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一、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朔[1](2021)在《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我国每年有大量海外务工人员赴非,出国劳务人员属于心理脆弱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身处埃塞俄比亚的中资企业员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海外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策略建议。方法:本研究分别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的2020年6月27~28日和12月27~28日两个时间节点选取仍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共825名中资企业员工纳入本研究。通过各企业负责人向所在企业员工发放网络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标准心理健康量表GHQ-1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个人态度和行为、当地防控措施的主观感受、新冠肺炎知识了解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其中,心理健康状况以GHQ-12标准心理量表进行自评,以总分3分作为切分值,即GHQ-12总得分≥3分为筛查阳性,说明受试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疑似存在心理健康问题;GHQ-12总得分<3分为筛查阴性,说明受试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本研究基于问卷星收集数据,通过SPSS 22.0和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正态性,前后两次调查心理健康阳性率的比较、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1.共有825名员工完成调查。其中第1次调查了671人,有38.75%(260/671)的员工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第2次调查了 154人,有48.70%(75/154)的员工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员工调查时间段前2周内的焦虑、抑郁情绪最为突出。2.第1次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员工回国计划受到疫情影响[OR=3.293(95%CI:1.897~5.714)]、员工担心身处非洲而无法照顾国内家人[OR=2.329(95%CI:1.198~4.528)]、所在公司在疫情期间未采取过任何防控措施[OR=4.697(95%CI:1.080~20.435)]是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而员工最近1个月内身体未出现任何症状[OR=0.305(95%CI:0.171~0.543)]、疫情期间正常上班[OR=0.517(95%CI:0.322~0.831)]、一天查看1次或隔几天查看1次埃塞确诊病例数变化[OR值分别为0.598(95%CI:0.387~0.923)、0.225(95%CI:0.095~0.533)]、感觉少数民众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OR=0.419(95%CI:0.234~0.750)]、认为当地口罩供应少量或充足[OR值分别为0.484(95%CI:0.242~0.968)、0.375(95%CI:0.206~0.680)]、公司保证生活必需品供应[OR=0.609(95%(CI:0.371~1.000)]、公司进行过新冠肺炎知识宣传[OR=0.335(95%CI 0.183~0.614)]为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3.第2次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局势动乱[OR=13.46(95%CI:1.62~111.99)]、员工回国计划受到疫情影响[OR=24.41(95%CI:1.57~380.23)]、埃塞俄比亚累计工作年限在2年及以下[OR=14.88(95%CI:1.12~111.99)]、担忧收入减少[OR=38.61(95%CI:4.90~304.00)]、总是、经常和偶尔按照网上所述症状怀疑自己患上新冠肺炎[OR值分别为30.92(95%CI:1.19~806.09)、125.29(95%CI:5.65~2780.12)、31.80(95%CI:3.98~253.98)]是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而认为非洲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和一般[OR分别为0.03(95%CI:0.00~0.39)、0.02(95%CI:0.00~0.28)]、疫情期间正常上班[OR=0.02(95%CI:0.00~0.80)]和在家办公[OR=0.00(95%CI:0.00~0.44)]、公司分散就餐[OR=0.02(95%CI:0.00~0.28)]、公司提供心理健康支持[OR=0.10(95%CI:0.01~0.74)]和公司发放洗手液[OR=0.07(95%CI:0.00~0.92)]是员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4.中资企业员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知晓率很高,前后两次调查知晓率均超过90%,但知晓率的高低与心理健康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关联。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随着疫情加重,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严重。有社会局势动荡、主诉有身体症状、回国计划受到疫情影响、在埃塞工作年限在2年及以下、担忧家庭和收入、所在公司未采取充分防控措施、怀疑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和对疫情过度关注的员工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应采取多种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减轻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王琼[2](2021)在《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与文化氛围中表现优秀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关于特定职业的胜任特征研究主要以结构探讨为基础,相关研究的结构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包含反映个体特质的职业心理品质。警察职业心理品质是警察在工作过程中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与特征。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对民警的工作表现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相关研究在警学界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警察职业心理品质的研究多以宏观探讨为主,存在研究方法不够系统、实证研究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胜任特征模型建构为基本研究范式,从胜任特征的角度探讨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心理品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取向,以公安人才选拔、考核和教育训练为目标导向,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行为事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理论结构,编制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基于对问卷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使用该问卷对665名执法勤务类民警进行调查,探讨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结果发现:(1)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理论结构包括六个维度,具体为:职业倾向性、职业人格特质、职业能力、认知特征、情绪特征与意志品质。(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包含38个题目,总问卷及各维度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良好。(3)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及各维度平均得分显着高于中值。(4)现实工作表现与人口学因素对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不存在交叉影响;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在性别、警龄与职级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民警的职业能力与意志品质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女性,警龄为5年以下的民警的情绪特征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其他警龄阶段民警,科员的职业倾向性、认知特征与意志品质平均得分以及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平均得分显着低于科级与处级警察。结论:(1)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为六维度理论结构,包含22项心理品质。(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符合问卷编制的基本要求。(3)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与民警现实工作综合表现具有一致性;调查涉及的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较高。(4)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在性别、警龄与职级上存在显着差异:男性民警的职业能力与意志品质优于女性,情绪特征水平与警龄有关,科级、处级警察的职业倾向性、认知特征与意志品质水平优于科员民警。

王翠竹[3](2019)在《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明确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在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分析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为提高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研究工具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护生职业认同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两所大学中己进入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利用频数、百分比、均数等描述本科实习护生一般资料的特征;利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描述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职业认同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利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一般资料在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水平上的差异;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结果:(1)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为(3.43±0.62)分,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志愿填报护理专业、母亲文化程度这几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科实习护生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家庭支持,为(4.43±0.89)分,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这几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积极情感,为(4.21±1.03)分,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志愿填报护理专业、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这几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观幸福感得分与职业认同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6,P<0.01,其中消极情感这一维度与职业认同的各个维度均呈负相关;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这两个维度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1,P<0.01,其中消极情感这一维度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均呈负相关;职业认同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4,P<0.05。(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志愿填报护理专业、家庭类型、领悟社会支持、职业认同是影响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共同解释变异度28.1%。结论:(1)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生、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志愿填报护理专业、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以上的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水平较高。(2)本科实习护生领悟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生、来自城镇、独生子女、来自核心家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以上的本科实习护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3)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生、来自城镇、独生子女、志愿填报护理专业、来自核心家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以上的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4)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两个维度呈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职业认同和领悟社会支持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得分也越高。

徐蕾[4](2019)在《不同压力源下护生心理应激强度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评估护理学生在高压情况下进行操作时的应激反应情况,监测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完善应激反应的相关研究,为心理应激强度评估提供数据支撑。2、探讨人格特质与心理应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现何种人格特质在应对压力、稳定操作方面占据优势。为护理工作入职筛选、灾害救援人员选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帮助护生了解自身主导的人格特质情况,更加有效地匹配合适的工作方向,正确地进行职业规划。3、为工作应激强度较高的科室和参与救援行动前的护理人员培训提供指导,帮助其更好地适应高压高强度的工作,也为本研究后续的干预培训计划奠定基础。4、帮助了解高应激强度作业人员的应激生理反应情况,如飞行员等。为特殊人员职位分析、人员选拔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方法1、临床质性访谈,转录访谈资料。了解护理人员的主要压力源,确定在后期监测试验中的相关因素,如被监测指标操作者的操作类型以及压力源类型等。2、采用实时监测法和场景模拟法。设置不同的压力源场景组织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操作。在操作者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操作的环境、流程等因素,通过佩戴相关仪器捕捉操作者的基本生理指标、心率、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并应用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得出时域分析相关指标。最后对收集的基础生理指标和心理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第三部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问卷调查法,采用DXC-6型多项系列心理测评仪测试研究对象的人格特质情况,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个性因素量表。并在监测试验结束后,根据可能与应激状态相关的10种人格特质的标准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析低、中、高分组的指标差异。结果1试验基础生理指标和心率变异性的建模分析结果1.1基础生理指标建模情况分析结果心率与皮肤温度在静息期、基线期和应激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8.25,P<0.05;F=42.91,P<0.05),数值大小基本表现为:应激期>基线期>静息期。这两项指标在静息期与基线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和应激期三种压力条件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在时间限制压力与评估考核压力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压力条件下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肤温度指标在三种压力条件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电阻总体波动幅度较大,静息期、基线期和应激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97.08,P<0.05),基本表现为:静息期>基线期>应激期。其中静息期与基线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与应激期三种条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激期三种压力条件下的皮肤电阻值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心率变异性建模分析结果心率变异性六项指标在静息期、基线期和应激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Mean HR外,其余指标的数值大小基本表现均为:应激期>基线期>静息期。1.2.1 Mean HR和Mean RR分析结果Mean HR和Mean RR在静息期与基线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和应激期三种压力条件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限制压力与评估考核压力下的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任务干扰压力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数据在评估考核压力与任务干扰压力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1.2.2 SDNN和RMSSD分析结果SDNN与RMSSD两项指标在静息期与基线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与应激三种条件下的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DNN在应激的三种压力条件下,只有评估考核压力和时间限制压力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压力之间的无统计学差异(P>0.05)。RMSSD在应激期三种压力条件下数值差异较大,其中时间限制压力与其他两种压力下的数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评估考核压力和任务干扰压力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 NN50和PNN50分析结果NN50和PNN50随着应激强度的增加也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与SDNN和RMSSD的变化趋势较一致。两项指标在静息期和基线期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与应激期三种压力条件下的NN50和PNN50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激期三种压力条件下的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各项人格特质与应激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2.1稳定性人格特质与各项生理指标分析结果心率、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的Pillai’s trace结果均显示“应激水平*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表明该作用对应激人格模型有较大贡献。三项基本指标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的所有指标的Pillai’s trace结果的“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Mean HR、Mean RR、SDNN、RMSSD、NN50和PNN50的值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60、22.62、18.66、40.28、29.21,P<0.05)。2.2兴奋性人格特质与生理指标分析结果心率、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的Pillai’s trace结果均显示“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三项基本指标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变异性的所有指标的Pillai’s trace结果的“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Mean HR、Mean RR、SDNN、RMSSD、NN50和PNN50的值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0、5.33、5.00、8.01、9.34,P<0.05)。2.3紧张性人格特质与各项生理指标分析结果心率、皮肤电阻和皮肤温度的Pillai’s trace结果均显示“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表明该作用对模型有较大贡献。心率和皮肤温度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电阻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的所有指标的“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Mean HR、Mean RR、SDNN、RMSSD、NN50和PNN50的值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7、3.49、18.66、6.01、4.74,P<0.05)。2.4适应与焦虑性特质与各项生理指标分析结果心率、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的Pillai’s trace结果均显示“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表明该作用对模型有较大贡献。三项基本指标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除SDNN值以外得其他指标的“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Mean HR、Mean RR、SDNN、RMSSD、NN50和PNN50的值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8、4.40、3.22、5.95、4.35,P<0.05)。2.5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特质与各项生理指标分析结果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的Pillai’s trace结果均显示“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心率的相应值大于0.05。三项基本指标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除NN50外的其他指标Pillai’s trace结果的“应激条件*分组”的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Mean HR、Mean RR、SDNN、RMSSD、NN50和PNN50的值的“应激条件”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1、4.43、5.00、4.67、5.02,P<0.05)。其他五项人格特质:自律性、忧虑性、敏感性、内向和外向性及怯懦与果敢性。在基础生理指标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结果显示他们与研究对象的应激生理指标变化基本无相关性。结论1、本研究有效地建立了不同压力条件下护生应激操作模型。通过对模型三个时期的指标分析,可排除模型中操作动作自身带来生理指标值改变这一干扰因素。同时,结果显示试验模型所设置的三种压力强度可以激发操作者的应激状态。2、生理指标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趋势与紧张程度基本一致。随着紧张程度的增加,个体表现为心率增快、皮温适当增加、皮肤电阻值下降以及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的下降,反映了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弱,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中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3、不同人格特质主导的人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应激强度存在差异。人格特质中的兴奋性、稳定性、紧张性特质和次级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特质与心理应激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情绪稳定沉着,适应性强和理智警觉的人在现场救援或急救工作中更有优势,在应激场景下生理指标波动更小,调节能力更强;容易感情用事、冲动和缺乏耐心的护理人员相对来说在高应激工作中优势不足。因此,在护理人员灾害救援人员选派和职业规划中加入人格特质这一因素非常有必要。5、本研究表明,生理学评价指标在应激强度评价上有重要意义,若与心理学评价的指标相结合,可对应激状态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和研究。在下一步军事作业人员应激状态研究中,应当结合两方面指标从而更系统科学地评估应激反应。

严诗玉[5](2019)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压力、自悯、学习投入及学习倦怠现状并分析四者之间的关系。2.探讨一般资料、学习压力、自悯、学习投入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为减轻护生学习倦怠,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1.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学习压力量表、自悯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学习倦怠量表收集资料。2.采用便利抽样,于2018年45月对广州市2所全日制医学本科院校四个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和1所全日制医学专科院校三个年级的护理专科生共655人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资料运用SPSS 20.0和AMO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结果:1.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呈中等水平,护理本科生学习倦怠检出率为65.6%,学习倦怠总分(57.94±10.13)分,总均分(2.90±0.51)分。护理专科生学习倦怠检出率为62.7%,学习倦怠总分(56.35±10.17)分,总均分(2.82±0.51)分。其中,一年级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其他年级(P<0.05);独生子女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听从父母及他人意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自愿选择者(P<0.05);非学生干部的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学生干部(P<0.05);学习成绩较差的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其它学习状况者(P<0.05);内向型性格的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者(P<0.05);溺爱型教养方式的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者(P<0.05);父母支持程度低的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支持程度高者(P<0.05);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护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看好者(P<0.05)。2.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呈中等水平,43.2%的护理本科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压力,学习压力总分(7.16±2.28)分,均分(0.45±0.14)分。29.4%的护理专科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压力,学习压力总分(6.43±2.23)分,均分(0.40±0.14)分。学习压力得分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着正相关(P<0.05)。3.护理专业学生自悯呈中等水平,护理本科生自悯总分(80.54±9.72)分,总均分(3.10±0.37)分。护理专科生自悯总分(83.19±10.93)分,总均分(3.20±0.42)分。自悯得分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着负相关(P<0.01)。4.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投入呈中等水平,护理本科生学习投入总分(65.77±12.83)分,总均分(3.87±0.76)分。护理专科生学习投入总分(67.00±12.56)分,总均分(3.93±0.74)分。学习投入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着负相关(P<0.01)。5.护理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投入、学习成绩、自悯、学习压力、教养方式、学生干部(R2=0.551);情绪低落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投入、自悯、学习压力、学生干部(R2=0.358);行为不当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投入、教养方式(R2=0.378);成就感低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投入、学习压力、年级、学习成绩、教养方式、就业前景、志愿选择、自悯(R2=0.431)。护理专科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投入、自悯、学习压力、年级(R2=0.616);情绪低落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投入、自悯、学习压力(R2=0.415);行为不当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投入、自悯、学习成绩(R2=0.393);成就感低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投入、自悯、年级、学习压力、性格(R2=0.565)。6.模型拟合较好,护理本科生学习压力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14),也可以通过自悯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032);自悯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19);学习投入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64),也可以通过自悯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048)。护理专科生学习压力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10),也可以通过自悯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056);自悯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51);学习投入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65),也可以通过自悯间接影响学习倦怠(路径系数=-0.189)。结论:1.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呈中等水平,其中行为不当最明显,本科护生学习倦怠程度高于专科护生。一年级、独生子女、听从父母及他人意愿选择专业、非学生干部、学习成绩较差、内向型性格、溺爱型教养方式、父母支持程度低、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护生倦怠水平较高。2.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呈中等水平,课程学习和考试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本科护生学习压力高于专科护生。护理专业学生自悯呈中等水平,正念得分最高,本科护生自悯水平低于专科护生。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投入呈中等水平,奉献得分最高,本科护生与专科护生学习投入水平无显着差异。3.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与自悯、学习投入呈负相关。学习压力与学习投入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而且可以通过自悯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即自悯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学习投入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程淑园[6](2017)在《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现状,分析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因素,探讨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人格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同时通过质性访谈全方位深入了解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形成经历,从另一视角探讨不同时期本科男护生的专业承诺,分析影响因素。为护理高等教育者和临床护理管理者招收及保留男护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现状及影响因素。1量性研究: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通过便利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五所本科院校290名本科男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护理专业承诺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1双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例数、构成比等进行数据的基本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ANOVA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相关性,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15年10月至12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对本科男护生进行访谈,内容主要为: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对护理专业看法的转变,家人、亲戚、朋友对本科男护生的看法,男护生的优势及压力,职业规划。利用目的抽样选择研究对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同时进行,以当前资料的分析结果指导下一步的访谈,直到编码和类别达到饱和,共访谈本科男护生14名,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的分析。结果1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得分情况:专业承诺平均分为(3.08±0.60)分,接近“普通”水平,各维度中得分最低的为专业努力意愿(2.63±0.78),其次为专业价值认同(3.27±0.75),得分最高的是专业驻留意愿(3.44±0.7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选择护理专业原因(F=4.421,P=0.001)、学习态度(F=35.355,P<0.001)、课程设置合理度(F=8.242,P<0.001)、学校重视程度(F=5.431,P<0.001)、医学其他专业同学对男护生态度(F=3.376,P=0.010)、患者对男护生态度(F=9.832,P<0.001)、护患关系(F=10.809,P<0.001)、医院招聘高学历护士的政策(F=2.537,P=0.040)的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选择护理专业原因(个人意愿),学习态度,一般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课程设置合理度,领悟社会支持显着影响本科男护生的专业承诺(P<0.05)。3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与人格的内外向特征(r=0.188,P<0.001)、一般自我效能感(r=0.324,P<0.001)、领悟社会支持(r=0.354,P<0.001)呈正相关;4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形成过程较复杂,专业选择经历、学习经历、专业思想转变经历,职业规划经历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专业承诺的形成。其中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不理想、因性别原因面临的压力与优势、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规划进退两难4个方面。结论1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本科男护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不认同,特别是专业努力意愿不高。2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学习态度、一般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课程设置合理度、领悟社会支持。3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形成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为专业不理想、因性别原因面临的压力与优势、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规划进退两难。

杨燕[7](2015)在《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困难、压力或逆境时能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并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它是指个体运用自己具有的各种积极心理资源,通过与个体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事件或困境的积极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适应结果,即个体处于逆境仍能保持发展和适应良好。近些年,国内对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有学者指出心理弹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应该重视心理弹性的教育,把培养和提高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特殊性,与普通高等院校青年相比,她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或负性事件。大学时期是个体从护理专业学生向临床护士身份过渡的关键时期,心理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于帮助护生在压力或应激环境下良好适应、成功有效应对专业不利因素有重要意义。因此,了解护生心理弹性现状及特点,探寻增强个体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目的1.评价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在护理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测量工具。2.了解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促进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资料与方法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评价量表的可靠性,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3年8月至9月选取某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511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工具包括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选取躯体化、抑郁、焦虑3个维度)、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应用SPSS19.0和AMOS 18.0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第二部分是对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3年10月至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某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5年制)、专科、专升本三个学历层次各年级一个自然班的护生共693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工具包括护生职业认同问卷、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采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总量表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669-0.881;重测信度系数为0.611-0.650(P<0.01)。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73-0.869(P<0.01),各维度得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606-0.671(P<0.0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3.270,GFI=0.864, AGFI=0.837, RMESA=0.067;效标效度中,除心理弹性量表中乐观维度与SCL-90躯体症状维度相关系数未达显着水平外,其余各维度与SCL-90和GSES之间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得分为(66.79±11.93)分,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以及自强和乐观因子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业认识、职业期盼以及人际交往对护生心理弹性有显着影响(P<0.01)。3.心理弹性高分组在职业认同、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内外向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低分组,而低分组在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的得分显着高于高分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职业认同感、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内外向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精神质存在显着负相关(P<0.01)。5.回归分析显示,年级、专业认识、职业期盼、人际交往、职业认同、应对方式、人格特质均可预测个体心理弹性,其中积极应对方式、职业认同、人格特质中内外向和神经质四个变量联合解释了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48.6%,积极应对方式单独解释总变异量最多,可解释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38.2%,说明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在护理学生群体中信效度良好,各测量指标符合基本的测量学要求,可用于护理学生群体心理弹性的调查和分析。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总体呈偏低水平,其心理弹性受年级、专业认识、职业期盼、人际交往、应对方式、职业认同和人格特质等综合因素影响,护理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针对性地采取干预策略,有计划地开展护生职业认同教育,培养护理专业情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引导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以提升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水平。

储静[8](2014)在《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研究及促进策略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护士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职业认同感低是造成护士短缺的重要原因。实习期是护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应激可能会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本研究旨在采用应激理论和关键事件技术,探索护生在实习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为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促进护生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应激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明确了护士职业认同感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应激水平、应对方式、感知的教师支持、自尊、自我效能。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应用《职业认同感问卷》、《护生临床实习应激量表》、《护生临床实习应对行为量表》、《护生感知的教师支持问卷》、《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上海市3所三级医院的45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第二部分:护生实习期经历的关键事件研究。采用关键事件技术,探索对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造成影响的关键事件。运用开放性问题调查护生临床实习期经历的关键事件,对关键事件进行主题分析、归类和频数计算;对典型关键事件的11名当事人进行深度访谈,对典型关键事件进行个案研究和跨个案研究。第三部分: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结果,解析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要素;采用文献研究和对护生、患者的访谈,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的促进策略。结果:第一部分: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为40.43±7.04,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包括应激水平、应对方式(回避)、自尊、教师支持、学历和性别。其中教师支持、自尊对职业认同感有积极的影响;应激水平、回避对职业认同感有消极的影响;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低于专科护生;男性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低于女性护生。第二部分:护生实习期经历的关键事件。实习期护生经历的关键事件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人际关系(护生与患者/家属、与带教教员/护士长/医生/护士/同学)、患者的紧急情况、护理操作、职业损伤和工作负荷。人际关系是影响护生职业认同感的首要问题。欠缺患者紧急情况的处置和临终关怀技能、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产生的挫败感、职业损伤也会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三部分: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支持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护生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带教老师的准入、规范化培训和考评、利用关键事件技术为护生树立积极的角色榜样、建立护生反馈问题的畅通渠道)、加强对患者紧急情况处置能力的培训(抢救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死亡教育)、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和职业防护培训、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结论:1、在护生实习期间,通过增加教师支持、增强护生的有效应对方式、提高护生自尊、减少护生实习期应激源、降低应激水平来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对本科护生和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教育。2、通过帮助护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护生关于抢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死亡教育、提高护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加强护生职业防护培训等措施来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3、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构建,明确了促进护生职业认同感策略的四个方面,为护理院校和临床带教老师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指南。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护理院校和医院的共同努力。护理教师是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实施过程的核心。护生职业认同感的促进策略重在落实。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感需要提高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同。

刘素花[9](2012)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护理硕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对护理学硕士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今后开展护理学硕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国内12所高校的2008、2009、2010级全日制护理硕士生为研究对象。同时将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中9所高校的医学硕士207人、6所高校的非医学类硕士204人、河南省的本科护生449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调查工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及一般情况问卷。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二元逻辑回归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1.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现状1.1共发放问卷288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94.79%。SCL-90总分90-275,平均(122.85±35.86),中位数112;总均分1.00~3.06,平均(1.37±0.40),中位数1.24;以总分≥160为心理健康检出阳性,检出率为12.45%;任一因子分≥3者检出率为6.23%;以任一因子分≥2为检出阳性,各因子阳性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强迫18.68%,抑郁14.65%,人际关系敏感12.45%,焦虑12.45%,敌对11.36%,其他9.16%,偏执6.96%,恐怖6.59%,精神病性6.59%,躯体化5.86%。1.2护理硕士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和本科护生;焦虑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因子评分均低于青年常模;偏执因子评分高于医学硕士,SCL-90总分及其他9项因子评分均低于医学硕士;躯体化、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低于非医学类硕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评分高于非医学类硕士,其他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以一般情况资料做单因素分析显示: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龄组、婚姻状况、学费来源、工作经验、父母学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来源地、年级、生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2.1护理硕士生SCL-90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躯体化与客观支持之间;抑郁与主观支持之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与支持利用度之间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0.05),其余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正相关(P<0.05),其余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对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组、学费来源、解决问题、自责4项进入SCL-90总分的回归方程;解决问题、自责进入躯体化因子回归方程;解决问题、自责进入强迫因子回归方程;父母学历、解决问题、自责进入人际关系敏感回归方程;解决问题、自责进入抑郁因子回归方程;学费来源、自责进入焦虑因子回归方程;自责、退避进入敌对因子回归方程;自责进入恐怖因子回归方程;自责进入偏执因子回归方程;解决问题、自责、幻想进入精神病性回归方程;解决问题、自责进入其他因子回归方程。3.护理硕士生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3.1社会支持总分24-56,平均(40.18±6.08);客观支持3~17,平均(9.44±2.94);主观支持13-32,平均(22.32±3.66);支持利用度5~12,平均(8.43±1.62)。与医学硕士和本科护生相比,护理硕士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评分较高,与非医学类硕士相比,护理硕士生的客观支持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在不同年龄组、工作经验、年级、来源地、生源、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学费来源,父母学历等方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护理硕士生社会支持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进入社会支持总分回归方程的有:来源地、婚姻状况、学费来源、父母学历,可预测社会支持总分12.90%的变异量;进入客观支持回归方程的有:学费来源、父母学历、工作经验,可预测客观支持7.70%变异量;进入主观支持回归方程的有: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学费来源,可解释主观支持13.20%的变异量;进入支持利用度回归方程的有:学费来源,可预测支持利用度2.20%的变异量。4.护理硕士生的应对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4.1护理硕士生应对方式各维度的评分分别为解决问题(0.87±0.12);自责(0.42±0.35);求助(0.72±0.20);幻想(0.56±0.28);退避(0.50±0.29);合理化(0.52±0.26)。解决问题、求助2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医学硕士,应对方式问卷的其他4个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医学硕士;自责、求助2维度评分低于非医学类硕士,幻想维度评分高于非医学类硕士;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本科护生;应对方式在有无工作经验、父母学历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工作经验进入自责和幻想的回归方程,分别预测3.60%和2.20%的变异量;父母学历进入求助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其4.20%的变异量。5.社会支持各因子、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应对方式直接对心理健康有影响作用,社会支持通过自责和解决问题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论1.护理硕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医学硕士、本科护生、全国青年常模、全国大学生常模好,但与非医学类硕士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中的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4个因子的症状检出率较其他因子高。有6.23%的护理硕士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学费来源、自责是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龄组、解决问题是其保护因素。3.护理硕士生社会支持系统整体上优于医学硕士、非医学类硕士和本科护生。护理硕士生的应对方式比医学硕士、非医学类硕士和本科护生成熟。4.应对方式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社会支持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杨海[10](2010)在《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成功应对压力,并获得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军校新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未成熟期,是青年个体从普通的青少年身份向军人身份过渡的过程。把握并利用好这一关键过程,对军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对新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帮助,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过程中,心理弹性作为一个重要变量,严重影响新生的适应性,因此,摸清新生心理状况特点和变化规律,探索心理弹性因素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对提高新生的适应性,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帮助其完成角色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不同时间点的心理测量,掌握新生入校后一定时期内心理状况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心理弹性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型,进而总结摸索一套适合军校新生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训练方法,从全新的角度扩充军校人才培养经验模式。本研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军校新生心理状况追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在新生入校一周内、军训结束后、军训结束三个月后三个时间点进行追踪,以了解在自然状态下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等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心理弹性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构关系。第三部分:团体心理训练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效果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军校新生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并检验其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刚入校和临近学期末时较差,而在军训刚结束时较好;自我效能感在刚入校和第一学期结束前较高,军训刚结束时最低;新生在刚入校时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此后较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新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状态-特质焦虑无显着变化。2.在心理弹性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结构模型中,“稳定弹性”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其次是“不成熟应对”和“成熟应对”因素。“稳定弹性”因素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心理弹性、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成熟应对”因素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不成熟应对”因素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自责、幻想、退避。3.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改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具有较长效的作用。

二、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非洲和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发展现状
    1.2 我国在非劳务人员现状
    1.3 海外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研究
    1.4 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与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1.5 非洲及埃塞俄比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
    1.6 心理健康定义及标准
    1.7 心理健康评估及量表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
    2.3 问卷设计
    2.4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框架
    2.5 开展预调查
    2.6 资料处理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2.8 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第一次调查结果
    3.2 第二次调查结果
    3.3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行为及措施
4 讨论
    4.1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4.2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4.3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行为及措施
    4.4 疫情常态化下的海外务工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对策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GHQ-12效度分析表
    附录2: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第一次)
    附录3: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第二次)
    附录4: Logistic回归变量赋值表
个人简历
致谢

(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1.1.1 胜任特征内涵研究
        1.1.2 胜任特征结构研究
    1.2 职业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
        1.2.1 职业心理品质的内涵研究
        1.2.2 职业心理品质的结构研究
        1.2.3 职业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1.2.4 职业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1.3 警察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
        1.3.1 警察胜任特征研究
        1.3.2 警察职业心理品质研究
2 问题提出与总体设计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1.1 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2.1.2 理论结构有待深入探讨
        2.1.3 我国警察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状况有待探索
    2.2 研究思路
        2.2.1 深化警察职业心理品质的理论研究
        2.2.2 结合胜任特征研究范式探索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
        2.2.3 使用编制问卷研究我国警察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特点
    2.3 研究目的
    2.4 研究假设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被试
        3.1.1 专家咨询被试
        3.1.2 行为事件访谈被试
        3.1.3 问卷预测被试
        3.1.4 正式问卷被试
    3.2 研究步骤与程序
        3.2.1 理论构建
        3.2.2 初始问卷的形成
        3.2.3 条目筛选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3.2.4 正式问卷的检验
    3.3 数据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初始问卷的形成
        4.1.1 理论结构
        4.1.2 初始问卷数量结构
    4.2 正式问卷的形成
        4.2.1 项目分析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 正式问卷的检验
        4.3.1 样本正态性检验
        4.3.2 信度检验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4 效度检验
    4.4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特点分析
        4.4.1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水平
        4.4.2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与工作表现差异比较
        4.4.3 不同工作表现的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差异
5 讨论
    5.1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理论模型的构建
        5.1.1 理论模型的初始构建
        5.1.2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理论模型修正
    5.2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的编制
    5.3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
        5.3.1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较高
        5.3.2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与现实表现具有一致性
        5.3.3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在性别、警龄与职级上存在差异
    5.4 研究总结与应用展望
        5.4.1 研究创新
        5.4.2 研究不足
        5.4.3 研究启示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核检表
附录B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素术语表
附录C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初始问卷
附录D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正式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研究内容
    1.6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抽样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本科实习护生一般资料
    3.2 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3.3 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现状
    3.4 本科实习护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3.5 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
    3.6 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本科实习护生一般资料特征分布
    4.2 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
    4.3 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4.4 本科实习护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4.5 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分析
    4.6 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录B 研究工具(调查问卷)
附录C 已发表综述
    参考文献

(4)不同压力源下护生心理应激强度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应激源(压力源)
    2 中介因素
    3 应激反应
    4 应激管理和控制
    5 心理应激强度测量
整体研究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课题设计
    4 课题技术路线
    5 研究工具
    6 可行性分析
第一部分 临床考察——压力源、操作种类的确定和试验条件探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压力源下护生应激操作模型的建立
    引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不同压力源下护生心理应激强度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结果
    一、护理本科生调查结果
    二、护理专科生调查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资料收集和分析
    2.2.3 质量控制
    2.2.4 伦理学问题
2.3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1.1 问卷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3.1.2 访谈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现状
3.3 本科男护生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人格特征
    3.3.1 本科男护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3.3.2 本科男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
    3.3.3 本科男护生人格特征
3.4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2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与人格特征、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间的相关性分析
    3.4.3 影响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多因素分析
3.5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3.5.1 主题 1:专业不理想
    3.5.2 主题 2:因性别原因面临的压力与优势
    3.5.3 主题 3:专业思想不稳定
    3.5.4 主题 4:职业规划进退两难 4 讨论
4.1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现状
4.2 影响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因素
    4.2.1 年级、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对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
    4.2.2 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对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
    4.2.3 学习态度对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
    4.2.4 课程设置合理度及学校重视程度对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影响
    4.2.5 医学其他专业同学及患者态度对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
    4.2.6 护患关系对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
    4.2.7 医院招聘高学历护士的政策对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
4.3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4.4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正相关
4.5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与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
4.6 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形成过程面临的问题
    4.6.1 被动进入护理行业,专业认识不足
    4.6.2 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护生造成压力
    4.6.3 专业认可度低,专业思想不稳定
    4.6.4 男护生职业规划不明确
4.7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4.7.1 创新性
    4.7.2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7)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在护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处理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6.2 高等护理专业学生总体心理弹性水平
        6.3 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的单因素分析
        6.4 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的多因素分析
    7. 讨论
    8. 小结与结论
    9. 本研究的创新性
    10.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8)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研究及促进策略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
    护士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
    职业认同感低是造成护士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
    实习期是护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 四、
    职业认同感将影响护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第一部分
    概述 一、
    应激理论 二、
    应对 三、
    社会支持 四、
    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五、
    关键事件技术 六、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问题 三、
    主要研究内容 四、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四部分
    护生临床实习期关键事件研究 一、
    护生实习期关键事件的问卷调查研究 二、
    护生临床实习典型关键事件研究 第五部分
    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构建 一、
    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要素解析 二、
    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 三、
    讨论 小结 一、
    主要研究成果 二、
    创新点 三、
    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的确定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2.3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一般情况资料
    2 护理硕士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2.1 护理硕士生SCL-90各因子评分情况
        2.2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与相关群体的比较
    3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 护理硕士生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单因素分析
        3.2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3.3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4 护理学硕士生的社会支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4.1 护理硕士生社会支持现况
        4.2 护理学硕士生社会支持单因素分析
        4.3 护理硕士生社会支持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5 护理硕士生的应对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护理硕士生应对方式现状
        5.2 护理硕士生应对方式的单因素分析
        5.3 护理硕士生应对方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6 社会支持各因子、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6.1 社会支持各因子、应对方式各因子对SCL-90总分多元逐步回归
        6.2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果分析
        6.3 应对方式各因子对社会支持各因子多元逐步回归
        6.4 社会支持各因子对应对方式各因子多元逐步回归
        6.5 社会支持各因子、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模型
讨论
    1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现状
        1.1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与常模比较
        1.2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与相关群体比较
        1.3 护理硕士生主要心理问题
    2 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2 年龄与学费来源对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建议
        3.1 构建护理硕士生心理沟通的网络平台
        3.2 举办内涵丰富的护理硕十生“沙龙”
        3.3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3.4 建立护理硕士生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一、军校新生心理状况追踪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团队心理训练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效果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陈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D]. 王琼.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3]本科实习护生职业认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 王翠竹. 延边大学, 2019(01)
  • [4]不同压力源下护生心理应激强度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D]. 徐蕾.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严诗玉.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6)
  • [6]本科男护生专业承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程淑园. 河南大学, 2017(06)
  • [7]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杨燕. 滨州医学院, 2015(03)
  • [8]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研究及促进策略的构建[D]. 储静.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刘素花. 郑州大学, 2012(09)
  • [10]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杨海.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