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常用实验室诊断标准探讨(摘要)

缺铁常用实验室诊断标准探讨(摘要)

一、缺铁的常用实验诊断标准商榷(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李海艳[2](2021)在《术前贫血对心脏手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贫血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各种病因导致的须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贫血的发病率非常高,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目的:通过分析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前贫血对患者术后氧输送、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心脏功能指标、输血率、新发感染发生率、新发肾损伤、ICU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的影响,探讨术前贫血对首次接受心脏手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临沂市中心医院行心脏手术且入住综合ICU的重症患者406例。排除年龄小于18岁、妊娠期患者、入住ICU时间小于1天、自动出院及临床资料不详者、非首次接受心脏手术患者、术前7天内进行同种异体输血的患者,共305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首次接受心脏手术入住ICU患者的术前贫血情况、输血量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ICU期间红细胞输血总量及次数、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的输血情况、术后氧输送、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心脏功能指标(HR,NT-pro BNP)以及输血率、感染发生率、肾损伤、ICU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同时记录患者的各种心脏手术情况。分析术前贫血对心脏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或率记录数据,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c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果:纳入的305例患者中术前非贫血患者为212例,合并术前贫血的患者为93例,占总入组患者数的30%,两组患者术前并发糖尿病有差异(P<0.05)外,余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贫血组患者术后氧输送较非贫血组明显降低(394±182 vs.721±284,P<0.05),心脏功能指标(NT-pro BNP、心率)升高更明显(779.4±300.8 vs.516.1±212.3,P<0.05;107±18 vs.86±15,P<0.05),红细胞输注率显着高于非贫血组(74(79.5%)vs.80(37.7%),P<0.0001)。贫血组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的输注率也更高(P<0.05)。术前贫血与新感染的发生显着相关(7(7.5%)vs.6(2.9%),P<0.05)。同时,术前贫血与新发肾损伤(6(6.5%)vs 4(1.9%),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7.01±110.17vs.23.59±52.38,P<0.05)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80.23±135.29vs.50.27±71.36,P<0.05)存在显着相关性。以上结果提示术前贫血会导致心脏手术患者预后不良,术前贫血对患者30天病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前贫血会导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氧输送下降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延长。2、术前贫血会导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恶化,增加肾损伤发生率,并延长ICU住院时间。3、术前贫血会导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输血率及新发感染率增加。4、术前贫血虽然不能显着增加心脏手术患者30天病死率,但有增加病死率的趋势。

史培华[3](2021)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不同骨密度水平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差异,分析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住院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要求年龄>50岁,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患者133例。依照1994年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组:A组(骨量正常组,45例),B组(骨量减少组,55例),C组(骨质疏松组,33例)。记录其年龄、BMI、糖尿病病程、既往史、烟酒史等资料。所有患者晚10点后禁食禁水8小时,于第2日清晨抽取肘间静脉血,血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我院检验科实验室,化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镁(magnesium,Mg)、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C肽(fasting C-pepitide,FC-P)、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 Alc)、25(OH)D3(25-hydroxyvitamin D 3)、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eptide,PINP)、N段中端骨钙素(osteocalcin,OC)、β-胶原特殊序列(β-car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等指标。利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定其腰椎(L1-4)、左髋部(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密度。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三组血清铁蛋白水平(单位为ng/m L)。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共纳入133例研究对象,其中A组(骨量正常组,45例),占比33.8%;B组(骨量减少组,55例),占比41.4%;C组(骨质疏松组,33例),占比24.8%。1.年龄、BMI、糖尿病病程在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于A、B组;而BMI低于A、B组。2.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2.1血生化指标:C组Hcy、TC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TH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ALT、AST、Scr、BUN、TG、HDL-C、LDL-C、UA、ALP、Ca、P、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糖代谢指标:A、B、C三组间FPG、空腹C肽、FINS、Hb A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骨代谢指标:A组25(OH)D3水平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β-CTX高于A、B组,OC、PINP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骨密度比较:A、B、C三组间腰椎(L1-4)、Neck、Troch、Ward’s三角区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随着骨量下降,A、B、C三组间SF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铁蛋白与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F与25(OH)D3、OC、PINP、腰椎(L1-4)、Neck、Troch、Ward’s三角区BMD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β-CTX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部位骨密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腰椎(L1-L4)BMD与BMI、25(OH)D3、OC、PINP呈正相关(P<0.05),与糖尿病病程、Hcy、β-CTX呈负相关(P<0.05)。Neck、Troch、Ward’s三角区BMD与BMI、25(OH)D3、OC、PINP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糖尿病病程、Hcy、β-CTX呈负相关(P<0.05)。5.以腰椎(L1-4)、Neck、Troch、Ward’s三角区BMD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校正年龄、BMI、糖尿病病程、Hcy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SF是导致腰椎(L1-4)和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6.检验变量为血清铁蛋白值,状态变量为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是否合并OP(是=1,否=0),计算出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P<0.05。SF预测OP发生的最佳阈值为70.66 ng/m L,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612。结论:1.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随着骨量下降而逐渐升高。2.血清铁蛋白与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呈负相关性,是该人群骨量下降的的危险因素。3.血清铁蛋白预测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最佳阈值为70.66ng/m L,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为其防治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肖军[4](2021)在《腹主动脉瘤发病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全球老年人群的重要疾病负担,常常被忽视,因为通常只有在破裂时出现症状,但一旦破裂其死亡率接近100%,且目前无有效药物能预防其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提示大规模筛查的成本效益比有待商榷。因此,探索AA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以鉴别高危人群,对提高筛查效率及防治有着深刻的公共卫生意义。本课题首先通过自然人群队列,明确了高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发生AAA的危险因素,并且通过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比中,进一步确定了其强力的预测作用。进而我们发现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与RDW强相关,人群研究发现升高的su PAR与AAA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且体外实验发现su PAR可以直接刺激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MMP-2,这可能是其可以预测AAA的原因。最后,我们探究了糖尿病这一常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AAA的关系,通过基因风险评分与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我们明确了糖尿病对AAA发生的保护作用且其效果可能来自于高血糖状态。因此,本课题确定了AA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AAA的精准预防和潜在治疗手段提供了基础。第一部分: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远期腹主动脉瘤发生有关:一项人群队列研究目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被发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但其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瑞典的前瞻性队列,探索RDW水平与AAA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基于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共纳入了27260个参与者。其中,基线资料于1991-1996年间收集,通过链接到瑞典国家疾病注册登记系统获取人群中AAA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至2016年底。我们采用COX回归分来计算RDW与AAA发病的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经过21.7年的中位随访时间,总共有491个参与者发生了AAA。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糖尿病、血压、Apo B/Apo A1比值、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以及其他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研究发现相比于最低四分位数RDW人群组,最高四分位组人群AAA发病风险增加了61%(HR=1.61,95%CI=1.20–2.12)。RDW对于严重的AAA(破裂或需手术的)与非严重的AAA有着几乎相同的预测效果(校正后HR分别为1.58和1.60)。RDW与AAA发病风险的关系在目前吸烟者中(校正后HR=1.68,95%CI=1.18-2.38)明显强于戒烟者(校正后HR=1.13,95%CI=0.72,1.79)和从不吸烟者(校正后HR=1.77,95%CI=0.74,4.22)。结论升高的RDW与远期AAA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并且独立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RDW与AAA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因果关系仍有待深入探究。第二部分:腹主动脉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基于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尽管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它们之间仍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此研究旨在比较两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于1991-1996年之间收集了参与者的基线资料。通过链接到瑞典国家疾病注册登记系统获取人群中AAA和CHD(包括致命与非致命性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至2016年底。COX回归分析被用来计算各危险因素与AAA或CHD各自的风险比,并通过改良的LunnMc Neil法比较差异。结果随访过程中,共计447参与者发生AAA(0.85/1000人年)及3129发生CHD(6.08/1000人年)。在多因素校正模型中,吸烟、降压药使用、降脂药使用、收缩压、舒张压、Apo A1(反向)、Apo B、Apo B/Apo A1比值、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被发现与AAA和CHD的发病风险均相关。在对两个疾病的危险因素比较中,研究发现吸烟、收缩压、Apo A1和Apo B/Apo A1比值,与AAA发病之间的关联性显着强于与CHD的关系(P<0.01)。同时也发现了RDW与AAA发病的相关性显着强于CHD。结论AAA和CHD存在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但也有重要的不同点。同时,本研究验证了RDW对AAA的强力预测效果。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准确地区分高危AAA或高危CHD个体,并且这也是对两种疾病精准评估和防治的前置条件。第三部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腹主动脉瘤目的血液中高水平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具有直接刺激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但其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关系及对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uman aorta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HASMC)的刺激作用尚未明确。方法本研究基于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的心血管子队列,共纳入了4686个参与者。参与者的基线资料于1991-1996年间收集,AAA的结局随访时间至2016年底。COX回归分析被用来计算su PAR与AAA发病的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此外,实验部分,本研究采用人su PAR因子干预HASMC,MAPK通路阻滞剂用于阻断相关通路,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用于确定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过21.3年的平均随访时间,总共有76个参与者发生了AAA。在校正其他混杂后,研究发现在最高su PAR四分位分组的个体,相对于最低组,增加了156%的AAA发病风险(HR=2.56,95%CI=1.23–5.13)。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su PAR可以促进HASMC的增殖和迁移及MMP-2的表达。并且,su PAR可以促进MAPK通路的磷酸化,但是只有阻断ERK1/2信号通路才能降低su PAR诱导的MMP-2表达,而非P38和JNK-1信号通路。结论升高的血清su PAR与远期AAA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并且独立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su PAR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ERK1/2信号通路促进HAVMCS表达MMP-2参与AAA的病理生理过程。第四部分糖尿病与腹主动脉瘤目的既往许多研究观察到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其因果关系尚待商榷。方法本研究基于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使用发病密度抽样,按照性别、年龄和吸烟状态进行匹配,形成了1:1的研究样本,包含了392个AAA病例和392个对照样本。加权后的DM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是由与DM相关的23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所得。条件logistic回归被用来分析DM-PRS与AAA的关系。糖尿病(链脲霉素诱导)或非糖尿病小鼠模型使用血管紧张素Ⅱ泵入4周诱导AAA,并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不同血糖环境中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在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发现升高的DM-PRS与降低的AAA风险相关。最高三分位组DM-PRS相对于最低组可以降低50%左右的AAA发病风险(odds ratio=0.53,95%confidence interval:0.36-0.80)。在动物模型中,DM显着地抑制了AAA的发生。细胞实验发现高糖环境中的平滑肌细胞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MMP-2表达较正常血糖组少。结论DM的基因易感性使得AAA的发病风险降低。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发现该保护作用可能来自于高血糖状态。然而,DM对AAA起保护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仍需要更为深入研究。

乔静静[5](2021)在《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母婴近期及远期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据统计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4.8%,至今为止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妊娠期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已经被许多学者推荐为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因此该研究将比较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Individualized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IMNT)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差异,为IMNT治疗普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已被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在本院分娩的具有完整分娩记录的641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37名在妊娠期间接受IMNT治疗干预的孕妇纳入干预组,404名接受其他常规传统的孕妇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干预组孕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干预时间等基本信息,另外干预组及对照组孕妇的既往史、婚育史、个人疾病史、分娩前生化指标、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等信息收集是通过医院的住院病历系统根据记录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信息进行检索并导出记录,将收集到信息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并分析。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因素,将产科质量评价的指标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指标作为主要结局,其他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作为次要结局,分别对匹配前后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PSM前干预组孕产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孕期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有明显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妊娠期并发症合并心率不齐有明显差异(χ2=10.753,P=0.001);干预组中妊娠期并发症合并肝胆病变的患病率、羊水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产后出血、胎膜缺损、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合并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PSM后两组孕产妇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史、既往史、妊娠期血糖及其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合并心率不齐、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羊水量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10min Apgar评分、会阴Ⅰ度裂伤、合并窒息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肝胆疾病的、早产、新生儿窒息风险分别为OR=0.227,95%CI:0.063-0.817;0R=0.595,95%CI:0.355~0.998;OR=0.101,95%CI:0.103~0.809。(3)PSM前后干预效果评价匹配前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以早产,出血,新生儿低体重,巨大儿,合并PIH,合并心率异常,合并肝胆疾病,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羊水Ⅰ度、Ⅱ度、Ⅲ度污染,胎膜缺损,新生儿窒息为因变量的14个回归模型中;匹配后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除出血、羊水过多、胎膜缺损以外的其余妊娠合并症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此外,匹配后增加了以分娩方式和合并肾脏疾病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匹配前妊娠期孕妇合并肝胆疾病、新生儿窒息匹分别为 OR=0.265,95%CI:0.077~0.910、OR=0.187,95%CI:0.043~0.816;匹配后分别为 OR=0.227,95%CI:0.063~0.817;OR=0.101,95%CI:0.013~0.809;(4)不同干预时间比较孕中期干预组、孕晚期干预组孕产妇及新生儿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三组孕产妇出现并发肝胆疾病的率分别为1.8%、1.0%、6.1%;羊水过少率分别为3.7%、7.0%、13.7%;早产率分别为12.3%、17.2%、24.%;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分别为4.4%、8.2%、14.7;巨大儿出生率分别为5.3%、13.3%、7.8%;会阴Ⅰ度裂伤率分别为16.7%、28.0%、52.5%;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 0.0%、1.0%、4.2%。[结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有效地均衡了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混杂因素,接受过IMNT治疗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部分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另外,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在妊娠期间胆囊结石、肾脏积水以及结石的患病值得引起注意。

周琪[6](2021)在《直肠指诊与肛管直肠测压在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一致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验直肠指诊与肛管直肠测压在评估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括约肌功能及感觉功能方面的一致性,并探讨影响直肠指诊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因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无便意等)至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者90例,其中男28例,女62例,年龄20~77岁。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量表评分,包括慢性便秘严重度评分(CSS)、核心症状积分、bristol便质评分。分别由2位临床医师独立完成直肠指诊与肛管直肠测压,并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9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经测压诊断为有盆底失弛缓的患者为66例(73.3%)。与测压相比,指诊诊断盆底失弛缓的敏感性为80.3%,特异性为75.0%,阳性预测值为89.8%,阴性预测值为58.1%,Cohen’s kappa系数为0.506,提示具有中等强度一致性。Cohen’s kappa系数在评估肛管静息压时较高为0.417,在评估肛管最大收缩压和直肠排便压时分别为0.377和0.201,在判断有无直肠低敏上较差仅为0.13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指诊评估≥60岁患者以及虚证患者有无盆底失弛缓的结果不准确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5.542(95%CI:1.811,19.432)和4.159(95%CI:1.172,19.764)。3.实证组的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均高于虚证组(P<0.05),虚证组的直肠最大耐受量以及排便感觉阈值均明显大于实证组(P<0.05)。结论直肠指诊可作为临床初步诊断盆底失弛缓的可靠手段;它在评估肛门直肠括约肌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但评估直肠感觉功能时的准确性差。患者年龄可能对直肠指诊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功能性便秘虚证患者的直肠敏感性降低较实证患者更明显。

郭炅承[7](2020)在《铁调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铁调素(hepcidin)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92名。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CAG结果将患者分为ACS组(51例)、稳定型冠心病(sCAD)组(117例)以及对照组(24例),比较三组之间基线资料以及铁调素水平的差异。根据造影前铁调素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铁调素<177.08μg/L,103例)和高水平组(铁调素≥177.08μg/L,89例),比较两组之间患者基线资料及ACS发生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ACS组的铁调素水平与sCAD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两者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铁调素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相比,ACS患者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提示,高铁调素水平(OR 1.013;95%CI1.001-1.025;P=0.038)、高龄(OR 1.040;95%CI 1.002-1.078;P=0.038)、男性(OR 2.748;95%CI1.280-5.900;P=0.010)、高LDL-C水平(OR 1.755;95%CI 1.145-2.689;P=0.010)是ACS患者的危险因素。铁调素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提示铁调素预测ACS的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624,0.533-0.716。结论:较高的铁调素水平会增加ACS患者的发病风险,可能与s CAD患者无关。铁调素水平对ACS有一定预测价值,可能在未来ACS预测及治疗中发挥作用。

王超[8](2020)在《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对人体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进行多普勒超声血流图观察,比较其差异性,探索其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以及胃肠道阻滞程度在其相关血流图上的反映。并以辟谷状态下的人群为对象,利用现代生理检测仪器和脉诊仪,观察胃肠道虚实状态下人体相关生理指标、主观感觉与脉象的关系,从而探索中医脉诊的科学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历史文献论述,明确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研究一: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分别测试正常人群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和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三处多普勒血流图指标的特征,分析其差异。研究二:对正常组、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同一部脉的血流图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正常人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在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三部脉多普勒血流图指标间的差异性。研究三:借助研究二能够反映出正常组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不同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程度的诊断意义。研究四:统计分析辟谷者在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三次检测的数据,包括体重、骨量等身体成分、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量等生理指标数据及睡眠状况、精力评价、疲劳感等人体主观感觉状态,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研究五:采用Matlab软件对辟谷前,辟谷中,辟谷后三次检测分别筛选其中两期数据的特征性参数进行分析,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结果研究一: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正常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的搏动指数(PI)、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P)、阻力指数(RI)、血管内径(D)、循环血流周期(ET)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除ET无显着差异,PI、Vd、Vm、Vp、RI、D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二:正常组与患者组人迎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m值有差异(P<0.05),Vd、Vp、D、E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d、Vm、Vp、D、ET 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d、Vm、Vp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5),D、ET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研究三:非严重性便秘患者组与严重性便秘患者组在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p、Vd、Vm均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四: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身体水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五: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差异极其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64%,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72%;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中的脉诊信息差异较为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48%,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67.57%;辟谷者在辟谷中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有差异但并不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75.99%,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58.33%。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人体研究发现: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有着显着性差异性;相比较于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血流图,作为足阳明胃经原穴的趺阳脉的血流图数据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情况有着更加明确的反映;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胃肠道内阻滞程度越高内容物越充盈时,代表脉力的多普勒血流图搏动指数(PI)越高,表示趺阳脉脉力越有强。利用现代客观化生理检测仪器以及脉诊仪,通过人体研究发现: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主观感觉状态以及脉象有着不同的反映,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充盈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偏高一些,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充盛,疲劳感觉状态偏低,寸口脉象偏于赢实有力的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明显偏低,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低下,疲劳感觉状态升高,寸口脉象偏于虚羸无力的状态。结合文献研究及现代客观化检测仪器,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释了传统的:“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即当胃肠道内容物充盈时,会出现脉象偏赢实的“阳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亢奋的“阳明”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虚羸时,会出现脉象偏虚弱的“阴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虚弱的“太阴”状态。综上所述,中医学脉诊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研究价值;趺阳脉、寸口脉与人迎脉三者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趺阳脉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胃肠道虚实状态,对于阳明胃肠壅实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壅实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阳脉”,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阴脉”。

雷帅[9](2020)在《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人骨研究》文中指出刘家洼遗址作为春秋早中期芮国的又一处都邑性遗址,相比于较早的芮国梁带村遗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更为复杂。对探讨芮国后期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生业模式、人口变迁及人地关系等内容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遗址内共探明4处墓葬,其中东区3处,西区1处。在对东Ⅰ区和西区墓葬全面发掘后,发现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及出土遗物等方面均体现出明显的社会阶层差异及特殊的文化因素。本文在生物考古学理念的指导下,对采集自刘家洼遗址东Ⅰ区墓地43例人骨进行了人口学、古病理学、颅骨形态学、种族类型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及人种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并以刘家洼组人骨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先秦时期北方地区各主要族属人种材料的梳理,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刘家洼组古代居民的种系来源和流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此外还从文化及体质特征两方面出发,试图对该组人群的种系构成因素进行探索。刘家洼遗址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男女两性比例为0.25:1。死亡年龄以中年期最多,其次为青年期及壮年期,最后为老年期,且该组标本中未发现15岁以下的未成年个体。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及龋齿率表明,该人群中生业模式以发达的农业为主,并辅以畜牧业;在其它口腔及骨骼疾病的表现方面,刘家洼组居民与复杂社会经济模式下生存的人群及社会阶层较高的人群更为相似。种族类型学及种系成分分析显示,黄河中游“古中原类型”土着居民对刘家洼组人群基因贡献率最大,虽然刘家洼人群与同时期相关地域内的周人、秦人及晋中南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交流与互动,但归根结底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的共性,则都主要来源于对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土着居民的继承。其次“古华北类型”人种基因对刘家洼人群种系的构成也具有较大贡献率,这方面主要来源于与戎狄及北方长城地带土着人群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刘家洼人群表现出的与现代蒙古人种北亚或东北亚类型相似的偏阔面型,也应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基因的影响。最后,由于地望或其它因素,黄河上游“古西北类型”人种在刘家洼种系特征的形成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程岑[10](2020)在《MRI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脑发育中的研究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正常孕妇妊娠中晚期胎儿脑发育情况,并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在妊娠2428周行75gOGTT检查,并在产前行胎儿头颅MRI检查的孕妇68例。5例因胎动伪影图像质量欠佳被排除在外,最终有63例孕妇及其胎儿纳入研究(孕周(gestational weeks,GWs)26.14339.143周),按照75g OGTT诊断标准分成妊娠期糖尿病组(A组)27例、血糖正常组(B组)36例。测量指标包括两组胎儿的骨额枕径、骨双顶径、脑额枕径、脑双顶径、小脑半球横径、小脑蚓部高度、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宽度、双侧额前间隙宽度、双侧颞前间隙宽度等线性测量及全脑体积。各测量值在左右脑半球、性别方面的差异及两组间的差异及与孕周(GWs)变化规律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来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A组左右侧脑室三角区宽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宽度大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宽度;两侧额前间隙宽度、两侧颞前间隙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组两侧侧脑室三角区宽度、两侧颞前间隙宽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室三角区宽度、颞前间隙宽度均大于右侧;两侧额前间隙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A组与B组的脑额枕径、小脑蚓部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脑额枕径、小脑蚓部高度均大于A组;A组与B组的骨额枕径、骨双顶径、脑双顶径及小脑半球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与B组的两侧侧脑室三角区宽度、两侧额前间隙宽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侧脑室三角区宽度、额前间隙宽度均大于B组;A组与B组的两侧颞前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A组骨额枕径、骨双顶径、脑额枕径、脑双顶径、小脑半球横径、小脑蚓部高度均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与GWs呈正相关(P<0.05);两侧侧脑室三角区宽度、两侧额前间隙宽度、两侧颞前间隙宽度均与孕周无相关性(P>0.05);(2)B组骨额枕径、骨双顶径、脑额枕径、脑双顶径、小脑半球横径、小脑蚓部高度均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与GWs呈正相关(P<0.05);左右侧脑室三角区宽度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与GWs呈正相关(P<0.05),左右额前间隙宽度、左右颞前间隙宽度与孕周无相关性(P>0.05)。4、A组与B组的全脑体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全脑体积与GWs呈正相关(P<0.05)。5、胎脑MRI各测量值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胎儿颅骨及脑实质发育速度不同,脑实质的不同部位的发育速度也存在差异。结论1、左右脑半球在发育过程存在结构不对称性,可能是与其功能不对称性有关。2、妊娠期糖尿病胎儿脑实质小于正常胎儿,侧脑室、脑外间隙大于正常胎儿。3、胎儿颅骨、脑实质线性测量值、全脑体积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颅骨发育速度小于脑实质发育速度。4、妊娠期糖尿病会对宫内胎儿颅脑造成一定的损伤,常规MRI正常的胎儿脑部发育可能存在显微结构异常,但基本符合正常发育规律。5、胎脑各部位MRI测量值无性别差异。

二、缺铁的常用实验诊断标准商榷(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铁的常用实验诊断标准商榷(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术前贫血对心脏手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2.2 术前贫血对患者术后氧输送、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心率的影响
    2.3 术前贫血增加术后成分输血输注率
    2.4 术前贫血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患者贫血因素分析
    一、感染相关性贫血
    二、肾性贫血
    三、心功能不全与贫血
    四、COPD与贫血
    五、医源性失血与贫血
    六、营养不良性贫血
    七、肿瘤与贫血
    八、中毒与药物
    九、血液稀释性贫血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间年龄、BMI、糖尿病病程比较
    2.2 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
    2.3 铁蛋白与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部位骨密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不同部位骨密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6 血清铁蛋白与OP的ROC工作曲线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铁代谢异常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腹主动脉瘤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中英文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远期腹主动脉瘤发生有关:一项人群队列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腹主动脉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基于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腹主动脉瘤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糖尿病与腹主动脉瘤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定义
    1.2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病率
    1.3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近、远期的影响
    1.5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与治疗
    1.6 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概述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现场
    3.3 研究对象
    3.4 样本量
    3.5 研究方案
    3.6 效果评价指标
    3.7 指标收集
    3.8 资料分析
    3.9 质量控制
4.结果
    4.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一般结果
        4.1.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描述
        4.1.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
        4.1.3 婚育史比较
        4.1.4 孕期血糖及其控制情况
        4.1.5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4.1.6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2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结果
        4.2.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
        4.2.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结果
        4.2.3 婚育史比较结果
        4.2.4 孕产妇血糖及其控制比较结果
        4.2.5 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4.2.6 主要指标比较结局比较结果
        4.2.7 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比较
        4.2.8 次要结局胎儿指标比较结果
        4.2.9 次要结局新生儿指标比较结果
        4.2.10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3 PSM前后干预效果比较
    4.4 不同干预时间结果比较
        4.4.1 不同干预时间OGTT结果
        4.4.2 不同干预时间的主要结局指标结果
        4.4.3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结果
        4.4.4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胎儿指标结果
        4.4.5 不同干预时间的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5.讨论
    5.1 IMNT与孕产妇并发症
        5.1.1 IMNT治疗对早产率的影响
        5.1.2 IMNT治疗对母体心率异常的影响
        5.1.3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肝胆病症的影响
        5.1.4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肾脏病症的影响
        5.1.5 IMNT治疗对羊水量与羊水性质的影响
    5.2 IMNT与新生儿并发症
        5.2.1 IMNT治疗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5.2.2 IMNT治疗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5.3 IMNT治疗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5.4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应用
6.本研究的局限性
7.结论
8.建议
    8.1 对IMNT的实施方案制定指南或共识
    8.2 加强多学科、多中心的交流
    8.3 增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对IMNT的认识并推广实施
    8.4 加强IMNT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1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宝典
附录3 糖尿病饮食处方
附录4 膳食日志及血糖测量表
附录5 信息记录
附录6 PSM匹配过程及结果
综述 真实世界研究在围产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直肠指诊与肛管直肠测压在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临床诊治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诊断及评估方法
    3. 肛管直肠测压在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
        3.1 检查原理
        3.2 在功能性便秘中的临床应用
    4. 直肠指诊在评估肛门直肠功能中的应用
        4.1 应用现状
        4.2 一般适应证
        4.3 临床价值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临床方法
        2.1 中医辨证分型
        2.2 问卷调查
        2.3 直肠指诊
        2.4 肛管直肠测压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指诊与测压在评估肛门直肠括约肌功能及直肠感觉方面的一致性
        3.3 对指诊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4 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测压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指诊与测压在评估肛门直肠括约肌功能及直肠感觉方面的一致性
    2. 对指诊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 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测压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铁调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铁调素与冠心病:分子机制基础与临床现象思考
    一、铁调素的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二、铁调素与CAD
    三、铁调素相关的临床研究
    四、以铁调素为靶点的治疗
    五、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与排除标准
    3.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ACS组、sCAD组及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术前不同铁调素水平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铁调素水平与CAD危险因素的关系
    4.ACS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5.ROC曲线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已发表论文
致谢

(8)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脉诊的传承与现代客观化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脉诊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医脉诊现代客观数据化发展历程
        3 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总结
    综述二 对于《黄帝内经》“大小肠皆属于胃”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关于胃与肠在解剖结构上的认识
        2 胃、大肠、小肠三者生理功能特点
        3 胃与肠的中医理论论述与临床实践应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
    1 胃肠道虚实状态研究的古代论述
    2 脉诊的古代认识
    3 胃肠道虚实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的差异性分析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研究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的指导意义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四 通过现代客观化仪器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五 通过现代客观化脉诊仪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9)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理念——生物考古学
    1.2 生物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
    1.3 生物考古学与考古学
第二章 研究背景
    2.1 澄城县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概述
        2.1.1 澄城县的自然地理概况
        2.1.2 澄城地区的历史沿革
    2.2 关中地区先秦时期生物考古学的发展现状
        2.2.1 主要的人类化石材料
        2.2.2 主要的人类骨骼材料
    2.3 刘家洼遗址的考古学背景
        2.3.1 遗址概况
        2.3.2 墓地概况
        2.3.3 遗址时代
        2.3.4 文化性质
    2.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相关说明
        2.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4.2 研究对象
第三章 刘家洼遗址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
    3.1 性别鉴定与死亡年龄推算
        3.1.1 个体性别鉴定
        3.1.2 死亡年龄推算
    3.2 性别与死亡年龄的统计分析
        3.2.1 性别与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3.2.2 性别分布与死亡年龄段分析
    3.3 人口寿命研究
        3.3.1 刘家洼组古代居民总人口寿命研究
        3.3.2 刘家洼组古代居民男、女两性寿命研究
    3.4 与先秦时期关中地区其它人群的比较分析
        3.4.1 死亡年龄出现状况的对比研究
        3.4.2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刘家洼遗址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
    4.1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口腔疾病
        4.1.1 牙齿保存状况统计
        4.1.2 龋齿
        4.1.3 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与龋齿率所体现的人群生业模式
        4.1.4 生前失牙
        4.1.5 根尖周炎
        4.1.6 牙周病
        4.1.7 牙釉质发育不全
    4.2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骨骼病理
        4.2.1 骨膜炎
        4.2.2 眶上缘筛孔样变和多孔性骨肥厚
        4.2.3 脊柱退行性疾病
    4.3 小结
第五章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研究
    5.1 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观察
    5.2 颅骨测量性形态特征观察
    5.3 小结
第六章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颅骨的分组研究及t检验
    6.1 不同考古学背景下墓主颅骨的分组研究
        6.1.1 墓主头向的分组
        6.1.2 墓葬形制的分组
        6.1.3 随葬器物的分组
        6.1.4 墓葬等级的分组
    6.2 颅骨分组的t检验(差异性检验)
        6.2.1 A组与C组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6.2.2 A组与D组(女)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6.2.3 B组与D组(男)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6.2.4 C组与D组(女)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6.3 小结
第七章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种族类型研究
    7.1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区系类型的比较
        7.1.1 与北亚类型相比
        7.1.2 与东北亚类型相比
        7.1.3 与东亚类型相比
        7.1.4 与南亚类型相比
    7.2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之比较
        7.2.1 Dij与α的定量分析
        7.2.2 聚类分析
    7.3 与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北方各人群之间的关系
        7.3.1 研究材料
        7.3.2 α的定量分析
        7.3.3 Dij和聚类分析
        7.3.4 因子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8.1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种系来源
        8.1.1 研究材料
        8.1.2 α的定量分析
        8.1.3 Dij和聚类分析
        8.1.4 因子分析
    8.2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种系流向
        8.2.1 研究材料
        8.2.2 α的定量分析
        8.2.3 Dij和聚类分析
        8.2.4 因子分析
    8.3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人种成分分析
        8.3.1 黄河中游土着居民人种因素
        8.3.2 戎狄人种因素
        8.3.3 北方长城地带土着居民人种因素
        8.3.4 黄河上游土着居民人种因素
    8.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MRI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脑发育中的研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缺铁的常用实验诊断标准商榷(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术前贫血对心脏手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D]. 李海艳. 青岛大学, 2021
  • [3]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D]. 史培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腹主动脉瘤发病相关因素研究[D]. 肖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乔静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直肠指诊与肛管直肠测压在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一致性分析[D]. 周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铁调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分析[D]. 郭炅承.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D]. 王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人骨研究[D]. 雷帅. 西北大学, 2020(08)
  • [10]MRI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脑发育中的研究价值[D]. 程岑.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缺铁常用实验室诊断标准探讨(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