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分析及处理

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分析及处理

一、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裴佩[1](2016)在《胜利采油厂坨一污水站水质提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针对胜利采油厂坨一污水站水质提升改造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通过分析油藏开发及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论证了对坨一污水站水质进行提升改造的必要性;通过对坨一污水站污水开展水质分析、除油实验、加药沉降试验、比选水质净化药剂、过滤试验以及水质稳定工艺研究,确定出坨一站污水性质、可选缓蚀剂类型及浓度、净化重点及可选工艺等初步结论。基于水质分析相关试验结果,论文开展了除油方案比选和相关配套工程设计。通过比较除油方案一(HCF&OPS除油+混凝沉降+过滤工艺)与除油方案二(HCF&OPS除油+CoMag工艺)的现行工艺、改造工艺、主要建(构)筑物、设备选型、配套工程设计及其工程投资与成本分析,优选出方案一作为坨一污水站的除油方案。除此之外,本文针对坨一污水站的能耗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针对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效益分析,提出实际可行的工程建设意见。为坨一污水站水质提升改造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毛飞[2](2013)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层瓦斯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这些年我国采掘速度加快,采深加大,导致地应力不断增加,煤层透气性系数不断降低,瓦斯抽采、排放越来越困难,以至于更容易出现抽采“空白带”,在单位时间内瓦斯排放呈现更加不充分等问题,加之抽放时间长、效率低,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效果并不明显,严重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尤其是重庆地区,近年来瓦斯含量和压力不断增加,突出事故的规模不断加大,原来以瓦斯为主的突出逐渐转变为煤与瓦斯共同、大规模突出,矿井现有以预抽为主要手段的措施到目前已出现抽放难。研究表明瓦斯突出呈现这些特征的根本原因是渗透率极低。通过对其煤体孔和裂隙的测试分析得知,重庆地区煤层小孔多,大孔少;总孔体积大,有效连通孔体积小,这有利于瓦斯储集而不利于其流动。传统对瓦斯主要采取避、驱、排等策略的瓦斯治理方法,希望通过瓦斯抽排实现安全采煤的目标,但对于上述情况其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矿井低浓度瓦斯提纯技术成本也相当高昂,所需要耗费的能量及成本可能是提纯之后瓦斯所产生效益所无法补偿的,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地区都将低浓度煤矿瓦斯直接排放进入大气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跳出传统的瓦斯治理思路,研究微生物方法处理甲烷的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利用甲烷氧化菌处理甲烷,解决煤矿瓦斯抽采难问题,消除煤矿预抽后的低浓度或残余瓦斯,力争避免矿井瓦斯爆炸、窒息等事故的发生,减少甲烷气体的直接排放,降低甲烷对臭氧层的破坏。本文研究了甲烷氧化菌的筛选、分离纯化、鉴定、基因解析及大规模培养的最适合生长条件,并对其氧化甲烷的性能进行了验证,最后用该菌进行了地面可行性实验及井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能够降解煤层瓦斯。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及其氧化甲烷的机理,并分别阐述了其氧化过程中四个主要特征酶的特点及作用。(2)通过采集五种土样并在NMS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发现水稻田的淹水环境中甲烷氧化菌降解甲烷效率最高,氧化效果最好。经分离纯化后得到菌落M02-019。(3)通过革兰氏染色观察、16S rDNA的PCR扩增及其序列分析等实验,确定菌株M02-019与Methylophilus位于同一分支,相似度较高,故M02-019属于Methylophilus属,即嗜甲基菌属。(4)设计了阴性对照实验、物质守恒实验及小型放大实验,三个实验均显示了该菌具有降解甲烷的活性。(5)对M02-019菌株大规模培养的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生长周期为12天,从接种的第三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甲烷和甲醇同时作为碳源时菌株生长最好,且不易染菌;菌株在硝基氮和少量的氨基氮同时存在时长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5;Fe2+浓度为0.4mg/L,Cu2+浓度为0.03mg/L。(6)对重庆地区煤层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包括煤层突出的宏、微观特征及煤质与孔隙特征。在对其煤化学成分、煤体孔径结构、孔隙形状、煤体渗透性做数据测试后,分析认为煤体存在压敏效应和水敏效应,通过分析煤层孔和裂隙的“双敏效应”与低渗透的关系,提出微生物技术,即在水力扩孔的基础上,将注水改为注入甲烷氧化菌溶液,不断氧化甲烷、降低瓦斯浓度,既能有效卸除应力,又能缓解了水敏效应带来的孔道阻塞问题。为了解煤层注入微生物溶液的可行性,实施了煤层注液研究,结果表明注液量理论上随注液压力及时间的递增而增加,但考虑到煤层底板被压穿后底板泥岩遇水后泥浆化反而会造成孔道堵塞,故采用微生物技术注液时不宜选择太大的注液压力,而宜采用中低压长时间注液,以保证溶液较大程度的渗入煤体。(7)在井下工程试验前先用HCA-1型高压容量法瓦斯吸附成套装置等在地面做了注水和注微生物培养液对比可行性试验,证明了微生物培养液处理矿井瓦斯具有其可行性,可进一步在井下进行微生物处理瓦斯实验。通过井下实验观测与分析,甲烷氧化菌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两个实验地点的瓦斯动力现象、回风瓦斯浓度、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瓦斯压力和钻屑瓦斯解析指标K1值。两个实验地点喷孔距离明显减小,回风瓦斯浓度分别降低了22.54%和77.23%,吨煤瓦斯含量分别降低了39.67%和13.45%,平均瓦斯压力降幅约76%和18%,钻屑瓦斯解析指标K1值平均降幅分别为62.8%和26.88%。(8)无论是地面可行性试验还是井下现场实验,其效果均较为明显,表明微生物方法处理煤层瓦斯是可行的,表明该方法具有应用于工业的潜在价值。

周扬铭[3](2010)在《水泥生产关键设备及其节能降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水泥工业发展迅速,产量居世界前列,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装备及生产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对水泥关键设备及水泥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的研究是现在水泥行业的研究热点,是一个复杂和长远的问题。水泥粉磨过程电耗要占水泥总电耗的70%以上,粉磨工艺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到水泥的产、质量及生产成本,在水泥制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泥粉磨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欲提高水泥粉磨工艺技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如何提高粉磨效率;(2)如何降低粉磨电耗;(3)如何提高磨机台时产量。根据当前我国水泥工业节能降耗的发展目标,本文针对水泥粉磨系统技术工艺改造、磨内喷水系统的节能降耗措施和方法及水泥生产的关键设备动力学分析三大方面具体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φ3.8×13m闭流管磨机工艺,基于生产线现有水泥粉磨系统的工艺过程及设备,结合成熟的联合粉磨工艺的特点,提出节能降耗技术方法,采用辊压机和管磨机联合粉磨系统,即辊压机+选粉机+闭路管磨机。其次,根据研究确定的联合粉磨工艺方案,对技改后的主机设备进行选型,通过电耗计算和比较,采用该方法改造后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其次对产量为135t/h,公称规格为Φ4.6×14.5 m的水泥球磨机喷水系统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依据热平衡原理,对该规格磨机的喷水量进行了计算。对磨内喷水系统的关键部件喷嘴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实验,测试了喷嘴结构参数与喷射效果的关系。最后针对水泥生产的关键设备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系统的固有特性,了解了各阶频率对系统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进一步优化我国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建材行业的节能降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金燕[4](2006)在《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环境污染事件的相继出现,已引起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原有的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其发展,致使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为未雨绸缪,切实保护好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的环境,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做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本文结合“一江四河”流域内其他规划,开展了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工作。文中所指的“一江四河”是指雅鲁藏布江及年楚河、拉萨河、雅砻河、尼洋河四条主要支流。本文在调查流域环境概况、大气污染源现状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对流域各控制区进行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工作,并计算各控制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筛选出大气污染的主要控制因子,分析论证其污染来源,最后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自然环境污染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并规划了重点配套工程。本文取得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成果、环境容量计算成果、提出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及规划的重点配套工程等,可直接作为“一江四河”流域研究的基础资料,对流域进一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秦书铭,董克正[5](2001)在《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文中指出

秦书铭,董克正[6](2001)在《Φ3.5×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文中研究说明对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二、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胜利采油厂坨一污水站水质提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对应断块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
        1.2.2 注聚状况及开发历程
        1.2.3 存在问题
    1.3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工程现状
        1.3.2 存在问题及分析
    1.4 工程建设必要性
第二章 水质处理方法及分析
    2.1 水质标准确定
    2.2 除油研究
        2.2.1 自然沉降试验
        2.2.2 高梯度聚结气浮装置试验
        2.2.3 OPS试验装置
        2.2.4 除油研究结论
    2.3 加药沉降试验
    2.4 水质净化药剂
    2.5 过滤试验
    2.6 COMAG磁分离装置
    2.7 水质稳定工艺
        2.7.1 结垢性研究
        2.7.2 腐蚀性研究
    2.8 前期研究结论
第三章 除油方案及配套工程设计
    3.1 设计规模
    3.2 方案设计及改造
        3.2.1 HCF&OPS除油+混凝沉降+过滤工艺(方案一)
        3.2.2 HCF & OPS除油+CoMag工艺(方案二)
        3.2.3 两方案主要建(构)筑物、设备选型及设计参数
    3.3 配套工程设计
        3.3.1 电气设计
        3.3.2 自控设计
        3.3.3 建筑结构设计
        3.3.4 道路设计
    3.4 主要工程量
    3.5 工程投资及成本分析
        3.5.1 工程投资估算
        3.5.2 成本分析
        3.5.3 制水成本分析
    3.6 方案比选
        3.6.1 经济技术指标比较
        3.6.2 方案优缺点比较
        3.6.3 方案推荐
第四章 能效及安全措施
    4.1 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4.2 环境保护
    4.3 劳动安全卫生
    4.4 效益分析
    4.5 工程建设建议
第五章 方案实施效果及评价
    5.1 工艺技术评价
    5.2 主要设施(设备)评价
        5.2.1 HCF&OPS除油装置
        5.2.2 混凝沉降罐
        5.2.3 缓冲罐
        5.2.4 全自动多介质过滤器
    5.3 辅助流程评价
        5.3.1 加药系统
        5.3.2 收油系统
        5.3.3 反冲洗系统
        5.3.4 污泥处置系统
    5.4 配套系统评价
    5.5 实施效果评价
        5.5.1 综合达标率评价
        5.5.2 单项指标达标率评价
        5.5.3 分析结论
    5.6 工艺技术适用性评价
    5.7 项目成本及运行管理评价
        5.7.1 运营模式及管理分析
        5.7.2 成本分析
        5.7.2.1 药剂成本
        5.7.2.2 电费
    5.8 项目节能与环保评价
        5.8.1 节能后评价
        5.8.2 安全后评价
        5.8.3 环保后评价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微生物技术治理煤层瓦斯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生物方法处理甲烷的难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甲烷氧化菌的特征及其氧化机理
    2.1 自然界中的甲烷及其基本特征
        2.1.1 常规甲烷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2.1.2 古甲烷的生成及其赋存特征
    2.2 甲烷产生的生理学及生物化学
        2.2.1 产甲烷菌的分类及其分布
        2.2.2 产甲烷菌的特性及其生长
        2.2.3 甲烷形成的生物化学
    2.3 生物法消除甲烷的可行性
        2.3.1 自然界的碳循环
        2.3.2 甲烷碳循环的反思
    2.4 甲烷氧化的机理
        2.4.1 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及其作用机理
        2.4.2 甲烷氧化菌的特征酶及其调控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甲烷氧化菌的筛选、纯化、鉴定及基因解析
    3.1 甲烷氧化菌的筛选
        3.1.1 实验设备和材料
        3.1.2 甲烷氧化菌的筛选
    3.2 甲烷氧化菌的纯化及保存
        3.2.1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纯化
        3.2.2 菌种保存
    3.3 菌种的鉴定及基因解析
        3.3.1 革兰氏染色观察
        3.3.2 16S rDNA 的 PCR 扩增及其序列分析
    3.4 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的解析
        3.4.1 设计特有基因引物
        3.4.2 MMO 基因结果
        3.4.3 功能基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甲烷氧化菌 M02-019 降解甲烷验证及大规模培养研究
    4.1 M02-019 菌株降解甲烷的验证
        4.1.1 阴性对照实验
        4.1.2 物质守恒实验
        4.1.3 小型放大实验
    4.2 M02-019 菌株生长条件研究
        4.2.1 菌种生长曲线测定
        4.2.2 碳源利用实验
        4.2.3 氮源利用实验
        4.2.4 菌株生长最适温度及 pH 值
        4.2.5 金属离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3 M02-019 大规模培养条件
    4.4 本章小结
5 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及注液可行性分析
    5.1 研究地点概况及煤与瓦斯基本参数测定
        5.1.1 研究地点概况
        5.1.2 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
        5.1.3 瓦斯等温吸附实验
        5.1.4 渗透率测定实验
        5.1.5 煤的孔和裂隙测试实验
        5.1.6 煤与瓦斯各基本参数测定结果
    5.2 煤层突出特征分析
        5.2.1 煤与瓦斯突出的理论认识
        5.2.2 煤层突出的现场宏观特征
        5.2.3 煤质及孔、裂隙的微观特征参数
        5.2.4 煤层突出的微观特征
        5.2.5 重庆地区煤层孔和裂隙与低渗透的关系分析
        5.2.6 煤层瓦斯排放能力及改造途径
    5.3 煤层注液技术分析
        5.3.1 煤层注液工艺
        5.3.2 煤层注液压力与时间
        5.3.3 煤层润湿性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验及效果分析
    6.1 地面可行性试验
        6.1.1 试验设备及材料
        6.1.2 试验方法及步骤
        6.1.3 试验结果分析
    6.2 井下现场实验
        6.2.1 实验地点地质及煤层概况
        6.2.2 煤与瓦斯突出的参数分析
        6.2.3 瓦斯涌出量特征及变化规律
        6.2.4 井下现场实验方案设计
        6.2.5 现场检测方法及步骤
    6.3 井下实验观测与测试结果分析
        6.3.1 瓦斯动力现象
        6.3.2 回风瓦斯浓度
        6.3.3 吨煤瓦斯含量
        6.3.4 煤层瓦斯压力
        6.3.5 钻屑瓦斯解析指标 K1 值
        6.3.6 井下实验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水泥生产关键设备及其节能降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虚拟样机技术
        1.3.1 虚拟样机技术理论介绍
        1.3.2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概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1 水泥粉磨系统改造研究
        1.4.2 磨内喷水系统研发
        1.4.3 水泥生产关键设备动力学研究分析
第二章 水泥粉磨节能方案研究
    2.1 技改前生产线水泥粉磨工艺及设备介绍
    2.2 高效水泥粉磨工艺及设备介绍
        2.2.1 高细高产粉磨
        2.2.2 立式磨的水泥粉磨
        2.2.3 联合粉磨系统
    2.3 水泥粉磨工艺节能方案研究
        2.3.1 水泥粉磨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
        2.3.2 水泥粉磨工艺改造要点
        2.3.3 水泥粉磨技改方案
    2.4 水泥粉磨节能效果计算
        2.4.1 技改前水泥粉磨系统电耗
        2.4.2 技改后水泥粉磨系统电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磨内喷水系统
    3.1 简介
    3.2 磨内喷水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
    3.3 磨内喷水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1 系统的功能分析
        3.3.2 系统的方案确定
    3.4 磨内喷水系统的热平衡计算
        3.4.1 闭路粉磨系统简介
        3.4.2 球磨机热平衡分析
    3.5 磨内喷水冷却量的计算
        3.5.1 磨机热平衡计算
        3.5.2 选粉机的热平衡
        3.5.3 喷水量
    3.6 喷嘴的设计
        3.6.1 喷嘴的功能和应用
        3.6.2 雾化机理的研究
        3.6.3 喷嘴的选型和结构型式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生产关键设备动力学研究分析
    4.1 动力学仿真研究过程
    4.2 模型数据传递
    4.3 模型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综述
    1.1 大气污染概述
    1.2 本文工作概述
2 流域环境空气质量概况
    2.1 流域环境概况
    2.2 大气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2.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4 主要控制因子确定
    2.5 小结
3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及环境容量计算
    3.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3.2 流域功能区划分现状及主要环境特点
    3.3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方案
    3.4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3.5 主控因子TSP 全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核定
    3.6 小结
4 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及配套工程规划
    4.1 大气污染防治原则
    4.2 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4.3 污染防治重点配套工程规划
5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的情况
附图一 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范围图;
附图二 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大气监测点位分布图(5 张);
附图三 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示意图(5 张)

四、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胜利采油厂坨一污水站水质提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 裴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2]微生物技术治理煤层瓦斯理论及应用研究[D]. 毛飞. 重庆大学, 2013(02)
  • [3]水泥生产关键设备及其节能降耗技术研究[D]. 周扬铭.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2)
  • [4]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张金燕. 四川大学, 2006(03)
  • [5]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J]. 秦书铭,董克正. 江西建材, 2001(Z1)
  • [6]Φ3.5×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的分析及处理[J]. 秦书铭,董克正. 云南建材, 2001(04)

标签:;  ;  ;  ;  ;  

Φ3.5m×11m水泥磨出口瓦发热问题分析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