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在云电技能培养中的借鉴与实践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在云电技能培养中的借鉴与实践

一、英“国家职业资格”在云电技能开发的借鉴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丁玺[1](2021)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高欢[2](2021)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研究 ——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两大必不可少的举措。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为国家输出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当务之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且,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群众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中职卫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中职卫校需不断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及企业需求,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本文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进行了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中职卫校校企合作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企业参与度低、校企合作深度浅、政府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为中职卫校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提出了以下对策。学校方面,需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校企合作配套机制。企业方面,需转变观念,加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健全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政府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搭建平台,促进长效合作;转变“重仕途,轻技能”的观念,为校企合作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

段江雁[3](2021)在《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共同趋势,尤其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建设作为保障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1世纪初,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已经建立起非常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澳大利亚自1998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并推广各个行业培训包,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个专业培训包被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中,培训包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为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提供了统一标准。我国也在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并提出在2022年要建成一个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内容、实施以及实施保障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澳大利亚培训包的文献进行研究确定本文的框架结构,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培训包的内容和实施进行分析,选取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为例,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首先从培训包框架建立的政策背景入手概括出培训包本身所蕴含的理念和特征。其次从培训包的开发机构、开发原则、开发依据和开发流程四个方面对培训包的开发进行论述,为了更好地理解培训包的内容,本文从培训包基本介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和教学资源、评估四个方面对培训包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形成对比。再者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角度对培训包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以霍姆斯格林TAFE学院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深入分析培训包在TAFE学院的实际应用。然后分析了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培训包能够高质量落地实施的原因。最后在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训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的启示。通过对培训包框架建立的政策背景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培训包本身蕴含了终身教育和技能立国的理念,具有以行业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系统性的特征。通过对培训包的开发和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培训包是一个由行业开发由政府颁布的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标准,并且具有严格且高效的开发规程,此外,在对培训包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培训包内容具有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详细的教学指导内容等特点。通过对培训包在TAFE学院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职业院校的课程和专业建设都是以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和资格体系为依据,教学评估以培训包中的评估指南为参考的结论。通过对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进行分析可知,国家政策的扶持、对培训机构的质量监督、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政府以及社会个人的资金支持等都为培训包的落地实施提供了保障。最后基于我国高职教育国家标准的建设和实施情况,本文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进行国家标准的完善和改革,第一,加强高职国家标准开发规程建设,以行业为主导进行开发,明确开发的基本原则和依据,确立高质量高成效的开发程序;第二,加强高职国家标准内容顶层设计,从专业大类和课程模块入手构建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将行业领域内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与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对应起来,形成级别清晰的证书体系,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教学指导部分,为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指导;第三,促进高职国家标准落地实施,国家标准可以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发布,收集建议或意见,促进标准的使用和更新,地方和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标准开设专业和课程,促进企业发挥教学评估作用,丰富教学评估形式,进一步完善院校教学改革;第四,建立高职国家标准实施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高职院校内部和外部评估机制,保障院校提供高质量教育,另外,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加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机制。

陈肯岚[4](2021)在《OBE理念下的中职《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共安全需求的持续增长,社会防控工作亟需更多安防与监控行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为此,人才培养目标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变化的中职Y学校,设置了“安防与监控技术”专业,开设了《智能家居安防技术》专业课,培养“安防与监控”行业一线岗位所需的安防管理系统安装、维修、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发现《智能家居安防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内容有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应用发展需要;教育方法与手段不太适合中职生的认知构建;加上“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见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内容),需要对此课程进行改革,以求符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视角,以OBE理念为理论指导,以中职《智能家居安防技术》专业课为载体,以“互联网+职业教育”为学习供给侧,系统叙述了《智能家居安防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本课题的原因以及运用OBE理念开展本研究的具体思路。第二部分是开展《智能家居安防技术》校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课程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调研、分析现阶段安防与监控行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相关课程衔接要求以及本课程过往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所涵盖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组织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在线教学资源,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第三部分是课程开发的有效性验证。为了验证本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中职Y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本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有效提高学生岗位所需的技能、理论知识及职业道德修养,符合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与要求。

郭家田[5](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刘凤文竹[6](2020)在《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技能及其与组织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技能传递自工业革命以来便成为现代工厂发展的重要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技能传递成为影响中国国企培养技术工人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新世纪初期,面对中国制造业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在总结地方性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人才战略规划与政府制度性力量的推动,我国诸多行业内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且在国企工厂中尤为典型,它是集传艺带徒、技能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性组织,其出现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同时也对工人技能形成与传递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拟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通过对C市某高铁制造企业K厂若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田野调查,从工业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及有效运转所依托的社会性,循着“环境—组织—关系”的研究框架,努力从总体上和多角度地对这一独具特色的组织形态展开研究,并对技能短缺背景下中国国企组织内部形态变迁及其对技能形成与传递的影响作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提炼与概括。首先,本文从宏观视角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及企业环境展开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依托于一定地方性组织经验,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此外,大师工作室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企业为其提供的制度环境作为支撑。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是嵌入于企业既有制度体系之中并与之互补与融合共生的: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集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技能提升平台,其嵌入有助于厂内既有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基于技能等级分层与提升而进行差异化激励的;另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非行政建制性组织,本身缺乏足够的激励与奖励机制,需要嵌入既有制度并与组织内部分配问题、升迁问题及职业流动等问题关联后才得以发生最大效用,由此内部劳动力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内部缺乏有效劳动激励的局限,激发了工人群体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促进了大师工作室的制度活力与影响力,在适应既有制度的过程中使得双方均得到了整合与升级。其次,在理解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其作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追问和回答宏观制度环境对形塑其生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还应从微观层面上注意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并非是工厂内部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工作团队,而是一种具有极强整合能力与平台性质的组织,并与厂内既有“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发生着复杂的关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企工厂普遍实行以“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对工人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也成为工人技能培训与形成的基本组织结构,导致技能传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生产单元内进行,技能资源相对单一,传递边界较为封闭。伴随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企业内既有的技能传递的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以“班组+工作室”的重层结构模式。这种技能传递的复合组织结构,并不是班组元素与工作室元素的简单相加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师工作室是将原有一线高技能工人按照技师及以上级别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其选择范围跨越了班组、工段甚至是车间,打破了既有的纵向垂直范围,有的工作室还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等相关主体加入其中,其着眼点在于在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生产联结关系,该模式更具多元主体性;第二,从技能传递方式上看,扩展了技能传递的渠道,大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高水平工人的团体,不仅能够对一线工人进行“拔高式”的培养,并能够以工作室的名义集中工人技能资本承接工厂重要的技能攻关项目、帮助行政部门举办技能大赛,还能通过资源引入的方式突破以往班组培训模式的相对单一性,其中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第三,从组织属性上看,该重层模式是将带有行政性质的纵向结构与带有非行政性质的工作室有机结合,使传统的纵向体系逐步转化为纵横联合的、具有交叉性的复杂格局,这种模式对于以往的组织形式的最大突破在于,通过多方资源引入与重组生成了一种具有平台性质与整合能力的组织,同时作为一种“技能共同体”也使得工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技能传递中明显凸显,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最后,作为企业内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管理层之间在既有关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多种新的互动形态,使工厂内原有的技能传递关系更为复杂化,其中师徒制改革下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师徒二人的关系似乎是通过技能的“传”与“承”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简单的范畴,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互动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间有建立在利益互酬关系上的“吸引与亲和”;有由于师徒合同短期化带来的“浅关系”;有由于徒弟数量膨胀导致传递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化;也有从工作室工作角度而产生的师徒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此外,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双向互惠与博弈并存,而工作室外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对于工作室的“不参与”与“积极联系”也成为企业内部互动关系的重要方面。上述多面向的关系互动和态度取向构成了工厂内真实的关系形态,不仅使得技能形成与传递被编织在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也对企业技能传递关系的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笔者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企内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是受到宏观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群体的行为选择等多元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只有同时将环境、组织与关系纳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分析框架,才有可能为其提供全面的分析。在这一意义上,本文通过“环境—组织—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全面认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出现为代表的国企内部组织形态变迁,并在此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组织模式变迁对于技能形成与传递有效性的影响。

张伶俐[7](2020)在《终身学习背景下英国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

马明[8](2020)在《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指出了前进的道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的共同体,社区治理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2018年,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提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鼓励扶持为重点和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从而使社会组织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指出,“2020年,云南省要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因此,尝试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在创新构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国家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昆明市官渡区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官渡区38个城市社区、35社会组织、396个城市社区居民进行调研,从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及路径进行探究。通过实地调查,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分析,发现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主要是以“三社联动”为导向的“外引内培”模式。从整体视角出发,整合宏观、中观、微观三种不同层次的路径,笔者认为,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应坚持五方面的发展趋势:坚持政府自上而下的购买,供需平台的搭建;坚持街道、社区“三社联动”工作站可持续的建设;坚持社区“自下而上”的“内培外引”的策略;坚持社会组织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量身定做”的策略;坚持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及社区自组织的建设。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以“三社联动”为导向的“外引内培”模式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应坚持的发展趋势都指向社区治理的核心主题:共治和共享。本文总结的官渡区探索模式适用于城市中心城区,另外,本文通过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希望为提高城市社区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及推进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共治共享的模式创建提供支持。

刘航[9](2020)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中职《云服务》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变革,智能机器人对“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岗位被替代的就业风险和职业危机。因此,如何应对职业替代风险,加快AI职教人才培育力度,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开发适应新兴职业专业课程已然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应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范式和开发方法对中职《云服务》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开发和建设。首先从国内国际视角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任务导向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其次,贯彻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的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秉承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内容设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认知规律为基础安排内容顺序、以技能鉴定为标准评价学习效果的职业教育基本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认知规律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基本原则,强调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项目任务与岗位任务、学习目标与工作目标、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的有效融合。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形式对多家中职院校师生进行工作任务导向模式现状调查,找出工作任务导向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从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设计、课业文本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最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中职《云服务》课程开发进行了开发建设,精准定位市场岗位人才需求,构建符合学习者职业成长规律和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的真实学习情境和课业文本,确立多元化评价模式,以期实现中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职业综合人才培养的长远性发展,从而推动中职院校课程开发的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

吴明川[10](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对于规范工程人才评价与管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进而推进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及产业升级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已开展多年,在整体提升工程师人员水平、优化工程师队伍结构、评价与激励工程人才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全面推进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正从政府一元管理走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希望探索形成能够有效协调各治理主体间关系与共同行动的治理机制,此项工作对于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围绕此主题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需要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考与梳理。围绕“如何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以完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工程师资格认证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协同治理是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的发展走向,并基于协同治理相关研究,提取出动力机制、沟通机制、权责划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关键治理要素,尝试构建治理机制的概念框架;第二,以美国、英国和德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国际案例比较研究,提取归纳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共同特征,并进一步对基于文献的概念框架进行解释与要素确认;第三,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探索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及治理机制的历史演进及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制度要素和治理机制的演进规律及未来走向,为本研究期望构建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模型提供实施条件的分析依据;第四,聚焦于我国现阶段的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实践,结合文献研究和国际案例比较研究等前文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治理机制的要素构成进行识别与分析,进而通过因子分析,确认动力机制、沟通机制、权责划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四项治理要素,并为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提供实证依据。基于国际案例比较研究与国内纵向案例演化研究,本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及其构成要素的概念内涵,就四项治理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结构化分析,构建起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模型,并结合我国发展需求,提出强化政府指导监督与服务职能、联合多部门代表成立顶层机构发挥关键作用、落实行业协会的咨询决策及实施职能等对策建议。

二、英“国家职业资格”在云电技能开发的借鉴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家职业资格”在云电技能开发的借鉴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研究 ——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综合评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校企合作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三、职业培训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节 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主要内容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的构成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的实施
第二章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分析
    第一节 文山卫校基本概况
        一、学校基本概况
        二、校企合作概况
    第二节 文山卫校“云嫂”培训概况
        一、“云嫂”培训简介
        二、“云嫂”培训合作背景
        三、开展“云嫂”培训政策依据
        四、“云嫂”培训合作企业概况
        五、“云嫂”培训内容
        六、“云嫂”培训成效
    第三节 文山卫校“云嫂”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构成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第三章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三、学员质量参差不齐
        四、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五、校企合作层次浅
        六、政府缺乏监督管理
        七、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第二节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对市场人才需求不了解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三、学校缺乏配套机制建设
        四、企业观念陈旧
        五、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一致
        六、法律法规不完善
        七、未建立有效运行机制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借鉴
    第一节 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三、英国“学徒制”模式
        四、澳大利亚TAFE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五、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
    第二节 国内校企合作模式
        一、甘肃“订单式”模式
        二、长春“工学交替”模式
        三、江苏“校中厂”模式
        四、山东“现代学徒制”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二、国内校企合作模式借鉴与启示
第五章 完善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的对策
    第一节 学校对策
        一、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构建校企合作配套机制
    第二节 企业对策
        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
        二、健全体制,资源共享
    第三节 政府对策
        一、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保障机制
        二、搭建平台,促进长效合作
        三、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3)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2.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3.借鉴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2)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的研究
        (3)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内容的研究
        (4)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的研究
        (5)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的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2)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的研究
        (3)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内容的研究
        (4)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的研究
        (5)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TAFE学院
        3.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4.培训包
    (六)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筛选假设理论
        3.工作本位学习理论
一、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框架概述
    (一)建立培训包框架的政策背景
        1.《坎甘报告》为培训包的建立提供基础
        2.《柯尔比报告》提出建立广泛的培训系统
        3.《迪文森报告》等确立能力本位的职业证书体系
        4.《成功的改革》等直接促使培训包的产生
    (二)培训包框架本身蕴含的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
        2.技能立国理念
    (三)培训包框架的特征
        1.由行业为主导,为行业服务
        2.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3.以能力为本位
        4.具有系统性
二、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与内容
    (一)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
        1.统一的开发机构
        2.具体的开发原则
        3.详细的开发依据
        4.明确的开发流程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内容
        1.培训包基本介绍
        2.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开放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4.保障评估质量
三、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以ICT6.1为例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 的内容
        1.培训包基本介绍
        2.培养目标
        3.培养规格
        4.课程和教学资源
        5.评估质量保障
    (二)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 的实施
        1.自主进行专业设置
        2.统一且灵活的课程体系
        3.有效进行教学评估
四、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二)高标准的注册培训机构
    (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来源
        2.师资培训
        3.师资管理
    (四)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个人投资
五、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现状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开发现状
        (1)组织管理不协调,行业参与不深入
        (2)缺乏详细的开发依据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内容结构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
        (1)专业建设不符合社会需求
        (2)过于注重学科课程
        (3)教学评估主体单一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实施保障
        (1)政策法规不完善
        (2)院校评估机制不健全
        (3)缺乏双师型教师
        (4)资金来源单一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开发规程建设
        (1)明确开发组织机构及参与者
        (2)明确开发基本原则
        (3)明确开发的依据和程序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内容顶层设计
        (1)统一职业能力标准
        (2)完善资格认证体系
        (3)设计详细的教学指导
        3.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落地实施
        (1)大力进行网络宣传
        (2)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3)注重实践课程
        (4)丰富教学评估形式
        4.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实施保障机制
        (1)完善国家法律法规
        (2)规范培训机构办学环境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4)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OBE理念下的中职《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述与环节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OBE理念
        2.1.2 课程开发
        2.1.3 校本课程开发
        2.1.4 中职《智能家居安防技术》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目标定向理论
        2.2.2 泰勒原理
        2.2.3 能力本位教育
        2.2.4 混合式学习理论
        2.2.5 项目教学法
    2.3 课程开发的路径
        2.3.1 课程开发的范式
        2.3.2 研究的整体思路
    2.4 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调研
        2.4.1 企业工作岗位需求
        2.4.2 高职院校对应课程衔接需求
        2.4.3 学生的需求与学校需求
    2.5 《智能家居安防技术》校本课程标准
        2.5.1 课程基本信息
        2.5.2 课程性质
        2.5.3 课程目标
        2.5.4 课程内容结构
        2.5.5 教学模式
        2.5.6 教学评价
    2.6 课程内容的组织
        2.6.1 教师特征分析
        2.6.2 学生角色分析
        2.6.3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2.6.4 教学内容的校本化
    2.7 教学大纲
3 校本课程载体的设计与开发
    3.1 校本教材的编写
        3.1.1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3.1.2 校本教材的内容编写
    3.2 在线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3.2.1 在线学习资源环境的构建
        3.2.2 概念与项目案例的PPT教程的制作
        3.2.3 案例表征微课的设计
4 实施校本课程
    4.1 “混合式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4.1.1 线上与线下混合
        4.1.2 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混合
        4.1.3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
    4.2 校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4.2.1 课前预学习
        4.2.2 课中实时交互
        4.2.3 课后拓展
5 评价校本课程
    5.1 校本课程评价概述
    5.2 评价的相关方法
    5.3 校本课程评价环节
        5.3.1 评价课程开发方案
        5.3.2 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5.3.3 学生成绩评价
        5.3.4 学生自我评价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专家、高职院校与中职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B 中职学校《智能家居安防技术》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C 部分概念与项目案例PPT资源
附录D 《智能家居安防技术》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E 《智能家居安防技术》校本教材纸质样章
附录F 《智能家居安防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表
附录G 《智能家居安防技术》课程实施效果反馈问卷
附录H 《智能家居安防技术》课程实施反馈问卷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高技能工人短缺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1.1.2 技能供需矛盾背景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诞生
    1.2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技能传递”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1.3.2 “技能大师”的界定
        1.3.3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概念与分类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安排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从工作室制引发出来的问题
        2.1.1 工作室制的起源及基本特征研究
        2.1.2 不同学科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
    2.2 工人技能形成问题综述
        2.2.1 关于技能的差异性理解
        2.2.2 从劳资斗争探讨技能问题:西方劳动过程理论
        2.2.3 师徒制研究的三种路径
        2.2.4 技能形成的国家(地区)体系与国际比较
    2.3 工厂制度下组织和关系变迁研究综述
        2.3.1 关于组织模式变迁的总体研究
        2.3.2 西方工厂制度下的组织研究
        2.3.3 苏联的工厂组织模式研究
        2.3.4 中国国企组织模式研究
    2.4 以往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4.1 学术贡献
        2.4.2 研究局限
第三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社会环境及过程
    3.1 国企技能供需的矛盾与困境
        3.1.1 技能短缺痼疾之源
        3.1.2 国企内外部技能形成方式的非均衡性变化
    3.2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地方探索与国家介入
        3.2.1 “类工作室制度”的地方性探索
        3.2.2 国家介入: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生成及制度性推广
        3.2.3 国家对技能大师的身份建构
    3.3 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成过程
        3.3.1 早期探索: 工人自发组织“高铁技术沙龙”
        3.3.2 工作室雏形: 企业建立“金蓝领工作室”及“首席操作师工作站”
        3.3.3 国家授牌: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正式成立
第四章 企业环境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体系的构建
    4.1 企业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制度管理
        4.1.1 性质定位: 非行政建制性创新团队
        4.1.2 平台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复合性与生产嵌入性
        4.1.3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柔性激励与弱退出机制
    4.2 制度关联: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
        4.2.1 分层与晋升机制: “操作师”与“技能专家”评聘制度
        4.2.2 激励机制与导师带徒绩效化
    4.3 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讨论
        4.3.1 一种“柔性制度”: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属性的理解
        4.3.2 与企业技能晋升制度关联: 由“身份性才报酬”到“行为性才报酬”
        4.3.3 企业的技能提供制度: 国企与国家在培训上的同一性
第五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的组织形态转换
    5.1 班组制: 国企技能传递的传统组织形态
        5.1.1 班组制下技能传递的具体形态
        5.1.2 班组权力结构、动员能力与技能传递
    5.2 “班组+工作室”模式: 国企技能传递的“重层结构”
        5.2.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多元主体结构
        5.2.2 作为“平台”的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对班组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5.3 对工作室制度下技能传递组织形态转换的讨论
        5.3.1 “跨界兼职”: 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结构的多元性
        5.3.2 从“班组制”到“班组+工作室”模式转换的影响
        5.3.3 对工人主体性的发挥与“技能共同体”的营造
第六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形态的展开
    6.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关系变迁
        6.1.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传统关系
        6.1.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的变动
    6.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的技能传递关系形态分析
        6.2.1 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6.2.2 工作室成员与工作室外普通工人的关系
        6.2.3 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的关系和互动
    6.3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关系的特征及评价
        6.3.1 工作室场域下的师徒关系: 从“二元关系”到“发展性网络”
        6.3.2 技能传递的“公”“私”分离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企业组织形态变动与技能传递模式的变迁
    7.2 “环境—组织—关系”框架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7.3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K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统计名单及情况汇总
    附录二:访谈者编码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合同样本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8)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现状及已有经验成果的研究
        (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角色、关系、困境、对策研究
        (三)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模式研究
        (四)关于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社区治理多元化特点的研究
        (五)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社会组织
        (二)城市社区
        (三)社区治理
    四、理论工具
        (一)治理理论中的社区治理理论
        (二)社会资本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统计分析
        (三)研究工具
    七、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选题的创新
        (三)研究问题的创新
        (四)应用价值的创新
第一章 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一、官渡区社会组织的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特点
        (二)社会组织内在发展动力
        (三)社会组织外在发展动力
        (四)社会组织的需求
    二、官渡区党委政府针对社会组织的改革
        (一)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
        (二)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官渡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三)社会组织发展的资助政策措施
        (四)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政策措施
    三、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概述
        (一)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领域
        (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方式
        (三)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效果
        (四)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多元合作治理模式
        (五)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特点
        (六)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
第二章 社会组织“自上而下”的参与实践
    一、官渡区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式的购买服务
        (一)指引式的多元化类型服务购买
        (二)竞赛式的社区营造与公益创投参与
        (三)指定式的“福彩项目”特殊服务购买
    二、官渡区政府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平台搭建
        (一)“外引内培”的四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
        (二)社会组织与城市社区的“供需平台”搭建
        (三)激励式的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
    三、官渡区党委政府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与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
        (一)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中介式”的链接社会组织与社区
        (二)党组织引领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建设与覆盖
第三章 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参与实践
    一、“协同合作式”的官渡区三社联动工作站建设
        (一)街道层面三社联动工作站的协同
        (二)街道层面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支持与合作
    二、“公益带市场”:社区“三社联动”工作站与社区建设的“引进”
        (一)社区“三社联动”工作站的持续建设
        (二)“品牌”社区建设及社区“品牌”的营造
        (三)社会组织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量身定做”
    三、官渡区社区自组织培育与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建设
        (一)“减负增效”式的社区自组织培育
        (二)Y社区的“内生”: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建设
第四章 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优化策略
    一、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梳理
        (一)“三社联动”工作站的体系搭建
        (二)社会组织党建:“三同步两纳入,3+2”机制
        (三)社会组织党建模式:“1234N”模式
        (四)“外引内培”的社会组织孵化模式
    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趋势
        (一)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变化趋势
        (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三、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的优化
        (一)社会组织融入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社区层面对策
        (二)社会组织融入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层面对策
        (三)社会组织融入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机制层面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中职《云服务》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4.1 工作任务导向
        1.4.2 课程开发
        1.4.3 云计算
        1.4.4 云服务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研究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2.1 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 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理念
        2.2.1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2.2.2 以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内容设置
        2.2.3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2.2.4 以认知规律为基础---安排内容顺序
        2.2.5 以技能鉴定为标准---评价学习效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作任务导向模式的课程开发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工作任务导向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1 问卷及个人访谈情况
        3.1.2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
        3.1.3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
    3.2 工作任务导向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 教师关注力度和自身重视程度有待增强
        3.2.2 教学平台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有待完善
        3.2.3 职教师资技能和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3.2.4 云场景应用和职教课程开发有待融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工作任务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范式
    4.1 行业分析
    4.2 工作分析
    4.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4.4 学习领域描述
    4.5 学习情境设计
    4.6 课业文本设计
    4.7 课程实施与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工作任务导向的中职《云服务》课程开发为例
    5.1 云计算行业分析
    5.2 云服务工作分析
    5.3 确定云服务典型工作任务
    5.4 云服务学习领域描述
    5.5 云服务学习情境设计
    5.6 云服务课业文本设计
    5.7 云服务课程实施
        5.7.1 创建VPC
        5.7.2 购买ECS
        5.7.3 购买RDS
        5.7.4 检查环境
        5.7.5 安装Word Press
        5.7.6 测试结果
    5.8 云服务课程评价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10)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工程师资格认证相关研究
        2.1.1 关键概念辨析
        2.1.2 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综述
        2.1.3 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的相关研究
    2.2 协同治理的理论借鉴
        2.2.1 协同治理的概念与理论应用
        2.2.2 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的国际案例研究
    3.1 研究设计
    3.2 美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案例研究
        3.2.1 美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概述
        3.2.2 美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
        3.2.3 美国案例要点分析
    3.3 英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案例研究
        3.3.1 英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概述
        3.3.2 英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
        3.3.3 英国案例要点分析
    3.4 德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案例研究
        3.4.1 德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概述
        3.4.2 德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
        3.4.3 德国案例要点分析
    3.5 美、英、德三国案例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演进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
    4.1 研究设计
    4.2 案例选择
        4.2.1 案例背景
        4.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4.3 案例分析
        4.3.1 起步期
        4.3.2 探索期
        4.3.3 改革深化期
    4.4 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4.4.1 研究发现
        4.4.2 研究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2 问卷设计及发放
        5.2.1 问卷设计
        5.2.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5.2.3 样本分布
    5.3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要素研究
        5.3.1 T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5.3.2 现状与需求的比较研究
        5.3.3 因子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及建议
    6.1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的模型构建
        6.1.1 设计思路
        6.1.2 机制设计
    6.2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优化对策
        6.2.1 强化政府的指导监督与服务职能
        6.2.2 联合多部门代表共同成立顶层机构发挥关键作用
        6.2.3 落实行业协会的咨询决策及实施职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英“国家职业资格”在云电技能开发的借鉴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 丁玺.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2]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研究 ——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D]. 高欢.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D]. 段江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OBE理念下的中职《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 陈肯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5]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D]. 刘凤文竹. 吉林大学, 2020(01)
  • [7]终身学习背景下英国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研究[D]. 张伶俐.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D]. 马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中职《云服务》课程开发[D]. 刘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10]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D]. 吴明川.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在云电技能培养中的借鉴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