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一、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高复峪,曲高伟,毕本军,井龙飞[1](2021)在《高压氧联合显微外科松解术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33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显微外科松解术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栓系)(TCS)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烟台山医院骨科和毓璜顶医院骨科收治的脂肪瘤型TCS 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26)。对照组予以常规显微外科松解术治疗,观察组在显微外科松解术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按照术后TCS松解分级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松解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脑脊液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光密度(D)值。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并判断手术效果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主要包括胫后神经诱发电位波幅、潜伏期及传导速度3个指标。按照脊柱裂神经量表(SBNS)评定神经反射功能、肌力、大小便情况。采用多功能尿动力学测压仪检测术后患者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逼尿肌力量。评估患者治疗后头痛、神经损害、脑脊液漏和假性囊肿、再栓系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1,P<0.05)。2组患者治疗后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顺应性下降和逼尿肌无力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34,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脑脊液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MD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胫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波幅明显升高,潜伏期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胫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SBNS评分[(14.49±1.7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86±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头痛、脑脊液漏和假性囊肿、神经损害、再栓系的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95,P<0.05)。结论 HBO联合显微外科松解术治疗脂肪瘤型TCS疗效显着,脊髓神经元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胫神经传导速度加快,SBNS综合评分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谷云青[2](2020)在《1例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的个案护理》文中研究指明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指由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如脊膜膨出、脊柱裂、椎管内脂肪瘤、外伤等,导致的脊髓受牵拉、压迫、圆锥低位,继而引起脊髓神经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导致一系列神经损害的症候群[1-2]。临床表现较复杂多样,表现为骶尾部包块、腰背部会阴区疼痛不适、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下肢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碍等[3-4]。就诊人群以先天因素导致的患儿为主,成人少见,新生儿发病

陈月香[3](2020)在《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照护者心理体验的混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照护者的内心体验,探索照护者在患儿围手术期照护负担与照护者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应对方式关系,寻找影响照护负担的影响因素,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照护者心理支持提供实证依据。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照护者进行接受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为:照护过程的感受,照护孩子过程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有什么困难或负担,希望医护人员给予怎样的帮助,对自己和孩子将来的生活变化的感受。访谈资料采用现象学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2.依据质性研究的结果,采用Zarit照护负担量表、焦虑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及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对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住院和门诊随访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照护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1.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照护者围手术期内心理体验可以归纳为6大主题:心理负荷沉重、承受繁重压力、担心疾病预后、渴望医学发展、缺乏照护技能、重构生活意义。2.201名照护者护理负担总分(59.40±12.17)分;焦虑总分(49.22±11.37)分;简易应对量表中积极应对总分(29.91±5.26)分,消极应对总分(14.90±3.30)分;家庭亲密度总分(65.57±8.12)分,适应性总分(40.80±6.21)分;一般自我效能总分(22.89±5.04)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照护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患儿病情是照护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照护者的照护负担与其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呈负相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照护者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结论:1.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照护者内心体验较为复杂:有因患儿围术期治疗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的积极心理体验;有因患儿疾病较重,出现并发症和合并症,家庭和社会支持不完善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患儿照护者心理疏导调节,调整其认知和行为,有效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帮助照护者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照护者在围手术期心理感受主要受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照护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心理体验,两者之间因果转化。护理人员应针对患儿照护者在围手术期分阶段进行沟通、评估了解其主要心理感受,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照护者进行照护患儿,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照护者适应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患儿和家庭的生活质量。2.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照护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照护负担。照护者文化、年龄、家庭收入、自我效能、消极应对、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其照护负担的影响因素,全面评估照护者可利用的有效资源,积极正面引导并强化其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其应对能力,促进照护者身心健康、情绪稳定、充分发挥家庭功能,提高照护者整体照护水平,从而提升照护质量,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杨国卫,盖杰,孙建玲[4](2019)在《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30例手术效果及预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疾病特征,实施脊髓栓系松解术,分析其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中抽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住院号的先后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患者实施脊髓栓系松解术进行治疗,参照组采用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6.7%(13/1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53.3%(8/1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5),明显低于参考组的60%(9/1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实施脊髓栓系松解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后疗效良好。

黄宜宜[5](2018)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护理方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过程中配合护理干预的价值所在。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临床在施以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期间,研究护理方案加以配合;对照组(50例):采用基础护理方案;观察组(50例):采用基础护理+综合护理方案;最终就两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及术后并发症评价结果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护理满意度(76.00%)对比,观察组(98.00%)提升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0.00%)对比,观察组(6.00%)下降程度明显(P<0.05)。结论:对于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在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期间,配合创建综合护理方案加以护理干预,于提高护理满意度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两方面获得满意效果,从而对于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病情好转做出充分保证。

苏卢海,张世渊[6](2018)在《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指各种因素引起脊髓纵向牵拉、圆锥低位,脊髓发生病理生理改变,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传统观点认为脊髓牵拉多发生在腰骶部,引起圆锥低位,故又称为低位脊髓。但近年来,随着对TCS研究的深入,发现部分病人的颈胸段脊髓受到牵拉及脊髓末端持续性高张力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杨瑞泽,肖文君,肖涛,邓洪利,周劲松[7](2017)在《脊髓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脊髓显微外科作为一门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其清晰、精确、微创的特点快速发展并应用于临床多种脊柱脊髓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相关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的应用,脊髓显微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治疗方法多样,临床效果明显。来本文就脊髓显微外科操作技术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术者在脊柱脊髓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提供帮助。

刘金瑜,张云鹤,杜晓艳,王迎宾,董辉,马云富[8](2016)在《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椎管内脂肪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人均行栓系松解、椎管脂肪瘤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手术,对于皮下脂肪瘤作部分切除。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中所见与术前MRI表现相同。18例脂肪瘤患者完全松解,术后随访好转,5例脂肪瘤者行大部分切除,症状较前好转。2例脂肪瘤患者无法切除,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术后症状改善因脂肪瘤栓系类型不同而异,脂肪瘤病理分型简单,病程短者术后症状好转,脂肪瘤与脊髓粘连严重,切除不彻底预后不佳。

夏青[9](2016)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影像学和临床治疗研究》文中指出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由于椎体形成障碍、分节障碍或二者混合型障碍,所造成的椎体结构异常,如半椎体、骨桥等,并进而引起的继发的脊柱畸形。新生儿发病率为0.05%-0.1%,仅次于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和低龄儿童中致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由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是在胚胎发育的前8周,由于椎体发育障碍所致,而此时也正是神经管闭合的时期,所以除了脊柱畸形外,患者常合并有神经管发育的异常,常见的有脊髓纵裂、脊髓栓系和脊髓空洞等,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并不少见,而脊髓纵裂患者中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比例最高可达79%。脊髓纵裂是属于神经管闭合不全畸形的一种,它是指脊髓或马尾被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的中隔纵行分成两半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从脊髓解剖的横断面上看,被中隔分开的两半脊髓各为原脊髓的一部分,在每个部分的外侧缘各自发出自己的两组神经根,即前根和后根,然后合为一根,并出椎间孔,在两半脊髓的内侧缘通常看不到神经根。脊髓纵裂畸形的发病率在4%-17%,常常合并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和脊髓栓系等先天性异常。Pang等根据有无骨性纵隔将脊髓纵裂畸形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脊髓纵裂畸形是指脊髓被病变区先天形成的骨性或软骨性纵隔分割成两半,每一条被分割的半脊髓位于各自包绕的硬膜囊形成的硬膜鞘管内;II型脊髓纵裂畸形是指脊髓被病变区先天形成的纤维性间隔分割成两半,这两个半脊髓位于同一个硬脊膜囊形成的硬膜鞘管内。近年来,随着神经放射学的进展,特别是CT、MRI的应用,已使脊髓纵裂在术前确诊成为可能,并大大降低了漏诊率。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未经过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25%的侧凸系非进展性的,25%的侧凸系缓慢进展性的,其余50%的侧凸为快速进展性的。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易出现脊柱畸形的进行性加重及神经损害,多需要手术干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阻止或延缓侧凸进展,在发生严重畸形前早期矫形,或已发生严重畸形神经损害后进行神经减压和脊柱三维矫形,尽可能地维持脊柱平衡,尽可能地减少脊柱畸形对脊柱和胸廓生长的抑制,降低或防止对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在脊柱侧凸的矫形手术中,如果未注意到或不考虑伴随的脊髓纵裂,特别是I型脊髓纵裂,有可能会因脊柱的矫形而发生脊髓神经根的损伤。目前,在进行合并II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脊柱侧凸畸形矫正时,观点是一致的,不需要处理脊髓纵裂和纤维性纵隔,一期手术单纯矫形即可,术后一般不会引起脊髓神经功能的恶化;但对于合并I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脊柱侧凸畸形矫正时,:是否需要处理骨性纵隔,以及何时处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针对合并脊髓纵裂的先天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应首先一期手术处理脊髓纵裂畸形中的骨性纵隔,3-6月后二期行脊柱侧凸畸形的矫正,目的是防止畸形矫正时的脊髓受到骨性纵隔的机械性损伤,从而避免术后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的并发症;近年来也有文献报道一期后路同时治疗脊髓纵裂和脊柱畸形,其手术效果也较为满意,但未列入我们的本次研究。但是可否不处理骨性纵隔,而是单纯行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合并I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脊柱侧凸,临床报道极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立医院近年来收治的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探讨:(1)骨性纵隔与脊髓纵裂畸形的相互关系;(2)单纯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一期和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临床效果。第一部分、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影像学研究目的:分析并探讨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特征,以及在Ⅰ型脊髓纵裂畸形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中,骨性纵隔与脊髓裂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规行X线、CT和MRI检查,并在MRI影像上进行脊髓纵裂和骨性纵隔的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脊髓纵裂的横径、矢状径,骨性纵隔凸侧缘和凹侧缘脊髓裂的横经、骨性纵隔与头侧缘和尾侧缘脊髓裂的矢状径。所有病例根据是否合并脊柱侧凸而分为两组,而Ⅰ型脊髓纵裂合并侧凸又根据骨性纵隔与顶椎的关系,分为三组。结果:共29例Ⅰ型脊髓纵裂畸形,其中合并脊柱侧凸24例(82.8%)。脊髓裂的平均横径和矢状径分别为0.55+0.31 cm和7.52+4.03 cm,其在顶椎组、顶椎上组和顶椎下组中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型脊髓纵裂畸形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中脊髓纵裂横径(0.49±0.29cm)明显大于不合并脊柱侧凸的脊髓纵裂畸形患者中脊髓纵裂的横径(0.18±0.44cm)(P<0.05),而且凸侧缘的脊髓纵裂横径明显小于凹侧缘的脊髓纵裂横径(P<0.05)。此外,在Ⅰ型脊髓纵裂畸形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裂的头侧矢状径和尾侧矢状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在顶椎上组中,头侧矢状径要比尾侧矢状径更小。结论:在Ⅰ型脊髓纵裂畸形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中,脊髓和脊柱呈现弓弦效应,并且为了避免脊髓神经根的牵拉损伤,脊髓总是移向侧凸的相对缘,即凹侧缘。骨性纵隔和脊髓裂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骨性纵隔并不总是位于脊髓裂的下端,但是它对脊髓裂的横径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增加脊柱矫形手术的安全性,我们建议每例病人均应常规测量骨性纵隔和脊髓裂的关系参数,以大致判断骨性纵隔周围的安全距离。意义:我们的研究详细的阐述了Ⅰ型脊髓纵裂畸形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影像学表现,并且第1次系统的描述了Ⅰ型脊髓纵裂畸形在MRI上的形态学特征,并且我们的结果,也必将对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矫形手术产生更好的导向作用。第二部分、单纯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研究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自2005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不处理骨性纵隔,而单纯经后路截骨矫形,并通过统计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变化和术后并发症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通过测量手术前后脊柱侧凸的Cobb角、顶椎偏距、胸廓躯干偏移和躯干平衡来评估手术的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4.2个月的随访,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11~28岁,平均(14.7±1.6)岁。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75.4min。术中失血量为平均为4005.7ml,术中输血量平均为28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者1例,出现胸腔积液10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是57.6%,顶椎偏距矫正率平均为58.33%,胸廓躯干偏移矫正率平均为60.33%,冠状面和矢状面躯干平衡在末次随访时的矫正率分别为88.8±2.4%和86.9±3.4%。结论:不预先处理骨性纵隔的单纯经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性侧凸,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但其矫形效果是满意的。意义:了解了单纯经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侧凸合并I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对脊柱外科医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一期和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I型脊髓纵裂畸形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和比较一期和分期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I型脊髓纵裂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I型脊髓纵裂畸形的临床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自2006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I型脊髓纵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一期手术组是指不切除骨性纵隔直接行侧凸矫形手术,分期手术组是指在骨性纵隔切除3-4周或更远行侧凸矫形手术,并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等手术相关指标,测量手术前后脊柱侧凸的Cobb角、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和躯干偏移等。并计算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率。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30(SRS-30)患者问卷调查和评分表来评价终末随访时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4.6个月的随访,其中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14.2岁。一期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患者,但手术时间要显着短于分期手术组。两组中,术前、术后Cobb角之间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后与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躯干平衡性的比较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躯干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平衡均良好。围手术期,一期手术组患者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一期手术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分期手术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22.2%。结论: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都可用来对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性侧凸进行矫形,但是一期手术比分期手术有更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意义:了解了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性侧凸的治疗效果,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林,殷玉华[10](2016)在《脊髓栓系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脊髓纵向牵拉、圆锥低位、末端脊髓发生病理改变而引起的神经损害症候群。TS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病理类型和年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包括躯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肌肉骨骼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常伴有脂肪性脊髓脊膜膨出、腰骶部脂肪瘤和终丝增粗短缩等[1]。1976

二、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1例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的个案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护理
    2.1 术口护理
    2.2 膀胱管理
        2.2.1 膀胱评估
        2.2.2 间歇导尿方案
        2.2.3 膀胱功能训练
        2.2.4 中医辨证施护
    2.3 并发症的预防
3 健康教育
4 随访
5 小结

(3)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照护者心理体验的混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照护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照护者照护负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30例手术效果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此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5)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护理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判断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满意度评价结果对比
    2.2 并发症评价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3.2 术中护理
    3.3 术后护理

(6)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CS手术方式的发展与现状
    1.1 脊髓拴系松解术
        1.1.1传统拴系松解术
        1.1.2 显微拴系松解术
        1.1.3 内镜拴系松解术
    1.2 脊柱缩短截骨术 (vertebral column subtractionosteotmy, VCSO)
2 术中椎板切除方式的演变与现状
    2.1 全椎板切除、拴系松解术
    2.2 全椎板切除、拴系松解+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2.3 半椎板切除、拴系松解术
3 手术并发症
4 总结

(7)脊髓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脊髓显微外科基本操作
2 脊髓显微外科临床应用
    2.1 脊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2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
    2.3 脊髓空洞症的显微外科治疗。
    2.4 Chiari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2.5脊髓血管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3 结论

(8)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影像学和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影像学测量和临床意义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单纯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一期及二期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比较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Ⅰ型脊髓纵裂畸形中骨性纵隔的研究进展
附录、附图表
引文出处及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10)脊髓栓系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守治疗
2 手术治疗
    2.1手术方式的发展
    2.2术中监测的应用
    2.3并发症的处理
3 神经干细胞移植技术

四、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氧联合显微外科松解术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33例疗效观察[J]. 高复峪,曲高伟,毕本军,井龙飞.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21(03)
  • [2]1例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的个案护理[J]. 谷云青. 全科护理, 2020(17)
  • [3]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照护者心理体验的混合研究[D]. 陈月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30例手术效果及预后[J]. 杨国卫,盖杰,孙建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13)
  • [5]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护理方案分析[J]. 黄宜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15)
  • [6]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进展[J]. 苏卢海,张世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03)
  • [7]脊髓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J]. 杨瑞泽,肖文君,肖涛,邓洪利,周劲松.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79)
  • [8]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 刘金瑜,张云鹤,杜晓艳,王迎宾,董辉,马云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22)
  • [9]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影像学和临床治疗研究[D]. 夏青. 山东大学, 2016(03)
  • [10]脊髓栓系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J]. 张林,殷玉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5)

标签:;  ;  ;  ;  ;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