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级学科平台高校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

浅析一级学科平台高校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

一、在一级学科平台上大学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铄斐[1](2021)在《“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是国家之基,教育乃国家之本,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模式改进研究,依托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结合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教育学学科发展特点,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兼具的教育学高层次人才,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强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正值“双一流”建设之际,国家大力投入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智慧、新方案。本研究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省属高等师范院校为研究重点,主要对H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对当前培养现状有个总体了解,然后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术科研和评价体系五个构成要素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发现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定位较为模糊、课程内容实践性与前沿性不足、讨论型教学方式缺乏、课题项目覆盖度较低、学生缺乏科研自觉以及质量评价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几方面问题,结合调查分析与文献阅读,从三个层面,分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学校以及学生层面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希望能够整体改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建议包括,教育行政层面:给予省属高师院校适当自主权、及时沟通高校与就业市场;学校层面包括:中期考核后进行教育实践与科研的分流培育、建设有力的院校支持系统、增加课程实践性与前沿性、设置适当的教师技能实训课程、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设高素质、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生层面包括:制定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专业学习规划、树立教育领域问题意识与科研兴趣等措施。希望能为省属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段德罡[2](2015)在《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发生巨变。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2008年《城乡规划法》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2011年一级学科设置,改变城乡规划与建筑学的学科从属关系;2012年专业名称被调整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出台……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进入了“城市时代”;一直以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催生大量低质低效的城市空间,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及环境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城市规划与建设走进“存量时代”;……在城乡规划学科迅猛发展、城乡建设事业面临转型的历史时期,城规专业到底该如何展开专业教育?特别是工科院校一直以来与建筑学同平台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城乡规划学界、教育界将持续讨论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存在及面临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指出二者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人”的生活场所,而城乡的区别在于二者承载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其次研究了“城乡规划”的实质,明确了城乡规划首先是一个以“人”和“人的生活”为服务对象、以城乡空间为工作对象、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制定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职业,围绕着对该工作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进而基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指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培养,做到“育人”与“育才”并重。最后,文章以工科背景的西建大教改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各种现实因素制约下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等内容,进行了将规划思维教学贯穿专业教学始终的尝试,并以规划设计基础课为主线探讨了专业基础教学如何回应教育的本质、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及满足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育的要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探讨,促进了多年来依托于建筑学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逐步回归城乡规划学科站点;同时也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回归大学教育本质的探索。针对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行业分工细化的新形势,提出专业基础教学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无须统一标准,各校应致力于建构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

韩强[3](2015)在《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及其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考察可以看出,作为组织的大学,不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组织特性和结构特征,而且是多种属性的集合体。其中学术属性是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科层属性是在为学术属性服务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非本质属性,承担学术研究与传授知识是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存在的最低限度要求和最基本社会使命。与此相应,大学组织结构主要由学术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两部分构成,其中学术组织结构是大学组织的核心结构,管理组织结构主要是学术组织结构的辅助和服务结构。学部就是在西方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演变中形成的重要学术组织,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学部经历了从产生——发展——改革——再发展的变革与调整过程。时至今日,学部依然是众多西方大学中重要的学术组织,学部制仍然是西方大学中重要的学术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中国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信息化大背景和中国社会快速变革时代的外部环境下,以学院制为主要学术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中国大学,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大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主要问题。无论是国家层面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意志,还是跨学科研究不断加强的趋势,抑或是大学内部学术组织不断要求学术自由的心声,都要求中国大学进行以学术组织变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部分研究型或综合性大学基于进一步激发内部学术组织创新活力,推动学术力量整合,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彰显学术自由之目的,借鉴世界先进大学的经验和做法,陆续启动了学部制改革。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对三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部制改革实践情况进行了呈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学部制改革的学理支撑、类型划分和改革路径三个方面对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进行了学理层面的分析与解构,最后基于第三者的视角和主观的判断对学部制改革的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反思。提出学术自由、人本精神和管理高效是学部制改革的三大学理支撑;学部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三种类型,即从组织特性上把学部划分为行政性组织和学术性组织两大类,从组织结构和权力类型上把学部划分为实体型、虚体型和实虚结合型三种类型;学部制改革主要有整体性改革、局部性改革和试点性改革三条路径。学部制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彰显了学术权力、克服了学科划分过细、提高了管理效能、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由于学部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着配套政策不健全、校内管理体制不顺畅、干部教师不支持等障碍,造成目前学部制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疑惑,主要体现在学部制改革是否必要、学部的设置是否合理、学部的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学部的层级结构是否合适、学部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学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六个方面。虽然中国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利弊共存,得失共有,但对待这一关涉中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重要改革的正确态度应是:进一步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抓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以世界先进大学为榜样,善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善于学习经验和做法,坚持并积极推进学部制改革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未来中国大学进行的学部制改革不仅要体现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本质属性,还要与现代组织管理的扁平化发展趋势相适应,更要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相协调,即中国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后建立的学部既是能充分体现大学学术自由、保障教授治学和民主高效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适应中国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大学内部治理制度设计。

王强,刘艳,刘芳[4](2015)在《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对文献中化学实验分类方法和国内外实验教学目标分类学研究的整合与修订,建构了一种全新的三维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体系,以期帮助教师更容易地理解、设计与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并为实践中强化"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郭亚杰,王广健,张振新,汪燕鸣,杨振兴,刘结平,孙登明[5](2014)在《一体化顶层设计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出化学实践教学一体化顶层设计的内涵以及基于一体化顶层设计理念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具体的案例教学分析了化学实验项目设计的宗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其他化学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方婷[6](2014)在《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分布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但是,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方面,我国与一些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制订了一系列的人才计划以吸引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增强我国的人才竞争力。大学和科研机构是进行创新和人才培养摇篮,是人才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人才计划实施的主要场所。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分布情况研究,从大学和学科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人才计划实施对我国大学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的意义,并对相关人才计划的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界定基本概念,最后说明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第一章阐述了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四个人才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现状,对这四个人才计划设立的原因和设立以来的实施情况有一个清晰地了解。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四个人才计划入选者在高校的分布情况。第三章分析了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四个人才计划入选者在学科的分布情况,从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两个层面对入选者所在的学科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通过分析可知理、工、医三个学科门类的入选者超过其他十个学科门类的总和,在十三个学科门类中,只有军事学没有一名入选者;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临床医学这6个学科的入选者超过了200人,入选人数排在一级学科的前6位。第四章从大学所属的层次、区域、类型三个方面对四个人才计划入选者进行了数量比较。通过分析可知,“985”工程院校的入选比例和入选人数均高于“211”院校,普通院校的入选比例最低,入选人数最少;东部地区高校的入选人数多于中部地区高校,西部地区高校入选人数最少;部属类院校的入选者数量多于省属类院校。结语部分总结了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分布状况,并探讨了人才计划与大学排名的关系、国家战略对人才计划学科分布的影响以及“人才计划”辈出与“人才辈出”的关系。

何勇涛[7](2012)在《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是对优化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有益补充;二是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研究内容的拓展以及方法论的创新;三是有利于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时调整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制定与生物医学及相关教育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立足我国国情和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以高等教育理论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基础,深入发掘医学及生命科学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综合运用文献调研、历史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充分吸取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生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做法及经验,系统分析生物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关键环节要素,提出重构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整体构想。全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基本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了当前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界定了模式、培养模式、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等相关概念;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设计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因素的探讨,提出以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就目标、学术生态、创新教育、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哲学、教育学理论的核心理念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献分析了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本研究的现实因素;提出重构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是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文献分析了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历程及改革现状,探讨了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变化及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第四部分是国外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况研究及启示,深入分析当前欧洲、美洲、亚洲等发达国家生物医学人才培养的普遍做法和先进经验,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为课题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第五部分是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案例研究,选取了我国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其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部分是国外发达国家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案例研究,选取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捷克共和国奥洛穆茨·帕拉茨基大学共4个国家的6个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案例,编译整理后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重点了解国外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关键环节的详细做法和先进经验,作为本研究的重要借鉴基础。第七部分是中外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关键环节要素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对中外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培养评价、培养体制的关键环节要素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提出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为调查研究的问卷设计和培养模式的重构研究提供重要现实依据。第八部分是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关键环节要素的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情、高等教育现实和生物医学科学发展需要以及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分解培养模式关键环节要素,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在问卷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以此作为重构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直接依据来源。第九部分是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研究,从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出发,重构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高绍康,陈建中,李浩宏,施小芳[8](2012)在《建设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队伍、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介绍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今后中心建设发展的思路和计划。

朱远来[9](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徐强,孟江平,宋仲容,何家洪,陈凤鸣[10](201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对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建设、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平台+模块"化的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二、在一级学科平台上大学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一级学科平台上大学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策略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省属高师院校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模式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四)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数据的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第三章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定位较为模糊
        (二)课程内容实践性与前沿性不足
        (三)讨论型教学方式缺乏
        (四)课题项目覆盖度较低
        (五)学生缺乏科研自觉
        (六)质量评价有待完善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学生层面
第四章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一)给予省属高师院校适当的自主权
        (二)及时沟通高校与就业市场
    二、学校层面
        (一)中期考核后进行教育实践与科研的分流培养
        (二)建设有力的院校支持系统
        (三)增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前沿性
        (四)设置适当的教师技能实训课程
        (五)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六)建设高素质、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三、学生层面
        (一)制定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专业学习规划
        (二)树立教育领域问题意识与科研兴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研究数据分析结果附表
    附录二: 省属高师院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三: 省属高师院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转变
        1.1.2 城乡规划学科内涵的调整
        1.1.3 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需求
        1.1.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
    1.2 问题提出
        1.2.1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现状
        1.2.2 当前我国城规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状况及趋势
        1.4.2 国内研究状况及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研究
    2.1 城市
        2.1.1 定义
        2.1.2 城市的本质
    2.2 乡村
        2.2.1 定义
        2.2.2 乡村的本质
    2.3 城乡的本质
        2.3.1 城乡的构成要素:静态认知
        2.3.2 城乡关系的演变:动态认知
        2.3.3 理想的“城”与“乡”
    2.4 本章小结
3 城乡规划的本质研究
    3.1 规划
    3.2 学科层面的城乡规划
        3.2.1 中西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3.2.2 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特征及发展趋势
    3.3 专业层面的城乡规划
        3.3.1 中西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3.2 城乡建设发展不同阶段专业教育的重点
    3.4 城乡规划的本质
        3.4.1 城乡规划的定义
        3.4.2 城乡规划的本质
    3.5 本章小结
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本质研究
    4.1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1.1 人才的特征——“树形”结构
        4.1.2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2.1 大学教育本质及理念
        4.2.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3 本章小结
5 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研究
    5.1 面临的主要挑战——现实环境
        5.1.1 公共基础教育的弊端
        5.1.2 大学教育的体制性制约
        5.1.3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
    5.2 基础教学的目标
        5.2.1 大学基础教学之目标
        5.2.2 专业基础教学之目标
    5.3 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5.3.1 公共基础课
        5.3.2 专业基础课
        5.3.3 小结
    5.4 教学组织与实施
        5.4.1 教师队伍建设
        5.4.2 教学组织方式
        5.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5.4.4 教学成果的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西建大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实践探索
    6.1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6.1.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理念
        6.1.2 专业基础课程板块安排
        6.1.3 规划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6.2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背景
        6.2.1 新的学科内涵
        6.2.2 新的受教育群体
    6.3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再探索
        6.3.1 课程调整方向
        6.3.2 课程调整介绍
    6.4 城规专业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再认识
        6.4.1“场”之认知
        6.4.2“人”之需求
        6.4.3 系统与要素
        6.4.4 实现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创新
    7.2 不足与思考
        7.2.1 研究不足
        7.2.2 相关思考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1: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院校评估情况统计表
附录 2:转型期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典型案例
    1 同济大学
    2 东南大学
    3 重庆大学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天津大学
    6 华南理工大学
    7 南京大学
附录 3: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2006年)
    1 西建大城规专业办学历史及专业特色
    2 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初衷
        2.1 对专业办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2.2 对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思考
        2.3 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思考
        2.4 对教育受众人群变化的思考
    3 教改前后低年级设计类课程的变化
    4 西建大城规专业教改前后教学计划表
    5 西建大教改的效果
        5.1 教改后学生的状态
        5.2 教改后的社会反响
作者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着作/教材
    教学平台建设及教改研究课题
    教学表彰/奖励

(3)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及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关于大学学部制的研究
        (二) 关于大学组织及变革的研究
        (三) 关于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
    四、主要概念界定
        (一) 大学
        (二) 学部与学部制
        (三) 组织与组织变革
        (四) 治理与大学内部治理
    五、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 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一章 大学组织与结构
    一、大学组织及其特性
        (一) 大学组织的含义
        (二) 大学组织特性的代表性观点
        (三) 大学组织的外部特性
        (四) 大学组织的内部特性
        (五) 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
        (六) 中国大学组织特性的独特表现
    二、大学组织结构
        (一) 大学组织结构的含义
        (二) 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演变
        (三) 中国大学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四) 中国大学学院制的现状与问题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部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学部制的起源
    二、学部制在西方大学的发展
        (一) 德国大学的学部制
        (二) 英国大学的学部制
        (三) 美国大学的学院制
        (四) 日本大学的学部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背景与缘由
    一、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背景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
        (三) 高等教育信息化
    二、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三、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缘由
        (一) 社会的转型要求大学进行组织变革
        (二) 国家的意志要求大学进行组织变革
        (三) 内部学术组织要求大学进行组织变革
        (四) 跨学科研究的加强要求大学进行组织变革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案例
    一、大连理工大学的学部制改革
        (一) 大连理工大学的基本情况
        (二) 学部制改革的缘起与动机
        (三) 学部制改革的方式和进程
        (四) 学部制改革后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五) 学部制改革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二、浙江大学的学部制改革
        (一) 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
        (二) 学部制改革的动因和过程
        (三) 学部制改革的目的和原则
        (四) 学部的功能与组织架构
        (五) 学部的运行机制
        (六) 学部制改革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三、江苏师范大学的学部制改革
        (一) 江苏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
        (二) 学部制改革的缘由与进程
        (三) 学部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 学部的设置与功能
        (五) 学部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六) 学部制改革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学理分析
    一、学部制改革的学理支撑
        (一) 学术自由
        (二) 人本精神
        (三) 管理高效
    二、学部制改革的类型分析
        (一) 学部的组织特性分类
        (二) 学部的权力类型分类
    三、学部制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 整体性改革
        (二) 局部性改革
        (三) 试点性改革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利弊反思
    一、学部制改革的成效
        (一) 进一步彰显了学术权力
        (二) 克服了学科划分过细问题
        (三) 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四) 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部制改革的问题反思
        (一) 学部制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二) 目前学部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章小结
结语
    一、学部制改革面临的机遇
    二、学部制改革的努力方向
    三、学部制改革的理想目标
    四、学部制改革的未来趋向
附录一 学部制改革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部制改革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已有化学实验分类及问题分析
2 实验教学目标分类学体系的建构
    2.1 关于实验知识教学目标分类的说明
    2.2 关于动态维度实验能力目标水平的说明
        2.2.1 对动态目标的一级分类说明
        2.2.2 对动态目标的二级分类说明
    2.3 几种新型实验教学目标分析方法的说明
3 新型化学实验目标分类体系的应用分析
    3.1 教学第1阶段新型目标体系使用分析
    3.2 教学第2阶段新型教学目标体系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3.3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

(5)一体化顶层设计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实验一体化顶层设计的内涵
2 化学实验一体化顶层设计的原则
    2. 1 模块层次性原则
    2. 2自主探索性原则
    2. 3 综合可行性原则
    2. 4 绿色经济性原则
    2. 5 开放创新性原则
    2. 6 科技社会性原则
    2. 7 成果转化性原则
    2. 8 科学安全性原则
3 化学实验一体化顶层设计案例分析
4 结语

(6)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分布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 千人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第二节 青年千人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第三节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第四节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背景与现状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学校分布
    第一节 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学校分布
    第二节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学校分布
    第三节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的学校分布
    第四节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学校分布情况
第三章 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学科分布
    第一节 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学科分布
    第二节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择者的学科分布
    第三节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的学科分布
    第四节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的学科分布
第四章 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数量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不同层次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数量比较
    第二节 不同区域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数量比较
    第三节 不同类型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数量比较
结束语 关于我国人才计划的几点思考
    一、人才计划对大学排名产生的影响
    二、国家战略对人才计划学科分布的影响
    三、从“人才计划”辈出到“人才辈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我国高校四类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学校分布表
    附录二:我国高校四类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学科分布表
后记

(7)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使用方法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2.1 影响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依据研究
    2.2 影响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因素研究
    2.3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研究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
    3.1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历程研究
    3.2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现状研究
    3.3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况研究及启示
    4.1 美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况研究
    4.2 德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况研究
    4.3 英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况研究
    4.4 俄罗斯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况研究
    4.5 日本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况研究
    4.6 国外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5.1 中国某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5.2 中国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第六章 国外发达国家生物医学 PhD 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6.1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免疫学 PhD 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6.2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与生物医学科学 PhD 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6.3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免疫学 PhD 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6.4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生命科学与技术 PhD 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6.5 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和兽医学院 PhD 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6.6 捷克共和国奥洛穆茨·帕拉茨基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PhD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研究
第七章 中外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环节要素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7.1 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7.2 入学形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7.3 培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7.4 培养评价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7.5 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环节要素调查与分析
    8.1 调查背景与对象
    8.2 调查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研究
    9.1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9.2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入学形式
    9.3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9.4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评价
    9.5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制
    9.6 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框架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学研究情况
致谢

(8)建设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1 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1.2 化工实验教学新体系
    1.3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4 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2 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
3 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4 中心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思路
5 结束语

(9)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本科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化学人才的局限性
2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大化学实验观
3 构建“平台+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现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
4“平台+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下的实验室建设
5“平台+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下的教学团队建设
6“平台+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下的成绩考核
7 结语

四、在一级学科平台上大学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研究[D]. 程铄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D].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3]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及其思考[D]. 韩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4]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分类学研究[J]. 王强,刘艳,刘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5]一体化顶层设计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郭亚杰,王广健,张振新,汪燕鸣,杨振兴,刘结平,孙登明. 实验室科学, 2014(02)
  • [6]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分布状况研究[D]. 方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7]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何勇涛.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
  • [8]建设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 高绍康,陈建中,李浩宏,施小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03)
  • [9]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10]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 徐强,孟江平,宋仲容,何家洪,陈凤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  

浅析一级学科平台高校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