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与茶有关的地名研究与解读及建议

普洱思茅与茶有关的地名研究与解读及建议

一、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1](2021)在《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文中提出诸葛亮,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他身上的传奇色彩也在各时期文人的艺术加工下愈发浓厚。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对于诸葛亮南征的记忆多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记忆使得诸葛亮传说异彩纷呈。传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诸如传说产生的机制、族群关系、地域文化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将对史书、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作简要分析,在深入阅读大量的史料、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这三类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归纳,并得出诸葛亮形象演化的大致轨迹,这一章是论文文学性的体现,也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首先对传说进行学术界定,再对所辑录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南征传说进行详细的分类,主要分为解释性传说与描述性传说两大类,再从人物和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细分,这一章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第三章对南征传说的产生机制做一详尽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和背后所蕴含的“中华认同”,指出大部分南征传说受到“箭垛效应”的影响,是被建构的真实。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主要表现为逐渐远离历史、文学性不断加强、民间文学特性不断凸显,本章最后部分将对诸葛亮传说流布的状况做简单概括。第四章运用了民间文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传说圈、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族群理论、民俗与民间信仰四个方面对诸葛亮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文末总结了各类文体中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演变状况,说明了南征传说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彰显了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与族群文化认同,描绘出各民族万象共生的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文献与文化价值。

张美兰[2](2020)在《转型期中国舆论“极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普洱茶舆论风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社会议题成为公众舆论探讨的主题。“平静”了千年的普洱茶在一时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整个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关于普洱茶的非理性、极化的声音,这些极端对立的的舆论鲜明地映射着国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多元利益诉求,以及由于理性和常识的缺位而产生的偏执与焦躁。这场愈演愈烈的普洱茶舆论风波,成为窥察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以及民众心态发生激烈分化和碰撞的重要窗口。本研究聚焦于普洱茶舆论风波中呈现出的舆论“极化”特征、形成因素以及这些难以调和的舆论冲突所映射的深层社会问题和心理状态。通过对前人有关舆论极化现象、公众舆论的一般性质、舆论的非理性特征等问题的理论回溯,结合现实中有关普洱茶十分鲜明的极化舆论表达的细致考察,作者发现处于尖锐对立的极化舆论普遍具有罔顾事实、夸大数据、盲目跟风、言语表达极端偏激甚至蜕变为恐吓与辱骂的外在表征;其次,造成这些舆论表达极化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公众科学素养的欠缺、多方利益纠缠导致的心态失衡和偏执,也有格式化、标签化的心理想象,更有信息严重不对称下的“认知鸿沟”以及公共领域的无序与失能。转型期舆论生态和公众心理具有显着的失衡和极化特征,这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既不能无视,也不必惊恐焦虑过度。从根本上说,调整和改善公众利益的失衡状况,提高民众的科学知识素养,增强尊重法制法规和理性开展言论争辩的规则意识,构建自由、开放、和谐而高效的社会公共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到纠偏补弊的作用。一旦完成了社会转型,这个普洱茶风波将会成为历史,届时人们在讨论普洱茶,就不会再将其裹挟过多的茶叶之外的东西,讨论的则是普洱茶本身。

章富刚,香琴,王亚伟[3](2019)在《西双版纳古称“车里”名源新考》文中认为车里"是西双版纳古称之一,学界对其名源的认识尚有分歧。"车里"最早见于元代,明清仍被沿用。明清两代编纂的"百夷译语"等材料说明"车里"系他称,而非傣族自称。结合元代蒙古族征讨西南的历史和译音对应关系的分析,"车里"乃元人所赋。元朝蒙古军队征讨"八百媳妇"至此,看到大片碧绿的坝区,因以本族语言thl nk:n thal("一大片绿色的地方")名之,后省称为thl。在明清史料中,"车里"仅仅用于当地"车里宣慰司"这一官方称名,并未被西双版纳傣族接受,西双版纳傣语中也无此词。

王欢[4](2018)在《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挖掘与社会功能解析》文中认为云南各少数民族因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传统、礼教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孕育出了不同于中原茶文化的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茶文化,它既独立于中原茶文化,同时又与中原茶文化相融合。通过分析云南各少数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内涵,进而探究其对当地饮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在经济发展、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以及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董学荣[5](2018)在《清代以来基诺山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诺山,史称“攸乐”,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清代贡茶采办基地,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集边疆、民族、山区、雨林等要素为一体,在西南边疆环境变迁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清代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治理逐渐加强,加之“普茶名重于天下”,“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外部因素对基诺山的影响显着增强,成为扰动其生态环境的新变量;清代开始出现有关基诺山的史料记载,尽管少而零散,却对攸乐同知昙花一现等问题提供了生态环境视角的分析。在多方收集、研读元明清以来正史、实录、奏疏、方志、档案、考察报告和现代论着基础上,多次深入基诺山,对攸乐古城遗址、杰卓山和其他典型聚落变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变迁等进行了专题调查和个案研究,在长时段中聚焦典型环境要素探讨人与自然的互动演变,揭示了近300年来基诺山生态环境加速度变迁与整体性转型的生动事实及其内在逻辑。从“种茶好猎”到普洱茶的生态化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及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从刀耕火种与雨林到胶林及环境友好型橡胶园改造,从瘴气的消除与聚落变迁到绿色旅游小镇振兴战略的实施、从“烟瘴甚盛”到“国家级生态乡镇”,集中体现了其主题、主流和主线。清代以来基诺山环境变迁,是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驱动下的“积渐所致”,提供了有别于“土着生态主义”、“生态原教旨主义”、“衰败论”与“退化叙述”和“同质化变迁”的生动实例。以清代以来基诺山环境变迁为个案,尝试提出了民族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民族与环境的互动演变、环境变迁的向度性、动力机制、民族环境史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对象和主题、研究方法和前景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谢华香[6](2015)在《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作物是农业中非常特殊和活跃的作物类型,它直接联系着市场和工业,既是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又是市场经济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考察一个地区历史时期里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无疑是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全面开发的时期,也是经济作物重要的发展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考察,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云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学术研究综述和论文研究的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清代以前云南经济作物。主要介绍了纤维作物(木棉和柘)、糖料作物(砂糖椰子和甘蔗)、饮料作物(茶)三大类,并探讨了上述经济作物最初的原产地,以及清代以前在云南的分布情况。第三部分,论述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通过对清代云南地方志的物产资料的整理,对清代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尤其是种植地域的扩展情况进行介绍,并认为清末开放通商口岸开通以后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新时期。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在市场、科技、工业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作物在种植区域、品种、改良试种等方面都有变化,并对这一时期嗜好作物、纤维作物、饮料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分析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论文主要从经济作物的种类、种植区域、技术(栽种和加工)、市场四个方面来考察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上述变化既是自开放通商口岸后云南经济的地域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也是云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表现。第五部分探讨了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围绕经济作物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借贷租佃关系的变化和对山区开发的影响等三方面来探讨经济作物发展对云南经济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论文从云南饮食习俗、婚俗、祭祀习俗三方面的变化来探讨经济作物对云南社会的影响。总之,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和深远的。第六部分,结语。认为清代是云南经济作物的初步发展时期,清末开放通商口岸以来至民国时期是经济作物发展的繁盛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国际市场、近代工业、近代农业技术等各种近代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云南近代化过程中农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罂粟、茶叶等经济作物在云南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即是云南的特殊自然环境决定的,又是云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总之,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今天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桂枢[7](2011)在《论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文中研究指明普洱茶与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树驯化、茶叶栽培、种植、加工、品饮、宗教、民俗、人文等方面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杨洁[8](2011)在《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云南是世界茶源中心和茶的重要发祥地,古代濮人,即今天云南的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种植茶的民族。云南从诸葛亮南征时开始发展茶园,从唐代至民国的一千多年里,茶叶始终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云南边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

杨海潮[9](2011)在《“普洱”音义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于咸丰五年(1855)的香港陈春兰茶庄所销售的"远年普洱茶",外面贴了印有"云南普洱Yunnan Po Nae"的纸签①,这里的PoNae即是当时的普洱茶的粤语发音。普洱茶的这个粤语

蒋文中,龙翔,仇学琴[10](2010)在《论茶文化与云南民族关系及边疆和谐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文化对云南边疆各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如对民族经济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及对民族关系及和谐社会的影响等都十分突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挖掘和探索民族茶文化内涵中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对各民族在茶文化中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探讨,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推动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可以为今天的云南边疆和谐社会建设有所裨益。

二、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价值
        一、选题缘由
        (一)个人学术兴趣
        (二)资料丰富但关注不足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诸葛亮南征传说的收集与整理
        二、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研究
        三、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一)传说圈理论
        (二)族群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细读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历史上的诸葛亮
        一、官修史书中的诸葛亮
        二、地方志中的诸葛亮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
        一、魏晋笔记小说中的诸葛亮
        二、唐诗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平话与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
        四、汉族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
    第三节 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第二章 诸葛亮传说类型分析
    第一节 传说的定义与分类
        一、传说的界定
        二、传说的类型
    第二节 描述性传说
        一、以诸葛亮为主角的传说
        二、诸葛亮部将为主角的传说
        三、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角的传说
    第三节 解释性传说
        一、风物传说
        二、习俗传说
第三章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与衍化
    第一节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
        一、历史语境
        二、中国认同
        三、箭垛效应
        四、被建构的真实
    第二节 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
        一、历史到文学
        二、口头到文本
        三、流变到坚守
    第三节 诸葛亮传说的流布情况
        一、在西南地区广泛传播
        二、在域外的传播
第四章 诸葛亮传说与地域社会
    第一节 被建构的空间——“传说圈”
        一、传说圈的定义
        二、诸葛亮传说圈的分类
        三、诸葛亮传说圈与西南文化空间
    第二节 叶落为根——民族迁徙与融合
        一、彝族等部分氐羌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二、佤族等部分百濮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三、傣族等部分百越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第三节 一灯即明——诸葛亮与西南族群
        一、 诸葛亮传说与族群关系讲述
        二、从对立到共生
    第四节 历史的微风——民俗
        一、民族服饰与建筑
        二、火把节与泼水节
        三、鬼主与山官制度
        四、盟誓文化
    第五节 “绝地天通”下的守望——民间信仰
        一、 西南地区诸葛亮崇拜概况
        二、诸葛亮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三、诸葛亮民间信仰产生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转型期中国舆论“极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普洱茶舆论风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及研究综述
        1.2.1 特殊社会转型时期
        1.2.2 普洱茶的相关研究
        1.2.3 “极化”现象
        1.2.4 舆论的非理性特征
        1.2.5 现有不足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搜集与测量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总体说明
第二章 陷入“漩涡”中的普洱茶
    2.1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2.1.1 普洱茶的“前世”
        2.1.2 普洱茶的“今生”
    2.2 普洱茶中的“共同想象”
    2.3 普洱茶的品牌形象
        2.3.1 普洱茶代表品牌
        2.3.2 普洱茶品牌形象定位
    2.4 普洱茶的“舆论风波”
第三章 普洱茶是如何登上“神坛”和跌落“魔坛”
    3.1 普洱茶登上“神坛”
    3.2 普洱茶跌落“神坛”
    3.3 争论攻守双方的局面转换
        3.3.1 普洱茶舆论风波的发展路径分析
        3.3.2 舆论场域的极端对立
第四章 普洱茶“神”、“魔”标签极化舆论分析
    4.1 对陈宗懋院士和方舟子发表观点的个案分析
        4.1.1 样本选择
        4.1.2 双方争论过程分析
        4.1.3 导致“极化舆论”形成的因素
    4.2 普洱茶“极化”舆论内容分析
        4.2.1 抽样情况
        4.2.2 构建类目
        4.2.3 信度分析
        4.2.4 描述统计分析
    4.3 普洱茶“极化”舆论的非理性特征分析
        4.3.1 罔顾事实、盲目跟风
        4.3.2 言语表达极端偏激
        4.3.3 言语蜕变为恐吓与辱骂
第五章 构建公众舆论的平衡生态
    5.1 大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5.2 理顺多方利益纠缠导致的失衡状态
    5.3 逐步填平信息严重不对称下的认知鸿沟
    5.4 赋予公共领域应有的秩序和能效
    5.5 正视非理性舆论的普遍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挖掘与社会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历史因素
    (二)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三)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宗教因素
    (四)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形成的社会因素
二、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内涵及价值体现
    (一) 茶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发展
    (二) 茶道精神、人文精神与文化信仰
    (三) 茶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
三、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社会功能解析
    (一)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1. 武侯兴茶开始以茶治边、以茶施政
        2. 茶马古道促进了以茶治边, 并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1.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在当前具有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内在价值
        2. 茶文化特色旅游助推地方经济提质增效
        3. 特色茶艺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
    (三)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对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推进作用

(5)清代以来基诺山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诺山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史研究综述
        一、基诺山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二、基诺山环境和基诺族研究文献综述
        三、基诺山环境和基诺族研究学术回顾
        四、环境史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四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攸乐同知与清代基诺山的环境
        一、攸乐同知的设置
        二、攸乐同知的裁撤
        三、攸乐同知的兴废与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聚落变迁与清代基诺山瘴气分布的特点
    第三节 “种茶好猎”、刀耕火种与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一、“种茶”与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二、“好猎”与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三、刀耕火种与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四、采集与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清代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基诺山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民国时期基诺山自然环境的个案分析
        一、蛮海:姚荷生考察所见的基诺山人与自然
        二、曼漂:聚落变迁与环境问题
        三、卡高田与嘎哩果箐
    第二节 基诺族起义与基诺山环境
        一、基诺族起义的原因与环境问题
        二、战争与环境
    第三节 民国时期基诺山环境认知的深化
        一、外来力量对基诺山自然环境的扰动
        二、对自然环境调查研究的加强
        三、环境认知的深化:以瘴气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49 年以来基诺山的环境变迁
    第一节 1949 年以来基诺山山区改造与扶贫开发
        一、山区改造
        二、扶贫开发
    第二节 刀耕火种的变迁
        一、毁林开荒与刀耕火种的演变
        二、“以林为主”与刀耕火种的渐行渐远
        三、刀耕火种的遗存
    第三节 普洱茶的发展演变
        一、缓慢恢复期(1949-1979 年)
        二、产业培育期(1980-1999 年)
        三、高速增长期(2000-2007 年)
        四、稳定发展期(2008 年以来)
        五、基诺山普洱茶历史演变的环境史内涵
    第四节 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演变
        一、狩猎的传承发展
        二、野生动物保护
        三、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演变
    第五节 瘴气的消除与聚落变迁
        一、1949 年以来基诺山的聚落变迁
        二、基诺山聚落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六节 “以林为主”与橡胶种植演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族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第一节 民族与环境的互动演变
        一、环境对民族的影响
        二、民族对环境的改造
    第二节 环境变迁的向度性
        一、基诺山森林覆盖率的演变
        二、基诺山橡胶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基诺山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第三节 基诺山环境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基诺山“森林交换”的驱动因素
        二、基诺山“森林交换”的动力机制探讨
    第四节 民族环境史建构初探
        一、民族环境史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民族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和主题
        三、民族环境史研究方法
        四、民族环境史研究的前景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基诺山田野调查图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前言
第一章 清代以前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纤维作物
        (一) 木棉
        (二) 柘
    二、糖料作物
        (一) 砂糖椰子
        (二) 甘蔗
    三、饮料作物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的经济作物
    第一节 清代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糖料作物
        二、饮料作物
        三、嗜好作物
        四、油料作物
        五、纤维作物
    第二节 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
        一、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背景
        二、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 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种类的演变
    第二节 种植区域的演变
    第三节 栽种和加工技术的演变
    第四节 市场的变迁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
        一、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作物与借贷租佃
        三、云南经济作物与山区开发
    第二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社会
        一、经济作物与饮食习俗
        二、经济作物与婚俗
        三、经济作物与祭祀习俗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论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布朗族与茶树驯化栽培种植加工的人文历史
    1.茶树驯化方面:
    2.栽培种植方面:
    3.茶叶加工方面:
二.布朗族的饮茶习俗
    1.吃“得责”生茶:
    2.口含“腊”:
    3.酸茶:
    4.烤茶:
    5.青竹茶:
三.布朗族祖先崇拜与普洱茶的关系
四.布朗族民俗与普洱茶的关系
五.与布朗族有关的“普茶” (濮茶) 原由考证
六.布朗族先民濮人对我国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8)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少数民族对茶的早期开发和利用
二、历史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业生产及其贸易
三、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促进了云南边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推动了云南边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

(9)“普洱”音义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奉逸城”到“普洱府”
二、“普洱”的语音演变
三、普洱、普洱茶、普洱茶人

(10)论茶文化与云南民族关系及边疆和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与云南民族关系发展
二、茶与云南民族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D]. 刘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转型期中国舆论“极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普洱茶舆论风波为例[D]. 张美兰. 南京大学, 2020(09)
  • [3]西双版纳古称“车里”名源新考[J]. 章富刚,香琴,王亚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9(01)
  • [4]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挖掘与社会功能解析[J]. 王欢.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7)
  • [5]清代以来基诺山环境变迁研究[D]. 董学荣. 云南大学, 2018
  • [6]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D]. 谢华香. 云南大学, 2015(09)
  • [7]论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J]. 黄桂枢. 农业考古, 2011(05)
  • [8]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J]. 杨洁. 云南社会科学, 2011(05)
  • [9]“普洱”音义考[J]. 杨海潮. 西南学刊, 2011(00)
  • [10]论茶文化与云南民族关系及边疆和谐发展[J]. 蒋文中,龙翔,仇学琴.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标签:;  ;  ;  ;  ;  

普洱思茅与茶有关的地名研究与解读及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