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系列单片机抗干扰问题

PIC系列单片机抗干扰问题

一、PIC系列单片机抗干扰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康[1](2021)在《基于有效脉宽策略的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的研制》文中指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作为特种加工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一些硬度高、形状复杂的材料,现己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模具制造、医疗器械和航天航空等领域。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系统主要包括高频脉冲电源、储丝筒、机床床身、电解液循环系统、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等,其中脉冲电源的性能直接影响线切割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及被加工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本文通过分析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理与单脉冲放电能量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基于线切割加工过程中可以产生金属蚀除的有效脉宽,提出一种复合脉冲的加工方式。通过设计带有小脉间的复合脉冲控制开关管的通断,以消除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短路状态,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加工方式的可行性。设计了以晶体管电阻式脉冲电源为放电主回路的脉冲电源,该电源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主控制器MCU模块、隔离驱动和功率放大模块、间隙数据检测及处理模块和串行通信模块,软件部分包括主程序、初始化程序和串行通信程序,同时制定了整个系统基于Modbus的通信协议,设计了线切割加工系统的工作界面及每个按键的地址分配,完成了放电参数实时显示以及加工工艺在线调整的人机交互设计。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脉冲电源的干扰来源,从软硬件两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完成了脉冲电源样机的研制。通过对所研制脉冲电源各模块的输出波形进行测试,并进行间隙短路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脉冲电源达到预期效果,可用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将研制的复合脉冲电源与普通脉冲电源进行放电加工对比实验,主要对比了两种脉冲电源在放电电流、脉冲宽度和脉冲间隔不同的情况下对加工材料表面粗糙度和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这种基于有效脉宽的脉冲电源在加工性能上比普通脉冲电源要高,可以做到在提高加工稳定性的同时,保证工件表面较低的粗糙度。

侯广平[2](2021)在《核反应堆热导式氢气浓度检测仪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我国正在逐步构建以低碳型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核电技术因其环保、高效等优势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但是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将核电能源安全问题再一次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事故前期安全壳内的几次氢气爆炸是此次核事故之所以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设计出一款应用于核电厂氢气浓度监控系统中的高精度、宽量程氢气浓度检测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核电站氢气浓度检测手段及各类氢气传感器性能特征,在气体抽取至安全壳外检测方式的基础上选择热导式气体传感器进行氢气浓度检测仪的设计,并根据使用环境对检测仪进行了防爆及辐照防护设计。针对核电厂对氢气浓度检测仪的功能需求,确定了总体设计方案。为降低温度因素对热导传感器检测性能的不良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热导传感器恒温检测技术,并对恒温检测原理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论证恒温检测方式理论上的可行性,同时本设计对气体环境温湿度条件进行了补偿,以此进一步提升检测仪精度及灵敏度。本文完成了检测仪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程序设计,其中硬件电路部分包括PIC16F917单片机系统及其外围电路、信号调理电路、信号输出电路及电源电路,软件部分完成了主程序、温湿度数据采集程序、红外解码程序、标定程序、数据采集及处理程序和脉宽调制程序的设计。利用配气装置配制0.00%~30.00%范围内标准浓度氢气对检测仪样机进行了浓度测量实验,同时测试了气体温湿度情况对检测仪零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核反应堆热导式氢气浓度检测仪在常规环境条件下及温湿度范围跨度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应用前景广阔。

卢熠昌[3](2020)在《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一直牢牢支撑和保障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煤炭产量大,但是由于一直以来传统选煤行业存在的弊端,诸如传统分选技术工艺复杂繁琐,智能化程度低,分选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有效产能低下,因而急需一种新型的选煤设备。故针对新的选煤需求及井下开采作业的特殊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双能X射线扫描的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并主要针对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针对传统分选设备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对新型分选设备的系统结构的分析,完成了对新型分选设备的主控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进料控制系统及喷阀驱动分选控制系统的设计。主控制系统对整个设备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操控台的通信连接与分选设备实现人机交互。主控制系统使用PIC18F4520单片机作为控制器,CPLD XC95144实现逻辑电路的扩展,设计了外部存储电路、电压监测电路、开关信号电路;并完成对PIC18F4520与操控台及各子系统的通信连接电路。进料控制系统采用电磁振动进料方式,利用电磁振动进料控制原理,建立了进料器的调节参数与供电参数的关系,并据此设计了电磁振动进料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交流电过零检测、晶闸管触发及通信电路的设计。信号处理系统包含光学系统,采用双能X射线透射被检测物;喷阀驱动分选控制系统采用高速电磁阀及阵列喷嘴等器件完成喷阀剔除装置机构设计,并据此设计了喷阀驱动分选控制的动作电路。整个设备的运作过程是利用双能X射线透射得到的被检测物的光谱信号,通过信号处理系统对光谱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送至主控制系统,最后主控制系统通过得到的电信号控制喷阀驱动分选控制系统进行动作,完成被检测物的分选。通过对整个设备系统的仿真模拟调试,完成对设备的模块化设计,并结合搭建的实验样机,经过反复调试,各系统设备取得良好成效,并且其识别的分选精度高,处理粒极宽。图60表7参73

张少刚[4](2020)在《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医用冷柜主要用来存储药品、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剂等相关产品,确保产品在生产、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全程低温状态,防止产品质变,而温度控制器作为医用冷柜的核心元件,它的质量决定了医用冷柜的使用效果。目前医用冷柜性能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温度控制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扩展,根据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一款具有平台化的温度控制器,以此为平台根据不同种类医用冷柜的使用需求进行功能扩展,既能大幅提升零部件的通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又能适应大规模客户化定制的生产模式。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PIC(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通过串口通信,实现处理器与人机界面的通信、数据传输和存储功能。用户通过操作人机界面,可以实现温度信号的检测和采集、控制算法的控制、数据的存储、历史数据的显示、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系统的设置等功能。并将硬件接口与应用程序设计成可修改、可组合、可继承的模块,通过人机界面的应用组态,可进行后续的功能扩展,实现温度控制器系统的平台化。所设计的平台化温度控制器的硬件开发平台主要由基于哈佛结构的高性能RISC内核的8位中档单片机PIC16F19197和外围设备组成。设计了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接口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联网通信接口、信号处理电路、电池管理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AD转换接口等设计;对温度控制器硬件可靠性进行了设计;对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材料进行了选型和结构设计。所设计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软件采用前后台方式运行,后台主循环采用轮询子任务的方式,程序架构简单,扩展方便。温度采集采用AD采样处理,以Modbus协议作为基础来进行通信处理。同时对温度控制器软件可靠性进行了设计。为了检验所设计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分别对温度控制器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设定点误差和切换差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抗群脉冲干扰性测试、加速寿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电磁兼容测试和功能测试,并对温控器的温度精度进行了测试,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本文所设计的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可应用于各类医用冷柜,具有高可靠性和较强可扩展性的特点。该产品市场潜力大,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39幅,表10个,参考文献91篇。

刘国宏[5](2020)在《氢燃料电池车低浓度恒温差氢气检测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氢燃料电池车以其零污染、零排放和燃料可再生等优势逐渐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研发热点,然而氢燃料的易燃易爆特性为其发展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氢燃料电池车内部水汽浓度高,温度变化大、氢气浓度低,现有氢气检测装置很难在此环境下,准确可靠地进行氢气检测。因此,设计出一款应用于氢燃料电池车内部的高精度氢气检测装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催化燃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氢气催化反应机理,论证了氢气可以在-50℃低温下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选择催化燃烧传感器作为氢气检测传感器,在常温下测试了催化传感器对低浓度氢气的灵敏度,提出了以恒温差双桥检测电路为核心的总体设计方案。在不同工作电流下测试传感器的灵敏度,确定了低功耗恒温差的工作电流。计算了恒温差电桥参数与温差的关系,在将传感器控制在高于环境温度50℃时,可以减小高浓度水蒸汽的影响。采用非稳态导热理论分析传感器散热过程,计算传感器降温时间,使传感器间歇工作,实现了低功耗的同时减轻了凝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完成了检测装置的硬件电路和单片机软件程序的设计,硬件电路包括PIC18F458单片机及其外围辅助电路、检测电路、电源电路和CAN总线电路;软件程序包括主程序、检测程序、标定程序、CAN总线和其他外围程序。按照设计指标和软硬件设计方案,制作了六个测试样机,经过45日老化后,采用0.50%~4.00%浓度的高湿氢气,测试样机在常温和高低温下的稳定性,并利用USB CANⅡ分析仪,验证CAN总线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氢燃料电池车低浓度恒温差氢气检测装置在湿度较高的常温和高低温下都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CAN总线数据传输准确可靠,符合国内外设计标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蔡乐[6](2020)在《基于LTC6803的燃料电池单片电压巡检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不容忽视,全球汽车产业也向着环保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等显着优点,成为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发展新趋势。燃料电池堆通常由几十上百个单体电池堆叠而成,单片电池的电压是否正常,对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一个可靠性高,扩展性好可实时监控电压的巡检系统必不可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不同参数的变化对单片电压及整个电池堆的影响,对单片电池的输出电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合本研究实际应用于汽车这一背景,提出燃料电池堆单片电压巡检系统的功能需求,制定检测的技术要求,并提出了巡检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主从式巡检系统硬件设计。以巡检系统总体架构为基础,在系统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前提下,设计检测单元与控制单元的硬件电路,检测单元包括LTC6803菊链式连接电路、SPI通讯电路、光耦隔离电路的设计;主控单元包括CAN接口电路、SCI接口电路的设计,并详细阐述了他们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根据硬件电路,设计了合理有效的网络控制单元和电压检测单元软件流程,制定通讯的CAN、SCI和SPI应用层协议,保证电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搭建了燃料电池单片电压检测系统的实验平台,设计并进行模拟电压检测实验。简化了电路复杂度,也降低了累计电势的影响,电压检测精度也大大提升。阐述了车载燃料电池的故障特征来说明使用故障树的合理性,提出基于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最小割集算法,并进行了详细的公式推导,建立了巡检系统各单元电路板的故障树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巡检系统实验平台及上位机界面搭建。对电池电压检测精度和发送结果进行分析与验证,结合现场燃料电池堆运行状况,分析燃料电池电堆及单片电池电压异常的故障原因,给出一种基于故障树的电池堆故障诊断方法。

杨洋[7](2019)在《基于故障指示器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用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配电网线路多且运行结构复杂导致事故频繁发生,因此如何保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成为电力系统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实现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就要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复电,目前配电网的故障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效果不太理想,频发的故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故障指示器来实现配电网的故障检测,文章采用PIC24F单片机完成故障指示器的设计工作,并对检测原理进行了说明,故障指示器根据线路电流的突变量和持续时间来检测短路故障,依据信号注入法来实现接地故障的检测。文中还对故障指示器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指示器的供电模块做了优化设计,采用CT取电和超级电容供电为主结合锂电池供电为辅的供电形式来保证指示器的长时间可靠工作。故障定位系统是由带通信功能的故障指示器、具有信息中转功能的通讯集中器和带有GIS系统的主站组成,故障发生时指示器采集信号并通过近距离通信ZigBee模块将故障信息上传至集中器,集中器通过GPRS将信息上传至主站,主站依据矩阵算法通过构建网络信息矩阵和故障信息矩阵来计算故障过流度从而实现故障段的定位。文章最后进行了故障指示器的性能测试和现场试验测试。

岳远闯[8](2019)在《新型电容储能螺柱焊机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将金属螺柱或类似紧固件连接到板件或管件的加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产生了一种新型焊接方法,电弧法螺柱焊。其中,电弧螺柱焊主要应用于中厚板的螺柱焊接,而对于薄板焊接,电容储能螺柱焊更具有优势。电容储能螺柱焊通过释放储存在电容器组中的能量完成螺柱焊接过程,具有焊接时间短(0.83ms)、热影响区小、生产效率高等特点,适用于将直径210mm的螺柱或柱状金属焊接到0.63mm的薄板上。传统的电容储能螺柱焊机体积大、质量大、控制精度不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电容储能螺柱焊机。本文首先从机械结构和电路结构两方面对电容储能螺柱焊机进行了设计。机械结构主要包括焊机整体和焊枪结构设计,电路结构包括功率变换电路、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在功率变换电路设计时,选择RCD钳位的单端正激电路作为功率变换电路拓扑,设计和选择了主变压器形状、尺寸以及原副边绕组的匝数、线径。根据功率变换电路的功能需求,选择IGBT作为功率开关管,设计选择了输入输出整流滤波模块,并根据储能需求选择了大容量电容器组。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实现对电容充放电的控制以及保证焊机的正常工作。为了保证控制电路的精准、实时和可靠,选用PIC16F1782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实时控制和监测焊机的工作状态,并基于单片机设计了电压检测、接触检测、焊枪控制、电容泄放和参数显示电路。为了实现电容的恒流充电,选用SG3525作为脉宽调制芯片调整输出脉宽,并通过TLP250实现IGBT驱动。为了完善单片机的控制功能,设计了控制系统软件程序结构,主要包括主程序和实现各个控制功能的子程序,并分析了软件中存在的干扰和常用的抗干扰措施。通过实际测试焊接过程中放电电流和电弧电压波形,符合最佳焊接质量时的理想波形。为了验证预设电压的合理性,进行了不同电压下的焊接试验,并通过一系列工艺试验验证了预设参数的合理性。

姜乾坤[9](2019)在《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皮肤是人体感知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类利用皮肤感知复杂的外部环境,而机器人利用电子皮肤感知被接触物体的信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设备、新材料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子皮肤的触觉感知的精确度和数据采集的时效性有了更高的需求。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为电阻式高仿生性能电子皮肤的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本文利用最新研发的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设计开发一套信号采集系统,系统可以对传感器阵列的压力信号实现高速、实时、准确的采集,并通过无线USB通信模块,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给上位机,实时显示压力的大小和分布,保存并记录相关数据。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当前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信号采集系统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三者存在的不足,确定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讨论关于实现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电阻传感器信号采集技术、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技术、A/D信号转换技术及异步串行通信技术等。(3)设计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部分。首先,进行整体设计,针对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方法,设计两种方案:顺序扫描式信号采集和行列扫描式信号采集。其次,为两种信号采集方案进行硬件选型和电路设计,包括主控芯片的选择、传感器阵列扫描电路的设计、供电模块电路的设计、无线USB通信模块电路的设计、PCB的设计以及整体的电路的连接调试等。(4)设计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软件部分。根据系统的整体思想及硬件电路的设计,开发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软件,包括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通信模块等,以及上位机(PC机)程序设计,最终完成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并对系统进行已知电阻的测试实验。(5)设计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触觉感知实验。包括柔性电阻式觉传感器重复性与灵敏度实验设计、电子皮肤压力感知实验设计、电子皮肤形变感知实验设计及电子皮肤应用感知实验设计等。本文经过上述研究、设计与实验,最终完成电子皮肤的压力触觉信号感知实验、电子皮肤形变触觉感知实验及电子皮肤的应用感知实验,验证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可以作为电子皮肤的载体,表明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为电子皮肤的触觉感知研究提供基础,为农业机械手触觉感知研究奠定基础。

王启猛[10](2019)在《基于单片机特定音频识别的列车临近预警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音频信号作为识别控制对象成为现阶段各行各业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大多数基于物联网,其工作原理大致为,前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递到后台进行大数据处理,再将处理的结果反馈至前端;对于无网络地带以及要求实时控制应用场景,该技术路线便不适用。为使音频信号真正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列车临近预警监控中,本课题通过采集列车运行时铁轨中的音频信号,利用16位单片机作为控制器核心进行数字音频信号的处理、识别,并结合触摸屏,无线通讯,设计具有操作便捷,高识别率,抗干扰能力强的便携式列车专用预警器。本文详细介绍了特定音频识别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其中硬件电路设计采用PROTEL进行设计,其主要包括电压转换电路,音频信号采集电路,音频信号前置放大电路,音频信号高频滤波电路,单片机基本工作电路,单片机与无线模块、触摸屏通讯电路等。软件程序设计主要采用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其主要包括A/D采样程序的设计,音频信号FFT变换程序的设计,因FFT变换结果是倒序输出的设计了位反转程序,音频特征参数提取程序的设计,单片机与无线模块SPI、触摸屏UART、数据存储器I2C通讯程序的设计等。本文利用示波器对音频信号采集、前置处理电路进行分析,其结果与期望具有一致性;利用逻辑分析仪检验单片机各个通讯程序的正确性;利用MATLAB软件对采集到的音频信号进行FFT变换分析,并提取特征参数,该特征参数作为参考与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具有一致性。因此本识别系统在针对特定音频识别上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二、PIC系列单片机抗干扰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IC系列单片机抗干扰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效脉宽策略的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系统设计方案
    2.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概述
    2.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脉冲能量分析
        2.2.1 脉冲放电机理
        2.2.2 单脉冲放电能量
    2.3 单脉冲能量对线切割加工影响的分析
        2.3.1 单脉冲能量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2.3.2 单脉冲能量对加工稳定性的影响
        2.3.3 单脉冲能量对检测系统的影响
    2.4 复合脉冲加工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2.4.1 复合脉冲加工理论分析
        2.4.2 复合脉冲加工仿真验证
    2.5 脉冲电源的系统设计方案
        2.5.1 脉冲电源设计要求
        2.5.2 脉冲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2.5.3 脉冲电源主电路拓扑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硬件设计
    3.1 主控制器MCU
    3.2 功率驱动放大电路设计
        3.2.1 功率MOSFET的选型
        3.2.2 功率MOSFET的驱动电路设计
    3.3 继电器驱动单元
    3.4 间隙数据检测及处理电路
        3.4.1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3.4.2 间隙数据处理电路
    3.5 断高频控制口
    3.6 工作电源电路
    3.7 串行通信模块
    3.8 本章小结
4 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软件设计
    4.1 单片机软件设计
        4.1.1 MPLAB IDE开发平台
        4.1.2 脉冲电源单片机程序架构
        4.1.3 初始化程序
        4.1.4 主程序
        4.1.5 中断服务程序
    4.2 人机交互通信及界面设计
        4.2.1 人机交互通信设计
        4.2.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的研制与加工工艺实验
    5.1 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的研制
        5.1.1 脉冲电源的干扰来源
        5.1.2 抑制干扰的措施
        5.1.3 脉冲电源的研制
    5.2 脉冲电源输出波形调试及短路实验测试
        5.2.1 主控芯片脉冲波形
        5.2.2 主芯片脉冲波形占空比及频率可调
        5.2.3 驱动电路脉冲波形
        5.2.4 工件两端加工用的电压波形
        5.2.5 短路实验测试
    5.3 加工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不同放电电流的对比实验
        5.3.2 不同脉冲宽度的对比实验
        5.3.3 不同脉冲间隔的对比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核反应堆热导式氢气浓度检测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核电站氢气浓度检测技术现状
    1.3 国内外氢气传感器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检测方法及方案设计
    2.1 设计要求
        2.1.1 设计指标要求
        2.1.2 防爆仪表设计要求
        2.1.3 辐照防护设计要求
    2.2 总体设计方案
    2.3 检测原理及环境温湿度补偿方法研究
        2.3.1 热导传感器恒温检测技术
        2.3.2 热导传感器恒温检测技术热力学分析
        2.3.3 热导传感器恒温检测技术优点
        2.3.4 环境湿度补偿方法
        2.3.5 环境温度补偿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3.2 单片机系统设计及外围电路设计
        3.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2.2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3.2.3 数码管显示电路设计
        3.2.4 红外遥控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3.2.5 温湿度检测电路设计
    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4 信号输出电路设计
        3.4.1 4-20m A电流输出电路设计
        3.4.2 RS485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5 电源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4.2 系统主程序设计
    4.3 温湿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4 红外解码程序设计
    4.5 标定程序设计
    4.6 数据采集及处理程序设计
    4.7 脉宽调制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气体浓度配置
    5.2 样机测试实验
    5.3 系统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国内煤炭行业的发展
        1.2.2 煤矸分选的必要性
    1.3 煤矸分选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工选煤
        1.3.2 重介质法选煤
        1.3.3 跳汰选煤
        1.3.4 基于机器视觉选煤
        1.3.5 光电分选机选煤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的系统设计
    2.1 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的工作过程
    2.2 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的硬件结构设计
    2.3 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的通信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主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主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2 主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3 主控制系统的核心单片机
    3.4 主控制系统的存储电路设计
        3.4.1 存储电路的设计
        3.4.2 存储空间的分配
    3.5 主控制系统的温度监测电路设计
        3.5.1 温度监测电路的设计
        3.5.2 监测温度的采集
    3.6 主控制系统的电压监测电路设计
        3.6.1 电压监测电路的设计
        3.6.2 对监测电压的采集
    3.7 主控制系统的开关信号电路设计
    3.8 主控制系统的CPLD XC95144部件
    3.9 本章小结
4 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
    4.1 双能X射源透射系统模块
        4.1.1 X射线的基础理论
        4.1.2 X射线的透射原理
        4.1.3 双能X射线的透射原理
        4.1.4 双能X射源透射系统的组成
    4.2 信号采集系统模块
        4.2.1 信号放大电路
        4.2.2 信号检出电路
    4.3 通信连接模块
        4.3.1 Modbus协议及传输模式
        4.3.2 CRC校验方式
        4.3.3 通信帧格式
        4.3.4 与MT5000的通信硬件设计
        4.3.5 与MT5000的通信软件设计
    4.4 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4.5 信号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电磁进料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电磁振动给料机的工作原理
    5.2 电磁进料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
    5.3 电磁进料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
        5.3.1 过零检测电路
        5.3.2 晶闸管触发电路
    5.4 本章小结
6 喷阀驱动分选控制系统的设计
    6.1 分选控制系统的三大核心模块
        6.1.1 喷阀控制模块
        6.1.2 喷阀剔除装置
        6.1.3 分选动作电路
        6.1.4 喷阀控制模块系统设计
    6.2 分选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6.3 分选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分选机系统的抗干扰性研究及调试
    7.1 系统的干扰来源
    7.2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7.3 分选系统的调试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4)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温度控制器系统总体设计
    2.1 温度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
    2.2 温度控制器系统功能框图
    2.3 温度控制器的硬件选择
    2.4 温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温度控制器接口功能模块设计及结构设计
    3.1 温度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2 单片机接口功能模块设计
    3.3 温度控制器硬件可靠性设计
    3.4 温度控制器线路板
    3.5 温度控制器的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温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流程框架
    4.2 温度控制器的AD采样处理
    4.3 通信处理的Modbus协议
    4.4 温度控制器软件可靠性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和温度精度测试
    5.1 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测试
    5.2 温度精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氢燃料电池车低浓度恒温差氢气检测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氢气检测装置方案设计
    2.1 设计指标要求
    2.2 催化燃烧常温反应研究
        2.2.1 传感器检测原理
        2.2.2 常温下催化燃烧反应机理
        2.2.3 传感器常温测试验证
    2.3 传感器工作方式
        2.3.1 控制方式选择
        2.3.2 恒温差控制电桥设计
        2.3.3 惠斯通检测电桥设计
    2.4 整体方案设计
    2.5 设计方案改进
        2.5.1 装置的低功耗设计
        2.5.2 装置的防水汽设计
        2.5.3 装置的防凝露设计
    2.6 CAN总线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3.2 单片机系统设计
    3.3 电源电路部分
    3.4 检测电路部分
        3.4.1 恒温差电桥电路
        3.4.2 惠斯通电桥电路
        3.4.3 温度检测电路
    3.5 CAN总线电路
    3.6 其他外围部分
        3.6.1 红外接收电路
        3.6.2 数码管显示电路
        3.6.3 声光报警电路
    3.7 硬件抗干扰措施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
    4.2 主程序设计
    4.3 检测程序设计
        4.3.1 数据处理程序
        4.3.2 PWM控制程序
        4.3.3 温度检测程序
    4.4 标定程序设计
    4.5 CAN总线程序设计
    4.6 其他程序
        4.6.1 红外解码程序设计
        4.6.2 数据存储程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样机测试实验
    5.1 气体浓度配置
    5.2 CAN总线通信
    5.3 样机测试实验
        5.3.1 稳定性测试
        5.3.2 误差来源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LTC6803的燃料电池单片电压巡检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料电池巡检系统研究现状
        1.2.2 燃料电池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LTC6803 的燃料电池单片电压巡检系统总体设计
    2.1 燃料电池概述
        2.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2.1.2 燃料电池堆特性简述
    2.2 燃料电池单片电压巡检系统需求分析
        2.2.1 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简介
        2.2.2 巡检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要求
    2.3 燃料电池单片电压巡检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TC6803 的电压巡检系统硬件设计
    3.1 检测单元硬件设计
        3.1.1 整体结构设计
        3.1.2 电池电压滤波电路
        3.1.3 LTC6803 级联设计
        3.1.4 SPI数据端口高速隔离电路
        3.1.5 供电电源电路
        3.1.6 PIC端口信号设置
    3.2 网络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3.2.1 CAN通讯电路设计
        3.2.2 SCI通讯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巡检系统软件设计
    4.1 PIC单片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
    4.2 燃料电池单片巡检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3 电压检测单元软件设计
    4.4 系统网络控制单元软件设计
        4.4.1 第一检测控制器MCU1
        4.4.2 第二检测控制器MCU2
    4.5 通信应用层协议
        4.5.1 CAN总线应用层协议
        4.5.2 SCI应用层协议
        4.5.3 SPI通信接口协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故障树的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5.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5.1.1 故障树分析法基本原理
        5.1.2 建树方法
        5.1.3 故障树的数学表示
    5.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5.2.1 定性分析法
        5.2.2 定量分析法
    5.3 基于故障树的燃料电池巡检系统故障建模
        5.3.1 燃料电池系统故障特征
        5.3.2 单体电池故障树模型
        5.3.3 巡检系统软硬件故障树模型
        5.3.4 电压巡检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故障指示器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故障指示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故障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配电网故障检测
    2.1 配电网故障分类
    2.2 故障指示器的工作原理
    2.3 短路故障检测
        2.3.1 过流型故障指示器短路故障检测原理
        2.3.2 自适应型故障指示器短路故障检测原理
    2.4 单相接地故障检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故障指示器的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框架
    3.2 主控制器设计
    3.3 故障指示器硬件系统设计
        3.3.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3.2 电流和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3.3.3 按键电路设计
        3.3.4 LCD显示电路设计
        3.3.5 电源模块设计
    3.4 故障指示器软件系统设计
        3.4.1 故障指示器主程序设计
        3.4.2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3.4.3 故障判定程序软件设计
        3.4.4 故障显示子程序软件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研究
    4.1 故障定位系统
        4.1.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4.1.2 系统的工作流程
    4.2 故障定位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4.2.1 故障指示器与通讯集中器的通信方案设计
        4.2.2 通讯集中器与监控主站的通信方案设计
    4.3 故障指示器
        4.3.1 故障指示器的功能
        4.3.2 故障指示器的技术指标
    4.4 通讯集中器
        4.4.1 通讯集中器的结构
        4.4.2 通讯集中器的功能
        4.4.3 通讯集中器的工作流程
    4.5 主站
        4.5.1 主站的架构
        4.5.2 主站的主要功能
        4.5.3 与GIS系统的结合
    4.6 故障定位系统矩阵算法研究
        4.6.1 网络信息矩阵的构建
        4.6.2 故障信息矩阵的构建
        4.6.3 故障过流度的计算
        4.6.4 故障定位的实现与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与分析
    5.1 故障指示器性能测试
        5.1.1 显示值测试
        5.1.2 故障报警测试
        5.1.3 温度采集测试
        5.1.4 信息记录测试
        5.1.5 多组故障指示器测试
        5.1.6 环境适应性测试
    5.2 GPRS模块测试
    5.3 故障定位测试
        5.3.1 通讯集中器安装
        5.3.2 故障定位测试流程
        5.3.3 现场测试内容与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故障指示器电源模块电路图
附录B SIM900A模块引脚说明表
致谢

(8)新型电容储能螺柱焊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电弧法螺柱焊分类
        1.2.1 电弧螺柱焊
        1.2.2 电容储能螺柱焊
        1.2.3 短周期螺柱焊
    1.3 电容储能螺柱焊发展现状及趋势
        1.3.1 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发展
        1.3.2 微控制器(单片机)的广泛应用
        1.3.3 电容储能螺柱焊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整体结构及功率变换电路设计
    2.1 整体方案设计
    2.2 充电电路设计
        2.2.1 RC充电电路
        2.2.2 恒流充电
    2.3 功率变换电路设计
        2.3.1 功率变换电路拓扑的选择
        2.3.2 功率变换电路设计
        2.3.3 变压器设计
        2.3.4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2.3.5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2.3.6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2.4 电容器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控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3.2 单片机芯片的选择
        3.2.1 PIC16F1782 介绍
        3.2.2 PIC16F1782 引脚
        3.2.3 单片机最小系统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1 供电电路设计
        3.3.2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3.3.3 接触检测电路设计
        3.3.4 焊枪控制电路设计
        3.3.5 电容泄放电路设计
        3.3.6 恒流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3.3.7 保护电路设计
        3.3.8 参数显示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设计
    4.2 子程序设计
        4.2.1 充电控制子程序
        4.2.2 放电控制子程序
        4.2.3 参数调节和显示子程序
    4.3 软件抗干扰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艺试验
    5.1 电容焊接过程测试
    5.2 焊接参数试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触觉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电子皮肤研究现状
        1.2.3 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键技术的介绍
    2.1 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
        2.1.1 制作方法
        2.1.2 工作原理
    2.2 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技术
        2.2.1 电阻信号采集方法
        2.2.2 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阵列信号提取方法
    2.3 A/D信号转换技术
    2.4 通信技术原理
        2.4.1 串行异步通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硬件研究与设计
    3.1 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
        3.1.1 系统框架总体方案设计
        3.1.2 整体硬件的要求
        3.1.3 主控芯片的选择
    3.2 传感器阵列的研究与设计
        3.2.1 顺序扫描式传感器阵列的设计
        3.2.2 行列扫描式传感器阵列的设计
    3.3 外围电路的设计
        3.3.1 顺序扫描式阵列外围电路的设计
        3.3.2 行列扫描式阵列外围电路的设计
    3.4 A/D转换原理的研究与配置
        3.4.1 A/D转换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3.4.2 PIC16F1526内嵌模数转换器介绍
        3.4.3 内嵌ADC配置计算
    3.5 短距离数据传输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3.5.1 蓝牙无线传输方案
        3.5.2 WiFi无线传输方案
        3.5.3 ZigBee传输方案
        3.5.4 USB无线2.4G传输方案
        3.5.5 数据传输方案的确定
    3.6 供电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3.7 信号采集电路PCB的研究与设计
    3.8 数据检测的抗干扰处理电路
        3.8.1 干扰来源
        3.8.2 干扰处理
    3.9 系统整体电路设计的原理图
    3.10 硬件实验的对比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软件的设计
    4.1 信号采集系统软件方案
    4.2 下位机的软件的设计
        4.2.1 开发环境
        4.2.2 汇编语言的介绍
        4.2.3 信号采集程序软件设计
        4.2.4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3 上位机(PC)软件的设计
        4.3.1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及框架设计
        4.3.2 上位机软件功能的实现
    4.4 系统测试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系统感知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传感器性能检测实验
    5.2 电子皮肤压力感知实验与分析
        5.2.1 信号采集系统与柔性传感器阵列有效性测试实验
        5.2.2 已知压力对电子皮肤触感单元感知实验
        5.2.3 持续压力对电子皮肤触感单元的感知实验
    5.3 电子皮肤形变感知实验与分析
    5.4 电子皮肤应用感知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顺序扫描式电路原理图
    附录B: 行列扫描式电路原理图
作者简介

(10)基于单片机特定音频识别的列车临近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特定音频识别系统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音频信号的分析
    2.1 音频信号
    2.2 音频信号的特征参数分析
        2.2.1 音频信号的时域特征参数分析
        2.2.2 傅里叶变换
        2.2.3 音频信号的频域特征参数分析
    2.3 音频信号识别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3.2 核心控制器芯片的选择
    3.3 音频电路设计
        3.3.1 音频信号采集电路
        3.3.2 音频信号电压放大电路
        3.3.3 音频信号电压提升电路
        3.3.4 音频信号高频滤波电路
    3.4 单片机通讯电路设计
        3.4.1 单片机与触摸屏通讯电路
        3.4.2 单片机与无线模块通讯电路
    3.5 系统电源设计
    3.6 PCB板的制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2 MPLAB简介
    4.3 ADC采样程序
    4.4 单片机数据处理程序
        4.4.1 FFT运算程序
        4.4.2 顺序输出程序
    4.5 单片机通讯程序
        4.5.1 单片机与触摸屏通讯程序
        4.5.2 单片机与无线模块通讯程序
        4.5.3 单片机与数据存储器通讯程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调试与展望
    5.1 硬件电路调试
    5.2 软件设计调试
        5.2.1 ADC采样程序调试
        5.2.2 数据处理模块程序调试
        5.2.3 单片机通讯模块程序调试
    5.3 课题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PIC系列单片机抗干扰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效脉宽策略的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的研制[D]. 李瑞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核反应堆热导式氢气浓度检测仪的设计[D]. 侯广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新型煤矸光电分选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卢熠昌.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D]. 张少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氢燃料电池车低浓度恒温差氢气检测装置设计[D]. 刘国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LTC6803的燃料电池单片电压巡检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研究[D]. 蔡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7]基于故障指示器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研究[D]. 杨洋.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新型电容储能螺柱焊机的研制[D]. 岳远闯.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9]柔性电阻式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姜乾坤.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基于单片机特定音频识别的列车临近预警系统设计[D]. 王启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PIC系列单片机抗干扰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