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室采暖节能技术研究

地热温室采暖节能技术研究

一、地热温室供热节能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春梅,张超,杨宇,宋荣彩[1](2021)在《川西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温地热发电技术成熟,但受到高温地热资源分布较少的限制,发电量增长较慢;而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且地热直接利用量长期居全球首位,但总体上地热利用效率较低、尾水排放温度高,资源浪费严重。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活动带,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影响,区内地热资源极为丰富,但整体上地热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利用方式单一,仅少量温泉露头用于旅游疗养和医疗保健。为此,基于对国内外地热梯级利用的发展现状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川西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对该区的地热综合梯级利用潜力与模式开展了讨论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地区地热梯级利用可开展四级利用,其中一级用于发电;二级用于散热器供暖及地板辐射采暖;三级用于供给居民生活用水;四级用于温泉理疗、游泳池等娱乐保健项目或农业应用。该模式的应用不仅将有效提高川西地区地热资源利用效率,为该地区能源供应提供一条新的可选路径,也可推动全国地热资源梯级利用的发展。

张卓[2](2019)在《长三角地区冬季温室盆栽作物根区加热系统研制》文中认为冬季低温环境是抑制温室作物生长的重要原因,合理地使用加热设备有助于作物安全越冬。我国常用的温室加温方式是对温室内整体环境进行加热,但对于矮株作物来说,温室上部空间的加热是对能源的浪费。为解决长三角地区冬季没有加温设备的温室或大棚中盆栽作物易受低温冷害,且传统加热方式存在能耗利用率低、污染环境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作物根区加热系统,将作物种植在有节能效果的嵌套式双层栽培盆中。试验验证了根区加热系统运行的准确性,探究了不同根区温度对作物地上部分(茎秆、叶片)温度、生长(长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及保温栽培盆的节能性分析,并对比燃煤锅炉整体环境加热,分析其实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制了一种嵌套式双层栽培盆,夹层采用传热系数低、吸水率小且使用寿命长的聚氨酯发泡剂作为保温材料,栽培盆基质内分别放置两块硅橡胶加热板,模拟出双层栽培盆的导热模型,经计算可知80W/m2的功率是较为合理的加热板功率。(2)搭建了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根据系统需求完成硬件的选型与布置,采用STM32F4单片机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完成了温度采集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显示模块的设计。(3)温度控制基于模糊PID算法,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作物根区温度,将测得的温度值与设定温度相比较,以温度偏差和温度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PID参数调整量为输出,由继电器进行加热控制。通过试验可知,设置不同的根区温度,温控系统的相对误差保持在0~4.53%之内,有良好的准确性与稳定性。(4)设置试验,观测不同根区温度(CK组、15℃、20℃、25℃)对作物地上部分(茎、秆、叶)温度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长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太阳辐射的情况下,作物地上部分温度分布呈底部沿顶部方向递减的趋势,在连续低温条件下(连续一周平均气温低于5℃),高度为25~35cm的作物地上部分相比CK组作物,日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1.4℃、2.6℃、3.7℃,夜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2.1℃、2.9℃、4.0℃,且根区加温处理的作物长势(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要优于对照组,干物质的积累也更多。数据表明本文设计的加温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根区温度,还兼顾提高了作物地上部分的温度,充分利用了加热负荷,在连续低温环境时,一定条件下可缓解低温胁迫对冬季作物的影响,有益于作物的生长。(5)对比普通栽培盆(未有保温材料的单层栽培盆),分析了保温栽培盆的节能性。试验证明,在15℃、20℃、25℃三种根区温度下,对作物进行两周的加温栽培,统计耗电量的平均值,保温栽培盆分别节省电能24.2%、25.3%、23.8%,节能效果明显。(6)分析保温栽培盆在实际应用中的能耗量,建立能耗模型,与燃煤锅炉整体环境加热进行实用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栽培环境(外界条件相同如太阳辐射,温度等)下,分别采用两种加热模式加温使作物得到同样的生长条件,保温栽培盆具备低能耗、低成本、无环境污染等优势,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加温方式。

马莹莹[3](2018)在《《可持续能源发展系列: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在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寻求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成为世界的首要任务。本翻译材料节选自《可持续能源发展系列: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在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一书。该书介绍了当前新能源在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对中国本领域的专家及学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指导,着重研究和探讨了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在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的汉译。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翻译任务,包括文本来源、文本特点以及相应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过程,其中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质量控制;第三章是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及连贯性原则如何融入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最后,译者对此次翻译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该翻译实践仍存在的问题。在翻译科技文本时,译者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结合翻译方法及策略使译文通畅。希望本文能为国内可持续能源研究提供帮助,并为科技文本汉英翻译提供参考。

张琦琦,解涵,常文静,李珊珊[4](2017)在《日光温室冬季土壤保温加热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冬季温度低是日光温室生产上的重要限制因子,而作物对根际温度的反应比对空气温度更加敏感且增温成本更低,因而寻找节能、稳定、低成本的土壤保温及加热措施意义重大。该文总结了日光温室土壤保温加热的方法,保温措施以不同的热平衡途径分类进行分析,加热措施以不同的能源来源划分进行分析,而后从原理、能源消耗、成本、稳定性、增温效果、未来发展等方面分析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保温与无土栽培结合,保温与加热措施结合,组合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研发成本低、稳定性好、效果佳的保温加热模式是今后较好的日光温室增温模式。

武亚丽[5](2017)在《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引起了全世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开发新型绿色可持续能源是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深井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大潜力。在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时,节约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某小区的实际地热水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项目方案——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分析其在经济、环保方面的优势,并且将含有矿物质的洗浴尾水作为中水工程的原水,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构造耦合模型,依靠MATLAB软件计算优选出最优工艺,然后进行水量平衡设计及经济分析。在丰富建筑节能研究的同时,为今后的深井地热水开发利用项目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得到的结论如下:(1)深井地热水供暖系统年耗电量折标煤为509.27tce,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年耗电量折标煤为247.95tce,比常见的供暖系统和热水供应系统耗煤量少,相应可以减少排放大量的SO2、CO2、NOx和粉尘,节能减排效果显着。(2)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计算期内,项目的年利润额达213.85万元;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达15.51%(大于基准收益率8%);投资的财务净现值NPV=660.66万元>0;项目投资的静、动态回收期分别为5.52年、7.53年<基准回收期(10年);项目的盈亏平衡点BEP=38.05%<70%。说明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财务生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3)中水处理工艺优选部分,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咨询结果,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水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水质、技术及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十项指标,然后按照AHP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再利用灰色关联法量化分析确定单因素的关联度,进而确定综合关联度,关联度最大的为最优工艺。这种方法避免了层次分析法过度依赖权重的缺点和灰色关联法平权处理的劣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方案优选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4)通过水量平衡的设计与计算,得出了水量平衡的调节措施,为今后水量平衡设计提供参考。(5)中水工程的经济分析采用效益—费用分析法,可得效益费用比B/C=1.09>1,表明该项目是可以接受的,具有经济合理性。

伍小雄[6](2014)在《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热岩作为地热资源的一种,具有储量丰富,贮存热能集中的特点。我国对于干热岩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以勘探和评价为主。松辽盆地是我国着名的大型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和地热资源。松辽盆地北部地热资源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工作对象主要为中浅层的中低温地热资源,而对深部高温干热岩地热资源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高地温场背景下的沉积盆地深部干热岩地热资源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松辽盆地北部地热资源勘探开发理论。松辽盆地北部大地热流值为44.83~95.04mW/m2,高值区有两个,分别位于中央坳陷区南部以及中央坳陷区、东南隆起区和东北隆起区这三个一级构造带的交界处。松辽盆地北部地温梯度在垂向上呈现出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地温梯度在平面上分布范围为2.0~6.0℃/100m,平均值为4.0℃/100m,从盆地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地温梯度高值区与大地热流高值区大致相符。研究区3km地温超过150℃的地区总面积约为1680km2,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具有良好地热资源形成背景,是干热岩勘探的有利区。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南部以及东南部,这些地区150℃等温面的埋深基本都在5km以内。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的热源以深部的地幔热为主,约占60.2%,放射性元素生热主要集中在上地壳中,约占38.4%。干热岩中的热能的主要以热传导的形式从地幔中传导而来;在局部地区,由于岩石圈断裂、壳断裂及收敛于拆离带的铲式基底断层相互连通,为热对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可以在局部形成以热对流为主的传递方式。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到深部壳幔结构的影响,断裂、岩浆活动、基底及盖层、水文地质条件对其形成和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松松辽盆地北部3~10km范围内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2190.5 × 1020J,折合标准煤约为74507.3 × 108t。其中3~6km范围内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372.3 × 1020J,折合标准煤约为12663.1 ×108t。如果按2%开采率计算,3~6km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地热资源可采总量为7.4×1020J,折合标准煤约为253.3×l08t,可见其储量是非常丰富的。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地热资源储量丰度分布范围为1065.4~4783.5×1012kJ/km2,其中干热岩地热资源储量丰度≥4000×1012kJ/km2的地区总面积为3360km2,主要分布在朝阳沟阶地和大庆长垣南部。增强型地热系统是采用人工方法形成地热储层,从干热岩中开采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在增强型地热系统人工热储层的建造中,水力激发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本次研究将缝网压裂技术引入到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如果施工过程中净压力在数值上能达到水平主应力差值与抗张强度的和,那么就能在原始裂缝的基础上形成新裂缝,从而形成相互连通性非常好的缝网系统。通过对增强型地热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当注入井定流量30kg/s,地层流体漏失率为25%,储层温度200℃时,生产井中流体的温度在0~13年内都处于稳定状态,为200℃;13年以后生产井中流体的温度开始降低,到第20年时生产井中流体的温度降温为145℃。20年内总计开采热量97.8×1012kJ,折算成标准煤约为33.2× 104t,可减排二氧化碳86.984×104t,二氧化硫0.283×104t,氮氧化物 2.456×104t。开采出来的地热水根据其温度高低可以划分为四个利用梯级:对于温度>90℃的地热水可以用来进行地热发电;温度为50~90℃的地热水可以用于建筑物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烘干等;温度为45~50℃的地热水可以作为温泉洗浴、以及居民生活用热水等;温度为25~45℃的地热水可以用于地热温室种植、水产养殖以及地热热泵等。论文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巨大,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进行干热岩的开采是可行的,本次研究对今后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锌[7](2014)在《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特别是在近些年来,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要将能源消耗强度在2020年前降低40%---45%,并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5年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截至2015年,中国要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将提高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能耗降低16个百分点,将CO2排放量下降17个百分点,其他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下降8到10个百分点。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列为优先开发利用领域的国家重要资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指出应“重点研究开发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在通知中,明确的提出要加大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力度,抓紧制订出台针对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规划,推进针对一切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科研工作,并加强针对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调查评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原地矿部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针对地热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调研工作,完成了20多个省市的调研工作,并选取重点地区进行了地热资源勘查工作。但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系统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本论文在大量收集已有资料成果基础上,对我国地热资源城市地热开发利用进行经济评价研究,目的是初步掌握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今后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参考,为大力发展地热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提供宏观决策依据。本文以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和资源特点为基础,分析我国当前地热开发利用方式,结合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典型区域项目经济评价入手,从理论上,分析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为构建地热经济评价体系和方法提供案例和参考依据。本篇论文收集全国地热资源相关文献资料和部分国外相关资料,并依靠学校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资源,收集相关学术资料,对文献材料进行梳理分析,寻找地热领域研究的研究点,把握最新产业发展动态。同时,通过与该领域专家座谈,交流以及实地调研,探讨地热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瓶颈,与国外地热开发的先进经验比较研究,从个案入手,探讨经济评价对地热产业的影响作用。本文在经济评价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地热资源和地热产业现状、政策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建立相应的经济评价方法,对地热进行经济评价。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为验证,将整个研究分九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以及本篇论文的创新点。在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实现节能减排,缓解能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变能源结构方式,积极推进探索地热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地热产业发展还需向规模化集约化目标前进。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于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对于经济评价在地热项目中可发挥的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利用财务评价方法,分析地热开发经济效益,并用于个案项目分析。第二章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资源储量估算。本章介绍了我国地热资源类型,我国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特征。地热资源指的是地球内部的可为人类经济开发和利用的热能资源,包括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地热流体是指温度高于25℃的地下热水、地热蒸气和热气体。地热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流体矿产清洁资源。可用于医疗、旅游、化工和农业生产等。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将地热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按热储的介质不同,可以将地热资源分为孔隙型地热资源、裂隙型地热资源和岩溶裂隙型地热资源。按地质构造成因的不同,可将地热资源分为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和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又可分为断陷盆地型和拗陷盆地型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还可分为火山型、非火山型和深循型;按地热资源的热传输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将地热资源分为传导型地热资源和对流型地热资源。若按温度高低分类,可将地热资源分为温度高于150℃的高温地热资源、温度在90℃和150℃之间的中温地热资源以及低于90℃的低温地热资源。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台湾省、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藏南-川西-滇西等地区。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琼雷盆地、松辽盆地和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等地区,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台湾、藏南、川西、滇西和胶辽半岛等地区。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藏南、滇西、川西和台湾地区。本章在资源类型划分和储量评估的基础上,对地热资源进行了相应的资源评价,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依据。第三章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本章包括我国地热资源市场现状、地热产业化进程、地热供暖现状、地热发电现状、地热直接利用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和前景趋势分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一些企业开始涉足地热开发,特别是在一些地热资源较好的地区,投资促进了地热的产业化发展。地热产业初具规模于21世纪初期,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地热供暖总面积已达2000万m2左右。其中天津市的地热资源开采量在2004年就已达到2468万m3,地热供热面积940万m2,占全国地热供热总面积的50%;北京自1975年利用地热能采暖,地热井出水温度达53.8℃,出水量90m3/h;辽宁利用40m地热井开采地热水进行室内供暖,地热水平均温度78℃,抽水量30t/h,供应1048m2建筑物采暖,当冬季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0℃时,室内温度仍可保持在20-25℃。在我国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地热采暖已初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辽宁安波,利用地热采暖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5万元。目前,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来自于政策,技术,市场和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发展过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通过国家政府和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必将迎来地热能发展光辉的未来。第四章国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与经验分析。本章介绍了国外主要地热产业政策,归纳了国外地热产业政策的特征,介绍了国外地热产业开发利用现状,并分析了国外地热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国外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地热资源的历史早于我国,开发利用方式也较为先进和系统,有的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开发利用体系。冰岛,日本等国的地热能源利用率已在本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此外,国外的地热开发利用政策也比较完善和健全。人类利用地热从事商业开发利用已有百年之久。到1997年底,全球已有46个国家开始利用地热资源,全球地热发电量为44TWh/a,地热直接利用为38TWh/a。预计到2020年,全球地热发电量将达到318TWh,直接利用将达到140TWh。特别是地热热泵技术的采用,为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利用热泵技术,可将7-12℃的地下水作为热源加以利用,极大程度上化解了地热资源分布局限性的先天制约影响。目前,在整个能源结构中,除少数国家,地热能源的地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甚至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比较,也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若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进行比较,则会发现,地热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性的热源。第五章水热型地热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我国对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应用,一般集中在供暖和温泉洗浴项目中。在本章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地热经济评价所依据的理论,详细介绍了财务评价和地热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构建了地热能资源经济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参数体系。本章以雄县,咸阳为例,分析其在利用地热供暖时的经济效益。以东营为例,进行以供暖为主,兼顾其他利用方式的地热经济效益评价。第六章浅层地温能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技术,一般分为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以及土壤源热泵技术等。目前我国对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较为普遍,本章主要选择地源热泵地热资源开发进行经济评价分析,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评价方法指标参数体系,并对项目涉及的国民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以沈阳和武汉项目为例,分析具体项目在利用地源热泵进行地热供暖时的经济效益。第七章地热资源其他应用方式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在我国,对于地热资源的利用十分广泛,包括发电,温泉洗浴,农业和工业利用等,在本章分析利用地热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时,为适应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对经济评价有关方法指标等做了相应的调整。选取扬州为案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第八章我国地热能未来开发利用建议。目前我国地热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地热资源勘查程度偏低;资源家底不清;以利用地热水(气)为主而不是以利用热能为主;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规划;深部开发风险高、开采深度浅、利用程度偏低;全国缺乏统一的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热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完善技术提供保障,依靠市场为主导,获取科研团队支持来有效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第九章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地热能项目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是建立在区域划分和资源量计算的基础上。根据分区和计算的结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经济学设计出适合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工程项目。计算出地热能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为国家政策出台,学术理论研究,特别是企业投资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涌现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热潮。目前,在供暖、生活热水、洗浴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形成地热产业。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等问题。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如何评价地热能在竞争中的优势,对于整个地热能产业化的进程尤为重要。掌握评价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性的科学方法,是地热行业合理进行战略规划、顺利开展业务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地热产业有序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狭义的水热型地热、浅层地温能、干热岩资源储量潜力进行了分类估算,其中对水热型地热资源又分别按照沉积盆地和隆起山分别进行估算。概略性的提出了我国广义地热能资源储量潜力总量。2、论文明确提出,评价地热常用的折算标准煤指标和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适用于地热资源宏观经济评价,是地热开发利用宏观决策的主要依据。在地热开发项目微观经济评价的国民经济评价和项目决策中,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地热开发项目微观经济评价适用投资收益评价指标,利润是地热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澄清了以往有关地热技术评价、经济评价,以及宏观经济评价、微观经济评价等混合反复使用等问题,使对地热的技术经济评价向更科学、更准确,迈出了重要一步。具有一定创新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3、论文按照水热型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分类,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案例,较系统的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经济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地热的开发利用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理论和方法,为政府决策,政策研究和市场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陈华山[8](2013)在《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目前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我国的温室一直以来主要是以小型燃煤锅炉供热为主,这种供热方式运行成本高,且随着能源价格高涨,高额的采暖费用已成了一大难题。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政策下,太阳能光热技术给温室供热带来了新的方向。由于太阳能具有不均匀和不稳定性,为确保全年温室采暖的可靠性,必须利用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本文首先对温室的太阳能利用现状和温室供热技术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太阳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对我国的温室气候区进行了划分。另外,对太阳辐射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太阳辐射的计算。通过分析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结构,分别对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锅炉和温室散热系统的性能进行热力学分析。在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基础上,首先,对该联合供热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其次,针对所研究的对象,详细对该系统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设计。最后,利用DeST-h模拟软件计算所研究温室的动态热负荷。在昆明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对所研究温室进行试验并分析。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分析,储热水箱保温性能测试分析及温室采暖效果分析。最后,对整个系统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包括节能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价。通过研究发现,该系统理论上一年能节省标准煤约153.12吨,折合人民币122496元。由调研测试得,一年的节省煤量约为146吨,即可节省资金116800元。以测试值来计算,回收该投资成本需8.6年。以理论值来计算,回收该投资成本需8.2年。基于以昆明地区年辐照量为参照并加以全部转化利用的前提下,该系统20年内的二氧化碳减排总量为10190.04吨。年均二氧化碳减排量约为509.5吨。系统的效益评价表征,该系统具有很好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值得推广应用。作者在末尾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太阳能作为温室的一种新的供热方式,具有节能、经济和环保等优点,在温室供热领域前景广阔。

田忠静,王金辉,宋秀芹[9](2013)在《我国塑料薄膜大棚取暖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我国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的研究现状,列举了土法取暖、热风取暖、热水取暖4种取暖设备,介绍了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点缺点。结合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展望了未来塑料薄膜温室大棚取暖设备的发展趋势。

孙先鹏,邹志荣,郭康权,李建明[10](2012)在《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概述,指出了目前地热和沼气在我国设施农业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风能的利用还有待开发,我国设施农业中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以及能源结构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地热温室供热节能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热温室供热节能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热梯级利用模式
2 地热梯级利用的发展现状
3 川西地热资源特征
4 川西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模式探讨
    4.1 设备选用
        4.1.1 换热器
        4.1.2 热泵
    4.2 模式设计
5 结论

(2)长三角地区冬季温室盆栽作物根区加热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作物根区加温方式的高效性
    1.2 国内外温室作物根区加温方式的研究现状
        1.2.1 采用化石燃料加热
        1.2.2 采用太阳能加热
        1.2.3 采用生物质能加热
        1.2.4 采用电能加热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层嵌套式保温栽培盆的设计
    2.1 保温栽培盆结构设计
    2.2 保温材料的选择
    2.3 硅橡胶加热板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物根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3.2 主控制模块的选型
    3.3 温度采集电路的选型和原理
        3.3.1 温度采集模块的选型
        3.3.2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3.3.3 MAX6675信号转换原理
    3.4 温度控制系统的选型
    3.5 触摸屏的选型
    3.6 电路图设计与系统的搭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控制算法设计及软件实现
    4.1 模糊PID控制原理
    4.2 模糊控制器设计
        4.2.1 模糊控制原理
        4.2.2 模糊控制器组成
        4.2.3 输入模糊化
        4.2.4 模糊控制规则
        4.2.5 反模糊化
    4.3 软件总体设计
        4.3.1 软件设计目标
        4.3.2 程序总体流程设计
        4.3.3 温度采集程序
        4.3.4 温度控制模块
        4.3.5 显示屏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根区温度控制系统试验研究与分析
    5.1 根区温度控制试验
    5.2 不同根区温度对作物地上部温度的影响
        5.2.1 作物地上部分温度分布
        5.2.2 作物地上部分温度日变化特征
    5.3 不同根区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5.3.1 对作物长势的影响
        5.3.2 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4 保温栽培盆的节能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根区温度控制系统能耗分析
    6.1 温室能量模型的建立
        6.1.1 试验温室概况
        6.1.2 建立温室能量模型
    6.2 温室能耗量模拟
    6.3 根区加热与燃煤锅炉的能耗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可持续能源发展系列: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在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Skopos Theory
    3.2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3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4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Chapter 4 Translation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4.2 Unsolved Problem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4)日光温室冬季土壤保温加热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日光温室冬季土壤保温方法研究
    2.1 地面覆盖保温
    2.2 起垄保温
    2.3 防寒沟保温
    2.4 其他土壤保温措施
3 日光温室冬季土壤加热方法研究
    3.1 利用化石燃料加热土壤的方式
    3.2 利用电能加热土壤的方式
        3.2.1通过电热器加热冷水,再通过热水管道加热土壤
        3.2.2通过电热元件直接加热土壤
    3.3 利用太阳能加热土壤的方式
    3.4 利用生物质能加热土壤的方式
    3.5 利用地热能加热土壤的方式
    3.6 利用混合能源加热土壤的方式
4 总结与展望

(5)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热资源
        1.2.1 地热资源介绍
        1.2.2 地热水资源
        1.2.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1.3 地下水源热泵
        1.3.1 原理简介
        1.3.2 系统简介
        1.3.3 水源热泵的优点
    1.4 中水系统
        1.4.1 中水系统简介
        1.4.2 国内外中水回用现状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深井地热水梯级利用研究现状
        1.5.2 中水回用工艺优选数学模型研究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建设地的背景情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地质
        2.1.3 地热资源
    2.2 项目建设内容
        2.2.1 地热井
        2.2.2 地热水
        2.2.3 地热水处理
    2.3 设计方案
3 深井地热水的梯级综合利用
    3.1 系统负荷计算
        3.1.1 工程概况
        3.1.2 设计计算参数
        3.1.3 系统负荷基本计算方法
        3.1.4 鸿业暖通空调软件
        3.1.5 鸿业暖通软件对负荷模拟的结果
    3.2 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方案
        3.2.1 方案介绍
        3.2.2 方案特点
        3.2.3 方案的技术参数的确定
        3.2.4 主要设备的选型
    3.3 环保性分析
        3.3.1 环保性评价指标
        3.3.2 环保性分析结果
    3.4 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
        3.4.1 项目的主要参数
        3.4.2 投资估算
        3.4.3 财务分析
    3.5 小结
4 中水工艺系统的优选及设计
    4.1 中水工艺优选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4.1.1 中水工艺优选的特点
        4.1.2 中水工艺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3 综合评价方法
    4.2 中水处理总体方案的确定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中水工艺的选择
    4.3 中水工艺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及优选系统模型
        4.3.1 中水工艺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4.3.2 中水工艺优选系统模型
    4.4 中水工艺优选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4.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在中水工艺优选指标体系权重中的应用
        4.4.3 权重分析结果
    4.5 参考方案指标序列的确定
        4.5.1 灰色关联分析法原理
        4.5.2 灰色关联分析法中水工艺优选体系中的应用
    4.6 水量平衡的设计与计算
        4.6.1 工程概况
        4.6.2 水量平衡的设计
        4.6.3 水量平衡的计算
        4.6.4 水量平衡的调节
    4.7 经济效益分析
        4.7.1 效益费用分析法简介
        4.7.2 效益费用分析法评价指标和准则
        4.7.3 实例分析
    4.8 中水回用的问题与建议
    4.9 小结
5 结论
    5.1 课题研究结论
    5.2 课题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地热资源概况
    0.2.1 地热资源的概念
    0.2.2 地热资源的类型
    0.2.3 地热资源的分布
    0.2.4 利用方式
0.3 干热岩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研究目的及意义
0.5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区域构造背景
    1.2.1 构造位置
    1.2.2 构造演化
    1.2.3 构造单元划分
1.3 地层特征
    1.3.1 基底
    1.3.2 侏罗系
    1.3.3 白垩系
    1.3.4 古近系
    1.3.5 新近系
1.4 小结 第二章 干热岩分布研究
2.1 大地热流特征
2.2 地温梯度特征
    2.2.1 垂向分布特征
    2.2.2 平面分布特征
2.3 深部地温分布
2.4 干热岩的分布
2.5 小结 第三章 干热岩形成机理研究
3.1 热源
3.2 热传递方式
3.3 影响因素
    3.3.1 深部壳幔结构
    3.3.2 断裂
    3.3.3 岩浆活动
    3.3.4 基底及盖层
    3.3.5 水文地质条件
3.4 小结 第四章 干热岩潜力研究
4.1 干热岩资源量预测
    4.1.1 计算模型
    4.1.2 计算结果
4.2 有利区预测
    4.2.1 有利区优选
    4.2.2 分类资源量预测
4.3 小结 第五章 干热岩开采研究
5.1 增强型地热系统
    5.1.1 基本概念
    5.1.2 热储层建造
    5.1.3 采热数值模拟
5.2 模拟计算分析
    5.2.1 试验区域概况
    5.2.2 模型建立
    5.2.3 模拟结果
5.3 采热量研究
    5.3.1 计算模型
    5.3.2 计算结果
5.4 利用方式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7)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开发利用地热能源意义重大
        1.1.2 我国地热勘查开发有一定基础
        1.1.3 地热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1.1.4 我国地热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技术经济评价
        1.2.2 财务评价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资源储量估算
    §2.1 我国地热资源类型
    §2.2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及特征
        2.2.1 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
        2.2.2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
    §2.3 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评价
        2.3.1 各主要平原(盆地)地热资源估算
        2.3.2 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热资源
    §2.4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评价
        2.4.1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估算范围
        2.4.2 温泉放热量评价
    §2.5 重点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2.6 干热岩资源储量估算
        2.6.1 评价范围
        2.6.2 数据获取及处理
        2.6.3 干热岩资源储量估算
第三章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地热资源市场现状分析
        3.1.1 国家政策法规
        3.1.2 地方政府政策法规
        3.1.3 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
        3.1.4 地热开发技术
    §3.2 我国地热开发的产业化进程
    §3.3 我国地热供暖现状
    §3.4 我国地热发电现状
        3.4.1 中低温发电利用现状
        3.4.2 我国的高温发电利用现状
    §3.5 我国地热直接利用现状
        3.5.1 地热农业利用
        3.5.2 地热工业利用
        3.5.3 地热的医疗保健利用
    §3.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3.6.1 全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不完善
        3.6.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
        3.6.3 区域性地热资源过量开采
        3.6.4 我国地热资源缺乏统一管理体制
        3.6.5 缺乏有效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措施
    §3.7 我国地热能开发前景趋势
        3.7.1 城市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及节能减排效果
        3.7.2 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及节能减排效果
        3.7.3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及节能减排效果
        3.7.4 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
        3.7.5 不断拓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3.7.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开始关注油田地区
        3.7.7 不断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效益
        3.7.8 努力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7.9 合理规划利用地热资源
        3.7.10 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地热开发利用中
        3.7.11 开始关注干热岩
第四章 国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与经验分析
    §4.1 国外主要地热产业政策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德国
        4.1.4. 冰岛
        4.1.5. 印度尼西亚
        4.1.6 其他欧洲国家
    §4.2 国外地热产业开发利用现状
        4.2.1. 日本
        4.2.2. 美国
        4.2.3. 冰岛
        4.2.4. 澳大利亚
        4.2.5. 印度尼西亚
        4.2.6. 肯尼亚
        4.2.7 意大利
    §4.3 国外地热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3.1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现状
        4.3.2 影响我国地热产业政策的因素分析
        4.3.3 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4.3.4 借鉴国外经验制订我国地热长期规划目标
        4.3.5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地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3.6 引进国外模式加大我国地热资金投入力度
第五章 水热型地热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
    §5.1 地热资源项目经济评价
        5.1.1 静态评价
        5.1.2 动态评价
    §5.2 地热资源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估算
        5.2.1 初始投资
        5.2.2 相关运营成本与税金
        5.2.3 相关收入与补贴
    §5.3 地热项目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
        5.3.1 盈亏平衡分析
        5.3.2 敏感性分析
    §5.4 河北雄县某地热供暖项目经济评价
        5.4.1 项目简介
        5.4.2 相关现金流量的估算
        5.4.3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5.4.4 指标计算与相关分析
        5.4.5 不确定分析
    §5.5 陕西咸阳某地热供暖项目经济评价
        5.5.1 项目简介
        5.5.2 相关现金流量的估算
        5.5.3 相关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5.5.4 指标计算与相关分析
        5.5.5 不确定分析
    §5.6 山东东营某地热项目经济评价
        5.6.1 开发利用情况简介
        5.6.2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5.6.3 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第六章 浅层地温能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
    §6.1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项目成本费用与效益构成
        6.1.1 地源热泵系统项目的初投资
        6.1.2 地源热泵系统年运行费用
        6.1.3 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6.2 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6.2.1 财务评价
        6.2.2 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6.3 沈阳某办公楼地源热泵项目经济评价
        6.3.1 项目简介
        6.3.2 各方案初投资
        6.3.3 各方案年运行费用
    §6.4 武汉某大厦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项目经济评价
        6.4.1 项目简介
        6.4.2 技术方案选择
        6.4.3 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
        6.4.4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七章 地热资源其他应用方式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
    §7.1 地热发电技术经济评价
        7.1.1 低温有机工质发电系统技术经济评价
        7.1.2 高温地热发电技术经济评价
    §7.2 温泉洗浴与温泉洗浴的经济效益
        7.2.1 江苏扬州地热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7.3 农业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
        7.3.1 地热温室
        7.3.2 地热养殖
        7.3.3 地热孵化
        7.3.4 农业领域的地热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7.4 其他工业领域的地热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第八章 我国地热能未来开发利用的建议
    §8.1 开展地热储量调查,规划地热产业道路
    §8.2 发挥地热服务体系作用
    §8.3 提高勘查、开发利用技术
    §8.4 加强对地热开采的动态监测工作
    §8.5 强化对热田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
    §8.6 进行干热岩的试验性开发利用相关研究工作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温室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温室太阳能利用的研究
        1.2.2 国内对温室太阳能利用的研究
    1.3 温室供热技术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温室气候区划分及太阳辐射基础
    2.1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
    2.2 我国温室气候区划分
    2.3 太阳辐射基本理论
    2.4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
        2.4.1 太阳法线方向直射辐射强度的计算
        2.4.2 水平面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2.4.3 倾斜面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热力学分析
    3.1 太阳能集热器热力学分析
        3.1.1 太阳能集热器的介绍
        3.1.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
    3.2 太阳能储热水箱热力学分析
        3.2.1 储热水箱的热量平衡
        3.2.2 储热水箱的热损系数
    3.3 锅炉热力学分析
        3.3.1 锅炉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3.2 锅炉的热平衡
    3.4 温室散热系统热力学分析
        3.4.1 温室散热系统的类型及特征
        3.4.2 温室散热系统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设计
    4.1 联合供热系统整体设计
        4.1.1 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
        4.1.2 太阳能储热水箱设计
        4.1.3 锅炉设计
        4.1.4 温室散热系统设计
        4.1.5 控制系统设计
    4.2 温室动态热负荷模拟计算
        4.2.1 DeST-h软件简介
        4.2.2 DeST-h模拟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试验及分析
    5.1 试验温室概况
    5.2 测试装置与测量参数
    5.3 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分析
        5.3.1 集热系统日平均性能分析
        5.3.2 集热系统瞬时热力性能分析
    5.4 储热水箱保温性能测试分析
    5.5 温室采暖效果分析
    5.6 系统效益评价
        5.6.1 节能效益评价
        5.6.2 经济效益评价
        5.6.3 环保效益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它
附录B 试验相关图片

(9)我国塑料薄膜大棚取暖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1 土法取暖
    1.2 热风取暖
    1.3 热水取暖
    1.4 浅层地热取暖
2 塑料薄膜温室大棚取暖设备的发展趋势
    2.1 研究和发展集成化、智能化温室配套设备
    2.2 优化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结构
    2.3 向可再生能源和环保能源方向发展
3 结束语

四、地热温室供热节能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J]. 余春梅,张超,杨宇,宋荣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03)
  • [2]长三角地区冬季温室盆栽作物根区加热系统研制[D]. 张卓.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可持续能源发展系列: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在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马莹莹.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4]日光温室冬季土壤保温加热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琦琦,解涵,常文静,李珊珊.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8)
  • [5]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D]. 武亚丽.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6]松辽盆地北部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D]. 伍小雄.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1)
  • [7]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关锌.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8]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研究[D]. 陈华山.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9]我国塑料薄膜大棚取暖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田忠静,王金辉,宋秀芹. 安徽农学通报, 2013(Z1)
  • [10]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 孙先鹏,邹志荣,郭康权,李建明. 北方园艺, 2012(11)

标签:;  ;  ;  ;  ;  

地热温室采暖节能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