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主动校正控制

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主动校正控制

一、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校正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韵卓[1](2017)在《主动噪声前馈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噪声污染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中,严重的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噪声不但会对听力造成损伤,还能诱发多种严重的疾病,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们的听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视觉器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可逆转的损伤。一般常见的被动式降噪方法是利用隔离或吸收的方式阻断声音的传播。低频噪声的频率很低,其衍射能力强,所以被动式降噪一般只在中高频段有效果。主动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简称ANC)是一种结合了声学、数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滤波等技术的新的降噪技术,其对于低频的噪声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该技术具备良好的自适应能力、优秀的动态追踪能力、较低的稳态误差、成本低、设备简单、体积小等诸多优点。有源降噪耳机、耳罩等相关产品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其良好的降噪体验得到广泛认可,主动降噪技术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主动降噪系统中的自适应滤波算法、控制系统结构、次级通道等关键技术,对各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搭建了主动降噪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针对线性自适应滤波算法的稳态误差和收敛速度相矛盾的问题,我们在变步长算法基础上,在滤波器权值更新公式中引入了迭代次数和迭代步长的函数关系,提出一种改进的VSS-NLMS算法。经过仿真分析和与原变步长算法的对比验证,其具备更低的稳态误差和更快的收敛速度,提高了系统对于噪声信号的追踪能力,增强了系统的自适应性和稳定性。对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噪声较大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基于Leaky Fx-LMS算法的主动降噪系统。Leaky-LMS算法在损失函数中引入了关于滤波器系数的惩罚项,该算法对于初级噪声过大初级噪声变化剧烈导致次级扬声器因为输出功率过载产生非线性失真而导致系统发散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损失函数中的调整惩罚项占比的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做一定的调整。经过分析和研究前馈、反馈、多通道、单通道阵列等控制结构,仿真对比其优势和适用的场景,搭建了主动噪声前馈控制系统,对实际生活中的低频宽带、低频窄带噪声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叶新凤[2](2014)在《安全氛围对矿工安全行为影响—整合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及民众监督力量的放大使矿企安全生产问题备受关注。由于一线员工的安全行为是安全生产的基石,为了保障矿工的安全行为,矿企逐步加大对安全设备、监查系统、工程技术等“硬件”方面的投入。然而由于“硬件”投入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并且大量矿企生产实践表明,先进的技术设备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人因环境”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诸多影响员工安全行为的人因环境因素中,安全氛围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研究对象、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的不同,安全氛围的概念与结构难以获得共识,导致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往往自成一说,无法相互印证。并且,近年来学界的研究趋势与业界的管理经验均表明,员工的心理状态、工作感受等因素与个体行为具有紧密联系,然而,至今鲜有研究探讨其在安全氛围与矿工安全行为之间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关于安全氛围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需引入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探讨,针对“是否应该在矿工的安全氛围营造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安全氛围对安全参与、安全遵守等个体行为的强化究竟有多大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否以及如何受到个体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因素的制约?”等困扰矿企决策层的实质性问题给出有效解答,进而从上述人因环境视角对矿企的安全生产实践提供有力指导。本文明确了适用于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氛围量表,定量探讨了安全氛围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针对影响过程中心理资本之中介作用和工作压力之调节作用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本文采用学界普遍认可的标准化程序基于我国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开发安全氛围量表。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反馈、内容分析、理论发展、讨论分析等步骤获取煤矿企业安全氛围测量题项的初始项目池。基于量表预测试数据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题项进行总结、提炼与精简,并基于正式调查数据进行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对其结构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进行确认,最终得到的煤矿企业安全氛围量表包含44个题项,分别对应于7个因子,即安全意识、管理允诺、监管者行为、安全政策、安全交流、安全培训和风险准备。用较少的题项对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氛围进行度量,既有更为具体、明确的理论意义,也有简洁易行、便于落地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本文探讨了安全氛围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交换、社会认知等基础理论的逻辑分析与推演,整合心理资本及工作压力理论视角,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认为安全氛围不仅直接影响矿工的安全参与和安全遵守行为,而且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对两类安全行为产生间接作用,并且该过程受到工作压力的调节性影响。在提出相关假设后,基于对我国大型煤矿企业矿工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逐步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煤矿企业安全氛围对员工安全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安全交流对安全遵守行为、安全政策对安全参与行为影响作用最为显着。(2)心理资本在安全氛围影响安全行为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心理资本在管理者允诺、监管者行为、安全政策、安全交流、安全培训与风险准备影响安全遵守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管理者允诺/安全培训、安全意识/安全政策/安全交流/风险准备影响安全参与行为的过程中分别发挥完全中介与部分中介作用。(3)工作压力在安全氛围影响安全行为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其中,发展压力对安全氛围-安全参与行为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并且是通过心理资本发挥其对“安全氛围-安全参与”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环境压力、操作压力和管理压力对安全氛围-安全遵守行为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环境压力、操作压力是通过心理资本发挥其对“安全氛围-安全遵守”主效应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标准化程序开发了适用于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氛围量表,不仅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奠定操作基础,而且对安全氛围的概念及结构发展做出理论贡献。(2)发现了心理资本在安全氛围影响安全行为过程的中介作用。该发现不仅为安全氛围理论增加了“安全氛围-心理资本-安全行为”这一崭新内容,而且丰富和细化了安全氛围不同维度通过心理资本对不同的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机理,弥补了实证检验心理资本在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间起中介效应的研究缺口。(3)发现了工作压力在“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及“安全氛围-心理资本-安全行为”过程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在安全氛围、心理资本、工作压力与安全行为的综合机理方面得到更为系统、深入的结论。

黎志强[3](2013)在《精密光电稳定平台参数辨识与摩擦补偿控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光电稳定平台广泛应用于光电侦察装置、精确制导武器以及先进火控系统等诸多领域,是实现在动载体下对目标快速捕获、跟踪与定位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武器装备的侦察能力与打击精度。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对光电稳定平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精度和轻量化要求。摩擦已成为影响轻量化稳定平台性能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现状,论文围绕光电稳定平台中对摩擦干扰的抑制问题,分别从工作机理、稳定平台参数辨识、预静摩擦特性建模、辨识与补偿控制这几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为:1.研究了光电稳定平台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伺服机构各组成部分数学模型,基于伺服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对平台机电参数及摩擦因素对控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惯量及力矩系数决定了系统低频特性及转折频率,通过电流闭环控制能有效抑制电枢电阻、电感及反电动势波动对系统特性的影响;摩擦对伺服性能的影响与系统运动状态直接相关,减小静摩擦、静摩擦与库伦摩擦的差值以及提高Stribeck速度阈值都有助于改善控制性能、抑制极限环现象。2.针对频域辨识方法在摩擦干扰下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摩擦对速度响应的影响机理,理论推导了相频特性中相位随摩擦增大而超前的原因。基于平台驱动机构动力学方程,提出了通过构造电流激励信号,将复杂多参数估计问题转化为对多个简单参数模型的优化问题,并利用多层坐标搜索算法进行寻优的时域辨识方法。该方法利用系统现有控制回路及反馈测量信号,在有限行程内实现了对机电系统的电枢电阻、电感、力矩系数、惯量、阻尼、库伦摩擦等参数的准确估计。3.针对Prestiction态摩擦行为难以应用传统摩擦模型进行描述的现状,提出了基于预滑动、宏观滑动及Prestiction态的预静摩擦模型。对Prestiction态摩擦行为在几类典型摩擦负载中的一致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耗散系统理论证明了Lu Gre模型不能刻画Prestiction态摩擦的变化过程。提出了以Lu Gre模型为基础并加入Prestiction态过程的新摩擦模型。通过与Lu Gre模型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对Prestiction态摩擦行为描述的有效性。4.针对预静摩擦模型的参数辨识问题,提出了将预静摩擦模型参数分解成静态Stribeck模型参数、动态摩擦参数及Prestiction态参数分步进行估计的辨识策略。针对Stribeck模型在描述按正斜率特性变化粘滞摩擦的局限,提出了一种能刻画正、负斜率特性粘滞摩擦的改进Stribeck模型,为动态摩擦参数的辨识奠定了基础。仿真分析了速度回路基于摩擦力-速度、驱动力-速度估计动态摩擦参数的结果,验证了应用低速闭环条件下驱动力与速度辨识动态摩擦参数的有效性。然后,根据Prestiction态的速度响应特性实现了对Prestiction态参数的估计。通过对多种摩擦条件进行测试,实验验证了所提参数辨识方法的有效性。5.针对摩擦对平台的稳定精度的不利影响,研究了在稳定平台控制回路中进行摩擦补偿控制的问题。设计了基于预静摩擦模型的非线性摩擦补偿器,有效提高了伺服系统低速段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干扰抑制器+扰动观测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干扰抑制器补偿因模型失配对扰动观测器的影响,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能及扰动抑制能力。最后,在不同摩擦条件下,在陀螺稳定控制回路中对所提摩擦补偿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预静摩擦模型的扰动抑制性能优于基于传统摩擦模型的补偿;干扰抑制器+扰动观测器的补偿策略能有效抑制扰动及负载变化对控制性能的影响,提高了平台的稳定精度。

孙备[4](2013)在《基于AME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使得汽车工业的发展朝着节能、低排放等新技术方向发展,由于电动汽车蓄电池问题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混合动力汽车(HEV)就成了目前缓解污染和能源消耗的最佳选择,成为国内外汽车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相较与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增加了一个新的动力来源:发动机-发电机组以及用来储存能量的电池。本文通过对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选择三相异步电机为本文的被控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选取的控制方案为矢量控制法。本文主要围绕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用三相异步电机展开,首先建立了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对矢量控制法控制异步电机时涉及到的复杂的解耦计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搭建了异步电机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以便后续的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的仿真模型,从仿真实验中得出了矢量控制算法的优点即两个电流闭环的存在,使得矢量控制算法对电机的控制效果较好,但是也正是由于算法中存在大量的坐标变换、解耦等环节,使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突变时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而且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对于已经搭建的simulink仿真模型,根据需要进行改进,因此在系统中加入了卡尔曼无速度传感器环节,在阐述了卡尔曼滤波器原理后,在simulink中搭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矢量控制系统模型,对电机的调速实现了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仿真结果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由于本文中使用的是在simulink中搭建的纯理想化的电机模型,为了更贴近实际,本文引入了AMESim仿真软件。利用AMESim中的更为贴近实际的电机模型来代替之前在simulink中搭建的理想化电机模型。实现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敖杰[5](2012)在《基于TMS320LF2406A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磁同步电机(PMSM)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简单、效率高、转矩稳定、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永磁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功率电子器件的发展,以及各种现代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永磁同步电机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数控机床等交流伺服系统,特别是其独特的弱磁扩速能力,使得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和资料,熟悉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和相关矢量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线性化与解耦、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控制算法、电机转速与转子磁极位置检测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采用SVPWM调制技术,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和设计。最后,以TI公司的电机控制专用DSP——TMS320LF2406A为控制核心,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i d0的速度环、电流环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原理和理论分析方面,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及其坐标变换,包括三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矢量控制原理和常用的矢量控制策略以及SVPWM脉宽调制技术及其DSP实现;在系统建模和仿真方面,建立了双闭环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Matlab仿真模型,主要是基于i d0的矢量控制策略,给出了系统仿真波形和结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电机转速与转子位置检测,逆变主电路,过电流故障保护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系统软件实现方面,给出了基于TMS320LF2406A控制器的系统软件实现的总体流程和中断流程,重点介绍了电流A/D采样模块,SVPWM生产模块和双闭环的PI调节算法软件流程;最后,在基于TMS320LF2406A的实验平台上调试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测试了主要输出波形,得到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卢萍[6](2012)在《抗噪声源时滞引起的尖峰噪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噪声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控制噪声最常用的方法是吸声、隔声、隔振、阻尼减振及使用消声器等,这些被动噪声控制的方法对高频噪声抑制很有效,但对低频噪声的控制效果并不好。但是在如今的城市噪声组成中,低频噪声所占分量日益增大,而且是最难处理的。有源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ANC)技术在低频声控制方面优点明显,近些年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进展较为缓慢。通常很多声学专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出对某一种噪声环境有较好应用的方法,换一种噪声环境降噪效果却不好或是完全不适用,应用推广一直存在很多问题。有源噪声控制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噪声控制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研究由抗噪声源时滞引起的尖峰噪声的抑制方法,分析研究了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问题。论文介绍了低频噪声与尖峰噪声的影响,论述了有源噪声控制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及基本过程等,分析了有源噪声控制过程中延时主要存在的环节并说明延时无法避免的事实,论证了尖峰噪声声压幅值很大及尖峰噪声能量不容忽视的事实。仿真部分应用MATLAB,用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处理随机低频噪声信号,噪声频率范围设定为20~500Hz。有源噪声控制技术的一大关键是实时性,研究过程中首先模拟实时条件下的有源消声,实时条件的理想消声效果反映了用此原理的可行性,然后利用同样的原理增加模拟时滞,分别仿真分析周期信号不同模拟时滞和非周期信号不同模拟时滞、不同模拟频率的消声效果,也体现出只要存在时滞尖峰噪声的产生不可避免及反映出尖峰噪声的产生条件。针对尖峰噪声的产生条件提出一种抑制尖峰的模糊控制的方法,最后用数字仿真验证模糊控制抑制尖峰噪声的效果,并且搭建简单物理硬件实验验证有源噪声控制的降噪效果和抗噪声源时滞会引起尖峰噪声。仿真和试验结论如下:有源噪声控制过程中时延无法避免,实时条件无法达到,抗噪声源时滞会影响降噪效果,会有比原噪声信号幅值还大的噪声信号即尖峰噪声产生,尖峰噪声是产生于原噪声信号与抗噪声信号相位相同点位或时刻,在有源噪声控制中利用模糊控制加入幅值相位比较环节可以有效抑制尖峰噪声。

蒋延超[7](2008)在《封闭空间声场有源噪声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有源噪声控制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传统的噪声控制方法在解决低频段噪声控制方面一直是一个难题,而有源噪声控制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研究封闭空间声场有源主动噪声控制方法具有现实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从有源噪声控制原理出发,首先对自适应有源前馈控制系统和自适应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运算结果,对两种控制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给出其适用的条件。其次对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FXLMS算法进行了推导,并与LMS(最小均方)算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建立仿真模型,研究分析了影响算法性能的原因,给出了影响系统收敛性、稳定性与降噪性能的各种因素。第三,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封闭空间模型,搭建了一个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对系统所用的仪器设备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选取,编制了系统控制软件。最后,用搭建的有源噪声控制系统进行了五种条件下的噪声控制试验测试,分析并给出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封闭空间声场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在一定频率和区域内,可以有效的降低噪声,达到一定的降噪效果。

韩华,刘宝,朱晓建,丁永生[8](2007)在《一种基于免疫应答机制的噪声智能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许多大型设备排气噪声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应答机制的噪声智能控制方法(NIC),并设计了一种调频噪声智能控制系统。该NIC具有自学习、记忆和进化能力,能够在消除主频噪声的过程中自动生成控制抗体。当控制器初次运行时,使调频管移动一个全行程,找出消声最佳点,然后通过定位控制,使频率调节管移动到对应位置,并形成第一个控制抗体。当主频噪声再次出现时,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利用控制抗体存储的控制策略,迅速稳定地消除主频噪声。通过和最佳噪声消除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NIC能够快速稳定地消除主频噪声,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王宏飞[9](2003)在《被动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被动传感器信息融合中的一些前沿和热点问题:仅有角测量信息的单个被动传感器对机动目标的自适应跟踪问题、复杂环境中的被动传感器的数据关联问题、多被动传感器融合跟踪系统的测量数据关联预处理问题、多传感器优化配置问题以及融合跟踪精度和跟踪方法等,另外还就态势与威胁估计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了仅有方位角测量信息的单被动传感器对机动目标的自适应跟踪方法。首先建立了二维跟踪模型,给出了适用于匀速目标和机动目标跟踪的修正增益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然后提出了仅有角测量信息的单个被动传感器在目标机动意义下的一种自适应跟踪新方法,该方法依靠加速度周期递推估计,不需要系统噪声假定,不需要机动判别,不需要模型切换,不需要增加过多的计算负担,能自适应目标机动,跟踪滞后不明显,对于高采样率的被动传感器具有优良的跟踪效果。 2.研究了在复杂环境中基于图像检测的单个传感器对运动目标的数据关联和跟踪方法。对于被动红外图像的远距离多目标跟踪,即使虚假量测的密度不大,如果目标密度较大,极易出现成像的交叠现象,本文提出了这种情形下的数据关联方法,即多重分配方法,该方法属于多假设法。对于基于红外图像的远距离单个小目标跟踪,当虚假量测的密度较大,干扰严重时,如果跟踪器能够向传感器提供反馈信息(目标位置预测信息),那么传感器的检测可以采用Bayes检测,采用变门限检测方法可大大减少需要处理的侯选量测数量,这对于基于概率数据关联滤波的跟踪方法来说是很有利的,我们推导了概率数据关联滤波算法中相应的参数计算公式,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 3.研究了多被动传感器组网时的量测预处理问题以及传感器的优化配置问题。量测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关联计算量,从而便于实时计算,幻影现象的排除是多被动传感器数据关联中最为困难的问题,也是仅有角测量信息的多被动传感器融合跟踪系统获得实际应用和深入研究的主要障碍。为此,我们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法,该方法可大大减少数据关联的计算量。我们还分析了采用大量被动传感器融合检测目标时的传感器优化配置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目标分布密度所对应的传感器优化分布密度,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4.研究了仅有角度测量信息的多传感器系统对目标的融合跟踪方法,这是当前被动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运动载体上的两台被动式传感器交会跟踪目标的跟踪精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双被动传感器交会跟踪的Cnnnelr-R加无偏估计不等式下界计算式,并用其计算了不同通信带宽条件下的距离估计精度值。针对目标运动的常速度模型,建立了单站形式的扩展卡尔曼滤波跟踪算法。计算和仿真表明,利用双被动传感器交会的量测进行数据融合以跟踪目标是很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了修正增益卡尔曼滤波器在集中式融合中的适用性,并对传感器侧量野值和通信故障的自适应融合滤波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传感器融合跟踪门的概念和建立方法,适用于存在虚假信号响应情况下的融合跟踪。 5.在态势和威胁级的融合层次也作了一些研究。态势分析和威胁估计是信息融合系统中的最高层次的融合,也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最难以实现的,它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一个研究热点。不同的应用背景对融合的具体目标有不同的要求。虽然它们是近阶段信息融合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但尚未形成成熟通用的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模糊阶段态势估计方法,另外还在军事领域广泛采用的L坦clleSILer动态损耗方程的基础上,根据合理的假设,严格地建立了多传感器系统及其火力单元在对抗中的威胁评估模型,可为武器系统的信息处理单元提供对抗条件下的威胁评估和辅助决策。

张奇志,贾永乐[10](2002)在《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校正控制》文中指出研究有源噪声控制(ANC)问题,给出了有源噪声控制问题的一般模型。研究表明,采用前馈和反馈技术的有源噪声控制分别与控制理论中的干扰可测和干扰不可测的自适应控制相对应。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处理所有模型参数均未知的有源噪声控制问题,给出了一种未知模型参数的在线自适应学习算法。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在Lyapunov意义下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滑模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适应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

二、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校正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校正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主动噪声前馈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ANC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ANC研究发展现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结构
    2.1 主动噪声控制原理
    2.2 单通道前馈ANC系统
    2.3 单通道反馈ANC系统
    2.4 多通道ANC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3.1 自适应滤波算法
    3.2 NLMS算法
    3.3 FX-LMS算法
        3.3.1 引入次级通道
        3.3.2 次级通道补偿
    3.4 LeakyFX-LMS算法
    3.5 改进变步长自适应滤波算法
        3.5.1 VSS-NLMS算法
        3.5.2 改进的VSS-NLMS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动噪声控制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平台简介
    4.2 低频窄带噪声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单频和双频窄带噪声实验及分析
        4.2.2 空调噪声实验及分析
    4.3 低频宽带噪声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水壶噪声实验及分析
        4.3.2 低频水壶噪声实验及分析
    4.4 封闭空间噪声控制
        4.4.1 封闭空间噪声声场分布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2)安全氛围对矿工安全行为影响—整合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机、目的与目标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1.5 章节安排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安全氛围的相关研究
    2.2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2.3 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
    2.4 安全行为的相关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2.6 研究趋势
    2.7 本章小结
3 煤矿企业安全氛围量表开发
    3.1 本量表编制原则及流程
    3.2 安全氛围初始题项的获取
    3.3 题项精简与内容效度评价
    3.4 量表的预测试及探索性因子分析
    3.5 量表的大样本测试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3.6 信效度检验
    3.7 本章小结
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本文的概念界定
    4.2 本文的理论基础
    4.3 本文的研究模型
    4.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
    5.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5.2 变量设计原则
    5.3 变量测量量表设计
    5.4 基于预测试的 CICT 和 CFA 的运算结果
    5.5 基于量表大样本测试的数据处理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6.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资本、安全行为的影响
    6.2 相关分析
    6.3 主效应的检验
    6.4 心理资本中介效应的检验
    6.5 工作压力调节效应的检验
    6.6 影响机理综合效应的检验
    6.7 研究结论与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管理对策
    7.1 企业安全氛围方面的管理对策
    7.2 员工心理资本方面的管理对策
    7.3 员工工作压力方面的管理对策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精密光电稳定平台参数辨识与摩擦补偿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电稳定平台的发展概况
        1.2.1 外军光电稳定平台研发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1.3.1 光电稳定平台工作机理研究现状
        1.3.2 光电稳定平台系统参数辨识问题的研究现状
        1.3.3 摩擦模型参数辨识问题研究现状
        1.3.4 摩擦补偿控制方法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电稳定平台工作机理研究
    2.1 光电稳定平台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光电稳定平台系统组成
        2.1.2 光电稳定平台基本工作原理
    2.2 主要干扰力矩分析
    2.3 伺服机构动力学与控制模型
        2.3.1 单轴伺服机构动力学方程
        2.3.2 伺服机构控制环节模型
        2.3.3 光电稳定平台伺服控制回路
    2.4 伺服控制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4.1 机电系统模型参数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影响
        2.4.2 摩擦对伺服控制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电稳定平台参数辨识问题研究
    3.1 基于频率特性测试的模型参数辨识
        3.1.1 线性系统扫频测试原理及其在摩擦干扰下的相位误差
        3.1.2 基于输出响应建模的扫频法相位误差理论分析
    3.2 有限转角条件下光电稳定平台参数辨识方法设计与实现
        3.2.1 摩擦非线性有限转角条件下光电稳定平台参数辨识的特殊问题
        3.2.2 有限转角条件下含摩擦环节的光电稳定平台辨识方法设计
        3.2.3 基于多层坐标搜索算法的参数辨识实现
    3.3 光电稳定平台多参数辨识方法的实验验证
        3.3.1 电机实验平台硬件组成
        3.3.2 基于开放式实验平台的参数辨识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电稳定平台预静摩擦建模研究
    4.1 摩擦行为的测试与分析
        4.1.1 直驱机电系统实验平台
        4.1.2 Prestiction摩擦行为测试
    4.2 Ali建立的Prestiction模型
        4.2.1 静摩擦态
        4.2.2 运动态
        4.2.3 预静摩擦态
    4.3 改进LuGre模型的预静摩擦建模
        4.3.1 LuGre摩擦模型
        4.3.2 预静摩擦态模型
    4.4 Prestiction摩擦行为的仿真验证
        4.4.1 Ali所建摩擦模型的仿真结果
        4.4.2 基于预静摩擦模型的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静摩擦模型参数辨识问题研究
    5.1 静态摩擦参数辨识
        5.1.1 磁粉制动器静态摩擦参数辨识
        5.1.2 橡胶块静态摩擦参数辨识
        5.1.3 密封圈静态摩擦参数辨识
    5.2 动态摩擦参数辨识
        5.2.1 动态参数辨识原理
        5.2.2 仿真验证
        5.2.3 三类摩擦负载的动态参数辨识结果
    5.3 Prestiction状态摩擦参数辨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电稳定平台摩擦补偿控制方法研究
    6.1 基于预静摩擦模型的补偿控制研究
        6.1.1 预静摩擦模型的补偿在速度回路中的应用
        6.1.2 预静摩擦模型的补偿在指向回路中的应用
    6.2 基于扰动观测的补偿控制方法研究
        6.2.1 扰动观测器的补偿原理及频率特性在其应用中的局限
        6.2.2 干扰抑制器补偿控制分析
        6.2.3 结合扰动观测器和干扰抑制器的补偿控制研究
        6.2.4 扰动观测补偿方法的实验验证
    6.3 预静摩擦模型和扰动观测器的复合补偿控制研究
        6.3.1 复合补偿控制原理
        6.3.2 复合补偿控制的实验验证
    6.4 摩擦补偿控制方法在陀螺稳定回路中的实验验证
        6.4.1 基于摩擦模型补偿控制方法的性能对比
        6.4.2 基于扰动观测补偿控制方法的性能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1:多层坐标搜索算法

(4)基于AME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3 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机种类介绍
        1.2.4 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概述
        1.2.5 混合动力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2.1 交流异步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
        2.1.1 交流异步电机的物理原理以及数学模型
        2.1.2 坐标变换和变换矩阵
    2.2 交流异步电机在任意两相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2.3 矢量控制系统原理及模型实现
        2.3.1 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2.3.2 矢量控制算法在 simulink 中的模型实现
        2.3.3 仿真实验
        2.3.4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扩展卡尔曼器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
    3.1 卡尔曼滤波器的原理
    3.2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电机转速、磁链估计算法实现
        3.2.1 建立电机的状态空间方程
        3.2.2 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3.2.3 基于 EKF 的电机状态估算流程
    3.3 基于 EKF 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
        3.3.1 仿真实验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MESim 与 Simulink 联合仿真的实现与算法验证
    4.1 AMESim 仿真软件的特点及功能介绍
    4.2 AMESim 和 simulink 联合仿真模型的搭建
        4.2.1 AMESim 中搭建模型
        4.2.2 在 AMESim 中建立交流异步电机驱动机械部分模型
    4.3 联合仿真的实现
        4.3.1 仿真前期准备
        4.3.2 AMESim 仿真设置
    4.4 算法验证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TMS320LF2406A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永磁同步电机概述
        1.1.1 永磁同步电机发展概况
        1.1.2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特征
        1.1.3 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和应用
    1.2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调速系统
        1.2.1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调速系统的发展
        1.2.2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1.2.3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策略
    1.3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与数学模型
    2.1 矢量控制技术与坐标变换
        2.1.1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2.1.2 矢量控制的三种坐标系及坐标变换原理
        2.1.3 矢量控制坐标变换及其逆变换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2.1 永磁同步电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 永磁同步电机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2.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第三章 空间矢量 SVPWM 技术及其数字化实现
    3.1 常见 PWM 调制技术
    3.2 SVPWM 基本原理
        3.2.1 SVPWM 的理论基础
        3.2.2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3.2.3 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与计算公式
    3.3 SVPWM 算法及 DSP 实现
第四章 矢量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坐标变换
    4.2 双闭环调节器
        4.2.1 双闭环调节器的组成
        4.2.2 双闭环调节器仿真模型
    4.3 电压空间矢量调制(SVPWM)模型
    4.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第五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5.2 控制核心 TMS320LF2406A 介绍
    5.3 电机转速与转子位置检测
        5.3.1 旋转变压器
        5.3.2 数字转换器 AD2S1205 介绍
        5.3.3 电机转速与转子位置检测的实现
    5.4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
        5.4.1 主电路
        5.4.2 电流检测电路
        5.4.3 过电流保护电路
第六章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及调试运行结果
    6.1 CCS3.3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6.2 系统软件整体流程
    6.3 矢量控制算法软件实现
        6.3.1 事件管理器模块的 PWM 输出
        6.3.2 电流 A/D 采样模块
        6.3.3 PI 调节器模块
        6.3.4 SVPWM 生成模块
        6.3.5 矢量控制算法软件流程
    6.4 系统实验平台与调试运行结果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抗噪声源时滞引起的尖峰噪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噪声与低频噪声
    1.3 尖峰噪声及危害
    1.4 有源噪声控制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有源噪声控制时滞问题分析
    2.1 有源噪声控制原理
    2.2 抗噪声源时滞问题
    2.3 有源噪声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尖峰噪声的产生
    3.1 实时有源抗噪仿真分析
    3.2 模拟延时控噪仿真分析
        3.2.1 周期信号仿真分析
        3.2.2 非周期信号仿真分析
    3.3 尖峰噪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尖峰噪声的抑制与仿真研究
    4.1 尖峰噪声抑制原理
    4.2 尖峰噪声抑制方法
    4.3 抑制尖峰噪声的数字仿真研究
    4.4 物理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文不足及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5.2.1 本文的不足之处
        5.2.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程序

(7)封闭空间声场有源噪声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2.1 有源噪声控制原理
    2.2 自适应有源前馈控制系统
    2.3 自适应有源反馈控制系统
    2.4 自适应有源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2.4.1 有源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2.4.2 有源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源噪声控制算法
    3.1 滤波-X LMS算法
    3.2 滤波-X LMS算法性能分析
    3.3 滤波-X LMS算法与LMS算法比较
    3.4 滤波-X LMS算法性能仿真研究
        3.4.1 建立仿真模型
        3.4.2 影响算法性能的因素
    3.5 次级通道建模误差对系统降噪量的影响
    3.6 次级通道建模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4.1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硬件选取
        4.1.1 传声器的选取
        4.1.2 扬声器的选取
        4.1.3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选取
    4.2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组成
        4.3.1 封闭空间模型设计
        4.3.2 实验设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源噪声控制试验及结果分析
    5.1 传声器与扬声器的距离对降噪量的影响
    5.2 初级声源强度对系统的影响
    5.3 初级声源发射不同频率时系统的降噪效果
    5.4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对封闭空间声场的降噪效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被动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多级式结构
    1.3 多传感器融合跟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
    1.4 被动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研究内容及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工作
第2章 单被动传感器机动目标跟踪
    2.1 引言
    2.2 基于Singer模型的定向跟踪
    2.3 仅有方位角测量信息的跟踪系统模型
    2.4 匀速目标的3种跟踪算法
    2.5 机动目标自适应跟踪算法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图像信息的被动传感器数据关联与跟踪
    3.1 引言
    3.2 数据关联的多重分配方法
    3.3 采用变门限检测的概率数据关联
    3.4 小结
第4章 多被动传感器关联预处理与优化配置
    4.1 引言
    4.2 角度关联的预处理算法
    4.3 被动传感器融合检测系统的优化配置
    4.5 小结
第5章 多被动传感器融合跟踪
    5.1 引言
    5.2 双被动传感器交会跟踪的精度分析与跟踪算法
    5.3 双被动传感器的EKF跟踪
    5.4 集中式融合中MGEKF的适用性
    5.5 传感器测量野值和通信故障的自适应融合滤波方法
    5.6 小结
第6章 态势与威胁估计
    6.1 模糊阶段态势估计方法
    6.2 基于Lanchester方程的威胁评估模型
    6.3 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与发表的论文

四、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校正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动噪声前馈控制系统研究[D]. 孙韵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2]安全氛围对矿工安全行为影响—整合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的视角[D]. 叶新凤.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3]精密光电稳定平台参数辨识与摩擦补偿控制问题研究[D]. 黎志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1)
  • [4]基于AME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研究[D]. 孙备. 吉林大学, 2013(08)
  • [5]基于TMS320LF2406A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D]. 敖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抗噪声源时滞引起的尖峰噪声的研究[D]. 卢萍. 重庆大学, 2012(03)
  • [7]封闭空间声场有源噪声控制研究[D]. 蒋延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8]一种基于免疫应答机制的噪声智能控制系统[J]. 韩华,刘宝,朱晓建,丁永生. 计算机仿真, 2007(03)
  • [9]被动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与应用[D]. 王宏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03(04)
  • [10]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校正控制[J]. 张奇志,贾永乐. 声学学报, 2002(01)

标签:;  ;  ;  ;  ;  

基于变结构技术的噪声主动校正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