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宏达建材机械厂的成功之路

天津宏达建材机械厂的成功之路

一、天津宏达建材机械厂的成功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柳直[1](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曾现梦[2](2019)在《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增量式发展,原工业区周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旧工业区逐渐从城市“边缘区”变为不折不扣的“核心区”,原工业区的地块价值显着提升。基于政策鼓励下的厦门岛内工业外迁导致本岛出现大量工业遗留,政府推动下的“退二进三”使厦门岛迅速的实现了城市“高经济密度”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遗存被“盲目式”快速更新。厦门目前尚未建立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体系,工业遗存更新是由政府的宏观控制、开发商的利益需求及设计师的主观经验为主导的更新,这种模式下的“主观式”更新在某种程度上给厦门工业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不可逆的损失。因此,从理性角度出发研究工业遗存价值为更新再利用提供量化支撑,对厦门工业遗存进行有效保护更新迫在眉睫。本文从资本构成角度对厦门工业遗存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归纳其在空间演变、群体布局及单体特色三个层面的发展特征。以国内外遗存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现状及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遗存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现状,根据厦门工业遗存发展特征,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遴选出价值评价指标因子,以层次分析法为切入点,对厦门工业遗存评估体系进行建构,将工业遗存价值进行量化呈现。借此对厦门既有工业遗存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厦门既有工业遗存进行重要度等级划分。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当前厦门工业遗存已更新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从价值角度对更新现状提出建议。以期通过对已更新项目的研究分析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业遗存更新改造研究提供参考及借鉴。

王成[3](2014)在《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文中认为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沈瑾[4](2011)在《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特点、城市转型的演变规律、转型发展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资源型城市典型的代表城市-唐山的产业及城市发展历程。结合唐山自身特点,分析城市转型的思路和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重点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持、以及空间上的引导和落实,配合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转型的绿色策略;引导城市空间和产业向沿海布局的蓝色策略;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建设的红色策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的深绿策略。并提出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公共优先、生态优先、安全优先”等原则。论证发展策略的可实施途径。通过研究和探讨各策略间的内在联系,策略对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相关决策制定产生作用与影响。形成在转型时期城市规划相应的工作思路。将具体的规划策略转化为操作层面能付诸实施的法定规划。通过对城市规划失效成因的解析、实效评估以及城市规划的再认识。分析目前规划领域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对规划变革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变革现有的城市规划运作模式,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建立具有实效性的规划编制方法。构建完备的城市规划研究和编制体系。研究通过对规划管理运行体系和决策体系相关制度的研究,希望能变革现有体制、机制的制度障碍,建立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建立在理性务实基础上,富有城市自身特色的城市规划研究、编制、决策、管理体系框架。

杜春喜[5](2010)在《节能减排 促进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减排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已引起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中国的发展,必将是一个注重节能环保的社会,没有节能减排的高效益,就没有子孙后代生活的高质量。节能减排意义重大,是国内所有企业都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当然,

石方[6](2003)在《新产品新设备亮象长沙国际墙材展览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耀龙[7](1997)在《依靠科技发展新型建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我市新型建材生产企业概况出发,强调要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文内列举我市新型建材的发展特点:(1)新产品的试制从单一转向综合利用;(2)研究了一批新技术和新工艺;(3)发展新型建材,变废为室;(4)在引进的同时,勇于创新;(5)科研成果档次上升,新产品不断涌现。最后归纳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孙越励,朱杏媛,吴慧莉,朱杏媛,朱杏媛,王继祖,郑锡荣[8](1996)在《2产业用纺织品》文中提出2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在我国茁壮成长,产量快速增长,新产品不断开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规模小、产量少的单一企业在朝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省、市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成立,使产业用纺织品的行业管理逐步得到加强。这次参展的行业协...

吴佳怡[9](2020)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转型机制研究 ——以焦作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杨斯豪[10](2020)在《改性工业碱渣对湿拌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碱渣是纯碱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具有量大、化学组成复杂、回收利用难等特点,随意堆放会污染环境。水泥具有强度高,可塑性和耐久性优异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设工程中,使用量巨大,将碱渣应用到水泥基材料中,可有效解决碱渣量大的问题。目前关于碱渣在水泥基材中的研究和综合应用比较少。本文以广东南方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氨碱法生产纯碱所排出的废渣,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碱渣改性处理,及其在湿拌砂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碱渣改性处理研究:研究表明:利用碳酸钠对碱渣改性可以有效的降低原渣中硫酸根离子的含量。在碳酸钠掺加量为理论量的60%~70%范围时,硫酸根离子的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减少幅度为86.8%。改性碱渣的最佳搅拌时间为60min,通过改性得到的碱渣硫酸根离子含量低于3.5%,可以满足建筑应用要求。2.改性碱渣对净浆抗折、抗压强度和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1)碱渣取代水泥时,水泥净浆试件的颜色由灰黑色转为灰白色,试件的截面存在白色颗粒,碱渣掺量越大白色颗粒分布越多,碱渣分散性不良。适量的改性碱渣掺入水泥净浆中可以小幅度的提高抗折、抗压强度,过量掺入会导致净浆的抗折、抗压强度降低。试验中得出,只有转化率为60%、70%的改性碱渣,在掺量为5%时,会提高水泥净浆的抗折、抗压强度,其余的改性碱渣组均会降低净浆的抗折、抗压强度。(2)适量改性碱渣掺入水泥净浆中可以改善水泥浆体流变性能,过量掺入则会导致水泥浆体流变性能下降。水泥浆体表现出Bingham流体的流变特性,碱渣的加入并未改变水泥浆体的流体模型,但会影响新拌浆体的流变性能。本研究中未改性碱渣对浆体屈服应力最佳掺量为5%,改性碱渣则为20%,两组的塑性黏度最佳掺量均在5%;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掺入碱渣的水泥浆体将呈现剪切稀化现象,随着剪切过程的进行,浆体的塑性黏度逐渐趋向平稳。3.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性能的影响:(1)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稠度、凝结时间、容重、含气量及保水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碱渣作为掺合料能够提高湿拌砂浆的稠度,改性碱渣掺量越大稠度越高,稠度可提高28%。掺量低于10%时,湿拌砂浆的凝结时间会延长;但掺量大于10%时,则会大幅度缩短湿拌砂浆的凝结时间;100%掺量时,凝结时间可缩短396min。湿拌砂浆的容重随改性碱渣掺量增大而逐渐减小,最大降幅为8%。湿拌砂浆的含气量则随改性碱渣掺量增大而增大,增加幅度为55%。改性碱渣吸附自由水能力强,对提高湿拌砂浆保水率有利,并随掺量增加,湿拌砂浆保水率也同步增加,可提高到99%。(2)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单位体积失水量及干燥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碱渣能减少湿拌砂浆的单位体积水损失量,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改性碱渣掺量在10%~20%范围内,可明显降低单位体积76.4%~85.2%的水损失量。改性碱渣能有效减少湿拌砂浆的干燥收缩现象,但不同工况条件下改性碱渣最佳掺入量也不尽相同,其中标养条件下,改性碱渣掺量为20%时,能最大降低干燥收缩,降低幅度可达84.8%;在相同掺量下,标养条件对改性碱渣减少湿拌砂浆干燥收缩的效果最好,其次高温高湿条件,再次室温条件。(3)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改性碱渣掺量低于20%时,湿拌砂浆中掺入改性碱渣可提高抗折、抗压强度,而掺量大于20%后湿拌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会下降。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增强效果要优于未改性碱渣;当改性碱渣掺入量相同时,湿拌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强度最好,其次为标养条件,再次为室温条件。(4)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的抗渗性能、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碱渣掺量在10%~20%范围内能增加湿拌砂浆的抗渗性能,最大增幅为11.6%。而改性碱渣掺量大于20%时,抗渗性能会下降。掺入改性碱渣会导致湿拌砂浆拉伸粘结强度降低,拉伸粘结强度曲线会随着改性碱渣掺量的增加而表现为先急降后平缓趋势,湿拌砂浆拉伸粘结强度最大下降幅度为30%。(5)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亚微观状态下孔结构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碱渣能增大湿拌砂浆孔结构的平均弦长和孔隙间隔系数,且孔结构的平均弦长和孔隙间隔系数随着改性碱渣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孔结构的平均弦长可增大71%,孔隙间隔系数可增大44%。孔隙比表面积则会随着改性碱渣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最大降幅为48%。当改性碱渣掺入量低于10%时,湿拌砂浆的孔隙比和气泡密度会下降,最大降幅分别为52%和48%。当改性碱渣掺量大于10%,湿拌砂浆的孔隙比和气泡密度会上升。

二、天津宏达建材机械厂的成功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宏达建材机械厂的成功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课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福建省工业遗存研究概述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界定
    1.4 相关概念阐述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第2章 厦门近现代工业发展脉络
    2.1 1840—1949年厦门工业发展
        2.1.1 厦门外资工业发展
        2.1.2 厦门华侨工业发展
        2.1.3 厦门民族工业发展
    2.2 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工业发展
        2.2.1 厦门国营工业发展
        2.2.2 厦门外资工业发展
        2.2.3 厦门民营工业发展
    2.3 厦门近现代工业遗存特征
        2.3.1 厦门近代工业片区分布特征
        2.3.1.1 依托港路发展的近代外向型海岛工业分布特征
        2.3.1.2 依托陆路的内需型现代工业分布特征
        2.3.2 厦门近现代工业遗存建筑群体特征
        2.3.3 厦门近现代工业建筑单体特征
    2.4 小结
第3章 厦门近现代工业遗存价值构成及评价体系
    3.1 工业遗存的价值构成
        3.1.1 国际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定义
        3.1.2 国内法规体系下的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定义
        3.1.3 国内学术界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定义
    3.2 国内各城市工业遗存价值评价指标研究
    3.3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
        3.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思路
        3.3.2 层次分析法对工业遗存价值评估的适应性
        3.3.3 综合价值重要度梯度的合理性分析
    3.4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3.4.1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指标遴选
        3.4.2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问卷发放
        3.4.3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3.4.4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厦门既有工业遗存概况及价值评估
    4.1 厦门既有工业遗存价值概述
    4.2 厦门既有工业遗存片区价值评估
        4.2.1 样本容量选取
        4.2.2 数据处理及等级划分
        4.2.3 既有工业遗存的等级划分
    4.3 各等级工业遗存片区概况及价值特征
        4.3.1 一级工业遗存片区概况及价值特征
        4.3.2 二级工业遗存片区概况及价值特征
        4.3.3 三级工业遗存概况及价值特征
        4.3.4 四级工业遗存概况及价值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工业遗存再利用评价
    5.1 双重价值导向的遗存再利用评价—以华美卷烟厂为例
        5.1.1 华美卷烟厂发展概况
        5.1.2 华美卷烟厂再利用策略及设计手法
        5.1.3 华美卷烟厂更新再利用评价
        5.1.4 华美卷烟厂更新再利用建议
    5.2 多重价值导向的遗存再利用评价—以沙坡尾为例
        5.2.1 沙坡尾工业片区发展概况
        5.2.2 沙坡尾工业片区再利用策略及设计手法
        5.2.3 沙坡尾工业片区更新再利用评价
        5.2.4 沙坡尾工业片区更新利用建议
    5.3 多重价值导向的遗存再利用实践
        5.3.1 工艺公司发展概况
        5.3.2 工艺公司遗存现状梳理
        5.3.3 工艺公司遗存价值评估
        5.3.4 工艺公司遗存再利用策略及设计手法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厦门近现代工厂统计
附录B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统计表
附录C 厦门工业遗存基础调研表
附录D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指标权重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界定
    三、文献资料与理论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危中有机: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与地貌特征
        二、区位特点
        三、交通状况
    第二节 资源基础
        一、农牧业资源
        二、矿能资源
        三、旅游及土特产品资源
    第三节 历史渊源
        一、行政区划演变与城市经济沿革
        二、手工业的嬗变
        三、现代工业的萌芽
        四、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章 艰难困苦: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工业
        一、现代工业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二、手工业的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前行
        四、“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异质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安徽淮河流域工业
        一、国有工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三、乡镇工业的勃兴与低落
第三章 新陈代谢: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第二节 轻重工业与手工业的新发展
        一、轻工业的多样化发展
        二、重工业的不均衡发展
        三、手工业的再恢复与再发展
    第三节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定
        二、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三、民营工业经济力量薄弱
        四、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五、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
第四章 管中窥豹:当代安徽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
        一、民国以前的煤炭开发
        二、民国时期煤炭工业的起步
        三、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飞跃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成就
        一、煤炭产量
        二、煤矿基本建设
    第三节 煤炭工业发展的原因
        一、华东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政策支持
        三、骨干企业的高效经营
第五章 任重道远: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农村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二、涉农工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三、乡镇工业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节 工业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一、高污染工业加重了水污染
        二、煤炭工业加剧了土地塌陷
    第三节 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深远影响
        一、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二、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
        三、工业布局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四、工业发展对城镇教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缘起和写作背景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时间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内容框架和写作章节安排
        1.4.1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框架和写作章节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
        2.1.2 “转型”的概念界定
        2.1.3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概况
        2.2.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概况
        2.2.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概况
    2.3 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综述
        2.3.1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
    2.4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生
        2.4.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2.4.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案例及启示
第三章 唐山:资源型城市产业成功转型的典型代表
    3.1 唐山——典型的中国资源型城市概况
        3.1.1 唐山是典型因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3.1.2 唐山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
        3.1.3 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唐山
    3.2 产业发展概述
        3.2.1 近代工业的摇篮——建国前唐山产业的发展
        3.2.2 多舛的发展之路——1949 年—1978 年唐山产业的发展
        3.2.3 黄金发展时期——1979 年—2002 年唐山产业的发展
        3.2.4 转型之路——2003 年至今唐山产业的发展
        3.2.5 唐山产业转型初具成果
    3.3 城市发展概述
        3.3.1 建国前唐山城市的发展
        3.3.2 1949 年—1976 年唐山城市的发展概述
        3.3.3 1976 年—1985 年唐山城市的重建唐山大地震对城市的破坏
        3.3.4 1985 年—1994 年唐山城市的发展概述
        3.3.5 1994-2002 年唐山城市的发展概述
        3.3.6 2002 年至今唐山城市的发展概述
第四章 转型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产业及城市关键问题分析与目标的确定
    4.1 城市面临的产业及城市关键问题分析
    4.2 资源型工业城市规划转型的必要性
        4.2.1 资源性工业城市的特殊性要求
        4.2.2 修复恶化的生态环境的要求
        4.2.3 经济转型需要相应的城市规划转型以实现空间落实
        4.2.4 社会机制转型需要相应的城市规划转型以提供政策技术支持
    4.3 唐山城市转型所具备的条件、优势、机遇
        4.3.1 宏观区域发展带来的机遇
        4.3.2 曹妃甸成为国家战略空间
        4.3.3 国家战略资源的发现
    4.4 唐山城市规划的历程及不同时期目标的确立与调整
        4.4.1 1976 年以前城市规划的编制
        4.4.2 《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
        4.4.3 《2000 年唐山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4.4.4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4.4.5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4.5 唐山近三十年城市发展目标的调整与确立
第五章 应对资源城市产业转型的发展策略
    5.1 研究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关系
    5.2 产业转型过程中唐山城市发展策略
        5.2.1 绿色策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5.2.2 蓝色策略——引导城市和产业向以沿海布局
        5.2.3 深绿策略——建设生态城市
        5.2.4 红色策略——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建设
    5.3 资源型工业城市规划转型引导的基本原则5
        5.3.1 采用问题导向型的规划思维
        5.3.2 强调动态调整的规划思维
        5.3.3 采用渐进的策略支撑城市转型
        5.3.4 走向城市规划的生态化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区域协调与空间布局策略
    6.1 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格局的基本特点
        6.1.1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含义
    6.2 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意义
        6.2.1 经济结构调整
        6.2.2 优化资源配置
        6.2.3 提高区域竞争力
        6.2.4 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建设的需要
    6.3 唐山市空间结构结构转型的现实意义
        6.3.1 产业调整升级的经济转型需要新的承载空间
        6.3.2 城市功能的完善需要空间结构更新
        6.3.3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空间结构保障
        6.3.4 城市化的推进发展需要空间结构转型并建立空间体系支撑
    6.4 唐山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
        6.4.1 唐山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
        6.4.2 唐山市空间拓展的趋势与机遇
    6.5 京津冀都市圈背景下的城市发展
        6.5.1 唐山在区域中定位及京津冀都市圈相关研究及规划
        6.5.2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唐山的机会与挑战
    6.6 唐山市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基本思路与框架
        6.6.1 唐山城市空间战略目标选择与发展策略
第七章 唐山城市的生态策略及实践
    7.1 唐山市生态城市条件分析
        7.1.1 唐山市的生态优势
        7.1.2 唐山市城市生态系统特征辨析
        7.1.3 唐山城市主城区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唐山城市转型目标与生态城市策略
        7.2.1 唐山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
        7.2.2 唐山市的生态策略
    7.3 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
        7.3.1 唐山市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研究
        7.3.2 南部沿海空间布局生态规划的研究(生态优先案例)
        7.3.3 唐山南部采煤塌陷区-南湖生态城的实践(生态重建)
第八章 唐山:城市转型发展与社会发展规划对策
    8.1 资源型城市的公共空间优先策略
        8.1.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
        8.1.2 公共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作用及意义
        8.1.3 唐山市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
        8.1.4 建立有鲜明唐山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8.1.5 塑造唐山市公共开放空间特色
        8.1.6 公共空间的实践---以凤凰山公园改造为例
        8.1.7 城市公共空间的实施保障
    8.2 资源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开发利用策略
        8.2.1 唐山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特点分析
        8.2.2 唐山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特点分析
        8.2.3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及实践
        8.2.4 唐山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更新的目标、影响因素、原则及策略
        8.2.5 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更新的实施路径
        8.2.6 唐山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更新的实践-工业遗产及优秀近现代建筑
        8.2.7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8.3 资源型城市的文化策略
        8.3.1 城市文化的基本理论支撑
        8.3.2 唐山的文化认知与特色分析
        8.3.3 唐山市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文脉体系开发战略研究
        8.3.4 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文化策略
    8.4 城市规划的安全策略
        8.4.1 影响城市安全因素概况描述
        8.4.2 主要规划对策
        8.4.3 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与城市防灾避难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8.5 城市理想住区模式的多视角研究
        8.5.1 关于理想住区模式研究
        8.5.2 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5.3 住区空间模式的形态演变
        8.5.4 我国住区尺度相关因素分析
        8.5.5 城市理想住区模式的问题探讨
        8.5.6 理想住区的实践—以唐山凤凰新城居住区规划为例
第九章 城市规划的再认识与规划变革的途径
    9.1 城市规划本质的再认识
        9.1.1 城市规划应是一门关于空间营造的科学
        9.1.2 城市规划必须逐步向利益协调的公共政策转向
    9.2 城市规划实效评估与失效解析
        9.2.1 城市规划的实效
        9.2.2 城市规划失效成因解析
    9.3 提升中国城市规划实效的途径
        9.3.1 构建“中国范式”的城市规划理论
        9.3.2 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规划编制创新
        9.3.3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第十章 城市规划的研究与编制方法探讨
    10.1 加强区域研究,形成城市规划的坚实区域基础
        10.1.1 加强区域研究的必要性
        10.1.2 加强区域研究的重点
    10.2 加强多规融合,形成统一的空间引导与管制规划体系
        10.2.1 多规融合的必要性
        10.2.2 多规融合的难点
        10.2.3 推进多规融合的若干建议
    10.3 积极开展灵活的非法定规划,适应城市发展的多种规划需求
        10.3.1 开展非法定规划的必要性
        10.3.2 编制非法定规划应避免的若干误区
    10.4 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打破法定规划的技术锁定
        10.4.1 引入新技术,提高空间营造技术的科学性
        10.4.2 目前新技术的应用还不平衡,应用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
        10.4.3 “三规合一”必须有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支撑基础
    10.5 法定规划编制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10.5.1 城市总体规划
        10.5.2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10.5.3 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10.5.4 非法定规划的必要性和编制方法探讨
第十一章 构建决策管理新体系及规划管理变革探索
    11.1 转型期城市规划决策管理新体系及规划管理变革需求的背景
        11.1.1 市场经济对城市规划管理提出新的制度建设需求
        11.1.2 新时期国家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政策对城市规划改革的要求
        11.1.3 配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需要城乡规划制度进行创新
        11.1.4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薄弱的改善要求
        11.1.5 经营城市的技术工具
        11.1.6 体现空间公正的政府公共行为
    11.2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构建
        11.2.1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目标
        11.2.2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调整的几个方向
        11.2.3 新时期城市规划运行机制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11.3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设对策的研究
        11.3.1 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研究
        11.3.2 城市总规划师制度研究
        11.3.3 城市规划的动态评估与调整制度研究
    11.4 城市规划实施的公共财政保障制度研究
        11.4.1 建立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体系及相应的财政投资体系的有效衔接机制,重点推进“近期建设规划”实施
        11.4.2 建立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
        11.4.3 改进“组织方式”,协调公共财政配置
        11.4.4 采用“经济分析”研究,提高公共财政推进规划实施效率
    11.5 城市规划管理运行体系中相关制度的研究
        11.5.1 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
        11.5.2 建立城乡规划申诉机制的探讨
        11.5.3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11.5.4 城市规划公开听证会制度
        11.5.5 建立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平台
        11.5.6 构建城市规划决策管理三维支持系统
        11.5.7 城市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估制度
        11.5.8 构建规划编制单位价值中立的城市规划环境
第十二章 结论和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2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2.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12.2.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沈瑾2003 年-2010 年博士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10)改性工业碱渣对湿拌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碱渣来源
        1.1.2 湿拌砂浆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对氨碱厂废渣的处理和利用概况
        1.2.1 碱渣的化学成分与物相组成
        1.2.2 国内对工业碱渣综合处理和利用
        1.2.3 国外对工业碱渣综合处理和利用
        1.2.4 存在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案
    2.1 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碱渣的改性
        2.3.2 水泥净浆的试验方法
        2.3.3 湿拌砂浆的试验方法
第三章 碱渣的改性结果
    3.1 碱渣改性的基本原理
    3.2 碱渣的性质
        3.2.1 化学组成
        3.2.2 物相分析
        3.2.3 比表面积与粒径分布
    3.3 碱渣改性的影响因素
        3.3.1 搅拌时间对碱渣改性的影响
        3.3.2 碳酸钠加入量对碱渣改性的影响
    3.4 碱渣改性实验研究结果
        3.4.1 改性碱渣化学滴定分析
        3.4.2 搅拌时间和碳酸钠掺量对改性碱渣硫酸根离子的影响结果
        3.4.3 微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碱渣对水泥净浆的影响研究
    4.1 改性碱渣对水泥净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4.1.1 改性碱渣掺入量对水泥净浆截面
        4.1.2 改性碱渣掺入量对水泥净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改性碱渣对水泥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2.1 改性碱渣掺入量对水泥净浆流变曲线的影响
        4.2.2 屈服应力
        4.2.3 塑性黏度
        4.2.4 不同剪切速率对水泥浆体塑性黏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性能的影响
        5.1.1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稠度的影响
        5.1.2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1.3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容重的影响
        5.1.4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保水率的影响
        5.1.5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含气量的影响
    5.2 不同环境条件下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
        5.2.1 室温养护条件下湿拌砂浆干燥收缩情况
        5.2.2 标准养护条件下湿拌砂浆干燥收缩情况
        5.2.3 高温高湿养护条件下湿拌砂浆干燥收缩情况
    5.3 不同环境条件下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性能的影响
        5.3.1 .养护环境对改性碱渣-湿拌砂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室温条件下改性碱渣掺量对湿拌砂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5.3.3 标准养护条件下改性碱渣掺量对湿拌砂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5.3.4 高温高湿条件下改性碱渣掺量对湿拌砂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的抗渗性能的影响
    5.5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孔结构的研究
    5.6 改性碱渣对湿拌砂浆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本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天津宏达建材机械厂的成功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2]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D]. 曾现梦. 华侨大学, 2019(01)
  • [3]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D]. 王成. 安徽大学, 2014(08)
  • [4]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D]. 沈瑾. 天津大学, 2011(06)
  • [5]节能减排 促进发展[J]. 杜春喜. 砖瓦世界, 2010(06)
  • [6]新产品新设备亮象长沙国际墙材展览会[J]. 石方. 砖瓦, 2003(10)
  • [7]依靠科技发展新型建材[J]. 李耀龙. 天津建设科技, 1997(03)
  • [8]2产业用纺织品[J]. 孙越励,朱杏媛,吴慧莉,朱杏媛,朱杏媛,王继祖,郑锡荣. 纺织科学研究, 1996(02)
  • [9]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转型机制研究 ——以焦作市为例[D]. 吴佳怡. 东南大学, 2020
  • [10]改性工业碱渣对湿拌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D]. 杨斯豪. 广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天津宏达建材机械厂的成功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