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现场施工

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现场施工

一、野外现场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不断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预制率和装配率越来越高,建造规模越来越大、预制构件种类也越来越多,从生产入库、运输、抵达施工现场,整个过程涉及PC构件多方多类信息的交换和更迭,且各类信息既繁复又杂乱,很难及时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若PC构件在某阶段出现信息偏差,对建造阶段会产生影响,也不利于自动化装配的发展。自动化的装配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收集装配式PC构件的属性信息,更重要是掌握其实时定位信息,建立一个装配式PC构件轨迹信息监测系统,以此来高效实时反馈预制构件定位信息,达到全过程追踪的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建立一个预制构件轨迹信息监测系统的方法。首先,为预制构件安装定位传感器,根据几何学和建筑力学分析确定预制构件定位传感器的定位点数以及定位位置,明确预制构件的定位方法,构建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然后,建立由装配式PC构件数据库系统、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和装配式PC构件动态数据监测系统云平台构成的装配式PC构件轨迹信息监测系统框架。动态数据监测云平台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预制构件的存放-运输-存放管理流程、预制构件的吊装安装管理流程、预制构件的运营维护管理流程展开动态数据监测;最后,探讨装配式PC构件的生产及运输阶段轨迹信息监测流程、施工装配阶段轨迹信息监测流程和运营维护阶段轨迹信息监测流程,以此来指导PC构件自动化装配。借助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对装配式PC构件轨迹信息进行监测,可以实时反馈预制构件定位信息,获取预制构件所在位置。有助于实现装配式PC构件信息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有助于推动装配式建筑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装配进程。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刘聪[3](2020)在《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新型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髙、环境污染低、节约能源、产品质量高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既有的建筑业模式,无论从人力成本、环境代价还是发展阶段,都必须向工业化、智能化、装配化转型。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动与扶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虽然已有不少装配式住宅项目实施并落地,但主流是先完成施工图,再根据施工图进行构件拆分、生产制造和施工组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构件拆分混乱、构件类型多、施工工序复杂,建造速度慢、效率低、施工质量差、建设成本高,极大的限制了装配式住宅的推广。此外,既有的居住空间限定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设计,以围合特定功能的空间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住宅的空间设计和装配施工两方面分别对提升建造效率制定优化方法。住宅空间设计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法的更新,装配施工解决方案主要为装配工序及竖向转运的优化。论文综述了住宅设计和建造优化设计的工作,总结了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如何从空间限定方面来提高建造效率。二、如何提高构件智能装配的效率。三、如何提高施工现场构件转运的效率。综述发现,既有住宅空间设计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空间限定,只能在运营阶段采用局部改造的方式来重新限定空间。另外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的定位布置依然依赖于人工经验的方式,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去模拟计算。因此,本文共7个章节,从构件组合空间设计、构件优化、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方面入手,通过大空间来限定组合空间构件的类型和数量,采用独立、简洁的构件便于拆装,利用智能优化算法解决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定位布置的优化问题。论文第1章综述了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智能建造相关前沿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结构建造体系,目的是提高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建造效率。论文第2章总结了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明确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提出了采用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形成大构件,组合成大而规整的空间,进而控制构件类型和数量。论文第3章提出了基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现浇和分级装配形成大构件的具体技术,并以项目案例佐证减少构件种类和数量对建造效率的提升,包括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减少构件种类11种,减少混凝土方量20.5%)。论文第4章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分析,从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混凝土,模板,钢筋和脚手架)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阐述与预制工业化相比,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在建造大空间住宅方面的优势。论文第5章从构件优化上,提出了采用独立、简单直接的构件几何形状、并行的装配顺序、尽可能采用高耐久性的构件。论文第6章建立了装配过程的构件重量、数量、安装难度和工时等评价指标,创新优化算法,快速得到最佳装配顺序,并以BIM仿真模拟来控制现场施工。论文第7章利用BIM模型获取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以及可选的塔吊定位点坐标信息,建立多目标择优模型,用萤火虫算法来确定最佳的塔吊定位布置。该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从空间限定上,提出了采用规整大空间优化来控制结构构件类型和数量的方法。构件类型越少、数量越少,就越有利于制造、转运和装配构件。第二,基于机械产品装配顺序优化方法,建立了体现建筑构件装配特性的评价指标,在既有遗传算法基础上引入模拟退火程序模块,利用创新后的智能优化算法快速高效地得到构件装配顺序,形成清晰的装配过程仿真视频控制现场施工。第三,针对BIM软件只能获取构件相对坐标的现状,形成了BIM模型与CAD地形图结合获取构件定位世界坐标的关键技术。通过厘清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和可选的塔吊定位点之间的传递关系,以及各定位点与塔吊运行的协同关系,形成塔吊定位优化模型,应用萤火虫算法解决了实际项目中的竖向转运定位布置优化问题。论文共计10万余字,图表135幅。

张忠[4](2020)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能够保障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不断向前发展。建立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建立合理科学、准确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才能使我们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的安全程度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关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的建立及研究,我国目前还处于研究初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和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显着,因此需要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套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安全评价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危险源辨识、相关评价方法,剖析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的特点,对目前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和安全评价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特点,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和原则进行相关研究,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初始指标建立进行研究。以专家对各个指标评定分数作为基础数据,根据部分省市地区试行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条例及要求,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指标定量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基础。其次,结合危险源识别,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进行指标因素的确认。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从指标区分度的角度,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初始指标进行运算,形成指标体系。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项目为样本,运用上述方法,选取数据进行初始指标确定,形成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项目为实例研究对象,运用建立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对其评价,确定该项目的安全等级。根据每一级评价结果,寻找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意见,从而使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确保施工过程安全进行。

谌星达[5](2020)在《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和《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发展装配式建筑已上升成为推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明确了预制构件的商品属性,对预制构件按进场产品进行验收,但规范中仅给出了简支受弯构件(板、梁、桁架)的性能检验方法,未规定柱、墙等竖向构件的性能检验方法。由于检验方法及试验装置的限制,对大型预制构件的性能检验也一直是预制构件进场验收的空白。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针对大型预制柱构件进行研究,提出了采用局部轴心受压试验和受弯试验综合测试的方法,对大型预制混凝土柱构件进行结构性能检验。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作为装配式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施工快、节能环保等优点。预制剪力墙构件同样具有截面尺寸大、配筋多,整体试件的加载检验不易实施,弯压剪复合受力,承载力检验指标不易确定等问题。考虑到墙体构件制作相对简单,参照柱构件的结构性能检验方法,提出了局部试件受弯测试的方法,局部试件受弯结构性能满足相应指标,则确定试件没有缺陷,从而可判定整体试件的结构性能。论文基于上述方案,进行了相应试验研究,采用实际工程的预制剪力墙构件,进行静力切割,拆分成局部试件,由于试件配筋不均及切割的影响(局部试件钢筋布置不对称,且有一定偏置)。进行相应试验研究,考虑不同纵筋配筋率(部分试件配筋率小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加载方案及钢筋偏置的影响,研究各局部切割试件的承载性能,提出局部切割试件结构性能检验指标。预制构件的出厂检验或进场验收,通常在构件厂或者施工现场进行,没有试验室专用的加载装置,现场试验不方便实施,考虑到实际需要,设计了适用于结构性能检验的装配式自平衡加载装置。装置按照变形条件设计,经实际试验检验,可以满足现场检验要求。图33幅;表15个;参55篇。

何怡帆[6](2020)在《都四铁路生态敏感区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项目是我省重大工程,线路途径成都的都江堰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和小金县,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偏弱。整条线路拥有都江堰(青城山)、映秀古镇、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等诸多名胜景点,生态脆弱。轨道线路的修建势必会进行边坡开挖,影响边坡稳定性,破坏边坡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开展沿线边坡生态与岩土工程防护融合技术研究。针对研究区边坡,开展边坡特征及植物资源现场调查,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边坡植被选型及配置研究;在现有岩土工程防护技术与生态防护技术基础上,进行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融合技术研究;提出生态敏感区边坡生态-岩土工程综合防护体系,为都四铁路沿线边坡防护提供参考。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对沿线边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针对研究区不同类型的边坡(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和土石混合边坡)特征进行分析,为边坡生态-岩土工程综合防护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调查了都四轨道沿线边坡植物资源类型,分析了沿线植被群落组成及结构,为研究区植被选型与配置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都四铁路沿线边坡植被选型库及其配置模式。在边坡乡土植物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地理及气候区划,加入性能指标良好的植物类型,建立植被初选库。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植被进行选型,评价指标包括:防护性指标(植物生长速度、根系固土能力)、适应性指标(乡土性、耐贫瘠性、耐旱性、耐热性、抗寒性和抗病虫害性)、生态性指标(绿期长短、枝叶美观性和枝叶覆盖度)和经济性指标(植物单价和培育成本),建立判断矩阵,对初选库中植被进行综合排序,筛选出排名前列的适生植物。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区植被配置模式,包括乔、灌、草、藤组合模式、目标植物与先锋植物搭配模式和禾本科植物与豆科植物搭配模式。(3)在现有边坡岩土工程防护技术和生态防护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融合技术研究,达到既能稳固边坡,又能实现生态恢复的目的。1)提出一种生态土工格室护坡技术。通过室内边坡冲刷试验,分析格室形状对其抗冲刷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菱形、正方形、六角形格室形状中,六角形格室抗冲刷性能最优。结合六角形格室形状、波浪形格室片材、土工布和支出插片等组成生态土工格室,增加了边坡抗冲刷性能、有利于植物生长,适用于一般土质边坡;2)提出一种生态锚杆挡墙加固边坡技术。采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生态锚杆挡墙护坡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比较了未支护边坡与生态锚杆挡墙支护边坡的稳定性系数、位移、应力等特征,结果显示生态锚杆挡墙可对边坡进行较为有效的加固;3)提出一种生态主动网加固边坡技术。将边坡主动防护网和JYC生态基材结合组成生态主动网,经可行性分析显示该技术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边坡稳定,又可解决植被难以附着岩石坡面的问题,适用于高陡岩石边坡、崩塌落石边坡。(4)基于以上对植被选型、配置和生态与岩土工程防护融合技术的研究,探讨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点,分别针对研究区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和特殊路段边坡提出了相应的边坡生态-岩土工程综合防护体系。最后选取都四铁路三段典型路段边坡进行了详细的生态-岩土工程综合防护设计。为都四铁路沿线边坡防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生态敏感区边坡生态防护与工程防护结合应用提供了参考。

鲍钰[7](2020)在《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渠道与渡槽研究》文中提出小型水工建筑物设计标准化、施工装配化对于提高设计、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节能环保、水利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建筑物发展迅速,但同时存在着预制构件尺寸不合理、质量要求不过关、强度等级不满足等问题。因此,对于小型农田水利的相关装配式建筑物定型设计、构件结构分析和砂浆材料等进行研究,对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具有较高的意义。本论文根据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建筑物建设情况,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灌区面积划分和灌水率等条件,对渠道和渡槽断面进行定型设计,以此来确定小型农田水利中常见的渠道和渡槽断面尺寸。(2)对装配式渡槽的布置和构造进行结构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接缝连接和防渗处理措施。以灌水时间1d、控制面积为300~500亩的矩形渡槽作为典型渡槽,采用工程中常见的带拉杆、不带拉杆两种不同形式的渡槽断面,在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条件下,采用ANYSIS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建模复核,结合工程造价比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带拉杆的装配式渡槽结构无论从结构受力还是经济方面均优于不带拉杆的装配式渡槽断面。(3)装配式渡槽砂浆材料的研究。从保证装配式渡槽的连接要求出发,进行了一种强度等级不低于M20、抗渗等级不低于P8的砂浆配合比研究,在传统砂浆的基础上,掺入不同量的硅粉(5%、7%、9%)和不同量的偏高岭土(1%、3%、5%)等量代替砂浆中的胶凝材料水泥。同时改变砂浆中的灰砂比(1:3、1:4、1:5)。以砂浆28d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作为试验指标。以灰砂比、硅粉、偏高岭土作为试验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强度等级不低于M20、抗渗等级不低于P8砂浆的配合比。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优配合比:灰砂比为1:3,硅粉掺量为9%,偏高岭土掺量为3%。在试验室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比下的砂浆强度等级可达到M25,抗渗等级达到P10,具备一定的强度和抗渗的特点,完全能够满足小型农田渡槽连接所需。

张莹莹[8](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谷少博[9](2019)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以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品质,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率和效益。然而我国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推广刚刚步上正轨,其行业规模和发展趋势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过高、施工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是目前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建安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已经成为装配式建筑探讨与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本文重点研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经济。依据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在建工程项目,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与经济全面细致地分析。首先介绍论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在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提炼。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相关概念及施工中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经济研究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典型施工案例—南京河滨花园5#楼的预制构件设计、生产制作、运输堆放、吊装安装等具体施工过程进行实际考察跟踪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总结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在建造流程中,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建造的各个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只考虑毛坯交付,不考虑精装修的基础上,为了研究不同预制率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的工程造价情况,笔者分别跟踪研究了预制率20.3%、30%、30.8%、62.27%的四个不同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在建项目的工程造价情况,对四个在建项目的工程造价按费用构成要素和按照造价形成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并与对应传统现浇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引入工期效益,对不同项目的施工工期变化幅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预制率与工期效益的定量关系。进而又对预制构件进行拆分重组,基于工程造价数据合理地模拟分析在不用预制构件组合下的装配式建筑预制率与工程造价的定量关系。分析预制率与施工工期、人工费、材料费、分部分项工程费、建安工程费、施工总成本的定量关系。最后,以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基础,从企业角度、行业角度、政策角度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通过对多个具体工程案例的深入分析,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经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不同预制率条件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并得出预制率与对应工程造价的定量关系,将预制率与工程成本的定性关系定量化,同时考虑工期效益等因素的影响。探索在现有的发展条件下,降低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工程造价的途径和方法,为企业和政府推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陈绪德[10](2019)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推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显着的技术优越性,相对于现行的现浇混凝土建筑在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降低人工成本、节能环保、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越性,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占比己超过70%,我国启动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发展迅猛,但目前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仍不到10%,电网工程更是处于局部试点阶段,甚至在试点成功的情况下也未得到全面推广应用。本文从电网工程建设行业管理角度,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特高压换流站)工程的推广应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情况,总结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优越性及技术可行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推行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然后其从市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特高压换流站)工程推广的制约因素、市场前景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特高压换流站)工程推广应用的对策措施。

二、野外现场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外现场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分类
        2.1.3 装配式建筑特点
    2.2 装配式PC构件概述
        2.2.1 装配式PC构件概念
        2.2.2 装配式PC构件类型
        2.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评价标准
    2.3 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
        2.3.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2.3.2 差分定位技术
        2.3.3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
    3.1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3.1.1 北斗高精度技术用于预制构件定位可行性分析
        3.1.2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3.2 装配式PC构件定位方法
        3.2.1 装配式PC构件定位原则
        3.2.2 装配式PC构件定位点数
    3.3 装配式PC构件定位位置
        3.3.1 主体结构构件定位位置
        3.3.2 非主体结构构件定位位置
    3.4 装配式PC构件编码方法
        3.4.1 编码体系
        3.4.2 编码原则
        3.4.3 装配式PC构件属性信息编码格式
        3.4.4 装配式PC构件位置信息编码格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PC构件轨迹监测系统
    4.1 装配式PC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组成
    4.2 装配式PC动态数据监测云平台
        4.2.1 装配式PC构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4.2.2 装配式PC构件动态数据监测流程
        4.2.3 装配式PC构件动态数据监测云平台
    4.3 装配式PC构件轨迹监测流程
        4.3.1 装配式PC构件生产及运输阶段轨迹监测流程
        4.3.2 装配式PC构件施工装配阶段轨迹监测流程
        4.3.3 装配式PC构件运营维护阶段轨迹监测流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3)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3.1 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
        1.3.2 从构件设计提高建造效率
        1.3.3 从优化装配顺序提高建造效率
        1.3.4 从优化竖向转运提高建造效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
    2.1 空间限定的理论研究
        2.1.1 空间适应性研究
        2.1.2 开放式建筑理论
        2.1.3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理念
        2.1.4 工程全寿命期分析空间限定的内在原因
        2.1.5 空间限定概念的提出
    2.2 空间限定的要素
        2.2.1 外围护要素
        2.2.2 室内空间限定方法
        2.2.3 空间限定建造技术
    2.3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分析
        2.3.1 设计阶段的问题
        2.3.2 建造阶段的问题
    2.4 解决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空间优化的建造效率提升方法
    3.1 大空间住宅概念的引入
        3.1.1 大空间概念
        3.1.2 构件组合
        3.1.3 工业化建造方法
    3.2 大空间住宅的实现技术
        3.2.1 大跨度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3.2.2 钢筋混凝土现浇大空间工业化建造技术
        3.2.3 分级装配
    3.3 构件组合空间设计
        3.3.1 大空间平面布局
        3.3.2 规则均匀的结构布置
        3.3.3 模块化功能空间
        3.3.4 三级管线设备空间
    3.4 案例分析:燕子矶保障性住房C-04栋
        3.4.1 工程概况
        3.4.2 空间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技术分析
    4.1 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四大关键因素
        4.1.1 混凝土工程
        4.1.2 模板工程
        4.1.3 钢筋工程
        4.1.4 脚手架工程
    4.2 层次分析法(AHP)
        4.2.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
    4.3 层次分析法步骤
        4.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3.2 建模原则
    4.4 层次分析对比结果
        4.4.1 层次分析数值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装配和拆卸的构件设计方法
    5.1 面向装配的设计(DFA)方法
        5.1.1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原则
        5.1.2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5.1.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5.2 面向拆卸的设计(DFD)方法
        5.2.1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原则
        5.2.2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5.2.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5.3 提高构件装配与拆卸效率的技术措施
        5.3.1 制约拆装效率的主要因素
        5.3.2 提高构件装配和拆卸效率的关键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装配顺序智能优化研究
    6.1 智能优化算法介绍和优缺点分析
        6.1.1 遗传算法
        6.1.2 蚁群算法
        6.1.3 退火算法
        6.1.4 粒子群算法
    6.2 问题表述
    6.3 解决方法
        6.3.1 路线图
        6.3.2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6.4 解决问题
        6.4.1 建立装配顺序数学模型
        6.4.2 优化算法参数设定与输出结果
        6.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拟退火优化结果
    6.5 Matlab程序模拟仿真
        6.5.1 用Matlab导出装配顺序
        6.5.2 生成模拟仿真装配过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竖向转运定位布置智能优化研究
    7.1 竖向转运
    7.2 BIM获取世界坐标信息
        7.2.1 IFC坐标转换的弊端
        7.2.2 BIM与 CAD结合获取世界坐标
    7.3 解决方法
        7.3.1 路线图
        7.3.2 萤火虫算法
    7.4 条件预设
    7.5 解决问题
        7.5.1 建立塔吊运行数学模型
        7.5.2 设定萤火虫算法参数
        7.5.3 设定塔吊运行参数
    7.6 确定每台塔吊的最佳位置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果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后记
作者简介

(4)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安全体系评价的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特点分析
    2.2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管理特点分析
        2.2.1 安全管理的独特性
        2.2.2 安全管理具有复杂性
        2.2.3 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较多
    2.3 现浇混凝土结构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对比
    2.4 现浇混凝土结构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4.1 构件装运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4.2 构件吊装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4.3 大型施工设备安全管理的对比分析
        2.4.4 施工队伍配合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5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事故
    2.6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2.6.1 安全定性评价方法
        2.6.2 安全定量评价方法
        2.6.3 层次分析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
        3.1.1 危险源识别概念
        3.1.2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危险源识别概述
        3.1.3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危险源识别内容
    3.2 选取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的原则
    3.3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构建思路与依据
    3.4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评价内容研究
    3.5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4.1.1 选择权重的确定方法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1.3 综合权重的计算
        4.1.4 指标权重重要度分析
    4.2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等级构建
        4.2.1 评价等级说明
        4.2.2 评价等级标准
    4.3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方法构建
    4.4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案例评价
    5.3 案例分析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调查表
附录 B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权重专家意见咨询表
附录 C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专家反馈汇总表
附录 D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权重专家意见汇总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装配式技术发展及预制墙研究概况
        1.2.1 国外装配式技术发展及预制墙研究现状
        1.2.2 国内装配式技术发展及预制墙研究现状
    1.3 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测方法研究
        1.3.1 大型预制柱的结构性能检测
        1.3.2 基于静载试验下的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测
        1.3.3 基于概率统计下的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测
        1.3.4 基于动力测试下的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测
        1.3.5 大型预制构件的结构检测方法
    1.4 试验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
    2.1 加载装置的架构
    2.2 加载装置参数设计
        2.2.1 第一反力梁及第二反力梁设计参数
        2.2.2 底座设计参数
        2.2.3 角焊缝构造要求
        2.2.4 螺杆螺母设计
        2.2.5 螺栓设计参数
    2.3 加载装置安装及设计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制剪力墙结构试验方案设计
    3.1 试验概况
        3.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3.1.2 应变片测点布置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测量
        3.2.2 仪表使用
        3.2.3 加载程序
    3.3 试验材料性能试验
        3.3.1 钢筋材料性能试验
        3.3.2 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
    3.4 荷载的确定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试验现象分析
    4.1 试验现象
        4.1.1 构件AL1的试验现象
        4.1.2 构件AL2的试验现象
        4.1.3 构件BL1的试验现象
        4.1.4 构件BL2的试验现象
        4.1.5 构件AS1的试验现象
        4.1.6 构件AS2的试验现象
        4.1.7 构件BS1的试验现象
        4.1.8 构件BS2的试验现象
    4.2 受弯构件试验现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试验理论分析
    5.1 纵筋钢筋应变分析
        5.1.1 主筋钢筋应变分析
        5.1.2 不同侧钢筋应变比较
    5.2 平截面假定验证
    5.3 裂缝分析
        5.3.1 裂缝分布图分析
        5.3.2 裂缝理论计算分析
    5.4 试验构件荷载-挠度分析
        5.4.1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5.4.2 我国规范下的挠度理论分析
    5.5 正截面承载力理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都四铁路生态敏感区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1.2.2 植被选型及配置研究现状
        1.2.3 生态与岩土工程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边坡及植被特征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不良地质现象
    2.3 都四铁路边坡类型及特征
        2.3.1 土质边坡
        2.3.2 岩质边坡
        2.3.3 土石混合边坡
    2.4 都四铁路沿线边坡植物资源现场调研
        2.4.1 都江堰-耿达段植物资源调研
        2.4.2 耿达-邓生沟段植物资源调研
        2.4.3 邓生沟-四姑娘山段植物资源调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岩土工程护坡基本理论
    3.1 生态-岩土工程防护概念
    3.2 生态-岩土工程防护作用机理
    3.3 现有防护措施及适用性
        3.3.1 现有工程防护措施
        3.3.2 现有生态防护措施
        3.3.3 生态防护与工程防护结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护坡植被选型及其配置研究
    4.1 植被选型原则
    4.2 植被初选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植被选型
        4.3.1 层次分析法基本流程
        4.3.2 植被选型评价模型建立
        4.3.3 都江堰-耿达段植被选型
        4.3.4 耿达-邓生沟段植被选型
        4.3.5 邓生沟-四姑娘山段植被选型
        4.3.6 选型结果
    4.4 植被配置研究
        4.4.1 植物配置原则
        4.4.2 目标植被群落
        4.4.3 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沿线边坡植被配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融合技术研究
    5.1 设计思路及原则
    5.2 生态土工格室护坡技术
        5.2.1 概述
        5.2.2 土工格室边坡冲刷试验
        5.2.3 生态土工格室方案
        5.2.4 施工工艺流程
    5.3 生态锚杆挡墙加固边坡技术
        5.3.1 概述
        5.3.2 生态锚杆挡墙方案
        5.3.3 生态锚杆挡墙计算理论
        5.3.4 生态锚杆挡墙有限元分析
        5.3.5 施工工艺流程
    5.4 生态主动网加固边坡技术
        5.4.1 概述
        5.4.2 生态主动网方案
        5.4.3 施工工艺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都四铁路边坡生态-岩土工程综合防护设计
    6.1 设计原则及技术要点
    6.2 都四铁路沿线边坡生态-岩土工程综合防护体系
        6.2.1 土质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
        6.2.2 岩质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
        6.2.3 土石混合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
        6.2.4 特殊路段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
    6.3 都四铁路沿线典型边坡防护设计
        6.3.1 DK28+290~DK28+320段边坡防护设计
        6.3.2 CK34+196~CK34+215段边坡防护设计
        6.3.3 D2K122+760~D2K123+278段杜家磨子1号崩塌防护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都江堰-四姑娘山植被选型排序表
附录B CK34+196~CK34+215段边坡防护设计计算书

(7)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渠道与渡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渠道断面研究进展
        1.2.2 装配式渡槽研究进展
        1.2.3 砂浆研究进展
    1.3 存在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小型农田水利混凝土渠道及渡槽断面定型设计
    2.1 渠道定型断面设计
        2.1.1 设计参数
        2.1.2 定型设计成果
    2.2 渡槽断面定型设计
        2.2.1 设计参数确定
        2.2.2 定型设计成果
3 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渡槽研究
    3.1 装配式渡槽断面结构
        3.1.1 布置和构造
        3.1.2 防渗处理
    3.2 渡槽荷载
    3.3 典型渡槽结构设计与分析
        3.3.1 渡槽尺寸拟定
        3.3.2 典型渡槽有限元分析
        3.3.3 横梁配筋计算
        3.3.4 造价比较
    3.4 结论
4 装配式渡槽砂浆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设计
        4.2.1 试验原材料选取
        4.2.2 基准配合比的确定
        4.2.3 因素水平设计
    4.3 试验测试方法
        4.3.1 试件制作
        4.3.2 试件养护
        4.3.3 抗压强度测定
        4.3.4 抗渗压力测定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试验结果
        4.4.2 试验数据分析
    4.5 验证试验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生产项目

(8)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构件空间信息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2.2.1 设计阶段
        2.2.2 生产运输阶段
        2.2.3 施工安装阶段
        2.2.4 运营维护阶段
        2.2.5 拆除回收阶段
    2.3 构件空间信息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3.1 数据库
        3.1.1 建筑信息模型
        3.1.2 地理信息系统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3.2 数字测量技术
        3.2.1 GNSS定位系统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4 摄影测量技术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3.3.1 自动识别技术
        3.3.2 追踪定位系统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4.2.2 设计阶段
        4.2.3 生产阶段
        4.2.4 装配阶段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4.3.2 构件施工装配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5.2.4 构件装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归纳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鸣谢

(9)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1.2.2 国内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概念及技术经济特点
    2.1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相关概念
    2.2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技术特点
    2.3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经济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案例分析——以南京河滨花园5#楼为例
    3.1 5#楼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施工
        3.1.1 5#楼预制构件的设计
        3.1.2 5#楼预制构件的生产制作
        3.1.3 5#楼预制构件的运输及堆放
        3.1.4 5#楼预制构件的吊装
        3.1.5 5#楼预制构件的安装及与现浇结构连接
    3.2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与现浇建筑技术对比分析
    3.3 建造流程各环节对工程造价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阶段成本定量研究
    4.1 案例一预制率20%的岗山二期项目
        4.1.1 项目工程总造价对比分析
        4.1.2 项目分部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4.2 案例二预制率30.8%的G56 河滨花园项目
        4.2.1 项目工程总造价对比分析
        4.2.2 项目分部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4.3 案例三预制率30%的九龙湖G55 项目
        4.3.1 项目工程总造价对比分析
        4.3.2 项目分部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4.4 案例四预制率62%的中南熙悦项目
        4.4.1 项目工程总造价对比分析
        4.4.2 项目分部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4.5 不同预制构件组合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成本分析
        4.5.1 预制构件单方成本分析
        4.5.2 不同预制构件拆分组合下预制率分析
        4.5.3 不同预制构件拆分组合下工程总造价分析
        4.5.4 不同预制构件拆分组合下施工工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制率与工程成本关系的定量研究
    5.1 预制率与施工工期关系的定量分析
    5.2 预制率与人工费关系的定量分析
    5.3 预制率与材料费关系的定量分析
    5.4 预制率与分部分项工程费关系的定量分析
    5.5 预制率与建安工程费关系的定量分析
    5.6 预制率与施工总成本关系定量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思考与建议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推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国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研究综述
        1.3.2 国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研究综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理论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分析理论模型
第二章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现状
    2.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关内容介绍
        2.1.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概念
        2.1.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
    2.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现状
        2.2.1 国外发展现状
        2.2.2 国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现状
        2.2.3 我国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成本比较情况
        2.2.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中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在需求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技术因素
        3.1.2 政策因素
        3.1.3 经济成本因素
        3.1.4 市场因素
    3.2 在供给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技术因素
        3.2.2 政策因素
        3.2.3 经济成本因素
        3.2.4 市场因素
    3.3 目前制约电网工程运营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 技术因素
        3.3.2 经济成本因素
        3.3.3 政策因素
        3.3.4 市场因素
第四章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中的发展前景分析
    4.1 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前景
        4.1.1 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空间面临爆发式增长
        4.1.2 装配式建筑市场供给迅猛发展
    4.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推广的有利因素分析
    4.3 电网工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前景分析
        4.3.1 电网工程建设的规模提供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
        4.3.2 基于装配式围墙比较优势价格的需求弹性分析预测
第五章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推广的对策措施
    5.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推广需克服的主要制约因素
        5.1.1 政策机制制约因素
        5.1.2 技术制约因素
        5.1.3 经济制约因素
        5.1.4 市场制约因素
    5.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中推广的对策措施
        5.2.1 政策方面的措施
        5.2.2 技术方面的措施
        5.2.3 经济方面的措施
        5.2.4 市场方面的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野外现场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轨迹监测系统研究[D]. 王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D]. 刘聪. 东南大学, 2020(02)
  • [4]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张忠.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3)
  • [5]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检测研究[D]. 谌星达.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6]都四铁路生态敏感区边坡生态-岩土工程防护技术研究[D]. 何怡帆.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渠道与渡槽研究[D]. 鲍钰. 扬州大学, 2020(06)
  • [8]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9]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经济研究[D]. 谷少博. 东南大学, 2019(05)
  • [10]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电网工程推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陈绪德.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现场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