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O~iPr)_3-Al(~iBu)_3 CCl_4体系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配位聚合研究

Nd(O~iPr)_3-Al(~iBu)_3 CCl_4体系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配位聚合研究

一、甲基丙烯酸甲酯在Nd(O~iPr)_3-Al(~iBu)_3 CCl_4体系中的配位聚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13)在《新型稀土配合物及其催化共轭烯烃聚合的研究》文中认为探索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共轭烯烃聚合反应的研究是高分子合成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共轭二烯烃(丁二烯,Bd;异戊二烯,Ip)和苯乙烯(St)是共轭烯烃聚合研究中的重要单体,它们的无规共聚产物由于分子主链上特殊多样的结构单元使其具备了优异的低温性能、高牵引性、低滚动阻力和耐磨等优点。St/Ip/Bd三元共聚物橡胶(集成橡胶,SIBR)被公认为迄今为止性能最优异的橡胶,Bd/St二元共聚物橡胶(丁苯橡胶,SBR)是合成橡胶的第一大胶种。其中,提高无规共聚物中的顺1,4-结构含量和St含量对于改善橡胶制品的弹性和耐磨性等综合性能至关重要。稀土催化剂因其在烯烃聚合中的高活性和高立构选择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了催化聚合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稀土催化剂/MAO和稀土催化剂/硼试剂催化体系,分别成功制备了高顺1,4-结构、高St含量的无规稀土SBR,并且实现了无规稀土SIBR和高顺1,4-聚丁二烯(PB)、高3,4-聚异戊二烯(PI)含量的稀土丁二烯/异戊二烯二元共聚物橡胶(丁戊橡胶,IBR)的开发和制备,此外还揭示了多核茂基稀土卡宾/亚甲基配合物的聚合反应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磷酸酯钕配合物(Nd(P507)3)/MAO/茚(Indene)催化体系可在较低的MAO用量下引发St/Bd进行高活性共聚合,成功制备了高St含量、高顺1,4-结构含量的无规稀土SBR。通过改变催化体系各组分配比以及聚合反应条件,可以调控聚合活性和催化剂的立体选择性。SBR的顺1,4-结构含量从34.4%增加到73.3%;结合St含量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进行调控(-33.0%);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1.4-2.1)。2.采用异丙氧基钕(Nd(OiPr)3)/MAO/Indene催化体系可在较低的MAO用量下引发St/Ip/Bd进行高活性共聚合,成功制备了高St含量、高顺1,4-结构含量的无规稀土SIBR。调控催化体系各组分配比和聚合反应条件,SIBR三元共聚物的顺1,4-结构从54.7%增加到82.3%;结合St含量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30.4%)进行调控;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1.5~2.2)。3.通过“NP”型非茂双齿配体2,6-iPr2C6H3N(H)PPh2(HL)与等摩尔的稀土三烷基配合物Ln(CH2C6H4NMe2-o)3(Ln=Sc, Y, Lu)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无溶剂分子配位的新型非茂稀土双烷基配合物LLn(CH2C6H4NMe2-o)2(Ln=Sc (3-1), Y(3-2), Lu(3-3)); LLn(CH2C6H4NMe2-o)2/[Ph3C][B(C6F5)4]催化体系在Bd、Ip的均聚合和共聚合中体现了高活性和高立体选择性,该体系对Bd均聚合的顺1,4-选择性为57.0%~82.4%,对Ip均聚合的3,4-选择性为93.5%~98.2%:成功制备了具有高顺1,4-PB和高3,4-PI结构特征的稀土IBR;与3-3相比,3-1和3-2对PB链段具有更高的顺1,4-选择性。4.通过考察多核茂稀土配合物的催化性能,制备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多核茂稀土配合物,揭示了阳离子型茂稀土卡宾配合物的催化聚合性能。通过(3-5)在[PhMe2NH][B(C6F5)4]的作用下发生质子化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立方结构的阳离子型茂稀土卡宾/亚甲基配合物[Cp’4Lu4(μ3-CH2)3(μ3-Me)][B(C6F5)4](3-13),并研究了它在烯烃聚合中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3-13对Bd聚合具有较高的定向性,同时揭示了稀土卡宾配合物3-5对不饱和C-O、 C-N、C-S键的反应性,及其在氢化和质子化反应中的反应活性。配合物采用X-Ray单晶衍射、核磁(NM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聚合物采用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示差扫描量热法(DSC)进行了表征。

王丽[2](2012)在《基于手性联萘氧基金属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以及不对称催化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反应和自组装超分子催化剂催化烯烃衍生物不对称氢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设计合成了2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其中包括11个配体和13个金属配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质谱、电子扫描电镜、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旋光、圆二色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在第二章中研究了含不同取代基的联萘氧基膦氯化合物与1,3,5-三(4-羟基苯基)苯进行反应合成5种新颖亚膦酸酯配体,通过表征确定了所得亚膦酸酯配体的结构。将这五种亚膦酸酯配体与[Rh(cod)2]BF4配位组装,形成了五种新颖自组装亚膦酸酯催化剂。通过对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确定了所得到的自组装亚膦酸酯催化剂是微米尺寸的无定形固体,并且每个金属RhI都与两个P原子配位。在第三章中对手性自组装超分子催化剂应用到烯烃衍生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手性自组装超分子催化剂具有与之相应的小分子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活性以及对产品的对映选择性。萘环3,3’位和6,6’位取代基的改变对催化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最优的催化剂应用于底物的扩展研究中。此催化剂在催化衣康酸二甲酯,2-乙酰氨基丙烯酸甲酯,1-苯基-2-乙酰氨基丙烯酸甲酯,以及烯胺衍生物的氢化反应中,均表现出了高的催化活性以及对映选择性。在保持产品转化率>99%与产品对映选择性>85%的前提下,手性自组装超分子催化剂循环使用可达5次。在第四章中合成了2种新的手性配体,通过三甲基氯硅烷消除法得到了2种新颖的钛金属配合物。通过两种金属配合物与BBr3的反应最终得到了双核与单核限制几何构型的钛金属配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双核与单核限制几何构型的钛金属配合物中心钛原子的构型都为扭曲八面体结构。在第五章中研究了手性双核钛金属配合物和单核钛金属配合物在催化烯烃方面的性质。在AliBu3和Ph3CB(C6F5)4作为助催化剂的条件下,双核钛金属配合物在催化丙烯,1-己烯,乙叉降冰片烯和乙烯与1-己烯共聚反应中均表现出了比单核钛金属配合物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双核钛金属配合物催化丙烯和乙叉降冰片烯聚合反应中所得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等规度。此外,由此催化体系催化1-己烯,乙叉降冰片烯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旋光活性,而含有较高共单体含量的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光学活性。

张蕾[3](2008)在《杂环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次合成了两种新型含噻唑和吡啶杂环的希夫碱化合物及其稀土金属配合物,表征了其结构,并将其应用于环状单体和烯烃类单体催化均聚合和共聚合;另外还合成了一类杂环稀土金属有机胺化合物,将其应用与极性烯烃类单体MMA的均聚合。系统讨论了稀土种类、聚合溶剂、聚合条件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并探讨了聚合反应的机理。在所合成的噻唑希夫碱稀土配合物中,其均配物Nd(DBTP)3·2THF可以单组分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通过聚合行为的研究得到了聚合的最优条件为[CL]/[Nd]=1600,[CL]=2.26mol/L,50℃,1h,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可以达到94%,所得聚己内酯的数均分子量可以达到5.4万;通过GPC、DSC、1H NMR及偏光显微镜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和热性能,对聚合产物的GPC表征,发现该聚合反应存在较明显的酯交换反应,通过改变聚合条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通过用异丙醇终止低分子量聚合物的端基分析确证了该配合物引发CL聚合的过程为“酰氧键断裂开环的配位阴离子聚合机理”而其带氯的配合物Nd(DBTP)2Cl3在助催化剂Al(iBu)3的作用下,可以用来高活性催化异戊二烯均聚,聚合物转化率可达95%,数均分子量最高可达到58万;该Nd(DBTP)2Cl3/Al(iBu)3双组份体系催化聚合产物PIP具有高顺式(95%cis-1,4)结构及少量3,4链节,不含反式链节;通过对聚合条件研究和聚合产物GPC表征详细讨论了Al/Nd摩尔比、聚合温度对聚合体系活性中心的影响,证明该双组份催化体系中存在向烷基铝的链转移反应,在高的Al/Nd比和高温下加快链转移反应使得聚合产物分子量减小及分子量分布变宽。吡啶希夫碱稀土配合物可以高活性的催化环状单体如己内酯(CL)、环碳酸酯及丙交酯开环聚合。其中配合物Y(DBPP)2Cl·3THF可以有效地催化L-丙交酯(LLA)均聚合及CL和LLA的共聚合,在较温和的条件下(60℃)即可催化L-丙交酯开环聚合,1H NMR和13C NMR谱图证明用该吡啶希夫碱稀土配合物催化的PLLA在聚合过程中不会发生L-构型向D-构型的转变,即聚合过程中不存在手性中心的翻转;通过DSC和偏光显微镜表征了PLLA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与文献报道的纯PLLA各项性能一致;通过端基分析研究了该吡啶希夫碱稀土配合物催化LLA聚合的机理,得出LLA开环的方式应该为酰氧基断裂,聚合的机理类似于己内酯,为配位阴离子机理。通过和CL的共聚合,所得共聚物PCL-b-PLLA的数均分子量最高可以达13.5万,分子量分布只有1.23;系统讨论了聚合加料顺序、催化剂浓度、嵌段长度、聚合温度及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只有按一定的顺序(先CL后LLA),催化剂浓度为1.9×10-3mol/L,较多CL单体和少量LLA共聚,较低温度和较长时间下才能得到分子量大于10万的PCL-b-PLLA共聚物;研究了不同PCL与PLLA嵌段长度对聚合反应以及聚合物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PCL与PLLA会相互干扰对方的结晶性,使PCL和PLLA链段都不易结晶。首次合成了吡啶氮硅烷稀士配合物Ln(PyNSiMe3)2Cl·THF,该类配合物可以单组分引发MMA聚合,聚合活性高,所得PMMA间规立构含量较高(>70%),粘均分子量最高可以达到12.9×105;系统讨论了稀土元素种类、聚合溶剂、单体浓度、单体引发剂比例以及温度、时间对聚合的影响和对产物立构规整度的影响;研宂了配合物Sm(PyNSiMe3)2Cl·THF催化MMA聚合反应在聚合前期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该聚合反应在前期有活性聚合的特征;通过端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聚合反应的机理,并推测出可能的机理路线图。

杨雄发[4](2007)在《异氰酸酯、环状单体稀土催化均聚合及共聚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开发用于异氰酸酯、ε-己内酯(CL)以及L-丙交酯(L-LA)均聚合以及异氰酸酯与CL和环氧丙烷(PO)共聚合的稀土催化体系。考察了催化体系的组成与结构、聚合条件等对聚合的影响,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探索了共聚物的可能应用。目前异氰酸酯聚合的催化体系以阴离子聚合体系为主,且聚合一般都是在极低温度如-78~-98℃下进行,包括均聚合以及共聚合。仅有少量有关钛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于常温下催化异氰酸酯聚合的报道,但该类催化剂较为敏感,不易制备。本文研究了辛基异氰酸酯(OIC)在Nd(P204)3/Al(i-Bu)3双组分稀土催化体系下的本体和溶液聚合特征以及聚合动力学,并探讨了聚合机理。对聚合物进行了GPC、FT-IR、NMR、DSC、TGA、POM和AFM等表征。研究表明,此催化体系是烷基异氰酸酯聚合的优良催化体系,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50℃~50℃)催化烷基异氰酸酯聚合,得到高分子量,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以Nd(P204)3/Al(i-Bu)组成的稀土催化体系于50℃陈化5h,当[Al]/[Nd]=10(molar ratio),[OIC]/[Nd]=100(molar ratio)时,-10℃下催化正辛基异氰酸酯本体聚合10小时,得到产率为88.3%、(?)n=38.9×104、MWD=3.53的聚合物。系统考察了正辛基异氰酸酯在该催化体系下的本体、溶液聚合的聚合规律和溶液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和催化剂浓度都是一级反应,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9.1kJ·mol-1。通过1H-NMR和FI-IR分析,明确辛基异氰酸酯按照碳氮双键打开的方式进行配位聚合。以稀土新癸酸盐(Ln((Vers)3)为主催化剂,和烷基铝组成配位催化体系,同样可以在温和条件下聚合异氰酸酯单体。系统地研究了正丁基(BIC)、正己基(HIC)、正辛基(OIC)异氰酸酯在该催化体系下的本体和溶液聚合,考察了聚合规律和聚合反应动力学。以正己基异氰酸酯为例,适宜的条件为:[HIC]/[Nd]=400(molar ratio),[Al]/[Nd]=30(molar ratio),于-10℃下本体聚合12小时,聚合物产率为76%,粘均分子量37万。溶液聚合研究表明,极性溶剂不利于聚合,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聚合物产率下降至不聚合。适量的溶剂甲苯有利于聚合反应的控制,当[HIC]=2.71mol/L,[Nd]=6.75×10-3mol/L时聚合得到的聚合物产率为70%,粘均分子量37万,分子量分布2.15。在上述条件下还研究了三种烷基异氰酸酯的聚合动力学,BIC、HIC、OIC三种单体的聚合速率方程和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分别为:BIC:Rp=-d[M]/dt=0.30[BIC][Nd],39.7kJ/mol;HIC:Rp=-d[M]/dt=0.48[HIC][Nd],36.2kJ/mol;OIC:Rp=-d[M]/dt=0.90[OIC][Nd],29.2kJ/mol。从简单易得的氯化稀土出发,合成了三类稀土Schiff碱(salen)配合物,用于催化异氰酸酯聚合,取得良好的结果。研究表明,稀土Schiff碱配合物与烷基铝组成的络合催化体系:Ln(H2salen)Cl3·2C2H5OH/Al(i-Bu)3体系可以在20℃催化烷基异氰酸酯聚合,得到高分子量,高产率的烷基异氰酸酯聚合物,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实现异氰酸酯在稀土催化剂作用下高产率室温聚合。实验结果显示,以La(H2salen)Cl3·2C2H5OH/Al(i-Bu)3为催化体系,[M]/[La]=100(molar ratio),[Al]/[La]=30(molar ratio),[M]=3.34mol/L,甲苯中聚合12小时,HIC聚合得到聚合物的产率为74%,Mn=40.2×104,MWD=1.79;相同条件下OIC和BIC聚合分别得到产率67.3%,Mn=190×104,MWD=2.34和产率45.5%,Mn=1.10×104,MWD=2.38的聚合物。系统考察了稀土元素、不同催化剂配体、聚合溶剂以及聚合条件对上述三种烷基异氰酸酯聚合的影响以及它们的聚合动力学。LnCl(salen)2可以与烷基铝组成络合催化体系,能够在-10~20℃使聚合烷基异氰酸酯单体聚合,得到Mn=10~100×104,MWD=1.3~5.8的聚烷基异氰酸酯。考察了Al/La摩尔比、聚合时间、聚合温度、溶剂、配体种类等对聚合的影响。Ln(salen)3可以单组分引发异氰酸酯单体聚合。当[HIC]=3.43mol/L,[La]=8.58×10-3mol/L,甲苯中于-40℃聚合12小时,可以制得Mn=6×104,MWD=3.86的聚己基异氰酸酯,聚合物产率为75.5%,延长聚合时间,由于异氰酸酯聚合物容易解聚,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聚合物产率下降。对催化剂配体种类、稀土元素以及聚合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芳氧基稀土化合物做单组分催化剂,可以在10℃下催化HIC与CL无规共聚合,得到HIC含量为5~40mol%的共聚物。对共聚物进行了GPC、NMR、DSC、TGA、AFM、POM等表征。也考察了其它烷基异氰酸酯如BIC、OIC与CL的共聚合,具有和HIC类似的规律。表征了共聚物结构,测定了其热性能与结晶性能。研究了该共聚物在酸性、碱性缓冲溶液中的降解性能,发现异氰酸酯单元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聚己内酯的降解性能,共聚物材料的大鼠背部肌肉植入试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在体内毒性较小,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用Nd(P204)3/AliBu3体系催化苯基异氰酸酯与环氧丙烷共聚,获得一种无规共聚物。最佳共聚条件是Al/Nd=10(molar ratio),50℃陈化5h,([PhIC]+[PO]):[Nd]=400(molar ratio),20℃聚合24h。共聚物分子量随着聚合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分子量分布略变宽。共聚单体中PO含量较高时,聚合物收率较低,但聚合物分子量较高。研究发现,LaCl3/PO/DMF是一种可催化CL开环聚合的廉价易得的稀土催化体系,本体聚合时聚合有利条件是[CL]=9.04mol/L,PO/La=20(molar ratio),DMF/LaCl3=10(molar ratio),[CL]/[LaCl3]=500(molar ratio),30℃聚合1h,聚合物收率可达83.3%,粘均分子量为1.93×104,在甲苯中溶液聚合的较优聚合条件是[CL]=4.52mol/L,PO/La=20(molar ratio),DMF/LaCl3=10(molar ratio),[CL]/[LaCl3]=500(molar ratio),30℃聚合2h,聚合物收率78.7%,粘均分子量1.55×104。溶液聚合较本体聚合缓和,易于控制。研究了Ln(Salen)3单组分催化L-LA开环聚合,能在短聚合时间内获得高收率、较高分子量的PL-LA。较佳聚合条件是[L-LA]=2.0mol/L,[La]=2.0×10-3mol/L,在80℃下聚合40min,聚合物收率96.5%,粘均分子量1.65×104,数均分子量2.52×104,MWD=2.52。

娄帅[5](2006)在《St和MMA在不同反应介质中的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活性自由基聚合因兼有活性聚合和自由基聚合的优点,己成为高分子合成化学的热点之一。活性自由基聚合主要有引发-转移-终止剂(Iniferter)法、稳定活性自由基聚合(SFRP)(也即TEMPO体系)、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RATRP以及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其中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由于对聚合调控效果好,聚合条件相对温和,适用单体范围广,等优点而倍受关注。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各种介质中的RAFT聚合,首先通过两种方法设计合成并纯化了RAFT聚合的链转移剂二硫代苯甲酸苯乙基酯,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选定了较为理想的合成方案。利用合成的二硫代苯甲酸苯乙基酯为链转移剂,成功实现了MMA和St在本体及甲苯中的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结果表明均有较为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分别以MMA和St为第一单体,St和MMA为第二单体在甲苯中合成了嵌段共聚物,并由FT-IR、13C-NMR,GPC与DSC的分析均证明了两嵌段共聚物的结构。通过实验发现,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第一嵌段的共聚物分子量控制较好,并解释了原因;在嵌段共聚时应加入微量的引发剂以促进第一嵌段发生链转移,生成大分子链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并保持较快聚合速率且对反应有较好的控制。研究了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正己烷为助稳定剂的RAFT微乳液聚合,并解决了以往在RAFT微乳液聚合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实验表明,苯乙烯的RAFT微乳液聚合表现出明显的活性特征,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乳胶粒径分布较窄的聚合物,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温度、乳化剂与助稳定剂引发剂的用量,并分别以PMMA和PS为第一单体,PS和PMMA为第二单体合成了分子量分布比较窄的嵌段共聚物,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第一单体比苯乙烯为第一单体进行的RAFT微乳液聚合得到聚合物PMMA-b-PS分子量分布较窄。采用缓慢滴加第二单体的方法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与第一步所产生的PMMA乳胶粒发生充分溶胀,达到平衡,从而可以得到分子量分布相对较窄的嵌段共聚物。

杨建江[6](2006)在《稀土席夫碱配合物催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聚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分子合成是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工程科学的基础,研究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包括聚合方法和聚合催化剂)是高分子科学发展源头。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一直是高分子合成领域中的热点课题,对其的探索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稀土配位聚合催化剂因其独特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研究开发新型的稀土催化剂用于合成各种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的发展目标。本论文合成了稀土席夫碱配合物,与烷基铝等组成催化体系,成功合成了具有较高分子量、高规整度的聚苯乙烯、高顺式结构的聚异戊二烯,以及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乙酯的无规共聚物。 以钕的席夫碱配合物为例,对该配合物结构进行了元素分析及络合滴定和重量分析,据此推出此催化剂的分子式为Nd(H2Salen)2 Cl3·2C2H5OH(H2Salen指N,N′-disalicylideneethylenediamine)。 Nd(H2Salen)2 Cl3·2C2H5OH与三异丁基铝及四氯化碳组成三元均相催化体系成功地制得了聚苯乙烯。在[Al]/[Nd]摩尔比=30,[CCl4]/[Nd]=9,[St]/[Nd]=1000,甲苯为溶剂,50℃聚合20小时,可获得苯乙烯均聚物。聚合反应转化率为54%,聚合物Mn=17×104,Mn=8.37x104,MWD=3.92且具有单峰分布特征,即聚合体系为单活性中心。1HNMR分析发现该催化体系所得的聚苯乙烯以全同结构与间规结构为主rr(47.7%),mm(52.3%),基本不含无规结构。 上述催化体系还可用于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乙酯的共聚和。在[Al]/[Nd]=30,[CCl4]/[Nd]=8,[Monomer]/[Nd]=300,[St]/[EMA]=1,甲苯为溶剂,50℃聚合20小时,可以得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聚合反应的总转化率为57%,苯乙烯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9m01%,[η]=0.52dL/g。 Nd(H2Salen)2Cl3·2C2H5OH/MAO/CCl4三组分催化体系亦可制备得到具高间规结构的苯乙烯均聚物。在[MAO]/[Nd]=175,[CCl4]/[Nd]=8,[St]/[Nd]=500,70℃聚合24小时,苯乙烯转化率为52%,聚苯乙烯Mn=11×104,聚合物的间规含量86%。 以Nd(H2Salen)2 Cl3·2C2H5OH/Al(i-Bu)3二组分催化体系成功得到了高顺式聚异戊二烯。在[Al]/[Nd]=30,[IP]/[Nd]=1000,甲苯为溶剂,50℃聚合4小时,

沈之荃[7](2005)在《稀土催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开拓应用》文中指出综述了40多年来我国在高分子合成领域中开拓应用稀土催化剂,在双烯烃、炔烃、环氧烷烃、环硫烷烃、二氧化碳共聚、丙交酯、己内酯和环碳酸酯等聚合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

王冠军[8](2003)在《1.新型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2.阴离子开环聚合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相结合制备接枝共聚物》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了α-溴代硝基化合物、α-溴代环己酮、α-溴-ε-己内酯三种引发剂在铜系催化体系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则通过一种新的化合物α-溴-ε-己内酯将开环聚合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相结合,采用大分子引发剂法制备了结构可控的接枝共聚物 PCL-g-PSt。 以 2-溴代环己酮为引发剂,溴化亚铜为催化剂,以2,2’-联吡啶(BPY)和 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PMDETA)为配体进行了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了窄分子量分布的聚苯乙烯。 以 2-溴-环己内酯作为引发剂,溴化亚铜为催化剂,PMDETA 为配体,进行了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了窄分子量的聚苯乙烯。 以 2-溴-2-硝基丙烷作为引发剂,溴化亚铜为催化剂,BPY 或PMDETA 为配体,分别进行了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甲酯(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得到了窄分子量分布的 PSt、PMMA 和PMA。 由α-溴代环己酮为原料合成了α-溴-ε-己内酯,用 HNMR、<WP=4>13CNMR、MS、IR、元素分析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用 2-溴-ε-己内酯(2-Br-ε-CL)和ε-己内酯(ε-CL)在异丙醇铝的引发下进行了阴离子开环共聚合,1HNMR 证实了所得聚合物是 2-溴-ε-己内酯和ε-CL 的无规共聚物。由于共聚物的单体单元中溴原子的化学环境与 2-溴-ε-己内酯几乎完全相同,因此探讨了用所得PCL-co-PBrCL 作为大分子引发剂进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了主链是聚己内酯,侧链是聚苯乙烯的接枝聚合物 PCL-g-PSt。

卢彦兵[9](2003)在《稀土配位催化N-取代马来酰亚胺均聚及其共聚合研究》文中认为N-取代马来酰亚胺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功能单体,由于分子内酰亚胺五元环的存在,可以与其它单体进行共聚合以提高聚合物的耐热性能。本论文首次较系统地用稀土配位催化剂研究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N-十八烷基马来酰亚胺(NODMI)配位催化均聚合以及NPMI与苯乙烯(St)、环氧丙烷(PO)、环氧氯丙烷(ECH)、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环己烯(CHE)的共聚合反应,取得了如下结果: 研究了二元稀土配位催化剂La(P507)3-Al(i-Bu)3体系催化NPMI均聚合反应。得到N-苯基马来酰亚胺均聚合的适宜聚合反应条件为:[La(P507)3]=10-2mol·L-1;[Al(i-Bu)3]=8.0×10-2mol·L-1;[NPMI]=5.0×10-1mol·L-1;60℃;6h。聚合物的核磁和红外分析表明,聚合反应是通过打开单体内的碳碳双键的方式进行的。PNPMI的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90℃,最大热分解温度为420℃。配位聚合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单体先与催化剂活性中心进行配位,然后打开碳碳双键进行聚合反应。 研究了N-十八烷基马来酰亚胺(NODMI)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首次采用La(P507)3·Al(i-Bu)3体系研究了NODMI的均聚合反应,得到的适宜聚合反应条件为:[La(P507)3]=10-2mol·L-1;[Al(i-Bu)3]=8.0×10-2mol·L-1;[NODMI]=5.0×10-1mol·L-1;60℃;6h。PNODMI初始分解温度为360℃,最大分解温度为441℃。 研究了Nd(naph)3-AlEt3催化体系催化NPMI—St的共聚合反应,得到二元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Nd(naph)3=5.0×10-3mol/L;[NPMI]=[St]=4.5×10-1mol/L;Al/Nd=9;50℃;6h。对聚合物的结构分析表明,P(NPMI-St)为NPMI与St单元交替排列的交替聚合物;P(NPMI-St)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在350℃以下比较稳定,没有分解,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80℃,最大热分解温度为430℃。测定了两种单体的竞聚率:rNPMI=0.062,r(st)=0.015。结合核磁分析,初步提出了NPMI—St形成的电子转移络合物在二元稀土催化剂Nd(naph)3-AlEt3作用下的配位共聚合机理:催化剂活性中心先与NPMI配位,打开碳碳双键后再继续与电子转移络合物进行配位和链增长反应。 La(naph)3—AlEt3体系用于催化MAn、St和NPMI的三元共聚合反应,得到三元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La(naph)3=5.0×10-3mol/L;[NPMI]=[MAn]=2.25×10-1mol/L;[St]=4.5×10-1mol/L;Al/Nd=6;50℃;2h。聚合物结构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稀土配位催化N一取代马来酸亚胺均聚及其共聚合研究表明p(NP呱一St.MA刃)为三种单体单元共存的三元共聚物;p(Np呱一St,M恤)在300℃时热失重仅为2 .7wt%,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20℃,最大热分解温度为405℃。 采用La(P507)3一Al(i一Bu):体系研究了NP砚与PO的共聚合反应,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压aj一10一Zmol.L一‘,LAI住Bu为卜8.oX10一“mol一气〔PO]二{Np呱卜4.oX 10一’mol.L一,,60℃,6h;对p倒P呱,PO)的核磁、红外等分析表明,得到的聚合物为二元共聚物。p(礴呱一PO)的初始热分解温度为招O℃,最大热分解温度为423℃。测定了La(P 507)3一月(i一Bu)3催化体系下卜甲M」与Po两种单体的竞聚率:r(N PMI)= 1 .441,r(vo)一0.209。对共聚合反应初始阶段的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在聚合反应开始时,催化剂活性中心先与N甲闷进行配位,打开双键形成增长中心后,NP呱与环氧烷烃竞争与增长中心配位进行链增长反应。由于N’P随的配位能力强于环氧烷烃,得到的共聚物中含有较多的NP碱单体单元。 二元稀土催化剂Nd伊50加一Al(i一Bu)3体系催化N’P随与ECH的共聚合反应,得到该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困dl一10一“mol.L一伙【Al(i一Bu)3]/困d(Pso7)3卜8;【Ml/困d(Pso7)3]=100;侧P随]二[ECH」,60oC;4h;采用红外、核磁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有效的表征。p(NP呱一EC玛的热重分析显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11℃,由于环氧氯丙烷单体单元的存在,该聚合物具有两个最大热分解温度,分别在341℃和422℃。测定了Nd(P507)3一Al价Bu)3催化体系下碑树与ECH两种单体的竞聚率:r困PM,)二0 .693,r(EeH)一0.005。 初步研究了Nd(P507)3一Al住Bu)3二元稀土催化体系催化砰呱与MMA和砷随与CHE共聚合。测定了催化体系下单体的竞聚率,N甲入n与MMA两种单体的竞聚率为:伽PMI)=l .565,r(MMA)一0.216;N’P随与C甩两种单体的竞聚率:r卿PMD一2·4%,rz(CHE)一0.024·得到的聚合物P仲呱,刚助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94℃,最大分解温度为425℃,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性能。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稀土配位催化剂是催化N一取代马来酞亚胺进行配位聚合反应的优良催化剂,得到的N一取代马来酞亚胺均聚物和共聚物是一类具有耐热性能的高分子。

王力喆[10](2003)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在Nd(O~iPr)3-Al(~iBu)3 CCl4体系中的配位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异丙氧基钕/三异丁基铝二元络合体系催化极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结果表明溶剂对聚合转化率和产物分子量有很大影响,在正已烷中的沉淀聚合反应速率快,所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子量较高。而在甲苯中溶液聚合反应速率较慢,但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随聚合转化率的升高呈线性增长。 添加适量CCl4作第三组分与Nd(OiPr)3/Al(iBu)3组成三元络合催化剂,能有效提高催化MMA聚合的反应速率。研究催化剂组成(Al/Nd,Ⅲ/Al摩尔比,稀土元素,助催化剂),聚合条件(催化剂浓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溶剂的种类),催化剂制备方法对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催化剂陈化条件对三元络合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显着,最佳的陈化条件是25℃,陈化10~20min。在最佳的催化剂的组成和聚合反应条件:Al/Nd=12~16,Al/CCl4=2,70℃聚合12小时,[Nd]=0.01mol/L,甲苯为溶剂时聚合反应转化率可达95%以上。聚合物(PMMA)的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升高而线性增加,具有活性聚合的特点。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7.7万,分子量分布1.68。1H-NMR计算得PMMA间同结构含量为63%左右。聚合反应动力学测定表明,聚合反应速率Rp对单体MMA浓度和主催化剂Nd(OiPr)3浓度分别成一级关系,反应速率方程Rp=kp[Nd(OiPr)3][MMA]。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4.1kJ/mol。 首次成功地用异丙氧基钕/三异丁基铝/四氯化碳三元络合催化剂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1,2—环氧己烷(HO)嵌段共聚物。在Al/Nd=16~25,Al/CCl4=2,[Nd]=0.02mol/L,[MMA]=5mol/L,70℃分段聚合14-16小时的最优化条件下,获得PMMA-b-P(HO)嵌段共聚物,总收率达80%。稀土元素的催化活性顺序为:La~Nd>Y>Tb>Er,轻稀土元素的活性好于重稀土元素,不同稀土元素对产物的特性粘数影响不大。不同烷基铝作为共催化剂时的三元络合催化体系的催化活性顺序依次为:Al(iBu)3>AlH(iBu)2>AlEt3>> JS )、’>办厂。;“卜论tAjZEt。C]。用 GPC测定嵌段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约为 15万,分子见分布 34,。DSC分析表明嵌段共聚物电及钻这三工业四】渡犯逃至拉按过邂,在 63“C处有一较弱的 P(HO)链段熔融hIS,‘t-N’MR分析证明 PMMA链节以问现构型为主,而w*O)链段去更为头一见结构_

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在Nd(O~iPr)_3-Al(~iBu)_3 CCl_4体系中的配位聚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基丙烯酸甲酯在Nd(O~iPr)_3-Al(~iBu)_3 CCl_4体系中的配位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稀土配合物及其催化共轭烯烃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稀土配合物催化聚合共轭烯烃的研究进展
    1.1 Ziegler-Natta型稀土催化体系及其催化聚合的研究进展
        1.1.1 稀土二元催化体系
        1.1.2 稀土三元催化体系
    1.2 茂稀土配合物及其催化聚合的研究进展
        1.2.1 单核茂稀土配合物
        1.2.2 多核茂稀土配合物
    1.3 非茂稀土配合物及其催化聚合的研究进展
        1.3.1 单核非茂稀土配合物
        1.3.2 多核非茂稀土配合物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2 稀土催化剂/MAO体系的制备、性质与聚合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聚合物的表征
    2.3 Nd(P_(507))_3/MAO/Indene体系催化St/Bd二元共聚合
        2.3.1 MAO的用量对St/Bd二元共聚合的影响
        2.3.2 Indene的用量对St/Bd二元共聚合的影响
        2.3.3 原料比对St/Bd二元共聚合的影响
        2.3.4 温度和溶剂对St/Bd二元共聚合的影响
        2.3.5 SBR的表征
    2.4 Nd(O~iPr)_3/MAO/Indene体系催化St/Ip/Bd三元共聚合
        2.4.1 MAO的用量对St/Ip/Bd三元共聚合的影响
        2.4.2 Indene的用量对St/Ip/Bd三元共聚合的影响
        2.4.3 原料配比对St/Ip/Bd三元共聚合的影响
        2.4.4 温度和溶剂对St/Ip/Bd三元共聚合的影响
        2.4.5 SIBR的表征
    2.5 小结
3 稀土催化剂/硼试剂体系的制备、性质与聚合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配合物的表征
        3.2.4 聚合物的表征
    3.3 非茂(含N,P)稀土配合物的制备、性质与聚合活性
        3.3.1 LLn(CH_2C_6H_4NMe_2-o)_2的结构与性质
        3.3.2 LLn(CH_2C_6H_4NMe_2-o)_2催化共轭烯烃聚合
        3.3.3 聚合物的表征
    3.4 茂稀土配合物的制备、性质与聚合活性
        3.4.1 Cp'_4Lu_4(μ_3-CH_2)_4的性质
        3.4.2 Cp'_4Lu_4(μ_3-CH_2)_4催化共轭烯烃聚合
        3.4.3 聚合物的表征
    3.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手性联萘氧基金属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以及不对称催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手性联萘氧基衍生物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2.1 手性联萘氧基衍生物母体结构的性质及结构特点
        1.2.2 手性联萘氧基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2.3 手性联萘氧基衍生物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3 含联萘氧基膦化合物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1.3.1 含联萘氧基双膦配体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1.3.2 含联萘氧基单膦配体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1.3.3 含联萘氧基单膦配体-金属配位超分子自组装催化剂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含联萘氧基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的潜在性质
    1.5 本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性自组装联萘氧基膦催化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试剂的纯化以及化合物的分析和测试方法
        2.2.1 试剂的纯化
        2.2.2 常规试剂
        2.2.3 分析与测试
    2.3 含联萘基膦化合物的合成
        2.3.1 1,3,5-三(4-羟基苯基)苯的合成
        2.3.2 含不同取代基的联萘酚的合成
        2.3.3 含不同取代基的联萘氧基亚磷酸酯的合成
        2.3.4 含不同取代基的联萘氧基苯氧基亚膦酸酯配体的合成
    2.4 自组装联萘氧基膦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2.4.1 自组装联萘氧基膦催化剂的合成
        2.4.2 自组装联萘氧基膦催化剂的电子扫描电镜(SEM)表征
        2.4.3 自组装联萘氧基膦催化剂的粉末衍射(XRD)表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手性自组装联萘氧基膦催化剂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试剂的纯化以及化合物的分析和测试方法
        3.2.1 试剂的纯化
        3.2.2 常规试剂
        3.2.3 分析与测试
    3.3 氢化底物的合成
    3.4 不对称氢化反应
        3.4.1 氢化反应
        3.4.2 氢化反应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R)-环戊二烯基-联萘氧基钛(Ⅳ)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原料和试剂的制备以及化合物的分析和测试方法
        4.2.1 试剂的纯化与原料的制备
        4.2.2 常规试剂
        4.2.3 分析与测试
    4.3 含联萘环戊二烯基钛配合物的合成
        4.3.1 配体的合成
        4.3.2 配合物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4.4.2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4.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4.4.4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征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R)-环戊二烯基-联萘氧基钛(Ⅳ)化合物的手性催化烯烃性质的研究
    5.1 引言
    5.2 原料和试剂的制备以及化合物的分析和测试方法
        5.2.1 原料和试剂的纯化
        5.2.2 常规试剂
        5.2.3 分析与测试
    5.3 聚合反应实验过程
        5.3.1 丙烯的聚合反应
        5.3.2 1-己烯,乙叉降冰片烯聚合反应
        5.3.3 乙烯与1-己烯共聚反应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丙烯聚合反应的研究
        5.4.2 1-己烯和乙叉降冰片烯聚合研究
        5.4.3 乙烯与1-己烯共聚反应研究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杂环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杂环化合物简介
    1.2 杂环化合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1.3 杂环希夫碱化合物
    1.4 杂环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5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5.1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设计与结构特征
        1.5.1.1 含N杂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1.5.1.2 含S杂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1.5.1.3 含P杂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1.5.2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应用领域
        1.5.2.1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1.5.2.2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反应性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5.2.3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作为有机磁体的研究
        1.5.2.4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1.5.2.5 杂环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6 稀土有机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7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原料
    2.2 分析与测试
        2.2.1 化合物的表征
        2.2.2 聚合物测试与分析
        2.2.2.1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特性粘数及粘均分子量
        2.2.2.2 核磁共振(NMR)
        2.2.2.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2.2.2.4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2.2.2.5 差示扫描量热(DSC)
        2.2.2.6 比旋光度的测定
        2.2.2.7 偏光显微镜(POM)
    2.3 聚合单体制备及纯化方法
        2.3.1 L-丙交酯(L-LA)的合成
        2.3.2 己内酯(CL)的纯化
        2.3.3 异戊二烯(IP)及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纯化
    2.4 含芳杂环希夫碱化合物及吡啶氮硅烷衍生物的合成
        2.4.1 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2-氨基噻唑希夫碱(DBTP)的合成(HL_1)
        2.4.2 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2-氨基吡啶希夫碱(DBPP)的合成(HL_2)
        2.4.3 2-氨基吡啶氮硅烷衍生物PyNHSiMe_3的合成(HL_3)
    2.5 稀土催化剂的制备
        2.5.1 无水氯化镧(LaCl_3)的制备
        2.5.2 噻唑杂环希夫碱稀土钕配合物Nd(DBTP)_2Cl_3的合成
        2.5.3 噻唑杂环希夫碱稀土钕配合物Nd(DBTP)_3·3THF的合成
        2.5.4 吡啶杂环希夫碱稀土配合物Ln(DBPP)_2Cl·3THF的合成
        2.5.5 吡啶氮硅烷稀土钐配合物的合成
    2.6 聚合方法
        2.6.1 稀土催化剂单组分催化己内酯(CL)和L-丙交酯的均聚
        2.6.2 Nd(DBTP)_2Cl_3/Al(iBu)3双组分体系催化异戊二烯均聚
        2.6.3 稀土催化剂单组分催化己内酯(CL)和L-丙交酯共聚合
        2.6.4 吡啶氮硅烷稀土催化剂催化PMMA均聚合
第3章 Nd(DBTP)_3·2THF单组份催化己内酯均聚合
    3.1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 聚合特征
        3.2.1 不同稀土元素对聚合的影响
        3.2.2 [CL]/[Nd]摩尔比对聚合的影响
        3.2.3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3.2.4 其他因素的影响
    3.3 聚合物的表征
        3.3.1 聚合物的氢谱
        3.3.2 聚合物的GPC
        3.3.3 聚合物的热性能和结晶行为
    3.4 聚合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d(DBTP)_2Cl_3/Al(iBu)3双组份体系催化异戊二烯均聚合
    4.1 配合物Nd(DBTP)_2Cl_3的合成与表征
    4.2 聚合时间对聚异戊二烯转化率及分子量的影响
    4.3 其他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4 聚合物微结构的表征
        4.4.1 聚合物的FT-IR谱图
        4.4.2 聚合物的氢谱
        4.4.3 聚合物的碳谱
    4.5 Nd(DBTP)_2Cl_3/Al(iBu)3双组份体系催化异戊二烯聚合反应中Al/Nd比、温度对活性中心的影响
        4.5.1 Al/Nd摩尔比对聚合产物的影响
        4.5.2 温度对聚合产物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Ln(DBPP)_2Cl·3THF催化L-丙交酯均聚合研究
    5.1 配合物Ln(DBPP)_2Cl·3THF的合成与表征
    5.2 聚合特征
        5.2.1 溶剂极性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5.2.2 不同稀土元素对聚合的影响
        5.2.3 LLA单体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5.2.4 单体/稀土比例对聚合的影响
        5.2.5 聚合温度和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5.3 聚合物的表征
        5.3.1 聚合物的氢谱
        5.3.2 聚合物的碳谱
        5.3.3 聚合物的DSC
        5.3.4 聚合物的偏光显微镜图像
    5.4 聚合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Y(DBPP)_2Cl·3THF催化CL与LLA共聚合
    6.1 Y(DBPP)_2Cl·3THF催化CL与LLA嵌段共聚合
        6.1.1 聚合加料顺序对聚合物的影响
        6.1.2 催化剂浓度对CL与LLA共聚合的影响
        6.1.3 PCL与PLLA嵌段长度对共聚物的影响
        6.1.4 聚合反应温度与时间对共聚物的影响
    6.2 CL与LLA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6.2.1 嵌段共聚物的氢谱
        6.2.2 嵌段共聚物的碳谱
        6.2.3 嵌段共聚物的GPC
        6.2.4 嵌段共聚物的DSC曲线
    6.3 PCL与PLLA嵌段长度对共聚物热性能的影响
        6.3.1 嵌段共聚物的偏光显微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吡啶氮硅烷稀土配合物催化MMA均聚合
    7.1 配合物Ln(PyNSiMe_3)_2Cl·THF的合成与表征
    7.2 聚合特征
        7.2.1 不同稀土元素对MMA均聚合的影响
        7.2.2 不同溶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7.2.3 不同单体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7.2.4 不同M/I比例对聚合的影响
        7.2.5 不同温度及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7.3 聚合物PMMA的表征
        7.3.1 PMMA的1HNMR谱图
        7.3.2 PMMA的DSC谱图
    7.4 配合物Sm(PyNSiMe_3)_2Cl·THF催化MMA聚合反应动力学
    7.5 催化MMA聚合机理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与待发表文章
致谢

(4)异氰酸酯、环状单体稀土催化均聚合及共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异氰酸酯的均聚合以及共聚合进展
        1.1.1 聚异氰酸酯的结构与性能
        1.1.2 单异氰酸酯的均聚合
        1.1.3 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均聚合
        1.1.4 异氰酸酯的共聚合
    1.2 脂肪族聚酯合成进展
        1.2.1 开环聚合的阳离子催化体系
        1.2.2 开环聚合的阴离子催化体系
        1.2.3 开环聚合的配位—插入催化体系
        1.2.4 生物活性酶催化开环聚合体系
    1.3 金属Schiff碱配合物在催化聚合中的应用
        1.3.1 开环聚合中的应用
        1.3.2 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1.3.3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中的应用
        1.3.4 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共聚中的应用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2.1 试剂及原料
    2.2 单体的制备方法
        2.2.1 L-丙交酯(L-LA)
        2.2.2 异氰酸酯的合成
    2.3 稀土催化剂的制备
        2.3.1 无水氯化钕(NdCl_3)的制备
        2.3.2 Nd(Vers)_3的制备
        2.3.3 稀土膦酸酯盐Ln(P_(204))_3的制备
        2.3.4 环烷酸稀土盐Ln(naph)_3的制备
        2.3.5 芳氧基稀土La(OAr)_3的制备
        2.3.6 稀土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
    2.4 聚合
        2.4.1 稀土催化异氰酸酯均聚合
        2.4.2 异氰酸酯共聚合
        2.4.3 稀土催化环酯开环聚合
    2.5 聚合物的降解
        2.5.1 缓冲溶液的配制
        2.5.2 缓冲溶液中共聚物的降解
    2.6 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
    2.7 聚合物分析、表征和性能测定
        2.7.1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特性粘数及粘均分子量
        2.7.2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2.7.3 核磁共振(NMR)
        2.7.4 红外光谱(IR)
        2.7.5 差示扫描量热(DSC)
        2.7.6 偏光显微镜(POM)
        2.7.7 热失重分析(TGA)
        2.7.8 原子力显微镜(AFM)
第三章 稀土络合催化烷基异氰酸酯均聚合
    3.1 Nd(P_(204))_3/Al i-Bu_3催化辛基异氰酸酯(OIC)聚合
        3.1.1 辛基异氰酸酯的本体聚合
        3.1.2 辛基异氰酸酯的溶液聚合
        3.1.3 溶液聚合反应动力学
        3.1.4 聚合机理图
        3.1.5 聚异氰酸酯的分析与表征
    3.2 Nd(Vers)_3/Al(i-Bu)_3体系催化烷基异氰酸酯均聚合
        3.2.1 本体聚合
        3.2.2 溶液聚合
        3.2.3 溶液聚合反应动力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Schiff碱配合物催化烷基异氰酸酯均聚合
    4.1 Ln(H_2Salen)_2Cl_3·2C_2H_5OH/Al(i-Bu)_3体系催化烷基异氰酸酯聚合
        4.1.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4.1.2 烷基异氰酸酯的均聚合
    4.2 LnCl(salen)_2/Al(i-Bu)_3体系催化烷基异氰酸酯聚合
        4.2.1 Schiff碱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4.2.2 稀土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2.3 己基异氰酸酯的聚合
        4.2.4 聚合机理
    4.3 Ln(Salen)_3单组分催化剂催化烷基异氰酸酯均聚合
        4.3.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4.3.2 单组分稀土Schiff碱配合物Ln(Salen)_3催化异氰酸酯聚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氰酸酯共聚合
    5.1 三(2,6-二叔丁基-4-甲基芳氧基)镧催化s-己内酯与己基异氰酸酯共聚合
        5.1.1 共聚合特征
        5.1.2 共聚物的表征
        5.1.3 共聚机理
        5.1.4 共聚物可能的应用探索
    5.2 Nd(P_(204))_3/AliBu_3催化苯基异氰酸酯与环氧丙烷共聚的初探
        5.2.1 聚合温度对共聚合的影响
        5.2.2 单体投料比对共聚合的影响
        5.2.3 聚合时间对共聚合的影响
        5.2.4 分段加料聚合
        5.2.5 共聚物GPC分析
        5.2.6 聚合物红外表征
        5.2.7 聚合物~1H-NMR表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土催化环酯开环聚合
    6.1 氯化稀土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
        6.1.1 本体聚合的特征
        6.1.2 溶液聚合的特征
    6.2 Ln(Salen)_3单组分催化剂催化L-LA开环聚合
        6.2.1 不同稀土Schiff碱配合物催化剂的影响
        6.2.2 聚合温度对L-LA聚合的影响
        6.2.3 催化剂浓度和单体浓度对L-LA开环聚合的影响
        6.2.4 不同溶剂对L-LA聚合的影响
        6.2.5 聚合时间的影响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St和MMA在不同反应介质中的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活性聚合概述
    1.2 RAFT 活性自由基聚合
    1.3 离子液体作为聚合反应介质
    1.4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AFT 的本体聚合及在甲苯中的溶液聚合
    2.1 实验部分
    2.2 理论分子量计算公式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AFT 微乳液聚合
    3.1 微乳液聚合简介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离子液体中的 RAFT 活性自由基聚合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离子液体对 PMMA 绿色增塑性能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致谢

(6)稀土席夫碱配合物催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
        1.1.1 席夫碱概述
        1.1.2 席夫碱的合成
        1.1.3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1.1.4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1.1.5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催化有机反应
        1.1.6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催化聚合反应
    1.2 苯乙烯、异戊二烯配位聚合
        1.2.1 过渡金属催化剂
        1.2.2 稀土催化剂在苯乙烯定向聚合中的应用
        1.2.3 稀土催化剂催化异戊二烯聚合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其处理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无水氯化钕的合成
        2.2.2 H_2Salen(N,N'-disalicylideneethylenediamine)的合成
        2.2.3 氯化钕配合物的合成
    2.3 聚合操作
        2.3.1 Nd(H_2Salen)_2Cl_3.2C_2H_5OH/Al(i-Bu)_3(MAO)/CCl_4体系催化苯乙烯的均聚和共聚合
        2.3.2 Nd(H_2Salen)_2Cl_3.2C_2H_5OH/Al(i-Bu)_3体系催化异戊二烯均聚合
    2.4 聚合物表征
        2.4.1 均聚物表征
        2.4.2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表征
第三章 Nd(H_2Salen)_2Cl_3.2C_2H_5OH/Al(i-Bu)_3/CCl_4体系催化苯乙烯均聚合
    3.1 席夫碱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1 席夫碱配体的合成
        3.1.2 席夫碱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3.1.3 Nd(H_2Sale)_2Cl_3.2C_2H_5OH的表征
    3.2 苯乙烯均聚合
        3.2.1 不同配体的影响
        3.2.2 不同稀土席夫碱配合物的影响
        3.2.3 第三组分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
        3.2.4 CCl_4/Nd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
        3.2.5 Al/Nd摩尔比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
        3.2.6 催化剂浓度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
        3.2.7 聚合温度的影响
        3.2.8 聚合时间的影响
    3.3 聚苯乙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3.4 聚苯乙烯的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乙酯的共聚合
    4.1 聚合结果与讨论
        4.1.1 CCl_4/Nd摩尔比的影响
        4.1.2 Al/Nd摩尔比的影响
        4.1.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1.4 单体投料比对聚合的影响
    4.2 共聚物的表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d(H_2Salen)_2Cl_3.2C_2H_5OH/MAO/CCl_4体系催化苯乙烯均聚
    5.1 各因素对聚合的影响
        5.1.1 MAO/Nd摩尔比的影响
        5.1.2 CCl_4/Nd摩尔比的影响
        5.1.3 聚合时间的影响
        5.1.4 聚合温度的影响
        5.1.5 St/Nd摩尔比的影响
    5.2 聚苯乙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5.3 聚苯乙烯的结构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d(H_2Salen)_2Cl_3.2C_2H_5OH/Al(i-Bu)_3催化异戊二烯均聚合
    6.1 异戊二烯溶液均聚合
        6.1.1 催化剂陈化时间的影响
        6.1.2 催化体系中Al/Nd摩尔比的影响
        6.1.3 聚合时间的影响
        6.1.4 单体剂浓度的影响
        6.1.5 IP/Nd摩尔比的影响
    6.2 聚异戊二烯的表征
        6.2.1 GPC表征
        6.2.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稀土催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开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催化双烯烃聚合
2 稀土催化炔烃聚合[42]
3 稀土催化环氧烷烃开环聚合
4 稀土催化环硫烷烃开环聚合
5 稀土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烃开环共聚合
6 稀土催化丙交酯、己内酯和环碳酸酯开环聚合
    6.1 丙交酯开环聚合
    6.2 ε-己内酯开环聚合
    6.3 环碳酸酯开环聚合
7 结束语

(8)1.新型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2.阴离子开环聚合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相结合制备接枝共聚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的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
        1.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简介
        1.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
        1.2.1 关于引发剂的概述
        1.2.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的种类
        1.2.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所用的引发剂的总结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2-溴代环己酮的合成
        2.2.2 聚合
        2.2.3 表征
    第三章 2-溴代环己酮引发苯乙烯聚合
        3.1 以 CuBr/Cu/BPY 为催化体系
        3.2 以 CuBr/PMDETA 为催化体系
        3.3 聚合物链末端结构的核磁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溴-2-硝基丙烷为引发剂
        4.1 苯乙烯聚合
        4.1.1 BPY 做配位剂
        4.1.2 PMDETA 为配位剂
        4.1.3 聚合物分子结构的核磁分析
        4.2 丙烯酸甲酯聚合
        4.3 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第五章 2-溴-环己内酯引发苯乙烯聚合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环己内酯开环聚合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相结合制备聚聚 ε-环己内酯-g-聚苯乙烯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
        1.1 内酯的开环聚合简介
        1.2 己内酯开环聚合的机理
        1.3 围绕聚己内酯进行的大分子设计
        1.3.1 从单体出发
        1.3.2 从引发剂出发的端功能基的聚己内酯
        1.3.3 与其他聚合方法结合
        1.3.4 接枝共聚物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
        2.2 实验步骤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共聚单体 α-溴代环己内酯的合成
        3.2 开环聚合
        3.3 由环己内酯和溴代环己内酯共聚物作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聚合
        3.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本论文创新点
致谢

(9)稀土配位催化N-取代马来酰亚胺均聚及其共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稀土催化聚合研究进展
        1 稀土催化均聚合研究进展
        1.1 稀土催化非极性单体聚合
        1.1.1 稀土催化双烯烃聚合
        1.1.2 稀土催化炔烃聚合
        1.1.3 稀土催化烯烃聚合
        1.2 稀土催化极性单体聚合
        1.2.1 稀土催化烯类极性单体聚合
        1.2.2 稀土催化杂环类单体开环聚合
        2 稀土催化共聚合研究
    第二节 N-取代马来酰亚胺均聚及其共聚合
        1 N-取代马来酰亚胺均聚
        1.1 自由基聚合
        1.2 阴离子聚合
        2 N-取代马来酰亚胺共聚合
        2.1 N-取代马来酰亚胺与给电子单体的交替共聚合
        2.2 N-取代马来酰亚胺与其它单体的共聚合
    第三节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 原料及试剂
    2 试剂的纯化和处理
        2.1 单体的纯化
        2.2 溶剂的处理
    3 化合物以及试剂的制备
        3.1 单体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3.1.1 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的合成
        3.1.2 N-十八烷基马来酰亚胺(NODMI)的合成
        3.2 稀土化合物的制备
        3.2.1 稀土膦酸酯盐Ln(P_(204))_3的制备
        3.2.2 稀土环烷酸盐Ln(naph)_3的制备
    4 聚合操作
        4.1 稀土配位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2 聚合反应操作及聚合物的后处理
    5 性能测试及表征
        5.1 聚合物特性粘数的测定
        5.2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5.3 单体及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5.4 单体及催化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
        5.5 单体及聚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5.6 聚合物热行为研究
        5.7 聚合物的元素分析
第三章 稀土配位催化N-取代马来酰亚胺均聚合研究
    1 稀土催化 N-取代马来酰亚胺均聚合特征
        1.1 催化剂各组分的影响
        1.1.1 不同配体对聚合的影响
        1.1.2 不同稀土元素对聚合的影响
        1.1.3 二元稀土催化剂各组分对聚合的影响
        1.2 Al(i-Bu)_3与La(P_(507))_3的物质的量之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3 聚合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4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5 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6 聚合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 聚合物的表征
        2.1 核磁共振谱
        2.2 聚合物的红外谱图
        2.3 聚合物的热分析
    3 聚合反应机理研究
第四章 稀土配位催化NPMI与苯乙烯共聚合以及NPMI、苯乙烯与马来酸酐三元共聚合研究
    1 共聚合反应特征
        1.1 催化剂各组分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1.1 不同配体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1.2 不同稀土元素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1.3 不同烷基铝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1.4 催化剂中组分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2 单体配比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2.1 二元共聚合反应中单体配比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2.2 三元共聚合反应中单体配比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3 催化剂中AlEt_3与环烷酸稀土物质的量的比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4 聚合时间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5 催化剂浓度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6 单体浓度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7 温度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2 聚合物的表征
        2.1 三元共聚物的分级
        2.2 聚合物的红外谱图
        2.3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
        2.4 聚合物的GPC图
        2.5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3 NPMI与St共聚合反应竞聚率测定
    4 NPMI与St共聚合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4.1 NPMI与St电子转移络合物的检测
        4.2 共聚合反应机理研究
第五章 稀土配位催化NPMI与环氧烷烃共聚合研究
    1 稀土催化NPMI与环氧烷烃共聚合反应特征
        1.1 不同配体对聚合的影响
        1.2 不同稀土元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3 催化剂各组分对聚合的影响
        1.4 Al(i-Bu)_3与稀土膦酸酯的物质的量的比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5 单体配比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6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7 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8 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9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 共聚物的表征
        2.1 共聚物的核磁谱图
        2.2 共聚物的红外谱图
        2.3 共聚物的热分析
    3 共聚反应竞聚率的测定
    4 共聚合反应机理研究
第六章 稀配位催化NPMI与MMA及环己烯共聚合反应初探
    1 稀土催化NPMI与MMA共聚合反应
        1.1 稀土催化NPMI与MMA共聚合反应特征
        1.1.1 不同配体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1.2 不同稀土元素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1.3 催化剂各组分对聚合的影响
        1.1.4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1.5 Al(i-Bu)_3与Nd(P_(507))_3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单体配比对共聚合的影响
        1.1.6 聚合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1.7 催化剂浓度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1.8 单体浓度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1.2 NPMI与MMA共聚物的表征
        1.2.1 共聚物P(NPMI-MMA)的核磁谱图
        1.2.2 共聚物P(NPMI-MMA)的红外谱图
        1.2.3 共聚物P(NPMI-MMA)的热重分析
        1.3 竞聚率测定
    2 稀土催化NPMI与CHE共聚合
        2.1 稀土催化NPMI与CHE共聚合反应特征
        2.1.1 不同配体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2.1.2 不同稀土元素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2.1.3 Al(i-Bu)_3与Nd(P_(507))_3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共聚合的影响
        2.1.4 聚合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1.5 催化剂浓度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2.1.6 单体浓度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2.2 NPMI与CHE共聚物的表征
        2.2.1 共聚物P(NPMI-CHE)的核磁谱图
        2.2.2 共聚物P(NPMI-CHE)的红外谱图
        2.3 竞聚率的测定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符号说明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10)甲基丙烯酸甲酯在Nd(O~iPr)3-Al(~iBu)3 CCl4体系中的配位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Ziegler-Natta型催化剂催化丙烯酸酯类聚合
        1.1.1 Ziegler-Natta型催化剂在丙烯酸酯类聚合中的应用
        1.1.1.1 钛系催化剂
        1.1.1.2 钒系催化剂
        1.1.1.3 铬、钴、锰系催化剂
    1.2 环氧烷烃与烯烃单体的开环共聚合反应
    1.3 稀土络合催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1.3.1 稀土络合催化丙烯酸酯类聚合
        1.3.2 稀土络合催化环氧、环硫化合物配位开环聚合
        1.3.2.1 环氧、环硫化合物配位开环均聚
        1.3.2.2 稀土络合催化环氧化合物与其他单体共聚
    1.4 异丙氧基稀土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1.4.1 异丙氧基稀土的结构研究
        1.4.2 异丙氧基稀土催化聚合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试剂及其精制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聚合及聚合物后处理
    2.4 聚合物分析、表征
第三章 异丙氧基稀土配位体系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
    3.1 异丙氧基稀土/三异丁基铝二元体系催化MMA聚合
        3.1.1 铝/钕(Al/Nd)的摩尔比对MMA均聚反应的影响
        3.1.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1.3 聚合温度的影响
        3.1.4 聚合时间的影响
        3.1.5 溶剂种类的影响
        3.1.6 Y(O'Pr)_3/Al(~iBu)_3二元体系催化MMA聚合反应规律研究
    3.2 异丙氧基稀土/烷基铝/CCl_4三元络合催化剂催化MMA均聚
        3.2.1 不同稀土元素的影响
        3.2.2 烷基铝种类的影响
        3.2.3 催化剂陈化温度、时间的影响
        3.2.4 不同第三组分的影响
        3.2.5 Nd/Al,Ⅲ/Al摩尔比的影响
        3.2.6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3.2.7 单体浓度的影响
        3.2.8 聚合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3.3.1 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和催化浓度的关系
        3.3.2 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的测定
    3.4 均聚产物的表征
        3.4.1 ~1H-NMR表征分析
        3.4.2 IR光谱测试分析
        3.4.3 GPC谱图分析
第四章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1,2—环氧己烷共聚合研究
    4.1 催化剂组成的影响
        4.1.1 稀土元素的影响
        4.1.2 配体的影响
        4.1.3 烷基铝种类的影响
        4.1.4 不同第三组分的影响
        4.1.5 Nd/Al摩尔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2 聚合条件的影响
        4.2.1 第二段聚合温度的影响
        4.2.2 聚合时间的影响
    4.3 共聚物的表征
        4.3.1 共聚物的IR,GPC,~1H-NMR分析
        4.3.2 嵌段共聚物的微结构分析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期间发表及投稿论文
致谢

四、甲基丙烯酸甲酯在Nd(O~iPr)_3-Al(~iBu)_3 CCl_4体系中的配位聚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稀土配合物及其催化共轭烯烃聚合的研究[D]. 李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2]基于手性联萘氧基金属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以及不对称催化性质的研究[D]. 王丽. 吉林大学, 2012(10)
  • [3]杂环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D]. 张蕾. 浙江大学, 2008(09)
  • [4]异氰酸酯、环状单体稀土催化均聚合及共聚合研究[D]. 杨雄发. 浙江大学, 2007(02)
  • [5]St和MMA在不同反应介质中的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D]. 娄帅. 河南大学, 2006(11)
  • [6]稀土席夫碱配合物催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聚合[D]. 杨建江. 浙江大学, 2006(07)
  • [7]稀土催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开拓应用[J]. 沈之荃. 高分子通报, 2005(04)
  • [8]1.新型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2.阴离子开环聚合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相结合制备接枝共聚物[D]. 王冠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03(01)
  • [9]稀土配位催化N-取代马来酰亚胺均聚及其共聚合研究[D]. 卢彦兵. 浙江大学, 2003(03)
  • [10]甲基丙烯酸甲酯在Nd(O~iPr)3-Al(~iBu)3 CCl4体系中的配位聚合研究[D]. 王力喆. 浙江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Nd(O~iPr)_3-Al(~iBu)_3 CCl_4体系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配位聚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