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车碰撞试验中的高速摄像头

浅谈实车碰撞试验中的高速摄像头

一、浅谈实车碰撞试验中的高速摄像(论文文献综述)

何亚楠[1](2021)在《基于C-NCAP正面碰撞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亿辆。汽车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交通事故也愈加普遍的发生。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人类的第八大死因。作为保护乘员安全的被动安全技术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车企的重视。近年来,在交通事故中前排乘员侧的伤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甚至已经超过了驾驶员的伤亡率。本文以最新版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为依据,结合实车碰撞试验和仿真试验,采用优化算法对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参数优化。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5257),旨在深化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研究,提高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采用CATIA软件建立前排乘员气囊(PAB)的三维模型。采用ANSA软件建立前排乘员气囊的网格模型。采用MADYMO软件建立多刚体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模型。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包括车身多刚体模型、安全带模型、Hybrid III型50百分位男性假人模型、座椅模型、PAB模型、相关接触和约束。采用MADYMO软件中可视化模块对约束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动画输出。(2)约束系统模型与实车试验对标验证。对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进行正面100%重叠碰撞仿真试验,得到假人各部位的力学特性曲线。同时进行实车正面100%重叠碰撞试验,根据数据采集器直接获得试验后假人各部位的力学特性曲线。通过对比仿真模型与实车碰撞的力学特性曲线,计算假人各部位曲线单项拟合度和总体拟合度。(3)约束系统的参数优化。通过灵敏度分析方法得到众多可优化参数中对约束系统模型影响明显的参数项。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在优化参数中进行均匀取值和合理化组合。采用GA遗传算法对参数组合进行优化计算,以整体完全伤害指数WIC值作为目标函数,对参数组合进行适应度评价,寻找最优参数组合。对约束系统进行正面100%重叠50km/h偏置8°的滑车试验和实车试验,所生成的曲线与仿真模型生成的曲线进行对比并评估拟合度,再次验证最优参数组合的有效性。

潘威凯[2](2020)在《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中骑行人员的损伤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交通环境下,汽车与电动两轮车一旦发生碰撞事故,骑行人员往往会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而对事故中骑行人员进行精确而全面的损伤评价及特性研究,可以为保护装置开发或车体改进提供研究基础,也为保护此类弱势道路使用者的相关交通法规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LS-DYNA的有限元仿真平台,主要研究分析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中的骑行人员的损伤情况。主要包括:采用生物力学层面上的头部、胸腹部和下肢的损伤机理和评价标准,对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中的骑行人员进行损伤评价;统计分析NAIS和CIDAS数据库中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中碰撞位置和碰撞速度的分布,为仿真试验的变量参数设置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电动两轮车实车数据建立各部件的三维模型,经过前处理生成其有限元模型,通过质心位置对标和正面碰撞试验与仿真的对标,验证该电动两轮车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所建的电动两轮车模型、经过调整姿态的THUMS模型和经过权威机构碰撞验证的汽车模型,建立汽车-电动两轮车-骑行人员有限元仿真模型;利用该有限元仿真模型,以事故统计分析为依据设计仿真试验,分析典型工况下汽车车速、电动两轮车车速和起始碰撞位置三变量对事故中骑行人员损伤特性的影响,并根据骑行人员的损伤特性和损伤部位造成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和建议。骑行人员各部位损伤响应的的评价标准基于局部应力、应变或压力的变化,反映相关骨骼、重要器官和皮肤的损伤程度。典型工况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汽车车速是影响骑行人员各部位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当速度增大时,骑行人员各部位损伤受到的损伤程度明显增大;头部和胸腹部在两参与车辆速度相对较高时易造成严重损伤,而当下肢与前保险杠发生碰撞后,即使车速相对较低,胫骨也有较大的骨折风险;三个变量均影响骑行人员与汽车的最终碰撞位置,从而影响人体相关部位的损伤响应,同碰撞速度下发动机罩边缘、A柱及其附近挡风玻璃处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更大。

刘状[3](2020)在《模拟爆炸环境的防雷座椅跌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跌落试验台是测试防雷座椅性能的低成本、可重复性高的测试方法之一,但是以乘员保护为目的的防雷座椅跌落试验尚缺乏完善的标准和规范。因此研究跌落技术很有必要,从而为防雷座椅性能评估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某型车辆底部爆炸冲击载荷为模拟对象,从跌落试验和跌落仿真两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冲击波形模拟的等效损伤方法,提出了在跌落试验台中利用脉冲发生器产生近似半正弦波形的模拟方法。分析研究了简化座椅冲击仿真的大量数据,验证了基于速度变化量的冲击波形等效损伤原理的可行性。(2)分析某车型的底部爆炸试验结果,研究了爆炸环境下乘员损伤及其耐受度,分析车身加速度信号从而提取了防雷座椅经历的有效冲击载荷,确立了跌落试验台的设计技术目标。(3)研究了跌落试验台技术,分析了试验台力学模型,完成了试验台的总体设计和脉冲发生器的设计,探究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通过跌落冲击载荷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构建了目标载荷所需跌落高度的关系式,实现了冲击载荷的定制化。在跌落试验中完成了对爆炸中防雷座椅和假人响应的模拟。(4)研究了跌落冲击的虚拟仿真技术,利用橡胶材料的拉伸试验完成了脉冲发生器的本构建模,从动态响应和冲击载荷两方面验证跌落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仿真中快速评估了防雷座椅的抗爆和乘员保护性能并进行了试验验证,为座椅研发人员提供了快速评估座椅性能的一种仿真方法。

胡雷[4](2019)在《面向C-NCAP的某车型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前排约束系统仿真优化与试验验证》文中提出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于交通事故,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已越来越受到全国各界重视。汽车正面碰撞是汽车交通事故中最为常见的汽车碰撞形式之一。在碰撞发生过程中,车内的约束系统包括安全带、座椅、气囊、转向系统等安全部件将对车内乘员提供保护,能有效的减少乘员的伤害程度。乘员约束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之间需要相互匹配才能达到最优的保护效果。目前行业内主要采用碰撞试验法和计算机仿真分析法两种方法对约束系统进行匹配。碰撞试验法是最接近实际的汽车碰撞,其结果更真实可靠,但是只通过试验法进行汽车安全性能开发周期长,样件样车成本高,试验费用昂贵。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在产品开发前期介入,通过对数据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计算并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减少汽车试验开发的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但计算机仿真分析法不能完全模拟实际汽车碰撞工况。随着计算机仿真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的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碰撞试验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用于约束系统开发当中。本文以国内某自主紧凑型轿车满足2018版C-NCAP五星需求出发,对其在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测试中的前排约束系统进行优化改进和试验验证,以达到其在100%正面碰撞中的性能分解目标。文章首先对汽车被动安全的现状进行了介绍,阐述了C-NCAP实施以来,对中国道路安全的影响。其次对正面碰撞中乘员损伤机理和2018版C-NCAP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方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通过LS-DYNA软件对前排乘员基础配置的约束系统在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工况进行仿真计算。接着通过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前排约束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改进。再通过台车进行正面碰撞模拟试验对优化后的约束系统性能进行试验验证,并最终通过实车进行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验证前排约束系统在2018版C-NCAP的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测试中满足性能分解目标。本文从工程设计角度出发,基于2018版CNCAP评价规程,仿真分析技术与试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工况下前排约束系统的开发,介绍了一种完整的系统的前排约束系统正向开发流程,为后续车型的约束系统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

朱峰[5](2019)在《基于鞭打效应的汽车座椅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日新月异,汽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出行工具-汽车。汽车在大众的普及同时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的交通事故也随着汽车市场的壮大而逐年增加。作为汽车事故中的一类,追尾事故也常有发生,而且占有很大的比例。当追尾事故发生时有很大的比例会对人体造成非常严重颈部损伤,颈部伤害虽然不会令人立即死亡,但是人体很难恢复,此类伤害给受伤者带来严重困扰以及经济损失,同时也为其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本文基于华晨M8X平台座椅项目,通过对鞭打伤害的建模、仿真、试验以及结构优化使座椅的鞭打性能提升,并且对鞭打伤害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最开始的研究人员针对追尾事故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一些辅助性试验效率低、效果差,无法找到追尾碰撞伤害的根本原因,不能很好的解决追尾事故所带来的颈部伤害。基于此点本文深入研究了人体颈部结构、追尾碰撞中颈部的运动过程以及碰撞中颈部的伤害机理,从根本上了解追尾碰撞伤害的机理,为今后的追尾碰撞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追尾碰撞最初的研究形式为实车试验,试验对象分别为:志愿者、动物以及尸体。这三种试验对象均具有非常明显的缺点,不能很好的模拟人体颈部伤害的全过程,试验数据不准确只能用于参考,并且试验中容易产生极易产生风险,实车样件制作周期长。本文针对鞭打伤害的研究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机械仿真试验以及CAE仿真试验是模拟实际追尾事故的两种试验形式,这两种试验相对实车试验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具有周期短、费用低等特点。利用前处理软件HyperWorks对座椅进行鞭打建模,然后导入分析软件LS-DYNA中进行分析求解,最终利用导出计算结果完成仿真分析,并针对座椅进行了机械模型仿真试验,为分析鞭打伤害提供数据支持。鞭打模型的建立是在电脑上通过软件设置边界条件,尽可能的模拟鞭打试验的所有环境,但是往往会出现鞭打仿真与鞭打试验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本文利用一种试验与仿真对标的形式来校核鞭打数学模型,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并分析出鞭打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头后间隙、靠背刚度、头枕刚度、以及头后接触面积。座椅参数本身对鞭打性能的指标存在着交叉影响,并不是单一参数影响单个指标,针对鞭打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影响参数量化的程度。本文针对单个参数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制定单个参数的优化方案,通过优化座椅结构并赋予单个参数不同取值,找到单个参数对鞭打伤害的影响.本文根据单个参数对鞭打得分的影响以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最终的优化方案,并通过了仿真分析,而后制作小批量样件进行鞭打试验。最终鞭打的得分由3.1分提升到4.1分,满足项目要求。为华晨M8X汽车项目顺利拿到五星碰撞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为后续基于鞭打伤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张毅[6](2019)在《基于仿真的滑台动态俯仰对假人伤害影响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被动安全碰撞试验为基础,在深入了解滑台模拟试验方法和乘员约束系统评价方法的前提下,从碰撞安全法规、碰撞试验现状以及企业安全性能开发需求上出发,基于MADYMO软件建立部分车型驾乘人员约束系统模型,并在此模型上附加动态俯仰的条件进行动态响应,并进行实际工况的动态俯仰滑台模拟试验,结合动力学、影像学和多刚体原理的计算机模拟对试验进行分析,以此得出滑台动态俯仰对于假人伤害影响的结果。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汽车安全碰撞试验的研究方法,理解常规的滑台模拟试验方法,掌握各国标准和法规对乘员保护的评价规则,了解假人结构和试验中的伤害指标。2)利用高速摄像追踪软件以及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角度和角速度传感器等采集部分代表车型的实车碰撞动态俯仰运动数据,以及假人各部位力、力矩、位移和加速度等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3)以多刚体和有限元为基础,运用MADYMO软件,建立相对应车型的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车俯仰运动状态一致的模拟,得出假人伤害数据。4)以现有的滑台模拟试验设备建立近似的静态俯仰角度进行试验模拟,同时,制定对标试验大纲,设计试验方案,采用带俯仰功能滑台系统设备进行试验,采集相应车型的俯仰试验数据。5)对标实车试验结果、仿真结果、滑台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动态俯仰对假人颈部伤害指标Nij(Neck Injury Criterion)伤害的影响结果。

王清[7](2018)在《基于台车试验的汽车安全气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汽车数量正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车辆必然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多。汽车安全气囊是被动安全的重要部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乘员减轻伤害。而怎样开发出具有较好保护作用的作用的安全气囊,成为所有汽车安全气囊开发企业主要研究内容。在安全气囊的开发流程中,需要对气囊进行反复的优化及验证工作,碰撞试验是一种主要手段。虽然仿真技术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得缩减了试验数量,但是基于仿真的结果具有反复性,准确性低等缺点,以及建模水平对结果造成的误差,仿真仍代替不了试验,碰撞验证依旧不可或缺。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学习掌握相关仿真软件,主要以正面碰撞驾驶员安全气囊为例,对气囊开发过程中,气囊的优化方法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机分析辅助试验的方法。通过仿真优化约束系统参数,并以优化结果参数指导台车试验,通过对台车试验获得的数据的分析,对气囊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并通过实车试验进行对比验证。首先,进行实车数据提取试验,获得建模数据,应用Primer、MADYMO、CATIA、Hypermesh软件建立了正面碰撞的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包括驾驶员安全气囊、车体和假人模型等。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有效性。其次,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约束系统的优化参数,对待优化参数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利用极差分析法以完全伤害指数WIC为目标参数进行分析,得到约束系统最优组合参数,以此参数作为指导,搭建台车并进行台车优化试验。最后,对汽车正面碰撞台车试验进行研究,阐述了现阶段台车试验设备发展现状,分析了台车试验原理并对其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之后,利用台车试验以减轻对假人头部及胸部的伤害程度为目标,对驾驶员安全气囊的结构参数进行改进。进行实车碰撞试验,通过实车与台车试验数据、录像对比验证优化结果的有效性。

孙航,孙振东[8](2017)在《汽车碰撞试验乘员膝部位移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汽车碰撞试验中将假人骨盆加速度、角速度以及假人大腿转动角度结合在一起计算假人膝部位移量的方法,并与通常基于高速运动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定量准确的获得假人膝部位移量,不受假人运动姿态、仪表板遮挡和膝部皮肤碰撞变形等因素的影响,避免了通常图像分析方法必须依赖单一可见目标点的缺点。用于模拟碰撞台车试验、实车碰撞试验中对假人膝部位移的测量,以及Knee Mapping试验中膝部侵入车辆仪表板位移的准确判定,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胡先男[10](2017)在《主动预紧式安全带控制系统开发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主被动安全技术的“预碰撞安全系统”能够显着提升行车安全性,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和乘员的伤亡。主动预紧式安全带(Active Seatbelt,AS)通过接收主动安全系统预判的行车危险信号,在碰撞事故发生前执行安全带主动预紧功能,消除安全带间隙或约束乘员坐姿,为乘员提供更加有效的保护。但目前国内针对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的控制系统开发和试验研究工作十分匮乏,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的预紧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基于此,本文开发了一款基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ADAS)的直流电机驱动式主动预紧式安全带,根据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的功能定义确定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基于16位微控制器MC9S12G48完成了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AS和ADAS的通信协议基于CAN总线实现,AS接收到ADAS的危险信号后驱动直流电机卷收织带执行主动预紧功能。完成了 CAN Bootloader系统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开发,实现控制ECU软件的下载、调试和在线更新。搭建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和前方碰撞预警系统LZADAS的主被动集成安全系统平台,设计了 RS232串口信号转CAN信号的转换控制器和集成系统的通讯协议,在乘用车环境下的试验结果表明AS系统的功能响应准确性为100%。进行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与Mobileye前方系统在客车环境下的匹配联调,AS系统直接接入整车CAN总线,实车测试结果表明AS系统功能匹配响应的准确性为100%。AS系统能够实现对ADAS信号的实时接收、识别和处理,及时响应危险工况预紧安全带。开展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预紧性能试验研究,包括预紧控制参数范围测试试验、电机工作电流测试试验、预紧力测试试验、预紧速度测试试验和耐久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卷收器输出力范围为31.8N-546.1N,肩带力范围为27.5N-460.7N,预紧速度范围为0.111m/s-0.393m/s,最大预紧速度下实现最大预紧力所需的时间约为252ms。本文开发的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的预紧性能参数能够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开展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志愿者试验研究,全体志愿者消除安全带间隙的最佳预紧力范围为32.62N-64.15N,均值为46.87N,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引起志愿者明显不舒适感的最小预紧力呈现女性低于男性的规律,引起男性志愿者明显不舒适感的预紧力范围为90.96N-180.4N,均值为133.69N,引起女性志愿者明显不舒适感的预紧力范围为75.57N-92.34N,均值为83.08N。使用AS-LZADAS集成系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志愿者实车道路测试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集成系统功能响应的稳定可靠性,主动预紧响应的频率较高会影响驾驶员的舒适性,非碰撞工况下二级预紧响应时的较大预紧力会导致驾驶员肩部轻微的不适感。

二、浅谈实车碰撞试验中的高速摄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实车碰撞试验中的高速摄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CAP正面碰撞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被动安全技术概述及其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1.2.1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概述
        1.2.2 汽车被动安全约束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1.3 国内外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评价标准及伤害指标
    2.1 国内外汽车安全技术法规及新车评价规程
        2.1.1 国内外汽车安全技术法规
        2.1.2 国内外新车评价规程
        2.1.3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18版)体系介绍
    2.2 正面碰撞伤害指标限值及计算方法
        2.2.1 头部伤害指标
        2.2.2 颈部伤害指标
        2.2.3 胸部伤害指标
        2.2.4 大腿伤害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试验介绍
    3.1 Hybrid Ⅲ型假人简述
    3.2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简述
        3.2.1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方法及参数
        3.2.2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过程
        3.2.3 气囊模块系统试验要求
    3.3 实车碰撞试验简述
    3.4 滑车试验简述
    3.5 本章小结
4 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约束系统模型软件简介
    4.2 前排乘员气囊三维模型建立
    4.3 前排乘员气囊网格模型建立
    4.4 MADYMO软件结构概述
    4.5 多刚体模型铰链分类
    4.6 乘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6.1 车身模型构建
        4.6.2 座椅模型构建
        4.6.3 安全带模型构建
        4.6.4 前排乘员气囊模型构建
        4.6.5 假人模型构建
        4.6.6 接触定义
        4.6.7 仿真模型输出
    4.7 本章小结
5 约束系统模型与实车试验对标验证
    5.1 试验方法及步骤
    5.2 碰撞仿真动画对比
    5.3 仿真模型与实车对标试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约束系统的参数优化
    6.1 约束系统重叠吸能效应概述
    6.2 灵敏度分析
    6.3 约束系统试验设计方法
    6.4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6.5 优化结果及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中骑行人员的损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事故数据调查
        1.2.2 事故重建与仿真分析
        1.2.3 相关人体模型
    1.3 人体损伤机理与评价
        1.3.1 头部损伤机理及伤害评价标准
        1.3.2 胸腹部损伤机理及伤害评价指标
        1.3.3 下肢损伤机理及伤害评价指标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汽车-两轮车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
    2.1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统计
    2.2 相关事故数据调查
    2.3 相关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
        2.3.1 事故形态分析
        2.3.2 道路影响分析
        2.3.3 碰撞位置分析
        2.3.4 碰撞车辆类型分析
        2.3.5 碰撞速度分析
        2.3.6 人员损伤情况分析
    2.4 高速碰撞下的事故调查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电动两轮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基本信息与三维建模
        3.1.2 有限元分析理论
        3.1.3 网格划分与材料属性
        3.1.4 部件连接与接触设置
        3.1.5 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设置
    3.2 电动两轮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2.1 质心的对标
        3.2.2 电动两轮车的正面碰撞试验
        3.2.3 电动两轮车的相应仿真试验
        3.2.4 正面碰撞工况的对标与分析
    3.3 汽车与骑行人员模型介绍
        3.3.1 汽车模型介绍
        3.3.2 骑行人员人体模型介绍
    3.4 THUMS模型姿态调整
    3.5 仿真模型的接触与其他设置
    3.6 本章小结
4 仿真试验中骑行人员损伤特性分析
    4.1 典型仿真试验的设计
        4.1.1 变量参数的选择与建模设计
        4.1.2 仿真试验方案
        4.1.3 仿真试验结果
    4.2 典型工况下的人员损伤特性分析
        4.2.1 汽车车速的影响
        4.2.2 电动两轮车车速的影响
        4.2.3 起始碰撞位置的影响
    4.3 非典型工况下的人员损伤特性分析
        4.3.1 工况的设置与结果
        4.3.2 损伤部位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典型仿真试验过程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3)模拟爆炸环境的防雷座椅跌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拟爆炸的冲击试验装置研究现状
        1.2.2 模拟爆炸的跌落试验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冲击振动理论和爆炸冲击研究
    2.1 冲击理论与波形模拟方法
        2.1.1 冲击的基本理论
        2.1.2 冲击波形的模拟方法
        2.1.3 冲击动力学的有限元理论
    2.2 爆炸物冲击波作用原理
    2.3 爆炸载荷等效损伤研究
        2.3.1 爆炸载荷指标概况
        2.3.2 参数化仿真模型
        2.3.3 参数研究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底部爆炸试验和跌落试验台技术目标研究
    3.1 底部爆炸试验冲击研究
        3.1.1 试验准备
        3.1.2 试验后假人、防雷座椅与车身状态分析
        3.1.3 车身有效加速度信号研究
        3.1.4 假人损伤和人体损伤耐受度研究
    3.2 跌落试验台技术目标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跌落试验技术研究
    4.1 跌落试验台力学模型分析
    4.2 跌落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4.3 脉冲发生器设计
    4.4 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研究
        4.4.1 加速度传感器选型研究
        4.4.2 加速度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4.4.3 加速度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4.4.4 加速度数据分析研究
    4.5 跌落冲击载荷参数相关性研究
    4.6 模拟爆炸的跌落试验和结果分析
        4.6.1 加速度响应分析
        4.6.2 防雷座椅和假人响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虚拟跌落仿真技术研究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2 有限元模型材料参数研究
        5.2.1 跌落试验台和防雷座椅
        5.2.2 脉冲发生器材料本构研究
    5.3 跌落仿真边界设置
    5.4 跌落仿真结果分析
        5.4.1 加速度响应分析
        5.4.2 防雷座椅和假人响应分析
    5.5 防雷座椅的抗爆和乘员保护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面向C-NCAP的某车型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前排约束系统仿真优化与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1.2.1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汽车被动安全的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1 汽车被动安全开发流程的研究
        1.3.2 正面碰撞过程中乘员损伤机理和试验评价方法研究
        1.3.3 正面碰撞过程中前排约束系统各部件工作原理研究
        1.3.4 基于LS-DYNA软件的建模和分析
        1.3.5 试验验证
    1.4 本章小结
2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
    2.1 正面碰撞前排乘员损伤机理研究
        2.1.1 正面碰撞中乘员头部损伤机理
        2.1.2 正面碰撞中乘员颈部损伤机理
        2.1.3 正面碰撞中乘员胸部损伤机理
        2.1.4 正面碰撞中乘员腹部损伤机理
        2.1.5 正面碰撞中乘员骨盆及下肢损伤机理
    2.2 2018版C-NCAP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方法与评价方法
        2.2.1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方法
        2.2.2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假人伤害评价指标
        2.2.3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假人伤害指标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正面碰撞前排乘员约束系统研究与仿真分析
    3.1 正面碰撞前排乘员约束系统研究
        3.1.1 座椅作用及其主要结构形式
        3.1.2 安全带作用及其主要结构形式
        3.1.3 安全气囊作用于其主要结构形式
        3.1.4 吸能式转向系统作用与结构形式
    3.2 基于LS-DYNA的正面约束系统子系统建模
        3.2.1 车体结构建模
        3.2.2 基于LS-DYNA约束系统分析的安全带建模
        3.2.3 基于LS-DYNA约束系统分析的安全气囊系统建模
        3.2.4 转向管柱系统建模及对标分析
    3.3 约束系统模型集成建立
        3.3.1 模型建立
        3.3.2 接触定义、加载约束和边界条件
    3.4 边界条件
        3.4.1 白车身约束加载
        3.4.2 前壁板侵入加载
        3.4.3 转向支撑及转向管柱下端的加载
        3.4.4 初速度加载
        3.4.5 重力场加载
    3.5 本章小结
4 正面碰撞前排乘员约束系统优化设计
    4.1 初始约束系统配置下的仿真结果
    4.2 优化分析及实验设计
        4.2.1 前排假人胸部失分分析及优化方案制定
        4.2.2 实验设计验证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加速台车的正面约束系统试验验证及数据分析
    5.1 加速台车正面碰撞模拟试验方法介绍
    5.2 IST加速台车试验设备介绍
        5.2.1 工作原理
    5.3 基于IST加速台车正面碰撞模拟试验及数据分析
        5.3.1 根据仿真输入,对台车试验方案进行设计
        5.3.2 计算机仿真分析过程与台车正面碰撞模拟试验录像对比分析
        5.3.3 计算机仿真与台车正面碰撞模拟试验假人伤害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实车正面碰撞试验
    6.1 实车正面碰撞试验介绍
    6.2 实车正面碰撞试验主要设备介绍
        6.2.1 牵引系统
        6.2.2 灯光系统
        6.2.3 高速摄像系统
        6.2.4 假人系统
        6.2.5 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系统
    6.3 实车试验验证
        6.3.1 实车试验驾驶员侧和前排乘员侧碰撞过程截图
        6.3.2 驾驶员侧假人和前排乘员侧假人伤害响应曲线
        6.3.3 2018版C-NCAP正面碰撞试验得分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基于鞭打效应的汽车座椅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追尾碰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追尾碰撞的数学模型仿真研究
    1.4 存在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鞭打建模仿真以及评价分析
    2.1 鞭打模型的搭建
        2.1.1 仿真网格划分
        2.1.2 仿真材料与接触定义
        2.1.3 仿真中座椅和假人摆放
    2.2 鞭打伤害机理的研究
    2.3 C-NCAP假人颈部损伤的评价与评分准则
    2.4 对华晨M8X平台座椅进行仿真分析
        2.4.1 仿真中上颈部扭矩My的影响因素分析
        2.4.2 仿真中上颈部的受力Fz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2.4.3 仿真中颈部伤害指数NIC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 章对华晨M8X平台座椅进行试验验证
    3.1 鞭打试验的研究形式
    3.2 C-NCAP中鞭打试验研究
        3.2.1 静态试验研究
        3.2.2 动态试验研究
    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标分析
        3.4.1 胸部与头部加速度的对标分析
        3.4.2 颈部伤害指数NIC值的对标分析
        3.4.3 上颈部受力的Fx与 Fz的对标分析
        3.4.4 下颈部受力的Fx与 Fz的对标分析
        3.4.5 颈部所受转矩My的对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鞭打座椅的结构优化与仿真、试验验证
    4.1 优化单个敏感参数对鞭打得分的影响
        4.1.1 单个敏感参数优化方案
        4.1.2 头枕刚度对鞭打的影响
        4.1.3 头后间隙对鞭打的影响
        4.1.4 靠背刚度对鞭打的影响
    4.2 华晨M8X平台优化座椅的仿真与试验验证
        4.2.1 确立优化方案
        4.2.2 针对华晨M8X平台优化座椅进行仿真验证
        4.2.3 针对华晨M8X平台优化座椅进行试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仿真的滑台动态俯仰对假人伤害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交通安全现状
        1.1.1 汽车安全
        1.1.2 国内外现状
        1.1.3 汽车安全试验的方法
    1.2 滑台动态俯仰模拟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1.2.1 滑台动态俯仰模拟碰撞研究的意义
        1.2.2 滑台动态俯仰模拟碰撞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动态俯仰试验研究方法
    2.1 实车碰撞试验方法
        2.1.1 实车碰撞试验设备
    2.2 系统滑台模拟试验方法
        2.2.1 滑台系统
        2.2.2 假人
        2.2.3 数据采集系统
        2.2.4 高速摄像系统
        2.2.5 灯光照明系统
    2.3 带俯仰模块的伺服液压滑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俯仰滑台假人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3.1 MADYMO软件介绍
        3.1.1 MADYMO求解器
        3.1.2 MADYMO假人模型库
        3.1.3 MADYMO前处理软件——XMADgic
        3.1.4 MADYMO后处理软件——MADPost
    3.2 正面系统建模
        3.2.1 总体建模思路
        3.2.2 信息收集准备
        3.2.3 车体建模
        3.2.4 假人系统
        3.2.5 约束系统
        3.2.5.1 转向系统模型
        3.2.5.2 座椅系统模型
        3.2.5.3 安全带系统
        3.2.5.4 安全气囊系统
        3.2.6 碰撞波形的输入
    3.3 模型检验运行
        3.3.1 模型检验
        3.3.2 模型运行
        3.3.3 整车模型的验证
        3.3.3.1 验证原则
        3.3.3.2 验证流程
        3.3.3.3 拟合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俯仰系数对假人伤害影响的仿真研究
    4.1 俯仰系数研究目的
    4.2 某车型俯仰运动模型的研究内容
    4.3 不同旋转系数假人得分结果
        4.3.1 分析系数0、1、2.5、4.5、5和6 关系
        4.3.2 不同旋转系数与假人伤害的曲线关系(小腿伤害)
        4.3.3 假人运动姿态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俯仰滑台和常规线性滑台假人伤害的对比研究
    5.1 俯仰滑台测试系统流程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车辆减速与俯仰运动分析
        5.2.2 假人响应
        5.2.3 颈部评价指标的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台车试验的汽车安全气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被动安全概述
        1.2.1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内容
        1.2.2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方法
    1.3 正面碰撞中的乘员伤害评价
        1.3.1 头部伤害评价
        1.3.2 颈部伤害评价
        1.3.3 胸部伤害评价
        1.3.4 腿部伤害评价
        1.3.5 完全伤害评价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建立汽车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
    2.1 信息采集试验
        2.1.1 实车碰撞试验主要设备介绍
        2.1.2 试验检查与确认
        2.1.3 获取试验数据
    2.2 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2.2.1 车体模型
        2.2.2 假人模型
        2.2.3 安全带模型
        2.2.4 安全气囊模型
    2.3 约束系统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2.3.1 安全气囊模型验证
        2.3.2 约束系统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约束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3.1 约束系统灵敏度分析
    3.2 约束系统参数优化
    3.3 本章小结
4 汽车正面碰撞台车试验的研究
    4.1 台车试验设备简介
        4.1.1 加速度台车简介
        4.1.2 减速度台车简介
    4.2 伺服液压加速度台车试验原理的研究
    4.3 台车试验方法的研究
        4.3.1 台车标定试验
        4.3.2 台车搭建方法
        4.3.3 假人的准备和标定
        4.3.4 高速摄像及数据采集系统的设置
    4.4 本章小结
5 台车试验验证及汽车安全气囊的优化
    5.1 第一次台车试验
    5.2 第二次台车试验
    5.3 第三次台车试验
    5.4 第四次台车试验
    5.5 四次台车试验结果对比
    5.6 实车试验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10)主动预紧式安全带控制系统开发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装置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试验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控制系统研究
    2.1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结构组成
    2.2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2.3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功能定义
    2.4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控制原理
        2.4.1 控制ECU单元
        2.4.2 直流电机控制原理
        2.4.3 AS-ADAS通讯原理
        2.4.4 控制ECU程序设计
    2.5 CAN Bootloader调试系统
        2.5.1 CAN Bootloader系统组成
        2.5.2 CAN Bootloader上位机程序开发
        2.5.3 CAN Bootloader下位机程序开发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被动集成安全系统设计及验证
    3.1 AS-LZADAS集成系统设计
        3.1.1 LZADAS简介
        3.1.2 LZADAS通讯协议
        3.1.3 AS-LZADAS通讯协议设计
        3.1.4 AS-LZADAS集成系统功能验证
    3.2 AS-Mobileye匹配设计
        3.2.1 AS-Mobileye功能匹配定义
        3.2.2 AS-Mobileye匹配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预紧性能试验研究
    4.1 预紧控制参数范围测试试验
    4.2 电机工作电流特性测试试验
    4.3 预紧力测试试验
    4.4 预紧速度测试试验
    4.5 耐久性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志愿者试验研究
    5.1 关键预紧力参数测试试验
    5.2 志愿者实车道路测试试验
    5.3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实车碰撞试验中的高速摄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CAP正面碰撞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D]. 何亚楠.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2]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中骑行人员的损伤特性研究[D]. 潘威凯. 烟台大学, 2020(02)
  • [3]模拟爆炸环境的防雷座椅跌落技术研究[D]. 刘状.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面向C-NCAP的某车型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前排约束系统仿真优化与试验验证[D]. 胡雷. 重庆大学, 2019(01)
  • [5]基于鞭打效应的汽车座椅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D]. 朱峰.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6]基于仿真的滑台动态俯仰对假人伤害影响分析[D]. 张毅. 长安大学, 2019(01)
  • [7]基于台车试验的汽车安全气囊结构优化[D]. 王清. 辽宁工业大学, 2018(01)
  • [8]汽车碰撞试验乘员膝部位移测量方法研究[A]. 孙航,孙振东. Infats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 2017
  •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10]主动预紧式安全带控制系统开发及试验研究[D]. 胡先男.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浅谈实车碰撞试验中的高速摄像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