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堤沉降变形分段预测方法

路堤沉降变形分段预测方法

一、路堤沉降变形的分段预测法(论文文献综述)

韦康[1](2020)在《云南大理地区路堤下泥炭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泥炭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特殊软土,在我国,尤其是西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伴随着西南地区高速路网的扩充,难免会面对泥炭土地基。泥炭土作为一种特殊的软土,具有一般软土的诸多特性,例如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较明显的触变性和蠕变性等。但泥炭土的性质又不完全等同于软土的性质,它往往具备更高的含水率,且其次固结沉降量往往也高得多,在沉降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当前,国内外对于泥炭土地基沉降的计算尚未形成一套适用的计算方法。鉴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云南大理地区泥炭土地基,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数值分析以及理论分析,对泥炭土的工程性质、泥炭土地基的沉降规律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参照淤泥质土、泥炭质土以及泥炭原状土物理力学性质,基于相似理论的要求对模型试验所需相似材料进行研究,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相似程度进行评价,确定模型土相似材料,奠定了模型试验的基础。2.对三组模型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压缩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将试验结果和原状土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此次模型试验所用模型土可以体现原状土的沉降规律。3.对三组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然后使用PLAXIS软件建立试验对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室内常规试验、室内模型试验以及数值分析对泥炭土地基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说明了泥炭土地基次固结在沉降中的关键地位,为泥炭土地基沉降计算形成了一定地指导意义。4.对比分析了常用沉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确认泥炭土地基沉降计算主要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次固结变形量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参照淤泥、淤泥质土次固结变形计算方法,将其用于泥炭土次固结的预测,并将预测结果同模型试验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确定了一种能够有效预测泥炭土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吴智强[2](2019)在《加工过程刀具磨损实时生长型分段回归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实际工程中,一些现象具有时效性和阶段性变化的特征,其时效性特征会导致建立的预测模型往往只在短期内有效,需要不断的更新预测模型,而建立预测模型时若不考虑阶段性特征,可能会增加建模计算的复杂性、影响预测效果甚至导致预测模型不满足要求。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具有初期、正常、快速磨损和失效等明显的阶段特征,而在批量化精密加工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准确预测是调控加工参数以保证稳定的加工质量的重要前提,是智能化加工技术的关键部分。因此,为实现刀具磨损的在线实时预测,探求建立具有时间特征的时效预测模型方法,提高刀具磨损过程的预测精度,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刀具磨损的阶段性特性,结合数据驱动的预测方法,对刀具磨损的实时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1)通过对工程实际中存在时效和明显阶段变化的特征曲线的分析,提出一种实时生长型分段回归(RGSR)模型的建模方法。其建模思路是,从起始点采集能建立预测模型的最少样本建立初始预测模型,执行现场检测、模型满意度验证、预测模型修正、分段判断与分段点确定以及分段预测模型建立等环节,并以此循环,分别建立随着时间变化的具有分段特征的修正模型或预测模型。(2)RGSR建模中分段判断和分段点确定是建立相应回归模型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关键环节。通过研究分段判断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过程回归(GPR)的绝对误差(AE)区域分段法,即:通过分析GPR模型对曲线拟合的AE,采用分段点处于AE峰值点或附近的方法进行分段判断,该方法能够及时判断过程变化是否进入了新阶段并找出其阶段性变化的分段点,通过各种应用实例,对AE区域分段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3)通过45号钢和不锈钢加工的刀具磨损实验,分别采用GPR和多项式回归的建模预测方法对RGSR建模进行了论证。以GPR构建RGSR模型时,采用AE区域分段法作为分段判断方法和分段点确定方法,以多项式回归构建RGSR模型时,则以预测误差和模型修正前后的多项式次数差作为分段判断和分段点确定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分段建立预测模型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和预测效果,更符合实际加工中的刀具磨损过程,并且由于分段预测模型需要的样本量少,计算复杂度比整体预测模型低,能够降低多项式回归预测建模时的次数。

张益铭[3](2016)在《路堤下草甸土地基应力分布及极限承载力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甸土地基是一种特殊的软土地基,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特别是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行,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遇到草甸土地基。在此之前,对草甸土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少之又少,这一方面引起了草甸土与草炭土、泥炭等的混淆,另一方面对于草甸土地基处理措施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小的阻碍。当前对于草甸土地基大都按照普通软土地基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于低等级公路也出现了不对草甸土地基进行处理而直接铺筑路堤的成功案例,但这只是基于工程经验而无理论指导。鉴于此,本文结合新疆兵团地区草甸土地基,通过常规室内试验和室内模型试验以及理论分析,对草甸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基内应力分布以及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常规室内试验,分析了草甸土的比重、含水率、渗透性、烧失量、快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压缩特性、固结特性等物理力学性质,并与云南及杭州泥炭质土、吉林草炭土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草甸土在工程领域的定位以及草甸土与泥炭质土和草炭土工程性质的差异。2.依据草甸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相似理论的要求,配制了草甸土的相似材料,并运用模糊理论进行了相似程度判断,确定了草甸土的相似材料,为室内模型试验奠定了基础。3.采用两种不同软土,针对软土1#进行了均质软土地基、6cm草甸土地基两组模型试验,针对软土2#进行了均质软土地基、1cm、3cm、6cm、草甸土地基四组模型试验,探讨了草甸层对软土地基应力分布及沉降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与理论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草甸土地基草甸层与下卧软土接触界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4.对比分析了现有计算成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草甸层的特殊作用,修正了硬壳层软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了路堤下草甸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将修正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迈耶霍夫和汉纳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刘霞计算硬壳层软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以及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仇王维[4](2014)在《吹填场地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及桩负摩阻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围海造陆过程中,吹填土将经历由液态泥浆向具有一定强度的可塑态土体的复杂转化,伴随吹填土的结构变化,其工程特性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吹填土承压强度很小、受荷时压缩变形大、渗透性差,与其下部的天然土层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目前对于吹填场地由不同成因所造成的各深度土层的工程特性差异研究却少见于报端。工程实践却表明,经加固的吹填土其下部土层不仅是控制地基承载力的关键,也是固结沉降的主要发生部位。故有必要加强对吹填场地各不同深度土层工程特性差异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吹填场地的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针对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真空预压已处理吹填场地不同深度土层进行了大批室内次固结试验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提出了吹填土次固结试验操作方法,弥补了土工试验规程相应部分所存在的空白,该方法有望可作为今后相关规范或规程的补充内容。对吹填场地不同成因的各土层进行了大量的室内一维次固结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成因的各土层(吹填土层、含塑料插板的天然土层、塑料插板以下的天然沉积土层)工程特性,并由此得出真空预压的影响深度约为20m。利用单向压缩分级加载试验,经过对试验成果整理分析,结合对吹填场地土次固结特性的研究,并在Mesri和Godlewski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次固结系数的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次固结变形的预测模型,通过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是适用于天津吹填场地的。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桩土接触共同作用模型,分析了中心渔港地区桩侧摩阻力在堆载作用、桩顶荷载、时间效应以及群桩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桩侧摩阻力随深度变化的分布规律。

文观明[5](2014)在《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粉喷桩桩复合地基因其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振动小、工期短、噪音低、无污染、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软基加固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工程实践,工作机理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粉喷桩加固安乡大道地基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粉喷桩加固粉土的机理和设计计算理论等开展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安乡大道地基粉土进行了水泥室内配合比试验,研究不同水泥剂量和不同龄期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并确定了水泥掺入比。(2)从水泥土的加固机理和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出发,阐明了粉喷桩加固软土的机理,揭示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本质是桩和桩间土共同受力,并探讨了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和预压法与复合地基联合处理软基的机理。(3)结合地质勘查报告,针对当地的粉土分布特性,按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的步骤,制定了安乡大道粉喷桩加固方案。(4)通过静载试验测定了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结果表明,单桩和复合地基均满足设计强度要求。通过现场路基弯沉试验试验,获知加固后地基强度显着提高。上述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表明粉喷桩加固效果良好。(5)运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粉喷桩复合地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标准轴载下复合地基加固区的弯沉值,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崔志方[6](2011)在《沉降预测模型在高填方路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两种较为常用的路堤沉降预测模型——泊松曲线模型与灰色理论模型,结合高填方路堤的实测结果对高填方路堤中的沉降预测机理进行研究。得出二者均能够较好地预测路堤的沉降变形情况,其中以灰色理论模型拟合效果更佳;灰色理论模型预测的最终沉降量显示路堤中心线处为0.199 m,路肩处为0.182 m。

沈世伟,佴磊,徐燕[7](2011)在《准等时距QGM(1,1)模型分段预测法及其在草炭土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利用传统非等时距模型预测草炭土路基沉降时,存在计算繁琐、中短期预报精度低等缺点,尤其是当沉降曲线存在斜率突变点时,采用该模型很难达到预测精度的要求。针对以上不足,对非等时距时间序列进行平均步长换算,得到准等时距序列,利用线性插值法对原始沉降数据进行修正,得到改进后的准等时距QGM(1,1)预测模型,并将沉降曲线在斜率突变点处分成两部分进行分段预测。实例计算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准等时距QGM(1,1)模型预测草炭土路基沉降,两段的预测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99%和0.25%,均远远小于传统非等时距模型,且具有很高的中短期预测精度,可以为工程沉降控制提供可靠参考。

刘飞[8](2011)在《吉林敦化地区草炭土特性的时间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吉林省线路工程的逐渐发展,国道省道的建设不断穿越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沼泽湿地环境,草炭土湿地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土具有低密度、高含水率、高压缩性、低强度、低分解度等特性,一般很难满足工程需要。采用怎样的地基处理方式对草炭土进行处理,既能满足工程安全需求,又能保持原湿地的水利环境成为该研究阶段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季冻区沼泽草炭土特性的时间效应研究”(No.40772169)和吉林省交通厅多项有关草炭土的科技项目,针对草炭土特殊的时间效应进行了野外勘察和取样、野外监测和室内模拟与分析。本文以吉林省敦化地区草炭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自然剖面法分析不同形成年代草炭土性质的变化,即自然历史上季冻区草炭土特性的变化。由于草炭土基本按照成层方式沉积,因此,对研究区不同深度草炭土的特性进行研究进而反映不同年代草炭土的特性变化规律;并主要从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特殊的微观结构以及结构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研究草炭土在工程短期内的性状变化机制,分别研究在进行地基处理后对比2004年和2009年天然草炭土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2009年天然草炭土和地基下草炭土的特性变化特征,预测未来草炭土特性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对比研究,提出在保证工程安全和保护湿地的前提下,适合草炭土湿地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最后,利用标准应力路径应力控制三轴试验仪对草炭土路基填筑过程进行室内模拟,研究在分级填筑的过程中地基草炭土的应力、应变、孔隙水压力以及地基强度等指标的变化特征。

张本达[9](2009)在《路堤沉降变形的分段预测法》文中提出该文针对某路堤深厚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以一维固结微分方程及实测沉降过程为基础,分析了一维固结沉降的预测模型,探讨了预测模型的辨识和滤波问题。通过分析实测沉降过程线,提出了分段沉降预测法,其精度优于一般预测法。

朴春德,施斌,朱友群,魏广庆,王宝军[10](2008)在《钻孔灌注桩压缩变形BOTDR分布式检测》文中提出本文以荷载传递分析法为基础,推导了基于BOTDR桩身压缩变形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静载荷试验中桩顶荷载作用下超长桩桩身压缩量和变形规律。通过对比桩基压缩变形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路堤沉降变形的分段预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堤沉降变形的分段预测法(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大理地区路堤下泥炭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炭土的成因及分布
        1.2.2 泥炭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1.2.3 泥炭土固结特性研究
        1.2.4 泥炭土沉降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备
        2.1.1 模型箱
        2.1.2 加载及量测系统
    2.2 模型土相似材料研究
        2.2.1 参数的选取
        2.2.2 相似程度的评价体系
        2.2.3 模型土的配制
    2.3 模型试验方案
    2.4 模型土工程性质研究
        2.4.1 试验概述
        2.4.2 物理化学性质
        2.4.3 固结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泥炭土地基沉降规律分析
    3.1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1.1 孔压及土压力分析
        3.1.2 主次固结分析
        3.1.3 沉降规律分析
    3.2 PLAXIS软件及所选本构模型介绍
    3.3 模型建立
        3.3.1 参数选取
        3.3.2 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泥炭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4.1 沉降的分类
    4.2 常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4.2.1 单向压缩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
        4.2.2 砂土沉降计算方法
        4.2.3 次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4.3 泥炭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改进
        4.3.1 常规方法计算
        4.3.2 研究现状相关方法计算
        4.3.3 次固结修正方法介绍
        4.3.4 修正方法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模型试验原状土和模型土详细参数对比
附录 B 各级荷载条件下孔压变化曲线
附录 C 各级荷载条件下沉降曲线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加工过程刀具磨损实时生长型分段回归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刀具磨损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1.3.1 物理模型
        1.3.2 数据驱动模型
    1.4 时间序列数据分段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实时生长型分段(RGSR)预测模型研究
    2.1 RGSR模型的提出
    2.2 RGSR模型建模思路
    2.3 RGSR回归模型建立
        2.3.1 RGSR模型定义
        2.3.2 预测效果判断准则
        2.3.3 RGSR模型建模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序列数据分段方法研究
    3.1 常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段方法
        3.1.1 通过特殊点分段
        3.1.2 给定分段拟合误差
    3.2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分段方法
        3.2.1 高斯过程回归
        3.2.2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AE区域分段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刀具磨损过程分析及RGSR模型应用
    4.1 刀具磨损过程分析
        4.1.1 刀具的正常磨损形式
        4.1.2 刀具磨损过程
    4.2 铣削实验
        4.2.1 不锈钢铣削实验
        4.2.2 45号钢铣削实验
    4.3 RGSR在铣削磨损中的应用
        4.3.1 基于不锈钢铣削实验的RGSR模型建立
        4.3.2 基于45号钢铣削实验的RGSR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3)路堤下草甸土地基应力分布及极限承载力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沼泽、泥炭、草炭、草甸土的土壤学概念及分布
        1.2.1 土壤学概念
        1.2.2 分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泥炭、草炭土、草甸土
        1.3.2 上硬下软双层地基的应力分布
        1.3.3 上硬下软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草甸土的工程性质
    2.1 试验概述
    2.2 物理化学性质
    2.3 草甸土的强度特性
        2.3.1 草甸土的抗剪强度
        2.3.2 草甸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4 压缩特性
    2.5 固结特性
        2.5.1 主固结特性
        2.5.2 次固结特性
        2.5.3 次主沉降比
    2.6 小结
3 室内模型试验
    3.1 模型试验设备
        3.1.1 模型箱
        3.1.2 加载及测量系统
    3.2 草甸层相似材料的配制
        3.2.1 相似参数的选取
        3.2.2 相似程度的评价体系
        3.2.3 草甸层模型土的配制
    3.3 下卧软土的模型土
    3.4 模型试验方案
    3.5 小结
4 草甸层对软土地基附加应力和沉降规律的影响
    4.1 对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的影响
        4.1.1 路堤范围内
        4.1.2 路堤范围外
        4.1.3 总体对比分析
    4.2 对水平向附加应力的影响
    4.3 草甸层与下卧软土界面竖向应力分布规律
        4.3.1 与荷载的关系
        4.3.2 与距路堤中心距离的关系
        4.3.4 草甸层与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影响效果对比
    4.4 草甸层对下卧软土地基沉降的影响
        4.4.1 路堤中心附近P-S曲线分析
        4.4.2 坡脚外最大隆起量分析
        4.4.3 沉降盆分析
    4.5 小结
5 草甸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5.1 非均质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几种理论计算方法
        5.1.1 扩散角法
        5.1.2 汉森加权平均法
        5.1.3 迈耶霍夫和汉纳的冲剪破坏理论
        5.1.4 刘霞等提出的改进公式
    5.2 草甸层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改进
        5.2.1 草甸层封闭作用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5.2.2 草甸层反压护道和应力扩散作用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5.2.3 草甸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界限值
    5.3 修正公式的验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吹填场地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及桩负摩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进展
        1.2.2 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2.3 桩负摩阻力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吹填土次固结试验操作方法
    2.1 概述
    2.2 次固结试验和普通固结试验的区别
    2.3 次固结试验操作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考虑吹填场地不同成因土层工程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
    3.3 一维次固结试验结果分析
        3.3.1 吹填土
        3.3.2 含塑料插板的天然土层
        3.3.3 塑料插板以下的天然土层
    3.4 小结
第四章 吹填土场地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研究
    4.1 现有计算模型简述
    4.2 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次固结系数预测模型
        4.2.2 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
    4.3 次固结变形的计算
    4.4 小结
第五章 吹填场地桩负摩阻力影响因素研究
    5.1 概述
    5.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基本假定
        5.2.2 几何模型
        5.2.3 物理模型
        5.2.4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3.1 地面堆载的影响
        5.3.2 桩顶堆载的影响
        5.3.3 长期时间效应的影响
        5.3.4 群桩影响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5)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粉土的性质及常用加固方法
        1.2.1 粉土的性质
        1.2.2 粉土的加固方法
    1.3 粉喷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4 粉喷桩的研究现状
        1.4.1 施工工法
        1.4.2 试验研究
        1.4.3 沉降固结理论
        1.4.4 数值计算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粉喷桩复合地基理论
    2.1 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1.1 水泥加固土的原理
        2.1.2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2 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和形成条件
        2.2.1 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2.2.2 复合地基形成条件
    2.3 粉喷桩的破坏形式
    2.4 垫层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2.4.1 刚性基础下的柔性垫层
        2.4.2 柔性基础下的刚性垫层
    2.5 预压法与粉喷桩联合处理地基的机理
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及应用
    3.1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步骤
    3.2 工程概况
    3.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3.3.1 单桩承载力计算
        3.3.2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3.4 粉喷桩复合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3.4.1 应力扩散法
        3.4.2 等效实体法
        3.4.3 当层法
        3.4.4 改进Geddes法
    3.5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5.1 加固区土层压缩模量S_1的计算
        3.5.2 下卧层土层压缩模量S_2的计算
    3.6 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安乡大道的设计计算
4 粉喷桩加固安乡大道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水泥土室内试验
        4.2.1 试验概况及结果
        4.2.2 龄期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2.3 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3 桩的承载力试验
        4.3.1 单桩静载试验
        4.3.2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4.3.3 土基弯沉试验
5 粉喷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5.1 ADINA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5.2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5.2.1 土体的本构模型
        5.2.2 土体的强度理论
    5.3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5.3.1 确定弯沉值
        5.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5.3.3 模型的建立的步骤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4.1 粉喷桩复合地基计算分析
        5.4.2 与未加固处理的结果对比
        5.4.3 垫层厚度的影响
        5.4.4 垫层刚度的影响
        5.4.5 桩长的影响
        5.4.6 桩间距布置的影响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沉降预测模型在高填方路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
    1.1 泊松曲线模型
    1.2 灰色理论模型
2 实例工程应用
    2.1 工程概况
    2.2 监测结果分析
3 结 论

(7)准等时距QGM(1,1)模型分段预测法及其在草炭土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非等时距参数包法计算过程
2 对传统非等时距模型的修正
    2.1 准等时距序列的提出
    2.2 准等时距QGM (1, 1) 模型的修正
    2.3 模型精度检验
3 算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草炭土路基沉降预测
4 结论

(8)吉林敦化地区草炭土特性的时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炭土的研究现状
        1.2.2 泥炭以及东北气候变迁的研究现状
        1.2.3 土应力路径的研究现状
        1.2.4 SPSS 软件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敦化地区地质构造及草炭土演化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敦化地区地质构造
    2.3 敦化地区草炭土演化机制研究
        2.3.1 草炭土分布特征
        2.3.2 影响草炭土发育的因素
        2.3.3 草炭土的演化机制研究
    2.4 敦化地区草炭土基本性质
        2.4.1 依托工程简介
        2.4.2 草炭土基本工程地质特性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形成年代草炭土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草炭土特性试验与分析
        3.2.1 草炭土形成年代测试与分析
        3.2.2 草炭土工程特性测试与分析
        3.2.3 草炭土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3.3 不同形成年代草炭土特殊指标统计分析
        3.3.1 研究自然形成条件下草炭土特性变化规律
        3.3.2 不同形成年代草炭土特殊指标统计分析
    3.4 分解度对不同形成年代草炭土结构强度的影响研究
        3.4.1 灵敏度试验测试与分析
        3.4.2 草炭土结构强度测试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工程使用年限内草炭土特性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天然草炭土在工程使用年限内特性变化
        4.2.1 2004 年和2009 年草炭土特性试验与分析
        4.2.2 2004 年和2009 年草炭土特性变化规律对比研究
    4.3 天然草炭土与路基下草炭土特性对比研究
        4.3.1 2009 年天然草炭土和路基下草炭土基本试验与分析
        4.3.2 天然草炭土和路基草炭土特性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炭土路基填筑过程试验模拟
    5.1 引言
    5.2 GDS 系统以及试验模块介绍
        5.2.1 GDS 及设备简介
        5.2.2 试验控制模块介绍
    5.3 室内模拟试验与分析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试验步骤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介绍
附录B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附录D 攻博期间获得奖励
致谢

(9)路堤沉降变形的分段预测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沉降预测模型
    1.1 主固结沉降预测模式
    1.2 沉降分段预测模型
2 模型的辨识和数据的滤波
3 分段预测法的计算步骤和精度分析
    3.1 计算步骤
    3.2 精度分析
4 结论

(10)钻孔灌注桩压缩变形BOTDR分布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BOTDR光纤传感应变监测原理
    2.1 基本原理
    2.2 钻孔灌注桩BOTDR分布式应变检测原理
3 桩身压缩变形的计算方法
4 工程应用
    4.1 试桩静载荷试验
    4.2 检测结果分析
    4.3 单桩变形数据对比
5 结论

四、路堤沉降变形的分段预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大理地区路堤下泥炭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 韦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加工过程刀具磨损实时生长型分段回归模型研究[D]. 吴智强. 广西大学, 2019(01)
  • [3]路堤下草甸土地基应力分布及极限承载力模型试验研究[D]. 张益铭.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4]吹填场地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及桩负摩阻力研究[D]. 仇王维. 天津大学, 2014(03)
  • [5]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D]. 文观明. 中南大学, 2014(03)
  • [6]沉降预测模型在高填方路堤中的应用研究[J]. 崔志方.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1(06)
  • [7]准等时距QGM(1,1)模型分段预测法及其在草炭土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 沈世伟,佴磊,徐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4)
  • [8]吉林敦化地区草炭土特性的时间效应研究[D]. 刘飞. 吉林大学, 2011(09)
  • [9]路堤沉降变形的分段预测法[J]. 张本达.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9(03)
  • [10]钻孔灌注桩压缩变形BOTDR分布式检测[J]. 朴春德,施斌,朱友群,魏广庆,王宝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04)

标签:;  ;  ;  ;  ;  

路堤沉降变形分段预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