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害木材处理方法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松材线虫病害木材处理方法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方法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薛中官,王圳,周秉才,葛建国,孙晓兵,夏佳睿[1](2021)在《结构分析法测算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成本》文中研究说明统计连云港市2020年春季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费用,采用结构分析法,分别测算病死树清理、粉碎成本。结果表明:在除治总成本中,人工成本占71.9%,材料、机械使用等成本占28.1%;其中,清理成本占64.7%、粉碎成本占35.3%;平均清理成本为200.63元/株、粉碎成本为109.46元/株,每吨疫木除治总成本1 802.6元;疫木和枝条按不同价格称重结算模式有利于控制清理成本和质量;疫木数量较大时,机械化粉碎成本将比其他方式低。科学测算、分配、使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对确保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成效意义重大。

李凤迪[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遥感的松材线虫病树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森林在治理土地沙化、减少土壤流失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森林保护工作日趋繁复,而减少人力资源使用,发展智能化森保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早在198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林区就已经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此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扩散,造成大量松树枯黄乃至死亡,且出现向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扩散的趋势。因此,依靠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松材线虫病疫情、从根本上制止疫情扩散是目前我国北方松树林区保护工作的首选方案。及时发现松材线虫病树是防治疫情的首要工作,本文基于无人机航拍获取的松材线虫病树彩色图像,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遥感的松材线虫病树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和边缘计算平台实现对松材线虫病树的低漏检、高精度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基于HOG-SVM的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传统机器学习算法中HOG-SVM目标检测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病树图像内容复杂,HOG特征难以被准确提取,检测模型不能收敛,导致其无法有效完成病树检测任务。为此,本文提出应用选择搜索算法结合图像掩膜操作优化HOG-SVM病树检测方法。通过实施图像过分割、层次化合并等操作构建正负样本集,经过SVM训练可得改进的HOG-SVM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模型。试验表明,该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74.71%,漏检率为25.82%,可以完成病树检测任务。(2)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算法在检测精度、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通过对主流目标检测框架的研究,构建四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模型经训练并在松材线虫病树Pascal VOC数据集上进行测试,表明YOLOv3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模型对病树的目标检测准确率为93.33%,优于其他模型。针对该模型存在损失下降缓慢、IoU置空等缺陷,本文结合CIoU算法提出YOLOv3-CIoU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训练后模型在测试集上达到98.88%的准确率,检测效果表明YOLOv3-CIoU能更好的框定目标边缘,P-R曲线表明该模型检测病树更准确、更全面。YOLOv3-CIoU较YOLOv3性能提升5%左右,达到了预期目标。(3)研发了机载边缘计算平台松材线虫病树监测系统。大面积、多架次无人机对广域森林进行巡检会产生大量冗余数据,为减少数据冗余、提高地面处理终端的检测效率,本文探究边缘计算在松材线虫病树监测任务上的应用。本文选用树莓派作为边缘计算平台,开发了基于轻量化MobileNet v2-SSDLite的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训练后的模型经测试可完成一阶段病树初步检测和图像筛选任务。将模型部署在树莓派后挂载在大疆M600无人机上,通过自研的图像传输模块使空中端与地面端建立通讯,实现了与YOLOv3-CIoU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模型的空地配合,达到了两阶段监测疫情的目的。经实地测试,空地协同效果良好,该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松材线虫病树的监测效率。

孙红梅,刘书剑[3](2019)在《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入侵规律及防范对策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预防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的入侵及蔓延,本研究利用历年来州内松材线虫疫点疫区监测资料及数据,对松材线虫病的传入扩散途径,爆发区的气象特征、松林组分及林龄结构等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交通便利,与外界交汇频繁的区域易发生病害;(2)第一季度的高温干旱,即日照时数少、降水量较少、气温高会增大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机率;(3)松林纯林比混交林受虫害侵害更重,20 a左右的松树易受虫害侵害,而长势较好的幼龄林受虫害危害较轻。此外,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也会对松材线虫的蔓延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其发生特点,可以从强化检疫、加强病虫害预警、改良林地组分结构、防治松褐天牛等方面开展松材线虫的防治工作。

洪承昊[4](2019)在《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松材线虫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毁灭性极强的松树病虫害,已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后,导致我国松林资源和质量降低,景观格局遭到破坏、生态功能严重失衡,已成为我国最具危险性的检疫性森林有害生物之一。松材线虫病的寄主多,分布范围广,经过近四十年的治理,虽有一定效果,但仍没很好的方法控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已造成全国多省受到侵害。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地,生态地位尤为重要,然而三峡库区马尾松林长期遭受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侵害,松林资源和质量严重下降,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产生极大威胁。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较强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尺度介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上,研究尺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是研究松材线虫病这种多元复合侵染病虫灾害的流行扩散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宜昌市和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和理论,将研究区的景观时空格局和松材线虫病的流行扩散进行关联分析,从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生态发展的角度,根据松材线虫病和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新归类划分,从三个不同空间尺度进行研究分析。以区县为研究背景,研究不同景观类型空间格局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并对研究区现状进行风险评估;以地市为研究背景,研究松材线虫病与寄主斑块和人文景观斑块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主要因子对研究区进行现状分析;再从区域范围(省市间)研究松材线虫病与人为活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主要因子对未来疫情进行风险预测,同时提出基于研究地的预防控制思路。并形成如下研究成果:1.以区县为研究对象,对宜昌市夷陵区进行专项研究分析。夷陵地区景观类型总面积和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的是其他林地景观类型,其中针叶林是林地景观类型中主要类型,面积最大;在夷陵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Ci)最高的是水域景观类型;景观分离度(Si)最大的是交通道路景观;景观优势度(Di)最高的是其他林地景观类型,其次是针叶林景观;利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基于媒介昆虫松墨天牛的飞行扩散能力,分析异质性斑块的相对安全性。由于交通道路景观是路网密度的主要因子,路网密度和松材线虫病疫情呈显着正相关,在阻碍松墨天牛飞行扩散能力方面,相对安全性从大到小的景观类型依次为水域景观、人文景观、其他林地景观、农业景观和交通道路景观。夷陵地区疫情总体趋势为中部生态风险值高,往边缘地区生态风险值趋向变小,这与夷陵的森林林地和马尾松林地覆盖密切相关;沿长江地区,生态风险值较高,这可能是因为靠近长江及其支流,人为活动强度较高进而引发的携带传播威胁;其次在三峡大坝周边,风险等级高。研究结果表明当邻近两个固定样区距离大于50 km,邻近采样点或观测点和生态风险值不具备相关性;而在50 km内则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即风险值越大。2.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经典景观指数分析法,以地市级为研究对象,对宜昌市市辖区、宜都市、夷陵区和全区四个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并从寄主斑块和人为活动斑块的格局分析了与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关系。研究发现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与寄主斑块的形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而人为活动景观斑块属性值和松材线虫病疫情没有显着相关性。从区县和全市行政区两个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寄主马尾松林是影响松材线虫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其分布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和疫情有显着正相关。人为活动被认为是影响松材线虫病的重要因子,然而人为活动区斑块属性却与疫情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这可能还要考虑人为活动强度等更进行为深入的研究。3.为研究人为活动强度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作用,因而选取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展和扩散与人为活动强度的关系。通过分析近十年的疫情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表明,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宜昌地区人为活动强度相关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地区全市GDP、货运周转总量和通车公路路网密度呈现增长的趋势,且GDP和货运周转总量增幅明显;人口总数上,十年间变化不大。重庆地区和宜昌地区情况类似,全市GDP、货运周转总量和通车公路路网密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部分指标增幅更大。而松材线虫病疫情在此时期扩散趋势明显。通过因子分析表明路网密度和人口总数的变化能够反映松材线虫病发病率的情况,特别是和路网密度相关性较高。据此为基础,模拟未来十年松材线虫病在三峡库区发生趋势发现,宜昌市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的趋势较大,特别是随着路网密度和人口总数的上升,模拟值显示出直线上升的趋势;重庆市松材线虫病疫情总体趋势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增幅更大。4.廊道是景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在不同时空和空间尺度研究中,廊道都是不可或缺的景观组分,能影响景观中生物种群变动。通过分析2006年直到2015年十年间,三峡库区的景观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转换关系,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化描述数量变化,并基于此和疫情进行关联分析,三峡库区廊道主要包括水域景观廊道、人文景观廊道、农业景观廊道和草地景观廊道等。结果表明水域景观廊道的生态作用尤其突出,从水域廊道的景观格局变化可以看出,疫区增加和拔除的地区在总面积、总边缘长度变化方面有着截然相反的趋势;从农业景观边缘总长度变化看出,新疫区边缘总长度增加,拔除区边缘总长度减小。草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廊道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没有出现不一致现象,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暂不能作为衡量疫情发生扩散与廊道效应的因子。5.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研究区预防松材线虫病的策略和思路。对于遭受到松材线虫病疫情侵入的马尾松林斑块,在可操作原则下,从降低斑块形状指数方面着手,提高寄主林地斑块抵御松材线虫病能力。其次对于其他自然景观类型,如农业景观,也应在符合可操作原则下,降低斑块形状指数。结合路网密度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影响作用,在人文景观方面,可以发挥水域廊道等类型的作用,降低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可能。建议在跨区域位置,关卡和重点道路设置检查站,杜绝疫木及其制成品流窜。

蒋敏,黄斌,余旭,郑文婷,金伊丽,廖梦娜,倪健[5](2018)在《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简述了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病分布与危害现状,着重论述松材线虫病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鉴定、野外调查与取样方法及其危害等级的划分,以及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防治对策,包括检疫手段与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并对未来的研究与防治进行展望,包括加强检疫与预防,阻断传播路径;分子和遗传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发防疫和杀虫新药物;近自然林恢复及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增加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加强生物防治;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松林自身健康度和抵抗力;加强空中监测与地面检测,引入无人机巡航,提高诊断手段和技术及加强定期疫情分析。

叶晓红,陈波[6](2017)在《遵义市松材线虫病风险分析及防控》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当前我国在林业有害生物(病、虫)风险分析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方法,从松材线虫病的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寄主、传播途径、检疫和铲除的难度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遵义市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发生的现状及松材线虫病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其风险评估值R=2.64,松材线虫病在遵义市属于特别危险的外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为此,提出松材线虫病风险管理防控措施,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方法。

曾凡勇[7](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宋琪[8](2013)在《广州白云山风景区风景林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风景区原有森林植被常常呈现林分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低下、观赏价值低的特点。对风景区林分进行有机改造更新,促进其新陈代谢,将使景区重新焕发生机,是城市林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根据目前城市风景林林分改造面临的种种困境,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在探求一种可行的建设改造形式。在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城市森林学、园林学、造林学、景观设计学、植物造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解析了国内外林分改造的理论及发展现状,阐明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林业概念及内涵,总结归纳了国内城市风景林林分改造的方法和措施。对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的林分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景区不同特性要求,对白云山风景区林分景斑改造进行总体布局,并从技术设计、树种选择、病虫害防治以及保障措施方面对城市风景林林分升级改造提出了合理的改造建议。本研究对城市风景林改造以及区域性森林植被改造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促进广州城市林业的发展,实现城市林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能力提供借鉴,亦可推动人类对待环境危机进行积极的正面思考。

赵宇翔[9](2012)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由单一基于生物技术领域扩延至生物武器、生物入侵、疫病、遗传资源等涉及生物体的多个领域,并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林业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己引起了科研界和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的定义和管理状况为起点,在界定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将林业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开展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状况,从狭义和广义2个方而界定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其中,狭义定义指基于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通过防范和管理措施,达到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广义定义指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控制其本身不受损害或者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分析林业生物安全安全定义的结构,确定了其定义由主体、客体、目标和评价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归纳和分析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得出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体现林业特性,具有极端性、相对性、复杂性和管理性,表现出涵盖领域多、生命性强、潜伏性突出和区域性显着的特征。(2)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和管理过程,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开展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日标,并将达到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3)识别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源,确定了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生物风险因子和非生物风险因子,其中,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等,非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污染等,并就各主要风险因子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及主要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4)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引入森林保护专业领域中,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评价模型。以评价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状况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为3.4810,处于较高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前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5)以林业生物安全涉及的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主要生物风险因子为对象,定性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所处的风险态势,探究了林业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林业遗传资源的丧失途径、林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途径、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得出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得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858,处于高风险等级,风险状况严峻,应加以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等级。(6)在全面梳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制度和机构队伍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当前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特点、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趋势,并在借鉴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实现途径,并从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大宣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马菁[10](2012)在《基于遥感技术的松材线虫病早期预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森林病虫害,近年来给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国民经济乃至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福建省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发区,做好松材线虫病的监测和预测任务紧迫,意义重大。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松材线虫病发生和发展的动态监测预测,以便制定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松材线虫病发生和蔓延带来的损失。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和泰宁县作为研究区域,以马尾松松材线虫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SPOT5遥感影像,对不同染病时期的马尾松单株进行单株测定、生态因子调查、蒸腾速率测定和光谱特征采集。根据研究区典型植被的光谱特征差异,利用基于知识规则的决策树法对马尾松信息进行分类提取。根据野外采集的马尾松光谱特征,绘制光谱特征曲线,识别马尾松遥感监测的最佳波段,得出近红外波段是植株染病后光谱反射率变化最敏感的波段。通过对马尾松蒸腾速率的测定,得到了健康与染病马尾松蒸腾速率的变化规律,并认为蒸腾速率可以作为松材线虫病预测的一个有效的早期诊断因子。对马尾松染病与生态因子进行了典型相关性分析,得到树高和胸径小的植株受害率高,海拔越低植株受害率越高,立地质量越差植株受害率越高,阳坡的植株受害率要大于阴坡的植株,上坡位的植株受害率要大于中坡位和下坡位的植株。

二、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方法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方法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构分析法测算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1 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成本测算
    1.1 成本构成
    1.2 成本测算
    1.3 费用结算
2 影响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成本的主要因素
    2.1 组织方式对清理成本有较大影响
    2.2 机械化程度对粉碎成本也有影响
3 科学测算松材线虫病除治成本的几点建议
    3.1 坚持就地就近清理、销毁原则
    3.2 加强现场监管,改进组织形式
    3.3 厉行节约,控制成本
    3.4 总结经验,深入研究

(2)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遥感的松材线虫病树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林区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林区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无人机航拍技术
    2.2 目标检测
        2.2.1 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模型
        2.2.3 嵌入式目标检测模型
    2.3 边缘计算平台
    2.4 本章小结
3 HOG-SVM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2 数据采集
    3.3 选择搜索
        3.3.1 过分割图像
        3.3.2 层次化合并
    3.4 目标检测算法整体流程
        3.4.1 HOG特征提取
        3.4.2 SVM分类器
    3.5 模型测试与结果分析
        3.5.1 模型测试
        3.5.2 检测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
    4.1 构建PASCALVOC数据集
    4.2 目标检测方法
        4.2.1 目标检测方法的部署与训练
        4.2.2 评估指标
        4.2.3 检测效果示例
        4.2.4 目标检测模型的性能
    4.3 基于CIOU的 YOLOV3 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识别效果示例
        4.4.2 P-R曲线
        4.4.3 平均损失曲线
    4.5 本章小结
5 机载边缘计算平台松材线虫病树监测系统
    5.1 系统整体设计
    5.2 树莓派边缘计算平台
    5.3 嵌入式松材线虫病树目标检测方法
        5.3.1 MobileNet v2-SSDLite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方法
        5.3.2 模型的部署与训练
        5.3.3 松材线虫病树检测模型的性能评估
    5.4 系统的工作流程
    5.5 运行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入侵规律及防范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对比分析
        1.2.2 GIS空间分析
        1.2.3 时间序列分析(描述性时序分析)
        1.2.4 描述统计
2 入侵规律分析
    2.1 松材线虫损失后果
    2.2 松材线虫传入与扩散
    2.3 气象因素与松材线虫病发生
    2.4 松林结构与松材线虫病发展
3 防治措施
    3.1 强化检疫工作
    3.2 加强病虫害预警
    3.3 改良林地组分结构
    3.4 防治松褐天牛
    3.5 重点区域监测
4 总结与讨论

(4)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的景观生态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松材线虫病及其发展
        1.1.2 影响松材线虫病的因素
        1.1.3 疫情的治理
        1.1.4 景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5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1.1.6 景观生态学应用与森林保护
        1.1.7 景观安全格局及风险评价
        1.1.8 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安全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景观异质性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及生态风险分析研究一以区县为例
    2.1 研究地简介
    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异质性景观变化与松材线虫病
        2.3.2 基于景观类别对松材线虫相对阻碍力
        2.3.3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
        2.3.4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松材线虫病疫情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
        2.4.2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境评价
        2.4.3 异质性景观类型对松材线虫的脆弱度评价
        2.4.4 生态风险总体特征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景观空间格局和松材线虫病的相关性研究及插值分析一以市为例
    3.1 研究地概况
    3.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3.3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境景观评价
        3.4.2 相关性分析
        3.4.3 基于主要因子的插值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松材线虫病的扩张与人为活动强度的关系研究一以区域为例
    4.1 研究地概况
    4.2 数据来源和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分析方法
    4.3 结果和分析
        4.3.1 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扩张趋势
        4.3.2 人为活动强度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4.3.3 松材线虫病的疫情预测
    4.4 分析讨论
第五章 景观异质性对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的影响一以廊道为例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研究地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结果
        5.3.1 疫情空间格局变化
        5.3.2 廊道层面时空格局转换
        5.3.3 研究区景观层面格局变化
    5.4 分析
        5.4.1 廊道变化与松材线虫病
        5.4.2 研究区廊道景观变化与松材线虫病
    5.5 讨论
第六章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松材线虫防控策略
    6.1 区县空间尺度防控策略
    6.2 地市空间尺度防控策略
    6.3 区域空间尺度防控策略
    6.4 廊道屏障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论文主要物种中文名与拉丁学名
附录 B:缩写词对照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5)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松材线虫病分布与危害现状
2 松材线虫病的诊断、调查方法与危害等级划分
    2.1 松材线虫病的诊断
        2.1.1 病树诊断
        2.1.2 病原线虫鉴定
    2.2 松材线虫病的调查方法
    2.3 松材线虫病的病害阶段与危害等级划分
3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对策
    3.1 松材线虫病的预防措施
    3.2 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措施
4 松材线虫病研究与防治展望

(6)遵义市松材线虫病风险分析及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情况
2 风险分析
    2.1 分布和管理
        2.1.1 国内分布情况
        2.1.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
    2.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2.2.2 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分析
        2.2.3 传播渠道
    2.3 天敌情况及制约能力
        2.3.1 松材线虫的天敌
        2.3.2 松褐天牛的天敌及控制能力
    2.4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2.4.1 市内的危害情况
        2.4.2 潜在的经济影响
        2.4.3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影响
    2.5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2.5.1 松材线虫鉴定困难
        2.5.2 松材线虫病除治困难
    2.6 定量评估
3 风险管理及防控措施
    3.1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3.2 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预警措施
        3.2.1 开展松材线虫病春、秋季普查
        3.2.2 设置固定监测样地
        3.2.3 挂设松褐天牛诱捕器引诱松褐天牛成虫
    3.3 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除治措施
        3.3.1 人工清理枯死松树
        3.3.2 化学防治
        3.3.3 生物防治

(7)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广州白云山风景区风景林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及概述
        1.1.1 城市林业
        1.1.2 城市风景林
        1.1.3 林分改造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本章注释
第二章 白云山风景林现状调研
    2.1 白云山风景区基本概况
        2.1.1 区位分析
        2.1.2 气象气候
        2.1.3 地质地貌与土壤情况
        2.1.4 水文与交通
    2.2 林分现状分析
        2.2.1 调查方法
        2.2.2 林分状况
        2.2.3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分布和结构特征
    2.3 白云山风景区风景林生态特性
        2.3.1 植物种类丰富地理区系复杂
        2.3.2 森林外貌常绿结构简单、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2.3.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鼎湖山和石门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分析及近年林分改造经验
        2.4.1 鼎湖山风景林群落特征
        2.4.2 石门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2.4.3 近年林分改造的经验
        2.4.4 改造策略
    本章注释
第三章 白云山城市风景林改造总体布局规划
    3.1 项目背景
        3.1.1 白云山城市风景林改造的必要性
        3.1.2 白云山城市风景林改造目标
    3.2 指导思想和原则
        3.2.1 指导思想
        3.2.2 原则
    3.3 总体布局
        3.3.1 布局选址
        3.3.2 景斑分区布局
        (1)山北五雷岭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2)白云松涛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3)上下坑水库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4)摩星岭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5)山顶公园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6)麓湖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7)纪念性植物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8)蒲谷景斑景观特色规划
    3.4 技术设计及投资概算
        3.4.1 主要树种选择和配置
        3.4.2 技术措施
        3.4.3 病害防治技术设计
        3.4.4 工程量、苗木量及投资概算
第四章 改造策略、保障措施及效益分析
    4.1 白云山风景区风景林改造策略小结
        4.1.1 生态功能提升的改造策略
        4.1.2 景观质量提升的改造策略
        4.1.3 环境容量提升
    4.2 实施条件保障措施
        4.2.1 组织及技术保障措施
        4.2.2 市民参与健全管理机制
        4.2.3 环境保护措施
    4.3 白云山城市风景林改造效益分析
        4.3.1 白云山风景林改造的生态效益
        4.3.2 白云山风景林改造的经济效益
        4.3.3 白云山风景林改造的社会效益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附图一:白云山风景林五雷岭景斑、白云松涛景斑景观改造效果图
附图二:白云山风景林大金钟水库、黄婆洞水库周边景观改造效果图
附图三:白云山隧道、白云索道附近景观改造效果图
附表 1
附表 2
附 小班作业设计图(一~二十六)
参考文献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9)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1.1 国外概览
        1.1.1.2 国内简述
        1.1.2 林业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3 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概况
        1.1.3.1 国际社会方而
        1.1.3.2 典型国家方面
        1.1.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2.1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
        2.1.1 有关概念
        2.1.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
        2.1.3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
        2.1.4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结构
    2.2 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2.2.1 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
        2.2.2 林业生物安全体现林业特性
        2.2.3 林业生物安全复杂性强
        2.2.4 林业生物安全突出极端性
        2.2.5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相对性
        2.2.6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管理性
    2.3 林业生物安全的特征
        2.3.1 涵盖领域多
        2.3.2 生命特征强
        2.3.3 潜伏性突出
        2.3.4 区域性显着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设定
    3.1 风险管理理论
        3.1.1 有关概念
        3.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3.1.3 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3.1.4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由来
        3.1.5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丛本特征
        3.1.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
        3.1.6.1 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1.6.2 风险识别
        3.1.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3.1.6.4 风险控制
    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3.2.1 有关概念
        3.2.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3.2.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3.2.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3.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
        3.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
        3.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时限
        3.3.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3.4 本章小结
4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
    4.1 生物风险因子
        4.1.1 林业入侵生物
        4.1.2 林业遗传资源
        4.1.3 林业转基因生物
        41.4 野生动物疫病
    4.2 非生物风险因子
        4.2.1 气候变化
        4.2.2 森林火灾
        4.2.3 污染
        4.2.4 其他因子
    4.3 风险因子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5.1 有关概念
    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森林健康评价的区别
    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5.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5.4.1 层次分析法
        5.4.2 灰色系统理论
        5.4.3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5.4.4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5.5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5.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丛本原则
        5.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5.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5.5.3.2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5.6 林业生物安全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5.6.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5.6.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5.6.3 建立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5.6.4 建立风险评价灰类和风险等级标准
        5.6.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6.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构建权矩阵
        5.6.7 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指标
        5.6.8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5.7.1 采集评价样本并建立样本矩阵
        5.7.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7.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
        5.7.4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5.7.5 综合评价准则层指标
        5.7.6 综合评价目标层指标
        5.7.7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8 结论分析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
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6.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6.1.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6.1.2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6.1.3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6.1.4 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至今)
    6.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6.2.1 立法背景
        6.2.2 法律法规现状
        6.2.2.1 法律法规方面
        6.2.2.2 技术法规方面
        6.2.2.3 国际法规方面
    6.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现状
        6.3.1 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6.3.1.1 损害管理阶段
        6.3.1.2 损害预防阶段
        6.3.1.3 风险管理阶段
        6.3.2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
        6.3.3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分析
    6.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现状
        6.4.1 管理体制
        6.4.2 管理机构
        6.4.3 管理制度
    6.5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6.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现状分析
        6.6.1 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6.6.3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6.6.4 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6.6.5 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6.7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7.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形势分析
        7.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不断加剧
        7.1.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日趋严重
        7.1.3 林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将日渐显现
        7.1.4 野生动物疫病发生频次加快
        7.1.5 气候变化等非生物风险因子影响日益明显
    7.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7.2.1 林业入侵生物的入侵传播途径
        7.2.1.1 自然入侵
        7.2.1.2 人为入侵
        7.2.1.3 天敌释放导致生物入侵分析
        7.2.1.4 林业入侵生物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分析
        7.2.1.5 林业入侵生物在国内的传播途径(方式)分析
        7.2.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途径
        7.2.3 林业转基因生物来源途径
        7.2.4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7.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7.3.1 采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评价样本
        7.3.2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7.3.3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7.3.4 综合评价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
        7.3.5 计算综合评价值
        7.3.6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思路
    8.2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途径
    8.3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8.3.1 建立林业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8.3.1.1 地方性法律法规
        8.3.1.2 国家法律法规
        8.3.1.3 技术性法规
        8.3.1.4 法律法规的实施
        8.3.2 构建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
        8.3.2.1 多元化投入政策
        8.3.2.2 科技支撑政策
        8.3.2.3 多部门协作政策
        8.3.2.4 分类管理政策
        8.3.2.5 政策的制汀与执行
        8.3.3 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8.3.3.1 组织保障
        8.3.3.2 制度保障
        8.3.3.3 信息保障
        8.3.3.4 能力保障
        8.3.4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与应急演练
        8.3.5 扩大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基于遥感技术的松材线虫病早期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国内外发展史
    1.3 松材线虫病概况
        1.3.1 松材线虫病简介
        1.3.2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
        1.3.3 松材线虫病的病原
        1.3.4 松材线虫病的寄主
        1.3.5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
        1.3.6 感染松材线虫病的症状
        1.3.7 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
        1.3.8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1.3.9 我国松材线虫病遥感监测和早期预警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研究区气候特征
        2.1.3 研究区林业资源概况
        2.1.4 研究区病虫害发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处理软件
    3.2 基础图件数据
    3.3 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
        3.3.1 遥感影像的获取
        3.3.2 遥感影像的处理
    3.4 相关数据资料
    3.5 地面调查
        3.5.1 样木单株测定及环境因子调查
        3.5.2 马尾松蒸腾速率测定
        3.5.3 野外光谱采集
4 马尾松林信息提取
    4.1 研究区典型植被光谱特征分析
    4.2 知识规则的建立
    4.3 信息的提取及精度评价
5 松材线虫病遥感早期预测
    5.1 松材线虫病与遥感影像波段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松材线虫病与蒸腾速率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生态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方法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构分析法测算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成本[J]. 薛中官,王圳,周秉才,葛建国,孙晓兵,夏佳睿. 中国森林病虫, 2021(03)
  • [2]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遥感的松材线虫病树监测系统研究[D]. 李凤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3]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入侵规律及防范对策探究[J]. 孙红梅,刘书剑. 植物检疫, 2019(04)
  • [4]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的景观生态学分析[D]. 洪承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5]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 蒋敏,黄斌,余旭,郑文婷,金伊丽,廖梦娜,倪健. 浙江林业科技, 2018(06)
  • [6]遵义市松材线虫病风险分析及防控[J]. 叶晓红,陈波. 生物灾害科学, 2017(01)
  • [7]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8]广州白云山风景区风景林改造研究[D]. 宋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9]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10]基于遥感技术的松材线虫病早期预警[D]. 马菁.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松材线虫病害木材处理方法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