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约束机制的建立

浅谈审计约束机制的建立

一、浅谈审计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朱冠平[1](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指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韩慧[2](2020)在《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然而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既不规范也不成熟,这必然导致其难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评估是监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评估工作对于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水平、引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理论探索还较为滞后,难以为评估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为此,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系统论理论、评估相关理论、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为对象,围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虽取得了评估意识有所提升、评估运行逐步常规化、评估效用逐渐显现等成效;但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评估推进动力不足、评估约束薄弱、评估协调不畅、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评估程序与方法有待改进等。以日本、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在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与评估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评为重,将评估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严格约束,构建全方位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多元协调,基于整体管理效应推动评估发展;因地制宜,评估主体的选择与本国国情相符;多维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全方位考量。第二,评估实践发展亟待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研究都只是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当作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实施操作层面的完善,弱化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必须在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下开展,否则评估只能是零散的一般评价活动,而不是一项系统的监管工作,评估的价值作用也难以真正实现。第三,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借助系统论基本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厘清。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其他相关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制度以及评估环境。同时基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困境和发展目标考量,本文提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四方面结构内容组成。这四大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形态和特定功能。第四,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通过ASD理论指导,解析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构造策略,即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评估的牵引力;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第五,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主体模式上,研究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模式优化的策略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上,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法完成了指标遴选和权重设置,最终确立了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和体育基金会三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程序与方法构建环节,研究设计了七个评估步骤;同时选取了适用于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第六,针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思路,并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具体包括: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等。第七,通过对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协调困境的分析,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启示,提出了整体性理论视角下评估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那就是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整合法规,增强协同制度保障;整合平台,推进信息交流共享。第八,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最理想的效果是达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能涌现。系统论揭示了整体效应、构材效应、协同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形成“整体功能涌现”。这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必须遵循整体化、层级化、协同化、动态化的机理;采取整体着眼、统筹推进,部分着手、层层转化,依循规律、多维协同,常态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且需把握好一些关键要点,包括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组织管理、优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调控。

陈晓英[3](2020)在《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与审计风险研究 ——以圣莱达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民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比,2016年至2018年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集中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等方面,且被处罚数量是前者近3倍,处罚总金额是前者的近11倍。在证监会日益加大处罚力度的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内部治理缺陷以及缺少国家层面特定的监管措施,自身的大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更容易合谋操纵财务报表,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本文首先阐述公司治理和审计风险的研究现状,对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和国企的公司治理情况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本文对财务舞弊案件的研究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展开,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即三角理论中的“机会”因子,再结合“压力”和“借口”两个因素,目的是探究公司治理特征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路径。在案例分析部分,本文采用单个案例研究方法,以民营上市公司圣莱达为例,从公司治理的四个要素入手,主要包括所有权结构(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股东大会运作情况)、董事会(董事会规模及成员、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运作情况)、监事会(监事会规模及成员、监事会运作情况)、高级管理人员及激励约束机制(诚信及经营理念,业绩评价及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发现:圣莱达公司股权制衡度较低、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部分成员与大股东关系密切、独立董事未勤勉尽责,监事会作用有限,高管缺乏诚信品质、公司的激励机制不完善,这些特征都为财务舞弊创造了机会,也恰恰反映了公司因经营不善才会面临股票可能被特别处理的巨大压力,同时为公司高管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合理化的借口,使得公司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相应的面临检查风险。最后在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在承接审计业务、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方案以及具体认定层次的审计措施方面都需要改进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质量。

殷衡[4](2020)在《T电力工程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电力公司成立的时间是2002年,是一个供电集团S集团的二级下属的分支机构,这个公司具有目前国家的二级企业的牌照,目前所有的经营范围包括工程的承包,零部件的制作以及水暖部件的安装与供应,因此市场实力属于比较强的范围,市场的占有率相对于其他的企业比较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类似的业务,这就导致了T公司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地下降,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T公司必须尽快的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内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管理上的问题,导致了企业的考核、绩效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改进的空间,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管理者的重视。本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同时参考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的成功的实践经验,深入地研究了 T公司目前的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首先,文章简要介绍了T公司的一个发展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了T公司目前特有的激励机制的现状与问题,这样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暴露于显现。才逐渐地导致了T公司现在的状况,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T公司的激励机制上的问题,必须从公司的发展背景与历史上寻找一些原因。随后,本文通过了问卷的方式,对于目前T公司的激励机制的概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除了目前这些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公司员工的一些看法与建议。随后,本文结合前面给出的理论,进行了公司的整体的激励方案的设计,通过完善目前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对于T公司的管理进行加强,同时将激励融入进去,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本文的贡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创新的性质在里面,这种对于T公司的访谈是第一次。第二,本文的激励机制是在退休金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的,后面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处理。最后,文章的优化方案在T公司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周尚[5](2020)在《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按照市场化、公司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革,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基本架构已经初具雏形并开始运行,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安排也根据公司章程进行了明确,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经营效果逐渐好转,资本实力和行业竞争力也逐渐增强。但是,诸如省联社强势干预、董事会决策独立性缺失、监事会监督流于形式、高管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恰如其分等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并没有随着改制而一并解决,仍然困扰着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拥有完整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并不等于拥有一套良好规范的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如何使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刚刚合并组建的Z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通过观察Z农村商业银行现行的治理机制中的董事会决策机制、监事会监督机制、高级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情况,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成因,在相关的优化对策上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并为Z农村商业银行设计出一套更符合其当前发展阶段的治理机制。通过对Z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党委会的合理优化,完善了董事会决策机制、监事会监督机制、高级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和党委会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并针对企业党委会职能未充分发挥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党委会与监事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Z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克服其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形成内部控制有效、激励约束健全、经营创新灵活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也希望本文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的探索能够为其它类似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完善自身治理机制的过程中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关优化策略。

闫聪慧[6](2020)在《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云技术等创新科技的发展,现今社会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时代,互联网技术及信息通信技术在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的业务操作模式,催生了许多新型金融产品,提高了银行的业务处理速度,也为银行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机会,促进银行快速发展。但风险与机遇并存,信息技术为银行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线上P2P平台、线上理财等新的金融形态,为资金需求者通过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融资创造便利,加剧了金融脱媒,使银行竞争急剧升级,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基于更复杂的金融生态和业务模式,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金融风险,同时还兼具金融科技特有的信息系统风险、和安全风险,银行的经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经营发展和风险防控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打破传统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禁锢,适时转型,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这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不断进行转型创新,与时俱进,根据银行发展战略及企业愿景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策略、重点和方向,通过补充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优化审计流程方法,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充分挖掘大数据蕴藏的宝贵价值,助力银行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流程、审计方式和手段、系统建设、人员结构、人才培养和工作激励等方面对F银行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寻找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研究分析,F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落实不充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落后,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需求,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同业银行先进操作模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风险导向理论规范各项审计活动、健全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优化创新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多措并举打造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强化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和运用的改进建议。并提出了董事会及行领导层增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升全行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全力发展金融科技提升科技引领作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一系列保障措施,以此来保障改进方案顺利落地。

唐俊霞[7](2020)在《兰州银行对发起村镇银行的管控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新生力量,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它的设立和快速发展,有效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充分了行业竞争,增加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途径,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村镇银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面临客群的高风险性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负面影响,村镇银行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此发起行如何对村镇银行进行有效管控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兰州银行对发起村镇银行的管控优化为研究对象,首先定性分析了兰州银行发起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得出各村镇银行普遍存在整体经济效益偏低、不良率偏高等问题。其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国内现有主要管控模式的管控框架和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进而分析了国内发起行的管控实践,为本文兰州银行对村镇银行管控优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借鉴。然后从研究兰州银行对发起村镇银行管控模式入手,结合兰州银行实际,重点分析了兰州银行过去的管理总部模式和现行的总分行联合管理模式,对前后管控模式的管控框架、模式特征、管控内容、理论预期和实践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管控模式调整并未对村镇银行风险管控产生正向影响,风险暴露较之前更胜。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村镇银行管理部及村镇银行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发起行在村镇银行管控中存在管理边界不清、管理职能设定不合理、管理手段粗放等问题。最后,结合之前的讨论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合理确定管理边界、规范职能设定、创新管理手段、健全风控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兰州银行管控模式提出了优化建议。

胡润奇[8](2019)在《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和经济全球化演化进程的不确定,市场环境竞争愈发激烈,国内外企业频频曝出财务造假和舞弊事件,研究发现这些造假和舞弊事件的背后都存在无序的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防范企业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一项重要机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以及效果的全方位考核。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率、规避内控风险,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但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未得到内部审计的重视且起步较晚,理论指导及企业实践基础不牢固,实际运行效率不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漏洞和弊端。因此,重视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问题,有效指导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升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以HL公司为对象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采用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希望能够找到有效解决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的方法。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及协同理论三个基本理论;再次,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 HL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审计结论不够准确、内部控制审计效率低下、内部控制后续审计执行不力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监控不到位四个主要问题;第四,详细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适应性不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理念不先进四个问题成因;最后,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和方法、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环境四个相应的解决措施。

李明[9](2019)在《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PPP模式引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对于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提升体育行业内部专业管理技术水平有着正向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利益相关者在契约条款、所有权配置、投融资风险分担、体育无形资产运营开发、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治理机制整合效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等从系统与整体视角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与子机制的运行进行分析,围绕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设计-各个子机制的运行-整体理论框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总提-分述-总论”的逻辑核心主线展开论述和安排各章节。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由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及其内外机制间关系构成。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属性识别机制、所有权配置机制、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等5个子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信誉选择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和政策法律配套机制等4个子机制,内外部机制间存在相互正向影响和相互正向关联。该整体理论框架可作为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治理的理论范式,能够促进项目治理绩效目标的顺利完成。(2)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中各个子机制涵盖相关核心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属性识别机制中的属性识别指标包括设施链、活动链、商业链、消费链、产业链和人文链以及基于有序分割类与属性识别准则的属性识别模型;所有权配置机制中的决策控制权指标包括提议权、选择权、审批权、执行权和监督问责权;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中的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指标体系;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中的体育有形及无形资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营管理机制中的体育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运营指标体系;信誉选择机制中的信誉等级评价体系;监督问责机制中的监督问责体系;政策法律配套机制中的政策法律配套路径;绩效评价机制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价模型。根据核心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可以提升每个子机制的运行效率,帮助利益相关者厘清项目治理的内在规律以及掌握关键性要素的作用与功能。(3)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中各个子机制运行的逻辑关系结构框架包括保障层、任务层和内核层。根据该结构框架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可实现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指导的目的。(4)编制出的《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中利益相关者行为偏好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涉及属性识别机制行为决策偏好分问卷、所有权配置机制满意度分问卷和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风险承受能力分问卷,且信效度指标良好。因此,可以根据该问卷深入考察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发起或实施阶段彼此合作的心理倾向、在所有权分配中的合作关系、对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担的接受程度。(5)PPP政策对利益相关者(股东)在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中的控制权能效用偏好及控制权对剩余分配的侵占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利益相关者需达到收益、风险与控制权的均衡才能继续合作;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契约签订及履约时会出现合作策略选择的道德风险;广告支出增加会对体育公司的利润产生间接负效应以及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公司的融合性体育类产品在不同时段的最优价格会起到正面效应。(6)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对PPP项目的治理绩效有正向影响,即内外部9个子机制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治理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采用绩效评价模型对HS奥体中心PPP项目的分析显示,其整体治理绩效在良~中之间。

陈蒙[10](2019)在《南水北调系统内部审计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配合并互为补充,是现代审计的一大特色。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为外部审计提供可信赖的资料,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内部审计不仅是部门、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已被纳入审计监督体系。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内最大的跨流域水利工程,投入资金量大,涉及众多建管单位,工程建设期长,资金监管成为工程建设各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从2011年工程进入高峰期以来,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着手摸索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达到了维护资金运行秩序、消除资金安全隐患的目标。笔者有幸自2011年年底至2019年3月底亲自参与和见证了系统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本文主要从南水北调系统内部审计的组织及制度建设、目标和任务、具体实施、取得的成效、经验总结5个方面介绍南水北调系统内部审计实践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

二、浅谈审计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审计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直接影响
        4.1.2 间接影响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4.2.1 数据选取
        4.2.2 模型设计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主回归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5 本章小结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1.1 直接影响
        5.1.2 情景分析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5.2.1 数据选取
        5.2.2 模型设计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主回归结果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5 本章小结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1.1 直接影响
        6.1.2 间接影响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6.2.1 数据选取
        6.2.2 模型设计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主回归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5 本章小结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2)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加强组织监督管理的现实需要
        1.1.2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破解组织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1.1.3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1.4.2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
        1.4.3 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2.1 核心概念
        2.1.1 体育社会组织
        2.1.2 评估
        2.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
        2.1.4 第三方评估
        2.1.5 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理论
        2.2.2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
        2.2.3 评估相关理论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5 各理论的指导价值与启示
    2.3 现实动因
        2.3.1 机制在任何一项复杂工作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2.3.2 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关键
        2.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尚未建立阻碍了评估工作的有效推进
    2.4 本章小结
3.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考察
    3.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透视
        3.1.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历程回溯
        3.1.2 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调查
        3.1.3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成效与困境
    3.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探究
        3.2.1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缘起
        3.2.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实践
        3.2.3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设计
    4.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理论解析与构建思路
        4.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概述
        4.1.2 系统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解析
        4.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
    4.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要素的厘定
        4.2.1 评估主体
        4.2.2 评估客体
        4.2.3 其他相关主体
        4.2.4 评估指标体系
        4.2.5 评估程序与方法
        4.2.6 评估制度
        4.2.7 评估环境
    4.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的设定
        4.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设定的逻辑依据
        4.3.2 动力-运行-约束-协调“四位一体”评估机制结构的确立
        4.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各子机制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
    5.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1.1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ASD)——关注和研究系统变迁动力的理论框架
        5.1.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
        5.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行动者要素分析
        5.2.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制度要素分析
        5.2.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环境要素分析
    5.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
        5.3.1 政府推动不力
        5.3.2 组织内驱弱化
        5.3.3 公众助动缺失
        5.3.4 制度牵引乏力
        5.3.5 环境作用式微
    5.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建构策略
        5.4.1 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
        5.4.2 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
        5.4.3 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
        5.4.4 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制度的牵引力
        5.4.5 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
    5.5 本章小结
6.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
    6.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模式的优化
        6.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及其模式辨析
        6.1.2 不同主体模式的优劣势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6.1.3 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6.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框架的设立
        6.2.2 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3 实证检验: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
    6.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设计与方法选择
        6.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的设计
        6.3.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6.4 本章小结
7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约束机制
    7.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7.1.1 权力寻租
        7.1.2 弄虚作假
        7.1.3 通融关照与开后门
        7.1.4 努力程度低与随意化
    7.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的不良影响
        7.2.1 扭曲折损评估功能
        7.2.2 损害被评组织权益
        7.2.3 引发评估信誉危机
    7.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约束的总体思路
        7.3.1 “法治”与“德治”协同
        7.3.2 “自律”与“他律”结合
        7.3.3 “罚”与“赏”并举
    7.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的具体构建
        7.4.1 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
        7.4.2 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
        7.4.3 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
        7.4.4 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
    7.5 本章小结
8.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协调机制
    8.1 深度剖析: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困境的表现
        8.1.1 “评”与“管”脱节
        8.1.2 推诿与责任转嫁
        8.1.3 政策执行壁垒
        8.1.4 “信息孤岛”效应
    8.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碎片化:评估协调困境的内生根源
        8.2.1 管理结构碎片化
        8.2.2 目标理念碎片化
        8.2.3 制度框架碎片化
        8.2.4 管理平台碎片化
    8.3 整体性治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应然之道
        8.3.1 整体性治理:针对“碎片化”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8.3.2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学理默契
        8.3.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理论启示
    8.4 整体性治理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的建构
        8.4.1 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
        8.4.2 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
        8.4.3 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
        8.4.4 整合法规,增强协调制度保障
        8.4.5 整合平台,推进信息充分共享
    8.5 本章小结
9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
    9.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
        9.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整体功能涌现
        9.1.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整体功能涌现”的形成分析
    9.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机理
        9.2.1 整体化
        9.2.2 层级化
        9.2.3 协同化
        9.2.4 动态化
    9.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方式
        9.3.1 整体着眼,统筹推进
        9.3.2 部分着手,层层转化
        9.3.3 依循规律,多维协同
        9.3.4 常态实施,动态调整
    9.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要点
        9.4.1 坚持系统思维
        9.4.2 科学组织管理
        9.4.3 优化外部环境
        9.4.4 用好政策调控
    9.5 本章小结
10.研究结论与不足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一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3: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4: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的得分与权重
    附件5:评估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调查问卷
    附件6:学习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与审计风险研究 ——以圣莱达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1.4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公司治理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2.1.2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及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2.1.3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相关研究
        2.1.4 概括性评论
    2.2 理论基础
        2.2.1 舞弊三角理论
        2.2.2 公司治理理论
        2.2.3 审计风险理论
3 “圣莱达”公司财务舞弊概况
    3.1 案例选择依据
    3.2 圣莱达公司概况
    3.3 圣莱达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3.4 圣莱达公司财务舞弊涉事主体
4 “圣莱达”公司治理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1 所有权结构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1.1 股权属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1.2 股权集中度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1.3 股东大会运作情况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2 董事会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2.1 董事会规模及成员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2.2 董事会独立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2.3 董事会运作情况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3 监事会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3.1 监事会规模及成员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3.2 监事会运作情况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4 高级管理人员及激励约束机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4.1 诚信及经营理念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4.4.2 业绩评价及激励约束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5 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5.1 财务报表层次审计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5.2 针对认定层次审计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5.3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T电力工程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框架
    第三节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T电力工程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现状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T电力工程公司发展概况
        一 T电力工程公司简介
        二 T电力工程公司组织架构
    第二节 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现状调查
        一 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概况
        二 问卷调查的设计
        三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T电力工程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分析
        一 经营者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二 经营者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T电力工程公司经营者激励优化策略
    第一节 优化原则与思路
        一 优化原则
        二 优化思路
    第二节 经营者薪酬激励优化方案
        一 基础薪酬方案设计
        二 福利薪酬方案设计
        三 建立以年金制为主的退休金计划
    第三节 经营者激励优化方案实施策略
        一 建立薪酬优化方案的实施流程
        二 公开和完善履职待遇制度
        三 经营者职业成长与发展设计
第四章 T电力工程公司经营者约束机制优化策略
    第一节 “大监督”约束机制总体方案
        一 “大监督”约束机制思路
        二 约束机制总体方案框架
    第二节 强化高层管理与党组织监督功能
        一 强化高层管理的制约功能
        二 发挥党组织监督作用
    第三节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
        一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二 优化绩效考核流程
    第四节 发挥财务与法律监督作用
        一 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
        二 发挥法律制度监督作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5)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现状分析
    第一节 Z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现状
        一 Z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二 Z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
    第二节 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Z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决策机制独立性缺失
        二 Z农村商业银行的监事会监督机制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 Z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管激励约束不能恰如其分
        四 Z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会职能未充分发挥
第三章 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目标、原则及思路
    第一节 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一 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的目标
        二 Z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优化的原则
    第二节 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的思路
    第三节 Z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化思考
第四章 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设计
    第一节 Z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决策机制优化设计
        一 董事的人事决策机制优化
        二 董事会对高管层的人事决策机制优化
        三 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机制优化
    第二节 监事会监督机制优化设计
        一 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
        二 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能力
        三 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优化设计
    第三节 高管层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设计
        一 激励机制优化
        二 约束机制优化
    第四节 党委会参与公司治理机制优化设计
        一 明确党组织的职责定位
        二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三 省联社派驻纪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情况分析
        1.2.1 国外发展情况分析
        1.2.2 国内发展情况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2.1 内部审计内涵
    2.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1 管理定义
        2.3.2 管理框架
    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
第3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现状分析
    3.1 F银行简介
        3.1.1 F银行基本情况
        3.1.2 F银行经营情况
    3.2 F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3.2.1 内部审计制度
        3.2.2 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3.2.3 内部审计系统
        3.2.4 审计业务类型和内容
        3.2.5 审计工作流程和方法
    3.3 审计人员管理
        3.3.1 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情况
        3.3.2 人才培养方式
        3.3.3 激励约束机制
    3.4 F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基本评价
        3.4.1 审计能力逐步增强
        3.4.2 审计管理持续改进
        3.4.3 审计价值不断提升
第4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
    4.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落实不充分
    4.2 F银行内部审计体系仍需健全完善
        4.2.1 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仍需增强
        4.2.2 审计相关制度仍有待细化完善
        4.2.3 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4.3 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落后
        4.3.1 审计模式缺乏创新
        4.3.2 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4.3.3 审计工具落后
    4.4 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需求
    4.5 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第5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5.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2 全面推广和落实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5.3 健全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5.3.1 建立垂直化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体系
        5.3.2 健全完善审计制度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5.3.3 建立多样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5.4 优化创新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
        5.4.1 优化审计模式
        5.4.2 改进审计流程
        5.4.3 升级完善审计系统功能
    5.5 多措并举打造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
    5.6 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第6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改进的保障措施
    6.1 董事会及行领导层增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6.2 提升全行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6.3 全力发展金融科技,提升科技引领作用
    6.4 审计人员强化责任担当,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兰州银行对发起村镇银行的管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
        1.2.1 委托代理理论
        1.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研究回顾
        1.3.2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难点及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 兰州银行发起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2.1 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过程
    2.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2.1 村镇银行规模
        2.2.2 村镇银行盈利状况
    2.3 村镇银行风控状况
        2.3.1 信用风险防控较差
        2.3.2 操作风险频发
        2.3.3 流动性隐忧显现
第三章 兰州银行对村镇银行的管控调整
    3.1 国内村镇银行主要管控模式
        3.1.1 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职责
        3.1.2 村镇银行的主要管控模式分析
        3.1.3 主要管控模式的比较
    3.2 兰州银行初始的管理总部模式
        3.2.1 管控框架
        3.2.2 管控内容
    3.3 兰州银行现行的总分行联合管控模式
        3.3.1 管控框架
        3.3.2 管控内容
    3.4 管控模式调整的效果
        3.4.1 不良率持续增高
        3.4.2 资产收益率下降
        3.4.3 客户投诉事件频发
第四章 兰州银行目前管控存在的问题
    4.1 管理定位问题
        4.1.1 村镇银行管理部管理定位问题
        4.1.2 分支机构管理缺位问题
    4.2 管理职能设定问题
        4.2.1 村镇银行管理部职能设定问题
        4.2.2 村镇银行董事长职能设定问题
    4.3 管控手段问题
第五章 兰州银行对发起村镇银行管控优化的对策建议
    5.1 合理确定管理边界
        5.1.1 合理确定村镇银行管理部管理边界
        5.1.2 合理确定分支机构参与村镇银行管理的管理边界
    5.2 规范职能设定
        5.2.1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5.2.2 落实属地化管理
    5.3 优化管理手段
        5.3.1 优化人事管理手段
        5.3.2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5.3.3 优化审计手段
    5.4 健全风控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审计理论
        2.1.1 内部控制审计的含义
        2.1.2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2.1.3 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2.2 内部控制理论
        2.2.1 内部控制的含义
        2.2.2 内部控制的目标
        2.2.3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2.3 协同理论
        2.3.1 协同理论的含义
        2.3.2 协同理论的内容
        2.3.3 协同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分析
    3.1 HL公司基本情况
        3.1.1 HL公司简介
        3.1.2 HL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3.1.3 HL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3.2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现状
        3.2.1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内容
        3.2.2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特点
        3.2.3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流程
    3.3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问卷调查分析
        3.3.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3.3.2 问卷调查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章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内部控制审计结论不够准确
        4.1.2 内部控制审计效率低下
        4.1.3 内部控制后续审计执行不力
        4.1.4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监控不到位
    4.2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4.2.2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适应性不强
        4.2.3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不完善
        4.2.4 内部控制审计理念不先进
第五章 完善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措施
    5.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
        5.1.1 改进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5.1.2 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5.2 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和方法
        5.2.1 改进内部控制审计模式
        5.2.2 优化内部控制审计抽样方法
        5.2.3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建设
    5.3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5.3.1 建立内部控制审计激励约束机制
        5.3.2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法规体系
        5.3.3 增强内外部审计工作协调性
    5.4 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环境
        5.4.1 增强内部控制审计意识
        5.4.2 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B.1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调查问卷(管理人员)
附录B.2 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调查问卷(审计人员)

(9)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5 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契约治理机制的理论依据及整体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的理解与阐释
    2.2 相关理论
    2.3 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属性识别机制的运行
    3.1 属性识别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3.2 属性指标及行为决策
    3.3 属性识别模型
    3.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冰雪运动小镇PPP项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所有权配置机制的运行
    4.1 所有权配置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4.2 决策控制权指标及重要程度
    4.3 契约治理结构及效率
    4.4 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分配满意度
    4.5 所有权配置的博弈
    4.6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所有权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运行
    5.1 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5.2 投融资风险分担中风险指标的构建及评估
    5.3 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偏好
    5.4 利益相关者收益-风险(控制权)博弈
    5.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体育特色小镇PPP项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
    6.1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6.2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的影响因素体系及体育资产回报
    6.3 利益相关者的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博弈
    6.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足球小镇PPP项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运营管理机制的运行
    7.1 运营管理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7.2 运营指标的识别及体系构建
    7.3 运营管理中资产运营的博弈
    7.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运营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信誉选择机制的运行
    8.1 信誉选择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8.2 信誉选择的理论基础、原则及依据
    8.3 利益相关者信誉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等级评价体系构建
    8.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信誉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监督问责机制的运行
    9.1 监督问责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9.2 监管问责政策执行的理论基础
    9.3 监督问责指标体系的构建
    9.4 监督问责的第三方监督与主体问责评估
    9.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马拉松项目分析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政策法律配套机制的运行
    10.1 政策法律配套机制运行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10.2 政策法治化的逻辑关系
    10.3 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及专门性法律配套立法
    10.4 政策法律配套的路径选择
    10.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田园康乐综合体PPP项目分析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绩效评价机制的运行
    11.1 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11.2 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11.3 绩效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1.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智慧体育小镇项目PPP项目分析
    11.5 本章小结
第12章 HS奥体中心PPP项目实证研究
    12.1 HS奥体中心PPP项目
    12.2 契约治理机制整体框架对治理绩效的路径影响
    12.3 绩效评价模型在HS奥体中心项目应用分析
    12.4 本章小结
第13章 结论
    13.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13.2 本研究的相关建议
    13.3 本研究的局限与后续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浅谈审计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D]. 韩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3]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与审计风险研究 ——以圣莱达公司为例[D]. 陈晓英.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T电力工程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研究[D]. 殷衡. 郑州大学, 2020(03)
  • [5]Z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优化研究[D]. 周尚. 郑州大学, 2020(02)
  • [6]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方案研究[D]. 闫聪慧. 吉林大学, 2020(08)
  • [7]兰州银行对发起村镇银行的管控优化研究[D]. 唐俊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8]HL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 胡润奇.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9]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D]. 李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10]南水北调系统内部审计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A]. 陈蒙. 中国水利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 2019

标签:;  ;  ;  ;  ;  

浅谈审计约束机制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