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适宜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

甘肃省适宜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

一、适合甘肃省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论文文献综述)

徐强[1](2021)在《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禾-豆混播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平衡营养成分、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混播组合和比例是决定混播牧草生产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小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并明晰混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分别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A1)、青海箭筈豌豆(A2)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A3)按照豆禾比例0:100(B1)、20:80(B2)、30:70(B3)、40:60(B4)、50:50(B5)、60:40(B6)、70:30(B7)、80:20(B8)、100:0(B9)进行混播,分别研究了土壤相对贫瘠和肥沃条件下,不同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以及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经过2年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无论土壤养分贫瘠与否,A1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均为B4(40:60);土壤贫瘠时(2019年),A2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5(50:5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土壤贫瘠时(2019年),A3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6(60:4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其中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的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44.12 t·hm-2,13.5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41.25%,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16.11%和23.25%,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63);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50.90 t·hm-2,15.6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17.67%,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8.51%和9.43%,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06)。2.混播组合间,A1组合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pH;A2组合有利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A3组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混播比例间,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大部分混播比例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全氮、速效氮和全磷含量升高,速效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混播比例间全钾含量无显着差异。2年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A1B8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A1B6处理的最好。3.不同混播组合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3个混播组合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差异,A1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A2和A3有利于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不同混播比例间土壤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而蔗糖酶先升高后降低;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且受土壤基础肥力状况和年份间气候差异的影响。2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贫瘠与否,A1B8处理对提高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土壤贫瘠条件下,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土壤肥沃条件下,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青建1号饲用豌豆与小黑麦以B8(80:20)比例混播时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酶活性的效果最佳。因此需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利用目的选择适宜的混播组合与比例。

戴海根[2](2021)在《鹰嘴紫云英适应模拟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发育、制约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压力,严重威胁着农业发展。研究植物在干旱逆境下的生长应对策略及生理响应机制至关重要。国内鹰嘴紫云英(Astragalus cicer L.)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对其抗旱机理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试验以鹰嘴紫云英国外引进品种卢塔纳(Lutana)为供试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不同胁迫浓度下种子萌发特性,分析不同胁迫梯度及胁迫时间下幼苗形态及生理动态响应特征,为探索鹰嘴紫云英抗旱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明确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形态、生理指标间关联性特征,筛选出抗旱性鉴定指标,为鹰嘴紫云英苗期耐旱能力鉴定、抗旱品种筛选及防旱对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在轻度模拟干旱胁迫(5%~10%PEG)下,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得到一定程度促进,发芽势、胚根长度、根芽比、干重等显着上升,而随胁迫程度继续加深,种子萌发及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于30%PEG下,相对胁迫率趋近于100%,发芽率、发芽指数趋近于0,于25%PEG下,胚芽及胚根长度、鲜重较对照分别减少65.3%、59.3%、83.5%(P<0.05)。(2)轻度胁迫(10%PEG)下,幼苗长势良好,株高、根长在胁迫前期有较明显促进,可溶性糖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着提升,第10 d较对照分别增加110.9%、105.4%;中度胁迫(20%PEG)下,幼苗相对含水量、根系总表面积等有所下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上升,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于第10 d较对照增加21.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8 d较对照增加85.7%;重度胁迫(30%PEG)下,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形态指标显着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含量大幅增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着上升,第8 d较对照分别增加151.1%、4350.0%,抗氧化酶活性于胁迫末期呈下降趋势。(3)轻度胁迫下,光合色素含量小幅上升,气体交换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等无明显变化,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明显增加,第10 d较对照增加110.6%;中度胁迫下,气体交换参数和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均有所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和NPQ明显增加;重度胁迫下,叶绿素a、b含量、气体交换参数、Fv/Fm等明显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于第6 d显着增加后又恢复至对照水平,Yield、NPQ、qP、ETR随胁迫时间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Yield、ETR变化最明显,第10 d较同期对照分别减少42.5%、61.4%。(4)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生长、生理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而对其抗旱能力影响较大的是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光合色素、形态特征、荧光特性及抗氧化酶因子,相关指标可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综合而言,鹰嘴紫云英对轻度、中度干旱胁迫具有较强耐受性,可利用形态变化、物质代谢及生理调节等多种机制来适应干旱环境,能通过在幼苗期提升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色素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加快光合电子传递速率、降低蒸腾速率等一系列生长响应策略来抵御胁迫伤害,从而使其能在逆境中正常生长,而对重度胁迫抵抗性较差,其种子萌发、形态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叶片内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含量明显上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显着下降。

吴勇[3](2021)在《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河西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紫花苜蓿优势主产区之一,但该地区用于牧草生产的土壤大多较为贫瘠,且缺乏科学的紫花苜蓿施肥管理措施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施肥盲目性较大,肥料利用率低,从而制约了该地区草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河西灌区高产期(种植后1-5年)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氮、磷、钾为3个施肥因素,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通过连续5年的定点施肥试验,系统的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施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肥料效应以及经济效益,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高效生产下的紫花苜蓿肥料效应,为紫花苜蓿高产年份养分管理及草牧业生产实践中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施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产量、生长高度,降低紫花苜蓿茎叶比,其中5年紫花苜蓿产量最高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51.75kg·hm-2(P2K1N1),5年累计总产量达到98947.62 kg?hm-2,相比不施肥处理最高增产40.99%,其次为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P1K2N1)处理和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处理,5年累计产量分别为97455.34 kg?hm-2和97091.03 kg?hm-2。施肥可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降低紫花苜蓿ADF和NDF含量,并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相对饲用价值,改善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状况。其中施肥量为磷105 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紫花苜蓿的蛋白总量最高,5年累计达到17682.57kg?hm-2,相对饲用价值为158,达到特级水平,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2)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种植第4年,氮、磷、钾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均表现为磷>钾>氮,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氮钾>氮磷>磷钾,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紫花苜蓿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4年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4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71.53-86.40kg·hm-2、施磷68.07-83.0kg·hm-2、施钾63.49-75.94kg·hm-2和施氮68.21-80.44kg·hm-2;施磷83.03-95.47kg·hm-2;施钾64.15-75.19kg·hm-2。种植第5年,氮、磷、钾对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贡献均为磷>氮>钾,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磷钾>氮钾>氮磷,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5年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5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68.41-80.95 kg·hm-2、施磷68.47-79.95 kg·hm-2、施钾68.64-80.32 kg·hm-2和施氮77.64-86.67kg·hm-2、施磷80.41-93.04kg·hm-2;施钾72.51-83.31kg·hm-2。3)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发现,氮、磷、钾肥料配比为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其经济效益最好,为DEA有效,而紫花苜蓿不施肥(P0K0N0)时经济效益最低,其调整幅度最大,其次分别为不施磷处理(P0K2N2)和不施氮(P2K2N0)处理。这也从经济效益角度印证平衡施肥对河西灌区紫花苜蓿生产重要性。氮、磷、钾肥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在种植第1年为氮肥影响最大,磷肥对第2-5年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综合5年来看,磷肥对紫花苜蓿经济效益影响大于氮肥和钾肥。

王俊[4](2021)在《冬箭筈豌豆种质生产性能与耐盐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12份冬箭筈豌豆(Vicia villosa Roth)为试验材料,对其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以及萌发期耐盐生长指标和苗期耐盐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该物种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品种选育及不同盐碱度地区的种植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对12份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1)冬箭筈豌豆的干草产量与单株花序数、小叶数和千粒重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且关联密切;种子产量与单株主茎节数、每株荚数、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呈显着正相关,与单株花序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单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和千粒重关联密切。(2)以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为主要依据进行评价和排序,得出草产量较高的种质有02196、02195和02744,产量相对较低的是种质01726、09784和01728;种子产量较高的是种质02196、01728和00459,相对较低的是种质01726、01725和02743。2.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下供试材料的萌发期各指标均随盐浓度的增加呈显着下降趋势;随盐浓度的升高供试材料的根和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进行排序:12346>01728>01725>01727>09784>02195>02744>02743>01726>02196>02197>00459。3.冬箭筈豌豆的幼苗经盐胁迫后,生长速率、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明显降低,均低于对照;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叶绿素含量、CAT活性则随着盐浓度增加而降低,POD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冬箭筈豌豆幼苗期耐盐性进行排序:12346>09784>02744>01727>01728>02195>01725>01726>00459>02196>02743>02197。

江舟[5](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郑玉莹[6](2021)在《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披碱草(Elymus)属的多年生牧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高海拔地区。我国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适口性好和饲用品质佳等优点,可用于调制饲草。此外,老芒麦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性,草产量较高,在高寒草原上能够形成优势种,适用于退化草原修复。开花期是牧草重要的农艺性状,直接对牧草的产量和饲用品质产生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人已经在多种模式植物上对开花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然而老芒麦缺少该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对甘南野生老芒麦居群开花时间表型变异进行分析,获得了开花变异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开花候选基因标记并在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群体里验证;利用已开发的标记对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进行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早、中、晚三个开花群体中对开花候选基因进行等位变异分析。以期为开花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为早晚熟老芒麦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来自甘南20个野生居群的200个老芒麦单株为供试材料,对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花序、叶、茎、种子等1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老芒麦开花时间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最早开花的单株与最晚开花的单株开花时间相差62天。甘南老芒麦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82.66%,这表明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对200份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种质的开花物候期及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时间与叶长、叶宽、茎节数、种子长和千粒重为极显着负相关,与每生殖枝小穗数为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56%,老芒麦表型变异主要受营养性状和生殖性状共同影响。聚类结果显示,开花时间相似的居群聚在一起。本试验获得了大量开花时间变异材料,为选育早晚熟品种提供种质资源。2.在课题组前期的老芒麦开花转录组测序得到的10,591个unigenes中筛选到了155个与开花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开花候选基因共开发了125个ESTSSR分子标记,在20份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种质上鉴定15个多态性标记,15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2-0.48,平均值为0.25。在相似系数为0.71时,20份老芒麦种质被聚为三个大类,开花时间相似的老芒麦种质可以聚在一起,STRUCTURE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同。其中基于Heading date 3a(Hd3a)基因开发的标记28366可扩增出175bp特异条带,该特征条带可有效区分早花和晚花基因型,区分效率高达90%。这些新开发的EST-SSR标记可用于老芒麦开花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评价。3.利用14对EST-SSR引物评价不同开花时间的甘南野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共获得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3-0.41,平均值为0.30。通过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6时,200份材料被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早花居群,第二类主要为晚花居群,个别居群间存在基因交流。STRUCTURE分析也将20个野生居群分为两类,可以解释聚类结果中个别单株聚为他类的情况。研究结果为加快老芒麦开花性状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依据。4.基于表型鉴定和分子鉴定,10个早花种质、10个中花种质、10个晚花种质被用于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在LIMYB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6735_c0_g2的ORF区320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中花和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A(腺嘌呤),导致中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R(精氨酸)变为K(赖氨酸)。在VRN2/Ghd7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9226_c0_g3的ORF区146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SNP,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C(胞嘧啶),导致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E(谷氨酸)突变为D(天冬氨酸)。该结果为深入开展老芒麦的开花分子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蒲军[7](2021)在《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是我国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屏障。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整体上植被活动趋于向好,但大部分草地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局部有恶化的态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高寒草原和草甸的优势种,同时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广泛使用的优质豆科牧草。利用种源补播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草地退化,但裸种补播存在种子出苗率低、易被动物采食以及箭筈豌豆成熟后果荚易开裂不利于种子收获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包衣剂对2种牧草出苗的影响以及抗裂荚剂和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包衣方案6为最佳的种子包衣剂配方。该配方同时含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同时对比不同药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垂穗披碱草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有所差异。2.筛选出抗裂荚剂方案7为最佳的抗裂荚剂配方。结果表明,不同方案的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的萌发情况无显着差异,方案7对箭筈豌豆果荚的裂荚率和裂荚力分别有显着的降低和提高的作用。3.盛花25 d后箭筈豌豆种子质量趋于稳定。随着盛花后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呈现出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而种子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盛花后25~30 d之间。

曹博[8](2021)在《歪头菜等四种豆科牧草荚果发育动态及裂荚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豆科牧草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具有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以及固氮能力强等特点,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野生豆科牧草存在裂荚现象,给种子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因此确定其准确的种子适宜收获时间并探究其裂荚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鉴于此,本研究选用四种具有易裂荚特性的豆科优良牧草歪头菜(Vicia unijuga)、箭筈豌豆(V.sativa)、毛苕子(V.villosa)以及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为研究对象,对其花及荚果的发育动态进行了观测,并对上述四种牧草裂荚关键结构-荚皮进行转录组测序,依据四种牧草的进化关系,综合分析了影响裂荚的相关因素,鉴定出一批参与裂荚的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四种豆科牧草花发育进行了形态学观测。发现在四种豆科牧草中,与异花授粉的歪头菜和柠条锦鸡儿相比,箭筈豌豆和毛苕子花药开裂时期较早;花药开裂时,箭筈豌豆和毛苕子雄蕊包围柱头,而歪头菜和柠条锦鸡儿柱头延伸在雄蕊上方。2.详细描述了四种豆科牧草荚果发育动态。发现荚果发育过程中荚长、荚宽和荚厚在快速增长后失水皱缩,然后渐平稳至成熟;荚果腹缝线处在早期出现了一个凸起结构,随着发育凸起结构逐渐消失,在后期裂荚发生时凸起结构重新出现。3.确定四种豆科牧草种子生理成熟期。根据形态学及生理学指标确定歪头菜、箭筈豌豆、毛苕子和柠条锦鸡儿种子分别在盛花后30~34天、25~30天、25~30天和35~40天时达到生理成熟,果荚颜色可作为判断种子收获的一种直观方法。4.通过比较转录组学方法鉴定出一批参与裂荚的候选基因。野豌豆属与锦鸡儿属植物共鉴定出25个同源的裂荚相关候选基因,编码细胞壁修饰和水解酶并在荚果发育后期显着上调;野豌豆属与锦鸡儿属植物之间参与裂荚的基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23个裂荚候选基因只在野豌豆属植物果荚中检测到显着上调。

来幸梁[9](2020)在《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豆科多年生的紫花苜蓿与禾草进行混播,不仅能够提高混播组分中禾草粗蛋白含量,增强草地可持续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状况。因此本试验设置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记作:M+B)、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记作:M+P)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M+F)3种草种组合,并且将紫花苜蓿与3种禾草均按1:2(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1,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1,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1)、1: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2,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2,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2)和2: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3,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3,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3)比例组配进行同行混播,以紫花苜蓿单播、相应禾草单播为对照,研究了混播组合和比例对生物量特性、饲草品质特性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高产优质的混播组合和比例。结果如下:1.M+B处理的混播总生物量和禾草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16.69 t·hm-2,2.93 t·hm-2;而M+P处理下紫花苜蓿生物量最高,为15.08 t·hm-2。禾草生物量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紫花苜蓿在30-60 cm冠层高度生物量最高,混播中上部冠层的生物量占比高于单播,冠层重心上移。混播总生物量增产率依次为M+P(69.55%)>M+B(61.62%)>M+F(61.15%),其中M+P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增产率(86.88%)、增产贡献率(109.09%)较其他处理高了23.07%、18.46%,M+B处理的禾草增产率(29.55%)、增产贡献率(10.49%)高了21.87%、3.60%。各混播组合的RYT均大于1,M+B处理的RYT值最高(1.51);M+P处理中紫花苜蓿所占比例最大(96.26%),M+B处理最小(82.43%),而M+B处理下禾草所占比例高于M+P处理。2.与同组合其他比例相比,A2、B2、C1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A2、B2、C1处理的紫花苜蓿分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分别高了23.94%、5.25%,11.06%、8.89%,2.87%、5.14%,而A2、B3、C1处理下禾草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分别显着提高26.51%、94.45%,7.74%、29.29,90.63%、110.97%(P<0.05)。与单播相比,各混播比例的总生物量均高于单播,A2的增产率较同组合其他比例提高45.58%、286.15%,其苜蓿增产贡献率(81.67%)最低,较其他处理低了18.34%、7.67%,禾草增产贡献率最高,达到18.33%。各混播比例的RYT均大于1,其中A2和C1的RYT值分别为1.78,1.44,且显着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P<0.05);B2处理下RYT值最高(1.21),但与同组合其他比例差异不显着。3.不同混播组合处理,M+B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株高最高,分别为105.50cm和75.22 cm,无芒雀麦茎粗也最粗,为1.57 cm,M+P紫花苜蓿茎粗最粗,为2.89 cm,M+B次之(2.88 cm)。与单播相比,混播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和禾草株高,显着降低了禾草茎粗。A2、B2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也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A1、B2、和C3处理禾草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较其他比例最高高了23.12%(P<0.05)。A3、B3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茎粗最粗,其茎粗增长率较其他比例分别显着高了48.42%、81.35%,75.67%、150.77%,88.56%、25.17%(P<0.05);与对应的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下禾草茎粗均显着降低7.39%~40.38%(P<0.05)。4.M+B处理紫花苜蓿的CP含量最高(22.56%),较其他处理高0.58%、4.18%(P>0.05);ADF(39.18%)和NDF(44.29%)含量最低,RFV值(123.71)较其他处理高了1.81%、3.88%,且以1:1混播紫花苜蓿营养品质优于其他比例混播;M+B处理禾草的CP含量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的是M+P处理,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与苜蓿单播相比,不同混播比例(A1和C1除外)提高了混播组分中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和RFV,降低了ADF和NDF含量;与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处理提高了组分中禾草的粗蛋白含量(CP)和ADF含量,降低了RFV;降低了(M+B中所有比例处理和B3除外)禾草NDF含量。5.混播组合效应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积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M+B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的积累,M+F更有利于全磷、速效钾、全钾的积累。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着(P<0.05);三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A2更利于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积累,B3更利于有机质、氮素养分的积累,C3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的积累。在20-40cm土层,A2更利于速效氮、全氮、全磷、速效钾的积累,B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的积累,B1更有利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积累;C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全效养分的积累。6.与苜蓿单播相比,混播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以及20-4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禾草单播相比,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20-40 cm土层除A1蔗糖酶、C1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其他配比土壤所有酶活性均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M+B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最高,M+F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0-20 cm土层M+F和20-40 cm土层M+P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同组合不同比例时,0-20 cm和20-40 cm土层A2、B3、C3处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A1、B1、C3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两个比例,A1、B1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0-20 cm土层C2和20-40 cm C3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

吕卉[10](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二、适合甘肃省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合甘肃省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研究进展
        2.1 混播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2 混播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2.3 混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综合评价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生产性能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混播组合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2 混播比例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2)鹰嘴紫云英适应模拟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1.1 种子萌发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1.2 植物生长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1.3 植物光合作用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2 鹰嘴紫云英研究概述
        2.1 鹰嘴紫云英的起源、分布及特性
        2.2 鹰嘴紫云英的种质资源利用评价
        2.3 鹰嘴紫云英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
        2.3.1 种子休眠特性及其破除
        2.3.2 饲草利用价值
        2.3.3 水土保持价值
        2.3.4 分子生物育种
        2.3.5 抗逆性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内容与路线
        4.1 不同程度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4.2 不同程度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程度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4.4 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形态和生理指标间关联性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4.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种子发芽相关指标测定
        1.3.2 胚芽、胚根相关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发芽的影响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地上、地下部形态指标测量
        1.3.2 相对含水量测定
        1.3.3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测量
        1.3.4 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测量
        1.3.5 叶片活性氧含量测定
        1.3.6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地上部形态的影响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地下部形态的影响
        2.3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4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2.5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6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2.7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1.3.2 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1.3.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叶片内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4 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形态和生理指标间关联性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3)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施肥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的需肥特性
        1.2 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施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4 施肥对作物土壤的影响
    2 平衡施肥与施肥模型研究
        2.1 平衡施肥
        2.2 作物的施肥模型研究
    3 经济效益评价
        3.1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3.2 农业生产效率之经济效益的评价
        3.3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4.1 牧草概述
        4.2 牧草营养与施肥
    5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2.1 试验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2.1.2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施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2.2.1 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
        2.2.2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
        2.2.3 相对饲用价值(RFV)
        2.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
        2.3.1 土壤容重和土壤p H
        2.3.2 土壤速效养分
        2.3.3 土壤有机质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施肥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2 施肥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施肥变量数据的标准化
        2.2 交互效应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2.2.1 二元二次施肥模型的建立
        2.2.2 氮、磷、钾交互作用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2.3 氮、磷、钾三因素肥料效应研究
        2.3.1 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建立
        2.3.2 氮、磷、钾协同效应及推荐施肥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紫花苜蓿产量施肥模型
        3.2 紫花苜蓿蛋白总量施肥模型
第四章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2.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3 讨论与结论
        3.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3.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5.2 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5.3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4)冬箭筈豌豆种质生产性能与耐盐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冬箭筈豌豆研究进展
        1.1.1 冬箭筈豌豆品种选育
        1.1.2 冬箭筈豌豆栽培利用
        1.1.3 冬箭筈豌豆种质资源的评价
    1.2 豆科牧草耐盐性研究
        1.2.1 耐盐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
        1.2.2 冬箭筈豌豆耐盐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冬箭筈豌豆的种植概况和农艺性状观测
        2.2.1 冬箭筈豌豆农艺性状评价
    2.3 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2.3.1 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指标
    2.4 冬箭筈豌豆苗期耐盐性评价
        2.4.1 冬箭筈豌豆幼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冬箭筈豌豆生育期
    3.2 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间生产性能
        3.2.1 不同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主要性状的基本统计
        3.2.2 不同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的差异性分析
        3.2.3 冬箭筈豌豆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3.2.4 逐步回归分析
        3.2.5 主成分分析
        3.2.6 冬箭筈豌豆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排序
    3.3 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研究
        3.3.1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发芽势的影响
        3.3.2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发芽率的影响
        3.3.3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发芽指数的影响
        3.3.4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活力指数的影响
        3.3.5 不同盐浓度下冬箭筈豌豆种子根长与芽长的变化
        3.3.6 不同盐浓度冬箭筈豌豆萌发期各指标的耐盐系数及各指标的其相关性分析
        3.3.7 不同盐浓度下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3.4 冬箭筈豌豆幼苗期耐盐性研究
        3.4.1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
        3.4.2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地上部分鲜重的影响
        3.4.3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地下部分鲜重的影响
        3.4.4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4.5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叶绿素含量变化
        3.4.6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4.7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4.8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3.4.9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4.10 幼苗期12份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耐盐系数及其相关性分析
        3.4.11 幼苗期12份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耐盐系数主成分分析及耐盐性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冬箭筈豌豆生育期
    4.2 冬箭筈豌豆材料间的生产性能
    4.3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萌发期的影响
    4.4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期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牧草开花分子机理研究概况
    1.3 牧草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概况
        1.3.1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农艺性状上的研究
        1.3.2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抗逆性上的研究
    1.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
        1.4.1 分子标记概述
        1.4.2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1.4.3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SNP分子标记开发
    1.5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的应用
        1.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5.2 品种鉴定
        1.5.3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
        1.5.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甘南老芒麦开花变异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开花时间及重要农艺性状观测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甘南老芒麦开花时间分析
        2.3.2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2.3.3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4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3.5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居群老芒麦的开花特性分析
        2.4.2 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基于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的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引物开发
        3.2.3 DNA提取、基因分型和引物验证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ST-SSR标记的频率和分布
        3.3.2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3.3.3 候选基因特异性引物真实性验证
        3.3.4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3.4.2 基于候选基因开发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不同开花时间老芒麦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4.2.3 引物筛选、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位点的多态性
        4.3.2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4.3.3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分化
        4.3.4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结构
    4.4 讨论
        4.4.1 甘南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甘南老芒麦的遗传结构分析
第五章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5.2.3 DNA提取
        5.2.4 PCR扩增和电泳
        5.2.5 目的片段测序及序列比对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PCR扩增结果
        5.3.2 LIMYB的序列分析
        5.3.3 VRN2/Ghd7 的序列分析
    5.4 讨论
        5.4.1 LIMYB基因
        5.4.2 VRN2/Ghd7 基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种子包衣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种子包衣的发展历史
        2.1.2 影响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2.2种子包衣剂的组成
        2.2.1 保护剂
        2.2.2 营养物质
        2.2.3 土壤佐剂
        2.2.4 植物活性促进剂
        2.2.5 着色剂和警戒物质
    2.3 植物裂荚研究进展
        2.3.1 裂荚的危害
        2.3.2 裂荚的研究进展
        2.3.3 减小裂荚损失的方式
    2.4 不同收获时期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2.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6.1 研究内容
        2.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包衣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3.3.2 不同鸟类趋避剂对鸟类的趋避效果
        3.3.3 不同杀菌剂对箭筈豌豆发芽的影响
        3.3.4 不同包衣方案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3.4 讨论
        3.4.1 ABT生根粉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3.4.2 赤霉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3.4.3 矮壮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3.4.4 芸苔素内酯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3.4.5 腐殖酸钾对2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3.4.6 鸟类趋避剂和杀菌剂对2种种子的影响
第四章 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4.3.2 不同抗裂荚剂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3.3 不同收获时期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4.4.2 不同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4.3 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歪头菜等四种豆科牧草荚果发育动态及裂荚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豆科植物概况
        2.1.1 豆科牧草重要性
        2.1.2 歪头菜等四种豆科牧草概况
    2.2 豆科植物花发育
        2.2.1 成花转变
        2.2.2 豆科植物花的特征及模式建成
    2.3 种子收获时间研究进展
        2.3.1 荚果和种子形态学指标
        2.3.2 种子生理指标
        2.3.3 其他指标
    2.4 豆科植物裂荚研究进展
        2.4.1 裂荚与荚果形态学研究
        2.4.2 裂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2.5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取样与测定
        3.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3.2 花发育特征
        3.3.3 荚果形态学特征
        3.3.4 荚果与种子生理学特征
        3.3.5 种子发芽率测定
        3.3.6 荚果裂荚力、裂荚率测定
        3.3.7 荚果腹缝线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3.3.8 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3.9 qRT-PCR分析
        3.3.10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花和荚果发育观测
        4.1.1 花发育动态观测
        4.1.2 荚果发育观测
        4.1.3 讨论
    4.2 种子收获时间研究
        4.2.1 种子形态学指标
        4.2.2 荚皮和种子生理学指标
        4.2.3 种子发芽率
        4.2.4 讨论
    4.3 比较转录组学分析裂荚特性
        4.3.1 测序质量分析
        4.3.2 qRT-PCR验证
        4.3.3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与功能分析
        4.3.4 四个物种同源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裂荚相关基因鉴定
        4.3.6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国内外混播研究概况
        1.1 牧草混播概述
        1.2 混播草种组合和混播比例研究现状
        1.3 紫花苜蓿混播研究现状
        1.4 无芒雀麦混播研究现状
        1.5 草地早熟禾混播研究现状
        1.6 苇状羊茅混播研究现状
    2.豆禾混播生物量特性研究
        2.1 株高
        2.2 茎粗
        2.3 生物量
    3.豆禾混播牧草品质特性研究
    4.豆禾混播土壤化学特性研究
        4.1 土壤养分含量
        4.2 土壤酶活性
    5.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紫花苜蓿与3 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
        1.5 生物量特性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栽培方式下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系统增产率和组分增产贡献率
        2.2 混播栽培方式下的相对总生物量和分生物量占比变化
        2.3 混播栽培方式对株高的影响
        2.4 混播栽培方式对牧草茎粗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对饲草品质的影响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
        1.5 营养品质特性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栽培方式对牧草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混播栽培对牧草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2.3 混播栽培对牧草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2.4 混播栽培对牧草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
        1.5 土壤化学特性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讨论
        3.1 混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小结
第五章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综合评价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及灰色关联度
    2.结果分析
        2.1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综合评价
    3.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0)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四、适合甘肃省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D]. 徐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鹰嘴紫云英适应模拟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D]. 戴海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D]. 吴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冬箭筈豌豆种质生产性能与耐盐性评价[D]. 王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6]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D]. 郑玉莹. 兰州大学, 2021(11)
  • [7]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D]. 蒲军. 兰州大学, 2021
  • [8]歪头菜等四种豆科牧草荚果发育动态及裂荚特性研究[D]. 曹博. 兰州大学, 2021
  • [9]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D]. 来幸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10]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标签:;  ;  ;  ;  ;  

甘肃省适宜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