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在成像中的应用

白芨在成像中的应用

一、白及在影像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蔚洋,严浩吉,魏桢婷,王小文,邓诗扬,黄桁,姜凯元,田东[1](2021)在《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lymph node metastasis,RLN LNM)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阳性患者术后总体生存较差,同时RLN LNM多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此外,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也是EC根治术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关于食管鳞癌RLN LNM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普遍认为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是影响RLN LNM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与RLNLNM的具体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食管鳞癌RLN LNM的危险因素(原发肿瘤、淋巴结等)、模型建立及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做一综述,为评估食管鳞癌RLN LNM风险,制定最佳治疗策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居晓峰[2](2021)在《1.5T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1.5T核磁共振成像(MRT)与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4例,分别利用1.5T MRI和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灵敏度、约登指数、诊断特异性、Bigliani检出率等指标。结果:MRI诊断的灵敏度与约登指数均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MSCT诊断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与MSCT检查中,其肩峰段形态BiglianiⅠ型与Ⅱ型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肩峰段形态BiglianiⅢ型的检出率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MRI与MSCT的特异性虽然无差异,但灵敏度前者高于后者,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无辐射,临床推广可能性更强。

吕冰雪[3](2021)在《CT动态增强与磁共振成像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且临床上无明显症状的早期肝癌。小肝癌的病因主要有: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黄曲霉毒素、熬夜、过度劳累和环境等[1]。在影像学中,小肝癌瘤结节表现为边界清楚、呈球形状,切面均匀且无出血、坏死的特征。临床上,对于小肝癌的诊断方法多样,主要有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用于肝癌诊断、鉴别中准确率非常高,且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的特点,能够准确诊断小肝癌。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且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本文就对45例小肝癌患者的CT动态增强、MRI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张倚彬[4](2021)在《PET/CT对碘扫描显像阴性的DTC患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探索18F-FDG PET/CT在临床诊疗中能否为术后131I-WBS显像阴性的DTC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PET/CT在此种类型疾病患者中诊断复发或转移的价值。方法:在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文献数据库、CNKI、CBM、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Embase、PubMed、和 Web of Science 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 2021年1月之前的所有与PET/CT对术后131I-WBS显像阴性的DTC患者诊断价值的相关文献。根据制定的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由两名审查人员严格依据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依据(QUADAS-2)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及敏感性分析用MetaDiSc软件进行,由异质性的结果决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来合并Sen、Spec、PLR、NLR与DOR等指标,并绘制森林图及sROC曲线,计算AUC值。统计分析使用Stata 16.0软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35篇文献研究(共计1901例患者,年龄分布在9-88岁)符合研究目的。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PET/CT诊断性能统计量进行合并,Sen、Spec、PLR、NLR、DOR 及 AUC 值分别为 0.86(95%CIs:0.82-0.90)、0.80(95%CIs:0.70-0.87)、4.2(95%CIs:2.8-6.4)、0.17(95%CIs:0.13-0.24)、24(95%CIs:12-47)、0.90(95%CIs:0.87-0.93)。Sen、Spec 的I2 分别为 74.30%(95%CIs:65.83-82.77)、79.89%(95%CIs:73.70-86.09),提示纳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本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研究类型(P=0.01)、患者人数(P=0.01)、TSH 刺激(P=0.04)、人种(P=0.01)、FTC 占比数(P=0.01)、男性占比数(P=0.02)可能是异质性的来源。敏感性分析发现:有5篇原始研究存在较强敏感性,其他原始研究不会造成运算结果的敏感。Deeks发表偏倚检验提示本研究可能存在偏倚(P=0.01)。结论:18F-FDG PET/CT在术后131I-WBS显像阴性的DTC患者中,对于复发或转移病灶的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现有研究结果受到高度异质性与发表偏倚的影响。

苏文全[5](2021)在《内消软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在全球及我国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患病人群。逆转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治疗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综述了目前中西医逆转CAS斑块的治疗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脉生痰核”理论论治As斑块的思路,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包括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1 文献综述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目前中西医逆转CAS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在逆转CAS斑块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总结了最新的流行病学结果,并结合临床治疗实践的需要,详细归纳了 CAS斑块的病理机制、病变类型及临床表征的认识。依据逆转CAS斑块的治疗方法,分为他汀类药物、其他药物、生活饮食干预、外科手术的治疗,总结分析了相应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CAS斑块的临床评价技术,是保证治疗及研究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性工作。本综述中介绍了超声影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他血管成像技术,在CAS斑块临床评估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优势与不足。在逆转CAS斑块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中,介绍了中医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相应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并分析了目前的不足及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2 临床研究研究一:导师从“脉生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经验本研究提出从“脉生痰核”论治As斑块的新思路。认为As斑块的病理变化过程中“痰”贯穿始终,以“痰核”病在脉道,结于肝经为特点,而其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脉生痰核。在治疗上需着眼于“痰核”,以“化痰散结”作为大法,兼顾健脾、行气、化瘀、清热、解毒。As斑块依据辩证论治,分为6期:①痰核始生期(内中膜增厚期):病机为宿痰失道,给予顺气匀血汤加减治疗;②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血瘀,给予内消软脉汤加减;③痰核坚化期(斑块钙化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瘀热,给予内金钙化散加减;④痰核腐化期(易损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毒聚不散,气血衰败,易损斑块形成,给予托里稳斑汤加减;⑤痰核溃破期(斑块溃破期):病机为瘀毒壅盛,化腐成脓,斑块破溃,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减;⑥痰核复生期(再狭窄期):病机为外伤血瘀,给予加味复原汤为主,后用内消软脉汤治疗。其中痰核已成是As斑块发展和干预治疗的关键时期,常用内消软脉汤加减治疗。研究二:内消软脉汤逆转痰瘀互结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目的在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情况下,评价内消软脉汤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纳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未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内消软脉汤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总斑块面积及IMT、最大斑块厚度和面积、血脂、并评价两组患者的斑块逆转率、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的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p<0.01)、总斑块面积(p<0.01)、IMT(p<0.01)、最大斑块厚度(p<0.01)及面积(p<0.05)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的斑块逆转率为6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11%(p<0.01)。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94.44%,优于对照组的55.56%(p<0.05)。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未见严重不良事件,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异常变化(p>0.05)。结论在不降低LDL-C的情况下,内消软脉汤在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改善临床症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赖宇鑫[6](2021)在《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肺腺癌术后经验总结及其常用角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作为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及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以及我国吸烟率的居高不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如何进一步提高并防治肺癌的意义重大。肺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及二手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肺癌家族史及既往肿瘤病史等,在我国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对于患者预后十分重要,治疗上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中医中肺癌属于“肺积”、“息贲”、“息积”等范畴,其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密切相关。姜良铎教授在呼吸、消化、肿瘤、免疫等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中疗效卓着,善于用角药治疗肺癌且多有效验。姜良铎教授认为正虚痰瘀化毒为肺癌普遍的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扶正治癌”、“消散毒邪”、“通调管道”等治则大法。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从态论治”理论治疗肺腺癌术后,总结肺腺癌的病因病机,通过跟师抄方观察病例,深入总结姜良铎教授中医药治疗肺腺癌术后的临床经验,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姜良铎教授治疗肺腺癌术后患者的用药特点,整体布局、对药及角药规律进行总结。以深度挖掘姜良铎教授的经验及独特的学术思想,帮助名老中医思想传承工作更好地进行,为中医药防治肺癌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从2018年10月~2020年12月由姜良铎教授结合患者状态调整方药诊治6个月以上有效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肺腺癌患者的病例处方,运用Excel表格对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舌脉及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舌脉分布情况,中药使用频数、频率,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系统聚类。最后总结出用药规律,得出常用对药、角药,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及新处方等。结果:共纳入的肺腺癌术后患者65例,其中女性47例,男性18例,其中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小30岁,最大88岁,50~59岁年龄段出现的病例数最多。舌色分布以暗红舌(33)居多,舌苔以白薄苔(27)多见。脉象分布以细脉(64)及弦脉(60)居多。共纳入处方131首,涉及药物231种,频次4672次;使用频次大于35次以上的药物有50种,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5种药物分别是白花蛇舌草、赤芍、黄芩、三七、枳壳、浙贝母、枳实、瓜蒌、白芍、薏苡仁柴胡、败酱草、南方红豆杉、丹参、蟾皮。频次≥20的中药主要以清热解毒、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及活血药、理气药居多。四气中寒性居多,五味以苦、甘为首,归经主入肺经,其次为肝经、胃经。根据数据挖掘结果,使用软件中“建模—关联—Apriori算法”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取支持度≥60%的关联药物,其中对药组合共30对,角药组合共20对,聚类得到7个新处方。结论:姜良铎教授在治疗肺腺癌术后患者,以益气补虚、清热解毒为主兼顾痰瘀施以活血软坚、化痰散结,同时运用攻毒之品针对残留毒邪,而“百病皆生于气”,在治疗过程中注重理气药的使用以调整脏腑气机的流动,气动则血动、津流,三焦郁滞者施以行气疏肝解郁,外感者施以解表,湿郁者运用利湿、化湿、燥湿等法,治疗过程中重视毒邪外有出路,善用利尿及泻下之品。常见对药组合为:“赤芍、白芍”、“枳壳、枳实”、“浙贝母、瓜蒌”、“南方红豆杉、蟾皮”、“麻黄、苦杏仁”等;常见角药组合有:“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薏苡仁”、“人参、西洋参、紫河车”、“百合、西洋参、石斛”、“刺猬皮、九香虫,厚朴”等。

江卫星[7](2021)在《预测肾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新指标以及人工智能在肾癌中的初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肾细胞癌诊断的新思路和新指标探索●第一章 肿瘤最大直径和和最小直径的比值在术前诊断肾癌病理类型中的临床意义目的:多项影像学研究探讨和描述了用于区分肾细胞癌各个病理亚型的方法,但目前尚无肾癌原发瘤形态特征在区别肾癌病理类型中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原发瘤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的比值(Ratio of maximum to minimum tumor diameter,ROD)在术前诊断肾细胞癌病理类型中的可行性及价值,以提高术前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Cancer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CHCAMS)接受手术治疗的1661例肾癌患者。使用观测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计算ROD的临界值,根据ROD临界值分别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之间的临床和病理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预测因素。结果:在透明细胞癌组(n=1477)和非透明细胞癌组(n=184)中,预测透明细胞癌的最佳ROD临界值为1.201(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76.1,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27;p<0.001)。在非透明细胞癌组中,预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ROD临界值为1.092(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40.5%,AUC为0.637;p=0.003)。与ROD<1.201组的患者相比,ROD≥1.201组中透明细胞癌患者的比例明显较高(85.8%vs 14.2%,p<0.001)。术前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D≥1.201还是透明细胞癌病理类型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为3.0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2.179-4.300;p<0.001)。除此之外,ROD≥1.201组的肾癌患者具有较高比例的Fuhrman Ⅲ/Ⅳ级(91.2%vs 8.8%,p=0.014),肿瘤坏死(86.7%vs 13.3%,p=0.012)和肉瘤样分化(90.6%vs 9.4%,p<0.001)。结论:ROD可作为术前预测肾细胞癌患者病理类型的新指标,是诊断肾细胞癌的辅助手段。ROD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01和1.092。此外,ROD≥1.201与较高的Fuhrman,肉瘤样分化和肿瘤坏死均有关。但是,该结论尚有待于后续前瞻性的研究验证。●第二章 肾细胞癌肾静脉癌栓漏诊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和评分模型的建立目的:根据前期我们对肾癌合并肾静脉癌栓(renal vein tumor thrombus,RVTT)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的分析时发现,一些RVTT患者在术前被漏诊。为提高临床医师术前RVTT诊断的准确性,也是对前期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延伸,我们对RVTT漏诊的肾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索了临床特征是否可作为RVTT漏诊诊断预测指标,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最大程度来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CHCAMS 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诊断合并有肾静脉癌栓的128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RVTT是否漏诊将患者分为漏诊组和未漏诊组,然后按照性别和年龄1:1的比例等统计学匹配原则在同一连续的时期内因肾癌行根治性肾切除的患者,作为无癌栓组。通过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估计。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风险因素。结果:在肾静脉癌栓的患者中RVTT的术前漏诊率为30.5%(39/128)。与无癌栓组相比,漏诊组患者倾向于有较大比例的肿瘤位于肾中部(56.4%vs 28.2%,p=0.012),肾静脉造影剂填充不良(46.2%vs 23.1%,p=0.032)和瘤周侧支血管形成(33.3%vs 7.7%,p=0.005),而这些临床特征在漏诊组和未漏诊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多变量分析中,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位于肾中部、肾静脉造影剂充盈不佳以及具有侧支血管的肿瘤(OR:1.22、1.35、1.25、1.22;p=0.034、0.003、0.015 和 0.037)是RVTT漏诊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最终的多变量模型,计算出肾静脉癌栓的漏诊评分模型,该模型的AUC为0.852(95%CI:0.77-0.94,p<0.001),模型评分为3分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4%和84.6%。此外,漏诊组的患者预后比未漏诊组的患者相对较好,并且伴有瘤周侧支血管的患者是肾癌肾静脉癌栓患者生存时间短的独立预测指标(风险比率,[hazard ratio,HR]:1.15,95%CI:1.02-1.47;p=0.025)。结论:术前肾癌肿瘤直径较大,位于肾中部,伴有瘤周侧支血管以及肾静脉造影剂充盈不足时,诊断上应特别考虑合并肾静脉癌栓的可能性。模型评分为3分的患者提示RVTT诊断漏诊的可能性较高。●第三章 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病理切片图像辅助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研究目的:计算机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AI作为计算机学科的分支领域发展最为突出。随着数字病理学的出现,AI在实体肿瘤的病理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AI在肾细胞癌诊断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首先在肾癌病理上进行AI尝试,以获得AI辅助肾癌诊断的初步经验。本研究通过收集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切片、全视野数字切片(digital whole slide images,WSI)建立、人工标注、计算机辅助诊断,尝试去建立识别肾透明细胞癌的AI模型,探索通过AI识别病理切片图像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可行性,提高临床医师的工作效率并在将来可能利用此技术建立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CHCAMS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95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切片资料。所有符合AI模型标准的病理切片先进行人工标注,然后通过扫描仪扫描获得WSI,WSI经过预处理提取感兴趣的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将病理切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肿瘤切片和正常组织切片的比例约为3:1。训练集中将最高像素的WSI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小图进行提取(分辨率为256×256)。随机提取正负样本数,正样本数集从每张肿瘤切片提取550张小图,负样本数集从每张病理切片中提取300张小图,用于训练模型。模型训练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tral network,CNN)和随机森林模型。模型的准确性通过ROC曲线来评价。结果:本研究共收集95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合计663张,每例患者平均有7.6±2.7(范围:3-17)张切片,共包含有506张肿瘤切片和157张正常肾组织切片。训练集肿瘤切片200张,正常切片74张,共提取200870张小图,验证集肿瘤切片250张,正常切片63张,共提取39211张小图。根据训练集训练的CNN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测试集在切片水平上进行识别,测试集中313张病理切片识别错误的肿瘤切片有11张,识别错误的正常切片有6张,总的准确率为94.6%(296/313),精准率为 97.6%(239/245),召回率为 95.6%(239/250)。生成的概率热图和人工标注的病理图像达到了很好的一致性。ROC曲线结果显示AUC达到0.9658(95%置信区间:0.9603-0.9713),特异性为 90.5%,敏感性为 95.6%。结论:利用人工智能识别病理切片诊断肾透明细胞癌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建立的肾透明细胞癌AI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初步结果显示该技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部分 肾细胞癌智能分期和预后学习模型的研究●第一章 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病历文本资料诊断肾癌T分期以及辅助软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目的:AI技术在医学领域正蓬勃发展,但在肾癌领域研究报道较少。自然语言作为AI的一个分支,可将人类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表达的形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利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的方法自动诊断肾细胞癌T分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并开发一项肾癌智能分期软件,验证其准确性。从而使肾癌病理分期规范化,合理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并可能有利于在基层推广应用。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CHCAMS 200例肾癌患者作为训练组,并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匹配的200例患者作为测试组,使用基于规则匹配和条件随机场两种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病理文本数据进行提取分析。采用Python=3.6和sklearn crfsuite=0.3.6进行开发信息抽取算法,并对两种方法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使用微软Visual Studio Enterprise 2017(version 15.9.21)工具进行编写程序代码和软件开发。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例肾癌病理报告进行开发软件结果验证。结果:基于规则匹配和条件随机场两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测试组的准确率分别为99.0%和95.5%。测试组的方法性能评估中,规则匹配方法的准确率为99.0%,召回率为99.0%,F1-分数为99.0%。条件随机场方法的准确率为97.1%,召回率为95.5%,F1-分数为96.3%。基于肾癌T分期要素,软件核心代码编写包括肿瘤直径、肾周脂肪、肾窦脂肪、癌栓及肾周侵犯情况等,开发出自动诊断肾癌T分期的软件V1.0(登记号2020SR1527729)。自动诊断肾癌T分期软件对200例肾癌进行T分期,验证组的准确性为100%。结论: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自动诊断肾癌T分期可行,且基于规则匹配的算法准确性较高,自动诊断肾癌的T分期软件准确性高,可用于临床指导和规范肾癌分期,且可推广应用。●第二章 基于SEER数据库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肾细胞癌预后的研究目的:机器学习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属支领域,但关于报道机器学习研究肾细胞癌的文献较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机器学习算法对肾癌患者生存预测的适用性,同时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方法的差异性,为将来对不同数据库或大数据的肾癌预后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从SEER数据库中收集2004年至2015年符合入组标准的肾癌患者。根据入组标准筛选出4组数据进行尝试分析。数据采用Standard,Normalise以及Min Max Scaler三种预处理方法。六种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患者5年生存率,包括支持向量机、贝叶斯方法、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神经网络模型、XGBoost模型。十字交叉验证法评估不同模型的稳定性,ROC曲线和C指数校正曲线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使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收集美国SEER数据库2004年至2015年间共计192912例肾癌患者。Min Max Scaler预处理更有益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训练;贝叶斯方法、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XGBoost基于单棵决策树或多棵决策树或者数据频率的提升方法对于数据预处理不敏感;Standard预处理适用于神经网络模型。删除缺失数据的数据集中,各模型对数据识别效果较差,以神经网络和XGBoost模型准确性较高,AUC分别为66.6%和67.0%。删除缺失数据及生存时间不足5年的数据集中,以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和XGBoost学习模型准确性高,AUC分别为80.8%、81.5%和81.8%。删除只缺失肿瘤直径以missForest填补缺失的数据集中,以神经经网络和XGBoost准确性高,AUC分别为69.8%和71.4%。删除只缺失肿瘤直径以missForest填补缺失和删除生存时间不足5年的数据集中,以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和XGBoost准确性高,AUC分别为84.1%、84.7%和84.8%。结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可用于预测肾癌预后。我们建立的预测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机器学习模型中,以神经网络和XGBoost模型准确性较高。鉴于数据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对较大数据集和其中包含的复杂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宋佩键[8](2021)在《影像学在头颈部静脉畸形中的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像学在头颈部静脉畸形中的成像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经影像学或临床初步诊断为头颈部静脉畸形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回顾性描述并总结头颈部静脉畸形的一般特征及在影像学上的成像特征。计算MRI、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率,将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评价影像学对头颈部静脉畸形的诊断效能。结果:1)MRI和CT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率分别为MRI:97.5%、33.33%、93.02%,CT:83.78%、50%、82.05%。MRI的灵敏度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特异度、诊断准确率与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病灶的检出率依次为联合检查高于仅行MRI,再高于仅行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确诊患者中,男性24例,女41例。男女比例为1:1.7。最小年龄10个月,最大76岁,平均年龄(30.53±21.95)岁,中位年龄28岁。4)共计229个病灶,经MRI、CT检出222个。多见部位是腮腺咬肌区、翼内外肌区、颌下区。多以体表包块为首发症状。5)MRI、CT成像中,病灶均多呈不规则形状,增强后不均匀强化。6)在MRI扫描序列中,T1、T2均多为稍长或长信号。在CT扫描中,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结论:头颈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成像具有一定特征,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推荐首选MRI,CT可作为明确静脉石、骨质情况的补充检查。

冯海宽[9](2020)在《Labbe静脉的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颞叶的静脉引流在许多神经外科联合颅底入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最重要是引流颞叶的静脉为下吻合静脉(vein of Labbe VL)。随着神经外科及放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发展,VL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尸头解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DSA)资料,进一步加深对VL解剖形态以及3个最大的浅表吻合静脉(superficial anastomotic veins SAVs)即VL、上吻合静脉(vein of Trolard VT)和侧裂静脉(superficial sylvian vein SSV)之间相互引流关系,并重点研究VL的形态及引流模式,再结合相关的颅底入路及手术技巧,对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尽量避免在颅底手术中损伤VL而导致出现颞叶静脉性梗死,进一步评估VL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手术效果。材料及方法:对15具(30侧)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国人尸头行VL及相关引流静脉的详细解剖及测量,同时观察VL在颅底与岩上窦(superior petrosal sinus SPS)、横窦(transverse sinus TS)、小脑幕、硬脑膜等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抽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2019年6月59例患者DSA图像资料共101个大脑半球的造影资料(其中42例患者进行了双侧的脑血管造影)及27例患者相关颅底手术临床资料,通过对DSA资料中VL的形态及引流模式进行分析,采用合理的颅底手术入路及技巧,并对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及影像学资料的可行性。结果:(1)尸头解剖发现VL的解剖形态差异性很大;(2)VL从小脑幕入口到岩上窦~横窦~乙状窦(superior petrosal-transverse-sigmoid-sinuses SPTS)的平均距离为13.1mm(范围为3.5mm~37mm),在这些标本中,VL在小脑幕中走行的入口点到最终达到TS的注入点的长度为2.8mm~24.5mm不等。VL到TS注入点直接或间接通过小脑幕静脉湖到SPTS的平均距离为24.6mm(范围为11.7~56.7mm)。(4)2个标本中VL在小脑幕中引流到窦汇周围(13.3%),在另一个标本中则引流到了枕硬脑膜的大脑膜静脉(6.7%)。未发现VL引流到SPS;59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共得到了101个大脑半球的造影资料(其中42例患者进行了双侧的脑血管造影)(1)将101例DSA资料中共有98例(97.0%)中能够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到VL,其中单根型记录为Ⅰ型,共72例(71.3%)。双根型记录为Ⅱ型,共22例(21.7%)。多根型记录为Ⅲ型,共4例(4.0%)。与TS的交角,锐角65例(64.3%)、直角23例(22.8%)、钝角10例(9.9%)。(2)观察到的最常见模式为3个SAVs共同存在(85%),VL在5例DSA中未发现(5%),在68侧的SVAs中为优势静脉(67%);27例进行颅底手术的患者,平均年龄40.2岁(年龄范围21~57岁)。10位患者为女性(37%)。对患者术前、术后(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依据Karnofsky表现评分标准(KPS评分表)进行评分。术前术后及随访患者KPS评分均呈非正态分布。术前27位患者KPS评分50-100分,中位分数9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70,90)分;术后27位患者KPS评分30-90分,中位分数6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60,80)分;末次随访25例存活病例KPS评分40-100分,中位分数9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80,100)分。经配对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随访KPS评分与术后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65,P<0.001),随访KPS评分较术后KPS评分显着提高;随访KPS评分与术前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0,P=0.011)。结论:VL的解剖形态及引流模式变异性很大,通过对尸头解剖进一步了解VL对颅底手术有重要意义;在大多数患者中VL可能是颞叶外侧的唯一的引流静脉,DSA可以很好地显示VL和相关静脉(窦)的形态及引流模式,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良好的影像学依据;经过研究和分析术前DSA资料,采集患侧VL及相关引流静脉(窦)的信息,来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同时术中采用相对应的手术技巧,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对VL的损伤,从而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何国贤,崔阳,颜丝语,陈泽鑫,崔艳铭[10](2019)在《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中轴关节病为主要病变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骨外组织异常钙化、骨赘形成是AS发展的根源,异位骨形成、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目前被认为是AS的共同特征,其中关键的异位骨形成机制尚未明确。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介导通路、Wnt信号通路及白细胞介素(IL)-23/IL-17轴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影响AS骨代谢的通路,也有少数文献报道机械载荷(ML)介导信号通路影响AS骨形成。应用骨代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在AS患者异常改变,以及双能X线(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QCT)、MRI、骨小梁评分(TBS)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了解AS骨代谢情况,为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随访的量化指标。该文从AS骨代谢通路、AS骨代谢标志物、AS骨代谢在影像学中表现等方面对AS骨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白及在影像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及在影像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险因素
    1.1 肿瘤因素
        1.1.1 肿瘤部位
        1.1.2 肿瘤分化程度
        1.1.3 肿瘤浸润深度
        1.1.4 肿瘤长径
    1.2 淋巴结因素
        1.2.1 区域淋巴结转移
        1.2.2 RLN LNs和影像学指标
    1.3 其他因素
        1.3.1 脉管癌栓
        1.3.2 神经侵犯与病变侵及食管全周
2 预测模型
3 RLN LNM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4 结语

(2)1.5T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3)CT动态增强与磁共振成像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T诊断:
        1.2.2 MRI诊断:
    1.3 图像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小肝癌病灶在MRI的表现:
    2.2 小肝癌病灶在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
    2.3 2种诊断方法的疾病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4)PET/CT对碘扫描显像阴性的DTC患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1.1 数据库选择
        2.1.2 检索策略
        2.1.3 检索词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文献纳入标准
        2.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文献数据提取
    2.5 数据分析
        2.5.1 诊断性能分析
        2.5.2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研究与选择
    3.2 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4 ~(18)F-FDG PET/CT的诊断性能的meta分析
        3.4.1 异质性检验
        3.4.2 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3.5 敏感性分析和Deeks偏倚检验
第四章 讨论
    4.1 PET/CT与DTC复发或转移的诊断效能
    4.2 各指标与DTC转移/复发的监测
        4.2.1 TSH
        4.2.2 Tg
        4.2.3 TgAb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5 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甲状腺癌在影像学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5)内消软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CAS斑块的病理机制
        2 CAS斑块的病变类型
        3 CAS斑块的临床表征
        4 逆转CAS斑块的治疗方法
        4.1 他汀类药物的治疗
        4.2 其他药物的治疗
        4.3 生活饮食干预的治疗
        4.4 外科手术的干预
        5 CAS斑块的临床评价技术
        5.1 超声影像技术的应用
        5.2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
        5.3 其他成像技术的应用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则治法
        3 临床试验研究
        4 总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导师从“脉生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经验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辨证论治的框架
    3 谴方用药的选择
    4 验案举例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内消软脉汤逆转痰瘀互结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1 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及指标
        2.4 临床疗效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ouse积分、总斑块面积和IMT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斑块厚度和面积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斑块逆转率的比较
        3.5 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
        3.7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技术路线图
    附录2 颈部矫形装置示意图
    附录3 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诊断表
个人简历

(6)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肺腺癌术后经验总结及其常用角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癌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肺癌的危险因素
        3 病理分型
        4 诊断
        5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
        1 肺癌的病名及历史源流
        2 肺癌的病因病机
        3 治法治则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肺癌经验及学术思想
    1 “从态论治”的思想
    2 状态分析病机
    3 辩状态治疗
    4 角药思想
    5 姜良铎教授对肺腺癌术后的认识
    6 病案举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姜良铎教授治疗肺腺癌术后用药特点及规律
    1 资料来源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结论与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预测肾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新指标以及人工智能在肾癌中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肾细胞癌诊断的新思路和新指标探索
    ●引言
    ●第一章 肿瘤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比值在术前诊断肾癌病理类型中的临床意义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和临床资料
        2. 研究病例入组标准
        3. 研究病例排除标准
        4. 研究分组
        5. 影像学ROD评估
        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所有入组肾癌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 预测肾癌组织学亚型ROD的临界值筛选
        3. 肾癌患者的ROD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4. 术前因素预测肾透明细胞癌的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肾细胞癌肾静脉癌栓漏诊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和评分模型的建立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及临床病例资料
        2. 研究入组标准
        3. 研究排除标准
        4. 研究分组
        5. 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
        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根据肾静脉癌栓分类的患者临床资料特征
        2. 肾静脉癌栓漏诊预测模型的建立
        3. 不同组间临床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病理切片图像辅助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理资料收集
        2. 研究入组标准
        3. 研究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根据模型热图特征训练随机森林模型
        3. 模型测试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肾细胞癌智能分期和预后学习模型的研究
    ●引言
    ●第一章 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病历文本资料诊断肾癌T分期以及辅助软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收集
        2. 研究入组标准
        3. 研究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肾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2. 测试组结果分析
        3. 辅助软件开发结果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基于SEER数据库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肾细胞癌预后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资料收集
        2. 数据准备
        3. 数据预处理
        4. 数据分析
        ●结果
        1.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
        2. 预处理结果分析
        3. 模型训练结果验证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图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其他学术成果(博士期间)
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8)影像学在头颈部静脉畸形中的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及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Labbe静脉的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Labbe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备及器械
        1.1.3 实验标本预处理
        1.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Labbe静脉的脑血管造影学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Labbe静脉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手术方法
        3.1.3 手术效果评估
        3.1.4 生活质量评估
        3.1.5 病例随访
        3.1.6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DSA相关结果
        3.2.2 术后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Labbe静脉在中后颅窝联合入路中研究性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白及在影像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陈蔚洋,严浩吉,魏桢婷,王小文,邓诗扬,黄桁,姜凯元,田东.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12)
  • [2]1.5T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J]. 居晓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21(25)
  • [3]CT动态增强与磁共振成像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J]. 吕冰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4)
  • [4]PET/CT对碘扫描显像阴性的DTC患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 张倚彬. 延边大学, 2021(02)
  • [5]内消软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 苏文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肺腺癌术后经验总结及其常用角药规律研究[D]. 赖宇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预测肾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新指标以及人工智能在肾癌中的初步探索[D]. 江卫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影像学在头颈部静脉畸形中的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D]. 宋佩键.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Labbe静脉的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J]. 何国贤,崔阳,颜丝语,陈泽鑫,崔艳铭.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05)

标签:;  ;  ;  ;  ;  

白芨在成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