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台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五台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恺璇[1](2019)在《对山西省忻州市金融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的中北部,是一个旅游资源、矿产丰富的地级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在发展和运用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体系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文章从加快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及资金的有效吸纳方式上做出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此来指引本市走出一条金融强市、资本兴市的新路子。

索红霞[2](2019)在《五台县农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大趋势。通过融合产生的新业态不断转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效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农强旅、以旅促农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对农旅融合发展的研究也成为倍受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在概括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研究成果,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以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凉圣境、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五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分析总结了五台县农旅融合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五台县农旅融合态势进行了测评,并将测算结果与山西省、忻州市的农旅融合度进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五台县农旅关联度为0.606989,低于忻州市和山西省的农旅关联度。同时将五台县农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工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融合程度进行横向对比,结果显示:五台县农旅融合程度排名并不靠前,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明显高于与旅游业的关联度。同时,结合测评结果对五台县农旅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五台县农旅融合的发展对策。基础层:政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为农旅融合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核心层:创新模式+精品项目,充分增强农旅融合发展“硬实力”;升级层:规划先行,产研结合,立足全局为农旅融合发展谋出路,促进农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王振宇[3](2018)在《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植物区系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次围绕棋盘山风景区植物区系及其多样性展开调查,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棋盘山风景区植物区系特点并与我国范围内其它地区植物区系进行相似性比较分析,通过计算其β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群落间植物种类变化趋势和速率沿海拔梯度呈现的规律。本文采用全面踏查结合抽样调查法调查包含棋盘山风景区内第二高峰棋盘山及与棋盘山临近的秀湖风景区南部沿岸,根据本地区地形和地势的特点设置样方146个,同时对秀湖南部沿岸即与棋盘山相邻地段等距设置样方20个,对棋盘山地区水生植物展开调查,即在棋盘山全域共设置样方166个。对棋盘山风景区设置的所有样方内的植物种类进行统计,按照地理分布类型归类探究其植物区系特点。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植物共含有植物92科273属342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单子叶植物8科39属42种,双子叶植物81科231属297种,其中北温带广布型63属为最多分布类型,世界广布型46属次之、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型和欧亚温带分布或旧世界温带分布型分别为32属和36属,棋盘山风景区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广布为主,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和欧亚分布类型为次要组成成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筛选我国其它23个山脉或地区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利用主要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制作植物区系谱和聚类分析树状图衡量各植物区系相似性程度。研究发现植物区系特点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海拔等因素相关,棋盘山与我国南部热带地区和西北部山区植物区系差别悬殊,与长白山和六盘山的相似性显着。另外,选取棋盘山地区东、西、南、北四个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的样方共计20个,计算样方内群落植物丰富度和β物种多样性指数中的Whittaker指数、Cody指数、Jaccard指数、Sorenson指数等几项指标,得出棋盘山地区总体植物丰富度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与人为因素干扰程度正相关,β物种多样性指数各项指标随海拔梯度变化一致,即海拔升高β物种多样性增加,种类变化趋势增大,变化速率增强。

寇晓蓉[4](2017)在《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以平朔矿区为例》文中指出目前矿区复垦土地的功能主要以生产型功能和调节型功能为主,而旅游型功能和文化型功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论文结合近自然相关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景观美学理论等,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系统科学分析法、对比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探讨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地貌与水系统、重构土壤、生物资源的生态改造和优化方法,分析与评价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旅游资源,并开展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文化设计与科研教育科普功能拓展。本研究旨在为重建矿区生态文明、保护工业旅游资源、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及资源型城镇转型,实现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貌重塑方面:成型地貌的保护与改造可采用毛石墙护坡、造景建园、固墙增邑、平整地表等方法。已基本成型但还处于沉稳期的地貌可按不同类型整合成山丘、梯田等自然生态地貌。水系统建设方面:利用原有水体和改造小水体,使规划景观与原地貌景观更好结合。(2)土壤重构方面:重构土壤功能提升必须考虑土壤形成因素对重构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消除障碍层次及潜在障碍层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对土壤及周边环境的污染。重构土壤功能提升的技术方法因重构土质类型、复垦方向而异,主要是分层剥离、分类排弃、分区整地,可实现采矿和复垦一体化。(3)生物资源方面:根据矿区地域特点及现有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矿区植被进行规划分区,即防风防护林、景观林、自然生态林、经济林4个分区。通过动物、昆虫自然培育、人工引种和生态养殖的方式可实现动物、昆虫类资源的功能提升。(4)从工业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康体(运动)旅游和自驾车旅游8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专项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工业观光+生态复垦+科研科普+生态农业+煤都文化”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开发模式。(5)立足区域文化元素,设计了生态、工矿、民俗3个文化旅游主题。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的“一带围绕、七星连珠、九区布局”的旅游资源结构。把旅游功能区规划为复垦纪念公园、民俗文化博览园、地质公园、工业旅游博览区、国际农业博览区、生态游乐园、牧草风情区、药用植物种植区等。(6)立足野外科研基地现状与特点和土地科技领域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设想,明确了矿区复垦土地的功能定位、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及解决科研教学问题的方法等,分析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胡明文[5](2016)在《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的影响及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伴随着萍乡武功山“云中草原,户外天堂”的远播,武功山旅游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2014年,接待游客已达69.78万人次,同比增长44.77%。随着大量游客涌入,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景区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等问题日趋严重,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困绕着景区管理者,要实现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必须对武功山生态旅游环境进行全方位治理。本文紧紧围绕“协调、创新、绿色、开发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展开研究,首先,在对武功山森林公园进行旅游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旅游者游憩行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踩踏试验、问卷调查和实地踏查等方法,对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旅游者游憩行为与山地草甸植被退化的相互关系,探寻协调发展之路;然后,在考虑旅游者体验与资源保护因素的同时,根据旅游者游憩行为特征及其对草甸环境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国家公园构建、游憩机会谱构建、垃圾治理、绿道建设、古树文化生产等“创新、绿色和共享”的管理策略。旨在为解决武功山山地草甸存在的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山地旅游和山地草甸保护性开发的理论研究,还有利于探寻旅游者游憩行为干扰下山地草甸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新路径,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武功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武功山旅游资源类型、结构、等级和开发的适宜性进行了划分和评价。武功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得分80分,开发价值较高,及时保护则价值巨大。典型景观是山地草甸景观、天象奇观和古树景观,得分值85分,分值较高。(2)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表明:近20年来武功山草甸面积减少了10.86%,林地面积减少了0.24%,耕地面积增加了32.85%;其中中植被覆盖度区面积在近20年期间一直保持增加趋势,而高植被覆盖度区面积在减少。尤其是2013年比2005年减少4681706.60㎡;草地分布的最低点近20年来上升了17.7m;这些变化与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游人过度踩踏,垃圾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使得武功山的优质草甸资源受到严重威胁。(3)分析了武功山旅游者游憩行为特征。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男、女旅游者比例分别为60.7%和39.3%,18±40岁的旅游者占89.3%,大专本科学历的人数占比70.4%;在一般游憩行为特征方面,旅游者动机与活动偏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表现出对山地草甸的游憩偏好以及背包旅游的特征。(4)分析了武功山旅游者游憩行为对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在试验状态下,武功山样地附近草甸高度、盖度、株丛数、优势种均随离主干道距离增加而有所增大,而且踩踏干扰下草甸植物群落在抵抗力、恢复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响应特征,即草甸植物相对盖度随着踩踏强度的次数增加而递减,具有2个响应阈值(89.7±1.2%78.3±0.7%、78.3±0.7%62.1±0.9%),但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自然状态下,靠近道路的草甸植被及土壤受旅游者踩踏影响明显,道路两旁草甸植被的高度从15 m处呈递增规律,1 m处草甸植被的种类及伴生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比5 m处多。(5)构建了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景区游憩机会谱。结合武功山山地草甸游憩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山地草甸游览区的环境游憩可能性,根据问卷调查中游憩者在3类不同环境类型中期望的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综合游憩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及偏好程度的分析,确定基于环境类型、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3个方面的山地草甸生态游憩机会谱。(6)构建了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模型及技术方法。通过对旅游者游憩活动对山地草甸游憩干扰程度分析,从弹性力、支撑力和抵抗力3个方面遴选20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武功山山地草甸游憩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以及各承载力指数的阈限范围,旺季其承载力综合指数(LO)为0.4263,淡季时其承载力综合指数(LO)为0.5661。旺季时“超载”状态明显,65%的指标处于“超载”状态。在对武功山古树名木清查摸底的基础上,提出了古树文化的传承机制和再造机制,从古树文化挖掘、古树文化形象塑造、古树文化景观再造及古树文化移植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董巧红[6](2014)在《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五台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大、品味高,位列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时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并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然五台山景区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后取得了很大提升,但是依然和其他的世界遗产景区存在差距。本论文以五台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管理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条块分割、权责不明;利益均沾、不利发展;财政困难、举步维艰等诸多问题。为。了实现五台山景区在新时期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转型发展,顺应经济体制变化,改变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模式。论文分五部分,第一章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章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等概念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本文研究的范畴,文章在通过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深入五台山景区进行实地调查及访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达到公共管理的目标。第三章深入分析了五台山景区的发展状况、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特别是现存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目标和解决方案。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鉴于五台山景区属于遗产型旅游地,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且高规格的管理机构(如管委会)来统一管理景区的各项事务,从景区的全局出发,解决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及引发的问题。完善景区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旅游集团,搞活经营机制,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胡立灏[7](2014)在《山东章丘龙山黑陶旅游商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引起广泛关注。我国是个旅游大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的一项高附加值产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与其它旅游产品的开发相比起来,旅游商品无论在设计制作方面还是在宣传销售方面都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旅游产业的收益。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现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成为了旅游业深入发展和利润空间增大的关键环节。加快旅游商品的发展对发展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旅游商品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括,对旅游商品的概念进行比较,并分析了旅游商品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同时对国内外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进行了比对,对章丘旅游以及旅游商品开发进行了分析,对章丘旅游商品特别是黑陶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龙山黑陶旅游商品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进行结构性分析,对龙山黑陶旅游商品的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希望能够对龙山黑陶旅游商品加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应临[8](2014)在《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运动普遍关注社区问题,管理理念从“消极式”和“排除式”转变为重视社区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我国风景名胜区内的社区也是影响风景区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当前风景区规划实践对社区仍持有“一刀切”的“搬迁式”思维惯式,缺乏对风景区社区和社区规划的全面研究,造成风景区社区潜在价值遗失、风景区与社区矛盾激化等问题,影响风景区整体价值的保护以及社区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存续与发展。本研究以风景区社区多重价值识别为导向,探讨兼顾社区价值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规划途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论述国内外研究背景,初步提出研究问题,综述已有相关理论与文献。随后,全面考查风景区社区的历史与现状。将社区置于更宏观的国家社会经济变迁背景下,分析推动社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现状分析包括社区自身和社区规划两方面,前者从多个角度分析风景区社区复杂现状,后者通过考查若干风景区的现行规划文件分析社区规划政策现状。第三,从多重价值的视角审视风景区社区和社区规划政策。首先运用效用价值理论构建风景区社区价值分析体系,并借此论述当前社区规划政策忽视社区价值的问题及后果,随后通过资源配置和治理途径分析发现当前社区政策缺乏实施有效性,继而提出社区自组织的改善思路。最后,基于风景区社区价值体系和自组织治理条件,提出风景区社区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特点、主要规划内容、关键规划环节等方面的优化策略,并以九寨沟风景区社区为例进行了实践检验。风景区社区价值体系可分为社区作为价值客体的生活、游憩、经济、研究、选择价值和作为价值主体的经济、精神、游憩、环境等不同要素,各要素之间、要素与风景区价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社区价值评估要根据不同的价值类型分别确立评价指标和具体方法,并对价值体系进行整体分析。自组织治理作为已有的层级治理和市场治理途径的补充,是风景区社区治理的理想途径。当前风景区社区尚未具备充分的自组织治理条件,而风景区社区规划通过增加软性规划内容,运用参与性和沟通性规划手段等方式,促进社区形成自组织治理的必要条件,最终实现社区价值体系的保护和社区合理存续。

李茹[9](2012)在《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语义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问题。如何对句子进行有效的、深入的自动语义分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主要目标之一。汉语句子的框架语义结构分析技术是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借助山西大学的汉语框架网语义资源,针对汉语句子语义结构,展开了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建模、目标词识别、框架排歧和框架语义角色标注等核心技术研究,同时,对基于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的旅游问答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汉语句子语义结构,系统地进行了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分析,提出了汉语框架语义依存图模型,包括单框架语义依存图、完全框架语义依存图、核心框架语义依存图,为汉语句子语义结构表示提供了新的方法。(2)针对目标词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相似度计算、最大熵模型的未登录目标词识别方法,充分考虑了词义信息、依存特征及上下文语境,有效地解决了未登录目标词的识别,为实现准确的框架排歧提供了保障。(3)针对框架排歧问题,提出了基于T-CRF的框架排歧方法,通过加入依存特征中长距离的依存关系提升了汉语框架排歧的性能,同时与基于SVM和最大熵模型排歧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了基于T-CRF框架排歧的有效性。(4)针对框架语义角色标注问题,在总结对比现有主流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T-CRF模型的框架语义角色标注方法,并通过加入依存特征提升了标注准确率。其次,基于框架语义角色标注进行了句子相似度计算,从框架语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多框架及其重要度的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框架语义角色对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的有效性。(5)针对汉语框架网语义资源与语义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面向山西旅游领域的问答实验原型系统。系统以旅游景点五台山为例,针对每个景点的简介文本进行了全文框架语义角色标注。系统包括问题输入、问句分析及答案抽取,验证了基于框架语义分析进行问答系统应用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为实现汉语句子深层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基于语义分析的应用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支撑。

邓丽娟[10](2011)在《基于霍华德—希斯模式的张家界游客土特产品购物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购物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需要来自理论研究的支撑,政策的支持,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共同实践。其中,对游客购物行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一环。对游客购物行为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旅游购物研究方法的内容,目的在于推动旅游购物业的进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上,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有效建议,帮助游客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水平。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消费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出发,以霍华德-希斯模式这一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张家届游客购买土特产品的购物行为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使用SPSS17.0和Excel 2003两种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了频数分析、李克特量表化分析、独立性检验、单因素方差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对旅游购物者的购物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在购买土特产品时,多数游客受到即时信息的影响很大,即在旅途中获取的信息要远大于出游前所获取的信息,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导游员的推荐,这也对导游导购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中,通过对游客的人口学变量和其购物需求动机的独立性检验可以得出不同年龄、行程安排、性别、游览天数的游客在需求动机上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客源地的游客在购物决策类型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客源地、购物经验和第一印象的游客在购物金额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的游客在获取信息来源上则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可知,对产品包装评价程度不同的游客,其旅游购物决策类型上有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张家界游客土特产品总体购买金额水平较低;对张家界土特产品在服务、种类、包装、价格上的评价以中性评价居多;游客购买土特产品的主要需求动机是为了馈赠他人和自己回家消费;游客购物的主要地点是在自行选择的商店和跟导游进入的商店;购物时机以旅途中自行购买和专门跟导游进店为主;在除土特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的购买上,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导游应该安排好游客购物的时间长度,把握信息传播技巧。销售服务者应掌握营销技巧,针对游客需求推荐商品;根据购物时空环境对游客购物评估标准的影响,有针对性的促销;土特产品生产商要定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调查,根据细分市场研制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做好旅游商品的包装;开发出多档次,能迎合各种游客需要的旅游商品市场;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商品的反馈信息,这有助于各方把握和保证张家界土特产品的名声。

二、五台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台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五台县农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框架图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旅融合的认知体系
        2.1.1 农旅融合的概念
        2.1.2 农旅融合的特性
        (1)农旅融合具有系统性
        (2)农旅融合具有动态性
        (3)农旅融合具有创新性
        2.1.3 农旅融合的进程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农旅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旅游理论
3 五台县农旅融合现状分析
    3.1 五台县县情概况
    3.2 五台县旅游业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
        3.2.2 发展阶段
        3.2.3 完善阶段
    3.3 五台县农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3.1 农旅产业实现提升,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3.3.2 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3.3 拉动旅游业与农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3.4 五台县农旅融合基础条件
        3.4.1 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因素)
        3.4.2 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条件)
    3.5 五台县农旅融合现状
        3.5.1 五台县农业现状
        3.5.2 五台县旅游业现状
        3.5.3 五台县农旅融合现状
4 五台县农旅融合度评价
    4.1 农旅融合评价体系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4.1.3 数据处理
        4.1.4 关联系数的计算
        4.1.5 关联度的计算
    4.2 五台县农旅融合态势测评
        4.2.1 纵向对比
        4.2.2 横向对比
        4.2.3 结果分析
5 五台县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政策管理不够完善
    5.2 农旅融合产品单一
    5.3 农旅自身发展不足
6 促进五台县农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基础层:政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
        6.1.1 加大政策支持
        6.1.2 完善基础设施
        6.1.3 保护生态环境
    6.2 核心层:创新模式+精品项目
        6.2.1 创新融合模式,提供优质服务
        6.2.2 彰显地区特色,开发精品项目
    6.3 升级层:规划先行+产研结合
        6.3.1 理清思路,规划先行
        6.3.2 吸引人才,产研结合
    6.4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3)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植物区系及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现状
        1.1.1 国内现状
        1.1.2 国外现状
    1.2 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植物区系分析
    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方选择及调查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区系成分
        2.3.2 植物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2.3.3 棋盘山与其他山脉植物区系组成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棋盘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多样性
    3.1 自然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α物种多样性指数
        3.2.2 β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3.2.3 β物种多样性二元属性数据测度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物种组成
        3.3.2 α物种多样性指数
        3.3.3 β物种多样性指数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 植物区系研究
        4.1.2 植物地理分布相似性研究
        4.1.3 物种多样性研究
    4.2 讨论
        4.2.1 植物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4.2.2 植物区系多样性与气候的关系
        4.2.3 植物多样性测度方法的探讨
    4.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以平朔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课题支撑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复垦土地的农业利用功能研究
        1.2.2 复垦土地的生态服务性功能研究
        1.2.3 复垦土地的景观性功能研究
        1.2.4 复垦土地的美学功能研究
        1.2.5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自然条件
        1.3.3 社会经济状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概念辨析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辨析
    2.2 基本理念、理论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2.1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近自然相关理论
        2.2.4 恢复生态学理论
        2.2.5 流域地貌理论
        2.2.6 景观美学理论
        2.2.7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阶段论
        2.2.8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理念
    2.3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与脱贫致富、精准扶贫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地貌、水系统及土壤生态改造和优化
    3.1 矿区表层地球系统的地貌、水系统及土壤变化过程
        3.1.1 基本认识
        3.1.2 变化过程
    3.2 重塑地貌及水系的生态改造与优化
        3.2.1 生态改造与优化措施分析
        3.2.2 基于功能提升的水系布局及人工湖的建设
        3.2.3 基于Geo Fluv TM师法自然技术手段的生态改造与优化
    3.3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重构土壤生态改造和优化
        3.3.1 矿区土壤的退化
        3.3.2 基于功能提升的矿山工程扰动土人工再造的方法
    3.4 基于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矿山企业控制标准
        3.4.1 地貌重塑质量控制标准
        3.4.2 土壤重构质量控制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生物资源改造与优化
    4.1 矿区表层地球系统植被变化的过程
        4.1.1 基本认识
        4.1.2 变化过程
    4.2 生物资源改造与优化
        4.2.1 植被资源功能提升分区
        4.2.2 以前期人工支持与诱导的重建植被物种分类
        4.2.3 以后期自然侵入的野生植物物种分类
    4.3 动物、昆虫类资源的功能更提升
        4.3.1 自然培育
        4.3.2 人工引种与生态养殖
    4.4 基于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矿山企业控制标准
        4.4.1 植被重建质量控制标准
        4.4.2 景观重现质量控制标准
        4.4.3 生态多样性重组质量控制标准
    4.5 本章小结
5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旅游资源开发
    5.1 基本认识
        5.1.1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5.1.2 旅游资源开发的依据
        5.1.3 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5.2 社会经济条件与矿区新生旅游资源分析
        5.2.1 社会经济条件
        5.2.2 矿区旅游资源类型现状调查与分类
        5.2.3 人工生态型与人文生态型旅游资源
        5.2.4 矿区旅游资源整体评价
    5.3 矿区旅游资源市场与客源结构分析
        5.3.1 总体发展态势
        5.3.2 旅游专项市场发展趋势
        5.3.3 客源结构分析
        5.3.4 客源市场定位及旅游收入预测
    5.4 矿区发展旅游的SWOT分析
        5.4.1 优势与劣势
        5.4.2 机遇与挑战
    5.5 矿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5.5.1 转变思路
        5.5.2 转变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文化设计
    6.1 矿区所在区域的人文背景分析
        6.1.1 史前文明
        6.1.2 边塞军事文化
        6.1.3 人文古迹众多
        6.1.4 名人辈出
        6.1.5 文化大熔炉
        6.1.6 和谐文化
    6.2 文化设计的功能分区与总体结构
        6.2.1 核心理念
        6.2.2 总体结构
    6.3 文化设计的功能区规划
        6.3.1 复垦纪念公园
        6.3.2 民俗文化博览园
        6.3.3 地质公园
        6.3.4 工业旅游博览区
        6.3.5 田园综合体
    6.4 本章小结
7 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科研教育科普功能
    7.1 复垦土地科研科普的现状、特点和意义
        7.1.1 现状
        7.1.2 特点
        7.1.3 意义
    7.2 平朔矿区复垦土地的科学教学科普功能提升
        7.2.1 基地功能定位
        7.2.2 需要解决的教科问题
        7.2.3 解决教科问题的方法
        7.2.4 解决教科问题的特点
        7.2.5 推广应用效果
        7.2.6 复垦土地科普功能的提升路径
        7.2.7 讨论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的影响及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绿色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2.1.1 绿色发展理论概述
        2.1.2 国外绿色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2.1.3 国内绿色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2.1.4 小结
    2.2 草甸覆盖度测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2.2.1 实地测量法
        2.2.2 实地与遥感综合测量法
        2.2.3 遥感估算法
        2.2.4 小结
    2.3 旅游者游憩行为及其对植被、空气、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2.3.1 旅游者游憩行为研究
        2.3.2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植被环境的影响研究
        2.3.3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3.4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水体的影响
        2.3.5 旅游者游憩行为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影响
    2.4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2.4.1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文献分析
        2.4.2 国外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2.4.3 国内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2.4.4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评析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地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特征
        3.1.3 气候特征
    3.2 研究区自然资源概况
        3.2.1 植物资源特征
        3.2.2 动物资源概况
    3.3 研究区旅游概况
        3.3.1 研究区旅游资源概况
        3.3.2 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3.3.3 研究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区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4.1 研究区旅游资源类型特征
        4.1.1 地文景观类资源
        4.1.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4.1.3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4.1.4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型旅游资源
        4.1.5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4.1.6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
        4.1.7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4.1.8 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4.2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4.3 研究区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4.4 研究区旅游资源的适宜性评价
    4.5 研究区典型景观类型与评价
5 研究区山地草甸覆盖度的动态分析
    5.1 数据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方法
        5.1.3 脆弱性分区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武功山植被类型分布
        5.2.2 武功山山地草甸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
        5.2.3 武功山山地草甸脆弱性分区及评价
    5.3 本章小节
6 研究区旅游者游憩行为特征分析
    6.1 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
    6.2 武功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6.3 研究区旅游者的地域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6.4 研究区旅游者的一般游憩行为分析
        6.4.1 武功山旅游者的游憩动机
        6.4.2 武功山旅游者的游憩活动偏好
        6.4.3 研究区旅游者的游憩结伴方式
    6.5 研究区旅游者对游憩环境的感知分析
        6.5.1 山地游憩环境类型及因素
        6.5.2 研究区旅游者对游憩环境的感知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
    7.1 旅游者踩踏干扰对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的影响
        7.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1.2 旅游者踩踏干扰对草甸群落结构的影响
        7.1.3 草甸群落对踩踏干扰的响应分析
    7.2 旅游者露营活动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
        7.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2.2 露营活动对草甸植被的影响
        7.2.3 露营活动对草甸土壤的影响
    7.3 旅游者步游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
        7.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3.2 步游对草甸环境的影响分析
    7.4 旅游垃圾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
        7.4.1 武功山旅游垃圾概况
        7.4.2 武功山旅游垃圾处理方式
        7.4.3 武功山旅游垃圾对草甸环境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武功山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8.1 游憩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8.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2.1 指标选取
        8.2.2 计算模型构建
        8.2.3 阈限确定
    8.3 评价结果与分析
        8.3.1 数据获取与处理
        8.3.2 承载力综合评价
        8.3.3 弹性力评价
        8.3.4 支撑力评价
        8.3.5 抵抗力评价
    8.4 本章小结
9 武功山森林公园环境管理策略
    9.1 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游憩机会谱构建
        9.1.1 构建的必要性
        9.1.2 游憩环境类型划分
        9.1.3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9.1.4 游憩承载量的控制
    9.2 武功山垃圾治理
        9.2.1 垃圾处理、垃圾管理及垃圾治理的概念辨析
        9.2.2 武功山旅游垃圾产生的原因分析
        9.2.3 武功山旅游垃圾治理对策
    9.3 武功山山地草甸绿道建设
        9.3.1 武功山山地草甸绿道建设的意义
        9.3.2 武功山绿道建设的途径
        9.3.2.1 绿道的生态建设途径
        9.3.2.2 绿道的文化建设途径
        9.3.2.3 绿道的服务建设途径
        9.3.2.4 绿道的安全建设途径
    9.4 武功山古树文化建设
        9.4.1 古树及古树文化内涵
        9.4.2 武功山景区古树分布调查
        9.4.3 武功山古树文化生产
    9.5 推进武功山山地草甸国家公园建设
        9.5.1 国家公园的内涵
        9.5.2 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9.5.3 我国的国家公园实践
        9.5.4 武功山建立山地草甸国家公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9.5.5 武功山建立山地草甸国家公园的途径
    9.6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武功山植物区系中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附录2:武功山景区承载量测算
附录3:武功山旅游者游憩行为调查问卷(预调查)
附录4:武功山旅游者游憩行为调查问卷(正式调查)
附录5:社区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致谢

(6)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山西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景区概念
        2.1.2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概念
    2.2 基础理论及指导意义
        2.2.1 公共管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障碍
    3.1 五台山景区综合概述
        3.1.1 区位条件
        3.1.2 建设规模
        3.1.3 开发历史
        3.1.4 经济指标
    3.2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2.1 行政管理
        3.2.2 经营管理
    3.3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障碍
        3.3.1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障碍
        3.3.2 五台山景区经营体制存在的问题
        3.3.3 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第四章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的设想
    4.1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目标
        4.1.1 协调管理体制机制
        4.1.2 促进政府职能转换
        4.1.3 扩大资金来源
        4.1.4 建立研究及顾问机构
    4.2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方案设计思路
        4.2.1 五台山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
        4.2.2 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4.3 建立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体系
        4.3.1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4.3.2 行业组织的自律
        4.3.3 建立景区人才培养体系
        4.3.4 建立监督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7)山东章丘龙山黑陶旅游商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2、国内外旅游商品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旅游商品研究综述
    2.2 国内旅游商品相关研究
3、旅游商品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3.1 旅游商品
    3.2 旅游商品的特点
    3.3 旅游商品的作用和功能
    3.4 国外旅游商品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3.5 国内旅游商品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龙山文化与龙山黑陶
    4.1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4.2 龙山黑陶
5、章丘旅游和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
    5.1 章丘旅游现状
    5.2 章丘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5.3 龙山黑陶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6、龙山黑陶旅游商品开发的SWOT分析
    6.1 优势
    6.2 劣势
    6.3 机会
    6.4 威胁
7、黑陶旅游商品开发的策略
    7.1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7.2 挖掘自身优势,开发新品
    7.3 利用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动
    7.4 树立品牌意识,不断鼓励创新,加大宣传推介
    7.5 关注人才培养和传承
8、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与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社区研究
        2.1.3 社区规划
    2.2 文献综述
        2.2.1 社会问题和社会系统研究
        2.2.2 居民点体系研究
        2.2.3 社区发展模式研究
        2.2.4 社区景观风貌
        2.2.5 社区旅游
        2.2.6 社区搬迁
        2.2.7 社区参与
        2.2.8 其它保护地社区研究及实践
第3章 风景区社区历史与现状
    3.1 社区历史演变
        3.1.1 概述
        3.1.2 文化意识驱动力:小农思想和宗族意识
        3.1.3 政策制度驱动力:国家制度变迁与风景区设立
        3.1.4 产业经济驱动力:城镇化与旅游发展
        3.1.5 驱动力综合分析
    3.2 社区现状分析
        3.2.1 类型分析
        3.2.2 产业经济
        3.2.3 社会人口
        3.2.4 管理模式
        3.2.5 土地权属
        3.2.6 空间形态
    3.3 社区规划分析
        3.3.1 问题分析
        3.3.2 政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景区社区价值体系
    4.1 遗产保护领域的价值研究
        4.1.1 文化经济学
        4.1.2 人文社会学
        4.1.3 环境科学
        4.1.4 城市规划学
        4.1.5 我国遗产保护领域
    4.2 价值及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4.2.1 价值
        4.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4.3 风景区社区作为价值客体
        4.3.1 生活价值
        4.3.2 游憩价值
        4.3.3 研究价值
        4.3.4 经济价值
        4.3.5 选择价值
        4.3.6 关系与特征
    4.4 风景区社区作为价值主体
        4.4.1 经济价值
        4.4.2 游憩价值
        4.4.3 环境价值
        4.4.4 精神价值
        4.4.5 关系与特征
    4.5 风景区社区价值关系分析
    4.6 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估
        4.6.1 相关研究综述
        4.6.2 社区价值评估指标
        4.6.3 社区价值评估方法
    4.7 社区价值与风景区的关系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价值的风景区社区规划问题:以台怀镇为例
    5.1 台怀镇基本状况
    5.2 历史上的社区价值
    5.3 旅游发展下的社区价值
    5.4 规划政策下的社区价值
    5.5 台怀镇社区价值评估
        5.5.1 研究价值评估
        5.5.2 需求性价值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价值的风景区社区治理途径研究
    6.1 从价值到治理:风景区社区的公共属性
        6.1.1 风景区的公共属性
        6.1.2 社区公共属性分析
    6.2 风景区社区治理现有途径
        6.2.1 现有治理政策分析
        6.2.2 现有治理途径问题
    6.3 社区治理理想途径:自组织
        6.3.1 “公地悲剧”模型及其解决途径
        6.3.2 集体行动制度的启示
        6.3.3 我国传统公共资源治理案例
        6.3.4 风景区社区理想治理途径
    6.4 差距分析与替代途径
        6.4.1 差距分析
        6.4.2 替代途径
        6.4.3 替代途径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区社区规划优化
    7.1 规划目标与特点
        7.1.1 规划目标
        7.1.2 规划特点
    7.2 主要规划内容
        7.2.1 社区价值体系评估
        7.2.2 社区关键问题分析
        7.2.3 物质空间层面政策
        7.2.4 非物质空间层面政策
    7.3 关键规划环节
        7.3.1 多方案比较
        7.3.2 公众参与
    7.4 与其它政策的关系
        7.4.1 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关系
        7.4.2 与其它保护地规划的关系
        7.4.3 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研究:九寨沟风景区社区规划
    8.1 社区基本状况
    8.2 社区社会经济演变
    8.3 社区价值体系评估
        8.3.1 研究价值评估
        8.3.2 威胁关系分析
        8.3.3 需求性价值评估
    8.4 社区关键问题识别
        8.4.1 居住问题
        8.4.2 就业问题
        8.4.3 文化问题
        8.4.4 能力建设
    8.5 规划目标与关键策略
        8.5.1 规划目标
        8.5.2 关键策略
    8.6 主要社区规划政策
        8.6.1 人口与用地调控
        8.6.2 经济与就业引导
        8.6.3 社区风貌有机更新
        8.6.4 居民能力建设
        8.6.5 社区管理机制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社区历史与现状分析
        9.1.2 社区价值体系分析与评估
        9.1.3 社区治理途径研究
        9.1.4 社区规划政策优化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国国家公园社区评价
附件B 美国REAP应用案例:独立国家历史公园
附录C SLED 案例-斯里兰卡酒吧珊瑚礁(Bar Reef)
附录D AI案例-尼泊尔奇特旺(Chitwan)国家公园
附录E 英国国家公园社区规划政策
附录F 九寨沟社区分类调控
附录G 九寨沟社区风貌整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汉语框架网平台
    2.1 框架语义学
    2.2 汉语框架网工程
        2.2.1 相关概念
        2.2.2 CFN语义资源内容描述
    2.3 平台资源数据表示
    2.4 汉语框架网平台网络服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建模
    3.1 引言
    3.2 单框架语义依存图
    3.3 完全框架语义依存图
    3.4 核心框架语义依存图
    3.5 框架语义依存图抽取的关键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词识别
    4.1 引言
    4.2 基于相似度计算的未登录目标词识别
    4.3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未登录目标词识别
        4.3.1 最大熵模型
        4.3.2 最大熵模型特征模板设计
        4.3.3 未登录目标词识别流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CRF模型的汉语框架排歧
    5.1 引言
    5.2 汉语框架排歧方法的流程
    5.3 T-CRF模型
    5.4 T-CRF模型的特征选择及实验语料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相关模型的框架排歧方法
        5.6.1 SVM模型及特征选择
        5.6.2 最大熵模型及特征选择
        5.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T-CRF模型的汉语框架语义角色标注
    6.1 引言
    6.2 依存特征选取及标注语料
    6.3 框架语义角色标注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基于框架语义角色标注的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的山西旅游自动问答系统
    7.1 旅游信息本体的构建
    7.2 系统构架
    7.3 基于汉语框架网的问句语义分析
    7.4 问句语义的抽取
    7.5 实验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基于霍华德—希斯模式的张家界游客土特产品购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探析
    2.1 研究相关概念解读
        2.1.1 消费者购物行为模式
        2.1.2 霍华德-希斯模式
        2.1.3 旅游商品
        2.1.4 土特产品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旅游购物研究
        2.2.2 旅游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旅游购物行为特点研究
        2.2.4 霍华德-希斯模式在其他购物领域的应用研究
3 研究设计与调查
    3.1 张家界概况
    3.2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3.3 问卷的统计分析方法
        3.3.1. 频数分析
        3.3.2 李克特量表化分析
        3.3.3 列联表分析与独立性检验
        3.3.4 单因素方差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外在因素
        4.1.1 游客人口学变量分布
        4.1.2 游客旅游购物背景分布
    4.2 投入因素
        4.2.1 产品刺激因子
        4.2.2 符号刺激因子
        4.2.3 社会刺激因子
    4.3 内在因素
        4.3.1 旅游购物决策类型
        4.3.2 需求动机
        4.3.3 信息反应
    4.4 产出因素分析
        4.4.1 游客的购物行为反应
        4.4.2 旅游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研究结论、建议和不足之处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四、五台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山西省忻州市金融发展的几点思考[J]. 张恺璇. 经济师, 2019(10)
  • [2]五台县农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D]. 索红霞.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3]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植物区系及其多样性研究[D]. 王振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4]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以平朔矿区为例[D]. 寇晓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5]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的影响及承载力研究[D]. 胡明文.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董巧红. 山西大学, 2014(03)
  • [7]山东章丘龙山黑陶旅游商品开发研究[D]. 胡立灏.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8]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D]. 王应临. 清华大学, 2014(09)
  • [9]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分析技术研究[D]. 李茹. 山西大学, 2012(01)
  • [10]基于霍华德—希斯模式的张家界游客土特产品购物行为研究[D]. 邓丽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五台山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