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医临床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张佳乐[2](2021)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症、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但目前尚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基于理论和临床基础,旨在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提高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治规范性,指导临床应用。1研究目的探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理论研究,构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内涵、病因病机,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通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讨论确定纳入条目,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确定诊断条目的权重,结合专家讨论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3研究结果3.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经过前期理论与临床基础研究的累积,导师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热结血脉”的病机假说。热结的产生与热邪与有形之物关系密切。而冠心病热结血脉中的热邪主要是由痰湿、瘀血等蕴积日久化热而成。此外,热邪还可来源于阳气过盛、五志过极、阴虚化热等。食积、痰湿、瘀血不仅为热邪提供附着结聚的场所,还可蕴积化热,进而与有形之物郁结难解,互为因果,其主要病机是“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除了表现为热结血脉证的特征症状,如易出现全身热象之口干、便秘等,还可见冠心病本身的症状,尤其是胸痛(闷)病情波动的症状较为明显。由于热结血脉为原创概念,我们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以提供参考借鉴。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发表在期刊、国际会议、标准、成果的文献。纳入目前已发布的冠心病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包括规范、指南相关文献)17部。发现在17种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中存在症状描述不一致、诊断指标主次不明、诸条目诊断权重不客观、相关术语欠规范等问题,不能够指导目前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断,从而影响标准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因此,亟需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以指导临床诊断,提高临床疗效。3.2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池的建立检索1980-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2485篇,对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中的临床表征进行综合分析。纳入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研究文献40条,主要症状为胸痛(85.00%)、胸闷(80.00%)、烦躁(60.00%)、口干(55.00%)、心悸(55.00%)、口苦(45.00%)、大便秘结(45.00%)、气短(40.00%);主要舌象为红舌(45.00%)、紫舌(35.00%)、舌生瘀斑(32.50%)为主;舌苔以黄苔(67.50%)、腻苔(42.50%)为主,脉象以数脉(47.50%)、滑脉(45.00%)、弦脉(30.00%)为主。通过焦点小组讨论,最终确定12个条目:1.胸痛(闷);2.近期病情波动(加重);3.烦躁;4.心悸;5.大便秘结;6.口干;7.口苦;8.舌有瘀斑瘀点;9.舌质红绛;10.苔黄;11.数脉;12.滑脉。3.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设计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问卷,邀请中医临床和热证相关研究专家20名,填写本课题组设计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的权重。对专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权重。(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权重:舌象>临床症状>脉象;(2)舌象权重:舌质红绛>苔黄>舌有瘀斑瘀点;(3)临床症状权重: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烦躁>大便秘结>口苦>口干>心悸;(4)脉象权重:数脉>滑脉。总的来说,舌质红绛(0.1812)、苔黄(0.1762)、舌有瘀斑瘀点(0.1335)、数脉(0.0897)、胸痛(闷)(0.0637)、近期病情波动(加重)(0.0597)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总权重的70.4%,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专家意见并结合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局部微调,将近期病情波动(加重)和胸痛(闷)合并为近期胸痛(闷)加重,舌质红绛调整为舌质红。条目层级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权重:舌有瘀斑瘀点、苔黄、舌质红、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中层权重:烦躁、大便秘结、滑脉、数脉。低层权重:口苦、口干、心悸。建立后的诊断标准见下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12注1:符合冠心病诊断,临床见上述指标累计赋分≥10分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注2:推荐用于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是否可用于干预性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待研究。3.4基于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在标准建立后,利用前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采集的冠心病病人横断面调查数据,使用新标准对5组人群(健康人群、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期、冠心病稳定期和冠心病心力衰竭期)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在纳入的患者中,健康人群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6.8%,代谢综合征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18.75%,在冠心病稳定期(CHD)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患者为756例,总比例达到28.99%。在663例纳入ACS期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诊断,总积分≥10分的患者为332例,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比例高达50.08%。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39.74%。对比5组数据,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热结血脉积分显着升高,这也充分表明冠心病病机活动期热化的显着规律。对5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结论本研究基于对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的认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应用频数分析、AHP等多种统计方法,首次建立量化、分层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规范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为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周芳[3](2021)在《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一项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体现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与防治的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约有3亿口人被确诊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人数超过1100万,位列心血管疾病第二,并且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位列第一,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安全有效的防治工作对降低冠心病的病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贯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展及临床事件整个过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时间的沉淀和反复验证,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基因转录组学的不断革新进步,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各种疑难疾病中揭开神秘面纱,有关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不在少数,这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思路,也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夯实基础。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1,TUG1)首先是在体外培养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中被发现,后来被证实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可以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内皮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引起多种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活性物质的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凋亡等过程。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在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旨在为小陷胸加味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理论研究探索冠心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的历史渊源及进展,揭示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中医辨证思路。基于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独特优势,从基因层面及分子生物学层面挖掘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可能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我们临床应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选取56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小陷胸加味汤组和对照组,小陷胸加味汤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小陷胸加味汤,疗程均为30天,分别观察(1)临床指标:中医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发作程度;(2)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绞痛发作时S-T段及T波的变化;血管内皮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分泌水平;(3)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所有入选对象取血6ml,Real-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ncRNA TUG1,免疫学方法测定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分泌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分泌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将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一氧化氮、内皮素做相关分析。4.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及时效关系研究,探索小陷胸汤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选用SPF级SD大鼠经灌胃给药制备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内皮损伤模型,MTT法筛选最佳含药血清浓度及作用时间。实验分为模型组、空白血清组、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分别应用运用培养基、空白组血清及最佳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LncRNA TUG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内皮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不断扩义,明确提出在审明痰热互结病机的条件下,小陷胸汤能从多靶标、多途径、多层次改善血管内皮治疗冠心病。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小陷胸加味汤组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96.4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O分泌水平上调(P<0.05),ET分泌水平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临床意义,小陷胸加味汤组出现1例胃痛(3.57%),2例腹胀(7.14%)。对照组出现2例头昏、头痛(7.14%),2例腹胀(7.14%)。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指标循环内皮细胞、ET的分泌水平、NO的分泌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增加,ET分泌增加,NO分泌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r=0.56,P=0.03),与NO的分泌(r=-0.58,P=0.02)呈显着负相关,同时与ET的分泌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2,P=0.01)。4.小陷胸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 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时效关系研究发现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以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改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的增值能力。最终选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干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24小时。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水平在模型组的平均值为1.00,在空白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8,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6,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p38、P-p38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量与p38、P-p38蛋白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分别为(r=0.997,P=0.048),(r=0.990,P=0.017)。结论:1.小陷胸加味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痰热互结证)临床症状和血管内皮功能。2.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表达具有差异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进而减少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损伤。4.在审明病机的前提下,小陷胸加味汤可以从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层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

李洪峥[4](2021)在《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我国心血管患病率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尽管及时的冠脉介入和外科手术等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但是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及冠脉再狭窄等仍是冠心病的治疗重点。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提出冠心病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强调慢性冠脉综合征具有动态变化的、较长病程的疾病本质,这与冠心病中医核心病机认识及基于病变全周期的证治原则相一致。王阶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首都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诊疗38年,尤其注重遵古溯源,善于以经典为蓝本,结合现代病理生理研究认识冠心病慢性冠脉综合征,结合成分药、组分药等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处方用药,临床疗效颇佳。有鉴于此,本研究本研究在综述慢性冠脉综合征及数据挖掘方法的基础上,对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病机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王阶教授辨治慢性冠脉综合征规律,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处方进而验证并完善经验总结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名老中医经验的数据挖掘结果提供探索性方案。研究方法: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及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综合采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网络、互信息法、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支持向量机的算法,对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用药特点进行核心处方、常用对药、常用角药、“药-证候要素”、“药-症”、“症-证候要素”挖掘。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中医古籍内容及近年来团队发表的专家共识、团体标准,依照王阶教授临证诊疗思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辨证、处方、用药。比较王阶教授对典型病案的处方用药情况及模型输出的证候要素、处方用药结果,分析并完善王教授辨治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理论、辨治规律。研究结果:根据理论研究,本研究认为慢性冠脉综合征可对应心痹、胸痹、喘证的中医病名,其核心病机为“痰瘀滞虚痹”胶着致病,在治疗上以补肾活血、蠲痹止痛为重点,辨证施予对应治法。数据挖掘研究,根据纳入、排除、脱落标准,在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王阶教授门诊,共纳入患者237人,诊疗记录503人次,涉及症状169个,舌质类型14种,舌苔类型23种,脉象11种,中药195味。常见症状体征为胸痛、乏力、眠差、心慌、腰膝酸软、舌暗、舌淡、脉弦、脉细等,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浊为主,常用中药以甘温为主,平治五脏,功效上以补肾阳、强筋骨、补中益气、散瘀止痛为主,具体包括党参、黄芪、肉苁蓉、法半夏、丹参等药物。根据关联分析,获得以“胸痛”为中心的15个核心症状,“党参-黄芪”、“党参-肉苁蓉”等对药,“党参-黄芪-肉苁蓉”等角药,及“丹参-川芎-赤芍-党参-黄芪-瓜萎-薤白-法半夏-巴戟天-肉苁蓉”的核心处方。“气喘-茯苓”、“心悸-桂枝”、“胀痛-柴胡”、“肢体酸痛-独活”等“症状-中药”关联结果,“气虚-生黄芪”、“气滞-柴胡”等“证候要素-中药”关联结果;根据聚类、复杂网络分析,获得“症状-证候要素”对应关系,6类症状群和18组中药群;运用点式互信息算法,获得“中药-症状群”、“中药-证候要素”对应结果;根据社团分析结果,围绕柴胡、丹参、瓜蒌、党参获得证候要素组合模式。此外,遴选多层感知机建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多层感知机算法构建模型,模拟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思路,通过典型测试病例中发现的问题,补充了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具有病位病性相结合用药,以及针对患者性别、年龄等情况个体化用药的特色。结论及意义:“痰瘀滞虚痹”病机指导下,证候要素与病位结合辨治是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基础方法,补肾活血、蠲痹止痛结合引经药的运用是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用药特色,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处方用药思路可验证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本研究的意义是,总结并完善了王阶教授辨治慢性冠脉综合征规律,探索形成了利用算法模型模拟专家处方用药,评估并补充数据挖掘结果的研究模式。

何浩强[5](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生物学基础研究是证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已在分子层面开展相关探索,并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存在研究层面相对孤立,实验设计相对局限,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等问题,未能建立起不同组学信息间的相互联系等问题,无法系统地阐释其复杂的生物学基础。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高分辨质谱等多组学技术与证候研究相结合,筛选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运用多算法生物信息学分析,整合多组学生物信息,并通过“以药测证”,观察活血化痰药物对关键因子的影响,以期为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探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在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3个层面的生物学基础;探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生物标志物;验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方法: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转录组学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非痰瘀互结、非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以及健康人各5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mRNA,通过生物医学统计和检验与分组比较分析方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借助DAVID和STRING平台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信号通路和蛋白互作关系的分析。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意义、表达差异倍数和显着性综合筛选转录层面的目标基因。通过qPCR验证与ROC曲线分析筛选转录组层面的生物标志物。2.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使用DIA蛋白组学技术检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非痰瘀互结、非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以及健康人各6例血浆中的蛋白质,通过生物医学统计和检验与分组比较分析方法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借助DAVID和STRING平台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基因功能、信号通路和蛋白互作关系的分析。根据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意义、表达差异倍数和显着性综合筛选蛋白质层面的目标蛋白。通过ELISA验证与ROC曲线分析筛选蛋白组层面的生物标志物。3.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通过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非痰瘀互结、非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以及健康人各30例血清中的代谢物,结合多元统计与单变量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借助MetaboAnalyst平台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信号通路和诊断效能分析,根据生物学意义、诊断效能、变量权重值、差异倍数和显着性综合筛选代谢组层面的生物标志物。4.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基因的临床干预研究。按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根据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纳入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30例,试验组(丹蒌片)15例,对照组(丹蒌片模拟剂)15例,按照说明书服用,疗程为4周。使用qPCR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疗前疗后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观察指标包括疗两组前疗后证候积分差值,中医证候有效性以及疗前疗后目标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疗效评定参照客观标准。两组证候积分差值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两组中医证候有效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表达量变化比较使用t检验结合U检验。比较目标基因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表达量改变的整体分布。结果:1.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到98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表达mRNA,其中上调基因56个,下调基因42个。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基因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发现,在mRNA层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和炎症密切相关,涉及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反应、适应性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等,主要分子功能包括趋化因子活性等,主要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抗原处理和呈递、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过综合筛选6个目标基因,并经qPCR验证,CXCL8表达量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下降56%,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CCL2表达量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下降25%,两组差异不显着,P=0.168,CSF1表达量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增加23%,两组差异不显着,P=0.103。ROC曲线分析显示,CXCL8 AUC为0.844,CCL2 AUC为0.699,CSF1 AUC为0.626。经综合分析,CXCL8可作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标志物,CCL2、CSF1可作为候选生物标志物。2.通过DIA蛋白组学鉴定技术筛选出104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蛋白,无功能注释蛋白92个,多为免疫球蛋白片段,已有功能注释的蛋白22个,其中21个蛋白表达上调,1个蛋白表达下调。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发现,在蛋白质层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和凝血密切相关,涉及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免疫调理作用、固有免疫反应、凝血等,主要分子功能包括结构分子活性、细胞粘附分子结合等,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和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等。通过综合筛选2个目标蛋白,并经ELISA验证,SERPIND1表达水平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结果与质谱分析结果一致。FGB表达水平在CHD TYHJ组和Control组差异不显着(P=0.365>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ERPIND1 AUC为0.768。经综合分析,SERPIND1可作为生物标志物。3.通过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多元统计学方法筛选出20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代谢物,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信号通路发现,在代谢物水平,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可能与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密切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8个代谢物AUC>0.85,分别为5alpha Pregnan 20alpha 01 3 one、Dopamine、2 Arachidonylglycerol、Allantoic acid、Acetylhomoserine、5 Hydroxy L tryptophan、Ribothymidine、1,2,3 Propanetricarboxylic acid。经综合筛选,5alpha Pregnan 20alpha o1 3 one、Dopamine、Allantoic acid、5 Hydroxy L tryptophan AUC、LysoPC(20:4(8Z,11Z,14Z,17Z))、3,4 Dihydroxybenzeneacetic acid AUC、Homogentisic acid具有作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正代谢物层面生物标志物的潜能。4.临床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证候积分差异比较,实验组减少27(15,29)分vs对照组减少11(3,15)分,P=0.004;两组有效性比较,试验组有效12人80.00%vs对照组5人33.33%,P=0.010。qPCR定量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XCL8表达量增加22%,CCL2相对表达量增加57%,CSF1相对表达量下降20%,SERPIND1相对表达量增加309%。T检验P值分别为0.201、0.201、0.153、0.908,U检验P值0.165、0.110、0.237、0.820。以上四个基因在CHD TYHJ患者中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分别为CXCL8下调,CCL2下调,CSF1上调,SERPIND1上调。干预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证候改变的同时,CXCL8表达增加,CCL2表达增加,CSF1表达下降,SERPIND1表达下降。疗后目标基因各样本的分布同样呈现与表达量一致的变化,提示了以上四个基因可以作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标志物。结论: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存在转录组学差异表达谱,其通路与生物功能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②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存在蛋白质学差异表达谱,其通路与生物功能与免疫反应和凝血密切相关;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存在代谢组学差异表达谱,其通路与生物功能与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相关;④多组学联合研究发现免疫反应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之一;⑤CXCL8、CCL2、CSF1、SERPIND1可作为其生物标志物。

王宇[6](2021)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业已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联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统一公认的诊疗方案。本研究从文献整理、临床评价、网络药理学预测、动物实验验证四个方面对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指出一个新的方向。目的1.对古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进行整理,梳理其病机和治法,为“益气活血解郁”法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临床试验初步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1 古代文献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结合“超星阅读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国学大师”,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检索,以“胸痹”“郁证”为主题词,并制定相关限制词。将检索得到的相关古籍原文按照中医文献学整理方法,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结合文献体例进行整理。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将6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SAQ积分)、抑郁状态(HAMD积分、PHQ-9积分)、中医证侯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3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取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可能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蛋白作用网络,并对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筛选,选取关键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Ⅱ,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并通过斑马鱼行为分析仪采集斑马鱼的游行轨迹、游行距离、游行速度以及活跃时间等,观察不同浓度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通过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节间血管指数,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通过切尾建立斑马鱼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模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五龙通络解郁方在不同浓度下对巨噬细胞迁移及聚集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诊疗思路进行整理,发现古代医家多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气滞是关键因素。通过对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整理发现,益气温阳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出现频次也最多;其次为理气类药物。活血类药物的药味虽然少,但是其出现的频次仅次于益气类药物和理气类药物之后。本次研究还发现古代医家在治疗胸痹合并情志疾病时,还运用了一定比例的祛风药物,如防风、蔓荆实、麻黄等。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SAQ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SAQ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AS、AF、TS、DP四个维度,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PL维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方面,治疗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阻滞状态、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认知障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HQ-9方面,治疗后两组PHQ-9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积分方面,包括总分、主症和次症,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如心率增快、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QTc间期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3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作用于VEGFA、IL6、STAT3、AKT1、MAPK1、APP、EGFR、MMP9、CTNNB1、IL-1β等97个作用靶点。选取重要程度排名前两位的VEGFA、IL6为作用靶点,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在游行距离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距离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距离,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速度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速度明显减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提高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速度,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跃时间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活跃时间明显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延长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活跃时间,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轨迹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斑马鱼游行轨迹明显稀疏。与模型组相比,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斑马鱼的游行线路,其中以VRI+100μg/mL组最明显。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斑马鱼背部节间血管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促进斑马鱼血管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RI+30 μg/mL(P<0.001)、VRI+100 μg/mL(P<0.001)、VRI+300 μg/mL(P<0.001)、VRI+1000μg/mL(P<0.001)]。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尾部出现明显地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减少斑马鱼尾部巨噬细胞的迁移和聚集。其中300 μg/mL组与10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26%和31%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 μg/mL组与1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 7.8%和8.7%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阳(气)不足是胸痹合并情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气郁(滞)是关键因素,病位主要在心、肝、脾。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兼之以解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药进行治疗。2.五龙通络解郁方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气虚血瘀,肝郁气滞证)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抑郁状态,且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3.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结果,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基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理论的“益气活血解郁、祛风通络止痛”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朱春临[7](2021)在《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主要研究古代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的用药规律及对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黄力教授经验方进行机制探讨。具体内容包括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数据挖掘、病例分析、网络药理学。文献综述一主要通过对古代、现代医籍进行研究,以总结冠心病在古代及现代就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对有关中西医结合论治冠心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文献综述二主要系统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而后基于文献研究进行了以下工作,具体如下:研究目的:(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探究暖期古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以期对现代处方用药提供参考。(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初步总结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求继承及传扬老师经验心得。(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以求进一步总结老师用药特点及临床经验。(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黄力教授经验方“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通过收集古代重要医书中论治“胸痹、心痛、真心痛”的相关方剂,从中筛选出暖期医方,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而后通过与冷期医方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总结暖期整体用药特点及规律;(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本研究通过对黄力教授门诊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归纳、结合临床笔记及临床授课等多种途径初步总结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a.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黄力教授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就诊资料,依据患者血管状况分为冠心病三支病变未血运重建组、冠心病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组、单纯药物组(<3支病变未行血运重建)、支架术后组(<3支病变行血运重建)四组,数据标准化后分别建立中医处方数据库,而后分别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探究黄力教授论治冠心病的用药规律;b.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黄力教授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详细就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纳排标准、疗效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筛选,对符合纳排标准,并行之有效病例进行后续分析,数据标准化后,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c.对黄力教授临床典型医案进行深度研读,进一步总结老师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d.对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用药规律及黄力教授临证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异同进行讨论。(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对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方“芪芍通脉汤”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进一步探究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芪芍通脉汤中中药有效成分,运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相关的疾病靶点。将有效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交集,筛选得到有效成分-疾病共同靶蛋白,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而后应用Cytoscape对活性成分及疾病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构建复方“成分-疾病-药物”网络,将筛选到的数据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GO功能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本次研究共纳入暖期医方1 12首,其中使用频次前五位的药物分别为肉桂、生姜、半夏、当归、甘草,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药物种类为温里药>补虚药>化痰药,暖期高频药物辛>苦>甘>酸,药性温>大热>微寒,主归脾肺胃心4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生姜、半夏;当归、人参、芍药。对暖期医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发现8个药对。冷期医方149首,排名前五的高频药物分别为肉桂、吴茱萸、甘草、当归、干姜,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药物种类为温里药>补益药>理气药,冷期高频药物辛>苦>甘,药性温>热>大热,主归脾胃心肺四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陈皮、白术;陈皮、白术、吴茱萸。对冷期医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5类,发现5个药对。其中肉桂、干姜、甘草、人参、吴茱萸、附子、当归、白术是冷暖期共同常用药物。(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结果:溯病机,宗本虚标实;立治法,宜通补兼施;组方药时:应始终注意辨证辨病相结合、调和阴阳、重视气血、注重气机升降、经典与现代结合及双心疗法等。(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结果:a:对四组数据进行处理,依据核心药物原理,选取前30味药物为高频药物,对四组高频药物进行性味归经分析发现,四组高频药物均甘>辛>苦,药性温>平>寒>微温,主归脾肺肝心经,其中三支病变未行血运重建组药性温>寒>平>微寒,主归肝肺脾心经。四组药物整体用药以温平为主,少用大辛大热之品,重在补虚活血,其中黄芪、川芎、红景天、葛根、降香、酸枣仁、党参、赤芍、法半夏、红花、柴胡、三七、炙甘草、瓜蒌、桔梗、白术此16味药物为四组共同常用药物。b:本项研究共纳入61例患者,平均年龄69.48±9.58岁,每多兼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见26种症状表现,其中症状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胸闷、乏力、气短、心悸、失眠;对证候进行统计,其中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阳气亏虚证;对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其中药味甘>辛>苦>酸,药性温>平>寒,归脾经>肺经>肝经>心经;30味高频药物可大致组合为20余首方剂,其中最常用的是补虚活血化瘀之属;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最常用的药对为川芎-葛根、牡蛎-龙骨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10类,按照组方思路又分为扶正类、补虚类、安神类三大类,因子分析共提取11个公因子。在对黄力教授临证用药规律及暖期医方用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发现,两者用药均重视补虚扶正。其中,暖期更加侧重温里补虚、调理脾胃,其用药多见辛热之品,善用小方;黄力教授临证多在承前学温阳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病机特点,侧重于补虚活血、疏肝理气、安神,同时重视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用药整体更加集中。(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经数据库分析共筛选出106个有效成分,作用于453个相关靶点,通过分析“有效成分-靶点-疾病”拓扑网络及生物过程,发现该方剂可能通过AGEs-RAGE信号通路、调节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EB病毒感染、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研究结论: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多用清轻之品,同时注重寒温并用。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组方以补益活血为主,同时根据患者血管状况不同,用药力度及补虚活血治法先后有所差异。相较于暖期用药侧重温里补虚、调理脾胃,黄力教授临证用药在温阳基础之上更为侧重补虚活血、疏肝理气、安神,同时重视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网络药理学部分初步表明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李令康[8](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尹鹏[9](2020)在《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和总结老年冠心病的中医处方配伍规律,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论文由文献综述、数据挖掘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从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药治疗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分析探讨了老年冠心病的特点及中医中药治疗老年冠心病存在的问题;数据挖掘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临床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中医药处方进行分析,探索中医方剂在该病治疗方面的组方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在论文的附录部分,还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益心健脑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相关靶点和基因通路,预测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和作用通路。结果: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研究概况进行分析,提出病因病机研究尚需深入、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新技术应用欠缺等问题,需要引起临床相关工作者的重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治疗老年冠心病12个证型的374首处方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包括治疗心血瘀阻证的中医处方69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新处方3首: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中医处方2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新处方3个: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中医处方84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治疗肾虚血瘀证的中医处方1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阳虚血瘀证的中医处方20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中医处方17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4个,聚合出2首新处方;治疗痰阻心脉证的中医处方2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治疗阴寒凝滞证的中医处方24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气阴两虚证的中医处方19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6个,聚合出3首新处方;治疗心肾阴虚证的中医处方22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8个,聚合出4首新处方;治疗阳气虚衰证的中医处方28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治疗阴阳两虚证的中医处方25首,获得高频用药,提取常用的药物组合,得到核心组合10个,聚合出5首新处方。结论:老年冠心病主病在心,涉及多脏,且虚实错杂,多有传变,需要结合患者的自身体质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在缓解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的基础上,治本扶正,兼顾老年人正气渐虚的病理特点,多脏并补,兼以祛除实邪,达到扶正与祛邪兼顾的治疗目的。通过对临床文献资料的深入剖析,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总结整理出了中医处方治疗老年冠心病的12个证型的组方配伍方法,并对处方规律进行了小结,提出“多脏并调,整体施治”、“识症治标,扶正顾本”、“补虚为主,消补兼备”的处方思路,为临床用药组方提供参考和借鉴。

石宇奇[10](2020)在《基于气化理论探讨李东垣组方思路及其在冠心病痰湿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气化理论为基础,深入探究李东垣学术思想、解读其组方思路。并以此思路组方,观察其在治疗冠心病痰湿证当中的有效性,为冠心病痰湿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查阅古今医家关于气化理论的论着,学习气化理论基础;研读李东垣所着《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等书籍,结合其恩师张元素的学术思想,探究李东垣以气化理论组方思路;探讨冠心病痰湿证的形成与气化失司的关系,并且以气化理论为指导建立组方思路,拟定方剂,以期用于冠心病痰湿证的治疗。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门诊诊治的冠心病痰湿证患者,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纳入本临床试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数比例为1:1。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予常规西药加自拟化痰湿除痹方治疗,连续治疗4周,共28天。治疗前后,两组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绞痛症状量化评分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安全性指标监测表,治疗前组间进行均匀性检验,保证对照组及治疗组组间一般情况及主要观察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4周后观察临床改善情况,评估基于气化理论所组的化痰湿除痹方治疗冠心病痰湿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气化是生命体在自然气候变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各种生命现象,总体分为自然气化、人体气化及药物气化,自然之气化如环无端,运化万物,人体与药物皆秉自然之气而生,是气化的产物。李东垣认为,人体之气化与天地一样,亦遵循升降循环之理。而药物通过其自身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特性,可纠正人体气化的偏胜偏衰。研究人体气化理论及药物气化理论对临床有着重要意义。(2)李东垣生活在学术氛围浓厚、但战乱频发的金元时期,同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如刘完素、张元素等学术理论完整、观点鲜明、着作丰厚的优秀医家,这种环境的沃土造就了李东垣的学术成果。李东垣重视《内经》等经典着作的研习,理论基础深厚,尤其注重天人相应,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丰富和完善了法时用药理论,并深研五运六气,组方中蕴藏着运气胜复理论的运用。在治疗疾病方面,李东垣注重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他创立脾胃学说,强调脾胃在气机运化当中的重要性,组方用药上重视人体气化与药物气化的相结合。(3)冠心病痰湿证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最终导致痰湿产生,阻塞心脉所致。治疗本病应当以纠正气化的失衡状态,去除病因为主,以恢复人体正常气化。(4)本次临床观察共完成病例数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本次临床观察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改善情况按照本试验相关疗效评定标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脂也得到一定改善,TC、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5)本次临床观察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证候单项积分比较,治疗组的胸闷、舌质、舌苔、肢体困重、口黏、大便粘滞、脘腹痞满、嗜睡、纳呆等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胸痛、胸闷、舌质、舌苔、肢体困重、口黏、大便粘滞、脘腹痞满、面色晦浊、嗜睡、纳呆等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舌脉分布情况比较,治疗组舌胖齿痕明显、舌苔厚腻者在治疗前后的分布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本次临床观察中,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内均未出现安全性指标异常变化、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故自拟化痰湿除痹方治疗本病安全性较好。结论:从气化理论解读了李东垣的组方思路。丰富和发展了气化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使气化理论从自然走向人体,从理论走向临床;拓宽了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解读思路,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挖掘和梳理气化理论在李东垣组方思路中的具体应用。将李东垣以气化理论组方的思路应用于冠心病痰湿证的治疗,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痰湿相关证候,综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安全性佳,为冠心病痰湿证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二、中医临床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临床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现状概述
    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1.1 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模式
        1.2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方法
        1.3 采用“以病统证”的原则进行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未来发展思路
        2.1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是未来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
        2.2 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2.3 重视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
        2.4 重视标准建立后的应用和推广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
    1 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
    2 冠心病热结血脉病机
    3 冠心病热结血脉的发病特点
    4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分析
    5 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存在问题分析
    6 小结
第二部分 筛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名词术语规范
        1.6 焦点小组讨论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热证文献四诊分布
        2.3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条目分布
    3 讨论
        3.1 冠心病热证的特征
        3.2 冠心病热证的主要诊断指标
        3.3 冠心病热证舌象特异性诊断指标
        3.4 冠心病热证脉象的重要诊断指标
    4 小结
第三部分 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1.2 专家会议咨询论证
        1.3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结果分析
        2.3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排序
    3 讨论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会议咨询
        3.2 专家会议讨论结果分析
        3.3 诊断条目权重再次评估与优化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71 87例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数据筛选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结果
        2.3 5组数据非参数检验结果
    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 层次分析法专家结果统计
    附件3 数据处理原则
        一、具体条目的处理规则
        二、数据转化原则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冠心病中医病名溯源
    第二章 冠心病中医发病机理
        1.因虚致病
        2.因实致病
        3.虚实夹杂
    第三章 冠心病中医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2.中成药
        3.静脉注射中药
        4.中医外治法
    第四章 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的历史渊源及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1.《伤寒论》对小陷胸汤的认识
        2.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2.冠心病疾病的诊断与分类
        3.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
        4.冠心病的预防
    第六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1.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初探
        1.p38MAPK信号通路的介绍
        2.p38MAPK信号通路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初探
    第八章 LncRNA TUG1 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1.LncRNA TUG1 与血管内皮细胞
        2.LncRNA TUG1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3.LncRNA TUG1 与免疫炎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 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主要仪器
    2.实验动物、细胞、主要试剂、试剂盒及引物设计
    实验一 含药血清制备、细胞模型建立及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1.含药血清的制备
        2.细胞模型制备
        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4.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实验二 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LncRNA TUG1 的影响
        1.实验方法
        2.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Western Blot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2.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1.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本研究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立方依据
    2.对本研究细胞模型及观察指标的讨论
    3.本研究结果初探
    4.本研究创新性分析
    5.对本研究的总体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综述一 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中药或中药提取物
        2.中药复方
        3.中成药
        4.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长链非编码RNA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LncRNA的概述
        2.LncRNA的生物功能
        3.LncRNA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4.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定义与分类
        2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西医诊疗进展
        3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4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1 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历程
        2 中医数据挖掘研究的操作步骤
        3 中医数据挖掘类文献数据计量分析
        4 常见中医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5 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慢性冠脉综合征痰疲滞虚痹病机理论探讨
        第一节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医学认识
        1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
        2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特征
        第二节 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名诊断及对应问题
        第三节 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机理论及应用探讨
        1 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2 病机理论对临床诊疗的指导
临床研究
    第二章 基于中医数据挖掘的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基于频数统计的分析结果
        3 基于关联规则的分析结果
        4 基于聚类分析的研究结果
        5 基于点式互信息分析的用药规律研究
        6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用药规律研究
        7 基于社团分析的证候要素-中药分析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1 治病求因——痰瘀滞虚痹胶着致病
        2 药应证出——慢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原则
        3 蠲痹止痛——祛风湿强筋骨药的灵活运用
        4 引经报使——慢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用药特点
        5 加减化裁——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处方特色
        第四节 典型医案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处方用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研究部分
        1 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病证结合模型设计
        2 数据预处理
        3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训练
        4 病例测试举隅
        第三节 分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附录2-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3 本研究模型所用N-gram的匹配方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基于多组学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组学联合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
        1. 后基因组时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现状
        2. 应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医证候具有优势
        3. 多组学联合研究是系统阐释中医证候的重要方式
        4. 运用多组学联合研究的方法探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基础
        5. 研究多组学网络的调控节点是综合阐释中药干预证候的关键方法
        6. 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1. 冠心病的经典发生机制
        2. 免疫反应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和发展全程
        3. 免疫细胞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
        4. 应用免疫疗法对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 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免疫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转录组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 转录组测序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PCR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比较
        2. 总RNA质量检测
        3. mRNA测序基本情况
        4. 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表达mRNA
        6.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7.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基因筛选
        8. PCR定量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浆蛋白组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 蛋白组鉴定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ELISA检测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比较
        2. 蛋白质量检测
        3. 蛋白质鉴定基本情况
        4. 可信蛋白分析
        5.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表达蛋白
        6.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7.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蛋白筛选
        8. ELISA鉴定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 研究方法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比较
        2. 代谢物基峰图
        3. 代谢物鉴定基本情况
        4. 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
        5.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代谢物
        6.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差异代谢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7.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代谢物筛选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目标基因的临床干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随机化分组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6. 伦理审核
        7. PCR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的基线情况
        2. 有效性分析
        3. PCR定量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潜在发病机制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辨证分型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合并情志病症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检索工具及方法
        2.3 检索策略
    3 检索结果
    4 行文体例
    5 文本类型
    6 原文整理
        6.1 方药治疗类
        6.2 针灸治疗类
    7 数据统计
        7.1 药物种类分析
        7.2 药物属性分析
        7.3 药物气味分析
    8 总结分析
        8.1 病因病机
        8.2 治疗方法
    9 结论
    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纳入病例基线比较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观察
        4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平台、工具
        2.2 五龙通络解郁方中化合物及其潜在靶点预测
        2.3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4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6 基因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疾病靶点
        3.3 五龙通络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点关系图
        3.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3.5 五龙通络解郁方主要单味药物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6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GO分析
        3.7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KEGG分析
    4 讨论
        4.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靶点
        4.2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实验二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三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四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 古今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2 数据挖掘在中医方面的应用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 研究背景
        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现状
        4 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的用药规律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 溯病机,宗本虚标实
    2 立治法,以通补兼施
    3 组方药,以下六者为法
        3.1 辨证辨病相结合
        3.2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3.3 心系之疾,尤重气血
        3.4 方效之玄机,是为气机升降
        3.5 以经典为基石,以现代医学为创新点
        3.6 双心疗法
    4 黄力教授临床对处方用药的认识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及医案研读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不同血管状况用药规律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典型验案深度研读及分析
        1 研究目的
        2 医案研读及分析
    研究四 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用药规律与黄力教授临证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异同的讨论
        1 时代背景
        2 暖期时代与现代的异同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老年冠心病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研究
        1.1 瘀血内阻,血行失畅
        1.2 情志异常,七情内伤
        1.3 饮食不节,失于运化
        1.4 风寒湿邪,内舍于心
        1.5 劳逸失度,正气虚弱
        1.6 年迈体虚,精血渐衰
        小结
    2 中医药治疗研究
        2.1 中药提取物治疗
        2.2 辨证论治
        2.3 中成药治疗
        2.4 穴位疗法
        2.5 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老年冠心病的中医处方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筛选标准
        1.3 数据录入与核对
        1.4 中药名称的规范
        1.5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心血瘀阻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2 气滞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3 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4 肾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5 阳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6 痰瘀互结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7 痰阻心脉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8 阴寒凝滞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9 气阴两虚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10 心肾阴虚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11 阳气虚衰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12 阴阳两虚型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3 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配伍规律小结
        3.1 多脏并调,整体施治
        3.2 识症治标,扶正顾本
        3.3 补虚为主,消补兼备
结语
    1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2 研究结果的创新性
    3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益心健脑汤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思路与方法
    2 探讨与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生简介
发表论文

(10)基于气化理论探讨李东垣组方思路及其在冠心病痰湿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气化理论基础
    2 李东垣以气化理论组方思路
    3 从气化角度探讨冠心病痰湿证的形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气化理论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2 化痰湿除痹方简析
    3 临床相关研究
    4 自拟化痰湿除痹方治疗冠心病痰湿证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冠心病痰湿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医临床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D]. 张佳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D]. 周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经验研究[D]. 李洪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多组学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研究[D]. 何浩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D]. 王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朱春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老年冠心病中医处方规律研究[D]. 尹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气化理论探讨李东垣组方思路及其在冠心病痰湿证中的应用[D]. 石宇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