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的研究与应用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的研究与应用

一、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丹丹[1](2021)在《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石榴石结构化合物为基质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系列稀十或铬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稳定性优异且能被蓝光高效激发的Ce3+掺杂钇铝镓石榴石荧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以及Cr3+掺杂的系列石榴石化合物的发光特性,以期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材料发光性能的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成功合成了 Y3A12Ga3O12:Ce3+,Yb3+荧光粉,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条件(如烧结气氛、温度、时间及助熔剂等)对样品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适当降低温度,缩短烧结时间,添加助熔剂,在N2气氛下加压烧结利于荧光粉余辉性能的提高。随后,在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下合成了不同B3+含量的荧光粉。H3BO3作为助溶剂提高了样品的结晶性,同时,B3+离子进入四面体格位,形成新的深陷阱能级,使陷阱能级最深达1.1 eV,大幅延长了余辉时间。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构筑了 Y3Al2Ga3O12:Ce3+,Yb3+,B3+的电子结构图(VRBE图),并阐明其长余辉发光机理。(2)系统研究了不同格位离子取代对Y3Al2Ga3O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Si、Ge、Mg、Si-Mg、Ge-Mg、Si-Ca、Si-N等单元素取代和共取代。发现Si4+替代A13+可有效提高该材料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并系统研究了不同Si含量对对其长余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添加量x为0.25时,长余辉性能最佳,余辉时间超过40小时。使用初始预加热上升法估算了电子陷阱的分布,建立了 YAGG:Ce,Yb,B,0.25Si的VRBE图和长余辉发光机理图,并借助光激励等表征探讨了其在光信息存储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随后,对比了 Ce3+、Cr3+,Ce3+、Yb3+及 Ce3+、Cr3+、Yb3+共掺杂对Y3Al2Ga3O12:Ce3+荧光粉余辉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基质中含B、Si的基础上,Ce3+、Cr3+共掺杂后,样品的余辉性能最佳。(3)设计并合成了(CaYLu)(MgSc)(AlSiGe)O12:Cr3+荧光粉,实现了650~1100 nm的宽带发射。系统研究了不同Cr3+浓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460 nm的蓝光芯片复合封装了 pc-LED器件,探讨了其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价值。基于Cr3+掺杂的石榴石型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了不同格位多元素共取代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格位多离子掺杂可有效增加近红外发光的半峰宽。

芦博慧,魏新,朱亚楠,葛明桥[2](2021)在《稀土夜光纤维光色的研究与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夜光纤维是一种蓄能型的发光材料,可被激发光照射后在黑暗中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由于其独特的发光性能,夜光纤维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被应用于多个领域。介绍了夜光纤维的光色性能以及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各光色夜光纤维的发光机理和研究进展,为之后多光色夜光纤维的研究提供参考。

单柏林[3](2020)在《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道路标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一些偏远山区或乡镇的公路照明设施还不完善,导致夜间行车环境不佳,影响行车安全。长余辉发光材料作为一种储能环保材料被逐渐应用于夜间照明,然而因其发光亮度低,衰减较快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高余辉性能的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并以此为发光颜料,引入含氟树脂基料,制备具高耐久性和高发光性能的发光标线涂料应用于路面,使其兼并夜光指示和警示功能,对夜间道路引导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和稀土离子掺杂比例对长余辉材料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X射线晶体衍射(XRD)和余辉衰减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过低或煅烧时间过短,固相反应不充分,生成产物晶相不纯,煅烧温度过高或煅烧时间过长,产物结晶严重且硬度较大,破碎后造成产物余辉性能下降。稀土离子的掺入不会影响材料的晶体结构,长余辉材料余辉强度随Eu/Dy比值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Eu/Dy比值为1时达到最大值。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在1350℃温度下煅烧2h,Eu/Dy掺杂比例为1:2时制备的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最佳。工艺参数对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Eu/Dy掺杂比例>煅烧时间>煅烧温度。然后,以碳酸氢铵为成孔剂,加入原材料中制备具有高发光性能的长余辉材料,XRD结果表明,成孔剂加入不会改变长余辉材料的晶体结构,余辉衰减测试表明,随碳酸氢铵掺量的增加,长余辉材料的余辉性能不断提高。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碳酸氢铵的加入未对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的激发光谱产生影响,但对材料的发射强度有所提高,说明成孔剂的加入提高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强度。SEM图像显示,碳酸氢铵加入后对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的表面形貌由平整、致密主要变为凸起结构,并产生部分微孔,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最后,将制备得到的发光粉进行包覆,余辉测试和SEM图像表明,长余辉材料被树脂完全包覆,包覆对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性能影响较小,制备含氟丙烯酸树脂为基料,将包覆后的发光粉与其余填料,助剂混合制备发光标线涂料,适宜的颜基比有益于涂料的稳定,余辉测试表明,涂料的发光性能随发光粉用量先增加到趋于稳定,当发光粉用量为填料比例的40%时,涂料的发光性能最佳,发光标线涂料的基本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颜基比为0.5:1,发光粉比例为填料40%时,发光标线涂料的贮存性良好,且稳定性较好,涂料的干燥时间较短,耐水性和耐碱性较好,与路面的粘结性较好,可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将发光标线涂料涂布于水泥试件上评价在水泥路面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其发光时间可持续7h以上。

姚一军[4](2019)在《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结构与成膜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以生物质代替合成类聚合物制备可在化工、材料、生物等方面应用的复合材料或功能材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纤维素和明胶均属于天然大分子,具有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可再生等众多优势。其中纤维素是植物中最丰富的生物质聚多糖,结构上的高含量羟基使其制成的材料展现高的机械强度。明胶是动物中最丰富的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其结构中存在的羧基、氨基和亚氨基赋予其优良的亲水性和水蒸汽透过性。然而,纤维素分子内及分子间强烈的氢键网状结构和高度结晶的聚集态构象,纤维素难溶于水成为阻碍纤维素/明胶功能材料发展的难题。通过相分离技术获得的纤维素/蛋白质复合膜存在结构不可控、透明度低,且成膜易皱缩造成以此为基体进行荧光功能化修饰时荧光分子的易聚集和色差明显等问题。本课题利用明胶亲水性强的特点,以交联共聚方式将水合能力强的明胶分子键接到纤维素葡萄糖链上,制备了具有高长径比的晶须状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进一步对交联聚合物烷基化修饰结合自组装技术获得了粒径、形貌可控的微凝胶,实现了微凝胶尺寸和形貌从纳米级到微米级的可控生长和精确调控。研究了微凝胶分子间的元素组成、化学键合状态、分子链构象及形成机理。分析了微凝胶粒子的长径比和形状与成膜微观结构及性能特征的相关性。此外,将获得的具有晶须状和中空球状形貌的纤维素交联明胶微凝胶作为有机、无机荧光分子的负载基体,研究了它们作为荧光分子载体形成高透亮、强耐水及荧光可调的光致发光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膜及涂层材料的可行性。主要开展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1)在NaOH/尿素水体系中,以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通过均相混合、交联、透析和自分散途径制备了晶须状纤维素交联明胶(CGM)微凝胶。通过控制ECH与纤维素葡萄糖单元的摩尔比不小于2:1,明胶的掺入量Wgel≥20%,就可得到产率高达48.6%的CGM微凝胶。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为纤维素与明胶的分子内及分子间交联作用提供了证据,且交联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达到636.60 kDa,具有较低的多分散性系数(PDI=1.105)。X-射线衍射(XRD)证实纤维素与明胶交联后其晶型结构被破坏,伴随较大的非晶型区。动态光散射(DLS)发现CGM微凝胶的Z-平均粒径为83~165 nm,随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微凝胶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证实CGM微凝胶呈现出单分散分布、粒径均匀且长径比在12~19之间的晶须状形貌。(2)用不同链长的溴代烷基修饰CGM微凝胶制备了新型的两亲性纤维素共聚物(HCGM),采用自组装技术获得了粒径、形貌可控的纤维素交联明胶微凝胶。对HCGM共聚物自组装行为研究发现,当烷基链长度由C8变为C16时,自组装微凝胶的临界胶束浓度在0.628~0.075 mg/mL之间,随取代度和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应的水动力直径(Dh)增大,其Dh分布在104~1000 nm之间。碳链长度为12的CGD-1微凝胶浓度从0.1 mg/mL逐渐增加到10 mg/mL时,出现了单一囊泡状向双连续、三连续囊泡聚集体及囊泡团簇状的演变;碳链长度为16的CGC-1微凝胶浓度从0.1 mg/mL增加到5.0 mg/mL时,其形貌从棒状转变为花瓣状、花瓣簇状聚集体。当烷基链长度较短时(C8),随取代度从0.32增加到0.50,可自组装成棉絮状、棒状和球状;当烷基链长度稍长时(C12),随取代度从0.35增加到0.51时,可获得囊泡状、珊瑚状和海胆状微凝胶;当烷基链长度达到C16时,随取代度从0.31增加到0.44时,可得到花瓣状、雪花状和球状微凝胶。(3)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RD分析了纤维素交联明胶微凝胶分子间的原子化学键合状态和晶型结构,发现明胶分子通过C-O-C和C-N-C键发生在纤维素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位上,并将纤维素的结晶度从80.5%降低到6.19%,此外长链烷驻也以C-O-C和C-N-C形式键接到纤维素葡萄糖单元C6位剩余的羟基和明胶的亚氨基结构上。采用静态光散射(SLS)和动态光散射(DLS)测量出微凝胶的二维利系数(A2)在4.5×10-3~5.4×10-3mol mL/g之间,其中,具有晶须状CGM微凝胶的结构因子(ρ)、持续长度(q)、单位围长摩尔质量(ML)和特征比(C∞)分别为2.2、11.6 nm、601.0 nm-1和23.6,由此证实CGM在水溶液中呈现伸展的刚性链,且交联反应在纤维素分子内产生了空间位阻效应。不同取代度、不同烷基链长的自组装微凝胶的分子链构象参数(ρ、q、ML和C∞)与SEM、TEM和AFM观察到的微凝胶形貌一致。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可控型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的形成机理。(4)与相分离法制备的纤维素/蛋白质复合膜相比,具有晶须状的CGM微凝胶通过溶液浇铸法成膜呈现更均匀的表面和更紧密的截面结构,在400 nm处透光率高达88%以上。其中,长径比大于16.2的CGM膜呈现较低的溶胀行为和更强的耐水性,在干、湿两种状态下的拉伸强度均高于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蛋白质复合膜。而低的长径比(AR<13.2)可提升水蒸汽分子在CGM微凝胶膜的表面吸附和内部传递。不同形状微凝胶粒子形成的膜水蒸气透过率比晶须状CGM膜明显降低,其中,具有珊瑚状、海胆状、花瓣状和雪花状的微凝胶膜呈现较低的光学透光率。但多种粒子形状的微凝胶膜展现出高的柔韧性及强的水中稳定性,并通过耐水性参数得到证实。(5)将有机荧光染料和无机碱土铝酸盐颜料分别负载到晶须状CGM微凝胶基体上制备了高透亮、可降解荧光膜。得益于CGM微凝胶基体的交联位点和网状结构以及结构中丰富的羟基、氨基和亚氨基基团,负载有机染料和无机颜料的纤维素微凝胶水溶液显示了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形成的复合膜在365 nm紫外光刺激下分别发出明亮的黄色、橙色、黄绿和蓝绿色荧光特性,特别是纤维素基微凝胶稳定的无机碱土铝酸盐杂化膜在黑暗中表现出至少超过10 h的持续发光,并揭示了其光致变色机制和长余辉机理。制备的CGM微凝胶荧光分散体能够涂覆在金属和玻璃表面赋予它们可书写性。此外,所得荧光膜具有优异的光学稳定性、高的热稳定性、强的耐有机溶剂性及可折叠和易卷绕特性。与现有纤维素基荧光膜相比,制备的CGM微凝胶基荧光膜具有更高的透光性(Tr650nm≥9 1%),且能完全生物降解。(6)将疏水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包覆到中空纤维素基微凝胶的空腔内获得了一系列强耐水且荧光可调的柔性高分子发光膜。TEM和SEM证实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纤维素基微凝胶的形成。DLS、AFM、紫外吸收光谱为FITC荧光染料在中空纤维素基微凝胶的成功封装提供了依据。得益于纤维素基高分子链的“锚定”和“稀释”效应以及中空外壳的隔离作用,有效抑制了 FITC发光体的聚集和自猝灭并防止其脱落,使不同包覆量的微凝胶膜在365 nm紫外光刺激下均显示出绿色荧光且荧光强度可控。此外,所得荧光膜显示了较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优异的光学稳定性及可折叠和易卷绕特性。与晶须状CGM基荧光膜相比,获得的中空发光膜在水中显示更强的稳定性。由于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的高稳定和易成形能力,荧光微凝胶可加工成易于使用、经久耐用、用途广泛的涂层材料,在发光器件、智能标签、防伪材料、抗紫外涂层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龚新勇[5](2018)在《长余辉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长余辉发光材料简称长余辉材料,又被称为蓄光型发光材料、夜光材料,其本质上是一种光致发光材料,它是一类吸收能量如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等,并在激发停止后仍可继续发出光的物质。长余辉材料能将能量储存在能陷里,被广泛应用于紧急照明设施、交通标示、装饰工艺、织物印花等弱光显示领域,以及信息存储器件、光电子信息、高能粒子射线探测等众多领域,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材料。本文选择晶体结构稳定,物理与化学性质优良、安全无害,成本低的碱土锡酸盐M2SnO4(M=Ca,Sr)作为基质材料,通过掺杂稀土离子合成新型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长余辉材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在空气氛围和真空氛围分别烧结样品,通过XRD衍射分析了对合成样品进行物相结构分析,利用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荧光性能分析,利用余辉光谱和余辉衰减曲线表征材料样品的余辉性能,并做了适当的余辉机理分析。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合成M2SnO4:Sm3+(M=Ca,Sr)长余辉材料,发现空气氛围烧结过程时,优先生成中间产物CaSnO3,中间产相再与CaO继续反应生成稳定的目标Ca2SnO4相,该过程的适宜温度为1400℃,合成时间需要4 h。而在CO弱还原气氛时,由于中间产物SnO的出现,使得合成Ca2SnO4:Sm3+时的反应温度降低300℃,同时发光性能提高60%以上。样品Ca2SnO4:xSm3+中发光性能最优的Sm3+离子掺杂浓度为x=0.010。样品Ca2-xSnO4:xSm3+主要发射峰位于610、619、654nm,分别归属于Sm3+的4G5/2→6HJ(J=5/2,7/2,9/2)能级跃迁,光谱复合结果发橙红光,荧光发射光谱和余辉光谱的CIE坐标分别为a(x=0.603,y=0.3951)和b(x=0.5635,y=0.4358),位于CIE1931色度图橙红色范围。深入研究了Ca2SnO4:Sm3+的发光性能和余辉机理,建立了长余辉发光机理模型。2.制备了新型红色长余辉材料Ca2-xSnO4:xEu3+和黄绿色长余辉材料Sr2-xSnO4:xEu3+。研究发现从荧光角度来看Ca2SnO4基质对Eu3+离子的溶解度高达x=0.2,此时荧光发射光谱的CIE坐标分别为(x=0.6548,y=0.3449),位于CIE1931色度图红色区域。通过分析掺杂不同浓度Eu3+离子时样品Ca2-xSnO4:xEu3+的发射光谱和余辉光谱的不同变化,发现对称性较低的Ca格位对Eu3+离子的溶解度很高(x=0.2),而对称性较高的Sn格位对Eu3+离子的溶解度却极低(x=0.001),并得出对荧光发射强度起主要作用的是占据Ca位的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而对余辉性能起主导作用的是占据Sn位的Eu3+的5D0-7F1磁偶极跃迁。由于四方晶系的SrSnO4与正交晶系Ca2SnO4的晶体对称性的差异,导致它们发光颜色不同。3.开发了红色长余辉材料Ca2SnO4:Pr3+、绿色长余辉Ca2SnO4:Er3+、白色长余辉材料Ca2SnO4:Dy3+,拓展了锡酸盐长余辉材料基质的选择、丰富其余辉发光颜色。红色长余辉材料Ca2SnO4:Pr3+,余辉光谱主要由以604、625 nm以中心的2个宽峰组成,由于光谱的复合,余辉发红光,CIE坐标为(x=0.6726,y=0.3271),位于CIE 1931色度图的红色区域。当Pr3+的掺杂浓度为x=0.0007时,余辉性能最好。绿色长余辉Ca2SnO4:Er3+,发射峰主要分布在525、536、552、559 nm归属于Er3+离子的2H11/2–4I15/2能级跃迁发射,在紫外光激发下产生烈的绿光发射。当Er3+的掺杂浓度为x=0.005时,余辉性能最好当余辉光谱的CIE坐标为(x=0.2777,y=0.7042),位于CIE 1931色度图的黄绿色范围。白色长余辉材料Ca2SnO4:Dy3+,发射光谱从蓝色到红色范围都较强的发射主要包括有476、480、492 nm(蓝色),561、573 nm(黄色),667 nm(红色),其中最强峰位于573 nm,光谱复合结果发白光。当Dy3+浓度为x=0.005时,余辉性能最好,其CIE坐标分别为(x=0.3347,y=0.3701)位于CIE 1931色度图的白光区域。4.利用三价稀土离子(La3+,Gd3+)作为辅助激活离子有效提高了Ca2SnO4:Eu3+,Sm3+的余辉性能。研究发现辅助激活离子能够非常显着的提高余辉性能(亮度和衰减寿命)而不改变余辉发光颜色。样品Ca2-x-ySnO4:xSm3+,yLa3+(x=0.005,y=0.05)的余辉亮度相比单掺Sm的样品Ca2-x-ySnO4:xSm3+,yLa3+(x=0.005,y=0)提高了6倍。Ca2-x-ySnO4:xEu3+,yGd3+(x=0.001,y=0.001)相比单掺Eu(x=0.001,y=0)的余辉亮度提高了4倍。辅助激活剂的共掺产生了更多适宜能级深度的空穴陷阱,从而有利于余辉的增强。5.真空氛围合成了Ca2SnO4:Re3+(RE=Pr,Sm,Er)长余辉材料,真空氛围没有破坏Ca2SnO4晶体的整体结构。真空烧结过程产生的氧空位猝灭了基质Ca2SnO4的以335 nm为中心的宽激发带,但对发射光谱没有明显的影响。真空烧结过程产生了额外的正电性的氧空位缺陷和负电性的金属空位缺陷,形成新的深度略小、浓度增大的丰富的陷阱,带来更优的余辉性,余辉亮度和衰减时间得到明显的改善,真空氛围合成的Ca2SnO4:Eu3+、Ca2SnO4:Sm3+、Ca2SnO4:Er3+样品的余辉亮度分别提高24倍。

陈志[6](2018)在《香豆素类光色转换剂对夜光纤维用SrAl2O4:Eu2+,Dy3+的光色红移影响研究》文中认为SrAl2O4:Eu2+,Dy3+(以下简写为SAOED)是一种无机光致发光的稀土长余辉材料,能够被300-500 nm波长范围内的近紫外和可见光激发,在黑暗环境中持续发出明亮的黄绿色荧光。SAOED具有荧光强度高,余辉时间长,生产成本低廉,耐高温,且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无毒无放射性的优点,在紧急照明,屏幕显示,道路指示,涂料,医疗检测,装潢,纺织服装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纺织服装领域,SAOED主要用于夜光纤维的制备。夜光纤维是以成纤聚合物为纤维基材,在纤维成形过程中添加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而成的具有吸光、蓄光和发光功能的新型功能性纤维。夜光纤维的发光亮度、发光时间以及发光颜色主要由纤维内部的稀土长余辉材料决定。目前,夜光纤维用的稀土长余辉材料主要为SAOED。该夜光纤维发光亮度高,余辉时间长,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现已广泛应用于家装,荧光毛绒玩具,发光服装,刺绣等领域,需求量逐年递增。然而,由于SAOED基质中稀土Eu离子最外层电子从到4f65d1到4f7(8S7/2)轨道的跃迁,导致SAOED的光致发射光谱波长范围为450-650 nm,发射峰位于525nm处,使得其荧光色为单一的黄绿色。黄绿色属于冷色系颜色,而在纺织品、服装以及家装等众多领域,人们更喜欢诸如黄色、橙色、红色等暖色系的颜色,导致稀土SAOED夜光纤维的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单一黄绿色光的夜光纤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有多色夜光纤维可供选择。为了制备出多种暖色光的夜光纤维,尤其是红色光的夜光纤维,近年来研究人员制备出了黄色、橙色、红色等多种光色的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然而,这些暖色光的稀土长余辉材料受到各自基质晶格结构中,稀土离子最外层电子的低能级跃迁的限制,发光亮度和余辉时间均较差,且光色越红,该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亮度越低,余辉时间越短,均无法满足夜光纤维的实际应用要求。因此,探究能够使夜光纤维用SAOED的光色产生红移的方法,对于制备暖色光夜光纤维,甚至红色光夜光纤维,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针对此问题提出通过在夜光纤维用SAOED的表面包覆一种具有红色荧光的香豆素类光色转换剂使SAOED的发光颜色产生红移,研究了光色转换剂的质量分数对SAOED光色红移的影响以及包覆后的SAOED的光色红移机理,并探讨了光色转换剂包覆后的SAOED在夜光纤维上的应用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高温固相法和缩合氰化法制备了夜光纤维用稀土长余辉材料SAOED和光色转换剂RECC,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样品的微观形貌,红外光谱,激发和发射光谱以及色度坐标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RECC使SAOED的光色产生红移的条件。研究发现:RECC的激发光谱与SAOED的发射光谱在450 nm-600 nm范围内存在重叠区域,满足使SAOED的光色产生红移的条件。(2)采用SiO2/RECC对夜光纤维用稀土长余辉材料SAOED进行无机包覆,制备了SiO2/RECC@SAOED复合发光材料,研究了RECC的质量分数对SAOED的光色红移以及余辉时间和余辉亮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iO2/RECC@SAOED的光致发射光谱由未包覆的SAOED和光色转换剂RECC的发射光谱叠加而成。SiO2/RECC对SAOED的无机包覆对其余辉亮度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RECC质量分数的增加,SiO2/RECC@SAOED的余辉亮度和余辉时间逐渐下降。SiO2/RECC包覆后的SAOED的发光颜色是由SAOED的黄绿色荧光色和RECC的红色荧光色叠加而成。随着RECC质量分数的增加,SiO2/RECC@SAOED的光色红移的程度逐渐增大。(3)采用PMMA/RECC对夜光纤维用稀土长余辉材料SAOED进行有机包覆,制备了PMMA/RECC@SAOED复合发光材料,研究了RECC的质量分数对SAOED的光色红移以及余辉亮度和余辉时间的影响,并对SiO2/RECC和PMMA/RECC包覆后的SAOED发光颜色、余辉亮度以及余辉时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MMA/RECC对SAOED的有机包覆对光色红移以及余辉亮度和余辉时间的影响与SiO2/RECC相似。但是,SiO2/RECC包覆后的SAOED的余辉亮度和余辉时间优于PMMA/RECC包覆后的SAOED,而PMMA/RECC包覆后的SAOED的光色红移程度却大于SiO2/RECC包覆后的SAOED。(4)利用动态光致发射光谱,CIE LAB三维颜色空间分布以及动态发光照片等表征方法对SiO2/RECC以及PMMA/RECC包覆后的SAOED在黑暗环境下的动态荧光色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在黑暗环境中,SiO2/RECC@SAOED和PMMA/RECC@SAOED的荧光色相对于移除激发光源的瞬间所呈现的荧光色均同时出现蓝移和红移,但蓝移的程度大于红移程度,导致SAOED的光色红移程度逐渐减小。此外,随着RECC质量分数的增加,SAOED光色红移的减小程度逐渐增大。(5)PMMA/RECC@SAOED在PAN纤维中的分散性优于SiO2/RECC@SAOED。当二者的添加量低于15%时,两者均能够均匀地分散在PAN纤维中。随着纤维中SiO2/RECC@SAOED和PMMA/RECC@SAOED含量的增加,纤维的发光颜色逐渐红移。当SiO2/RECC@SAOED和PMMA/RECC@SAOED的添加量相同时,PMMA/RECC@SAOED/PAN夜光纤维的发光颜色比SiO2/RECC@SAOED/PAN夜光纤维的发光颜色更靠近红色光区。

王磊,汪涵涵,左晓钰,周毅,刘珂,赵雯雯[7](2018)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iO2对铝酸锶的包覆研究》文中提出碱土铝酸盐发光材料在水中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常达不到发光要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iO2对碱土铝酸盐系的铝酸锶进行表面包覆处理,可有效提高荧光粉的抗水解性能,使铝酸锶具有较好的蓄光、耐水效果。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铝酸锶表面包覆SiO2膜,并根据对包覆时不同温度、不同溶液pH值、不同陈化时间一系列条件下的耐水性和形貌分析,得到膜层各个环节最适条件为:温度80℃、溶液pH值为10、陈化时间48 h。

郑晗,张莹,詹建波,王浩,谢姣,余振华,余耀,余婷婷[8](2018)在《新型蓄光油墨开发及在烟用材料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蓄光型油墨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蓄光材料、有机树脂、油墨溶剂和助剂按一定比例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制成。蓄光油墨属于功能性油墨,其主要特点是在阳光和人工光源条件下经照射吸收储蓄光能,在无外界光源的黑暗环境下释放光能,蓄光油墨具备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蓄光材料。回顾并分析了三代蓄光材料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关键,对国内外关于特色蓄光材料的专利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发明亮点进行了总结。对烟草行业研究推出蓄光型烟用材料产品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蓄光型烟用材料技术优势突出,结合国内外研究背景和趋势,市场空白产品需求,因此蓄光材料在烟用材料上的研究应用具备相当可行性。

赵奇,何利万,皮红[9](2017)在《蓄能型发光涂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整理、归纳和总结大量国内外专利及文献的基础上,对蓄能型发光涂料的组成、制备方法、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蓄能型发光涂料的应用领域,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李智佳[10](2017)在《环氧树脂长余辉蓄能发光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种类的固化剂对环氧树脂(EP)蓄能发光涂料的性能有不同的影响。本文选用三种固化剂聚酰胺650、酚醛胺T31、实验室自制脂肪胺KXB分别对EP进行固化。系统地分析了相同用量下,不同固化剂对EP蓄能发光涂料的硬度、固化性能及外观的影响。结果表明,KXB固化剂可使EP蓄能发光涂料拥有较好的硬度、固化性能及外观。探讨了 KXB用量对涂料的力学、固化、发光、吸水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KXB用量为13份时,EP蓄能发光涂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最好。固化性能、热稳定性和吸水率都较优,且KXB固化剂用量对其发光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为了提高EP树脂与发光粉SrAl204:Eu2+,Dy3+(SAO)间的相容性,同时为了防止发光粉水解,选择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包覆和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包覆两种处理方法对发光粉进行了表面改性,探讨了两种处理方式对涂料的力学、发光性能、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包覆后的发光粉在水中PH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KH550表面包覆效果最好,当实验反应温度为80℃C,反应时间为2.5h,包覆量为10%时,EP蓄能发光涂料的综合性能较优。探讨了改性后的发光粉用量对涂料的力学、发光、粘度、硬度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发光粉用量为33.6份时,EP蓄能发光涂料的拉仲强度、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到29.65MPa、77.28MPa、10.62%,同时热稳定性也有较大提高。粘度和发光强度都随发光粉的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它的用量对其硬度几乎没有影响。为了改善EP蓄能发光涂料的韧性,研究了相同用量下,增韧剂的种类对其发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YH-277-S增韧剂增韧的EP蓄能发光涂料的拉仲强度、断裂仲长率、弯曲、冲击、发光强度及弹性模量都明显优于丁腈橡胶增韧的EP蓄能发光涂料。探讨了 CYH-277-S用量对涂料的力学、发光、固化、热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加增韧剂时,EP蓄能发光涂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分别为 0.25kJ.m-2、77.28MPa、3.74GPa。而当添加 1 5 份 CYH-277-S 增韧剂时,EP 蓄能发光涂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分别提高到了 5.5kJ·m-2、120.7MPa、4.77GPa。

二、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光材料概述
        1.1.1 稀土或Cr~(3+)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组成
        1.1.2 发光材料的发光过程
        1.1.3 发光材料的分类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
        1.2.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1.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类
        1.2.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余辉机理
    1.3 石榴石发光材料
        1.3.1 石榴石的结构与组成
        1.3.2 Ce~(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3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发光的基本理论
        1.4.1 稀土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1.4.2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
        1.4.3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1.4.4 过渡金属离子d电子跃迁及晶体场理论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合成方法
    2.3 实验设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衍射
        2.4.2 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
        2.4.3 稳态荧光光谱测试
        2.4.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测试
        2.4.5 长余辉性能测试
3 Y_3Al_2Ga_3O_(12):Ce~(3+),Yb~(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制备条件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3.1.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1.2 烧结气氛的影响
        3.1.3 烧结温度与烧结时间的影响
        3.1.4 助熔剂的影响
    3.2 B~(3+)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3.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2.2 样品的结构与形貌
        3.2.3 发光性能
        3.2.4 长余辉性能
        3.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3.2.6 长余辉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4.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1.2 结构分析
        4.1.3 发光性能
        4.1.4 长余辉性能
    4.2 Si~(4+)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4.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2 成分与结构
        4.2.3 发光性能
        4.2.4 长余辉性能
        4.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4.2.6 VRBE能级图构筑与长余辉机理研究
        4.2.7 热和光激励发光及潜在应用
    4.3 离子共掺对Y_3Al_2SiGa_3O_(12):Ce~(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4.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3.2 长余辉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Cr~(3+)掺杂(CaYLu)(MgSc) (AlSiGe)O_(12)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5.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5.1.2 晶体结构分析
        5.1.3 发光及热猝灭性能分析
        5.1.4 NIR-LED封装及生物组织穿透性实验
    5.2 石榴石基质不同格位多种离子占据对Cr~(3+)发光的影响研究
        5.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5.2.2 结构分析
        5.2.3 发光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稀土夜光纤维光色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绿光发光夜光纤维的发展研究
2 蓝光发光夜光纤维发展研究
    2.1 基于稀土铝酸盐的蓝光夜光纤维
    2.2 基于稀土硅酸盐的蓝光夜光纤维
    2.3 基于光引发剂的蓝光夜光纤维
3 红光发光夜光纤维发展研究
    3.1 基于自发光红光夜光纤维
    3.2 基于光转换剂红光夜光纤维
4 多元光色夜光纤维的机理与发展研究
5 结语与展望

(3)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道路标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长余辉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1.3 长余辉材料表面形貌调控研究进展
    1.4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研究进展
        1.4.1 SrAl_2O_4:Eu~(2+),Dy~(3+)的制备方法
        1.4.2 SrAl_2O_4:Eu~(2+),Dy~(3+)的发光机理
    1.5 长余辉发光涂料研究进展
        1.5.1 长余辉发光涂料的组成
        1.5.2 长余辉发光涂料的制备方法
        1.5.3 发光涂料的研究进展
    1.6 长余辉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1.7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工艺优化设计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2.2.1 主要组成材料的优选
        2.2.2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制备
    2.3 微观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荧光性能
        2.3.4 余辉性能分析
    2.4 助熔剂及其含量的确定
    2.5 煅烧温度对铝酸锶长余辉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2.5.1 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的物相分析
        2.5.2 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的余辉衰减
    2.6 煅烧时间对铝酸锶长余辉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2.6.1 不同煅烧时间下样品的物相分析
        2.6.2 不同煅烧时间下样品的余辉衰减
    2.7 Eu/Dy掺杂比例对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2.7.1 不同Eu/Dy掺杂比例下样品的物相分析
        2.7.2 不同Eu/Dy掺杂比例下样品的余辉衰减
    2.8 长余辉材料制备工艺优化设计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形貌调控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高发光长余辉材料制备方法
    3.3 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性能表征
        3.3.1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余辉性能分析
        3.3.2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余辉曲线拟合分析
        3.3.3 余辉持续持续时间分析
        3.3.4 晶体结构分析
        3.3.5 光学性能分析
        3.3.6 表面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余辉发光标线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4.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试验仪器
    4.2 长余辉材料的包覆
        4.2.1 包覆前后表面形貌变化
        4.2.2 包覆前后余辉性能的比较
    4.3 长余辉发光标线涂料的制备
        4.3.1 发光标线涂料成膜树脂的选择
        4.3.2 发光标线涂料颜填料及助剂的选择
        4.3.3 发光标线涂料的制备
    4.4 颜基比对发光标线涂料稳定性的影响
    4.5 发光粉添加量对发光标线涂料余辉性能的影响
    4.6 发光标线涂料基本性能检测
    4.7 发光标线涂料与沥青路面粘结性评价
    4.8 发光标线涂料使用效果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结构与成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纤维素的结构及溶解性
        1.1.1 N-甲基吗啉-N-氧化物
        1.1.2 离子液体
        1.1.3 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
        1.1.4 NaOH水溶液
        1.1.5 碱/尿素和NaOH/硫脲水体系
        1.1.6 二甲基亚砜/四丁基氟化铵
    1.2 纤维素的化学改性
        1.2.1 TEMPO/NaBr/NaClO体系氧化纤维素
        1.2.2 高碘酸盐氧化纤维素
        1.2.3 酯化纤维素
        1.2.4 醚化纤维素
        1.2.5 交联纤维素
        1.2.6 纤维素接枝共聚物
    1.3 纤维素基微凝胶
        1.3.1 基于纤维素本体的微凝胶
        1.3.2 基于纤维素衍生物的微凝胶
        1.3.3 基于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的微凝胶
    1.4 纤维素/明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物理共混
        1.4.2 醛基-氨基Schiff碱反应
        1.4.3 N-羟基琥珀酰亚胺/碳化二亚胺交联
        1.4.4 相分离法
    1.5 纤维素基荧光材料
        1.5.1 纤维素键接荧光基团(或掺杂荧光分子)制备荧光材料
        1.5.2 纤维素基碱土铝酸盐荧光材料
        1.5.3 纤维素基量子点荧光材料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2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CGM)的制备
        2.2.4 水溶性CGM微凝胶的产率测定
        2.2.5 氮元素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6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的分子量测定
        2.2.7 微凝胶的红外光谱测定
        2.2.8 微凝胶的X-射线衍射测定
        2.2.9 微凝胶的动态光散射测定
        2.2.10. 微凝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2.2.11 微凝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
        2.2.12 微凝胶的热重-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GM微凝胶的形成及结构分析
        2.3.2 CGM微凝胶溶液的粒径和稳定性
        2.3.3 CGM微凝胶的形貌特征
        2.3.4 CGM微凝胶的热稳定性
    2.4 小结
3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制备的可调控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均相烷基化CGM共聚物的合成
        3.2.4 自组装制备可控的HCGM微凝胶
        3.2.5 HCGM共聚物的产率测定
        3.2.6 HCGM共聚物中长链烷基的取代度测定
        3.2.7 HCGM共聚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3.2.8 HCGM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测定
        3.2.9 HCGM共聚物的凝胶渗透色谱测定
        3.2.10 自组装HCGM微凝胶的热性能测定
        3.2.11 自组装HCGM微凝胶的动态光散射测定
        3.2.12 自组装HCGM微凝胶的形貌观测
        3.2.13 自组装HCGM微凝胶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CGM的均相合成和结构分析
        3.3.2 形貌可控型自组装HCGM微凝胶的形成
        3.3.3 粒径可控型自组装HCGM微凝胶的形成
        3.3.4 自组装HCGM微凝胶的热稳定性
    3.4 小结
4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分子间的化学键合状态及形成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纤维素交联明胶聚合物微凝胶的制备
        4.2.4 微凝胶的拉曼光谱测定
        4.2.5 微凝胶的核磁共振氢谱测定
        4.2.6 微凝胶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
        4.2.7 微凝胶的X-射线衍射分析
        4.2.8 微凝胶的光散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分子间的化学键合状态
        4.3.2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的分子链构象
        4.3.3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的形成机理
    4.4 小结
5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结构与成膜性能的相关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设备
        5.2.2 试剂与材料
        5.2.3 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膜的制备
        5.2.4 微凝胶膜的微观形貌观测
        5.2.5 微凝胶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5.2.6 微凝胶膜的透光率测定
        5.2.7 微凝胶膜的水接触角测定
        5.2.8 微凝胶膜的溶胀率和损失率测定
        5.2.9 微凝胶膜的水蒸汽透过率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凝胶粒子结构对膜表面和断面形貌的影响
        5.3.2 微凝胶粒子结构对膜透光率的影响
        5.3.3 微凝胶粒子结构对膜接触角和耐水性的影响
        5.3.4 微凝胶粒子结构对膜水蒸汽透过率的影响
        5.3.5 微凝胶粒子结构对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6 晶须状微凝胶负载荧光分子制备高透明可降解荧光膜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设备
        6.2.2 试剂与材料
        6.2.3 晶须状纤维素交联明胶微凝胶(CGM)的制备
        6.2.4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制备
        6.2.5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微观形貌观测
        6.2.6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晶型结构测定
        6.2.7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荧光性能测定
        6.2.8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透光率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
        6.2.9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热性能测定
        6.2.10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力学性能测定
        6.2.11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生物降解性能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微观结构
        6.3.2 晶须状微凝胶负载荧光染料或颜料的晶型结构
        6.3.3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荧光特性及机理分析
        6.3.4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UV-vis及光学稳定性
        6.3.5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热稳定性
        6.3.6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力学性能
        6.3.7 晶须状微凝胶基荧光膜的生物降解性
    6.4 小结
7 中空球状微凝胶包覆疏水染料制备强耐水的荧光可调柔性膜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与设备
        7.2.2 试剂与材料
        7.2.3 中空形貌的纤维素交联明胶微凝胶的制备
        7.2.4 中空纤维素基微凝胶包覆疏水荧光染料的制备
        7.2.5 荧光染料特征峰λ的确定及其标准曲线的绘制
        7.2.6 中空纤维素基微凝胶包覆疏水荧光染料复合膜的制备
        7.2.7 中空纤维素基微凝胶和荧光微凝胶的形貌观测
        7.2.8 中空纤维素基微凝胶和荧光微凝胶的动态光散射测定
        7.2.9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及其复合膜的UV-vis测定
        7.2.10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的荧光性能测定
        7.2.11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热性能测定
        7.2.12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水接触角测定
        7.2.13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中空纤维素基微凝胶对疏水荧光染料的包覆
        7.3.2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微观形貌
        7.3.3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荧光特性及机理分析
        7.3.4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UV-vis及光学稳定性
        7.3.5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表面疏水性
        7.3.6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热稳定性
        7.3.7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7.3.8 中空纤维素基荧光微凝胶的涂层性能
    7.4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5)长余辉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光
        1.1.1 发光的定义
        1.1.2 发光的分类
        1.1.3 光与颜色
        1.1.4 三基色原理和色度图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
        1.2.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定义
        1.2.2 铝酸盐长余辉材料
        1.2.3 硅酸盐长余辉材料
        1.2.4 锡酸盐长余辉材料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
    2.2 样品制备方法
    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2.3.1 物相分析
        2.3.2 激发和发射光谱
        2.3.3 可见光–紫外(Vis– UV)吸收光谱
        2.3.4 余辉光谱及衰减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橙红色长余辉材料M_2SnO_4:Sm~(3+)(M=Ca,Sr)的合成、发光性能及余辉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温度对Ca_2SnO_4:Sm~(3+)发光性能的影响
        3.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3.2.2 物相分析
        3.2.3 荧光光谱分析
        3.2.4 余辉性能分析
        3.2.5 样品Ca_2SnO_4:Sm~(3+)的光谱颜色分析
        3.2.6 余辉机理解释
    3.3 不同掺杂浓度的Ca_(2-x)SnO_4:x Sm~(3+)发光性能
        3.3.1 样品制备
        3.3.2 样品表征
        3.3.3 物相分析
        3.3.4 荧光性能分析
        3.3.5 余辉性能
        3.3.6 吸收光谱和余辉机理
    3.4 CO弱还原气氛对Ca_2SnO_4:Sm~(3+)发光性能的影响
        3.4.1 样品制备
        3.4.2 样品表征
        3.4.3 结果与讨论
    3.5 Sr_(2-x)SnO_4:x Sm~(3+)的发光性能
        3.5.1 样品制备
        3.5.2 样品表征
        3.5.3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_2SnO_4:Eu~(3+)(M=Ca,Sr)发光性能及调控
    4.1 引言
    4.2 红色长余辉材料Ca_2SnO_4:Eu~(3+)发光性能调控
        4.2.1 样品制备
        4.2.2 样品表征
        4.2.3 物相分析
        4.2.4 基质Ca_2SnO_4的发光特性
        4.2.5 Ca_2SnO_4:Eu~(3+)的荧光性能
        4.2.6 样品Ca_2SnO_4:Eu~(3+)的余辉性能
    4.3 黄色长余辉材料Sr_(2-x)SnO_4:x Eu~(3+)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4.3.1 样品制备
        4.3.2 样品表征
        4.3.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r~(3+),Pr~(3+),Dy~(3+)单掺杂Ca_2SnO_4发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红色长余辉材料Ca_2SnO_4:Pr~(3+)的发光特性研究
        5.2.1 样品制备
        5.2.2 样品表征
        5.2.3 物相分析
        5.2.4 荧光光谱分析
        5.2.5 余辉光谱及衰减曲线分析
    5.3 绿色长余辉Ca_2SnO_4:Er~(3+)的发光特性研究
        5.3.1 样品制备
        5.3.2 样品表征
        5.3.3 物相分析
        5.3.4 荧光光谱分析
        5.3.5 余辉光谱及衰减曲线分析
    5.4 白色长余辉材料Ca_2SnO_4:Dy~(3+)的发光特性研究
        5.4.1 样品制备
        5.4.2 样品表征
        5.4.3 物相分析
        5.4.4 荧光光谱分析
        5.4.5 余辉光谱及衰减曲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辅助激活离子对Ca_2SnO_4发光性能影响
    6.1 引言
    6.2 La~(3+)共掺Ca_2SnO_4:Sm~(3+)余辉性能增强的研究
        6.2.1 样品制备
        6.2.2 样品表征
        6.2.3 结果与讨论
    6.3 Gd~(3+)共掺Ca_2SnO_4:Eu~(3+)余辉性能增强的研究
        6.3.1 样品制备
        6.3.2 样品表征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真空制备氛围对Ca_2SnO_4:RE~(3+) (RE=Eu,Sm,Dy,Er,Pr)余辉性能影响的研究
    7.1 引言
    7.2 真空制备氛围对Ca_2SnO_4:Eu~(3+)余辉性能增强
        7.2.1 样品制备
        7.2.2 样品表征
        7.2.3 物相分析
        7.2.4 荧光光谱分析
        7.2.5 余辉光谱及衰减曲线分析
    7.3 氧空位对Ca_2SnO_4:Re~(3+)(Re=Pr, Sm, Er)余辉增强
        7.3.1 样品制备
        7.3.2 样品表征
        7.3.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科研项目

(6)香豆素类光色转换剂对夜光纤维用SrAl2O4:Eu2+,Dy3+的光色红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简介及其研究概况
    1.2 稀土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稀土长余辉材料的发展趋势
    1.4 夜光纤维简介及其研究进展
        1.4.1 夜光纤维概述
        1.4.2 夜光纤维的制备方法
        1.4.3 SrAl_2O_4:Eu~(2+),Dy~(3+)在夜光纤维上的应用研究概况
    1.5 SrAl_2O_4:Eu~(2+),Dy~(3+)光色性能的相关概念
        1.5.1 余辉
        1.5.2 荧光光谱
        1.5.3 CIE-1931色度图
        1.5.4 CIELAB三维颜色空间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
        1.6.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SrAl_2O_4:Eu~(2+),Dy~(3+)的光色红移可行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夜光纤维用SAOED的制备
        2.2.2 光色转换剂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观形貌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荧光光谱分析
        2.3.4 CIE-1931色度坐标
        2.3.5 稀土长余辉材料SAOED的光色红移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O_2/RECC对SrAl_2O_4:Eu~(2+),Dy~(3+)光色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观形貌分析
        3.3.2 物相结构分析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荧光光谱分析
        3.3.5 余辉性能分析
        3.3.6 光色性能分析
        3.3.7 SiO_2/RECC对SAOED的无机包覆机理及包覆后的SAOED的发光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MMA/RECC对SrAl_2O_4:Eu~(2+),Dy~(3+)光色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观形貌分析
        4.3.2 物相结构分析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3.4 荧光光谱分析
        4.3.5 余辉性能分析
        4.3.6 光色性能分析
        4.3.7 PMMA/RECC对SAOED的有机包覆机理及包覆后的SAOED的发光过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O_2/RECC和PMMA/RECC包覆后的SrAl_2O_4:Eu~(2+),Dy~(3+)的动态光色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设备
        5.2.2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动态光致发射光谱分析
        5.3.2 CIELAB三维颜色空间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iO_2/RECC以及PMMA/RECC包覆后的SrAl_2O_4:Eu~(2+),Dy~(3+)在夜光纤维上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3 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纤维形貌分析
        6.3.2 光致发射光谱分析
        6.3.3 余辉性能分析
        6.3.4 光色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iO2对铝酸锶的包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纳米Si O2研究进展
Si O2包覆荧光粉的制备
实验结果与分析
    温度对包覆的影响
    溶液的p H值对包覆的影响
    陈化时间对包覆的影响
结束语

(8)新型蓄光油墨开发及在烟用材料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蓄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2 特色蓄光材料的专利分析
3 蓄光材料在烟草领域的应用展望
4 结语

(9)蓄能型发光涂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蓄能型发光涂料的组成
    1.1 成膜物质
    1.2 发光颜料
    1.3 助剂
2 蓄能型发光涂料的制备
    2.1 共混法
    2.2 原位聚合法
    2.3 粉末涂料法
3 蓄能型发光涂料的结构与性能
4 蓄能型发光涂料的应用
    4.1 建筑装饰方面
    4.2 道路标识方面
    4.3 织物装饰方面
    4.4 艺术品装饰方面
    4.5 其他方面
5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0)环氧树脂长余辉蓄能发光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环氧树脂概述
        1.1.1 环氧树脂结构与性能
        1.1.2 环氧树脂的应用
        1.1.3 环氧树脂的发展
        1.1.3.1 环氧树脂的国外发展状况
        1.1.3.2 环氧树脂的国内发展状况
    1.2 发光涂料的概述
        1.2.1 自发型发光涂料
        1.2.2 光致蓄能型发光涂料
        1.2.2.1 硫化物系列发光涂料
        1.2.2.2 碱土金属铝酸盐系列发光涂料
    1.3 环氧树脂固化
        1.3.1 环氧树脂固化剂
        1.3.2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分类
        1.3.2.1 酸酐类固化剂
        1.3.2.2 咪唑类固化剂
        1.3.2.3 胺类固化剂
        1.3.2.4 其它固化剂
    1.4 发光粉表面包覆
        1.4.1 无机物包覆
        1.4.2 有机物包覆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的设备、仪器及原料
        2.1.1 实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2.1.2 实验主要原料
    2.2 EP蓄能发光涂料的制备
    2.3 发光粉的表面包覆
    2.4 性能测试样品规格
    2.5 EP蓄能发光涂料的性能测试
        2.5.1 力学性能测试
        2.5.1.1 拉伸性能测试
        2.5.1.2 弯曲性测试
        2.5.1.3 冲击性能测试
        2.5.2 固化性能测试
        2.5.2.1 表面干燥时间测试
        2.5.2.2 实际干燥时间测试
        2.5.2.3 硬度测试
        2.5.3 发光性能测试
        2.5.4 吸水性能测试
        2.5.5 粘度测试
        2.5.6 PH值测试
        2.5.7 红外光谱测试
        2.5.8 热失重分析
        2.5.9 扫描电镜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固化剂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1.1 固化剂种类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1.1.1 固化剂种类对EP蓄能发光涂料硬度的影响
        3.1.1.2 固化剂种类对EP蓄能发光涂料固化性能的影响
        3.1.1.3 固化剂种类对EP蓄能发光涂料外观的影响
        3.1.2 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1.2.1 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2 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固化性能的影响
        3.1.2.3 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3.1.2.4 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3.1.2.5 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3.1.2.6 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吸水性能的影响
        3.1.2.7 对比KXB固化剂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2 发光粉表面包覆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2.1 PMMA包覆(SAO-p)和KH550包覆(SAO-k)发光粉的红外表征
        3.2.2 包覆后发光粉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2.2.1 包覆后发光粉对EP蓄能发光涂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2 PMMA包覆和KH550包覆发光粉对EP蓄能发光涂料PH的影响
        3.2.2.3 PMMA包覆和KH550包覆发光粉对EP蓄能发光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3.2.2.4 PMMA包覆和KH550包覆发光粉对EP蓄能发光涂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3.2.3 KH550包覆发光粉的正交试验结果及讨论
    3.3 SAO-k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3.1 SAO-k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SAO-k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3.3.3 SAO-k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粘度的影响
        3.3.4 SAO-k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硬度的影响
        3.3.5 SAO-k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3.3.6 对比SAO-k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4 增韧剂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4.1 增韧剂种类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4.2 CYH-277-S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性能的影响
        3.4.2.1 CYH-277-S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2 CYH-277-S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3.4.2.3 CYH-277-S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固化性能的影响
        3.4.2.4 CYH-277-S用量对EP蓄能发光涂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3.4.2.5 CYH-277-S对EP蓄能发光涂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配方优化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周丹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稀土夜光纤维光色的研究与进展[J]. 芦博慧,魏新,朱亚楠,葛明桥. 化工新型材料, 2021(12)
  • [3]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道路标线中的应用[D]. 单柏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纤维素/明胶交联聚合物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结构与成膜性能研究[D]. 姚一军.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5]长余辉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龚新勇. 贵州大学, 2018(05)
  • [6]香豆素类光色转换剂对夜光纤维用SrAl2O4:Eu2+,Dy3+的光色红移影响研究[D]. 陈志. 江南大学, 2018(12)
  • [7]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iO2对铝酸锶的包覆研究[J]. 王磊,汪涵涵,左晓钰,周毅,刘珂,赵雯雯. 金属世界, 2018(03)
  • [8]新型蓄光油墨开发及在烟用材料上的应用研究[J]. 郑晗,张莹,詹建波,王浩,谢姣,余振华,余耀,余婷婷. 新型工业化, 2018(01)
  • [9]蓄能型发光涂料的研究进展[J]. 赵奇,何利万,皮红. 涂料工业, 2017(08)
  • [10]环氧树脂长余辉蓄能发光涂料的研究[D]. 李智佳.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