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一、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贾志锋[1](2021)在《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燕麦作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最重要栽培草种,由于栽培措施落后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优良品种种子高产潜力受限。施肥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关键措施,而有关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相关机理尚不明晰。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推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材料,于2016至2017年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湟中县设置5个氮肥水平、3个密度水平,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从叶片生理、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抗倒伏和土壤养分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等方面解析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高寒地区燕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种子和秸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随播种密度增加,种子产量先增后降,而秸秆产量持续增加。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种子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2016年和2017年年种子产量分别为4002.0 kg·hm-2和3653.9 kg·hm-2,净收益分别为8191.6元·hm-2和7275.6元·hm-2。(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农艺性状和穗部激素含量。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9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较18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58%、63.09%、145.12%、47.59%和20.78%。燕麦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组合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95.14%和174.03%。(3)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随播种密度增加,开花期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增加,30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较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的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5.92%、9.69%和21.50%;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赤霉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12.20%、17.80%、19.97、25.82%和12.87%。播种密度增加会导致燕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变薄,主维管束面积和叶绿体数量下降等显微结构变化。但施用适量氮肥可以缓解这一现象,90 kg·hm-2施氮量效果最佳。(4)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旗叶光合作用、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先增后降。90 kg·hm-2施氮量和180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最高,较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提高45.77%。施氮量、播种密度及燕麦种子产量与燕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间显着相关。(5)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形态特征和倒伏性状。燕麦株高、穗部特征、茎部特征及根部特征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粗系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达到最大值。茎部力学特征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倒伏指数最低,第二、第三茎节倒伏指数分别为23.85%和21.53%。倒伏指数与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秆弯曲力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间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26~0.756之间,而与穗高系数、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茎秆弯曲性能和茎秆折断弯矩间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82~-0.744之间。(6)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随施氮量增加,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先增后降,而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土壤肥力最佳,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分别增加237.83%、226.36%、40.35%和58.83%。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燕麦田土壤的优势菌门。18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OTU数、香农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最高。综上,施氮量90 kg·hm-2和播种密度180 kg·hm-2是促进燕麦叶片发育、拓展根系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利用和构建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佳组合,这一组合主要通过加强燕麦叶片光合能力、快速补给土壤营养和根际功能微生物群落优化等途径创建燕麦生长最佳空间格局,实现燕麦最佳生长资源获取能力,从而达到最高种子产量。

孔令英[2](2021)在《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水分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于2018-2020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院士试验站(35°24’N,116°24’E)进行,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播幅8 cm的宽幅播种条件下,设置0.90×106株·hm-2(D1)、1.80×106株·hm-2(D2)、2.70×106株·hm-2(D3)、3.60×106株·hm-2(D4)4种基本苗密度处理,研究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水分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宽幅播种条件下,D2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灌溉量和总灌溉量显着低于D4、D3处理,生育期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着低于D3、D4处理;14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拔节至开花期土壤贮水消耗量、拔节至开花期的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表明,D2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减少生育期总耗水量,节约灌溉水。2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宽幅播种条件下,D2处理开花后7~21 d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7 d冠层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截获量、光能利用率、旗叶蔗糖含量及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和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亦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表明,D2处理有利于提高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能力及旗叶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能力,延长旗叶持绿期,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向籽粒的分配。3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宽幅播种条件下,D2处理开花后7~14 d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旗叶丙二醛含量D2处理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表明,D2处理有利于提高旗叶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减轻细胞膜结构的受损程度,延缓旗叶衰老。4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宽幅播种条件下,D2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表明,D2处理有利于小麦成熟期植株氮素的积累,促进成熟期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D2处理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60~1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表明,D2处理有利于小麦对表层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利用,降低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5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宽幅播种条件下,D2处理开花期、开花后10 d 0~40 cm土层土壤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D2处理开花期、开花后10 d 0~40 cm土层土壤根系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表明,D2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根系抗氧化能力,延缓根系衰老,促进根系对土壤中水分及养分的吸收利用。6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宽幅播种条件下,D2处理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显着高于D3、D4处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表明,D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

汤小庆[3](2021)在《减氮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氮素是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主要营养元素。弱筋小麦籽粒以低蛋白质含量为优质目标,为保证其丰产且低蛋白含量,要求严格把控适宜施氮量。施氮量相同时,不同施氮运筹比例会导致弱筋小麦籽粒品质下降,难以实现量质协同。不合理施用氮肥还会降低氮肥利用率,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弱筋小麦施氮量的氮肥运筹,前人虽有大量研究,但进一步减氮对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等影响如何,尚待研究明确。本试验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在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的盐城市大丰区和仪征市进行,选用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减氮处理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农艺性状、生理特性、氮肥效率、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了减氮条件下叶面肥喷施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期探明弱筋小麦优质、丰产、增效的减氮技术与途径,为弱筋小麦大面积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量 270 kg hm-2下基本苗由180×104 hm-2(CK1)增加至225×104 hm-2(CK2),未显着影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但显着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基本苗225×104 hm-2条件下,施氮量由270 kg hm-2减少至225 kg hm-2,不同施氮处理M5122、M7120、M5050间籽粒产量无显着差异,且与减氮前无显着差异;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较减氮前或低或相似;氮肥农学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济效益较减氮前均未显着减少。在施氮量225 kghm-2基础上拔节期施氮比例减少10%至202.5 kghm-2(M5040),籽粒产量与经济效益较减氮前(CK1和CK2)无显着变化,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指数显着降低。在施氮量202.5 kg hm-2(M5040)基础上,继续减少施氮量会显着降低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尽管测定的籽粒品质指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但无法实现优质、丰产、高效的协同。因此,生产中在施氮量270 kghm-2基础上可适当增密减少追氮,可减氮至202.5 kghm-2,采用基本苗225×104株hm-2、基肥施氮112.5 kg hm-2和拔节肥施氮90 kg hm-2的模式,可实现弱筋小麦优质、丰产、高效协同。2、在施氮量225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施50%的基础上,基肥与拔节肥施氮比例各减少10%(M4040)会降低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显着降低有效穗数;降低主要生育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同时降低花后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抗衰老酶SOD、POD、CAT酶活性,增加MDA含量,抑制了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转运,造成籽粒粒重降低,导致减产。在施氮量225 kg hm-2、基肥和拔节肥各施50%的基础上,保持基肥施氮量不变,仅在拔节肥施氮比例减少10%(M5040)可保证群体茎蘖数,对茎蘖成穗率和最终穗数无显着影响;且未导致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显着变化,构建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因此,少量减少追氮量在生育前期保证了氮素的供应,稳定群体数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生产能力无显着影响,与不减氮处理维持同一水平。但拔节肥施氮比例减少20%以上会显着降低群体质量和叶片光合特性,导致减产。因此,减氮生产中应确保在生育前期有较高的茎蘖数基础上,稳定茎蘖成穗率,以保障足够穗数;同时注重花后叶片的抗衰能力,保障籽粒灌浆光合物质。3、基施氮肥和叶面肥喷施及其互作显着影响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基肥在0~180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减少,籽粒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以180 kg hm-2施氮量下穗数、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显着较高。此外,180kghm-2施氮量下花后剑叶SPAD值、SOD、CAT、POD、NR、GS酶活性均高于其他施氮量处理,MDA含量较低。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开花后喷施1.5%N、0.1%KH2PO4、1.5%N+0.1%KH2PO4等叶面肥可较喷施清水对照显着增加了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其中以喷施1.5%N+0.1%KH2PO4和1.5%N增重效果最明显。叶面肥1.5%N、1.5%N+0.1%KH2PO4可提高花后剑叶SPAD值,提高SOD、POD、CAT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叶片的衰老,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加大对籽粒的供应,提高产量。叶面肥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因肥料类型而异,其中喷施叶面肥1.5%N、1.5%N+0.1%KH2PO4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但籽粒品质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因此,在小麦生育期仅施一次基肥的情况下,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可保证充足的穗数与每穗粒数,同时花后喷施叶面肥1.5%N或1.5%N+0.1%KH2PO4可延缓叶片衰老,提升碳氮代谢活力,显着提高籽粒重,同时籽粒品质符合优质弱筋小麦标准,有助于优质高效生产。

徐俊[4](2021)在《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江苏苏中地区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普遍适宜小麦的种植。但在当前小麦生产上存在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在小麦大田生产上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尤其重要,这就需要协调好不同专用型小麦适宜的密度和施氮量,在确保小麦产量稳定的同时,提高小麦的品质。本试验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2、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为供试品种,通过构建不同密度、施氮量组合,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以及品质形成的关系,分析其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参数指标、籽粒品质、氮素积累,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抗衰老酶活性等差异,探索出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的大田栽培模式,为实现不同专用型小麦大田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密度增加会提高宁麦13穗数、粒数和千粒重最终提高小麦的产量,但基本苗超过240×104/hm2后,继续增加基本苗会导致小麦穗数和粒数的下降,最终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穗数、粒数和千粒重也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后继续增加施氮量,小麦的穗数、粒数和千粒重均会有所下降,最终导致产量的下降;密度对镇麦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增加密度可明显提高成熟期穗数,穗粒数先增加后下降,千粒重则会有下降的趋势。施氮量对镇麦12的影响为施氮量范围在180-300 kg/hm2时,施氮量的增加会增加小麦穗数、粒数和粒重,从而提高镇麦12的产量2.宁麦13群体参数指标均保持着中密度处理>高密度处理>低密度处理,即在240×104/hm2达到最大值,低于或超过这个值都会导致群体质量的降低;施氮量对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为,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中施氮量处理的群体质量均会高于高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的处理。强筋小麦镇麦12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中密度处理下镇麦12群体质量高于高密度处理和低密度处理;施氮量对镇麦12群体质量的影响为相同密度条件下,高施氮量处理农艺性状高于中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的处理。3.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宁麦13高密度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和湿面筋含量高于中、低密度处理,容重和沉降值在高密度条件下低于中密度处理,籽粒硬度和出粉率则表现为低密度处理高于中、高密度处理;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容重和出粉率呈现出高施氮量处理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硬度却相反。镇麦12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在相同施氮量水平下,高密度处理均低于中、低密度处理,籽粒容重在中密度处理下达到最高,出粉率则高密度处理下最大。镇麦12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均表现为高施氮量处理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容重和出粉率在中施氮量处理下最高。小麦的面粉品质同样也会因密肥组合的变化产有所改变,宁麦13和镇麦12的RVA特性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低密度处理均高于中、高密度处理,而密度相同时,高施氮量处理下粘度参数均会高于中、低施氮量处理下粘度参数。因此密肥组合可以调节小麦的面粉品质以此来达到优质。4.宁麦13抗衰老活性酶的表现为中密度处理下CAT、POD、SOD和剑叶与籽粒GS酶活性高于高、低密度处理,MDA含量则相反,中密度处理下低于高。低密度处理。在相同密度水平条件下,中施氮量处理下CAT、POD、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大于高、低施氮量处理,MDA含量同样相反。镇麦12抗衰老酶活性的表现为中密度处理下CAT、POD和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均高于高、低密度处理,MDA含量则表现为高、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大于中密度处理。相同密度条件下,高施氮量处理下CAT、POD、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MDA含量表现为低施氮量处理>中施氮量处理>高施氮量处理。5.针对本试验特定气候条件下,初步形成不同专用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的构建,其中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的要求为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与降低施氮量,因此宁麦13优质稳产的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240 × 104/hm2、施氮量18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磷钾肥各90 kg/hm2,随基肥一次性底施。强筋小麦镇麦12的优质高产需要的条件为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和提高施氮量以此来达到优质高产,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30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栽培模式。搭配磷钾肥各150 kg/hm2,基肥与拔节肥5:5施用,可以协调发展镇麦12的产量与品质。

王梦尧[5](2021)在《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麦两熟是江苏省的主要种植制度,随着水稻轻简栽培面积的扩大以及晚熟粳稻品种的推广,水稻腾茬迟,加之小麦秋播常遇阴雨天气致小麦播期过迟,造成江苏省适播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度缩减,晚播小麦面积平均达119.36万hm2,占我省小麦种植面积49.7%以上,播期过迟成为制约小麦单产和籽粒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江苏矛盾尤其突出。为进一步明确小麦播种过晚(较适播期推迟30 d)对产量形成、氮素吸收与利用以及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通过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构建不同群体,研究密度及氮肥运筹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群体形成、光合衰老生理、氮素吸收利用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探明稻茬中筋小麦扬麦25过晚播条件下的适宜栽培措施组合,为稻茬过晚播小麦实现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稻茬过晚播小麦较适播小麦各生育时期相应推迟,播种出苗阶段延长9 d左右,全生育期缩短约20 d,≥0℃积温减少200℃,日照时数减少80 h。过晚播小麦光能利用率孕穗前低于适播小麦,孕穗后高于适播小麦,全生育期光能利用率下降了 17.8%。热量利用率拔节前低于适播小麦,拔节后高于适播小麦,全生育期热量利用率下降了7.5%。2.明确过晚播小麦8000 kg·hm-2以上高产稳产群体质量指标。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在540~590×104·hm-2、32~37粒/穗和41 g以上。群体建成特点主要表现为:分蘖期茎蘖数为最终成穗数的1.3倍左右,拔节期最高茎蘖数在1300×104·hm-2以上,为最终成穗数的2.3倍左右,茎蘖成穗率高于43%;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21000 kg·hm-2以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7000 kg·hm-2以上,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至88%以上;孕穗期叶面积指数高于7.0,乳熟期3.6左右。3.阐明过晚播小麦与适播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4·hm-2能显着提高了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和出苗至分蘖、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阶段氮素吸收量,花后剑叶中GS酶和GOGAT酶活性提高。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显着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着提升,氮肥表观利用率仍能保持在40%左右。4.过晚播密度为375×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氮肥运筹为4:2:0:4的处理显着提高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维持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延缓花后叶片衰老,花后15~28 d籽粒灌浆速率保持在1.99~2.07 mg·d-1·粒-1高水平上,提高粒重,实现稳产增产。5.提出苏中地区稻茬麦区过晚播小麦实现产量8000 kg·hm-2,品质改善的栽培调控途径。小麦扬麦25晚播30 d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组合为:12月1日播种,密度为375×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磷、钾肥用量为90kg·hm-2,氮肥运筹为4:2:0:4籽粒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等指标均能符合国家中筋小麦标准,且氮肥利用率达40%以上,纯收入8000元·hm-2以上。浸种、覆盖以及生育后期喷施生长调节剂等辅助措施有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分蘖发生和延缓花后叶片衰老的作用,显着促进过晚播小麦产量的增加。

郑景瑞[6](2021)在《陕西关中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种植高产高效的小麦品种对维持地区粮食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陕西关中平原现行栽培以及新育成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两个施肥水平下(不施肥,推荐施肥),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效率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为当地种植高产高效的小麦品种以及未来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施肥条件下,2018-2019年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为2757-4589 kg?ha-1,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为7374-9806 kg?ha-1;2019-2020年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为6533-8473 kg?ha-1,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为12901-17209 kg?ha-1。在不施肥条件下,2018-2019年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为1928-3066 kg?ha-1,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为3764-6005 kg?ha-1;2019-2020年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为2538-4562 kg?ha-1,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为4935-8524 kg?ha-1。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施肥与否,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着。在施肥条件下,2018-2019年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伟隆121、伟隆123、中麦895和小偃58,2019-2020年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伟隆169、漯麦8号、伟隆121、伟隆123、小偃58、西农585和西农20。2)在施肥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花前地上部吸氮量和花后地上部吸氮量分别为63.4-155.1 kg?ha-1、7.1-96.0 kg?ha-1;不施肥条件下分别为30.4-63.0 kg?ha-1、5.4-54.5 kg?ha-1。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施肥与否,不同小麦品种的花前地上部吸氮量和花后地上部吸氮量差异显着。不同小麦品种生产100公斤籽粒需氮量为1.6-4.2公斤,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为9.07%-16.72%。不同小麦品种的100公斤籽粒需氮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3)施肥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氮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分别为25.5-55.9 kg?kg-1、67.0%-87.0%,不施肥条件下分别为24.2-62.7 kg?kg-1、73.6%-90.4%。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施肥与否,不同小麦品种的氮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差异显着。在施肥条件下,2018-2019年氮利用效率较高的小麦品种为伟隆121、伟隆123和西农223,2019-2020年氮利用效率较高的小麦品种为小偃22、小偃58、伟隆169、西农223、漯麦8号和中麦895。两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小麦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为18.8-47.1 kg?kg-1,不同小麦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差异显着。4)无论施肥与否,不同小麦品种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和花期旗叶碳氮比及衰老速率差异显着。2018-2019年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西农585和漯麦8号,花期旗叶碳氮比较高的小麦品种为西农585、伟隆123和漯麦8号。2019-2020年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西农585和漯麦8号,花期旗叶碳氮比较高的小麦品种为小偃22、漯麦8号、武农148和西农979。5)在施肥条件下不同品种花前可溶性糖含量、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转运量分别为572.7-1767.7 kg?ha-1、16.8-487.3 kg?ha-1、445.0-1624.9 kg?ha-1;不施肥条件下为509.1-1374.5 kg?ha-1、25.9-237.6 kg?ha-1、464.5-1304.6 kg?ha-1。无论施肥与否,不同品种小麦的花前可溶性糖含量、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转运量差异显着。6)不同品种小麦产量主要与穗数、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花期旗叶碳氮比及衰老速率、花前和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糖转运量有关。不同品种小麦氮利用效率差异和花期旗叶碳氮比、花前和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糖转运量有关。花期旗叶碳氮比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会影响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高产小麦品种花期旗叶具有较高的碳氮比和较慢的衰老速率,花前和成熟期可溶性糖的累积、可溶性糖的转运量高。综上所述,不同品种小麦的产量和氮效率差异显着,在施肥条件下高产氮高效的小麦品种推荐为伟隆121。

陈子健[7](2021)在《氮素用量对节水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迄今河北平原区节水减氮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现状,于2018-2020年度,以生产对照品种济麦22、抗旱品种石麦22和优质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区藁城区河北农业大学刘家庄试验站开展节水栽培条件下不同氮素用量、品种复因子试验。研究旨在明确不同供试品种群体性状、光合器官光合色素含量和持续期、养分吸收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性状对节水减氮处理的响应特征,为今后河北平原区小麦节水减氮栽培和水氮高效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常供氮(N240)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济麦22、石麦22和藁优2018春季各生育时期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重依据表现优劣品种排序为济麦22、石麦22和藁优2018;低氮(N180和N120)处理下,春季各生育时期群体上述性状依据表现优劣品种排序为石麦22、济麦22和藁优2018。节水减氮栽培条件下石麦22各生育时期植株具有相对较强的干物质生产能力。2、正常供氮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植株上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大体呈济麦22高于石麦22,藁优2018则明显低于上述品种。低氮处理下,依据供试小麦品种各测试时期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缓降期数值大小,品种间排序依次为石麦22、济麦22和藁优2018。石麦22光合器官较高叶绿素含量和较长缓降期是其节水减氮处理下较强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低氮处理下,石麦22春季各生育阶段的光合势也较高。3、高氮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以济麦22的最高,其次为石麦22,藁优2018最低。低氮处理下,不同供试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依据数值大小依次排序为石麦22、济麦22和藁优2018。减氮处理下石麦22具有较佳的籽粒形成和籽粒干物质积累能力。4、高氮处理下,济麦22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高于石麦22和藁优2018;低氮处理下,依据供试小麦品种各测试时期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多少排序依次为石麦22、济麦22和藁优2018。石麦22低氮处理下较强的氮磷钾吸收积累能力是其节水减氮逆境下植株光合色素含量增加、叶片叶绿素缓降期相对较长及良好群体干物质生产的重要生理基础。5、随着氮素用量增多,供试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产量也不断增加。高氮处理下,依据成熟期产量大小品种间排序依次为济麦22、石麦22和藁优2018;低氮处理下,成熟期依据产量高低品种间排序依次为石麦22、济麦22和藁优2018。上述结果表明,节水减氮条件下,石麦22具有相对良好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性状。6、研究表明,济麦22在节水减氮栽培条件下通过维持植株较强的氮素及磷钾等矿质养分吸收能力,改善春季各生育时期植株光合器官的光合色素含量,维持较长的叶片光合功能持续期,进而促进植株群个体发育、植株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能力。低氮(N180和N120)处理下,与对照品种济麦22和抗旱小麦品种石麦22相比,优质小麦品种藁优2018能维持良好植株养分吸收、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能力。本研究表明,石麦22在河北平原区节水减氮栽培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优质麦品种藁优2018在控水氮栽培中具有潜在推广价值。

孙坤雁[8](2020)在《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土壤耕层变浅、肥料浅施水肥利用率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损失严重,难以保证小麦各生长时期营养需求等问题,本文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发的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机,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0~15 cm施磷钾肥(T1);0~15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2);15~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3);0~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4);0~15 cm农民习惯施氮磷钾肥(T5),研究耕作施肥模式下各生育时期小麦的生长及养分利用情况、土壤水分及理化性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等,进一步优化适合小麦季种植的新型耕作施肥方式,为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稳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与农民习惯施肥(T5)相比,合理的氮磷钾配施处理均提高小麦株高、总茎数、旗叶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Fv/F0及Fv/Fm,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同一施肥深度,0~15 cm推荐施肥量(T2)的小麦总茎数、旗叶叶绿素SPAD值、Fv/F0及Fv/Fm值较农民习惯施肥(T5)高。同一施肥量下,0~30 cm推荐施肥(T3)的小麦生长性状较佳,15~30 cm推荐施肥次之。(2)同一施肥深度下,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均以0~15 cm推荐施肥(T2)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0~15 cm推荐施肥(T2)比农民习惯施肥(T5)模式显着增加小麦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20.3%~52.7%、0.7%~14.2%、-13.7%~22.4%。同一施肥量下不同施肥深度的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磷、钾积累在拔节期分别表现为0~30 cm推荐施肥(T4)>15~30 cm推荐施肥(T3)>0~15 cm推荐施肥(T2),拔节期后0~30 cm和15~30 cm推荐施肥间差异不显着,但是氮、磷、钾积累量均较0~15 cm推荐施肥提高6.2%~28.2%、6.4%~38.3%、22.1%~58.2%,说明深松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干物质和体内养分积累,以0~30 cm推荐施肥效果更显着。(3)与缺氮(T1)相比,不同耕作施肥模式,氮磷钾配施提高小麦的吸氮量11.5%~41.4%。同一施肥深度下,0~15 cm推荐施肥(T2)显着提高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分别为3.7%、22.4%、23.0%、773 yuan.hm-2。同一施肥量,15~30 cm(T3)和0~30 cm(T4)推荐施肥间差异不显着,均较0~15 cm推荐施肥显着高 7.1%~7.3%、104.0%~111.3%、9.6%~13.9%、539~577 yuan·hm-2,说明深松分层施肥15~30 cm和0~30 cm均能提高小麦产量,有利于植株的养分利用。(4)同一施肥量下,15~30 cm(T3)和0~30 cm(T4)推荐施肥的土壤容重平均降低11.1%、8.5%,紧实度平均降低11.5%、17.0%以上,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2%、3.1%。表明深松有效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植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综合考虑,在施氮量减少26.3%的基础下,以0~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纯N、P2O5、K2O含量分别为210、150、90 kg·hm-2)的T4处理效果较佳,两季冬小麦平均产量增加11.2%,平均纯效益提升1350 yuan·hm-2,土壤容重及紧实度分别下降8.5%、11.7%以上,15~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3)次之,两个处理均可作为小麦优质高产的耕作施肥管理措施。

李亚静[9](2020)在《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施氮量及其生理基础,在大田选用石优20号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在2017-2018年设置施氮量0(N0)、180(N180)和240(N240)kg·hm-2,在2018-2019年设置施氮量0(N0)、180(N180)、210(N210)和240(N240)kg·hm-2,研究了施氮量对碳代谢(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产量)和氮代谢(氮素积累与转运、氮代谢相关酶活性、蛋白含量及组分含量、蛋白质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1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了光合产物的生成,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也随之增加,籽粒粒重也相应增加,与不施氮处理相比,180、210和240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显着提高。但当施氮量为240 kg·hm-2时,与210 kg·hm-2处理相比,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影响了光合产物的生成,干物质转运也随之降低,籽粒增重不显着,其产量增加不显着甚至降低,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也显着降低。施氮量在0-21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花前积累和花后转运的氮素增加,在花后14-21 d和15-20 d氮素转运量最大,且以叶片转移的氮素为重要物质基础,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应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显着增加,且各蛋白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贮藏蛋白为主,从而改善了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稳定时间、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当施氮量为240 kg·hm-2时,与210 kg·hm-2处理相比,氮素转运量降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应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也降低,稳定时间、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综上所述,施氮量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提高产量、品质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10 kg·hm-2时,产量较高,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较优,且有效的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因此,冀东平原强筋小麦栽培的最佳施氮量为210 kg·hm-2。

董玉新[10](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二、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燕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1.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6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田间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回归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2.2.2 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2.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穗部激素含量的影响
        2.2.5 施氮量与播种密度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6 各指标与种子产量的相关分析
        2.2.7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
        3.2.5 叶片生理特性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6 激素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7 叶片显微结构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2.5 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形态特征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5.1.2 供试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株高及穗部特征分析
        5.2.2 茎秆表型特征分析
        5.2.3 根系特征分析
        5.2.4 茎秆力学特征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特征的影响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6.1.2 供试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6.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6.2.3 土壤养分组成与细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6.2.4 土壤养分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水分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种植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基本苗密度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1.2.3 基本苗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1.2.3.1 小麦群体冠层结构
        1.2.3.2 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1.2.3.3 小麦旗叶衰老特性
        1.2.4 基本苗密度对小麦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1.2.4.1 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
        1.2.4.2 土壤硝态氮转移
        1.2.5 基本苗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灌水方法和灌水量的计算
        2.3.1.1 2018-2019 年小麦生长季灌水方法和灌水量的计算
        2.3.1.2 2019-2020 年小麦生长季灌水方法和灌水量的计算
        2.3.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3.3 各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的计算
        2.3.4 棵间蒸发量的测定
        2.3.5 农田耗水量的计算
        2.3.6 旗叶光合参数的测定
        2.3.7 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8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3.9 冠层叶面积指数和光合有效辐射的测定
        2.3.10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2.3.11 植株氮素含量的测定
        2.3.12 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2.3.13 旗叶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与丙二醛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2.3.14 根系分布的测定
        2.3.15 籽粒产量的测定
        2.3.16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3.1.1 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溉量及总灌溉量
        3.1.2 总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
        3.1.3 成熟期0~10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
        3.1.4 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3.1.5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
        3.1.6 阶段耗水量与日耗水量及耗水模系数
        3.1.7 拔节期和开花期及灌浆期棵间蒸发量
    3.2 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3.2.1 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
        3.2.1.1 旗叶净光合速率(Pn)
        3.2.1.2 旗叶蒸腾速率(Tr)
        3.2.1.3 旗叶气孔导度(Gs)
        3.2.2 开花后群体冠层特性
        3.2.2.1 开花后冠层叶面积指数(LAI)
        3.2.2.2 开花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冠层截获量和截获率及透射率与光能利用率
        3.2.3 开花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
        3.2.4 开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3.2.4.1 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3.2.4.2 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
        3.2.4.3 旗叶光化学猝灭系数(qp)
        3.2.5 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5.1 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
        3.2.5.2 开花后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6 干物质积累及转运
        3.2.6.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
        3.2.6.2 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3.2.6.3 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转运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3.3 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
        3.3.1 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3.2 开花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
        3.3.3 开花后旗叶丙二醛含量
    3.4 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氮素积累与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3.4.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3.4.2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分配
        3.4.3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
        3.4.4 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3.5 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3.5.1 拔节期和开花期及开花后0~40cm土层根干重
        3.5.2 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根长与根体积及根表面积
        3.5.3 拔节期和开花后0~40cm土层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5.5 拔节期和开花期及开花后0~40cm土层根可溶性蛋白含量
        3.5.6 拔节期和开花期及开花后0~40cm土层根丙二醛含量
    3.6 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6.1 产量构成要素
        3.6.2 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4 讨论
    4.1 基本苗密度与宽幅播种小麦耗水特性
    4.2 基本苗密度与宽幅播种小麦光合特性
        4.2.1 小麦光合特性
        4.2.2 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4.2.3 小麦群体冠层结构
        4.2.4 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4.3 基本苗密度与宽幅播种小麦旗叶衰老特性
    4.4 基本苗密度与宽幅播种小麦氮素利用特性
    4.5 基本苗密度与宽幅播种小麦根系生理特性
    4.6 基本苗密度与宽幅播种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三要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减氮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氮肥施用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2 氮肥施用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 氮肥施用对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4 氮肥施用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5 氮肥施用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减氮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减氮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减氮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2.3 减氮对氮效率的影响
        2.4 减氮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5 减氮间籽粒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间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减氮对弱筋小麦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减氮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 减氮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3 减氮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4 减氮对叶片衰老酶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减氮条件下叶面肥对弱筋小麦花后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叶片光合衰老生理的影响
        2.4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花后剑叶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弱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减氮技术
        1.2 弱筋小麦减氮丰产机理
        1.3 减氮条件下叶面肥对弱筋小麦的影响效应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当今小麦发展现状
        1.1 不同专用型小麦发展遇到的问题
        1.2 当前国内不同专用型小麦发展策略
    2 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对小麦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 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3.1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2.3.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对小麦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3.2 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3.1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专用型小麦生理特性和小麦品质的关系
    4 密肥组合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
    5 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2.2 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1.2.3 花后旗叶SPAD值
        1.2.4 籽粒品质
        1.2.5 籽粒加工品质
        1.2.6 籽粒面粉品质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宁麦13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宁麦13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1 对LAI的影响
        2.2.2 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SPAD值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对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2.3.2 对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2.2.3 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密肥组合对强筋小麦镇麦1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2.2 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1.2.3 花后旗叶SPAD值
        1.2.4 籽粒品质
        1.2.5 籽粒加工品质
        1.2.6 籽粒面粉品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镇麦12产量及其因素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1 对LAI的影响
        2.2.2 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SPAD值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对籽粒加工品质
        2.3.2 对面粉糊化特性(RVA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碳、氮含量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氮素积累量
        1.3.2 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
        1.3.3 可溶性糖含量
        1.3.4 籽粒淀粉含量
        1.3.5 衰老酶(SOD、POD、CAT及MDA含量)活性测定
        1.3.6 剑叶与籽粒代谢酶(GS)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对氮素积累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2.5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1 对花后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2.5.2 对花后剑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5.3 对花后剑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5.4 对花后剑叶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6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影响
        2.6.1 对花后剑叶GS的影响
        2.6.2 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1.1.1 密肥组合对宁麦13农艺性状的影响
        1.1.2 密肥组合对宁麦13生理特性的影响
        1.1.3 密肥组合对宁麦13品质的影响
        1.1.4 密肥组合对宁麦13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 密肥组合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1.2.1 密肥组合对镇麦12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生理特性的影响
        1.2.3 密肥组合对镇麦12品质的影响
        1.2.4 密肥组合对镇麦12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 结论
        2.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的密肥组合
        2.2 强筋小麦镇麦12优质高产的密肥组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晚播定义与原因分析
        1.1 晚播小麦定义
        1.2 小麦晚播原因
        1.2.1 全球气候变暖
        1.2.2 前茬水稻种植制度的改变
        1.2.3 秋播期间气候异常
        1.2.4 人为因素
    2 晚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 晚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 晚播对小麦氮素吸收与运转的影响
    5 晚播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6 晚播小麦稳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
        6.1 密肥调控
        6.1.1 密度调控
        6.1.2 氮肥运筹
        6.2 辅助措施调控
        6.2.1 药剂拌种与催芽浸种
        6.2.2 稻草覆盖
        6.2.3 后期喷施生长调节剂
    7 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育进程与气象数据记录
        1.3.2 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
        1.3.3 株高及茎秆节间长度
        1.3.4 剑叶净光合速率与SPAD值
        1.3.5 籽粒灌浆速率
        1.3.6 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
        1.3.7 产量及其构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晚播小麦生育进程及温光资源利用
        2.2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2.3.1 茎蘖动态
        2.3.2 株高及茎秆节间长度
        2.3.3 干物质积累量
        2.3.4 叶面积指数
        2.4 对花后剑叶生理特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2.4.1 花后剑叶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
        2.4.2 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系统与籽粒灌浆动态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干物质积累量
        1.3.2 氮素积累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素积累量
        2.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2.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百分比
        2.5 氮肥利用效率
        2.6 花后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扬麦25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容重与硬度
        1.3.2 出粉率
        1.3.3 籽粒淀粉含量测定
        1.3.4 蛋白质及其组分测定
        1.3.5 湿面筋、沉降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
        1.3.6 经济效益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次加工品质
        2.2 二次加工品质
        2.3 营养品质
        2.4 面团流变学特性
        2.5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辅助措施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氮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催芽浸种与稻草全量覆盖处理
        1.2.2 生长调节剂处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出苗时间与幼苗形态质量
        1.3.2 花后衰老酶活性与MDA含量
        1.3.3 产量及其构成
        1.3.4 氮素积累量
        1.3.5 籽粒品质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浸种覆盖和拌种剂对出苗时间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孕穗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花后剑叶衰老酶活性与MDA含量的影响
        2.3 辅助措施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辅助措施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辅助措施对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6 辅助措施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过晚播小麦群体建成特征与密肥调控机理
        1.2 过晚播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利用特征与密肥调控
        1.3 过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栽培调控
        1.3.1 密肥调控
        1.3.2 辅助措施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陕西关中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小麦品种群体数量、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差异
        1.2.2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及需氮量的差异
        1.2.3 不同小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差异
    1.3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4.1 不同小麦品种群体动态、生物量累积和产量的差异
        1.4.2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及需氮量的差异
        1.4.3 不同小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差异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3.1 小麦群体动态的测定
        2.3.2 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及产量构成要素的测定
        2.3.3 植株氮含量的测定
        2.3.4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3.5 旗叶碳氮比的测定
        2.3.6 可溶性糖的测定
    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2.4.1 计算公式
        2.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施肥和品种对小麦群体动态和生物量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群体动态
        3.1.2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花前地上部生物量
        3.1.3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
        3.1.4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产量
    3.2 施肥和品种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生产100 公斤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花前地上部吸氮量
        3.2.2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花后地上部吸氮量
        3.2.3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吸氮量
        3.2.4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
        3.2.5 不同品种小麦生产100 公斤籽粒需氮量
    3.3 施肥和品种对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氮收获指数
        3.3.2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氮利用效率
        3.3.3 不同品种小麦氮肥偏生产力
    3.4 施肥和品种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
        3.4.2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花后旗叶碳氮比
        3.4.3 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可溶性糖累积及转运
    3.5 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产量三要素、氮效率和生理特性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施肥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施肥和品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生产100 公斤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4.3 施肥和品种对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氮素用量对节水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素对小麦植株生理过程和机能的调控
        1.2.3 不同氮素形态的吸收和转化
        1.2.4 小麦植株对不同氮素形态的生理响应
        1.2.5 供氮水平对小麦细胞保护系统的影响
        1.2.6 供氮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2.7 供氮水平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2.8 供氮水平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2.9 供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设计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1 基本苗数
        2.2.2 群体总茎数
        2.2.3 植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
        2.2.4 群体干物重
        2.2.5 叶绿素含量
        2.2.6 叶绿素缓降期
        2.2.7 小麦株高及小麦基部节间长度和粗度
        2.2.8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
        2.2.9 植株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
    2.3 生育后期植株干物质和养分转运参数
        2.3.1 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吸收量与转移量
        2.3.2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2.3.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素处理对供试小麦品种群个体发育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供氮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株高
        3.1.2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基部节间性状
        3.1.3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叶面积指数(LAl)
        3.1.4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光合势(LAD)
        3.1.5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群体总茎数
        3.1.6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群体干质量
    3.2 不同氮素处理对供试小麦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持绿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SPAD值)
        3.2.2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
    3.3 不同氮素处理对供试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
        3.3.2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品种的籽粒库容
        3.3.3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品种的籽粒库容和粒叶比特征
    3.4 不同氮素处理对供试小麦品种氮磷钾吸收和转运特性的影响
    3.5 不同氮素处理对冬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6 不同氮素处理下供试品种的氮磷钾利用效率
4 讨论
    4.1 节水栽培下不同小麦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对供氮量的响应特征
    4.2 节水减氮栽培下抗旱小麦品种的养分吸收和积累特性
    4.3 节水减氮栽培下抗旱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和叶片延衰能力
    4.4 节水减氮栽培下优质小麦的产量和粒重形成特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8)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
        1.2.2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1.2.3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容重及紧实度的影响
        1.2.5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2.6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试验地区概况
        2.1.2 供试作物
        2.1.3 供试肥料及农机
    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2.3 田间采样、项目测定及方法
        2.3.1 土壤样品
        2.3.2 植物样品
    2.4 计算指标
        2.4.1 养分指标及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2.4.2 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1.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1.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动态积累量的影响
        3.1.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全氮及籽粒氮素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养分动态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素效率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
        3.5.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容重
        3.5.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紧实度
        3.5.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分布规律
    3.6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动态分布规律
        3.6.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NH_4~+-N含量动态分布规律
        3.6.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NO_3~--N含量动态分布规律
        3.6.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有效磷动态分布规律
        3.6.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速效钾动态分布规律
    3.7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氮肥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氮量与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和物质积累的关系
        1.2.2 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调控
    1.3 施氮量与氮代谢的关系
        1.3.1 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规律
        1.3.2 施氮量对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1.3.3 施氮量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1.4 施氮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1.5 施氮量与蛋白质的关系
        1.5.1 施氮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1.5.2 氮肥量对蛋白质组分的调控
        1.5.3 氮肥量对蛋白质加工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强筋小麦光合荧光参数的测定
        2.2.2 强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3 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籽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2.2.4 强筋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2.2.5 强筋小麦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测定
        2.2.6 强筋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测定
        2.2.7 强筋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2.8 强筋小麦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9 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测定
        2.2.10 强筋小麦加工品质的测定
第三章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光合荧光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光合参数的影响
        3.1.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3.1.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3.1.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3.1.4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荧光参数的影响
        3.2.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Fv/Fm的影响
        3.2.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ΦPSⅡ的影响
    3.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4.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4.1.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粒重与籽粒灌浆的影响
        4.2.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千粒重变化的影响
        4.2.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4.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氮量对冀东平原强筋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5.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的影响
        5.1.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的影响
        5.1.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花后氮素积累的影响
    5.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花后不同时期氮素转运的影响
    5.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不同器官氮素转运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6.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和籽粒NR活性的影响
        6.1.1 施氮量对旗叶NR活性的影响
        6.1.2 施氮量对籽粒NR活性的影响
    6.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和籽粒GS活性的影响
        6.2.1 施氮量对旗叶GS活性的影响
        6.2.2 施氮量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6.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和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6.3.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6.3.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6.4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和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4.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4.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施氮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7.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7.1.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7.1.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7.1.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醇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7.1.4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谷蛋白含量的影响
    7.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各组分占总蛋白质的影响
    7.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各组分占总蛋白质含量比例的影响
    7.4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面粉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7.5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8.1.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和荧光的调控作用
        8.1.2 强筋小麦光合产物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8.1.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干物质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8.1.4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8.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代谢的影响
        8.2.1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8.2.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8.3 施氮量对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8.3.1 强筋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8.3.2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蛋白含量和蛋白品质的影响
        8.3.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蛋白加工品质的影响
    8.4 施氮量对产量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8.5 冀东平原地区强筋小麦最佳施氮量的确定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D]. 贾志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本苗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水分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孔令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减氮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汤小庆. 扬州大学, 2021
  • [4]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徐俊. 扬州大学, 2021
  • [5]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D]. 王梦尧. 扬州大学, 2021
  • [6]陕西关中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D]. 郑景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氮素用量对节水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D]. 陈子健.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8]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D]. 孙坤雁. 河北农业大学, 2020
  • [9]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D]. 李亚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12)
  • [10]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