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目标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启示

实施目标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启示

一、实施目标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杨倩[1](2021)在《定西市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凤娇[2](2021)在《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三大主产区之一,是着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马铃薯产业是安定区的支柱性产业,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实地走访数据、文献查阅数据、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分析了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指出了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最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是马铃薯是安定区的支柱性产业,在农民增收中地位突出。2019年,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1.3万亩,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300元以上,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二是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主要为: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种植品种多,安定区主要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涵盖了食用型、食品加工型、淀粉加工型三大类,201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1.3万亩;加工能力强,年生产能力54.16万吨;良种扩繁体系完善,年生产脱毒种薯5亿粒,生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政策保障有力,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现共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892户;营销体系健全,贮藏体系完善。三是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栽培技术、产业链条、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与投资等环节。四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安定区马铃薯产业,主要的对策有: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推进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品牌营销,加快产品转化;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武雪[3](2021)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河道管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研究和构建河道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深入落实河长制和维护河流长效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关川河是黄土高原干旱区的一条中小河流,水域资源和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河道渠化明显,在进行河道管理工作时存在基础资料较分散、水事处理效率不高、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关川河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3S”等技术构建了“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河长制”管理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手段,通过对河道进行多级单元网格划分,进一步实现河道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对“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提出了河道网格化管理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式,构建了“1个水域带状网格和4类岸线功能区网格”,依据岸线控制线划分方法将岸线网格进行二级划分,这种网格划分为河道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基础。(2)收集研究区内河道水文资料、水事管理资料及岸线管理资料,利用GIS平台构建河道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综合考虑河道实际需求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常用模块包括水文水资源、水质、岸线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部分。(3)采用“LAMP”模式进行系统开发,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页服务器,My SQL数据库和PHP开发语言,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查询和动态更新的能力,客户端运用B/S架构技术以缓解客户机载荷过大的问题,减少系统维护成本,通过MD5数据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与帐号信息安全,维护系统的稳定。(4)“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中构建了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采用雷达水位计监测河道实时流量数据,通过Ajax技术获取河道24小时实时流量接口数据,采用Echarts技术实现动态数据的可视化并在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中展示;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采用无线高清视频监控实现对河道24小时无间断监控,以便随时查看河道,提高河道水务事件的处理速度与效率。(5)实现了最小生态流量和洪峰流量的预警预报功能,实时流量值超过设置的阈值时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进行预警,也可对未来24小时流量进行预测。(6)通过人工流速仪测流法验证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测流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系统自动量测的实时流量数据误差较小,误差范围≤±0.05,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精度。

费泽丹[4](2021)在《加快推进信阳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环节,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信阳市大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在振兴乡村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信阳市乡村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对如何加快推进信阳市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对信阳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成效、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信阳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信阳市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即一二三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找出了信阳市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发展盲目跟风、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整体实力较弱,农村专业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发展环境亟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其次,选取了同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定西市、贵州省凯里市、日本大分县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重要启示,即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品牌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高素质劳动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的支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对如何加快推进信阳市乡村产业振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对策,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乡村特色产业质量、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杨钰泉[5](2021)在《定西市农业水足迹评价及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人均占有量少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北粮南运加剧了北方农业主产区的水资源压力,及时量化农业水资源消耗对指导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水足迹可以反映农业消耗水资源量,是衡量区域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用水的重要指标之一。降低农业水足迹有利于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降低农业水足迹的有效途径。定西市位于半干旱区,是甘肃省农业主产区之一,目前正面临农业发展需水大与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如何通过优化定西市农业种植结构,实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降低农业水足迹双重目标,从而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成为了该地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定西市为研究区,定量揭示该地区农业水足迹现状,模拟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1)使用CROPWAT8.0模型软件计算分析研究区2009-2019年间10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需水量及单位质量虚拟水的变化特征;(2)从生产和消费角度研究定西市的农业水足迹现状并分析虚拟水流动特征;(3)设计模拟情景,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定西市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模拟优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定西市多年平均生产水足迹总量为26.67×108m3,各县(区)生产水足迹总量存在空间差异。不同类型作物的生产水足迹差异与种植结构相关,薯类、玉米和药材的多年平均生产水足迹总量最大,总占比超过全市生产水足迹的70%,生产水足迹占比低于5%的作物共有6类,分别为蔬菜、油料、豆类、果树、瓜类和甜菜,与定西市农作物现状种植结构分布较为一致,因此,调整种植结构可以改变地区农业生产水足迹。同时,除岷县外的六县(区)生产水足迹中多年平均蓝水足迹占比在40%以上,表明定西市农业生产对灌溉用水依赖程度较高。(2)定西市的多年平均农产品消费水足迹总量为10.4×108m3,人均年消费水足迹为370.9 m3。县(区)的消费水足迹总量与常住人口总数呈正相关,人均消费水足迹与城镇化率呈负相关,提高城镇化率可以降低人均农产品消费水足迹。(3)定西市是虚拟水净输出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存在一定问题。2015-2019年件虚拟水的平均年净输出量为16.08×108m3,7个县(区)均表现为虚拟水净输出。虚拟水输出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具体表现为北部缺水的安定、通渭地区净输出量最大,南部降水相对充沛的漳县、岷县地区净输出量小。不同类型作物的虚拟水流动存在差异,薯类、玉米、药材、蔬菜等表现为净输出,主要口粮小麦等表现为净输入,这说明区域内农产品不能完全自给。(4)优化种植结构是提高农业经济收益、降低生产水足迹的重要途径。六种模拟情景结果显示,当农业经济效益基本不变时,优化种植结构可以使区域农业水足迹下降27%~40%;当农业生产水足迹总量基本不变时,优化种植结构可以使区域农业经济效益增长1.89~2.27倍。区域可用水资源量保持不变时,农产品自给程度越高,单位水资源经济效益越低;农产品自给程度相同时,区域可用水资源量越大,农业经济效益的可增长幅度越大。依据定西市十四五规划目标选取的代表解模拟结果显示,调整后的种植结构在满足经济效益增长72%时,农业生产水足迹减少1.05×108m3,虚拟水净输出量减少2.95×108m3,因此,定西市发展药材产业可以较好实现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和降低生产水足迹的目标,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此外,适当增加主粮小麦的种植面积有利于提高区域内粮食自给程度。

王军霞[6](2020)在《民族乡村振兴研究 ——基于定西市香泉镇的调查》文中认为甘肃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农业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甘肃发展的重点内容。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也逐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现阶段,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有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甘肃省乡村振兴具体实施过程,以民族乡镇的乡村振兴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了甘肃典型的散居民族乡定西市香泉镇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民族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有助于香泉镇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理论背景和时代意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民族乡村建设的政策;第二部分主要是香泉镇概况和乡村振兴的现状调查内容。在香泉镇概况中主要介绍了香泉镇历史沿革、民族人口及构成、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情况。在现状调查中主要调查了香泉镇的产业发展、精神风貌建设方面的乡风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人居条件改善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现状;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香泉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难,村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主体意识不强,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善等,并且针对香泉镇乡村振兴面临的制约因素,结合香泉镇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地理环境的约束、村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等因素的影响。论文第四部分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试着提出有助于香泉镇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关键在于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乡镇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淳朴民风、和谐家风,为香泉镇乡风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张路[7](2020)在《脱贫攻坚中一户一策实施研究 ——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更多的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全面深化改革40余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发展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并且已经实现了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从而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我国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并且在全球各国的减贫人口数量中居于第一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最重要的相关的脱贫攻坚的目标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享受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农村贫困人口不愁穿、不愁吃。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为了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力度、更精准的举措、更明确的思路、更大的决心,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从而实现以高标准来完成脱贫攻坚,不漏掉任何一个贫困群众与贫困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而使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与全国一起稳健步入小康社会。在此关键时刻,强化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做好脱贫攻坚的规划引领、完善脱贫攻坚的制度政策、搞好脱贫攻坚的协调统筹至关重要。脱贫攻坚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而精准源于对真实情况的把控,源于“一户一策”的制定和落实。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说明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归纳总结安定区在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取得的成绩,较深入分析当前在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存在的部分贫困户能脱未脱、帮扶责任人群体多样化不足、帮扶专项贷款成效不明显、村级合作社带动不利、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学用脱节等问题及贫困人口退出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政府大包大揽、扶贫专项贷款机制不健全、村级合作社运营不规范、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精细化欠缺等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科学脱贫机制、引入社会资金力量、审查扶贫贷款用途、壮大村级合作组织、按需开展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汤文秀[8](2020)在《资源环境专题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以《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为例》文中认为地图作为最有效的地理空间表示方法,空间事物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表达都离不开它的支持。地图集作为一系列地图的汇集,是在统一的总体设计基础上,通过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系统的逻辑顺序,将地图集的内部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并使用一系列严密的技术规格组织编排的。专题地图集作为专题信息的有机综合体,是专题要素或现象及其空间联系的知识集合。近些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源环境专题地图集为解决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有效的科学信息服务。本文以资源环境专题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为研究重点,以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地图信息传输理论和地图视觉感受理论这3个现代地图学经典理论为基础,以《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为例进行了资源环境专题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收集气象、土地利用、空气质量、污染排放、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数据资料,采用转换、校正、配准等方法,解决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地图数据、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套合在同一软件平台的问题,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分类分级。(2)结合定西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人文风貌的特点,设计了符合定西市市情和资源环境专题主题的图集内容结构,并依据各图组特点具体设计了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同时,依据图形视觉变量及地图视觉感受论,通过大量的样图试验,设计了图集的基本规格以及色彩、符号和注记等地图语言。(3)确定了以ArcGIS为数据处理平台,以Adobe Illustrator为地图编制平台,以MAPulisher为两者数据连接桥梁,以In Design为排版输出平台的操作软件平台体系,完善了图集编制的工艺流程。(4)最终《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划分了序图组、资源环境图组、社会经济图组和县区详情图组4个图组,共包含46个图幅,其中市级图幅18张,县区级图幅28张。本文设计编制的《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在满足地图美学审美的基础上,对资源环境专题内容进行了科学表达,向图集用户展示和传达了全面客观的地图专题信息,对其他区域资源环境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肖娅丽[9](2020)在《定西市香泉镇回族人口百年迁移史》文中研究指明香泉回族镇是甘肃省定西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香泉镇,最早称之为“毗卢寺”、“沙坡子”。清末左宗棠善后安置回民于此,冠名于“安睦乡”,意为“安宁稳定”。它又因水质甘甜可口而被称之为“香泉”。亦因盛产马铃薯,被称之为“马铃薯之乡”。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及研究价值,因此这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众多学科长久关注的热门话题。追溯香泉镇回族人口的迁移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反映当地人口来源。本文以香泉镇回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借助推拉理论对香泉镇回族人口自1862至2019年的迁移机制进行探究,借此丰富我国人口迁移的田野资料,为我国人口迁移的机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文本。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田野描述,绪论主要叙述了选题缘起、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田野描述香泉镇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沿革等方面,呈现了香泉镇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第二部分运用推拉理论,结合历史文献和笔者对香泉镇的实地调研,对香泉镇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2007年至2019年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轨迹及机制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香泉镇现代化进程中,当地回族人口不断地往返迁移同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泉镇回族人口迁移是政府有组织性的迁移与民间自发性相结合。本质上,既有强制性,又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其迁移历史,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的百年发展史。香泉回族镇,是一个由血缘、地缘、情缘构筑的熟人社会,而这有利于加强村落之间、迁出者与故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相同的文化背景是文化融入的基础,也是彼此认同的前提条件。最终,当地回族群众实现了从生存式迁移到发展式迁移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李晓杰[10](2019)在《定西市安定区近十年(2009-2018)撂荒地时空格局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耕地撂荒现象展现出不同的动态与模式。近三十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现象越来越普遍,撂荒不仅影响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制约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耕地利用可持续和农村收入可持续是农村发展可持续的重要前提,研究耕地撂荒,尤其是贫困山区的耕地撂荒,分析其撂荒变化规律,找出内在撂荒原因,对实现我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安定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是典型的半干旱山地农业气候区。本文以安定区为研究区域,选择2006-2018年12期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对安定区耕地撂荒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提取与分析,并从海拔、坡度、田间道路便利条件、耕作距离四个方面分析了撂荒地在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研究区的耕地制度及耕作习惯,本研究将连续三年没有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定义为撂荒地。(2)通过混淆矩阵进行影像总体分类精度验证,总体分类精度在85.4%-92.3%之间,Kappa系数在0.82-0.9之间。(3)安定区近十年的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平均每年撂荒12839hm2,年平均撂荒率为9%;撂荒总体呈规律性波动,但波动幅度逐年降低;2009年和2011年的撂荒最为严重,撂荒率分别达到13.12%、13.05%,2016年撂荒最少,撂荒率为4.7%。(4)以2006年的耕地为基准,有5846.38hm2耕地持续撂荒十二年,占总耕地面积的3.44%;持续撂荒十年的耕地有6896.8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05%;撂荒在五年以下的耕地有14325.0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43%。(5)安定区海拔在2000-2150m、坡度在6°-15°、距离道路和居民点200m以外的耕地最容易被撂荒。海拔2000-2150m之间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53%,最低占年撂荒的46%,最高占年撂荒的60%;坡度6°-15°之间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55.8%,最低占年撂荒的44.21%,最高占年撂荒的63.37%;距离道路200m以上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60.38%,最低占年撂荒的57.82%,最高占年撂荒的64.30%;距离居民点200m以上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72.9%,最低占年撂荒的67.95%,最高占年撂荒的80.38%。

二、实施目标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目标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研究现状
        1.2.5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历程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的目的
        1.3.2 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现状
    3.1 研究区农业基本情况
    3.2 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现状的问卷调查与统计说明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从业者基本情况
        3.3.2 马铃薯种植基本情况
        3.3.3 马铃薯投入要素及销售基本情况
        3.3.4 政策享受情况
        3.3.5 满意度调查
    3.4 安定区马铃薯现状
        3.4.1 种植面积大,种植品种多
        3.4.2 加工能力强
        3.4.3 良种扩繁体系完善
        3.4.4 政策保障有力
        3.4.5 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
        3.4.6 营销体系完备
        3.4.7 贮藏体系完善
第四章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优势
    4.1 自然资源
        4.1.1 气候条件
        4.1.2 降雨情况
        4.1.3 土地资源
        4.1.4 土壤资源
    4.2 栽培技术
    4.3 产业链条
    4.4 市场营销
        4.4.1 马铃薯大会
        4.4.2 现代营销模式
        4.4.3 品牌培育
    4.5 基础设施
        4.5.1 交通设施
        4.5.2 水利设施
        4.5.3 贮藏设施
    4.6 政府政策与项目建设
        4.6.1 项目建设
        4.6.2 政府政策
    4.7 推广经验
第五章 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5.1.2 耕种条件较差
        5.1.3 品牌质量不一
        5.1.4 农村劳动力短缺
        5.1.5 农机补贴范围小、资金少
        5.1.6 主食化产品成本较高
        5.1.7 标准化贮藏设施不足
        5.1.8 高营养价值品种较少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
        5.2.2 推进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5.2.3 增强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5.2.4 强化品牌营销,加快产品转化
        5.2.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问卷调查
附件二 问卷调查
附件三 问卷调查
附件四 问卷调查
附件五 问卷调查
附件六 访谈提纲(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
致谢

(3)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道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1.2.2 河长制研究进展
        1.2.3 网格化研究及其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1.2.4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文水资源及河道管理情况
        2.2.1 径流量
        2.2.2 水文站布设
    2.3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概况
        2.3.1 涉河建筑物管理
        2.3.2 河道采砂管理
    2.4 流域内供水设施概况
        2.4.1 城镇供水设施
        2.4.2 灌区灌溉设施
    2.5 流域内水污染概况
第三章 河道多级单元网格划分
    3.1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
    3.2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依据和规范
    3.3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原则
    3.4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方法
    3.5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结果
        3.5.1 一级网格
        3.5.2 二级网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4.1.1 河长制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2 网格化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3 河道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原则
    4.3 系统架构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4.3.3 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4.4 系统建设中相关核心技术
        4.4.1 Web端相关技术
        4.4.2 客户端相关技术
        4.4.3 数据库技术
    4.5 功能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5.1 用户登录界面和系统主界面
    5.2 用户管理和后台管理
        5.2.1 用户管理
        5.2.2 后台管理
    5.3 水文水资源模块
        5.3.1 水文站点设置
        5.3.2 实时流量动态监测
        5.3.3 径流量
        5.3.4 流量管理子系统
    5.4 水质模块
    5.5 岸线网格管理模块
        5.5.1 涉河建筑物管理
        5.5.2 排污口管理
    5.6 视频监控模块
        5.6.1 视频监控设施布设
        5.6.2 无人机巡河视频
        5.6.3 视频监控子系统
    5.7 数据查询和通知公告
    5.8 实现手机端登录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分析
    6.1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的实现
        6.1.1 监测断面的选择
        6.1.2 实时流量监测方式的确定
        6.1.3 实时流量数据的传输与反馈
        6.1.4 实时流量数据的体现
    6.2 流速仪测流
        6.2.1 监测断面的选择
        6.2.2 流速仪测流
    6.3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与流速仪测流数据的误差分析
    6.4 系统应用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4)加快推进信阳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
        (二)产业融合
        (三)乡村产业振兴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
        (一)农业、农民地位的思想
        (二)农业合作化理论
        (三)农业现代化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
        (二)邓小平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
        (三)江泽民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
        (四)胡锦涛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
        (五)习近平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
    四、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意义
        (二)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
        (三)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第三章 信阳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信阳市乡村概况
    二、信阳市乡村产业发展成效
        (一)一二三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二)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三)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三、信阳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盲目跟风,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整体实力较弱
        (三)农村专业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偏低
        (四)产业发展环境亟需进一步优化
第四章 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一)甘肃省定西市的乡村产业发展
        (二)贵州省凯里市的乡村产业发展
        (三)日本大分县的乡村产业发展
    二、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品牌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高素质劳动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政府的支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章 加快推进信阳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坚持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二、提高乡村特色产业质量
        (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二)突出产品特色,降低同质化竞争
        (三)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品牌
        (四)壮大企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
    三、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政府指导
        (二)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提升第三产业服务一二产业的能力
    四、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政府引导,制定落实相关政策
        (二)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乡村产业人才队伍
        (三)金融合作扶持,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定西市农业水足迹评价及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足迹理论与实践
        1.2.2 农业水足迹评价方法
        1.2.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理论
        1.2.4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与方法
    2.1 定西市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1.5 土壤及植被条件
    2.2 定西市社会经济条件
        2.2.1 土地数据
        2.2.2 人口、经济数据
    2.3 定西市农业概况
        2.3.1 农业结构现状
        2.3.2 农业生产变化
    2.4 数据来源
    2.5 水足迹核算方法
        2.5.1 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
        2.5.2 单位质量虚拟水计算方法
        2.5.3 生产、消费水足迹计算方法
        2.5.4 虚拟水贸易平衡分析方法
第三章 定西市农作物需水量计算与虚拟水分析
    3.1 定西市及各县(区)2009-2019 年农作物单位面积需水量分析
        3.1.1 农作物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时空变化
        3.1.2 农作物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特征值分析
    3.2 定西市及各县(区)2009-2019 年农作物单位质量虚拟水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西市农业水足迹研究
    4.1 定西市及各县(区)2009-2019 年农业生产水足迹变化
    4.2 定西市及各县(区)2015-2019 年农产品消费水足迹变化
        4.2.1 农产品消费水足迹总量变化
        4.2.2 人均农产品消费水足迹变化
    4.3 定西市及各县(区)2015-2019 年农业虚拟水净输出量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5.1 多目标优化函数
        5.1.1 目标函数
        5.1.2 约束条件
    5.2 优化情景设计
        5.2.1 基础数据
        5.2.2 情景变量
    5.3 优化模拟
        5.3.1 模拟情景参数
        5.3.2 模型求解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模拟结果最优解集分析
        5.4.2 模拟结果代表解分析
        5.4.3 模拟结果代表解种植任务分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民族乡村振兴研究 ——基于定西市香泉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本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及其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建设的论述
        (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民族地区的城乡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二章 定西市香泉镇乡村振兴调查
    一、定西市香泉镇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人口与民族结构
        (三)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
    二、香泉镇三大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定西产业引领者:马铃薯种植
        (二)农民增收的菜篮子:高原夏菜
        (三)着力做大、做强的草牧产业
    三、香泉镇精神风貌建设调查:乡风文明建设
        (一)民族文化发展情况
        (二)社会风气整治状况
        (三)乡镇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四、香泉镇生态宜居和乡村治理现状调查
        (一)生态、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二)乡村治理程度提升
第三章 香泉镇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难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自身发展不足
        (二)合作社运营欠佳,效益不明显
        (三)人才、科技投入不足,农民增收难
    二、生活贫困、村民主体意识不强制约乡风文明建设
        (一)一定范围内村民物质生活滞后和精神生活贫乏并存
        (二)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
        (三)文化设施利用率低
        (四)淳朴民风、优良家风淡化
    三、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一)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欠账
        (二)村民环保意识淡薄
        (三)环境综合整治效果不明显
    四、基层治理能力比较弱,治理体系不完善
        (一)政府缺乏引导,社会服务水平较低
        (二)村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三)治理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香泉镇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以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一)重视特色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规范各类合作社,加大运营主体的培训力度
        (三)促进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
        (四)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是关键
    二、夯实乡风文明建设基础
        (一)实施扶贫政策,实现村民全面脱贫
        (二)重点要不断改善农村人居条件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夯实乡风文明建设文化基础
        (四)提升社会风气,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
    三、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一)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
        (二)提升乡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
    四、注重村民主体意识培养,增强村民自治能力
        (一)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二)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三)激发村民热情,增强村民自治能力
        (四)坚持德治、法治和自治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7)脱贫攻坚中一户一策实施研究 ——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精准扶贫方略
        2.1.3 一户一策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第3章 安定区在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的意义及成效
    3.1 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的意义
        3.1.1 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思想的具体体现
        3.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1.3 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创新之举
    3.2 安定区在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的成效
        3.2.1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3.2.2 分类施策,精准到户
        3.2.3 注重模式,拓宽渠道
第4章 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存在的问题
        4.1.1 部分贫困户能脱未脱
        4.1.2 帮扶责任人群体多样化不足
        4.1.3 帮扶专项贷款成效不明显
        4.1.4 村级合作社带动不利
        4.1.5 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学用脱节
    4.2 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贫困人口退出机制不健全
        4.2.2 部分地方政府大包大揽
        4.2.3 扶贫专项贷款机制不健全
        4.2.4 村级合作社运营不规范
        4.2.5 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精细化欠缺
第5章 脱贫攻坚中实施一户一策优化对策建议
    5.1 建立科学脱贫机制,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5.1.1 构建贫困退出体系,完善脱贫评价指标
        5.1.2 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实施动态监测
        5.1.3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奖惩机制
        5.1.4 强化思想教育,倡导脱贫主动退出
        5.1.5 建立后续保障体系,减少返贫现象发生
    5.2 引入社会资金力量,激励各类企业与社会组织扶贫
        5.2.1 引入社会资金力量
        5.2.2 激励各类企业及社会组织扶贫
    5.3 审查扶贫贷款用途,做到扶贫款专款专用
        5.3.1 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使用范围与用途规定
        5.3.2 严格规范扶贫资金使用
        5.3.3 夯实扶贫资金监管
    5.4 壮大村级合作组织,实现贫困户增产增收
        5.4.1 着力加快合作社建设步伐
        5.4.2 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5.4.3 全力防范资金安全风险
    5.5 按需开展技能培训,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
        5.5.1 大力实施就业扶贫行动计划
        5.5.2 按需开展分类培训
        5.5.3 壮大培训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资源环境专题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以《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理论与技术方法
    2.1 基础概念
        2.1.1 地图
        2.1.2 地图集
    2.2 现代地图学基础理论
        2.2.1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
        2.2.2 地图信息传输理论
        2.2.3 地图视觉感受理论
    2.3 地图集设计与编制方法
        2.3.1 地图集的设计
        2.3.2 地图集的编制
    2.4 资源环境地图集优秀案例分析
        2.4.1 《中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
        2.4.2 《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环境地图集》
        2.4.3 《江苏省资源环境与发展地图集》
第3章 《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的设计
    3.1 项目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要求
        3.1.3 设计原则
        3.1.4 技术依据
    3.2 制图区域概况
    3.3 资料收集和分析
        3.3.1 基本资料
        3.3.2 补充资料
        3.3.3 参考资料
    3.4 图集的基本规格设计
        3.4.1 图集开本及装帧设计
        3.4.2 图集数学基础设计
        3.4.3 图集比例尺设计
        3.4.4 图集版式设计
    3.5 图集的内容选取
        3.5.1 图集图组设计
        3.5.2 图集内容结构
    3.6 图集的表示方法设计
        3.6.1 图集内容表达设计
        3.6.2 图集色彩、符号及注记设计
    3.7 图集的制图综合
        3.7.1 制图综合
        3.7.2 重要图面要素的处理
    3.8 技术方法与工艺流程
        3.8.1 操作平台
        3.8.2 工艺流程
第4章 《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的编制
    4.1 数据的处理与分类
        4.1.1 地名数据
        4.1.2 界线数据
        4.1.3 水系数据
        4.1.4 交通数据
        4.1.5 遥感数据
        4.1.6 专题空间数据
        4.1.7 专题统计数据
        4.1.8 文字图片资料
    4.2 序图组编制
        4.2.1 数据准备
        4.2.2 表示方法
        4.2.3 成图编制
    4.3 资源环境图组编制——气象图
        4.3.1 数据准备
        4.3.2 表示方法
        4.3.3 成图编制
    4.4 社会经济图组编制——人口图
        4.4.1 数据准备
        4.4.2 表示方法
        4.4.3 成图编制
    4.5 县区详情图组编制
        4.5.1 数据准备
        4.5.2 表示方法
        4.5.3 成图编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A 地市级地图符号规范
    附图B 专题图地图符号规范
    附图C 县区级地图符号规范
    附图D 中心城区图符号规范
    附图E 《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展示
致谢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9)定西市香泉镇回族人口百年迁移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田野素描:饱经风霜却历久弥新的香泉回族镇
    第一节 走进定西市安定区
        一、中国薯都:安定区
        二、甘肃咽喉、兰州门户:安定区
    第二节 香泉回族镇概况
        一、香泉镇人文历史简述
        二、香泉回族村简述
第二章 清末民初人口初步迁入 奠定人口分布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同治元年(1862年)之前香泉镇回族人口考
    第二节 清朝末年:左宗棠善后、强制迁徙安置
        一、陕甘回民反清斗争
        二、左宗棠善后
    第三节 民国时期:兵燹动乱流落,逃荒避祸零星徙居
        一、人口迁入来源
        二、迁徙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人口聚落分布状况及人口迁移历史意义
        一、人口、聚落分布状况
        二、人口迁入历史意义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自发性与组织性并存的迁移活动
    第一节 1950年~2006年:人口自流新疆
        一、“上新疆”之热现象
        二、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上新疆动因
        三、互相往来中的变化
    第一节 1983年~1990年:政府有组织性的外迁河西高台
        一、踏入河西锁钥
        二、迁入高台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状况及婚姻之变化
        一、香泉山区人口外迁至新疆、河西高台
        二、婚姻范围、彩礼的变化
第四章 2007~2019年:新时代人口近距离迁移
    第一节 新农村之香泉园区陈家屲异地扶贫搬迁点
    第二节 运用“推拉理论”分析搬迁原因
        一、推出“穷窝窝”
        二、拉向新生活
    第三节 人口分布变化及影响
        一、回汉错杂居住的融合局面
        二、山区人口向香泉园、陈家屲村集中
        三、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语
    一、“推拉理论”解读香泉镇回族人口迁移机制
    二、内嵌于时代与空间中的香泉回族人口迁移
    三、香泉镇回族人口迁移史,是一部百年“发展史”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人员的名单
附录二:清真寺情况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定西市安定区近十年(2009-2018)撂荒地时空格局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耕地撂荒的定义与分类
    1.3 耕地撂荒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耕地撂荒的调查
        1.3.2 耕地撂荒的驱动力及影响因素
        1.3.3 耕地撂荒模拟及预测
        1.3.4 耕地撂荒效应
        1.3.5 耕地撂荒应对政策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2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3 遥感影像信息的提取
        3.3.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建立
        3.3.2 撂荒地判别规则
        3.3.3 地类提取解译标志
        3.3.4 分类精度评价
第四章 耕地撂荒时空演变分析
    4.1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4.2 撂荒地信息提取
        4.2.1 年际撂荒变化趋势
        4.2.2 多年持续撂荒变化趋势
    4.3 不同区位条件下耕地撂荒变化趋势
        4.3.1 海拔
        4.3.2 坡度
        4.3.3 道路级别
        4.3.4 耕作半径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5.2.1 耕地撂荒与气候的关系
        5.2.2 耕地规模与撂荒的关系
        5.2.3 劳动力转移对研究区耕地撂荒的影响
        5.2.4 灾毁与耕地撂荒的关系
第六章 建议、问题与展望
    6.1 建议
    6.2 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实施目标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定西市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研究[D]. 杨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凤娇. 兰州大学, 2021(02)
  • [3]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D]. 武雪.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加快推进信阳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研究[D]. 费泽丹.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定西市农业水足迹评价及种植结构优化研究[D]. 杨钰泉. 兰州大学, 2021(09)
  • [6]民族乡村振兴研究 ——基于定西市香泉镇的调查[D]. 王军霞.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脱贫攻坚中一户一策实施研究 ——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D]. 张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资源环境专题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以《定西市资源环境地图集》为例[D]. 汤文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定西市香泉镇回族人口百年迁移史[D]. 肖娅丽.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定西市安定区近十年(2009-2018)撂荒地时空格局演变[D]. 李晓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实施目标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