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研究

南充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研究

一、南充市人工湿地的规划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菊,胡颖铭,彭子宸,陈亚平,董坤[1](2020)在《四川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调研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深入推进,摸清四川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现状非常重要。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四川省不同市(州)污水处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四川省农村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及排放情况,指出了四川省农村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并从工艺选择、标准选取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宋雪茹[2](2020)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湿地公园被称为“城市之肾”,具有生态修复、净化水体、科普教育、休闲游憩和景观欣赏等功能。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很强,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科学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能有效降低外界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提高湿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已成为目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热点。成都市“六湖八湿地”是城市环城生态区的景观隔离带,对控制城市生态红线,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了成都市3个典型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探讨了本地城市湿地公园最优景观格局指数范围,基于优化的指数对江安湖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实证研究,旨在为本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成都环城生态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湿地公园——白鹭湾国家湿地公园、锦城湖湿地公园和青龙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Map软件对获取的2019年白鹭湾湿地公园、2018年锦城湖湿地公园及2018年青龙湖湿地公园的谷歌影像进行景观分类(水体、林地、草地、湿地植物、灌丛、建设用地及道路7种)并建立景观格局数据库,再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所选取的公园景观斑块类型指标(面积指标、密度大小及差异指标、边缘指标、形状指标、聚散性指标、连通性指标)和景观水平指标(面积指标、密度大小及差异指标、边缘指标、聚散性指标、形状指标、多样性指标),最终得到三个公园的景观格局指数。通过景观水平层指数和景观类型层指数的分析,发现三个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景观水平斑块密度越高,景观连通度越低、香侬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越高;各自具有如下特征:(1)白鹭湾湿地公园景观水平边缘密度较高,其边缘效应较强,能够承载的生物多样性较高;其景观水平上密度大小及差异、聚散性、多样性指标与锦城湖和青龙湖湿地公园相应的指标数值比较,均为第二,即不会过于破碎,也不会产生景观过于单一的弊端,在景观多样化和景观整体性方面达到较为平衡的状态。(2)锦城湖湿地公园道路系统和服务设施面积占比较高,能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和文娱场所,但其景观水平斑块密度为251个/100hm2,在三个公园中数值最高,与白鹭湾和青龙湖湿地公园相比,其景观异质性较高,破碎化程度较高,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园内景观的维护,降低破碎化程度;锦城湖湿地公园的景观斑块聚集性较低,分布比较均匀,景观多样性较好,整体景观较为丰富。(3)青龙湖湿地公园中优势性景观如林地、水体、草地、灌丛、湿地植物的斑块连通度指标值均高于锦城湖和白鹭湾湿地公园的相应指标值,其景观分布集中,使青龙湖景观水平蔓延度较高,侧面反映其景观整体性较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其斑块密度远低于白鹭湾和锦城湖,景观破碎程度低,但景观丰富程度较低,应适当提升其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为了使公园景观格局既不会过于破碎又不会丧失景观多样性,选取了以上分析中格局特征较为平衡的白鹭湾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指数作为江安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参考性指标,即景观斑块类型面积占公园总面积比例——水体22.2%、林地36.0%、草地16.1%、湿地植物15.8%,道路5.7%,建设用地2.4%,灌丛1.8%;同时根据三个公园的指数结果划分出湿地公园规划过程中,可参考性景观格局指数——各景观类型面积占公园总面积比例为——22.2%<水体<30.7%、24.9%<林地<43.2%、8.9%<草地<16.1%、6.5%<湿地植物<15.8%、3.9%<道路<17.5%、2.1%<建设用地<9.3%、1.4<灌丛<2.6%,景观水平斑块密度应在92.65~251.29个/100hm2之间,参考值为227.96个/100hm2(白鹭湾);景观水平边缘密度参考值为764.8m/hm2(白鹭湾),且不低于387m/hm2(青龙湖);平均斑块分维数参考值1.20(白鹭湾),且不低于1.17(青龙湖);景观蔓延度参考值为57.2(白鹭湾),且不低于53.31(锦城湖);香侬多样性指数参考值1.61(白鹭湾),且不低于1.43(青龙湖);香侬均匀度指数参考值0.83(白鹭湾),且不低于0.73(青龙湖)。以研究所得景观格局指数为依据,对江安湖湿地公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并结合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中“分级保护”原则,将湿地公园进行保护区域分级和功能分区设计。最终江安湖湿地公园景观类型面积占比分别为:林地32.9%,草地14.9%,灌丛2.1%,湿地植物17.0%,水体22.7%,道路7.9%,建设用地2.4%,公园斑块密度为197.59个/hm2,公园边缘密度为744.39m/hm2,蔓延度达到58.17,香侬多样性指数达到1.67,香侬均匀度指数达到0.80,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江浩麟[3](2020)在《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区域内城市水环境经过多年治理得到较大改善,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亟需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展开研究,明确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并制定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这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总结西南地区城市概况,掌握了西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水文水资源、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并选取了区域内的15个城市共计45处断面进行取样检测,选取BOD、TN、NH4+-N、TP四项指标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价,解析污染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有接近半数的水体水质较差,接近六成的水体水质没有达到目标水质类别。区域内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指标为氮、磷。基于西南地区城市的水质目标要求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负荷削减分配,制定西南城市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污染物削减目标。综合考虑技术在西南地区城市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提升和城市节水四个方面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充分考虑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分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结合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设置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未来重点技术方向和阶段性治理目标,实施分期治理。最终形成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指导未来十五年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城市水体开展治理与修复等工作。

冯斐[4](2020)在《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两者既具有内在差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效用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繁荣拓展了传播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40年起飞、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旅游业通过“涓滴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产业部门亟待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增长新引擎。因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国际社会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地理区位上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GDP和人口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域内拥有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载体,丰富多元、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伴随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旅经济也从单一扩张转向融合发展,开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然而,“实践之树常青,但理论却是灰色的”,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对于文旅融合产业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文旅融合产业的体系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创新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征分析—能力评价—区域差异—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研究框架,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1)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概念辨析,对文旅产业的资源系统和融合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阐释;(2)借助历史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识别;(3)基于专家访谈与统计分析,构建了系统而全面的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4)并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各要素维度的资源能级进行了有效评价,从而挖掘区域内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5)基于时空特征,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6)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在资源端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2007年以前的项目带动阶段、2008至2010年的要素驱动阶段;2011至2013年的融合发展阶段以及2014年之后的创新驱动阶段;(2)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多层级结构,由基底层、中间层、潜力层三个层级以及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3大体系构成;(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能级的区域特征呈固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区域“多极均衡发展”、中游地区的“两翼互补拉动”、上游地区的“四川单极突进”总体发展态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稳态提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以来,文旅融合资源总体水平快速增长。(4)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时变性特征明显,且投入冗余情况较严重,具体表现为:1)总体层面及三大区域都表现出阶梯上升状的资源利用效率特征;2)主体性资源系统中的文旅企业规模、文旅人资规模以及发展性系统维度中的文旅生态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率较高;3)从区域来看,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中游地区的投入冗余情况相对较好,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水平基本平衡。(5)资源要素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文旅市场规模HB与文旅生态资源ML对于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相反,区域交通条件FCD、对外依存度FTD、文旅品质资源QRS对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建议:(1)建立全域视角的要素协调平台,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形象与新品牌;(2)注重区域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内新业态的形成;(3)协同旅游、经济与生态间关系,提升区域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性;(4)正视沿线省区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跨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5)降低文旅融合过程的投入冗余,实现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雷红林[5](2018)在《南充凤仪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文中指出湿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占地球表面6%的面积,却为地球上超过20%的物种提供生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人类盲目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超过了湿地自身的环境承载力,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湿地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功能退化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遵循湿地生态学理论、生态恢复学原理、园林美学设计等指导理论以南充凤仪湿地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研、访谈法、图形与数据处理法等方法按照植物群落学相似地域顶级植物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并结合场地水文、土壤等实际情况由沿江堤坝向湿地水域依次构建了沿江陆生植物群落、湿地岛屿荒野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分沿江堤坝、湿地岛屿、湿地水面三个区域进行了湿地植物分区设计和植物配置研究,参照嘉陵江对岸峰峦起伏的山脊线打造湿地沿江堤坝带林冠线,植物设计按等高线横向分布并在重要景观节点加强竖向设计适当向湿地内做延展,植物栽植以大小组团相间搭配沿等高线分布,同科属植物就近或组团栽植,打造疏密有致大气磅礴的沿江堤坝带绿廊。湿地岛屿植物设计花海局部伸入野草区域与原始植被犬牙交错,形成斑块状花海景观。在湿地水域内以水生植物为主体,在局部林泽景观中种植几棵非耐水湿乔木,使其自然枯死做成岁月斑驳的枯木景观效果。绘制了乔木设计图、灌木设计图、野花设计图等图纸和植物参数统计表。从生态效益、美学观赏、经济收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凤仪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拟达到的效果。基于凤仪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据此得出一套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和设计成果,以期能为南充凤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类似湿地绿地系统的保护和规划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建设参考,对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袁少雄,黄光庆,陈文音,尹小玲,刘峰[6](2018)在《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区域尺度人工湿地选址》文中指出根据土地利用、地形、坡度、土壤质地、地质灾害等数据进行分类筛选,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到最佳用地条件、地形地貌良好、土壤质地适宜、无地质灾害风险且靠近自然河岸的,适合建设人工湿地的用地分布情况,作为最适合区域尺度人工湿地的选址地点。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区均包含适于建设人工湿地的可利用地,但主要分布在番禺、花都、增城、白云和南沙等区;(2)广州市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条件较好,土壤质地粘土和壤土较多,地质灾害只有少量分布,整体用地条件较好;(3)可用于建设区域尺度人工湿地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中南部,以白坭水道、流溪河下游、增江中下游、莲花山水道东岸、沙湾水道西南侧等周边地区为主。

钱佳[7](2018)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探究 ——以南充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海绵城市”即表示城市能如海绵一般,在环境改变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和储蓄。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规划建设破坏了场地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降低了城市对暴雨水的处理能力而致使城市多种水问题频发。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参考与实地情况调查的方式,对海绵城市概念及海绵城市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响应研究,并选取南充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现状调查和具体分析,表明城市绿地系统合理规划对海绵城市响应的重要性,同时我国对相关研究提供材料和参考。本研究情况如下:(1)总结国内外海绵城市研究进展及实践,通过对比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技术措施及规范等,对我国海绵城市概念进行梳理,并进一步总结归纳出城市绿地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响应规划。同时通过对南充市海绵城市情况做分类调查,并分析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策略,并证实其重要性和指导性。(2)明确城市绿地系统相关概念,其次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进行探究,对海绵城市背景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原则、规划策略、控制指标和空间布局四个方面分别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展开探究,分析得出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意义。(3)论文以南充市为例作为调查和研充对象,通过对南充市自然地形、水资源情况、城市排水情况、水污染量情况、城市内涝情况、绿地情况、主城区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南充市水资源缺乏、分布不均;排水排涝泵站严重缺乏、管网体制,布局及标准存在不足;全市水表水环境质量为有机污染、西河顺庆城区断面水质为重度污染、嘉陵江干流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南充市主城区存在18个重点内涝点,积水深度在1540cm,主要原因表现为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够;南充市绿地共1594.69hm2,绿地率为13.29%,绿化覆盖率为35%,人均绿地面积为6㎡/人,存在绿量不足、分布不均及边缘破坏较为严重;南充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各项数据表明,自然地理、气候、人口、经济、政策、植物规划均对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产生影响。(4)针对南充市调查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南充市的整体规划,以海绵城市建设为背景,提出对南充市排水情况、水污染情况、内涝情况、绿地情况、主城区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的响应的规划分析。(5)通过对南充市海绵城市情况相关调查与分析,提出对主城区海绵城市响应的规划策略构想,通过从源头、中途、末端径流雨洪管控路径来对城市建设的整体到局部进行规划,同时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思与原则、规划布局与结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引入三个方面提出规划构思。(6)通过对以往内涝点治理情况对比分析,选取治理成功的内涝点文峰片区修建的南充市文峰区公园为例,经实地调查并绘图对公园的总体规划、植物配置、材料运用及LID设施进行阐述说明,分析得出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雨水径流控制的可行性。

池腾龙[8](2017)在《基于遥感的城市高温热浪生态性减缓规划研究 ——以厦门和福州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城市高温热浪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城乡居民的生命财产威胁日益增大,缓解城市高温热浪的威胁、解决城市高温热浪的防控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和持续研究。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世界经济尚未从危机中重新繁荣的大背景之下,结合生态安全的理念,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数据分析支撑之下,通过生态性的方式和手段缓解城市高温热浪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包含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框架,阐述了城市高温热浪的基础概念和研究对象厦门市和福州市的基本情况;第二章进行了城市生态安全理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城市高温热浪应对规划的相关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向;第三章在分析了城市高温热浪的复杂性和防灾学范畴的特征之后,在生态安全的视角下构建了缓解城市高温热浪生态性缓解体系的理论框架,为下文进行研究区的地表温度热环境综合分析进行理论铺垫;第四章进行研究区地表温度数据分析,将厦门市和福州市Landsat卫星多年遥感数据应用于ENVI平台、Arcgis平台进行数据的计算,对厦门市和福州市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分年度、分行政区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厦门市和福州市地表地表温度热环境的变化规律,并对地表温度高温区进行了卫星图像的识别,分析地表温度较高区域的土地利用、使用功能等现状,分析其产生高温的原因;第五章基于前文对地表温度数据的基础之上,继续基于ENVI平台、Arcgis平台、Fragstates平台和SPSS平台,详细分析了厦门市和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情况、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对城市地表温度热环境的影响,结合回归分析模型进行了量化的推导,得出使地表温度降低的方法,为下文形成规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第六、七章在前文的理论和数据研究之上,结合厦门市和福州市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城市宏观的综合节能降温策略、气候适应性的降温要素利用和构建城市生态降温格局,以及中微观的高温热浪易损区应对和绿地与水体减缓城市热岛的角度提出了缓解城市高温热浪生态性规划的具体策略。

李国炜,邓志光[9](2014)在《南充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要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南充市城市排涝规划编制工作,对小区域雨水管网及大区域雨水排涝的标准衔接、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特别是重现期取值进行了分析;结合南充市的规划编制情况介绍了排水防涝规划需要制订的标准,排水分区的划分方法。此外,还介绍了城市内河以及山洪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城市雨水调蓄及初期雨水治理等相关规划内容。

叶姗虹[10](2013)在《基于平面构成理论的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绿色环保、和谐生态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湿地景观已成为当代人现代休闲生活的重要去处。将平面构成的法则应用于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提升人与自然情感交流的生态湿地景观平面布局,成为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首先,本文在探讨构成法则产生背景及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形式美法则与景观平面布局的关系,通过对平面构成法则进行多方位审视,提出目前的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从环境设计的角度论述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布局形式及形式美构成要素,物化成湿地景观设计的视觉要素和其他感官体验要素,找出景观平面布局形式和平面构成之间的契合点。同时,通过借助大量具体案例,进一步说明平面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前景。最后,通过对平面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应用原则及可行性等等分析,结合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现状分析,并完成了具体的方案设计,为我国生态湿地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案例。

二、南充市人工湿地的规划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充市人工湿地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实地调查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情况
        2.1.1 A/O组合工艺
        2.1.2 人工湿地系统
        2.1.3 MBR工艺
        2.1.4 生物转盘工艺
    2.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现状
    2.3 处理结果分析
    2.4 主要对策建议
3 结论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1.3.2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选址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概况
        2.1.2 地理位置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候水文
        2.1.5 社会经济特征
    2.2 环城湿地公园概况
        2.2.1 环城湿地公园
        2.2.2 白鹭湾湿地公园
        2.2.3 锦城湖湿地公园
        2.2.4 青龙湖湿地公园
        2.2.5 江安湖湿地公园
第3章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
    3.1 湿地公园景观格局数据库建立
        3.1.1 数据来源
        3.1.2 湿地公园景观分类
        3.1.3 湿地公园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
        3.1.4 影像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3.2 景观斑块类型指数分析
        3.2.1 面积指标
        3.2.2 密度大小及差异指标
        3.2.3 边缘密度指标
        3.2.4 形状指标
        3.2.5 聚散性指标
        3.2.6 连通性指标
    3.3 景观水平指数分析
        3.3.1 面积指标和密度指标
        3.3.2 边缘指标与形状指数
        3.3.3 聚散性指标
        3.3.4 多样性指标
    3.4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3.5 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共性与特性
        3.5.1 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的共性
        3.5.2 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特征
    3.6 景观格局分析结论对江安湖湿地公园的规划指导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安湖湿地公园生态规划
    4.1 场地现状分析
        4.1.1 规划范围
        4.1.2 自然条件
        4.1.3 周边环境
        4.1.4 社会环境
        4.1.5 景观格局现状
    4.2 规划依据
    4.3 规划定位
    4.4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4.4.1 总平面图
        4.4.2 水体
        4.4.3 林地灌木
        4.4.4 草地
        4.4.5 湿地植物
        4.4.6 道路
        4.4.7 建设用地
        4.4.8 分级保护与功能分区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西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资源和水文
        2.1.4 城市基础设施情况
    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西南地区城市污水排放量
        2.2.2 西南地区城市水功能分类
        2.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表征方法
        2.3.2 西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3.3 西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的构建
    3.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西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3 西南地区城市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研究
    3.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
        3.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4.4 西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第4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步骤
    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5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指标
附录B 西南地区城市水质类别评价结果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4)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思路创新
        三、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
        六、区域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
        七、长江经济带文化及旅游相关研究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趋势
        四、文旅融合产业相关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评述与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新资源理论
        三、资源基础理论
        四、发生学理论
        五、嵌入式理论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
        一、概念界定
        二、文旅融合产业主体类型及动力机制
        三、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定义及属性
        四、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一、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搭建依据
        二、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分析框架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一、总体发展脉络
        二、发展历史变迁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演化特征
        一、空间功能演化特征
        二、区域政策演化特征
        三、文旅资源演化特征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特征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特征分析
        二、基于资源要素维度的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
        二、现有研究中文旅融合产业评价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三、基于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指标的三阶段编码分析
    第二节 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维度分析
        二、“嵌入式”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要素系统结构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评价赋权
        一、指标甄别与筛选
        二、指标评价模型
        三、指标赋权处理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水平评价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二、长江经济带各发展阶段资源水平评价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整体水平评价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资源要素维度的耦合机理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各子系统发展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要素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分析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效率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效率分析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投入冗余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投入冗余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冗余分析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南充凤仪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湿地的相关概念
        1.1.1 湿地的概念
        1.1.2 生态旅游的概念
        1.1.3 湿地开发利用的概念
    1.2 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3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范围
    3.2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条件
        3.2.3 水文状况
        3.2.4 动植物资源
        3.2.5 地质构造
    3.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3.3.1 研究区国民经济概况
        3.3.2 研究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3.4 规划设计方法
        3.4.1 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3.4.2 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3.4.3 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原理
        3.4.4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拟达到效果的评价指标
        3.4.5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法
4 设计内容及依据
    4.1 设计内容
    4.2 设计依据
5 设计成果与分析
    5.1 绿地系统群落规划设计
        5.1.1 陆生植物群落规划设计
        5.1.2 湿生植物群落规划设计
        5.1.3 水生植物群落规划设计
    5.2 绿地系统植物分区设计
        5.2.1 湿地沿江堤坝植物设计
        5.2.2 湿地中岛屿植物设计
        5.2.3 湿地水面及水生植物设计
    5.3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拟实现的效果
        5.3.1 生态环境效果
        5.3.2 观赏美学效果
        5.3.3 经济收益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凤仪湿地资源调查表
附件B 凤仪湿地调查访谈提纲
附件C 凤仪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推荐的主要植物种类

(6)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区域尺度人工湿地选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人工湿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1.2 人工湿地选址方法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分析
    2.1 可利用地面积
    2.2 人工湿地选址条件分析
    2.3 人工湿地选址分布分析
3 结语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探究 ——以南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造成雨洪灾害严重
        1.1.2 传统雨洪管理理念的落后及控规的不善
        1.1.3 海绵城市技术引入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2.1 海绵城市的定义与内涵
        1.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解读
        1.2.3 实践研究内容
    1.3 海绵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1.3.2 国内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理论探究
    2.1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2.3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分类
第3章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响应研究
    3.1 城市绿地系统定义理解
        3.1.1 城市绿地系统
        3.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义
        3.1.3 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3.2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研究
        3.2.1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研究
        3.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第4章 南充市海绵城市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南充市基本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2 南充市水资源现状调查
        4.2.1 水资源量现状
        4.2.2 水资源特点
    4.3 排水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4.3.1 城市排水体制现状分析
        4.3.2 雨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3.3 雨水调蓄设施情况分析
    4.4 城市内涝点调查现状与分析
        4.4.1 城市内涝点现状调查
        4.4.2 内涝成因与对策探究
        4.4.3 内涝点改善可行性探究
    4.5 城市水污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4.5.1 城市水污染调查现状
        4.5.2 水污染对策探究
    4.6 南充绿地系统现状调查
        4.6.1 南充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调查情况
        4.6.2 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4.7 主城区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4.7.1 研究区域
        4.7.2 数据来源
        4.7.3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第5章 南充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对海绵城市响应初探
    5.1 主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策略
        5.1.1 绿色载体,源头消减——打造低影响绿地系统
        5.1.2 蓝色容器,中途拦蓄——深度挖掘水系蓄排潜力
        5.1.3 灰色网络,末端调蓄——实现源头与末端充分衔接
    5.2 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构思与原则
    5.3 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5.4 城市绿地与低影响开发设施
    5.5 案例分析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8)基于遥感的城市高温热浪生态性减缓规划研究 ——以厦门和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对象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对象
    1.3 基本概念解析
        1.3.1 城市高温热浪的内涵
        1.3.2 城市高温热浪的特征
        1.3.3 城市高温热浪的威胁
    1.4 研究技术手段、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遥感技术
        1.4.2 景观生态格局指数
        1.4.3 研究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城市生态安全与高温热浪
        2.1.1 城市生态安全概述
        2.1.2 城市生态安全理论发展综述
        2.1.3 城市生态安全的维护
    2.2 生态安全格局与高温热浪
        2.2.1 生态安全格局
        2.2.2 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发展综述
    2.3 城市高温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高温防控规划研究
        2.3.2 高温热浪防控规划的研究进展
第3章 城市高温热浪复杂性分析及缓解体系构建
    3.1 城市高温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1.1 气候因素
        3.1.2 地理环境因素
        3.1.3 人类活动因素
        3.1.4 城市规划的因素
    3.2 城市高温热浪损害性分析
        3.2.1 城市高温热浪的防灾解析
        3.2.2 高温热浪下城市脆弱性分析
    3.3 城市高温热浪现存防控方法
        3.3.1 城市高温及中暑事件的预报预警
        3.3.2 城市高温事件应急预案
        3.3.3 尚有防控方法的不足
    3.4 生态安全视角下构建高温热浪缓解体系
        3.4.1 高温热浪缓解体系构建原则
        3.4.2 高温热浪缓解体系构建基础
        3.4.3 高温热浪缓解体系构建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减缓高温热浪视角下的研究区地表温度演化分析
    4.1 研究区地表温度多年演变数据分析
        4.1.1 多年温度数据对比演化分析
        4.1.2 地表温度差值分析
    4.2 研究区地表温度分类格局分析
        4.2.1 研究区整体数据对比
        4.2.2 行政区级别数据分析
    4.3 研究区地表温度剖线变化分析
        4.3.1 剖面线选择
        4.3.2 数据对比分析
    4.4 研究区地表高温区识别与分析
        4.4.1 地表温度较高区选取
        4.4.2 高温识别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遥感的研究区地表温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分析
        5.1.1 土地类型划分
        5.1.2 土地使用类型演化
        5.1.3 土地类型与地表温度关联度分析
        5.1.4 用地构成变化与地表温度演化对比分析
    5.2 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影响分析
        5.2.1 植被覆盖度演化分析
        5.2.2 植被覆盖度剖面线变化分析
        5.2.3 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对照分析
        5.2.4 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回归分析
    5.3 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影响分析
        5.3.1 行政区级别植被景观格局指数演化分析
        5.3.2 景观格局指数取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减缓城市高温热浪的宏观规划策略
    6.1 城市综合节能减排的降温策略
        6.1.1 生态化资源的利用方式
        6.1.2 交通与道路组织的生态性优化
        6.1.3 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式提升
        6.1.4 土地和城市空间集约利用
    6.2 气候适应性的城市降温要素利用
        6.2.1 气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2.2 城市空间结构的气候适应
        6.2.3 城市功能区的气候适应
        6.2.4 城市色彩的气候适应
        6.2.5 城市建筑的气候适应
    6.3 构建城市生态降温格局
        6.3.1 搭建城市降温框架
        6.3.2 利用城市风道降温
        6.3.3 生态性优化植被覆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减缓城市高温热浪的中微观规划策略
    7.1 研究区高温热浪易损区规划应对
        7.1.1 高温热浪易损区的分布与特征
        7.1.2 高温热浪易损区成因与威胁
        7.1.3 高温热浪易损区应对策略
    7.2 减缓研究区热岛效应的绿地规划策略
        7.2.1 绿地的选取与分布
        7.2.2 城市绿地的降温效果对比
        7.2.3 降温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7.2.4 城市绿地降温效果的利用
    7.3 减缓研究区热岛效应的水体规划策略
        7.3.1 河流的降温效果
        7.3.2 湖泊、水库的降温效果
        7.3.3 水体降温效果的利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南充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要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雨水流量计算依据
    1.1 城市雨水排水计算公式
    1.2 小区域雨水排水与较大区域排涝应耦合
2 制订全面的规划标准
    2.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2.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2.3 城市内涝设计标准
3 排水分区、雨水泵站设置原则
    3.1 排水分区的划分
    3.2 泵排区划分及雨水泵站设置的原则
4 内河及山洪治理是排涝规划的组成部分
5 因地制宜规划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6 雨水利用与防洪排涝及生态规划相结合
    (1)龙门—龙湖片区(水体面积为15.5 hm2、调蓄容积为77.5×104m3)
    (2)下中坝—蜿蜒河片区(水域面积为30hm2、调蓄容积为90×104m3)
7 结合受纳水体水质制订初雨治理规划
8 结语

(10)基于平面构成理论的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平面构成原则与景观平面布局
    2.1 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2.1.1 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概念的界定
        2.1.2 平面构成在景观设计中的布局原则
    2.2 生态湿地景观设计形式的构成法则
        2.2.1 统一与变化的作用
        2.2.2 对称与均衡的影响
        2.2.3 对比与协调的巧妙
        2.2.4 节奏与韵律的效果
        2.2.5 比例与尺度的体现
    2.3 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2.3.1 设计原则
        2.3.2 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3.1 上中坝生态湿地概述及现状分析
        3.1.1 项目概况
        3.1.2 区域环境分析
        3.1.3 生态环境分析
        3.1.4 基地水文分析
    3.2 上中坝生态湿地景观的SWOT分析
        3.2.1 有利因素
        3.2.2 存在问题
        3.2.3 解析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平面布局方案设计
    4.1 设计定位和方案构思
        4.1.1 设计定位
        4.1.2 方案构思
    4.2 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4.2.1 总体布局
        4.2.2 功能分区
    4.3 景观布局的规划设计
        4.3.1 水体景观布局
        4.3.2 植物景观布局
        4.3.3 道路交通规划
        4.3.4 生态景观廊道
        4.3.5 湿地生境营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南充市人工湿地的规划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调研分析[J]. 李菊,胡颖铭,彭子宸,陈亚平,董坤. 四川环境, 2020(05)
  •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及实证研究[D]. 宋雪茹.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江浩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冯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南充凤仪湿地绿地系统规划设计[D]. 雷红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6]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区域尺度人工湿地选址[J]. 袁少雄,黄光庆,陈文音,尹小玲,刘峰. 地理空间信息, 2018(05)
  •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探究 ——以南充市为例[D]. 钱佳.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遥感的城市高温热浪生态性减缓规划研究 ——以厦门和福州为例[D]. 池腾龙. 天津大学, 2017(01)
  • [9]南充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要点体会[J]. 李国炜,邓志光. 中国给水排水, 2014(22)
  • [10]基于平面构成理论的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研究[D]. 叶姗虹.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南充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