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因素的探讨

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因素的探讨

一、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诸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盛润[1](2020)在《KF食品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设计 ——基于“BSC+KPI”融合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我国食品行业在居民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食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增长,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对提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食品市场供应产品向着种类显着增加、加工产品更加精细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还存在整体发展不高,食品加工度较低,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竞争力较弱,企业人才储备薄弱,研发力量和科技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案例所研究对象KF食品公司是东北地区大型专业食品加工企业。现有绩效评价方法是计划评价,即以公司及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确定考核指标,采取从上到下直接评价方式,一级对一级负责。这种绩效评价存在主观因素强、绩效指标不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及应用不及时、事后评价且对今后工作没有引领作用等不足。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平衡计分卡和绩效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对它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详细的介绍了绩效评价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对比多种绩效评价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KF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查找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确定构建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相融合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食品行业特点,设置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五个维度,在维度总控下提取20个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有效连接企业战略,站在战略视角,结合公司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公司部门和员工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从管理者重视、组织保障、制度建设,新技术应用等角度出发,提出有针对性具体保障措施,提升公司绩效管理水平。同时根据了KF公司近五年的经营情况和相关数据,采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这五年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给出一定建议。

申丽媛[2](2017)在《扬州市邗江区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防控》文中认为餐饮业是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各种酒水、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求,市场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餐饮单位,这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同时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卫生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各类集体食堂、餐馆中不时会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小则引起腹痛腹泻,大则引起食物中毒,这与餐饮单位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工操作卫生和餐饮单位整体的环境卫生密切相关。目前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状况的了解主要通过食品安全抽检进行,各省市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定时进行抽检,以便及时了解餐饮业食品安全的动态变化。但各省市抽检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抽检时没有针对性,虽然检测了大量样本但发现的问题却不多;分析时没有分类比较,将餐饮单位抽检的食品和其他地方抽检的食品混为一体,导致餐饮业中的一些抽检指标被掩盖。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真正情况。本课题在结合了 2014年对扬州市邗江区抽检情况的基础上筛选了具有针对性的餐饮食品及指标,同时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对餐饮单位进行了实地的卫生状况调查,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对2016年扬州市邗江区餐饮单位进行食品安全状况分析,把握扬州市邗江区食品安全的整体情况,及时发现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隐患,为监督抽检和相关部门的监管提供依据。1邗江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为了了解邗江区餐饮单位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掌握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知识方面,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4.38%;态度方面,从业人员的态度总体情况比较好,态度较好者占90.89%;行为方面,从业人员的总体行为正确率为87.64%。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量化分级、业态类型、户籍、文化程度、职务、是否持有健康证、参加培训的次数是影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差异的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表明量化分级、文化程度是影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今后要加强对这些餐饮单位和这类从业人员的培训。2邗江区餐饮单位卫生状况调查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邗江区七个分局的餐饮单位进行抽样,包括大型餐饮、中型餐饮、小型餐饮、食堂四种业态类型,共抽取100家餐饮单位。对邗江区餐饮单位的卫生调查结果显示,“人员与环境卫生”合格率最低,为67.11%,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头发外露、废弃物容器未加盖;不同业态类型的餐饮单位中,食堂的总体卫生情况好于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同量化分级的餐饮单位中,A级餐饮单位好于B、C级餐饮单位;各类型的餐饮单位普遍存在没有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员、专间和非专间的废弃物容器没有盖子、从业人员头发外露等问题;中小型餐饮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从业人员未穿戴工作服、未戴口罩、无健康证明、无三防设施和通风设施、原料采购未索证索票等问题。因此,今后要重点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监管。3邗江区餐饮单位食品和餐饮具抽检情况针对近几年风险监测问题较多的食品和指标抽样检测。共抽检食品684份,餐饮具493份,检测指标19项,其中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亚硝酸盐、农药残留的检测,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其他指标的检测,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抽检结果表明邗江区的餐饮食品主要存在微生物污染、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三方面的问题。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存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的问题,三者合格率分别为54.81%、39.26%、94.54%,超标的主要是熟肉制品和凉菜;食品添加剂主要存在亚硝酸盐过量的问题,亚硝酸盐合格率为77.01%,熟肉制品和酱腌菜中都有超量,主要是酱腌菜;非食用物质主要存在检出了甲醛、硼砂、吊白块非法添加物等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4.44%、42.42%、38.46%,甲醛主要在动物血制品中检出,硼砂在丸子、粮食及粮食制品中均有检出;吊白块在粮食及粮食制品中及豆类制品中检出。餐饮具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71.40%。不同业态类型、不同量化分级的餐饮单位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的餐饮具中杯子的合格率最低。因此,今后可将这几类食品和餐饮具及其相关指标列为监管重点。4邗江区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对策针对本次的调查及抽检结果,对邗江区今后的餐饮单位监管提出了对策。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建议有5条: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相关培训、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建立健全食品原料溯源体系、确定食品安全风险关键控制点、加强餐饮业的自我管理。对餐饮监管部门的建议有5条: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餐饮单位监管;分清监管主次、突出监管重点;推进信息化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规范餐饮操作要求;继续推行量化分级管理。

王兰兰,黄茜,王鸣秋,杨硕,刘艳,万旭刚[3](2015)在《湖北省2010年-2012年食品中不同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湖北省2010年-2012年12类食品中微生物检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的食品进行关注和重点监测,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中的方法对2010年-2012年3年间送检和抽检的12类食品进行4类微生物项目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2010年-2012年共检测12类食品2 996份,检测的4类微生物指标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最低,为91.00%,霉菌和酵母菌的合格率最高,为96.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贸市场抽检的样品中微生物的合格率明显低于生产企业送检的样品(P<0.01)。结论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仍普遍存在,不同食品、不同微生物的污染情况有所不同,抽检能更好地发现食品存在的卫生问题。农贸市场中食品的卫生状况堪忧,菌落总数的污染更为普遍,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农贸市场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姜婻婻[4](2015)在《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文中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饮食环境中餐具表面微生物污染状况及臭氧杀菌过程中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对采集自群体性饮食场所、家庭饮食环境、实验室控制环境中的餐盘、碗、筷子、勺子等餐具共280份进行细菌总数检测和细菌种类分析结果表明:1、三种饮食环境中餐具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基本一致,碗的细菌总数范围为0-4108 CFU/cm2,餐盘的细菌总数范围为0-3714 CFU/cm2,筷子的细菌总数范围为125-455,000 CFU/双,勺子的细菌总数范围为400-141,500 CFU/件。碗和餐盘的污染程度最低,其次为勺子,污染最严重的是筷子,因而今后的消毒工作应加大对筷子、勺子等小件餐具的重视程度。2、在不同的饮食环境以及不同的餐具上优势微生物类群均存在差异,家庭饮食环境、群体性饮食场所、实验室控制条件下手洗的餐具餐具中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菌分别为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 lacticum)、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和微球菌(Micrococcus);碗、餐盘、筷子这三种不同餐具中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菌均为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 lacticum),勺子中为微球菌(Micrococcus)和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osloensis)。3、在餐具手洗及消毒柜消毒后的一定时间内,其表面的微生物含量基本保持稳定。4、所有样品中,除筷子外基本未检出大肠杆菌,但基本都有葡萄球菌检出,表明在厨房环境中葡萄球菌可能有更强的耐受性;检出大肠杆菌的样品大都来自公共饮食场所,表明公共饮食环境餐具的卫生质量有待加强,需加强卫生监督。研究了臭氧杀菌过程中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通过设置0 mg/m3、10 mg/m3、20 mg/m3、40 mg/m3、和 80 mg/m3 5个不同浓度序列,5 min、10 min、30 min、60 min和90 min 5个不同时间序列,研究不同的浓度-作用时间组合对大肠杆菌ATCC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黑曲霉ATCC16404、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从餐具中分离得到的2种优势细菌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 lacticum)和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微杆菌、奥斯陆莫拉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黑曲霉孢子均有杀灭效果。其中,大肠杆菌和奥斯陆莫拉菌对臭氧最敏感,在相对较低的浓度或较短的时间内杀灭率即达到99.9%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微杆菌对臭氧的耐受性比大肠杆菌和奥斯陆莫拉菌强,黑曲霉孢子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对臭氧的抵抗能力远强于细菌繁殖体,需要较高的臭氧浓度作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其杀灭,即使臭氧浓度达到80 mg/m3,作用至最长时间90 min,仍不能完全破坏HBsAg的抗原性,表明气态臭氧对HBsAg灭活的有效浓度较高,作用时间也较长。

宋宝娥[5](2015)在《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科技不断进度,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却非常严峻,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思潮已经席卷全球,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但供应链的运用主要集中于工业制造业,对食品供应链的研究相对匮乏,而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供应链链条各节点经营管理不善所致。因此,本文将供应链和食品产业相融合,从整条食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如何保障食品“从农场到餐桌”整个供应链链条质量安全的机理,提出了“供应链联动事前预警、供应链联动事中控制、供应链联动事后追溯”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首先,本文在食品安全及供应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定义;分析研究了预警、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冷链、食品供应商选择以及追溯的相关理论,为论文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对我国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欧美国家食品供应链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出了从供应链角度如何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建议和框架体系。其次,在从供应链各环节分析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了指标警限、运用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提出了如何防患食品安全事件于未然的模型,即“供应链联动事前预警”模型;通过对U省食品质量安全总体趋势的预警对预警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指出了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概念以及功能作用,搭建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和运作流程,提出了改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议。再次,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理论为出发点,分别从以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和销售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出发,研究了如何在食品供应链各环节控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即“供应链联动事中控制”措施。对于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论文提出运用HACCP作为管控措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并以乳制品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对HACCP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运用进行了例证分析;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提出了全程冷链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并进一步运用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冷链物流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以销售商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本文将熵权和TOPSIS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相结合构建了食品供应商评价选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指出了严格评价选择供应商是保障以销售商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关键。最后,论文在界定可追溯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作用以及其主要参与者,设计了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的“供应链联动事后追溯”系统总体架构,并以苹果为例分析了可追溯系统的具体实施步骤。

杜世平,宋瑞强,韩承宏,雷永良,梅建华[6](2015)在《丽水市农村中小学生自备菜卫生状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食堂的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自备菜的比例逐年下降,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仍然选择食用自备菜。2012年5月笔者对丽水市127所中小学的调查表明,127所中小学校共有学生总数30 553人,带自备菜的住校生有11 351人,占学生总数的37.15%。自备菜由于食用时间长,且没有冷藏或加热,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滋生,从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解浙江

权聪娜[7](2014)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文中认为乳制品在膳食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居民乳制品消费信心受到重创。众多学者关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分析和指导。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是要实现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科学监测评价,以理论分析为指导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研究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乳制品质量安全特性和博弈论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内容方面,在全面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监测指标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客观评价,使用定性监测指标对难以定量化却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在监管内容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以及文献研究了解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方式,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具体监管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建立定量和定性监测指标体系。以系统论为指导,运用PEST分析法和HACCP分析法分别对外部和内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理论监测指标体系。依据重要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17个定量指标,构建定量指标体系。遵循可行性和敏感性两个原则选取5个定性指标并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构建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实证研究。基于定量指标体系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采用5等级评价法,为17个定量指标确定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各指标历年数据对其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使用线性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各指标权重大小将定量指标分为关键指标、一般指标和次要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2002-2008年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家加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2009-2010年上升到基本安全水平,2011-2012年达到较安全水平。利用指数平滑法和趋势外推法的10种模型拟合定量监测指标的样本数据,选择最优拟合曲线,进行单指标预警。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13年和2014年的综合状态进行预警,研究表明2013年和2014年均处于较安全状态。定性指标评价及预警。通过分析二级指标的安全状态,对5个定性指标进行评价,并对各指标未来状态进行预警。预计我国监管体系完善水平和兽医制度建设水平处于较安全的水平;奶牛养殖将面临更高的疫病风险;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将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案例研究。基于定量指标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研究。分析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历年数据对17个定量指标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基本走势与全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基本一致。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查找现有市场机制本身和监管中的不足,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为指导,设计政府、企业自身、媒体和消费者四个监管主体。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提升消费者的监督能力。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一定创新: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17个定量风险评价指标,针对对乳制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定性因素确定定性指标,构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乳制品质量安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风险评价及预警实证研究。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刘秀兰[8](2012)在《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会随着食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随着新物质和新技术的涌现而不断地复杂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监管的措施,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估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状况;提出完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建议,提升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制度比较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实证调研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历史进行描述,对国内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对湖南省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措施等多维度入手,提出完善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体系建议。结果:湖南省餐饮环节的原材料存在一定的风险,成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现象严重,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缺乏,总体来说,湖南省餐饮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提高,小吃店、小型餐饮店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加强。结论: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监管机制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监管主体、法律体系、监管手段与监管环境等几方面进行完善。创新点:(1)首次专门针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系统的研究;(2)首次对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郁华[9](2012)在《上海某口岸进口食品安全现况及监管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口食品也走进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但进口食品并非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卫生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对进口食品进一步加强检验监管不仅是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把好国门关、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研究目的:以上海某一口岸作为主要的研究现场,通过定量资料的收集,结合专家访谈,描述近年来该口岸进口食品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该口岸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进口食品企业负责人进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及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用来探讨进口食品企业的检验检疫监管策略,为进一步做好进口食品的检验工作、改善进口食品安全状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文献归纳法针对性筛选,了解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特别是进口食品安全现况、影响因素、监管思路;通过历史数据汇集法对该口岸进口食品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进口食品基本情况及不合格原因,了解进口不合格食品主要的贸易国家或地区、涉及的食品分类等情况;通过意向调查法对进口食品企业业务负责人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态度行为进行调查;通过专家访谈法就现在进口食品检验监管现况及存在的具体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并提出检验监管对策。研究结果:1、2008年-2010年该口岸进口食品总体不合格率为1.05%,2008年为0.89%,2009年为2.47%,2010年为0.75%;2、2008年-2010年主要的进口食品类别为食品添加剂、饮料类、酒类、调味品、其他类和可可制品、糖果等大类;3、2008年-2010年不合格率较高的食品类别是特殊膳食用食品类、其他类、水果蔬菜等大类、饮料类;不合格率较低的食品类别是焙烤食品类及食品添加类;4、日本、中国台湾、美国是该口岸主要的进口食品贸易国家或地区,也是该口岸主要的不合格食品来源国家或地区;5、2008年-2010年不合格率较高的来源国家或地区是孟加拉、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德国、泰国、美国、意大利、中国台湾,不合格率较低来源国家是法国、日本、瑞士,逐年来看,来源于马来西亚、加拿大和中国台湾三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连续三年不合格率高于当年平均水平,来源于日本进口食品不合格率低于当年平均水平;6、2008年-2010年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中文标签符合性检验不合格”、“普通食品添加保健食品原料或药品”、“外包装破损或污染、卫生状况差”;7、销毁处理是该口岸进口不合格食品的主要处理方式;8、多数被调查者对进口食品的有关法律法规自认为有所了解、对于食品标准关于中文标签的的要求能够较好的遵守;9、约半数的被调查者对于涉及进口食品有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的问答中选择了错误答案,提示需对进口食品业务负责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宣贯;10、多数被调查者有第三方检测和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的需要;11、进口食品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特殊性,且在检验监管上尤其需突出地区、类别、原因、年份重点;12、环境、规制、社会、人、科技因素均能对进口食品安全产生影响;13、部分进口食品企业存在诚信问题,中文标签整改过程需加强监管。建议:1、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依法实施进口食品的检验监管;2、根据口岸特点结合不合格来源、原因、类别等实际情况制定检验监管策略;3、加强对进口食品企业负责人法律法规的培训及宣贯;4、构建并完善进口食品检验监管模式;

秦利[10](2010)在《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食品工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粮食总产量2009年比1990年增长了22.03%,肉类、水产品、糖料等2009年的产量比1990年分别增长205.19%、320.36%、69.92%,食品工业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008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在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了95.8%和94.5%。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不仅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而且给食品工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声誉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背景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国内绝大多数文献从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政府和市场机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有其合理性,也给政策制定者很多启发,但偏颇之处在于忽略了社会力量的作用,容易形成“市场失灵找政府”、“政府失灵找市场”的二元思维结构。当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领域发生双重失灵时,这种二元思维便陷入困境。本文认为,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公共性和企业性,决定了政府、食品供给者和社会中间组织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三类重要主体,分别代表着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三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体的食品安全状况。因而,理解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政府、食品供给者和社会中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理解。基于此,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高低取决于政府、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三者良性互动的程度”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在理论层面上,首先,厘清了食品安全治理的概念,将其理解为“通过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消费者获得他们期望的安全食品的制度安排及其实施过程”。以此概念为基础,提出了问题的研究假设,构建了一个基于制度视角的食品安全治理分析框架,为本文各部分的研究提供了逻辑分析主线。其次,通过分析“食品安全属性一制度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了食品安全属性决定治理制度安排的命题,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与制度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由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必然过程。在实证层面上,分别对政府、食品供应组织和社会中间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行为及绩效进行了实证考查,分析了这三类组织在食品安全领域非合作行为发生的制度因素,以及对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整体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选择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机制的必然性,分析了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机制的前提、核心及保障,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构建措施。本文拓展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制度经济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所提出的食品安全治理绩效改进的观点及措施,对于中国目前新型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构建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诸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诸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KF食品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设计 ——基于“BSC+KPI”融合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及评价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绩效
        2.1.2 绩效评价
    2.2 绩效评价方法
        2.2.1 平衡计分卡(BSC)
        2.2.2 关键绩效考核体系(KPI)
        2.2.3 EVA指标评价体系
        2.2.4 杜邦财务评价体系
    2.3 BSC和 KPI融合模式的概述
        2.3.1 BSC与 KPI融合理论概述
        2.3.2 BSC与 KPI融合设计
第三章 KF公司概况及公司绩效评价现状
    3.1 公司概况
    3.2 公司绩效评价现状
        3.2.1 评价流程
        3.2.2 评价实施
        3.2.3 评价方法
        3.2.4 评价指标
    3.3 公司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3.1 绩效评价管理意识差
        3.3.2 绩效指标体系不健全
        3.3.3 重企业内部而忽略外部因素影响
        3.3.4 绩效考核结果沟通反馈及应用较差
        3.3.5 业绩评价与公司战略目标相关性小
    3.4 公司实施BSC+KPI融合绩效评价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1 必要性
        3.4.2 可行性
第四章 KF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1 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4.1.1 财务维度及融合评价指标选择
        4.1.2 客户维度及融合评价指标选择
        4.1.3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及融合评价指标选择
        4.1.4 学习与成长维度及融合评价指标选择
        4.1.5 食品安全维度及融合评价指标选择
    4.2 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KF公司绩效评价应用
        4.3.1 评价标准
        4.3.2 绩效评价
        4.3.3 评价总结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1 提高公司各层级认识
    5.2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5.3 成立绩效评价领导机构
    5.4 普及现代信息技术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扬州市邗江区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立题依据
        1.1 餐饮业食品安全概念
        1.2 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
        1.3 课题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邗江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2.3 餐饮从业人员获取知识的途径
        2.4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得分整体情况
        2.5 不同业态类型的餐饮单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得分情况
        2.6 不同量化分级的餐饮单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得分情况
        2.7 不同条件的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差异
        2.8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高低的Logistic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样本总体情况
        3.2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总体情况分析
        3.3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高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5 餐饮从业人员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扬州市邗江区餐饮单位卫生状况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餐饮单位卫生总体合格情况
        2.2 餐饮单位卫生及制度管理情况
        2.3 餐饮单位建筑与布局情况
        2.4 餐饮单位人员与环境卫生情况
        2.5 餐饮单位设施设备与加工用具卫生情况
        2.6 餐饮单位原料采购与储存卫生情况
        2.7 餐饮单位加工操作卫生情况
    3 讨论
        3.1 总体卫生情况
        3.2 卫生及制度管理情况
        3.3 人员及环境卫生情况
        3.4 设施设备与加工用具卫生情况
        3.5 原料采购与储存卫生
        3.6 加工操作卫生情况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邗江区餐饮单位食品安全风险抽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抽样地点及数量
        2.2 样本采集量情况
        2.3 抽检食品总体合格情况
        2.4 不同检测类别的食品合格情况
        2.5 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别
        2.6 餐饮具总体合格情况
    3 讨论
        3.1 餐饮食品检测结果
        3.2 餐饮具检测结果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邗江区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1 邗江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潜在风险
        1.1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情况
        1.2 餐饮单位卫生状况
        1.3 餐饮食品抽检情况
    2 邗江区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2.1 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建议
        2.2 对餐饮监管部门的建议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餐饮业食品安全卫生现状研究进展
    1 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风险特点
    2 餐饮业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现状
    3 餐饮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因子
    4 餐饮食品中的理化指标污染因子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 邗江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
    2 邗江区餐饮单位卫生状况调查
    3 邗江区餐饮单位食品抽检结果
    4 邗江区餐饮单位餐饮具抽检结果
    5 风险防范对策
    6 结论与建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3)湖北省2010年-2012年食品中不同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食品安全
        1 食品安全现状
        2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食品卫生
        2.2 餐具卫生
        3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节 餐具表面微生物研究现状
    第三节 餐具的消毒方法及臭氧杀菌量效关系研究
        1 餐具消毒
        1.1 物理消毒
        1.2 化学消毒
        2 臭氧杀菌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主要微生物类群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实验培养基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餐具表面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物量测定
        2.2 餐具表面大肠杆菌MPN法计数
        2.3 餐具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Baird—Parker平板法计数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餐具样品基本情况
        2 家庭饮食环境餐具细菌的分布特征
        2.1 鼓楼区志愿者家庭
        2.2 南大和园志愿者家庭
        2.3 家庭饮食环境餐具细菌分布特征
        3 南大食堂饮食环境餐具细菌的分布特征
        4 实验室控制条件下餐具细菌的分布特征
        4.1 实验室手洗控制
        4.2 消毒柜消毒处理
        5 不同类型餐具细菌污染状况
        5.1 细菌总数
        5.2 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
        5.3 优势菌群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 不同饮食环境餐具污染状况比较
        2 不同餐具细菌污染状况比较
        3 实验室控制取样与不可控取样餐具污染状况比较
        4 消毒柜处理后餐具的污染状况
第三章 臭氧杀菌中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指示微生物
        1.2 实验培养基
        1.3 实验材料及试剂
        1.4 装置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
        2.2 染菌载体的制备
        2.3 载体定量杀灭微生物试验
        2.4 HBsAg灭活试验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自然衰亡率
        2 臭氧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
        3 臭氧对奥斯陆莫拉菌的杀灭效果
        4 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
        5 臭氧对乳微杆菌的杀灭效果
        6 臭氧对黑曲霉孢子的杀灭效果
        7 臭氧对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效果
        8 臭氧对HBsAg的灭活效果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及食品供应链理论
        2.1.1 供应链的涵义及形成的理论依据
        2.1.2 食品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
        2.1.3 食品供应链分类
    2.2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理论
        2.2.1 食品安全的基本内涵
        2.2.2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
        2.2.3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
    2.3 HACCP理论
        2.3.1 HACCP理论的产生
        2.3.2 HACCP的定义
    2.4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机理分析
        2.4.1 生产环节质量安全
        2.4.2 加工环节质量安全
        2.4.3 物流环节质量安全
        2.4.4 销售环节质量安全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及保障体系的构建
    3.1 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
        3.1.1 美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
        3.1.2 欧盟食品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
        3.1.3 国外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控启示
    3.2 国内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食品供应链现状及存在问题
        3.2.3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3.3 国内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3.3.1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3.3.2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系统
        3.3.3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4.1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1 预警指标构建原则
        4.1.2 预警指标体系构成
        4.1.3 预警指标警限设置
    4.2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模型的构建及算例
        4.2.1 构建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
        4.2.2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验证分析
    4.3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
        4.3.1 预警系统的概念及功能作用
        4.3.2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框架结构
        4.3.3 预警系统运作流程
    4.4 改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的对策建议
        4.4.1 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4.4.2 完善信息共享制度
        4.4.3 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4.4.4 加强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修订工作
        4.4.5 建立供应链联动式预警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系统
    5.1 供应链核心企业理论
        5.1.1 供应链核心企业定义
        5.1.2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作用
        5.1.3 食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5.2 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5.2.1 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5.2.2 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原理
        5.2.3 食品供应链HACCP质量管理步骤
        5.2.4 HACCP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应用--以乳制品供应链为例
    5.3 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5.3.1 冷链概述
        5.3.2 构建冷链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模型
        5.3.3 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评价模型验证
        5.3.4 提高食品冷链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5.4 以销售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5.4.1 超市供应商选择理论基础
        5.4.2 食品供应商评价指标设计
        5.4.3 基于熵组合权和TOSIS的食品供应商评价选择模型构建
        5.4.4 超市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6.1 食品供应链可追溯理论基础
        6.1.1 可追溯概念
        6.1.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作用
        6.1.3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参与主体
    6.2 构建食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
        6.2.1 可追溯系统的总体架构
        6.2.2 可追溯系统的实施---以苹果为例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7.1.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6)丽水市农村中小学生自备菜卫生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经济学特性研究
        1.2.2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1.2.3 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研究
        1.2.4 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研究
        1.2.5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2.2 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
        2.2.1 食物安全内涵的发展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2.2.3 HACCP 管理体系
        2.2.4 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2.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
        2.2.6 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预警
    2.3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特性
        2.3.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品质特性
        2.3.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2.4 博弈论
        2.4.1 “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模型
        2.4.2 信号博弈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监测指标构建
    3.1 乳制品质量安全危害分析
        3.1.1 生物性危害
        3.1.2 化学性危害
        3.1.3 物理性危害
    3.2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3.2.1 阶段性
        3.2.2 隐蔽性
        3.2.3 变动性
        3.2.4 危害的不可逆性
        3.2.5 影响的外部性
    3.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3.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3.3.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3.4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理论指标体系设计
        3.4.1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4.2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意义
        3.4.3 理论指标体系的选取
    3.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用指标体系设计
        3.5.1 定量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5.2 定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定量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4.1 定量指标的评价
        4.1.1 评价和预警周期的选择
        4.1.2 单指标评价方法
        4.1.3 指标分析及评价
        4.1.4 各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4.2.1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4.2.2 赋权方法的选择
        4.2.3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2.4 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4.3 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4.3.1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3.2 单指标趋势预测
        4.3.3 质量安全预警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定性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5.1 定性指标的评价
        5.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评价
        5.1.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评价
        5.1.3 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评价
        5.1.4 奶牛疫病评价
        5.1.5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评价
        5.1.6 各定性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5.2 基于定性指标的风险预警
        5.2.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预警
        5.2.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预警
        5.2.3 奶牛疫病预警
        5.2.4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预警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与实证研究: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及预警
    6.1 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6.1.1 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6.1.2 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6.1.3 乳制品消费现状
    6.2 单指标评价
        6.2.1 定量指标体系
        6.2.2 指标评价
    6.3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6.4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6.4.1 单指标趋势预测
        6.4.2 单指标预警
        6.4.3 综合指标预警
    6.5 本章小结
7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7.1 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7.1.1 奶牛养殖业现状
        7.1.2 乳制品加工业现状
        7.1.3 乳制品销售现状
        7.1.4 乳制品消费现状
        7.1.5 乳制品进出口现状
    7.2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7.2.1 管理体系现状
        7.2.2 相关法律法规现状
        7.2.3 相关标准现状
        7.2.4 认证认可体系现状
        7.2.5 检验检测体系
        7.2.6 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7.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2 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3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
    7.4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
        7.4.1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7.4.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
    7.5 本章小结
8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8.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分析
        8.1.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8.1.2 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8.1.3 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8.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
        8.2.1 预防性原则
        8.2.2 风险分析原则
        8.2.3 透明性原则
    8.3 监管主体
        8.3.1 政府监管
        8.3.2 企业自我监管
        8.3.3 媒体监督
        8.3.4 消费者监督
    8.4 本章小结
9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9.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9.1.1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9.1.2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9.1.3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9.1.4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9.1.5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9.1.6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
    9.2 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
        9.2.1 规范奶牛养殖场兽药使用
        9.2.2 继续推进奶牛适度规模化养殖
        9.2.3 提升奶农合作社的实力,矫正生鲜乳定价权的过度倾斜
        9.2.4 大力发展奶牛循环经济养殖模式,保障奶业可持续发展
    9.3 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9.3.1 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乳制品加工业长期发展
        9.3.2 推广 HACCP 体系,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9.4 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
    9.5 提高消费者监督能力
        9.5.1 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交流
        9.5.2 激励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信息
        9.5.3 加强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机制的研究
        1.3.2 国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机制的研究
        1.3.3 关于完善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2.1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界定
        2.1.1 餐饮服务
        2.1.2 食品安全
    2.2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
        2.2.1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学理论基础
        2.2.2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良好操作规范理论
        2.2.4 全程控制理论
        2.2.5 风险分析理论
        2.2.6 HACCP体系理论
        2.2.7 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理论(Food Safety stake holders)
第三章 国内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演变
    3.2 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演变
    3.3 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3.3.1 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3.3.2 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手段
        3.3.3 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3.4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3.4.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3.4.2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3.5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3.6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制度
        3.6.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3.6.2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3.7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借鉴意义
        3.7.1 明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
        3.7.2 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3.7.3 建立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3.7.4 进一步完善我国餐饮服务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第四章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评估
    4.1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4.1.1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4.1.2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4.1.3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4.1.4 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4.2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相关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4.2.1 相关研究回顾
        4.2.2 样本选取及抽样方法
        4.2.3 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4.2.4 样品检测结果讨论
    4.3 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调查研究
        4.3.1 相关研究回顾
        4.3.2 调查对象与方法
        4.3.3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4.3.4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调查结果讨论
    4.4 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量化分级现状的调查
        4.4.1 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制度概述
        4.4.2 相关研究回顾
        4.4.3 调查对象与方法
        4.4.4 餐饮服务量化分级调查结果分析
        4.4.5 餐饮服务量化分级调查结果讨论
    4.5 湖南省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4.5.1 相关研究回顾
        4.5.2 数据来源
        4.5.3 食物中毒基本情况分析
        4.5.4 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
        4.5.5 食物中毒情况讨论
    4.6 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现状总体量化评估
        4.6.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4.6.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赋值
        4.6.3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6.4 评价模型检验
        4.6.5 评价结果讨论
第五章 完善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5.1 明确监管主体,并配套相应的支撑
    5.2 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
    5.3 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具体制度,不断探索监管手段
    5.4 打造良好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环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件1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进展综述
附件2 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调查表
附件3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关键指标监督检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上海某口岸进口食品安全现况及监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矛盾特别突出
        3、进口食品并非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卫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4、探索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对策有助于改善进口食品安全状况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文献归纳法
        2、历史数据汇集法
        3、意向调查法
        4、专家访谈法
    二、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
    三、质量控制
    四、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某口岸进口食品概况
        1、研究的口岸概况
        2、该口岸进口食品概况
    二、进口食品检验结果
        (一) 进口食品分类别检验结果
        (二) 进口食品分国别或地区检验结果
    三、562批不合格进口食品情况分析
        (一) 562批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分析
        (二) 562批不合格进口食品国别或地区分析
        (三) 562批不合格进口食品类别分析
    四、不合格进口食品处理情况
    五、进口食品无中文标签情况简介
    六、进口食品企业业务负责人意向调查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问卷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七、专家访谈
        1、应加强对进口食品企业法律宣贯,明确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2、应加强对进口食品企业的监管,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评价体系
        3、应加强对现场贴标人员的管理
讨论与建议
    一、结果与分析带来的启示
        1、检验监管应突出地区重点
        2、检验监管应突出食品类别重点
        3、检验监管应突出不合格原因重点
        4、检验监管应突出年份重点
    二、进口食品检验监管特殊性探讨
        1、进口食品无法做到食品生产全过程监管
        2、进口食品中文标签问题普遍发生
        3、进口食品同时存在入境检疫方面的要求
        4、进口国或地区在饮食文化上存在不同
        5、进口食品入境方式多样,接触环境复杂
        6、符合技术性贸易壁垒立法体系的构建要求
        7、进口食品企业行为直接影响进口食品安全
    三、影响进口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 环境因素
        (二) 规制因素
        (三) 社会因素
        (四) 人的因素
        (五) 科技因素
    四、保障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对策探讨
        1、备案注册为前提
        2、诚信体系为参考
        3、依法检验为核心
        4、风险管理为手段
        5、部门协调为纽带
        6、追溯召回为补充
    五、本次研究的局限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本文研究空间
    1.4 本文的研究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4.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4.5 论文创新点
2 概念界定、研究假设及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食物与食品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安全治理
        2.1.4 制度、制度安排、体制与机制
    2.2 研究假设
        2.2.1 基于主体行为的基本假设
        2.2.2 基于研究主题的现实假设
    2.3 基于制度视角的食品安全治理分析框架
        2.3.1 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化过程
        2.3.2 食品安全治理制度绩效标准及决定
        2.3.3 分析框架:食品安全属性-制度安排-行为特征-治理绩效
    2.4 本章小结
3 食品安全的属性特征及治理机制
    3.1 分析的理论基础
        3.1.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3.1.2 公共治理理论
    3.2 食品安全的属性特征分析
        3.2.1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
        3.2.2 食品安全的公共性
        3.2.3 食品安全的企业性
    3.3 基于食品安全属性特征的治理主体
        3.3.1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与政府
        3.3.2 食品安全的企业性与食品供给者
        3.3.3 食品安全的公共性与社会中间组织
    3.4 基于食品安全属性特征的治理机制
        3.4.1 食品安全治理机制选择的理论分析
        3.4.2 政府监管机制对食品安全外部性的纠正
        3.4.3 市场自我治理机制对食品安全企业性的保障
        3.4.4 社会志愿机制对食品安全公共性的保障
        3.4.5 三种治理机制的比较与相互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食品安全治理主体行为特征的博弈分析
    4.1 食品安全的市场自我治理:食品供给者与消费者行为
        4.1.1 食品供给者之间的博弈:不同规模食品供给者的行为特征
        4.1.2 "食品供给者—消费者"博弈:食品安全的关系型治理
        4.1.3 "食品供给者—消费者"非合作博弈:食品供给者的逆向选择
        4.1.4 食品安全市场自我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4.2 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第三方治理:政府的监管行为
        4.2.1 "政府—食品供给者"博弈:政府监管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4.2.2 "政府—食品供给者"合谋博弈:政府的逆向选择行为
        4.2.3 "反公地悲剧"模型:政府多部门监管的困境
    4.3 食品安全的非强制性第三方治理:社会中间组织的介入
        4.3.1 "社会中间组织—政府"博弈:对政府监管行为的修正
        4.3.2 "社会中间组织—食品供给者"博弈:对食品供给者行为的改进
        4.3.3 模型研究结论
    4.4 食品安全多主体合作治理的进化博弈分析
        4.4.1 食品安全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分配模型
        4.4.2 "政府—社会中间组织—食品供给者"利益分配的进化博弈模型
        4.4.3 均衡求解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演进及绩效分析
    5.1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演进历程
        5.1.1 多部门食品安全分散管理的制度安排(1949年—2003年)
        5.1.2 分段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制度安排(2003年—2008年)
        5.1.3 食品安全法颁布后的制度安排(2009年—现在)
    5.2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
        5.2.1 制度变迁理论:一个分析的基准
        5.2.2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特征
        5.2.3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动因
        5.2.4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5.3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制度安排
        5.3.1 食品安全许可制度
        5.3.2 食品安全认证认可制度
        5.3.3 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5.3.4 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制度
        5.3.5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制度
    5.4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绩效评估
        5.4.1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
        5.4.2 制度建设能力评价
        5.4.3 安全认证食品发展情况的评估
        5.4.4 食品安全政府检验监测能力的评估
        5.4.5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部门信任度的评价
        5.4.6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绩效总体分析
    5.5 对比分析: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经验总结
        5.5.1 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部门设置及职能
        5.5.2 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做法
        5.5.3 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5.6 案例研究:三鹿奶粉事件中的政府失灵
        5.6.1 案例说明
        5.6.2 政府质检部门的逆向选择
        5.6.3 多部门监管机制的失效
        5.6.4 预警与体制性监管能力的缺失
    5.7 本章小结
6 中国食品供应组织模式及食品安全治理效率分析
    6.1 食品供应组织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6.2 中国食品供应组织现状及供给能力分析
        6.2.1 食品供应组织发展现状
        6.2.2 食品供应能力分析
    6.3 供应组织模式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基于中国乳业的实证分析
        6.3.1 乳业供应组织主要模式的变迁
        6.3.2 "公司+奶站+奶农"模式下的利益关系分析
        6.3.3 "公司+奶站+奶农"模式质量安全控制绩效分析
    6.4 供应链中利润分配结构对中国食品安全影响的分析
        6.4.1 "食品生产商—政府—消费者"三部门模型
        6.4.2 供应链利润结构对食品生产商逆向选择行为的影响
        6.4.3 简要分析结论
    6.5 基于食品安全的中国冷链物流模式效率分析
        6.5.1 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6.5.2 目前食品冷链物流模式控制食品安全的绩效分析
    6.6 对比分析:国外食品供应组织发展经验
        6.6.1 基本情况
        6.6.2 主要经验及启示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社会中间组织食品安全治理行为及绩效分析
    7.1 社会中间组织对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主要方式
        7.1.1 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的主要类型
        7.1.2 创制产品质量标准
        7.1.3 质量安全行为的协调
        7.1.4 行业产品质量声誉的形成
    7.2 中国食品行业中社会中间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制度因素
        7.2.1 食品行业中社会中间组织的发展历程
        7.2.2 决定社会中间组织作用发挥的组织制度因素
    7.3 案例研究:中国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的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行为
        7.3.1 中国奶业协会的质量安全治理行为分析
        7.3.2 "奶联社"模式的质量安全控制机制及绩效分析
        7.3.3 黑龙江省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分析
    7.4 对比分析:国外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经验
        7.4.1 国外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发展概况
        7.4.2 国外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的做法
        7.4.3 对中国的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措施
    8.1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动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8.1.1 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含义
        8.1.2 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8.1.3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8.2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
        8.2.1 食品安全治理的主体多元化趋势
        8.2.2 食品安全多主体合作治理机制的实质与特征
        8.2.3 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政策选择的需求动因
        8.2.4 多主体合作治理对改进食品安全整体治理绩效的影响
        8.2.5 《食品安全法》对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的影响
    8.3 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的前提及保障
        8.3.1 转变政府职能: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前提
        8.3.2 完善对话机制: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核心
        8.3.3 政策支持体系: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保障
    8.4 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的政策建议
        8.4.1 完善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
        8.4.2 健全食品安全政府治理的行政协调机制
        8.4.3 建立面向供应链食品供给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8.4.4 推进社会中间组织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诸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KF食品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设计 ——基于“BSC+KPI”融合模式[D]. 盛润.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扬州市邗江区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防控[D]. 申丽媛. 扬州大学, 2017(02)
  • [3]湖北省2010年-2012年食品中不同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分析[J]. 王兰兰,黄茜,王鸣秋,杨硕,刘艳,万旭刚.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13)
  • [4]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D]. 姜婻婻. 南京大学, 2015(05)
  • [5]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宋宝娥. 长安大学, 2015(12)
  • [6]丽水市农村中小学生自备菜卫生状况[J]. 杜世平,宋瑞强,韩承宏,雷永良,梅建华. 中国学校卫生, 2015(02)
  • [7]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D]. 权聪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8]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研究[D]. 刘秀兰. 中南大学, 2012(03)
  • [9]上海某口岸进口食品安全现况及监管对策研究[D]. 郁华. 复旦大学, 2012(03)
  • [10]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D]. 秦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因素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