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海槽褶皱系古生代火山活动及其与铁矿成矿的关系

天山海槽褶皱系古生代火山活动及其与铁矿成矿的关系

一、天山地槽褶皱系古生代火山作用及与铁矿成矿作用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大明[1](2021)在《新疆塔城北他乌山一带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塔尔巴哈台山山脉南麓。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地质特征,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信息,确定了研究区的含矿岩体;通过同位素测年及构造行迹分析,初步确定了区内金矿成矿地质年代;通过对地层、构造、岩浆岩、次生蚀变、化探异常信息提取及分析,研究并圈定了找矿远景区。取得的成果及认识主要如下:1.研究区含矿地质体为石炭纪英云闪长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呈脉状分布,受东西向的断层、劈理、节理等张性构造裂隙控制。成矿有利地段硅化、褐铁矿化强烈。矿物、构造、蚀变等对研究区金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2.研究区石炭纪岩浆活动在中酸性岩浆岩及蚀变带中形成了金的富集,加之后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形成了金矿化体。金矿的形成与石炭纪岩浆活动关系密切。3.研究区石炭纪中酸性岩浆岩为“I”型过铝型岩浆岩,显示岛弧花岗岩特征,为造山带同期碰撞产物,岩浆源于早期大洋岛弧火山物质。本次获取的该期花岗闪长岩中U-Pb同位素年龄为309.4±0.99Ma,时代为早石炭世。4.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优越,具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找矿前景。

郑超杰[2](2021)在《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阿舍勒铜锌矿位于阿尔泰造山带西南缘阿舍勒盆地内,是典型的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前人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预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找矿成果。鉴于阿舍勒铜锌矿床具有埋藏深、开采难度大、采矿维护成本高等特点,伴随着矿山开采对探明资源储量不断消耗,深边部矿体品位下降,对阿舍勒铜锌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任务已迫在眉睫。本文以矿产资源定量评价体系为指导,在充分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矿区成矿地质规律及控矿地质要素;引入成分数据分析,对阿舍勒矿区外围原生晕数据进行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及奇异性理论分离、识别并提取地表原生晕弱异常;量化矿区控矿地质要素,结合地球化学指标,构建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借助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区外围开展找矿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予以评估;分析钻孔原生晕垂向分带特征,评价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如下为本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1.对研究区岩石地球化学9个元素进行成分数据分析,还原元素真实空间分布;以稳健主成分方法探讨元素组合特征,得出(1)Cu-Zn-Co及(2)Pb-Mo-Ag-As-Au-Sb两组矿化组合,分别对应矿床喷流沉积及变质热液叠加改造两个成矿阶段。2.运用分形-多重分形方法分离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背景分布,提取研究区原生晕异常;对常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难以识别的弱异常,以局部奇异性理论识别、提取,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中隐藏的与成矿紧密相关的弱异常信息。3.对矿区成矿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以GIS信息系统为媒介、矿区见矿钻孔为参照,运用“距离分布法”,明确各类控矿地质要素与矿体间最佳缓冲距离,量化各类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控矿地质要素信息,结合地表原生晕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构建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4.基于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运用三类监督学习算法,对研究区开展找矿预测;对各类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并对各模型预测结果与矿区见矿钻孔相对应,得出三类机器学习模型找矿预测效果显着。由此,提出将三类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找矿预测模型。5.以机器学习综合找矿预测结果为主,辅以岩石地球化学弱异常信息,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矿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度评价指标,在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区外围圈定3类共9个找矿预测区,并分析钻孔原生晕数据进行深部找矿预测,验证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薄永祥[3](2019)在《内蒙古科右前旗地区银多金属矿化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天山—兴蒙地槽系(Ⅰ)、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Ⅱ)、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4)北东部哲斯-林西复向斜(Ⅱ41)的北东端,属于突泉—林西华力西期、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B级成矿带(Ⅲ-6)。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本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文在充分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资料,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对比区域内典型银多金属矿床研究成果,建立了成矿预测模型,圈定两个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并客观评价了远景区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为该区进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研究区通过1∶5万地、物、化、遥等方法,将区内地层划分为6个填图单元,其中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以中二叠世大石寨组为主,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次之;将侵入岩划分为3个时代、13个填图单元,区所有内生金属矿(化)点与侵入作用均有一定关系,其中侵入岩与赋矿地层接触带与成矿关系最密切;区内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发育,与成矿有关的构造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1:5万航磁圈定异常12处;1:5万遥感解译网格状及环网状构造33处,提取了羟基异常及铁染异常分布特征;1:5万土壤地球化学圈定综合异常30处。1:1万高精度磁法圈定高磁异常6处,1:1万激电中梯圈定视极化率异常5处;1:1万土壤地球化学圈定组合异常38处。土壤组合异常多以Ag、Mo、Pb、Zn和Cu、Sb、As元素为主。通过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遥感特征分析,对照处于同一成矿带内的毛西嘎达坂铅锌多金属矿床和大石寨锌银多金属矿床进行研究。认为科右前旗地区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区内银多金属矿(化)体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和晚华力西期、燕山期侵入岩活动关系密切,矿(化)体主要赋存于晚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侵入岩与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带。北西向断裂为热液提供运移通道,北东向断裂提供了容矿空间。晚华力西期、燕山期的岩浆热液为成矿提供了成矿元素、热源及动力,同时对二叠系大石寨组和侏罗系白音高老组、玛尼吐组、满克头鄂博组地层中成矿元素进行活化、迁移并局部富集,在有利的地质构造环境下成矿。其中与银多金属矿有关的矿化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硅化;视极化率异常主要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磁场表现为高磁异常;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以Ag、Mo、Pb、Zn和Cu、Sb、As为主的元素组合异常,并且与高磁异常、低阻高极化异常交叠;遥感特征表现为网格状构造及环网状构造发育,铁染蚀变发育。根据成矿预测区划分原则,在研究区内共圈定成矿远景区2处,分别为义勒力特Ag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发现矿化体1条,地表探槽采样分析Ag品位达23.0×10-6,原生晕样Ag含量93.0×10-6。哈日雅玛吐Mo、Ag、Au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发现矿化体2条,地表探槽采样分析:Ag15.9×10-6、Mo 0.05×10-2。

肖文交,宋东方,Brian 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万博,张继恩,敖松坚,张志勇[4](2019)在《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简要概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造山带研究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奠基时期,各地质研究学派理论相继运用于解释中亚地区的地质演化.改革开放初期,李春昱先生等开创性地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析北疆及兴蒙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出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朝-塔里木三大板块俯冲-碰撞的认识,并提出了索伦山至延边缝合线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前苏联学者提出了多陆块碰撞模型;土耳其学者提出了单一岛弧增生模型,指出中亚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碰撞造山带.中国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蛇绿岩、高压变质岩等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划分了主要缝合带. 1999年,"中亚成矿域"概念被提出,并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全球三大成矿域.进入21世纪,鉴于中亚在大陆增生理论和成矿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中亚造山带研究成为国际学术前沿.中国在中亚地区布局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微陆块属性、蛇绿岩时代和构造背景、岩浆弧性质、增生楔识别和解剖、区域变质-变形作用、俯冲带(超)高压变质作用、洋中脊俯冲、地幔柱与板块相互作用、多岛海构造古地理与复式增生造山时空格架、大陆增生、增生成矿、构造叠加改造等.这些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展望未来,中亚造山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古亚洲洋早期演化历史及起始俯冲机制;(2)古亚洲洋外部造山带(Extroversion)的增生机制;(3)古亚洲洋地幔属性及其时空分布;(4)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相互作用过程;(5)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及其全球对比;(6)中亚成矿域增生成矿机制;(7)大陆改造机制.

薛伟[5](2019)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大兴安岭岩浆构造带南端,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近40000km2,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火山岩型铀成矿带之一。近年来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铀矿勘查工作备受关注,本文以最新的铀矿勘查成果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火山岩型铀矿对比研究,系统总结了各类铀矿床或矿点矿床地质特征,然后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技术方法手段开展了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客观评价了研究区的找矿前景,提高了对研究区铀成矿的认知程度,为我国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和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野外地质填图、钻探编录和室内测试分析、铀矿勘查总结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各类铀矿床、矿点(核桃坝、单井胡同、骆驼山、西干沟和三道沟)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体和矿石特征及蚀变特征,全面揭示了铀矿化信息,总结了铀矿地质特征,为研究区内的铀矿勘查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选择代表性铀矿床或矿点开展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显示,研究区酸性火山岩具有富SiO2和K2O,贫Al2O3、Sr、Ba、Eu、Ti、P以及高Rb/Sr比值(21.7424.53)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Eu亏损的燕式分布,具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为壳源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流纹岩LA-ICP-MA锆石U-Pb年龄为132.2±0.6Ma和132.8±0.8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同时首次对该区义县组的形成年龄进行了限定,即介于132.8Ma122.0Ma之间,这对于解决该区的地层归属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单井胡同铀矿点赋矿火山岩形成于143.8±0.5Ma和141.5±0.5Ma,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矿相学研究表明,核桃坝铀矿床和义盛店铀银矿床矿石矿物均以铀石为主,成矿作用可划分早期钠长石化交代阶段、早期热液成矿阶段、晚期热液成矿阶段、成矿后阶段为四个阶段。核桃坝矿床与义盛店矿床具有相似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过程,说明区域成矿流体是同一期富铀含硅酸(络合物)的成矿热液。矿相学研究、成矿地质特征、样品蚀变程度等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的铀矿床类型为碱交代型热液铀矿床,其成因与碱交代作用、次火山岩体密切相关。沥青铀矿U-Pb同位素表观年龄、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以及等时线年龄综合研究显示,核桃坝铀矿床形成时代应在99.1Ma左右,是晚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年代学综合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的主成矿时间应在100Ma左右,即晚白垩世成矿,其与460矿床、470矿床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共同形成“北东老、西南新”铀成矿时空格局。成矿规律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具备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铀源条件、热液蚀变条件,控矿因素明显,铀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广阔,持续勘查与研究工作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核桃坝铀矿床有望发展为大型或者超大型铀多金属矿床,其他铀矿点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利于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该地层可能存在类似的铀矿床。因此,下白垩统义县组是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新的找矿层位,其内部北东向硅化构造带是值得关注的找矿方向。

张鸿远[6](2019)在《东天山印支期天湖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天湖岩体距离哈密市区约140km,主要在兰新铁路天湖车站附近出露,岩体地处中亚造山带天山东段中天山隆起带内,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星星峡-库鲁克塔格大断裂与东天山古生代构造带南缘阿齐克库都克-尾亚大断裂之间。岩体呈近等轴状产出,长约14km,宽约12km,出露面积约为130km2。其近等轴状形态和多次侵入的复杂岩性,对研究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及中亚造山带南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岩体形成时代、母岩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环境尚不明确。本文深入研究天湖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特征,探究岩体的成因、岩体形成时代、成岩构造环境,并探讨母岩岩浆源区及形成机制等问题。天湖岩体为一圆形深成岩体,岩体于东、西两侧侵入于中元古界天湖群片岩、片麻岩中,南侧则侵入于下二叠统红柳河组,其接触面多为外倾且产状切割片麻理明显,为典型的突变式侵入接触关系,岩体内部未见面理。岩体由六个侵入体组成,可分为三个岩相单元,由外向内依次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单元、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单元及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单元,三者在时空分布上关系密切,互为嵌套式同心环带分布。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45258Ma,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230250Ma,显示两者为同时期产物,侵位于中三叠世。天湖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分析中具有弱过铝质、高钾、富钠、低铝、贫铁镁钛特征;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相较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较多的铁镁钛含量及较少的钾钠含量特征。两者在微量和稀土元素曲线图中具有相似的表现,均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中等负铕异常,表明其与俯冲碰撞作用有关。A/CNK是判定I和S型花岗岩的可靠标志,天湖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铝饱和指数A/CNK均在1.01.1范围内,同时特征矿物角闪石发育,表明天湖岩体属I型花岗岩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天湖岩体形成于印支早期,该时期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活动已结束,该期岩浆活动代表造山运动结束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岩浆事件。其岩浆活动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挤压、碰撞关系密切,是中亚构造体制向特提斯体制转换的产物,是东天山印支期花岗岩的重要标志。

张通[7](2019)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文中指出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重要的银矿集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多个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发现及其外围一大批物化探异常的圈定,该区显示出巨大的找矿前景。本文选取区域内双尖子山、拜仁达坝和孟恩陶勒盖三个具有代表性银矿床展开典型矿床研究,并最终汇总分析建立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双尖子山银矿床赋矿地层为中二叠统大石寨组。成矿与矿区隐伏花岗质侵入体关系密切。多期次断裂控矿特征明显。矿体形态以脉状、似层状、透镜状为主。围岩蚀变以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为主。区域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有Ag、As、Bi、Pb、Sb、Sn、W计7项。岩石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有Ag、As、Au、Cd、Cu、Mo、Pb、Sb、Sn、Zn计10项。通用找矿指示元素为Ag、As、Cu、Mo、Pb、Sb、Sn、Zn计8项。拜仁达坝银矿床赋矿围岩为下元古界宝音图组锡林浩特杂岩系和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近东西向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矿体形态呈脉状、似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粘土化、萤石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区域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有Ag、As、B、Be、Cd、Cu、Li、Sb、Sn、Y、Zn计11项。岩石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有Ag、As、Au、Bi、Cu、Pb、Sb、Zn计8项。通用找矿指示元素为Ag、As、B、Cd、Cu、Pb、Sb、Zn计8项。孟恩陶勒盖银矿床产于孟恩陶勒盖花岗岩基中心部位。控矿断裂为早期东西向断裂。矿体形态为脉状、网脉状。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锰菱铁矿化。区域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有Ag、Bi、Pb、Zn、Cd、Be计6项。岩石地球化学勘查阶段找矿指示元素有Ag、As、Au、Cd、Cu、Mo、Pb、Sn、Zn计9项。通用找矿指示元素为Ag、Be、Bi、Cd、Pb、Zn计6项。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以热液脉型矿床为主。断裂控矿明显。成矿多与隐伏的深成侵入体有关。矿体形态多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主要发育中低温热液蚀变。绝大多数形成于燕山期。该区银矿通用找矿指示元素有Ag、As、Cd、Cu、Pb、Zn计6项。可为该区域圈定找矿靶区和寻找类似矿床提供指导。

臧兴运,赵华伟,马晶,马春生[8](2018)在《吉林省吉黑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谱系》文中提出吉林省吉黑造山带新元古代至中三叠世以古亚洲洋演化为特征,并可划分为形成与扩张期(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聚敛期(中寒武世—晚志留世)、拉张期(末志留世—石炭纪)、闭合期(二叠纪—中三叠世)四个演化阶段。每个演化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发育有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及与之相关的成矿作用,以此为基础划分出23个矿床成矿系列,6个成矿系列组,进一步建立起吉黑造山带成矿谱系。

王颖维[9](2019)在《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额尔齐斯金成矿带位于新疆北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碰撞结合处。本文对额尔齐斯构造带金矿的成矿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方法包括对岩石化学、同位素定年、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在对成矿带内的金坝金矿和科克萨依金矿进行解剖研究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成矿带东(中)西段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成矿机制,剖析了构造-岩浆-变质热事件与成矿作用关系,并建立了额尔齐斯构造带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支持。对额尔齐斯成矿带内与金成矿相关的一些岩浆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西段的哈巴河斜长花岗岩具有Si02过饱和,中等铝、贫钠质的特点。斜长花岗岩轻稀土相对富集,Eu亏损。微量元素Rb、Ba、Th、La、Ce等相对富集,Ta、Nb、Sr、Zr、Yb等相对亏损。年代学研究显示,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1±3.4Ma。认为斜长花岗岩是俯冲带环境的产物,其岩浆岩的构造环境可能为火山岛弧环境。成矿带中段的萨尔布拉克金矿区石英斑岩亦具Si02过饱和,中等铝、贫钠质的特点。轻稀土相对富集,为V字型右倾配分曲线,微量元素富集 Rb、Ba、Th、U、Nb、Sr、Zr、Ce,亏损 Ta、La、Hf、Nd 等;石英斑岩显示轻Eu亏损,δEu值(0.27~0.31)<0.95为明显的负异常。石英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其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97.8±1.4Ma,可能是大陆板内构造环境的产物。中段阿克塔斯金矿的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火山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其次有苦橄岩等。火山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部分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火山岩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高,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流体包裹体重点研究了额尔齐斯构造带西段的金坝金矿和东段的科克萨依金矿。金坝金矿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和C02-H20包裹体,少量碳质流体包裹体。成矿早阶段的均一温度较高,范围在262~401℃,主成矿阶段的在200~280℃。成矿流体属低盐度的H20-NaCl-C02体系。金坝金矿成矿流体的演化表现为:从早期和中期的中高温热液向中晚期的中低温、中低盐度的盐水溶液演化。科克萨依金矿的包裹体类型也是水溶液包裹体和C02-H20包裹体,早期的剪切片理化阶段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反映中高温热液特征,较晚成矿阶段石英脉的包裹体具有中低温特征。与额尔齐斯构造带其它金矿对比,如赛都、萨尔布拉克等,金矿成矿流体都表现为早期以中高温、富C02为特征,晚期演化成中低温盐水溶液体系的特征。金坝金矿内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体为金矿化提供重要成矿物质来源,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为成矿热液活动提供了空间,在构造-蚀变作用形成的蚀变带和石英脉中富集了金。金坝矿区成矿硫源(δ34S范围为3.42‰~8.71‰,平均值为6.30‰)为地壳深部即深源硫特征。东段科克萨依金矿受卡拉先格尔-接勒卡拉它乌断裂、克孜勒它乌断裂控制,剪切带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热液蚀变对成矿也起重要作用。硫同位素特点反映区内金矿床具有复杂的成矿作用,其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特点。从硫同位素区域分布特点看,西部的赛都金矿、金坝金矿硫同位素相对富集重硫,逐渐向中部萨尔布拉克金矿,至东部科克萨依金矿,硫同位素趋向于变轻。推测西部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更密切,而东部金矿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对成矿影响更大。成矿带上各金矿的H-O同位素组成均反映成矿流体早期具有变质水(和岩浆水)的特征,晚期混合了大气降水。额尔齐斯构造带的金矿化成带分布、分段集中于额尔齐斯构造带两侧的次级断裂带内。成矿构造具有向西发散、向东收敛的特点。带内金矿化持续时间长,成矿集中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泥盆纪、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及海西中晚期中酸性岩体是矿体的主要容矿岩石。额尔齐斯金矿带内韧性剪切与岩浆活动复合控矿特征明显,多期次多阶段耦合成矿作用显着。频繁的火山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的热源和部分物源,促进地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带内金矿成矿流体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长期的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多期次、多形式的叠加,造成地层中的金及其他成矿元素再活化。额尔齐斯构造岩浆成矿带内特定的金矿有利成矿部位,只要有充足的金源供给,就可以形成金矿床。额尔齐斯金矿带的金元素主要是在中低温、中浅-中深成环境下,随岩浆热液、变质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成矿热液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的特点。完善了额尔齐斯金矿带内西、中、东部的构造-变质-流体演化体系,建立了额尔齐斯构造带金矿成矿模式。

边春静[10](2018)在《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文中指出阿尔泰地区早中泥盆世形成的VMS矿床在晚泥盆世以来的造山环境里经受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对于该区VMS矿床变形变质及后期叠加成矿作用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对一些矿床的成因存在争议。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阿舍勒盆地内的阿舍勒铜锌矿床,是我国着名的大型VMS铜锌矿床,在其外围还发现了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成矿潜力巨大。对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开展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包括矿石变形变质、变质热液流体,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的研究,有助于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的深化,从而为该区成矿远景评价提供依据。阿舍勒矿床的铜锌矿化主要赋存于在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根据矿体产出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及围岩变形变质特点,可以识别2个明显的成矿期:海相火山沉积期及变质热液叠加期。变质热液叠加期石英脉,可分为4个阶段: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Q1)、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Q2)、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Q3)以及晚期白色石英脉(Q4)。矿体围岩变质变形组构发育,重结晶、复杂剪切纹等微结构发育,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阿舍勒矿床几种不同产状的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中成矿流体具有富CO2、低盐度、中低密度的变质流体特征。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显示H2O-CO2包裹体中Au、Cu、Pb、Zn、Fe等元素较高,其中Cu、Fe、Pb等元素明显在气相中富集,而Au、Zn元素在液相富集。铜锌同位素研究揭示阿尔泰地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存在从南东到北西向区域性变化的成因联系。克兰盆地内矿床中脉状金矿化中黄铜矿δ65Cu值相对较低,可能反映了热液叠加较强的特点,而克因布拉克矿床、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δ65Cu值逐渐增高,可能反映更多的海相火山沉积(VMS)的δ65Cu值特点。提出阿舍勒-萨尔朔克矿床的成矿模式,即海相火山沉积铜锌(铅)矿化-变质热液叠加铜金矿化的两期多阶段模式。早泥盆世时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早期的铜锌(铅)矿化,在晚二叠世大规模的造山-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VMS矿床遭受了强烈的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形成了不同阶段的脉状铜(金)矿化。

二、天山地槽褶皱系古生代火山作用及与铁矿成矿作用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山地槽褶皱系古生代火山作用及与铁矿成矿作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塔城北他乌山一带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自然地理
        1.2.2 交通位置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泥盆系
        2.2.2 石炭系
        2.2.3 新近系
        2.2.4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脉岩
    2.4 变质岩
        2.4.1 区域动力变质岩
        2.4.2 接触变质岩
        2.4.3 动力变质岩
    2.5 区域矿产概况
        2.5.1 布尔克斯台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2.5.2 沙尔布拉克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异常
        3.1.1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2 区域磁异常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地球化学背景
        3.2.2 元素组合特征
4 他乌山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4.1 成矿地质条件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4.2.2 1:1 万地球化学综合剖面异常特征
        4.2.3 异常解释与推断
    4.3 矿化体特征
        4.3.1 赋矿层位及工程控制情况
        4.3.2 矿化体规模、形态及产状
        4.3.3 矿化体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
        4.3.4 金矿化体赋矿品位及矿物组合特征
    4.4 矿石特征
        4.4.1 矿石岩石学特征
        4.4.2 矿石质量
        4.4.3 矿石类型
        4.4.4 围岩蚀变特征
    4.5 控矿因素
        4.5.1 构造
        4.5.2 岩浆岩
    4.6 找矿标志
        4.6.1 含矿载体
        4.6.2 矿物标志
        4.6.3 蚀变标志
        4.6.4 构造标志
    4.7 金矿成因类型
    4.8 金矿成矿地质背景
5 研究区金矿找矿规律及远景分析
    5.1 找矿靶区的圈定
        5.1.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5.1.2 找矿靶区及找矿方向
    5.2 找矿远景区划分及找矿远景分析
        5.2.1 找矿远景区划分原则
        5.2.2 卡巴塔斯Ⅱ级金找矿远景区(Ⅱ)
        5.2.3 研究区找矿远景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机器学习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1.5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 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理概况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火山活动与岩浆岩
        2.2.4 矿区围岩蚀变
第3 章 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识别
    3.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
        3.1.1 成分数据分析
        3.1.2 分形-多重分形理论
    3.2 原生晕样品采集及数据分析
        3.2.1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3.2.2 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学特征
    3.3 研究区单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3.3.1 原生晕数据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3.4 研究区元素组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3.4.1 基于ilr变换的稳健主成分分析
        3.4.2 基于ilr变换的连续二值分离技术
    3.5 综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提取
第4 章 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4.1 成矿规律研究
        4.1.1 矿床成因浅析
        4.1.2 地层控矿规律
        4.1.3 构造控矿规律
        4.1.4 岩体控矿规律
        4.1.5 岩体-地层接触带控矿规律
        4.1.6 矿化蚀变带
        4.1.7 古火山机构
    4.2 成矿地质信息提取方法
        4.2.1 距离分布法
        4.2.2 地质成矿要素提取流程
    4.3 成矿地质要素定量提取
        4.3.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4.3.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4.3.3 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4.3.4 岩体-地层接触带与成矿的关系
        4.3.5 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4.3.6 古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4.3.7 定量分析结果
    4.4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
        4.4.1 铜锌多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4.4.2 矿床统计单元划分原则
        4.4.3 统计单元的赋值
第5 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5.1 基于监督学习的矿产资源预测
        5.1.1 训练、测试样本集特征
        5.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5.1.3 随机森林模型
        5.1.4 加权K最近邻模型(KKNN)
    5.2 定量预测模型综合评价
第6 章 异常评价及深部找矿研究
    6.1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异常与原生晕弱异常对比研究
        6.1.1 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性评估
        6.1.2 综合异常对比研究
        6.1.3 研究区找矿预测区圈定
    6.2 深部原生晕找矿研究
        6.2.1 钻孔原生晕样品采集及分析
        6.2.2 钻孔原生晕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6.2.3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6.2.4 钻孔原生晕深部找矿预测
第7 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阿舍勒铜矿区断裂特征简表
附录2 矿区次火山岩岩石学特征表
附录3 断裂要素与矿点缓冲距离参数
附录4 SVM模型核函数超参数优化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内蒙古科右前旗地区银多金属矿化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2.1 交通位置概况
        1.2.2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主要实物工作量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科右前旗地区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航空遥感特征
    3.1 科右前旗地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科右前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
        3.2.1 1 :5 万地球化学特征
        3.2.2 1 :1 万地球化学特征
    3.3 科右前旗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3.3.1 1 :5 万航空磁测特征
        3.3.2 1 :1 万高精度磁测特征
        3.3.3 1 :1 万激电中梯特征
    3.4 科右前旗地区航空遥感特征
        3.4.1 遥感地质解译
        3.4.2 矿化蚀变信息遥感提取
第4章 典型银多金属矿床成因分析及成矿模式
    4.1 毛西嘎达坂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床成因
        4.1.4 成矿模式
    4.2 大石寨锌银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床成因
        4.2.4 成矿模式
第5章 成矿预测模型构建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2 找矿标志
        5.2.1 地质标志
        5.2.2 地球化学标志
        5.2.3 地球物理标志
        5.2.4 航空遥感标志
    5.3 综合成矿预测模型
第6章 成矿预测
    6.1 成矿远景区划分原则
    6.2 成矿远景区划分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总体概况
3 改革开放40年来的研究进展
4 21世纪以来的突出研究成果
    4.1 微陆块时代与属性
    4.2 蛇绿岩时代及构造背景
    4.3 岩浆弧性质
    4.4 增生杂岩
    4.5 区域变质、变形作用
    4.6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4.7 洋中脊俯冲作用
    4.8 地幔柱与板块相互作用
    4.9 多岛海构造古地理与复式增生造山方式
    4.1 0 大陆增生机制
    4.1 1 增生成矿作用
    4.1 2 构造叠加与改造
5 未来研究展望
    5.1 古亚洲洋早期演化过程及其俯冲起始机制
    5.2 古亚洲洋外部造山带的增生机制
    5.3 古亚洲洋地幔属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5.4 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相互作用
    5.5 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及其全球对比
    5.6 中亚成矿域增生成矿机制
    5.7 大陆改造机制

(5)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铀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方法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深大断裂
        2.1.3 区域火山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地层
        2.2.2 盖层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代-元古代
        2.3.2 古生代
        2.3.3 中生代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岩石物性特征
        2.4.2 重力场特征
        2.4.3 航磁场特征
        2.4.4 放射性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区域铀矿床研究
    3.1 460铀-钼矿床
    3.2 534铀-钼矿床
    3.3 470铀-钼矿床
    3.4 713铀-钼矿床
    3.5 71铀-钼矿床
    3.6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核桃坝铀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地球物理特征
        4.1.3 矿体特征
        4.1.4 矿石特征
        4.1.5 蚀变特征
    4.2 单井胡同铀矿点
        4.2.1 矿区地质
        4.2.2 地球物理特征
        4.2.3 矿体特征
        4.2.4 矿石特征
        4.2.5 蚀变特征
    4.3 骆驼山铀矿点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特征
        4.3.3 矿石特征
        4.3.4 蚀变特征
    4.4 西干沟铀矿点
        4.4.1 矿区地质
        4.4.2 地球物理特征
        4.4.3 矿体特征
        4.4.4 矿石特征
        4.4.5 蚀变特征
    4.5 三道沟铀矿化点
        4.5.1 矿区地质
        4.5.2 地球物理特征
        4.5.3 矿化点特征
        4.5.4 矿石特征
        4.5.5 蚀变特征
第五章 成岩成矿作用研究
    5.1 岩石成因研究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1.3 测试结果
        5.1.4 讨论
    5.2 赋矿岩石年代学研究
        5.2.1 样品采集
        5.2.2 测试方法
        5.2.3 测试结果
        5.2.4 讨论
    5.3 矿相学与成矿流体研究
        5.3.1 样品采集
        5.3.2 测试方法
        5.3.3 测试结果
        5.3.4 讨论
    5.4 成矿年代学研究
        5.4.1 样品采集
        5.4.2 测试方法
        5.4.3 测试结果
        5.4.4 讨论
    5.5 矿床成因探讨
第六章 成矿规律研究与潜力评价
    6.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6.1.1 地质构造条件
        6.1.2 盆地岩浆岩条件
        6.1.3 盆地铀源条件
        6.1.4 热液蚀变条件
    6.2 主要控矿因素
        6.2.1 断裂构造控矿
        6.2.2 火山构造控矿
        6.2.3 围岩蚀变控矿
        6.2.4 层位和岩性控矿
    6.3 铀资源潜力评价
        6.3.1 铀矿床评价判据
        6.3.2 研究区总体评价
        6.3.3 重点地区资源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东天山印支期天湖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中元古界
        2.1.2 上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构造
    2.3 岩浆岩
第3章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3.1 岩体地质
    3.2 岩相学
        3.2.1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3.2.2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2 测试分析结果
    4.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4.3.2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1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4.4.2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4.5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1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4.5.2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第5章 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锆石U-Pb定年结果分析
第6章 讨论
    6.1 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6.2 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
    6.3 天湖岩体的源岩性质及岩石成因(岩石形成机制)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大兴安岭南段研究现状
        1.2.2 找矿模型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已完成工作量
2 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区域矿产
3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矿床
    3.1 勘查开发概况
    3.2 地质特征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区地质
        3.2.3 矿体地质
    3.3 勘查地球化学
        3.3.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3.3.2 岩石地球化学
        3.3.3 通用找矿指示元素
    3.4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4 克什克腾旗拜仁达坝银矿床
    4.1 勘查开发概况
    4.2 地质特征
        4.2.1 区域地质
        4.2.2 矿区地质
        4.2.3 矿体地质
    4.3 勘查地球化学
        4.3.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4.3.2 岩石地球化学
        4.3.3 通用找矿指示元素
    4.4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5 科尔沁右翼中旗孟恩陶勒盖银矿床
    5.1 勘查开发概况
    5.2 地质特征
        5.2.1 区域地质
        5.2.2 矿区地质
        5.2.3 矿体地质
    5.3 勘查地球化学
        5.3.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5.3.2 岩石地球化学
        5.3.3 通用找矿指示元素
    5.4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6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6.1 典型银矿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汇总
    6.2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床通用找矿指示元素的判定
        6.2.1 定性分析
        6.2.2 定量分析
    6.3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吉林省吉黑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基本构造格局
    1.1缝合线位置
    1.2龙岗地块北部陆缘活动带(Ⅲ-A)
    1.3松(嫩)佳(木斯)兴(凯)地块南部陆缘活动带(Ⅰ-8)
2古亚洲洋演化阶段及其成岩成矿作用
    2.1形成及扩张期(新元古代—早寒武世)
    2.2聚敛期(中寒世至晚志留世)
    2.3拉张期(末志留世至石炭纪)
    2.4闭合期(二叠纪至中三叠世)
3成矿系列及成矿谱系
    3.1成矿区带划分
    3.2成矿系列划分原则
4讨论及结论

(9)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岩浆岩
    2.2 额尔齐斯构造成矿带金成矿特征
        2.2.1 额尔齐斯构造成矿带金矿资源类型
        2.2.2 额尔齐斯构造成矿带主要金矿研究进展
3 成矿构造-岩浆环境研究
    3.1 主要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
        3.1.1 金坝地区
        3.1.2 萨尔布拉克-阿克塔斯一带
        3.1.3 萨尔布拉克石英斑岩
    3.2 研究方法
    3.3 岩石化学
        3.3.1 金坝金矿
        3.3.2 萨尔布拉克金矿
        3.3.3 阿克塔斯金矿
    3.4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3.4.1 金坝金矿
        3.4.2 萨尔布拉克金矿
        3.4.3 阿克塔斯金矿
    3.5 锆石LA-ICPMS定年
        3.5.1 金坝金矿哈巴河岩体
        3.5.2 萨尔布拉克金矿石英斑岩体
    3.6 本章小结
4 矿床地质研究
    4.1 金坝金矿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
    4.2 科克萨依金矿
        4.2.1 矿区地质
        4.2.2 构造与矿脉分布特征
        4.2.3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
        4.2.4 构造-蚀变与金矿化关系
    4.3 本章小结
5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5.1 流体成矿作用研究
        5.1.1 样品特征与研究方法
        5.1.2 包裹体岩相学
        5.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1.4 包裹体成分测试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氢氧同位素研究
        5.2.2 硫同位素研究
    5.3 流体来源及成矿机制
        5.3.1 金坝金矿
        5.3.2 萨尔布拉克金矿
        5.3.3 科克萨依金矿
        5.3.4 额尔齐斯金矿带矿床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额尔齐斯金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式
    6.1 成矿地质条件
        6.1.1 构造条件
        6.1.2 赋矿地层条件
        6.1.3 岩浆岩条件
        6.1.4 区域变质条件
    6.2 额尔齐斯金矿带成矿特征及分布规律
        6.2.1 金矿床分布规律
        6.2.2 金矿床成矿特征
    6.3 成矿模式
        6.3.1 成矿概念模式
        6.3.2 成矿模式图
        6.3.3 找矿模型
        6.3.4 找矿前景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实物工作量
2 文献综述
    2.1 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成矿地质背景
        2.1.1 阿尔泰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2.1.2 地层
        2.1.3 构造
        2.1.4 岩浆岩
        2.1.5 区域变质及叠加成矿
    2.2 阿舍勒盆地的成矿流体研究现状
        2.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2.2.2 流体来源研究
    2.3 VMS矿床变形变质研究
3 阿舍勒盆地主要矿床地质
    3.1 阿舍勒铜锌矿床
        3.1.1 成矿地质背景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成矿地质年代
    3.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背景
        3.2.2 矿床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多期成矿作用研究
    4.1 阿舍勒矿床地表剖面
    4.2 阿舍勒钻孔岩芯特征
    4.3 变形变质组构特征
        4.3.1 岩相学特征
        4.3.2 石英SEM-CL微结构特征
    4.4 成矿期次与阶段
        4.4.1 阿舍勒铜锌矿床成矿期次
        4.4.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成矿期次
    4.5 不同期次黄铁矿成分特征
        4.5.1 阿舍勒铜锌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
        4.5.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
    4.6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闪锌矿成分特征
    4.7 本章小结
5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样品特征
    5.2 包裹体岩相学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
        5.3.1 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3.2 重晶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4 流体盐度、密度和压力的计算
    5.5 包裹体成分分析
        5.5.1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5.5.2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5.5.3 包裹体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
    5.6 富CO_2流体及温压条件特征
        5.6.1 富CO_2流体意义
        5.6.2 富CO_2流体圈闭的温压条件
    5.7 本章小结
6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氢、氧同位素特征
    6.3 硫同位素特征
    6.4 铅同位素
    6.5 铜锌同位素
        6.5.1 铜同位素
        6.5.2 锌同位素
    6.6 本章小结
7 成矿模式及找矿评价
    7.1 成矿模式
        7.1.1 成矿元素相关分析
        7.1.2 铜(金)与铅锌的关系
        7.1.3 成矿模式探讨
        7.1.4 与新疆阿尔泰成矿带矿床对比研究
    7.2 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7.2.1 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7.2.2 矿床深部找矿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野外地质照片
附录B 显微测温数据综合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天山地槽褶皱系古生代火山作用及与铁矿成矿作用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塔城北他乌山一带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D]. 陈大明.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D]. 郑超杰.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内蒙古科右前旗地区银多金属矿化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D]. 薄永祥. 吉林大学, 2019(03)
  • [4]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肖文交,宋东方,Brian 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万博,张继恩,敖松坚,张志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0)
  • [5]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 薛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6]东天山印支期天湖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张鸿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D]. 张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吉林省吉黑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谱系[J]. 臧兴运,赵华伟,马晶,马春生. 吉林地质, 2018(04)
  • [9]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D]. 王颖维.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10]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D]. 边春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天山海槽褶皱系古生代火山活动及其与铁矿成矿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