动多模终端协议架构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下一代移动通信业务的多样化特点,设计了一种多模终端网络选择功能模块结构。该结构的作用在于实时分析用户的业务需求,并感知当前网络的具体环境,从而动态调整最佳接入网络的选择。本文给出了该结构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基于此流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异构无线网络选择算法。该算法利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理论分析网络选择的具体问题,并采用AHP算法建立模型求解。与传统的网络选择算法不同的是,本算法强调了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网络需求,对用户的业务应用进行了细化分析,并引入到模型中。通过仿真,证明了该算法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网络选择,有利于无线资源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另外,由于动态的网络选择需要终端频繁地在网络间进行切换,因此,切换技术在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中至关重要。针对未来网络全IP化的趋势,以及基于网络层的移动性管理方案,本文对移动IP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详细分析了移动IPv4、移动IPv6的实现原理与工作机制,并利用NS-2网络模拟软件仿真实现了移动节点在网络间移动的切换过程。同时,针对移动IPv4及移动IPv6技术在切换方面的不足,分析了其改进方案HMIPv6、FMIPv6以及二者的结合技术FHMIPv6的切换过程,仿真验证了其改进效果。仿真结果说明,FHMIPv6技术能够为终端实现灵活的网络切换提供一定的技术保证。

刘开辉,冉茏菲,李毅[9](2009)在《透明移动IP技术》文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和便携式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固定网络环境的传统IP技术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提出了移动IP技术,它支持主机在网络中的漫游和移动,并且它是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和下一代因特网(NGI)的重要基础技术。首先介绍了现有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移动IP技术——透明移动IP技术,它在工作中使移动用户完全感觉不到IP地址的变化。最后与现有移动IP技术作了比较分析。

蒋立正[10](2009)在《IP over CCSDS空间组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建设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目标的确定,空间任务将呈现多样性、长期性及国际合作的迫切性,这对天地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要求有天基测控通信网的支持,空间移动平台联网,地基测控通信网与天基测控通信网互联,使航天器对地传输模式向星际中继模式转变;要求天地间通信提供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其交互性和多业务能力更强、带宽更大、接入更灵活、效率更高、扩展性更好,使当前简单的数据交换向网络传输转变。显然,目前各系统各自采用独立的天地间点到点通信模式将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建成完全的天基测控网和数据通信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空间数据系统的技术面貌。基于此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空间数据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基于IP over CCSDS的空间通信网络构建模式,构建了其总体框架,分析了技术实现要点,建立了与其相关的空地通信网络协议栈总体模型,填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针对如何使用CCSDS AOS承载IP数据报的问题,分析了解决方法及其接口关系。对IPv4和IPv6区别对待,建立了其数据传输服务过程及IPv4/IPv6 over CCSDS协议栈模型;针对使用CCSDS承载IP数据包所需要的服务,分析了CCSDS AOS VCP服务及ENCAP服务数据传输过程;设计了IP over CCSDS AOS数据传输服务应用模型及相关的协议处理流程。卫星网络的移动性决定了IP over CCSDS模式下常规IP技术将不再适合,须采用移动IP技术。结合IP技术在卫星网络中面临的诸如IP数据包长度可变、星际链路复杂、路由表管理困难和路由切换速度快等问题,着重探讨了移动IP隧道技术、路由技术。最后,在我国空间组网通信领域,首次设计了Mobile IP over CCSDS AOS通信总体模型。由于IP面对独立报文,不面向连接的,不保证报文的可靠传输,而TCP则负责确保数据端到端的可靠交付。因此,在IP over CCSDS模式下的空间组网通信中,空间通信链路对TCP/IP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输层。首先简要分析了常规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相关控制机制,结合空间通信环境对TCP协议的影响,得出了常规TCP协议不适合空间通信这一结论。选取了SCPS-TP提出的SNACK改进策略,基于NS2对TCP进行了适应性改进,构建SNACK TCP空间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并对其在空间网络中的吞吐率、丢包率、链路利用率等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证明,TCP SNACK在空间通信环境下,各方面性能较其他常规TCP协议都具有优异表现,更适合于IP over CCSDS模式下的空间数据通信。采用IP over CCSDS AOS模式是满足未来空间网络通信技术要求的合理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统一空间段各任务系统的通信平台,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业务,提高通信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满足今后空间任务长期性、多样性要求,也为未来遥科学的应用和国际合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移动IP技术原理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IP技术原理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移动IP技术的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组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移动互联网构架
2 IP技术配置对照
3 IP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
4 指挥控制系统组建
5 组网的构建传播方式
6 结束语

(2)基于移动IP技术的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组网(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网络模型
2技术对比
3移动IP技术
4系统组网
5基于组播的过渡传输切换方法
6时延性能分析
7结束语

(3)移动IP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动IP介绍和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 IP 的工作原理
    (二)存在的问题
二、改进方案
    (一)反向隧道技术
    (二)穿越 NAT 设备的解决方案
    (三)移动 IP 安全性的改进
三、移动IP框架设计
    (一)移动节点设计
    (二)家乡代理设计
四、结语

(4)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移动IP技术基本原理
    1.1 传统IP技术简介
    1.2 移动IP技术简介
2 移动IP技术的优势及发展趋势分析
    2.1 移动通信网络交换模式的变更
    2.2 传输速率的提高
    2.3 移动网络分层控制
    2.4 移动IP技术将作为通信时代的主流技术
3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4 结语

(5)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上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1.2.2 移动IP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发展现状
        1.2.3 船舶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公网MIP-AIS技术模型研究
    2.1 公网MIP-AIS自动识别模型
        2.1.1 公网MIP-AIS技术原理
        2.1.2 公网MIP-AIS模型基本概念定义
        2.1.3 公网MIP-AIS自动识别模型
    2.2 公网MIP-AIS系统特征分析和基本功能设计
        2.2.1 公网MIP-AIS特征分析
        2.2.2 公网MIP-AIS基本功能设计
    2.3 公网MIP-AIS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3.1 CA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3.2 IS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3.3 SO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网MIP-AIS技术性能分析
    3.1 公网MIP-AIS系统性能仿真模型设计
        3.1.1 公网MIP-AIS系统分析仿真模型的约束定义
        3.1.2 公网MIP-AIS系统仿真模型下IR内船舶自动识别节点数量定理
    3.2 公网MIP-AIS系统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性能分析
        3.2.1 CA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执行效率
        3.2.2 IS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性能研究
        3.2.3 SO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执行效率分析
    3.3 公网MIP-AIS系统带宽需求模型性能分析
        3.3.1 S-C识别模型或S-CA识别模型下数据传输带宽需求
        3.3.2 S-S识别模型下重新上线时船舶自动识别节点数据传输带宽需求
        3.3.3 S-S识别模型下船舶自动识别节点迁移过程中数据传输带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技术研究
    4.1 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架构研究
        4.1.1 公网MIP-AIS系统通信框架
        4.1.2 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数据帧结构设计
    4.2 公网MIP-AIS系统信交换协议研究
        4.2.1 船舶自动识别节点初始入网阶段信息交换协议设计
        4.2.2 船舶自动识别节点掉线重新识别阶段信息交换协议设计
        4.2.3 船舶自动识别节点在平稳迁移阶段的信息交换协议设计
    4.3 公网MIP-AIS系统船载终端设备移动IP协议栈研究
        4.3.1 公网MIP-AIS船载终端总体设计
        4.3.2 移动IP协议栈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多事务处理优化算法研究
    5.1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海量事务多终端处理问题分析
        5.1.1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事务处理抽象模型
        5.1.2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海量事务多终端协作处理问题分析
    5.2 基于PID思想的多事务处理分配算法研究与分析
        5.2.1 PID控制基础理论
        5.2.2 基于PID思想的事务处理表述模型
        5.2.3 基于PID思想的事务分配处理数学算法
        5.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浅谈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动IP技术简介
二、3G时代背景大力推动了移动IP技术的发展
三、移动IP技术的优势及发展前景探析
    1. 网络分层控制
    2. 变更交换模式
    3. 传输速率的改进
    4. 移动IP将作为4G时代的主流技术
四、结语

(7)基于NS2的移动IP扩展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基本思路与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移动 IPv4 与移动 IPv6 协议
    2.1 移动IP 技术概述
    2.2 移动IPv4 与移动IPv6 协议
        2.2.1 移动IPv4 协议
        2.2.2 移动IPv6 协议
        2.2.3 移动IPv6 与移动IPv4 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移动 IPv6 扩展技术
    3.1 移动IPv6 协议的不足
    3.2 分级移动IPv6 技术
    3.3 快速移动IPv6 技术
    3.4 快速分级移动IPv6 技术
        3.4.1 快速分级移动IPv6 的网络体系结构
        3.4.2 快速分级移动IPv6 对分级移动IPv6 消息的使用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 PF-HMIPv6 技术
    4.1 F-HMIPv6 技术的不足
    4.2 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PF-HMIPv6 技术
        4.2.1 PF-HMIPv6 技术的原理
        4.2.2 PF-HMIPv6 技术的移动概率预测算法
    4.3 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PF-HMIPv6 的消息定义
    4.4 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PF-HMIPv6 的切换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 PF-HMIPv6 技术的仿真
    5.1 NS2 介绍
        5.1.1 NS2 模拟器介绍
        5.1.2 NS2 分析方式
    5.2 基于移动概率预测参数的PF-HMIPv6 的仿真与分析
        5.2.1 代码与模拟脚本设计
        5.2.2 模拟环境的建立
        5.2.3 仿真结果丢包率分析
        5.2.4 仿真结果延迟时间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异构无线网络融合中的多目标优化与移动IP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
    1.2 课题的来源
    1.3 本文的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模式与资源管理
    2.1 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标准
        2.1.1 WLAN技术
        2.1.2 移动通信技术2G/3G
        2.1.3 WiMAX技术
        2.1.4 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2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模式
    2.3 异构无线资源管理
        2.3.1 公共无线资源管理CRRM
        2.3.2 联合无线资源管理JRRM
        2.3.3 无线资源管理的数学方法
    2.4 端到端重配置技术
第三章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的多目标优化
    3.1 异构多模终端的接入选择功能
        3.1.1 异构多模终端的功能架构
        3.1.2 异构终端网络选择的流程
    3.2 模糊多目标决策理论
        3.2.1 多目标决策问题概述
        3.2.2 AHP算法
    3.3 基于业务类型的异构无线网络选择
        3.3.1 无线通信中的业务类型
        3.3.2 异构无线网络选择模型
        3.3.3 仿真及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IP技术的研究与仿真
    4.1 移动IP的工作机制
        4.1.1 移动IPv4的工作机制
        4.1.2 移动IPv6的工作机制
    4.2 移动IP的切换技术
        4.2.1 基本移动IPv6的切换
        4.2.2 分层移动IPv6的切换
        4.2.3 快速移动IPv6的切换
        4.2.4 快速分层移动IPv6的切换
    4.3 移动IP切换仿真实验
        4.3.1 NS-2仿真工具简介
        4.3.2 移动IP相关模块介绍
        4.3.3 仿真场景建立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成果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透明移动IP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现有移动IP技术
2. 透明移动IP技术
    2.1 用户通信实现
3. 透明移动IP技术与现有移动IP技术比较
    3.1 透明移动IP技术中的服务器与现有移动IP技术中代理的异同点
    3.2 透明移动IP技术中的注册过程
    3.3 透明移动IP技术中不存在“三角路由”问题
4. 透明移动IP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5. 结语

(10)IP over CCSDS空间组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空间通信网络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空间数据通信协议CCSDS 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1.3.1. 发展及现状
        1.3.2. 应用情况
    1.4. IP 技术的扩展及其对空间网络通信的支持
        1.4.1. IP 的设计思想符合空间需求
        1.4.2. IP 技术的发展满足空间通信的需求
    1.5. 基于 IP over CCSDS 的空间组网通信模式的提出
    1.6. 本文组织结构
2. CCSDS 高级在轨系统应用研究
    2.1. CCSDS 主网模型
    2.2. CCSDS 空间链路子网SLS
        2.2.1. SLS 的业务等级
        2.2.2. AOS 的分层关系
        2.2.3. 空间链路层
    2.3. 端到端CPN 业务
        2.3.1. 路径业务
        2.3.2. 网间业务
    2.4. 点到点CPN 业务
        2.4.1. 封装服务
        2.4.2. 多路复用服务
        2.4.3. 位流服务
        2.4.4. 虚拟信道访问服务
        2.4.5. 虚拟信道数据单元服务
        2.4.6. 插入服务
    2.5. AOS 数据传输流程研究
        2.5.1. 数据传送过程
        2.5.2. 接收端数据处理过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 IP over CCSDS 的空间组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CCSDS AOS 支持IP 数据包传输
    3.2. IP over X 模式在空间通信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3.2.1. IP over ATM/SDH 目前不适合空间端到端通信
        3.2.2. 直接使用CCSDS AOS 帧的开销
        3.2.3. IP over CCSDS AOS 模式下的开销分析
        3.2.4. IP over HDLC 模式下的开销分析
        3.2.5. IP over CCSDS AOS 模式确定
    3.3. 基于 IP over CCSDS 的空间组网通信网络设计
        3.3.1. IP over CCSDS 空间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3.3.2. 关键技术分析
        3.3.3. 基于IP over CCSDS 的星地通信网络协议栈总体模型
    3.4. CCSDS AOS 空间数据链路协议上传输IP 数据包的方法及接口关系
        3.4.1. IP over CCSDS 数据包传输方法
        3.4.2. 服务接口
    3.5. CCSDS AOS IP 数据包传输服务及其协议栈模型构建
        3.5.1. CCSDS AOS IP 数据包传输服务选择及流程
        3.5.2. CCSDS AOS IPv4 数据包传输服务分析
        3.5.3. IPv4 over CCSDS AOS 协议栈模型构建
        3.5.4. CCSDS AOS IPv6 数据包传输服务分析
        3.5.5. IPv6 over CCSDS AOS 协议栈模型构建
    3.6. CCSDS AOS 虚拟信道包服务数据传输过程
        3.6.1. AOS 传输帧结构
        3.6.2. AOS VCP 服务IP 数据包数据传输过程
    3.7. CCSDS AOS 封装服务数据传输过程
        3.7.1. 封装服务的概念
        3.7.2. 封装包结构
        3.7.3. 封装服务的特点
    3.8. IP over CCSDS AOS 数据传输服务应用模型设计
        3.8.1. VCP 服务应用模型
        3.8.2. 封装服务应用模型
    3.9. 本章小结
4. 空间组网通信中的移动IP 技术探讨
    4.1. IP 技术与卫星网络通信
        4.1.1. 空间任务需要端到端天地一致的网络协议
        4.1.2. 常规IP 路由不适应移动通信和移动IP 的产生
        4.1.3. 移动IP 协议的功能实体及总体流程
        4.1.4. 移动IP 技术的发展—从MIPv4 到MIPv6
    4.2. 卫星IP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卫星网络移动IP 隧道技术
    4.4.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4.5. Mobile IP over CCSDS AOS 通信模型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AOS SCPS-TP SNACK 空间组网通信数据传输性能研究
    5.1. TCP 协议简介
        5.1.1. TCP Tahoe
        5.1.2. TCP Reno 和NewReno
        5.1.3. TCP SACK
        5.1.4. TCP Vegas
    5.2. 移动IP 对TCP 的影响分析
    5.3. 空间通信环境对TCP 的影响分析
        5.3.1. 高误码率
        5.3.2. 非对称带宽
        5.3.3. 大带宽时延积
    5.4. TCP 协议针对空间通信的扩展-SCPS-TP
        5.4.1. SCPS 简介
        5.4.2. SCPS-TP 及其对 TCP 的改进策略
        5.4.3. SCPS-TP SNACK 技术分析
    5.5. 基于NS2 的TCP SNACK 仿真模型设计与实现
        5.5.1. NS2 对卫星组网仿真的支持
        5.5.2. 基于NS2 的TCP SNACK 仿真模型设计
        5.5.3. TCP SNACK 伪代码实现
    5.6. 常规 TCPs 与 TCP SNACK 在空间组网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性能对比分析
        5.6.1. 仿真设定
        5.6.2. 数据吞吐率与丢包率
        5.6.3. 信道带宽利用率
        5.6.4. 时延及时延抖动
        5.6.5. 拥塞窗口尺寸变化
        5.6.6. 给定时间内的正确发包数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展望
参考资料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博士期间所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四、移动IP技术原理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移动IP技术的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组网分析[J]. 白永志,刘伟国. 数字通信世界, 2018(06)
  • [2]基于移动IP技术的机动指挥控制系统组网[J]. 范贤学,金兴华.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6(03)
  • [3]移动IP的研究与设计[J]. 刘世贵.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4(01)
  • [4]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 杜瑞新. 通信技术, 2013(06)
  • [5]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胡青.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7)
  • [6]浅谈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 祁琴.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22)
  • [7]基于NS2的移动IP扩展技术的研究[D]. 杨永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异构无线网络融合中的多目标优化与移动IP技术的研究[D]. 孙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透明移动IP技术[J]. 刘开辉,冉茏菲,李毅. 科技信息, 2009(29)
  • [10]IP over CCSDS空间组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蒋立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9(02)

标签:;  ;  ;  ;  ;  

移动IP技术原理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