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

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

一、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薛程[1](2018)在《中国长城墙体建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历代长城墙体在建造过程中跨越了不同的地形地貌,由多种类型墙体组成。依据墙体建造特点,本文将长城墙体分为版筑夯土墙体、堆筑墙体、草墙墙体、土坯墙体、石砌墙体、砖砌墙体、山险墙体、柞木墙体等。文中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对长城墙体建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复原了长城墙体的修建过程。同时,在墙体建造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长城墙体建造背后的管理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使本文对长城墙体建造技术的研究呈体系化。长城版筑夯土墙体主要使用夯具进行建造,为了对版筑技术进行科学的研究,本文对长城墙体夯筑所用的夯头进行了考古学研究,并对历代夯头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同时,本文采用社会学的数据统计方法尝试总结陕西境内长城版筑夯土墙体夯层在各朝代的变化规律,希望对特定区域内无法定性的长城版筑夯土墙体提供一种判断其年代性质的辅助依据。通过对长城墙体建造技术的研究可知,历代长城墙体在建造过程中主要遵循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长城墙体得以历经千年之久依然雄伟的矗立在巍峨大地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密不可分。同时,长城作为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军事防御是长城墙体修建的主要目的。因此,长城墙体在建造时,除了“因地制宜”之外,最适合军事防御的墙体修建形式当为首选。长城墙体在建造过程中,各种建造技术的应用是长城地带南北间技术文化交流的一种呈现。长城作为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载体,长城墙体建造技术的多样性是两种文明相互交流在长城墙体建造过程中最好的体现。

赵小宁[2](2018)在《后河沟水库大坝防渗方案浅析》文中提出大坝防渗设计是为截断渗漏通道,确保水库蓄水与坝体安全,是大坝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后河沟水库砂砾石地层的分布位置规律不明确、渗透系数较大、覆盖层厚度平均厚度大等坝基渗漏问题,分析垂直防渗、上游防渗铺盖、下游排水设备及盖重三种防渗形式,提出垂直防渗中的截水槽+混凝土防渗墙+灌浆帷幕的处理措施,可有效解决坝基渗漏问题。

雷澄[3](2018)在《渭南市抽黄供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渭南市是陕西省第二人口大市,地处关中现代经济区和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东部,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空间战略布局的次核心城市,主要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渭南市抽黄供水工程是利用东雷抽黄二期灌溉工程,解决渭南市中心城区、渭北煤化工区和卤阳湖开发区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水的供水工程。供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地推动作用。渭南市抽黄供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目的是以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原则,在研究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取用水的合理性,取水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同时,满足本工程设计的用水要求。本文在供水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生产、生活用水与灌溉用水等需水量分析计算,建立了同倍比、权重配水、用户参与配水等数学模型,提出了水源论证和供水方案选择,对比得出适用于本供水区的配置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提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关系,对现状年和设计水平年的可供水量与缺水程度进行分析论证,明确各供水单元配置目标和约束条件,最终确定提出了推荐的优化配置方案。该研究成果对于渭南市抽黄供水工程水资源高效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赵勇[4](2015)在《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文中提出水库渗漏是岩溶地区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仍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是直接影响水库能否成库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滇东山原区地形地貌条件独特,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地势整体平坦开阔,切割较浅,而四周河谷深切,地势陡降数百米;构造复杂,褶皱开阔平缓,陡倾角断裂交织发育;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发育。滇东山原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水库岩溶渗漏的水动力条件因山原周边深切河谷的存在而显着不同。此外,山原区于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水库大多存在岩溶渗漏病害问题。显然地,对这样复杂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岩溶渗漏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论文基于系统工程地质研究的观点,深化了高原分水岭地带及河谷斜坡地带岩溶发育的独特性以及控制因素,划分了滇东山原区的主要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和含水系统类型,总结了研究区内岩溶水流动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在对区内20余个既有病害水库水文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原区内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并结合拟建黑滩河水库的工程特点,构建了山原区水库渗漏的评判方法和流程,进行了防渗论证,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得到了以下的重要结论:(1)根据山原区内地质结构特征(岩溶层组和非岩溶层组的空间展布关系)、地质构造和岩溶水动力单元三者在空间上的组合情况,将区内的水文地质结构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均匀状纯碳酸盐岩平缓褶皱型,②断裂构造控制型,③间互状褶皱构造型。山原区内的含水系统可分为单层含水系统和多层含水系统两类。(2)山原区的地下水交替循环主要包括两种模式:①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②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其中,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可细分为汇水盆地型和汇水-径流盆地型;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可细分为直接向区域侵蚀基准面排泄型和向深切割支流排泄型两类。在山原区边缘地带,地表径流往往转化为地下径流,以岩溶大泉或暗河形式在区域侵蚀基准面附近排泄。这种水资源系统源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之间从腹地到边缘的转换过程,是滇东山原区较为特别的“三水”转化形式。(3)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流系统分属牛栏江、南盘江、北盘江三个二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其中,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类型主要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南盘江则以支流型三级地下水流系统为主,其四级地下水系统则多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4)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水流动系统类型(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按照地下水流径流的串联关系过程,可以将系统自上游源到下游汇细分为三个四级地下水流系统,包括:①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排入局部侵蚀基准面,系统内地表有小流量的泉出露;②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不受局部侵蚀基准面控制,该段地表水系为悬谷,地表基无泉点出露;③伏流段岩溶水流系统,既汇入地表径流的水量又汇入深部段的地下水流,同时又得到本段内地下水的补给。(5)山原区的水库渗漏既有可溶岩地区的,也有非可溶岩地区的,并以可溶岩地区的水库渗漏危害更为显着。根据渗漏部位、渗漏介质、渗漏距离的差异,山原区的水库岩溶渗漏可划分为常规渗漏型和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两大类。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具有渗漏距离远,相对落差大的特点,是区内一类独特的渗漏模式。(6)针对山原区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评判,提出岩溶含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和蓄水前后岩溶水流动系统边界的改变是重要的评判因素,尤其是岩溶含水系统与远端-深切的区域排泄基准面的连通性是评判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重要因素。黑滩河水库在正常蓄水后,原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和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之间的分水岭边界消失,形成了统一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库水向菱角塘暗河的渗漏发生,渗漏量大,程度严重。(7)岩溶水库的防渗处置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选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防渗方案。黑滩河水库区采取的防渗帷幕方案,布置在渗漏的重点部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深度时的渗漏量和防渗投入,并作经济性对比,提出了适宜的帷幕深度(占渗漏岩体厚度的60%),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钟声[5](2010)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的土坝渗流场反演研究》文中认为土坝坝体、坝基土壤或岩体、两岸土体或岩体的渗透系数是分析土坝渗流场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关系到人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土坝的实际安全状况。这些设计参数通过室内实验或野外现场实验得来,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室内实验得到的实验值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而现场实验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离散、代表性不强或是成本昂贵等缺点。因此将现场监测和反演分析结合起来反演渗透系数,有明显的实际作用。本文从该角度出发,针对监测资料中的测压管水头与渗透系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引入BP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用于反演土石坝渗透系数,对比参照实际设计渗透系数。(1)利用渗透系数与测压管水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的特性反演3个土坝工程算例,将大坝安全监测得来的不同水位下的测压管水头,以及实际设计渗透系数,通过训练学习网络得到相应的预测渗透系数值,并将其与原实际设计渗透系数相互比较,应证BP神经网络算法反演土坝渗流场的可行性。(2)针对BP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值,收敛时间长的弊端,我们利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由于BP神经网络对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相当敏感,因此如何确定初始权值和阈值是全局最优值就成为了关键所在。我们对网络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权值和阈值反代入之前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得到新的预测渗透系数值。经过本文工程实例证明,优化后的预测渗透系数值要比BP算法反演得到的预测值更接近原设计参数。这说明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反演土坝渗流场是可行的。

王瑞骏[6](2006)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及渗流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混凝土堆石坝的发展趋势是坝越建越高、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混凝土面板的施工逐渐向采用滑模连续浇筑、取消水平缝或将水平缝按施工缝处理的方向发展,因此,混凝土面板的防裂问题就成为决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安全性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工程实践经验表明,面板裂缝尤其是贯穿性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温度应力和干缩应力引起的;在面板产生裂缝及其接缝止水发生破坏的情况下,面板堆石坝的渗透破坏问题也相应将十分突出。但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温度应力、干缩应力以及面板坝渗流特性问题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研究的深度还十分有限。本文结合两座已建的高面板堆石坝工程,对混凝土面板裂缝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混凝土面板温度变形及干缩变形特性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混凝土面板的温控及湿控防裂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确定混凝土面板温控及湿控防裂标准的原则和方法。在对前人提出的一般外荷载作用下接触摩擦单元理论的有效性、合理性及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的导热与导湿模型、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的计算模型。在前人建立的混凝土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湿度场及干缩应力分析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凝土温度干缩应力分析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混凝土面板的结构特点及施工特点的分析,研究建立了混凝土面板温度场与湿度场分析的物理模型、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分析的力学模型,并对模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地进行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基于等宽缝隙水流运动规律,结合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渗流机理,研究建立了面板接缝及面板裂缝的渗流计算模型,研究提出了密集裂缝型面板渗流计算的等效准连续介质模型,并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结合一座已建的高面板堆石坝工程,进行了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干缩应力及温度干缩应力分析,并进行了坝体渗流特性分析,获得了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干缩应力及温度干缩应力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规律。根据与实测资料的对比结果,说明本文所建立或提出的上述模型及方法是合理的,所获得的计算结果是较为准确的。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根据混凝土面板的温度变形及干缩变形特性,研究提出了制定混凝土面板温控及湿控防裂标准的原则和方法。(2)建立了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导热与导湿的数学模型。(3)建立了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的计算模型。(4)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地进行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分析的有限元方法。(5)建立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计算模型。本文所建立或提出的上述模型及方法,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温度应力、干缩应力及温度干缩应力的分析以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渗流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所获得的分析成果对于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吕景峰[7](2005)在《水利工程中若干水文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中,为了确定和复核工程规模,必须进行必要的水文分析计算。而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可达几十年至上百年,按目前的水文预报从成因分析上来预报未来长期和径流过程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工程规划期间通常选取一定时期的水文观测资料,进行水文的分析与计算,估算和预测工程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水文情势,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合理的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方案。由于水文现象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观测资料往往又不充足,而水文科学目前尚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一些计算理论和方法尚存不足,所以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再加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方面的差异,致使对同一工程的同一水文特征值的计算成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每个水利工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结合不同水利工程的的实际,对若干水文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商洛二龙山水库为例,根据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并进行调洪演算,分析对比不同典型洪水过程线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库容曲线拟合以及利用Excel进行调洪演算等问题。结果表明,典型洪水过程对调洪演算结果(最高库水位和下泄流量)有明显影响。 (2) 结合七星河流域小水库群的调洪演算与防洪安全复核,考虑上游水库的调蓄与溃坝影响,分别推求下游水库的入库设计洪水,并进行调洪演算。结果表明,从防洪安全角度看,如果上游丁童水库和官务水库的防洪能力维持现状,最下游的白家窑水库的防洪能力严重偏低,是不安全的。 (3) 结合黄河府谷段的实际与特殊问题,考虑干支流交汇、冲淤变化及多座桥梁壅水影响等因素,推求了黄河府谷段的水面线,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干支流交汇与冲淤变化对河道水面线具有明显影响。 (4) 通过对石泉水库不同量级洪水的调度分析,表明石泉水电站扩机增容能够提高对弃水的利用程度和增加电能,中、小洪水的效果尤其显着;并且对不同量级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洪水,采用不同的起调水位是可行的。 (5)结合马栏河引水工程的实际,在分析径河支流马栏河可引水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了引水隧洞的引水设计流量(3ma/s)与校核流量为(4矿/s).关键词:水文分析计算;设计洪水;调洪演算:设计水面线:扩机分析

王伟,范建朋[8](2004)在《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西河水库挡水坝为均质土坝,由于滑坡的活动引起坝体右坝头一带出现众多裂缝,险情严重。采取了坝前 铺设土工膜防渗、坝体低压充填灌浆和坡脚反压等措施,对大坝进行裂缝应急治理和修复治理,达到了理想的效 果,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焕有[9](2003)在《落实责任 强化措施 加快我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步伐》文中研究指明 铜川市现有水库26座,设计总库容3632.26万方。这些水库在防洪、农业灌溉、县城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了显着效益,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以及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全市26座水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病害和险情。水库病害险情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水库的调蓄能力,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是防洪保安的心腹之患,严重制约了铜川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全面实现我市经济跨跃式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安全正常运行,

刘珊[10](2002)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级公路是缩短城与城、城与乡、乡与乡之间相对距离和加强其相互联系的工程,具有线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项目特点决定着高速公路需要穿越它可能遇到的一切生态系统,并对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产生影响。高等级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支持作用,二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廊道与分割效应、迫近效应、诱导效应以及工程直接引起的占用土地资源、加重水土流失、改变水文条件、砍伐森林草被、污染空气和水质等不利影响,只要综合决策意识,改进设计思路,科学环保设计,精心组织施工,采取避让和补偿措施及建立健全法规,强化交通管理,可以做到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这一问题研究对促进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在分析了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深入论述了路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根据生态学原理,对影响生态系统的各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化分析,首次提出了评价项目整体生态影响的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法:根据各因子在具体项目全部生态影响因子中的重要程度赋以权值,确定出整个项目的生态影响度,模式为P=∑Xi·Fi·Ki·Ci;最后提出了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原则及保护方法。 这一研究结果在我国公路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长城墙体建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基本情况介绍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理念
        1.1.4 创新点
    1.2 学术界研究概况
        1.2.1 文献综述
        1.2.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问题说明
        1.4.1 概念界定
        1.4.2 部分问题说明
        1.4.3 论文不足说明
第二章 长城土质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2.1 长城版筑夯土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2.1.1 版筑技术发展历史简述
        2.1.2 长城版筑夯土墙体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分析
        2.1.3 长城版筑夯土墙体土壤特性分析
        2.1.4 长城版筑夯土墙体类型学研究
        2.1.5 长城版筑夯土墙体建造工序研究
        2.1.6 小结
    2.2 长城堆筑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2.2.1 堆筑技术发展历史简述
        2.2.2 长城堆筑墙体材料分析
        2.2.3 长城堆筑墙体建造工序研究
        2.2.4 小结
    2.3 长城土坯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2.3.1 土坯建造技术发展历史简述
        2.3.2 长城土坯墙体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分析
        2.3.3 长城土坯墙体类型学研究
        2.3.4 土坯墙体建造工序研究
        2.3.5 小结
第三章 长城草墙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3.1 草墙墙体发展历史简述
    3.2 长城草墙墙体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分析
        3.2.1 长城草墙所处区域地质构造
        3.2.2 长城草墙所处区域地形地貌概要
        3.2.3 长城草墙所处区域地貌特征
        3.2.4 长城草墙所处区域气候特征
    3.3 长城草墙墙体建造材料分析
        3.3.1 红柳特性研究
        3.3.2 芦苇的特点研究
    3.4 长城草墙墙体类型学研究
    3.5 长城草墙墙体建造工序研究
        3.5.1 地基修建
        3.5.2 墙体修建过程
    3.6 小结
第四章 长城石砌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4.1 石砌墙体发展历史简述
        4.1.1 仰韶时期
        4.1.2 龙山时期
        4.1.3 小结
    4.2 长城石砌墙体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分析
        4.2.1 长城石砌墙体所处地质构造
        4.2.2 长城石砌墙体地形地貌概要
        4.2.3 长城石砌墙体所处地区地貌特征
        4.2.4 长城石砌墙体所处地区气候特征
    4.3 长城石砌墙体建筑材料分析
        4.3.1 花岗岩
        4.3.2 石灰岩
        4.3.3 砂岩
    4.4 长城石砌墙体类型学研究
    4.5 长城石砌墙体建造工序研究
        4.5.1 石料的加工制作
        4.5.2 地基修建
        4.5.3 单面石墙墙体建造
        4.5.4 双面石墙墙体建造
        4.5.5 垛口建造
        4.5.6 排水设施修建
    4.6 小结
第五章 长城砖砌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5.1 砖的发展历史简述
        5.1.1 新石器时期
        5.1.2 商周时期
        5.1.3 春秋战国时期
    5.2 长城砖砌墙体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分析
        5.2.1 长城砖砌墙体所处区域的地质构造
        5.2.2 长城砖砌墙体分布区域地形地貌概要
        5.2.3 长城砖砌墙体分布区域地貌特征
        5.2.4 长城砖砌墙体分布区域气候特征
    5.3 青砖烧制与粘合剂材料分析
        5.3.1 青砖烧制
        5.3.2 黏合剂材料分析
    5.4 长城砖砌墙体的类型学研究
    5.5 长城砖砌墙体建造工序研究
        5.5.1 条石的制作与运输
        5.5.2 青砖的运输
        5.5.3 长城砖砌墙体建造工序研究
    5.6 小结
第六章 长城其他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6.1 山险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6.1.1 山险墙发展历史简述
        6.1.2 山险墙建造工序研究
    6.2 柞木墙体建造技术研究
    6.3 壕堑建造技术研究
    6.4 山险、河险说明
第七章 历代夯具发展演变研究
    7.1 夯具发展历史简述
        7.1.1 史前时期
        7.1.2 历史时期
    7.2 河卵石夯具发展演变
        7.2.1 河卵石与石杵夯具的分类研究
        7.2.2 河卵石与石杵夯具相关问题研究
    7.3 集束夯发展演变
        7.3.1 集束夯形制复原研究
        7.3.2 集束夯相关问题研究
    7.4 秦汉时期夯头研究
        7.4.1 秦汉夯头的形制分析
        7.4.2 石质夯头相关问题研究
        7.4.3 铁质夯头相关问题研究
    7.5 三国至隋唐时期夯头研究
        7.5.1 三国至隋唐时期夯头形制分析
        7.5.2 三国至隋唐时期夯头相关问题研究
    7.6 五代至元朝夯头研究
        7.6.1 五代至元朝夯头形制分析
        7.6.2 五代至元朝夯头相关问题研究
    7.7 明清时期夯头研究
        7.7.1 明清时期夯头相关问题分析
        7.7.2 清代夯头“大硪”研究
    7.8 小结
第八章 长城夯土墙体夯层特点研究—以陕西境内夯土墙体为例
    8.1 陕西境内长城版筑夯土墙体分布情况概述
    8.2 陕西境内早期长城夯筑墙体夯层特点研究
        8.2.1 战国秦昭王长城夯层厚度研究
        8.2.2 陕西战国魏长城夯层厚度研究
        8.2.3 明代长城夯土墙体夯层厚度研究
    8.3 陕西境内长城夯土墙体夯窝特点研究
        8.3.1 秦昭王长城夯土墙体夯窝特点分析
        8.3.2 魏长城夯土墙体夯窝特点分析
        8.3.3 明长城夯土墙体夯窝特点分析
        8.3.4 小结
    8.4 陕西境内夯土墙体夯层包含物分析
        8.4.1 秦昭王长城夯土墙体夯层包含物分析
        8.4.2 明长城夯土墙体夯层包含物分析
    8.5 陕西境内历代长城夯层特点对比分析
第九章 长城墙体修建管理体系研究——以汉、明长城为例
    9.1 汉长城修建管理体系研究
        9.1.1 人员组织管理体系
        9.1.2 后勤管理系统
    9.2 明长城修建管理体系研究
        9.2.1 管理体系
        9.2.2 人员构成
        9.2.3 经费来源
    9.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后河沟水库大坝防渗方案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
3 坝址渗漏工程地质问题
    3.1 砂砾石地层的分布位置规律不明确, 防渗处理范围不易确定
    3.2 坝基砂砾石层渗透系数大, 渗透水量多
    3.3 覆盖层厚度大, 防渗处理难度大
4 大坝防渗方案
    4.1 规范要求大坝防渗方案
    4.2 地质针对坝基渗漏处理建议
    4.3 坝基渗漏处理措施
5 结语

(3)渭南市抽黄供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1.2.2 国内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目标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供水区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1 基本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水资源概况
        2.2.1 供水区水资源量
        2.2.2 供水区水资源特点
    2.3 供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1 水利工程现状
        2.3.2 现状水资源配置及用水水平
        2.3.3 存在主要问题
3 供水区及抽黄灌区需水量预测
    3.1 供水区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1 取水合理性分析
        3.1.2 用水合理性分析
    3.2 供水区需水量预测
        3.2.1 渭南市中心城区
        3.2.2 渭北煤化工区
        3.2.3 卤阳湖开发区
        3.2.4 供水区需水量预测
    3.3 抽黄灌区需水量预测
        3.3.1 抽黄工程来水量
        3.3.2 灌区灌溉面积
        3.3.3 设计水平年(2020 年)灌溉制度
        3.3.4 需水量计算
    3.4 最小生态需水量及节水措施
        3.4.1 最小生态需水量
        3.4.2 节水措施
4 供水区水资源配置模型
    4.1 配置目标
    4.2 配置原则
    4.3 水资源配置模型
        4.3.1 同倍比配水模型
        4.3.2 按权重配水模型
        4.3.3 用户参与配水模型
    4.4 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
    4.5 供水工程水源及论证
        4.5.1 水源选择
        4.5.2 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4.5.3 取水可靠性分析
        4.5.4 水源论证结论
    4.6 供水方案选择
        4.6.1 正常灌溉期
        4.6.2 非灌溉期
        4.6.3 冰凌期
        4.6.4 沙限期
        4.6.5 柴草期
5 供水区水资源配置方案
    5.1 计算结果
    5.2 结果分析
    5.3 供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5.3.1 当地水资源可供水量分析预测
        5.3.2 供需平衡及缺水程度分析
    5.4 水资源配置推荐方案
        5.4.1 供水工程规模和年内分配
        5.4.2 水资源配置方案
        5.4.3 配置成果分析
    5.5 取水影响分析
        5.5.1 对区域水资源影响
        5.5.2 对取水段原有用户和下游用户的影响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滇东高原夷平面岩溶研究
        1.2.2 分水岭地带岩溶工程建设
        1.2.3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1.2.4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帷幕
        1.2.5 存在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滇东山原区的地质背景条件
    2.1 滇东高原的形成与演化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
第3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3.1 概述
    3.2 可溶岩层位及其展布特征
    3.3 岩溶发育形态组合
        3.3.1 地表岩溶形态组合形式
        3.3.2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3.4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3.4.1 岩性
        3.4.2 地质构造
        3.4.3 地貌及新构造运动
    3.5 山原区岩溶发育规律
        3.5.1 岩溶发育的总体特征
        3.5.2 岩溶的空间发育规律
第4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水系统
    4.1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4.2 岩溶含水系统
        4.2.1 岩溶水文地质结构
        4.2.2 岩溶含水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4.3 岩溶水流动系统
        4.3.1 山原区地下水循环交替类型
        4.3.2 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
        4.3.3 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
    4.4 研究区内岩溶水系统的级别和类型
        4.4.1 地下水系统级别的划分原则
        4.4.2 研究区的岩溶水系统分级
        4.4.3 三级岩溶水系统类型
    4.5 研究实例:黑滩河-八哥洞-老凹洞三级岩溶水系统分析
        4.5.1 岩溶水系统特征
        4.5.2 四级岩溶水系统特征
第5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渗漏的主要地质模式
    5.1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的特点
    5.2 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分类
    5.3 非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3.1 玄武岩地区水库渗漏
        5.3.2 第三系或第四系地区水库渗漏
        5.3.3 渗漏的地质模式及典型案例剖析
    5.4 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4.1 既有渗漏实例
        5.4.2 渗漏模式划分
        5.4.3 常规渗漏型
        5.4.4 向远-深切侵蚀基准面渗漏型
        5.4.5 小结
第6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1 水库岩溶渗漏的传统评判方法
    6.2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2.1 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评判流程
        6.2.2 岩溶渗漏评判的控制要素
    6.3 水库岩溶渗漏计算及允许渗漏量评判
        6.3.1 岩溶渗漏量计算方法
        6.3.2 允许渗漏量标准
    6.4 黑滩河水库岩溶渗漏评判
        6.4.1 沾益县黑滩河水库基本情况
        6.4.1 蓄水 1990m高程时左岸潜在渗漏评价
        6.4.2 蓄水 1990m高程时右岸潜在渗漏评价
        6.4.3 渗漏量评价
第7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处置可行性分析-以黑滩河水库为例
    7.1 水库防渗适宜性评价
    7.2 岩溶水库区防渗处理方式探讨
        7.2.1 目前岩溶水库的主要防渗方式
        7.2.2 防渗帷幕设计中的一些要素
    7.3 黑滩河水库防渗帷幕方案的论证
        7.3.1 黑滩河水库防渗方案的选择
        7.3.2 防渗帷幕的位置
        7.3.3 防渗帷幕的深度
        7.3.4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渗漏量及渗流场分析
        7.3.5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经济性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5)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的土坝渗流场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坝安全监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大坝安全监测的意义
        1.1.2 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
    1.2 大坝安全监控分析
    1.3 大坝渗流监测
    1.4 渗流反分析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BP神经网络介绍
    2.1 BP神经网络概述
        2.1.1 BP神经网络的发展概况
        2.1.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
        2.1.3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算法
        2.1.4 BP网络的学习及其特点
    2.2 BP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2.2.1 BP网络泛化能力的提高
        2.2.2 BP网络的Matlab仿真程序设计
        2.2.3 训练方法及其参数选择
    2.3 基于BP网络的渗透系数的反演
        2.3.1 BP网络反演渗透系数的可行性
        2.3.2 BP网络反演渗透系数的算法
        2.3.3 BP算法的计算流程
3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的介绍及编程
    3.1 遗传算法概述
        3.1.1 遗传算法的发展概况
        3.1.2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特点
        3.1.3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
    3.2 遗传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3.2.1 编码方式
        3.2.2 初始种群的生成
        3.2.3 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3.2.4 遗传操作(genetic operation)
        3.2.5 控制参数的设定
        3.2.6 遗传算法的计算流程
    3.3 GA-BP程序编制
        3.3.1 遗传算法与BP网络的结合
        3.3.2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的实现
        3.3.3 GA-BP程序实现流程
4 工程算例
    4.1 黄家畔工程
        4.1.1 黄家畔工程概况
        4.1.2 黄家畔监测资料
        4.1.3 黄家畔BP神经网络成果分析
        4.1.4 黄家畔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成果分析
    4.2 古峁工程
        4.2.1 古峁工程概况
        4.2.2 古峁的监测资料
        4.2.3 古峁BP神经网络成果分析
        4.2.4 古峁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成果分析
    4.3 福地水库工程
        4.3.1 福地水库工程概况
        4.3.2 福地水库监测资料
        4.3.3 福地BP神经网络成果分析
        4.3.4 福地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成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及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拟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2 混凝土面板裂缝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1 混凝土面板裂缝的实例分析
    2.2 混凝土面板裂缝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3 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分析的关键问题
    2.4 小结
3 混凝土面板的温控及湿控防裂标准
    3.1 混凝土面板的温度变形特性
    3.2 混凝土面板的干缩变形特性
    3.3 混凝土面板的温控及湿控防裂标准问题
    3.4 小结
4 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的导热与导湿模型
    4.1 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的有限元模拟方式
    4.2 外荷载作用下的接触摩擦单元理论
    4.3 接触摩擦单元的导热与导湿模型
    4.4 接触摩擦单元节点温度及湿度的数值解法
    4.5 算例
    4.6 小结
5 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的计算模型
    5.1 接触摩擦单元温度应力的计算模型
    5.2 接触摩擦单元干缩应力的计算模型
    5.3 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接触计算模型的实施
    5.4 算例
    5.5 小结
6 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的分析方法
    6.1 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分析的传统方法
    6.2 分析方法问题的提出
    6.3 混凝土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的数学模型
    6.4 混凝土湿度场及干缩应力分析的数学模型
    6.5 混凝土温度干缩应力分析的数学模型
    6.6 混凝土面板的结构特点及施工特点
    6.7 混凝土面板温度场与湿度场分析的物理模型
    6.8 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分析的力学模型
    6.9 模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
    6.10 小结
7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计算模型
    7.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渗流机理
    7.2 面板接缝的渗流计算模型
    7.3 面板裂缝的渗流计算模型
    7.4 密集裂缝型面板的渗流计算模型
    7.5 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计算模型
    7.6 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计算工况
    7.7 小结
8 应用实例
    8.1 公伯峡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概况
    8.2 混凝土面板温度应力分析
    8.3 混凝土面板干缩应力分析
    8.4 混凝土面板温度干缩应力分析
    8.5 面板堆石坝渗流特性分析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一览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一览

(7)水利工程中若干水文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概述
    1.2 水利工程中水文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典型洪水的选择及其影响分析
    2.1 洪水资料的分析处理
    2.2 洪水过程线
    2.3 调洪演算有关问题
3 小型水库群的调洪演算与防洪安全复核
    3.1 设计暴雨推求
    3.2 设计洪峰流量推求
    3.3 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
    3.4 洪水分析与调洪演算
4 黄河府谷段水面线推求及合理性分析
    4.1 设计洪水分析
    4.2 防洪河段水力计算
    4.3 桥梁奎水计算
    4.4 设计水面线计算
5 水库弃水利用与水电站扩机分析
    5.1 入库洪水特性
    5.2 库容曲线与泄流曲线
    5.3 洪水调度的原则、方法与基本参数
    5.4 洪水调度结果与分析
6 马栏河引水工程可引水量分析
    6.1 流域概况
    6.2 马栏河的水资源状况分析
    6.3 马栏河引水枢纽可引水量的分析计算
    6.4 1989年(接近P=75%)马栏河径流量分配计算实例分析
    6.5 马拦引水隧洞引水流量的确定
7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大坝裂缝应急治理
    2.1 大坝及右岸滑坡的主要变形特征
    2.2 应急治理原则
    2.3 应急治理设计
    2.4 应急治理主要施工技术要求
    2.5 监测工作主要要求
    2.6 应急治理效果
3 大坝裂缝修复治理
    3.1 坝体工程地质条件
        3.1.1 坝体概况
        3.1.2 坝体变形破坏情况
        (1)滑移拉裂缝
        (2)不均匀沉陷拉裂缝
        (3)表面干缩缝
    3.2 大坝裂缝修复治理设计
        3.2.1 裂缝的开挖回填处理
        3.2.2 坝体灌浆设计
        (1)坝体灌浆的目的
        (2)灌浆方式的选择
        (3)浆液材料的选择、配制与输送
        (4)坝体灌浆布置
        (5)钻灌工艺与要求
        (6)灌浆施工期间的观测
        1)观测目的
        2)观测项目
        3)观测要求
        (7)灌浆效果检查及验收
        3.2.3 防渗土工膜布置
4 结语

(10)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状况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动向
    1.3 生态保护基本理论
        1.3.1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3.2 生态保护
        1.3.3 特殊性生态问题
    1.4 我国公路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意义
        1.6.1 主要研究成果
        1.6.2 研究意义
2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作用
    2.1 路域生态系统
        2.1.1 路域生态系统的形成及特点
        2.1.2 路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2.2 公路建设与生态建设
        2.2.1 公路沿线生态区建设
        2.2.2 公路建设与生态建设
        2.2.3 公路建设与生态旅游
    2.3 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
3 高等级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对生态环境的分割及增加人为影响
        3.1.1 道路的廊道与分隔效应
        3.1.2 迫近效应及诱导效应
    3.2 对水文及生物的影响
        3.2.1 水文影响
        3.2.2 对植被的影响
        3.2.3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3.3 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3.3.1 水土流失的危害
        3.3.2 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3.4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5 公路建设对生态脆弱/敏感地区的影响
        3.5.1 湿地生态影响
        3.5.2 荒地生态影响
        3.5.3 自然保护区(地)影响
        3.5.4 生态脆弱区影响
    3.6 景观影响
4 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1 已建公路的生态协调性调研分析
        4.1.1 野生动植物及生境保护
        4.1.2 公路绿化与生态恢复
        4.1.3 路基防护
        4.1.4 弃渣处置与生态恢复
        4.1.5 取土场的复垦
        4.1.6 水环境保护
    4.2 公路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2.1 生态资源保护的综合决策
        4.2.2 改进设计理念
        4.2.3 精心组织施工和生态补偿
        4.2.4 建立健全法规,强化交通管理
5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5.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简述
        5.1.1 现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存在问题
        5.1.2 国内外生态评价方法介绍
    5.2 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法
        5.2.1 生态评价因子
        5.2.2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法
        5.2.3 应用举例
6 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设计原则及方法
    6.1 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原则与方法
        6.1.1 节约用地原则
        6.1.2 原有生态系统连续性原则
        6.1.3 路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6.1.4 保护自然植被原则
        6.1.5 生态环境恢复的原则
    6.2 美学设计原则
        6.2.1 减轻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6.2.2 加强和展示公路景观美
    6.3 减少生态环境影响原则
7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四、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长城墙体建造技术研究[D]. 薛程. 西北大学, 2018(02)
  • [2]后河沟水库大坝防渗方案浅析[J]. 赵小宁. 陕西水利, 2018(05)
  • [3]渭南市抽黄供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雷澄.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4]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D]. 赵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5]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的土坝渗流场反演研究[D]. 钟声.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6]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温度应力与干缩应力及渗流特性研究[D]. 王瑞骏.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7]水利工程中若干水文问题的探讨[D]. 吕景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 [8]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J]. 王伟,范建朋. 西北水电, 2004(04)
  • [9]落实责任 强化措施 加快我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步伐[J]. 王焕有. 陕西政报, 2003(03)
  • [10]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刘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01)

标签:;  ;  ;  

宜君县西河水库大坝裂缝处理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