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ML的DCME协议分析技术

基于XML的DCME协议分析技术

一、基于XML的DCME协议分析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杰[1](2021)在《基于分组调度的并行实时任务可调度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广泛应用以及并行编程技术的发展,面向多核处理器的并行实时任务调度与分析逐渐成为实时系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针对并行实时任务分组固定优先级调度(Partitioned Fixed-Priority,P-FP)的可调度性分析问题,基于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任务模型对并行实时任务的抢占式(Preemptive)调度算法、实时锁协议,以及可调度性实验分析工具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与贡献如下:(1)基于并行实时任务非抢占P-FP调度分析,提出抢占调度下并行实时任务可调度性分析方法。针对非抢占P-FP调度分析中重复遍历DAG路径的问题,对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分析的时间效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并行实时任务在P-FP调度下的资源访问控制问题。(2)将面向串行任务的信号量实时锁协议MPCP(Multiprocessor Priority Ceiling Protocol)进行扩展,提出了MPCP-p以支持并行任务模型。首先,研究并行实时任务信号量锁协议的锁规则,提出P-FP调度下任务结点间争用信号量的仲裁规则。随后,对任务的阻塞的时间特性进行分析,定义了任务阻塞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任务最坏阻塞时间分析方法,并融合到任务可调度性分析中。可调度性实验分析显示,MPCP-p多数情况下优于现有基于全局调度(Global Scheduling)和联邦调度(Federated Scheduling)的实时锁协议。(3)将面向串行任务的自旋锁协议MSRP(Multiprocessor Stack Resource Protocol)进行扩展,提出了MSRP-p以支持并行任务模型。针对P-FP调度,提出基于FIFO(First In First Out)排队的非抢占式自旋锁协议可调度性分析方法。通过可调度性分析对MSRP-p以及同类并行实时任务锁协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SRP-p总体优于已有的其他锁协议。同时,实现结果显示,当临界区较长时MSRP-p通常优于MPCP-p,相反则MPCP-p优于MSRP-p。该结果与串行任务锁协议研究分析总体结论相符。(4)针对本文提出的并行实时任务调度与锁协议分析方法,基于实验室开发的可调度性分析工具SET-MRTS,设计并实现了支持并行实时任务P-FP调度的可调度性分析模型框架以及相应的算法库。

吕鹏[2](2020)在《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相机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对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操作智能相机以及访问数据并作分析处理,从而降低智能相机的使用复杂度并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所以开发出优秀的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是智能相机产业的重要环节。本文设计开发的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主要实现了后台管理软件与智能相机平台的数据通信功能与参数配置功能,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交互界面实现对智能相机的控制与数据获取。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MFC设计开发了后台管理软件可视化交互界面。采用悬浮窗口布局扩展了功能区,使用Open CV开源视觉库实现了对图像的基本操作。(2)基于Gig E Vision协议设计并实现了后台管理软件通信模块。分析了Gig E Vision协议的主要内容,设计并实现了控制通道和流通道,实现了管理软件命令消息的可靠传输与文件数据流的高速可靠接收。封装数据通信模块函数为动态链接库,提供函数接口供其他应用程序调用。(3)基于Gen ICam标准的Gen Api模块设计并实现了后台管理软件参数配置功能。根据Gen Api节点约定设计并生成了XML设备描述文件。实现了XML设备描述文件的可靠传输,并基于Tiny XML2函数库解析XML设备描述文件,完成对智能相机的参数配置。结合具体使用环境搭建后台管理软件测试平台,利用Wireshark、VS性能探测器等工具测试了管理软件运行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后台管理软件资源占用少,运行速度快,故障率低。与智能相机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时,XML设备描述文件和参数配置命令消息传输稳定可靠,大文件数据流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同时可以有效处理丢包情况,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

刘丁贝[3](2020)在《典型应用场景下的车联网性能与功能测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信息科技不断发展,DSRC、C-V2X等各种车联网技术不断涌现,使得车辆与车辆、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间各类运行和控制信息的实时、有效交互成为可能,为车路协同、车车协同等应用规模化落地部署创造了条件。然而目前仍缺少针对车联网通信性能及功能有效性的全面、深入的测试评价,难以保证车联网及其应用在各类交通环境下都能够安全、高效运行,突出表现在缺少一种普适的车联网实车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IEEE、3GPP、ETSI等标准组织提出的各种典型车联网技术的通信性能是否能满足实际交通环境应用需求依然有待详细对比验证,此外各类典型车联网应用的功能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基于封闭测试场构建了一种车联网实车测试平台,并通过搭建的多种动、静态测试场景对DSRC与C-V2X的数据包投递率和时延性能进行了系统测试评价;然后构建了一种车联网功能有效性仿真测试系统,以研究构建的网联环境下无信控交叉口协作通行方法为典型车联网应用对其功能有效性进行了仿真测试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工作:(1)在分析车联网体系架构及多种车联网典型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研究了DSRC(IEEE 802.11p)、EUHT、C-V2X(LTE-V)等三种典型车联网通信协议的技术特征;然后以DSRC与C-V2X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对比分析了两种通信技术面对复杂交通环境的适用性。(2)完成了面向车联网测试的典型交通应用场景设计。针对车联网性能测试需求,分别设计了两种基于静态条件的测试场景和三种基于动态条件的测试场景;面向车联网功能测试需求,在分析基于车联网的典型交叉口应用需求及常见道路交叉口类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面向基于车联网的十字交叉口应用场景。(3)基于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构建了一种车联网实车测试平台——面向智能网联交通应用的模块化测试平台,并设计了一种支持DSRC与C-V2X通信性能测试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在测试平台搭建了静态条件下的直线道路视距场景、建筑遮蔽交叉口场景和树木遮蔽交叉口场景以及动态条件下跟驰场景和会车场景;然后以数据包投递率和时延作为评价指标,基于搭建的测试场景实车测试并对比分析了通信距离、遮蔽物、行车速度等因素对DSRC和C-V2X通信性能的影响。(4)针对基于车联网的十字交叉口场景下的车辆协作通行应用的有效性测试需求,研究了一种基于虚拟配时的网联环境下无信控交叉口协作通行方法,并基于Veins仿真环境搭建了一种无信控双向两车道交叉口仿真测试平台,在选取评价指标和仿真参数的基础上,对提出的无信控交叉口协作通行方法的功能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基于实车测试结果表明:通信距离和遮蔽物是影响DSRC与C-V2X通信性能的重要因素,行车速度对两者通信性能影响较小;其中通信距离对于DSRC通信性能影响较LTE-V更为明显,视距通信条件下,DSRC有效通信距离约700 m,LTE-V有效通信距离约为900 m;遮蔽物导致的非视距通信会对两者数据包的有效传输造成影响,且对DSRC影响更大;金属及土木建筑遮蔽对两者通信性能的影响比树木遮蔽的影响更严重;DSRC在高速运动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优于C-V2X。基于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网联环境下无信控交叉口协作通行方法能够有效消解交叉口网联汽车的潜在行车冲突,相比传统的交叉口通行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具有显着的功能有效性。

陈吉龙[4](2020)在《虚拟化工控网络靶场的设计与自动化部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工业信息化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工业控制系统由原先的封闭网络转入开放互联网络,在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工业控制系统的脆弱性与潜藏隐患也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降低工业控制系统风险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但是工控安全研究起步晚,现有能应对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工控安全问题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同时因为工业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各厂家的封闭性,市场上可用于工控安全研究及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不多,且都普遍存在成本投入大、操作复杂、灵活性不高的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工控网络靶场解决方案,首先通过对Open Stack系统的研究分析,完成了对工控靶场基础平台的搭建,实现对计算、网络等资源的管理调度,同时将西门子、施耐德、罗克韦尔等工控软件系统制作成镜像文件,丰富了工控镜像库的储备,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机和容器技术实现虚拟工控网络的混合组网,提升了靶场的负载能力。其次,研发了基于Python Open Stack SDK的虚拟工控网络自动化部署工具,结合设计的XML配置文件实现多层次网络的一键化批量部署,同时配合多线程技术减少了时耗开销。最后,基于Snort完成了工控协议检测系统的搭建,实现对虚拟平台内工控流量的检测分析。实验数据表明,设计的工控靶场在低投入、低消耗的条件下实现了工业控制场景的虚拟化仿真,使工控安全试验能在虚拟化平台上开展。该方案简单易行,推广性强,有效支撑了工控安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王升[5](2020)在《通用化数据记录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武器系统的日常测试中,需要根据系统中的各类数据对系统的性能做出评价。将武器系统中的各类数据记录下来,按照通信协议进行解析,综合分析解析得到的数据后对系统性能做出评价,或是利用故障参数数据对武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帮助测试人员快速定位故障位置,有利于武器系统的改进和维护。本文以数据的处理过程为思路,设计完成了数据记录、解析模块,对导弹故障诊断、预测进行仿真,并利用仿真结果完成故障诊断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本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Win Pcap库完成了对武器系统之间通信数据的记录,可以通过交互界面设置过滤规则和筛选条件记录各类网络数据,并查看历史数据。利用外部的XML文档代替传统的在软件代码中描述协议的方式,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解析,提高了数据记录、解析软件的通用化水平。(2)利用解析出来的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根据导弹故障的历史数据,建立故障树。明确故障树底事件发生时影响的相关参数,并将故障发生时各种模式的参数数据作为训练集,利用BP神经网络对故障进行诊断。根据故障参数的时间序列进行故障预测,判断出下一时间段是否会发生故障。(3)将BP神经网络训练后得到的最优解作为故障诊断模块的计算参数,实现故障诊断模块。对测试过程中记录的故障参数进行诊断,结合建立的故障树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并将故障记录到数据库中,可以根据部件发生故障的频率来对一个部件的性能进行评价。(4)对数据记录模块、解析模块以及故障诊断模块的性能和功能进行测试和验证,并对在验证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加以改进。

彭伟航[6](2020)在《面向Android系统的数字取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毒品交易、传播网络谣言,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日益猖獗。面向智能手机的数字取证可以有效地帮助司法部门收集犯罪证据。在所有的智能手机平台中,Android系统凭借其开源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特点,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针对Android智能手机的取证技术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由于Android生态环境的开放性,导致Android移动设备的物理架构和操作系统具有很大差异,并极具多样性。同时,Android系统的安全机制要求获取其信息需要具有Root权限,或者设备解锁且开启USB调试模式。当前主流的移动设备获取技术主要有逻辑获取、物理获取和芯片拆除等方式。本文重点研究Android设备的物理镜像获取技术,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现有的数据提取方法需要获取Root权限、解除屏幕锁定、开启USB调试等限定,提出一种基于固件更新协议的内存数据获取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手机的固件更新协议,从分析结果中获取协议指令的格式;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使用Fuzzing测试寻找隐藏的内存转储指令,通过重用转储指令从设备中转储NAND闪存和主存数据。根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完整性,采集速度和屏幕锁定智能手机物理转储(禁用USB调试)方面优于现有的取证方法。(2)针对搭载高通芯片的Android设备,提出基于高通EDL模式的物理获取方法,通过对EDL模式下Firehose协议的控制,实现ABOOT的修改。通过XML代码读取设备分区,实现目标设备的物理获取。(3)针对物理获取的内存数据可读性差,难以收集证据等问题,提出基于Sunday算法的关键字搜索方法,从物理镜像中提取电子信息。提出将主存物理数据转换成Li ME格式,使用volatility工具进行信息提取。(4)设计实现一个面向Android设备的取证分析系统。系统实现物理转储和逻辑获取功能,物理转储基于固件更新协议的获取方法和基于高通EDL模式的获取方法。Android数字取证系统有效实现对Android设备的数据转储,信息提取;针对部分机型,系统具有更高的提取成功率,提取速率和完整性。

柳晓栋[7](2019)在《工业机器人通信网络和接口技术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机器人为了完成运动规划,其控制系统需要实时发送大量的位置信息给各个轴关节驱动电机,而传统的现场总线的传输速度已无法满足该要求。工业以太网总线Ethercat由于其实时性以及同步性被广泛的应用到工业机器人通信系统中。本文基于Ethercat对工业机器人通信系统进行设计,包括Ethercat协议通讯主站和从站设计与开发。(1)工业以太网Ethercat协议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详细分析了Ethercat协议,包括寻址方式、状态机、对象字典、系统组成、应用层协议等。根据Ethercat协议的特点分析了Ethercat通讯主站实现方案和从站实现方案。(2)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设计。在实验室已有的伺服控制板的基础上,对其电机编码器通信接口RS485电路和相电流采集AD7606电路进行优化,并设计了基于LAN9252的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电路,最后进行硬件电路制作。(3)Ethercat通讯从站软件设计。选择CCS作为下位机软件平台,对DSP进行编程实现。分别实现了多摩川编码器通信程序、相电流采集程序、Ethercat协议栈程序、CIA402的应用层程序、伺服通讯算法程序等。(4)Ethercat通讯主站系统设计。根据整体方案需求,分别设计了基于Windows下的Ethercat通讯主站和在Linux下的Ethercat通讯主站。Windows下的主站采用Twincat软件,主要用来测试通讯从站。Linux下的主站采用开源的IGH软件,完成伺服驱动的应用层软件的开发,并对Linux安装了Xenomai实时补丁,对Linux进行了实时改造。在Linux主站系统下通过共享内存的方法与上层ROS系统进行通信。(5)系统调试及实验分析。构建了两个轴关节驱动电机级联的硬件实验系统。依次检测各单元模块的功能。分别测试了Ethercat通讯从站的软硬件功能、Ethercat通讯主站功能、Ethercat通信功能,以及两个轴关节驱动电机运转的同步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讯性能达到系统的预期设计要求。总之,本文设计了Ethercat通讯从站系统和Ethercat通讯主站系统,为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运行奠定了基础。

吴瑞康[8](2019)在《WIFI协议测试系统上位机侧软件开发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无线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硬件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无线终端设备所具有的功能也越来越多,WIFI协议的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因而在无线终端设备的生产制造中,需要一套完整的协议测试系统,对终端设备进行各种WIFI协议流程的测试,以验证终端设备功能的完备性。本文以实验室项目“WIFI协议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为背景,在实验室已有WIFI协议的研究基础下,着重对WIFI测试系统的上位机侧进行了研究和设计,从框架的方案构建到各个功能模块的流程,逐一进行设计与实现,并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测试,验证了功能模块的正确性。本项目中的WIFI协议测试系统上位机侧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AP报文接收分类模块、报文编辑模块和通用测试模板定制下发模块。AP报文接收分类模块实现的是对AP侧发来的报文进行分类解析并作相应处理的工作,报文编辑模块实现的是无线测试报文的编辑和并针对报文特定协议字段进行定制的工作,测试模板定制下发模块实现的是在用户界面实现对AP的配置以及通用状态机的状态描述以获得单次测试用例的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WIFI协议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引出在测试系统中上位机的关键模块,并围绕这些关键模块介绍了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WIFI协议流程与关键帧格式、报文解析平台Wireshark和界面开发软件库Qt;然后根据上位机部分的需求,给出了各个功能模块的架构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过程,包括消息接收模块、报文的编辑模块的具体实现以及测试模板的主要构成;最后,对上位机侧的各功能模块进行单元测试。本文中的上位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为项目“WIFI协议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一期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汪姣[9](2017)在《基于XenServer的云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推动一体化网络平台建设,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并夺取信息优势,信息化建设已得到广泛的重视。云计算作为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接入点。其中Citrix作为全球领先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云计算领域拥有大规模的市场占有率,其包括Citrix ICA在内的多项专利技术更是使得Citrix成为云计算行业发展的先锋,因此对基于Citrix云环境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价值。本文通过分析Citrix云环境下的网络通信数据并提取各服务器的指纹信息,实现了对未知网络数据流中服务器的识别与定位,从而为网络信息化攻防提供精确的导向,为信息战中快速攻击敌方核心服务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当前在云计算安全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而对云服务器本身的安全问题并没有过多研究;在网络数据流方面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网络数据包进行解析、提取网络协议的关键特征,从而澄清网络数据流功能的层面,而没有识别所在服务器的功能;在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也仅针对Web服务器,而没有考虑云端数量众多、用途各异的服务器的指纹提取与定位。针对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本文利用Wireshark抓取Citrix云环境下的网络数据流,利用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和本文所给出的云服务器指纹提取过程,实现对云端不同功能服务器的识别与定位。本文从云平台下网络攻防的角度出发,主要针对Citrix云环境下庞大的服务器集群,通过配置交换机的端口镜像,实现从第三者角度分析XenCenter与XenServer、XenServer与云端各虚拟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数据流,并采用网络协议分析技术解析协议行为,识别云端网络数据流的具体功能。之后通过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云端各功能服务器的指纹信息,并在综合判断多种指纹信息的基础上,去除伪造指纹,提取隐藏指纹信息,形成各服务器的指纹特征集。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云服务器识别软件,实现对未知网络数据流中服务器指纹信息的自动筛选与匹配,从而完成云端各服务器的识别与定位。最后,在对大量样本数据进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云服务器识别软件在识别率、处理速度、准确率等方面的性能。

潘道欣[10](2016)在《基于网络协议逆向分析的远控木马漏洞挖掘》文中提出针对现今APT攻击中重要的远程控制木马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主动防御思路,即针对不公开源代码和网络协议的远控木马程序进行漏洞挖掘和瘫痪攻击。我们通过深入分析Gh0st和Poison Ivy等着名远控木马的通信协议,掌握了远控木马网络协议的一般通信原理和协议格式,从而研究设计出了一套针对远控木马未知网络协议进行逆向分析的算法,并最终结合成熟的Fuzz测试框架对远控木马的控制端代码进行漏洞挖掘,继而实施主动攻击。本文首先使用广义后缀树和分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的算法来逆向分析远控木马网络协议的特征,自动构造其协议格式。接着通过Angluin算法展开状态机学习器与远控木马的网络通信进行交互,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远控木马协议状态机中新的状态,从而获取木马的网络协议状态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和Peach这款成熟的Fuzz测试框架结合起来,导入之前逆向分析出来的协议格式与协议状态机来自动生成Fuzz的配置文件,通过引入协议格式与状态模型的元素来收敛样本的生成,从而较大程度避免了Fuzz过程中生成的畸形数据过于庞大和泛化的缺陷,提高了模糊测试和漏洞挖掘的效率。最后经过一系列针对实际远控木马程序的测试,成功地发现了若干款远控木马控制端的远程溢出漏洞,使其出现程序崩溃的现象,无法正常提供控制功能,从而充分说明了本文所提出的这种基于网络协议逆向分析的远控木马漏洞挖掘是新颖且行之有效的。

二、基于XML的DCME协议分析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DCME协议分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组调度的并行实时任务可调度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实时系统
        1.2.2 并行实时任务调度
        1.2.3 实时锁协议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模型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系统模型
        2.1.1 处理器模型
        2.1.2 任务模型
        2.1.3 共享资源模型
    2.2 算法性能分析
    2.3 多核实时任务调度算法
        2.3.1 全局调度、分组调度与联邦调度
        2.3.2 固定优先级调度与动态优先级调度
        2.3.3 可抢占调度与不可抢占调度
    2.4 多核实时任务锁协议
        2.4.1 自旋锁协议
        2.4.2 信号量锁协议
        2.4.3 锁协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行实时任务分组固定优先级调度
    3.1 分组固定优先级调度方法与机制
    3.2 最坏响应时间分析
        3.2.1 整体分析框架
        3.2.2 基于自挂起任务模型的分析
        3.2.3 可调度性分析流程
    3.3 实验分析
        3.3.1 实验设置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行实时任务信号量锁协议
    4.1 信号量锁协议方法
        4.1.1 天花板优先级
        4.1.2 基础队列结构
        4.1.3 锁协议规则
    4.2 信号量锁协议分析
        4.2.1 任务阻塞定义
        4.2.2 最坏阻塞时间分析
    4.3 实验分析
        4.3.1 实验设置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并行实时任务自旋锁协议
    5.1 自旋锁协议方法
        5.1.1 与信号量锁协议的异同
        5.1.2 锁协议规则
    5.2 自旋锁协议分析
        5.2.1 自旋对任务响应时间的影响
        5.2.2 任务最坏响应时间分析
    5.3 实验分析
        5.3.1 实验设置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仿真分析平台
    6.1 平台软件架构
        6.1.1 开发环境
        6.1.2 软件架构与模块设计
    6.2 实验分析流程
        6.2.1 扩展调度算法
        6.2.2 实验数据生成
        6.2.3 可调度性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智能相机协议概述
        1.3.1 智能相机通信协议
        1.3.2 Gen ICam标准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平台介绍与软件总体设计
    2.1 智能相机平台与软件开发环境
        2.1.1 智能相机平台
        2.1.2 软件开发环境
    2.2 需求分析
    2.3 软件GUI交互界面的布局
        2.3.1 界面布局
        2.3.2 图像操作
    2.4 数据通信与相机参数配置
        2.4.1 数据通信功能设计
        2.4.2 参数配置功能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ig E Vision协议实现数据通信
    3.1 Gig E Vision协议分析
    3.2 GVCP控制协议分析与实现
        3.2.1 GVCP协议分析
        3.2.2 GVCP控制通道的实现
        3.2.3 可连接相机枚举
    3.3 GVSP数据流协议分析与实现
        3.3.1 GVSP协议分析
        3.3.2 实现流通道数据快速接收
        3.3.3 流通道丢包重传机制的实现
        3.3.4 定时器的实现与使用
    3.4 实现Gig E Vision协议通信模块封装
        3.4.1 通信模块DLL的创建
        3.4.2 通信模块API的使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en Api相机参数配置
    4.1 Gen Api模块简介
    4.2 Tiny XML2 函数库概述
    4.3 XML设备描述文件的设计与生成
        4.3.1 设备描述文件结构规划
        4.3.2 设备描述文件的参数设计
        4.3.3 Gen Api节点解析
        4.3.4 生成XML设备描述文件
    4.4 实现设备描述文件的传输
    4.5 解析设备描述文件配置相机参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5.1 搭建测试环境
    5.2 基于Gig E Vision协议的通信功能测试
        5.2.1 通信连接的建立
        5.2.2 流通道数据传输
        5.2.3 DLL的加载与使用
    5.3 基于Gen Api的参数配置测试
        5.3.1 XML设备描述文件传输
        5.3.2 功能参数配置
    5.4 性能分析
        5.4.1 CPU使用率
        5.4.2 丢包处理能力
        5.4.3 数据传输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典型应用场景下的车联网性能与功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联网应用研究现状
        1.2.2 车联网测试评价研究现状
        1.2.3 车联网环境下交叉口通行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典型车联网应用及车联网通信协议分析
    2.1 车联网体系架构
    2.2 基于车联网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2.2.1 前向碰撞预警
        2.2.2 交叉路口碰撞预警
        2.2.3 左转辅助
        2.2.4 车辆盲区预警/变道预警
        2.2.5 闯红灯预警
        2.2.6 基于信号灯的车速引导
        2.2.7 基于RSU的交叉口协作通行
    2.3 典型车联网通信协议分析
        2.3.1 基于IEEE802.11P的 DSRC
        2.3.2 EUHT
        2.3.3 基于LTE-V的 C-V2X
        2.3.4 LTE-V与 DSRC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车联网测试的典型交通场景设计
    3.1 典型车联网性能测试场景设计
        3.1.1 静态条件下的测试场景
        3.1.2 动态条件下的测试场景
    3.2 典型车联网功能测试场景设计
        3.2.1 道路交叉口类型分析
        3.2.2 基于车联网的十字交叉口场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封闭测试场的典型车联网协议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实车测试场景搭建
        4.1.1 静态条件下测试场景构建
        4.1.2 动态条件下测试场景构建
    4.2 测试平台及测试系统搭建
        4.2.1 模块化测试平台设计
        4.2.2 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设计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静态场景下的车车通信测试
        4.3.3 静态场景下的测试结果分析
        4.3.4 动态场景下的车车通信测试
        4.3.5 动态场景下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Veins的交叉口协作通行功能仿真测试与分析
    5.1 基于车联网的无信控交叉口协作通行方法设计
        5.1.1 虚拟信号灯配时优化模型
        5.1.2 车速引导模型构建
    5.2 基于车联网的无信控交叉口协作通行方法流程
    5.3 基于VEINS的仿真测试平台搭建
        5.3.1 Veins车联网仿真框架介绍
        5.3.2 交叉口测试场景实现
        5.3.3 网络仿真及参数设置
        5.3.4 仿真测试流程设计
    5.4 测试评价指标选取
    5.5 仿真测试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5.5.1 仿真测试方案设计
        5.5.2 仿真测试结果
        5.5.3 仿真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虚拟化工控网络靶场的设计与自动化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工控知识介绍
        2.1.1 工控网络架构和组成单元
        2.1.2 工控协议
        2.1.3 工控安全隐患
    2.2 虚拟化技术介绍
        2.2.1 基于KVM的传统虚拟化技术
        2.2.2 基于LXC的容器虚拟化技术
    2.3 Open Stack技术
        2.3.1 Open Stack架构分析
        2.3.2 组件功能模块分析
    2.4 入侵检测技术介绍
        2.4.1 基于流量的入侵检测
        2.4.2 Snort系统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靶场需求分析
    3.1 靶场业务需求分析
    3.2 靶场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资源调度管理
        3.2.2 服务发现和暴露
        3.2.3 镜像管理
        3.2.4 租户管理
        3.2.5 工控流量分析与检测
    3.3 靶场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易用性
        3.3.2 高可用性
        3.3.3 安全性
        3.3.4 扩展性
        3.3.5 可维护性
    3.4 虚拟工控网络拓扑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靶场架构与核心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靶场总体架构
        4.1.1 组网架构
        4.1.2 Open Stack部署方式研究
        4.1.3 靶场云平台搭建
    4.2 工控知识镜像库
        4.2.1 镜像获取与制作
        4.2.2 镜像存储与管理
    4.3 虚拟网络自动化部署
        4.3.1 虚拟网络部署方式的研究与验证
        4.3.2 基于XML的网络拓扑架构描述
        4.3.3 基于SDK的复杂网络自动化部署
    4.4 工控协议检测系统
        4.4.1 Snort系统部署
        4.4.2 Modbus协议分析
        4.4.3 预处理插件及规则库
    4.5 靶场性能优化
        4.5.1 部署优化
        4.5.2 负载优化
        4.5.3 互联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工控镜像的使用
        5.2.2 网络自动化部署
        5.2.3 工控协议检测
    5.3 性能测试
        5.3.1 时耗性能
        5.3.2 网络性能
        5.3.3 资源性能
        5.3.4 安全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通用化数据记录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2 软件功能需求和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数据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2.1.2 数据解析模块需求分析
        2.1.3 故障诊断模块需求分析
    2.2 软件总体设计
        2.2.1 软件实现环境
        2.2.2 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数据记录与解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记录模块的设计
        3.1.1 数据记录界面设计
        3.1.2 数据库界面设计
        3.1.3 数据记录模块软件设计
        3.1.4 协议解析的设计
    3.2 数据记录模块的实现
        3.2.1 数据库操作的实现
        3.2.2 数据记录的实现
        3.2.3 协议解析的实现
        3.2.4 数据查看的实现
    3.3 数据解析的设计与实现
        3.3.1 数据解析模块的设计
        3.3.2 解析部分软件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智能故障诊断
    4.1 建立导弹故障树
        4.1.1 故障树的基本事件和逻辑门
        4.1.2 导弹系统的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4.2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
        4.2.1 神经网络基础
        4.2.2 神经网络诊断原理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
        4.3.1 BP神经网络的诊断流程
        4.3.2 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的应用
        4.3.3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的优化
    4.4 故障预测
        4.4.1 时间序列的预测步骤
        4.4.2 基于ARMA模型的数据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故障诊断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故障诊断模块的设计
        5.1.1 数据库设计
        5.1.2 界面设计
        5.1.3 故障诊断的设计
    5.2 故障诊断模块的软件实现
        5.2.1 故障诊断的实现
        5.2.2 数据库及添加维修记录的实现
        5.2.3 故障统计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软件验证
    6.1 数据记录模块的验证
        6.1.1 数据获取的验证
        6.1.2 数据筛选的验证
        6.1.3 数据查看的验证
        6.1.4 数据记录模块性能测试
    6.2 数据解析模块的验证
    6.3 故障诊断模块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面向Android系统的数字取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Android系统概述
        2.1.1 Android系统框架
        2.1.2 Android系统引导过程
    2.2 Android调试桥
    2.3 Android数字取证
        2.3.1 基本原则
        2.3.2 取证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Android移动终端数据获取技术研究
    3.1 基于固件更新协议的物理转储方法
        3.1.1 方法思想
        3.1.2 模糊测试
        3.1.3 闪存数据获取
        3.1.4 主存数据获取
    3.2 基于高通EDL模式的物理转储方法
        3.2.1 高通EDL模式
        3.2.2 方法思想
        3.2.3 闪存数据获取
    3.3 本章小结
4 Android数字取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
    4.2 系统实现
        4.2.1 前端交互模块
        4.2.2 物理转储模块
        4.2.3 逻辑转储模块
        4.2.4 信息提取模块
        4.2.5 取证报告生成模块
    4.3 系统测试与评估
        4.3.1 实验环境
        4.3.2 功能测试
        4.3.3 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7)工业机器人通信网络和接口技术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Ethercat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1 Ethercat通讯从站的研究现状
        1.2.2 Ethercat通讯主站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以太网Ethercat协议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2.1 工业实时以太网基本原理
    2.2 Ethercat实时工业以太网协议内容
        2.2.1 Ethercat的运行机制
        2.2.2 Ethercat寻址方式
        2.2.3 状态机和通信初始化
        2.2.4 Ethercat应用层协议
        2.2.5 对象字典
        2.2.6 CIA402 应用层行规
    2.3 通信方案设计
        2.3.1 Ethercat通讯从站方案选择
        2.3.2 Ethercat通讯主站方案选择
        2.3.3 上层算法和Ethercat通讯主站通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设计
    3.1 原伺服控制板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
        3.1.1 原伺服控制板硬件系统整体方案
        3.1.2 原伺服控制板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现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3 原伺服控制板硬件电路优化
        3.3.1 绝对式编码器RS485 通信接口设计
        3.3.2 AD7606 通信接口设计
    3.4 Ethercat通讯从站电路设计
        3.4.1 LAN9252 芯片介绍
        3.4.2 电源电路
        3.4.3 复位电路
        3.4.4 外部EEPROM存储电路
        3.4.5 主机总线接口电路
    3.5 硬件系统PCB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thercat通讯从站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2 软件开发环境
    4.3 原伺服控制板软件优化
        4.3.1 绝对式编码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4.3.2 AD7606 芯片通信软件设计
    4.4 伺服驱动控制板整体软件设计
    4.5 Ethercat通讯从站协议栈软件分析
        4.5.1 硬件驱动层
        4.5.2 Ethercat协议栈软件设计分析
        4.5.3 Ethercat通讯从站协议栈软件架构
        4.5.4 从站协议栈状态机软件实现
        4.5.5 配置阶段的状态转换
        4.5.6 看门狗失效引起的状态转换
        4.5.7 主从站数据通信
        4.5.8 CIA402 应用层软件设计
    4.6 CIA402 应用层软件与伺服算法程序结合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Ethercat通讯主站系统
    5.1 Windows下的Ethercat通讯主站搭建
        5.1.1 Twincat3 软件介绍及环境搭建
        5.1.2 配置文件的功能介绍
        5.1.3 Twincat的基本应用操作
    5.2 Linux下 Ethercat通讯主站IGH介绍
        5.2.1 框架结构
        5.2.2 网卡驱动模块
        5.2.3 主站模块
    5.3 Linux下 Ethercat通讯主站环境搭建以及软件设计
        5.3.1 整体软硬件平台
        5.3.2 Xenomai实时操作系统安装
        5.3.4 IGH安装
        5.3.5 IGH应用层软件设计
        5.3.6 ROS交互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调试及实验分析
    6.1 优化的伺服驱动板软硬件实验
        6.1.1 系统构建
        6.1.2 编码器模块通信实验
        6.1.3 ADC7606 模块通信实验
        6.1.4 伺服控制系统整体软件实验
    6.2 Ethercat通讯从站实验
        6.2.1 系统构建
        6.2.2 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实验
        6.2.3 Ethercat通讯从站软件部分实验
    6.3 Linux下 Ethercat通讯主站实验
    6.4 实验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WIFI协议测试系统上位机侧软件开发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介绍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Wifi协议测试系统上位机侧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WIFI协议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
    2.3 WIFI协议流程与帧格式
    2.4 软件平台及其关键技术
    2.5 界面开发环境背景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位机侧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上位机侧功能模块的方案设计
    3.3 消息接收分类模块实现
    3.4 报文编辑模块实现
    3.5 通用测试模板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侧模块的功能测试
    4.1 测试目标分析
    4.2 报文编辑模块功能测试
    4.3 上位机与AP交互功能验证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

(9)基于XenServer的云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背景技术介绍
    2.1 Citrix简介
        2.1.1 Citrix Xen Server简介
        2.1.2 Citrix Xen Center简介
    2.2 常见协议简介
        2.2.1 HTTP与HTTPS协议
        2.2.2 SMB协议
        2.2.3 DNS协议
        2.2.4 远程桌面协议
        2.2.5 其他协议
    2.3 网络协议分析技术简介
        2.3.1 基于端口的网络协议分析
        2.3.2 基于应用层载荷的网络协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服务器指纹提取关键技术
    3.1 技术路线
    3.2 数据采集与样本数据生成
    3.3 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
        3.3.1 应用层载荷指纹信息提取
        3.3.2 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过程
    3.4 服务器指纹信息匹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Xen Server的云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
    4.1 Xen Server私钥及数字证书获取
    4.2 Xen Center指纹信息提取
        4.2.1 Xen Center识别
        4.2.2 Xen Center支持的加密、签名算法
        4.2.3 Xen Center支持文件共享的指纹信息提取
        4.2.4 Xen Center与云虚拟服务器交互的指纹提信息取
    4.3 Xen Server指纹信息提取
        4.3.1 Xen Server服务器识别
        4.3.2 Xen Server采用的加密、签名算法
        4.3.3 资源池中Xen Server间交互的指纹信息提取
    4.4 云虚拟服务器指纹提取
        4.4.1 Citrix虚拟桌面交付过程分析
        4.4.2 基于公有协议的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
        4.4.3 基于私有协议的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服务器识别软件开发
    5.1 设计背景及目标
    5.2 开发环境
    5.3 系统设计框架
    5.4 各模块详细实现
    5.5 软件操作过程
    5.6 性能测试分析
        5.6.1 可识别的服务器种类及识别率
        5.6.2 可处理数据包文件大小
        5.6.3 处理速度
        5.6.4 准确率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网络协议逆向分析的远控木马漏洞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远程控制木马漏洞挖掘的原理分析
    2.1 远程控制木马的网络通信机制
        2.1.1 远控木马的网络通信机制简述
        2.1.2 远控木马实例Gh0st的网络通信协议分析
        2.1.3 远控木马实例Poison Ivy的网络通信协议分析
    2.2 远程控制木马的漏洞挖掘原理
        2.2.1 远程控制木马的漏洞概述
        2.2.2 Poison Ivy远控木马的漏洞实例
        2.2.3 远程控制木马的漏洞挖掘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控制木马漏洞挖掘的设计思想
    3.1 网络协议格式的逆向分析
    3.2 网络协议状态机的学习
    3.3 控制端漏洞的Fuzz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控制木马漏洞挖掘的核心算法和实现
    4.1 协议格式分析算法
        4.1.1 广义后缀树算法
        4.1.2 LCA与 RMQ问题
        4.1.3 CSS算法
        4.1.4 分层次聚类
    4.2 状态机学习算法
        4.2.1 原始Angluin算法
        4.2.2 精简算法
    4.3 协议格式分析与状态机学习的实现范例
    4.4 网络协议的Fuzz测试
        4.4.1 Peach架构简介
        4.4.2 Peach中协议格式的配置
        4.4.3 Peach中协议状态机的配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程控制木马漏洞挖掘的测试和验证
    5.1 测试环境部署
    5.2 测试准备工作
        5.2.1 Peach中协议状态机的配置
        5.2.2 Wireshark抓包工具
        5.2.3 Tcpflow流重组工具的改进
    5.3 测试步骤
    5.4 测试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工作
    6.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基于XML的DCME协议分析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组调度的并行实时任务可调度性分析[D]. 王俊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D]. 吕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典型应用场景下的车联网性能与功能测试研究[D]. 刘丁贝. 长安大学, 2020
  • [4]虚拟化工控网络靶场的设计与自动化部署[D]. 陈吉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通用化数据记录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王升.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面向Android系统的数字取证技术研究[D]. 彭伟航.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工业机器人通信网络和接口技术设计与开发[D]. 柳晓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WIFI协议测试系统上位机侧软件开发实现[D]. 吴瑞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XenServer的云服务器指纹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D]. 汪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10]基于网络协议逆向分析的远控木马漏洞挖掘[D]. 潘道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基于XML的DCME协议分析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