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手机不会导致脑瘤

长期使用手机不会导致脑瘤

一、长期使用手机不会发生脑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文[1](2020)在《基于全局聚合级联网络的脑肿瘤分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在加工食品中摄入的亚硝基化合物的的增加,以及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脑肿瘤俨然已经成为给人们生命带来威胁的常见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在脑肿患者数量和因脑肿瘤失去生命的病患数量方面已经处在世界前列,脑肿瘤在确诊和治疗方面都有较大难度。磁共振成像(简称MRI)基于已经释放的能量,在某特定物体自身的多样化结构条件下,所发生的差异化衰减,借助于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的一定数量的电磁波,即能够获得该物体原子核的实际方位与具体类别,基于此能够绘制该物体结构所对应的结构图像,从而有利于对脑肿瘤进行科学有效的精准检测,还可对此展开较为深入的细致剖析。医生在实时浏览MRI图像之后,可对受检查者是否患有脑肿瘤以及脑肿瘤病情的具体严重程度做出大致的判断,但每天患者数量过多导致产生的MRI图像数量会很多,同时图像内部还有伪影、噪音等诸多影响因素对诊断带来干扰,单单依靠医生凭经验肉眼进行诊断判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会发生因经验不足或者精力消耗导致精力不集中带来的误判等风险。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图像处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学图像处理的目的是能够利用计算机对MRI图像进行处理并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医学图像处理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中包含图像分类,此外,还涉及图像分割,第一种方向有助于判定脑肿瘤的具体种类,而第二种方向有利于判定肿瘤的基本形态与所处方位。脑胶质瘤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会带来一些困难,例如:脑肿瘤自身的独特高异质性,于图像中呈现显着的非均匀性特征等,如果想要科学精准的分割脑肿瘤,无疑极为困难。但目前的医学图像分割,主要基于数量较多的标注数据而实现,但对当前的脑肿瘤数据而言,在数量方面还未达到这一标准,而且单个数据也十分复杂,不仅如此,因为脑肿瘤存在着显着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各子区域彼此间的类内差异较为显着,同时,病变区域和正常组织还存在着一定的类间差异。在本篇论文中,主要以深度学习为基础,再结合最近的图像分割技术,对脑肿瘤分割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详细的工作内容如下:1、数据处理方面,对Bra TS 2017MRI图像分类和分割数据集进行了预处理,使数据集得到扩增并调整到模型需要的尺寸。2、对脑肿瘤MRI图像全部用N4ITK算法进行偏差场校正,尽量避免不同扫描仪、机构和协议的区别带来的偏差。3、受二级级联U-Net的启发,在其基本架构上融入能够提取更多的空间语义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的Global Aggregation Block(全局聚合块)提出了全局聚合级联网络,改善了3D深度卷积网络感受野较小,卷积池化等操作导致全局语义信息缺失所造成的分割性能下降。4、利用一组患者的脑肿瘤病变的ground truth来产生不同类型病变的热图。这些热图被用来创建感兴趣容积图(VOI),其中包含关于脑肿瘤病变的先验信息,然后将VOI映射与多模态MR图像集成,并作为全局聚合级联网络的输入进行脑肿瘤分割模型的训练。

王梦溪[2](2020)在《2.4 GHz Wi-Fi电磁辐射对成骨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上网(Wireless Fidelity,Wi-Fi,也称无线保真或行动热点)因其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无需布线等优势,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无线电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成为环境电磁辐射的最大来源。近身接触的手机、人体域网、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发出的Wi-Fi信号辐射可以穿透手指和头面部较薄的皮肤肌肉到达骨组织,对骨细胞的主要功能造成潜在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所关注的都是电磁辐射对器官、组织、机体的电磁效应生物实验的宏观性表面所展示的现象观察,缺乏微观的细胞层面的研究,而且在结果的分析和论述上对于实际上的“生物”——“电磁”效应之间设立了专业界限,往往分离为“生物”结果与“电磁”效应的两个不同的独立分析方法而导致结论的片面性,最终的研究结论无法全面解释生物电磁机理的实质。随着Wi-Fi信号辐射源、辐射强度、暴露时间、覆盖面积和覆盖密度的不断增加,Wi-Fi信号辐射的电磁生物效应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必要从构成生物的基本单元——细胞为突破口,开展更深层次生物电磁效应方面的探索研究。本研究以日常应用最为广泛的2.4 GHz Wi-Fi信号作为电磁激励辐射源,从WiFi信号辐射的机理出发,以离体成骨细胞作为研究的生物基本单元,通过全波电磁仿真实验研究离体成骨细胞接受Wi-Fi照射后的辐射吸收量和温升状况,将生物电磁效应的理论研究与细胞离体实验观察研究有机结合,进行数据的比对和思维的交叉,以电磁仿真为依据,以实验为证据,以生物细胞电磁效应为机制,分析电磁辐射本质与生物现象之间的直接关系,揭示“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三大生物电磁效应在Wi-Fi信号辐射引起的成骨细胞生物反应的内在实质,更加全面地认识细胞电磁效应的量变与质变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从样本最佳能量耦合角度设计Wi-Fi辐射系统“类TEM小室”实验装置,明确基本物理参数并进行物理建模;结合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的全波电磁仿真原理和运算特点推导电磁波吸收比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或比吸收率)和温升值的计算公式,确定模型吸收边界条件与热交换边界条件;严格按照离体生物细胞样本标准进行成骨细胞生物建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可量化的成骨细胞生物检测项。(2)利用FDTD仿真分析2.4 GHz电磁波的波特征与细胞皿的尺寸对细胞层SAR值的影响,证实了细胞皿的尺寸影响细胞层的能量耦合强度,电磁波的极化特性决定SAR值分布形态,60 mm细胞皿的细胞样本模型在垂直入射的2.4 GHz频率的平面波可获得最大能量耦合。对细胞培养箱内2.4 GHz Wi-Fi信号辐射成骨细胞的模型进行FDTD仿真,获得了细胞层电场值、SAR值和温升值及其分布。通过能量透射效率和细胞层温升模型仿真理论数值和实测值对比证实二者吻合较好。(3)通过对成骨细胞早期分化标志蛋白Runx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或Cbfa1)和OSX(Osterix)、成骨细胞功能信号蛋白Eph B4和ephrin B2、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指标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矿化结节染色等检测,发现了成骨细胞“非热效应”与Wi-Fi信号辐射时间和强度的依赖性,验证了非热效应的“积累效应”与电磁效应的生物反应程度之间的关系,证实2.4 GHz Wi-Fi信号辐射近距离、较高辐射强度、多次连续照射对成骨细胞分化、功能、矿化等主要功能的潜在影响。(4)通过对2.4 GHz Wi-Fi信号长时间、多次辐射成骨细胞的离体实验,证实Wi-Fi信号辐射是一种外源性氧化应激刺激源,“非热效应”多次照射的“累积效应”会加剧ROS的生成、降低细胞自身清除ROS的速度。运用药物梯度“干预法”证实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2.4 GHz Wi-Fi信号辐射所引起的成骨细胞ROS的生成、促进GSH的生成、加快ROS的清除和减轻“积累效应”的不良生物影响。细胞培养箱单纯升温实验排除了细胞层“热效应”升温和辐射系统产热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证实2.4 GHz Wi-Fi信号辐射引起的成骨细胞ROS的升高是“非热效应”作用结果。通过各细胞皿间ROS生成量对比分析的生物验证法证实系统辐射电磁场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均匀性较好。

周柄安[3](2020)在《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长沙市X医院的实践》文中指出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脑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脑肿瘤患者一般具有病情严重、手术风险高、治疗费用昂贵以及病程长等特点,多需专人照顾。一旦被确诊为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除了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外,还需要承担较大的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在医院帮助病友解决问题,链接资源,同时医务社会工作者也是病友和医护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压力,医务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经济救助、链接资源,扩大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提供疾病知识和照顾技巧,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这样不仅能提高脑肿瘤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的满意度,还有利于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进行更加有效的照顾工作。本研究以长沙市X医院神经外科病室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观察可知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与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两种方法对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压力进行疏导。在个案工作中,通过七次服务疏导案主的压力,运用短期正念冥想训练纠正案主的错误认知,同时给案主链接相应的资源,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案主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在小组工作中,通过四次活动来疏导组员的压力,加强组员的社会支持网络,拓宽其应对压力的方式,纠正其错误认知,提升自我认识。通过观察和量表分析对介入效果进行了评估,验证了社会工作在疏导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压力方面的实际效果。本文在总结部分进行了反思,并从医务社会工作本身、政府政策以及社会层面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者希望通过此次的实践能为以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

迪恩·孔茨,姜焕文[4](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认为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张海群[5](2020)在《深度贫困地区妇女人文贫困及减贫对策研究 ——基于D县S乡的实地调查》文中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妇女的贫困已不仅是传统单一的收入贫困,更是一种人文贫困。虽然国家现行的以“户”为单位的精准扶贫一定程度提高了对妇女的扶贫救助,但妇女主体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仍有待重视。本研究以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聚焦于深度贫困地区妇女群体,旨在通过客观分析其能力贫困、知识贫困和权利贫困现状,挖掘其人文贫困形成背后的症结所在,以探讨相关减贫对策。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在甘肃省D县S乡收集了有效问卷130份,对19名妇女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拟在问卷客观数据统计下,通过受访妇女的主体视角,从她们的话语世界对其生活贫困进行深入了解。调查发现,由于生活地区具有区域地缘特殊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妇女主体发展基础薄弱,加上政治、经济、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防护性保障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受访妇女存在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不足的能力贫困问题,以信息资源的获取、理解和使用为主的知识贫困问题及综合政治、经济、资源、家庭地位各方面的权利贫困问题,而导致这多方面贫困的根源在于妇女可行能力的不足。因此,本研究认为应对人文贫困需要着眼于主体基本可行能力、内在可行能力和综合可行能力的培育发展。首先,解决能力贫困需要从改善受访妇女家庭生活条件和培育主体的基础发展能力入手,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基奠。其次,需要通过提升妇女内在可行能力以支持其应对知识贫困。再教育、知识信息渠道设施建设和从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解决知识贫困的关键。最后,要密切联系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创造有利于妇女可行能力实践的环境。针对受访妇女的人文贫困减贫对策,本研究认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参与机会环境,提高妇女的社区参与能力;第二,要增加妇女就业机会,以提高妇女的经济自主力;第三,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第四,要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妇女独特发展优势,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取发展主动权;第五,要充分发展民族社会工作者在妇女减贫中的协助、引路功能,少绕弯路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以增加妇女自信直面减贫发展。

赵青[6](2020)在《基于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记忆抱怨主诉(Subjective Memory Complaint,SMC)被定义为在缺乏客观体征和已知的潜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自我报告记忆障碍,是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之一。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关于老年痴呆的特效药或者特殊治疗方案,因此,记忆抱怨主诉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认知领域偏离常态的最初表现,可能成为改变老化过程中认知功能下降、预防老年痴呆的关键机会窗口。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NPI)是目前延缓SMC认知障碍的可行替代方案,然而,距离、时间和成本等因素的存在使得NPI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随着移动技术迅猛发展,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 Health)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而基于移动医疗的记忆抱怨主诉干预设计存在着行为干预策略设计以及移动医疗开发这两块内容的方案构建,并且认知领域移动医疗干预仍处于兴起阶段。因此,本研究旨在综合现有文献中的证据情况,分析研究鸿沟,通过实证研究,初步开发基于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m Health app)干预方案,为今后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及干预实施提供内容基础。研究目的1.探讨非药物干预对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干预效果的影响,分析现存RCT中的干预构件效果,以及研究鸿沟。2.探讨现有的记忆相关移动医疗的应用类型种类、评价指标以及研究鸿沟。3.调查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的日常记忆问题、记忆障碍应对方式、移动医疗使用现状及需求偏好情况。4.开发基于移动应用程序干预方案,并进行优化。研究方法1.计算机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library数据库(CENTRAL),Psyc INFO,CINAHL,万方、知网数据库中非药物干预对于改善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采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分析现存RCT中的研究鸿沟、SMC非药物干预类型、不同SMC非药物干预效果(具体到特定的认知域)、以及干预构件中的调节因素情况。2.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Psyc ARTICLES,CINAHL,Web of Science,Applied Science&Technology Source,IEEE Xplore和ACM数字图书馆等9个数据库,查找关于认知障碍患者及其护理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文章。根据概况性评价框架,采用描述性分析叙述性方法探讨现存移动健康应用程序在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的应用类型种类、评价指标、以及研究鸿沟。3.采用多因素记忆问卷记忆能力分量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自评健康状况问卷等,对南京市江宁区、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的104名社区SMC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探究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常见的记忆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移动医疗的使用现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访谈大纲对9名SMC进行访谈,探索和分析SMC的日常记忆问题、记忆障碍应对方式及移动医疗需求偏好情况。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构建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的初稿,并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13名老年护理、社区护理领域的专家),经由课题组商讨后对干预方案条目进行修改,优化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以此初步构建基于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研究结果1.共纳入18篇文献,1 074例患者,涉及了认知干预、认知干预联合认知重构、运动干预、生活方式干预以及正念干预等5种不同的干预类型;Cochrane评价手册5.1.0的评价偏倚风险标准评价结果显示,现有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随机化的方法和过程、分配隐藏、盲法、试验的退出和失访上,尚存在不足。同时,未有研究研究借鉴标准化报告规范;Meta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干预能改善SMC老年患者的焦虑症状﹝SMD=-0.34,95%CI(-0.67,-0.01),P=0.04﹞、主观记忆﹝SMD=-0.29,95%CI(-0.52,-0.06),P=0.01﹞、延迟回忆﹝SMD=0.42,95%CI(0.04,0.80),P=0.03﹞、整体认知功能﹝SMD=0.41,95%CI(0.02,0.81),P=0.04﹞,效果均为中等效应;认知干预能改善SMC老年患者语言记忆﹝SMD=0.45,95%CI(0.15,0.75),P=0.003﹞、短时回忆﹝SMD=0.69,95%CI(0.02,1.35),P=0.04﹞,效果均为高等效应;干预持续时间和单次干预时间是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调节变量(P<0.05);认知干预联合认知重构对于SMC老年患者主观记忆、执行功能、抑郁情况无明显改善(P>0.05);运动干预、生活方式干预针对部分认知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2.59篇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概况性评价。所有纳入研究均按应用程序功能分为7组:(1)认知评估;(2)认知训练;(3)生活支持;(4)照顾者支持;(5)症状管理;(6)回忆疗法;(7)运动干预。大多数研究都是可用性测试。当前研究在报告质量、研究对象的特征要素考虑、SMC应用程序设计、实施因素(如健康行为理论的采用)、以及可用性,可行性,有效性,经济学评价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和评价措施的选取上存在着显着的研究鸿沟。3.量性和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对SMC记忆问题以词语表达遗忘、电话号码遗忘、物品摆放位置错误、事项遗忘、人名遗忘等情境最为突出;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SMC记忆能力的重要因素,电子健康素养是影响MHealth app拥有情况的重要因素;在记忆障碍应对方式中,外部记忆策略是SMC老年人自我尝试的主要解决途径,但方法的科学性不足。部分访谈对象认为其当前的生活状态无需记忆,并未觉得记忆下降会带来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的情绪状态;SMC老年人在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激励设计、内容建议上均展示了一定的思考及需求,部分SMC表示愿意使用,但是不具有操作能力。4.德尔菲专家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Cr)为0.82。经由两轮专家函询,专家提出了共计14个条目的内容修改建议,由课题组商讨后对干预方案条目进行修改并优化,最终得到47个条目的初步方案。研究结论1.现有的SMC干预RCT研究在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有效性结局指标和评价措施的选取上存在着显着的研究鸿沟;NPI能改善SMC老年患者的焦虑症状、主观记忆、延迟回忆、整体认知功能、语言记忆、短时回忆等认知域水平;而适当地设计干预特征如采用短时间的非长期干预方法,对结果改善更为有效。2.概况性评价结果显示,移动医疗促进了对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帮助。大部分移动应用干预结局指标都包含了可用性结局指标和健康相关结局指标。然而,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减少了研究结论的外推力。未来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研究,以检验智能手机移动应用程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3.老年人对SMC记忆问题的自我识别主要集中于日常事件相关的情节记忆;自评健康状况和电子健康素养应纳入未来干预研究中研究对象的特征要素考虑;外部记忆策略是SMC老年人自我尝试的主要解决途径,但方法的科学性不足;部分访谈对象认为其当前的生活状态无需记忆,并未觉得记忆下降会带来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也提示着重构记忆障碍感知的重要性以及记忆相关健康知识的缺乏;老年人对记忆相关移动医疗存在使用诉求,不同电子健康素养老年人的干预差异性有待在实证中分层开发。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初步构建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为今后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及干预实施提供内容基础。

罗晓兰[7](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当用户感知躯体症状或担忧自己的健康时,会经常上网搜索来了解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或不当使网络健康信息可能会使部分用户(本研究称为“健康焦虑用户”)夸大或曲解躯体症状,导致过度的健康担忧和患病恐惧,称为“健康焦虑”。这使得网络健康信息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是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健康焦虑问题的加剧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增加密切相关。但已有研究仅仅分析了搜索频率、搜索时长等因素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并未关注健康焦虑用户的哪些信息搜索行为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如何使用户产生健康焦虑等问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健康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非理性信念和自动思维对身体出现的症状过于夸大而产生疑病认知,导致了一系列过度担忧健康状况的行为。如果能探索出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即用户搜索后哪些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疑病认知,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缓解策略。由此促使本研究以“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探索性工作:(1)从“疑病症吧”中随机抽取300条用户搜索网络信息后产生健康焦虑的疾病叙事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中的主题进行编码和统计,探索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搜索后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健康焦虑行为表现;(2)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果,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3)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实证数据,对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4)对健康焦虑测量工具进行更新和验证,使其更适用于国内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情境,有助于科学测量用户的健康焦虑程度。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网络健康焦虑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特点的分析结果,部分健康焦虑用户有“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主要表现包括感知症状后会持续、高频率地搜索症状相关信息,首选网络信息(主要是百度)作为症状自评依据,比较关注消极的搜索结果,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偏差。第二,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因素主要有搜索频率、搜索时长、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相比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子因素: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且相比较搜索频率和搜索时长,新增的两个子因素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更显着。另外,虽然健康焦虑用户频繁地使用网络健康信息,但部分用户却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负面评价,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是引发健康焦虑的首要原因,尝试采用信息回避策略缓解焦虑,存在明显的归因偏差。第三,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健康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归纳和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改变用户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行为对健康焦虑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负向影响医生认知信任;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会正向影响健康焦虑,医生认知信任会负向影响健康焦虑。比较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并未支持亲友患病、媒体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路径,有待后续研究中继续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比已有研究中关注的搜索时长和搜索频率,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研究中更应该关注用户的搜索信息来源、对搜索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看法,以及接触到的网络健康信息对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论均显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可能会降低用户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考虑到医生在网络健康信息确认和缓解健康焦虑中的关键作用,应该积极探索“患者-互联网-医生”三元关系中的网络健康信息沟通机制和策略。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用户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最后从信息使用者、提供者和确认者(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方和医生)三个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了帮助缓解网络健康焦虑、以期能真正发挥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势的建议。

田强[8](2019)在《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根据《柳叶刀》2017年发布的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疾病负担调查,偏头痛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人类疾病,按失能所致生命年损失(Years oflife lost to disability,YLDs)计算,偏头痛是第七大致残性疾病。由于偏头痛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高对偏头痛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已证明,对于偏头痛患者很多头痛发作都与诱因有关,且诱因诱发的与自发性的偏头痛相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诱发因素造成脑细胞相关的神经电活动的干扰,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敏感性和脑血管变化的原因。因此,某些环境和行为因素已成为启动和加速偏头痛发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诱发因素。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和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然而,手机为我们提供无数便利的同时,使人类生活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从未出现过的新射频电磁辐射(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RF-EMF)的污染。相关研究认为手机电磁波可通过与细胞电磁相互作用影响人类生理的各个方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密切接触这些设备的头部,电磁场可能干扰了大脑的某些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每天使用手机和每周使用Wi-Fi的增加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显着相关。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作为电生理学的客观指标之一,是一种心理活动(即事件)相关联的脑电位变化,已成为客观评价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由于事件相关电位具有安全、客观、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心理和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得到较广的应用,且有较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价值。同时,事件相关电位不仅具有测试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而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被称为“21世纪的反应时间”,可以呈现大脑神经细胞在毫秒级的认知过程,为评价偏头痛提供了一种客观、可靠的检测方法,也为偏头痛病因机制的探索、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关联性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作为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内源性成分,与人们的感知或认知心理加工过程有关,且不受刺激的物理特性影响。因而,CNV已成为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大脑神经系统活动机制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期可以观察到由中枢触发的脑干紊乱引起的血管和神经电位变化。三叉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疼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异常疼痛常常与三叉神经血管神经纤维去极化的皮层兴奋状态有关。而CNV作为一种缓慢的皮层事件相关电位,与纹状体-丘脑-皮层回路激活后皮层兴奋性水平密切相关。因此,CNV已成为偏头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一项良好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目前,有关研究表明手机无线通信设备发出的射频电磁辐射(RF-EMF)可能是触发偏头痛发作的环境诱因之一,但尚缺乏相关的客观依据。CNV作为评价偏头痛脑电活动的一项重要电生理客观指标,手机成瘾对偏头痛患者的CNV是否会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健康人相比是否存在差异性?目前尚未有相关报导。此外,Kropp和Gerber对所收集偏头痛患者CNV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偏头痛的发作周期可能为3天。然而,在我国目前诊疗环境下,真正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远没有如此之高。重新审视Kropp和Gerber的研究后发现,其理论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地域、病情严重程度及易感因素等)所得。因此,其理论的临床实践性可能与我国目前广大偏头痛群体的发病特点并不一致。那么,本地区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特点是怎样的,目前尚无相关报导。如前所述,既然诱发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手机作为重要的环境诱因之一,那么,手机成瘾可能会对偏头痛的发作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中为减少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期排除了手机成瘾这个重要的环境诱因。众所周知,偏头痛的亚型居多,各亚型又分为多个派生型,而其中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且症状隐匿,其发作的不可预见性及难以干预性,给无数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带来更大困扰。同时,由于各种偏头痛亚型发病特点及诱发因素各异,因此,本课题仅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周期进行初步探讨,其他亚型偏头痛患者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展开。本课题分为两章:一、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CNV)研究。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CNV)研究。以期寻找手机成瘾对偏头痛患者产生影响的客观依据,重新审视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周期,为临床偏头痛患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CNV的变化,从电生理学角度明确手机电磁辐射对其产生的影响,为手机成瘾诱发偏头痛发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6年09月至2017年06月期间,本研究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47名,通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评分将其分为手机成瘾组(A组,39名),非手机成瘾组(B组,38名)。筛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同样通过SPAI量表评分后,分为手机成瘾组(C组,33名),非手机成瘾组(D组,32名)。所有健康对照组来自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家属。告知所有参与者在未来的3个月内每天完成头痛日记,记录头痛发作次数,在每次偏头痛发作24小时内复诊,且都处于偏头痛发作持续期内,并对每次复诊的患者均行ERP检测和头痛评分量表评估。将A组中途退出检测的10名和B组中途退出检测的8名偏头痛患者均排除在数据分析之外。最终将参与者A组(29名,平均年龄39.56±6.22)、B组(30名,平均年龄41.78±5.41)、C组(33名,平均年龄40.08±6.11)、D组(32名,平均年龄38.74±6.59)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评分及行ERP检测所得初始关联性负变(Initi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iCNV)的潜伏期、波幅、习惯性指标的实验数据,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所得统计结果,以a=0.05作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结果:通过CNV研究发现,对于非手机成瘾组,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相比,iCNV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于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相比,偏头痛组与对照组均表现为iCNV潜伏期延迟,波幅增加和习惯性降低(p均<0.01;p均<0.05),且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相比,iCNV潜伏期延迟,但波幅增加和习惯性降低(p均<0.01)。对于偏头痛组,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相比,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P均<0.01)。结论:手机成瘾影响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的iCNV变化,表明手机成瘾降低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对预警刺激的唤醒和预期,且对偏头痛患者的影响更显着;同时,手机成瘾增加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是偏头痛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应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尤其是偏头痛患者。第二章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目的:研究无先兆偏头痛发作后第3-7天成年人总关联性负变(Overal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oCNV)、初始关联性负变(Initi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iCNV)、终末关联性负变(Termin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tCNV)、命令后负变化(Postimperative negative variation,PINV)的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的指标变化,为探讨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周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7年07月至12月期间,本研究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22名,经SPAI量表评分后,选取50名非手机成瘾偏头痛患者作为偏头痛组,筛选年龄和性别相匹配非手机成瘾健康人4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告知所有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后第3-7天,在不服药和治疗的情况下每天到医院行ERP检查,同时要求患者每天记录头痛日记,将偏头痛组中途退出检测的8名和健康对照组中途退出检测的4名偏头痛患者均排除在数据分析之外,最终将偏头痛组(42名,平均年龄36.64±9.85)及健康对照组(44名,平均年龄35.57±8.74)记录的oCNV、iCNV、tCNV和PINV的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指标,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均为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组间差异,以α=0.05作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结果: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后第3-7天,偏头痛组与对照组oCNV、iCNV、tCNV、PINV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NV、iCNV、tCNV、PINV的波幅和习惯性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作后第3-7天其oCNV、iCNV、tCNV、PINV的潜伏期、波幅、习惯性不具备发作前期CNV的显着负性变化,即不具备偏头痛发作前的典型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成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排除手机成瘾这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后,其发作周期可能不止3天。

刘志明[9](2019)在《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并比较暴露手机辐射实验小鼠与对照组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探讨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清洁级昆明系雄性小鼠3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动物分为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于三组鼠笼下方3cm中央位置,分别放置手机一部: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并分别安装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通讯卡,对照组不安装通讯卡。三组手机24h均处于开机状态,设置为静音模式,每日8:00至18:00,每2h拨号一次,每次持续拨打至自动挂断,连续6周。各组鼠笼保持5m距离。实验期间,动物进食,自由饮水,动物室内背景噪声、温度、湿度的条件均保持一致,三组实验小鼠连续暴露手机辐射42天。分别测定三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经小鼠腹腔注射5%鸡红细胞悬液,测定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功能;无菌采集各组实验小鼠血液,分离血清,测定实验小鼠血清中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的杀菌活性;乙醚麻醉处死小鼠,无菌分离脾脏,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应用TUNEL法测定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同时应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测定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应用酶免疫标记技术测定各组实验小鼠血清中IFN-γ及IL-4含量。结果1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分别为69.82±3.50%、69.03±3.25%和75.83±5.6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在三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分别为33.01±4.01%、36.07±4.70%和35.95±2.77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在三组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小鼠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溶菌环直径分别为1.85±0.06cm、1.84±0.05cm和1.95±0.12c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溶菌环直径在三组小鼠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溶菌环直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3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28±4.02%、19.17±3.18%和16.08±2.2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26.20±3.80%、25.22±2.07%、32.46±4.9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4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分别为159.48±14.00pg/ml、143.13±20.23pg/ml和179.68±20.65pg/m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分别为86.43±5.08pg/ml、84.63±6.50pg/ml和80.56±9.93pg/m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手机辐射降低实验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但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无影响;2手机辐射可降低实验小鼠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3手机辐射可引起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但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不产生影响。图7幅;表4个;参102篇。

马剑波[10](2017)在《手机辐射对小鼠大脑中p53、PTEN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手机辐射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因子之一。癌症是导致全世界人类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研究表明,人们使用手机时经常接触头部会对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进而可能诱发癌症。由于人体组织内含有与各种癌症发生的相关因子,这些因子的表达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建立小鼠手机辐射模型,对小鼠大脑皮质中神经元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抑癌基因p53、PTEN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鼠大脑内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进一步为探究手机辐射与人类脑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对小鼠体重及脑重进行测量,并计算脑指数。2.对小鼠血液中的S OD活力及MDA含量进行检测。3.利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小鼠大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及神经元形态结构进行观察;4.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小鼠大脑中p53、PTEN以及VEGF蛋白进行定位分析。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小鼠大脑中p53、PTEN以及VEGF m RNA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6.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小鼠大脑中p53、PTEN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脑指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手机辐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均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2.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a.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手机辐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b.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手机辐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3.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手机辐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大脑皮质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无炎症现象,也未发现明显的凋亡神经元。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53、PTEN和VEGF在小鼠大脑皮质各层中均有分布,其中p53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外颗粒层和内颗粒层,PTEN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分子层和外颗粒层,VEGF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外颗粒层和外锥体层。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鼠手机辐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p53m 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中剂量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小鼠手机辐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PTEN m RNA和VEGF m 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的显着低于中剂量组(P<0.05)。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小鼠手机辐射高剂量组p5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小鼠手机辐射高剂量组PTEN、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论文所采用的辐射剂量对大脑皮质神经元形态结构没有显着性影响,并且高剂量的手机辐射能够使机体内与脑肿瘤形成相关蛋白p53、PTEN以及VEGF的表达出现异常,进而对机体脑部的保护机制产生不良影响,这可能与脑肿瘤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潜在的相关性。

二、长期使用手机不会发生脑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使用手机不会发生脑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局聚合级联网络的脑肿瘤分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脑肿瘤分割算法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脑肿瘤分割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脑肿瘤分割相关知识背景
    2.1 卷积神经网络
        2.1.1 卷积操作
        2.1.2 池化
        2.1.3 常用归一化处理介绍
    2.2 脑肿瘤分割任务介绍
        2.2.1 BraTs2017数据集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脑肿瘤分割流程
        2.2.3 脑肿瘤分割性能评价指标
第3章 全局聚合级联网络
    3.1 网络整体架构设计
    3.2 第一级网络
        3.2.1 整合MRI和感兴趣容积图VOI
        3.2.2 第一级网络结构详解
    3.3 第二级网络
        3.3.1 残差块
        3.3.2 全局聚合块
        3.3.3 二级网络结构详解
第4章 实验与验证
    4.1 数据预处理和增强
    4.2 模型训练
        4.2.1 实验环境
        4.2.2 调整相关参数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VOI对实验影响分析
        4.3.2 实验结果比对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2.4 GHz Wi-Fi电磁辐射对成骨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Wi-Fi信号辐射生物电磁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电磁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1.2.2 Wi-Fi信号辐射生物电磁效应的应用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Wi-Fi信号辐射作用于成骨细胞的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Wi-Fi信号辐射作用于成骨细胞的物理模型构建
        2.2.1 细胞皿建模
        2.2.2 细胞辐射建模系统
        2.2.3 细胞辐射系统模型FDTD仿真原理分析
        2.2.4 细胞辐射系统模型FDTD仿真参数
    2.3 体外成骨细胞培养的生物特征及其模型建模表征方法
        2.3.1 体外成骨细胞培养诱导和鉴定
        2.3.2 成骨细胞模型表征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Wi-Fi信号辐射成骨细胞电磁仿真的研究
    3.1 引言
    3.2 成骨细胞SAR值分布分析与仿真
        3.2.1 细胞皿尺寸对SAR值分布的影响
        3.2.2 波形对SAR值分布的影响
        3.2.3 极化对SAR值分布的影响
    3.3 成骨细胞Wi-Fi信号辐射模型仿真
        3.3.1 电场强度仿真
        3.3.2 SAR值计算
        3.3.3 温升效应仿真
    3.4 实测值与仿真数值的比较分析
        3.4.1 能量透射特性分析
        3.4.2 细胞层温度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i-Fi信号辐射成骨细胞生物应答反应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Wi-Fi信号辐射成骨细胞的观测
        4.2.1 Wi-Fi信号辐射成骨细胞单日照射暴露观测与时长确定
        4.2.2 Wi-Fi信号辐射成骨细胞多日照射观测与采样日的确定
    4.3 Wi-Fi多日照射成骨细胞的生物电磁效应
        4.3.1 Wi-Fi信号辐射对成骨细胞矿化的影响
        4.3.2 Wi-Fi信号辐射对成骨细胞分化标志Runx2、OSX的影响
        4.3.3 Wi-Fi信号辐射对成骨细胞跨膜蛋白EphB4/ephrinB2的影响
        4.3.4 Wi-Fi信号辐射对成骨细胞ROS、GSH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Wi-Fi信号辐射激发成骨细胞氧化效应的研究
    5.1 引言
    5.2 Wi-Fi信号辐射对成骨细胞氧化的影响
        5.2.1 Wi-Fi信号单次长时间照射ROS和GSH的生成量
        5.2.2 Wi-Fi信号单次照射后ROS的清除速度
        5.2.3 Wi-Fi信号多次照射后ROS的清除速度
    5.3 抗Wi-Fi信号辐射成骨细胞氧化作用的研究
        5.3.1 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和最佳浓度的确定
        5.3.2 维生素C对 Wi-Fi单次照射后ROS生成量和清除速度的影响
        5.3.3 维生素C对 Wi-Fi多次照射后ROS生成量和清除速度的影响
    5.4 温升及SAR值均匀性对实验结果可靠性影响分析
    5.5 ROS和SAR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长沙市X医院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脑肿瘤患者照顾者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脑肿瘤患者的研究
        三、对家庭照顾者压力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压力与需求
    第一节 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压力现状
        一、心理压力
        二、生理压力
        三、经济压力
    第二节 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的需求分析
        一、促进身心健康的需求
        二、获取信息资讯的需求
        三、获得经济救助的需求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实务探索
    第一节 接案
        一、接案原因
        二、被照顾者的基本情况
        三、案主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预估
        一、案主面临的问题
        二、案主的需求评估
    第三节 制定介入计划
    第四节 个案介入过程
    第五节 评估与结案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实务探索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方案设计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成果总结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无声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教我战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二部兔子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第三部白噪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五部控制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5)深度贫困地区妇女人文贫困及减贫对策研究 ——基于D县S乡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人文贫困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妇女贫困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概念的具体操作化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的选择
    五、调研过程简介
    六、样本基本概况
第二章 受访妇女人文贫困现状分析
    一、田野点概况
    二、能力贫困状况
        (一)生存能力贫困的表现
        (二)发展能力贫困的表现
    三、知识贫困状况
        (一)人力资本匮乏
        (二)知识信息获取渠道窄
        (三)知识信息理解能力不足
        (四)知识信息再生产能力缺失
    四、权利贫困状况
        (一)社区参与状况
        (二)经济权利状况
        (三)社区资源使用状况
        (四)个体家庭地位状况
第三章 受访妇女人文贫困致因分析
    一、生活的区域地缘条件艰苦
    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三、妇女主体发展基础薄弱
        (一)教育资本缺失限制发展可能性
        (二)传统生育及性别文化影响妇女可行能力发展
        (三)家庭照料对妇女发展空间形成挤压
        (四)主体意识发展受约束
    四、工具性自由发展受限
        (一)社区政治参与不足
        (二)经济条件不佳
        (三)社会机会缺失
        (四)透明性保证缺乏
        (五)防护性保障不健全
第四章 妇女人文贫困减贫对策探讨
    一、保障妇女基本可行能力,解决能力贫困
        (一)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是解决生存能力贫困的根本
        (二)着眼于妇女基本的发展能力培育
    二、提升妇女内在可行能力,应对知识贫困
        (一)加大知识扶贫工作力度
        (二)加快地区知识信息渠道建设
        (三)关注子代特别是女童教育
    三、培育妇女综合可行能力,消减权利贫困
        (一)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妇女社区参与积极性
        (二)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妇女开展创收生产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
        (四)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塑造妇女特色发展优势
        (五)引入民族社会工作,助力妇女人文贫困减贫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4:实地调研照片
    附录5:在校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基于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药物干预对老年人记忆抱怨主诉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在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中的应用:一个概况性评价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记忆能力问题及移动应用使用现状分析
    1 研究设计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日常记忆问题感知及移动医疗需求研究
    1 研究设计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干预方案初稿构建
    3 干预方案修订
    4 结果
    5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1 主要内容及成果
    2 主要创新性
    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药物干预对老年人记忆抱怨主诉干预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7)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术语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促进
        二、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
        一、已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简介
        二、影响健康焦虑的网络信息搜索因素总结
    第三节 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及形成机制
        一、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二、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 健康焦虑测量工具的发展
        一、短版健康焦虑量表
        二、网络疑病程度量表
        三、网络疑病量表
    第五节 已有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编码结果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与现有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四、变量解释
    第二节 健康焦虑程度测量工具更新
        一、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
        二、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量表编制
        四、量表验证
        五、量表更新的讨论
    第三节 研究数据获取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样本
        二、测量工具
        三、分析技术
    第四节 预调研
        一、预调研流程简介
        二、问卷调整
    第五节 正式调研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三、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检验
        四、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和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五、调节效应检验
        六、样本选择偏差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健康信息环境下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
    第一节 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总结
        一、心理疗法对健康焦虑的干预
        二、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回避策略
    第二节 基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的健康焦虑缓解措施分析
        一、网络健康信息使用者角度
        二、网络健康信息提供者角度
        三、网络健康信息确认者角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总结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本研究不足之处
        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成果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研究
    1 方法
        1.1 辅助诊断工具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过程
        1.4 事件相关电位记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参与者的特性
        2.2 为学结果和关联性负变的波幅与习惯性
        2.3 偏头痛患者发作频率和头痛评分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
    1 方法
        1.1 辅助诊断工具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过程
        1.4 事件相关电位记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参与者的特性
        2.2 行为学结果
        2.3 关联性负变的波幅与习惯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5 不足之处与展望
附录1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附录2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
附录3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eale,SAS)
附录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ion Seale,SDS)
附录5 头痛(偏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eale/Score,简称VAS)
附录6 智能型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关联性负变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1(已发表)
英文论文2(已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手机辐射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1.2 动物分组及干预
    1.2 方法
        1.2.1 实验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1.2.2 实验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1.2.3 溶菌酶活性测定
        1.2.4 实验小鼠脾细胞凋亡测定
        1.2.5 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
        1.2.6 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测定
        1.2.7 小鼠血清中IL-4浓度测定
        1.2.8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实验小鼠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结果
        1.3.2 实验小鼠溶菌酶活性测定结果
        1.3.3 实验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
        1.3.4 实验小鼠血清IFN-γ及IL-4浓度测定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手机辐射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2.1 手机辐射
    2.2 对脑组织的影响
    2.3 对记忆力的影响
    2.4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2.5 对胚胎的影响
    2.6 对听力系统的影响
    2.7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8 对肿瘤发生的关系
    2.9 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2.10 对眼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手机辐射对小鼠大脑中p53、PTEN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手机的发展过程与电磁辐射
    1.2 高级神经中枢—脑
        1.2.1 脑的组成
        1.2.2 大脑皮质的结构
    1.3 手机辐射对脑组织的影响
        1.3.1 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1.3.2 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1.3.3 组织形态学方面的研究
        1.3.4 学习记忆方面的研究
    1.4 癌症相关因子的研究
        1.4.1 抑癌基因p53研究进展
        1.4.2 抑癌基因PTEN研究进展
        1.4.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1.4 所用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手机辐射装置制备
        2.2.2 小鼠手机辐射模型建立
        2.2.3 小鼠脑重及体重测量
        2.2.4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2.2.5 小鼠大脑石蜡切片制作
        2.2.6 苏木精-伊红染色
        2.2.7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蛋白表达定位
        2.2.8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2.9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
        2.2.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手机辐射对小鼠脑指数的影响
    3.2 手机辐射对小鼠血清中SOD活力的影响
    3.3 手机辐射对小鼠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3.4 手机辐射对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3.5 抑癌基因p53在小鼠大脑皮质中的定位
    3.6 抑癌基因PTEN在小鼠大脑皮质中的定位
    3.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鼠大脑皮质中的定位
    3.8 手机辐射对抑癌基因p53 mRNA水平的表达影响
    3.9 手机辐射对抑癌基因PTEN mRNA水平的表达影响
    3.10 手机辐射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水平的表达影响
    3.11 手机辐射对p53、PTEN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
    3.1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长期使用手机不会发生脑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局聚合级联网络的脑肿瘤分割方法研究[D]. 张浩文. 吉林大学, 2020(03)
  • [2]2.4 GHz Wi-Fi电磁辐射对成骨细胞影响的研究[D]. 王梦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脑肿瘤患者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长沙市X医院的实践[D]. 周柄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无声的角落[J]. 迪恩·孔茨,姜焕文. 译林, 2020(03)
  • [5]深度贫困地区妇女人文贫困及减贫对策研究 ——基于D县S乡的实地调查[D]. 张海群.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基于记忆抱怨主诉老年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D]. 赵青.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D]. 罗晓兰.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4)
  • [8]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D]. 田强. 山东大学, 2019(02)
  • [9]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刘志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2)
  • [10]手机辐射对小鼠大脑中p53、PTEN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D]. 马剑波. 兰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长期使用手机不会导致脑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